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生态农业

2024-06-20

机械化生态农业(精选十篇)

机械化生态农业 篇1

1 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前提

概览世界各国,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的先锋。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加拿大这些发达国家农业上的机械化都比现代化要早得多 (大概早20年~30年) 。尽管各个国家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选择了不同的现代化农业技术结构, 但是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都是一致的。在我国, 从过去发展历程来看, 农业机械是农业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有数据表明, 农机的贡献率达到了25%左右。尤其是在一些特殊领域 (比如:农产品加工、运通流通) ,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拉动了农业的经济效率, 农民的收入渠道也得到了拓宽。传统农业依靠的是人力、畜力, 还有受到农时、气候的限制。农业机械化的介入, 将农民“解放”出来了, 他们无需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享受生活乐趣。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的农业机械设备是农村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业机械就是当代农村的先进生产力、第一生产力。新型的生态农业建设要求的资源的高开发利用、农村综合生产力提升都要辅助于农业机械化。因此, 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农业机械化。

在生态农业的建设中, 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制, 基本上是将农村劳动力固定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家庭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功率都很低, 一般一户靠一台小四轮生产。这种人力配置的不合理不利于形成大规模化地统一生产, 人均日工作效率低, 耕地的质量也不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使得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数量较少, 并逐步像非农业生产转移, 从事第一、二产业, 这利于农村向小城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多元化的劳动力资源。

2 农业机械化生态农业建设的手段

机械化的农业工具代替简单的手工农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机械是推广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桥梁和载体。比如, 人力和畜力都没有办法完成土壤的深松深挖、免耕播种、深施化肥和秸秆破碎还田等新技术, 但是这些可以通过农业机械得到实施。不断更新换代的农机又催生了新的农业生产技艺, 为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生产提供了平台。农业机械措施是投入无机能的方式之一, 遵循农业生产过程中正常的自然循环。在生态农业的建设中, 以农业机械化为先导, 并注意对耕地特别是一些基本的农田的保护, 加强抗击灾难、减小灾难的能力, 通过研究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最终达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3 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保障

农业机械化在节省了人力之外, 还节省了水源、农药化肥等。这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减少了农村的环境污染。农药化肥是实现农作物增收的重要手段, 但是其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都会造成土壤和地表水的污染。过去的农业生产实践中, 阴雨天气施肥是可以防止化肥挥发的, 但是如果遇到的是密集的大雨, 雨水会冲走化肥。这些化肥一旦流入到池塘、小溪等, 就会使得水体富营养化。通过农业机械化手段来施肥, 大幅度地提高了化肥的使用率, 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防虫治害是保证农业丰收的关键。传统的农药喷洒技术不能均匀喷洒, 有的药物本身也没有能够完全雾化, 这使防治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农药可能在农作物叶子表面干涸, 残留在叶子上, 还有些可能会形成较大的水珠滴进土壤, 渗入到地表层, 造成了地下水受到污染。现在农业机械中的一种植保机械, 具有很高的性能, 能将农充分雾化, 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增强了防治的效果, 并且降低了污染环境的可能性, 保护和改善了环境。禽畜集中圈养带来了养殖业的风暴革命, 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的动物粪便处理不恰当也会严重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机械化的农业工具将动物粪便及时收集, 再加工成有机化肥, 从而实现了废物再利用, 实现了生态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 优化了生态结构。

4 农业机械化生态农业建设动力

生态农业的今后发展之路必然是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 发展节能高效型的农业机械, 开发绿色能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设备和产品是现阶段的农业工业的研发的目标。现代的生态农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综合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耕作技术, 但不管是哪项技术都要和农业机械结合应用, 才能够保证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工艺的控制水平。此外, 农业机械化的集成适用, 也需要配以现代的组织管理理念, 使农业生产形态从“小和全”向专业化程度高、区域联合化的经济形态过渡和转化。日后, 我们要建立与现代生态农业相匹配的农机法律法规, 形成一个宏观调控体制, 建立农业机械化的科学管理体制。这样, 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才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增加, 要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各级农村的有序组织和农民个人积极参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以农业机械化为其根本动力的。

我国生态农业的建立中, 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我们从中既要吸取失败的经验, 又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当然, 总的来说, 还是要给予肯定的。因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的方向是正确明晰的。曾经有观点将“生态农业”与农业的机械化对立起来的。不过, 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了农业机械化对生态农业的作用, 而且很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 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手段之一, 是与水利化、电气化等密切联系, 相辅相成的。农业机械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要抓住历史时机, 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为实现生态农业铺平道路。

由此可见,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 也是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 它壮大了现代生态农业, 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在目前农村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 生态农业建设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推进,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玉光.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N].农民日报, 2009 (5) .

[2]张琪, 黄雪.走新型生态农业之路[N].中国食品报, 2009 (8) .

[3]李凤兰.浅谈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 2010 (2) .

[4]彭卫锋.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推进的研究[J].江苏农机化, 2010 (3) .

