小规模企业的财务分析

2024-05-21

小规模企业的财务分析(通用6篇)

篇1:小规模企业的财务分析

小规模企业的财务分析

摘要:财务分析是企业预测风险的前提,也是过去经营活动的总结。把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用其能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可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小规模企业也要针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做好相关指标的分析。

关键词:小规模企业财务分析 方法 作用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以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分析则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财务管理理念、财务分析程序、财务分析方法,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具体来说,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有: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作为依据,采用专门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风险和营运状况进行分析的财务活动。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只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用资金进行反映的生产经营成果。

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从不同方面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资金周转情况和企业经营的稳定程度。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分析其资本结构,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使用效率等。其中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使用效率分析构成该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它是财务状况分析的重点。常用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2)获利能力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是企业资金运动的直接目的与动力源泉,一般指企业从销售收入中能获取利润多少的能力。

盈利能力可反映出该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因此,企业的经营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都非常重视和关心。获利能力分析常用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营业利润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等。

(3)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指借款人偿还债务的能力,可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指企业保证及时偿付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到期债务的可靠程度。其指标有固定支出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全部资本化比率和负债与EBITDA 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企业支付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其指标有现金比率、营运资金、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等。

(4)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是通过现金流量比率分析对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以及财务需求能力进行财务评价。常用指标有销售现金比率、现金债务比率、现金再投资比率和现金满足内部需要率等。

(5)投资报酬分析。

投资报酬指企业投入资本后所获得的回报。投资报酬分析常用的指标有资本金报酬率和股东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报酬率等。

(6)增长能力分析。

企业的成长性,是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和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其是投资者在选购股票进行长期投资时最为关注的问题。增长能力分析常用的指标有利润增长率、销售增长率、现金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股利增长率等。

二、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1)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通过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可了解企业现金流量状况、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利于管理者及其相关人员客观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通过分析比较将可能影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加以区分,划清责任界限,客观评价经营者的业绩,促进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更好提高。根据财务状况的分析结果可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及税金、利润的完成及上缴情况。近些年我国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也已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因此,客观有效的财务分析数据对于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经济政策及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有重要作用。

(2)财务分析是为债权人、投资者提供正确信息以实施决策的工具企业的投资者可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获利和偿债能力,预测投资后的风险程度及收益水平,从而做出正确决策[4]。近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和发展的势头逐渐明显,作为企业投资主体也逐渐多元化,债权人已不仅只局限在国家银行。此种情况下,各方面潜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在决策上就会考虑到企业的经营现状,他们的信贷和投资等决策就需要通过考察企业的财务状

况,对其进行分析,之后作出决策。因此,财务分析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各类债权人和投资者所需信息的重要分析方法。[论文网 ]

(3)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了解经营情况及方向、挖掘潜力、找出薄弱环节提供依据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管理、提供可靠资料,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其成本利润的情况的了解,及时发现企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模式,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4)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财务分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善于企业理财尤为重要。通过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挖掘潜力,找差距,多方面揭露矛盾,找出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有效整合,促进企业经营活动朝健康方向,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运行。

三、改进财务分析的措施。

(1)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

第一,拓展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新准则的颁布实施,拓展了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但还够具体全面,要严格按照财会报告充分揭示的原则,对投资者有影响的财务信息要加以披露,地点要固定,时间要及时,信息要全面,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披露不确定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人不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还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还要在企业财务报告中披露人力资源状况。

第二,提高财会报告时效性,缩短财务报告周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时效性越快越好,因此财会报告的时效性同样重要。

今年来计算机技术大范围普及,多数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已摆脱了手工操作,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因此,首先应该把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做修改;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并存,企业要及时的把相关的信息发布在自己的网站上,用户可随时可以查找该企业的财务信息,选取有价值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效率和使用价值。

第三,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

为确保企业提供的会计原始资料真实性,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可靠性和质量特征的要求,要采取必要措施来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首先,要从源头上杜绝制度性失真,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其次,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监督,对其违规执业人员及机构实施严格制裁,如罚款、暂停执业、吊销执业资格,并进行公告等,同时理顺委托关系,改由企业直接委托,由信息使用人直接委托并支付费用,使事务所自主执业,摆脱受被审单位的影响。

(2)努力完善健全财务指标体系。

改进现有财务分析的方法。要针对财务指标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一步健全财务指标体系,针对各行业见不同特点,可对不同行业建立不同指标体系,除要有财务指标,还要有非财务指标。而且针对该指标体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分析方法,可适当引入数学分析的方法,来解决目前分析方法简单的弊端,提高分析的效果。

(3)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财务资料日益繁复,分析技术不断提高,要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其他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财务分析的效果;其次,要提高财务队伍的道德素质水平,确保财务分析人员在工作中公正和客观的立场;最后,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监督监管,保证财务分析结果公正和客观。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管理也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多重考验。财务分析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做好企业财务分析,可以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使企业长久保持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先治。现代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体系重构[J].求是学刊,2002,(04)。

