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命运

2024-06-02

不同命运(精选九篇)

不同命运 篇1

战国时期是我国剧烈的社会解组时期, 社会大动荡、大转折, 社会形态由奴隶制社会的崩溃向封建制社会的确立过渡。伴随着这一转变过程的是各个诸侯国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都希望通过变法图强, 走武力征服、争霸天下之路。到战国中后期, 原来近百个的诸侯国, 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 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 史称“七雄并峙”。而在七雄之中, 尤以楚、秦两国实力最强, 势均力敌、分庭抗礼, 有“纵合则楚王, 横成则秦帝”的说法。可见, 天下统一的趋势已十分明显, 楚、秦作为天下形势的两个重心, 都有可能成就霸业, 平定天下。为此, 楚、秦在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激烈争斗, 几番较量, 楚国败北, 而秦国则一匡天下, 完成统一大业。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就在于秦国善于用人、任用贤臣, 文臣精于谋划, 武将深通韬略, 而楚国则反其道而行之, 终至败亡。在这场激烈的争斗中, 楚国的两位政治家, 屈原和李斯, 由于不同的人生抉择, 导致了不同的命运。

屈原, 楚国丹阳人, 从小聪颖过人, 开卷过目成诵, 提笔作文为诗。初任左徒之职, 受到楚怀王的器重。任职期间, 政绩卓著, 对外曾两次出使齐国, 以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说服齐宣王, 成功地缔结六国联盟, 保住了楚国的大国地位。西汉刘向《新序·节上篇》说:“秦欲吞灭诸侯, 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 以结强党。”对内屈原则辅佐怀王, 草拟《宪令》, 革新政治、举贤授能, 彰明法度。《史记·屈原列传》赞扬屈原:“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对屈原的内政外交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但是, 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和亲秦派势力强大, 而屈原的改革触动了这些人的利益, 所以遭到了激烈反对。旧贵族视屈原为眼中钉, 欲拔之而后快, 便屡次在怀王面前大肆诬陷。楚王“怒而疏屈平”, 将其流放汉北。从此, 屈原被排挤出楚国的政治决策中心。此时的屈原, 面临着去留的选择, 他完全可以弃暗投明, 到别的国家再展才华。这种朝秦暮楚的现象在竞争激烈的战国时代比比皆是、屡见不鲜。然而, 屈原没有离开, 继续留在楚国, 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涯。这一选择, 也注定了屈原人生悲剧的结局。楚国国都最终为秦将白起攻破, 楚国君臣逃亡, 屈原闻之, 悲痛万分, 沉江殉国。

李斯, “乃上蔡布衣, 闾巷之黔首”, 因不安于现状, 便追从当时的儒学大师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 李斯审时度势, 考虑到“楚王不中事, 而六国皆弱, 无可建功者”, 认识到“万乘方争时, 游者主事”, 看到“秦王欲吞天下, 称帝而制”, 便抓住“得时无待”的机遇, 西入秦国。他先投到吕不韦门下当舍人, 很快得到吕不韦的赏识, 任以为郎。之后, 凭借腹中才学, 经过一番努力, 赢得了秦王的信任。秦国采用李斯的建议后, 罢逐客之议, 广揽天下英才, 取得了立竿见影之效。在李斯的帮助下, 秦国经过二十余年, 终于统一天下, “尊主为皇帝, 以斯为宰相”。在列国纷争、豪杰并起的动荡时代, 李斯辅佐秦王在较短的时间里一统天下, 从一小吏而达三公之尊, 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显赫一时。

二、政治命运反思

屈原和李斯, 作为同时代的政治家, 同是楚国人, 又同样才华横溢, 都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报负, 但在面临选择的重要时刻, 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因而有了不同的人生结局。屈原宁死也不离开秦国, 最后国破家亡, 自沉汨罗江。李斯弃楚入秦, 最终成就功业。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两位楚国的政治家作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 导致了不同的政治命运?笔者认为这其中既有阶级地位方面的因素, 又有个人性格和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 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 屈原是与楚王同姓的王室贵族, “帝高阳之苗裔兮”。据考, 高阳帝名颛顼, 高阳氏是他的号, 楚国王族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 后人熊绎被周成王封于楚, 成为楚国的开国之君。春秋时期, 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屈瑕“食采于屈”, 号“屈侯”, 而屈原是屈瑕的后人。《元和姓纂·屈》说:“楚公族, 咩姓之后, 楚武王子瑕, 食采于屈, 因氏焉。屈重、屈建、屈到, 三闾大夫屈平字原……并其后也。”可见, 楚王与屈原同是颛顼的后代。屈原珍惜自己的出身、名望和传统, 他生活在家国不二的氛围里, “家天下”的概念根深蒂固。所谓国家大事, 同时也是自己的家事。高度的爱国热情, 使屈原坚信唯有楚国统一才是最理想的, 因此他必然要与楚国共存亡。这也是楚王一开始重用屈原, 拜他为左徒的原因所在。作为同宗贵族, 屈原深感对楚国和楚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责任感, 在担任左徒期间, 屈原不惜触动旧贵族势力, 力主改革、刷新政治、富国强兵、振兴楚国。屈原与楚王室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决定了他即使流放汉北, 也不会为功名富贵或一展才能而东奔西走、朝秦暮楚。因为对屈原来说, 家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不忍离开楚国的贵族之家, 更不忍抛弃祖先所创之国。

李斯则与楚国王族无任何血统上的联系, 他出身于布衣之家, 因此没有屈原那种沉重的责任感, 可以毫无顾虑, 自由选择。据史料记载, 李斯做郡小吏时, 看到厕所中的老鼠吃的是脏东西, 有人或狗来时, 吓得四处逃窜;而住在仓库中的老鼠却吃的是好东西, 自在逍遥、不受惊扰。李斯不由得大发感慨:“人之贤不尚譬如鼠矣, 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 人生在世生活得是否得意, 就如同老鼠一样, 要看他所生活的环境。这句话反映了李斯的处世之道。正是依靠这种处世之道, 他在政治上舞台上扮演了令人瞩目的角色。李斯明白, 自己一介布衣, 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必须择良木而栖。而楚国朝政黑暗腐败, 委身小吏, 犹如“仓中鼠”;秦国则野心勃勃, 广揽人才, 正是“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因此李斯弃楚入秦也就理所当然。

