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处理程序

2024-06-10

职业暴露处理程序(共14篇)

篇1:职业暴露处理程序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为了有效地应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工作,特制定本流程。

1、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以最快的方式

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Z、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指导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进行暴露部位的处理;

3、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日,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日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石%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酌。情预防性用药;

4、处理完毕,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暴露者的姓

名、姓名、年龄、发生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经过,联

系电话,暴露类别,严

重程度和处理。消况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时向院领导或(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5、如有需要进行疫苗接种者,单位报销疫苗接种费用;

6、追踪

根据接触疾病的性质安排追踪时间。

巴林左旗妇幼保健所

篇2:职业暴露处理程序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HIV、HCV、HBV感染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HIV、HCV、HBV和不明肺炎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这些病毒感染的情况。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而被感染的情况,特制定相应的报告制度和处理流程。

一报告制度

1、临床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请科室负责人签字后上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2、院感人员接报后立即对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指导处理。锐器伤后应在4小时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3通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上报

二、处理操作程序

1、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指导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进行暴露部位的处理;

3、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 酒精或者 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酌情预防性用药;

4、处理完毕,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暴露者的姓名、姓名、年龄、发生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经过,联系电话,暴露类别,严重程度和处理情况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时向院领导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5、追踪

篇3:手术室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暴露,预防,处理

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 手术室作为一个开放的治疗场所, 面对各种不同疾病的病人实施不同创伤性的诊疗操作, 使手术室护士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等[1], 从而增加感染的机率。因此我院手术室从2003年开始, 出台了一系列预防职业暴露, 减少手术人员感染机率的措施, 加强手术室护士对其的认知, 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职业暴露的危害。现将我院手术室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报道如下。

1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感染的主要来源为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器官等。

1.1 直接感染

手术室护士在进行外科手术, 注射穿刺, 清洗器械等操作时, 不慎被锐器, 如刀片、针头等损伤, 使致病微生物直接进入体内而感染。

1.2 表皮损伤

各种原因 (以针刺伤最常见) [2]造成表皮损伤后, 损伤的皮肤与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接触而感染。

1.3 皮肤和粘膜的暴露

手术过程中, 血液、体液溅到裸露的皮肤, 眼睛, 口腔粘膜, 造成直接的皮肤粘膜暴露。

1.4 污染源

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手术所用的敷料, 器械, 手术台, 手术间仪器设备等都可能被污染, 术后处置不当, 有可能成为污染源。

2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预防

2.1 增强职业防护教育

2.1.1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手术室护士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职业防护培训, 了解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掌握受伤后的紧急处理及报告预案, 加强自身防护。

2.1.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手术室护士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 必须戴双层手套做手术, 手术衣、器械台被水溅湿, 喷溅后须更换衣服、干燥的敷料, 或者穿防水隔离衣。

2.1.3 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 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手术室护士在接触这些物质时, 必须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措施, 树立把来自任何病人的血液、体液都应视为具有严重潜在危险的概念。

2.1.4 加强预防针刺伤的意识和方法

手术室护士进行操作时, 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注意防止被针头, 缝合针, 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禁止用手复帽。

2.1.5 重视手卫生

接触病人前后要认真洗手, 手术结束脱手套后要认真用流水冲洗双手, 皂液洗手, 强调刷手不等于洗手的概念。

2.2 作好个人防护, 避免暴露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 必须戴手套, 发生皮肤破损时, 必须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喷溅时应戴手套, 穿反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戴口罩、防护眼镜。

2.3 最大限度的阻断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发生职业暴露时, 应及时上报获得咨询、帮助, 进行相应的处理, 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 最大限度阻断血源性疾病传播。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手术间门口应在醒目处悬挂“禁止参观”标志, 尽量避免人员进出, 减少传播机率。

2.4 熟练掌握手术的操作步骤, 减少被针刺伤的机率

手术室护士应该熟练掌握手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整个手术过程心中有数, 游刃有余的配合医生的工作, 避免被刀片、针刺伤。

2.5 疫苗接种

对手术室护士每年进行体检, 建立身体健康档案, 乙肝标志物阴性者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3 职业暴露的处理

发生职业暴露后, 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并做到: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一挤: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二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三消毒:用消毒液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四报告:及时向医院感染科报告暴露情况, 使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及时得到暴露危险的评估, 以便得到及时处理。

综上, 我院手术室认真贯彻执行以上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使职业暴露的发生由5年前的23%下降到现在的9.4%, 并且没有一名护士感染上传染性疾病, 有效地降低和减少了护理工作的风险, 为护理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程宗燕.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4:182.

