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2024-05-28

护理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精选8篇)

篇1:护理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等病毒的危险,保障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湖南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的本预案。

一、成立我院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要求医务人员加强学习,增强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二、对HIV患者进行标本送检检查,主管医师要告知检验科。

三、检验科对临床送检标本HIV初筛(+)时,要及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送检科室并及时送标本到上级单位进行确诊实验,以便作好预防控制和网络直报工作。

四、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五、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以便追踪观察治疗。

六、发生职业暴露后,如果污染源的HIV阳性,则补救处理措施按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执行,并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登记表。

七、发生职业暴露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追踪监测,征得领导同意后可去相关科室进行免费检查、治疗。

八、发生HBV暴露后,经医院感染科调查审核后,受伤医务人员可免费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乙肝疫苗。

篇2:护理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为做好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各种传染病的风险,保障科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职业暴露。

二、编制依据

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科室实际情况,特制定实验室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三、适用范围

检验科内的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非预防性接触

四、组织机构

(一)人员构成:

组长:田永丽

副组长:李阳,段弘 张建强 凌海峰

成员:何斌

兰宁

王元霞

李建雄

邓小英

董敖渤

贾姝洁

段立志

刘晶

(二)工作职责

1协调和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工作,2组织科室人员加强生物安全学习,增强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五、应急处置程序

(一)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措施

1、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等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3、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的针头或玻璃刺伤皮肤时,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用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 0.5%碘伏、75%酒精、等消毒创面。

4、被含有各种传染病标本污染工作服、衣物时,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 30-60 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二)判断暴露源性质,对特殊职业暴露特殊处理:

1、被乙肝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乙肝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感染管理科和我院传染病专家在职业暴露登记表上填写意见→按传染病专家组意见注射乙肝免疫价球蛋白或注射乙肝疫苗,按0、1、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三个月后抽血复查。

2、被丙肝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丙肝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

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感染管理科和我院传染病专家在职业暴露登记表上填写意见→按传染病专家组意见执行。

3、确诊或可疑艾滋病阳性者职业暴露→局部处理→立即抽血→请我院及防疫站专家评估伤口暴露级别→决定是否用药→若需用药→尽量在 1 小时内使用→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登记表→报防疫站→4周、8周、3个月、6个月查艾滋病抗体。

4、被梅毒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梅毒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感染管理科和我院传染病专家在职业暴露登记表上填写意见→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一次、共用三周,针刺伤当时、一个月、三个月抽血复查。

六、应急预案落实措施

篇3: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探讨

1 护理职业暴露

护理职业暴露污染以HBV最高, 其次是HCV。自有医疗护理事业后, 就有职业暴露, 护理人员在医院特定环境中, 周围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 在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经常暴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 存在着诸多的暴露危险, 应引起高度重视, 并加以防范,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主要在于预防。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 进行全面标准预防。专家指出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率。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之一,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有1.2亿人, 丙型肝炎感染率也达到1.7%, 艾滋病也进入快速增长期, 我国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暴露危险[1]。

2 职业暴露原因和途径

我院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对使用后锐器放置不当。处理使用后注射器及针头, 输液完后的输液针头违反操作规则。针刺、玻璃碎片、手术刀片、手术缝针或其他锐器损伤, 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时不戴手套。职业暴露发生途径: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最常见途径, 其次是意外接触血液。

3 暴露风险

护士由于工作性质, 每天跟病人打交道, 必须执行各种手术急救以及妇产科血液疾患的操作, 如采血、输液、注射、协助换药处置及处理各种被污染的物品等[2]。接触血量越大, 时间越长, 感染几率越大。空气污染、利器伤、接触感染等危险因素, 随时都要面对, 病毒和细菌就像无形杀手, 随时威胁着护士身体健康, 因此必须加强职业暴露的防护, 把危险降到最低。

4 防范措施

4.1 树立全面预防观念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通过不断重复、反复强调促使护士对职业暴露及预防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 对每一例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病物品对待, 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4.2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在工作中严格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的区域管理要求。污染器械分类、消毒后刷洗, 一次性用品消毒后销毁, 操作时尽量避免意外损伤, 绝对不能把针帽罩回针头, 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特别小心, 避免接触开放伤口和黏膜, 防止血液和体液溅到身体表面, 对废弃物做好妥善处理[3]。

