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数学

2024-06-18

主体性数学(精选十篇)

主体性数学 篇1

一、主体性教学的内涵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与学是两个相互联动的过程, 在这两个过程中, 教的过程是为学生创造构建认知结构的学习素材,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是这两个过程中的主体, 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素材, 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主体性教学是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 主观能动地接受新知, 逐步学会学习的方法。主体性教学追求的境界, 从教的方面来看:乐教、会教、善教, 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从学的方面来看:乐学、会学、善学, 培养出有个性、有特长、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二、实施主体教学的缘由

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来看, 课堂教学始终都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活动, 它占用的时间最多, 涉及的知识面最广, 内容最丰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呢?从日常座谈、家庭访问等发现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明显, 甚至被教师剥夺,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的时间不足

在日常的教学中, “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现象严重, 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只有无可奈何地一听到底, 被动地听, 没有主动地思考和提出好的问题, 知识也是死记硬背, 囫囵吞枣, 导致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疲乏, 而课堂效率却比较低下。

(二)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能力的培养, 注入式多于启发式, 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生学习兴趣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的学习过分依赖教师, 以致离开了教师就不知道如何学习。

(三) 学生参与的广度不够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参与, 往往参与最多的是一部分优秀生, 一堂课下来, 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比较多, 但仔细一分析, 热闹的是那么几个优秀生, 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坐冷板凳, 并没有达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学生参与的方式单一

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决定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 学生参与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听讲, 一是问答。学生的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亲身实践少之又少。

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习者成为会学习者, 也不利于教学者成为会教学者。当前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 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要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 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 “授之以渔”, 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影响学生的并非知识障碍, 而是心理障碍和能力障碍。

数学作为现代科技的奠基学科和支柱学科, 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门学科。教学素质的优劣决定着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优劣。数学教育质量与民族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可以说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为了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和谐的发展, 我们提出,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三、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基础

主体性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新精神,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并为他们逐步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的主体, 初步奠定主体性人格品质、主体性创新意识和主体性创新能力等方面素质打好基础, 为此, 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树立一切教学工作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维护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 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和课堂教学的自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是教师为学生“搭台”, 学生“唱戏”。我们提出的自主性学习是教师提供学习的素材, 让学生自由地构建知识结构, 教师只给定学习目标而不设定具体的途径。殊途同归, 发展学生的个性, 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 在参与的基础上组织课堂交流,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课堂教学前的自学,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地去熟悉新知识。欲知新必先温故, 各层次的学生均能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确定自学的时间和范围, 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保证教学的共性, 通过自学逐步缩小差异, 实现整体素质的发展。

自主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学生能摆脱教师的定向教学, 独立开展学习活动, 利用自身原有知识结构, 同化和顺应新知识。

(三)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既循规蹈矩, 又不拘一格。正如艺术体操虽花样纷呈, 然万变不离其宗。数学也同样, 虽有比较完整的原理、定律、法规等一整套规范体系, 但又不拘泥呆板, 诸如一题多解, 一式多题, 教学迷宫等生动活泼, 富于创造、开放性的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 使课堂充满生趣, 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 充满成功的喜悦。教师做好“导趣、导思、导创、导法”等引导工作,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充满智趣的学习环境, 就会使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参与教学。

总之,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指导学生主动、生动、全面、深入地参与学习, 逐渐形成自学能力, 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启动思维, 激发兴趣, 萌发创新意识, 组织实践操作, 这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聋校数学教师主体性 篇2

永康市特殊教育学校

陈雅君

摘要: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主体性,仍然要研究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这点在特殊教育领域尤其值得讨论。结合有关数学教学理论及聋校数学教学实践,本文首先讨论影响特殊教育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聋校数学教师主体性实现的条件,进而提出应在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心理环境中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主体性,应在补偿学生生理、心理缺陷的过程中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发展指导者的主体性。

关键词:教学主体性

聋校数学教学

教师主体性发挥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怎样看待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却引发了大量争论。虽然“教师中心说”受到深刻的批判,师生双主体地位不容质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更加有赖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如何使教师职能得到充分的实现,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本文结合聋校数学教学实践,从聋校教师主体性问题、困难及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聋校教学中强调教师主体性的背景分析

主体,是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认识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就是要认识到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目标是建构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使教育活动达到促使人发展的目的,这是教育最本质、根本的,也是驱动教师主体性的内在因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使学生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独立主体,增强自信心,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学生主体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在活动、工作时的具体能力。因而,需要强调教师对教育活动的自觉介入,教师主体性成为教师实践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正如我国法律规定的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十分明确地规定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学的主体。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是随着教师角色的演变而演变的。

(一)强调教师主体性,是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要求

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说”就是强调教师是教学中的权威,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教师的角色是知识传授者,因而教师是教学中唯一的主体,也就成了主宰,这一地位造成了他们以自己书本为中心,从教条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但这一思维方式在现时教育中遭到挑战,迫使教师转变角色。随着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新时代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促进者转变。其角色特征是: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 1

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科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从个别教育与整体教育教学活动看,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这种新教育理念下,教师的主体性就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主体性,既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任其能力、兴趣的自然发生,也不能只站在学生背后当顾问忠告者。教师主体性发挥的基本前提是教师素质优良,教师以高质高效的工作去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有能力、有水平、有方法、有热情去组织实施每一个教育活动。