屈原和李斯之所以作出不同的选择, 除了上述阶级地位的因素, 还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众所周知, 屈原的思想更接近儒家, 这主要表现在忠孝问题的态度上。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含义丰富, 主要体现为忠、孝。孔子的学生子路曾说:“桓公杀公子纠, 召忽死之, 管仲不死。未仁乎!”就是说, 齐桓公杀公子纠时, 召忽殉死, 管仲却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在忠的问题上, 屈原的观点与子路是一致的, 《橘颂》中“行比伯夷, 置以为象兮”就是明证。伯夷是殷商末期孤竹国君的儿子, 因反对武王伐纣, 不事周朝, 饿死阴山。这样一个宁忠于暴君也不仕二主的顽固人物, 屈原却把他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对昏庸的楚王至死也不肯背叛的思想基础了。在中国伦理思想中, 孔子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 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 相传孔子著《孝经》, 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人之行也”。孔子指出, 孝是诸德之本, “人之行, 莫大于孝”, 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 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保持爵禄。孔子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 而德教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 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 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 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 满而不溢”, 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 “非法不言, 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 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 保禄位, 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 分地之利, 谨身节用, 以养父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屈原, 以促使楚王觉醒, 把楚国治理得繁荣富强为最大的孝。所以他不论受到怎样的屈辱和迫害, 始终都不离开楚国, 不放弃唤起楚王觉醒的努力, 直至以死相谏。

李斯的思想受荀卿的影响, 更接近法家。李斯虽然没有著作传世, 我们无从了解他的思想体系, 但从史料的记载和其作品中, 还是可以窥其一二。从李斯弃楚入秦的选择来看, 他没有屈原的“忠君”思想, 只要能一展才华, 无论哪国都可以。他入秦, 就是看到秦王雄心勃勃, 有蚕食诸侯、并吞天下之志。所以李斯“西说秦王”, “今诸侯服秦, 譬若郡县, 夫以秦之强, 大王之贤, 由灶上骚除, 足以灭诸侯, 成帝业, 为天下一统”。 (《史记·李斯列传》) 由此可见, 李斯的理想和报负是辅佐君王, 成就功业, 统一天下。这也正是李斯弃楚入秦的最根本的原因。

综上所述, 屈原和李斯, 作为同时代的才华杰出的政治家, 由于在人生的关键时刻, 作出了不同的抉择, 导致了不同的政治命运, 这其中既有出身、阶级地位的因素, 又有个人的性格及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我们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 深刻剖析其内在原因,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1994.

[2]孔子.论语.岳麓书社, 2000.

[3]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 1985.

[5]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6]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7]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 1997.

不同的命运作文 篇2

20xx年,四川汶川发生了5.12大地震,在那次,我明白了亲人分离的痛苦,我看到电视上的你—一个到快要死了也不愿忘记帮妈妈做家务的女孩,我很佩服你!

记得那次我在电视上看到关于你的报道,我看到了你,你回忆起和母亲在一起做家务,欢声笑语弥漫着整个房间。但现实却恰恰相反,老天让你失去了双腿,你不能再帮你妈妈做家务了,你极其痛苦的对你妈妈说:“妈,女儿对不起你,我以后不能再帮妈妈……干家务了”,还要拜托妈妈照顾我!

你妈妈用手拭去眼角的泪说:“妈没事,你疼不疼?疼就让医生叔叔帮你止痛,孩子,坚强一点,妈都没有气馁,你不能气馁,要坚强的活下去!”你听了她的一番话之后,镇定地说:“妈,我不疼,只要和您在一起就没事!”你们俩相拥而至……

不知何时,眼泪已经流满面颊,想起我,跟你有多大的差距,我的妈妈在地震那天等我一回来就问:“你没事吧!有没有被吓着……”而我却冷冷地打断了她,我不是回来了吗?问这么多不是废话吗?我懂了你当时为什么会这么坚强了,事隔已久,我想妈妈已经忘了这件事了吧!但我还是要跟妈妈说声;“对不起妈妈,请原谅我吧!”

我们要学会接受命运,面对悲惨的命运,悲观者只会叹息,乐观者却会理性地去面对,而愚蠢者却只会逃避,智慧者则会接受命运,我们要做一个乐观、自信、有智慧,会勇敢接受命运的强者!

不同的命运 篇3

原来,这两种颜色的甲壳虫和螳螂有一段故事。

起初的时候,两种颜色的甲壳虫都住在大树底下,它们是螳螂的美味。面对来势汹汹的螳螂,红甲壳虫心想,如果我用一个巨大的屏障把自己挡得严严实实,就一定能够安全,螳螂怎么也不能攻击到我。于是,它花费了几天的时间,用泥土和树枝在大树旁边建了一个屏障。它觉得已经很安全了,可是螳螂却勇猛得很,它们很容易就捣碎了红甲壳虫用几天时间建好的屏障,于是红甲壳虫就成了它们的美味。可是,其他的红甲壳虫依然继续像它这样天天都建防御设施,然而等待它们的依然是失败的结局。

