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因素

2024-05-28

命运因素(精选四篇)

命运因素 篇1

托尔斯泰曾在初稿题词中写道 :“结婚, 一些人把它看成极其严肃的庄重的生活事件, 而另一些则视作无足轻重的儿戏。”卡列宁与安娜的错误结合为以后安娜的悲剧命运做了一个铺垫。

安娜与卡列宁非是男女双方出于自愿而结合, 而是卡列宁被逼进了他人精心设计的圈套中: (安娜姑妈) “设法使他陷入了要么求婚, 要么离开此地的两难境地”并“通过一位熟人向他暗示, 他已经损害了姑娘的名誉, 因此有责任向她求婚, 于是他求了婚。”并且在求婚不久之后, 在缺乏充分的了解和爱情的基础上, 出于道义两人便结合了。但是在婚姻中彼此间的不了解始终存在。卡列宁醉心于工作, 汲汲于功名, 对家人的关怀如同仪式, 同时思维以及语言的公式化更容易让人感受到漠视。

性生活是婚姻中一个很自然的因素, 适度的性欲宣泄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1]。婚姻中安娜的性需求遭到压抑, 其心绪难免发生变化, 不免会寻找宣泄的途径。鲁迅曾在《寡妇主义》中写道 :“至于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 则无论男女, 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尤其是因为压抑性欲之故, 所以于别人的性的事件就敏感, 多疑, 欣羡, 因而嫉妒。其实这也是事所必至的事:为社会所逼迫, 表面上固不能不装作纯洁, 但内心终于逃不掉本能之力的牵掣, 不自主地蠢动着缺憾之感的。”[2]

安娜处于极度性压抑中:

“卡列宁和他妻子表面上的关系仍旧和以前一样, 唯一不同的就是他比以前更忙了, 像往年一样, 一到春天, 他为了恢复他那被一年繁重一年和冬天的工作所损坏了的健康而到国外的温泉去休养。也正像往年一样, 他到七月就回来了, 立刻用增加了的精力从事他素常的工作。他的妻子也像往年一样搬到郊外的别墅去避暑, 而他仍旧留在彼得堡。”

“像往年一样”在文本中不断重复, 说明安娜长期过着寡居生活。

“他要去看他的妻子, 无非是因为他决定了每星期去看她一次, 以装装门面, 加以, 那天, 正逢十五日, 照他们向来的规定, 他得给他的妻子多少钱作为生活费用。”

卡列宁去看安娜无非是“装装门面”, 给点生活费, 而不是出于爱。不仅如此, “与往常一样, 他一次也没在那过过夜”, 安娜的性生活自然是泡影了。而安娜也在控诉着这种境遇“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

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说 :“性是人类最重要的经历, 是生命和几乎一切最深刻的情感的源泉”。在婚姻中, 安娜在情感上和性爱上均得不到满足, 势必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二、性格缺陷

安娜身上有着积极的一面, 但是她性格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偏执, 自私, 无端猜忌, 自我毁灭倾向。

安娜的爱情观被压抑得发生了扭曲, 将爱情的位置放得过高, 企图实现绝对的灵肉一体。她为了爱情抛弃了一切, 将自己的所有情感都灌注到沃伦斯基的身上, 极度依赖沃伦斯基, 并期望他也能够把全部情感等价灌注到自己身上。以情人为中心的爱情观导致了安娜的自我丧失, 她对沃伦斯基的期望达到了苛求的地步。一旦沃伦斯基无法达到安娜的要求, 她就会焦虑, 猜忌, 惶恐, 最终选择了自我毁灭来惩罚沃伦斯基。

三、社会宗教因素。

所处时代女性的弱势地位是导致安娜悲剧命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经济地位, 宗教地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改变社会的工业化, 妇女最终在经济上日益依靠男人。她们虽然在生育和抚养孩子以及准备食物、操持家务方面仍起着重要作用, 但却远离了对生产资料的掌握和使用。她们既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 又极少参与生产过程。这样一来, 她们的经济依赖性便增加了, 她们的地位则降低了。”[3]

安娜是一个贵妇人, 不可能参与生产过程, 自始至终, 在经济上都要依赖男人, 为爱情抛弃一切的她只能依靠沃伦斯基, 因经济条件的制约, 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因而危机感是难以消除的, 就会变得愈发的猜忌, 喜怒无常。

安娜不自觉地站在了男性的位置上审视自己的行为, 潜意识里无法摆脱男权的影响, 因而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自己有罪。从而内心会处于不断的挣扎与焦虑中。

