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022-10-09

1 引言

资源消耗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包括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资源消耗转向创新驱动, 企业的经营方式由粗放经营为主向变为以集约经营为主, 产业结构由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为主取代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为主, 产业的组织形态逐步由以传统块状经济向以现代产业群体为主进行转变, 最终经济快速发展, 如科技进步、国民生产总值增加。本文主要探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在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区域经济要想得到好的发展, 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高端化发展, 同时致力于产业链延伸, 产业高端化的基本概念就是不断地向产业价值链中的特定类型环节进军。这些环节具体来看, 包括较高技术含量环节、高垄断性环节以及高附加值环节, 这些特定环节还是区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由生产制造业等基础低端产业不断地向品牌营销以及研发设计等等最高端的产业转化, 由生产制造业中的最低端的一般加工制造向原材料、关键的零部件以及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生产等比较重要的环节转化并进行提升。作为区域经济,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以及制约, 要好好发展区域工经济, 更要注重上述提到的转化以及提升。要积极把握住制造业中的高端环节, 使产品附加值提高, 注重工业产业链的拉伸, 以此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3 工业品牌化是重点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 区域工业化不仅能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还能对产业集群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最终使得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对于工业化的进程的加快, 而且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并且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另外产业集群化发展还能大大地提升区域工业经济的竞争力。结合当代特定环境以及其他重要因素, 要推进与产业基础、区域工业经济以及市场相适应的产业化集群。在方式上, 积极处理好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这两种方式, 将二者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相互协调, 二者缺一不可。在布局上, 要走适合当时环境的产业布局道路, 以衢江区为例子, 既要创建出高新技术的产业园区, 还要创建出高档次水平的特种的纸业化园区以及与机械装备有关的制造业园区。在路径上, 可采取的措施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用龙头企业来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要抓住核心技术, 最终实现企业集聚以及产业集群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4 坚持差异化发展, 突出特色性竞争

差异化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在相关环节, 相关领域, 相关产业达到个性的塑造、特色得到突出以及优势能巧妙地进行彰显的目的, 最终差异化发展使其形成其自身具有独特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其最终的目的是建立合适的产业结构, 该产业结构既要使得区域工业之间的分工合理, 还要符合市场的竞争规律, 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出区域工业的比较优势。其核心就是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差异化就是要独树一帜, 和其他产业走不同的道路, 典型的语句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 以某特定区域为例, 要想坚持走差异化发展的战略, 就必须以特色产业为出发带你, 积极引导以及发展相应经济。

5 结语

经济发展问题是任何区域的核心问题, 因为经济是解决其他各种问题的基础, 所以区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它是区域科学最为核心的研究内容之一。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包括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的等等因素的限制与制约, 区域经济的确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比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等比较典型的问题,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至关重要。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具体来看, 产业结构由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为主取代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为主, 在这种大背景下, 政府等部门一直都努力地发展着区域经济。区域经济 (regional economy) 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 经济发展所处的外部条件和经济发展中的内部因素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相对于我国来说比较早且比我国发展得快。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 他是研究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第一人。虽然我国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比起西方来说开展的较晚, 但是涉及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以及理论知识, 我国对其研究的成果比较多。本文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 史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产业经济, 2015 (7) .

[2] 张伟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 2012 (5) .

[3] 吴克烈.区域经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下一篇:论新医改下的医院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