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结构战略调整

2024-06-16

着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结构战略调整(精选7篇)

篇1:着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结构战略调整

着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结构战略调整

静宁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总耕地147.6万亩,山旱地占92%。全县辖5镇19乡,392个行政村,23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7万人。年均降雨量450.8mm,可靠值仅285mm,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近年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省、市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富民强县、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三增一稳”为目标,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民营经济发展为重点,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保证,立足实际谋发展,务实苦干创特色,闯出了一条贫困县加快发展的新路子。2001年以来,全县GDP年均增长10.04%,2003年达到9.34亿元;人均GDP由1659元增加到1979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3.4%,达到3.08亿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7%,达到1.3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3%,达到589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43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达到13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8%,达到5116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创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静宁速度”、参与式扶贫等一批先进典型,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文化、科技、经济林建设、水土保持先进县和“中国苹果之乡”、“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和双拥模范县,各项工作连续四年名列全

市前茅。

一、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静宁是个农业大县,发展的基础在农业,潜力在农业,希望也在农业。我们立足这一基本县情,着眼农业做文章,做强农业谋发展,积极引导农民调结构、办龙头、推科技、强基础、创品牌,千

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一是在调整产业结构上,按照县有主导、乡有支柱、村有特色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重点培育,不遗余力做大做强果、薯、畜、菜四大支柱产业,努力壮大基地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近三年来,全县共新植果树经济林15.4万亩,果园面积累计达到30.2万亩,去年全县果品收入1.15亿元;

发展规模养殖大户1000多户,建成养殖专业村50多个;每年种植洋芋20万亩、瓜菜6万亩以上,农民人均从四大产业中收益7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9%。

二是在创办龙头企业上,坚持以农业产业化支持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思路,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配套服务为主攻方向,积极扶持引导,大办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了农业县办工业的新路子。先后建成了果品公司、麦林蔬菜公司、成纪酒业公司、鸡产业开发公司等各类龙头企业24户,年加工转化能力2.8亿元,扶持发展了256个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业的市场化

和组织化程度,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是在推广农业科技上,坚持政府搭台、能人带动、科技支撑、农户参与的模式,积极建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先后建成城川大地滩、城关烽台山等85个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运行机制新、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高效农业科技园区和

示范点,推广了30多项农业新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2%。

四是在夯实农村基础上,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每年新修梯田5万亩以上,累计达到132.8万亩,人均3亩,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全县梯田化程度达到90%;完成退耕还林32.1万亩,“三荒”造林39万亩;近四年来建成29处提灌和人饮工程,发展补灌面积1.2万亩;每年新修上等级乡村道路300多公里,乡、村通车率分别达到100%和95%。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同时,创新思维模式,积极探索参与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实施了农村“三个代表”八里试点乡项目和29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创出了参与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在全国进行了推广。

五是在创品牌上,依靠科技,深度开发,精心培育,在巩固提高静宁烧鸡、红富士苹果等已有特色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延伸,新开发出了苹果利口酒、果味保健醋、大红碗方便面等一批名优特新产品,形成县域经济品牌聚集效应,提高了静宁的知名度,带动了特色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实践证明,抓住了特色经济,就抓住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才能打造全县的产业特色、企业特

色和产品特色,进而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规模经济。

篇2:着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结构战略调整

1.破解土地瓶颈。土地是财富之母,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第一要素。一是不断拓展土地利用空间,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是积极开展城乡土地增减挂钩。

三是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2.破解户籍瓶颈。户籍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和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一是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二是最大限度放宽城镇落户条件。

三是完善户籍管理配套政策。

3.破解社保瓶颈。城乡之间社会保障的分割和不平等,是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权利的最大不平等,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一是推动城乡基本养老保障的并轨。

二是推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的全覆盖。

三是推动建立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破解资金瓶颈。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强化资金保障。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建立以确权和抵押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模式。

