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现状

2024-05-29

职业暴露现状(精选十篇)

职业暴露现状 篇1

关键词:助产士,职业暴露,防护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职业暴露与职业安全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我国人口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1], 艾滋病患者人数已出现猛增趋势[2]。国外研究显示, 在最具有职业危害的相关科室中, 分娩室排在第二位[3]。分娩室工作环境特殊, 助产士随时要与可能患有肝炎、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甚至是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产妇长时间接触;接生时易被羊水、血液、阴道分泌物等污染, 行会阴神经阻滞麻醉、会阴缝合及其他护理操作时易发生针刺伤。我院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分析助产士职业暴露现状, 制定对策, 以达到减少职业暴露, 促进助产人员身心健康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产房工作的助产士共26人。其中, 从事助产专业时间为1~3年的4人, 4~6年的7人, 7~10年的7人, 10年以上的8人;职称为护士的12人, 护师的8人, 主管护师的5人, 副主任护师的1人。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 内容包括从事本专业的时间, 接受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的情况, 发生职业暴露的时间、种类、方式、暴露的部位、防护用具的使用及暴露后的处理等, 发放问卷26份, 收回26份, 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助产士接受培训情况

7.69%的助产士接受过省、市级职业暴露相关培训, 46.15%的助产士接受过本院培训, 共占53.85%, 未接受过培训的占46.15%。

2.2 职业暴露发生率

有过羊水污染和被血液溅到脸部皮肤的助产士占100%;被羊水、血液污染眼部等黏膜的占23.08%;发生过针刺伤的助产士占34.62%;被缝针刺破手套污染手指的助产士占30.7%;清洗接生后的器械时被污染水溅到额头、脸上的助产士占42.3%。

2.3 防范意识

26名助产士中, 每次接触产妇前后都洗手的助产士人数为0;有时洗手的26人, 占100%。为产妇听胎心音、测量血压、摸宫缩、检查胎方位等操作时均戴手套的人数为0;偶尔戴手套的5名, 占19.23%;从不戴手套的20人, 占76.92%;经常戴手套的2人, 占7.69%。

2.4 职业暴露上报率及暴露后的处理

发生羊水及血液污染皮肤的助产士无一例上报, 上报率为0, 全部自行处理;发生针刺伤的助产士有2名上报, 占22.22%;9例针刺伤中, 4例按针刺伤规范处理, 占44.44%, 其他5例只进行一般的消毒处理。

2.5 职业暴露与助产士从事本专业时间关系

调查问卷显示, 从事助产工作1~3年的助产士的针刺伤发生率为55.55%;工作4~6年的发生率为33.33%;工作6年以上的发生率为11.11%。

3 对策

3.1 加强培训

定期对助产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树立牢固的“任何患者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危险”的观念[4], 增强助产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使助产士自觉执行标准预防制度及手卫生制度, 减少职业危害。

3.2 规范工作流程

注射器等锐器使用后严禁回收, 禁止取下针头或套回针头盖, 要直接把锐器丢入锐器盒中统一焚烧等。

3.3 营造安全的环境

保证产房光线充足, 避免环境拥挤;在助产人员紧缺的情况下, 施行弹性上班, 避免助产士过度疲劳。

3.4 备防护具

提供必要的防护器材及用具, 配备有防渗透作用的围裙、雨靴, 防护口罩及眼罩, 锐器盒等。

3.5 做好个人防护

助产时应穿围裙及雨靴、戴手套, 抽血、输液、护婴时应戴手套, 在行会阴阻滞麻醉及会阴缝合时要谨慎, 特别是在遇到不合作的产妇时, 更要注意防止针刺伤的发生。

3.6 建立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登记上报制度

被羊水、血液、阴道分泌物污染皮肤时, 应立即用肥皂和大量的流动水清洗;一旦发生针刺伤, 应立即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轻轻挤压, 用肥皂和大量流动水清洗伤口, 再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 对被暴露的黏膜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并认真填写登记表, 必要时进行血液测试或预防性给药等处理。

总之, 助产士在执业过程中, 应规范行为, 认真做好个人防护, 确保自身身心健康, 减少职业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晓澜, 英如, 郭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5) :501-503.

[2]殷大奎.认清形势, 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 :35-38.

[3]Tarantola A, Abiteboul D, Rachline A.Infection risks following acciden-tal exposure to blood or body fluids in health care workers:a review of pathogens transmitted in published cases[J].Am J Infect Control, 2006, 34 (6) :367-75.

职业暴露演练脚本 篇2

模拟场景一:病房

护师***在为病人实施诊疗操作后,双手回帽时被5ml注射器扎到左手手指。

模拟场景二:水池边

现场局部处理,“一挤二冲三消毒”,冲洗至少五分钟,冲洗后用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对伤口进行包扎。模拟场景三:立即上报护士长,同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护士长签字,上报院感科。(和护士长进行对话的照片、护士和护士长一起查看病历的照片、护士长采血照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照片)台词:

护士:护士长,我刚才为患者静脉采血时,不小心被污染针头刺伤了手指,我已按照职业暴露局部紧急处理流程进行了处理。护士长:是几床病人? 护士:32床,张某某。

护士长:那赶紧查看一下患者有无免疫检验报告,有无阳性报告?(经查看病历,患者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护士长:那你最近检测过乙肝五项吗?有抗体吗? 护士:半年前体检时检测过,没有抗体。

护士长:那赶紧让咱科王大夫给你开个检验报告单,你去检验科抽血化验乙肝五项。(几小时后,检验结果出来了,为阴性,无抗体)。护士长:**护士,那你先去填一下职业暴露登记表,我给你签字,等会你去进行登记评估,我先打电话说明一下。模拟场景四:护士长上报院感科照片

