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2024-05-16

调整结构带动经济发展(精选五篇)

调整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篇1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重工业产业结构不断的走向技术集约化。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能源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使能源及资源消耗大大减少,当前重工业产业构成正在不断的走向技术集约化,这表明哪个部门能源利用效率高,哪个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就占有更高的比重。我国统计局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是这样划分的:主要包括核燃料加工、信息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公共软件服务业等,除了公共软件服务业外,其它产业都是重工业。以上的这类产业的单位GDP能耗都不高。

河南省的重工业结构目前还是主要以传统工业为支撑,还是在初级加工阶段。全省重工业主要由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资源开发型能源和初级加工业等原材料基础产业为主,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以及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环保的产业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小,还没有形成支柱产业。所以,在河南省重工业结构中要加大力度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推进一般技术水平的产品生产能力的迅速发展。

2 产业集群竞争力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

目前,产业集群遍布全国各地,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劲的推动力量,人们越来越重视产业集群状况。从河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中我们看出,河南重工业产业领域有388个产业集群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了1亿元,工业总产值总计4501.6亿元,在全省当年工业总产值中占37.1%;巩义耐火材料产业集群等有15个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了50亿元,有91个产业集群的年工业总产值都超过了10亿元。

目前,全省主要的产业集群有:洛阳光伏产业集群、长垣起重机械产业集群、巩义耐火材料产业集群、长葛金刚石超硬材料产业集群、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偃师钢制办公家具产业集群等,他们都是享誉全国的产业集群;形成了郑州市区、巩义市、新密市、荥阳市、上街区、中牟县,许昌市区、长葛市、许昌县,焦作孟州市、沁阳市,濮阳市区等产业集群聚集区和密集带,同时产业集群推动着县域经济不断走向繁荣。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推动集群经济发展的根源。产业集群竞争力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主要体现:

2.1 产生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

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可以实现单个企业规模扩大和内部垂直整合成本之间的平衡。因为集群内部的企业能有效接近原材料、人力资源、共享制度资源和公共资源等产业专门性资源,这样我们就能够让所有的集群成员用最少的成本使用互补性资产。

2.2 信息的交流和共享,降低交易费用

因为集群内企业间的交往比较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协作关系,从而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

2.3 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因为是规模经济,集群内的企业生产成本会比分散经营的企业要少,这样在价格竞争上就很有利;差异化战略使企业在竞争上改变了以以价格竞争为主的趋势,而是转移到了以价格基础的非价格竞争。

2.4 创新体制增强企业技术竞争力

随着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样就不断地督促着企业提高其创新力,不断的推进技术创新;由于产业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机制非常完善,这就使得各个企业之间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更好的组合在一起,使得集群成员企业可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提高创新效率。

2.5 增强规避风险的能力

集群内企业进行专业分工合作经营,共同分享经营成果和分担市场风险。

3 河南重工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集群数量较少,对经济的贡献度有待提高。

3.2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大部分还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的重工业主要以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初级的加工工业为主,我国产业集群数量总体呈现中西部较少,东部沿海及发达地区较为密集的整体态势。

3.3 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

从全国的角度来讲,大多数地区产业集群还要不断的完善其不健全的核心产业、建设更长的产业链条,供应链的各环节没能有效的联合起来,上下游企业没有紧密的联系起来,外围服务企业比较落后,表现出较弱的整体市场竞争趋势。

3.4 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还有待完善。

大部分地区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只是注重了核心产业的发展,金融、研发等外围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取得较快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集群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还要建立更多、更完善的教育机构,专门培养这些专用性人才,建立健全相关的培训体系。

3.5 大多数产业集群缺乏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产业集群的优势之一在于其完善的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进而不断推动主导产业的创新,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但是从现在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研发机构还不健全,研发队伍也需要不断的壮大和充实,要努力健全各种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产品销售的收入中在科技创新的投入上占得比例较小,没有先进的企业治理结构,没有充足的管理人才,企业间也没能够很好的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和互动,在地区创新机制的建设上非常落后,未能够很好的进行产业集群自身的产业升级,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比较差。

4 对于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对重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4.1 根据区位优势与特色经济选择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当从基础做起,解决基础产业发展的种种障碍,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基础产业做好相应的改造,加大投资力度,从而推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近几年河南省的能源、机械、纺织、食品、矿物开采及加工和化工这六大支柱产业不断的繁荣,能够不断地推动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从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上来分析,原材料、初级加工工业所占的比例较大,产业链条不长,主要是煤炭、电力、建材等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在推动着经济的繁荣,产业结构的构建要抓好支柱产业这个核心,将更多的投入投放到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支柱产业上,诸如煤炭这类传统支柱产业虽然具有市场优势,但是技术不够先进,所以要在这类产业中加大创新力度,采用高科技,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其产业技术升级。

4.2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运用政策手段带动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政府要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不断提高重工业产业集中度,比如,可以加大排污费的征收,通过设置碳排放税来控制重工业准入;小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对于他们来说要想负担起较高的污染成本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排除了小资本的进入。

4.3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人力发展高新技术业推动技术进步是个重要的战略,要在发展新技术产业以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制定更多的政策优惠,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走向繁荣,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市场。在以高科技产业为服务对象的风险投资基金方面加大发展力度,开拓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宏观管理方面需不断的强化,创造最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管理体制,特别要注意的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法律手段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河南省重工业产业内部结构还是在资源初加工阶段,主要是资源开发型产业,煤炭、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和初级加工业所占比例较大。主导产业中还没有加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环保的产业,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才刚刚起步,不能形成主流力量。近年来,产业集群现象的出现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产业集群竞争力逐渐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动因。本文主要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重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2011)M.

