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中职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本文以笔者在西安市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支教的实践和调研为基础,对西安市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问题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农村中职教育更加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中职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中职教育论文 篇1:

中职校长的忧虑与欣慰

目前职业教育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更加受世人的关注。中职教育同样既存在困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中职学校的掌舵者——校长,应当看到中职学校发展乏力的忧虑现象,可喜欣慰的是也看到中职学校迎来了发展中的春天。

一、中职校长的困惑:中职学校发展乏力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自身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底子薄、教育质量不高、数量扩张快、效益不明显、办学特色不突出。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高迅速,中职教育自身适应力不强,这就使得中职教育整体上仍是教育的薄弱环节,属于一个弱势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就是一条“短腿”。

1.中职教育投入不足,资源整合矛盾重重

2005年11月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投入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各地经济调整发展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供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加上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稳定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入资金和力度不够,导致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尤其是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缺乏、落后。为此,校长们不得不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以致缺少精力直接处理教育教学问题,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制约了中职学校的健康发展。

同时,中职学校长期存在着小而全、小而散的“小作坊”现象,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普遍,严重浪费国家资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各级各类地方政府通过合并、联办、划转等形式,打破了部门和学校类型的界限,使职业教育的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学校集中。但在整合的漫长时期里,有的职业学校负债运作,有的专业重复、师资盈余。这都为健康、快速地发展中职学校带来了不利影响,使教师们容易产生团体矛盾,且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文化、不同行为方式、不同思想认识之间的冲突。对此,中职校长又不得不寻找新的动态平衡。

2.师资队伍问题突出,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2008全国中职招生规模已达810万,到2009年又增长到860万人,但近些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增长远远低于学生的增长幅度。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中职学校生师比已超过了25∶1,“双师型”教师不足12%。而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试行标准》以及2007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规定生师比为17∶1,“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不低于60%,实际情况与国家规定严重不符。

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仍循规蹈矩,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能力,闭门造车盲目培养,不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有些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转化而来的,既没有生产实践经历,又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及指导工作。有些专业即使高薪也难以聘到称心如意的教师,因为外聘教师虽然实践技能过关,但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有些中职学校仍以学科教育、学历教育为导向,用升学来吸引生源,技能教育和实践教育没有摆上合适的位置,专业特色不明显。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毕业生的素质低下,学校的声誉乃至中职教育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又会降低人们对中职教育的热情,这就使得中职教育发展缺乏后劲,这是中职校长的又一忧虑。

3.中职招生无序竞争,生源质量普遍较差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生源困难是不争的事实,生源大战已持续多年。为此,招生时节中职学校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各显神通,相互效仿。主要表现在给辛苦费,各所学校害怕在竞争中失利,年年如此,且有水涨船高之势。另外,还有一些中职学校通过各种关系或经济手段从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或初中学校有关人员手中将“应届初中毕业生的花名册”弄到手,依照姓名住址广发录取通知书,以达广种薄收之目的。也有些中职学校向社会公布的招生、就业承诺或办学层次脱离实际,夸大其词。加上各县市为保证本地中职学校生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采取行政手段给初中校长下达任务,将升高中无望的学生直接分流到当地职校,使这部分学生失去填报其他志愿的自由,给国家级或省级重点中职校的招生造成严重障碍。

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普通高中寄予的希望更大,造成中职教育直接面对“高校热”“普高热”的冲击。另外,中职学校之间开展了教育资源的恶性竞争,一些学校为了能招到学生,不得不降低门槛,甚至不要门槛。事实上,经过中考的层层筛选,留下的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浓,行为习惯很差或个性偏激,甚至性情古怪,成为不好沟通的群体。很多家长认为,中职教育是低学教育,送子女上中职学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把中职学校看成是智力水平低、不会读书,不思进取的初中毕业生的“收容所”。他们认为中职学校的任务就是传给学生一种赖以生存的手艺,认为中职教育就是终结性教育,被视作一种限制理想的选择,这也成为中职校长极度郁闷且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中职校长欣慰:学校发展势头喜人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呈“金字塔”结构,生产一线的众多劳动技术人员处于金字塔的底部。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中职校长必须提高对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走出困惑看到光明,使中职学校得到健康的发展。