篇4:职业暴露处理程序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月~2011年8月医院在岗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员、行政后勤人员等。

1.2 调查方法 医院职工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后填写医院设计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登记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工作类别、工作年限等,以及暴露情况,如暴露原因、方式、利器类别、损伤程度、处理方法等。

1.3 统计方法 计算构成比。

2 结果

我院是一个国家级三等综合医院,2010年出院病人约39611人,2011年1-8月份出院病人约 29396 人,医务人员共有1300名,经统计去年一年至今年八月份,共发生了职业暴露约20例。

2.1 一般资料:暴露源及其比例

2.2 暴露过程

2.3 人员分布

表3 医院常见暴露人员例数及比例

以上可以看出,护士位居职业暴露的首位,锐器损伤占首位。

3 讨伦和结论

为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我院依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制定了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及上报流程,要求填写发生暴露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发生职业暴露时间、地点、损伤过程、暴露源污染情况、暴露后应急处理、暴露后用药情况及定期随访观察结果,同时要求发生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科室要做好医务人员的心理工作,不能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具体章程如下并要求各科严格遵守[1]:

3.1 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等。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方式,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护理操作中不回套针帽,不徒手进行污针头等锐器的处理等。

3.2 术前必须查梅毒、乙肝、丙肝、HIV,如遇急诊手术,未能进行术前四项检测,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通知保健科和检验科,尽早查明病员是否有以上血源性传染病的存在。

3.3 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进行伤口的局部处理[2]。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不少于五分钟,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復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4 如果是被乙肝病员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要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查,以查明是否本身就是一个HBSAG阳性的患者,三个月,六个月后再行复查。

3.5 如果是被梅毒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做梅毒的相关血清学的检测,同时使用长效青霉素进行治疗,四周,三个月后复查。

3.6 如果是被HIV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抽血查HIV检测,同时报告疾控中心,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用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是越早用药越好,并采用联合用药法(两种或三种药物),最好在发生后的4小时内开始服药,最迟不超过24小时,坚持吃完一月的药量,吃药期间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然后4周、8周、12周、6个月再行复查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血液检测[3]。一般来说,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很低,它受暴露时间的长短,伤口的深浅,大小以及暴露源的病毒载量的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09%。

3.7 强化职业安全培训与教育。对医务人员、实习人员、医技工作者、保洁员等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宣传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对新进人员、实习人员定期反复规范化培训,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员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排泄物的操作时要做好标准防护。

我院职工在发生职业暴露后,通过正确的局部应急处理,经过半年的随访,无一人发生血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陈小玲,于慧琴,浅谈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及预防[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8):93.

[2]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篇5:职业暴露处理报告流程

一、发现职业暴露后立即:

①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②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

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③ 冲洗伤口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

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报告:

1.登陆院内网下载并填写《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职业暴露损伤时间登记表》,打印两份,一份交预防保健科,一份交感控科。

2.如已明确暴露源情况,则给暴露源化验甲乙丙戊肝、梅素、HIV,由主治医生向暴露源

解释清楚,并取得其同意,并由本人或家属签字,在病程记录中记载。

㈠若暴露源为阴性:告知暴露者无特殊处置。

㈡若暴露源为阳性;

① 预防保健科立即告知暴露者预防性用药及随访时间,同时给暴露者开化验单,查暴露源

阳性的项目,以留本底;

② 立即通知主治医生,询问暴露源既往有无此病史,若为复诊应在病程中记录,若为初诊

篇6:职业暴露用药追踪处理建议

暴露者情况 暴露源情况 暴露处理意见

未接种乙肝疫苗 HbsAg(+)