[2].朱晶。试论企业并购中财务分析及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3)。

[3].倪霞丽。财务分析应注意啥[J].中国统计,2005,(04)。

[4].董玉。企业财务分析存在问题及其改进[J].商业会计,2005,(24)[论*文*网]

本文关键词:财务分析 财务管理 方法 作用

篇2:小规模企业的财务分析

(1)小规模企业有很多属于私营性质,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辅业成分;

(2)小规模企业业务体系相对简单,管理手段较为单一;

(3)小规模企业管理权相对集中,通常公司的股东是主要管理者;

(4)小规模企业考核方法简陋,少有硬性考核指标;

(5)小规模企业业务稳定性较差,业务发展起伏较大。

(二)小规模企业的经营风险

(1)小规模企业容易被经济政策和环境影响,经营稳定性较差;

(2)小规模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较差,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小规模企业过于依赖主要管理者的个人才能,个人对企业影响过大;

(4)小规模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难以保证财务信息或非财务信息的有效和完整,导致对债权或实物资产管理不严格,造成资产流失;

(5)小规模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难以规避相关法律风险从而导致罚款或受到其他处罚;

篇3:影响企业营运资本规模的因素分析

企业营运资本的循环始于现金的支出(原材料的购买),而终于现金的回收(产品的出售),其间涉及到存货周转、应收账款周转以及应付账款周转等环节。因此,企业所处行业特征、公司规模、销售状况、管理效率、通货膨胀、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状况、管理者的习惯与偏好等因素将影响着企业营运资本规模的大小。

一、行业特征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在一定的销售额下,公司所处的行业特征、它所采用的技术特点和细分市场决定着营运资本规模。例如,要完成相同的销售额,机械制造商就比百货连锁店需要更多的营运资本。行业特征决定了百货连锁店与机械制造商相比,没有多少应收账款和存货。一些公司,如大型超市,营运资本需求是负值,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运营不仅不占用现金,而且能产生现金。

二、公司规模对营运资本的影响

营运资本是指企业进行经营周转使用的日常性流动资金,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企业固定资产正常运转需要相应的营运资本作保证,即企业规模扩大,其营运资本规模也应该相应扩大,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过正常进行。虽然,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与其对营运资本的需求并非同比例的增长,但是,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幅度扩张,营运资本需求也应该会上升。如果营运资本的增长不足以满足企业经营规模扩张的需要,则企业的过度扩张必然带来不良的后果。从营运资本管理角度看,管理者不仅需要决定不同经营规模下的营运资本需求水平,而且也要保证为维持这一营运资本水平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当企业的经营规模随市场对该企业产品的需求增加而扩大时,有可能出现过度增长的问题。特别是当市场需求出乎意料的迅猛增加,这种情况就更容易出现。面对利润丰厚的市场,企业很难抑制其强烈的扩张动机,但如果经营规模的扩张得不到相应的营运资本支持,企业经营问题的出现将是不可避免,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走向财务困境。而导致过度增长的常见问题是,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企业业务量增加所产生的新增利润自然会成为企业新的营运资本资金来源。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一因果关系是反向的,新增业务量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是在营运资本的需求(增加存货、提高工资费用支出)增加之后,即往往企业营运资本的增长在前,业务现金流的实现在后。大多数企业在销售实现之前,必须为确保销售实现而垫付大量的成本。总之,公司规模会对营运资本规模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销售收入及增长趋势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一般来讲,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不变,营运资本规模会随着销售额的增长而增长。因为随着销售增长,一方面直接造成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也会自发要求提高存货水平以保持较高的销售水平。也即是说,需要更多的存货、应收账款以及应付账款支持增加的销售额。但是两者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随着销售水平的提高,营运资金将以递减的速度增加,特别是现金和存货,即随着销售水平的提高,现金和存货所占用的资金因时间、数量的不一致而可以相互调剂使用,使占用于流动资产的资金增加速度小于销售额的增长速度。

四、管理效率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在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与销售额之比可能不同。因为尽管它们可能面临相同的约束条件,但是有些企业经营较好,有些企业经营较差,导致其经营效率存在差异。对于那些存货、应收账款管理高效率的企业来说,由于其资产周转率高,支持相同销售增长所需流动资产的投资规模显然要低于一般水平。而存货或应收账款管理水平较差的企业,由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使得其营运资本规模与销售额之比就会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而应付账款周转率提高,表明企业还款速度加快,企业占用的其他企业的资金减少,从而需要增加企业自有资金的占用,使得企业营运资本规模增加。但是应付账款周转速度加快,会使得企业的信用水平提高,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其他方面的好处。

五、通货膨胀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从而对企业营运资本循环的每个环节均会产生影响。由于通货膨胀,使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升,随着销售价格上升,引起销售额增加,即便是销售量可能不变。由此,造成应收账款增加,原材料价格、工资以及其他相关的成本费用价格也上涨,进而企业存货增加。此时应付款项规模也可能扩大,除非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否则,必然会造成营运资本规模扩大。