职业暴露现状 篇3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370-04 中图分类号:R 512.910.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55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i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传染病[1],是目前威胁和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也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007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223501例[2],而最新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底,估计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10.5万人(9.7~11.2万人)[3]。由此可见,AIDS的传播速度呈迅速递增趋势,HIV的流行在中国已经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展[4],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上,护士接触AIDS患者的机会随之增加,对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日趋严重。为加强基层护士的HIV职业防护,避免其职业暴露,现就基层医院护士HIV职业暴露的现状及其防护综述如下。

护士职业暴露的现状

1.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HIV知识培训 国内多项调查研究提示,我国护理人员对AIDS一般知识认识不足,安全防护意识差。毛秀英等[5]的研究发现,只有12.5%~24.2%医护人员知道标准性预防原则,在进行注射、输液输血及采血操作中,仅有7.7%护士经常戴手套,22.1%护士偶尔戴手套。表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对普遍性预防原则的了解不够。李映兰等[6]的研究也发现,护士对AIDS标准性预防原则掌握不够,安全防护意识较差。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认为AIDS离我们还很远。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除了少数专职人员外,很少能安排参加培训或各种学术讲座。显然,没有接受HIV相关健康教育和职业知识培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刘大华等[7]对HIV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临床对HIV基本定义和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HIV等知识贫乏,主要是因为没有接受HIV有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医护人员对艾滋病认识不足,在医疗活动中疏忽大意,警惕性不高,造成HIV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就会增加[8]。基层医院受条件的制约,多数住院患者都是在住院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是感染者,绝大多数护士针刺伤后抱有侥幸心理,缺乏相关知识,认为患者不会是艾滋病携带者或AIDS患者而置之不理,不进行任何处置,潜在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

2.设施条件,普遍性防护措施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基层医院医疗设施的配置和防护用品的缺乏普遍存在,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投入资金少。绝大部分基层医院洗手设施不合格,无脚踏式或感应水池,甚至为了节约成本使用肥皂洗手而不用洗手液。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配备如利器盒、防护眼镜、隔离衣、防护服等专门的防护用品,严重制约了护士在HIV职业暴露的防护。锐器及针刺伤是常见的职业伤害因素,而且护士是接触锐器最多的群体,清洗手术器械、回收、毁形一次性物品等处理,增加了护士侵入性操作机会。锐器伤经常发生在操作者缺乏经验,匆忙、疲劳时或患者不合作时。黄小红等[9]对916名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进行调查,结果针刺伤的发生率为70.47%。在护理过程中,患者的突然运动可导致29%的针刺伤,特别是护理对象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10]。有研究证实[11],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超负荷工作,被针刺伤的风险很大[12],护士长期处在针刺伤的危险中。HIV职业暴露引起的职业感染,多数是通过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其他利器割伤皮肤引起,而这种损伤往往是由于护理人员本身疏忽大意或操作不当造成。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是医务工作者安全操作的行动指南,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接触HIV感染者或发病者的血液和体液的几率较高,如果在医疗过程中不遵守“普遍性防护原则”,操作不规范,保护措施不到位,将使HIV职业暴露成为可能。

护士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培训 有研究认为HIV是传染病中较新的一种,职业暴露知识对较多的临床护士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发现对HIV的认识程度明显不够[13]。由于基层医院的护士起点低、知识面窄、信息闭塞,是更需要学习培训新知识、新技术的群体。有研究表明,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已经被公认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应加强对护理人员HIV/AIDS知识的学习与防护的培训[14]。只有学习与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才能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后的有关问题[15]。笔者建议专职卫生人员应定期到基层进行HIV的有关知识培训,做到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学到新知识。

2.改善医疗环境,加大防护设施投入 医院的管理层应对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高度重视,完善各项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护士使用上先进的保护性用具。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操作时针刺伤的发生,多在静脉滴注或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而且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为设计的原因而不是粗心引起[16]。因此,护理人员迫切需要对人无害、无危险、注射器产生的废弃物不会对社会构成危险的安全注射,如利器盒、毁形器等;配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眼罩、防护服等;医院可装备脚踏洗手池、感应式洗手池;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器械清洗机等。要理解和支持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解决护士因防护用品供应不上而放弃防护措施的尴尬局面。

3.做好防护,实施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预防HIV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7]。①洗手:对于医务人员,最有效的控制感染措施就是在接触患者前后以及所有操作前后,均应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被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脱去手套后仍需要立即彻底洗手;护士应掌握六步洗手法。②戴手套:手套能保护医务人员避免血液、体液接触皮肤或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要戴双层手套。韩晶等人[18]对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认为,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以减少50%以上。戴用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0.52%[19]。③戴口罩、防护眼镜和面罩:有些操作可能出现血液或体液飞溅、喷射的情况,如分娩和外科手术,这时需要戴口罩、防护眼镜和面罩,保护眼睛、鼻子和口腔黏膜。④穿隔离衣或围裙:防止操作过程中血液和体液污染衣物。

4.锐器误伤的预防 规范各项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与防护意识。治疗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包括注射器、输液器、试管、手套、隔离衣等。用毕的针头和尖锐器具不可用手直接接触;不要将针头再插入针头套内,双手回套针帽是一个很危险的动作,针头很容易刺伤拿针帽的手,当必须套回针帽时要采取单手操作;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针头和锐器面对自己或他人;手术过程中传递手术刀、缝合针等尖锐物品时,注意安全操作,防锐器刺伤。不要直接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用毕的针头和尖锐器具应放入利器盒后再作处理。Castella A等[20]对439例与针刺有关的经皮损伤的调查中发现,24%的伤害可通过正确的安全操作程度得到避免。有学者认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认识不足,工作粗心大意,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操作不熟练,针对这些情况,有关部门应加强教育及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操作规程。

5.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局部处理措施,这样可以降低通过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污染眼部等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连续冲洗至少10分钟,且避免揉搓眼睛。存在伤口时,应当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进行冲洗,切忌用力挤压伤口。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并包扎处理。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发生1~2小时之内。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推迟至24~36小时后将无预防作用。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进行评估和确定,并详细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接触物种类、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采用药物预防、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及服药的依从性状况,并且定期进行追踪随访和咨询教育,对事故涉及到的每一个人均应严守秘密,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流行趋势已由大中城市流向县级和乡村,由于基层医院存在设施简陋、资金不足、防护设备短缺、防护意识差等,医护人员存在HIV职业暴露的一定危险性,但是只要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加大支持力度,增强投入,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做好自身保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职业暴露情况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就能减少基层医院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3-327.

