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2024-04-28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精选6篇)

篇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种植稻田蘑菇引发的思考

抓发展、促增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农村工作的核心工作,把抓发展、促增收贯穿于新农村建设令人深思。我们必须面对把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增收的切入点放在何处这一历史性课题。否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小康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人民生活依然举步维艰。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都在严肃而认真地对待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未能实现富民一方的目标。致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发展促增收遇到了新的挑战,各级干部既不想抓,又不会抓,更不敢抓;农民群众既不能干,又不会干,更不能有效地干。2005年,广纳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大胆尝试,与巴中富康菌业公司按照“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稻田蘑菇200余亩(实际种植110亩)。目前,公司已收购14万斤,还有一个月的盛产期,可望再收购10万斤,亩均产量可达3500斤,每亩产值达4000余元,亩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个别可达5000元以上。种菇农户得到了切实的经济利益,真诚感谢党委、政府为他们办了一件好事和实事。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低山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使我们看到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切入点,看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看到了农民增收的希望。同时,一年的生产实践,也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抓发展、促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干部群众就会在历史的阴影中徘徊、犹豫、举棋不定,就会产生畏难、怕烦和无处着手的情绪,就会产生发展不发展与我无关的消极情绪,群众就会产生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情绪,从而失去发展机遇,导致农民增收无望的后果。为此,广纳镇党委、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催粮催款、催种催收转移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来,把狠抓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工作,从机制上、体制上、利益上引导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增收。首先,要求各级干部思想上大解放、观念上大更新,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领导干部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不能抓、不会抓发展的干部就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的观念,为顺利实施稻田蘑菇项目,党委政府组织了四次集中宣传动员会,邀请富康菌业公司、县科技局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对镇村干部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首先让各级干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种植稻田蘑菇的决心和信心,联系村镇干部对各村的稻田蘑菇项目实行包干负责,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奖励办法,逗硬检查验收,将检查结果纳入镇村干部的政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检验干部称职、合格与否的依据,从而解决不愿抓的问题。其次是重抓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但目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农村的劳动力状况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以会代课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通俗性。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山区意识、小农意识,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树立风险意识,树立技术是生产力的意识,形成主动求发展,主动找市场,主动学技术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主体、主人、主动作用,才能最终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为此,镇村干部不遗余力地狠抓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一是深入村、社、院户召开动员会,与他们谈发展、谈增收、谈市场、谈种植稻田蘑菇的可观效益和良好前景,激发群众抓发展、促增收的热情;二是注重示范引导,村社干部带头实施,让一部份思想先解放、观念先转变、积极要求发展致富的农户率先实施,让生产实践中很好的经济效益来激发其它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三是通过以会代课、送学上门、田间指导、技术咨询的方式加强对种菇农户的培训,教育他们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正确掌握种植稻田蘑菇的各项技术。2005年,稻田蘑菇在全镇11个村成功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种菇农户从生产中得到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从而消除了各级干部想抓不敢抓,试抓不敢大胆抓的疑虑,也提高了农民种植稻田蘑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农户积极申请2006年种植稻田蘑菇。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正确引导,没有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大胆偿试,稻田蘑菇这一产业将很难在我镇顺利实施,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选准项目,突出效益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关

键问题

要促进一方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必须选准发展项目,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方针,既照顾传统习惯,又充分考虑农村的新形

势、新情况、新要求。一是要结合镇情,科学分析气候、资源、土地等自然因素,找准最适合本地乡情民意和自然条件的发展项目。二是要注意项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啥则啥。三是选择效益好、生产周期短的发展项目,让老百姓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较高的收益,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激活他们发展生产的主自觉性、主动性。四是能够防范市场风险,降低投

入成本,解决市场流通领域过多占有生产利润的问题,为实现增收项目的生产、管理、销售、收入提供保障。为此,党委政府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比选和深入论证,确定稻田蘑菇为全镇抓发展、促增收的潜力产业,因为广纳湿润温暖的气候,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稿杆资源非常适宜稻田蘑菇的种植,而且种植稻田蘑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管理较粗放,很容易掌握和操作,符合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实际;蘑菇市场行情好,供不应求,市场前景乐观,风险相对较低,增收有保障;生产周期短,很快可见效益回报;走“定单农业”路子,公司解决了投入、技术、销售难题,老百姓不愁市场,不愁销路、不愁技术,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激发他们种植稻田蘑菇、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我镇抓发展、促增收闯出的一条好路子,完全符合广纳镇情,有很大发展后劲,是广纳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潜在的优势产业。