(二)聋校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

聋校是运用特殊的方式和特别的设备对耳聋儿童、少年进行文化、职业以及心理、道德教育的机构,聋校除与普通学校具有相同的教育任务外,还有弥补聋生听觉缺陷,使其身心正常发展的特殊任务[注1]。聋教育的对象是那些因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因素,造成听力损失和语言发展受到损害的儿童。由于听力损失,耳聋儿童在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大受影响,形成聋校教学的特殊性:第一,由于耳聋,破坏了聋童对外界认知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制约了聋童学习知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知经验。第二,由于耳聋,聋生不能通过听觉途径感受语言和模仿说话,语言的形成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指导训练,因此,在聋校,形成和发展学生语言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第三,聋生思维活动水平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需要借助有声语言进行的抽象逻辑思维受听力残疾的影响而发展缓慢,要使聋童思维水平尽快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化,只有在扩大聋童感知经验的同时,丰富他们的语言,这是需要教师化费大量心思的。第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缺乏家庭、社会方面的教育途径,由于信息渠道的限制,聋童普遍存在各类心理障碍,如过分自卑与自尊、狭隘与自私等,也缺乏发展的主动性,教师在学生个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综上所述,聋生的学习与心理环境不良,发展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帮助学生克服障碍。

(三)社会对特教事业的关心、家长对特教事业的支持,要求教师更好地发挥主体性作用,才能推进特教事业发展,促进特教质量提高。搞好基础教育本身就包含了搞好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没有搞好,不能认为基础教育搞好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只要是实施了教育现代化的工程,教育部门就积极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规划,政府、社会对特殊教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特教津贴、层出不穷的助残献爱心活动都是支持特殊教育事业的实际行动,他们对残疾人不仅是同情,而且是尊重、理解,这对教师是极大的鼓励。家长更是把满心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对于聋儿,家长由于交流的障碍,是很难发挥指导作用的,教师就要负起责任,更好地发挥主体性,为学生发展服务。这种发展,使教师要从现有特教中实现超越,即从满足于让特教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进而走到培养特教生的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个性品格,这是现代社会所赋予特教教师的基本职责。

(四)特教教师身心素质的完善为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作好了准备。特殊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普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熟悉一门以上的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教育学,不仅要具备特殊教育学、心理学、手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耐心和奉献精神。随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教师的培养越来越重到重视。1981~1993年,我国已设立25个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机构,每年均向特殊教育学校输送2000名新师资,并对在职教师进行多层次、多规格的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注2],教师身心素质正在不断完善,为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作好了准备。

二、引起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缺乏的原因

但是,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有各方面原因影响了聋校教师主体性的实现。

(一)对聋校数学教学价值认识上的模糊,影响了教师对自身职业性质的认定,使教师主体性发挥前提准备不足。聋校教师普遍认为聋校没有升学率、留级率的压力,就没有升学第一、应试教育的影响,也就无所谓强调素质教育。其实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长远发展的要求”,“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活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大多数聋生的素质是令人担忧的,所谓口语为主的学生,是学生说话,老师翻译才能听懂;所谓落实书面语,读了八九年书的毕业生很少能写一封象样的家信。许多人说:“聋教育是把人变成又聋又哑的人的教育”,这有些偏激,但这的确是我们教师没发挥好素质教育主体性的后果,我们虽也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但长期受普教教学模式的影响,不知如何抓住特殊性,或过分强调特殊性,无形中把自己封闭起来,认为聋校界无为,自我解剖不够。

(二)培养目标定位偏颇,影响了教师主体性发挥。在聋校,教师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形成发展学生的语言,进而增强学生自信,确立学生健全人格。但现状是教师过分注重了学生的“残”,把目标定位为“残而不废”,认为学生有生理障碍,要求不能高,期望值也不大,强调“缺陷补偿”。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的主体性只在于教学生些现成的知识,教些做人的道理,基本上是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把聋校数学教学理解成是知识传授,让他们有初步的数学知识能力,而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考虑不多,更不要说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三)对特殊教育意义理解的错位,影响了教师主体性动力的形成。特殊教育属于人道主义范畴,因此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特殊教育存在着一丝不正确认识。加上特殊教育层次一直不高,影响不大,教师社会地位低下,许多教师处于对事业的自豪感与缺乏社会理解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成绩不易速显的冲突中,处于心理挫折中,主体性发挥的动力不足。

(四)受教师自身素质限制,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影响了教师教学主体性。聋校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看中聋校没有升学压力而从普小转过来的,缺乏特殊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不够;从专业学校毕业的,学到的也只是很少量的专业知识。另外,3

还由于地域限制,各校教师之间的交流缺乏,教师工作中的业务进修机会也非常少,许多教师往往只是凭经验教学或有的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深,只教书不育人。

三、聋校数学教学中保障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有效性策略

教师主体性的发挥,除解决教师教学中面临的客观困难外,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增强主体意识,加强自身修养,主要就是教师在做好学生学习促进者、发展指导者方面采取有效性策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教师要形成科学的聋校教育教学观。这是实现教师主体作用的前提,也是主体作用内在要求。聋校教师应承担什么样的作用,至少要有三方面的思考:首先是帮助聋校学生增强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其次是认知目标,向他们传递必要的数学知识,教会他们学知学做,学会生存与发展,具有自我谋生的知识与能力。再次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使他们以顽强意志,以乐观生活态度参与参与生活、服务社会。

