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课堂模式

2024-05-25

主体性课堂模式(精选十篇)

主体性课堂模式 篇1

一、化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依据理论及自主学习的基本过程, 和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细化分为激发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精讲等五个环节。

1. 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的激发, 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学习内容对自我的意义;其次, 教学应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探究性。鼓励学生自我质疑、自我发现, 最终实现动机的自我激发、自我维持。

2. 确定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目标包括学科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方法) 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意志、情感、态度、精神) 两方面。

3. 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可分为自学、自检、反馈、自结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实质是通过不断自我反馈, 从而理解知识、提高技能。自学:由学生独立学习所选内容, 包括阅读和实验两方面。自检:目的在于发现自学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 为改进学习、弥补不足提供依据。反馈:根据自检结果、学习过程的自我感受、教师的指导等反馈信息决定是重新自学、高层次的自检、还是进入自结阶段。自结:总结知识要点、学习策略及方法等。

4. 讨论

讨论的目的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通道不畅的弊端, 努力开拓信息通道和信息来源, 形成纵向交流 (教师与全体学生、教师与个别学生) 、横向交流 (学生个体间、学生集体间) 共畅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具体进程分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两个阶段。

5. 教师精讲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 不可能通过自学和讨论解决所有问题, 也很难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 教师精讲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二、化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要领

1.

精心设计教案, 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教师课前必须精心设计教案,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选择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的教学方法, 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周密考虑, 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地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

2. 适时适度调控, 使课堂教学有效进行

主体性教学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思维活跃, 教师要对课堂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推敲, 看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是否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功效, 对学生出乎意料之外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 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与本节内容无关的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适时适度调控, 实施有效教学。

3. 兼顾全体学生, 实施因材施教

全班几十个学生他们的知识起点不同, 接收能力有别, 学习需要各异。因此, 教师在课堂提问、板演、实验等时, 要力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坡度不等的问题, 让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得通, 有所得。如此因材施教, 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4. 调动学生心理因素, 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起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在课堂上若注意力不够集中, 教师要利用声、光、电的显著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挖掘有意注意的潜力, 也可以用科学家的执着追求激励学生克服困难, 勇于攀登。老师要研究学生的内在的心理过程、情感的变化, 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

5. 科学划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的时间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 思考、回答、练习、实验等需要时间, 对于老师来讲, 解释、指导、板书等也需要时间。因此, 存在一个时间分配问题, 我认为教师在引导、点拨上所用时间一般不能超过整堂课的三分之一, 大部分时间应该留给学生, 让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去实践、去思考, 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能力, 以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三、化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1. 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通过该课题的实施, 实验教师认识到, 只有转变观念, 才会有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的备课、上课真正是从学生出发, 以“学”为基点。

2. 提升了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 带来学生面貌的根本变化。

要使学生学得好, 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最主要的内驱力。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形式、内容。

3. 初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中设计良好的教学情景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创造了机会, 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合作学习营造了基础, 这些综合表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现端倪;而学生的学习心理也经历了兴趣、怀疑、自信的历程。

4.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活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课堂模式 篇2

[摘要]: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解题课堂教学。笔者遵循教学原理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特点探索以构建主体性教学解题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采用小组合体的学习形式,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造精神。使每个学生获得发展,达到数学课堂素质教育的目的。[关键字]:数学解题课堂教学 主体性 教学模式 初中生普遍认为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有的学生更是害怕数学、厌弃数学出现这种现象,问题并不都指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上,同学们在解题方面,大多只是停留在思维的最底层面,仿照例题的模式,这种只能够解决掉一般的习题,但是遇到一些综合类、延拓类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对概念更深层次的应运就一无所知,导致学习的不良情绪就会产生。从解体教学来看,教者往往是“就题论题”,学者常常“见题发挥”。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知识的领悟是通过实践探索中培养出来的。人们往往误以为实践就要大量做题,搞起了“题海战术”,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把此类现象与各类考试联系在一起。这样教师两地难处,“题海战术”在所难免。大量的做题可能会取得高分,长期的训练只能停留在“题型-匹配”这样在基本知识原理上和解题方法上的理解存在欠缺。联系到目前的素质教育,也正需要从教学方面深入探索,改造课堂教学。