三是建立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机制。

篇3:着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结构战略调整

1 城乡统筹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1.1 农业生产现状

农村的生产主要是农业生产, 但是为什么持续的农业生产不能解决“三农问题”, 农村依旧生产着并穷着,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农村问题主要包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问题和农业生产结构的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问题就是农民种什么、怎么种才能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这是农村问题中的关键问题,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一段时间以来,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依旧步履维艰, 究其主要原因, 首先, 在于城乡市场的分割, 在于人为地将城市和乡村对立, 城乡交流不畅, 农村生产仅仅为农民个人温饱, 不知道城市市场需要什么, 城市不知道乡村除了生产粮食, 还生产了些什么, 这就是城乡市场的分割导致的结果。其次, 农村各种生产作物连年丰产, 但是农民收入却不见提高, 问题又在哪里?发展优质农业一直是我们的目标, 但是一方面是粮食在丰产, 另一方面却检测出生产的粮食不合格。

农村的科技含量不高有人的因素, 也有物的因素。长期以来, 牺牲农村, 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 导致了农村发展的缓慢。农村基础生活设施的不健全导致了农村不能有效地留住已经进入乡村工作的人才, 比如说是大学生村官, 更不用说是吸引人才进村。中国8亿人在农村, 农村市场是个巨大的市场, 为什么没有外资流入农村, 也正是因为农村生活设施和生产实施的落后。

1.2 城乡统筹的意义

城乡统筹, 关键是城市带乡村。城市怎么带农村?就是要在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一言概之, 就是在政策上对农村倾斜, 在财政上对农村支持, 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必将会带来农村的快速发展。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需要的是统一的城乡市场, 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技术, 能够吸引外资, 留住人才的生产设施和生活实施, 而城乡统筹战略的部署, 城乡的统筹发展, 恰恰能够提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需要的人和物的条件。

首先, 城乡统筹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城乡市场。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 城乡统筹能够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 形成统一的城乡市场。城乡市场的统一加强了了城乡市场需求的信息对称, 农业生产完全可以以城市市场的需要为指针, 生产城市市场需要的产品,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太高农产品的价格。通俗地说, 就是销售对路。

其次, 政策和财政的支持。由于国家战略的部署, 农村的前景必然是为人看好的, 所以城市较大企业有理由也敢于投资农村, 这能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另一方面, 国家财政的支持能够进一步增加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最后,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导致农村的条件的改善, 能够留住一部分人才, 保证了农村科技投入的连续性。农村科技投入的连续性能够发展以提高科技含量为先导的优质高效农业:通过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与技术, 提高科技含量, 一方面生产高质量和高商品价值的名、优、特、稀、新农副产品, 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高、精、深”方向发展, 形成精品农业;另一方面将传统的农产品改造培育成特色农产品, 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 推动农业的转变;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达到复种指数高、土地利用率高、土地产出率高、农产品商品率高、农业创汇率高。

1.3 把握城乡统筹机遇, 促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城乡统筹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振兴农村经济, 从更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相互促进,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也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统筹为农村提供了统一的市场, 政策的支持, 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有效地吸引人才, 吸引投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 矛盾的两个方面的斗争与转换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城乡统筹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一具体矛盾的两个方面,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在城乡统筹的视角下,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2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及其问题

2.1 调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方向

农业生产结构是指指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的农业生产包括的部门和各生产项目之间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多层次、多级别的结构复合体。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发展, 必将改变落后的、封闭的、自给的、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 逐步建立起商品性的、开放的、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

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其一, 追求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其二, 加强与城市市场的接轨, 提高农业的商品率;其三, 增加高产值的农产品比重;其四,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与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相结合;其五,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六,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2 我国现行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2.1 种植业内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种植业布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方面, 由于种植作物种类的单一, 出现了阶段性粮食供大于求的状况, 在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结构的中, 种植业比重大, 其他各业相对小, 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占的比重大, 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小。另一方面国内粮食、面粉和食品加工企业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又苦于找不到优质原料而不得不依赖大量进口来维持生产;第三方面,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对优质商品粮的需求量则日益上升。

因此, 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解决种植作物单一, 农作物生产走优质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 不但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有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而且也是增加农民收入, 稳固和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

