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

2024-05-31

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精选8篇)

篇1: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统领,以产业化建设为主导,以龙头企业发展为依托,发挥环境优势,凭借现有良好基础,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构建具有长白山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推动棚膜经济快速发展。在完善巩固“都赶线”棚膜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出台鼓励全县棚膜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园区建设为核心,突出规模化、规范化,打好绿色牌、有机牌和无公害牌,带动并促进围城及沿线重点发展瓜果蔬菜、山野菜家植、园林花卉等品种。2011年,我们在原有基础上,新建规模化棚膜蔬菜面积2000亩,目前,全县蔬菜总面积已发展到3.5万亩,年产鲜食蔬菜5万吨,产值5500万元。

2、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出台中药材保护、整合及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的指导性意见和鼓励扶持优惠政策;根据气候特征、地理环境、地力情况、种植传统等前提条件,确定不同种植分区和主打品种;根据理论需求量引导规模化种植,重点发展订单生产。2011年,我县中药材留存面积为7万亩,其中人参、西洋参1万亩,林下参留存面积为3.6万亩,平贝母1.1万亩,北细辛0.35万亩,北五味子0.6万亩,其它中小药材0.3万亩。

5、发展绿色优质食用菌产业。在快大、二密、大泉源等中心集镇进行平菇、香菇、木耳等三大品种的反季生产;在英额布、三棵榆树等传统产区生产袋料木耳、香菇、金针菇;在东来、石湖、果松、光华、兴林等地发展林下木耳、野山菌开发。适时建设菌种研发中心和菌袋生产示范中心,大力引进新品种和精深加工企业。2011年全县以木椴木耳和袋料木耳、袋料香菇、平菇、滑子蘑、榆黄蘑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

篇2: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

——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支撑跨越发展

2012年4月16日上午,投资60亿元的山西第一个“云计算”产业园在太原开工,同时开工的还有节燃气热电联产、太原不锈钢(钢铁)交易中心、GPS北斗二代芯片等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360亿元。近两年,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转型发展成效凸显。预计今年一季度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7%;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和26.1%。长期以来,山西经济结构单

一、基础脆弱,产业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为此,山西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华丽转身。

以煤炭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促进煤炭产业全方位升级。两年多来,省委省政府狠抓煤矿的兼并重组和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建设,全省煤炭工业进入集约、高效、现代化的大矿时代。目前,已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单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120万吨以上,资源回收率提高到80%以上;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7年的0.726减少到去年的0.085,下降88.29%。煤炭工业安全水平、产业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煤炭大省正向煤炭强省迈进。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全力促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晋煤集团的煤—气—化、煤—焦—化、煤—气—电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机蓬勃,去年,非煤产业收入已占到集团总收入的74%;焦煤集团循环经济园区古交电厂二期进入商业运行;潞安集团产出了全省第一炉高 1

纯度多晶硅,形成了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条。目前,山西煤炭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实现了煤与非煤产业的相互融合,以煤为基的多条循环产业链初具规模。

明确重点推进现代煤化工、煤层气、节能环保等9个领域,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机制和扶持政策措施,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去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2%,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9%,成为拉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动力。此外,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信息产业项目中,新增风电装机100万千瓦,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云计算等标志性转型项目也开始相继实施。

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蓬勃兴起,山西出版、山西演艺、山西影视等六大文化企业龙头齐飞共舞,晋商文化、太行文化等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已初具规模;云冈石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五台山景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201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343亿元,增长23.9%。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其中80%以上项目已投产达效。

去年,在山西工业投资中,非煤产业完成投资2097.3亿元,同比增长35.2%;新兴产业完成投资914亿元,同比增长49.9%,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增加值均增长20%以上,已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篇3:煤炭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十一五”期间, 煤炭需求继续较快增长, 而发电和供热用煤以及钢铁、煤化工、建材等行业用煤将成为国内煤炭消费主要增长点, 但增速明显低于“十五”期间。但是, 近几年来煤矿建设趋热, 投资增长过快日渐显现。同时, 长期积累的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和环境污染治理滞后等问题仍很突出。因此, 尽快调整产业结构, 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煤炭行业现状

近年来, 煤炭行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 坚持以发展为中心,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通过实施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和安全专项整治, 使煤炭供需总量基本平衡, 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强劲势头。但是, 煤炭行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突出表现为“六低”[1]:一是产业集中度低。煤炭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企业规模小而分散, 规模经营能力差, 缺乏整体竞争优势。而有的小煤矿在没有技术保障的前提下, 却在开采总量上急剧上升, 并利用成本优势挤占市场, 加剧了市场竞争度。二是技术装备水平低。我国煤矿采、掘、运等设备的整体性能和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大约落后5~15 a。矿井规模小, 开采方式落后[2], 管理粗放, 资源利用率低, 从煤炭安全生产就可以知道与国外的差距。三是产品附加值低[4]。煤炭产品单一, 煤炭洗选率低, 多数煤矿只能生产和销售原煤。煤炭洁净化生产、煤矿办电、煤化工、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炭液化等战略性工程, 起步慢、起点低, 严重影响了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和联合经营。四是管理水平低。部分企业急功近利, 忽视管理, 造成资源浪费, 事故频发。近几年, 在旺盛市场需求刺激下, 一些大中型煤矿超能力、超强度生产, 采易弃难, 造成采掘衔接紧张, 资源回收率低, 矿井服务年限下降, 埋下事故隐患, 导致重特大事故多发。五是劳动力素质低[5]。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多是富余人员、待业青年、农转非家属, 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六是非煤产业效益低。按照“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指导思想, 多数煤炭企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建成了一批非煤企业, 但这些项目规模小, 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技术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低, 对煤炭生产的依附性大, 出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 发挥不出规模经济的效应。