农业机械化影响农业经济论文 篇2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

农业的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抗旱抗涝、翻整土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设备替代畜力和人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复种指数,从一年一熟升级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播种、喷洒药剂和施肥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化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其次,表现为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单位生产的机械作业量,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将先进的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的发展优化了配置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从而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把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小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脱离了农业土地生产,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农业附加值更高的非种植农业活动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这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这样就变相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机械更好的融合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结合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机械化从业创新体系人员,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发与宣传推广工作,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及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大规模实现农业机械化。如果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对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化推广专项基金,给农业机械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广大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补贴,提供稳妥可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也要从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格局和不同生产特色出发,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情况,下大力气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最终提升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各地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最后,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引发了农村社会的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态势劳动力等方面的变化,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活动中占的比重,这样才能通过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导致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因此要考虑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防止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后,能够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管理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推广过程,建立规章制度,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混乱状态问题,从而提高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农民的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机械化知识的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从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机械的操作水平和认识程度。

机械化生态农业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10-2

0 引言

自党的“十五”发展规划和“十五”大以来,国家就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思想作为21世纪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决策,这对地处长白山区的白山市来说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为此,我市制定了生态立市,科教兴市,特产富市的长白山生态经济发展战略,这正符合党中央的科学决策。根据这一战略,制定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发展生态效益型农业为主攻方向,推动农、林、水、牧,特产各业协调、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这也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农业的战略重点。

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文明,科技是先导,产业化是必由之路。农业机械化是大面积运用农业先进技术的手段和载体,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随着农机化技术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不断参与和普及推广,必将对我市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 我市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撑

以我市林森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达78%),自然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的优势,建设长白山区生态农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建设生态农业这个开放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它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就要不断的投入先进适用的科技,物质装备和技术人员。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建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代替活劳动的子系统。从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看,无论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还是先进的生产措施,只有和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相结合,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象我市的荒山、荒地的水土保持,荒坡、荒水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节水喷灌、防洪排涝工程,温室大棚,良种育苗技术,森林和种植业的超低量弥雾植保,精少量播种,化肥精量深施等环保节约增效型技术,都需要以农业机械化技术为手段来实施,离开了农机化,这些生态环保增效型技术都无法大面积推广应用。因此,农机化在建设我市生态农业中所要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技术不能替代的,是推动长白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动力之一。

2 农业机械化能为保护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提供先进的农业工程装备

建设长白山区生态农业,其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大农业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这就要大力发展林业建设,实施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來涵养土地,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来减少水土流失。农业机械化能提供先进的工程装备和技术,来确保这些生态农业措施的实施和建设。如割灌机能进行清林作业,地膜机能进行苗圃铺膜育苗,用挖穴机进行植树造林,用推土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等。这些机械装备的投入,已经在我市各地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营造模拟自然林、速生高效经济林、用材林和生态林的发展,带动了封沟养蛙,加快了林蛙生产基地建设,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共建成封沟林蛙养殖基地9个。这样既促进了我市生态经济的发展,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3 农业机械化能优化山区的生态农业结构,使资源、劳动力和现代机电装备相结合,形成产业化

农机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项节约自然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争抢农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光热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先进科学技术。农机化技术和机具装备的投入,将大大优化我市生态农业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优化种植栽培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经济效益较高的山野菜家植、食用菌生产、绿色蔬菜生产和多种经营,让农民进城从事第二、三产业,加快我市的城镇化步伐,并让有限的耕地向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转移,形成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进行专业化、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克服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局限性,让农民走向产、供、销的产业化商品经济大市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使我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向科学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生态农业的资源、劳动力和现代机电技术装备的有力融合,构造起我市生态农业高功能、多维复合式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系统。