而黄甲壳虫却是另外一个做法,它深知自己不是螳螂的对手。尽管也曾想过防御,可是它却知道敌强我弱,与其和它作对,倒不如讨好它。黄甲壳虫非常善良,它相信凭借自己的善举一定能够感动螳螂。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那天,有一只螳螂在捕食中折傷了腿,其他的同伴都已经跑走了,看得出它很痛苦。这个时候,黄甲壳虫顿时心生怜悯,于是就爬过去帮助它,帮它包扎处理。那一刻,凶猛的螳螂心中涌出了一汪感动的潮水。没多久,螳螂就恢复了体力,它感激地与黄甲壳虫告别,并且说一定要好好地报答它。这只螳螂回到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它的父亲。原来,它的父亲是螳螂的首领,老螳螂听了这事儿后也十分感动。于是,第二天它就带着一些小螳螂来到黄甲壳虫生活的地方,老螳螂对黄甲壳虫说:“从今往后你就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你的!我们再也不伤害你们啦,请你们放心!”从那以后,黄甲壳虫果然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很多年过去了,红甲壳虫依然每天忙碌着进行防御,可是它依然处于危险的境地,而黄甲壳虫却早已过上了好日子。其实,一味地防御或者敌视对方倒不如换一个角度,采取友善的方式去对待。很多时候,一个善良的举措能胜过千辛万苦的防御,用一颗友善的心去感动你的对手和敌人,那么我们就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态度决定命运,两种甲壳虫就是最好的例证。

不同命运 篇4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黑人生活状况。

汤姆是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 生活在农奴制废除之前, 所以他的人身自由根本没有保障:他忠厚诚实, 勤勤恳恳地为他的第一个白人主人谢尔比辛勤劳作, 可在主人面临危机时, 他却被他的“好主人”给卖了。另一个黑人爱丽莎得知自己的爱子也同时被卖时, 她选择了逃跑去寻求自由, 而汤姆选择的是忠实主人的决定, 因为他深知如果自己逃跑连累的不仅是他的老婆和孩子, 而且其他的在谢尔比庄园里谋生存的黑人还是免不了凄惨的被卖的命运, 所以他顾全大局, 牺牲了自己个人的可能的逃跑之路, 被一次又一次地卖到不同的白人手里, 从此人生经历了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很多批评家指责他是温顺软弱的黑人, 因而他也成为了软弱的代名词和黑人文学中的一种意象, 也就是他过于相信白人会给他自由, 一次又一次地相信白人, 可屡屡被他们所欺骗, 最终不但失去自由, 而且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被勒格里折磨死在他的庄园了, 他的回归家乡之路就此结束, 看了让人心寒。

接着让我们来浏览一下《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我”的遭遇。他是一个20世纪30年代的非裔美国青年, 是生活在废除黑人奴隶制一百年后的新时代, 他像其他黑人一样认为自己是美国社会的一分子, 凭着黑人血统的勤劳和诚实, 在白人主宰的美国社会中寻求真正的自由, 进行自我身份的寻找, 理应和白人一样在社会中自由地奋斗并获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但他实际上只是一个没名没姓的非裔美国青年, 一开始他想通过教育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改变自己的身份。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被赶出大学, 因而他自我实现的梦想破灭。从此他开始了寻找自己的一个艰辛的过程。从南方的大学到北方的纽约再到地下生活, 他最终意识到要摆脱社会与白人强加给他的各种身份及模式化形象, 从而在不放弃社会责任的前提下, 尊重自己作为个体的复杂性。他最终放弃了最初的天真想法:通过讨好白人而获取人生的成功, 因为他的遭遇使他明白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就要丢掉那种守旧的观念, 成为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了解两位黑人生活遭遇之后, 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命运的惊人相似之。

一、他们有着相同的身份和血统, 对白人过于信任

汤姆和“我”都具有大多黑人的品质:温顺而勤劳, 想以此来获得白人的器重, 而这只给他们带来了厄运, 他们的生活从此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从原来的生活地点被赶往下一处深渊而远没有尽头。汤姆从一个农场被卖到另一个农场, 虽遭不幸, 但他确信主人的承诺, 所以尽管在诺言一个个变空时, 他还坚信白人主人的诺言, 可生活的希望在慢慢地变得渺茫起来, 遭遇是每况愈下, 遇到的主人是一个不如一个, 从谢尔比到圣克莱尔到勒格里, 一帮伪善的白人主人口头答应给他自由, 但却迟迟不肯施舍兑现, 最终使得他永远地失去了自由。《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黑人, 竭尽全力想得到别人的承认, 想“使人看见他”。他做过“老实的黑人”, 在有人身自由的前提下, 他自信地认为, 只要凭自己的诚实和勤奋就一定会取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他确实成功地获得了在黑人大学学习的机会, 但这却是转瞬即逝的事实, 随后他试图在美国工业里为自己找得一席之地, 使自己成为那种机器上一个合用的齿轮;他曾经加入“兄弟会”, 使自己依附于左派政治———他尝试过的每一件事情, 似乎都能使一个黑人在美国生活里处于被人看见的地位, 想让自己的身份得到白人的认证, 但是, 这些事情没有一件能使他进入理想的精神文明, 所以他现在宁愿做一个地下人, 因为他只有真正地脱离外界强加给黑人的身份, 才能完全地找回属于自己的身份。虽然时隔百年, 他们的人身经历却是如此的相似, 诚实勤劳, 可却被一帮白人利用而并未得到重视, 最后只落得无处容身, 从残酷的现实世界消失。而只有在那一刻, 他们才发现白人的虚伪和欺诈, 他们只不过是白人手里的一枚棋子, 因而他们任凭怎么老实和努力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命运既不在万能的上帝掌控之中, 又不在貌似宽宏仁慈的白人手里。