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1、6个月后分别接种10μg一次

HbsAg(-)

病人源不明 以前接种过且已知有抗体反应(近1年内抗体≥10mIU/ml)

以前接种过且已知 ≤10mIU/ml

病人源不明 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1、6个月后分别接种10μg一次,进行血清学追踪

以前接种过不 清楚是否有 抗体

病人源不明 血清学追踪建议:

24h内必须追踪1次、最后一剂疫苗接种完1个月、抗体阴性(不愿用药者)按24h、1、3、6月进行追踪

新员工、发生职业暴露者,第一次血清学追踪应当做定量检测

开始乙肝疫苗接种(0、1、6个月),首次20μg/次,以后两次10μg/次 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1、6个月后分别接种10μg一次

病人源清楚或 不治疗, 只需对暴露者血清学追踪一次 不明 HbsAg(+)

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1、6个月后分别接种10μg一次

无抗体反应,或抗体 HbsAg(-)不治疗,只需对暴露者血清学追踪一次。建议暴露者加强一针乙肝疫苗

HbsAg(+)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并检查

暴露者的乙肝抗体状态,有抗体不治疗,无抗体,接种乙肝疫苗10μg(1、6个月)

HbsAg(-)检查暴露者的乙肝抗体状态,有抗体不治疗,无抗体,接种乙肝疫苗10μg(0、1、6个月)

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并检查暴露 者的乙肝抗体状态,有抗体不治疗,无抗体,接种乙肝疫苗10μg(1、6个月)

丙肝职业暴露预防用药、血清学追踪建议方案

暴露者情况 暴露源情况

HCVAb(+)HCVAb(-)HCVAb(+)HCVAb(-)不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用药措施

HCVAb不明 HCVAb(+)

暴露处理意见 不需要追踪

按24h、1、3、6月进行追踪 不需要追踪

按24h、1、3、6月进行追踪

备注:目前尚无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措施,使用普通免疫球蛋白对接触者进行保护已被证实无效,梅毒职业暴露预防用药、血清学追踪建议方案

青霉素不过敏者推荐 青霉素过敏者推荐

苄星青霉素120万U*2支/次,每周1次,共2次 多西环素0.1 每日2次 连续7天

血清学追踪建议:24h内必须追踪1次、病人源不明时按24h、8、12w进行追踪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用药、血清学追踪建议方案

用药建议:转CDC评估处理,如存在用药指征,应当在发生暴露后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即使超过24h也应实施预防用药。

血清学追踪建议:按24h、4w、8w、12w及6m进行追踪

参考文献:

篇7: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为了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医院职工的感染,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并做好标准预防,如一旦发生锐器刺伤情况,立即按下列规定进行:

1.立即用软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清洗被污染的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5%的酒精或0.5%碘剂对伤口局部清洗消毒、包扎处理。2.尽可能了解暴露源的危险程度。

3.立即报告预防保健科及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登记。4.由感染性疾病科指导预防及治疗(书写相关病历)。

5.预防保健科除对刺伤职工进行血样监测外,并追踪随访六个月。例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先抽血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并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抗体阴性者于皮下注射乙肝疫苗(按0月、1月、6月间隔),随后复查血液乙肝标志物。

篇8:职业暴露处理程序

1 护理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所谓护理人员HIV职业暴露是指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HIV/AIDS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皮肤或者黏膜, 或者被含有HIV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及其他可能带血的分泌物等。

1.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遵守规章制度

医院成立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委员会, 健全职业暴露上报制度, 并把各项制度及措施落实到实处。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的规定, 加强护理人员预防与控制HIV感染的防护工作。

1.2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提高护士预防HIV感染的安全意识

在工作中实施普遍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 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3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护士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护士面部时, 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护理人员的身体时, 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护理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护理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禁止传递锐器。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 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当必须套回针帽时, 要采取单手操作。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1.4 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置

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 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或专门容器内, 及时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防止误伤或运送途中流失。

