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简介

2024-06-22

天长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简介(精选8篇)

篇1:天长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简介

天长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简介

我市是安徽省农业生产大县、强县,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商品油基地、国家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省农业标准化、优质化示范县(市)、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展较早,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一、对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合理规划,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

(一)、我市为提高农产品品质,结合本地实际,高标准规划建设五大基地:一是平原、丘陵地区12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其中优质稻米基地80万亩,优质麦基地40万亩;二是岗区乡镇10万亩“五早”经济作物基地;三是江淮分水岭乡镇种草养殖基地,牧草种植面积2000亩;四是圩区乡镇25万亩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五是以汊涧百合基地、龙岗芡实基地、坝田榨菜基地、新街芦蒿基地为重点的5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五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基地品种优质化和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得到了大幅提高,规殖和精养面积逐年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二)、大力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与品质结构。我市立足市场需求,淘汰产量低、品质差的老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每年我市农委都在品种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筛选出5-10个优质品种,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农民宣传,并通过送科技下乡等工程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促进我市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优化。

二、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我市实际,按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编制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产业规划,突出一村一品,发展本地有优势的特色项目和经济价值高、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如金集镇益民村的家禽养殖、铜城镇铜南村的五元杂交猪养殖、天长街道杨圩村的休闲渔业、秦栏镇良玉村的玩具、化工产业、杨村镇街道村的村级工业园区等。我市在日常工作中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和上级项目资金,集中扶持一村一品工程,目前一村一品工程已初显成效。

三、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我市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为了更好的转移这部分劳动力,进一步提高农民务工收入,我市由农委和劳动局牵头,利用阳光工程等项目,对我市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务工的技术含量。通过技术培训,使我市的一部分农民工成为技术工种。目前我市许多农户务工收入已成为增收的主要途径,并且满足了我市二、三产业的用工需求,促进了劳动力资源在三大产业中的合理配置,保证了三大产业的共同发展。据统计,2006年我市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2.63万人,劳务收入达75519万元,农民人均1554元,占农民所得37.2%。

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为就地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一、二、三产业有机联结起来,引导龙头企业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由工业引入农业,由城市引入农村,我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若干政策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把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我市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引导我市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根据加工需要,结合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带动农户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成为我市构建新农村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市拥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滁州市级龙头企业和30家我市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涌现华龙、康盈、天鑫、正旺等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万多户,建立了50万亩原料生产基地。我市现拥有绿色食品品牌7个,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农产品品牌建设卓有成效。以稻业经济合作社、麦业协会、渔业经济合作社、鹅业经济合作社为代表的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联龙头企业,下接普通农户,形成了“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良性发展链条。目前我市的三个主导产业,即粮食产业、畜牧产业、水产产业都形成了五个一的产业化模式,即每个主导产业有一片生产基地,有一批龙头企业,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一式订单服务,有一个销售网络。

(一)、抓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带动力

龙头企业是y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火车头,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我市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实施843强龙工程,从全市龙头企业中挑选出8家粮食加工企业、4家畜牧养殖加工企业、3家水产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土地征用、税费减免、银行贷款等方面进行倾斜,促进其产能扩大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档次,加快我市龙头企业发展。目前我市拥有产值3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一家,8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家,计划到十一五末,要拥有产值5亿元龙头企业1家,产值1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5000万元以上的8家;二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我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采取多项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取得了卓越成效。我市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饮品项目已上马投产,首批今麦郎饮用水已投放市场;由河北客商投资2000万元的杨村华生生物有限公司家禽加工项目,已完成征地工作,正在建设当中,规模养殖基地在专家的指导下,已与农户签订长期租赁合同,公司投产后,年饲养、加工家禽200万只以上;天叶肥料有限公司同广州润裕集团合作兴办安徽天叶食品有限公司,利用我市汊涧百合和于洼的芦蒿等蔬菜资源,专门从事脱水食品生产,年产脱水蔬菜1500吨和速冻蔬菜8000吨,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安徽质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完成五元杂交猪的自繁和饲养全过程,正在朝着规模养殖方向发展。

(二)、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我市目前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个,共有成员合计2.5万户,成员种养殖面积达40万亩。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足“自我组织、自我运作、自力更生”的要求,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农民自愿互利的精神,严格按章程组织会员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它们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利用农业订单这一载体带动成员增收致富,在我市龙头企业和农户间架起了桥梁,使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重要的一环和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生力军。

我市农委在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下,结合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后成立了以汊涧农技站为核心的麦业协会,以市水产推广站为核心的渔业经济合作社,以畜牧中心为核心的鹅业经济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建基地、办展示园,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推广新品种,普及新技术,提高了我市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组织化程度,为我市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抓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

拥有一块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是保证我市农产品的质量的关键,也直接影响我市龙头企业的发展。我市结合本地实际,在五大基地建设中,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形式签订生产订单,积极参与到基地的建设中来,使企业原料供应有了保障,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四)、抓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为提高我市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我市农产品档次,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我市通过多项措施,大力扶持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是积极组织绿色食品、安徽名优农产品申报。我市规定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安徽名优农产品成功的,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并在以后农业项目申报中优先安排,农委等部门对企业申报采取一站式服务,委派专人对其材料编写、生产改进等进行指导;二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展会等对外交流活动,提升企业及品牌知名度。我市每年都积级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上海农展会、北京农展会、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影响较大的展会,为调动企业参展积极性,农展摊位费由农委负担,通过参加展会,对我市农产品品牌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三是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为打开我市农产品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的销路,提高品牌影响力,我市农委派专人对大中城市超市进行调研,为企业产品进超市提供针对性建议和服务,并对企业产品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大中型超市,给予进场费等费用补助。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市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得到提升,影响力日趋扩大。市正旺米粉有限公司正是凭着绿色食品的品牌,和河南思念、三全等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并且每吨还高于市场价50元。齐大龙牌挂面,倮倮牌大米、康盈牌大米等产品已打入各大中城市超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抓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