三、政府主导,政策支持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动力问题

在群众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各级政府不能简单从事,一推了之,群众虽有求发展、增加收入的强烈愿望,但缺乏主动意识、风险意识和投入意识,在商品经济面前无所事从、束手无策,各级政府不起主导作用,群众很难靠自身力量闯出一条致富路。为此,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领航人的作用。一是要帮助农民找市场、选项目,避免农民发展生产的盲目性,规避市场风险。稻田蘑菇项目完全是靠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才引进广纳并形成产业。二是提供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做好种菇农户与“公司”的组织协调工作,党委政府参与了稻田蘑菇的规划、生产、管理、销售各个环节,并与公司和种菇农户保持紧密联系,适时协调解决各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保证选项、生产、管理、销售的顺利进行;三是监督公司和农户生产合同的履行,为农户提供政策、法律支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强对种菇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亨意识的教育,提高他们履行生产合同的能力和自觉性,保障厂方的利益;四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用项目带动和以奖代补的方式,连片发展,偏向大户,对种植面积在0.5亩以上的种菇农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方面的支持,鼓励规模生产、专业经营;五是制定政策,强化管理,提高各级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指导、督促、服务等作用,为“抓发展、促增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没有政策的支持,稻田蘑菇生产很难在我镇取得成功,很难达到公司、农户互利互惠、双方赢利的目的。

四、改变方式,创新模式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手段问题

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发展方式方法上,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新型模式解决产品市场,成本投入、生产技术,产品销售,利益分配一系列问题。在当前,“订单”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首选模式。2005年,我镇种植稻田蘑菇,实行“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其具体的运行方式是,村委会与富康菌业公司签订生产合同,镇政府监督合同执行,厂方垫付菌种、辅料等生产物资(1200元/亩),并负责提供技术指导(现场指导和村技术员培训),农户每亩缴纳10.00元保证金,投产后厂方一村一点按市场价(不低于保护价1.2元/亩)统一回收,厂方扣回成本后向农户兑付现金。公司的产前市场论证,产中技术培训、指导,产后的销售服务步步跟进,一环扣一环,有效解决了市场选择难、技术指导难、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市场风险,种菇农户收入有保障,使农民吃上“定心丸”,增强了他们放心放手大干的信心。实践证明,发展“定单农业”是适应农村产业良性发展,降低农业市场风险,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最好模式。

篇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说是要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根本目的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关键是引进和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产手段,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和载体,在农村改革以来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延伸,农机化要适应和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就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突出抓好种植业生产机械化,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将会带来农业内部专业分工的细化。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农机的替代作用,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种植业以外领域的大量转移,同时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突出抓好种植业机械化生产。从我县的实际来看,应主要抓好三大类农业机械的发展。一是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当前要在巩固和发展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加大科研和推广力度,在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上下功夫,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取得重点突破,使全县农机化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二是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即花生机械化,要集中精力,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开发、研制关键生产环节的作业机械,尽快促进其机械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三是重点发展大棚及高科技的设施农业、研发配套机械,不断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

二、突出抓好加工业机械化,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调整农业结构的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有两个渠道,一是面向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通过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变产品优势为经济优势。这样就为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目前来看,要抓好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就要以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前、产后服务为切入点,引导农机服务向深度、广度发展,延长服务链,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在产前服务方面,要积极促进种子精选、包衣等环节的机械化,尽快形成规模和市场,并进一步延伸。在产后服务方面,要重点抓好粮食产地烘干、清洗、分选等加工的机械化;重点搞好干鲜果品和蔬菜在贮藏保鲜以及分级、包装等方面的加工机械化,不但要完善、丰富现有技术,扩大推广应用范围,还要加快农技科技创新,充分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三、突出抓好养殖业生产机械化,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

我县畜牧业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很大。养殖机械化生产,不仅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因此,畜牧业发展必须在市场化、集约化上有所突破,必须在规模化、机械化上多做文章。在养殖业机械化生产方面,要继续发挥在机械化养猪、养鸡、养鸭等技术方面原有的优势,加大已成熟的工厂化养猪、养鸡、养鸭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投入,稳定猪、鸡生产。在新形势下,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养殖机械上。要通过大力推广秸秆收获青贮和秸秆氨化处理机械化技术,推广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要通过开发、引进,大力推广适合家庭牧场生产的机械化养殖技术和养殖机械,推广畜草种植、收割、烘干、加工机械化,尽快使家庭牧场步入发展轨道,推动草食畜牧业的规模养殖。同时要以生态农业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建设高标准的机用农田,有力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四、突出抓好农机社会化服务,把千家万户大市场衔接起来