2.2.2 经济作物种植存在的问题。

粮食逐年增产, 但是粮价却上不去, 农民的收入得不到保证, 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粮食的供大于求。经济作物的商品价值高, 但是由于农村种植业的跟风趋势与农业科技水平的普遍不高, 经济作物的种植可以用少之又少形容, 除去个别省份的倡议, 有经济作物种植区外, 有些农村的经济作物种植几乎为零。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明显也是我国种植业存在的一个硬伤。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根据市场需求、地区优势、效益原则, 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调整。粮食生产要稳定发展, 保证18亿亩的耕地红线, 保障主要粮食产品的供给,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积极促进经济作物的生产, 发展优势经济作物, 发展特色农业, 大力发展饲料作物和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 逐步使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粮食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2.2.3 林牧副渔业存在的问题。

在畜牧业中, 以生猪为主, 其他畜产品少。在林业中重采轻造, 在渔业中重捕轻养。总体而论, 这些产业存在的问题是科技含量底, 生产规模小, 分散经营, 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市场信息把握不准, 区域模仿种植现象较为严重, 通俗地说, 就是市场跟风。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 首先应将当今先进的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这几个生产行业中去,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实现行业现代化生产。其次, 应有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 防止盲目跟风, 充分利用本地区优势, 加强区域间合作, 发展本地区优势产业。

3 城乡统筹战略部署下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3.1 加强种植业内部的调整

3.1.1 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搞调整。当前我国粮食供求总体是平衡的, 但长期看随着人增地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粮食供求仍然是偏紧的。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特别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搞农业结构调整, 不能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 不能以为结构调整就是简单的压粮扩经, 粮食面积减的越多, 结构调整越到位。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是结构调整, 发展优质粮食生产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是必须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搞调整。

3.1.2 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量。

种植业的调整实质上是减少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提高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保障粮食丰产;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种类, 发展高科技的经济作物种植, 让经济作物的种植具有地域优势性, 增加经济作物的市场认可程度, 提高农民的收入。

3.2 因地制宜, 发展农林牧副渔业

地理因素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影响, 因而必须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在山地较多的环境中, 发展林业, 在水资源丰富的环境中发展渔业, 这是因地制宜的具体体现。

另外, 农村在种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之外, 发展畜牧业﹑牧业﹑渔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也能够保证林产品对工业, 畜牧产品对饮食需求的满足。发展畜牧业﹑林业﹑渔业, 应该保护自然资源, 充分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集约型, 高科型发展。

尤其要指出的是, 随着林权的改革, 大部分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落实到了千家万户, 形成森林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林业站的服务由过去的以集体为主转变为以各家各户为主。新时期下, 应加快林业产业引导, 制订了林业产业振兴计划, 因地制宜地引导林业产业发展。

3.3 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有赖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行业, 增加对乡镇企业的投资, 使乡镇企业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顺利发展, 有利于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 大力推行股份合作, 以增加对乡镇企业的投资, 使乡镇企业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针对农产品保鲜要求高, 加上一家一户的生产分散、规模小等特点, 运用多种形式, 多层次地兴建一批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销售企业, 鼓励、扶持发展集体、个体和私营运销、加工企业, 促进农户与市场紧密结合。

3.4 充分调研, 以市场需要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指南针

流通不活, 农产品不能转化为商品, 结构调整也就失去了意义。农业结构调整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搞活市场必须大力发展适销对路农产品, 以销定产, 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3.5 因地制宜, 发展地区优势农业与主导产业

发展农业要“既优且专”, 优指的是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专指的是集中力量在民众参与的基础上推广发展一种或者多种主导产业。

3.5.1 发展地区优势农业。

随着地区农业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地区农业正在逐步走上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的道路。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既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 以经济效益为目标, 又要重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 使土地利用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化, 达到生态安全、经济高效的目标。

3.5.2 发展地区主导产业。

大力扶持主导产业。对已建立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主导产业要加大资金投入, 抓好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主导产业的发展, 引导农民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优势, 发挥主导产业的辐射作用, 发展休闲农业和城郊服务型农业, 以农业项目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

3.6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促进产业化经营

3.6.1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必须要加快农村生产企业化, 尤其是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促使农业生产一体化, 即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要追求产业化经营中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增加对农村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扶持农村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3.6.2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是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对接的必由之路, 是破解农产品卖难、农业增效难和农民增收难的战略举措。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推进了农业从主要供食用向食用、饲用和加工用“三元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

4 结语

我国农业和农业生产结构已进入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 这次调整能够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和高品质的需求, 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在城乡统筹的战略优势下, 我们必须加快部署, 充分利用城乡统筹带来的契机, 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促进农村经济长远发展。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 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统筹不仅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还要加快农村自身的发展, 城乡统筹能促使城乡市场的接轨, 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供契机, 因此必须在城乡统筹的战略部署下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业生产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策略, 赵献林、刘毓侠、王继印《农业科技管理》, 2002年05期.