1.政府陆续出台政策,为中职发展指明方向

早在2005年2月,教育部制订了《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了中职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同年10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指示。2010年2月在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被提高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大举措。

中职教育主要是为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经济发展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职业教育的变革。中职学校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来办职业教育;要以改革创新为手段来发展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因此必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目前中职教育办学规模已经达到了历史高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新时期的主题,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和模式改革成为紧迫的任务。中职学校要在“办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办好学校?”这两个关键问题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2.重视校长、师资培训,为学校提供人才保障

提高中职教育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个使命需要一流的中职学校,需要富有思想和现代意识的一流中职校长去领导学校办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中职教育,更需要建设一支精干、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发展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需要一批杰出的校长充分发挥作用。校长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对劳动力市场有敏锐的反应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地调整学校发展的战略。校长要不断学习,了解国家关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变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与组织决策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校资源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早在2003年10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2007年3月又颁布了《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为适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紧密围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以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职业学校现代管理理论,推进职业学校体制改革为重点内容,教育部正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等各类专题培训。从而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校长队伍。

创建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中职教育的必要条件,2007年4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近年来也一直在实施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国共培训了十万名专业骨干教师,造就了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优秀教师,以及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专家、领军人物,为学校人才和后备力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3.社会偏见有所改变,已经逐步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速度的加快、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社会需求大量的素质全面、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特别是在高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就业压力增大,有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人才比较欢迎。因此,人们的就业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有相当一批学生愿意来接受中职教育,学一技之长。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大学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回炉”到职业学校学习热门专业技能的事实。人们对职教,特别是中职教育倾注了更多的关注。没有一技之长的初中毕业当“农民工”外出就业,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企业和发展的需要。初中毕业生选择中职学校学一门技术,已经成为很多学生及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共识。政府正在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营造出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当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共识,政府和各级领导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建设力度,切实履行了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政府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也把中职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使得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并统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以江西省为例,从2008年起,省财政每年为就读中职学校的家庭学生每年补助1500元,两年共3000元;对特困生每年补助2000元,两年共4000元的惠民政策。另外,按在校生源数给中职学校拨付每生400元的办学经费。这些促进职教发展的导向性政策,给中职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4.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中职学校拓展空间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高级技术专家,而且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的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的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已到达一个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复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和西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正面临着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的传统工业即将进入恢复与振兴阶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据统计,目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60%以上是由中低技术产业提供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是经济结构的主体,而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可见,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急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城市建设高级技术学校)

作者:许 劲

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中职教育论文 篇2:

西安市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摘要:本文以笔者在西安市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支教的实践和调研为基础,对西安市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问题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农村中职教育更加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职教育 困境 出路 探析

农村中职教育担负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新型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笔者在支教期间,对西安市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进行了深入调研,目前农村中职教育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由于在教育理念、教学改革、办学机制、招生、经费投入、师资等方面存在问题而使其陷入困境,笔者以一名农村中职教育支教工作者视角,试图探求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走出困境的思路与方法。

1 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西安市临潼区地处“西部大开发”和陕西“一线两带”建设的中心,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民营化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临潼区每年需要从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工作的各类人才约8000人,而临潼区职业教育的学校能提供的毕业生仅有1000人左右,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主要由徐杨、油槐、职教中心3所公办中职教育学校承担,“临潼区职教中心”(以下简称职教中心)是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的示范和代表,因此本文主要以“职教中心”为例进行讨论和研究。“职教中心”位于临潼区新丰镇街道,是目前临潼区唯一一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职教中心”的教学硬件设施有很大改善,新建成的建筑面积为4732平方米的实训大楼和两座新学生公寓楼已全面投入使用。目前全校共有在校生1600多名,教职工139名,其中专业教师48人,双师型教师16人。在立足临潼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开设电钳焊、电子电工、汽车修理等社会急需专业,目前正处于向上的良性发展时期,但仍存在着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而使其陷入困境,据笔者的调研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沿用城市化模式办学,立足农村经济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差。临潼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而临潼区的农村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错位,专业技术型人才奇缺而管理型人才严重过剩,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不同步,致使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不理想。

1.2 教育观念守旧,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农村中职教育多由普教转制而来,办学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改变不彻底,仍沿用普教的思想和方法办学,使得中职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的改革困难重重,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