二、他们寻求相似的自由

汤姆寻求的是人身自由, “我”所追逐的是一份自由黑人的自由。处在废奴制之前的汤姆, 是白人的奴隶, 他的愿望很简单, 就是作为一个自由的黑人, 能与家人在一起, 哪怕是为谢尔比农场主辛劳一辈子, 只要拥有简陋的小屋, 可毕竟还是自由之身, 不会被主人卖来卖去, 与妻儿分离, 不会一次又一次地被当作奴隶主的附属品, 享受作为人的最基本权利就是他最大的梦想。可是他的这个愿望在谢尔比欠债时注定要彻底落空, 因为无论白人奴隶主对奴隶多么好, 但这个事实是改不了的, 即在利益受到损失时, 他们肯定会不顾一切代价挽回, 几个好奴隶又算得了什么, 财产失去可以继续购买, 汤姆在他眼里只是财产的一部分, 而善良的圣克莱尔也只不过是伪君子一个, 口口声声答应给汤姆自由, 可他依旧舍不得, 奴隶主贪婪的一面暴露无疑, 直到死汤姆也没能完成心愿:回到自己的小屋———象征自由的小屋, 所以汤姆被又一次转卖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他在一次次的遭遇中深刻地意识到, 只有完全摆脱白人所灌输的思想, 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他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换来了在谢尔比庄园的其他同胞的自由, 体现了他为黑人民族而献身的英雄主义。小说《看不见的人》从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我是谁?”“我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其实“我”追求的是能平等地受教育, 不受歧视地获得一份工作, 可是他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给活生生地粉碎了。在20世纪30年代, 美国黑人的整体地位显著提高, 但是黑人依然遭受着来自白人心理上的种族歧视。作者拉尔夫·埃里森正是从当时美国社会的这种社会现实出发创作出《看不见的人》, 揭示出美国黑人被白人当作局外人的心理痛苦和如何在这样的种族歧视中一步步失去自我的过程。小说《看不见的人》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美国黑人的精神追求, 从而把美国黑人小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使得他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奴性, 并且排斥黑人文化, 拒绝接受自己的黑人特征。带着这种奴性进入社会以后, 主人公不断地遭受到来自白人世界心理上的歧视, 白人无视主人公作为个体人的人格, 而是把他看成实现目的的工具。在这种歧视中, 主人公变成了白人眼中的“无形人”, 一步步丧失了自我。主人公觉醒后逐渐地接受了原来所排斥的黑人文化, 从而在黑人文化中找到了自己身份的根基。接着, 主人公开始反对原来他所言听计从的白人权威, 摆脱他们的控制, 并且完全接受自己的黑人性, 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最后, 他勇敢地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民族责任, 从而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从无知发展到觉悟。

三、他们的人生和心理轨迹相同

汤姆和看不见的人“我”都经历过充满希望—希望渺茫—仍然心存希望—希望破灭这样一个人生和思想斗争的过程, 最终没能如愿以偿, 只得脱离残酷的人世尘烟, 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在谢尔比家工作, 汤姆很满足, 因为有自由的空间, 可是相对的自由在他被卖到圣克莱尔家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因为谢尔比是白人奴隶主, 在遇到突发事件之时, 他未尝不可像谢尔比一样把汤姆转卖, 好在圣克莱尔比较善良, 也曾当着即将死去的女儿面承诺给汤姆自由, 汤姆心中又重燃起希望, 与此同时寄希望于谢尔比的儿子来赎回他, 可是这点希望竟然成了绝望, 在圣克莱尔由于意外突然死亡之时, 汤姆已清醒地意识到获得自由之身是越发艰难了, 当勒格里残酷地对待黑人奴隶, 汤姆几乎是绝望了, 他帮助其他黑人逃出勒格里的魔掌, 自己受尽了折磨, 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成了奴隶制的牺牲品。尽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 汤姆对生活还是充满了渴望和热情, 凭着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去理解他的白人主人们, 只为了心目中那美好的心灵家园———自由, 可是最终他彻底失望了, 自由已经化为泡影, 惟有神圣的上帝能给他带来心灵的自由。尽管他备受肉体的折磨, 完全丧失作为一个人的人身自由, 但他毫无怨言, 因为他想到的是他的妻儿和他的同胞们, 或许逃跑的念头在他脑海中也曾闪现过, 但他没有顾及个人的自由, 而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家人和兄弟姐妹们的解放。《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我”经历了暂时的喜悦———通过失去尊严获得黑人大学的入场券, 相信生活的美好, 可顷刻之间一切计划因他的过失成为奢想, 但他依然信心满满, 以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地找到一份工作, 可他在被赶出校门的那一刻已经被烙上从对自我的无知到觉醒, 正是他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过程, 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处处表现了作者对种族歧视社会的痛恨的揭露和控诉。他的觉醒使他逐渐地接受了原来所排斥的黑人文化, 从而在黑人文化中找到了自己身份的根基。接着, 主人公开始反对原来他所言听计从的白人权威, 摆脱他们的控制, 并且完全接受自己的黑人性, 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最后, 他勇敢地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民族责任, 从而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从无知发展到觉悟。他们经历了类似的奋斗过程:汤姆和“我”一开始过于相信白人会善待他们, 会像承诺的那样给予他们自由和所期望的生活, 可是在一次次地受到白人背叛之后, 他们才彻底地失望和醒悟, 他们的命运不是掌控在白人的手里, 而是完全地攥在自己的手心里,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不幸遭遇之后, 他们彻底地体会到白人的虚伪, 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路可逃, 所以导致汤姆的必然死亡和“我”的洞穴生活, 只有在那一刻他们的灵魂和肉体才真正地获得了自由。

从两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心理轨迹分析来看, 我们不难看出在美国社会前进了一百年的过程中, 黑人的社会地位在一系列法规的保护下, 或许有了名义上的改变, 但实质上没有变化。自由的形式变了, 但黑人的命运还是被白人操纵着, 无论是否获得了基本的人身自由。从汤姆到看不见的人“我”, 时间流逝了一百年, 可他们的遭遇和命运却如同发生在同一时代。