为了促进我市农产品销售,使农产品顺利的实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过渡,我市采取多种措施,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一是对城区千秋市场、南城河市场、万家福市场、荷花塘市场进行整体规划,投资改建扩建,既促进了我市鲜活农产品的就地销售,也保证了我市市民的消费需求;二是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建立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我市的水产品和芡实等颇具特色,围绕这些产品,我市在城北建立了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龙岗建立了芡实交易市场;三是在大中城市建立我市农产品销售办事处,专门向大中城市推介我市农产品,如我市渔业合作社在上海等城市建立了代理处,有力的促进了高邮湖大闸蟹的销售。

篇2:天长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简介

为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生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转变。

一、我乡农业产业现状

我乡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三农主题,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做大“老三样”、做强“新三样”,积极稳妥推进农业生产。

1、保持“老三样”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今年新增橡胶种植面积1204亩,全乡橡胶面积达21050亩,开割8500多亩,预计产量达520多吨;甘蔗种植面积达6508亩,预计产量达2万多吨;木薯种植面积2850亩,预计产量达4000多吨。

2、加大“新三样”种植的力度,尽快使“新三样”成为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增长点。首先是稳步发展竹子产业,新种植竹子面积183亩;其次是扩大橡胶林下种植生姜、益智等产业,全年生姜种植面积达205亩,益智种植面积达200多亩。

3、加快养殖业发展。把新村村委会做为养猪重点发展产业区域,利用互助资金等扶贫资金加大对养猪农民的扶持力

度,在新村发展养猪专业户17户。使全乡养殖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乡畜禽饲养量达4万多头(羽),其中牛存栏量632头,羊存栏量407只,“三鸟”存栏量24526羽。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一直是阻碍农业提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信贷局限,群众资金积累较少,投入成本过高,部分扶贫资金不到位或运用不合理等等多种因素,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由于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组织化程度太低,使广大农民的种养与加工、营销之间只是一种买卖关系,处于一种卖原料阶段,没有形成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稳固的产业链,因而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低,加之,当前农产品市场可以说是买方市场,农民增收较为困难。

(三)产业科技含量不高,运用新科技水平低。粮食作为一个基础产业,但由于种植水平低,存在广种薄收现象,产量、质量都低于平均水平,加之管理较为粗泛,掠夺式经营方式较为突出,整体效益不明显。

(四)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由于全乡农村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在本地的工资性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不能有效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而从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技能较少等问题,致使农民在外出务工时工作选择性不宽,技术

性不强,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较低。

三、几点建议

(一)认真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着重抓好“五补一免”政策的落实,及时做好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提前向农户足额兑现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粮款补助。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各类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求形成投资合力;稳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保护、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替代和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放眼世界,着眼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用市场规律来办事。遵循市场、科技、资源、信息、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产业带,形成产业群体。

(三)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要利用生态资源这一优势,依靠高科技和实用技术的有力支撑,加大其不可替代的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使之形成特色产业。把生态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这既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经济得到发展。

(四)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要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把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实施一

些如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转产转业培训、农民工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工程和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动员和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举办经常性的巡回科技课堂等活动,扩大农民获取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自觉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抓住机遇,以项目作支撑,才能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转变,也才能实现调优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

阜龙乡人民政府

篇3:天长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简介

一、调整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及其要求

(一)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解决了长期困绕国人的吃饭问题, 农民收入也实现了相应增长。但随着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产品总量供大于求、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农业连年增产而农民增收缓慢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这些矛盾最基本的原因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只有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 才能使问题等到根本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保障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

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 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地农村经济效益, 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够保证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之间的物质能量相互转化, 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 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以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为导向, 科学统筹, 逐步推进。

二、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途径

(一) 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农村第一产业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农村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指农村大农业内部农 (种植业) 、林、牧、渔之间的比例关系。

1、种植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途径

(1) 种植业存在的问题。我国近年来粮食连年增产, 但粮食生产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 无法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经济作物具有经济价值高商品率, 经济作物的种植对于增加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 但在我国目前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小, 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明显是我国种植业存在的一个硬伤。发展农业要既优且专, “优”指的是发展地区特色农业, “专”指的是将地区特色农业推广发展为主导产业, 但我国农村种植业发展缺少地方特色, 即使有特色农业, 也不能进行产业化经营, 难以形成地区主导产业。

(2) 种植业的调整途径。保障主要粮食产品的供给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前提, 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时, 发展优势、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点, 逐步使经济作物在粮食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因地制宜, 根据本地区资源优势、环境优势, 发展地区地区特色农业与主导农业, 进行产业化经营, 逐步形成地区主导产业, 这样才能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促进农民增收。

2、林业、畜牧业、渔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途径

(1) 林业、畜牧业、渔业存在的问题。当前林业发展的三重问题:一是重伐轻植,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也不符合农业生产结构原则中资源合理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二是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不能够有效地形成产业链, 导致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不能够塑造产业品牌;三是林业生产中的林业产品科技含量低, 科技推广程度不够, 零散的经营不利于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