另外, 煤炭是不可再生性资源, 其存储量随着开采量的增加而减少, 会产生能源短缺问题;煤层储存情况不明, 地质条件复杂, 提升运输战线越来越长, 尤其是水患、冲击地压等危及矿井生产的重大灾害突现, 会造成安全问题;从煤炭的使用来看, 由于煤炭在使用过程中燃烧效率低, 会造成环境污染。以上问题集中反映了我国煤炭行业的传统弊端, 既影响了煤炭工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在新形势下, 煤炭行业面临两个需要[6]:一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煤炭行业要实现产业优化, 还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参与国际分工, 加快全行业的国际化步伐。一方面, 加大煤炭出口力度, 减轻国内市场压力, 最大限度地占领国际市场;另一方面, 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提高我国煤炭企业的现代化程度。二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优化煤炭行业的产业结构, 不断提高矿井经济规模, 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深加工率和利用率, 保护资源和环境, 为煤炭工业的长远发展积蓄后劲, 为煤炭工业乃至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对此, 必须对煤炭产业结构作出适时调整, 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实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煤炭行业产业调整的目标

为保证煤炭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切实的效果, 必须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供需平衡。煤炭生产总量要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规模, 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实行适度偏紧政策, 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节能和环保工作。要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建立资源保障可靠、开发秩序规范、生产安全高效、产运需衔接良好、市场竞争有序的煤炭供应体系。

二是组织协调。要基本形成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中小煤矿协调发展的格局。坚持“保大压小”和“转化增值”的原则, 运用资源整合、运力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 鼓励建设亿吨级煤炭基地、千万吨级煤炭集团、百万吨级矿井。依法淘汰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小煤矿。

三是深度加工[3]。鼓励煤炭企业加大煤炭深加工和就地转化力度, 延伸产业链条, 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煤炭化工产品。以发展洗煤为基础, 大力开展包括煤炭气化、液化在内的煤炭深度加工, 加快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推动煤炭产品结构的调整。

四是技术先进。不断提高大、中、小型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和煤矿资源回采率, 从而从整体提高煤炭行业的技术水平。

五是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 瓦斯得到有效治理, 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矿工职业病新增发病率明显下降。

六是全面和谐。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不断提高煤矸石和煤泥利用率、煤矿瓦斯抽放利用率以及矿井水利用率, 采煤区沉陷治理取得实效。煤炭行业职工收入达到全国工业行业中上水平。

3 煤炭行业产业调整的对策

为解决实际问题, 达到预定目标, 必须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1) 加强区域规划[7]。各地的供应量与需求量存在着差别, 中国煤炭供应地主要有东部、中部、西部。要稳定东部生产规模、加大中部开发强度、适度加快西部后备区资源。东部调入区包括东北、京津冀、华东和中南4个地区, 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煤炭消费的中心, 煤炭资源较少, 煤炭调入量大, 必须稳定其生产规模, 延长稳产年限。中部调出区包括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三个地区, 煤炭资源丰富, 赋存条件好, 适宜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西部后备区包括西南和新甘宁青两个地区。该区煤炭资源丰富, 煤炭生产主要以满足本区需要为主, 适当补给东部地区。

(2) 延伸产业链条[2,3]。中国煤炭资源丰富, 煤炭综合开发利用, 要构建以煤为基础的多联产业链。要促进产业优化和升级, 拉长产业链, 增加煤炭附加值,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其由短期的适应性调整转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调整。煤炭要成为优质、高效、清洁能源, 煤炭行业要实现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由过去单纯的数量上的调整, 转向质量上升级换代的调整。要依据资源优势, 在稳定一次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 大力发展二次资源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煤、煤化工、煤材等高耗能、高附加值产业, 实行多元化经营, 推动煤炭资源矿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 实行资本运作[2,3,8]。通过大规模实施企业购并, 推动煤炭企业规模和整体实力不断壮大, 提高行业集中度, 增强煤炭行业整体竞争力, 减少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要引导国有煤炭企业进行联合, 增强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继续关闭整顿那些质量低劣、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 要取缔关闭一批, 整顿规范一批, 改造提高一批。对现有达不到最小规模标准的小煤矿, 采取由大型煤炭企业收购、兼并, 重组改造一批;小煤矿之间实施资源整合、联合重组, 壮大发展一批;不具备安全生产标准和整合、改造条件的, 关闭淘汰一批。对那些长期闲置和自身无力开发利用的厂房、土地、设备、材料等, 都可以通过出让、划转等方式进行变现。这样, 既可以缓解目前国有煤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资产严重不足的窘困, 又盘活了闲置资产, 减少浪费贬值。