4 农机化能为发展以食草型为主,具有长白山区特色的畜牧业,加工出优质绿色饲料,实现粮、草、牧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从延长食物链的生态学原理出发,我们应多级利用各种植物性产品,当今这一点对防止像欧洲发生疯牛病那样对人类生存造成惨痛威胁的教训尤为重要。我市辖区内野生可饲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且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仅优良饲用植物就达40多种,还有树叶也可做饲料。种植业以玉米、大豆为主,它们的秸秆也是良好的畜牧饲料。但由于我市畜牧业内部畜种结构不尽合理,又缺少先进的畜牧饲料加工机械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致使野生饲用植物利用率仅占16%,农作物秸秆、藤萝利用率仅为20%,大量的生物资源被浪费掉。发展加工野生植物饲料、农作物秸秆、藤萝饲料,农民仅用简单的手段来处理已不能满足饲喂要求,它们或因水分大导致变质,或因粗纤维含量低、营养价值低等因素,未被很好利用。这就要求运用机械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式进行综合加工处理,来保持和提高它们的营养价值,以转化为更多的肉食产品。如把野生植物、玉米秸秆利用机械加工后进行氨化、青贮来提高它们粗蛋白含量,达到良好的适口性,变成优良饲料,并减少浪费,保护环境,实现过腹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用机械化来生产优质天然绿色混配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饲料是当务之急。用绿色饲料来发展具有长白山区特色的畜牧业,所产粪肥再还田,既可节约大量粮食和饲料用地,增加肉食产品的供给,又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减少化肥的施入,实现粮、草、牧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5 利用农业机械为大力发展以人参、林蛙为主的特产业生产和加工创造条件,促进生态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我市的农村经济发展中粮食收入仅占农村收入的10%左右,80%以上的收入靠特产和林地经济。因此,突出发展人参、林蛙、食用菌三大重点产业,建设人参、林蛙、食用菌、红景天、山野菜、野浆果和干果等特种物产业群,都有赖于机械化作业来大显身手。如我市的人参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整地、播种、清洗、烘干和包装等工艺的机械化,用机械来发展家参野植,能最大限度地少破坏植被,保证家参野植的生长,山野菜、中药材也宜采用这种方式来生产,这样既能保证野生资源不会因过度采挖而枯竭,又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且容易形成规模、规范化生产,因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利用推土机、挖掘机、农用运输车等机械设备来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开发一定数量的林蛙孵化池、养鱼池来封沟养蛙、养鱼,达到治理和开发保护并举,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特产经济,又能更好的保护环境。另外,农业机械还是山野菜、食用菌、野浆果等生产、加工、储运必不可少的机械设备,实现加工、保鲜、烘干、冷冻、储藏和运输,从而大大缩短产销之间的时空距离,减少市场风险,为我市特色产品的健康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6 利用农业机械为治理、开发利用“四荒”服务,加快山区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我市地处长白山腹地,资源丰富且呈明显的立体分布,林地资源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很大的比重。但由于过去不合理地过量采伐森林,毁林、毁草开荒,伐林栽参,不该开垦的坡地垦植,该还林、还草的未能停耕等,使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致使一些宝贵资源被消耗殆尽 ,造成了大量荒山、荒地、荒水、荒沟(简称“四荒”)。这是一个巨大的、有待进行治理、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治理、开发和利用“四荒”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作为农村主要的动力来源和运输机械,农机具做为主要的机械设备,在治理、开发利用“四荒”中能提供多方面的优质服务。如用农业机械挖沟筑坝,治理荒水进行养鱼、养林蛙;用农业机械进行苗木培育、植树造林,为治理荒山、荒地、荒沟提供植保机械、输水灌溉等;还可用农业机械修筑梯田,改良土壤,改造中低产田等;为开发和领用“四荒”所得产品进行机械化精、深加工及运销服务。这些服务在交通和电力较不发达的山区农村,尤其在治理开发利用“四荒”中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需。农业机械参与治理开发利用“四荒”服务,必将促进这一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推动我市山林管护承包经营工作的健康发展。

7 农机系统能为我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技术人才

生态农业是科技密集型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大量的各类科技人才,需要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科技知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应用技术的能力。白山市的农机化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技术系统,集中了大量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员和农机具操作人员,存在着较大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利用农机化科研、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对农村进行智力工程开发,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文化科技水平,促进完善的生态农业科研、科教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农业机械化在建设和发展长白山生态农业系统工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将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其他技术不能替代的。只有农业机械化积极参与到我市生态农业的建设中来,为保护、开发利用长白山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我市生态农业建设健康、持续和稳定的向前发展,建设长白山生态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长白山区生态农业系统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长白山区生态农业系统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R].

[2] 张海勇,等.发展生态经济 谱写白山新篇章[N].长白山日报,2001-3-26.

[3] 范传明.建设白山生态农业的战略重点[N],长白山日报,2000-5-19.

加速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大发展 篇4

1 农田基本建设

农田基本建设包括平整土地、修筑排灌渠道、改良土壤、开垦荒地等。农田基本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性措施, 它是实现农业高产稳产的基础。农田基本建设的任务是因地制宜地改造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 对农田进行综合治理, 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建设既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又能适应机械化、现代化生产的高标准农田。为加快农田基本建设, 应当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 逐步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

2 土壤耕作的目的

是形成适合于农作物生长的土壤耕作层, 为保证播种质量, 使作物更好地吸收水分、养分和提高产量创造条件, 同时也起到消灭杂草和减少病虫害的作用。土壤耕作包括用有壁犁翻地, 旋耕, 用各种松土机具进行松土、深松土和疏松表土, 用圆盘耙等整地机具切碎土块, 切碎并搅拌残株、厩肥, 用耙、镇压器和耢子整平、压碎和压实土壤, 防止和减少地表的水分蒸发, 为种子发芽创造良好条件。此外, 还可以根据作物生长的要求, 用各种工作部件进行起垄、开沟、筑畦等作业。

3 播种和栽培

是农业生过程中保证苗全苗壮的决定性生产环节, 播种质量的好坏和能否进行适时作业直接影响到作物的收成好坏。因而农业生产对播种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用机器播种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率, 适时进行播种, 保证播种质量, 而且为田间管理和收获过程的机械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播种深度的均匀一致, 种子在地里的均匀分布是保证出苗整齐的一个重要条件, 生长和成熟的均匀一致也是机械化收获的一项重要的要求。为了提高播种精度, 减少间苗用工和节省种子, 因而提出了精量播种的要求。现在为了提高播种机组的生产率, 播种机正向提高作业速度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化的播种机上采取自动控制种子流, 保证播种均匀, 防止漏播和断条。此外, 在播种机上还带有同时施肥料、除莠剂和杀虫剂的装置以及附加起垄、镇压等工序的附属装置。