[2]朱涛.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政策选择[J].中州大学学报,2008(4).

[3]周颖.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以浙江纺织业集群为例[J].技术经济,2007(1).

[4]周华林.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经济管理,2007(1).

[5]李秋香,袁晓兵.河南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比较与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

浅议经济结构调整与调整治理结构 篇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当下调结构的重点经济结构调整,很有迫切性,但治理结构不调整,经济结构调整阻力就很大,中央说了简政放权,很有必要,但真正实施难度大。那一级政府不把自己的大印看得如此宝贵。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难道都是政府的红头文件发展起来的,靠的民间自发而起,逐步形成了当下规模,形成了规模之后各级政府都极力在报告中宣传如何引导规范民营经济发展的业绩,实际上没有政府的监管,企业生意照做,钱照赚,浙江市场的发展就是一个明证,相反,在地方政府干预多的地方,要么经济不发展,要么已有的发展势头也在干预中消失,我们的裁判员怎么了,市县领导下民企指导工作,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鼓励“做大做强”,没有经过市场洗礼的人们说的是不负责任的话,为的是是自己的GDp业绩。没有想怎么让企业自己去市场一搏,看准的项目,经过道道审批,几年一过早就失去了机遇,相反,各项规定,各项收费、让企业压得喘不出气来。

国进民退是最二个重大的结构调整,大宗资源都掌握在国企手中,无论从日常的通讯、水电等必要支出、到银行融资成本、石油天燃气等基础性资源,民企的议价能力几乎没有,造成了成本负担的上升,而国企呢不少进了世界五百强,有多少中国民企制造业能进入呢,五百强的中国企业结构说明了我国垄断行业的崛起,我国制造业的衰落,垄断行业的利润是建立在众多企业被迫承受的高成本基础之上的,煤经营准入放开之后,煤价就下跌,说明了什么,只有打破垄断,才能降低企业的基础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调整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篇3

近年来四川经济之所以明显减速,既与全国经济整体减速有关,更是产业结构的内生矛盾使然。

一是市场需求变化。白酒和餐饮是四川传统的优势产业,四川白酒占据了全国五分之二的市场份额,高档白酒所占市场份额更高。住宿餐饮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四川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反铺张浪费,使依赖公款消费支撑的高档白酒和餐饮销售收入大幅下降。

二是环境容量约束。特有的盆地地形,使四川对大气污染格外敏感。每天消耗三十多万吨煤炭和近六万吨石油产生的废弃物,使四川盆地成为全国四大雾霾重灾区之一。面对严峻的环境压力,四川加大了淘汰煤炭、冶金、建材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也对短期经济增长和长远的经济发展产生明显影响。

以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在现有产业结构矛盾日趋突出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面临新的机遇。通过长期努力,四川水电开发取得显著成绩,水电不仅在总量上已经完全可以替代煤电,而且丰枯调节能力也明显增强。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严重的雾霾肆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充裕和高效的电力能源,将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由于上网的标杆电价水电比煤电低三分之一左右,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也是提高四川产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四川应以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为契机,全面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扩大丰枯峰谷差价。充分利用价格杠杆,鼓励大型燃煤机组改为枯水期发电的季节性电源,鼓励有调节库容的水电站发挥调枯和调峰能力。引导高载能工业,充分利用丰水期的优惠电价组织季节性生产。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低谷时段的优惠电价组织错峰生产。

二是加大竞价上网力度。拆除水电和煤电之间的体制壁垒,实现平等竞争。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在四川新建煤电机组丧失投资依据,加快淘汰30万千瓦以下的燃煤机组。

三是完善发电权交易。对现有发电机组均保留发电配额,在竞价上网的同时开展配额交易,使减少发电小时的大型煤电机组和被淘汰的中小型煤电机组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调节能力,使水电占电力消费的比重,由目前的70%左右尽快提高到90%以上。

四是扩大省际电力交流。依托特高压输电网,积极参与全国电力平衡,实现省内外水电与火电的余缺互济。

五是鼓励以电代煤。近年来,四川工业用煤增长较快,其中工业锅炉用煤占了较大比重。上海等东部沿海省市通过用电锅炉替代燃煤锅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凭借清洁低价的水电,四川更应积极采用电锅炉替代燃煤锅炉,实现以电代煤。