1.3 招生情况不容乐观。临潼区各农村中职教育学校之间招生竞争激励、各校之间抢生源,缺乏有效监管;广大群众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影响招生;招生的局限性,目前招生仅限初中毕业生,而没有将占农村人口主体的成年劳动者纳入招生行列。

1.4 经费投入不足,实训设施紧缺。以职教中心为例,虽然学校新建实验楼宽敞明亮,但由于经费后期投入有限,职业教育专业课所急需要的实验实训设备严重缺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完成车、钳、焊等实习实作内容,笔者在支教期间担任的汽车专业的实训实习课内容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完成的。

1.5 教师缺口大,教师结构不合理。以笔者对职教中心教师情况统计的数据为例,全校师生比不到1:30,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只占教师的46.71%和2.7%。师资配置不平衡,教师多由普教转型而来,职业教育生涯短,专业知识面窄,专业技能不足,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缺乏学科带头人。

2 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机遇与出路

目前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正处于机遇与困难共存的特殊时期,是临潼区经济转型时期,各种困难与问题交汇,只要充分认识发展良机,认真总结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就一定能找出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出路。

2.1 走出城市化模式,构建与农村经济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农村中职业教育只有走出“城市化模式”的歧途,立足临潼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坚持为临潼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确立合理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临潼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2.2 改变观念,深化改革。彻底改变普教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深化教学改革,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临潼区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重新定位临潼区农村中职教育的目标,在临潼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为临潼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瞄准技术性、业务性的岗位,改革办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临潼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和业务性人才。

2.3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招生管理。根据笔者对临潼地区各中职学校招生情况的调研与统计,职教中心在临潼区的中职招生一直处于优势,每到招生工作开展前期,职教中心招生就业部门就积极准备宣传资料,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促进农村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的转变;采取让家长和学生走进学校的方法,让家长和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办学的理念、教育方法和实践教学的设施设备,让往届学生谈经验等方法使家长、学生了解中职教育,打消顾虑。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招生监管力度,落实经费投入,可将占农村人口主体的成年劳动者纳入中职教育的范畴。

2.4 师资问题。教师的数量问题:目前临潼区各中职教育学校的师资数量均达不到教育部门所要求的师生比,教师的转型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师资互补等方法增加教师数量。教师的质量问题:加强教師的职后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确保培训内容能紧跟社会需要、反映专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前提下培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利用寒暑假选派或轮派各专业教师到著名高校、知名企业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师资的保障问题:建立有效的师资培训保障体系,成立专门负责职教师资培训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培训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等,为师资培训提供保障。

目前,西安市教育局开展的支教活动对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加强和培养,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作用。以笔者和其他两名教师在临潼区职教中心的支教为例。虽然我们的支教工作还没有最后完成,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通过我们开展丰富的专业教研活动、专题讲座、校际交流和示范课等已经有效地将高职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传输到了职教中心,促进了职教中心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了职教中心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为了支教有更好效果,笔者建议支教工作要坚持长期开展,校际间的支教关系可相对固定以便加强联系和合作,教师选派一定要专业对口,并将支教教师作为桥梁,为城乡教育平衡搭建平台。笔者所在团队在职教中心支教期间,针对职教中心“汽修专业”专业师资和实训实验均薄弱的问题,既帮助他们培养师资,又组织职教中心汽车专业学生到我校汽车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支教教师的支教年限可在自愿的基础上适当延长,以增加支教的效果。

3 结语

本文是笔者在西安市临潼区支教期间对西安市临潼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调研、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与思考,由于笔者能力所限,因此内容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总之,只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引导、制定完善的教育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各农村职业学校立足区域经济、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师资培训,农村中职教育就一定能走出困境、走上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伟.邵璀菊等.新农村背景下农职教发展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19):12-14.

[3]庄西真.论职业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成人教育,2004(12):34-36.

[4]黄新茂.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J].成人教育,2004(9):24-26.

[5]刘福军.田静.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25-27.