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为:畜牧疫病较多是养殖业的重要风险, 多种疫病的频繁发生使畜牧养殖业的风险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 个别养殖户由于养殖或防疫技术不过关, 栏内畜牧大量死亡甚至空栏。在畜牧在饲养期间, 饲料价格和出售价格等存在不少变数, 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对经营户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这使得生产经营者不愿意发展畜牧业。

渔业存在的问题为:重捕轻养是渔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这不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新型的鱼类病害频频发生, 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鱼类病害已日益成为渔业养殖生产持续发展的瓶颈;另外, 由于大量药物、饲料的无序使用, 致使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降, 渔业养殖投入品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制约了渔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林业、畜牧业、渔业的调整途径。在林业、畜牧业、渔业调整过程中, 有三个基本的调整途径:一是改变生产方式, 改变重伐轻植、重捕轻养的生产方式;二是普及农业生产新技术, 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 这是应对植物疾病和动物疫情的根本措施;三是注重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程度低, 这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 也不利于应对市场风险, 注重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发展农业的必走之路。

(二) 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对策

1、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第二产业是指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但是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很低, 不能使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二是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高, 农村特色工业少, 不能充分发挥农村工业的特色优势;三是农村工业科技含量低, 产业化链条短;四是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现实使得农村工业并不能与城市工业进行分工合作。

2、农村第二产业发展的调整对策

发展农村工业, 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立足于农村实际,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以此可以加深农业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 使农产品快速增值;因地制宜,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工业, 以“稀有独特”取胜;调整农村工业布局, 防止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重复生产, 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 加强与城市工业的分工与合作, 以此促进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 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对策

1、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服务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我国农村生产的过程中, 主要重视农业产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在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又紧紧重视农村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 不重视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发布, 不重视农村金融、农村法律等服务内容。

2、农村第三产业的调整对策

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发展农村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旅游服务等行业, 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 从长远看, 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等服务业对于保障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 建立农业服务专门机构是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途径, 这是优化农村服务业结构、提高农村产业运行质量的必要选择。

三、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 能够与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新的经营方式和运作机制, 它能够有效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系列问题, 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具大推动力,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

(二) 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

1、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

由一大批承包农户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式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基地农户应达到一定数量, 并能达到一定批量的商品产量和商品产值。如果不能带动一大批农户并生产一定批量的商品, 表明生产基地还没达到一定规模, 就形不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 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 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 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四、结束语

“农民很苦, 农村很穷, 农业很危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 应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有效利用资源, 发挥地区优势, 促进农民增收,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不仅能够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 也能使得农村三大产业规模化发展, 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石.试论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1) .

[2]、周向平, 高顺全.立足本土,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J].中国林业, 2010 (10) .

[3]、绥滨农场畜牧水产科.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EB/OL].http://www.bql.com.cn/ArticleList.aspx?id=24061&CategoryID=414&ColumnID=412, 2010-02-18.

[4]、韦开华.巴南区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http://www.cqagri.gov.cn/detail.asp?pubID=67205, 2004-04-06.

[5]、陈柳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特点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6]、林木西, 王慧.工业化的“二元结构”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DB/OL].中国乡村发现网, 2010-08-09.

[7]、赵邦宏, 邸文祥.论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业科技开发, 2000 (5) .

篇4:天长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简介

关键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云南省禄丰县一平浪镇

中图分类号:F327;F8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1 一平浪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一平浪镇农业经济以前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作物只有烤烟。为了改变这一产业结构,从1996年起,一平浪镇开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各级政府想让群众快速增收,采取了很多方式和办法。近十多年来,种过大蒜,种过蘑芋、莲花白、亚麻、双孢菇、中草药(主要是板兰根)和小米葱等。在这些产业中,不乏人们常听说的订单产业,但最终这些产业都未能发展壮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我们没有重视市场引导、市场调节的作用,认为只要有订单就万事大吉,其实订单只是市场调节中的一种手段,没有采取担保措施的订单;二是群众的主动性太差,凡是政府倡导的,就要包死包抬包埋,反正都是政府倡导的,不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对待。但可喜的是,近几年一平浪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了很大的起色。

一是青早蚕豆种植稳步发展。青早蚕豆是一平浪镇小春作物中种植规模最大的农业经济作物,群众的种植基础较好。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阿井、纳甸两个村委会,元永井、秋木园、三村等村委会近年适宜的地块也有零星种植。

二是甜脆青豌豆及甜脆早玉米种植已成为一平浪镇群众增收新亮点。依托冬早蚕豆种植销售协会,2014年全镇青豌豆种植面积达到88 hm2。由于土壤气候适应,加之销售渠道畅通,虽然遇到了严重的干旱,但青豌豆种植还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产值近380万元。

三是四饼瓜种植已成规模。时下,一平浪镇舍资,苏家等地种植的四饼瓜大量上市,吸引了众多商贩前来上门收购,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镇农技、产调、扶贫等部门加大了对种植四饼瓜农户种植技术、小额贷款资金的扶持力度,并积极做好各种服务,拓展了销售渠道,四饼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零星种植转向规模化种植。

2 阿井、纳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原因

2.1 自然条件

是其充分利用当地所独有气候、土壤、水利条件(自然资源)。阿井纳甸村气候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所处地理位置阳坡较多,平均气温15 ℃,大于10 ℃的积温4 500~5 000 ℃,极端最低温-2 ℃,年降雨量1 200 mm,海拔1 700~1 800 m,全年很少有严重的霜冻天气。土壤土层深厚,壤地较多,且富含硝、钾等元素,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阿井、纳甸村种出早熟,高品质的冬早蚕豆、豌豆提供了良好的栽培环境。