4 作物的田间管理

作物的田间管理包括破碎表土板结层、行间中耕、除草和培土、施追肥、防治病虫害、灌溉、排水等。对于中耕作物来说, 中耕除草作业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主要采用机械中耕除草, 但中耕次数太多, 除了使土壤压实外, 还会损伤作物而造成减产, 使用除草剂后可减少中耕次数。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中耕作物的苗眼和株间的除草开始采用除草剂除草, 行间采用机械中耕除草, 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

防治病虫害对于确保农作物的高产稳产起着重要作用。地面喷洒化学药剂的设备种类很多。与拖拉机配套的大型植保机械和飞机喷洒化学药剂适合于大面积旱田的病虫害防治, 它具有生产效率高, 能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善劳动条件等特点。目前, 正向改善机具性能、提高防治效果、扩大机具用途和提高机组生产率的方向发展。

农田灌溉是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最近几年, 除了淹灌、漫灌、沟灌等灌溉方法以外, 喷灌、滴灌等新的灌溉技术也在发展。除了水田灌溉以外, 目前在旱作地区也进行灌溉。旱田灌溉, 特别是对作物生长季节缺水的一些旱田作物进行灌溉, 可以大幅度地增产。

5 收获过程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作物种类, 采用不同的收获方式。如谷类作物、马铃薯、棉花等作物, 收获的方法差别很大。同时, 在收获过程中又包括许多工序。由于工序排列的次序, 机器所能完成的工序多少不同, 收获方式也有很大差别。实现收获过程机械化难度较大, 要求采用的机械也比较复杂。由于收获过程要求的适宜农时季节较短, 延迟收获期将会造成收获物的大量损失, 用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因而在收获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很大。因此, 实现收获过程的机械化是很重要的。收获过程的机械化也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的。

6 农田运输

主要是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的农产品、种子、肥料的运输和装卸工作。装载运输工作是农业生产中的辅助生产过程。它的工作量大约占农业工作量的1/3以上。运输的货物种类很多, 而且运输的时间要求很紧迫, 占用的劳动力很多。因此, 实现农业中的装卸运输工作的机械化对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有很大的意义。

摘要:农作物的机械化生产过程从耕种到收获构成一个生产体系。这个生产体系是由每种作物在一定的自然气候、土壤条件下的生长规律所决定的。由于生产规模、耕作方法以及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水平的不同, 农作物的生产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在选择农业机械化工艺时, 必须因地因时制宜, 多作调查研究, 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 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更好的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保驾护航。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 篇5

(编者:什么是农业机械化?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应该怎么发展?这是我们农机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近日,农业部张宝文副部长在人民日报撰文《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对这些农业机械化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回答。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臻读者。)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目的在于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能够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比如,采取机械化方式收割小麦,可减少小麦遗撒损失5%—8%;机械栽插比人工手插亩均节约成本30元以上,提高产量25公斤以上。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能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推进农业机械化,既要遵循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国情出发,选择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其客观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决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路子;欧洲土地规模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路子;日本、韩国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路子。我国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处理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农机跨区作业开辟了一条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在总结农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1996年开始,农业部、公安部、交通部等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利用小麦收割从南到北的时间差,组织开展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及时发布农机作业供求信息,并出台了跨区作业的车辆、机具免征过桥过路费等政策,受到农民欢迎和机手拥护,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一举措,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联合收割机利用率,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了购机者收益,而且满足了农民对机械化收割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了小麦机械化收割水平。目前,跨区作业已从小麦机收扩大到小麦机播和机耕、水稻机收和机插、玉米机收等环节。可见,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推进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扶持、发展、壮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促进农机共同使用,有效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和效益。

把握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原则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2006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7.19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8%,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3500万个,农机合作社、农机股份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业机械化,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必须把农民作为主体,同时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将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把握粮食生产这条主线,组织好农业机械化生产,搞好农机跨区作业服务,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发展原则。找准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地区、重点作物、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上进行突破,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东部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有条件的农垦区,应在继续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将农业机械化生产范围拓展到外向型农业、城郊型农业和观光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应重点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持;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机械化、草原建设和草场改良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坚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采取技术攻关、试验、示范等措施,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的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产学研结合,鼓励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安全高效的农业机械。

坚持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和完善适应家庭承包经营和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大户发展;积极引导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实现规范化运作。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增收;农机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325-01

