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

2024-06-25

职业暴露(精选十篇)

职业暴露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各个科室涉及到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共60名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包括医生、护士等, 所涉及到的科室包括外科、内科、妇科、儿科、医技科室。其中男21例, 女39例, 最小年龄24岁, 最大年龄56岁, 平均年龄36.7岁。职称:护士23人, 护师10人, 主管护师8人, 医师5人, 主治医师9人, 副主任医师5人;学历:本科9人, 大专32人, 中专19人。参与研究的医务人员在性别、年龄、职称、从业时间、职位、科室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参与研究的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自行设计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职业暴露情况、对职业暴露的认知、职业暴露以后的心理状态。将参与研究的60名医务人员集中发放问卷后, 详细地讲解问卷各个题目的具体意思, 当场填写问卷。发放问卷60份, 回收60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组间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年中职业暴露情况

对60名医务人员在一年中职业暴露的次数进行统计后得出, 有39人暴露次数在2~4次, 占比65%, 其次为4~7次的11人, 占比18.3%, 仅暴露1次的10人, 占比16.7%。

2.2 对职业暴露的认知情况

60名医务人员对于职业暴露范围、防范和处理的认知情况分别为96.7% (58/60) 、91.7% (55/60) 和95.0% (57/60) , 均超过了90%。

2.3 职业暴露源和方式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源调查结果显示, 乙肝感染40人, 梅毒10人, 艾滋病2人, 丙肝8人, 其中乙肝的感染人数最多, 占比66.7%。暴露方式主要以锐器、喷溅、皮肤损伤为主, 其中因锐器导致职业暴露的45人, 占比75%。见表1。

2.4 职业暴露的科室分布

从60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科室分布中可以看出, 外科为44人, 占比73.3%, 内科10人, 占比16.7%, 妇科4人, 占比6.7%, 儿科1人, 占比1.7%, 医技科室1人, 占比1.7%, 由此可见外科是职业暴露高发科室。

2.5 职业暴露后的心理状态

60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心理状态情况显示, 表示对职业暴露可怕、回避的共16人, 占比26.7, 可怕又无可奈何的21人, 占比35.0%, 可怕且悲伤的8人, 占比13.3%, 无所谓的1人, 占比1.7%, 担心的共14人, 占比23.3%。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 讨论

3.1 职业暴露情况普遍存在

由于临床医务人员工作的特殊性, 其职业暴露情况普遍存在。尤其护士针刺损伤所导致的职业暴露是最为常见的一种[4]。护士作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因为针刺导致患者的病原体进入体内, 对个人身体造成伤害。本文结果显示大部分医务人员都能正确地认识职业暴露的范围和处理措施。

3.2 职业暴露后的心理状态堪忧

大部分的临床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以后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担心、害怕、无可奈何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和工作的顺利进行[5]。针对此种情况医院对于涉及到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十分必要[6]。有助于帮助其克服恐惧心理, 通过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讲解来帮助医务人员减少职业暴露的次数, 降低其心理恐惧感[7]。

综上所述, 职业暴露是目前临床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关注的首要问题, 并且大部分的护理人员已经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 对于防护和处理措施的认知水平尚可。临床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提高职业暴露的认知水平来提高其防护意识, 通过适当的心理疏导来帮助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逐步克服恐惧和焦虑的心理。预防和安全操作是预防职业暴露的重要手段, 临床医务人员在此基础上应运用积极的态度来调整受伤后的心理, 保证自身的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情况以及在职业暴露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60名参与研究的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自行设计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职业暴露情况、对职业暴露的认知、职业暴露以后的心理状态。结果:90%以上的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情况良好;职业暴露源主要是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为主, 其中乙肝频率最高;职业暴露方式主要以锐器、皮肤黏膜损伤、喷溅为主, 其中锐器损伤频率最高;大部分的临床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以后心理状态不佳。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以后常表现出可怕、恐惧、无可奈何、回避等心理状态, 主要由于意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较大且不可避免, 少数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不足且有待于提高。

关键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认知,心理状态,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文玉, 郑雪梅, 甄亚琴, 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不同时期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8 (1) :106.

[2]李妍.柳州市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知识认知现状调查〔D〕.广西医科大学, 2014.

[3]李桃, 龚光明.临床医师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心理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8) :4056-4057.

[4]彭凌, 郑舟军, 周月华.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心理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 :106.

[5]刘红艳, 茆尤尤, 饶艳, 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 31 (5) :92-94.

[6]Hsairi M, Kauffmann F, Chavance M, et al.Person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perception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an application of a job exposure matrix〔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2, 21 (5) :972-980.