作者简介:史富强(1971-),男,陕西扶风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作者:史富强

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中职教育论文 篇3:

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中职教育的专业建设

摘 要:提升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质量,是中职教育更好地接轨产业转型与服务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看,目前的专业建设在规模、结构与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缩短差距,优化专业结构,可以采取四大策略:开展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打破专业建设的“信息盲区”;加强专业统筹规划,杜绝专业建设的“违规行为”;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改善“专业不专”的现状;拓宽社会培训范围,提高专业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人力资源市场;中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

作者简介:卢晓宁(1973-),女,浙江金华人,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职成教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课程论。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的品质,是职业教育适应这一转变的重要基础工作和核心环节,也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举措,更是中等职业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近期,教育部在发展职业教育时,强调“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为此,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等,从宏观层面分析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及策略。希望能为中职教育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抛砖引玉。

一、数据采集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数据采集于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公布的《2010年省部分市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1-3季度),按季度的平均值进行统计;中职教育的相关数据采集于省教育厅《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基本情况数据表》、《省2010年教育事业统计》和《省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情况一览表》。

主要从“文化程度需求结构”、“各行业、职业需求结构”、“技能、技术等级的需求结构”三方面进行统计。

(一)文化程度需求结构

图1显示2010年全省季平均岗位需求数为252.3万,对有高中以上学历要求的人数占比为28.84%;其中中职学历的为31.19万,占比12.36%;普高学历的为23.98万,占比9.50%;大专学历的为12.81万,占比5.08%。2010年全省季平均求职人数为130.04万人,其中中职学历的为23.51万人,占比18.08%;普高学历的为29.90万人,占比23.00%;大专学历的为12.57万人,占比9.70%。中职层面求职数大大低于岗位需求数,而普高层面却是求职数多于岗位数。

从求人倍率看(图2),全省的求人倍率为1.89,岗位需求数大于求职人数。其中低于1的是普高及大学学历的求职人数,其他的均大于1。中职的求人倍率为1.3,居第三位。

(二)从行业、职业需求结构看

图3显示,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已基本覆盖所有行业,且在校生占比与行业需求占比大体相当。但还有6大专业类别的占比差距在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低于行业需求占比的依次为加工制造类专业,相差26.16个百分点;轻纺食品类,相差7.8个百分点;旅游服务类5.31个百分点;高于行业需求占比的依次为信息技术类,超过10.51个百分点;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休闲保健类,超过6.93个百分点;教育类,超过5.86个百分点。

从行业对中职生的需求数看(图4),15个专业大类中有6类差距在0.5万人以内,有6类差距在1万人以上。岗位需求数高于中职毕业生数1万人以上的专业大类依次是加工制造类约10.5万人、旅游服务类约2.6万人、轻纺食品类2.6万人、财经商贸类1.6万人;岗位需求数低于中职毕业生数1万人以上的专业大类依次是信息技术类1.8万人、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休闲保健类1.2万人、教育类1.1万人。

从各类职业的供求状况看(图5),各类职业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可见各类职业都存在岗位需求数高于求职人数的情况。其中求人倍率在2以上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可见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和商业服务业人员是用人需求的主体,其需求占比分别为49.37%和29.12%,两者合计占总需求量的78.49%。

(三)技能、技术等级的需求结构

从岗位需求对技术等级的要求看(图6-1、6-2),对技能、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季度平均总需求数82.91万人,占比32.86%;有技能、技术等级的求职人数45.14万人,占比21.25%,岗位需求数比求职人数多55.28万。岗位数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初、中级技能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季度平均74.64万,占比90.25%;求职数较多的也集中在初、中级技能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季度平均24.88万,占比90.01%,但求职人数比岗位需求数少49.76万。

从求人倍率看(图7),所有技能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的求人倍率都在1.5左右。求人倍率居前四位的分别初级专业技术职务2.13、中级技能1.94、高级技师1.88、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73。

二、问题分析

(一)专业建设的三大现实问题

从如上图表与数据中不难看出,目前,中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在规模、结构与人才培养上还存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差距”:

1.学生数量与市场需求量的差距。2005年以来,国家倡导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进行了扩招,浙江也不例外,到2010年中职在校生数已达到64.22万人,毕业生17.82万人。但从人力资源市场的文化程度结构看,2010年,人力资源市场对中职文化程度的岗位需求数31.19万人,是求职人数的1.3倍,是2010年中职毕业生数的1.75倍,这说明至2010年中职教育的培养规模还远不能满足于市场的需求。