自由以后的奴隶生活是什么样的呢?1936年,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她的著作《飘》之中是这样描述奴隶自由以后的生活的:自由的奴隶们流浪在街头, 他们成了真正的无产阶级, 他们只有抢劫、偷盗、行乞。有的奴隶们继续回到奴隶主家中, 继续过他的奴隶生活。有很多人批评汤姆的软弱, 可是汤姆很清楚, 在逃走获得人身自由后面临的很可能是更糟的命运;同样的, “我”这个自由黑人除了人身自由外, 还有什么自由?处处被限制, 找工作时名义上受到校董的推荐, 可实际上却被他的那些信件所桎梏, 就像他在黑人校董抽屉里看到的那副枷锁一样, 这使得“我”后来醒悟到自由的黑人无时无刻不被无形的枷锁所拴牢———那就是白人的成见和歧视, 就像“我”祖父临终前所说的那样。

黑人的命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这不仅取决于黑人自己的觉醒意识, 而且取决于白人的态度, 这是一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所要面临的问题, 即便黑人奋力追求自由, 但只要白人的态度没有根本上的变化, 黑人的遭遇就不会彻底地改变, 就像看不见的人“我”虽有人身自由和一系列的其他自由, 可最终还是被白人所排挤, 找不到工作, 流离失所, 除了名义上的自由意外, 一无所有, 成了新时代的“汤姆”。

摘要:种族歧视问题一直是国际上敏感的话题。对于美国黑人来说, 由于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很特殊, 他们的命运更加引人注目。在不同时代, 他们所遭受的境遇和所采取的斗争方式不一样, 但目的只有一个, 真正地为作为美国社会一分子的黑人争取应有的权利和自由。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和《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翁虽然生活在相隔一百年的美国社会, 但是他们的命运确实如此惊人般的相似, 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美国黑人,自由,命运,相似

参考文献

[1]Mrs.Harriet Beecher Stowe.汤姆叔叔的小屋[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一版) , 1992.8.

[2][美]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一版) , 2000.6.

[3]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I].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 2004.11.

[4]Donald Pizer.American Realism and Naturalism[I].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一版) , 2000.12.

不同的命运作文 篇5

刚来到黄山,就看到错落有致、形状多样的黄山松。那些有名的松树,人们都视它们为贝壳里闪闪发光的容颜丰丽的名珠。这些松树前一般都站着一群人,他们像乌鸦一样嘈杂,我认为这是松树的伤心之处了。而那些在悬崖上耸立的松树,人们对他是冷漠的,不屑一顾的。

我从观日出的山峰上下来,我又看见它们,它们昂着头挺着身,在充足的土壤里生长。它张开双臂和脚,面向蓝天,手上长满了翠绿的小针,树上波纹荡漾,条纹茂密,在绿针后,能看见几个小果实,在微风中摇晃着。

午后,我来到峡谷,面对这一面面回音壁,传来无数声响,一个个突兀横起,高不可攀。那里也有松树,它们奇形怪状,一个拱着腰,吃力地向前生长着,干瘦的身影,在山峰中显得异常平静;一个用根使劲抱住一块石头,使劲吸收洞里缺少的水分,它的身子被炸干了,从一丝丝缝里钻出来,它扭曲着,盘旋着,果实只是一个干巴巴的子,它们努力地生长,到头来还是那么凄凉,可它们没有放弃,仍然平淡地生活着。

两个拳王的不同命运 篇6

当时的美国职业拳坛上,先后涌现了两位著名的黑人拳击手,一个叫杰克·约翰逊,另一个叫乔治·刘易斯。

约翰逊拳击技术超群,能轻易地击败白人对手,从1908到1915年,他一直都是世界最重量级冠军,也是获此称号的第一位黑人拳击手。

但遗憾的是,约翰逊性格上有一个缺点,他比较情绪化,易怒。在比赛场上,当有白人观众在台下大喊着“干掉那个‘黑鬼’”时,他便会愤怒不已,暴跳、咆哮,表情狰狞,直至方寸大乱。虽然教练无数次告诫他,在赛场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淡定,观众只不过是喊喊骂骂,发泄一下情绪而已,不必太当真,但他还是做不到,并且因此在1915年4月,输掉了一场比赛。此后,他再也没能重返拳击冠军宝座,而是陷入消沉和买醉中,不久死于一场车祸。

约翰逊退场后,刘易斯正式登台,他的拳击技术也相当出色,但他觉得摆在自己面前最大的一个障碍不是拳技,而是公众对黑人拳击手的负面印象——觉得他们没有自控能力,粗鲁而暴躁,没脑子。

刘易斯的白人对手和幕后团队,也试图激怒他,然后趁机打败他。

但他们没能得逞,刘易斯压制了自己的情感,以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比赛中。在赛场上,他从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情绪,击败对手后,也只是平静地回到拳击场上的一个角落里,没有任何兴奋的举动。当白人对手和观众试图通过辱骂等方式激怒他时,他也强忍下来,不让对手察觉到他内心的丝毫变化。结果,他令对手布置好的陷阱一一落空。慢慢地,他冷酷、不动声色的表情,让所有对手一上来便会两腿发软。

最终,刘易斯赢得了比约翰逊更长的职业寿命,也赢得了更多的冠军称号,以及好评。

没人能长久地堵住别人的嘴,也没人能阻止负面舆论的攻击。面对这种情况,不明智的人,往往会选择辩解或反击,而明智的人则会选择欣然接受,因为他们知道,负面的东西同样能帮助自己提高心智,处理好了,也可以成为一种正能量。

〔责任编辑 袁小玲〕

不同命运 篇7

柳宗元生活在唐朝,确切地说是中唐时期。此时的国势远不及贞观、开元时期:国势衰微,藩镇割据,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唐王朝定都长安后,周边的吐蕃、高丽、匈奴、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就经常与唐王朝有摩擦冲突,有时甚至威胁到唐王朝的统治。而为了消除边境隐患,唐王朝也一直没有停止开疆拓土的步伐,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边境战事不断,尚武自然也就成为一种风尚。文人要想建功立业,跻身仕途,除了参加科举考试(隋大业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到唐朝初年还不够完善,录取的人数也有限)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那就是投身边塞,在边境的对敌斗争中赢取功名。于是也就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有了“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的李颀,有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王翰,有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李白,有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卢纶,有了“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李贺……于是有了盛唐轰轰烈烈的边塞诗派。文人都如此热衷于边塞斗争生活,除了要名垂青史外,那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武将受重用。那些能征善战之将的地位、待遇自然不是一般文人能比的,而经过安史之乱的洗劫,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就更有发言权。