1.5 环境场所污染的处理

当患者的血液污染了地面、墙壁、仪器上时不要直接用抹布、拖把擦拭, 应先用1000mg/L的有效氯溶液喷洒在血渍上, 15~30min后戴手套用抹布擦拭, 擦后立即彻底洗手。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衣服应先装在不透水的污水袋中, 然后再送去消毒、清洗。

1.6 HIV消毒方法

主要针对HIV感染者及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用品、诊疗患者的外环境以及一些用过的敷料、纱布等物品。 (1) 敷料、纱布等废弃物可采用焚烧的方法。 (2) 耐高温的物品可采用煮沸, 高压蒸汽消毒。 (3) 不宜煮沸的物品, 可用2%戊二醛、75%酒精等浸泡10min后再洗净。 (4) 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等可用含氯消毒剂、酒精等消毒, 一般用于乙型肝炎的消毒药物都可用于HIV的消毒。

2 发生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 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2.1 冲洗污染处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伤口, 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黏膜。

2.2 刺激出血, 消毒并包扎

如有伤口, 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顺着离心方向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 应当用消毒液 (75%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 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

2.3 心理抚慰

护理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 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给予心理关怀、疏导, 帮助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应激事件, 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在身心健康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2], 最大限度降低护理人员的身心损害。

2.4 暴露后的评估与预防性用药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并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HIV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3]。

2.5 随访和咨询

护理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6个月、12个月时对HIV抗体进行检测, 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观察和记录HIV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2.6 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 登记的内容包括[4]:HIV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和含有HIV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性用药, 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 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

3 可能为HIV暴露的人员应采取预防措施

(1) 性交时使用安全套; (2) 避免口对口的接吻; (3) 避免共用剃须刀; (4) 不要捐血、精子, 捐器官和其他组织; (5) 避免母乳喂养或者怀孕。

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1例AIDS患者以来, 我国已经进入艾滋病的快速增长期, 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随着艾滋病流行趋势的日益严重, 临床就诊的艾滋病患者越来越多, 护理人员的HIV职业暴露机会也相应增加[4], 广大护理人员面临着艾滋病的挑战及HIV职业性感染的威胁。面对这一严峻形势, 医务人员应提高对HIV职业暴露的认识, 加强自我防护, 避免和减少职业性感染的发生, 切实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HIV,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处理

参考文献

[1]郭瑞章, 刘保池.医务人员职业性暴露HIV的对策[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4, 1 (5) :344-346.

[2]李红霞, 王燕, 孙佳玲.感染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28 (11) :57-58.

[3]王陇德.艾滋病防治工作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256-259.

篇9: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关键词] HIV;职业暴露;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8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76-02

HIV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病毒主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失去抵抗力,从而导致机体患有各种疾病直至死亡。所以属于高危人群的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规范操作,避免HIV职业暴露。

1 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医务人员对HIV职业暴露知识了解掌握不多

如果接触含有传染性物质时,防护不到位,极易引起职业暴露。通过了解,医务人员中只有少数人员完全正确的掌握HIV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医务人员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没有完全做到标准预防,如:不佩戴手套、眼镜、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女性医务人员留有长指甲、长头发、戴戒指、手镯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HIV职业暴露。

1.2 标准预防贯彻执行不到位

锐器刺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伤害,这与医护人员的疏忽大意,没有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关。在接触含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中,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暴露最多,而操作不规范,错误处理穿刺针头是发生暴露的主要原因。医务人员工作忙、有时不严格按操作规程处理,或处理锐器不规范,如:采血时使用敞开式试管,容易造成血液洒出、用手来拔针头、动作幅度过大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锐器刺伤或者污染皮肤黏膜,发生职业暴露。

2 HIV职业暴露的方式

2.1 锐器刺伤

有文献报道,医务人员通过1次针刺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0.2%~0.5%[1],锐器伤是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传播性疾病感染的最高危因素。

2.2 皮肤和黏膜暴露

在抢救患者过程中,患者的血液、体液会溅到医务人员皮肤、眼睛、口腔等处。这种情况下,虽然感染HIV的几率表较低,但并不是绝对不会感染,在医疗活动中要时刻做好防护工作。