职业暴露演练脚本 篇2

模拟场景一:病房

护师***在为病人实施诊疗操作后,双手回帽时被5ml注射器扎到左手手指。

模拟场景二:水池边

现场局部处理,“一挤二冲三消毒”,冲洗至少五分钟,冲洗后用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对伤口进行包扎。模拟场景三:立即上报护士长,同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护士长签字,上报院感科。(和护士长进行对话的照片、护士和护士长一起查看病历的照片、护士长采血照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照片)台词:

护士:护士长,我刚才为患者静脉采血时,不小心被污染针头刺伤了手指,我已按照职业暴露局部紧急处理流程进行了处理。护士长:是几床病人? 护士:32床,张某某。

护士长:那赶紧查看一下患者有无免疫检验报告,有无阳性报告?(经查看病历,患者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护士长:那你最近检测过乙肝五项吗?有抗体吗? 护士:半年前体检时检测过,没有抗体。

护士长:那赶紧让咱科王大夫给你开个检验报告单,你去检验科抽血化验乙肝五项。(几小时后,检验结果出来了,为阴性,无抗体)。护士长:**护士,那你先去填一下职业暴露登记表,我给你签字,等会你去进行登记评估,我先打电话说明一下。模拟场景四:护士长上报院感科照片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3

【关键词】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护理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13-0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护士面临的危险因素众多,同时也意味着护士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的机会显著增加。护士是最多经皮肤、粘膜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人群,也是发生医疗锐器伤,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1]。有报道称,由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眼、鼻、口腔、皮肤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1%;暴露于含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或体液,其感染率为6%~30%;医务人员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几率为1.8%[2]。因此,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已成为当前各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

1.1物理性因素

1.1.1锐器伤:针刺伤和安瓿划伤是目前急诊护士操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锐器伤多发生在手部,如手掰玻璃安瓿、输液结束拔针、用毕的注射器毁形、安装针头时、配合他人操作时等,其危害性不仅限于损伤本身,更在于病原体通过伤口进入机体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和血源性疾病[3]。

1.1.2各类环境进行紫外线、臭氧空气消毒、蓝光照射治疗等可造成眼灼伤、白内障、皮肤急性红斑反应。

1.2化学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主要与暴露接触种类、频率、时间长短、暴露方式、侵入途径有关。化学物质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化疗药物职业暴露方式,一是直接接触化疗药: 配制化疗药、执行化疗、化疗药溢出、处理化疗药污染物和处理患者排泄物等。二是间接接触抗癌药。化学药物职业暴露危害程度与暴露时间长短、频率和量成正比,化疗藥物接触时间长、频率多、量多则造成的危害重[4,5]。侵入途径,(1)直接侵入,主要有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2)间接侵入,用药患者排出的粪便、呕吐物、唾液等处理不当,可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6]。

1.3 生物性因素

主要为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传染性媒介物如患儿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3]。

1.4 医护人员自身因素

第一,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明确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和范围,不了解这一特殊的职业特性,不看清具体内容盲目签名。第二,业务素质差,对疾病的护理常规不熟,观察病情不细致,有的基本技能操作不熟练,给患者造成痛苦[7]。有的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延误抢救时机。第三,由于目前普遍存在护士严重缺编的情况,加之心理和生理的原因,因此,他们常在严重的疲惫状态下工作,导致服务态度不好,容易引发医院与患者纠纷,护理记录不认真,失去了它的准确性、真实性。

2 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2.1强化职业暴露损伤的安全教育,增强职业防范意识

除了认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外,还要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有关的医疗规章制度,进一步掌握职业防范知识,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制定防范措施。加强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的宣传教育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预防职业暴露的知识水平及自我防护能力,端正态度,既不能过度恐惧,也不能无所谓。

2.2严格遵循操作前、中、后的防护措施

(1)操作前,严格遵循防护原则做好防护准备工作[8]。对各类仪器及物件严格消毒,严禁消毒时进入区域,进行空气检测时戴好防护镜,消毒完毕开窗通风。

(2) 操作中,①护士必须高度警惕防止针头、安瓿等锐器刺伤,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入针帽,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从针栓上分离,禁止用手去弄弯或弄直针头.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到专门存放锐器的盒子里。使用安瓿制剂要借助砂轮,可垫纱布或砂轮保护套,可戴手套以防损伤皮肤。②护士在配置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眼镜,及时处理破损的体温计、血压计,导管及时清洗晾干,使用一次性压舌板和面罩,避免和减少对皮肤、眼睛、呼吸道的损伤。

(3)操作后,加强对使用过的针器等锐器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管理,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再回套上针帽,严禁双手回套针帽,以免损伤自己的手指,应将用过的针器放进硬质耐刺、加盖的专用容器中,集中送往指定地点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在为不合作患者注射时,如果有发生针刺伤的可能,应取得他人的协助。妥善处理用过的物品:凡与治疗药物接触过物品应用标签清楚、密封严密的带盖容器收集,不能与普通垃圾等同处理。由受过防护培训的专业人员统一处理。污染物:化疗患者其污染的被服应放人有特殊标记的厚塑料袋中单独处理[8]。护士在给患者作治疗或护理时,如可能接触其血液、体液、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要戴口罩、手套,治疗护理结束后要用消毒液洗手。

2.3加强护士自身素质的培养

护士要不断更新拓展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操作,灌输“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排除干扰专心投入的工作态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重视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从而在工作中寻找成功的乐趣[3]。医护管理人员应引导护士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减轻心理疲劳,摆脱心理困扰。护理人员的态度淡漠有很大的危害性,这使本来就不融合的护患关系更加对立。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我们护理人员一定要理解患者、适应患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并要掌握语言的艺术性和沟通的技巧性,认真履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前的告知制度,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各项医疗护理操作的目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风险,使其主动配合护理操作。通过有效地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取得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理解,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9]。

