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2022-08-05

第一篇: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传统林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葛学斌

发布时间:2009-02-26 10:04:51 访问次数:269 次

浏览字体:

遂昌县是传统林业大县、省重点林区,地处钱、瓯两源,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所处的浙闽赣交界山区也是我国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生态区位非常重要、非常敏感,在浙西南生态屏障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遂昌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钱瓯两源、打造江南绿谷”这一主题,提出了

的起点,实践创业创新、谋求跨越发展,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把统筹和实现林业资源的合理保护、科学利用、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在生态林业建设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四大现实基础凸现生态优势

遂昌县林业用地332万亩,林木蓄积量7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3%,农民人均林业用地

蓄积量40立方米,位居全省前列。生态优势作为遂昌最大的优势,目前已具备四大现实基础:

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成形。到2007年底,全县共界定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86.

5观林为主的县级生态公益林4.2万亩,公益林面积占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6%。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功申报建立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古树名木保护、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工程,建成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出台《遂昌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率先启动城区山体绿化工程,推进长防林、绿色通道、阔叶林改造、生物防火林带营造等林业生态项目,政府全额出资为全县273万亩有林地统一投保了森林火灾险,森林消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控等林业防护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竹木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通过扶持引导,全县现已形成以竹炭、人造板加工为主导的企业

中纤板行业世界前20强,遂昌成为国内最大的竹炭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被命名为“中国竹炭之乡

基地”。全县已发展竹林32万亩,2008年竹产业产值达6.24亿元。2008年,被省政府认定为

强县”。“兴林富民”示范工程有序推进,全县已建成5个省市级示范乡、镇(林场),1

3绿化示范村,建成各类特色高效林业基地5.1万亩。2008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18.23

入2151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2%,林业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初显成效。

森林生态旅游初露锋芒。近年来,遂昌旅游井喷式发展,2008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旅游综合收入6.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5.08%和119.67%。等级最高的4个五级旅游单体资源全部为林业资源,遂昌国家森林公园、南尖岩、飞石岭等以自然风情、森林文化为主的景区已成为遂昌旅游经济的支柱,全国首个以竹炭为主题的博物馆建成开馆,遂昌先后荣获“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

基地”等称号。以依托资源环境、体验乡村文明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迅猛,垵口大山等

级林业观光园区,新路湾镇山井村等一批依托森林资源优势的“农家乐”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林权制度改革初显活力。在全省、全国率先启动了以森林资源流转、林权抵押贷款为重点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一年多的运作,成功组建了林业服务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林业中介(评估)公司等三个机构,有效探索了林权小额循环贷款、林权抵押担保贷款和林权直接抵押贷款等三种林权抵押贷款模式。截至

年12月底,全县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124.4万元,涉及林农779户,是丽水市放贷额度最高、受惠面最广的县;组“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新17262家,绿源木业进入”、“浙江省竹木产业单项166.18”、“中国十大特色休闲7处“农家乐”被评定为省市8个省市级2008亩,人均林木万亩,划定以各重点风景区景“中国竹炭产业个省市级示范村,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林业纯收万人次,实现

织国有和集体森林资源社会公开拍卖35起,成交金额达2169万元,实现资产增值48%。林改后,资源得到有效盘活,“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遂昌模式”的林改工作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走在全国前列。

制约生态林业发展的因素有待正视

遂昌县发展生态林业具有四大现实基础,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木工企业层次、林地生产力、地方财政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有待正视。

林区产业结构单一,林农转产转业有难度。遂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林区,林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农民对森林资源依赖性较强,在重点林区乡镇采伐、利用林木仍然是当前部分林农的重要收入来源。发展生态林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限制林木采伐、保护森林资源。在一产不稳定、二产规模小、三产起步晚的情况下,要较快实现限伐后传统林区产业的转型升级,确保林农转产转业后持续增收,任务异常艰巨。

木工企业层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遂昌林产品加工业历史悠久,一直是本县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在木材加工企业中,以半成品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占据高的企业不多。如果减少林木采伐,势必导致部分粗加工企业因竞争加剧、原料短缺等陷入困境。

林地生产力偏低,林业综合效益不高。遂昌县森林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林地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乔木树种亩均蓄积量2.64差距更大。经营面积小而散、林种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等原因造成林地生产力没有完全释放,远远低于农田的生产力水平,成为制约生态林业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地方财政实力有限,林业建设资金投入紧缺。以生态为主的林业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投入是主体,生态景观林建设、村庄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防灾减灾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需要大量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新规划的万亩限伐区森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后,而遂昌是全省部分资金。公共财政薄弱成为制约生态林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转型升级中跨越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遂昌县生态林业建设将以机,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基本形成生态系统比较完备、产业体系比较发达、文化体系比较繁荣的现代林业架构,充分发挥生态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保障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在

——围绕一个重点,突出森林资源保护。

重点是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林木资源限制采伐工程。按照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及不同林分在生态功能上的差异,在规范和加强原有往景区公路沿线森林、风景区景观林、饮用水源涵养林为限制采伐区,并力争将限伐区列入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到2010年,确保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上和年林木采伐总量比