4.3 做好个人防护

操作时衣帽整齐, 戴手套、口罩, 减少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皮肤和黏膜损伤时更应注意, 接触血液性传染病人时应戴双层手套。血液、体液或排泄物可能溅到面部时需戴口罩、眼防护罩, 操作完认真洗手, 用肥皂流动水洗手, 避免造成感染和污染医疗环境, 病人用过的针头放入回收器中, 集中处理。

4.4 锐器损伤后处理方法

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伤口, 并挤出伤口处血液, 再用肥皂流动水冲洗伤口, 75%乙醇或0.5%碘伏对局部伤口消毒, 污染眼部等黏膜时, 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黏膜进行冲洗。24 h均进行HBV、HCV、HIV血液检测, 并且注射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 并定期随访和血液检测。目前我院相关科室已制定了有关管理及防护措施, 从而减少护理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5 小结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熟练操作、加强管理、组织护理人员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寻找存在问题, 制订防护标准, 大力推广真空采血管及留置针使用, 以确保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安全, 采取讲座式、竞赛式等方式使护理人员进一步掌握职业防护相关知识, 改变错误操作习惯, 提供相关防护物品, 以达到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的目的, 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秀英, 吴欣娟.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6) :422-425.

[2]朱小红, 邓晓云, 刘小明.助产士职业暴露低报告现象原因分析[J].护理研究, 2009, 23 (1A) :24-25.

篇4:护理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关键词] 艾滋病; 职业暴露; 在职培训

[中图分类号] R1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2-0117-02

2007~2010年云南省共发生HIV职业暴露283例,其中医务人员212例,公安司法干警45例,其他26例。暴露方式主要为刺伤/割伤、皮肤/黏膜接触、抓咬伤[1],暴露发生地以医院为主[2],医务工作人员普遍存在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防护相关行为有待进一步培训、规范,推广普遍性防护原则势在必行[3]。2010~2012年我市在艾滋病专项经费和全球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对部分HIV职业暴露高风险工作人员进行分期培训,下面就情景模拟在职业暴露防护及应急处置培训中的应用作一些分析。

1 情景模拟演练在HIV职业暴露应急处置培训中应用的模式

情景模拟是指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手段创设情景, 在特设的情境中进行各种技术操作及处理事情的一种方法[4]。现对情景模拟设计及培训组织实施作一阐述。

1.1 情景模拟设计思路

情景模拟是为学员提供一个无风险的学习防护知识和防护技能的条件与环境,情景设计要紧密结合暴露现场实际,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真实案例,以真实、典型案例为依托,查阅职业暴露相关资料,自主设计整个暴露和处置过程,对情景模拟演练过程进行编导。演练围绕着一个HIV职业暴露的发生经过而展开,目的是通过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整个过程的演练,让学员了解和掌握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1.2 仿真场地和职业安全防护用品的配备

设置仿真场地,提供职业安全防护用品。职业暴露风险人员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戴防护眼镜;如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工作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1.3 应急处置演练关键步骤

1.3.1 局部处理措施 扮演者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立即实施局部处理措施:① 用肥皂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②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③伤口用消毒液(如75%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1.3.2 报告 立即上报本单位感染管理负责人,负责人接到报告后赶到现场,对伤口进行评估,初步评定级别,并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同时报告当地HIV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专家到现场来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级别进行评估,并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经科主任审核签字后上报本机构职业暴露管理部门。

1.3.3 用药 HIV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时间尽早开始,在2 h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 h。再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确定用药程序和用药方案。

1.3.4 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师对职业暴露者进行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心理辅导和有关卫生宣传教育。

1.3.5 随访咨询 暴露相关人员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随访,主动向有资质的咨询员咨询有关事项。职业暴露调查表先报至本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再逐级上报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4 仿真情景模拟教学的组织实施