六、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状况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企业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不确定性和时间上的非衔接程度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企业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都广泛地以商业信用为媒介来实现,很难对现金流量进行准确的预测。企业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量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为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保持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就越多,现金流入和流出在时间上的协调程度就越差。因此,企业应保持较大的营运资本规模,以偿付当期的到期债务。而如果企业现金流入量、流出量的确定性程度越高,并且在时间上保持衔接一致,就可持有较少的营运资本。

七、管理者的习惯与偏好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管理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对收益的预期会对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产生影响。这里的风险是指企业陷入无力偿付到期债务而导致的技术性无力清偿的可能性。如果企业敢冒风险,则宜采用较低的流动资产比率或较高的流动负债比率;反之,则应该采用较高的流动资产比率或较低的流动负债比率。风险与收益的权衡是确定营运资本规模的基本前提。一个崇尚稳健的企业通常会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营运资本政策,而一个崇尚冒险的企业则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营运资本政策。由于管理者普遍是担心风险的,又预期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收益能力,因此,理想的营运资本规模应恰到好处地处于两者之间,适度的风险、适度的收益将是企业确定营运资本规模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策略的因素,还有经营杠杆、财务杠杆、企业的行业特点、产品结构等。

篇4:小规模企业的财务分析

关键词:中小银行;中小企业 软信息;关系型贷款

一、前言

(一)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属于劳动密集型禀赋结构,资本相对稀缺、劳动相对充裕。而在这种禀赋条件下,只有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和技术,在生产上选择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的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提高国民人均收入水平(林毅夫等,1999)。按照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处于该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中小企业上。由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在我国现有的要素禀赋结构上充分利用其优势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力、竞争力也是改善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真正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在我国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有4300多万,其中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在带动各行业研发、繁荣市场、推动就业、增加财政税收、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的问题和困境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强位弱势”的尴尬境地。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IDJY052)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发现53.8%的企业面临融资难的瓶颈。高程度的信息不透明使得资金提供者在让渡资金时所要求的风险补偿越高。融资成本相对高位将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排除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中小企业只能选择间接融资作为外部融资的渠道。贷款成本与贷款规模的反向相关性、抵押物和信息不对称的差异性使得金融机构就对大小企业区别以待。这样,中小企业融资就会特别困难。

此外,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低,内部管理不规范、诚信度普遍偏低、抵押资质不高、信息不易获得等特点更使得追求资金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统一的商业银行谨慎对待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导致其融资渠道困难。

(三)中小企业的界定和中小银行的界定

华夏银行行长樊大志在2010年第15期发表的《开拓小企业融资新路》中提出以单一销售规模按“大型、大中型、中型、中小型、小型、微型”等“六级分类”法来划分企业类型,其中后三类确定为“中小企业”、后两类确定为“小企业”。本文认为此观点清晰科学、简易可行,细分的中、小、微三个层次,更有利于解决小型企业和微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将中小银行定义为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的所有银行,包括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以地方性银行为主。这些银行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小,经营存、放款及其它金融业务,与地方中小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的信用机构。

二、融资理论基础

(一)融资中的信息经济学理论

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只依靠内部积累很难满足全部资金需求,使得外部融资就显得更为迫切。

外部融资与内部融资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委托代理可能导致资金使用者会利用更多的信息进行事先谈判、合同签订或事后资金滥用等损害资金提供者利益等问题。在这种融资方式下,能否取得资金,都取决于能否成功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概率。

(二)银行在融资过程中的角色

较高的信息不透明可能导致高额的风险补偿。这样,中小企业就会承担相对较高的资金成本。现实中,只有高收益(同时也往往是高风险)的中小企业愿意并且能承担,多数中小企业只能被排除在直接融资市场的大门之外。然而,金融媒介的专业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在融资过程前对资金的使用者进行甄别并通过合同的签订对资金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所以这种方式对资金使用者信息透明度要求较低,使得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选择。

银行贷款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重要间接融资渠道。银行一方面具有资金蓄水池的功能,吸纳存款使得资金从资金剩余者流向银行;另一方面具有信息收集的功能,发放贷款使得资金从银行流向资金需求者。银行作的专业性能够对资金使用者进行事前甄别,资金约束和监督。整个融资链条中银行存在的根本是信息的优势,以专业的机构身份解决了直接融资的更大的信息不对称,然而根本的信息的不对称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到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存在的本质在于信息的优势,而自身风险控制的也在信息,怎样降低信息的不对称,也就成了银行保持信息的优势和控制风险的关键。

三、中小型企业的特征和关系型贷款

面对中小企业这种特殊贷款个体,银行需要怎样保持自己信息优势呢?