主要政策举措:一是培育和发展竹茶、草腐类食用菌、山地生态蔬菜、油茶、特色干水果、生态养殖、来料加工、

低于全省乔木树种亩均25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长三角86.5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的基础上,新确定阔叶林、高速公路、省道、县道、乡道和通2007年减少一半以上的3每年还需支付2007”休闲旅游名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万亩,力争达到80%以上,产业层次总体偏低,工艺先进、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林地亩均年产值与杭嘉湖等地区的林业产业重点县1365万元补偿金(以“生态先于一切、民生高于一切 177.5万亩,实现森林保护面积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一半以”目标。2008年省级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计算)”为着眼点,以“建设山上浙江91,立方米,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年全县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财力难以负担这”为契145.1“双过半

“农家乐”休闲旅游等九项生态产业,加快林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林农转产转业增收。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异地转移、农民社会保障等三项配套工程,促进高山偏远林区人口逐步向中心村、集镇及县城迁移,加快完善林农的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三是倡导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环保替代能源,推广草腐菇类食用菌生产,减少木质资源消耗。

——深化两项改革,激发生态林业建设活力。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以列入省林改示范区为契机,继续深化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要求抓好探路实践,完善政策,简化手续,优化服务,深化配套,扩面增量,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缓解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使山林真正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步伐,将国有林场逐步转型为生态型林场,着力发挥生态效益,使其成为我县生态建设的骨干、兴林富民的示范、科技兴林的样板、生态文明的典范。创新林业投融资方式,建立起支持生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稳步提高补偿标准,切实保障林业工作经费,稳定林业管理队伍。减轻林业经营者负担,使务林者能得利,植树者受其益,形成有利于刺激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构建三大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构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管理高效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林业生产由“单一用材”向“非木质资源开发”转变,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重点抓好遂昌县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饮用水源涵养林保护工程、阔叶林发展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十项工程,建立和完善以森林消防、森林资源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为主的林业灾害预警系统和抗御体系,完善林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御灾能力,预防次生、衍生灾害,加快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

发展林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立较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林业的经济功能。组织实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第一产业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化精品农业,重点发展笋竹两用林、特色经济林、生态畜禽养殖、林木种苗与花卉、中药材等,加大“黄泥岭”土鸡等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竹炭业、人造板业、竹木地板业、竹木家具业、竹木工艺品业、林业生物医药业和林产化工业等,加快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努力实现以林促工、以工带农;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挖掘生态资源,塑造景区特色,加大“农家乐”、“林区人家”等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力度。

繁荣森林文化体系,大力弘扬生态文明。重点抓好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遂昌国家森林公园、竹炭博物馆、茶博园、汤公园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原生态文化、竹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适时举办竹炭科技论坛、原生态旅游节、名茶名笋推荐会等,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森林文化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引领作用。

——落实四项措施,确保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其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党委政府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领导责任。坚持规划引领,制定生态林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森林资源保护、林区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的详细规划;加强组织发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调动各方力量,指导规划实施,组织督促检查;实施项目带动,千方百计找项目、谋项目、抓项目、上项目;分级负责,明确责任分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向互动、协同推进。其二是尊重群众主体,维护林农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其三是突出政策推动,发挥政策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其四是倡导社会参与,营造全社会建设生态林业

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建议

我市机械制造、印刷装订、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四大传统产业从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而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曾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看,从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看,我市四大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如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我市科学协调发展,是推进繁荣幸福新**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市政协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基层,采取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具体调研与建议如下:

一、传统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据统计,截止到“十一五”末,全市共有传统产业1153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9.3%;安置就业人员59736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30.1%;纳税32098万元,占当年全市税收的7.3%。分析“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企业规模偏小。我市1153家传统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仅为47家,占总数的4.1%。这表明传统产业中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较大规模企业少,应适时转型升级。二是纳税贡献不够大。2006—2010年我市传统产业纳税分别为27454万元、26344万元、28948万元、30968万元、32098万元,分别占当年全部税收的21.6%、14.0%、10.9%、9.8%、7.3%。总体看“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纳税贡献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占当年全部税收比例呈逐年递减之势。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较而言,以2010年为例,2010年118家高新技术产业纳税52769万元,而1153家传统产业纳税额仅为32098万元,仅占传统产业个数10%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创造了传统产业1.6倍的税收,这表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三是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我市四大传统产业遍布城乡,截止2010年底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近60000人,为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四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景可期。我市四大传统产业均属民营性质中小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但是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应对个性化、多样化、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比较强。加之,四大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市场,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有了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条件。

通过全面分析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科技投入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我市绝大多数传统产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原始资金不充裕,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热衷于追求短平快效应,盲目将企业发展重点单纯的放在规模扩大和人员增加上,对于科技投入、技术改造项目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科技投入和专利技术对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中的重要性,以致传统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