988年, 罗斯接受基督教并将其定为国教。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基督教文化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深刻影响着俄罗斯人的生活。“用一种超过自然的欲望及其恰当限制的方式来求得满足 (指性欲满足) (譬如当人在寻求婚姻关系之外得到满足时) , 那它就变成了人犯罪的基础”, [4]“根据法律, 女方无权再婚, 只能同所谓的丈夫结成虚假而且非法的婚姻。”法律不公和宗教压迫剥夺了女性的部分权利, 安娜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婚姻的无爱, 性生活的极度不协调, 宗教和社会的胁迫, 安娜性格本身的缺陷使得安娜悲剧性命运具有必然性。

参考文献

[1][4]米拉德.j艾利克森著.基督教神学导论 (第二版) .陈知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5, 第260页

[2]鲁迅.寡妇主义

辩论材料-个人命运由社会因素决定 篇2

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处在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潮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不可能再生活在男耕女织的时代,我们需要更新知识,我们要接受WTO的挑战,我们要在市场经济中接受考验,我们充电,跳槽,所有这些行为都是社会决定的.我们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能改变自己的部分生活状况,但个人无法改变社会洪流的冲刷,只能去适应.如果众多的人集合在一起的确可能摆脱社会的掌握,历次成功的革命都是明证,但那也意味着群体力量对抗社会力量,群体的命运是否由社会掌握,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我方的观点是:个人的命运由社会掌握.我的阐述完了,谢谢大家.正方:个人的命运由个人掌握

破题:个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自我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具有感情的,对自己的各方面都有着深刻了解的个体生物

命运: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社交方式以及工作方向和态度等等,这些都是人在一步步成长的过程中自己选择的个人掌握:由个体本身的主观意识,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通过对外界的环境因素和自身的条件进行衡量后进行的选择,并且可以成功

底线: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有太多的东西要选择,他们每一个都决定着命运,不论环境如何,选择都是由自己决定的,因为人是有意识的生物。即使客观环境给我们了一个唯一的选择之路,妥协也是一种选择,也是通过人的意识决定的。最大不了,自杀--不也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吗!

论点: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对自己更加了解,知道自己的爱好和所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没有必要由社会来给我们掌握

2:社会只能给我们一个环境因素,它只不过是我们人生道路中的一个影响因素,不会在各方面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生道路也是路,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路还是人走出来的!3:命运不是从生下来就注定的,是由双手打拼出来的,正所谓人定胜天,人是主观的,社会是客观的,只有具有主观能动性,才能掌握一些东西,社会则不具有!

升华:自己的命运由自己主宰,容格有过这样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不论从心理,生理,还是主客观的分析,事实都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由个人掌握!

反方:个人的命运由社会掌握

破题:个人:一个和周围的事物存在普遍联系性的,并且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

命运:无法预测的,不知结果的,由多种外界因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过程和结果社会:以个人能力无法改变的,不随之改变而改变就无法正常生存下去的个人生存的大环境。掌握:主体是社会,在这里掌握有决定的意思

地线:个人无法改变社会,社会在不断变化,个人就得随之变化,不然无法生存。如果随之变化,那么生活就产生变化,命运当然也就变化了。所以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掌握

哲学方面:整体是决定环境的基础

个人方面:你做同样的一件事情,在现代和唐朝时期获得的效果会一样吗?也许现在的一个观点现在人看来是进步可取的,而在唐朝也许会被杀头!

再说秦始皇的时代那些读书被杀的同志们难道不是社会决定的吗?

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他的影响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社会总会起决定性的作用!

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中?这个问题很简单,有位哲人说过一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和社会不发生联系,个人就想一滴海水,而社会则是大海。我们离不开大海,同样的道理,大海也离不开海水。这是谁说的呢??这是我说的„„嘎嘎,恶搞下先。问题是这样的,一个人注定不能离开社会独自生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行动以及思想什么的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左右着我们做出各种的决定。有句话说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社会是个概念,是虚的。而组成的是我们每个个体,是我们自己个人。这就成了到底是我们掌握社会还是社会掌握我们的问题了,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人推动的,而它又反过来影响着其他无数的个人。个人和社会是相关相生的,不能简单的说掌握在谁的手里。时势造英雄,同样的道理英雄也可以造时势。

谈到命运,首先,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是命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命运就是人一生中的生活状况,通常是指人的所谓吉凶祸福、高低贵贱和人生遭遇的总体状况。

人是社会的个体,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其源动力在于自己,而非别人。外因即社会是否起作用,要看内因即自己的意志是否被蛊惑,如果你是一个执着而坚定的人,那你会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前行,这样成功就是属于你的。