(4) 搞好纵向衔接。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离不开运输和销售环节与之协调, 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 将面临着外国煤炭和其他能源产品的冲击。同时, 中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三峡工程等能源项目的实施, 也改变着煤炭需求结构。在严峻的挑战面前, 中国煤炭行业要坚持在“总体基本平衡、保证重点”的原则下, 进一步做好重点煤矿、重点用煤户的产、运、销协调工作。发挥市场作用, 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煤炭工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 积极推进煤炭信息化建设, 尽快形成以全国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 为实现煤炭稳定供应、高效流通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5) 实施洁净战略[4,8]。全球对改变大气温室效应和环境保护的强烈要求, 对燃煤的标准越来越高, 煤炭产品只有朝着洁净化方向发展, 才能满足国内消费和出口的需要。同时, 实现煤炭的清洁生产和清洁燃烧, 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 才能在产品附加值、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有所改进, 要大力推广发展洁净煤技术, 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 加快推进煤炭气化、液化的示范工程, 争取早日进入工业化生产, 实现洁净煤技术的重大突破。

(6) 加速技术创新[7]。加快实施“科教兴煤”战略, 注重人才培养, 要从根本上改变煤矿的面貌, 提升煤炭工业的整体素质。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加快观念更新, 提高经营决策和战略管理水平。加强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工作, 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和技术素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煤炭产业, 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煤炭工业现代化进程。在吸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 加快自主产权技术的开发, 努力提高采、掘、运、安全监测与洗选加工等设备的整体性能和技术水平。搞好矿井技术改造和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 加快现代化矿井的建设步伐。

(7) 强化安全生产。煤矿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煤矿安全状况的改善, 取决于法律执行、经费投入、制度建设和职工素质。在煤矿安全生产和日常管理中, 必须坚持依法办矿、依法治矿、依法管矿。要继续加大对煤矿安全技术改造的投入, 建立煤矿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系统, 提高对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构建安全生产自我约束长效机制。要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严格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自律机制和激励机制, 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科学化管理。加强职工安全培训,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依法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

(8) 加强环境保护[5]。各地环保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 加强对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督管理。环保作为公共品, 政府应有相关预算, 保证治理工作。合理开发利用煤炭及与煤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防治矿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新建煤矿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充分考虑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煤炭富集地区的开采强度, 要与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并保证运行的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用于生态补偿和恢复。要制订土地复垦规划, 采取整治措施, 对矿区煤炭开发中挖掘、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逐步进行整治, 保护和恢复矿区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显政.大力推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J].煤炭经济研究, 2003, (8) .

[2]邢茂俭.关于对衰老矿井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与实践[J].煤炭经济研究, 2002, (4) :29-31.

[3]冯红喜.论晋城市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J].煤炭经济研究, 2003, (1) :71-72.

[4]王家诚.煤炭清洁利用和结构调整-中国煤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煤炭经济研究, 2003, (4) :6-12.

[5]张燃, 范前进.煤炭企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 1999, (11) :36-37, 42.

[6]吴吟.论煤炭产业结构优化与煤炭企业购并 (上[) J].煤炭经济研究, 1997, (10) :13-16.

[7]吴吟.论煤炭产业结构优化与煤炭企业购并 (下[) J].煤炭经济研究, 1997, (11) :6-7, 10.

篇4:水泥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发展

市场发展态势向好

市场产销两旺、价格稳定。受国民经济增长拉动,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水 泥市场需求旺盛。今年1-9月,水泥产量586 亿吨,增幅为163%,预计全年可达8亿吨 。浙江、江西、上海、山东、天津、江苏、安徽、宁夏和贵州水泥产量增长超过20%以上。 水泥价格总体平稳,局部地区有升有降。其中华东等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水泥价格上涨30-50 元/吨;四川、新疆地区和市场竞争激烈的北京、吉林等地区价格下降约10-30元/吨;全国 水泥平均价格总体比去年上涨5元/吨左右。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前八个月,水泥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50亿元,同比增长187 %,实现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1088%。大中小型水泥企业,不同经济类型水泥企业,利 润总额均呈增长的趋势,基本保持着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

供需总体平衡,地区差异明显。从全国市场情况看,水泥供需总体基本平衡,但地区之 间差异明显,价格有升有降。华东地区,虽然水泥产量增长幅度超过20%,但仍供不应求。 山东省不仅“大水泥”供不应求,“小水泥”也销售旺盛。北京地区,由于北京市及周边地 区水泥企业看好北京奥运市场,进京水泥增长过快,造成供需失衡。上半年水泥价格下降,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降低。以上情况在甘肃、兰州等地区也有发生。

投资呈现多元化

由于全社会对水泥需求旺盛,水泥行业效益回升,全国各地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地区 ,企业、社会和银行对水泥的投资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2002年全国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 线51条,总投资达到92亿元,比2001年增加近一倍。截止到2003年8月统计,全国在建和拟 建新型干法生产线242条,总投资达到566亿元。