二是人才短板效应制约传统产业发展。总体上看,传统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在企业管理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属于家族式企业,管理层以家族成员为主,他们目光不够长远,思想保守,缺乏开拓意识,管理模式陈旧,家族式企业经营管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重视实用型熟练工人,对技术型、研发型高端人才作用重视不够,四大传统产业中像新宏昌重工集团那样每年聘用大量高端技术人才,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的企业寥寥无几,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进而影响了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传统产业不同程度存在融资难问题。由于绝大多数传统产业存在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弱、稳定性差的特点,甚至有些传统产业还存在管理薄弱,信用缺失等问题,加之当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意识增强,在贷款对象选择上非常严格,对中小企业大多实行“慎贷”策略。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政策支持相对不足。2007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十一五”期间扶持重点传统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从2007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地方财源建设基金10%作为重点传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滚存使用。近年来,随着政府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相应对传统产业的扶

持力度有所降低,部分年份未达到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源建设基金的10%。据统计,2007—2010年,我市共扶持冀东水泥、富士胶版印刷、新宏昌专用车、长城重机等重点传统企业13家,平均每年仅3—4家,扶持企业比例较小,且均属规模以上企业,对于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线,技术改造补偿奖励力度不够。此外,廊坊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廊政[2010]133号)和《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廊政[2011]54号),目前,我市有关部门落实不够。

五是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市在扶持、服务传统产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全市“效能**”建设活动动员大会后,各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以“京津冀最好,环渤海一流”为软环境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但总体看我市致力于服务传统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主要表现为服务机构少、服务范围窄、服务水平低、服务市场不规范。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思考

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传统产业经过科学合理的转型升级,同样可以发展成为特色主导产业。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民生的视角,维护稳定的大局看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促传统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是:通过整合传统产业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最终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由高污染低效益向高效益低污染转变,由小特色走向大特色,由局部特色走向整体特色,由小产业走向大产业,由小市场走向大市场,由钻市场空隙走向竞争强势。

1、机械制造业。关于矿山机械行业发展:我市矿山机械行业主要集中在新集镇域内。目前,该镇域内共有矿山机械企业290余家,从业人员约8000人,生产设备3000余台/套,规模以上企业5家,其余90%以上的中小加工户都属庭院式、作坊式经营。该镇的矿山机械行业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占国内行业市场60%份额。近年来又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远销俄罗斯、印度、智利、韩国、巴基斯坦等国。但是该镇的矿山机械行业总体规模小,龙头大户较少,没有形成集群效应。为此,建议规划建设特色突出、配套齐全、管理规范的矿山机械产业园区,针对新集镇域内项目用地紧张的现状,具体可以利用新集镇域内废旧砖厂的闲置土地,采取“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工业园,变“小作坊”为“大工厂”,以五家规模以上企业为龙头,通过重组、兼并、合作等方式,整合域内现有“小作坊”的产业资源、产品技术,提升矿山机械产业结构和水平,形成规模和集群效应,在国内外市场叫响我市的矿山机械品牌。关于以长城链条、北方冶金为代表的中等规模企业发展:此类企业多属于“老牌”企业,经营较为稳定,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致力于企业高端化发展。一方面向品牌要效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新宏昌重工集团自2001年开始创立中国自卸车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宏昌天马”,2011年11月“宏昌天马”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该企业已由当年汽车配件销售的小微企业,以营业额每年超30%的速度,成长为拥有固定资产20亿元、员工4000人,年生产各种专用车50000台,年产值40亿元的大型集团企业。新宏昌的发展之路就是“自主品牌赢天下”的成功之路。我市较成熟的中等规模企业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向技术研发要效益,以专利技术开拓市场。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长城链条和北方冶金机械“十一五”期间年产值均在5000万元—1亿,年均纳税100万左右,即使在2008年金融风暴期间,在行业重新洗牌过程中,仍然依靠专利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牢牢站稳了脚跟。由此可见,专利技术产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保障,同时也是打开市场销路,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因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有关鼓励企业技术研发的奖励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鼓励企业加大投入,主动研发,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人专我转”,始终走在同行业前列。

2、印刷装订业。一是淘汰落后与扶持“龙头”相结合。“十二五”期间,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和调整等形式,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有计划地打造一批产能过亿的龙头企业。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与大力发展包装装潢印刷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印刷协会作用,帮助印刷装订企业健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印刷企业退出机制,对严重违法违规生产企业,积极妥善地使其退出印刷领域;建立印刷企业守法诚信档案制度及公告制度,继续推行企业法人法律法规季度培训制度,使其守法诚信经营。同时,大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对规模大、资金雄厚、

技术先进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予以优先审批和大力扶持。三是“一业带多业”与筹建高标准印装产业园相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印刷装订业带动诸如PS版生产企业,折页机、配页机、胶钉机生产、销售、维修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北京大型出版社在我市建立图书储运中心。同时,借密涿高速在杨庄设有出口这一优势,规划建设集设计、制版、印刷、装订、耗材、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绿色环保印刷园区,做强做大我市文化产业。