学员自由选择组合成5人一组的演练单元,分别扮演HIV感染者、HIV职业暴露工作人员、感染管理人员、疾控人员、心理咨询师等,使每个学员都能承担角色。演练前,各组学员分别根据模拟情景进行讨论、编排,然后以流程图为脚本,完成职业暴露应急处置中的角色扮演任务,最后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

2 情景模拟演练在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置培训中应用的优点

仿真情景模拟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5],是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这种教学方法, 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见效快等特点[6]。情景模拟培训结束后,对参加演练的118个学员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 97.5%的学员认为培训形式具有实用性, 98.3%的学员认为培训有利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84.7%的学员认为培训学会了规范使用防护用品, 82.2%的学员认为培训提高了标准预防的依从性, 94.9%的学员认为培训规范了操作程序和纠正导致职业暴露的高危行为, 72.9%的学员认为培训可提高学员的思维能力, 93.2%的学员认为培训可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调查问卷来看, 学员们对情景模拟演练在HIV职业暴露应急处置中的应用是认可的,认为此培训方法值得推广。

3 情景模拟演练应用的局限性

情景模拟的职业暴露现场与真实的暴露现场毕竟有极大的差异,如何让模拟设计最接近真实场景是最大难题, 况且不仅医务人员有暴露危险,如部分公安民警也常处于HIV职业暴露风险中,暴露现场可能不具备应急处置的设施条件。另外,情景模拟教学毕竟不同于实际暴露突发过程,扮演者不是真正的艾滋病暴露人员,很难准确表演出暴露后的恐慌心理和担惊受怕的情绪变化[7],难免会将模拟情景过于乐观理想化,而真正的暴露情景复杂多样,模拟表演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职业暴露应急处置过程。

4 情景模拟演练培训的结论

通过情景模拟演练,使学员了解和掌握了职业安全要求,掌握了预防措施和职业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掌握了血液、体液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流程等相关知识,增强了学员自我防护意识和自觉遵守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操作程序,避免导致职业暴露的高危行为,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发生,确保高风险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苏兴芳,方清艳,霍俊丽,等. 云南省2010年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J]. 皮肤病与性病,2012,35(3):170-171.

[2] 项丽芬,高洁,单多,等. 云南省德宏州2004-2009年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状况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7(2): 148-151.

[3] 段佳丽,杨冬梅,孙继东,等. 北京郊区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与防护现况[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4):339-341.

[4] 葛宝兰,常娜,杨海娥,等. 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09,8(9):17-19.

[5] 汪芝碧,黄雪玲,郭绘,等. 仿真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2010,39(19):2684-2685.

[6] 戴子刚. 论情景模拟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2008,26(8):764.

[7] 周翠云,陈惠清,周春莲,等.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的探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9):687-689.

篇5:护理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一、目的

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各医疗卫生单位、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部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时有发生。为了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 防护工作,切实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依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4〕141号)要求,结合我 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定义

本 预案所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随访、管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三、工作原则

㈠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确保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

㈡ 各医疗卫生单位、公安、司法行政部门应重视工作人员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㈢ 各医疗卫生单位、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部门应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本预案制定有关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工作制度,并为工作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品。

第二部分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与处理

四、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应立即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同时采取急救处理措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职业暴露事件报告后,应于1小时内,组织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进行暴露确认和采取措施,并报县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㈠ 急救处理

1、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或沾污的皮肤。如果是粘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㈡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性用药

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

1、预防性用药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由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根据职业暴露情况确定。

2、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暴 露级别与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用药注意事项

⑴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使用,最好在1-2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对于感染危险性很高的暴露者,即使间隔时间很长(比如1-2周),也应考虑使用预防性治疗。由于服用4周AZT才有一定保护作用,如果无很大的副作用,预防性治疗 用药时间应持续4周。⑵ 暴露后72小时内应当考虑对暴露者进行重新评估,尤其是获得了新的暴露情况资料时。如果证实暴露源未感染艾滋病病毒,则应当立即中断暴露后预防。如果用药后出现毒副作用,应在专家的指导下,减少剂量或换用药物,并详细记录药物毒副作用情况。