六是鼓励以电代油。铁路运价不到公路的三分之一,四川的干线铁路已基本实现电气化。努力提高铁路运输占陆地运输的比重,不仅可以大幅降低运输成本,而且能够以电代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国内之所以对电动汽车的开发还存在争议,就是因为在采用煤电的前提下,电动汽车的间接污染将超过燃油车的直接污染。而四川可以凭借丰富的水电,扬长避短大力开发电动汽车。采用“车电分离,换电为主”的运营模式,努力加快电动汽车的开发和普及。不仅能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而且可以加快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是鼓励以电代气。天然气尽管也是清洁能源,但毕竟属于化石能源,不仅仍然会产生一定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资源不可再生。以电代气,不仅能够缓解天然气供求矛盾,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保护环境。通过提供以旧换新补贴和扩大平价电基数,鼓励居民使用电热水器、电饭煲、微波炉、电磁灶等家用电器。

在以水电替代煤电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和以电代气,努力使水电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目前的30%左右逐步提高到40%左右,将有力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使四川在全国率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调整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篇4

一、确立主推品种, 发挥生态优势

确立主推的大麦品种, 推广配套的科学栽培技术, 提高制麦产品质量。

呼伦贝尔地区光照充足, 热量可满足大麦生长发育的需要,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 且雨热同季, 有利于遏制灌浆后期大分子量醇溶蛋白的形成, 有利于提高籽粒浸出率这一重要的制麦品质指标, 所以生产的啤酒大麦能够达到千粒重高、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皮色好等优质制麦的品质。

呼伦贝尔地区现种植的大麦品种主要是垦啤2号、甘啤4号等。各种植区域、农场、农户对大麦的种植尚有一定的盲目性, 因此, 要依靠呼伦贝尔地区的生态优势, 发展大麦产业, 首先要确立主推品种。农业管理机构和技术服务部门要通过试验、示范等技术手段, 科学地确立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大麦品种, 同时总结出以控制“制麦质量”为中心的配套栽培技术, 向农民推广适于本地区种植的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 把好啤酒大麦生产的第一关, 为保证产品质量、发展大麦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带动相关产业, 抢抓经济效益

以优质啤酒大麦的推广种植带动种植产业建设, 强化技术信息服务, 扩大市场竞争力。

发挥呼伦贝尔地区耕作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 发展规模化生产, 降低成本, 同时, 要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提高啤酒大麦的制麦品质。我国啤酒专用大麦的市场需求量很大, 这就给啤酒大麦的种植和生产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遇, 抓好中粮集团进驻本地区的契机, 深入市场, 抢抓市场, 向市场要效益, 进一步扩大呼伦贝尔大麦的市场占有量。把握市场对专用大麦的需求, 进一步促进呼伦贝尔地区大麦“良种”的选种更新, 提高大麦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建立健全大麦生产种植、市场销售及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 加强产业链条中各环节的技术连接工作, 系统地推进产业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 发挥现代化信息网络优势, 提高本地区大麦产业的知名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扩大市场, 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

三、调整种植结构, 扩展社会效益

以大麦产业为切入口, 调整高寒地区农业种植业单一的结构, 推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呼伦贝尔地区由于气候条件限制, 农作物种植品种一直以小麦、油菜、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相对比较单一, 近几年啤酒大麦的引进种植, 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保证商品啤酒大麦的生产质量, 有利于提高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强功能的产销经济合作组织一旦建立和形成, 更能促进大麦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大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进一步推进多种农作物合理配置, 从种植生产的结构性搭配到销售市场的多样化竞争, 增加农民致富渠道, 提高种植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推动呼伦贝尔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牙克石市农业志》 (陈焕森主编) (1989年)

[2]《农业经济管理概论》 (冯汝英主编) (1993.5)

调整经济结构工作汇报 篇5

地级**市的建立,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区委、区政府适时提出“商贸兴区”、“建立无粮农业区”的战略,调整城区经济结构和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工作汇报。由浙江民间资本投入1.28亿元建设的**商城已进入最后装修阶段,包括该商城在内,**区各类市场已由建区时的25家发展到近70家,工作报告《调整经济结构工作汇报》。与此同时,**区各乡镇的工业这几年实现了投资、生产能力、市场和效益的扩张。这种“3产进城、工业下乡”的新格局使**区的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凭借中心城市集聚功能、辐射功能的增强,城区1些企业纷纷“退2进3”,出现了凤凰房产、银河宾馆、原野大酒店、华林建材、苏果超市、时代超市等3产项目。4面8方的投资者涌进城区,带来了温泰小商品、9龙副食品、海泰尔装饰品、苏北商业广场等大市场项目。目前,这些市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近5亿元,市场从业人员超出4万人,其中下岗职工约占20%。去年全区各类市场交易额28亿元,较1996年翻了两番。城区3产拉动了全区GDP的增长,3产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32.6%上升至去年的41.3%,平均每年上升近两个百分点。

上一篇:汽车零部件物流规划下一篇:温州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