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

2024-06-12

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精选十篇)

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 篇1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要手段。由此可见,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结构调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理清两者的关系十分必要。

1 农业机械化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无论农业种植业怎样调整, 农业机械化都必须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播种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 机械播种不仅能提高作业效率、保证播种质量, 而且为田间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但要达到上述目的, 播种机械在设计使用上必须满足以下农业技术要求:播量需符合要求, 排种量要稳定, 下种要均匀, 而且在穴播时每穴种子粒数偏差不得超过规定, 穴内种子不过度分散;精播时每穴一粒, 株距要精确;播种的深度要符合要求, 种子应播在湿土上, 深浅要一致, 覆土要均匀。如干旱时应在播种同时进行镇压, 以保护墒情。种子的破损率要低, 播种时垄行要直, 行距要一致, 地头要整齐, 不重播、漏播。尽量在播种时配套进行施肥、喷药和撒除草剂。

另外, 实行农业种植业调整, 农业机械化技术与作物的耕作栽培技术必须协调配合, 才能发挥农机具的作用, 提高其生产率和避免机械化作业中的浪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农业生产上必须制定一个正确的稳固的作物栽培制度。例如, 我省种植稻麦和玉米等, 一般是一种一收;夏季收完小麦后随后还要种荞麦、萝卜、白菜等;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必须将玉米收完, 抓紧施基肥和耕翻地。因此, 春种夏收、秋收等作业十分繁忙, 农业机械要能解决这一紧迫问题。

在农业种植业调整中, 作物栽培制度和作物育种等方面应考虑到农业机械化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及当前农业机械性能的局限性。尽量创造条件以达到农艺和农机互相适应、互相配合, 通过组织协调, 实行区域化种植, 依照农艺要求, 统一作业工序, 便于农机具连片作业, 提高效率, 保证作业质量。

2 农业机械化与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我省畜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构造畜牧大省, 大力发展畜牧业, 大力推进畜禽产品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必然推动畜牧机械的发展, 比如饲料收割、加工、青储等机械都会有相应的扩大。据资料记载, 我国草地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状态, 这就要对草原进行改良。进行草原改良, 就要对草原进行全耕翻, 但必须要控制由此导致的大面积草原沙化问题。如果草原机械系统由一套潜松犁、覆土镇压器和深施肥播种机组成, 作业中植被基本不受破坏, 这就完成了对草地植被底层深松、深施肥及播种草籽的全过程, 如果能进一步完善, 市场潜力一定很大, 牧草混播会使产量有很大的提高, 在畜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抓紧开发这些机具。

发展畜牧事业, 需要草种, 靠人工收集远解决不了需求, 这就要生产专用草种收获机械。对于饲草制品与深加工机械, 随着畜牧业的调整会迅速发展, 我国生产的铡草机、饲料粉碎机、青饲料切碎机等必须要进行技术更新、改造, 以满足市场需求。畜禽饲养管理技术设备也将随着畜牧业结构调整而得以迅速发展。各种畜牧机械设备将被纳入国家农业需求计划。

3 农业机械化与林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关于林果业发展, 我省早已作出明智选择, 调整生态农业结构,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林果业要大力发展, 只靠人工种植、采摘、木材加工、运输等是满足不了需求的。所以, 加快发展林果业机械化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4 农业机械化与节水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节水机械化技术是发展我省旱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我省西部地区天然降水量不足, 地下水资源匮乏, 导致土壤干旱, 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首先, 通过调节机械化耕种模式, 改革传统作业方式, 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工艺要求, 然后采用深耕蓄墒、深松纳墒、镇压提墒、化肥深施、行走式节水补灌等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以及采用机械坡耕地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打抗旱机井等措施, 采取这些措施主动抗旱, 不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作业效率, 而且农业收益也会有很大的增长。

5 农业机械化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必须是在适宜的经济环境下才能使加工企业得以健康发展。通过改进重组加快发展规模骨干企业、龙头企业, 以推动农业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农副产品加工只有全部实行机械化, 才能提高农副产品的生产效率。农副产品在机械的选择使用上, 应该首先选择国产机械, 同时, 还应该注重引进国外更先进的机械设备。

6 农业机械化与蔬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下, 蔬菜业的结构调整是把蔬菜生产作为主导产业, 实行专业化、大规模生产。蔬菜大棚化是适合我省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发展模式, 蔬菜实行大棚化后, 微耕机械是需要研究开发的适应大棚蔬菜生产的机械, 使用微耕机械可以提高大棚耕作的生产率、保肥及保墒的能力。

种植蔬菜需要农业节水的灌溉技术, 大棚蔬菜适宜采用滴灌或微灌机械, 可充分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蔬菜大棚深施化肥机械化技术、株系作物追肥机具、小型底肥深施机具等可使肥效利用率得到提高, 从而达到节肥增收的效果。

蔬菜的产后加工、包装、冷藏、运输等机械设备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加, 在大棚蔬菜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 能够大幅度提高大棚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科技含量, 并且能促进我省蔬菜生产的大力发展。

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 篇2

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其基本点是:①农业机械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不仅重视增加产量和节省劳力,也重视为农民增加收入。②根据国情、国力确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与工业、能源、科技、资金和劳力安排等方面的状况相适应。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应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④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服务,其范围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牧、副、渔各业,以及各业的产前(如种子加工、饲料调制)、产后(如农产品加工、冷藏、装仓、包装、运输)诸环节,还包括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等方面。⑤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项目不急于求全,要优先选择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能减轻农忙劳动紧张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环节;在地区上不强求一律,支持条件好的地方先走一步。⑥农业机械化要与其他农业技术的政策相结合,既要为推广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又要与继承优良传统技术相适应,从而创立中国自己的农业机器体系。⑦农机产品以小型为主,大中小型相结合,以价廉、质优、耗能少、使用和修理方便为原则。⑧重视农业电气化,特别重视农村小水电站的发展。⑨妥善安排机械化过程中节约出来的劳动力的出路。⑩农业机械的所有制与经营形式多样化,以适应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农村经济的新形势。

农用能源的结构:

远绝大部分是矿物质能源,约占全部能源使用量的90%以上。在矿物质能源中,应用最早是的是煤,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用煤来烧饭、炼铁等。但在1859年,美国人在宾夕法尼亚州钻出了第一口油井,获得了新能源石油。是由无论在开采,运输还是利用上比煤炭具有更多的优点。尽管开发历史只有一个多世纪,但发展速度惊人。在矿物质能源利用上,是由约占一半左右!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与农业结构调整 篇3

关键词:农业工程;农机推广;农业结构调整

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现状分析

“三农”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地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我乡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为了给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并提出了以下“三项措施”:首先,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积极稳步发展优质水稻、优质玉米、优质小麦,确保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20000亩,总产量6000吨左右。油菜播种面积4800亩,产量440吨左右,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紧紧围绕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提高烟叶生产水平,加快完善烤烟基地的水、电、路及烤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全乡实现规范种植、规模种植,确保完成烤烟种植面积和烟叶收购任务。大力发展种植大蒜、辣椒等特色经济作物;最后,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抓好以打狗窝为重点的种草养羊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积极抓住今年我地种草养牛项目实施契机,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使生态畜牧养殖业向多元化发展,推进养殖结构升级。

二、农机化推广现状分析

我地从2005年起开始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同时地方和国家也给予该地三农问题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特别是最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再次明确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地位和组组作用。截止到2010年底,该县农业机械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其基本情况为:首先,农业装备总量在不断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了220千瓦,其中轮式拖拉机有超过500台,变形式拖拉机超过了500台,旋耕机的发展速度较快,其总量已经超过了850台,水稻插秧机接近100台,农业排灌机械超过了3000台,植保机械和收割机分别超过了600台和50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超过了5000台;其次,农业作业量大大提升。完成机耕面积超过了145000亩,机械脱粒35000吨,截干还田20000亩,机灌面积超过了135000亩,植保面积超过了2000亩。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该县的农业机械推广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农业机械发展不平衡,机械使用效率不高,存在旋耕机设备多,而田间作业量少的问题,小型的机械设备多,而大中型的耕作机械较少,坝区的机械设备多,山区的机械设备较少等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的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三、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做好农机推广工作

1、加强和完善推广体系建设。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作为国家设立的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来说,既要为政府的宏观决策当好参谋,同时又要深入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既要推广现代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和技术,又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应该切实加强对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研究单位的联系,利用农机推广网络的优势,为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最新的信息需求、营销策划和培训指导,不断的拓宽农机推广服务领域。

2、更新观念,扩展推广技术。农机推广的技术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坚持技术推广工作先进性、适应性和成熟性等原则,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由机械技术推广向着增收转变,由重点推广生产技术向既要推广生产技术,又要推广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方向转变。由推广单项的技术行者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成套技术转变和延伸。由重点推广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向着推广经济作物畜牧业以及农业产量加工机械化技术转变和发展。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不断扩展农机技术推广的范围和领域,从而更好的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机推广提出的要求。

3、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农业化机械技术推广和应用应该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市场的额需求和经济市场的效益来确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项目以及推广的内容,打破传统的那种只是推广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的机械化局面,向满足现代需求以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方面转变和延伸。此外,农机机械化技术推广还应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可以采用多种推广形式,可以考虑采用有偿服务,租赁等形式,同时还可以考虑建立农业机械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较低的经济投入换取较高的产出,使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出现一个新的局面,真正的做到发展农业现代化,并不断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四、结语

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推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应该制定出相应的发现方向和发展的重点,切实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机机械技术推广的需求。

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 篇4

1 徐州市设施农业的概况

徐州市农业种植历史悠久, 但现代设施栽培技术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前, 徐州农村一般采用风障、温床等简易设施进行蔬菜等作物早春和晚秋的保护栽培。20世纪60年代后, 随着国内塑料工业的发展, 农民在采用竹木结构骨架、塑料薄膜和草帘自行生产应用中、小拱棚,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设施农业种植深得人们的青睐。尤其是进入21世纪,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在塑料中、小拱棚的基础上, 为了扩大空间和规模、改善环境条件和劳动条件, 钢筋结构的塑料、玻璃大棚应运而生, 并迅速发展, 设施农业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配套的耕作、节水灌溉、植保、育苗、移栽、卷帘等机械设备也随之发展。目前, 徐州市拥有大棚温室383万m2, 其中, 塑料大棚334万m2, 塑料连栋大棚47万m2, 玻璃连栋大棚2万m2。在设施农业机械方面, 鉴于徐州市大棚温室种植的现状, 单栋大棚占有较大比例, 加之农民受购买力限制, 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缓慢。目前全市拥有田园管理机98台, 卷帘、灌溉、植保等设施农业设备129台, 机械化水平较低。为改变这种落后局面, 徐州市农机管理部门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 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2 徐州市当前应用推广的设施农业机械

2.1 卷帘机械

温室卷帘机械, 是利用减速机来实现卷拉覆盖帘, 其传动扭矩大、减速比好、自锁性好。温室卷帘机根据行走方式可分为固定式卷帘机 (卧式卷帘机) 和自走式卷帘机2种。使用卷帘机实现温室一次卷帘作业时间仅5~6 min, 比人力卷帘提高工效15~20倍, 每天增加温室光照时间2 h。2000年, 徐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引进推广山东寿光生产的卷帘机, 受到农民欢迎。

2.2 节水灌溉机械

节水灌溉技术是国家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 应用于设施农业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是滴灌。滴灌机械能将水和养分均匀地输送到作物根部, 与大水灌溉相比, 能节水60%~80%, 并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发生, 增产幅度可达20%以上。该项机械设备目前在徐州市得到广泛的应用。

2.3 耕整地机械

大棚温室内的耕整地机械, 可实现旋耕、犁耕、开沟、培土、筑垄、作畦作业, 耕深10~18 cm可调, 功率1~2 kW/h。还可实现中耕、施肥、除草等各项功能。配套动力多为4~6 kW柴油机或汽油机。2004年, 徐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引进推广由东风农机集团公司常州拖拉机厂和韩国国际综合技术株式会社联合制造的东风国际6型万能管理机, 该机配套动力为5.5 kW汽油机, 适应大棚内的旋耕、犁耕、开沟、筑垄等作业, 具有结构合理、外型美观、功能齐全、操作灵活等特点, 受到农民欢迎。