(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与心理环境,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现代学校教育日益重视及发挥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效果及身心健康发展的特殊作用。聋生的生理缺陷导致的与教师沟通的障碍必然影响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普通教育中的教育思潮,在特殊教育领域,更是首先需要考虑的。教师应以积极关注的态度对待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及正确肯定地评价学生等四方面入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使学生融汇在学习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成为促进者、帮助者。

1.建立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健康活泼的成长,教学才能达到“同步共振”的效果。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在这方面,教师需做到:

(1)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最基本的看法,是教师调节与学生之间正确关系的思想基础。在聋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就要从思想上对聋生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明白残疾不等于残废,同健全儿童一样,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荣辱尊严,通过努力也一样可以有所成就,建功立业,切不可对聋生抱有轻视、鄙夷的观点。

(2)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曾提到,尊重、信赖和强烈的期待会创造出让人惊异的现象,教师尊重聋生就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意愿和个性,消除他们因残疾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允许他们将任何情感表达出来。教师交给学生任务时,要表现出充分信任感,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出色完成;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尽量征求学生意见或师生共同讨论协商,力求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民主、平等、公正的感觉,从而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以积极关注的态度对待学生

积极关注是指温暖、喜欢、同情、认可和关怀等一类情感。受到积极关注的人会感受到一种受“赞许”的情感体验。

许多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学生学习。为此,他们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分为四类:(1)喜欢(2)关心(3)冷漠(4)嫌弃。其结果显示:教师喜欢的学生在学业上常常是成功的,能服从学校的规章制度与教师和睦相处。教师关心的学生在学业上有困难,但比较听话,教师愿花大量时间去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被冷漠的学生对教师反感,不能与教师相处,而且调皮捣蛋。因此,教师应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差生。“教师积极关注”是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1)受积极关注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学习过程中有一股稳定且持久的热情;(2)受积极关注的学生,师生之间的情感易于沟通,学生受教师情感的作用,能不断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3)教师的积极关注会对学生的心理留下持久的影响。据观察,被积极关注的学生上课精力比较集中,能够积极思维,配合教学,作业能够独立完成;(4)教师积极关注,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对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地克服。一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与学也就随之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

3.主动改革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指课堂教学情境中各位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教师讲解清晰生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师生积极投入、紧张思维、感情融洽、情绪高涨。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求教师具备以下几点:

(1)教师要精通学科知识,具备广博的知识,讲课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听懂,这是保证课堂教学秩序、培养学生兴趣的基本前提。

(2)精心导入,善于质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前提,上课前通过“教具演示引路”、“设置悬念”、“七立疑点”、“讲故事”等形式引入,可抓住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要善于质疑。古语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能挑起学生思维矛盾,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积极投入教学过程。

(3)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就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如:谈话法、演示实验法、参观法、情境教育法、练习法以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精力。

(4)倡导教学交往,主动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

教师要把民主、平等、自由、信任、理解、尊重带进课堂,放下“师道尊严”,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不要把它强加于学生,要善于听取和容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是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教学,使课堂气氛情绪高涨,感情融洽。另外,在聋校,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还需要教师具备标准的口型表现力和过硬的手势、手指语 5

表现力。

(三)注重培养聋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表明,聋生自我意识水平不高,是制约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善于正确肯定地评价学生

聋生的自我认识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教师良好的评价,可以给学生带来较高的自我评价和自尊心的提高,从而在学习发展上处处争强好胜,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影响。相反,教师一味地贬低,也可以使学生产生自卑逆反心理,失去自信,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因而,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应当善于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

聋校的学生具有性格脆弱、喜好表扬的特点。关于这一点,教师尤为注重。对聋生批评时,尽量采取单独说教法,避免公众当面批评,绝不允许当面讽刺挖苦、羞辱等摧残聋生自尊心的教育方式。这里,在尊重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为重要,对其“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微小的“闪光点”,也要及时加以表扬鼓励,为其今后的行为引路导航。聋生的心扉一般是比较封闭的,尤其是他们在正常人面前总是竖起一堵敏感的墙,对于那些对他们缺乏尊重的人,聋生要么选择远离,要么选择敌对。作为一名特教老师,要想进学生的心里,要想被所有的聋生接纳,首先就必须牢牢“掌握”尊重这一把金钥匙。这种“掌握”既要出自真心,更要做到“尊重”行为的到位。它不需要教师以“俯视群小”的高姿态来“普渡众生”,作为“贡献”,而是需要以一种平等的人格来真诚地相处,别以为所有的聋生都是反应迟钝,其实有时候他们中有的人比正常人还要来得敏感,来得直接,令你一时三刻也辩解不清。作为特教生,先天的缺憾是明摆着的,但教师必须认识到,锈钉子也有“一截”放光,教师应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努力使之在这一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应该时时、事事、处处都尊重每一位特教生,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特教生的闪光之点,以足够的耐心去发掘特教生的潜在能量,真诚地尊重,热忱地肯定,时时激励特教生不断地上进,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2.善于以学生能感受到的实例,启发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虽在缺陷,但不是毫无能力的。其次要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缺陷是可以补偿的,如看话可能补偿听力缺失,使他们可能朝着正常儿童发展的方向前进。第三,要用典型生动的事例,激发聋童学好知识,刻苦锻炼、发奋成长,如海伦·凯勒、斯科罗霍多娃及聋童身边的聋人、教师、技术能手等。