[2]瞿国飞, 萧融;农业兴则各业旺农民富则国家强; (社会主义论坛, 第5期, 2004年5月) .

[3]胡行军;运用科学发展观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优势农业;《经济纵横》, 2004年08期.

[4]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10/21/188496.html.

篇4: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落实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庆直辖十年不懈探索、奋力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当今重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对重庆而言,就是要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为在实践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伟大征程中,发展是首要的推力;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诸种诉求中,发展是首要的需求;在城乡居民根本利益的实现过程中,发展是首要的手段,具有决定性意义。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项战略部署,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实现到2012年经济社会迈上“三个台阶”、2020年在西部地区实现“三个领先”的宏伟目标。

其次,要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推动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通过5年左右努力,打造1—2个销售产值超3000亿、3—5个超2000亿、5—7个超1000亿的大产业群;培育1—2家产销超1000亿、3—5家超500亿、10家以上超100亿的大企业群,增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能级,带动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再次,要定位在国家成渝经济区规划基础上,着眼川渝共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加强大城市群建设,提升城市汇聚资源要素的洼地功能,通过城市化来提升综合功能与品质品位,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有效遏制工农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

第四,要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以一小时经济圈为核心,确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理念,以融入全球产业链、参与中高端分工为重点,加强与川渝黔、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经济大区域合作,有机协调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提升本土产业能级、固定资产投资扩大与招商引资升级、内需改进和外需增进等重大关系,充分发挥内外资本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产业优势、开放优势和体制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外向型经济大飞跃带动整体经济大发展、就业可持续扩大和人口向外转移、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高。

(二)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根本在推进非均衡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一圈两翼”区域新格局

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践表明,区域发展中的非均衡是必然的,应根据发展条件的成熟度来实现产业和区域的非均衡推进,既体现非均衡发展的效率要求,也彰显协调发展的公平诉求。构建“一圈两翼”区域新格局,就要通过率先发展“一圈”,快速聚集生产要素、创造丰厚财富,发挥领头领跑作用,在更大范围破解“两翼”人口、就业和生态等发展难题,共建共享繁荣。

首先,要加快建成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产业体系、要素充分流动的市场体系,着力把“一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平台和“一圈两翼”互动并进的强大引擎。

其次,要着眼人口结构优化,按照分类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思路,对“一圈”增加人口和经济“负荷”,整合空间布局、建设用地、环境容量、财政金融、物流成本等综合政策举措,依托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和沿线城镇,优化轨道交通、能源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城镇群和产业群的集约化、跨越式发展,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提高经济密度和人口承载力。对发展条件欠佳的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转人增效”,在支持极少数具备条件的点状区域加快发展的同时,以劳务开发为主要途径,将人口和不适宜发展的产业转移出去,减轻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再次,要构建“一圈两翼”互动机制,既明确各自定位,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产业,也强化区际合作,将“两翼”低成本优势和“一圈”资本、技术和市场等优势有机结合;既适当“输血式”支援,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加大对“两翼”转移支付力度,也重点“造血式”帮扶,加快构建起产业联动、人口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等新机制。

(三)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动力在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构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机制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起步要比别人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会比别人多,而解决之道又无先例可循,要以更巨大的创新勇气,更务实的操作策略,更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既不可急于求成,期望一蹴而就,也不可畏首畏尾,徘徊不前,一定要解放思想、少说多做、不等不靠、先行先试。