2.2 充分发挥农产品经纪带头人作用

是当地有一大批活跃的农村农产品经纪带头人。多年来,阿井一批大胆尝试的农村农产品经纪带头人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找市场,通过多年的经营,已在昆明等地的市场站稳了脚跟;同时,也将阿井纳甸的青早蚕豆推向了市场,通过这些农村农产品经纪人的打拼,活跃了当地的农产品市场。此外,他们还引进新品种亲自试种成功,并向全村推广。

2.3 群众有较好的认知基础

该村所推广的并获得成功的新品种并没有超越传统的种植类型,无非是玉米、豌豆,只不过是引进了新的、早熟的高附加值的经济型品种,对于这些作物的推广,群众具有认知能力,也具有这些作物栽培种植的生产水平和经验,容易接受,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 一平浪镇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虽然通过多年来的粮烟配套工程的建设,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还相对较少,全镇农业产业调整项目的推广和巩固难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同时,由于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农户基本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是部分农户科技素质低,粗放管理经营的习惯一时难以转变,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667 m2产量值低。一些农户质量意识、竞争意识不强,特别是在农药,化肥的使用上很盲目,目光短浅,多数农户加大农药施用浓度,少数凭感觉以数倍浓度施用。

三是对市场的认知能力不足。一平浪镇农村农产品经纪人太少,不能很好的拉动农产品的销售流通,致使一平浪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总是落后于市扬,新兴项目的引进推广速度较慢。

四是产业化程度低,效益不明显。农产品产业化,就是将一种农产品规模种植,并将生产规模化,最终推出市场,打出销量,创出品牌。在将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中,需要做很多工作,产业资源的聚集,产业链条的整合,不仅如此,还要根据产品本身特性找准自身定位,发展适合产品的销售渠道,打造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4 加快一平浪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一平浪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下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把握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选准产业,走“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发展“一村一品”,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

第一,“一村一品”必须要适合当地的特色,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第二,要有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变成产业。各地大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譬如有的地方矿产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区位优势明显,有的地方经商传统悠久,有的地方人文底蕴深厚。要把“优势”变为“特色”,变成品牌,这需要认清自身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是培养农村农产品经纪人,让更多人参与到农产品的销售流通中,以销售来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农产品经纪人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加快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商品优势。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加快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的速度,需要有良好的流通渠道。农产品经纪人在这个方面可起到很好的沟通、中介作用。农产品经纪人可以把本地的农产品资源介绍给市场,把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紧密连接起来,在本地形成强大的商品优势,使资源优势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

第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经纪人的经纪活动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作为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一边连着农民的生产,一边连着市场上的需求,如何使农民的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农民经纪人可以发挥他的桥梁作用,让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农业的产业结构顺应市场发展趋势而逐渐的趋于合理。

5 结语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必须树立只争朝夕的精神,不失机遇,担起重任,解放思想,正视差距,全力而为,奋力拼搏,大胆探索,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向新阶段,逐步把农村经济引入一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波.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10-10.

[2]储博程.滇中城市经济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5(30):44-46.

篇5:天长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简介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战略性转变,它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重要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途径。长期以来,礼泉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立足县情,发挥资源优势,确立了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全县农业经济呈现出以果品为主导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农业经济发展新路子,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4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95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181.9%和122.5%,年均增长23.0%和17.3%。

一、礼泉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的基本现状

礼泉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全县地理环境优越,农业生产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农业人口42万余人,占总人口的85%以上,耕地面积46.7万亩。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全县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不但结构简单,作务技术落后,而且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效益低位徘徊。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资源无法得到开发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和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礼泉县委、县政府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和农民增收,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培育优势产业,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再分配和最佳组合,全县基本形成了以果品生产为主导,优势明显,结构合理,布局科学,潜力强劲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了产、供、消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产业化经营体系日趋健全完善,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孕育着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1、果业生产规模不断巩固提高。礼泉具有果品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丰硕成果,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以苹果为主的果品生产已成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北部优质苹果、旱腰带特色杂果、南部平原早、中熟及时令水果三大基地。全县果品栽植面积达70万亩,总产量136万吨,总产值30.4亿元。通过加快优质品种推广栽植,积极应用物理、生物等手段,科学防治病虫害,广泛施用有机肥、农家肥,积极推行果实套袋等现代果业作务技术,全县建成了30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其中15万亩达到绿色生产标准认证。应用果实套袋等作务技术,全县果品生产在不断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县优果率达到75%以上,年产优质水果100多万吨。被誉为“全国优质苹果基地县”,是全国果业20强县和陕西第一果业强县。

2、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围绕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带动作用较大的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礼泉龙头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有力的发挥了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果品有效增值。先后建成了通达礼泉果汁有限公司、礼泉汇源公司等果品深加工企业,可直接消化县内及周边地区残次果200余万吨。与此同时,按照果品生产、销售、储藏等各个环节的需求,带动了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全县形成了果品生产、贮藏、运输、包装、信息、劳务“一条龙服务”和较完整、规范的产

业链。全县独立核算专业货物运输公司15个,拥有大中型运输车辆5000余辆;涂布胶带、包装箱、发泡网等果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个,全县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果品包装材料生产基地;信息、科技等各类果品生产服务机构1000多家,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大型现代化果品储藏企业15户,仓容量30余万吨。这些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保障了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顺利推进。