3.鼓励聋生成功,增强信心。聋童是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教师的责任是挖掘其潜力,培养其能力。当聋童被一道算术题难住的时候,教师说:“再想想,你肯定会做!”聋童就会很快做完,并兴高采烈地请你批改。如果说:“你真笨,永远学不会。”他就会把笔一扔,呆坐生闷气。态度不同,效果不同,教师要做的是相信聋童,提供给他们与正常儿童同样多的机会,正常儿童能做的事,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聋童去做。

4.引导学生克服自尊的盲目性。聋生往往盲目自尊,主要是由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和经验贫乏。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开展多种活动,如参观、游戏等,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生活经验,正确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同时引导他们在各种活动中看到别人的优点及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只有互相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四)帮助聋生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语言。聋生学习语言是十分困难的,他们学习语言的途径很狭窄,有时离开了课堂就无法系统地学习语言,因此,数学课堂中,同样有提高聋生语言能力的任务,教师的主体性在于必须有意识地为聋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

四、聋校数学教师主体性实现的条件

1.加强对聋校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尊生爱教的自觉意识。

2.确立素质教育思想,不断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善于将普教中成功的教学经验,发挥没有升学第一、分数第一又是小班教学的优势,积极地去实验,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方面做出生动的文章。

3.重新审视聋人,把他们视为有着特长和需要特别关心的群体,承认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自觉地认识广大聋生的潜能有待我们激发,给他们以更多的理解、信任、关心、帮助,朝着“残而有为”的新目标,依据成功教育理论,不停留于聋生会算几个简单的算式就不错了,而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将聋生送回社会,并充满信心地让他们与健全人在同一起步线上平等竞争。

4.注意教师对特教的研究,加强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省思考,在不断地思考教学行为过程中,促进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注释:

[1] 引自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对特殊教育的规定及朴永馨主编的《特殊教育辞典》中对聋校的定义

[2] 引自陈军主编的《特殊教育热点专论》第6页中的统计 参考文献:

[1] 朱益明、秦卫东、张俐蓉,[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 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11~12页

初中数学主体性教学探究 篇3

(一)调整教师的心态是主体性教学的前提

1、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實践过程,是一个漫长的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有耐心,千万不能浅尝辄止,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就回到输灌式教学的老路上,什么都由教师讲、教师分析。或为了应付某一次考试,让学生死记一些公式、法则,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依赖教师的思想,主体意识逐渐淡薄,再要扭转过来就很困难。所以培养主体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切莫急功近利。

2、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而产生厌学情绪, 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则能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要努力了解每位学生原有的基础,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信心。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冒出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引导,倍加呵护,促使他们在得意之中不断追求成功。而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耐心细致地点拨、给台阶、作铺垫。尤其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师更要耐心地帮助其寻找错误的原因,对他们改正后的成功,同样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强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二)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空间

当学生有了主体意识,教师必须给予“用武之地”,把学生的主体意识释放出来,以免扼杀了学生刚萌芽的主体意识,也就是说,我们数学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

1.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关键。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重视操作。中学生爱动、爱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迎合学生这一天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学习。动手操作的进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进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牛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能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

b.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学习。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促使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格精神。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为学生提供讨论材料,要求学生围绕中心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展开争论。教师在学生展开讨论过程中,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并给予适时的点拨和必要的帮助。

2.教学空间开放化

使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光凭教师口头讲、黑板板书,有些知识没有经过学生的操作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跳出书本、教室的缚束,进行知识的自我探索,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实验室,走上操场,充分让他们动起来,提高动手能力,这样学生的思想包袱没有了,就能放开手脚行使自由权、自主权,自我探索的能力也提高了。

比如,在学习《空间的线面位置关系》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大胆地把学生带上操场,让学生细心观察操场上的一些物体,找到空间中线与面垂直或平行的具体例子,这样,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学抽象概念的理解认识。

3.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练习开放化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a.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b.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c.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初中数学主体性课堂交流浅探 篇4

一、正确认识初中数学主体性课堂交流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 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并且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学习习惯.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 教师仍然以讲解课本知识作为主要任务, 对于与学生的互动方面不太重视.而主体性数学课堂和传统的数学课堂不同, 它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需求, 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作为数学教师, 必须要正确认识初中数学主体性课堂交流.

1. 重视学生个性认知的交流

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而这些看法和认知并不可能与教师完全一致, 甚至存在着很大的出入.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认知, 给学生表达自我认知的机会, 主动地去完成数学教学的认知.不仅要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 还要让学生彼此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都进行交流互动, 因为不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争辩, 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引起的争辩, 都是主体性学习的一部分, 都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进一步完善数学教学的认知结构.