一、解题活动在教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因为教学知识的发展基本形式是不断地提升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构建起数学自身的体系。同时也需要参与其中,积极思考与活动,它是一种积极主动性思维活动,以活动为介质去理解,掌握知识,不断地对内容再组织,从而有所领悟、成熟和提高。(一)、解题教学设计

1、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起着导演的作用,起作用示范、启发、引导、组织、调控、评价等作用。

2、明确教学内容,课堂上展示的问题,打破学生己有的认知平衡,引发认知冲突,同时激发学生自觉性,启发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探索问题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提问巡视,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真实思维活动。集中问题解决结果,并助其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对于未彻底解决问题有待继续发展,加以思考。(二)、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备课前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情况大致了解,初步确定思维起点方面。

2、展示问题后给一段时间陈述疑点的解决;问题研究的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激发学生智力参与。教师也应平等身份参加,并及时发现做出评判。

3、归纳小结,这是解题教学中起画龙点睛作用,使知识系统化,特别是解题策略的发现。使学生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中发展完善。

二、构建主体性数学解题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在具体实施中突出以下教育思想:(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数学的教学过程首先看作是学生“学习过程”,即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也是知识和技能“内化”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就需要主体的自主行为。只有积极地智力参与就能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去换学生的“学”,引导积极主动参与,在教学全过程中由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1)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使两者统一起来。教师讲清参与道理,使学生具有参与意识,参与意识强的学生往往学习目标越明确。(2)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式过程 老师不应简单地给出题目结果,应促使学生动手、动脑。教师创设好问题的环境,激发参与热情,让他们独立获得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3)参与学习方法的选择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的学习,探求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选择,直接决定着学习效果,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方法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由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二)、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作用(1)增强了信息流量

即从单项反馈变成了多向反馈,把发言权会从1/60提高到1/4(安全班60人计,四人一组);小组合作过程中同学们之间可以得到相互启发,可能比师生交流更有效,因为同学之间交流中氛围融洽,容易启发接受。还可以拓展思维,能够达到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2)培养互助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不仅知识得到了拓展,更有利于学生在团体学习生活中的责任感,能够懂得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不仅在学习方面有所提高,还锻炼了学生的生存意识。从素质教育方面看不防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模式。

三、创设学习环境,建立教学常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获得经验,思想观念在每个过程中,思维的主体是学生,这一点无庸质疑。而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表现为创设环境,指点方法,适时评价,组织交流。

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学习的目的就是创造,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创造,创造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高问题和进行适当的思维方法训练。

(1)培养独立思考:创造需要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人难于创造,课堂教学在思考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而我们可针对学生的特点,对问题采取有备的讨论,然后交流比单纯地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

(2)鼓励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教学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有很大不同,这也正是我们教师获取教学经验的机会。对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分类,诱导。

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篇3

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立体思维理念的发展观。它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构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有效地提升人的生态思维配合人的上升和持续发展,整体反映和把握人的存在和意义。构建主体性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使学习活动从传统的受动性转到了能动性层面上来。在此层面中,学生充分深入到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中,引发独立思考,在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引导自我发展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本文主要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三个环节以及三环节中起到静、动、伏、起作用的情、策两点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旨在正确树立和发展人的意志、思维与情感,突出高职教育的特征。