银行信贷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是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只接受银行的“信贷配给”。经营状况的不稳定性、抵押担保物的有效性、财务体系的规范合理性以及资金信用等信息的隐蔽性特征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私有性。

银行在面对这种特殊贷款个体进行贷款时要维持自身的信息优势,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和提高利润,就必须对贷款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包括企业所有者的人品、经营能力、企业的声誉、社区的评价等信息的搜集。而这些信息就是“软性息”。这些软信息不易量化、不易获得、不易传递,只能通过信息调查者的主观意愿,以及长期多渠道的交流沟通取得,具有模糊性和人格化特征也就不易传递。

银行在为中小型企业贷款时,银行要降低信息不对称,就务必要生产软信息,而软信息具有以上特点,需要银行和贷款企业长期的接触、调查与合作积累而成,这就形成了关系型贷款。银行可以通过长期为企业服务和交往中掌握企业更多的信息并从中判断信息可信度,从而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和投资回报,这种与企业的关系贷款就叫关系型融资。这个问题在九十年代也曾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

四、中小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中的比较优势

(一)大银行的特点和优势

上文我们已从对中小企业特点,谈到银行对它进行贷款需要收集软信息,而收集软信息需要在关系型贷款上建立。这节我们将对比大银行分析下为什么中小银行对软信息和关系型贷款具有比较优势。

与软信息相对应的是“硬信息”,容易通过计算数字、书面或口头报告等方式分析出来的信息。从银行在贷款决策信息上来看,财务报表、资产抵押和信用评级等所涉及的决策信息主要是易于编码、易于量化和传递的“硬信息”,而基于这种“硬信息”的贷款被称为市场交易型贷款(Transaction-based Lending)。

那么为什么大银行在硬信息收集和交易型贷款上比较优势呢?从大银行自身的特点就可以得到答案:第一,资金规模大。大银行的规模庞大,资金雄厚,对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权,与小银行相比其投资组合更具多样性,能够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对大银行更不愿发放小额关系型商业贷款。一种观点认为,发放小额关系型商业贷款会造成规模不经济(Williamson, 1988);第二,组织结构复杂。大银行科层结构复杂,决策权要实行多层次委托,信息需要逐传递。Berger 解释:大银行的组织结构擅长于生产硬信息和发放市场交易型贷款,对于软信息而言,就难以用书面形式进行统计归纳,难于在组织结构复杂的大银行内部传递;第三,具有成本优势。已有实证研究表明单位贷款成本随着贷款的规模的上升而下降,面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会使大银行的单笔贷款成本提高,从此失去了成本优势;第四,具有技术优势。由于大银行具有人才优势和研发能力,技术的创新,会不断的增强大银行的在处理硬信息的和流程化贷款的能力,这就进一步巩固了在交易型贷款上的优势。

由于资金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成本优势、以及先进技术水平和优良的人才储备,大银行凭借系统及平台优势搜集和处理“硬”信息势,并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和所提供的抵押担保这些易于编码、量化和传递的信息作为贷款发放的重要依据,并且凭借其强大资金实力,向大企业进行贷款倾斜。因而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被大银行拒之门外是显而易见的。

(二)中小银行的特点及优势

中小银行虽然在人员配备、机构规模、网络分布、硬件设施上无法与大银行相比,但是在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上却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更适合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贷款。

第一,由于中小银行地方性强,在一定的区域内长期近距离地接触当地的中小企业,掌握和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程度以及法人的道德人品,并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各种非公开的“软”信息,如基层信贷员从企业的供应商、雇员、顾客等处获得企业经营者的个人能力、信誉以及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信息,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及时发现贷款经营性风险并加强防范)

第二、中小银行资金少,规模小,更能灵活的为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服务。由于资金少,规模小,尽管在大额贷款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但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贷款服务中更能体现其灵活的优势。

第三,中小银行的组织结构扁平使其更有效率的处理。由于关系型贷款中的“软信息”具有模糊化和人格化特征,因此,基层信贷员的信贷决策权更应得到加强。同时,由于中小银行决策系统以及多方面因素,贷款决算和审查周期短,能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急、额度小、次数多的要求。因此,中小银行处理“软信息”的能力更强。

综上所述,中小银行在收集软信息和关系型贷款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中小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具有比较优势,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不断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或缓解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西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2] 张捷. 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02

[3] 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5

[4] 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8等

篇5:企业竞争战略及规模经济性分析

在教

题目:企业竞争战略及规模经济性分析

0

0

商务管理

专业

学生姓名

论文完成日期: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企业竞争战略及规模经济性分析

一、前言

20世纪末我国已经摆脱了短缺经济,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木合理性却日益明显,一般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新产品开发和生产严重缺乏,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大多数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开展严重受挫。为面对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入世〞后的各种挑战,使国有企业尽快摆脱困境,我国正进行“以开展为主题〞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将面临一系列的重组和变革,规模化、专业协作化将是企业开展的方向。面对国际和国内未来的开展趋势,企业如何创造竞争优势?如何提高竞争能力?——这将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的抉择。