柳宗元就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中,而他又因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受到牵连,先是被贬到永州,做了一个闲职——永州司马,后被调任柳州刺史,实际上是贬到更远的地方。这对抱负雄伟的柳宗元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所以柳宗元在永州、柳州时,心情非常郁闷、痛苦,境遇很是凄凉,心中郁积了太多的不平之气却又无法排遣,于是乎,他只能寄情于山水,试图通过游山玩水来忘却心中的烦恼和愁苦。因而他在永州做司马时,带着童仆和少数下人游遍永州城的山山水水,为我们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柳宗元抑郁愁苦的心境在一组山水游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始得西山宴游记》)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钴鉧潭记》)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从这些生动的描写中,不难感受到柳宗元凄凉的心境和孤苦无依的处境,以致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怀着悲愤愁苦的心情客死他乡。

而同样是被贬,甚至比柳宗元被贬得更多、贬得更远的苏轼,他在被贬之后的处境又怎样呢?不妨也从苏轼的诗文中来寻找端倪。苏轼因政见与执政者不合,不管是王安石执政还是司马光执政,他都得不到重用,反而多次被贬,先后被贬到杭州、密州、黄州、惠州等地,最远的地方被贬到了今天的海南岛(今天三亚的“天涯海角”就是他题写的)。按理说,苏轼在诗文中应该表现出他内心的不满和抱怨,但当我们翻看他被贬后的诗文,几乎找不到这样的文章,相反,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隽永的诗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念奴娇·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从这些诗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柳宗元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凄苦、孤独,而是经历挫折、磨难、打击后的一种从容淡定,那是一种豁达的胸襟,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同样是被贬,两人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会有如此之大的区别呢?一个人身处逆境是否消沉、悲观、愁苦,固然与一个人的性格、经历、家庭背景有关,但与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也不无关系。当整个社会都崇尚某种风气时,自然就会影响到这个时代中的每一个人。柳宗元生活在唐朝,唐朝尚武之风盛行,当他被贬后,他自己都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再被起用,那他还有什么理由乐观起来?特别是对于一个想施展自己抱负的人来说,这无异于宣判了他政治生涯的死刑,我们就不难理解柳宗元作品中的那一声声消沉、伤颓、无奈的叹息了。

反观苏轼,他生活在宋朝,宋朝是怎么起家的呢?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政权,平定天下后,赵匡胤害怕手下大将效仿他,于是通过“杯酒释兵权”,铲除了心头大患。之后,宋朝统治者大量重用文人,所以在对辽、西夏的斗争中,宋朝经常打败仗,只好通过纳绢、进贡、称臣来求得暂时的安定。但文人的地位却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过着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有些人虽被贬,但往往很快又被重新起用,即使暂时不能被起用,在地方上也能拥有实权,发号施令,生活同样过得有滋有味。所以欧阳修被贬后还能写出《醉翁亭记》,苏轼被贬后还能写出《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水调歌头》。

苏轼的仕途是非常不顺的。王安石执政时,他因反对变法而请求外调地方官,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又反对司马光全部废除变法而被贬,甚至因“乌台诗案”差点丢掉性命。心中的不满在作品中也有一些反映,但他很快就能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各种挫折和失意,因而我们读苏轼的作品时总能感受到他跳动的脉搏、豪迈的心胸、豁达的心态,这和一个社会的大环境显然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把柳宗元和苏轼调换一下位置,我想,能坦然面对挫折、失意的人可能就是柳宗元而不是苏轼了。我们再看看宋朝那些力主抗战的人,陆游、辛弃疾、岳飞或被弃用,或被陷害,就不难知道北宋的文人生活是多么的惬意。

不同命运 篇8

一、家庭

玛丽莱姆是一个富有的男人和一个名叫娜娜的女仆的私生女。她一出生就被冠上“哈米拉”的标签也是她遭到漠视的理由。她和她的母亲因为不合法的地位在破烂不堪的泥屋住了10年。她小时候对此并不伤心,因为她渴望的是每个星期四父亲会来陪伴她一两个小时。为此,她很尊重爱戴自己的父亲。而每周两个小时短暂的陪伴对一个尊重爱戴父亲的女儿来说已足够。玛丽莱姆就这样默默地毫无怨言的生活着,父爱的缺乏以及对父爱的渴望使她特别珍惜那两个小时的陪伴。而事实上她的父亲却是一个胆小如鼠虚荣的男人,这使得玛丽莱姆的母亲娜娜由于自己失败的婚姻对男人充满憎恨。她告诉自己的女儿,男人都不是好人,男人就是“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那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一样[2]p7。显而易见,娜娜这些消极的理念灌输使得玛丽莱姆总是处于焦虑之中。她的母亲整天对自己的女儿抱怨是男人和自己的命不好才导致自己不幸的婚姻,她要玛丽莱姆在和男人相处时一定要学会忍耐。因此,当玛丽莱姆面对生活中重要的抉择时,选择了妥协和默默的忍受。母亲对自己女儿懦弱个性的形成无疑是罪魁祸首,或者可以说娜娜的说教是玛丽莱姆悲剧命运结局的原因之一。在她15岁生日那天,她不顾母亲的反对满怀欣喜之情去见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在这一天,她的母亲娜娜自杀了,而她那胆怯的父亲拒绝见她并狠心地让她睡在大街上,甚至在她的母亲去世后,父亲那些残忍的妻子们强迫15岁的玛丽莱姆嫁给一个中年男人。对此,父亲并无任何异议。所有这些生活的不幸毁了玛丽莱姆的童年,扼杀了她全部的希望。她的悲剧似乎从一出生就注定了。