3、建筑材料业。一是在福山新区整体规划框架内,以福山新区域内5.64平方公里废弃矿区申报为国土资源部废矿治理项目为依托,大力实施废弃矿区平整治理,并积极洽谈引进高端建材行业,打造新型建材基地。二是对福山新区域外的商砼站、砌块厂等建材企业,采取“腾笼换鸟”战略,以福山新区废弃矿区平整后的土地进行置换,以达到建材企业集群建设,减少中间交通运输环节,避免二次扬尘污染,降低道路负担的目的。同时,坚决依法取缔国、省、县道两侧的小粉石厂和小存料场。三是在原材料深加工上做文章,增加建材产品附加值,改善以原材料销售为主的粗放型产销方式,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引导在福山新区内建设商砼站、干粉砂浆厂和高端水泥制品等高新技术建材项目。同时,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好2010年8月廊坊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鼓励企业进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最终形成“山区环保开采,就地深加工,成品封闭运输”的山区建材产销模式。

4、交通运输业。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大型运输车辆4500余辆,从业人员近20000人。随着房地产业运行的持续放缓和源头治超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我市以运输石料为主的运输车辆已有50%左右停运。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利用这一契机,引导交通运输业转产转型。一方面鼓励和引导运输企业采取厢式货运和专用车辆的方式,为福山新区域内商砼站、水泥制品厂等高端建材企业提供高质量运输服务,既能解决道路扬尘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又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有效保护公路的运力结构和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市毗邻京津,北有空港,南有海港,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加之密涿高速和密涿支线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我市道路交通运输优势,建议利用福山新区废旧矿区平整治理的土地和高速沿线村街新民居建设后收储的土地,积极引进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入驻我市。同时,鼓励现有运输企业向集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中小物流企业转型,逐步拓展经营范围和运输网络,实现由单一结构的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到服务企业货物运输和普通群众民用物品运输的转型升级之路。

三、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建议

一是以政策扶持为先导,激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性。按照上级政策文件精神,及时制定出台适合我市发展状况的扶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四个一批”梯队发展战略,即: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一批、小微企业扶持成长一批、招商引资新增优化一批、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一批,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品牌亮、实力强、有特色、辐射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同时,要适当提高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地方财源建设基金的百分比,扩大政策扶持面。具体可由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有关单位,制定完善的考评、筛选办法,每年定期向市政府申报1—2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由市政府严格把关后给予资金扶持。在此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税费减免政策,确保上级政策用好、用足、用到位。二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抓手,全力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经走访了解,目前我市部分印装企业因北京郊县的市场环境优于我市,而搬迁到北京市顺义、平谷等地。为此,在软环境方面,要以“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努力营造一个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三最四低”的投资创业发展环境。大力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真正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彻底改善各种审批手续繁琐办事效率低,各种名目检查多为企业服务少,收费罚款多政策法规宣传少的现象。在硬环境方面,按照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的总体要求,科学、高水平地编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从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管理到区域定位分工、产业结构调整通盘考虑和协调配套,并预留发展空间,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水、电、路、讯、暖等配套设施。

三是以人才战略为支撑,引领传统产业高端发展。一方面,切实加强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建设。要采取

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模式,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2011年8月12日,廊坊日报报道了永清县为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出台了《“十二五”时期人才高端战略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奖励优惠政策》,按其政策规定,企业引进博士生工作年满1年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2万元奖励。虽然我市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但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和奖励政策不够完善。建议我市制定出台企业高端人才引进长效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和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在2011年第三届中国管理咨询培训业大会上提出,当前我国企业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拐点,迫切需要加大对企业培训的投入。美国企业的培训经费占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0%,欧洲国家占到5%—10%,而我国企业仅占到2.5%,具体到我市传统产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更低。辜胜阻认为,一个企业培训经费若占职工工资总额不足3%,这个企业很难有竞争力。为此,要充分利用我市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资源,广泛开展院企合作,对口培训,全面提升企业管理层、研发团队和一线产业工人的素质能力,真正实现人才强企。

四是以破解资金短缺为着力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作用,壮大资本金规模,适当放宽担保条件,拓展担保业务,把扶持传统产业纳入担保体系建设规划,优先予以安排。二是积极引进更多的金融主体。河北银行作为我省致力于服务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性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于2010年10月15日在廊坊设立分行,又于2011年5月16日,在廊坊设立河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廊坊分中心。我市作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个县的排头兵,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建议积极洽谈引进河北银行和河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更好地服务我市传统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借鉴刚刚落户燕郊地区的蒙银村镇银行的建设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和有资金实力、经营稳定的小额信贷公司成立村镇银行,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三是引导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展票据和授信贷款业务,对传统产业给予优先扶持。鼓励重点传统产业领域内有实力、有规模的企业组建行业性担保公司,为行业内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四是借鉴重庆市呵护小微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当信用评价等级高的企业到政府指定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时,比国有银行超出部分贷款利息,由市财政补贴,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是以社会服务体系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绊脚石”。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传统产业建立各类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施多领域、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利用减税或资金补贴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技术研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生产工艺。引导企业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工作,依法保护商标和自有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引入市场机制,依托社会服务机构,整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网站等现有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市中小企业信息网。逐步完善提升网站服务功能,为我市传统产业等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服务,并与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中小企业河北网、廊坊中小企业网互联。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优势,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根据企业需求,以经营战略、市场营销、财税管理等为重点,为企业提供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诊断、辅导,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协会商会服务平台。支持传统产业在自愿的前提下,以产品、产业等为纽带,组建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改革,促其形成依法设立、政府指导、民主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