农业结构调整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调整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有效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服务组织是带领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推进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因此,搞好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发挥农机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广泛应用。农产品流通是连接生产与市场的纽带,过去农业机械在搞活农村商品生产中作用重大,农业结构调整中,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在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

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组织好这项服务,既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也有利于调整农机化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二是要加强信息中介服务。为农民和基层服务组织适时提供农机产品市场供求、作业需求、新技术新机具信息服务,为农民购买高质量、适应机械提供服务。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积极推广小麦跨区机收作业这种成功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模式,逐步探索向玉米、花生、地瓜等其他农作物品种和机耕、机播等其他生产环节的延伸,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生产率,解决家庭承包经营和机械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通过专业组织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发展农机,开展社会化服务,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五、突出抓好农机购置补贴,促进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

我县自2005年我县被列为了农业部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县,共落实补贴资金1700万元,补贴机具达1200余台,补贴机具在三夏、三秋生产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基层干部及群众对农机购机补贴普遍反映较好,认为“政府真正为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从补贴机具的类型看,大力推广了玉米机械化收获机械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实现了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的“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由于购买一套玉米收获机械加上免耕播种机需要近10万元资金,因而虽然是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农民对此非常需要,但由于资金困难,农民买的很少。因此我县重点安排了玉米联合收获机、还田机、免耕播种机和与之配套的大型拖拉机,通过实施使我县玉米联合收获面积、还田面积大大增加。同时,农机购置补贴增加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比如一户农民有一套玉米联合收获机,享受购机补贴买了一台大型拖拉机,同时配套购置了一台玉米联合收获机和一台免耕播种机,在当年的三秋生产中,两台玉米收获机收获玉米700亩,作业收入3.5万元,还田作业300亩,作业收入0.7万元,免耕播种460亩,作业收入1.8万元,共计作业收入达8万元,得纯收入近5万元。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县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可一到农忙时期,他们又不得不家来争秋夺麦。比如一户农户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中承包的7亩责任田只能靠妻子一个人在家劳动,一到秋麦就得回家收种,即增加了来回路费,又减少了打工收入,虽然近些年麦季用上了小麦收割机,可以不再回家收麦,但到了秋季又要收,又要耕种,妻子无法承担,不回家不行。由于购机补贴政策落实,有了玉米收割机,妻子告诉他今年秋季不用回来啦,她在家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收了玉米后,直接用免耕播种机播种了小麦,没费劲就完成了秋收秋种。从这方面看,农机购置补贴,深受农民欢迎。

篇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前言

党的第十七大曾经提出:我们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中国国情,走适合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将发展农业经济作为我国的首要任务,健全农业经济结构的管理体系。 随着农业不断地推进,发展的路程并不通畅,农业经济结构中还有许多没有完善的地方,因此,积极的找出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的正确途径以及加速发展的方法尤为重要。

二、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 《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行动计划》文件的要求,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产业转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形成了经济强村跨越发展、经济一般村争先发展、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5 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386 万元, 在基本满足民生实事投入的前提下,实现了总体收支平衡、部分村尚有结余的目标。

一是集体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与上年相比, 村级集体总收入增加了19%,其中衡量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的经营收入、 发包收入和投资收益增加了13%。

二是经济薄弱村数量大幅减少。 通过各级财政扶持和村集体的自我发展,镇经济薄弱村转化工作明显提速。 截至目前, 全镇所有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100 万元,其中200 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个。

三是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拓宽。 以租赁收入、 服务收入和股份合作收入为主要内容的固定收入增加明显, 并且呈现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 资本经营转变,以第三产业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从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相对发达村, 向经济薄弱村扩展的良好趋势。

三、镇农村经济现有发展模式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资金、资产、资源和班子等核心要素,引导和扶持行政村通过发展物业、盘活存量土地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制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意见, 建立“三资”管理信息系统,帮助各村制定发展规划,因村制宜落实发展项目,探索出了“资源开发、 资产运作、 土地流转、 服务增收、政策帮扶”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 一) 认真学习, 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围绕 《全市农经站工作效能考评细则》,结合我站实际,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抓学习教育,在学好业务知识的同时, 加强法律法规和时事的学习,促站内人员素质提高。 二抓制度建设,促站内管理规范化,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三抓服务质量,促站内效能转化。设立“一站式”农经服务大厅,开展农经综合服务。四抓廉政建设,促良性服务。建立从分管领导到站长到办事员逐级负责的党风廉政责任制,遵守“八项规定”,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