2.4 加强医院管理[3]

2.4.1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三级监督组织的作用院领导高度重视,护士长负责奉科室医院感染的检测和管理工作。

2.4.2 合理配置人员的编制。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护士职业暴露的次数与病人接触的频率,以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

2.4.3 重视护士的身心健康。业余时间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消除护士的心身疲惫。培养良好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促使护士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定期体检及预防接种,保持健康的身体。

2.4.4加强护士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分层次对护士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9]。

3 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3.1 皮肤接触性污染处理

皮肤意外接触到污染的血液、体液时,要立即用肥皂清洗,随后用清水冲净。眼睛、口腔意外接触到污染的血液、体液时,要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在伤后48h内上报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并在伤后72h内酌情做病原的血清检测[10]。

3.2 针刺伤、锐器伤的处置

受到污染的针头或锐器意外伤害后应镇静,随后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肥皂和清水清洗,并用消毒液(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酊或碘伏液)消毒,再用创可贴包裹伤口。意外伤害后应尽快(<48h>)上报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如实填写伤情报表,随后由医院感染科医师进行指导处理[10]。

3.3 对暴露者的处理

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进行药物预防,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服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用药越早越好,并采用联合疗法(二种或三种药物)。对所有受到暴露损伤者均应进行跟踪,定期(伤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复查。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到管理均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职业感染的危险,所以每位护理人员应将其作为工作职责之一,树立职业安全意识。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并建议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制定有效的职业危害处置预案,以尽量减少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10][11]。

3.4 事故的报告和记录

立即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查找事故原因,并对事故过程和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损伤的程度、接触物的种类和感染病原的情况、处理方法和处理经过(包括现场专家和领导的活动)、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及首次用药时间、药物的毒副作用情况及用药的依从性。此外,无论重大事故还是小型事故,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11]。

参考文献:

[1] Puro V,Calri GD.Petrosilo N,et a1.Riskof exposure to bloodborneinfection for Italian Health care workers,by job category and workareaJ.Infect Control Hos p pidemic,2001,22(4):206—210.

[2] 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3] 赵志军.儿科门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3)75.

[4] 賈晓燕,李荣香,许蕴琳,等.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OOl,15(2):74.

[5]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职业接触抗癌药对护士生殖结局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OOl,19(2):87.

[6] 黄信有,刘松影.职业性接触抗癌药对护工的急性影响[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22(1):52.

[7] 高国贞,刘桂卿,倪娟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调查[J]. 论著,2006,12(18):1672-1674.

[8] 李丽娟.化学因素护理职业暴露危险与防范[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471-5473.

[9] 李建英.护理职业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 .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9):117-118.

[10] 杨芳.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防范措施探讨[J]. 中国护理管理,2006,6(8):54-55.

护士职业暴露及自身防护 篇4

1 职业暴露危害种类

1.1 物理因素的危害

主要为锐器损伤。护士每天必须频繁配置输液、静脉穿刺、拔除动静脉针、注射、锐器处理、废弃物处理、留取血液标本等, 而最常见的为针头刺伤和玻璃伤。针刺伤主要发生在输液完毕拔针处置时, 针头使用后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抽血后处置、整理用后针头时。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为职业防护知识缺乏、无自我保护意识等。针刺伤通过血液的感染率极高, 有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途径传播[1]。据有关报道, 每年全球有近百万次针头扎伤事故[2]。锐器伤是护士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原因[3]。

1.2 化学因素危害

1.2.1 消毒剂

医院常用消毒剂, 如戊二醛、乙醇、环氧乙烷、含氯消毒液、碘伏等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会产生刺激性, 特别是戊二醛、消毒灵等, 除了刺鼻的气味、损害皮肤外, 还可引起基因突变, 发生癌变, 并且它对人体的伤害是缓慢的, 防护不严的长期接触, 可导致皮炎、鼻炎、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对护士的安全具有很大的威胁。

1.2.2 药物危害

抗感染药物、抗病毒药物, 尤其是肿瘤病人的化疗药物, 如环磷酰胺、柔红霉素等, 在配置中溢出的药液和粉末对护士的身心有很大的影响。

1.2.3 水银

体温计、血压计等是常用的护理工具, 其中水银是常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毒性物质, 破损体温计造成汞挥发于空气中, 蓄积过多会造成神经毒性和肾毒性。

1.3 生物因素危害

呼吸道传播性疾病病人的痰液、飞沫可致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护理过程中不小心接触传染病人或携带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 污染破损皮肤也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4]。这些均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2]。

1.4 心理社会因素危害

由于医学的不可预测性及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部分病人的预后不可能完全达到病人及家属的期望, 而人们维权意识提高及不理性, 加之有部分病人、家属故意无理取闹等, 发生人身攻击, 如辱骂、殴打甚至刺伤医护人员等, 使护士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感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1.5 运动性因素的危害

长时间站立、负重造成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等。而重症监护病房 (ICU) 护士由于频繁地给病人翻身、叩背, 安置病人或外出检查、转科均需频繁搬动病人, 体力劳动强度大, 腰部受力较多, 极易发生腰痛、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培训,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