2. 重视学生情感方面的交流

传授知识并不是课堂上唯一的内容, 应该还要有着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互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辅以情感润滑剂, 营造一种快乐、温馨的教学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 比起以往古板、严肃的课堂而言, 更加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了学习的兴趣, 他们会更爱开动脑筋, 乐于思考和探索.例如, 在授课前, 先用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话语作为铺垫, 如“上节课我们所讲到的四边形的性质, 大家都学习得非常认真, 作业完成得非常棒, 老师感觉到非常的高兴.今天让我们来学一学四边形的实际应用, 老师相信大家在生活中肯定看到过许许多多的四边形应用的例子, 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 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教师这样一番赞扬和鼓励的话语下, 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肯定, 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实施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的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

数学课与其他课程不同, 它更偏向于逻辑性和探究性.这些特性也使得主体性课堂交流有了不一样的要求, 它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 让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 学会质疑和思考, 并且学会解决问题, 寻求答案.如讲“平行线性质”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先采用幻灯片的形式, 把日常生活中一些运用了平行线的现象展现给学生看, 如跑道和铁轨.接着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你们在平常有没有发现怎么样的情况下才能满足平行呢?这是第一轮引发学生思考, 还可以更深入的提问:满足平行时, 该图形的同位角与同旁内角有没有什么内在的关系?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发学生思考, 最后让学生消化掌握.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让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 通过自我调整, 不仅学会了思考和质疑, 并且一旦问题得到了解决, 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建立能够共同合作的学习团队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 学习过程是由个体自己完成的, 但是同时学生又处在班级的大团体之中.经验表明, 通过学生之间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能够让教学质量更加优质.小组合作学习,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表达自己的个性, 同时又与其他的团队伙伴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建立共同合作的学习团队, 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了, 学生也更加乐于表现自己, 为了表现自己他们必须认真思考, 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也更加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 为了使主体性课堂交流更有效, 应建立能够共同合作的学习团体.

三、结语

主体性数学 篇5

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我在教学中始终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数学老师十分的不易,特别是经历了上海的学习和考察之后,更是觉得教师的观念应与时俱进,不能只用经验教学,要常教常新,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践,谈谈在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激发兴趣,增强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能否学好某一学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喜欢这一门学科,因此,作为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又离不开教师的影响,一个教师的理念,学识,工作态度等对学生都有强烈的示范性。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1.注重课堂导入的巧妙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注意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老师如果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一种吸引人的导入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每名学生带入学习中来.比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有理数按符号是怎样分类的?。。如果两个有理数相加,会有几种情况?。。你能画示意图解释算式的实际意义吗?”问题一出,学生回答非常踊跃,课堂推进非常顺利,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火把理论,既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讲课语言幽默和说话简练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好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我在进行合并同类项这节课的教学时,根据学生经常出现合并不完全和漏项的问题,编了这样的顺口溜:“看同类,并同类,最后检查漏同类.”又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有的学生对系数化1和移项变号不能正确区分,我就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乘积倍数除化1,遇到加减变号移。” 学生听完后,非常高兴,并能自觉地去使用,学习兴趣激增,效果显著。除了教学语言外,还注意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语音,语调及眼神等肢体语言对学生产生的微妙的影响。

3.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新课改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成为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动画的课件,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爱你这个老师,进而就爱你的教的这一门课,因而老师要教好一门课,首先是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同学们和谐相处,同学们亲你、敬你的时候,学生对你的教学也就十分的感兴趣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师生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友好相待,用赏识、赞许、鼓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包括荒唐、可笑的问题,使学生愿意提出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

总之,教师精心地进行情境设计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加强数学知识的生活性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因此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中挖掘数学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对学生的人为关怀,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上下工夫,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如在讲到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应用题时,有一个例题的未知数不明显,在对课堂预设时,觉得直接讲,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于是根据学生熟悉的情境,自编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感觉如何设未知数合适,这个问题是:“我们班3名男生和2名女生一天中午吃饭共花34元钱;2名男生和3名女生一天中午吃饭共花31元钱;假设每名男孩和每名女孩的花钱分别相同。求5名男孩和3名女孩一天中午能花多少钱?”问题一出,学生很兴奋,有试数的,有计算的,经过交流,学生自己找到设未知数的方法,并能解决同类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放手实践,自主合作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在实践中落实这一理念,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培养小讲师,代替老师给全班同学上课。通过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老师备课的辛苦,同时,也发现了看似简单的知识技能里面的许多疑问,从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质疑。做小师傅,“好”带“差”,让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学生,结成学习小伙伴,实行阶段性评比,看哪个小组的帮助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哪个接受帮助的学生成绩进步最快,可以作为小老师去帮助下一名学生,这样对学习差的学生也是一个最好的激励,这种做法使我们老师减轻了压力,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的友谊和责任心.另外,在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举出浅显的例子,或用身体语言现身说法,或动手操作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培养实践意识,加强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持久。

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满足学生需要的服务,这种需要的满足,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这种满足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如,在讲到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讲解法,后讲应用。还有些课时,一节课的内容学生消化不了,就应调为两课时。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需要是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志,在教学中,也只有找准了“学生需要”这根弦,教育教学才会产生魔力,把学生深深地吸引。真可谓“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数学主体性教学的实施策略探析 篇6

(一)加强数学情景教学,调动学生思维,促其主动参与

作为老师就必须想方设法把课上活,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情景教学因其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倍受广大数学教师的钟爱。数学的情景教学可以这样来理解:在教学环境的制约下,以模仿数学家思维活动过程,挖掘数学认识动机、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情节为主体的教学手段。构成活动情节的类型有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结果的探究过程。教学上应按这样的过程去设计教案、布局教学思想。