一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新时期的农业机械化就是把农业置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生物技术科学化、劳动手段机械化和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化,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搞不搞机械化,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强抗灾能力,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特别是我县,在现有农机化普及率同粮食主产地区相比水平较低、粮食生产量低而不稳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普及工作,对改变我们现有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后劲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 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农机就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具体应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县地域分布复杂,东部地势平坦,西部多山地和丘陵,怎样使全县的农机具的普及发展均衡,促进西部山区大面积的农机使用,提高我县西部农民的机械化耕种水平和收入,是摆在我们农机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實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 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就我县来说,许多农村中都有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各类农机合作社,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 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机械化的生产可以大大缩短由人工生产带来的长时间的劳动,使农民能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效率大幅增加,能够实现大面积的耕作,在某一地区实现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3.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 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 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面向新世纪,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调整战略,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农机化的重要作用。实践反复证明:农业机械化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今后在提高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业机械质量。稳步提高利用率和作业质量。首先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调动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积极性,减少小型低性能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小型农机具只是起到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其次从对农机的要求看,所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最后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想真正提高农机化水平,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四 结束语

现代农业内动力催促农业机械化 篇7

在上述8个方面中, 对前7个方面, 人们谈论的较多, 容易取得共识。但对出于现代农艺要求必须要用机器来做的事项, 人们谈论的还不是很多。这个问题实质上是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 对农机化提出的高要求和新要求。应该说, 现代农艺都是建立在现代农机作业能力基础之上设计的。因此, 现代农艺也就自然成为催促农业机械化的一种农业的内在动力。随着现代农艺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 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必将推动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目前, 这样的实例逐渐涌现出来, 引起人们高度的关注和评议。不管是主动地还是被动地进行, 农业的机械化在中国已是不可遏制的潮流。

用现代农艺促进、推动农机化, 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从农业内部产生的对机械化的一股原动力。这在我国已经有了宝贵的萌芽和良好的开端。《农机市场》杂志2009年7月号, 发表了一篇赵菁撰写的《种子公司组织玉米生产机械化》文章, 介绍山西卓越种苗有限公司因为推广良种, 进而组织农业机械化的事例和经验。它打破了人们心目中常规的由农机管理、农机推广部门和人员组织农业机械化的传统主体与作法。看后令人耳目一新, 为之思考。这真正是农机化的一项组织创新。

随着现代农艺的进步, 农作物种子逐渐良种化、科技化、商品化, 使得农作物种子的价值大大提升, 在种植业成本中的比重激增。农民用手撒种的种植方式不仅成为历史, 而且普通条播机也丧失了其主导地位。精密播种特别是单粒播种逐渐占据统治地位。这是种植业的一场科技革命。与此同时, 由科学、环保和节约多方面提出的“配方复合肥”, 也成为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这就使得要推广一种玉米良种, 必须使用与之相配套的精密点播机这种现代农机。为了充分展示良种的优良性能, 进而开拓市场, 又需要与配方施肥、化学除草、机器中耕、机器收获等先进农业技术相配套。因此, 推广良种的初衷和冲动, 就成为与高技术含量的播种、施肥、中耕、收获等现代农机相结合的共同行动。推广使用良种就成为农业内部促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动机。

人们把山西卓越种苗有限公司的具体作法简称为“卓越模式”。根据《种子公司组织玉米生产机械化》文的介绍, 它包括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程序和规范。产前工作:宣传、组织农户接受该品种和相应农业措施, 形成土地连片种植区;测量土壤养分, 设计肥料配方, 购买并制成配方肥料供应农户;购置气吸式播种机、中耕追肥机、高压喷雾机、玉米果穗收获机等。产中工作:经过选择, 将购置的机器配套给有经验的农机手, 只收取机器折旧费;公司统一组织安排, 按季节完成耕地、播种、喷药、中耕、收获等作业, 农户按作业量支付农机手报酬;收获前, 公司与粮食收购商签订购销合同, 收购商抵垫收购玉米资金;公司组织农技人员与农户三方共同测产;按当时市场价格计算, 扣除机收费用, 经农户同意, 公司交付现金, 农户即完成粮食出售;公司组织机器收获玉米果穗, 运回晾晒。产后工作:待玉米果穗晒干, 用机器脱粒, 交售粮食收购商。

按照农艺农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的原则, 集成组装先进农业技术和先进农业机械, 在玉米生产中实行机械耕播、机械管理、机械收获等全过程高效机械化作业, 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节约了生产成本, 增加了玉米种植的比较效益。这种创新, 改变了传统的玉米生产方式, 使玉米生产全程技术和经济指标居于先进行列, 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卓越模式”使农民减轻了耕地、播种、施肥、定苗、中耕、收获、运输、晾晒、脱粒等生产环节的组织工作和劳务, 农机因连片作业而效率提高。同时, 减轻了杂草危害, 促进了玉米生长, 增加了产量。山西定襄县示范田平均每0.067 hm2投资312元, 产玉米700 kg, 毛收入1 050元, 纯收入达738元。以前的种植方式每0.067 hm2投资462元, 产玉米600 kg, 毛收入900元, 纯收入438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省心, 使“卓越模式”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卓越模式”从生产到销售实行一揽子工程, 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土地经营负担, 是农民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一种好形式。只要土地进入连片经营地块, 农民不用筹措资金买机器, 不用操心田间生产事项, 农民监督生产和只待收获前的测产结算。如此, 农民的农业经营完全轻松化。主要劳动力可以放心地在本地或去外地从事二、三产业。土地的承包者一年净得除去生产成本之外的土地效益。公司从推销良种规模和集约经营中获得经济效益。