目前新型干法水泥投资呈现两个特点:从项目建设规模看,大型化趋势明显。2002年当 年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中日产1000吨规模的占有相当比重,而2003年在建和拟建项目 中日产2000吨规模以上已占绝大比重,其中日产4000吨规模以上的超过50%。从项目投资来 源及构成分析,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民营资本大举进入新型干法水泥发展领域,外资 及港台资金对投资中国水泥工业表现出较强意愿,民营及外企投资占水泥项目总投资50%以 上。

由于新型干法水泥竞争力快速提高,全国范围内新建立窑及其它落后工艺的现象已得到 有效遏制,立窑水泥产量虽然还在增长,2001年增长4700万吨,2002年增长3200万吨,但增 长速度已在逐年下降。

目前立窑水泥增长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一是市场形势好转,部分企业扩径改造,增加生 产能力;二是部分地方仍有违规新建立窑情况;三是部分前两年被明令淘汰关闭的小水泥企 业出现 “死灰复燃”。

结构调整逐步到位

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加快了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据统计,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由2000年 的10%提高到2002年的167%。预计2003年还将增加7000万吨熟料生产能力,比重将达到2 3%~24%。水泥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地区结构有所改善。各地新型干法水泥发展速度不尽相同,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 体趋势向好,从而为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解决水泥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创造了条件。北京、 上海、深圳计划全部淘汰立窑,天津、辽宁、吉林立窑水泥产量去年已开始下降,浙江、甘 肃今年立窑水泥产量预计也将减少,这些地区立窑发展的势头已得到有效抑制。

大型企业实力增强。2002年统计的4626户企业中,大型企业占企业户数3%,产品销售 收入达386亿元,占总销售收入27%,实现利润27亿元,占利润总额58%。大型企业平均销 售利润率7%。

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全国水泥生产企业已由1999年近8000户减少到4600多户。安徽海 螺集团去年水泥产销量超过2100万吨,预计今年将接近4000万吨,已经逼近世界水泥行业前 5强。1998年前10位水泥企业生产集中度不到5%,2002年提高到83%,预计今年将达到15 %左右。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对提高我国水泥工业整体竞争力、加快结构调整起到了促 进和导向作用。

三大问题成为瓶颈

立窑总量偏大,结构调整艰巨。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发展较晚,基数小,比重低。水泥总 量中75%以上仍然是立窑及其它落后工艺生产的水泥。目前立窑水泥每年仍有相当数量增长 ,特别是河北、山东、江苏等水泥大省,新型干法增长未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增长的节奏, 导致立窑水泥增长较多。增加了进一步淘汰的难度。

局部地区存在盲目投资苗头。水泥销售区域性较强,具有合理的运输半径。虽然新型干 法水泥投资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起步发展阶段,但个别地区已出现盲目投资苗头。例如,北京 周边地区2002-2003年已建成和将要建成投产共24条生产线,新增熟料能力近2000万吨。由 于新上项目过于集中,又没有相应淘汰落后立窑水泥甚至违规新建立窑,使水泥供应量大大 超过北京市场需求增长,形成局部供大于求。

西部地区部分企业新上项目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负债较多,造成项目建成后,财务费用 增加很大,产品成本增加,缺乏竞争力。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将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引发 恶性竞争。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

前两年建成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中,部分规模偏小。2001-2002年已建成91条生产线中 ,日产1000吨及以下规模的生产线54条,占全部项目产能的35%。对小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 发展如不加以引导和控制,今后就会出现因其缺乏竞争力再行改造和淘汰的后果。

矿山资源和环境面临压力。我国石灰石矿产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匀,在合理开采、综 合利用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大型新型干法水泥一般都有自备矿山,实行正规开采,石灰石 矿山资源利用率达90%以上;立窑水泥普遍实行民采民运,矿山利用率只有40%,低品位矿 山基本不利用,资源浪费惊人。某些地方水泥产量增长较快,而大量石灰石资源未做地质勘 查工作,资源短缺将制约这些地方水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篇5: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

容城县畜牧水产局李平安

县委、县政府结合我县农业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在畜牧生产中以瘦肉型猪、草牛奶、肉鸡三个产业做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实现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如何把这三个产业强的做优,弱的做强,做为政府主管畜牧业的职能部门,责任重大,几年来我们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指导,并努力探索着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子,下面就工作中的体会谈点粗浅认识。

一、我县畜牧业的现状

(一)三大产业的基本情况

1、瘦肉型猪产业

1996年我县实施了《沼气太阳能养猪富民工程》和国家级瘦肉型猪基地县项目建设,使我县肉猪产业逐步由自给自足的零散养殖转向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向产业化经营迈进。通过国家级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建设和省良种猪及配套技术推广示范县项目建设,城关、小里、南张、贾光、八于、晾马台六个乡镇实现了基地连片生产,2002年我县生猪出栏达32万头,生猪胴体瘦肉率平均在52%以上,专业户出栏猪胴体瘦肉率超过了55%,目前我县有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1个,千头以上猪场6个,100头以上猪场1730个。这不仅为肉猪养殖新技术成果全方位进入生产领域提供了有效载体,更重要的是为养殖业向商品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生猪品质高,我县生猪在京津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年外销生猪达25万头。