针对各个科室的工作特点, 进行相关的操作规程培训[5]。接触病人前后都要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 严格按六步洗手法的要求来洗手。使用手套接触病人后应脱掉手套并洗手, 防止交叉感染。

2.2 意外伤的防护

加强培训, 提高防护意识, 纠正不良工作习惯, 甚至采取防护用具。护士在配药、扎针输液、拔针时应谨慎小心, 严防刺伤自己或他人。针头等锐利器材用后立即放入硬质利器盒中, 利器盒不可过满 (<3/4) , 以防在销毁运送途中伤人。不慎刺伤皮肤时, 轻轻挤压伤口周围, 尽可能排出损伤处的血液, 然后用75%乙醇、0.5%碘伏消毒, 局部包扎或贴创可贴。若病人是血源性疾病检测阳性者, 在伤后24 h内需注射相关高效价抗体, 用药时间尽量早, 最好不超过24 h~36 h。

2.3 化学物品危害的防护

掌握消毒剂的理化性质,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护士接触有挥发性的消毒剂时, 必须戴帽子、口罩、手套, 不可直接接触, 器械用戊二醛浸泡后, 应用生理盐水冲洗, 以免损伤皮肤。定期开窗通风, 使室内空气流通。及时清理输液器、注射器、输血器等医疗废物, 减少对医护人员的危害。

2.4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掌握疾病的传播途径,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防护制度, 强调护患双向防护。执行标准预防[6], 在接触病人体液、痰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必须戴手套, 脱去手套后认真按六步洗手法洗手。若护理传染性强的病人, 如SARS病人, 医护人员的工作服、颜面部、眼睛可能被体液、痰液、分泌物、血液等喷溅时, 必须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专用口罩, 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处理锐器应特别注意, 严防被刺伤[7]。病人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被褥以及排泄物、体液等采取正确的消毒防护措施, 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5 维护环境

按日常清洁标准和处理程序维护环境, 彻底清洁, 设备和环境的表面 (地面、床栏、床头柜、窗台、轮椅、洗脸池、门把手) 等经常清洁并用合适浓度的含氯消毒稀释液擦拭, 病人出院后用臭氧机彻底消毒床单位, 进行终末消毒。

2.6 加强心理辅导, 提升护士应急能力

护士在工作中产生的压力, 若不能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排解, 极易产生心理障碍, 导致职业幸福指数明显减低, 职业成就感差, 易产生职业倦怠, 故要加强心理辅导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业余时间参加娱乐活动、体育锻炼, 放松身心;要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预防职业危害, 维护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保持精力旺盛;提升护士的心理素质, 对有负面情绪的护士积极进行心理疏导, 创造健康、愉悦的身心环境。

2.7 其他

适当排班, 值班期间可穿防静脉曲张弹力袜防止下肢水肿、静脉曲张。ICU需适当增加护士人数, 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并且定期休假等减少护士的身体损害。

3 小结

医院是各种疾病集中地, 医护人员工作在高风险环境中, 职业暴露常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医院要采取多种形式培训职业暴露相关知识, 强化护理职业防护知识、技能, 严格操作规范, 提高医护人员自身防护知识水平, 尤其要加强对新护士防护意识的培训, 降低风险。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改善工作环境;保证足够、合格的防护用具和防护设施;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报告, 不能麻痹大意, 对发生感染存在侥幸心理。医院对医护人员锐器伤害进行管理, 建立损伤报告和登记制度。采用具有安全装置的医疗护理用具, 避免锐器伤。做好职业伤害的防范、补救。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的人员加强防护知识和技能训练, 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 规范操作规程。

摘要:从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运动性因素方面分析护士职业暴露情况及潜在的危害因素, 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职业暴露,护士,自身防护

参考文献

[1]魏雪芳, 杨琍琦, 邵宜波, 等.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及自我防护情况的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4) :124-135.

[2]胡必杰, 郭燕红, 刘荣辉.中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SIFIC常见问题释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44-148.

[3]张春玲, 陈露, 莫兰.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情况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 2009, 8 (3A) :635-636.

[4]龙永梅.血站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2) :7857.

[5]周伟元.助产人员暴力防护培训前后行为改变[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6A) :34-35.

[6]高丽君.护士职业暴露潜在安全隐患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10, 24 (7B) :1854-1855.

职业暴露相关内容 篇5

第一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第二条: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第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第四条: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第五条: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第四章 登记和报告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 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和防护 篇6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32

手术室是患者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每天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

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锐器损伤:国内某医院调查发现,外科及治疗室的护士在工作中有70%的人曾被医疗器械损伤过[1]。手术室护士每天接触手术刀片、缝针、注射器、钢针、巾钳等,都有被刺伤的经历。原因: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手术刀和缝针不规范传递,以及术中刀、剪、针频繁传递,术后器械的清洗、消毒、打包极易刺伤、划伤皮肤,引起暴露。

血液感染:手术室医务人员每天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被各种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几率增加。如肝、脾破裂,宫外孕大出血等急诊手术等不到化验结果出来不得不开始手术,医务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未做充分防护,使艾滋病、乙肝等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传染医务人员的几率大大增加。污血溅到受损的皮肤、黏膜、角膜可以直接导致感染。