2.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差距。虽然从全省来看,中职教育所开设的专业已涵盖了省就业管理服务局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中所列的19大行业。但专业培养规模与行业需求还存在着“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情况。加工制造类、旅游服务类、轻纺食品类等6大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差距在2.6万人以上,加工制造类专业缺口最大,达10万人以上;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教育类等专业毕业生是供大于求。从大类职业的求人倍率来看,所有职业的求人倍率都大于1,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与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更是大于2,说明在全省范围内,这两类职业的员工最为稀缺。由此可见,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行业需求的耦合度还不够,各专业的结构比重有待调整。

3.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差距。从岗位需求的总体看,行业企业对技术等级的要求高于对学历的要求,各技能、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处于高位。虽然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与用人需求的技术等级结构基本一致,但每个技能或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几乎都在1.5以上,可见技术人员稀缺已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岗位需求数看,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主要集中在初、中级技能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占比90.25%,求职人数比岗位需求数少49.76万。从全省中职培养培训的能力看,2010年中职毕业生中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仅为62.66%;在社会培训方面,“近三年来,每年约有27%的受训者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年均15万人左右,与中职毕业生数相加也不足33万,而人力资源市场的岗位需求缺口数却是高达49.76万。可以看出,中职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社会培训,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与岗位需求相距甚远。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差距呢?据2009年、2010年全省中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调研情况看,根本的原因在于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

1.专业建设存在“信息盲区”。由于不了解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不了解各种产业的实际发展规模,中职专业建设往往走“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道路[1]。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科学论证。即使做市场调研,由于部门与部门间的信息不通畅、有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及产业发展数据不易及时采集,学校及教育部门缺少掌握人力资源预测的人力等原因,难以做出严谨、科学的规划与方案。因此,专业建设总体上而言,呈现出了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专业建设存在“违规行为”。“违规行为”是指学校没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专业建设规律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在没有分析市场需求、办学条件,教学资源供给的情况下,随意地、频繁地变更专业,导致专业建设质量低下或教育资源受到浪费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违规行为”之一,仅仅依据生源设置专业[2]。什么专业能招到学生就设置什么专业。有些中职学校认为,“什么主体专业、新兴专业,有学生报读就是好专业”,“当地劳动力缺乏,外来人口多,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有工作”,于是就出现了先组建班级,再草草设置课程,寻找专业教师,添置实训设备等本末倒置的现象。“违规行为”之二,片面依据就业情况设置专业。当年什么专业就业情况好就开设专业,什么专业就业情况不佳就撤销什么专业,于是就出现教师频繁转专业、设备稀缺或闲置、教学水平提不高等情况。“违规行为”之三,跟风开设专业。一部分学校看兄弟职校什么专业好招开设什么专业,而没有分析自己学校的办学特点与条件,更没有考虑到专业重复设置,会导致校际间无畏竞争而造成教育资源的分散与浪费,学生就业困难等后果。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全省开设的学校有249所,在校生近8万人,占比高达17.25%,已造成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局面。

3.专业建设存在“专业不专”的情况。“专业不专”是指专业特点不明显,专业专长不突出,专业吸引力不够,专业竞争力不强。据有关调查显示,38%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期间“没有学到东西”;32家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中,也有三分之二的用人单位认为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最薄弱的环节[3]。原因之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还难以跟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有些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实际要求不符,教学理念与方法落后,导致学生选了专业却无专业特长。原因之二,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数量少,动手能力弱。据《2010年全省中职学校社会培训工作调研报告》显示,职校教师缺口高达1.7万人,现有的专业课教师90%以上来自师范院校,普遍缺少企业实践的经验。师资的薄弱,不仅使中职学校社会培训工作难以展开,而且也使在校生的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实训课难以按要求开足课时,再加上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还未建立,因此,中职教育的培养培训水平普遍偏低。

三、改善策略

(一)开展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打破专业建设的“信息盲区”

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是确定及调整人才教育规模发展速度的重要依据[4],是中职教育走出专业建设“信息盲区”的有效途径。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内容应该包括:区域产业发展的走势,技能型人才总量预测,技能型人才专业结构比例预测、人才技术结构比例与规模预测等等。这些信息将有利于中职教育有的放矢地开设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找准专业建设的方向;有利于中职教育科学地调整专业结构与规模,确定重点发展的专业和紧缺的特色专业;也有利于学生及家长理性分析毕业后的就业行情,以较正确地选择专业。