[2]卫生部.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R].2007-11-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R].2010-5-31.

[4]吴尊友,柔克明,崔海霞.HIV/AIDS在中国的流行:历史、现有政策和对未来的挑战[J].艾滋病教育与预防,2004,16(增刊A):7.

[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6]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7]刘大华,李 征,邱 扬,等.北京市石景山地区医务人员有关性病艾滋病知识的调查报告[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8,4(5):220-221.

[8]尤飞龙.艾滋病的医源性感染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59-560.

[9]黄小红.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10]Gou YL,Shiao J,Chuan YC,et al.Needle stick and sharps injurirs among health care works in Taiwan[J].Epidemiol Infect,1999,122:259-265.

[11]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实习生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12]任小英,邓 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1.

[13]马兰煌. 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概况[J].右江医学,2007,35(6):727-729.

[14]李小寒,崔 雷.国外艾滋病护理研究的热点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A):51-55.

[15]杨燕珠,钟柱英,陈秀珍.艾滋病病人的护理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1):151-152.

[16]Tan L, Hawk JC 3rd, Sterling ML.Report of the Council on Scientific Affairs:preventing needle stick injuries in health care settings[J].Arch Intern Med,2001,16l(7):929-936.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6.

[18]韩 晶,陈 征,田建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7-369.

[19]李秀云,徐敏,赵体玉.双层手套在外科手术中保护作用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4-506.

[20]Castel la A,Val lino A,Argentero PA,et al.Preventability of percutaneousinjuries in health care workers:a year-long survey in Italy[J].J Hosp Infect,2003,55(4):290-294.

(收稿日期:2011-03-08 修回日期:2011-05-3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与对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感染监控办公室2005年12月28日—2011年2月4日14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测记录档案, 其中男4名, 女10名, 年龄最小20岁, 最大42岁, 平均年龄31岁。

1.2 方法

首先确认暴露源的诊断, 确诊都来源于省、市医疗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诊断。对暴露者的职业暴露类型、暴露源情况、初步处理及进一步处理情况、暴露后检测追踪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的职业分布

见表1。

2.2 职业暴露的类型

见表2。

2.3 职业暴露的暴露源携带病毒情况

见表3。

2.4 职业暴露后初步及进一步处理情况

见表4。

2.5 职业暴露后追踪结果

见表5。

3 讨论

医务人员长年工作在临床一线, 随着各项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有创操作的增加, 由血液、体液暴露引起的感染风险也随之增加。据报道[1], 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 艾滋病的流行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医务人员面临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另一个危害是对暴露者的心理影响, 尤其是暴露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 多数暴露者会产生中度或重度的悲观情绪, 甚至会停止工作。而且对患者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2]。

据研究, 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3%。如暴露于含有乙肝病毒 (HBV) 的血液或体液, 其感染率为6%~30%[3], 如果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呈阳性, 那么感染的概率为27%~43%[4]。医务人员被丙肝病毒 (HCV) 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概率为1.8%[3]。

在医院工作中, 护士临床操作最多, 因此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最高。国外资料报道, 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伤害, 占受伤人员的60%~90%。我院的资料表明, 护士受伤占受伤人员的57.14%, 针刺伤占职业暴露的71.43%, 比较接近国外的统计资料, 针刺伤应是职业暴露管理的重点。发生职业暴露后必须确定追踪观察时间、追踪观察处理效果和感染的情况。通常HIV追踪6个月观察为阴性, 基本可排除HIV感染[5]。而HBV潜伏期为30 d~180 d, HCV潜伏期约为2周~16周, 梅毒潜伏期为1个月~5个月, 我们把HBV追踪时间定为6个月, HCV追踪时间定为4个月, 梅毒追踪时间定为5个月。追踪的内容包括临床症状的观察和血液中病原学的检测。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 由于种种原因, 往往掌握不了患者的感染情况。现在认为, 并非只有被确诊的患者才具有传染性, 血液中未检测到病原体的个体并不能排除其传染性 (如患者处于潜伏期或窗口期) 。因此, 针对有可能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都需进行监测。职业暴露在急诊或抢救时比在平时工作中更容易发生。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职业安全的防范意识淡薄, 思想不集中、精力不足、工作环境忙乱, 应急情况下操作不当, 不遵守操作规程等。

4 对策

4.1 建立职业暴露应急管理预案和职业暴露工作制度建立职业暴露应急管理预案和职业暴露工作制度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 预案的内容包括领导成员及职责、专家成员及职责、职业暴露的报告处理程序。其可给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个规范、有序的操作流程, 使职业暴露受害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用药, 避免了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害。充分发挥科室医院感染小组作用, 医院感染小组成员指导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初步处理、查找患者感染信息资料、报告受伤人情况等, 使管理制度、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 特别是在伤后处理和防止漏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2 加强职业安全培训,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强化标准预防理念医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职业暴露引起的危害性, 防护意识差, 没有遵照标准预防原则, 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应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配合不默契而发生职业暴露。近年来, 我院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了职业安全教育, 强化医务人员的标准预防观念。

4.3 职业暴露后的初步和进一步处理立即进行初步伤口处的挤压, 直到伤口挤出少量的血液, 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伤口, 再用碘伏或碘酒消毒[6], 并及时向管理部门报告。进一步处理包括查看患者资料, 了解患者HIV、HBV、HCV等的感染情况, 通过血液检测伤者血清免疫学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伤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如在24 h内注射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同时或稍后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并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生素治疗等。根据不同传染病最长的潜伏期, 确定对伤者追踪观察时间。为了保证以上的处理措施的落实, 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进行现场提问和现场操作演练及考核。