第三篇:加快**经济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处于后金融危机的调整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创新和谐的新阶段。作为全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济开发区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实现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开发区求生存、求发展、求突破的唯一出路。

一、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现状

**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是全国最早的专业性精细化工园。建区以来,开发区抢抓沿江开发机遇,积极应对宏观调控,以打造专业性精细化工园区为目标,围绕建立以化工产业为主体的区域工业经济板块定位,不断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和产业链的培植,来自新加坡、荷兰、法国、德国、美国、台湾、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相继入驻。随着主导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园区特色日益彰显,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开发区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不断攀升。2011年,开发区工业生产总值、国税开票销售、税收3项指标同比分别增长28.5%、34.9%、33%,分别占全市的1/2、1/2、1/3;2012年上半年,国税开票销售占全市比重的54.3%,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0.3个百分点。

1、化工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目前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总面积已达68.32平方公里,其中经批准的化工园区面积为16.9平方公里,占全区发展规划总面积的24.7%。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特色,化工园区“因集成市”,化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已达47家,其中,超30亿元的1家,超20亿元的3家,超5亿元的12家。2011年,化工园区实现工业国税开票销售收入253.2亿元,工业总产值528.23亿元,协议利用外资3.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531万美元,分别占全区的83%、83%、91%、88%。

2、化工产业链关联集约发展。经济开发区以发展精细化工为重点,起步早、发展快,按照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条式延伸、企业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逐步形成“规模企业集聚、优势产品集中、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实现了产品与产品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功能互补,已形成氯碱、染料颜料、医药农药、油脂加工、高端精细化学品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其中,氯碱产业在全国化工园区中最具特色,上下游配套齐全,产业链较为完整,其下游产品已延伸至医药、农药、化学助剂、工程塑胶等多个领域,目前集聚了新加坡新浦化学、法国爱森絮凝剂、荷兰阿克苏·诺贝尔、美国斯比凯可、台湾联成化学和联成塑胶等20多家企业。

3、化工产业基础配套较为完备。经济开发区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持续改进提升”的原则,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一是累计投入近8亿元,用于环保、安全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环保基础设施方面,投资近5亿元实施了污水处理厂一期和二期项目及污水管网工程,日处理能力达到7万吨,化工园区内所有污水须经企业预处理和污水处理厂再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排入长江,真正实现了一个排放口对外的要求;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福昌固废处理中心,对区内危险固废实行集中处置,处理能力达2万吨/年;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了公共下水管网改造、环境事故应急处理池建设和规范企业雨水、冷却水排放口等三大工程;投入1亿多元,建成总长6KM的公共管架,各类公共管网和原辅材料、产品运输管道统一上架,集中管理。在公共安全设施方面,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区内消防站;投入500多万元对区内所有主次干道按规范设置了消防栓。目前,区内各项环保、安全等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功能发挥正常。二是投入8亿多元,建成新浦和卡万塔2个热电联产供热中心,总装机容量达14.5万千瓦,总供热能力达560吨/小时,现供热量已达420吨/小时,区内所有用热企业均实行集中统一供热。三是投入10亿多元,建成11座长江码头,其中化工码头5座,万吨级以上泊位7座,

港口码头总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供电、上下水、道路、绿化等其他公共设施基本齐全。

二、加快转型升级是开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当前,开发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大投入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宝贵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从面临的机遇看,转型升级正当其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向海外转移先进技术的速度加快,开发区应不失时机地主动承接更高层次的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努力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从面临的挑战看,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日趋紧缩:用地指标进一步削减、土地使用更加严格、土地成本不断提高;对新上项目的投资审批和上报统计更加严格,新政策规定必须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才能进行项目报批;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和“区域限批”。所有这些,对已经聚集一定规模和特色优势的开发区来说,都形成了完善功能、转型升级的外部“倒逼”机制。

从自身实际看,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目前开发区已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在经济实力上,开发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工业生产指标在江苏省级开发区中还处于中游水平。在招引项目上,现有项目还不足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引进的投资超10亿元的工业项目和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大企业依然偏少,非化工重大项目未取得突破。在要素支撑上,用地受限、资金紧张、人才缺乏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不足以支撑更多项目和企业发展。在自主创新上,企业创新意识普遍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增长方式粗放。区内研发机构较少,产学研合作进展迟缓。在产业结构上,二产占经济总量的80%,其中化工产业“一枝独秀”,三产服务业占比明显偏低。

三、经济开发区推进“二次创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开发区要深化结构改革,实施“二次创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由资源依赖向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转变,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提升质量转变,由工业强区向产城融合转变,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区域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开发区建成区域经济成长的“发动机”、转型升级的“先行军”、城市发展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破冰船”、社会和谐的“示范区”,加快挺进江苏省级经济开发区第一方阵步伐,夯实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基础。