3 HIV职业暴露的处理

职业暴露发生后,遵循4条原则:及时处理原则、报告原则、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原则[2]。发生职业暴露急救处理,如有伤口出血,立即迅速挤压伤口旁的血液,尽可能多的挤出血液,然后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并进行伤口包扎。如是皮肤黏膜暴露,马上用大量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消毒。暴露后要进行暴露评估,是否使用药物进行干预治疗。HIV职业暴露后立即服用抗HIV药物可以使HIV感染的危险性下降79%[3],并上报此次暴露事件。

4 对策

4.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

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4]。有调查显示,医院医护人员接受在职培训不够,培训时间短,受培训率仅为43.0%,有57.0%的医护人员3年来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5]。医院要每年对全院的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及HIV职业防护、职业暴露处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定期进行考核,特别是刚刚工作不久的年轻医务人员。年轻医务人员思想容易麻痹大意、风险意识不强,更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4.2 规范操作行为,严格按操作规范操作

在进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双层乳胶手套;进行静脉穿刺时手不可在针头前方,穿刺后立即使用棉签压住穿刺部位尽量减少血液溢出,针头要放置在耐刺、耐渗的专用容器中,操作后及时手消毒。

4.3 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医疗废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处理。针头、注射器、玻片、刀片等锐器要放置在专业医疗垃圾桶内。专人收集后送至医疗垃圾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4.4 建立职业暴露风险评估、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紧急处理伤口的措施是降低职业暴露危害的最有效方法。医务人员暴露后要理性对待职业暴露,及时进行HIV抗体的检测,时间为发生时、4周、8周、12周、6个月。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严格保密。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和指导预防性用药。

5 结论

医务人员熟练掌握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不仅防护自己,同时也保护了患者,对预防HIV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志军,张小娟,吴峰,等.骨外科医师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7,5(9):816-817.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S].2009年9月.

[3] 林火仙.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7):675-676.

[4] 蔡奕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J].现代医院,2008,8(8):119-120.

[5] 王爱华,吴秀云,郝桂兰,等.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在职培训状况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0):1070-1071.

篇10:检验科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检验科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一)化学污染

1.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2.立即到急诊室就诊,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

3.在发生事件后的48小时内报告感染管理科。(二)针刺伤

1.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应立即用力捏住受伤部位,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的血液,不可来回挤压,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2.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 3.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 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4.可疑被HB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价抗体和乙肝疫苗;

5.可疑被HC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于被刺伤后做HCV抗体检查,并于4-6周后检测HCV的RNA;

6.可疑被HI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及时找相关专家就诊,根据专家意见预防性用药,并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根据专科医生建议行周期性复查(如 6周、12周、6个月等)。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三)皮肤、粘膜、角膜被污染

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2.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及时到急诊室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48小时内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相关登记表。

(四)灼伤 1.碱类灼伤:

1.1皮肤: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至碱性物质基本消失为止,再用1%~2%醋酸或3%硼酸溶液进一步冲洗。

1.2 眼睛:被碱灼伤时应先用大量流水冲洗,再选择适当的中和药物如2%~3%硼酸溶液大量冲洗,特别要注意穹窿部要冲洗彻底。

2.酸类灼伤: 2.1一般酸灼伤 2.1.1皮肤:被一般酸灼伤后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2.2 彻底冲洗后可用2~5%的碳酸氢钠溶液、淡石灰水或肥皂水进行中和,切忌未经大量流水彻底冲洗就用碱性药物在皮肤上直接中和,这样会加重皮肤的损伤。

2.2 浓硫酸灼伤

皮肤被浓硫酸沾污时切忌先用水冲洗,以免硫酸水合时强烈放热而加重伤势,应先用干抹布吸去浓硫酸,然后再用清水冲洗。

2.3 强酸灼伤

强酸溅入眼内,用眼喷淋器冲洗时应,冲洗时应拉开上下眼睑,使酸不至于留存眼内和下穹窿中,立即送医院眼科治疗。

(五)标本污染

1.棉质工作服、衣物有明显污染时,可随时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2.各种表面若被明显污染,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表面,保持30-60分钟,再擦除,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小时。