⑶ 育龄妇女使用AZT作为预防用药期间,应避免或终止妊娠。

⑷ 采取预防性用药,应注意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采取预防性治疗时和服药两周后应进行全血检测、肾功能和肝功检测。

㈢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的评估

1、暴露级别 一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二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三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致伤物体上附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2、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级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六、随访和咨询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对暴露人员进行随访和提供咨询。随访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暴露人员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暴露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在随访的同时,向暴露人员提供咨询。

不采取暴露后预防用药措施者,也要定期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时间同前。

第三部分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登记、监测、报告与保密

七、职业暴露登记和监测

㈠ 职业暴露事件登记: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单位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认真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1),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详细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它体液)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日期、项目和结果),并按统一规定保存和上报。

㈡ 暴露源监测:如果暴露源没有阳性或阴性的血清学化验结果应立即做快速检测。如果暴露源有急性艾滋病病毒综合征的症状,应同时检测病毒载量。

㈢ 职业暴露者监测:艾滋病病毒确认实验室在收到送检的血样后应以最短时间做出实验室检测结果并及时反馈。

对职业暴露者的血样进行艾滋病病毒-1/2抗体检测(包括做快速试验),该血清留样备查。如果职业暴露者以前已有艾滋病病毒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暴露后1年内要定期监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即分别在暴露后4周、8周、12周、6个月监测。结果填写在“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内。

八、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和保密

㈠ 报告:各医疗卫生单位、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系统应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后24小时内将填报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报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逐级上报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半年进行一次汇总(附表2),上报至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1月10日和7月10日前,县疾控中心汇总本县职业暴露情况,填写“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职业暴露事故汇总表”,汇总后报至县防艾办、县卫生局,抄报市疾控中心。

㈡ 保密:对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参与事故处理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其姓名、住址和家人情况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第四部分 应急药品储备库(点)的建立及管理

九、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药品储备库的建立

应 急药品储备库(点)的建立和药品的供应参照《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用药的通知》执行。应急药品储备库(点)要完善药品更换机制,确保供给,避免浪费。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部门有关工作人员艾 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所需的抗病毒药物统一纳入药物储备计划。

象山县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药品储备点设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药品由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第五部分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管理机构与职责

十、应急药品储备库点的管理

㈠ 药品的入库:经药品验收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填写入库单,入库单一式二份,药品管理人员和财务科各一份。

㈡ 药品的储存:入库后,按照药品包装上要求存放。

十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管理中心

县防艾办组织成立县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卫生、公安、司法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和部署本县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监督、协调和联络、落实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理的各项具体工作。卫生、公安、司法行政部门均应设立本系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接受县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管理。

十二、管理职责

㈠ 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职责

1、负责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理的监督和管理,组织检查和督导,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组织、协调卫生技术力量,规划抗艾滋病病毒应急药品储备库,防止和控制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3、负责协调有关部门保障应急预防性药物、检测试剂等物资的储备和供应。

4、规划、调整抗艾滋病病毒应急药品储备库(点)的设置。

5、研究制定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

㈡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的职责

1、负责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理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等。

2、保证药品及时供应,避免浪费。

3、为管理人员和医务等相关职业暴露人员提供并完成与工作相关的充足有效的技术培训,强化全员安全培训和“普遍性防护原则”安全意识。

4、职业暴露登记和监测。收集管理各单位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监测暴露源和职业暴露者,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5、应急药品储备点的管理,做好药品的使用、发放、更新和管理以及事件的登记、处理和跟踪检测等工作。

6、事件后的咨询、技术指导、分析总结等工作。

7、做好有关卫生宣传教育和职业暴露者心理辅导工作。

第六部分 附则

篇6:护理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控制编号:JXCDC/QM03-218-1/0

江西省HIV确证中心实验室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1.目的

根据《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工作人员发生意外事故时,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等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实验室对艾滋病病毒各种检测中职业暴露事故处理。3.职责