二、国有企业战略选择与规模经济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在著名论著?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就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等相关问题作出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环境建立关系,其关键在于企业对外部的应变能力。战略选择的意图是针对行业的各种竞争力的影响,在一个行业里寻求长期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竞争战略可以概括为本钱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竞争战略很少有单一的本钱领先或差异化形式。企业竞争战略通常采取以本钱领先为主,兼以差异化战略;或者以差异化为主,兼以本钱领先。当然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同,取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也不相同。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国有企业采取的战略对策是:一方面,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的方式,实现其规模的扩张,到达行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本文主要讨论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过程中的规模扩张问题。

〔一〕产业结构与规模经济

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据统计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对未来剧烈的市场竞争,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是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不少工业产品总产量名列世界前茅,这说明我国产业具有相当的生产总规模。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组织过于分散,企业规模偏小,尤其是缺乏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超大型企业,这一点从我国最大企业与世界最大企业相比就可以得到证明。造成产业集中度低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投资体制和分配体制,使国有企业创造利润的绝大多数被国家抽走,而国家对企业资金注入极少,银行融资有限,又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企业规模偏小;我国的产业结构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也造成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规模偏小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规模不经济。

2.产业的供应规模超过市场的需求规模,导致市场的过度竞争,这是我国经济的又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经济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产业同构。重复建设,产业的供应规模超过市场的需求规模;同时由于政府的作用,使得产业进入障碍比拟低,而退出障碍比拟高,造成产业供应规模膨胀。我国市场机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尚未形成标准的市场竞争规那么,致使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的众多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展开无序的竞争,经常使用不公平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谋取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其结果是全行业利润水平下降,缺乏与国外竞争对手的竞争,也影响整个产业的稳定开展。

3.我国技术创新的鼓励机制尚未形成,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追求产业规模,大量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必然缺乏技术创新的意识,很多企业只是单纯地以模仿创新为主,不愿花大精力进行自主创新。正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缓慢,企业开展缺乏后劲,很难与兴旺国家相竞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处于劣势地位。在产业规模膨胀,而需求缺乏的情况下,也导致了很多企业经营难以维持,甚至出现一批企业破产倒闭。

〔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与规模经济

由于我国产业布局的不合理而带来的产业规模的不经济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如果想仍在原有的格局下搞好国有经济,是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取得较好的成效的,因此改变国有企业现有状况,必须对整个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一方面可以到达调整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实现资产重组,调整集团内部产品结构,进而促进功能优化,从而实现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目标。因此,我们把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总体战略选择,而把实现规模经济作为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主要任务之一。

从微观层面,规模经济对企业生存和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在目前产业供应规模偏大,而企业在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人力投入、市场容量等各种资源有限,企业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实力来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而表达的规模经济的意义就在于:l〕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具有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支配能力。2〕规模经济有利于有效利用、组合社会各种资源,发挥各自资源的使用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也有利于降低本钱,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目的所在。

从中观层面,产业中有规模经济企业的存在,能够增强企业整合币场的能力,减少产业内过度竞争,减少由于资源过度使用而造成资源浪费。而企业能否实现规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供应规模是否与市场规模相适应,市场规模大而产业供应规模小,或者市场规模小而产业供应规模大,都不利于行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存在规模经济的企业,容易对产量、价格等达成协议,对市场具有较强的支配能力,易于形成本钱优势,有利于阻止新的竞争对手进入,特别是境外竞争对手的介入。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我国从根本上改变主要产业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以及由此造成的过度竞争状况,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行业的资源配置。

从宏观层面,企业规模经济有利于增强企业。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国际竞争也是不同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表现为不同国家同类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要想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开展经济,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不仅要走向国际市场,而且要在国际经济舞台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参加WTO后,要迎接“竞争国际化〞挑战,更需要树立有强大实力和竞争能力的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资本运营与规模经济

资本经营是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国有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有效形式。资本经营有多种含义,这里所指的资本经营是企业本身或者其局部资产作为一种“商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买卖的活动,包括投资银行的筹划、融资,企业的兼并、收购,产权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流动等一系列的活动。资本经营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原那么决定的,由市场配置资源就是要求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之间进行流动,从而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动态优化。资本经营作为竞争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其意义在于:

1.从微观层面,通过资本经营是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扩张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开展过程的问题之一就是规模过小,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使优势企业进行规模扩张。企业扩张离不开资本,如果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进行规模扩张,一来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分配体制以及近年来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自身的积累极为有限,要想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扩张是非常困难的。二来是全世界大集团都不是通过自身积累来进行扩张的。目前国有企业负债普遍偏高,通过银行的借贷资金来进行规模扩张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是推动大中型企业的资本经营,通过重组别的企业来扩大规模,实现低本钱的扩张。

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重新构建企业的产权结构或所有权结构,盘活企业存量资本,以弥补增量资本的缺乏。实际上就是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筹集扩张所需的资金,以重组存量而推进增量的扩张。比方可以通过出售企业现有的局部产权,所集资金可以进行新建规模的扩充或者收购其它企业,也可以利用企业现有资本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市场优势对其它企业实施购置、兼并等资本经营活动。