工作环境:手术室常用化学消毒剂戊二醛、甲醛、碘伏、含氯消毒剂等具有挥发性,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全麻患者手术中使用吸入性麻醉药可通过许多环节弥散到空气中造成手术间空气污染;腹腔镜手术的开展,CO2气腹的建立,手术过程中CO2容易泄露。手术中使用电刀、电凝时产生烟雾。医务人员被动吸入这些有害气体,长期累积,影响身体健康;骨科手术中C臂机的应用,使手术室护士受到X射线照射的机会增多,长期接触这类毒气和辐射,会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手术室大量仪器、设备的使用,使手术室噪音增加。麻醉机、监护仪的报警声,电动吸引器、电钻、电刀的应用,空调声……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可出现失眠,头痛、头晕、听力降低等症状,使人烦躁不安、精力分散,工作易出差错。

工作性质:手术室工作是脑力劳动加体力劳动。手术室工作节奏快,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连续性强,机动性大,加班概率高,工作环境封闭,个人能自主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工作中经常站立,引发下肢静脉曲张、痔疮、胃下垂、腰酸背痛,长期超负荷运转除导致躯体疾病外,还引起心理疲劳。

职业防护

建立标准预防的概念,加强职业安全教育,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暴露损伤的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与防护意识。护士接触手术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需戴手套、口帽;术后电动吸引瓶的处置易造成污染,可用一次性的负压吸引装置;经常检查麻醉机性能,使其处于完备状态,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管理,以减少空气中的药液浓度,减轻污染;应用电刀时用负压吸引吸尽烟雾;腹腔镜手术时严格检查气腹针与CO2衔接处,防止CO2泄露;防止或减轻噪音污染,做到操作准确,轻柔,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设备、新仪器;定期检查器械车,使用润滑剂加强保养;吸引器即用即开;各种监护仪音量大小适宜,保持室内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对话。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手术器械能高压灭菌的就不用浸泡消毒,以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和污染。盛放手术标本的用器应密闭,防止甲醛气体挥发对医务人员造成伤害。规范医疗垃圾的处理。

加强素质教育,规范操作规程,防止意外损伤:手术室护士应严格无菌操作,加强预防锐器伤的教育,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术中传递手术刀片、缝针时,锐利部位对着自己,防止误伤他人,必要时用弯盘传递。小心处理针头及锐器,刀片避免用手直接取放。发生锐器伤处理原则: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受伤处,使部分鲜血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程度,用流动水持续冲洗伤口,被暴露的黏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碘伏消毒伤处,包扎伤口。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检测,并根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和反馈制度。加强对患者的检测,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

加强心理干预: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注重姿势的自我调节。合理安排巡回和上台次数。增加人员,减少夜班频率,以利医务人员调节好生物钟。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完善手术配合。改善客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手术结束后,尽快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合理作息,娱乐身心,使生活、工作有张有弛,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到最低。

职业暴露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是安全意识的提高。只有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增强自我防范的意识,针对性的采取防护措施,才能杜绝职业暴露对护理人员的身心伤害。

参考文献

1李俊艳,范秋萍.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HIV的防护[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1):19.

浅谈医学工程人员职业暴露 篇7

关键词:医学工程,职业暴露,防范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或传染病病原体, 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相对而言, 医学工程人员职业暴露, 则是指医学工程人员在从事仪器维修、维护保养及安装调试等工作过程中受到的损伤和感染以及接触到有害的环境, 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1 医学工程人员职业暴露现状

1.1 感染性职业暴露

感染性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因工作关系暴露在具感染性环境中的一类职业暴露。具感染性的工作环境中, 存在着传染病病原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共39种。其中影响范围最广的包括血源性传染病 (如艾滋病、梅毒) , 呼吸系统传染病 (如肺结核) 以及乙型肝炎。

虽然工程人员与病人发生直接接触的几率较低, 但医学诊断、治疗仪器和医疗器械的大量使用, 增加了工程人员与病原体间接接触的可能性。医院的检验科、病理科, 作为诊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科内仪器每天接触成百上千个体液和组织样本, 成为病原体的聚集地;手术室作为开放性治疗的重要场所, 鲜血飞溅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作为工程人员, 难免与上述科室仪器发生接触, 更难免会照成机械性损伤, 随时有被感染的风险。

1.2 放射性职业暴露

放射性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因工作关系暴露在放射性环境中的一类职业暴露。医疗行业中的放射类仪器, 放射免疫类仪器, 肿瘤治疗类仪器都具有放射性, 虽然行业对于防护已作出明确规定, 但一些旧款的仪器在维修和调试时仍存在人机共处一室的情况, 就算身穿防护服也不能完全阻挡射线的照射。

1.3 化学性职业暴露

化学性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因工作关系暴露在有毒化学物质环境中的一类职业暴露。医疗单位中经常需要使用各类有毒试剂:如供应室环氧乙烷、手术室所用的福尔马林、戊二醛、安氟醚等、病理科染色脱水所需的多种染色剂, 口腔科所用的水银、检验科仪器的各种试剂, 实验室内各种试剂……其中不乏具挥发性的种类, 这就让有害物质更容易弥散到大气中, 造成工程技术人员看不见的伤害。