3、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不断健全完善。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需求,按照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运转的思路,礼泉积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拉动、科技服务支持、经营服务促动的综合效应,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县政府成立了果业局,加大政府对果业生产的组织指导和生产服务;县级有关部门分别成立了专业职能股室或单位,加强果业生产的专业化服务;各乡镇政府牵头,依托农技站等单位的资源优势,分别成立了20多个果业生产指导、服务、协调等专职机构;全县果农自发组建果农协会160多个,参会果农达15万余人;以村民委会为基础,全县成立了200多个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果农达20余万人;其他各类形式的民间果业生产相关组织达130余个。围绕科学栽植、科学管理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县乡两级成立各类果品专业科技服务机构58个,配备农业科技人员200余名;民间果业科技服务组织100多个,各类专兼职从业人员500余名;全县拥有果树栽植、作务管理等各类果品生产专业技术人员2万余名。同时,由县级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牵头,积极开展科学作务、科学管理培训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组织对果农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全县各类专兼职培训机构20余个,累计培训果农100万人次以上。健全、成熟的服务体系和完善、规范的服务网络,覆盖了全县果品生产的方方面面,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中,这些组织和机构,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有力地克服了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的弱势,带动农民以整合优势进入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实施。

4、市场流通日趋多元化。以市场为导向流,以效益为中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流通环节是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几年来,礼泉县委、县政府结合全县果品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的集中抓好了初级市场建设和流通平台建设,先后建成了西北果品交易中心、礼泉包装材料市场等12个专业市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果品集散地,较好的解决了我先和周边地区果品和农产品流通中的硬件问题。同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交易方式,积极打造电子交易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积极为果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县政府门户网站“礼泉公众信息网”,开辟专门通道,快速便捷的为果品流通搞好信息支持;各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各类果品交易信息部、果品信息服务部等果品销售中介服务组织,常年为果农提供销售服务。目前,全县城乡注册的果行、经销公司、果品信息部等常设的专业果品交易机构约500余家,专职从业人员1万多名,常年为果农和客商提供果品销售服务;果品销售旺季,全县约有3万余人的兼职果品交易人员,利用农闲时间从事个体果品交易活动,成为果品销售的生力军,及时有力的补充了全县果品流通力量,促进了全县果品的适时销售。流通设施硬件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效、新型流通机制和手段的应用,既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能,而且进一步积极有序地引导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5、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随着礼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全县果品生产在产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果品的品质和质量也得到了同步提升,“礼泉苹果”等果品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充分认可,广大消费者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和好评。目前,礼泉生产的各类水果除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外,而且远销东南亚和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全县果业生产的附加值得到有效增加,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礼泉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历时性跨越,以果品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得到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化经营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和完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一是利益联结松散。“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是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和特点,也就是以效益为纽带,整个产业链中的相关各方形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同分享利益,共同分担经营风险。订单式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等是其基本实现模式。目前,礼泉果品从生产、储藏、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中,还基本处于低层次的产销合作,相互间仅以初级买卖关系为基础,虽然存在一定的连带关系,但依然是各自运作,利益自享,风险自担,在整个产业链中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益连接,果品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较大空间和潜力。目前,礼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基本处于“粮经比例”调整这种相对原始的低层次运作,虽然果品生产已经发展成为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其品种结构、作务管理等方面得到一定的优化,也有部分优质水果,但总体来看,全县果品生产仍然是结构较为简单、特色不明显,内在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且上市时间过于集中,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另外,全县除果品生产发展较快外,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养殖、种植等其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个别产业甚至严重萎缩,全县整个农业产业存在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农业经济抵御和应对能力较差。

三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具有强大的带动和拉动作用,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礼泉与之相关的龙头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且结构不尽合理,与果品生产者之间缺少有效地衔接,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影响果品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和增加值的提高,全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停留在浅层次的原始交易阶段,果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等深层次的价值提升环节较为滞后,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有的拉动作用发挥不够。

四是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目前,礼泉果品生产主要是农户的分散式经营,由于受认识水平、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作务技术、栽植管理、品种选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影响了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果品质量的提高受到了一定限制,制约了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礼泉地理环境相对优越,生态资源丰富,具备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加之群众生产意识浓厚、视野开阔、接受能力较强等主观因素,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潜能较大,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该进一步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果品生产中,瞄准市场需求,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应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方式,切实提高果品质量,提升果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做大做强果品主导产业,提高品牌效应,实现果业强县向经济强县的战略升级转变。同时,因地制宜,依据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坚持“多业并举、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思路,积极培育发展高起点、高层次新的支柱产业,扩大主导产品领域,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应对能力和抵御能力。

二要围绕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大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从礼泉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需要出发,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不断不加大对现有企业扶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积极培植和催生新的龙头企业,切实壮大全县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要规范经营行为,加强产业化经营机制和运作机制建设。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坚持以利益为纽带,科学整合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的资源,实现相关行业的利益对接,进一步规范各个环节的经营行为,将整个产业经营中的利益和风险有机合理的分配到生产、销售、储存、加工等各个环节,成为有机整体,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篇6:天长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简介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一、岷县基本情况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地区西南部,地处甘南高原东麓与陇中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地接壤区,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也是全省扶贫攻坚重点“七县一片”之一。全县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合536.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2.6万亩、草场面积290.36万亩、水域面积22.64万亩、森林面积97.01万亩;辖20个乡、3个镇、389个村民委员会、2133个村民小组、98223户、4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054户、40.4万人,全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54亩。全境平均海拔2200--3700米,年平均气温5.8℃,无霜期120天左右,冻土期120多天,年降雨量600--650毫米。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导致自然灾害频繁,雹、洪、旱、涝、霜五灾俱全,十年十灾。但高寒阴湿的地理气候条件也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中药材、洋芋、畜牧、矿产、水电、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近年来,我们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在进一步调查研究、深化对县情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岷县实际、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依托资源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发扬“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团结拼博、求实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励精图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产值达到4.9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186公斤;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4.9%,实现了全县提前一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