(二)开发资源,发展实体带动型经济

利用矿山、山林等资源,通过发包、拍卖、承包管理、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开发形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拓宽收入来源,实现资产增值。 一是针对有资源性资产的村, 充分合理挖掘自然资源,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对外出让经营权,获取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最大化。二是对具备特色产业和旅游资源的村,由村集体通过开发或入股开发形式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方式, 充分发展旅游休闲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三)盘活存量,发展资产经营型经济

通过深入开展资金、资产、资源“三项清理”,对村级集体资产逐项建立台账,掌握各村集体资产现状。为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我们在规范集体资产经营处置招投标程序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标,对闲置房产和建设用地、机械设备、停产企业、集体“四荒”地等闲置资产,采取承包租赁、有偿转让、公开拍卖等方式,进行综合利用开发。

(四)增加投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性经济

为使土地流转工作更加公开、 便捷、高效、规范,指导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规范化运作,发展多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规范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主的土地流转,规范的合同文本。一方面,利用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改善土地生产经营条件,统一对外招租招商,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同时,净增耕地也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对村级投入整理的项目,适当向承包者收取一定的公共设施使用费和投资回报。 另一方面,针对部分村集体土地、林地被私自垦种、占用的情况, 各村在做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和协议方式,承认开垦成本,明确承包关系,进一步明晰了土地所有权,又为集体增加了收入。

(五)合作联合,发展服务创收型经济

对远离集镇又无资源的纯农业村,镇党委、政府鼓励村委会牵头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有偿服务, 使村集体在有偿服务中实现创收。 目前,全镇由村委会领衔组建的花卉苗木、水产养殖、茶叶、农机、农地等专业合作组织有32 个。

(六)帮扶驱动,发展自身造血型经济

针对经济薄弱村,在上级帮扶单位扶持的基础上,按照“以强带弱、以富带穷”的思路,发挥强村的优势,扶持和带动弱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重点从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进行支持,经济强村与经济薄弱村合建标准厂房再出租,打破了传统村级工业发展“各自为政”的模式,促进村集体稳定物业经营收入的增加,促进了薄弱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七)加强开发,发展现代高效型农业

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农业效益”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坚持以高效、规模、生态观光农业为发展方向, 引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大潮,着力在“建基地、创特色、树品牌、产业化”上做文章。 一是紧扣优质粮油、林果花卉业、畜牧业、高效设施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促进农民大幅增收。二是突出抓好优质稻、蔬菜、茶叶、水果等农业基地, 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重点扶持发展农业示范园区全面提升茶叶品牌,推动全镇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构成特色农业产业板块。 三是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重点,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招商引资、增资开发。 全面提高项目区的灌排水平、农田生态治理水平和高效农业成果的转化水平,为我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了后劲,奠定了基础。

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的意义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我国的重点的工作内容。在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要坚持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还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要解决好这些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流动结构,劳动力等。

参考文献

[1]谷克鉴.国际经济学的开发及运用[J].世界经济,2012(02).

[2]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篇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摘要:目前,各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文化产业门类之一的旅游业出现了与现代农业融合的态势,乡村旅游业正是这种融合的产物。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一次战略性调整,它给农村、农业、农民带来的是深层次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业;文化产业

一、农村产业结构状况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农村产业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农村工业、第三产业农村服务业组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者之间及其各自内部不协调的地方进行调整,以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总的来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大,而农业中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比重偏小。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过大,经济作物比重小。(2)农业生产中,地区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特色经济不突出,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农产品品种、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农产品大路货多,专用品种少,名优产品、特色产品比例低,农产品销售不畅。(3)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即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比较低。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商业、运输业、餐饮业等服务业,开拓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目前,各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农村文化产业成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