2、草牛奶产业

草牛奶产业是我县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来,新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从1999年到现在,奶牛存栏、奶产量连续三年增长150%以上。2001年宏利达实业有限公司北京三元乳品公司合作,投资2000万元,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建成了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的鲜奶加工厂,生产超高温灭菌奶,突破了草牛奶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全县共建成存栏500头奶牛场4个,存栏300头以上奶牛场1个,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场8个,全县散养奶牛户达320多户,奶牛存栏达4800头,预计年奶产量将达到1~1.5万吨。

3、肉鸡产业

近几年来,我县肉鸡业不断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的优点已被农民广泛认识。2002年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县东方巨龙有限公司与北京华都公司合作,开始建设年出栏1000万只肉鸡项目。北京华都公司负责提供雏鸡、饲料、技术,并按合同价收购商品鸡,使我县肉鸡产业实现了订单生产。目前生产基地已涉及全县8个乡镇,合同户达80多户,全县存栏肉鸡达到了40万只,今年出栏可达150万只。

(二)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县三大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瘦肉型猪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从品种、饲养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都比较理想,但缺乏深加工企业。相应地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2、草牛奶产业存在“一小两低”的问题,即基地规模小,奶牛存栏少,奶牛单产水平低,鲜奶质量低。“基地规模小”:按宏利达鲜奶加工厂现有生产能力日加工鲜奶100吨计算,需要建设奶牛存栏达8000头左右的奶牛养殖基地。第二期工程建成后,日加工能力将达到300吨,至少需要存栏

2万头左右的奶牛养殖基地,目前我县仅存栏4800头奶牛,仅占需求总量的五分之一;“奶牛单产水平低”:我县产奶母牛的年平均产奶量在4—5吨之间,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每年7吨的水平。其中有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奶牛品质不高造成的。奶牛产奶量遗传因素影响高达30%左右,所以引进优良奶牛品种至关重要。从国内奶牛购种情况看,劣质奶牛不断挤入市场,优质奶牛争购抢购供不应求。畜牧局虽尽力帮助养殖户引进了一些良种奶牛,但要想建立我县优质奶牛生产种群,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而是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技术路线和长期的发展计划以及科学的管理,才能保障奶牛业稳步快速发展。“鲜奶质量低”:目前全县的奶牛有69%为散养,造成资源消耗大,饲料报酬低,质量难以保证。

3、肉鸡产业投资小,收益高,养殖户热情高,但受北京华都影响比较大,由于其屠宰加工生产能力有限,目前很难发展壮大。

二、发展三大产业的有利因素

我县地处京津三角地带,交通便利,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大北京经济圈的建设,将给我县畜牧业发展开辟广阔的国际市场。国内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0%左右,牛肉低80%,羊肉低54%,我县有丰富的饲料资源,2001年粮食产量18万吨,桔杆杂草20万吨,各种农副产品近10万吨。为大力发展养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产品过腹增值的主要途径。

技术服务组织健全,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畜牧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县乡技术人员80名,在职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4人,村级畜牧技术人员114人,这些技术人员活跃在全县农村,为发展畜牧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市场价格对畜牧业的影响

我县瘦肉型猪、草牛奶、肉鸡三个产业,除草牛奶产业外,其它两个产业都没有深加工企业,所以受市场的干扰很大,尽管肉鸡产业和北京华都公司签定了收购饲养合同,不但运输距离远,减少了养殖户的收入,而且因其加工能力不足,要想大规模发展有很大困难。所以靠一家一户去抵御市场风险,去连接市场,只是水中捞月,只有通过深加工龙头组织千家万户饲养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联合起来闯市场。这方面我们前几年有经验也有教训。

以生猪为例:1995年生猪价格平稳,每市斤3.5—4元左右,饲料价格每市斤0.7—0.8元,按肉料比3.3:1计算,每斤生猪的成本在2.7元左右,每头生猪纯利140—180元,年出栏20头猪,就能获纯利3000元,在当时农民家庭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由于利益牵动,养殖专业户开始起步。全县养猪数量不断增加。

1996年生猪价格下降到了每斤2.8元左右,养猪利润微薄,农民养猪热情受挫,有的户出现了空栏现象。

1997年开始,生猪价格开始回升,特别是在实施国家级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项目的拉动下,科学技术不断普及,规模场建设开始起步,专业户纷纷补栏,显示了基地特色。生猪价格保持在3.7—4.7元/斤,养猪效益明显增加,存栏数量大幅度上升。

1998—1999年,生猪价格每斤下降到了2.5—2.8元,养猪生产受到了冲击,虽然我们在项目建设中引进了新品种,采用了新技术,相应地降低了饲养成本(肉料比达到3:1),提高了日增重,但是农民获利仍很低,发展速度慢了下来。

2000年到现在,在养猪生产上一方面新的技术路线得到了普及,生猪质量大幅度提高,另一方

面积极与京、津市场联系,我县生猪在两大市场占住了脚,养猪生产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