2.4 种植机械

设施农业作物的播种和栽培方式多种多样, 在蔬菜种植方面有播种机和秧苗移栽机。蔬菜播种机有条播机和精量播种机2种。疏菜精量播种机具有节省种子、减少间苗用工量、出苗整齐等优点。使蔬菜成熟期一致, 能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蔬菜移栽机主要用于秧苗的定植, 可对钵苗和无钵苗进行栽植, 一次性完成开沟、栽苗、覆土和镇压等工序。目前, 徐州市蔬菜播种的机械应用不多。秧苗移栽机械因国内处于研发起步阶段尚未推广应用。

2.5 植保机械

目前用于棚内的植保作业机械基本仍为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劳动强度大, 作业效率低, 物化程度差, 作业环境恶劣。目前国内虽有适宜大棚温室内用于防治病虫害的硫磺熏蒸器、臭氧解毒机和频振杀虫灯等设备, 具有操作简便、无毒害、无污染、效果显著等特点, 但推广应用的很少。

2.6 增施二氧化碳机械

二氧化碳增施器是利用化学反应法生产二氧化碳的机械。该机械可根据不同蔬菜品种增施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 能使作物增产30%以上。2002年, 徐州市农机推广站在吸收外省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二氧化碳气肥发生器, 该设备利用硫酸和碳酸氢钠反应原理, 生产二氧化碳和优质氮肥, 实现气肥增施, 深受用户欢迎。

除上述的设施在农业机械设备外, 为了给增施农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减轻劳动强度, 降低成本, 使其在有限的生长空间内, 获得最高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还需要有控温机械、收获机械和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等, 以确保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3.1 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在全面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设施农业发展措施, 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扶持机制。在农机具购置补贴中, 扩大设施农业装备补贴范围, 设立补贴专项, 增加补贴资金规模, 提高补贴比例以加快提高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3.2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在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 篇5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先进科技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载体。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我市农业机械化既具备发展基础,又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努力实现由农机大市向农机强市的转变。

1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快速增长,在农机购置补贴的拉动下,农民购机用机热情空前高涨,农机服务业日趋壮大,农机事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农机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明显优化。全市农机总值达到5.32亿元,农机总动力首次突破百万千瓦大关;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46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2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80台,同比增长50,主要农机拥有量继续位居济南市第一、全省前列。二是农机作业领域逐步拓宽,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30万亩、115万亩90万亩。其中,小麦机械化率均达95以上,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21.4,同比增长41。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大葱生产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农机服务业持续发展,农机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全市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达到73个,专业农户5146个,农机销售、修配网点273个;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2.8万人,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突破5亿元,农机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2我市农机化事业经过近几年的加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拖拉机多,大型拖拉机少;小型农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玉米机械化虽然有较大突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经济作物、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起步,南部丘陵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农机化水平仍然较低。二是农机研发力度和有效供给不足。农机具的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有效供给不足,存在着许多农机作业的薄弱环节。三是地方财政对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市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主要以国家政策性资金和农机化项目资金为主,我市缺少对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等农民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的启动和引导资金投入。四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不稳定。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站全部取消事业编制,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无法得到财政支持,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全无保障,农机站原有的作业机械老化、损坏严重,平调、挤占、挪用乡镇农机站资

3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乡镇农机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无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由于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得不到推广普及,制约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立足全市实际,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机化发展总的思路是:全面贯彻中央四个一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为重点,努力推动农机化结构实现四个转变,在全市初步建立起农机化发展的四大保障体系,为现代农业都市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机械物质保障。

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重点:一是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机耕道路建设要与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村村通公路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板块基地建设中,纳入土地整理建设中,同规划,同建设,同使用,不断完善农村机耕道路,搞好管理维护。二是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长期性、基地性、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高质量、高品位的保护性耕作一条龙作业、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使农机示范园区成为融农机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基地。三是加强农业特色板块建设。一家一户几亩地分散经营是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板块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统筹考虑,便于农机作业。特色产业的种植要尽可能做到规模化,形成一块一种,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发展布局。农艺要符合农机作业要求,同种同播,同期成熟有利于农机开展规模作业。要鼓励土地有偿使用,有序流转,适度集中。

农机化结构四个转变:一是由抓粮食作物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巩固提高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以及与其配套的复式多功能机械。着力实施好国家优质粮农机装备推进、省秸秆机械化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三个项目,力争玉米机收及还田面积达到20万亩,秋季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4万亩。二是由抓粮食作物生

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 篇6

【关键词】 发展 机械化 建设 新农村

1.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1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支持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1.2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依靠农业机械作为载体和桥梁。新型的农业机械催生了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为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由于农业机械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做到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准作业,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难以取代的。

1.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从劳动力结构看,在我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约有2亿多人口转移到乡镇企业、进城务工和从事各种经营。要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就必然要求机械化的劳动替代;从农业生产的特点看,季节性劳动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提高机械化水平,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从劳动者的观念看,随着农业机械的日益普及和作业成本的降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

2.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机配套结构不合理大型农机具少,中小型农机具多,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使得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常规生产的农机具少,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

2.2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机市场法制观念不强,农机产品质量差,并伴有假冒伪劣现象发生。

2.3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足 土地分散经营,户均耕地有限,与农业机械要求相对大规模作业之间存在矛盾,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2.4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较慢 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接受比较慢,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而且目前多数农机具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耕作较粗放。

2.5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 大多数农机科研生产部门都已转向,满足不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需求。

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

3.1购置农机条件成熟 农机作业成本下降和农机服务收入增加,使得使用与购买农机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近年来,一些关键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获得突破,大幅度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的积极性高涨。购买农机的农户通过跨区作业大幅度增加了农机作业量,提高了利用率,缩短了投资回收期,已成为当前农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3.2购置农机时机成熟从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环节看,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正在加紧攻关、熟化,油菜、花生、牧草等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技术已在生产中试验应用。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粮食产后烘干等新型农机化技术的示范进一步扩大。农机化生产的规模效益日益显现,这为农机具的研制、推广、普及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3.3农机市场主体形成农机大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发展农机化的市场主体。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农机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农机大户、股份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以及农机作业经纪人等新型农机服务实体迅速发展壮大,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逐渐成为当前推动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力量。