2004年国家统计局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其实,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文学艺术、广播影视业、文化教育业、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体育竞技业等在内的广大的产业系统,是公认的21世纪最有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的过程。河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且区域分布广泛。历史文化资源有:人文三祖文化、燕赵文化、西柏坡文化等。在河北这块古老的大地上,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魏县剪纸、易水古砚及衡水内画鼻烟壶等中外闻名。民俗文化有:安新高跷、昌黎地秧歌、皮影、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据统计,河北省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4个,新兴艺术品种76余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76处。这些文化资源涉及区域广泛,内涵深厚,大部分沉淀于河北农村,它既是河北延续至今的血脉,也是河北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肥沃土壤。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和农村发达的文化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一些大城市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目前,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即文化产业与农业出现了融合的态势。文化产业的门类之一旅游业与现代农业间的融合正在成为时尚。乡村旅游就是这种融合的产物。

乡村旅游也被称作休闲旅游农业,它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和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体验、娱乐等多项需求的农业经营形态。

我国的乡村游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首先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市场空间。2005年底,我国城市人口达到了5.6亿,也就是说13亿人有43%生活在城市。面对城市的喧嚣,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人们向往农村幽静的生活,清新的空气,希望回归大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乡村游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城里人回归自然的心愿。快速发展的经济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不断提高,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休闲时间的增加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时间保证。据统计,我国公众普遍享有国家的法定假日全年114天(含周六、日),加上国家正在倡导推行带薪休假制度,我们将有更多的时间休闲。休闲时间的增加,为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保证。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几乎村村通公路。目前,城市私人轿车的保有量迅速增加,很多人习惯自驾车出游。便捷的交通为城里人到附近农村观光休闲提供了条件。正因为如此,我国的乡村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河北省已有252个乡镇、1400多个村开发了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65亿元,分别占全省旅游收入和收入总量的36%和11.7%,带动就业26万人次。

乡村旅游是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产物。它融农业生产、观光、参与、体验、品尝、购物、娱乐、度假为一体,连接了城市和农村,激活了农村和农业。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不长,也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看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一次战略性调整,它给农村、农业、农民带来的是深层次的影响。

三、乡村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突破了原来纯农业的、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关联性的综合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要满足消费者观赏、购物、参与、娱乐、住宿、餐饮、交通等方方面面的需要,要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往往被赋予文化内涵。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农民会提供具有独特民俗民风的文化旅游产品;会把当地的初级农产品转变为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乡村旅游的开发必然要求农村道路和交通工具等农村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因此,乡村旅游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商业贸易、通讯、餐饮、娱乐、产品加工、工艺品制造、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即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村工业、运输业的发展,也因此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更加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当地农民与外界游客提供了交流平台,农民可直接了解游客的消费偏好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避免了农作物种植的盲目性,增加了农产品的特色化。长沙市千龙湖生态休闲度假村是湖南省著名的休闲农业企业,它与周边农民实行订单种植,发展无公害蔬菜、西瓜、果木基地2000多亩。在它的带动下,周边开了8家农家饭庄,新增客货运输车辆80多台,还出现了菜油加工等企业,2007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多元。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原来比较薄弱的农村服务业、加工业的发展。

2.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发展乡村旅游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国有近5亿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走出农村到城市打工,但到目前为止,农村还有1.5亿就业很不充分的劳动力。让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了餐饮、住宿、商业、娱乐、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提高了非农收入。据统计,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为1000个农民家庭增收。乡村旅游使单一传统的农业模式向集生产、加工、旅游、观赏、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比如,田园农业休闲模式,它增加了一般农产品不能实现的观赏、娱乐附加值,因而获得了以前没有的高额的经营收入。一般来说,乡村游项目可以利用已有的果园、林地、牧场等改建成各种农业观光项目,建设成本较低,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资源开发难度小,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3.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长沙大明山庄通过引导周边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的种养基地,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乡村旅游建立在花卉和蔬菜等特色农业基础上,带来了区域农产品的特色化。在经营过程中,采用了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的方式,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饮水、道路、卫生条件等比较差,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之一。乡村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原生的乡村生活和环境,包括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乡村风貌、农业生产、文化风俗、乡村土特产等,还需要宾馆、旅行社、交通、通讯、电力、商业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初期的乡村旅游可突出原生态,少投入,逐渐积累资金。乡村旅游的高回报率可在不长的时间内缓解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然后在客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提高农民收入,还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些地方政府为借乡村旅游,加大新农村建设,还制定财政支持政策。如“长沙市黄兴镇近年累计投放资金100多万元,整修入户道路,修建高标准厕所、垃圾站、停车场,极大推动了当地农家乐示范区的发展”。长沙市大明生态休闲山庄积极参与当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出资建立了村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工程和自来水管道工程,显著改善了村基础设施条件。因此,乡村旅游对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