1、坚持规划引领,努力构筑产业发展的新平台

一是修编完善总体规划,以打造“五园一中心”(化工产业园、化工新材料园、高新产业园、港口物流园、装备制造园和行政商务中心)为重点,邀请国家级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和国内一流设计专家,按照建设“高科技、外向型、园林式、现代化西部新城”的基本要求,对区镇规划范围、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方向等进行调查论证,科学调整规划布局。二是修编完善开发区行政商务中心控制性规划和各社区服务中心规划、区域环境和消防规划、岸线港口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农民集聚区和重点村庄规划等专项规划,努力实现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城市现代化的配套区。三是抓好用地规划,严格审查项目用地效益、用地定额,合理确定土地用量,把有限的土地重点保障产业集聚度高的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和有发展潜力的超大型项目。今后进区项目投资规模严格控制在

1亿元人民币以上,投资强度要达到250万美元/亩。另一方面,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快实施“腾笼换鸟”,对生产开工率不足、经济效益差、纳税能力弱的项目,采取改造、重组、并购等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圈大建小、圈而不建的项目闲置土地,依法予以收回,及时处置盘活。对原有零星分散的工业用地,抓紧调整规划功能分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向产业集聚区集中,腾出土地空间、环境容量,缓解环境、资源、能源的压力,为更大规模发展创造空间。

2、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打造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做强主导产业。紧紧围绕优势产品,依托重大项目,拉长做粗化工产业链,一是围绕新浦75万吨/年氯碱项目、13万吨/年苯胺项目,阿克苏氯乙酸项目,斯比凯可羟甲基纤维素项目,爱森公司的聚丙烯酰胺项目,发展壮大氯碱产业链;二是依托联成化学60万吨/年聚氯乙烯,新浦化学32万吨/年苯乙烯,阿贝尔化学50万吨/年苯乙烯、聚苯乙烯以及梅兰化工的有机硅、有机氟等项目,着力打造上下游一体的橡塑深加工、化工新材料产业;三是依托沙钢与台湾和桐化学合资的6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工和苯加氢项目的实施,积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努力向高端材料产业发展;四是依托宜兴丹天化学12万吨/年环氧乙烷、新加坡裕廊化工32万吨/年丙烯酸项目和投资20亿元丹桐日化园项目的实施,着力发展表面活性剂及高性能吸水性树脂等产业;五是依托振华油脂、华东油脂、富锋生物柴油、新海油脂、明发油脂等公司,积极发展油脂化工产业链。

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破产企业盘活重组,千方百计消化一些沉淀资产,使企业走上“起搏再生”之路。积极与一流企业集团开展战略合作,运用国内外先进的装备、技术、管理、品牌提升发展传统产品。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重点是加快推动由订单加工向设计加工、由一般装备制造向特种冶金装备制造、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方向发展,提高产品档次,增加高端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培植上市资源,扶持企业尽快上市,通过加快“走出去”步伐,实现低成本扩张,加快企业发展速度。

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非化工产业。以宁兴机械为龙头,从现有热点配套产品向核电配套产品发展。充分挖掘该公司拥有三类压力容器许可证和设计许可证的优势,着力打造化工机械配套产业。以兆胜集团为龙头,国兴通风、中船重工等企业为重点,做大做强船舶配套产业和塑料制品深度加工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整合高新产业园的现有产业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提升高新产业园的板块规划定位。积极承接国外和苏南先进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主攻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类产业,招引轻工、电子、生物工程等企业入驻,实现电子信息、新能源及重大机电装备龙头项目成功落户,加快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发展第三产业。扎实推进“以港兴区、区港联动”战略,努力打造“**港”品牌。积极推进开发区过船港务公用码头建设,加快建设锦华石油、联成仓储等专业物流区,筹建化工产品交易市场,有步骤地开发社会化物流项目,努力把物流园建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型化学品综合市场和沿江现代物流基地。主动对接**主城区、黄桥和虹桥两个副中心建设,实现规划及交通对接、功能融合和统筹配套。紧紧抓住沿江开发发展机遇,高端定位,错位发展,积极打造集行政办公、金融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卫生及商业、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化商务中心,不断满足区镇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升开发区的整体形象。

3、优化招商模式,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探索建立相对独立、激励机制健全的招商管理机制,以招商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继续优化招商工作模式,发挥招商分局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加快招商反应“速度”,加大招商走访“密度”,提高项目促进“力度”。秉承“三资并重”理念,不断拓展招商渠道,以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达效”为招商引资最终目标,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一是突出招优引强。立足沿江特色,继续捕捉基地型优质大项目。变招商引资为择商选资,重点引进“三高三低一外一无”(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外资企业,无污染)项目;引进有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品牌企业的项目;瞄准相关产业的国内龙头企业、重点上市公司、国外大中型跨国公司及全国和世界500强企业,主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二是突出“补链”招商。不断挖掘和放大产业优势,聚焦关联企业,加强配套合作,延长产业链条,增强辐射效应,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要着力攻关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高新技术、化工装备等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特别要围绕现有的新浦化学液氯、联成化学PVC、和桐煤化学等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搞好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条。三是突出特色招商。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招商对象上,坚持化工产业与非化工产业并举。在招商领域上,把招商主攻区域由境内转向全球,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在招商形式上,突出以商引商、以特招商、以优招商,大力推行委托招商、节会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形式,降低招商成本,获取最大效益。确保每年引进高新技术、非化工项目各1个,开工建设1亿美元或7亿人民币以上的重大项目不少于4个,力争3亿美元或20亿人民币以上旗舰型项目开发实现新的突破。