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要讲究时效性与超前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亦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那么,人才需求预测信息最好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发布,只有这样,预测信息才能与规划一起较好地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这需要政府部门间加强协调,立足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促进经济发展,充分重视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工作,给教育部门、学校及广大群众提供科学规划、合理调整或准确选择的依据。

(二)加强专业统筹规划,杜绝专业建设的“违规行为”

专业的统筹规划既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基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而制定的专业规划及激励措施,也指中职学校在区域大规划下的自身专业建设规划及配套举措。两者的协调一致来共同实现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贯通。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首先要明确各地中职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根据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精神,每个县(市、区)重点办好1至2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对欠发达县(市)骨干职业学校建设给予必要的扶持,形成职业教育的品牌和竞争力。对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职业学校,要有计划地进行“撤、并、转”,扩大职校规模,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从而提升职校的培养能力。其次要根据人才需求的状况,运用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评审等项目杠杆,设置专业及招生计划报批制度等手段,积极支持鼓励人才紧缺专业的建设,科学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如扶持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培育加工制造类、旅游服务类、轻纺食品类专业,加快调整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教育类等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作为中职学校亦要做好专业规划,确定学校的重点发展专业,新设专业或撤销专业,并制定专业发展的配套计划,如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专业师资培养计划、本专业课程建设计划、本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等等。克服专业建设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做到专业建设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与专业建设规律,确保专业建设科学稳步推进。

(三)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改善“专业不专”的现状

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使中职专业建设根植于行业企业的土壤,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依据,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要依靠行业相关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行业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促进行业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因此,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要围绕解决专业课程无特色、专业教师动手能力不强、学生专业不专等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与设计合作的项目领域,寻找合作的途径。首先,要创造条件激励教师进入行业企业,成为行业的一员,积极参与行业交流、行业标准制定等活动;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等[5],从而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企业素养。其次,也要创造条件吸引行业企业行家、专家进入学校,使他们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骨干力量,积极参与专业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尤其是实训课教材的建设等,既使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得到切实地提高,也让行业专家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得到很好地传承与发展。第三,要吸引企业进驻学校,便于师生在校园中就尝到企业技术、文化等“味道”,也便于职校学生与企业员工工学结合常规化的开展。因为,实践证明,常规化、制度化的工学结合工作是能让学生学到真正岗位本领、提高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3]。第四,要激励学生走进企业。除了见习、顶岗实习之外,更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搜集企业的亮点、问题或项目带回学校,与同学老师一起研讨。从而让学生在搜集中学会思考,在研讨中学会钻研,在思考与钻研中提升能力。

(四)拓宽社会培训范围,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技能型人才难求已成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不争的事实。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显示,对高中以上学历的求人倍率为1.06,对有技能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的求人倍率为1.86。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对用人单位来说,在技术与学历两者中,更看重的是求职者的技能、技术。因此,大学生回炉培训、职工岗前培训、预备劳动力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等社会培训在社会上有了广泛的需求。于是,作为肩负着高中段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双重使命的中职教育,在当前这个经济转型升级的特定历史时期,其社会培训,尤其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使命自然被突显出来。从另一角度说,中职学校开展社会培训,也有助于准确地了解社会需求,促进自身做强做大,也有助于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提高中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社会培训已成为了培育中职教育新的增长点。

中职学校要抓住机遇,拓宽培训市场,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尤其是职业技能培训。首先,要扩大培训对象,多形式开展面向企业职工、退役士兵、新型农民渔民、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预备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其次,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培训项目,完善培训课程,丰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要提高培训质量。因地制宜地推进订单培训、菜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培训模式,以使受训者基本能获取初级技能或技术证书为目标,使一部分受训者能获取中级乃至高级的技能或技术证书为追求,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合群,左超.高职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联动机制的构建[EB/OL].http://www.qikan.com.cn/ArticleInfo/gdjj/gdjj2011 05/gdjj20110504.html.

[2]储朝晖.走出高职专业设置的围城[J].教育与职业,2008(04):62-63.

[3]刘峰.中职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88-90.

[4]汤伟伟,况敏.江苏省技能人才需求预测[J].职业教育研究,2010(08):5-7.

[5]张炳南.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09):46-47.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作者:卢晓宁

上一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药卫生论文下一篇:人才培养下的小学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