1.创设问题情景。是指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自己能够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趣味问题或已学过的旧知识等。

2.尝试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尝试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学习知识全过程。

3.铺垫探究。是指学生尝试学习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疑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教师应给出的一些铺垫,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学习新知识的情景之中。

4.解决问题。这是情景教学的最后阶段,是整节课的高峰期。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对问题急于弄个水落石出。此时教师应用鼓励的目光和精心设计的语言帮助学生,使他们顺利解决问题。数学情景教学由于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所以能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情景教学能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索研究上来,就连差生也容易想进去,学进去,从中尝到思考的乐趣,逐步爱上数学,真正做到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二)着力培养学数学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职业学校教师觉得学生基础比较差,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太多,怕学生不懂,讲了一遍又一遍,但结果学生仍茫然不知所措,教学效果甚差。所以作为教师真正要做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个引导航向的人,引导学生自己全身心地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而不是一个演说家。例如,在教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这部分内容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看完书后问学生:“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有学生抢答:“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我打出幻灯,要求学生判断什么是直线的倾斜角。学生很容易发现了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我又问:“斜率与倾斜角有什么关系。”“倾斜角的正切”。整堂课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大家互相补充。教师没有多讲这些内容,但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讨论就掌握了,而且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同时也锻炼了自学、概括的能力,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成功的愉悦感得到体验。

此外,要平等对待,引导学生争论、辩论。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以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之标准,学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只能是机械地学习。其实,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和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会消遁。当然,有时学生的表达不那么完善,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学数学的信心,挖掘他们学习数学的潜力。

(三)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其数学探究能力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有以下四条特征: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数学任务;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小组内有相互合作的互动气氛;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形式可有课前协作、课内讨论、课后研讨等三种。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就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以优带差、男女搭配,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

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做到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发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要求学生合作,教师首先应该学会合作,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仅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应以平等、民主的姿态做学生的朋友,深入到学生中讨论、帮助发现,努力实现教会学生合作、培养数学探究能力的最终目的。

(四)改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个班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节内容,其认识与感受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追求统一的标准,要把课堂教学进度安排得错落有致以整体的眼光看待不同的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发挥学生主体性, 优化数学教学 篇7

关键词:主体性,能力,学法,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 打造有效课堂已经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追求,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泥沼, 改变教师死教书, 教死书的被动局面, 尤其是要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从而保证数学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1. 要做到对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源于生活, 学习数学要告别枯燥的书本和抽象的理论, 要能够例举出另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子, 寻求最佳的问题情境,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津津有味, 让学生感觉到相见恨晚, 求知若渴, 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比如,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不妨这样设计:先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个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然后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做题。如果把4个月饼分给小明和小红两个学生, 每个人平均分几个月饼呢?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月饼个数。此时学生迅速地伸出两个手指, 教师乘此机会问如果将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学生, 每人会得到多少呢?照样让学生用手指来表示。显然每个人平均分到半个月饼, 有的学生弯着一个手指, 有的学生干脆不知所措, 但是学生都知道每个人能分到半个月饼, 此时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半个月饼怎样表示呢?学生一下子被问住了, 此时学生学分数的激情格外高涨, 有了强烈的欲望, 为下面分数的教学打好了铺垫。

2. 要想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条件,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起码对学生要有成功的期待, 因为教师的期待对学生来讲有着很强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做到分层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不同的要求之下都能得到发展, 也就是要做到让每一个小鸟都歌唱, 每一块金子都发光。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对应的作业, 确保人人有事干, 人人能干事, 人人干得好。

3. 要注意让学生展示成功。

有了良好的分层作业固然好, 但不让学生展示成功就不能更好地发挥作业的作用, 教师的良苦用心也得不到体现。只有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把学习成果充分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算画龙点睛。