3.4农机化运行机制完善农村改革以来,如何解决土地分散、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困挠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大难题。20世纪90年代,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以农机跨区作业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模式。经过近10年的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从北方到南方,从小麦到水稻、玉米、大豆,從收获到耕种、施肥、植保、农田水利建设等其他作业项目,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 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适应性,湖南省

0 引言

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是指农业内部比例关系的调整;是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一种立体式调整[1];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适应于农产品短缺的时代要求。现在,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成为当前主要任务。这次调整不是单纯种植面积增减和粮经比例的确定,而是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性调整。为此,湖南省及时做出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决策。长期以来由于只注重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而不太注重蔬菜、油菜和苎麻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注重农业机械化速度与规模的提高,而不太注重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造成湖南农机工业明显滞后,农业机械产品也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农机化的领域不再有优势,而劣势却一下子凸现出来[2]。如何使农业机械化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这个大局,既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急需解答的现实课题。

1 湖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现状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湖南省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与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水平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入WTO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湖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步较早,自1985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调整农业结构以来,各地加大了调整力度,取得了可喜进展:首先,在农产品中优质产品增多。2005年,湖南省共种植高档优质稻93.3万hm 2,占全省稻谷播种面积的34.7%。瘦肉型猪优质品率达到70%。其次,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产值比例扩大。2005年,湖南省经济作物产值为654.58亿元,比1990年增长75%,粮经产值之比由1990年的66.7:33.3调整为44.6:55.4其三,在农业内部结构中,林牧副渔产值比重增加2005年,湖南省林牧副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比1990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其四,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业产值增长迅速。2005年,湖南省非农产值为6 140.28亿元,非农产值占农村总产值比重达到86.6%,比1990年提高了87.9个百分点。

此次湖南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以养殖业为突破口,实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理顺农产品生产销售经营管理为突破口,实现农业生产体制结构调整;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2 农机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

2.1 结构性矛盾突出,有效供给不足

2.1.1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不高

1) 湖南省农机普遍存在 “5多5少”现象,即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农田作业机械多,其它作业机械少;小型作业机械多,大型作业机械少;季节作业机械多,通用作业机械少;单项作业机械多,复式作业机械少。

2) 湖南省农机品种多,但普遍存在着水平低、性能差的问题,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目前,湖南省农机主要集中在水田耕整机、内燃机和农用水泵上,其他机械不多或很少。

2.1.2 农机的拥有量和作业量不相适应

到2005年底,湖南省农机总动力为3 189.86万kW,田间机械耕地、播种和收获分别为3 605.3k hm2、35.18 khm2和1 074.66 khm2,其机械化水平分别为55.58%、1.42%和25.3%[3]。但农机动力仅负担不足0.037hm2/kW,即便加上农村运输与农产品加工等动力机械,其年使用时间也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机械的闲置和农业机械投资的浪费。

2.1.3 新型配套机具的研发脱节,造成有效供给不足

1) 一些农民较为急需的、性能优良与价格合理的机具,其研发周期长,生产和推广满足不了需求,已研究开发出的较为先进的机型推广应用却又跟不上。

2) 对保证农业生产深入与持续发展的机械设备研制开发与生产推广滞后。如节水灌溉机具设备开发推广受重视,但具体实施措施不得力,推广应用还不能适应发展速度需求;再如种子生产与加工机械、工厂化生产及塑料大棚温室机械等都较为薄弱。

2.2 种植业与林、牧、渔各业之间拥有农机量不合理

以前,湖南省农业机械化主要是围绕着粮食作物种植业的发展,随着林、牧、渔等产业的发展壮大,围绕这些行业的农机具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不能适应全部的市场需求。例如:品种数量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急需的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水稻与玉米等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机械、牧草机械以及农产品深加工装备等供给不足。

2.3 各地区间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在全国14项主要农机指标排序中,湖南省排在全国前10位的有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总量、农机总动力、农业机械原值、联合收获机拥有量、机收面积和机耕面积等7项,但其发展总体水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则落后20~30年。湖南省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政府投入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的需求。各地区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是由省情决定的,主要因为湖南省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投入到农机行业的资金不平衡,加上各区域农机部门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程度不同等。

2.4 农机化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影响农机效能发挥

据湖南省农机局2005年统计,有乡村机耕道路里程为295 500 km,按照耕地面积计算,平均每1 000 hm2耕地只有机耕道60.06 km,机耕道路量少、质差影响农机效能发挥。在山区和丘陵区的部分乡村根本没有机耕道,或有机耕道也年久失修,道路运行能力差,安全系数低,像联合收割机之类的大中型机具,根本无法进村入田,就算农民买得起, 也用不上。

3 农机化与农业结构调整适应性和影响因素

3.1 适应性内涵

适应性是指农机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调整和优化农机化结构、作业范围、服务组织形式及区域布局等,使之与当前农业结构对农机化要求相符合的过程。它包含了3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农机行政管理部门和所管理的农机,这是适应的主体;二是农业结构,它与农机行政管理部门和所管理的农机相互作用,不仅对农机行政管理部门和所管理的农机提出了服务的要求,而且也是农机行政管理部门和所管理的农机实现自我职能需要的来源;三是改变,它是适应的中心环节,不仅包括农机行政管理部门和所管理的农机通过改变自己(如转变观念、调整和优化农机化、扩展作业领域等)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且包括农机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参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业区划或规划的制定来影响农业结构调整,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农机行政管理部门和所管理的农机与农业结构的和谐发展。农机部门这种适应能力的加强,将减少农机化对农业结构调整变化的脆弱性,并可促进农机化的可持续发展。

3.2 适应性特征

适应性特征是指农机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调整农机化结构、作业范围、服务组织形式和区域布局等,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机化要求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具体包括4个方面。

3.2.1 合理性

主要是指农机化结构与当前农业结构配套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种植业与林、牧、副、渔各业拥有农机具是平衡的;大中小型农机比例是协调的;农机动力与配套机具是匹配的。