1.4 非电离辐射性职业暴露

非电离辐射职业暴露是指因工作原因暴露在使用电磁类仪器的环境中的一类职业暴露。包括射频辐射、红外辐射和紫外线辐射、激光等, 多见于理疗室、介入室和外科以及手术室等。由于这类设备故障率较高, 维修时也没有检测能量的设备, 工程技术人员常常需要拿自己做载体实验, 所以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职业伤害。

2 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

对于工程人员来说, 由于其服务面大、工作的场所不固定和工作环境无人监管, 每年有大量医疗机构的工程技术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1) 医学知识匮乏, 院内感染知识不足;

(2) 行业规范不完善, 在工作细节、监管和事后应急等环节仍存在漏洞;

(3) 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未能充分做好预防措施。

(4) 行业中的工程职业行为准则几乎空白, 加上认识水平的参差不齐, 令个人在工作过程中无章可依, 疏忽大意的情况比比皆是, 就算发生职业暴露, 也没有及时处理的意识。

3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暴露后处理

虽然说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是医院医疗质量的保证, 但工程人员的健康是我们每个家庭的保障。关爱家人请首先从减少不不要的职业暴露的危害, 关爱自身的安全防护开始。

(1) 学习相关的防护知识, 加强职业防护意识。

(2) 增强自身安全, 充分利用各种防护用具 (如佩戴防护眼镜, 防护衣) 和设备 (如防刺装置等) 。

(3) 减少各种危险行为, 如减少手对手传递锐器, 裸手接触感染性液体、。使用后的针头再套盖等。增强自我预防, 可预防针刺损伤的发生, 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的比例更会明显降低。

(4) 接触高压电场所, 必须做好接地安全, 避免电击或电损伤。

(5) 保证工作场所的通风流畅,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化学损伤, 吸入有害的气体。

(6) 工作时尽量做到穿工作服, 戴口罩帽、手套和眼镜, 严格按照七步法洗手。

(7) 对于幅射性设备的维修, 工程技术人员除了做好防护外还要多吃含碘的食物。

一旦工程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应依次进行伤口应急处理———检查及风险评估———后续处理用药———上报院感的处理事宜, 并对自身情况进行长期周期性跟踪和复查。

总之对医学工程人员来说, 防范职业暴露必须要加强职业危害与防护的宣传和教育, 要求掌握本职业感染的相关知识, 了解其危害性,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预防为主。尽量减少在工作中的职业暴露和职业伤害, 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服务于病人。

参考文献

[1]李勇, 戴彤.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 (8) :1763, 1778.

[2]潘莉加强临床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教育与安全防护, 消毒感染管理 (昆明) 学术研讨会2010[10]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探讨 篇8

1 护理职业暴露

护理职业暴露污染以HBV最高, 其次是HCV。自有医疗护理事业后, 就有职业暴露, 护理人员在医院特定环境中, 周围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 在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经常暴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 存在着诸多的暴露危险, 应引起高度重视, 并加以防范,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主要在于预防。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 进行全面标准预防。专家指出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率。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之一,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有1.2亿人, 丙型肝炎感染率也达到1.7%, 艾滋病也进入快速增长期, 我国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暴露危险[1]。

2 职业暴露原因和途径

我院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对使用后锐器放置不当。处理使用后注射器及针头, 输液完后的输液针头违反操作规则。针刺、玻璃碎片、手术刀片、手术缝针或其他锐器损伤, 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时不戴手套。职业暴露发生途径: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最常见途径, 其次是意外接触血液。

3 暴露风险

护士由于工作性质, 每天跟病人打交道, 必须执行各种手术急救以及妇产科血液疾患的操作, 如采血、输液、注射、协助换药处置及处理各种被污染的物品等[2]。接触血量越大, 时间越长, 感染几率越大。空气污染、利器伤、接触感染等危险因素, 随时都要面对, 病毒和细菌就像无形杀手, 随时威胁着护士身体健康, 因此必须加强职业暴露的防护, 把危险降到最低。

4 防范措施

4.1 树立全面预防观念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通过不断重复、反复强调促使护士对职业暴露及预防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 对每一例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病物品对待, 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4.2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在工作中严格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的区域管理要求。污染器械分类、消毒后刷洗, 一次性用品消毒后销毁, 操作时尽量避免意外损伤, 绝对不能把针帽罩回针头, 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特别小心, 避免接触开放伤口和黏膜, 防止血液和体液溅到身体表面, 对废弃物做好妥善处理[3]。

4.3 做好个人防护

操作时衣帽整齐, 戴手套、口罩, 减少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皮肤和黏膜损伤时更应注意, 接触血液性传染病人时应戴双层手套。血液、体液或排泄物可能溅到面部时需戴口罩、眼防护罩, 操作完认真洗手, 用肥皂流动水洗手, 避免造成感染和污染医疗环境, 病人用过的针头放入回收器中, 集中处理。

4.4 锐器损伤后处理方法

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伤口, 并挤出伤口处血液, 再用肥皂流动水冲洗伤口, 75%乙醇或0.5%碘伏对局部伤口消毒, 污染眼部等黏膜时, 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黏膜进行冲洗。24 h均进行HBV、HCV、HIV血液检测, 并且注射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 并定期随访和血液检测。目前我院相关科室已制定了有关管理及防护措施, 从而减少护理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5 小结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熟练操作、加强管理、组织护理人员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寻找存在问题, 制订防护标准, 大力推广真空采血管及留置针使用, 以确保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安全, 采取讲座式、竞赛式等方式使护理人员进一步掌握职业防护相关知识, 改变错误操作习惯, 提供相关防护物品, 以达到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的目的, 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秀英, 吴欣娟.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6) :422-425.