以“情”投入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支撑点教育的主体是有“情感”的“人”。《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教学活动是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与传递,教师有了情感的投入,才能真正的赏识学生,善于表扬学生,懂得尊重、认同学生的每一点价值,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产生自我实现的内驱力。有情感投入的教学是最容易有丰厚回报的教育,情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潜能,是主体性教学实施的无穷力量,是主体性学习的内驱力。通过情感的激发,学生这个“人”不仅是能学习的,而且是能“独立、主动和创造”地去学习。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情感品质: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表里一致;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的感情和意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师有这四个方面的品质,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可以免除学生精神的威胁和挫折,学生就会自觉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主体性,是能力发展延展可持续的基础。

以“智”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贯穿线发挥主体性,必须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中突出“智”的教学活动原则,“智”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以“序”组织教学内容,知识序和认知序相结合。从知识性来看,每门学科的知识都是有机的整体,各个概念和各条原理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连贯性和关联性,这种内在联系即为知识本身的“序”。从学习者来看,学习者认知的发展也有内在的程序性和连贯性。如从已知到未知、从感知到理解、从巩固到应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等等,这是学习者认知的“序”。学科知识的序不一定就是学习者认知的序,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既应考虑知识的序,又必须遵循学生认知的序,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合理组织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很好地结合起来,才会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突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位置。

知识要遵循网络化原则。从纵的方面看,知识脉络要清楚,上下位联系应环环相扣。对重难点内容要前有铺垫,后有延伸、发展。从横的方面看,不仅要注意本门学科同层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贯通,同时也要注意邻近学科间的相互联系、贯通与渗透。

选择最优化的组织方式。学习受多种因素制约,教学内容的组织也应有多种不同方式。虽然不同的组织均可达到同一教学目标,但其效能却大不一样。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组织时,除考虑各部分外,既要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的协调,又要把握各部分内容上下左右的衔接,才能达到整体最优化。

以“智”贯穿教学过程,学习主体的主体性发挥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连接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教师需要以智慧来完成教学过程。智的体现为“隐”,教师只为过程的引导者;学生则以“显”的方式活动于课堂过程,进行主体性的认知、表达、操作,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不仅要给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不仅要教会学生以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敢于创造的能力。

“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是主体性学习的核心面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以任务为中心进行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的驱动,精心策划好若干实现任务的途径,将“目标——成就——评价”的课程内容,以“主题任务——创作经验——表达”的形式来组织。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智力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实际差异,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任务驱动的过程中做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就是化零为整,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就是化整为零,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

主体性课堂模式 篇4

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谈谈实施“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点尝试。“遨游汉字王国”活动设计了三个板块:(1)梳理知识,整体把握;(2)制订计划,开展活动;(3)总结收获,交流成果。第一板块在虚拟课堂进行,第二板块使虚拟课堂与现实活动相结合,第三板块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第一板块:网络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虚拟课堂中完成。以下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导学案:

(一)“有趣的汉字”活动建议

1.活动的目的:感受汉字的神奇与有趣。

2.活动的要求: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受到启发。

3.活动的内容:搜集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阅读材料”之一:

1.《字谜七则》。

思考:《字谜七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你能应用汉字的笔画笔顺、增减偏旁部首(或部件)和象形、形声、会意的造字方法编字谜吗?

2.阅读了解。

《有趣的谐音》《昌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

(二)“我爱你,汉字”活动建议

1.活动的目的:了解汉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2.活动的要求:“加深对汉字的热爱”“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 做点实事”。

“阅读材料”之二:

《汉字的演变》

对照比较七种字体,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1.《汉字小知识》。(通过班级网络平台了解如下知识)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选择性阅读。

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一点值万金》《街头错别字》《赞汉字》《书法作品赏析》《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虚拟课堂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不仅给学生以完全的自由,也让文字材料充分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充分感知,充分获取信息。

第二板块:网络学习和设计活动相结合———充分感受自主

(一)设计意图

在第一板块知识梳理的基础上,采取虚拟学习和设计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自主。

(二)活动内容

1.在网上或图书室搜集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2.搜集、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的活动。