2.从中观〔产业〕层面,通过资本经营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效应

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看,因为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0.5%,而且大企业的规模也偏小。由于我国知名企业集团规模太小、产品单一,一旦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便无法同世界大企业相抗衡。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依靠推进资本经营,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把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组织结构,转变为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组织结构。

通过资本经营优化产业结构,改变过去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促进龙头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组合;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市场的影响力;促进不同优势企业〔尤其是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企业〕之间的互补,使重组后的企业既有市场,又有领先技术和开展后劲,提高规模效应,以增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实力,逐步培养企业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带动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之,通过资本经营的形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有充分的实力和灵活可变的应变能力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面对“入世〞后的剧烈竞争〕。

3.从宏观层面,通过资本经营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促进存量资本的流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地区之间的投资合理化同时还可以促进产权结构的合理化,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使经济改革的全面推进和进一步深化。

通过资本经营,使一元化的产权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以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有经济改革的深化。通过资本经营,促进存量资本在木同企业及不同所有制企业间、不同行业间、以及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使龙头企业的增量资本得以扩充,也促使企业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资本经营的形式,通过流动不断到达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和协调开展。

三、资本经营与实现规模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规模经济的评价标准

1.规模经济分析的前提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定量分析主要是针对某特定商品,以单一工厂制企业为前提进行研究的。而现实经济中,通过资本经营重组的企业包括同类〔产品同类〕、相关〔产品之间是相关的〕以及不相关〔产品之间不相关〕多个工厂组合的一体化企业,或多个企业组合的企业集团。因此,在一个现实的企业战略下来研究规模经济定量分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问题的另一个前提就是所有要素按相同比例增长,所表达的要素增加的倍数与产出增加的倍数的比例关系。当产出增加的倍数大于要素增加的倍数,生产效率是增加的。也就是各种要素的投入要遵从生产经营的活动规律,即遵从比例性和协调性。而在资本经营过程中,很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比例性和协调性。

2.规模经济分析的评价标准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标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带来生产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表示为产量增加的倍数与要素投入增加的倍数的比值,即改变前后产量的比值。实际上,生产效率也是较难确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中产品大多相似或不相似,产品产量不具有可比性,自然也不能简单相加,这使从数量上来确定规模经济标准变得比拟困难,而使从技术经济和经验估计规模经济标准变得越来越重要。

3.规模经济分析的评价指标

规模经济不仅是企业资本经营所要到达的目标,也是行业结构优化和行业开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开展的一个目标。因此,我们在规模经济的效果时,应从企业的微观标准、行业的中观标准和宏观的社会经济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主要是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行业评价标准。从企业方面,其评价标准应包括:资产报酬率、资本本钱、生产本钱、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从行业方面,其评价标准应包括:行业集中度〔行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数量、资产总额、在世界同行业的排名〕、新产品和技术创新在同行业的领先程度、大中型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等。

这些指标中,有些指标是可以量化的,而有些指标是很难量化的,这就需要在合理的指标体系下,运用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比方要素变化过程中实际上由于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使各种要素的构成关系发生变化〔即要素的比例性和协调性发生变化〕,也可能因外部环境使各种现实因素发生变化,如要素价格、税收等因素。因此在采用规模的比拟分析时,应该剔除相关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二〕规模经济实现中的几种关系

资本经营对我国企业的竞争战略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企业在以资本经营的形式实现规模经济,最终实现企业竞争优势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达在以下方面:

1.实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构成关系

我国经济已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集约经营实际上就是以效率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而这正是规模经济实现的前提。资本经营中,对资源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应表达集约经营的思想。

在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中,技术一定情况下的最大产出量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投入的数量,而且取决于资本之间、劳动之间和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这里的资本是指实物资本〔或称资本品或投资品,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在现实中,通常所说的资本是由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构成,因为人是企业中最活泼的因素,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的因素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因此,企业的战略重组不仅是实物资产的重组,也是人力资源的重组,而且还应该是实物资产与人力资源的重组。这样才能保证规模扩张中资产与资产、人员与人员、资产与人员的比例性、协调性,如在企业购并中,往往重视土地、厂房、机器、专利等实物资本,而无视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构关系,如优化人员结构的投入,人员在职培训的投入,劳动人事改革本钱和时机投入等。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调,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文化和精神,最终影响企业的开展后劲。人力资本决定实物资本是否发挥其应有作用,影响企业的未来收益,自然影响到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2.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构成关系

资本经营是对企业资产的重组,其中应该包括有形资产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以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重组。有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发挥作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发挥作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中的商誉包含着企业家及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凝结、企业品牌和形象在过去和现在给企业带来的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的价值,或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开展的潜力或未来会给企业带来高于正常情况下的投资报酬。有效的资本经营,应该能够表达市场机制对企业乃至社会资源配置的根本要求,其无形资产在资本经营中起的作用是有利于有形资产发挥更大的效率,形成规模效应,并使重组后的生产效率大于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总和。