5.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现代农民。一些省市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行业协会一般开展信息交流、管理咨询、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乡村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人员,素质比较低,缺乏管理经验、服务意识。通过协会、政府相关部门的培训,可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懂市场、有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通过乡村旅游,村民和城市居民接触、交流,有利于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了解市场需求。所以,乡村游提高的不仅是农民的收入,还有农民的素质。

总之,文化产业门类之一的旅游业正在与现代农业走向融合。乡村旅游业正是这种融合的产物。乡村旅游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和潜力,最有深远影响的产业。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完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同时提高了农民素质。乡村旅游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汪虹、王丽玲,《循环农业理念下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J],《农业经济》,2012.4

2.郭玉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7.9

3.柳敏河,《河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及模式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0

4.王帅帅、刘晓东,《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4

5.吴冬霞,《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乡镇经济》,2007.3

6.农业部乡镇企业局,湖南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基金项目:

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速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变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HB13JJ051)相关成果。基金项目来自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公室。

作者简介:

汪虹:女,1964年3月出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学位: 历史学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陈艳丽:女,1963年9月出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学位 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文学。

篇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青溪镇作为纯农业镇,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为了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采取了多种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进一步扩大了农业规模,提高了农业产量,增长了农业效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促进青溪经济全面发展。

一、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确立六大主导产业

1、调整结构时机成熟。该镇党委政府在深入调研过程中,认识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一直以来,青溪镇都是大埔县优质烤烟基地和优质稻高产区之一,拥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其次,作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青溪良种猪养殖场就坐落在该镇,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再次,该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基础,特别是粤电集团的青溪发电站建设投产,给该镇提供了丰富的水域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这些都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有利时机,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前提条件。

2、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由于受到传统保守的思想影响,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比较安于现状,不太愿意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扩大种养规模和改良新品种,导致农业规模较小,种养品种比较单一。该镇党委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传授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新品种。在宣传推广中,逐渐让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1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充满了信心。这为实现调整产业结构统一了思想,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3、发展六大产业目标。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该镇党委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坚持打好优势牌,走好特色路,唱响地方戏,农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该镇确立了发展以优质烟、优质稻、良种猪、山地羊、优质鱼、优质果为主导的六大产业的目标,鼓励效益农业的发展。2008年,全镇种植优质烤烟5500亩,产量130万斤;种植优质水稻6025亩,总产达2706吨;全镇出栏生猪8万头;优质鱼总产527吨;以蜜柚、沙田柚为主的优质果2330亩,总产预计达1553吨。六大产业目标的确立为调整产业结构,为实现现代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

二、立足实际,寻求突破,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抓好品种改良。以六大主导产业的品种改良为目标,不断提高品种质量。在粮食品种方面,继续全面普及推广博优系列博优35,K优047等优质品种;在烤烟品种方面,采用最新品种ⅡG17.9601;在生猪品种改良方面,发展三元杂交良种猪;在优质果方面,重点种植经过改良后的蜜柚、沙田柚等。

二是抓好种养调整。抓好种养调整的关键是规划耕地种植和养殖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确保粮食计划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在现有耕地中,规划出70%的耕地种植烤烟和蜜柚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此外,利用荒田规划挖山塘进行养优质鱼,还

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利用青电库区丰富的水资源,首先兴办起1200多平方米的网箱养鱼基地。通过带动作用,再逐渐形成1万平方米的网箱养鱼基地的目标。在荒山利用方面,除了规划种优质果外,还鼓励农民发展养羊。通过种养的调整,合理配臵了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三是抓好龙头培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有效的带动了专业村、户发展。在现代农业中,龙头企业发挥着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和牵引能力,直接影响着山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为此,该镇把建设好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重点扶持培育青溪良种猪养殖场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以此带动促进专业村、户建设,实现发展规模经济。

三、扶持龙头,帮扶带户,发挥现代农业模式

1、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该镇十分注重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对这些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使它们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效益不断增加。在镇府的关心支持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目前,该镇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间。还有1间正在申报县级农业龙头企业。

2、着力帮助困难农户积极发展。该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本地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当地农民寻找发展项目。该镇充分利用青华、河背、铲坑、长丰等村农民素有养羊的习惯,宣传发动