3.搜集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者笑话。

4.搜集有关汉字起源与发展的资料,感受汉字的神圣与纯洁。

5.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或因为写错别字而造成不良后果的 实例。

6.进行一次社会用字调查,将调查结果写成简单的报告或者 建议书提交有关部门,推动社会用字规范化。

7.搜集书法作品办展览,欣赏汉字的优美。

(三)活动要求

1.虚拟课堂大讨论,使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展开活动,从而了 解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神奇有趣。

2.兴趣相近的学生自由组成兴趣活动小组,教师适当调配人数。

3.各组归纳整理,制订活动计划。本次活动由于有一定的要求,不仅引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通过上网搜寻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来寻求答案。这样学生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牢牢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第三板块:现实课堂教学———主体性得到升华

(一)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收获、交流成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活动内容

1.遨游“字谜快活林”。除阅读材料出现的字谜外,学生的搜集 和整理给了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撷取部分摘录如下:

第一组:

(1)人人一致。(2)自小在一起。(3)口罩。(4)没点主见。

(谜底:丛;省;回;现。)

第二组:

锥、鸿、典

附:参考答案(1)一堆沙土变成金;推开手,换金来。(2)江边飞来一只鸟。(3)一曲开唱八音合;两手捧着一本书;曲头兴尾。

2.遨游“谐音欢乐谷”。学生通过搜集、排练进行现场表演。

(1)表演一:《太后—太厚》;(2)表演二:《“是”字述职》。

3.遨游“汉字练兵场”。集体交流写错别字的危害。

4.遨游“汉字聊天室”。这项活动是为学生课外虚拟课堂自主 性提高、升华而布置的任务。

(1)搜索“世界掀起汉语热”。

1多媒体视频阅读。

2点击:《汉字传入日本与日本文字之起源与形成》。

3讨论:为什么全世界会掀起一股汉语热?发表微博、博客日志或与网友QQ聊天。

(2)与中国古代书法家对话。

1搜索“王羲之”。

2搜索“柳公权”。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研究 篇5

文章编号:1008-0627(2003)01-0118-03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构想?

(一)实验目标?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教学程序可用下图式表示:??

三、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乐学新知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自读质疑 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 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

主体性课堂模式 篇6

前期工作布置完毕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持续的跟踪。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不如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为了使他们的探究成果能在上课前及时完成,教师的跟进是必需的。我的做法是每天下午放学后,找到各小组的负责人,依次向他们了解探究的进展,督促他们抓紧时间。借此机会,也可以及时解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适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如此,就可以准备上课了。一学时45分钟,其中30分钟用于学生报告和讨论,15分钟用于教师的引导和总结。第一部分,教师进行新课导入。第二部分,请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上台汇报探究成果,汇报完成后,其他小组就其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或听完后仍有不解的问题,向这一小组提问,作报告的小组集中讨论后回应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应当扮演重要的角色,既要维持好课堂问与答的秩序,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恰当总结,甚至要在此基础上追问,不断挖掘教材的外延,拓展教学内容。第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性点评,梳理本课的知识点并创造条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所展现的成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学生资料查阅之广、史实建构之完整、观点概括之精当可以说是出乎我意料的。可以说这堂课充分发挥了他们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不重探索”的缺陷。下面就简要阐述学生对教材内容解读的精彩部分。

探究重返联合国的学生查阅了大量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超出了我所给材料的范围。通过对张绍铎的《美国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一文中材料的解读,他们得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也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一个因素,并指出这仅仅是外部的促进因素,根本还是在于中国自身国力的增强。这样就丰富了学生对中国重返联合国背景的认识。

探究中美关系解冻背景的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认真细读,从中理出了一个理解中美关系解冻背景的理论框架,即中国、美国和苏联的国际大三角关系,并具体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三国间两两之间的关系。这样深刻的分析,足见他们课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这是其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体现。

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学生以时间为轴,一步一步地展现了中美走向正常化的过程,详略得当。