[2]朱小红, 邓晓云, 刘小明.助产士职业暴露低报告现象原因分析[J].护理研究, 2009, 23 (1A) :24-25.

院前护理急救职业暴露及防护 篇9

1院前急救护士常见的职业暴露

1.1 感染危险

作为院前急救人员, 由于工作的随机性和流动性, 常身处各种意想不到的环境中, 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 难免接触其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 如不注意自身防护, 可能造成自身感染, 其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处于潜伏期的患者更具危险性。

1.2 损伤危险

院前护理中常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 如剪刀、针等,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 其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大于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医务人员被锐器损伤后, 因工作环境特殊和情况紧急, 伤口处理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利、带伤操作等情况较为多见。另外, 院前急救中, 护理人员常搬运各种急救器械, 处于较重的体力劳动中, 搬运患者时腰部常承受重力, 易产生腰腿痛、颈椎病等, 若院前急救现场路况差, 对环境不熟悉, 也易跌伤、扭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 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1.3 心理社会压力

有资料显示, 心理社会性危害对护士造成的伤害是最严重的[2]。若长期面对急危重症、意外伤害及各种猝死的抢救, 加上患者及其家属对院前急救效果、医疗护理质量要求的提高, 增加了职业风险性及紧张感, 易造成心理和生理损害。院前急救护士一般为女性, 其特殊生理状况、家庭重担、工作压力等均为危险因素, 多数已婚护士下班后还要担负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 在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院前急救护士院前出诊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晕车现象, 特别是在快速行驶的救护车上进行各种精细的抢救操作时, 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这些不利因素不仅使护士的饮食起居极不规律, 且精神高度紧张, 如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 持续的紧张和劳累将导致精神和体力的疲溃、角色紊乱、生物钟紊乱。严重者还可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慢性疾病。

2防护措施

2.1 感染防护

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避免各种感染,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对带血迹的污物及患者的体液、排泄物等严格进行分类集中处理。教育护士将每个针头均视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针头来对待, 在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保持注意力集中, 防止被各种锐器损伤。自身有皮肤损伤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 避免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另外, 院前急救的同时应仔细询问病史, 善于与患者及家属交流, 也是及时发现和避免职业暴露的良好方式。一旦不慎被污染, 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避免反复挤压动作使血液回流, 必要时注射疫苗做到早期防护。同时做好详细记录, 以便及时评估, 一方面要追踪患者的发病源、病情及实验室报告等情况, 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1,2]。

2.2 损伤防护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护士对各种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 掌握预防锐器伤的安全操作规范, 防止和减少意外锐器伤的发生。对各种锐器应加强管理, 尤其对带血迹的废弃针头、输血和输液器具等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 不得乱丢乱放, 以免刺伤自己或他人。

2.3 心理社会因素防护

适当调整工作强度, 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 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努力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至最低。护理人员需正确认识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3]。院前急救护士应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预防职业危害, 寻找受损伤后的心理支持, 维护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 减轻紧张心理, 放松心情, 将心理性职业危害降至最低。首先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除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外, 还应注意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心理调控能力的锻炼。由于院前护士接触的人员多, 涉及人际关系复杂, 如医患关系等, 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判断、应急、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随时对患者病情做出判断, 及时安抚患者和家属的不良情绪。遇到个别蛮横无理和具有攻击倾向的患者和家属, 要注意保持理智, 加强心理调控和自我保护, 学会自我疏导不良的负面情绪, 尽量避免矛盾激化, 必要时及时寻求社会支持。

3小结

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 各种急、危、伤、重症患者在各级医院间转诊、转运, 途中监护抢救护理已成为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院前急救护理体系并提高急救质量、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配合使用先进的院前急救仪器设备, 可为院前治疗救护赢得宝贵时间。随着社会的进步, 以人为本的意识不断提高,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与防护措施也将受到更多关注[4]。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职业暴露,防护

参考文献

[1]刘波.院前护理急救职业暴露及防护的初探[J].当代医学, 2010, 16 (10) :131-132.

[2]赵志萍, 时兢, 林长春.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2) :3040.

[3]肖贤香.院前护理急救职业暴露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5A) :151.