当地农民发展养殖山地羊。此外,利用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养猪业。与此同时,该镇还通过一些优惠服务政策,特别帮扶带动了100多户困难农户发展养羊、养猪,为他们提供生产保障,坚定他们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他们早日脱贫致富的愿望。

3、发挥“公司+基地+农户”效应。青溪镇通过“政府扶持,基地带动,农户联动”的模式,大力发动养猪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全镇养猪业发展。该镇2009年上半年全镇养猪达100头以上的农户有50多户,50头以上的农户100多户,20头以上的达200多户,预计将带动实现农民人均收入823元。通过发挥这一模式的带动效应,在大力发展养猪业的同时,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工农结合,树立品牌,着眼未来长远发展

1、推动工农结合树品牌。面对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特点,该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应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转变过去“以农哺农”的思想,把工农相结合,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该镇积极鼓励、扶持引导民营、个体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其中,成功打造出了“青溪家米”、“青溪羊肉酒”等品牌产品,这些品牌产品的投放市场不仅提高了青溪镇的知名度,也收到了明显的企业效益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由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从而也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着眼长远发展谋未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就是要让农业的发展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规划好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该镇十分重视农业的长远发展这个问题,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适应市场,要因地制宜,突出本地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走发展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实现资源优化,多种经营的长远发展目标。

五、科技先行,服务引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1、发挥科技示范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就是要发挥科技的作用。该镇坚持依靠科技,让科技先行,把科技进步作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的强大动力,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特别是在六大主导产业中做足科技这门功课,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新技术、新方法。比如在烤烟方面,全部应用塑盘育苗、地膜覆盖是等新技术,从育苗、备耕到采摘、烘烤的全过程,都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管理,注重了烤烟质量,实现向大埔县上缴烤烟数量和质量稳居全县前列的目标。同时,通过科技的示范作用,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2、做好服务引路工作。科技需要服务作保障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为此,该镇专门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青溪镇信息服务机构领导小组,为科技服务做好引路工作。同时,该镇还专门成立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组,主要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项目、资金、农技培训以及产后销售等问题。此外,该镇还充分利用山区信息网,及时更新发布农业方面的信息,介绍一些最新的农业

科普知识和大力宣传推介该镇特色农产品。

篇6:全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

继全县9月27日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召开以后,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镇党委政府更加高度重视农业结构调整,结合全镇实际,确立发展任务,理清发展思路,明确领导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措施,明确主攻方向,促进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

一、主要工作任务及目标

在巩固冬暖式大棚3000座,中弓棚3000亩的基础上,新增冬暖式大棚500座,大弓棚2000亩,中弓棚3000亩,标准化示范区2处,小肉食鸡存栏量达到600万只,新建高标准生态养猪场5处,重点发展大弓棚。

二、具体措施

1、示范带动、典型扶持。组织全镇棚菜示范户,利用有线电视、培训会等有效形式进行现身说法,让农户看的见,摸得着,感觉到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实惠,进一步增强农户的信心和决心。

2、技术培训、全程服务。镇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及时组织举办科学技术培训班,免费印发大弓棚建造,茄子育苗等技术资料,镇农业技术人员每天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指导技术,将农业科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镇政府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局结合,解决了农户的资金困难。由政府协调引导已成立“常发茄子”“兴旺”鸡腿菇2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现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今年在往年双孢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基础上,又申办了茄子、鸡腿菇2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消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3、强化督导、评比奖惩的范围更全面。镇成立的由镇长为总指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挥部,负责指导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管区、各村庄后,三天一调度,一周一评比。现在各管区干部吃住在村,现场解决发展大弓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9月30号组织了由冯书书、顾镇长带队,副科级干部、管区第一书记及有关站所参加的全镇农业结构调整现场观摩工作会,现场指出不足,提出要求,再次掀起了农业结构调整高潮。

4、目标管理,促进产调的速度再加快。镇目标办配合各管区的农业结构调整任务量化为分值,镇目标办每周对各管区农业目标完成情况及排名写出书面通报,对最后一名管区的管区书记责令写出书面检查,连续两次最后一名管区的管区书记实行诫免。对完成任务的管区,对管区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对完成任务的村庄在全镇通报表扬,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现在大张家镇农业结构调整氛围很浓,现已新发展了常庄村成方连片的300亩的大弓棚,李庄150亩的大弓棚,今后更加强化措施,加大扶持奖励力度,促进全体农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

上一篇:开具发票证明格式下一篇:几套节目的策划案合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