4.4 规范操作行为是确保职业安全的重要措施很多职业暴露是在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下发生的, 如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中操作顺序弄反, 开泵时未确认所有安全夹已开放, 造成静脉壶高压后破裂致血液喷溅, 导致职业暴露。使用后的锐器没有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 随意扔在治疗盘内, 当再次在治疗盘内取物品时被针刺伤;术中医护人员传递器械配合不当被刀片和缝合针划伤。所以规范医疗护理操作行为是确保职业安全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职业暴露各种规范操作训练, 通过各种规范操作演训, 纠正医护在工作中不良的操作习惯和行为, 要求进行各种与血液有关的操作时戴手套, 必要时戴双层手套, 戴手套时接触由针头转移的血量可减少50%, 如果皮肤有伤口, 可在戴手套前用敷料保护伤处。使用注射器时, 不让指尖触及针头, 操作完毕不要回套针头, 必要时可单手操作将针头放入护套。传递各种锐器时使用容器传递, 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锐器。手术刀片和针头各种锐器用坚硬结实的容器单独放置, 用红色的标志提醒工作人员引起注意。

4.5 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医院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对高危科室如口腔科、血液透析部、手术室、供应室、检验科等提供防护眼镜、防渗鞋、沐浴设施、洗眼装置等。对被HIV或HBV等血液污染物感染的医务人员、工勤人员, 应该享受充分的医疗援助和必要的生活保障。

4.6 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 做好保密工作针对发生职业暴露后, 职工心理压力大, 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的状况, 医院应建立保密制度, 尊重职工意愿, 做好保密措施;对职工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 并动员家庭成员帮助其渡过难关。

摘要: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 分析发生原因, 探讨防范对策。方法 收集2005年12月28日—2011年2月4日我院职业暴露伤害职工资料14例, 对暴露者的职业暴露类型、暴露源情况、初步处理及进一步处理情况、暴露后检测追踪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职业暴露率最高者为护士, 占57.14%;暴露类型为针刺伤10例, 黏膜暴露4例;暴露源明确污染的12例, 占85.7%, 暴露源不清的2例, 占14.3%;职业暴露后71.42%的暴露者进行了局部挤压冲洗消毒, 28.57%进行了黏膜冲洗, 85.71%的暴露者进行了血液检测, 42.86%的暴露者注射乙肝疫苗或注射乙肝免疫高效价球蛋白, 14.3%的暴露者进行了抗病毒或抗生素预防用药;追踪结果显示:我院职工职业暴露后血液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未发现感染病例。结论 制定和建立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以预防为主采取系列防护措施, 增强医务人员防护意识, 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

关键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原因分析,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陆连芳, 孙惠媚.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9, 18 (11) :506-508.

[2]Trim JC.Elliontt TSJ.A review of sharps injures and preventative strate-gies[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3, 53:237-242.

[3]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8) :633-634.

[4]BerryA, GreeE.Theriskofneedlestick-injuriesandneedlescidt-ransmind.diseases in the prutice of anesthesiology[J].Anesthesiology, 1992, 77:1007-1021.

[5]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16-17.

职业暴露相关内容 篇5

第一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第二条: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第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第四条: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第五条: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第四章 登记和报告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 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分析 篇6

【关键词】 锐器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

被针头等锐器刺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感染严重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对受害人及其家属造成身心伤害。近年来,职业安全防护研究,成为业内人士的热门课题之一。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1月~2011年9月发生的锐器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提出适当的改进措施,先将结果与分析报道如下。

1 治疗与方法

1.1 资料:自2005年1月~2011年9月我院173名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

1.2 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1年9月医务人员发生的锐器伤情况、锐器的类型、发生伤害的环节、原因伤害后的处理行为。

2 结果

2.1 发生的锐器伤医务人员情况,符合锐器伤且填报资料完整的有173名,其中52%发生在护理人员中,工龄以<5年为主占35.3%,其中实习生30名,见表1

2.2 锐器的类型 发生锐器伤的类型涵盖临床使用医疗锐器的绝大多数类型,其中72名医务人员被静脉输液针头包括头皮针和留置针封管针头;62名被注射针头损伤,包括过敏试验、胰岛素注射和局部麻醉注射器针头;17名被采血针损伤,包括静脉采血针、血糖监测采血针等;见表2

2.3 锐器伤的环节 102人的锐器伤发生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占59%;34人发生在治疗操作后锐器弃置前,占19.7%;34人发生在锐器弃置后,占19.7%。

2.4 锐器伤的原因 本组锐器伤影响因素有光线不足、他人碰撞、锐器放置错位、回套针帽、清理锐器不当等。见表3

3 讨论

3.1 工龄低的医务人员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本组锐器伤发生在<5年的人群(含实习生)中占41.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这与他们对职业防护的认识不足,对设施方法使用不熟悉以及技术操作不熟练等因素有关。

3.2 静脉输液针头容易误伤医务人员,输液管道长且富有弹性,易造成远端针头甩动或扭转容易误伤医务人员,诊疗操作时紧急,无序状态常发生他人碰撞,从而增加锐器针头控制难度。合理配置人员,减少因护士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提供安全型输液工具,如安全型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针头,将有利于减少针刺伤。

3.3 针头处置空间位移,用过的锐器针头处置也是重要一环。病区护士拔输液针后往往手持针头和输液管步行至处置室后丢弃在损伤性废弃物收集盒中,这样造成针头处置时间长,空间位移大,大大增加潜在针刺伤风险。

3.4 锐器的放置错位 锐器错位越大,越隐蔽,潜在损伤的概率越大,潜在受伤的人群越广。本组调查中,锐器错位到了产妇用后 的卫生纸中,病区地板上,使科室中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概率非常大。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不使用安全锐器盒等。这主要涉及到医护人员的知识、态度和行为。