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有着求知欲望强烈, 但学习不认真, 集中注意力时间短暂, 听课时爱动, 精力不集中等特点, 为了改善这几方面,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做到语言生动, 可以采取恰当的比喻, 也可以进行直观的演示, 或者插入形象的图画, 或者进行启发性的提问, 教学方法要千变万化, 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力求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现在数学教学强调要改变只注重结果, 不注重过程的错误倾向。不要把教学局限在单向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今后能够主动获取知识。一个人的身边不能时时刻刻有教师在陪伴, 学生自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教育的真谛。数学家华罗庚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也正启发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摆正观点, 端正思想, 与时俱进,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要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 让他们多动手, 多动脑, 还要多动口, 调动多种感官, 然后学到扎扎实实的数学知识。特别是概念、法则, 以及公式的推导一定要解剖到位, 让学生对知识了如指掌, 弄清来龙去脉,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要对学生的各方面都要进行有效的开发。在课堂上要让他们听一听, 看一看, 想一想, 说一说, 即做到主动听课, 听课同时还要积极动脑, 该说的时候要能说会道, 该写的时候也要能奋笔疾书, 这得益于科学的学习方法, 归功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能力的提高也要在长时间的学习中逐步实现, 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积极思考、学以致用的能力, 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要会听课。听课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左耳进右耳出, 或者干脆听也听不进去, 把教师的讲课拒之门外, 当做耳旁风。起码要做到在听讲时要边听边记, 抓住重点。另外光听教师讲还不够, 对于其他学生的发言也要认真听, 同学发言有什么长处值得我学习, 或者存在什么问题要心中有数, 千万不要草草了事, 敷衍一场。其次, 要会看。这一步强调两方面, 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无数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教师讲课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如, 书本上有些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就能掌握的知识, 教师就不要过多的讲, 甚至不讲, 最多也就是进行适当的点拨, 否则就造成了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 材料要尽量鲜明准确, 引人入胜, 让学生喜欢看, 看得懂, 有价值。再次, 要培养学生动脑筋去想。“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要培养学生肯想, 在具体教学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脑筋, 从而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机会, 既要靠教师的启发, 还要靠教师的促成。教师要督促每一个学生都去动脑筋, 都来想问题。最后, 要能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学科,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 要说就要去想, 想在前, 说在后, 想问题具有隐蔽性, 但只要学生能把问题说出来就变得可操作。所以要促进学生多想一想, 要会想, 想得好, 能够想得出, 依赖于认真听讲和仔细观察。从说这个角度而言, 它的作用一举三得, 因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表答能力, 同时也就直接锻炼了学生会听、会看、会想等这三方面能力。不会听、不会看、不会想, 那么能说会道也就势必会打折扣。

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主体性教学 篇8

一、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主体性教学

( 一)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过程, 充满许许多多的“问号”, 它们需要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去挖掘出来, 并让大家共同分享、解决。学生会在发现、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活跃的思维能力、精彩的创新意识,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质疑问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每位学生都有“问一问”的机会。教师在学中可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 如“为什么”“还可以怎样”“结果会怎样”等, 让学生在质疑中充分理解与领悟知识, 为进一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充分的智力活动。

( 二) 让学生充分展开创造性想象

数学教学中需要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教师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空间, 让学生自由思考。通过思考学生才能将已建构的知识进行筛选、组织、尝试,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学生“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讨论、同座交流、小组讨论、全班研讨、师生互辩, 讨论各自的感受, 说一说各自的问题, 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人人成为争议的主角。课堂上争论越是激烈, 思维的火花就越灿烂, 想象的色彩就越丰富。

( 三) 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 让课堂教学有做、有说、有议,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加活动, 能引起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迁移, 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使学生作为数学活动的实践者,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与喜悦。数学主体性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更新教学观念, 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主体性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总结一下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感觉怎么样, 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地方不对。评价对象可延伸至老师、同桌、正在发言的同学、课本、作业等, 评论方式可采用自评、他评、小组评、全班评、发言式评论、留言条式评论等, 鼓励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评论活动中增强勇气、胆量、信心, 掌握学习活动的整体过程及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提高, 培养学生评论的技巧, 增强评论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成为侃侃而谈的评论家。

二、对数学主体性教学的体会

( 一) 改进课堂教学,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是主体性教学的要义之一。过去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由教师控制, 一支粉笔, 一本书, 数学概念的介绍、公式的推导、一堂课内容的总结。大都由教师采取满堂灌的形式硬塞给学生, 即使课堂上偶尔会提出个别问题来点缀, 发言权也基本被少数几个“优等生”垄断, 大部分学生完全被动, 课堂教学难以活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就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 教师应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作用。我认为, 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要求, 有的放矢,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切可行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有效地组织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的个性怀着尊敬和接受的态度, 不因学生存在差异而厚此薄比,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轻易批评, 而是采用学生能接受的方法来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之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为他们日后的深入学习和继续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无论是先进的理念还是丰富而新颖的内容, 真正要在课堂上落实好就需要有适当的教学模式。为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最重要。

( 二) 运用信息技术, 拓展学生的主体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 “未来教育 = 人脑+ 电脑 + 网络”。计算器和计算机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数学世界, 它们把困难变得容易, 使过去的不可行变得可行。例如, 计算机能显示和操作二维、三维的形状复杂的数学对象, 计算机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去表达数学思想, 等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 可拓宽学生学习的方式, 如通过网上交流, 使合作学习富有成效, 同时也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方便。因此, 在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更新, 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 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

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 丰富学生的想象, 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与创新的能力。

如何实施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法 篇9

一、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含义和重要性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教师辅助和引导学生不断的自主的去学习和创新,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在使用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的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赋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教师与学生在真正的平等的地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学习,健全和丰富了学生的人格,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主体性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教学思想的改变,因此需要教师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一切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都要始围绕学生,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身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和全国的教育事业负责.

二、我国构建主体教学法的现状

数学教育一直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在不断的努力,希望能够提高自身传授和学习数学的能力,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学习数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够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难题的能力,通过主体性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应用的时间长,范围广,因此想要在短时间内达到全国范围内的应用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加上目前各种教育模式层出不穷,因此很多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充斥着国内教育领域,在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很多人的思路和想法受到了影响,必然会出现无法判断、难以抉择的时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体性教育模式的应用和推广;目前主体性教育模式本身还处在初级阶段,尚存在很多的不足,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我国人口较多,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高等教育,因此很多的人将高考作为了改变人生、改变命运的方式,数学作为高考中分数比例较大的学科,自然也受到了很多的重视,在这样的应试教育的长期的影响下,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更加的直观和简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知识的传播,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的不断扩展,应试教育已经逐渐被取缔,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自身的教育思想,摒弃一板一眼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引入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的符合国家以及社会的需要.