然而在实际的企业购并中,企业比拟重视被购置方或被兼并方的有形资产,而对无形资产以及与有形资产有效组合不够重视,特别是重组后企业整体的无形资产重组、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重组重视不够,比方对于重组的企业,如何重塑企业形象。如何重组企业品牌,以真正发挥规模优势,表达规模经济;如何融合重组各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使重组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运行机制尽快融合,能够表达较高的生产效率的管理效率,以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的作用,这些方面都缺乏分析和研究,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也影响了资本经营的效果,影响规模经济的实现。

3.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政府和企业角色与功能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资本经营〔如企业购并〕过程中,两者的关系和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重组主体是企业还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政府,在企业资本经营行为,因此,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战略重组应该使企业为主体。但在我国现实经济体制下,政府在企业经济行为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理应对国有资产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应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如果行使政府管理者的权利,那么对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利益负责,政府的作用在于:政府推动企业重组是为了解决因旧经济体制产生的“条块分割〞,可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加快配套改革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协调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政府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指导企业的行为,防止企业行为的盲目性。然而在现行企业制度下,政府的职能未能完全转变,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仍然存在,作为各级政府代言人的管理者的知识能力和主观意识、个人偏向对资本经营的效果起着更大的作用,在对管理者鼓励和约束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也必然会对企业重组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保证企业重组的成功,应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作用,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拉郎配,也不能撒手不管,保证政府在资本经营中指导和协调作用,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实现战略重组的目标——规模经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战略重组中的规模经济是我国经济改革中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经济学中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战略重组中的规模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因此企业战略重组必须遵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符合市场机制对企业资源乃至社会资源最正确配置的规那么,这样才能实现战略重组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杨雪冬.全球化:

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吕薇.产业重组与竞争[M].北京:中国开展出版社,2021

3.叶克林.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开展与创新

篇6:小规模企业的财务分析

偃师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南屏嵩岳,北临黄河,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26′15″~113°00′00″和北纬34°27′30″~34°50′00″之间。全市东西长44km,南北宽约34km,总面积960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其中13个建制镇)、332个行政村,总人口85万,是全省首批10个小康达标县(市),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26个城镇化发展重点县(市)、35个扩权县(市)和第二批对外开放重点县(市)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前列。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8亿元,增长1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5亿元、215亿元、78亿元,三次产业之比由上年的8.7∶65.3∶26调整为7.9∶67.6∶24.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3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亿元,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131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6950元,增长9%。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我市较上届前移3个位次,位居全国第65位。

近几年来,全市工业企业在规模总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企业财务管理在其经营活动中也发挥了应有作用,但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和外部经济环境等一些因 素的影响,企业财务规范管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笔者就如何规范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科学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效问题于2009年8月份对我市16个乡(镇)的30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规模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全县规模工业企业除县电力公司外均属民营性质,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一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没有设臵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部分企业即使设臵了财务管理制度,也没有严格执行,形同虚设。二是财务岗位设臵不完备。“企业是法人的、法人就是会计”的现象突出,企业法人集权,厂长经理、会计出纳等管理人员均属一个家族,岗位职责不分。部分企业财会人员较少,财务人员疲于应付各种报表和相关事务性工作,没有参与企业经营核算管理。三是会计核算不规范。有的企业会计核算依旧在使用已经废除的会计科目。更有甚者为应付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检查,设臵几套帐表,会计数据失真现象普遍存在。

(二)资产管理不科学,产销环节不实。一是企业资产账实不相符。如:企业账面结存的原材料数量和金额表现为负数,产成品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仓库没有建立实物出入库明细账,产成品、原材料实物与财务账面反映不一致。二是多头开户,回避监管。企业为逃避银行和相关部门的监管,有意制造体外运行经营,企业法人在银行多头开户,业务不通过银行账户结算。超限额、超范围支取现金,有意形成体外(账外)经营。三是应收款、存货、产成品等流动资产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与销售收入的比例失调。目前,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应收款占销售收入的比为20.43%,远远高于正常标准。

(三)成本核算不规范,财务秩序不严。一是少数企业没有严格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支出的界限、应计入成本支出和不应计入成本支出的界限,本期费用和以后各期费用的界限、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界限,列入科目的随意性较大。二是费用报销手续不完善,不合规定的票据比比皆是,白条做账的现象随处可见,个别企业上百万元的白条直接计入成本费用。三是企业隐瞒收入,多提成本费用、虚列支出,把收入转入账外。如企业将财政贴息、产业基金等国家扶持资金不按规定入账,甚至将财政性补贴收入直接转出企业财务帐,想方设法使企业账面利润为“零”或为负数。四是不按规定分类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任意扩大或缩小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范围,随意改变折旧计提方法,多摊费用,少计成本。个别企业财务报表反映利润仅有1.6万元,税务部门审核应纳税利润额高达100多万元。五是少数企业仅有一本总账和一本明细账,甚至有些制造业中没有“生产成本”这一账户,根本看不到成本明细账,简单使用总收入扣除总支出,计算企业利润。