通过分析,我认为把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列入医学实习生和新上岗人员岗前必备培训项目很有必要,在职业安全防护中增加案例警示,改进在职人员的培训,加强锐器及时处理、就近处理,使用符合规范质量的锐器盒是防范锐器伤的重要措施。

见表3 173名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环节与原因构成比(%)

参考文献

[1] 米光丽,唐彦,柳萍.379名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36.1137

[2] 秀兰,王云琼,王刚.新医护人员锐器伤调查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杂志,2005,4(3):240-241.248

助产士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对策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9年6月~2010年6月, 选择大同市市级医院助产士116名, 其中, 助产士43名, 占37.1%;助产师39名, 占33.6%;主管助产师32名, 占27.6%;副主任助产士2名, 占1.7%。大学本科27名, 专科68名, 中专21名。从事助产工作<5年者46名, 5~10年者32名, >10年者38名。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助产士共发出问卷118份, 回收116份, 回收率为98.3%。

1.3 调查内容

护理人员个人资料如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在日常工作中的个人防护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 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 结果

被调查的116名助产士中, 发生职业暴露的83例, 168例次, 发生率为71.6%。其中, 锐器刺伤81例, 占总暴露例数的48.2%;完整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80例, 占总暴露例次的47.6%;破损皮肤被羊水等污染的7例, 占4.2%。见表1。助产士在产科护理操作中的自我防护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助产士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

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有1.3亿人[3];性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助产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与血液、体液、羊水等接触较多, 经常接触血液、体液是不接触者的2.4倍[4]。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 几乎所有的助产士在工作中均有过接触史。本调查显示, 助产士发生的职业暴露中, 破损皮肤被血液、羊水污染的占4.2%, 而完整皮肤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高达47.6%, 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术、抽脐带血、注射催产素等操作时, 极易发生针刺伤, 本调查显示, 助产士发生锐器伤的高达48.2%, 这些均为助产士发生血源性疾病感染埋下隐患。因此, 让助产士了解自己的职业暴露高危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 才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3.2 强化防护知识教育, 提高防护意识

目前, 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个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5,6,7]。本调查显示, 助产士在可能接触产妇羊水、血体液时戴手套的只占26.7%, 可能接触产妇血液、羊水时从来不戴眼罩、不穿隔离衣的高达69.8%, 衣服沾到羊水、血液时从不更换的高达30.2%;助产士自我防护意识差, 对职业暴露危害性认识不足, 主动采取防护措施的意识差, 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够正确处理伤口的只占38.8%, 这些都为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降低医院感染率埋下隐患。所以, 助产士上岗前必须进行职业防护的专门培训, 上岗后对不同职称、不同年龄的助产士进行分层次、连续性的培训, 培训形式多样化, 培训时间固定化, 确保防护知识深入人心, 人人掌握, 提高助产士职业防护的依从性。

3.3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督导, 建立并完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

本调查发现, 助产士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上报的只有21.6%, 有些医院的上报制度形同虚设, 发生职业暴露后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指导, 从而降低了上报的积极性。医疗机构应为助产士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护器械并督导使用, 助产士本人能够主动、正确使用防护用具, 才能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了解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情况, 探讨进一步防范对策。方法:2009年6月~2010年6月对大同市五家市级医院助产士进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发生职业暴露及实践操作中自我防护情况等。结果:116名被调查的助产士中, 83名有职业暴露的经历, 与分娩有关的职业暴露总次数168例次;助产士自我防护意识差, 可能接触产妇血液、体液、羊水时戴眼罩、面罩及穿隔离衣者仅3名, 占2.6%;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6名, 占5.2%。结论:助产士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大, 职业防护意识差, 增强临床助产士职业防护意识, 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降低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

关键词:助产士,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孙建芳.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 2010, 10 (3) :36-37.

[2]李晨芳, 梁前芝, 欧秋燕.助产士潜在职业危险分析及预防[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5) :137-138.

[3]Mishal Y, Yosefy C.Risk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y punctures and cuts in honpital health care workers[J].Harefuah, 2002, 135 (9) :337-339.

[4]王晓曦, 韩纲, 刘春兰.基层助产士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230) :2746.

[5]靳清群.助产士的职业感染及防护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3) :167-168.

[6]刘艳梅.产房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9) :30-32.

职业暴露现状 篇8

1 HIV的相关知识

1.1 HIV的流行现状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UNAIDS) 报告, 估计全球每天新感染HIV的人群中有95%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 50%左右的新感染发生在15岁~24岁人群中[4]。据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 中国估计现有HIV感染者约84万人, 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人, 全国人群感染率为0.07%;截至2007年底, 我国现存HIV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 全人群感染率为0.05%, 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人。我国艾滋病疫情地区差异大, 疫情继续呈上升趋势, 传播途径仍以经吸毒传播为主, 但3种传播途径并存;艾滋病发病和死亡人数持续增加;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态势仍在继续;女性感染者比例上升。若控制不力, 到2010年我国HIV感染者估计将达到1 000万人[4]。

1.2 HIV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2.1 HIV的传染源

目前认为, 感染HIV的人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 包括AIDS病人与无症状的HIV感染者。从检测方面的证据看, 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各种体液均有传染性, 其血液、精液、唾液、宫颈分泌物、脑脊液、眼泪、乳汁和尿液中均可分离出HIV, 从流行病学的证据看, 主要是通过精液、宫颈分泌物和血液, 经破损的皮肤或完整的黏膜传播, 其他体液因病毒载量极低, 目前认为不具有传染性[5]。