3.1 暴露人员:负责按照本规程在发生意外事故时进行紧急处理。

3.2 实验室主任 :负责对发生的意外事故进行紧急处理,并报告相关领导、做好各项记录。

3.3 科室负责人:负责对科室综合管理。4.依据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5.程序

5.1 紧急处理:根据事故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

5.1.1 小型事故:任何一种小的损伤,包括皮肤的破损或刺伤等都可能与传染性物质接触,必须用肥皂和水冲洗,如果可能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使用75%乙醇或其它皮肤消毒剂(2000mg/L 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立即进行医疗处理。

5.1.2 皮肤污染: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冲洗,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例如,75%乙醇,2000mg/L 次氯酸钠。

5.1.3 针刺和切割伤:怀疑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建议尽可能挤压伤口,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5.1.4 眼睛溅入液体:必须迅速用生理盐水冲洗或清水,且避免揉擦眼睛。冲洗至少十分钟。

5.1.5 衣物污染。

5.1.5.1 尽快脱掉隔离衣以防止感染物触及皮肤并进一步扩散。脱掉防护手套,洗

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控制编号:JXCDC/QM03-218-1/0 手并更换隔离衣及手套。

5.1.5.2 将己污染的隔离衣及手套放入高压灭菌器。5.1.5.3 清理发生污染的地方及放置隔离衣的地方。

5.1.5.4 如果个人衣物被污染,应立即将污染处浸入消毒剂。

5.1.5.5 在实验室内处理已污染的衣物并更换干净的衣物或一次性衣物(必须时请别人帮助)。

5.1.6 重大事故:指的是严重损伤或暴露。5.1.6.1 皮肤受损处理同上。

5.1.6.2 实验室重大泼溅,应按下述 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控制编号:JXCDC/QM03-218-1/0 日期、项目和结果。

5.2.2 意外和事故的报告和检测。

5.2.2.1 发生重大事故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立即向主管领导和专家报告。同时抽血检测HIV抗体,暴露后4周、8周、12周、6个月要定期检测。

5.2.2.2 发生小型事故时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报告主管领导和专家。

5.3 对HIV职业暴露后的预防。

5.3.1由于预防性治疗药物的效力和毒性以及不同暴露方式导致HIV感染的危险性不同,所以预防性治疗药物应在HIV职业暴露防治方面的专家的指导下使用。根据使用药物反应情况,可改变处方。

5.3.2 对感染可能性很大的检验人员可使用预防性治疗药物,治疗方案需根据暴露情况由专家决定。对于感染危险性很小的,建议不使用药物预防。但对仍可能有危险的人,是否用药治疗,应权衡较低的感染危险性与使用药物的效力和药物毒、副反应以及坚持用药的依从性等利弊。暴露者如果不愿用药治疗,可以拒绝使用预防性治疗药物。5.3.3为了增加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效力和对许多耐ZDV药的毒株的效力,通常将3TC(拉米夫定)和ZDV一起使用,即通常采用基本用药程序。对HIV感染可能性很高的暴露者,应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Indinavir(1DV,茚地那韦可佳息患),即用强化用药程序。

5.3.4 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应在暴露1—2小时之内立即开始。对于感染危险性很高的暴露者,即使己间隔时间很长(比如1—2周),也应考虑采用预防性用药;因为即使不能防感染,早期治疗对HIV急性感染也有好处。由于服用药物4周才有明显保护作用,如果无很大的副作用,预防性药物应持续4周。

5.3.5 所有职业暴露HIV的实验室人员(无论用药与否)均应接受医学咨询和追踪检测。追踪检测包括暴露后检查HIV抗体和至少12个月内定期检杳HIV抗体(4周、6周、12周、6个月,共4次),并应采取措施防止HIV再次传播。

5.3.6 如果使用预防性药物,应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包括使用预防性用药时和服药2周后的全血检测、肾功能和肝功能检测。

5.3.7 如果出现主观的或客观的毒副作用,应在专家的指导下,减少剂量或换用药物,并详细记录药物毒副作用情况。

5.4 保密制度:无论职业暴露、重大事故或小型事故,对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

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控制编号:JXCDC/QM03-218-1/0 意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做好保密工作。6.支持性文件