多年来,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粮食统购统销,商品流通受到限制,致使全县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住的茅草房、吃的回销粮、穿的破衣裳,是当时岷县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解决群众的吃粮问题,从1993年到1995年,国家共下拨我县回销粮3.4亿公斤,年均830万公斤,最多的1985年下拨2058万公斤。但是,岷县农民并没有真正解决吃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市场的日趋活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全国粮食紧张状况的逐步缓解,部分地方粮食逐渐出现结构性、区域性过剩,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了转变,进一步认识到在岷县这样一个地处高寒山区、自然灾害频繁的特殊区域,不

适宜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长期以来,违背自然规律,大搞粮食生产,就粮抓粮,其结果是农民不仅不增收,而且乱开荒地、广种薄收,还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水土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县上提出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大力发展“两洋(羊)一药”(种洋芋、养羊、种药材)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下决心压缩小麦、蚕豆和其它夏杂粮等低产作物面积,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大力发展抗灾高产高效作物中药材、洋芋种植和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2000年全县共播种各类农作物62.4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8.28万亩、经济作物24.15万亩,粮经比为6.2:3.8。在粮食作物中夏粮11.06万亩、洋芋27.22万亩,户均种植洋芋3亩;在经济作物中中药材面积达到20.83万亩,比1999年增加9.2万亩,户均达到2亩。药材、洋芋、畜牧三大产业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真正成为富民富县的主导产业。今年,我们继续以种养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种养业结构,继续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资金启动、示范带动、龙头牵动、群众行动等措施,改变以往下任务、定指标、靠行政命令等办法,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权,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算帐对比,现身说法,以典型引路,提高群众自觉性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县共播种各类农作物62.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6.19万亩,经济作物25.64万亩,其他作物0.57万亩。粮食作物中,小麦3.98万亩,洋芋30.22万亩,蚕豆等1.92万亩;经济作物中当归8.64万亩,红黄芪8.82万亩,党参5.26万亩,黄芩、柴胡、大黄、板兰根等中药材1.5万亩,油料等1.5万亩。粮经比为58:42,夏秋比为16.5:83.5,药材、洋芋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6%以上,户均达到了2.6亩药材、3.2亩洋芋。同时,种草3万亩,其中退耕还草2000亩,闾井、麻子川等乡种草2.8万亩,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全面调整。

(二)千亩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今年,我们把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作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探索机构改革路子的切入点,集中精力,进行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建设。园区面积已由去年的104亩扩大到1589亩,并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对园区作出了全面规划,整个园区分为9个大区,其中野生中药材家种驯化区驯化中药材品种42个、10亩;中药材引种观察区引进品种67个,累计已达121个,种植10亩;适宜中药材引种扩繁区种植中药材品种17个、35亩;中药材规范化栽培试验示范区进行以当归为主的生物

肥料、农药等试验项目11个,面积50亩;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区种植各类中药材20亩;优质中药材栽培示范区种植各类中药材1364亩。建成“五位一体”日光温室16座,建成园区内道路712米,并进行了硬化,对园区进行了围栏。配套微灌7套、滴灌设备1套,解决了日光温室内灌溉问题。电力部门完成了园区内线路架设。能源办共修沼气池7座,为促进千亩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加快进度和农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作好技术储备。

(三)重点推广示范点建设任务全面落实。为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质增效,发展特色经济,我们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路,积极选点,共在10个乡的10个点落实重点农技推广面积26660亩。其中麻子川乡良种洋芋机播示范点3000亩;文斗乡中药材多元化种植示范点18000亩;梅川乡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537亩;中寨乡地膜当归规范化种植示范点1200亩;西江乡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示范点527亩;闾井乡阳关村抗灾结构示范点570亩;蒲麻乡中药材种植示范点533亩;西寨乡中药材多品种育苗示范点1200亩;清水乡地膜当归套大蒜、洋葱示范点511亩;寺沟乡老鸦山农业科技扶贫示范点582亩,通过以上10个示范点的带动,要使近几年试验田里成功的好技术、好项目、优良种子、种苗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

(四)支柱产业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大力实施“两洋(羊)一药”战略中,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优化为主要措施,大力发展中药材、洋芋、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是中药材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4.04万亩,分别比1999年、2000年增加106%、15.4%,品种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以当归、红黄芪、党参种植为主,大黄、秦艽、甘草、板兰根、黄芩等三十多种中药材多元种植的喜人局面,农业园区引进120多种中药材进行试验,将为中药材多元化种植提供丰富的适宜药材选择品种。中药材工厂化育苗移栽大田试验取得成功,规范化种植正在起步,当归GAP规范标准制定正在与有关方面洽谈、协作,并被授予“中国当归之乡”地道药材产地称号。中药材基地规模不断壮大,文斗、西江各建成一个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大、水平高、效益看好。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已建成中药材批发市场23个,发展中药材加工户2100户,中小型药材加工企业520户,并涌现出华兴公司、玉良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城郊农副产品加工公司等一批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市场熟悉、效益明显的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中药材支柱产业的发展。