1.2.2 HIV传播途径

研究证实, HIV可通过3种途径而传播。①性接触传播:异性接触、同性性接触和双性性接触, 是HIV传播的最常见方式。全球的HIV感染大约75%是通过性接触传播;②血液及血制品传染:HIV可通过输血、使用HIV感染的血液制品及医疗器械等传播;③垂直传播 (母婴传播) :绝大多数儿童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经垂直传播而感染的[5]。

2 HIV的职业暴露

2.1 HIV职业暴露现状

医疗单位或实验室工作人员, 由于职业关系接触HIV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导致HIV感染称为HIV职业暴露[6]。目前的研究表明, HIV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是很低的, 其中穿破皮肤暴露而发生HIV感染的几率为0.30%, 正常皮肤黏膜接触暴露后感染HIV的几率更低, 约为0.09%[7]。医院是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环境, 在HIV确诊前, 医务人员对这些病人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护理, 但不可能预知其为HIV感染者而加以防护, 而这些病人时刻都与医务人员相遇, 医务人员常常暴露于多种危险之中[8]。我国近年来HIV职业暴露的情况不断发生, 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医护人员职业感染HIV的报道。韩晶等[9]报道, 其所在医院1997年—2001年7例医务人员在明确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后进行暴露后预防措施 (PEP) , 通过6个月的医学观察, 无一例感染HIV。1981年美国确诊首例AIDS病人, 2年之后即报告首例职业性HIV感染。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的资料显示, 每年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或经皮肤受伤害的有60万~80万[3]。截止2000年底, 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因HIV职业暴露后感染HIV, 其中护士24人, 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48人, 占84.2%[10]。

2.2 HIV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随着AIDS流行形势的日益严重, HIV携带者逐渐增多, 护士将面临更大的职业暴露风险。因此, 防止职业性暴露的发生是最积极、最有效且易于实施的预防措施。2004年5月31日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指出, 护士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①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②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 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 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 是否会发生HIV感染与暴露后采取的措施密切相关[11]。HIV暴露后预防措施是当医务人员发生高危险性HIV/AIDS暴露后所推荐的一种预防处理措施[12]。发生暴露后的处理措施: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 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 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④在护士暴露于HIV时不必等确认报告, 应尽早进行预防性治疗,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HAART) 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能有效预防HIV职业暴露的措施[6]。虽然目前尚不能证实HAART能在多大程度上减低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 但在没有其他有效措施以前,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仍是可选择的手段之一。一般认为预防治疗越早越好, 延迟治疗将会增加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⑤在发生上述职业暴露后, 应定期抽血检查HIV抗体至6个月 (即暴露后第6周、12周和6个月) , 以了解是否感染了HIV[13]。

2.3 建立护士HIV职业暴露风险的保障机制

强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职业安全职能, 培养一批职业安全的专业人员负责监督工作。督促医疗机构采取必要措施, 为护士提供防护材料和安全的工作环境, 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 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管。还应建立职业暴露安全药物储备点和事故应急处理中心, 提高事故处理的正确性和及时性以降低事故危害。使暴露后的护士能得到暴露危险程度的评估、合理的预防性治疗和心理咨询, 对暴露者登记随访并给予保密, 政府还要尽快制定对临床护士HIV职业暴露后的救助政策, 减轻临床护士的精神压力和后顾之忧。建立完善保险制度, 建议由个人、单位和保险公司共同建立职业风险保险基金, 包括预防药物的费用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事故鉴定费用、感染后的终身医疗和生活保障的问题[14]。

3 护士对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掌握现状

3.1 护士在总体上对防护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但缺乏全面系统了解

近年来, 在临床护士中进行了职业防护知识, 特别是针刺伤防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15]。但是, 由于受传统护理操作模式的影响, 护士缺乏完整系统的学习和掌握[16]。有调查显示, 90.0%以上的护士知道使用穿刺针、刀片后应与棉签、敷料等分开丢弃在不同的容器中;接触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但仍有70.9%的护士不知道针头使用后不能回套针帽。还有72.2%的护士不知道地面、墙壁、家具上有病人的血渍时应先用含有效氯的消毒剂浸渍在血渍上15 min~30 min, 然后戴上手套去处理, 处理后应立即洗手[17]。近年我国艾滋病筛查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得到了强化, 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并没有随艾滋病病例的增加而增强, 其职业暴露的几率增大需引起高度重视。近期调查发现, 一些基层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相当薄弱, 缺乏HIV职业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的知识与能力, 因此完全有可能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的。有调查显示, 能准确回答HIV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时间的临床护士只有23.4%, 有57.6%的护士不清楚在暴露后应先行局部紧急处理再报告的原则, 还有58.9%的护士被污染的针刺伤后未曾报告和咨询[17]。

3.2 护士对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知识掌握不足

护士发生HIV职业暴露后, 是否会发生艾滋病感染与暴露后采取的措施密切相关。一旦发生职业暴露, 应马上进行现场紧急处理, 并尽快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 请有关专家分析后提出处理办法。但是, 目前护士对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知识掌握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 能正确回答HIV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的时间仅占16.5%, 有72.8%的护士在暴露后首先想到报告, 而忽视了局部处理的环节, 能确定暴露后用药疗程的护士有40.1% [5]。缺乏HIV职业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的知识与能力, 是完全有可能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的。HIV职业暴露引起的职业感染, 多数是通过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其他利器割伤皮肤而引起, 而这种损伤往往是由于护士本人疏忽大意或操作不当造成, 这说明护士没有把“普遍性防护原则”贯穿到日常工作中。有调查显示, 护士在为病人抽血时, 有30.0%的护士在使用注射器后依然用手给针头毁形, 并且还有近一半的护士有回套针冒的操作[18]。在护理操作中, 必须树立把来自任何病人的血液、体液和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都视为具有传染性。暴露前坚持“普遍性防护原则”是避免AIDS职业暴露感染的根本保证。