6.1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 6.2 本站文件FFBX04:检测细则编写要求。7.记录

7.1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篇7:职业暴露紧急预案及登记报告制度

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定义: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病人抓伤、咬伤等,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的事件(即意外事件或针刺事件)。意外事件需按应急程序处理。

二、医务人员:指在医疗机构中可能接触各类感染性病人及各种感染性物质的所有人员,不仅仅指医生和护士,还包括各类检查室如心电图室、内镜室、微生物室、临床病理科等的工作人员、临床药师、实习医师、保洁人员和污物处理人员等。

三、组织管理

1、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的组织管理由医务部和护理部负责。

2、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的应急专家小组。职责:对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对针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案进行论证和指导实施;加强宣传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的知识培训。

3、具体执行部门

医务部:医师、医技及后勤等人员职业暴露后的调查、核实

护理部:护理和保洁人员职业暴露后的调查、核实

院感办:医师、医技、护理及后勤等人员职业暴露后的调查、核实,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的技术指导

实验医学科临床微生物室:意外事件发生接到报告后在24-48小时内完成当事医务人员和接触源病人血清HIV和HBsAg相关检测并在保健科安排下进行血清学随访。

四、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的直接接触。

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

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护理、操作或手术时,必须严格执行正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及其它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操作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必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其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以提供有效的保护。

(3)建议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参与血源性传染病 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发生意外针刺伤事件。

5、污染的针头和其他一次性锐器用后立即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或进行安全处置。

6、摒弃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的原有操作方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拿着污染的锐器在工作场所走动,避免意外刺伤他人或自伤。

(二)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1、实验室应经常保持清洁,工作台面溅有标本液时,应立即消毒。

2、操作时必须穿工作服,防止头发接触标本或培养物,手上有伤口时应戴手套。

3、标本的采集、接收时不能污染容器的外部,运送过程中防止破碎和外溢以防交叉感染。

4、尽量少用注射器针头和其他锐利或机械吸取器,必须使用时,应注意防护意外刺割伤。

5、工作完毕应彻底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五、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意外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理程序:

1、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伤口后用0.5%碘伏或艾利克消毒;如果是黏膜则 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当事医务人员应认真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科室主任或护士长签署意见后分别交医务部、护理部、感染管理办,并到感染管理办办理相关手续。

3、感染管理办对医务人员外伤事件发生的情况进行登记,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具体部位和损伤的情况等,同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4、工作人员发生意外事件后应在24-48小时内完成自身和接触源病人血清的HIV和HBsAg相关调查,血清学随访时间为1年,同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六、医务人员乙型病毒性肝炎职业暴露外伤事件应急处理程序:基本处理程序同上

1、第一种情况:医务人员未曾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后无反应者)

(1)接触源病人HBsAg(+),应在24小时内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效价200IU/ml以上,HBIG注射愈早愈好,最晚不得超过48小时。同时建议实行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0,1,6月方案,每次10ug肌注。对接种处理的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2)接触源病人HBsAg(-),可建议其接种乙肝疫苗。并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3)接触源病人不明时亦应在24小时内肌注HBIG,无论后来证实接触源病人是否HBsAg(+),亦可建议其接种乙肝疫苗。

2、第二种情况:医务人员已接种乙肝疫苗,抗-HBs滴度≥10IU/ml,只需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追踪。

3、第三种情况:医务人员已接种乙肝疫苗,但检查无抗-HBs反应,或抗体滴度<10IU/ml

(1)接触源病人情况不明或HBsAg(+),应按未接种疫苗情况处理。

(2)接触源病人HBsAg(-),可建议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或加强针注射。

七、丙型病毒性肝炎暴露后预防:鉴于丙型肝炎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输血及血制品,仍有相当比例的感染者受感染途径不明,加之丙肝尚无疫苗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供预防,故丙肝的职业暴露防护,应主要以认真避免意外针刺伤为主。如不幸发生暴露后,除局部伤口处理外,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需对刺伤医务人员进行血液学追踪观察。