二是洋芋(淀粉)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已

成为粮食作物中的主力军,预计今年种植面积达

万亩,占粮播面积的83.5%以上,品种逐渐向优质化、专用脱毒种薯方向发展,今年共栽种引进洋芋品种11个,良种率达到了90%以上,基本实现了洋芋种植良种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今年共在以麻子川、十里、西江、寺沟、梅川、蒲麻、清水为主的22个乡开展机播洋芋示范5000亩,投入11台洋芋播种机进行作业,大大提高了洋芋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洋芋产品的加工、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县共落实“订单洋芋”18.1万亩,为广大农民吃上了定心丸。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到5000吨,加工消化洋芋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小型洋芋淀粉粗加工作坊发展迅速,能基本解决洋芋销售难的问题。尤其是麻子川乡,以建成“洋芋大乡”为目标,在洋芋产业的基地壮大、新品种引进、机械化作业、订单洋芋、产品加工等方面都探索出了比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三是畜牧支柱产业。以牧区繁育、农区育肥、走高效生态现代牧业的路子为目标,立草为业,推动畜牧支柱产业发展。今年结合岷山红三叶优质牧草繁育基地项目的实施,全县共种植各类牧草3万亩,其中麻子川占扎路、旋窝1万亩,闾井1万亩,小寨等乡1万亩。草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东山区结构调整找到了出路,将逐渐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抓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县上把支柱产业的发展作为振兴岷县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来抓,实行县级领导负责制和部门领导责任制,每个支柱产业都由分管的书记或县长牵头,组建一套班子,编制一个发展规划,制定一套实施方案和一个优惠政策,责任到人,从项目论证到建设、投产一抓到底,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抓基地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以洮河沿岸川台区为重点,结合“三个一万户”扶贫项目的实施,加大扶贫资金投入额度,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突出抓了以地膜当归和红黄芪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建设,逐步建成了以梅川、清水、中寨为重点的地膜当归和以文斗为重点的中药材多品种种植基地;在麻子川建立了洋芋良种繁育基地示范点;以东南部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结合退耕还草,大力开展优良牧草种植,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养殖、畜牧联营体、暖棚养畜,并从圈舍改造入手,大搞暖棚舍饲育肥示范,实施牧区繁育、农区育肥,走高效生态现代牧业的路子。

三是抓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发展。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和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组建龙头企业。围绕中药材支柱产业的发展,建成了岷当生物

产业有限公司、华兴中药材有限公司、顺兴和药材商行、玉良药材加工厂等重点企业,带动发展了一批个体和私营药材加工企业,全县从事中药材加工运销的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到2100户、加工点520个,其中: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4户、50万元以上的25户、10万元以上的250多户。围绕畜牧支柱产业,建成了畜产品工贸公司、维新柳林良种猪场、永明良种畜养殖场、兴岷特种养殖场、鬃毛厂、骨粉厂等骨干项目,扶持发展了一批养畜大户和畜产品加工户,全县从事畜禽贩运及畜产品加工、营销的个体工商户达到500多户。围绕洋芋及淀粉支柱产业新建了梅川洋芋专业市场、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扶持发展小型洋芋淀粉加工户500多户。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新上了5000吨变性淀粉生线,并带头实施了订单农业,有力地带动了洋芋支柱产业的发展。

四是抓市场建设,促进农副产品的转化。我们把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通过多渠道筹资,建成了工业开发区,区内已建成各类资源开发型项目28个。在进一步规范粮油综合贸易市场、西郊中药材市场的同时,建成了23个农村集贸市场和商贸城、梅川山咀洋芋专业批发市场、建筑建材市场、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新建了集商务、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岷州大酒店”,实施了梅川、闾井、西江、岷郊、西寨、十里、清水等小城镇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城乡集贸市场,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服务优良的市场服务网络。

篇7: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简介

宁波市阿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水产品原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及低温仓储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下设宁波市阿六食品有限公司慈溪分公司,慈溪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阿六水产经营批发部,教场山阿六水产批发部等分支机构。现有在岗职工80人,固定资产3300万元,农业产品生产流水线数条,仓储容量达50000立方的大型冷库一座。公司主营水产品收购、生产加工与销售,兼营冷库出租业务,产品常年销往宁波、杭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大中城市。2013年总产值10350万元,销售收入8627万元,创利税896.7万元。

近年来,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在慈溪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征用土地30余亩,新建农业产品生产加工仓储基地。购置农产品果蔬生产流水线、水产品生产流水线、全自动称重装盘机、分拣机等新型生产设备,并配套新建大型土建冷库一座。基地自建成以来,先后为宁波海通食品、宁波卡依之食品、慈溪大越食品、余姚银树食品等众多食品生产企业提供农业产品代加工服务,产品种类包括:速冻绿花菜、速冻毛豆、速冻蚕豆、速度玉米、速冻青刀豆、活冻南美白对虾、条冻小黄鱼等等。此外还为省内外农业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农业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及部分食品进出口企业提供低温仓储服务,产品包括:苹果、葡萄、板粟、绿花菜、青刀豆、肉类制品等等。