探究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学生用漫画的形式演绎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富有创意,使历史生动活泼了起来。课堂气氛随之带动起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事半功倍的。

学生主体性学习模式在历史课堂中的实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则看似沦为了配角,实则不然,这种模式下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能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最具可读性的学术前沿材料,又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总结能力和组织能力。唯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正确的发挥,而不是无的放矢。

主体性的学习模式,笔者认为课前的准备过程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从中获得的也许比课堂上更多。以本课为例,他们就在准备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学术锻炼:学会了如何寻找材料,解读文本和构建一个叙述框架。这些对于培养他们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是极为有益的。

主体性课堂模式 篇7

1 领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与特定目标相联系并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2]。近年来, 人们开始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这标志着教学改革由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次重大的教学战略改革, 是教学思想观念的一次深刻革命。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就是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 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 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主人翁精神, 不断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 遵循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原则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发挥的前提条件是民主,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长期以来, 在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以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统治”讲台。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引下, 教师“满堂灌”, 学生则死记硬背、盲目接受, 阻碍了学生自身思维的发展。主体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冲破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 用求异的方式处理教学问题,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因此, 我们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2.1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在传统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关系上, 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教学, 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主体性教学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鼓励学生探究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主线, 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建立师生平等的伙伴关系

主体性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构建师生平等、宽松民主、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是主体性教学模式应该遵循的又一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而非教学的主体, 更不是主宰者及居高临下的操纵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已由过去的“统治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 是一种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 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进行的是主导与主体之间认知与情感的平等交流, 这样学生才能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向教师和书本挑战、敢于主动探索问题并得到自己的结论。

2.3 形成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学习体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用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 从头“唱”到尾。在教师认为, 只要自己完成了本堂课教学内容的讲授就算尽责了, 至于学生究竟懂得了多少知识则不加深究。主体性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探索研究的多维互动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即学生自主探索, 自己提出新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对新的问题进行共同研究, 利用科学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开展多媒体教学, 开设多层教学平台, 引导学生在接受现有知识的过程中去归纳、总结、重组知识, 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一步一步积累和升华。

3 构建课堂教学新理念

理念就是对自己的策略选择和行为方式能够清晰地进行解释和行为描述, 即能够解释为什么[3]。笔者及同仁在探索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构建了以下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3.1 以人为本, 构建课堂教学互动理念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作用, 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越俎代庖的教学方式, 客观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悟性和灵性。在探索主体性教学模式中, 构建以人为本、教学互动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知识的引导者, 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挖掘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构建等可塑因素, 力求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在师生彼此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撞击,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会合作,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增长才干、实现自我超越的阵地。

3.2 激发创新, 构建知识自建理念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制高点, 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构建知识自建理念就是运用现代教育观, 采用科学、艺术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在讲授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中的“心脏听诊”时, 除将心脏瓣膜疾病所产生的杂音及其发生的原理讲解清楚外, 更重要的是应列举大纲所要求的常见杂音, 将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运用多媒体技术融图像、文字、动画、声音为一体, 使一些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 复杂的解剖、生理及病理变化过程, 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分辨、评判, 像欣赏艺术作品一样,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 最终达到对“心脏杂音”相关知识系统的自我构建。同理, 在讲授内科疾病时, 通过病案分析的教学方法, 首先提出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深入浅出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从中找出同类疾病的异同点。这种带着问题探讨思索的教学方法,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能够既从异中求同, 又在同中求异, 达到了求异创新、学知识与学方法, “学会”与“会学”相结合的目的。