篇11: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应急机制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一、预防

(一)医务人员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一下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以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二)医务人员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三)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急救措施

(一)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动水冲洗至少15分钟,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0.5%碘伏或75%乙醇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有科室立即报告防保科,并由感染性疾病科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三)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按规定进行随访。随访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起症状等。

三、登记和报告

(一)防保科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式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的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

篇12:职业暴露处理程序

1、检验科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2、当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检验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在抽血过程中,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

5、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损伤处理完后首先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负责人立即报告医院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医院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登记并立即对损伤者抽血备查(在预防药物应用前),12小时内送检。

(5)对于既往已有免疫,其抗HBsAg>10mIU/mL时,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6)对于没有免疫力的人,应预防性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尽早使用(最好48h内,最迟≤1周)。同时进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0、10mg)、(1个月、10mg)、(第6个月、10mg)三次注射。

(7)免疫注射后还应进行血清学追踪调查,以确定是否有了合适的血清学反应。

(8)对受伤的医务人员可能感染的病原体,采取有针对性预防与治疗,并追踪监测与观察。(9)对损伤事件进行调查与处理,提出改进措施,开展预防锐器伤的全员教育。

篇13:职业暴露处理程序

关键词: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措施

艾滋病( 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南宁市是广西AIDS流行的重点城市之一,近年来由于干预、诊疗、综合治理等AIDS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医务人员、公安司法人员等时有发生HIV职业暴露。 暴露后应急处理和预防服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 我们对南宁市2011—2014年发生的249例HIV职业暴露个案进行分析, 为完善今后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1—2014年南宁市报告发生的HIV职业暴露249人。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回顾性收集2011—2014年南宁市各县区报告的HIV职业性暴露个案进行统计分析。 按照 《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2009年版, 以下简称 《 规范》) 的“ 艾滋病实验室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预防” 要求和方法,对暴露者进行个案调查并填写“ 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个案均由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 疾控) 中心专业人员进行调查登记;以暴露源情况和暴露类型为评估标准, 对暴露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和本人意愿确定是否用药。 采集暴露者0、 4、8、12周和6个月血液3 ml做HIV抗体检测,经过6个月随访检测,阴性者排除暴露后感染,阳性者继续观察并进一步做确证实验。

1.2.2统计学分析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差异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3职业暴露的处理根据《 规范》 , 对暴露者进行局部处理、危险度评估( 包括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级别的评估) 及暴露后预防(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 。 PEP方案包括基础方案和强化方案,基础方案采用双汰芝( 两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AZT+3TC)300 mg/次,每日2次,连续服用28 d;强化方案采用双汰芝联合佳息患/克立芝( 蛋白酶抑制剂) ,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 d。

2结果

2011—2014年南宁共报告发生HIV职业暴露249例,各年度分别为47、81、63、58例。 其中医护人员235例( 94.4%) ,公安司法人员14人( 5.6%) 。 暴露方式主要以针刺或割伤195例( 78.3%) 为主,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48例( 19.3%),抓咬伤6例( 2.4%)。不同职业人员的暴露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030,P<0.01) ,见表1。 2

2.1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级别按照《规范》AIDS实验室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预防要求分级。249例HIV职业暴露者中,暴露级别以Ⅰ、Ⅱ级为主,分别为106例(42.6%)和120例(48.2%),Ⅲ级23例(9.2%)。暴露源级别主要以暴露源不明(108例,43.4%)为主。不同职业人员的暴露级别、暴露源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0,P>0.05;χ2=0.634,P>0.05)。见表1。

2.2暴露后紧急处理情况249例职业暴露中,246例( 98.8%) 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立即按规范要求采取紧急处理措施,3例( 1.2%) 未进行任何的局部处理。 其中有218例( 87.6%) 能按《 规范》 要求进行“ 挤血、冲洗、消毒”,28例( 11.3%) 只进行单一的挤血或消毒,没有进行冲洗。