4、突出自主创新,激发内生活力,以新科技推动转型升级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配套融合,实现技术嫁接。支持企业加强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和产品研发,创造一批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创新品牌。着力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沟通联系,加大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引进及科技难题招投标力度,建立起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共享机制,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联建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支持留学人员、专家、博士等高科技人才携带科技成果来开发区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创办研发机构或科技成长型企业,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

5、克服要素制约,努力完善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开发区最大的优势就是体制机制上的优势,要在新形势下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提高。一是创新优化管理体制。以完善开发区管委会“小而精”准政府架构为目标,以加强管委会城市管理职能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为重点,深化区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管委会的社会管理、人口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生态环境管理职能,切实把工作统一到为项目服务、促项目落户、帮企业发展上来,为区镇“二次创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二是创新优化用人机制。以人才培育、引进、使用为重点,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快研究制定吸引创新型人才的政策和措施,搭建留住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确保每年能引进5-10名创新创业人才落户,进一步打造一支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办博士后工作站和科研中心,使之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平台。三是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将社会资金转化为有效资产。进一步整合财政、金融、税收扶持政策,不断强化资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保障。整合全区各部门工业类、科技类政策性资金,建立统一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产业布局调整、产业优化升级、重大技术改造和企业自主创新等。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6、加快生态建设,统筹协调发展,以新路径推动转型升级

把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碳发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进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小、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引导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运用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建设循环型企业,加强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建立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切实抓好各项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着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加快节能型企业建设,鼓励企业通过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先进管理方式,采用高效节能产品、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降低资源消耗量,深度开发、利用资源。突出抓好重点用能企业监管,依法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企业。推进生态园区建设。扎实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开发区万元GDP能耗降到全市平均水平之下。

第四篇: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将进行“四化两型”建设,为了解和掌握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收集和分析中小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省统计局调查总队工业处要求,近日,泸溪统计组织专门力量全力开展企业转型升级调研工作。

今年是规模以下工业调查标准由500万提高至2000万开展调查的第一年,此次企业转型升级调研的对象是所有年产值500-2000万的样本企业。此次企业转型升级调研工作主要对企业生产、销售经营、产品价格变化、企业效益、企业用工、生产成本、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目前已完成500万至2000万的样本企业核实工作和“湖南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研提纲”调查问卷工作,现将报告归纳如下: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我县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宏观经济发展大环境的改变,还表现在企业内在竞争优势重塑的需要。

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我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与传统成功模式之间的矛盾突出。作为欠发达山区县贫困县,我们有着更加强烈的发展愿望,希望早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但我们也感觉到欠发达地区的困难,那些在发达地区起步阶段很重要的人力资源条件、政策条件、市场的强劲需求等都不存在,以往发达地区成功的模式很难被模仿或复制。“十一五”以来,国家、省不断运用环境保护、用地指标、政策倾斜等杠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使得我县工业经济在经过快速、稳步增长后,必须进入企业转型升级角色。我县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逐年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的绝对值,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加快摆脱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粗加工阶段,尽快发展新型工业产业。

从县内企业的市场格局来看,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需求也在加大。我县的工业企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大都为中小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年产值2000万元以下的样本企业有270家,占总数的86.81%;年产值2000万以上的样本企业有41家,占总数的14.19%;二是大都为产品加工制造,无品牌。而当前的金融危机,更使我县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市场萎缩,强化了企业通过重组生产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增强竞争能力的决心。从一季度的工业运营指标来看,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57.22%,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6.9亿元,同比增长31.96%;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达到1.57亿元,同比增长19.9%,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达到0.52亿元,同比增长57.14%。我县规模工业产业今年开春以来发展势头强盛,拥有加工技术的、科技含量的或者本地市场地位强势的企业,其运营指标大大好于粗加工的中小企业,榜样的力量无疑进一步扩大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共识。

企业应对转型升级 企业要转型升级,必须加快实现工业发展动力从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

科技创新是企业转型的动力。在2008年经济危机寒潮侵袭以来,许多美国大公司不得不压缩开支、减薪裁员,但不少美国大公司不仅没有降低研发开支,有些公司还逆市增加研发投入。英特尔公司2008年第四季度利润下降了90%,但其研发费用仍达到13.2亿美元,大大高于前一年同期水平。美国玻璃业巨头康宁公司则明确表示,压缩研发费用是该公司压缩成本的最后一个选择。在2008年第四季度,康宁公司收入下降了31%,营销和行政开支削减了30%。为渡过难关,该公司冻结了招聘活动,裁减了3500个就业岗位,但研发费用基本保持不变。许多美国公司都强调:如果要想在经济复苏时展现更大竞争力,就必须在经济困难时期保持研发投入。

经典案例: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1999年至2002年,苹果公司收入虽下降了6%,但研发费用则增加了42%。2001年底,苹果推出了新产品IPOD,该产品迅速赢得了市场的认同,并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为苹果公司获得巨额的利润。