3.2.2 全面性

主要是指农业机械作业领域的全面性。表现在:农机作业领域必须涵盖农、林、牧、副、渔各业;农机作业领域必须涵盖以上行业的各主要生产环节;不管农业结构如何深入调整,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机械化,而且农业机械化必须为其提供服务。

3.2.3 多样性

主要是指农业机械服务模式的多样性,包括单机作业和多机作业、单项作业和综合作业、季节作业和常年作业、当地作业和跨区作业等服务模式。

3.2.4 优化性

主要是指农业机械区域布局的优化性。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区域比较优势慢慢凸现,要使农机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相适应,为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搞好服务,农机也相应地要跟随其变化。

3.3 影响因素

3.3.1 农业机械的装备结构

农业机械化是硬件(相对管理而言),作为物化的技术载体,是与农业结构调整是否适应的主要因素。合理的农机化结构应该跟上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并与之相适应,为当前农业全面生产服务,是一种适应性要求很强的结构。

3.3.2 农业机械的技术储备

长期以来,农业机械化侧重于粮食生产机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林、牧、副、渔等产业新上的项目比较多,如设施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相应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和装备严重不足,并且新上机械化项目的科研、开发和生产等滞后,相应的技术储备不够。

3.3.3 农业机械的比较替代效应

农机投资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购买农机的出发点是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如果新上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对应的机械化比较替代效应低于传统的稻麦机械,农民是不会投资的;如果其作业价格高于使用农业劳动力作业价格,农户也不会接受农机服务的。只有农机的比较替代效应高,才会充分调动农民购机和用机的积极性。

3.3.4 农业机械的宏观管理政策

受农民普遍存在素质和政策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当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时,会导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盲目性。此外,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加剧了农机发展的结构不合理和不平衡。

4 农机化与农业结构调整适应性战略模式

4.1 适应性战略目标

通过把农业机械化发展定位在“高(高科技农机)、新(新品种、新机械和新技术)、精(精品机械)”水平上,力争实现“3个调整”(调整大中型农业机械与小型机械的比例;调整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构的比例;调整种植业机械与农产品加工机械的比例),出现“4个转变”[4](由抓农田作业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转变;由抓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种植业机械化转变;由主要抓种植业生产机械化向农林牧渔业生产机械化转变;由抓农业生产中程机械化向前延后伸机械化转变),以逐步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协调、功能完备、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机化新框架,来实现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步发展。

4.2 适应性战略基本内容

4.2.1 调整农机化结构,使农机装备向现代化方向突破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农机化结构调整要着重抓好3个环节:一是优化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结构调整中要积极引导农机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稳步推进保有量增长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盘活”现有农机存量,努力提高农机利用率和作业质量;二是积极推进经济作物、畜牧、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引导支持重点向推进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倾斜,向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倾斜,向推进规模养殖、畜牧业等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倾斜;三是加大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的农机化支持力度。农机化着力点要向品种工程、优质饲料工程、疫病防治工程、保鲜储运工程、质量检测和卫生安全工程的农机化及其信息服务网络现代化建设倾斜。

4.2.2 调整农机化作业范围,使作业向深层次方向延伸

农机化是为整个大农业服务的,从湖南省目前实际亚来看,主要工作是拓宽农机化服务面,延长农机化服务链,使农机作业向深层次方向延伸。在主攻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的同时,抓好各地有优势,有特色的主要农产品机械化,要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地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机械化发展,进一步拓展农机化的作业范畴。

4.2.3 调整农机化服务组织形式,使服务向市场化和产业化方面发展

从湖南省农机化服务组织形式现状和发展趋势看,重点应围绕以下几种模式发展:一是主导产业带动型,积极发挥农机在农田作业、农副产品加工和运输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有重点、有选择地实施农机服务产业化经营;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机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和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扶持发展一批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三是中介服务组织带动型,以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为依托,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有效地联接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各个链条,中介服务组织带动型是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重点。

4.2.4 调整农机化区域布局,使其向优化方向推进

湖南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其总面积的51.2%,丘陵及岗地占29.3%,平原占13.1%,水面占6.4%。不同区域间气候和水土条件差异很大,湘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重点推广大中型拖拉机、半喂入联合收获机、高速插秧机、大型烘干机和农产品精加工机械等,做好产前与产后“一条龙”机械化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要搞好农产品加工服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率先实现农机化发展的中级阶段;经济较发达的长株潭地区,在继续提高粮食生产机械水平的基础上,为发展高效、创汇的外向型和城郊型现代化农业提供先进的农机化技术,抓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保态鲜、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湘西地区则多为丘陵旱地,可重点推广中小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插秧机、农产品加工机械和节水灌溉机械等,争取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有所突破。

4.2.5 调整农机管理与发展理念,使管理向法治化和规范化方向迈进

一是使管理理念向效益化方向迈进,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否则如果不把农机作为一个产业搞起来,农机化的地位就永远体现不出来;二是管理理念的新高度,今后对农机管理应是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需要,与农业产业经营、城镇化发展相结合,不仅重视量的发展,更重视质和效益的提高;三是非均衡发展问题,要根据湖南各地发展的条件,成熟一项,推进一项,成熟一片,推进一片,省市县都要树立这个思想。

5 基本措施

5.1 加强农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新技术和机具的研究与开发,力争在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与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二是加强机构创新。要进一步深化农机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校和大型农机企业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机科技资源配置。三是加强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秸秆机械化还田、粮食产地烘干、设施农机、经济作物机械化及农产品加工等农机化技术。

5.2 以购机补贴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机结构调整

一方面在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中促进农机结构调整。当前要用好用活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争“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好水稻生产的机械化问题。以洞庭湖区、长株潭及衡阳地区为重点区域,在收获环节上向半喂入和大型方向优化,在种植环节上要积极进行试点,扩大示范面,特别要做好内联外引,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并存,进一步解决好水稻机械化种植问题。另一方面,在经济作物与牧业机械化发展中推进农机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国家所实施的机械化节本增效工程、农田节水和保护性耕作三大工程,联系生产基地与示范园区,共同规划、选型,配套提供技术服务,努力抓出成效,树立样板,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要继续建设好娄底、花垣和株洲等县市的薯类系列产品加工生产基地的规模。同时把创新示范作为突破口来抓,创新示范点要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机械作业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建立规模较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创新示范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推动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5.3 农机管理部门转轨变型与加强宏观管理