护士职业暴露风险及防护对策 篇10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 近年来新的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 医务人员常暴露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中。护士是一门特殊的职业, 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危险之中, 如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注意个人防护, 发生职业暴露几率就很大, 从而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现将护士常见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综合如下。

1 职业暴露风险因素

1.1 物理因素

①针刺伤:不少护士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工作粗心、技术操作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工作时不习惯戴手套, 对刺伤认识不足等。据我国学者报道, 国内职业针刺伤发生率为80.6%, 其中74.5%为污染针头所刺伤[1]。工作中针刺伤造成职业损伤引发血源性感染危险最严重, 其中最常见的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②职业病:护士工作比较辛苦, 对护士带来的最典型的物理危害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可致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护士除打针, 还有职业所需搬运重物和病人, 为病人翻身、铺床等, 必须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 这些都会导致腰腿疼痛。

1.2 化学因素

①护士在配制各种化疗药物, 药物颗粒释放到空气中, 部分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被人体吸收, 可引起脱发、白细胞下降等。长期接触细胞毒性药物, 会在人体蓄积产生远期影响, 可使自然流产率增高, 致癌致畸致突变。调查发现, 肿瘤科护士尿液中可监测该药物的代谢产物[2]。②护士常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 如甲醛、过氧乙酸、优氯净, 臭氧等, 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损伤, 轻者接触性皮炎、哮喘、头痛、记忆力下降, 重者中毒或致癌。

1.3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危害护士的健康, 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和通过与传染病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致护士感染。

1.4 心理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 护士在医院工作的超负荷性和高风险性、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现状、自身综合素质的限制及工作中缺乏领导者和同行的支持等容易影响护士精神状况, 可产生焦虑、紧张、疲惫等。超负荷的工作、严肃紧张的工作环境、技术业务的日新月异, 势必会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 高强度压力使其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

2 防护对策

2.1 做好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护士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感染的主要职业因素, 加强护士职业教育, 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3]。因此, 应普及防护知识, 强化护士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 提高防护意识,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尽量减少或避免不重视、不细心所致的伤害。

2.2 加强锐器伤的防护管理, 预防针刺伤

针刺伤、锐器伤是护士职业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 特别是抽血针头、注射针头、安瓿等刺伤, 工作中应注意预防, 及时处理针器等锐器物品。使用利器盒收集锐器能有效地预防利器刺伤, 有报道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可使刺伤发生率减少50%[4]。操作中的针头等锐器不要对着别人和自己, 不回套针头, 在给不合作的病人操作时应取得他人的帮助。操作时养成戴手套的习惯, 因为戴手套是医务人员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 可以减少50%的血液进入体内。在使用安瓿制剂时可采用垫棉花或纱布, 以防损伤皮肤[5]。在接触经血液传染的病人时, 一旦发生针刺伤, 一定要严格进行清创、消毒、登记。

2.3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认真执行6步洗手法, 在接触每个病人前后要洗手, 如手或其他部位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 需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 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操作时必须戴手套进行操作, 脱手套后立即彻底洗手, 并注意手的清洁与消毒[6]。

2.4 药物伤害的预防, 增强护士对化疗药品的防护意识

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和护理操作过程中, 应戴好手套、口罩、帽子、防护衣, 严格配制方法, 明确注意事项[7]。配药场所应有良好通风设备, 有条件尽可能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并定期监测空气中的浓度, 严禁超标。操作时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 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处理病人化疗后的尿液、粪便、呕吐物必须戴手套。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正确使用各种消毒剂, 刺激性、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在密闭箱进行, 防止溅溢或外溢, 注意通风, 去除残留在空气中的浓度, 减少与有害气体的接触[8]。

2.5 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

身心疲劳是当今医疗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社会各界应倡导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医院领导应注重护士行为心理的管理, 提高工作环境, 提高护士待遇, 重视护士资源的合理配置, 增加护士学习深造的机会, 为护士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合理安排公休时间。护理管理者应协助护士正确认识和缓解压力, 减少身心损害, 保证护士身心健康, 提高护理质量。

2.6 意外暴露后的处理

皮肤、眼、鼻、口腔被血液、体液药物、化学消毒剂等意外污染, 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锐器损伤后, 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伤口, 轻轻挤出伤口的血液, 用0.5%碘伏或70%乙醇浸泡或涂抹消毒, 并立即进行血液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 注射抗乙型肝炎病毒高价抗体和乙型肝炎疫苗。对可疑暴露于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建议暴露4周~6周后检测HCV、RNA。对可疑暴露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的叠氮脱氧核苷 (AZT) , 尽快检测HIV抗体, 然后进行周期复查, 如6周后、8周后、6个月后等。

2.7 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及跟踪制度

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要做好记录, 应及时报告, 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 同时在收集这些数据时, 可定期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受伤者应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体检与监测, 发现问题根据情况及时调换岗位, 并建立跟踪制, 有效地保证护士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宋亦男.护理人员职业环境危害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杂志, 2007, 26 (1) :7.

[2]杨方英, 刘丽华, 周慧娟, 等.S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7) :45.

[3]洪梅兰, 林春阳.ICU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护理研究, 2004, 18 (9B) :182.

[4]李希兰, 王云琼, 周刚, 等.实习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措施[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3) :68.

[5]沈晓芳.急诊护士加强自我防护的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6C) :1627-1623.

[6]贺广平.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1C) :263-264.

[7]乔丽琴, 李昕.ICU护士的自我防护[J].家庭护士, 2006, 4 (12C) :57-58.

上一篇:小规模企业下一篇:数学电路专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