3.3 倾注爱心, 构建课堂乐学理念

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 它总是可以创造奇迹。教育心理学家指出, 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学生有了愉快的情感, 就会满怀激情地去渴求知识。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既是知识对流又是情感对流。如在讲授“病史问诊”时, 首先教师和自愿参与的学生进行问诊演示, 然后通过角色扮演与互换, 让学生互相进行询问, 这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和情感双层面的交流。而在讲授内科疾病护理评估时, 通过模拟病房, 创建临床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对患者的情感。故在内科学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同时, 教师用微笑、理解、宽容、鼓励等方式表达对学生的爱,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消除学生的顾虑, 增强学习的毅力。对一些理解力较差的、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 教师以“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消除其紧张情绪, 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反复耐心讲解;对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以微笑和肯定予以鼓励。教师对学生充满关爱和期望, 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 从而使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健康心境。力争让各层次的学生变“不学”为“想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求异创新的自我喜悦之中。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被动学习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 而主动学习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形成了多维互动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打破了长期以来教师唱“独角戏”的“一言堂”局面。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给学生带来了心灵上的愉悦感, 实现了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 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樊树鑫, 段丽凌.适应现代教育需要探讨主体性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研究杂志, 2003, 16 (14) :902.

[2]郭常安.目标教学与中等医学教育[J].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主体性课堂模式 篇8

留白是一种智慧, 也是一种境界, 留得巧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语文课堂上的“留白”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让课堂留有余地, 不至于内容爆满而又有益于学生群体需要, 将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不同梯度,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相对充裕的空白时间, 从而使得学习有节奏的一种策略。留白, 重在课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探究和延伸。在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拓展迁移等教学环节和实际课堂教学操作过程中, 都应体现留白的智慧, 留白应有机地渗透在以上环节之中。

一、课前导学时“留白”, 吊起学生胃口

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课前导学, 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新的结晶。“未成曲调先有情”是课前导学的最高境界。导学时应依据文本内容, 抓住高中生“喜欢新颖、追求时尚”的特点,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激发学习动机, 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学中来,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 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前导学时所运用的留白智慧, 可以是提问式留白、故事式留白、图片展示式留白。这些留白都能创设悬念情境, 进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则可以在学生“欲知”“急盼”的情境中成功地完成课堂教学。

二、质疑讨论时“留白”, 激发学生思考

真正有活力的课堂不应该是一面毫无波澜的湖水, 平静而无生气。而应该是能在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甚至出现“争议课堂”。“争议”通常是“于无疑处求疑”开始, 因为“疑”是“争论”的起点, 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才有了“敢于争议”的思想基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核心就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质疑讨论环节, “留白”能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 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

在质疑讨论时, 针对语文学科特点, 抓住语句矛盾处留白, 字词用法留白, 课文重复处留白, 标点用法留白等。巧设“留白”, 给学生提供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受更清晰, 对人物个性特点了解更准确, 并以此为契机, 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以实现内化语言, 陶冶情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反馈矫正时“留白”, 促成学生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因此, 教师在反馈矫正环节, 要针对学生出现的误区, 留下空白, 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 对错误中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和欣赏, 并顺着学生的思路, 有效“激活”其合理成分, 促成学生的反思。

在课堂上, 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 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种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 而是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四、拓展迁移时“留白”, 激励学生探究

按照一般的教学环节, 教师在结束全篇课文时大多布置作业, 似乎总是缺少一种余韵, 不留空白是其原因之一。大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 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还需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拓展迁移是一堂课的终曲, 若设置好留白, 弹好终曲, 则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并取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因此, 拓展迁移必须圆满有力, 使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应把握好这个最后环节, 使之成为精彩之笔。这样的教学发挥了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 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 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总之,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一定要学会放下自己手中的“抢答器”, 确保留白始终贯穿着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每个环节。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 还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进而能达到“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篇9

一、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讲课时, 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不够信任, 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点、难点时, 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 所以教师讲的多, 而学生说的不多, 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 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 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 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 报纸上的时事, 都可以作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

判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为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 而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能力、情感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变化, 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 这其实就是一个备课问题。