而小说的另一位女主人公,莱拉,来自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温文尔雅,母亲性格倔强,两个哥哥参军。她的家庭环境与玛丽莱姆相比,可说是相对幸福。她一直生活在父母亲爱的包围之下,童年充满了甜蜜的回忆。但是当两个哥哥在前线死去的消息传来,她的母亲受不了打击精神崩溃时,莱拉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当战争之火越烧越旺时,她的父亲劝说母亲举家搬迁,就在搬运行李的时候,一枚火箭弹瞬间就让她父母双亡无家可归了,她的幸福生活也戛然而止。

所以,在家庭方面,对玛丽莱姆来说,父爱的缺失以及母亲逆来顺受理念的教诲让她消极被动的忍耐来自男性的一切压迫;而莱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亲的关爱让她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勇敢的女孩。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她们不同的性格而这也为日后她们不同的命运结局埋下了伏笔。

二、教育

对女性主义者来说,男女之间的平等,能否享受到教育的权利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但不幸的是,玛丽莱姆却没有机会行使这个权利。她的启蒙开始于《古兰经》,是村里一位上了年纪的名叫法苏拉赫毛拉的阿訇教她的。这位老师教玛丽莱姆每日五次的朝拜仪式,教她背诵《古兰经》的段落。其实,玛丽莱姆也希望能去学校读书,她经常想象着与同龄的女孩一样坐在教室里,拿着个尺子在一张纸上画画。但是,当她表达这个意愿并由法苏拉赫毛拉帮她提出这个要求时,她的母亲娜娜却无情的拒绝了她,急切地打击她的骄傲,告诉她在学校里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还有可能因为是私生女的原因而遭到其他人的嘲弄。她的妈妈教给她的唯一一样东西就是:忍。所以,玛丽莱姆没有学会自立,自强,不知道如何反抗。当她面对丈夫的暴力时,她无计可施只有选择忍受。

但是莱拉就不同了,她从小就在开明的父亲下得到指导启蒙,并且有机会接受了现代教育。对于莱拉的父亲来说,除了莱拉的安全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莱拉的学业。他告诉莱拉:“婚姻可以等,但是教育不能等…如果一个国家的女性没有接受教育,那就很难有进步的可能”[3]p72因此,莱拉一直因为父亲的爱和支持而自豪。

三、爱和婚姻

“把女性主义思想引入了一个新阶段”[4]p15的法国著名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结婚是社会传统赋予女人的命运”[5]p487,但是她反对“社会把女人看作是满足男人性要求和收拾家务的角色”[6]p489,在阿富汗男权制社会中,家庭可说是引起女性痛苦的深渊,我们的主人公玛丽莱姆就是家暴的受害者。在她母亲去世后,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中年男人。在结婚之前,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结婚后,这个心灵上伤痕累累的女孩确实想从丈夫那寻求安慰,事实上,在她们婚姻初期,她确实感到了幸福。她毫无异议地遵从丈夫的意愿穿上为所有阿富汗女性设定的传统服装布卡:整个身体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眼睛。当丈夫的朋友来访时,她要上楼躲在房间里不能露面直到访客离开。在这种婚姻关系中,女性是受压迫受指挥的一方,丈夫的命令大于一切。而玛丽莱姆在开始之初很享受丈夫给他的温暖,她把丈夫看作是能保护自己的人。因此,玛丽莱姆并没有认识到作为一名女性所应拥有的家庭地位。她变成了丈夫的附属品,失去了自我。然而,当她第六次流产后,失去了生育能力,一切都变了。她成了丈夫怒气的发泄口,仅仅因为一点小事她就可能遭到丈夫的拳脚相加,在她丈夫眼里,她就是垃圾,打骂成了家常便饭,而她所能做的就是忍耐,日复一日的忍耐。玛丽莱姆的境况就像刘慧英在她的书中描述的:“女人只能是取悦男人于一时的被观赏、被玩弄、被践踏乃至被抛弃的被占有物,她不能也没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和自觉。”[7]

而莱拉却不同,她是在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和爱情的甜蜜后,才步入婚姻的。父母在世时,她就是公主。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童年伙伴塔里克,梦想着嫁给他。但不幸的是,父母双亡和爱人的离开打破了她所有的希望。而为了得到莱拉,玛丽莱姆的丈夫拉希德编造了塔里克死亡的假消息。

要知道玛丽莱姆曾经也是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女孩,渴望着幸福,但是现实一次次的打击,使她对于苦难感到麻木。她从母亲那学会了忍耐,而父亲的胆小和无情使她陷入对父爱的绝望。来自丈夫无休止的折磨使她的生活充满了无尽的灾难。也就是说,残缺的家庭,暴力的婚姻以及有限的对世界或社会的认知让她失去了对生活的信仰。她消极懈怠而不愿意做出努力改变。但是莱拉的行为刺激了她,让她知道除了忍耐,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对待自己的丈夫,尤其是莱拉女儿的出生使她重燃生活的希望。相比而言,莱拉在很早的时候就接受了现代教育的洗礼。在她父亲的影响下,她有着崇高的目标。她勇敢执着。在失去双亲的艰难日子里,她生下了塔里克的孩子。为了孩子,她继续反抗从不妥协并设法逃脱。所以两人完全不同的家庭环境,生活状况以及个人经历使她们在个性和生活理念方面完全不同。而这又让他们在面对丈夫的暴行时采取了相反的方式:一个忍耐,另一个反抗。