从“卓越模式”的运作中可以看出, 玉米从种子到商品粮的全周期运行, 全部在种子公司的运筹之中。凡生产过程全部采用机械化。不仅把由农户操心的耕、耙、播、收等生产的事给代替了, 而且庄稼在地里就完成了粮食销售, 使农户真正变成了土地经营者。公司把农户生产和政府的部分农业管理工作全部实现了公司化、企业化。这是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方式创新。这里, 没有土地产权入股或承包经营权转让问题;也没有土地兼并或重组, 形成新的“地主”与“贫农”或“农业工人”问题。公司实际上成为超土地所有制之外的农业生产、管理的组织者。这解除了人们的一个重大疑惑: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 只是要求土地连片的规模经营, 并不一定非要土地所有权的变更。这验证了一个真理:农业家庭经营制度既适应手工农业, 也适应现代化农业, 并不是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那种认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改变家庭经营制度, 或一定要搞土地产权转移的主张, 并没有不可动摇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跨区作业被许多人认为是家庭小规模农业经营走向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一种理想模式。但应该说, 这并非唯一的模式, 也未必就是终极的最佳模式。跨区作业产生的自然条件在于小麦成熟的地区差异性, 经济条件在于年作业量的增长差异性。它的确是特定自然和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主要是在农机保有量尚少时期, 在小麦收获环节表现突出。在耕地、播种、施肥、排灌、中耕、喷药等大多数农业生产环节难得有出色的表现和及时性应用。对玉米收获环节来说, 玉米成熟的时间差较小, 特别是一年两熟区, 农时偏紧。因此, 这么多年, 在玉米方面的跨区收获作业总还没有发展起来。跨区作业运行过程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主要是长距离的签约、联系、衔接, 且随机性较大。实际运行中, 自由度大, 出现违约、纠纷的概率大。每年还要惊动政府多个部门, 组织社会力量运作。大型农机具的长途运输、转移也不经济, 曾经有过政府出火车转移农机的情况。应该说跨区作业的总体社会成本并不低。当然, 农机户单机收入十分可观。然而, 机组人员长途劳顿, 却也十分辛苦。随着各地农机量的增加, 跨区作业可能只是一种历史现象, 不会是长寿模式。相比之下, 在当地发展农机化的“卓越模式”就有着更大的优越性。

与跨区作业模式相比, “卓越模式”具有鲜明的稳定性、可靠性, 是有安排、有预见的就地生产的一种农业机械化新颖模式, 可以说是一种长寿模式, 是一种小农现代化有潜力、有前景、有长远生命力的农机化方式, 也是一种农户轻松自如、农机人无长途劳顿的机械化生产模式。

“卓越模式”的未来发展有可能把农艺、农机、土肥、植保、粮食收购等环节通过合同方式连接起来, 对生产、营销实行统一经营, 成为一个联合经营整体;形成一个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新型的农业经营体, 或称无地权农场。它可以把所有农机作业统一组织起来, 更及时地指挥所必须的农机作业。全部的农机作业费用可以与农户签订协议, 一次性预付或收获前结算。这样, 既不涉及土地所有权转移或流转, 也不损伤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但却很好地实现了现代农机所需要的土地连片和规模经营, 现代农业企业所需要的集约化生产和经营。

“卓越模式”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对政府的依赖。这恐怕是最大的社会成本节约。“卓越模式”证明, 政府完全可以从农业生产的具体事务中、从催种、催收中摆脱出来, 不必再作“农忙政府”, 而是让NGO (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去做。让农民和企业去搞生产;让政府去搞调研, 制定政策, 发现、倡导好经验。

机械化生态农业 篇8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201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是党中央从2004年以来连续发布的第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农机化事业拓展了新的历史机遇。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强调要大力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2011年以来, 广东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设立了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项和设施农业专项。这些均为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二是广东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广东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 产业结构快速转变, 农村经济社会变革不断深入,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城镇转移, 大大改变了农村的人口和社会结构。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减少, 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和季节性短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 “谁来种田、怎样种田”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农业要加快转型升级, 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作业需要运用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来完成。这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广东现代农业强省的建设, 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广东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势必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因此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农业要不断提高产量, 不断提高质量, 要适应多样化的需求, 这对农业的标准化、精准化, 对农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 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必须依靠农业机械作业来完成。现代农业强省的不断推进, 将给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持久的推动。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业生产对农业装备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农业装备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 日益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日益成为深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量;日益成为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日益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日益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这几年来, 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劲推动下,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广东农机化在加快发展。2012年, 广东完成中央和省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54亿元, 补贴机具23.3万台 (套) , 受益农户11.5万户。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1%, 与2011年相比提高3个百分点, 机插率提高3.2个百分点, 是2008年以来得到最快发展的一年。但是, 广东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相比, 与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日益迫切需求相比, 与国家和先进省份对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力度相比, 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还较低, 发展很不平衡, 短板突出。从地区看, 珠三角地区发展较快, 粤东西北地区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农业细分行业看, 水稻生产机械化中机耕、机收发展较快, 但机械化种植薄弱;特色农业经济作物与园艺产业的机械化水平还较低, 部分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机研发制造能力有待加强, 科研机构少, 企业研发能力弱, 实用和南方特色农业装备有效供给不足。农业装备工业规模小、产值低, 设备工艺落后。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处在起步阶段, 数量偏少, 服务能力不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农机管理监理体系尚不健全,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大发展 篇9