目前,湖南农业超小规模经营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则可解决这种超小规模经营与采用新技术、新机具的矛盾,形成一种新型的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体系。现在湖南省年产值过5 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240家,连接基地,带动农户,规模不断扩大。60家省级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78.67万hm2,年销售收入180亿元,实现利税11.7亿元。因此,农机部门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多种模式积极参与。同时,农机部门要遵循价值规律,通过加强资金调控、服务调控、法规调控等宏观调控力度,优化农机结构[5],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及能有力促进农村经济“二个转变”和发展“一优二高”农业的新型管理体制。

5.4 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形式的农机作业服务队,支持乡村农机作业服务队以承包服务为主要形式投入机耕、植保、排灌和机收等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努力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自身服务功能和实力;二是扶植股份制、合作制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成长壮大,对这些新兴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要给予政策扶植,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农机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进程;三是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要打破地区、行业及经济所有制性质等的限制,使农机社会化服务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力,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做贡献。

5.5 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

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方针,组建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无条件的可先挂靠当地政府网站。实现信息发布的多渠道、系列化与适时适用化。重点围绕农机产品的供求信息、农机作业需求信息、新产品与新技术信息、科研成果信息和发展形势预测等方面进行信息发布与服务,逐步实现信息传递和商品交易方式上的现代化。

6 结论

1)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围绕种植业发展已成历史,由于结构性矛盾突出与有效供给不足、种植业与林牧渔各业之间拥有农机量不合理、农机化总体水平落后于先进地区、各地区间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机化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影响农机效能发挥等因素,造成其已滞后于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2) 适应性战略是以合理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布局,调整优化农业机械化结构,通过优化、整合农机现有资源和组建农机化信息网,积极开展农机社会服务,使农机服务走向产业化,以增强农机部门适应能力的一种战略。它通过把农业机械化发展定位在“高、新、精”的水平上,以逐步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协调、功能完备、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机化新框架来实现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步发展。基本内容包括对农业机械化机构、农机作业范围、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农机管理理念和农业机械化区域布局等方面的调整。

3) 以购机补贴为契机,以创新示范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机结构调整。加强农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农机管理部门转轨变型与加强宏观管理,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等措施,逐步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协调、功能完备、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机械化新框架,来实现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宝瑞.对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N].人民日报,2000-05-18(11).

[2]张蓝水.2l世纪初农机化面临的严峻挑战[J].农业机械,2001(4):37-41.

[3]佚名.湖南省农业机械经济统计年报表[Z].长沙:[出版者不详],2005.

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 篇8

1 培育类型

过去向应镇的农业是以种植玉米为主,农民收入较低。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城西村以股份制形式吸引本村及周边部分村的土地建起了示范园区,搞起了国内外订单农业。随着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园区对先进农机的需求越来越高。区农机部门和向应镇政府积极扶持园区的发展,根据园区外向型、集约化、产业化生产经营的特点,指导和帮助他们装备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先后引进各类拖拉机及多功能管理机34台,成立了农机服务队、壮大了农机户、基本消灭了人畜劳作的旧时耕种手段,机械化的优势得以发挥,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农田劳作的农民成为新型的园区工人。到目前。园区种植出口甜玉米66.7公顷(1000亩),繁育出口种子80公顷,年产蝴蝶兰200万株,花生266.7公顷,高油大豆200公顷,大樱桃866.7公顷。园区上班的农民年平均收入由建园前的不足1200元增长到现在的8756元,是以前的7倍之多。通过城西村这个典型的树立,周边的村看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 强化组织

示范园区是在城西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目前已扩大到周边6个村,耕地1666.7公顷,占全镇耕地总面积2333.3公顷的71%。园区的逐步扩大,也给我们的农机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园区高效产业的发展和经营机制的创新,迫切需要用先进适用、更高效率的农机装备作支撑,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农机服务组织乃当务之急。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满足农机户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就要把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因此,我们提出新形势下农机工作应调整思路,围绕园区建设做好农机化这篇大文章,把农业园区建成推进农机化的先行园区、先进农机装备的示范基地、农机服务组织创新的有效载体,牵动全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技术更新、装备更新,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快速发展壮大。为此,我们积极引导成立了以镇农机站、农机服务队和农机大户参加的农机协会,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各自为战”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形成新型农机服务体系。项目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户23家,农机服务队3个。通过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信息交流、机具更新、合理配置、优势互补以及政策扶持等,使农机协会这一民间组织更趋完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农机户的发展。目前,农机协会做到了“作业统一组织协调,质量、价格统一标准”,会员的收入都在逐年提高,年纯收入均在4万元以上。

3 加大投入

农业园区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域,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武装和支持。实际上,随着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园区对先进农机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适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园区的农机化建设上,率先推广应用综合配置的农机装备,以生产条件和手段的现代化推动园区上档次、增效益、树形象,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农业机械化的示范园区,带动全区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向应农业园区是省级园区,以发展出口经济作物为主。提升园区机械化水平离不开资金的扶持,我们积极争取区政府对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给予优惠政策。从2003年至2007年,我们每年投入购机补贴资金都在10万元左右,吸引农机户资金均在30万左右。今年,我们投入资金30万元,吸引农机户投资在100万以上,引进了东方红804型、754型和上海654型拖拉机7台;区农机部门已将这些拖拉机每台配备了3台机引农具。通过这些投入,壮大了农机户的实力,提升了农机化的水平。到目前为止,园区的农业机械配套比例达到1:3,农业机械化的综合水平进入中上等水平。