4 对护士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需求的研究现状

职业暴露现状 篇9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以治愈AIDS,如果职业暴露处置不到位或者预防性用药失败,都会带来严重后果。目前国内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1)职业暴露的监测分析包括职业暴露发生的人群、原因、KAP分析和处置措施的实施;(2)防护标准的制订;(3)防护策略的研究。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现状和防护策略研究进行综述,为开展HIV职业暴露预防提供一些参考。

1 职业暴露的现状分析

1.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

国内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新疆于玲等[2]运用个案调查方法对辖区2010-2013年报告的职业暴露案例进行分析,公安人员构成比例为23.53%,而医务人员构成比例为76.47%。云南端琼丽等[3]对2009-2013年职业暴露个案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医务人员构成比例为78.90%,公安人员构成比例为18.58%。其他如珠海朱克京等[4]、广西覃雄林等[5]、四川喻航等[6]描述的当地自2003-2014年发生的职业暴露,医务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66.30%、68.15%和77.58%,均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医务人员中护士这一群体可能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孙健等[7]对中国13个省份158所医院的职业暴露源分析中提到HIV职业暴露所占比例为4.12%,医务人员中的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构成比例为53.90%,明显高于其他岗位的医务人员。深圳江婵娣等[8]描述当地2010-2014年539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护理人员构成比例为84.42%。江苏李润蓉等[9]运用回顾性调查分析2013-2014年的监测资料提到当地的护理人员占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比例为70.73%。护理人员时常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密切接触,还要处理医疗废弃物和污染物等,所以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要高。此外,王玲等[10,11,12]研究均提示护士群体的职业暴露主要集中在低年龄或者刚入职的护士,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工作经验不足,操作熟练度差,防护意识薄弱。此外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对低年资护士造成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也可能是导致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

1.2 HIV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分析

1.2.1 HIV/AIDS的疫情及难以识别性

就世界范围来看,我国AIDS疫情属于低流行地区,但局部地区属于高流行。随着众多的感染者进入发病期而导致就医机会增加,也就增加了与医务人员的接触。施向宁等[13]研究提出HIV感染人群已经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并难以识别,很多医务人员很可能不知道自己曾经接触过HIV,也就缺乏必要的防护意识,从而就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HIV的机会。

1.2.2 高风险性的操作行为

研究提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是在工作过程中的针刺伤、切割伤等,这也与国外的研究相一致[14]。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排除存在违反操作规程比如未安全处置利器,不佩戴手套或口罩等。另外医护人员接触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等,暴露危险率也是极高。

1.2.3 缺乏足够的自我防护意识

朱一等[15]研究提到医务人员对AIDS相关知识掌握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王育能等[16]的研究提到暴露后应遵循的处理原则是被研究人群知晓率最低的一项。医务人员对AIDS相关知识尤其是职业暴露的知晓率较低从侧面反映和导致了自我防护意识的淡薄,也就导致了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足,发生职业暴露时自我处置的技能缺乏和能力不足都会加大感染血液性传染病尤其是AIDS的可能。

1.2.4 对HIV/AIDS患者的歧视问题

刘继红[17]研究认为医护人员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确实客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恐惧与排斥,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担心被感染HIV的可能。HIV/AIDS中部分患者会由于遭受到歧视或者不公平待遇会产生不良情绪,医患关系的紧张或许会造成恶性循环,从而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HIV的可能。

2 HIV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2.1 加强和提高HIV职业暴露监测能力

唐艳萍等[11]提出医疗机构应设立院科的防控体系,加强对职业暴露的监测,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防控流程。监测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实时对重点科室进行HIV职业暴露的监测,包括对暴露源、暴露处置、人员本底等。有效的监测可以发现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避免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

2.2 加强AIDS防治知识培训及预防暴露教育

一般认为加强从事AIDS相关职业知识和安全教育培训可以提高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发生。国内的研究[18,19]提示目前我国各个医疗机构的防护培训中医务人员的知晓水平不容乐观,大部分医务人员甚至都没有参加过标准防护培训。正确的防治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医务人员对HIV/AIDS患者的歧视。建议医疗部门或者相关机构应当制订相关的防护培训制度及开展防护培训,扩大医务人员培训覆盖面,尤其针对高危人群、科室等进行重点在专项培训。此外还应根据实际制订安全防护制度以及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预案。

2.3 真正严格遵守职业暴露“普遍性防护原则”

普遍性防护原则的核心是安全处置利器、安全处置医疗废弃物、所有器具严格消毒和认真洗手。曹花蕊等[20]均认为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把所有的传染性物质如血液和体液视为潜在的暴露源,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防护原则进行,高度自觉的执行防护标准。尽可能的避免针刺伤,保护自身皮肤和黏膜完整性以及坚持正确的手消毒是预防职业暴露的关键。

2.4 做好安全防护,使用职业安全用品

米春玲[21]提出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医务人员应对具有风险性的操作进行科学评估,包括对操作对象的评估,操作场合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科学选择合理的防护用品,比如各个等级的防护口罩、手套、眼罩或者面罩等。此外防护用品还需要及时的更新,不使用过期或者劣质的防护用品。

2.5 发生暴露后的现场应急处置

国内的职业暴露研究资料[3,4,5,6,7,8,9]提示,目前发生的职业暴露多为一级和二级暴露,这两类暴露如果经过准确及时的现场处置,均可避免感染的可能。现场处置的关键环节是伤口的清洗时间、挤压的位置和正确的消毒,伤口可酌情包扎。于玲等[2]研究认为现在执行的AIDS职业暴露和应急预案措施安全有效,应在日常工作中继续强化执行。

2.6 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性用药

经过现场评估,职业暴露需要进行预防性用药时,征得被暴露者同意即可开展实施用药方案。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强调用药的连续性及随访用药过程中被暴露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2.7 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心理干预