目前, 我国农业机械化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2007年底, 全国农机总动力达7.6亿多kW,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0%, 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4千万个, 农机合作社、农机股份公司和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涌现。

1.农业产业化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 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

我国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处理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间的关系。农机跨区作业开辟了一条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这一举措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联合收割机利用率, 降低了作业成本, 提高了购机者收益, 而且满足了农民对机械化收割的需求, 大幅度提高了小麦机械化收割水平。目前, 跨区作业已从小麦机收扩大到小麦机播和机耕、水稻机收和机插、玉米机收等环节。

2.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发展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 农业生产条件各异, 因此,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找准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在重点地区、重点作物和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上进行突破, 以点带面, 稳步推进。东部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有条件的农垦区, 应在继续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 将农业机械化生产范围拓展到外向型农业、城郊型农业和观光农业, 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 应重点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持;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机械化、草原建设和草场改良机械化, 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3.坚持技术创新、完善法制、推进社会化服务的道路。

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10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动罗甸山区农业现代化

1.农机化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装备支撑。一是农机总量持续增长、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功能增多、结构优化。2008年底, 全县农机总动力达81000千瓦、拥有拖拉机706台 (比上年增长12%) 、耕整机935台 (比上年增长43%) 、插秧机械3台、割晒机25台、脱粒机35台、农用排灌机械5246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6273台、畜牧养殖机械2215台;二是农机作业面积快速增长、技术含量不断提高。2008年机耕面积达47910亩、机收面积4995亩、机插秧面积1020亩、机械半机械脱粒粮食33750吨、农田灌溉面积36560亩。三是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覆盖面扩大, 全县22个乡镇采用了机耕, 龙坪镇五星村、新民村、马草村, 沫阳镇罗沟村、纳括村, 罗悃镇河东、河西村, 罗沙乡者任村、罗路村等罗甸主导产业早熟蔬菜生产基地, 更是95%耕地采用机耕, 是罗甸实现机耕的典范。四是农机作业格局已由种植业机械化初期的耕耙、排灌、植保机械化向机插秧、收获、收后处理、加工机械化发展;农机化主攻方向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 (蔬菜、果树、茶叶) 、由种植业向渔业、牧业发展,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五是农机化正由粗放生产向精准发展, 使人工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成为现实, 转变了农业生产的手段和方式, 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实现的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的限制。

2.农机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近年来, 罗甸加大耕作、收割、脱粒、插秧、提灌、植保机械推广应用力度,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病虫害防治、农用运输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使用农机作业, 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并且节种、节水、节肥、省工, 省时、省力、高产、污染减少。一是插秧机具有薄水浅栽、分蘖性强, 扩行缩株、通风透气好、抗病虫害能力强、抗倒伏性好, 成熟后穗多籽粒饱满, 减轻劳动强度, 稳产高产等特点。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 亩均降低成本30元、增产50斤以上。二是微耕机能快速破碎罗甸板结胶泥土壤, 实现深耕细作、旋耕灭茬, 改善土壤、水、肥、气条件, 为作物根系发育和土质改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农作物增产效果显著, 达到土壤改良的效果。 (1) 能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 蓄水、保墒、提墒, 形成大面积“土壤水库”, 提高抗旱、排涝、防灾能力; (2) 使地表营养和根茬粉碎于土壤中, 分解产生氮、磷、钾等有机质, 培肥地力, 创造“土壤肥库”, 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养分。耕作质量高、省工、省时、省力, 工效是牛耕的5倍以上, 深得广大群众青睐, 在罗甸得到普及应用, 广大农民获得了现代化的生产手段, “以机代牛”, 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方式, 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历史性的变革。三是边阳坝区引进联合收割机收割稻麦, 同样省工省时省力、工效是人工的50倍, 还省钱 (一亩田省30元) 、减少粮食损失10%、实现桔杆还田, 培肥地力, 减少焚烧污染, 增加耕地有机质, 减少过量无机化肥对土壤的侵蚀和破坏。几年来罗甸边阳镇都有农户排队或拦截争抢联合收割机收割自家稻麦的场面。通过推广运用先进农业机械,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产品品质, 减轻劳动强度, 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3.农机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步伐、成为助民增收重要途径。近年来, 中央、省、州、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发展, 逐年加大农机购机补贴资金, 加上龙滩电站建设和移民搬迁工程建设, 给罗甸农机化发展带来了大好发展机遇, 农户购置农机具积极性高涨, 年新增拖拉机入户 (主要是运输型拖拉机) 100台、微耕机入户200余台;2004年来共实施国家购机补贴700余台。年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450人, 2008年底罗甸各类农机从业人员达8403人, 他们通过驾驶、操作农业机械、开设农机维修、经营部走上致富奔小康道路, 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培训学员中的少数利用掌握的农机技术外出驾驶拖拉机、维修农机打工, 收入可观。