在我县,当然不能同国际化的大公司比较,但科研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2010年全县工业企业中,被省级认定的高科技企业仅5家。这五家高科技企业2010年的科技活动研发经费支出为144.4万元,仅占其销售收入的0.2%。2010年全县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经费总支出为434.3万元。但是,在我县的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中,还包含了部分基建和技术改造支出,严格意义上的R&D经费支出实际上还要少很多。企业研发力量薄弱,2010年全县4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的仅5家,其中设立科技机构的5家,占总数比例10.2%。全县从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仅58人,专业技术人员312人,分别占全部从业人员的0.45%和2.43%。

我县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企业能源消费的特点:高能耗行业比重较高,工业经济对电力、煤炭等能源的依赖性较强,工业结构以“三电” 高耗能产品为主,全县企业在实现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资金问题成为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转型发展的最大难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普遍存在经营效益急剧下滑现象,企业可用资金匮乏;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特别是对高耗能行业采取了一些制约其发展和膨胀的措施,使这些企业在融资方面出现了利息高、贷款条件苛刻等困难局面。资金问题成为困扰企业改进生产设备,提升工艺技术,促进转型升级的最大难题。

2、技术瓶颈仍是制约企业节能降耗、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主要手段是依靠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但是国内行业生产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能源利用率水平仍然偏低,污染物排放及处理还达不到最好效果。因此引进先进的技术及人才,解决技术瓶颈,已成为企业节能建好、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3、政策因素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制约。受花垣矿山整治等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涉锰行业锰矿石紧缺,价格也长期处于高位运行,造成企业生产成本过高,出现与产品价格倒挂的现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对企业造成了很大制约。

提出创造有利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既是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需求,也更需要在一个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开展。对此,政府与企业应当加强协作、共同努力。

企业:需要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转型升级的意愿和行动。首先,企业需要加快自身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引进与应用,改善企业在组织管理、用人制度等方面的不足,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与作用的发挥。至于企业产品研发投入,则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差钱”。

政府: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制订我县具体的科技提升行动计划,利用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杠杆“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同时,加快政府自身的体制机制改革为转型升级搭建好更好的平台。

1、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促进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发展和培育一批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营。二是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商贸、金融、物流、会展等四个中心建设,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用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形成工贸互动的良好局面。三是扶持和壮大一批重点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走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相结合的道路,重点扶持我县排头兵企业,加快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2、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加快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二是供应链创新。在当前高成本形势下,要特别重视和加强配套协作过程中的产业供应链管理,积极寻求供应链变革与再造,减少经营成本。三是营销创新。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型的销售渠道,通过网上下单、就近买卖等方式,努力缩短销售渠道,降低营销费用,增强竞争能力。

3、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善待企业”意识,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实实在在为企业办事。对转型试点企业在办证办事、政策适用及资源投放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职能管理部门要对试点单位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给予优先优办,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同时,将上级扶助专项资金优先考虑试点行业和试点单位。建立以各类中小企业为对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技术开发风险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新产品开发风险大等问题。

第五篇:技术创新与进步是造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众所周知,造纸技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世界造纸产业的技术源头,欧洲人在1000年后才通过阿拉伯人学习到造纸方法。但是,现代造纸技术发展是由西方主导的,中国的现代造纸技术则从1884年上海华章造纸厂的建立才形成。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造纸技术的发展迅猛,极大推动了中国造纸工业的发展,过去的造纸产业30年可大体分为二个技术发展阶段:

一、20世纪80-90年代,连续蒸煮、多段漂白、黑液提取、碱回收、中性施胶、涂布加工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纸和纸板的产量从1979年的493万吨增长至1999年的2900万吨,产品品种与质量逐步满足市场需求。

二、新世纪初始10年(2000-2009),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高效制浆生产线、宽幅高速纸机和涂布加工技术装备,结合清洁漂白、废水达标排放处理、热电联产、造纸化学品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整体产业技术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纸和纸板产量达到9270万吨(2010年),产销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2000-2009的十年间在产量增长183%(即两倍)的基础上,COD排放总量减少62%。产业技术提升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约束,明显推动了行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改善。

十二五期间,中国造纸工业基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转型升级步入可持续发展路径,针对目前产业结构性局部过剩、资源和环境制约愈加严厉的现状,在节能减排降耗方面关键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仍将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政策引导下,再生产要素约束下,在市场竞争逼迫下,现代生物技术、生物质精炼技术、膜材料处理技术、能源管技术已开始成功地应用于造纸行业,并呈现加速普及的现象。制浆造纸过程将进一步清洁化,单位能耗和污染排放将进一步降低,原料资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改善,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纸和纸板产品将更加多种化和专用化。

未来,造纸产业将完美融合生物技术和生物质精炼技术,充分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组分,通过天然植物这种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持续地为社会提供工业材料和生活必需品。

未来,造纸产品也将从传统的印刷、包装、书写和生活领域,愈来愈多地拓展到航空航天、汽车运输、电子电气、新型建筑、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领域,为国民经济提供愈来愈多的高性能纸基材料产品。

上一篇:餐饮卫生安全承诺书下一篇:餐饮业的历史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