首先,要做到规划围绕主线来展开,工作围绕主线来部署,资源围绕主线来配置,机制围绕主线来设计,干部围绕主线来选派,更加注重改革的制度创新,更加注重改革的先行先试,重点推进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公共财政、金融支撑、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系统改革,促进资源高效组合,增进公平正义,提高改革成效,发挥在全国的示范作用和重庆的引领作用。

其次,要建立健全综合配套改革的法规制度,把改革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营造鼓励改革创新的法制环境,努力完成“共建共享新重庆”的发展任务、“构建科学发展机制”的改革任务和“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范例”的试验示范任务。

再次,要以破解农民工制度设计关键问题为突破口,农民工身系城乡、利连城乡,是统筹城乡发展最大的利益群体,既是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又保留着农民的户籍身份,以此为突破,不仅将为城镇化、工业化增添不竭动力,而且将为现代农业发展腾出更大空间,既是立足市情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发挥重庆改革试验全国示范的现实路径。

二、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开局起步的主要突破口

(一)突破关键环节,推进农村居民进城

农村居民进城是一项涉及面广、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本着立足长远谋划、着眼近期突破的原则,积极创新技能培训、就业辅导、安居扶持、社保解忧、服务均衡、转户进城等关键环节,有序构建制度通道,优先促进既有条件、又有意愿的农村居民进城安居。以技能培训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每年免费或低费培训一批农民工。以就业辅导为前提,实现就业信息对称,免费向农民工提供就业辅导。以安居扶持为载体,每年定向投用经济适用房,提供廉租房、农民工公寓,为农民工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以社保解忧为支撑,尽快实现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全覆盖,加快构筑生计“安全网”。以服务均衡为动力,逐步废除按户籍享受公共服务的政策,保障农民工及其随迁亲属可按实际居住地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以转户进城为推力,健全利益补偿机制,每年支持一批农民工举家进城落户成为新市民。

(二)突破利益枢纽,推动城市资源下乡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城市工商资本参与农村土地开发和农业产业发展,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心,引进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美心、深农贸、东兆长泰等骨干企业推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城乡统筹亮点。推动金融资本下乡,开发服务“三农”新产品,促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组织、农业保险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引导城乡资本融合,选择城市近郊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乡镇,以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运作为载体,吸引城镇资本参股,联合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会展、体验农业等产业。推广巴南等地“返乡创业园”模式,鼓励有能力、有资金的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城市大型商业企业到农村开设网点,丰富农村消费市场。以信息化为推手,加快运用信息技术碾平城乡“数字鸿沟”。

(三)突破条条框框,引导区县锐意试验

篇5:着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结构战略调整

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市特大城市建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加快构筑“土地换保障”的实施办法,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群众日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地在推进失地农民社

会保障制度建设进行了大胆地创新,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已初步建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尚需今后进一步完善。

一、全市征地补偿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开展情况

1、全市历年征地的基本情况。全市现有农业人口236.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24万人,拥有耕地面积296.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5亩。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推进,用地需求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在1998年至2003年五年间,全市共有农村土地27.5万亩被征用和使用,其中办理国家征用20.1万亩,共获各类补偿金53.2亿元。全市征用土地共涉及11.8万户农户、被征地农民总数为34.6万人,其中劳动力19.4万人,已就业的有15.7万人,尚未就业的有3.7万人,就业率达到81,就业比较为充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主要依靠每年领取每亩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生活补贴,另有少部分人参加了社会保险。

2、征地补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各地在征用土地过程中认真执行《**市征用土地补偿安置办法》的征地补偿标准,制定了详细的补偿政策,建立专户,专款专用,张榜公布,定期审计,保障了农民的知情权、财产权、监督权。去年来,又对历年的征地补偿费进行全面清理,全市共清欠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欠款8003.8万元。