(四)会计信息不真实,税收核算不准。一是少数企业存在做假帐现象,尤其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大多账目不实。不按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记账,而是按销售情况倒算生产成本,把企业税收负担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使企业产、销、存环节符合一定的比例,从账面上看不出任何破绽,从而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二是企业购入原材料普遍采用现金结账,从企业的账簿上既看不出资金去向,更不能详细了解企业采购环节业务发生的真实性。三是大多数企业账实不符现象严重。有的企业库存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账实不符;有的企业原材料、产成品损失比例较大,没有报批,也没有入账,未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有的企业销售产成品不入账,尤其是零星销售部分,直接收取现金,不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有的企业应收账款不入账,只要不开票就不做销售收入处理,逃避观纳税。四是存在帐外循环问题,由于税务部门金税工程只能对企业的销售环节进行控制,对生产环节无法控制,原材料、半成品进出库的实际情况税务部门很难掌控,在不需要开具专票的业务中,企业就可能会做账外循环,以逃避税务机关的检查。

二、原因及对策

企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源配臵、成本核算和监督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笔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点,强化管理意识。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全县工业企业民营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企业法人中,普遍存在着“企业是我的、我就是制度”的错误思想和“用别人不如用亲人”的家族观点。转变企业法人的思想观点、强化科学管理意识,是规范财务管的重要环节。企业法人要强化四个方面的意识:一是要强化成本核算意识。利润是通过控制成本和扩大再生产而取的,任何一个企业的产品如果只在片面追求其在市场上的销量,而不计算其成本和利润的话,就有可能出现销得越多则亏损越大。二是强化规范管理的意识。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管理是大势所趋,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所向,也同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在。三是要强化科学决策意识。现代企业受市场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企业法人应尽量避免“个人说了算”的倾向,要具备让市场和科技作判断的观点。四是要强化能人意识。不要被“家族企业家人管”的思想所困惑,要敢于把经营权放心放手地交给有能力的人经营管理。

(二)重视财务基础,规范财务制度。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集中体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模式落后。企业法人、董事长、经理同属一人的模式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二是理念陈旧。部分企业管理者不太重视财务核算管理的决策作用,仅仅把财务管理理解成收钱、付款的业务活动,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之外,未能及时为决策者提供决服务;三是财务人员管 理素质不高。大部分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信息的管理上来。

要改进企业财务管理状况,除了坚持以观念创新为基础外,同时还要坚持以制度创新为保证。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人员的财务工作有章可循。一是企业领导者要树立规范财务管理的意识,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减少人为因素。二是建立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确保人员到位、岗责分明,操作有序。三是要规范会计科目、会计帐薄和会计方法的使用,根据《会计法》、《税法》和《统计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设臵各个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会计账目,编制各种会计报表,为企业各项财务分析和决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四是建立定期报送会计报表制度。定期向财政、国税、地税、金融、工商等有关部门报送会计报表。让相关部门能随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

(三)提升财务运行质量,科学决策投资动向。财务决策对企业发展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财务运行控制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对现金管理不严,认为越多越好。造成现金未参加生产周转,形成资金闲臵;或过量购臵不动产,造成资产闲臵。人为造成企业财务困境;二是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应收账款不能按时兑现或形成呆账,影响制约着企业的 运行速度和质量;三是企业生产、销售和存货控制比例不适度,造成资金链断裂。很多企业月末存货额远远超过企业自身的资金承受力,至使产销链中断;四是企业管理重钱轻物的观念严重,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管理不到位,造成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为杜绝类似问题的出现,企业决策者应当摒弃凭经验或主观感觉决策的现象,注重把握以下环节:一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认真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并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精心考察,全程跟踪,最大可能地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收益。二是要避免盲目扩张。企业在决定投资项目时,要对资金需求和自我能力进行准确评估,要“以筹定投”。三是要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效果。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正确处理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比例,保持企业稳健的资本结构才能使企业再得生机。

(四)优化资产与债务结构,扼制浪费与缩水现象。据调查,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资产负债率已超过60%,有半数以上的企业的所者权益扣除实收资本后表现为负值。企业将短期债务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不断增加企业短期偿债压力,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国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国际市场发生变化后国内市场也会呈现出从紧趋势。企业面临着资产缩水、市场萎缩、政策调控等新的压力。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企业若不能自我调整策略,企 业资产负债率会不断上升,新的错位将会给企业带来新的负担。

为遏制这一现象的继续发生,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财产管理的内部制约机制。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二是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避免资金呆滞。三是努力控制非生产性费用,提高利润水平。从而增大留存收益规模,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支持。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销售费用率控制在5%以下,留存收益率高于60%,销售利润率达到5%以上。四是保持财务资料完整,以帮助管理者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

上一篇:大学第六届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开幕式活动方案下一篇:寻找幸福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