目前状况下, 多数老师的教案目标陈述的是“老师做些什么”, 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 也就是只有教的方案, 没有学的方案, 我认为这是需要改进的。教案与学案必须合一设计, 但应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教学相长, “怎么学”应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这种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知识要点要表解化, 以表解的形式系统归纳梳理各节知识, 以此作为文化素质的基石。2.以方法、思路作为主线, 以问题和例题形式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 构建知识框架和支撑。3.围绕教学目标, 选择适当的训练题, 突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4.教与学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点、线、面构建的立体, 涵盖全部知识的教学方法设计, 抓住重点、难点的讲练编排, 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着鲜活和翔实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同时提高综合能力。

三、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 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 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 在尽情地灌输, 即使让学生讲, 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 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 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 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 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 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 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 确立一名负责人, 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 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 确定主题, 如, “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 并进行讨论、交流, 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模式探讨 篇10

一、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

分析2014年扬州市中考英语题型, 整套题加大了阅读量: 一篇完形填空15分,四篇阅读文章30分,一篇任务型阅读和短文缺词填空各10分。显而易见,阅读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而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 特别是初中生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加大对阅读的训练, 使他们逐步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操作措施

要上好英语阅读课,首先要有好的阅读教学设计,好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保证。下面,我就以牛津英语9年级Unit5阅读课谈谈自己的一堂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内容含量大。 在此之前,学生在第4单元已经学过有关Spud Webb和姚明的文章,我在处理这篇文章时的构思如下:

1.教学目标

( 1) 语言知识目标 :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能灵活运用。( 2) 语言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谭盾的经历和作品,能够提炼出信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的技能,掌握传记类文章的写法。( 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体现课堂教学学生是“ 主体者” 的身份, 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各个环节, 真正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2.教学重点

新短语、 句型:the sounds of the rushing water and the blowing wind,go on to study,make music with common objects,get to know,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water flow,though it is in a Western style.

Each time a medal was presented to a winner at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the award music was played.

When he was very young, Tan showed an interest in music.

As a composer,perhaps he is best known for winning an Oscar for his music in the film 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

3.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课文的新词汇、句型和谭盾的“ 音乐无边界”?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谭盾的生平和作品,学会写人物传记。

4.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Lead- in

用多媒体播放谭盾水乐的视频, 屏幕上的场景迅速激活了课堂,学生聚精会神地看谭盾他们用水和乐器奏乐、聆听音乐。 听完我问学生:“ Do you know who he is? What’s special about his music? ”学生马上热烈地讨论起来 ,说谭盾上过湖南台 ,是有名的音乐家,他的音乐里有水的大量出现。 我接着问“: What made him famous? What achievements he has got ? ”( 设计理念:一开始就用谭盾奇妙的水乐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Step2,Fast reading

我指着图 片问学生 :“ Who is the article about? What is he? What is he famous for? What is his achievement? ”( 设计理念:趁热打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快速阅读, 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迅速默读完课文,了解主旨大意。 只要有自己的观点,都给予肯定和表扬。 这样,就使学生的成功体验得到了提升。 )

Step3,Scanning

Read the article again and pick out Tan Dun’s music works as quickly as you can.学生带着目标立刻得到答案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Para3) ,Water( Para 4) ,Award music for the Beijing Olympics ( Para 1、5)( 设计理念 : 帮学生理清课文的一条主线,长的阅读内容似乎简化。 )

三、结束语

总之,现行初中阅读课文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容量大、密度高,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教学途径来解决。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对他们进行训练,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在特定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如听、说、读、写、译,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当然, 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本节课个别学生读音如boundary、conservatory不到位, 小组合作有滥竽充数现象。 因此,我们只有吸取经验教训,弥补不足,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打造生机勃勃的新课堂。

摘要:好的英语阅读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保证。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大对阅读的训练,使他们逐步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激发,兴趣,主体

参考文献

[1]华春娣.多媒体在初中英语课堂的运用研究[J].中学生英语,2014(04).

上一篇: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下一篇:玉米螟特点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