3、被征地农民保障方式。各地被征地农民的保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就业安置。这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全市大部分地方采取的主要方法,即由当地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安排就业。二是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部分地区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一次性补偿给被征地农民。如**区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给被征地农民的资金达19156万元。三是存本付息,逐年支付。大部分开发区、工业园区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作为本金不动,将增值部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普遍在年人均800—1200元之间。四是发放养老补贴。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对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被征地老年农民发放养老补贴,标准有高有低,原郊区的乡镇补贴每月约在200—300元左右,其余地区每月约在100元左右。五是参加社会保险。主要是一些地方将使用土地取得的补偿费为被征地农民办理社会保险。六是试行社区股份制。有的地区将集体资产(包括历年获得的土地补偿安置费)和土地使用权以股份的形式量化到人,农村集体资产统一由社区股份合作社经营管理,社员按股分红。七是实行留地安置。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在征地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按比例预留部分土地,用于建设商业用房或标准厂房,依靠租金收入稳定分配给被征地农民。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从总体上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差距较大,特别是市政府出台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试行办法后,新老制度的并轨实施更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情况。

1、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困难重重。一是保障资金难以到位。由于大多辖市区采取存本付息,逐步支付的办法来保障失地农民,大部分资金已用于企业发展、基础设施等,这部分资金事实上已成为难以化解的潜在风险,难以收回,若不加以解决,长远会影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兑付。二是对原就业安置的失地农民部分失业离岗、退养人员保障难度较大。**区提出四类人员原征地安置就业在乡镇企业工作的,现已退休(养)在家,由于原来城保政策不允许参保,至今尚未解决进社保问题。据统计,这部分人退休(养)人员目前总数还有9100多人。三是补偿标准不统一。如沪宁高速的扩道工程每亩的补偿标准为9600元,商业用地却高达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其它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标准也各不尽同,形成了同一地区低价征地与高价征地并存现象,加上各辖市区的补偿标准也各不尽同,造成补偿标准参差不齐,地区差别突出,造成群众相互攀比。如**区,近年用于高速公路、铁路等公益性事业征用土地8861亩,土地补偿总额仅为9599万元wenmi114.com,而需要安置的失地农民却为8993人,人均补偿费仅为1.07万元,远远无法解决其社会保障。

篇6:调整产业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

打造现代化绿色宜居幸福新城

一、树立城乡一体化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一)摆正城乡差距,打造绿色宜居新城。

(二)明确功能定位,打造旅游度假新城。

(三)依据专业规划,打造科技现代新城。

二、发挥优势导向性作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

(一)以温泉资源为龙头,继续推动旅游服务业发展。

(二)以人才资源为动力,继续推动三创经济发展。

(三)以农业资源为依靠,继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突出地方特色性优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一)突出中部温泉旅游度假区核心板块。

(二)发展南部翠谷现代高科技农业板块。

(三)推进西部龙尚湖大龙 山生态颐养板块。

(四)建设北部黄龙山生态保护板块。

四、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三创载体建设,构筑人才资源高地

(二)加快农村环境建设,营造绿色宜居环境

(三)加快生活配套建设,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五、坚持以民为本理念,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一)为民解困,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二)硬件提升,城乡发展面貌明显提升

篇7: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关于农村金融服务与就业保障增长的研究了,自2005年以来,中央银行、银监会、劳动社会保障部、农村信用社等各方已从农村金融信贷服务、金融产品、产业政策、就业扶持等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投量逐年增加,社会效应明显,有力地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而国外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作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本人在农村金融部门工作三十多年,经历一线、中层、高管服务岗位

和市级、省级行业部门管理岗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十多年,对实施农村金融服务与就业保障增长的有机结合,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了解,尤其是经过党校两年多的课程学习,较有针对性地全面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走向2020年的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经济学教程》、《2012-2016年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授资价格研究报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境外农金运作特点与启示》、《国外农金支持农村与发展的经济启示》、《英、美、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等内容,对课题的探求有一定的准备。

分农村金融服务与就业保障实施有机结合的重要性、现状及存在问题、国内好的经验做法及存在问题、国外可借鉴经验、发展方向及策略等五部分。通过分析,结合政策导向战略意义,从法律、行政、经济等方面提出提升完善策略,使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就业保障结合更为健全,为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服务。

一、2011年12月前,完成资料收集。

二、2012年1-2月,深入有代表性的两个行社进行调查分析。

三、2012年3月完成初稿。

四、2012年3-4月在导师指导下修改充实。

五、2012年5月定稿。

待解决的问题:全国及全省的数据采集有一定难度,国外数据的可比

上一篇:高中评语自我评价下一篇:客服中心员工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