八、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应急处理:如不幸发生暴露后,除局部伤口处理外,应预防性用药,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篇8:院前护理急救职业暴露及防护

1院前急救护士常见的职业暴露

1.1 感染危险

作为院前急救人员, 由于工作的随机性和流动性, 常身处各种意想不到的环境中, 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 难免接触其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 如不注意自身防护, 可能造成自身感染, 其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处于潜伏期的患者更具危险性。

1.2 损伤危险

院前护理中常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 如剪刀、针等,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 其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大于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医务人员被锐器损伤后, 因工作环境特殊和情况紧急, 伤口处理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利、带伤操作等情况较为多见。另外, 院前急救中, 护理人员常搬运各种急救器械, 处于较重的体力劳动中, 搬运患者时腰部常承受重力, 易产生腰腿痛、颈椎病等, 若院前急救现场路况差, 对环境不熟悉, 也易跌伤、扭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 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1.3 心理社会压力

有资料显示, 心理社会性危害对护士造成的伤害是最严重的[2]。若长期面对急危重症、意外伤害及各种猝死的抢救, 加上患者及其家属对院前急救效果、医疗护理质量要求的提高, 增加了职业风险性及紧张感, 易造成心理和生理损害。院前急救护士一般为女性, 其特殊生理状况、家庭重担、工作压力等均为危险因素, 多数已婚护士下班后还要担负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 在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院前急救护士院前出诊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晕车现象, 特别是在快速行驶的救护车上进行各种精细的抢救操作时, 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这些不利因素不仅使护士的饮食起居极不规律, 且精神高度紧张, 如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 持续的紧张和劳累将导致精神和体力的疲溃、角色紊乱、生物钟紊乱。严重者还可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慢性疾病。

2防护措施

2.1 感染防护

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避免各种感染,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对带血迹的污物及患者的体液、排泄物等严格进行分类集中处理。教育护士将每个针头均视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针头来对待, 在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保持注意力集中, 防止被各种锐器损伤。自身有皮肤损伤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 避免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另外, 院前急救的同时应仔细询问病史, 善于与患者及家属交流, 也是及时发现和避免职业暴露的良好方式。一旦不慎被污染, 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避免反复挤压动作使血液回流, 必要时注射疫苗做到早期防护。同时做好详细记录, 以便及时评估, 一方面要追踪患者的发病源、病情及实验室报告等情况, 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1,2]。

2.2 损伤防护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护士对各种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 掌握预防锐器伤的安全操作规范, 防止和减少意外锐器伤的发生。对各种锐器应加强管理, 尤其对带血迹的废弃针头、输血和输液器具等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 不得乱丢乱放, 以免刺伤自己或他人。

2.3 心理社会因素防护

适当调整工作强度, 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 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努力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至最低。护理人员需正确认识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3]。院前急救护士应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预防职业危害, 寻找受损伤后的心理支持, 维护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 减轻紧张心理, 放松心情, 将心理性职业危害降至最低。首先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除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外, 还应注意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心理调控能力的锻炼。由于院前护士接触的人员多, 涉及人际关系复杂, 如医患关系等, 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判断、应急、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随时对患者病情做出判断, 及时安抚患者和家属的不良情绪。遇到个别蛮横无理和具有攻击倾向的患者和家属, 要注意保持理智, 加强心理调控和自我保护, 学会自我疏导不良的负面情绪, 尽量避免矛盾激化, 必要时及时寻求社会支持。

3小结

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 各种急、危、伤、重症患者在各级医院间转诊、转运, 途中监护抢救护理已成为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院前急救护理体系并提高急救质量、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配合使用先进的院前急救仪器设备, 可为院前治疗救护赢得宝贵时间。随着社会的进步, 以人为本的意识不断提高,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与防护措施也将受到更多关注[4]。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职业暴露,防护

参考文献

[1]刘波.院前护理急救职业暴露及防护的初探[J].当代医学, 2010, 16 (10) :131-132.

[2]赵志萍, 时兢, 林长春.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2) :3040.

[3]肖贤香.院前护理急救职业暴露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5A) :151.

上一篇:穿越文字下一篇:人力资源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