4 优质服务

围绕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带动全区农机化向高水平、宽领域、系列化发展,必须抓好优质服务这个主要环节,这也是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园区不断发展,耕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品种不断更新,我们就充分利用本部门的农机管理、配件供应、机具修理、推广培训等综合服务能力的优势,配备农机维修大篷车,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培训班、演示会,积极推荐先进的农机装备和农艺技术。我们的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作物发展需要,做到农业结构调整到哪,我们农机就服务到哪。过去,花生的种植一直是人畜作业的方法,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极大制约了花生种植业的发展,我们引进了花生覆膜播种和收获摘果系列化作业机具为园区服务。经过园区测算,每公顷比人工作业可节省费用1500多元,既降低成本,又保证了质量,同时也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工效20倍左右。现园区已引进了4套花生覆膜播种和收获摘果系列化作业机具,使向应镇大石棚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花生村。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先后实现了大豆、花生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畜牧业的玉米青贮饲料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甜玉米的整地播种及大樱桃的整地、挖坑、松土、开沟、打药、灌溉作业机械化。各种先进的新型农机具基本满足了园区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的需要。园区的发展为农机化发展提出了要求,农机化的发展促进了园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现。

农业喷雾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创新设计 篇9

实施精确农业,广泛应用农业机器人,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的变革向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机器能够实现自主行走、识别环境、确定目标,甚至要能辨别颜色、气味等。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这类机器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科技基础。例如,用GPS系统可精确地确定机器所在的位置,用GIS系统可以了解机器周围的地理环境,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的发展可使机器能够识别目标,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可使机器按人们预期的设想实现各种动作等。所有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现代机器人已具有高度智能化。

如果说机械设计和加工技术及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适用于结构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变成了现实的话,而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光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结构性环境的农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由于农业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对农业机器人要比对一般工业机器人的要求更高。农业机械面对的都是复杂多样的农作物及农产品,这就对农业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感觉”和“判断”功能。农业机器人的构成和功能决定了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程序性。只要改变程序软件,就能变更判断基准,变更动作顺序。如进行果物的收获,可以根据果物生长情况自动变更所收果物的大小、形状等,提高了作业的选择性。

2)适应性。根据环境和机械本身的情况,能够自动进行作业量或质的调整。例如,在耕耘作业中,能够针对不同土壤边界、硬度、水分、土壤性质等因素,达到统一的碎土要求,提高作业稳定性。

3)通用性。只要改变部分软、硬件即可另作它用,如葡萄收获机可改做柑秸收获器。具有上述功能的机器人,可以实现农田作业的自动指挥与控制,即能够按照存储在其内部的信息,或根据外部环境提供的一些引导信号,规划出一条路径,并能够沿着该路径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移动到指定的地方去,完成指定的作业,提高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

本文试结合一款可以自主行走且能避障的农业用喷雾机器人,论述该喷雾机器人在机械结构部分的创新型设计。该机器人主要由机械移动系统和喷雾系统、伺服驱动器、传感检测元件、控制系统及电源等几部分组成。该款喷雾机器人主要由载体移动系统和车载喷雾系统两部分组成。

1 载体移动系统

当前移动机器人移动结构方案主要有轮式、轨道式和履带式等3种,考虑作业环境要求喷雾机器人沿行间行走,所以采用轮式设计方案。轮式移动系统主要由行走支撑部件和转向部件等组成,行走支撑部件的主要作用是支撑整个机器人并且使机器人具有移动性;转向部件主要作用是使支持喷雾机器人在移动中实现转向功能。

1.1 行走支撑部件

机器人由四轮支承,前轮为驱动轮,其直径是200mm,轮宽30mm;后轮为转向轮,其直径是120mm,轮宽30mm。它有两大特点:

1)车轮较宽,本案中轮宽系数为(30+30)/320×100%=0.313;

2)驱动轮的直径明显要大于转向轮的直径。这样选定的理由为:一是前轮和后轮主要行驶在松软的土地上作业,所以车轮一定要足够宽才行。二是在承载的比重中前轮应能够承担较大的部分,驱动轮的直径明显要大于转向轮的直径;因为后轮还是转向轮,为了转向灵活,要尽量减小它的惯性,所以不能做得很大,以满足最小承重要求即可。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前后轮皆采用轮箍轮胎组合模式。这样的好处:一是可以有效的减小车轮的惯性力,从而有利于降低移动机器人的启动力的要求;二是可以有效地减小车轮的自重,有利于提高整个机器人质效比。

1.2 转向部件

转向部件(后轮)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两车轮的垂直轴上各有一摇臂,两摇臂由一连杆相连,伺服电机通过摇臂连接在这个连杆上,通过连杆带动车轮的垂直摇臂,使机器人的移动系统实现转向功能。其转向原理如图2和图3所示。

在双曲柄机构中,相对两杆平行且长度相等则称其为平行四边形机构。它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两曲杆以相同速度同向转动;二是连杆平动。也正是这种特性,本方案中选用了它应用到转向机构中,简化了机构,实现了转向功能。这种结构有两个很明显的优点:一是结构简单,改变车轮行驶方向灵活,快捷;二是操纵直接,伺服电机的摇臂改变的角度和车轮改变的角度相同。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在转向轮的固定方式上,采用了L型轮轴,如图4所示。喷雾机器人需要在土地里工作,考虑到实际情况,地面不会很平整,所以移动型喷雾机器人的设计上要求它离地间隙一定要大,但不可太大,防止重心过高,影响它的稳定性。本方案中的机器人经过充分考虑后离地间隙定为80mm,而转向轮的半径仅为60mm,所以采取了上述设计,以弥补移动系统悬空高度不足的问题。

2 车载喷雾系统

喷雾系统主要由水箱、升降机构、电动泵(电动机和水泵组合件)、喷雾竿、过滤芯及附属管路等组成。本文主要介绍水箱和升降机构。

2.1 水箱

考虑到降低农业喷雾机器人的自身质量,水箱采用轻量化设计方案。

一个结构件的设计需要从材质、剖面形状、构件组合形式等方面加以考虑,以便妥善地解决容许应力、变形、质量、固有震动频率(共振)等问题。在本案中,水箱的材质主要是采用了玻璃钢。选用玻璃钢作为喷雾机器人水箱主要是基于以下3个理由:一是较之钢材,玻璃钢质量小,且强度足够;二是遇水不会腐蚀,耐用性强;三是加工制作工序简单,成本低。