社会只会给你机遇,而是否把握机遇还得靠你自己。有句古话说的好:天上不会掉馅饼。想吃馅饼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博取。

纵观古今中外,的确有那么一部分人把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交给了神,交给了上帝。但是,当人们通过斗争把命运的主宰权收回来之后,发现人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因此,一代又一代日益觉悟了的人们,一直在不懈地奏响着自立、不屈、抗争的命运交响曲。

远在中国古代,孔子就主张“知命”,否定命运的不可知论。墨子主张“非命”,反对所谓“命中注定”之说。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造命”,认为人只要认识和遵循事物的必然性,就可以主宰命运。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是目前宇宙已知的一切存在物中最高级、最具灵性的存在者,正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根本不存在什么主宰人类命运的神或其他东西。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是由现实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而人的命运,就是人在与客观世界的各种关系打交道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状态。

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人的命运之所以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一系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其中,内因即主观条件是人的命运变化的根据,具有决定性,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所以,不论是人类发展的实践,还是科学理论的分析,最终的结论就是一句话:个人命运主要由个人把握。

认识到命运在自己手中,是正确把握自己命运的前提,对人的解放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国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切,都是中国人民把握自己命运的结果。假如我们一直把国弱民穷看作是“命中注定”或者是“神的安排”,从而不思进取,不敢与之抗争,哪里会有今天的好日子?然而,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看到别人工作、生活比较顺利,就说人家“命好”;自己遇到了什么挫折和困难,就说“命不好”。

朋友们,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人都是才,就看你怎样去展示你的才华。最终的成功者是能够驾驭社会和生活的人。

个人的命运有一半掌握在社会手中,一般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单独的一方都不能决定你自己的命运。强调个人努力的例子也有,如陈景润在小卖铺中学数学,最终被清华数学系主任清走了。爱因斯坦也说:“不管社会环境如何,一个人总可以排除影响,走自己的路”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可能孤立存在,应该适应环境,应环境的需求而改造,一味的做自己,会有逆流而上的困难和阻碍.但并是提倡随波逐流.

我命由我不由天。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不为五斗米折腰人的命运就操在人的手里。——萨特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贝多芬自己的命运应由自己创造。——契诃夫

命运对我们并无所谓利害,它只供给我们利害的原料和种子,任那比它强的灵魂随意变转和应用,因为灵魂才是自己幸与不幸的惟一主宰。——蒙田

俞敏洪励志语录-命运只掌握在自已的手里每个人都住在自己的命运——斯梯尔一个人的命运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培根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克劳狄乌斯我是我命运的主人,我是我心灵的主宰。赫里克【英】

自己创造自己的天堂,自己挖掘自己的坟墓,自己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万利

命运因素 篇3

关键词:嘉莉妹妹 欲望 环境因素 命运

《嘉莉妹妹》在现代被认为是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但这本小说却被忽视了近十几年,原因是小说里女主人公嘉莉先后有两位情人却最后都没能结婚,她的这种行为违背了当时传统的性观念。在《嘉莉妹妹》中,嘉莉面对的是冷酷的世界,她在欲望和环境的逼迫下前进,人内心无止境的欲望以及无情的外界环境造成了嘉莉妹妹的悲剧命运。

一、嘉莉妹妹对物质的欲望导致了最初的堕落

德莱塞把《嘉莉妹妹》的故事发生地设在了繁华的大都市芝加哥。可以说芝加哥不是任何一个男人引诱了女主人公来到了此地。1899年,嘉莉妹妹到达芝加哥。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现代化的零售业发展迅猛,出售着各种商品,从内衣到外套,地毯到家具。当嘉莉在大街上闲晃时,被她发现这么吸引人的东西在售卖。“这些饰物哪一件她不想现在就戴在身上——哪一件她不渴望拥有呢”(P.17)。然而,这种由眼花缭乱的商品引起的对财富的欲望使得嘉莉妹妹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当她来到她姐姐和姐夫的家,她发现工人阶级的生活是窘迫的,“日子过的紧巴巴的”(P.9)。

嘉莉妹妹离开她姐姐成为德鲁埃的情妇成为了一切道德沦丧的开始,在这个寒冷残酷的世界,嘉莉妹妹跟随着欲望——这种欲望让她离传统的道德观越来越远。她后悔过,但她不想回头,因为她无法再让自己穿上那些破旧的衣服。她对物质的追求使她毫不犹豫地成为了德鲁埃的情妇,她不爱他,只想脱离辛勤的劳动和窘迫的生活。