此外公司常年与慈溪、舟山等长三角沿海地区的水产品养殖、捕

捞基地合作,养殖面积达2600余亩,带动农户约2000余户。对合作的养殖基地,公司实行保价收购,在确保企业生产加工原料正常供应的同时,也使农户的利益得到保障。2013年收购各类水产品约2400吨。

公司在运行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推广和完善产销合同制,实行契约化管理。通过经济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规范各自的行为,稳定购销关系。二是向农户推荐高产易养的优良种苗,通过传授科学的养殖方法,以达到高产增收的目的。

篇8:天长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简介

关键词: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前言

党的第十七大曾经提出:我们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中国国情,走适合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将发展农业经济作为我国的首要任务,健全农业经济结构的管理体系。 随着农业不断地推进,发展的路程并不通畅,农业经济结构中还有许多没有完善的地方,因此,积极的找出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的正确途径以及加速发展的方法尤为重要。

二、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 《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行动计划》文件的要求,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产业转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形成了经济强村跨越发展、经济一般村争先发展、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5 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386 万元, 在基本满足民生实事投入的前提下,实现了总体收支平衡、部分村尚有结余的目标。

一是集体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与上年相比, 村级集体总收入增加了19%,其中衡量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的经营收入、 发包收入和投资收益增加了13%。

二是经济薄弱村数量大幅减少。 通过各级财政扶持和村集体的自我发展,镇经济薄弱村转化工作明显提速。 截至目前, 全镇所有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100 万元,其中200 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个。

三是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拓宽。 以租赁收入、 服务收入和股份合作收入为主要内容的固定收入增加明显, 并且呈现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 资本经营转变,以第三产业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从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相对发达村, 向经济薄弱村扩展的良好趋势。

三、镇农村经济现有发展模式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资金、资产、资源和班子等核心要素,引导和扶持行政村通过发展物业、盘活存量土地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制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意见, 建立“三资”管理信息系统,帮助各村制定发展规划,因村制宜落实发展项目,探索出了“资源开发、 资产运作、 土地流转、 服务增收、政策帮扶”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 一) 认真学习, 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围绕 《全市农经站工作效能考评细则》,结合我站实际,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抓学习教育,在学好业务知识的同时, 加强法律法规和时事的学习,促站内人员素质提高。 二抓制度建设,促站内管理规范化,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三抓服务质量,促站内效能转化。设立“一站式”农经服务大厅,开展农经综合服务。四抓廉政建设,促良性服务。建立从分管领导到站长到办事员逐级负责的党风廉政责任制,遵守“八项规定”,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

(二)开发资源,发展实体带动型经济

利用矿山、山林等资源,通过发包、拍卖、承包管理、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开发形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拓宽收入来源,实现资产增值。 一是针对有资源性资产的村, 充分合理挖掘自然资源,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对外出让经营权,获取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最大化。二是对具备特色产业和旅游资源的村,由村集体通过开发或入股开发形式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方式, 充分发展旅游休闲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三)盘活存量,发展资产经营型经济

通过深入开展资金、资产、资源“三项清理”,对村级集体资产逐项建立台账,掌握各村集体资产现状。为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我们在规范集体资产经营处置招投标程序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标,对闲置房产和建设用地、机械设备、停产企业、集体“四荒”地等闲置资产,采取承包租赁、有偿转让、公开拍卖等方式,进行综合利用开发。

(四)增加投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性经济

为使土地流转工作更加公开、 便捷、高效、规范,指导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规范化运作,发展多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规范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主的土地流转,规范的合同文本。一方面,利用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改善土地生产经营条件,统一对外招租招商,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同时,净增耕地也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对村级投入整理的项目,适当向承包者收取一定的公共设施使用费和投资回报。 另一方面,针对部分村集体土地、林地被私自垦种、占用的情况, 各村在做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和协议方式,承认开垦成本,明确承包关系,进一步明晰了土地所有权,又为集体增加了收入。

(五)合作联合,发展服务创收型经济

对远离集镇又无资源的纯农业村,镇党委、政府鼓励村委会牵头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有偿服务, 使村集体在有偿服务中实现创收。 目前,全镇由村委会领衔组建的花卉苗木、水产养殖、茶叶、农机、农地等专业合作组织有32 个。

(六)帮扶驱动,发展自身造血型经济

针对经济薄弱村,在上级帮扶单位扶持的基础上,按照“以强带弱、以富带穷”的思路,发挥强村的优势,扶持和带动弱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重点从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进行支持,经济强村与经济薄弱村合建标准厂房再出租,打破了传统村级工业发展“各自为政”的模式,促进村集体稳定物业经营收入的增加,促进了薄弱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七)加强开发,发展现代高效型农业

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农业效益”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坚持以高效、规模、生态观光农业为发展方向, 引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大潮,着力在“建基地、创特色、树品牌、产业化”上做文章。 一是紧扣优质粮油、林果花卉业、畜牧业、高效设施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促进农民大幅增收。二是突出抓好优质稻、蔬菜、茶叶、水果等农业基地, 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重点扶持发展农业示范园区全面提升茶叶品牌,推动全镇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构成特色农业产业板块。 三是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重点,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招商引资、增资开发。 全面提高项目区的灌排水平、农田生态治理水平和高效农业成果的转化水平,为我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了后劲,奠定了基础。

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的意义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我国的重点的工作内容。在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要坚持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还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要解决好这些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流动结构,劳动力等。

参考文献

[1]谷克鉴.国际经济学的开发及运用[J].世界经济,2012(02).

[2]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小松鼠历险记小学作文下一篇:香蕉变戏法教学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