另外,根据喷雾机器人的特殊要求,在设计水箱时,考虑到机器人所工作的地面环境并不是很理想,为了防止它在工作中因为地面不平引起的水箱内的药液晃动导致机器人的倾倒。所以,在水箱中添加了2层4块翼板,用于阻挡来回震荡的液体,降低水的冲击,从而避免机器人的翻倒。为了使药液充分利用,不会残留,在水箱底部添加了漏斗结构,收集残留药液。在漏斗结构中安放了过滤装置,防止不洁药液中夹带的杂物堵塞喷雾器喷头。

该水箱的主要尺寸如下:

水箱壁厚/mm:5

最大高度/mm:430

最大宽度/mm:320

长度/mm:560

翼板宽度/mm:145

翼板长度/mm:550

翼板厚度/mm:4

2.2 升降机构

本方案中设计升降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在此支架上安装喷雾杆,并可以随意调节喷雾杆的高度,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完成喷雾任务。

升降机构如图5和图6所示。

该机构是一个伸缩支架,由32根连杆组装而成的,分为4层,其动力来自位于它底部的伺服电机。伺服电机上有一长为60mm的摇臂,它的摆动范围为0°~180°,当摇臂位于0°时,它与连杆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此时升降支架位于最低位置;当摇臂位于180°时,它与连杆也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此时升降支架位于最高位置。

采用这种支架结构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结构轻巧、简单,升降效率高。

2)较其他如液压升降机构等制作精度较低,要求不高,生产成本较低。

3)整个机构在上升过程中是按先加速后减速工作的,且减速时间大于加速时间,降低了在上升过程中的冲击和振动,这样就增强了这个系统在工作时的稳定性。下降过程正好相反,加速时间大于减速时间,使在高处的喷雾工作部件快速收回,也同样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

4)在上升启动时,伺服电机的摇臂和连杆在同一条直线上,摇臂在沿它本身轴线方向拉力为无穷大,这样就保证了升降机构的顺利启动。

5)在上升到最高的位置的时候,伺服电机的摇臂旋转了180°,仍然与连杆在同一直线上,这是伺服电机的摇臂只承受支架系统给它的压力,而不存在扭矩,这样有利于保护伺服电机。

当然,支架结构还有不足之处:要想使支架的工作高度任意调节,就得要求整个升降系统中有自锁机构,本方案还需改进设计。

3 农业喷雾机器人总体结构

本方案设计的农业喷雾机器人总体结构,如图7所示。

1.支承支架2.中央处理器3.转向连杆4.转向伺服电机5.转向轮轴6.转向轮7.转向摇臂8.电源9.隔板10.轴承11.轴套12.驱动轴13.驱动轮14.进液管15.微型水泵16.联轴器17.喷雾电机18.驱动电机19.升降伺服电机20.接雾喷杆21.升降连杆22.升降支架23.升降平台

4 结束语

在本方案农业喷雾机器的开发设计中,除机械结构包括移动系统和喷雾系统所采取的创新型方案外,还需强调以下几点:

1)该农业喷雾机器人采用了轮式移动方案,主要是考虑了轮式较其它移动方式优缺点及在田地里工作的适应性;

2)前后轮皆采用轮箍轮胎组合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小车轮的惯性力,从而有利于提高移动机器人的启动性能;

3)采用平行四边形机构的转向结构,充分利用了双曲柄的角速度相同特性,且结构简单,便于组装和维护;

4)转向轮的固定支架,采用了双等边三角形结构,使得移动机器人的稳定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5)其创新是在水箱中添加了4块翼板,自身的质量没有很大改变,却可以极大地降低摆动惯性;

6)独特的升降系统让喷雾机器人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能力,其设计思路原型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南门的自动伸缩门。

参考文献

[1]宗光华.机器人的创意设计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2]檀润华.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沈明霞,姬长英.农业机器人的开发背景及技术动向[J].农机化研究,2000(2):31-35.

[4]清弘智昭铃木升.机器人制作宝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 篇10

《实施办法》主要变化之一:对农业机械产品“三性”的评价方法发生了变化。原办法评价方式是通过科学试验、检测和考核, 修订后的办法评价方式是通过科学试验、调查和考核。通过“调查”代替“检测”实际上反映了重用户实际使用中重产品性能测试的政策导向。

《实施办法》主要变化之二:1对申请者资质和产品要求进行了调整。申请者只要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农业机械生产者即可, 取消了对境外企业需委托境内销售者代理申请的要求。同时放宽了对申请产品的要求, 取消了产品必须批量生产一年以上, 在两个以上省 (自治区、直辖市) 销售的限制, 只对产品的生产量和销售量进行要求。

《实施办法》主要变化之三:对产品定型证明文件的范围进行了扩大。定型文件增加了“其他单位按相关部门规定出具的产品鉴定证书”以及“具有资质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或通过实验室认可的企业实验室出具的型式试验报告”两种定型证明文件形式, 但定型证明文件中增加了《企业承诺书》, 重点体现了企业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实施办法》主要变化之四:对申请推广鉴定的产品又增加了一条不予受理的情形。规定了若企业违反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 第二十七条第一、三、四、六项的规定而被撤销农机推广鉴定证书的, 三年内不允许申请推广鉴定, 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违规成本, 有效地遏制了一些企业通过弄虚作假、不择手段的方式获取推广鉴定证书, 进而套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行为。

《实施办法》主要变化之五:对推广鉴定的内容进行了精简。原办法规定的推广鉴定内容包括技术要求与性能试验、安全检查、可靠性试验、适用性评价、使用说明书审查、三包凭证审查、生产条件审查、用户调查共八项内容, 新办法将推广鉴定内容精简为安全性评价、适用性评价、可靠性评价三项内容, 凸显了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规定的对产品“三性”评价相一致的初衷。

《实施办法》主要变化之六:对推广鉴定产品的公告和发证主体进行了更改, 将推广鉴定产品的公告和发证主体由农机化主管部门更改为农机鉴定机构, 充分体现了谁鉴定、谁发证、谁负责的责任主体。

《实施办法》主要变化之七:对推广鉴定证书有效期满换证的程序进行了简化。由原规定重新进行推广鉴定简化为续展申请, 鉴定机构仅对产品一致性和证书、标志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符合要求的, 颁发新的农机推广鉴定证书。

上一篇:新三角高程测量法下一篇:大型水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