2.让学生来讲解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更加的广泛,因此与很多“70后”、“80后”相比,“90后”的思想更加的活跃,个性更加的突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也越来越独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压制学生的天性、使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失去兴趣,因此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主体性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完全的放任学生胡乱的思考和学习,而是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其中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充当教师,来组织课堂,维护课堂秩序,这样在讲解前,学生对于讲解的内容要进行更加充分的学习,这样与传统的预习方式相比更加的深入和彻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彼此之间没有代沟,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引起听者的共鸣,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教师的辛苦,更加的尊重和理解教师,也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能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利用指数函数和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房屋贷款分期付款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还能够分析出彩票的相关问题,不仅增了学习的乐趣,也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小组合作的方式

素质教育下数学教育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数学的精髓,并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师除了可以运用学生上台讲解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算法”概念的过程中,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断的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讨论和学习,先由小组内部进行讨论,然后在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这样能够将问题更加的深化,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教师与学生都要开拓思路,挖掘更加有趣的教学方式,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4.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堂与其他的学科相比更加的实用,涉及的范围也更加的广泛,同时由于高中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与小学和初中相比学生的思想更加的成熟,对于数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数学的兴趣也基本形成,在这个阶段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尤其是针对一些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要让学生坚信,只要学习方法正确,数学并不难,通过努力后,数学问题是能够解决的,数学成绩也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的融合,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充分的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将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的联系到一起,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改变,自然而然也会对学习更加的感兴趣,能够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数学在人的生活中以及整个教育体系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无法比拟的作用,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由于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扭曲,无法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国家为了培养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主体性教学模式也营运而生,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事实需要,能够有效的存进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能够真正的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洪松舟,卢正芝.我国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十余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

浅谈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 篇10

一、设置情境, 鼓励参与

课堂教学不是填鸭式灌输, 而是通过认知和体验吸收知识, 转化能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学生才是认知主体。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抽象理论解说, 要结合小学生认知规律设置他们乐于、易于认知的教学模式, 以此来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到知识生成和互动中来。具体操作中, 我们可以设置趣味的情境问题先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 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中来。

比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 可以这样引导:前面学习了面积的基本知识, 学会了用数格子的方式来衡量面积大小, 那么请看课件, 谁能来帮农民伯伯比较一下两块地的大小。 (课件出示两块地, 让同学们以数格子的方式衡量面积) 然后启发学生:现实生活中墙壁、地板、广场等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总不能用画格子的方式, 那有什么简便方法呢?

这样的情境问题引导可以说是循序渐进, 启发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 然后通过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驱动学生深入探究本节课知识奠定基础。

二、合作学习, 实践探究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古人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 获取知识生成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经过学习主体———学生, 亲自实践体验才能完善认知。同时, 由于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的不同, 每位同学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能力也不尽相同, 所以只有集思广益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无限的知识生成和迁移。需要强调的是,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构建相互帮扶的学习小组。

承接上例。要给出问题让同学们合作学习。思考问题:“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有没有关系呢?能不能探索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通用简便方法呢?请拿出准备好的教具开始探索、研究”;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 累算出卡片上长方形的面积, 然后记录好结果, 观察面积和长、宽的数据同学们会发现什么规律;5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 教师巡视;小组汇报, 经过交流;同学们发现长方形面积是长乘以宽得出的积数。可以随机找几个长方形引导同学们进行普遍性验证, 这样才符合科学的思维方式, 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 教师要及时给与鼓励和表扬:“同学们真了不起,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操作, 发现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以上步骤, 是让同学们由猜想到体验, 从实践中寻找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只有经过这样的深入探究, 同学才能明白面积的真正含义。体验中掌握知识原理, 这就是主体性教学的特色, 值得借鉴。

三、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知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引导同学们学会了数学知识和基本算法, 我们要投入到实际中来让学生解决问题, 从而巩固知识, 提升运用能力。

例如,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王老师家要装修房子, 可是不知道客厅要铺多少地板砖?已知客厅长8米, 宽6米, 地板砖是边长0.8米的正方形, 请问王老师需要买多少地板砖?

这个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面积问题之一, 我们要给同学们留出探究时间, 启发他们经过思考运用新学的面积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经过探究得出一致意见:1.要算需要多少地板砖, 首先要算出地板砖的面积0.8×0.8=0.64平方米;2.还需要算出客厅地板面积:8×6=48平方米;这样问题就明了了, 就变成在48平方米的客厅里铺0.64平方米的地板砖能铺几块的问题, 很显然就是:48÷0.64=75块。

经过的引导, 体验, 探索和实践认知, 同学们就能全面掌握了面积的知识和运用。由此可见, 主体性教学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是让学生在探究和思考, 而不是传统的说教和灌输, 这样的主动学习必然是卓有成效的。

本文是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的几点认知和思考。总而言之, 要认识到,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中, 一切教学过程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针对性的设置,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体验、思考和生成中来, 只有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才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产生无限的知识效能。

参考文献

[1]储东亮.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团体心理辅导下一篇:二十世纪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