2.3不同暴露源级别的预防服药情况249例职业暴露者中,有184例( 73.9%) 采取了PEP服药,基础用药方案167例,强化用药方案17例。 预防服药者中,无论何职业均以暴露源级别不明为主,占40.2%,组间差异不显著( 确切概率法,P=0.87) ,见表2。 预防服药后,有12名暴露者由于暴露源阴性而停止服药。 所有暴露者分别在暴露后0、4、8、12周和6个月随访检测HIV抗体,经随访检测目前均未发现HIV抗体阳转者。

2.4暴露后的用药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184名预防服药者中,有51名( 27.7%) 用药时间<暴露后4 h,109名( 59.2%) 在4~24 h,24名( 13.1%)> 24 h。 发生暴露后最早服药时间为10 min,最晚为5 d。 43.5%( 80/184)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其中83.6%( 67/80) 报告发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46.3%( 37/80) 伴有头晕、乏力、失眠、嗜睡等精神症状,5.0%( 4/80) 伴有皮肤过敏。

3讨论

我国HIV职业暴露的首要原因是职业人员防护意识薄弱、违反操作规程、有的器械保护性差以及职业暴露相关培训欠缺等[1,2,3,4,5,6]。 2011—2014年南宁市共报告发生HIV职业暴露249例, 涉及医务人员和公安司法等高风险职业, 暴露方式以针刺或割伤为主,与国内同类报道相似[7,8,9,10]。 随着我国HIV/AIDS数量不断增加,医务人员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不断升高,常见于护理器械及手术锐器的刺伤或割伤[8];公安司法人员因缺乏基本防护用具和防护意识, 在监管场所及抓捕过程中易发生HIV职业暴露[9]。

职业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和预防性服药是阻断HIV暴露后感染的关键。 本次研究发现,87.6%的暴露者在暴露后能够规范处理伤口,但仅有27.7%的暴露者能在4 h内开展PEP服药。 72.3%的暴露者延迟服药,其主要原因可能为暴露者相关知识欠缺、PEP渠道不清、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级别等有关[8,9]。 《 规定》 指出, 预防性用药应在暴露后立即开始,一般在1 h之内服药效果最好。 在全部暴露者及实施PEP的暴露者中,暴露源不明分别占43.4%( 108/249) 和40.2%( 74/184) ,均高于陈燕清等[7-10]的国内同类研究( 27.1%、23.4%、19.6%、 19.0%) , 这加大了暴露者由于暴露源阴性而盲目实施PEP的概率。 PEP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及症状与文献[8]的报道相似,这要求处理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需对暴露者进行动态随访和心理疏导,在无特别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时,须按《 规定》要求坚持服药满4周。

南宁市自2010年实施防治AIDS攻坚工程以来, 非常重视AIDS职业暴露问题, 每年从市财政划拨50万元专款用于职业暴露的处理, 主要用于支持暴露者的用药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精神抚慰等,为防艾一线的工作者解决后顾之忧,稳定了队伍。在过去4年中南宁市发生了249例职业暴露者, 经过应急处理后均未发生HIV抗体阳转者, 当前的职业暴露处理措施是有效的。 但本次研究发现,仍存在40.2%( 74/184) 的PEP者因暴露源不明而盲目服药、11.3%( 28/249) 处理不规范、72.3%( 133/184) 延迟服药等问题。 因此,针对职业暴露高风险人群建立并完善安全防护制度及管理办法,加强相关人员安全操作规程及职业暴露知识培训十分必要。特别是在发生职业暴露后,需完善相关处理措施,除按《 规定》进行应急处理和报告外,应同时采集一份暴露源的血液标本检测HIV抗体( 即使已实施PEP也应采集暴露源血液标本检测HIV抗体), 尽快明确暴露源的感染状况,降低暴露源不明所占比例。 即使已经实施PEP,在暴露源经检测为阴性时也必须停止继续服药,以避免不必要的预防服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赵光昱,刘梅瑶,朱建军,等.凉山州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防护行为与职业暴露现状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5):395-399.