浙江黄丽丽等[22],四川于学军等[23],新疆李文玉等[24]对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心理变化相关研究提到了心理干预或者心理辅导的价值。针对AIDS的恐惧、歧视等不良心理会加重被暴露者的心理负担。目前医疗机构尚未建立明确的心理辅导机构,说明了管理者对这一方面的忽视。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如果缺乏正确合理的心理辅导,抑郁焦虑恐惧情绪对医务人员的生理会产生不良影响,而过重的心理负担还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更容易导致职业暴露的继续发生。建议相关部门建立相关的心理干预机制。

2.8 职业暴露的相关法律保护

目前国内与AIDS职业暴露相关的法律或者法规出现在2013年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该分类提到了医务人员如果发生职业暴露感染HIV的情况可列入职业病范畴。《工伤保险条例》也明确了患职业病可列入工伤。秦启彤等[25]研究认为应及早地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完善现有法律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存在的缺陷,法律法规的制定可积极的保障医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减轻职业暴露发生时的心理负担。

综上所述,AIDS流行形势日趋严峻,应提高对AIDS认识,加强AIDS知识的普及教育。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甚至是暴露发生后的一系列保障政策应根据实际积极推进,从而确保医务人力资本能健康持续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卫生事业发展。此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也要充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摘要:随着艾滋病(AIDS)疫情的日趋严峻以及从高危人群到一般人群的扩散,医务人员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机会日益增加,职业暴露发生可能性越来越大。本文根据工作实际及文献查阅,简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并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目前AIDS职业暴露以医务人员为主,低年龄护理人员占主要比例;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的淡薄可能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建议医疗机构加强职业暴露的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护意识;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减轻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心理负担;制定相关法规条例,明确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救济补偿等。

职业暴露现状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校2009届、2010届、2011届500名实习护生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13名, 女487名, 均为全日制中专生。

1.2 调查工具

1.2.1 职业暴露情况调查问卷:

反映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 本调查所指暴露时间为实习护生实习期间。

1.2.2 职业暴露预防知识试卷:

含20道判断题, 答对得1分, 答错为0分, 总分范围为0~20分。得分越高说明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知识认知水平越高。

1.2.3 职业暴露防护行为量表:

反映实习护生职业暴露防护行为积分, 含10项防护行为。采用1~5级五级评分法, 总分范围为10~50分。分值越高, 表示防护行为依从性越高。

1.2.4 职业暴露应对方式量表:

即压力应对方式量表 (CSSS) [1]。该表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 共20个条目, 采取0~3分四级评分;其中前12个条目属于积极应对方式, 后8个条目属于消极应对方式。2个维度的总分范围分别为0~36分、0~24分, 得分越高, 表明越倾向该应对方式。

1.3 调查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 实施时间为学生结束实习返校时。所有量表均由专人发放, 采用统一解释语, 当场发放并回收。首先进行职业暴露情况调查问卷、预防知识试卷及防护行为量表的调查, 然后根据量表中实习期间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者进行职业暴露应对方式量表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 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

2结果

2.1 量表回收情况

所有对象均完成调查, 发放职业暴露情况调查问卷、职业暴露预防知识试卷及职业暴露防护行为量表共500套, 有效回收率100%;锁定实习期间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者后发放职业暴露应对方式量表207套, 有效回收率100%。

2.2 职业暴露及处理情况

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207人共348次, 职业暴露发生率41.40%。职业暴露原因和操作环节:针刺和锐器伤263人次 (75.58%) , 皮肤和黏膜接触暴露65人次 (18.68%) , 其他方式暴露20人次 (5.75%) 。职业暴露源:已知 (包括HBV、HCV、HIV、梅毒等血源性病原体) 267人次 (76.72%) , 未知81人次 (23.28%) 。职业暴露处理情况:正确处理161人次 (46.26%) , 处理不正确145人次 (41.67%) , 未处理42人次 (12.07%) 。职业暴露报告情况:上报143人次 (41.09%) , 未报205人次 (58.91%) 。

2.3 量表得分情况

职业暴露预防知识试卷平均 (10.25±2.40) 分;职业暴露防护行为平均分 (26.12±6.08) 分;职业暴露后应对方式积极应对维度各条目平均分 (1.38±0.43) 分;消极应对维度各条目平均分 (1.92±0.51) 分。

3讨论

3.1 实习护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现状的特点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 实习护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现状不容乐观, 且具有以下特点: (1) 职业暴露发生率高, 本调查显示实习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高达41.40%, 明显高于所在实习医院在职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发生率 (我校5所实习医院在职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发生率平均为27.36%) ; (2) 职业暴露原因以针刺和锐器伤为主; (3) 实习护生职业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4) 实习护生职业暴露预防知识认知水平、能力及防护行为依从性普遍偏低, 职业暴露后不能正确处理。

3.2 实习护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现状的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在于: (1) 学校和教师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缺乏足够重视, 规范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及教学时数过少,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教学方法简单, 理论与实践脱节, 以致学生防范意识淡薄、防护知识欠缺[2,3,4]; (2) 实训教学和实习前强化训练缺乏针对性, 以致学生防护能力低下; (3) 实习护生初入临床, 对环境生疏, 缺乏经验, 各种技术操作欠熟练, 容易发生各种职业暴露[3,5]; (4) 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的认识不足, 而且实习护生实行轮科制, 以致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指导不系统[3]。

参考文献

[1]沈峥嵘, 陈龙.应对方式对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5, 31 (3) :143.

[2]邱萍.对护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认知调查与教学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4) :25-26.

[3]唐晓芸, 谭伟, 李玉肖.实习护生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知识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1) :60-61.

[4]方琼, 吴蓓雯, 蔡明.护生临床实习中职业防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 2005, 5 (5) :17-1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职业暴露现状】相关文章:

职业暴露06-25

职业安全暴露05-29

职业暴露防范06-26

职业暴露监测07-06

锐器伤及职业暴露04-08

职业暴露知识培训05-12

职业暴露监管职责05-29

职业暴露处理程序06-10

职业暴露相关内容07-23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07-25

上一篇:控制思考下一篇:电影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