二、嘉莉妹妹对财富的欲望日益增长是环境因素造成的

当嘉莉妹妹成为德鲁埃的情妇之后,嘉莉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德鲁埃把她带离了工人阶级,在工人阶级眼中,她的生活安逸舒适。但周围环境的改变让嘉莉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在嘉莉和德鲁埃相处久了后,她发现了他的不足。德鲁埃是个自大,轻浮,迟钝,太过自信的人。即使这样嘉莉还是愿意嫁给他的,这样的话她的行为才是合理的,她不想成为他人眼中的堕落女人。可是德鲁埃从来没想过娶嘉莉,嘉莉对他来说只是满足他欲望的一个工具,一个被他征服的战利品。

当嘉莉遇见赫斯特伍德,一位芝加哥著名饭店的经理,是一个比德鲁埃好千倍的男人。他富有并有社会地位。当他对嘉莉示爱时,嘉莉很开心,现在“赫斯特伍德似乎是在引她往体面的地方走”(P.100)。她很快投入了赫斯特伍德的怀抱。她认为赫斯特伍德会给她德鲁埃给不了的生活,她再也不适合和德鲁埃再一起了,她想和赫斯特伍德结婚。

但嘉莉妹妹再一次领略到了现实的残酷。她知道了赫斯特伍德已经结婚了,而德鲁埃因为知道了嘉莉的背叛离开了她。“所有这一切令让她心乱如麻,茫然无措——如同一叶飘零在暴风雨的小舟,无可奈何,只能随波逐流。”(P.170)想找工作找不到,世界似乎与她为敌。这时,赫斯特伍德偷了钱逼着嘉莉和他一起逃亡。嘉莉有机会拒绝和离开他。可是当赫斯特伍德一提到他们要去的蒙特利尔和纽约,嘉莉妥协了。嘉莉觉得她会在那变得更富有。“大城市里无所不有。也许她会摆脱束缚,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P.206)。可怜的嘉莉在她内心对财富的渴望和环境的驱使下和赫斯特伍德逃到了纽约。

德莱赛让读者停止对这些不道德行为的谴责,强调女主人公是在对财富欲望的驱使下做这些事的。她想在这残酷的世界过得更好,她和赫斯特伍德不正当的关系是由于欲望和环境的驱使。

三、嘉莉妹妹的悲剧命运受到她在一定环境下对社会地位的欲望的影响

由于环境的影响,嘉莉妹妹知道了她所需的东西——社会地位。当赫斯特伍德失业找不到工作时,嘉莉妹妹决定出去找工作。这时,赫斯特伍德早已满足不了嘉莉对社会地位的欲望了。他们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嘉莉赚钱,他在家做一些家务。嘉莉的社会地位的欲望给了她不少勇气,她不愿意赫斯特伍德依赖她生活。他成了她的拖累。

最后,嘉莉妹妹在这样的环境和自身欲望下,抛弃了赫斯特伍德。文章的最后,德莱赛打破了传统的“堕落女人”一定要受惩罚的结尾。结尾的嘉莉妹妹是空虚寂寞的,虽然她在别人眼中是成功的,她拥有一切她要的——漂亮衣服、财富、社会地位。但她意识到那不是幸福,她没有用诚实的劳动来换取成功,她是出卖了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名誉和良心换来了成功。

综上所述,是欲望和环境因素导致了嘉莉妹妹的悲剧命运。德莱赛向我们呈现了嘉莉妹妹先后生活的三种环境,在这些环境中的嘉莉妹妹认识到自己对自身命运的无助,她像是一片欲望所驱赶的树叶,随波逐流。

参考文献:

1.王克非,张韶宁译.嘉莉妹妹[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p.11

2.童明.美国文学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蒋道超.德莱塞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命运因素 篇4

关键词:去吧,摩西,经济,种族,命运

威廉 • 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把文学看做是社会的一部分,文学语境与社会背景不可分割。对于小说 《去吧,摩西》,文学与社会的联系显而易见。它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生活在美国南方密西西比杰弗生镇的麦卡斯林家族的历史,作者冲破时间空间的界限,反映出了整个南方的兴衰变迁。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不仅十分注重社会与文学的联系,而且通常他们把社会中的经济因素看成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决定性因素。对于文学作品,他们经常提及的问题便是, 作品中人物社会地位如何,他们的社会地位对其命运发展有何影响等。文章通过对小说中三组人物的分析,揭示社会因素与人物命运之间的联系。