草牛奶产业由于深加工企业的拉动,价格一直平稳,所以农民养着松心,才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好势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畜牧生产如果被动参与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市场严重影响生产的滞后效应,即大起之后来一个大落,大落之后又来一个大起,顶峰之后就是低谷的马鞍式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生产的发展产生的负效应十分突出。用科学的方法遏制效益低谷区或尽量缩短低谷区,必须坚持不懈地把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抓在手上,做到产品与市场的平衡,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实现畜牧生产产业化。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养殖户从稳定生产中得到效益。我们主管部门围绕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法,措施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完善和改进,从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防疫灭病、饲养管理、品种引进到强力扶植龙头企业工作上做文章,下村、下场指导,并提出了“两推五改”“三元杂交”等系列技术路线。同时,强化项目建设,96—97年建设国家级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项目,98年建设桔杆综合利用及饲料推广示范县项目,99年实施河北省良种猪及配套技术推广示范县项目,2000年建设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2001年世行肉牛项目开始起动,2002年华都肉鸡养殖项目,2003年秸杆养牛示范县项目。几年来,年年引进新项目,年年实施项目,在项目建设中,不仅仅是引进了项目建设资金,更主要的是在实施项目中,引进了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四、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生产的重点工作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畜牧业产业化,以产业化经营方式把握市场价格,建立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的良性循环体系,保障养殖生产稳定发展。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1、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生产更多、更好的畜禽产品。

从近几年市场对畜产品的分析看,一般大陆产品市场充足,有时过剩,价格波动较大,养殖效益忽高忽低,名优产品、绿色产品市场价格盘高。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搞调整,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键是看哪个地区调的快,调的新,调的符合市场的需要,那么谁就争取了生产上的主动,争得了市场的满意。养殖生产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认真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搞好畜禽群体结构的调整,在稳定发展猪、鸡等食粮型畜禽的同时,加快发展奶牛、肉牛等草食性畜禽,下大力建设草、牛、奶工程,充分利用我县的作物桔杆、杂草地饲料资源,变废为宝,过腹还田,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调整畜禽品种结构,积极引进新品种,下决心淘汰低劣品种,通过培育、选育、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提高群体优种率,挖掘生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效益。三是搞好畜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快谋划畜产品深加工项目,通过产品深加工,打自己的品牌,同时努力争创名牌产品,生产绿色产品,首先完成规模养殖场无公害产品的申报工作,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四是调整资金投入结构,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入到养殖生产上来;一方面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在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资金投入向养殖生产倾斜。五是调整技术力量投入结构。本着“人尽其才,量才而用”的原则,坚持所学有所用,鼓励技术人员包项目、包企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养殖生产第一线,促进全县养殖结构的调整。

2、扶植龙头企业的发展,谋求畜牧生产的长远出路

在一个产品中扶植一个有强大实力的龙头企业,真正形成一头连基地(饲养户),一头牵市场的扭带,并通过深加工,创出畜禽产品自己的品牌。畜产品深加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产品在相当时间内价格稳定,那么必然拉动畜禽产品的价格相对稳定,在价格低谷时,龙头企业按保护价收购畜禽产品,风险共担,在价格高位时,年终按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享受利益分红,这样一举双得,即为发展全县养殖生产起到了保护作用,企业又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形成合同订购,合同生产,真正成为即富民又强县的产业。河南的春都、南京的雨润,山东的龙大,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3、政策倾斜,择优扶强

产业化经营生产,是全社会多方位的综合性生产,产业化生产,是在生产中必然发展的趋势,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通过生产组合方式建立了相关产业的协会,通过价格约束把产、加、销“捆绑”在一起,想方设法地尽快实现产、加、销一体的利益共同体,就要给他们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奔着“欲取之先给之”的原则,产业化生产中的相关单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植办法,并认真地落到实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协调。

4、加强服务网络建设,保障产业化生产健康发展

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是推广先进技术的基层组织,我县实践证明:全县畜禽品种由劣种实现了优种,由粗放管理变成了规模经营,由疫病的威胁变成了疫病高度控制,使过去的养着担心变成了现在养着放心,由过去的低效初步实现了高效,这些是技术转化成成果的体现。

在新形势下,如何稳定县、乡、村三级技术人员安心本职工作,关键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给予相当的政治地位,二是稳定的经济收入,对于村级技术人员通过考核实行持证上岗,畜牧主管部门定期培训指导,并提供充足的服务资料,提高他们的职业热情,理顺他们的收入渠道,对于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在“三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三定”方案,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更新、装备所需设备,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服务职能。县级技术干部要经常深入乡、村、场,加大服务指导功能,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乡、村两级技术推广中的各个环节,为实现畜牧业产业化尽职尽责。

5、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向科技要效益

产业化生产实际上讲是综合技术配套的生产体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贡献率的大小反映在实际上就是效益的高低。

如今市场竞争激烈高新产品必然取代低劣产品,而且价格稳定。如三元杂交猪比二元杂交猪每斤高0.3—0.4元,每头猪可多获利50—60元,优质奶牛比普通奶牛可多获纯利2000元/年,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有计划地引种优良品种的技术路线,加大种畜禽管理力度,下决心淘汰劣种。