四、不同的命运结局

尽管两女主人公有不同的命运结局,但她们在小说中呈现出的女性形象却给了读者相同的暗示:这两位女性最终觉醒奋起反抗共同完成最后的救赎。在莱拉进入玛丽莱姆的家庭之前,玛丽莱姆精神上极度孤独,肉体上备受摧残,而她只能谦卑地忍受着自己的生活状态。面对丈夫的暴行,她足足忍耐了20年。在随着与莱拉的相处中,她的想法逐渐改变。由最初的对莱拉的虎视眈眈,到最后她甚至为莱拉要和她一样遭受丈夫的酷刑而同情莱拉。而莱拉试图保护她免受丈夫的暴行这一举动让这两个女人越走越近。而莱拉的女儿,很依赖玛丽莱姆,这让玛丽莱姆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直至最后她对自由的渴望蓬勃欲出。她爱莱拉和孩子,她要帮助她们逃跑,虽然第一次没能成功,但她不再允许丈夫伤害她们即使受伤害的会是她自己。这时的玛丽莱姆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在丈夫越来越大声的咆哮中,玛丽莱姆对自由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在故事的结尾,在看到莱拉就要被丈夫掐死时,她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仰但却是毁灭性的举动:用铁锹结束丈夫的生命。危急关头,玛丽莱姆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实现了自己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超越,甚至是自我价值的升华。

与玛丽莱姆相比,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莱拉思想就先进开明的多了。她从没有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她觉醒的女性意识使她知道如何应对来自丈夫的暴力。她希望能把玛丽莱姆带到一个新的世界给她一个新的生活。因为她觉得玛丽莱姆对她就像是一个无私的母亲。所以莱拉一直在向玛丽莱姆灌输要逃走,追求幸福的理念。是她在指导着玛丽莱姆一步步走向觉悟。当她的爱人塔里克回来后,莱拉更坚定了要逃脱的决心。最终,当玛丽莱姆举起铁锹砍拉希德时,一切都结束了。莱拉重获自由和幸福,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小说中,莱拉在逃走一年后,坚持回到喀布尔,因为她无法忘记父亲对她说过的话:“你能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莱拉。我了解你。我也知道,当战争结束时,阿富汗人民也需要你”[8]p72。

结语

对于玛丽莱姆和莱拉来说,基于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和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理解,当她们面对男性的野蛮时,她们最初的回应是截然相反的。幸运的是,她们之间的姐妹情和相互扶持使她们最终拿起武器反抗暴力获得自我拯救。尽管她们的命运结局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意义。因为她们两个就像是灿烂的阳光,把希望照进了千万个阿富汗妇女的心中,尽管那层代表着宗教习俗和父权制的面纱仍然盖在她们的头上。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民像阿富汗人民一样,仍然还随时面临政治,种族斗争以及宗教的压力。更糟糕的是,那儿的妇女无法获得像教育,就业,医疗护理甚至娱乐等方面的权利。阿富汗女性的生活是被掩盖在布卡之下,这就意味着没有自由的生活。

但是我们知道生活中难免痛苦和罪恶。当我们心碎和绝望时,我们该何去何从?女主人公玛丽莱姆和莱拉的故事告诉我们救赎是唯一拯救自己的方式。尽管玛丽莱姆的结局是死亡,她却把幸福的机会留给她爱和爱她的人。

参考文献

[1]“父权制”.Wiki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Patriarchy.Retrieved15March,2014.

[2]卡勒德·胡塞尼.《灿烂千阳》[M].李继红译.上海:上海人名出版社,2007.

[3]ibid.72.

[4]程锡麟,方亚中.《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6]ibid.489

[7]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日韩贪杯明星 命运大不同 篇9

强仁原本也和川岛茉树代一样不认打架,同样是证据会说话,韩国警方调出监视录像带,发现强仁不仅全程参与,还有3个同伴帮着一块打。事情起因在有两名酒客误闯强仁所在的包厢,突然起了言语冲突,对方不停挑衅,强仁原想息事宁人,最后仍被激得动手,身边3名同伴也加入战局,扭打成一团。

原本经纪公司强调强仁只是打架事件的目击者,但眼见录像带曝光,强仁的好身手影像全曝光,只好改口说是为求自卫才打人。这一动手及说谎的过程,让他演艺事业大受影响,只能全面退出Super Junior的活动,再守本分地赶快当兵扭转形象,在军中不时上传自己安分从军的画面,他今年即将退伍,期待能以全新面貌再战演艺圈。

千正明、金来沅pass

另外,韩国当红小生千正明及金来沅也分别在当完兵后传出酒后打人风波。千正明退伍后以高收视电视剧《灰姑娘的姐姐》再度卡稳一哥地位,但传出他在拍摄时,在外景地与大学生发生冲突。学生指控千正明动手打人,但全剧组都为他辩护,指他在减肥,根本没喝酒,却成为箭靶,事件最后不了了之。千正明事业不受影响,电视剧一部接一部拍。

而金来沅在韩国形象阳光健康,同样在退伍后,传出与经纪公司同事喝酒闹出纠纷。女服务生指控他动手推人,但在场的经纪公司人员强调在现场喝醉而与服务生起冲突的另有其人,金来沅没有喝醉,只是劝架,却被误会。金来沅事业同样不受影响,与秀爱合作《千日的约定》,稳坐收视冠军,退伍后,一哥地位依然稳当。

杰尼斯护稻垣吾郎过关

在日本,东洋天团SMAP成员稻垣吾郎也曾闹过酒后冲撞女警的丑闻,但他背后有强力经纪公司杰尼斯运作,先是让他在第一时间内诚实道歉,更暂停演艺工作,避开风头,等待事件淡化;经纪公司借着在日本娱乐圈呼风唤雨的影响力,依然能为他安排条件极佳的工作,让他重新展开演艺事业,只是他也无法再维持当年花美贵公子的形象,常在作品中演出反派角色。(编辑/唐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不同命运】相关文章:

不同的命运作文200字06-04

命运的作文:挑起命运06-05

命运的作文:跟命运说“不”06-22

农民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06-30

质疑命运06-27

命运因素05-28

命运07-03

信念改变命运05-27

鱼的命运05-25

写命运作文04-13

上一篇:造林绿化工程下一篇:多智能小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