[2]刘君,朱林,韩丽凤,等.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评估与防护现况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2):25-27.

[3]王天海,高艳.北京市监狱干警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10):673-674.

[4]姜雪,刘中夫,赵燕,等.北京市两家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12):910-913.

[5]喻晓东,秦其荣,叶冬青.当涂县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知识与针刺伤状况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10):853-855.

[6]徐鹏,韩琳,曾刚,等.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66-69.

[7]陈燕清,陈桂珍,张复春,等.59例艾滋病职业暴露分析及处理[J].热带医学杂志,2009,9(8):939-940.

[8]罗玉兰,林鹏,付笑冰,等.广东省2008—2010年HIV职业暴露情况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10):653-656.

[9]杜曼,姚刚,阮峰.2003—2012年珠海市HIV职业暴露者预防性服药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4):275-277.

篇14: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分析

【关键词】 锐器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

被针头等锐器刺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感染严重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对受害人及其家属造成身心伤害。近年来,职业安全防护研究,成为业内人士的热门课题之一。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1月~2011年9月发生的锐器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提出适当的改进措施,先将结果与分析报道如下。

1 治疗与方法

1.1 资料:自2005年1月~2011年9月我院173名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

1.2 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1年9月医务人员发生的锐器伤情况、锐器的类型、发生伤害的环节、原因伤害后的处理行为。

2 结果

2.1 发生的锐器伤医务人员情况,符合锐器伤且填报资料完整的有173名,其中52%发生在护理人员中,工龄以<5年为主占35.3%,其中实习生30名,见表1

2.2 锐器的类型 发生锐器伤的类型涵盖临床使用医疗锐器的绝大多数类型,其中72名医务人员被静脉输液针头包括头皮针和留置针封管针头;62名被注射针头损伤,包括过敏试验、胰岛素注射和局部麻醉注射器针头;17名被采血针损伤,包括静脉采血针、血糖监测采血针等;见表2

2.3 锐器伤的环节 102人的锐器伤发生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占59%;34人发生在治疗操作后锐器弃置前,占19.7%;34人发生在锐器弃置后,占19.7%。

2.4 锐器伤的原因 本组锐器伤影响因素有光线不足、他人碰撞、锐器放置错位、回套针帽、清理锐器不当等。见表3

3 讨论

3.1 工龄低的医务人员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本组锐器伤发生在<5年的人群(含实习生)中占41.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这与他们对职业防护的认识不足,对设施方法使用不熟悉以及技术操作不熟练等因素有关。

3.2 静脉输液针头容易误伤医务人员,输液管道长且富有弹性,易造成远端针头甩动或扭转容易误伤医务人员,诊疗操作时紧急,无序状态常发生他人碰撞,从而增加锐器针头控制难度。合理配置人员,减少因护士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提供安全型输液工具,如安全型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针头,将有利于减少针刺伤。

3.3 针头处置空间位移,用过的锐器针头处置也是重要一环。病区护士拔输液针后往往手持针头和输液管步行至处置室后丢弃在损伤性废弃物收集盒中,这样造成针头处置时间长,空间位移大,大大增加潜在针刺伤风险。

3.4 锐器的放置错位 锐器错位越大,越隐蔽,潜在损伤的概率越大,潜在受伤的人群越广。本组调查中,锐器错位到了产妇用后 的卫生纸中,病区地板上,使科室中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概率非常大。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不使用安全锐器盒等。这主要涉及到医护人员的知识、态度和行为。

通过分析,我认为把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列入医学实习生和新上岗人员岗前必备培训项目很有必要,在职业安全防护中增加案例警示,改进在职人员的培训,加强锐器及时处理、就近处理,使用符合规范质量的锐器盒是防范锐器伤的重要措施。

见表3 173名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环节与原因构成比(%)

参考文献

[1] 米光丽,唐彦,柳萍.379名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36.1137

[2] 秀兰,王云琼,王刚.新医护人员锐器伤调查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杂志,2005,4(3):240-241.248

上一篇:明德牧业实习下一篇:组织观看《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