搞好防疫灭病工作,认真推行程序化免疫,实现重点疫病专人抓,常规免疫程序化,确保全县无大的疫情发生。

认真推广科学饲养管理,加大“两推五改”技术路线实施力度,改变旧的传统饲养模式,千方百计地降低饲养成本,提高日增重,增加社会效益。

6、扩宽销售渠道——向市场要效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探索我县畜禽产品如何抢占京、津市场,打入国际市场的路子,我们有了一些尝试,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道路还很艰难,缺乏自己的畜产品品牌,从发展角度看,无品牌就无效益,无品牌就可能导致盲目生产,所以在龙头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要谋划自己的品牌,提高本县产品的知明度,在占领京、津市场的基础上,尽快打入国际市场。形成市场拉动价格,价格牵引基地的良性循环。

7、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向企业要效益

龙头企业的建设,一是靠政策扶植,二靠技术的指导,三靠市场的拉动,但更主要的是加强龙头企业的内部管理。对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的制约制度管理,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同时对基地制定严密的供、销、收合同,增强养殖户的信心,加大基地群众的责任感,使养殖户树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网链意识。按照产品品种产量与市场签定可靠的供销合同,实施合同生产、合同订购的生产计划,确保基地、企业产品养的多、卖的出去。龙头企业要敢于走出去,广泛建立联系网,联系点,办事处,广交天下客户,为企业注入活力。

篇6:发展公共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公共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一、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曾有过两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

作 者:沈晗耀  作者单位: 刊 名:上海经济 英文刊名:SHANGHAI ECONOMY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抓产业结构调整促奶牛生产发展

抓产业结构调整促奶牛生产发展

近两年来,我市的奶牛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到年底,全市奶牛养殖已发展到18个镇104户.存栏奶牛4222头,分别比和增加1946头和994头,目前仍有继续发展的.势头.为什么这两年奶牛发展如此之快,我市的具体做法是:

作 者:孙宝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畜牧兽医站,215600刊 名:上海畜牧兽医通讯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3)分类号:F32关键词:

篇8: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

一、互助县畜牧产业发展现状

(一) 存栏数逐年递增

截至2009年10月份, 互助县各类畜禽存栏量达105.66万头 (只) , 出栏各类畜禽121.95万头 (只) , 肉类总产量达2.45万吨, 牛奶7 086吨, 羊毛505吨, 禽蛋2 348吨。畜牧业产值达5.394亿元, 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39.7%提高到2009年的45.5%, 畜牧业人均收入948.5元。

(二) 良种化步伐加快

互助县通过采取黄牛冻配改良和细毛羊杂交改良等措施和办法, 良种化步伐加快, 牛、羊、猪、鸡良种化程度分别提高到40%、50%、60%和70%, 加之饲养管理技术的改进, 畜群畜种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近年来青海细毛半细毛羊的大规模繁殖、陶赛特肉羊杂交繁育、山东鲁西黄牛的引进和当家品种“八眉猪”的培育繁殖, 为畜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三) 畜牧规模经营势头强劲

由于市场需求、规模效益驱动以及投资力度的加大, 在西部开发的政策支持下, 各乡镇、农户依靠国家项目扶持, 积极实施规模发展, 注重效益且不断加强品种改良, 出现了畜牧业发展新局面, 且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 发展势头强劲, 组建畜牧联营体, 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到2009年10月份, 互助县已形成完整的六大规模养殖产业带:高原瘦肉型生猪生产产业带;良种仔猪繁育产业带;奶牛生产产业带;肉牛生产产业带;肉羊生产产业带;雏鸡孵化繁育产业带。2009年互助县财政投入养殖业贴息贷款500万元, 协调金融机构为全县19个乡镇发放养殖业贴息贷款5 620万元, 着力发展规模养殖业, 截至2009年10月份1个万头猪场、2个5 000头猪场、6个1 000头猪场、15个500头以上猪场、42个100头以上猪场建设完成并投产。新建养猪小区2个, 5 000只以上肉羊养殖场1个, 万只獭兔养殖场1个, 使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1.52万户, 规模养殖户饲养的畜禽达47.09万头 (只) , 占畜禽总存栏量的37.59%。

(四) 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互助县农田种草面积已由2003年的6万亩发展到2008年的11.1万亩, 2009年达到了11.85万亩, 种植品种主要以青海444、加拿大、青引1号燕麦和紫花苜蓿、箭舌碗豆为主, 其中燕麦与箭舌碗豆混播复收为互助县农田种草工作的主推技术并已形成规模化种植, 另外每年农田套复种德国FF-10000等饲用甜菜、胡萝卜等多汁饲料7.5万亩。目前互助县共有饲草料加工网点1 098处, 秸秆粉碎机3 020台, 青贮窖 (坑) 8 079座。互助县草原站为养殖协会购置大型牧草收购机2台, 打捆机2台、包膜机2台, 18型拖拉机2台, 秸秆揉碎机5台, 年均打捆青贮牧草100吨。年精选贮备燕麦良种200吨, 向县外输出燕麦、苜蓿良种45吨、灭鼠料饵120吨, 捆裹草捆420吨。