一、艾萨克与麦卡斯林

艾萨克与麦卡斯林这对表叔侄是小说的两个主人公,小说基本上是透过这两个人物的视角展开的。他们都是白人, 同是庄园主老卡洛萨斯的后代,不同的是,艾萨克是直裔男性后代,麦卡斯林是直裔女性后代,且艾萨克比麦卡斯林长一辈。按理说,艾萨克是卡洛萨斯庄园的合法继承人,不过他放弃了这份遗产,于是他的表侄麦卡斯林顺其自然地当上了庄园主。

艾萨克虽然没有了遗产,但是获得了自由。他的自由首先是指行动自由。他不需要费心思索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何管制自己手下的黑奴,不需要天天拿着账本计算。 他可以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租住一间小房,每年秋天带上一把猎枪,一只指南针,还有木匠工具去大森林打猎,然后在大森林里搭一个小帐篷,在大自然中住上几天,无拘无束。 除了这种行动不受管制的自由以外,艾萨克的自由更是心灵上的。他长大后,得知这片庄园充满着罪恶,他的祖父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做过令他感到难以启齿的事,于是他决心放弃遗产,脱离那种与之相随的耻辱与罪恶,以求得内心的一片安宁与自由。可见,正如艾萨克所认为的那样,那是一片受到诅咒的土地。接受地产等同于受诅咒。

相反地,麦卡斯林则继承了那份被诅咒的遗产。一方面, 麦卡斯林成了庄园主,可以对庄园里的其他人发号施令。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经济势力保证了他的权威地位,就连艾萨克,本来是比他大上一辈,却要在某些事情上顺从他的意见。

虽然,麦卡斯林获得了财产,却并没有比艾萨克获得更多的尊重。杰弗生镇上的人愿意称呼艾萨克为“艾克大叔”。 麦卡斯林有钱有势,但是没有得到更多的尊重。当索凤西巴决定要与一个年轻男子离开杰弗生镇,那个男子去找麦卡斯林时,他在麦卡斯林面前并没有表现得唯唯诺诺,甚至直截了当地说他来这里并不是为了征求麦卡斯林的意见,对庄园主无丝毫敬意。

二、托梅的图尔与路喀斯

托梅的图尔与路喀斯是一对父子,是麦卡斯林庄园上的黑人奴隶,但是身上都流淌一部分白人血液。托梅的图尔是老卡洛萨斯与黑女奴托梅所生的儿子,路喀斯则是托梅的图尔的儿子。因为同是黑奴,两人都受到白人种族的歧视与压迫。

托梅的图尔没有自由,没有人格尊严。他曾试图逃走, 但是每次都被白人像追赶猎物一样追捕。白人不把他当人看,而是当做动物一般。当白人把托梅的图尔赶出小屋时, 作者用的是“轰出”这两个字。后来白人休伯特又把托梅的图尔与猎狗相提并论,“看来它们跟你的黑小子没什么冤仇, 而他跟狗群也处得不错”,物以类聚,这里休伯特是把托梅的图尔归为狗群一流。

路喀斯像他父亲一样,也有着悲惨的经历。白人的老婆要分娩时的那个晚上,天气恶劣,风雨交加,他冒着生命危险去请医生。而他的妻子莫利被白人主人带到自己家中喂养刚刚生下的小孩。一个黑奴,没有权力决定自己妻子的去留, 只能凭借自己的反抗精神与超常的勇气去找白人决战,要回自己的妻子。

托梅的图尔与路喀斯的经历是美国南方所有黑奴经历的缩影,他们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话语权,没有自己的财产, 备受歧视。

三、托梅与谭尼

托梅与谭尼可以说比托梅的图尔与路喀斯更加不幸,因为她们是女黑奴, 身受双重压迫。

托梅是老卡洛萨斯与另一个黑女奴所生的女儿,而她惨遭不幸,被自己的父亲强占,最后死于难产。这种乱伦事件在今天听起来是耸人听闻的,而在奴隶制未被废除的美国南方,这种事件似乎天经地义,因为黑奴是白人的财产,可以被任意买卖处置,如果是黑女奴的话,还可以被当做泄欲的工具。

谭尼也是小说中的一个女黑奴。作为白人的财产,她同样被任意处置。先是布钱普的女奴,布钱普在与布蒂的牌戏中,用谭尼下了一个赌注,结果输了,谭尼就像物品一样被转手了。

托梅与谭尼同样是众多女黑奴的缩影,她们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同样会发生在其他黑女奴身上。黑人与女性的双重身份让她们只能蜷缩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折磨,尊严散尽。

上一篇:路测分析下一篇:计算机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