(五) 畜牧科技推广成效明显

为加大畜牧先进科技的推广应用, 在2004年互助县畜牧局争取到科技入户绵羊养殖示范项目, 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技术人员与农户的零距离对接, 使畜牧业先进技术和设备得以引进和推广, 在畜禽疾病防治、饲料开发、一体化建设、牧区开发示范、新技术引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 通过推广牧草种植、青贮氨化、暖棚养畜禽、牛羊快速育肥、规模养殖、程序化免疫、牛羊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 畜牧科技贡献率、入户率分别提高到了78%和94%。

(六) 畜牧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结合县乡机构改革, 根据技术服务部门职能转变的要求, 互助县实行岗位竞聘制度, 给技术人员施加压力, 增强其责任性、紧迫感, 提高服务功能, 优化发展环境, 在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积极拓宽服务范围, 改善服务手段, 由原来的死守门诊、蹲药房看病抓药的经营方式变为送技术下村社, 开展技术指导和有偿服务。

畜牧业作为互助县的一项传统产业, 近几年来得到快速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如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畜群结构有待再调整, 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仍然很低, 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有待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二、畜牧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工作重点

互助县发展畜牧产业应该坚持以良种工程为基础, 以饲料生产为保障, 以科学技术为动力, 以人畜安全为根本, 以资源优势为依托, 以增加投入为重点, 以千家万户养殖为主体, 以适度规模养殖为牵动,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优化畜群畜种结构, 提高能繁母畜比例, 增加商品畜禽数量, 加快畜禽出栏, 缩短生产周期, 搞好生产服务, 促进产品运销, 提高养殖效益。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畜牧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将畜牧产业的发展视为农业生产的“半壁江山”, 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确立畜牧业生产的基础地位, 把畜牧生产摆到全县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思想认识上再提高, 组织领导上再加强, 工作措施上再落实, 工作力度上再加大, 发展步伐上再加快, 在全县上下形成空前重视畜牧业、支持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浓厚氛围。

(二) 优化区域布局, 加强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

本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要求, 走“分散小规模、连片大基地”的路子, 在继续巩固已建成的生猪、绵羊、绒山羊、肉奶牛、禽肉 (蛋) 等六大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同时, 建设以奶牛、肉牛、肉羊、生猪等4个生产带。着力培育一批肉牛、肉羊、高原瘦肉型猪养殖重点户、示范村、科学养殖示范区, 力争每个乡 (镇) 建成2~3个科学养殖示范村, 以点带面, 推动千家万户养殖, 加快建设具有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特色的畜禽生产基地。

(三)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扶持赛麦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省互助八眉猪原种育繁场、青海省互助八眉猪保种场、青海青稞酒集团公司养殖场等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 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服务功能, 使其逐步发展成为互助县畜牧业产业化的龙头组织。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重视、加强畜产品加工和流通, 扩大营销渠道, 提高产品附加值,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四) 加大“西繁东育”工程实施力度, 促进设施畜牧业发展

把“西繁东育”工程作为调整畜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来抓, 加强畜牧业设施建设, 扩大工程实施面, 重点抓好示范点的选择建设、科技培训、技术服务、协调资金、促进流通等几个环节, 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 落实责任制, 集中资金抓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示范村建设, 加快互助县设施畜牧业发展。

(五) 认真实施“三项工程”,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是畜牧业良种工程。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的方针, 加快优良品种引进推广, 坚决淘汰土杂劣质种公畜,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全面推广肉羊改良及配套技术, 扩大高原瘦肉型猪的推广, 提高畜禽个体生产性能和畜产品质量。二是畜禽安全保障工程。坚持“预防为主, 防检结合”的原则, 在抓好常规动物疫病免疫注射的同时, 狠抓以猪、牛、羊口蹄疫为主的烈性传染病防治工作。巩固和加强动物免疫标识制度。继续加强防疫费收缴制度改革, 保证防疫费足额收缴, 确保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饲草料建设工程。一要合理调整结构模式, 扩大农田种草面积;二要加强草原建设和利用, 限制草场载畜量, 加速草食畜出栏, 遏制草场逐年退化的势头, 实现畜牧业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六) 切实抓好项目建设, 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要把项目的争取与实施作为增加畜牧业投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来抓, 以项目建设加快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畜禽改良、良种畜推广、畜禽疫病防检、饲草料开发等的步伐。以项目的实施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推动科技养殖示范区建设, 增加畜牧业生产投入, 加快畜牧业发展。

(七) 加大畜牧扶贫力度, 增强畜牧业生产的造血功能

加快畜牧扶贫开发步伐, 继续在技术力量、资金投入、科技推广等措施的落实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 通过项目扶持、养殖基地建设、单位定点帮扶、个人联户扶贫等形式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 以畜牧扶贫促进畜牧业发展, 以发展畜牧业加快扶贫开发步伐。突出抓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 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增强畜牧业生产造血功能的项目上。

(八) 创新体制, 深化改革、扩展市场, 加快流通体制建设

上一篇:抹灰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下一篇:电动车充电桩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