4.农机化促进了农业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依托。经济的发展和龙潍电站土地淹没,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重新就业, 人多地少、人增地减, 是罗甸农村的现状, 农村劳动力的快速和大规模转移, 对农村经济和农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农业生产对农机作业越来越需求, 对农机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农机服务的依赖越来越强, 使农业生产方式由原来主要依赖人畜力向主要依靠科技和现代物质装备转变, 机械化正在由次要地位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

5.农机化催生了一批农机服务队、农机合作社发展, 促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农机化的快速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繁荣, 在罗甸山区农村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第三产业—农机服务业。农机跨区作业、合同订单作业、“一条龙”作业、“套餐式”作业等等, 在农村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围绕农机化发展的需要, 在广大农村中农机耕灌收、农机维修、农机运输等农机服务队、农机合作社应运而生。

扶持成立农机基层服务队11队、农机专业服务组织2个, 是罗甸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积极活跃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代耕、代灌、代收、机运输有偿服务和经营外出务工农户流转的土地,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抢农时、抗灾害、夺丰收的重要作用, 解决了“无机户”生产问题和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矛盾。年开展服务机耕35807亩、机灌17350亩、机收250亩、机插秧2020亩、机运输587560吨公里。

6.农机化缩小了城乡差别、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农业机械的推广运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量, 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使广大农民思想观念和农村生产经营理念发生深刻的变化, 从思想上、生产上、生活上各个方面不断缩小了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差别。农机化发展, 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替代出来, 转移到城市和小城镇务工, 为发展二三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城市工业提供大量的农业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向各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使种田农民能够在城镇安家立身, 加快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主要做法

1.加大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根据罗甸山区地形、地貌, 土壤板结严重实际, 经过反复考查、研究, 试验示范, 选择功能齐全、体积小、重量轻、操作轻便灵活、破碎能力强、陡坡行走自如、能翻阶越坎、使用收益高, 取得“中国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农民并乐于接受的“蓝天、合盛、开普”等微耕机在全县推广普及。年召开机耕现场会10多次, 发放宣传资料2000份, 现场进行机具操作、示范、表演, 解答农户疑问, 现场培训机手, 年投入机具、人力、燃油帮助农机爱好者耕作试验田地100余亩, 同时, 进行样板田比较, 通过机耕地与牛耕土地耕作质量、产品品质对比, 使广大农户直观认识到采用机耕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解决人畜力无法耕作早熟蔬菜生产土地由于长期使用化肥板结严重的难题, 亲身感受到、得到机械化给他们真正实惠, 以实实在在的典型, 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以事实向农民群众展示了机耕的优势。

2.实施农发项目带动、购机补贴项目驱动。一是96年以来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要求, 根据罗甸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坚持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示范带动、依靠群众的方针指导思想, “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 切实优化农机发展结构和布局。以小型为主、大中型组装配套, 搞好农村机耕道建设, 大力开发、引进、示范、推广适合罗甸山区特点的农业机械和农机适用技术, 提高全县农机化整体水平年均实施农发项目农机具30台套。提高了农发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加快了农发区农业生产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面迈进, 使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二是大力实施国家购机补贴政策,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机发展, 逐年加大农机购机补贴投入, 不断扩大补贴种类和实施范围。为使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惠及千家万户口, 利用电视台、影碟、录像、宣传车、宣传栏、宣传资料、布标、挂图、现场会、深入乡镇、村寨、农户等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使之家喻户晓, 调动群众购机热情和积极性。操作中严格购机补贴政策公示、农户申请、审查公示操作程序, 搞好销售、确保及时到位, 并对补贴机具进行跟踪管理和回访, 强化售后服务, 解除农户购机后顾之忧。收到了较好效果, 成效显著, 加快推进了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在罗甸的普及应用,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2006年来, 共实施补贴资金200多万元, 补贴各类型田间作业农机具700多台。

3.抓紧抓好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建设现代农业, 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机技术培训是提高机手技术水平、机械使用效率、机具安全无事故的重要保证。2004年来, 农机技术培训纳入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 农机化培训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农机部门不断创新培训方式, 完善技术培训机制, 积极适应发展需要, 认真拟定培训计划、实施方案, 根据推广机具编写教材、教案, 组织教具、绘制挂图, 精心组织开展拖拉机驾驶、农业机械操作与维修人员培训。根据学员年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等差异采取灵活多样培训方法, 因人施教、注重实用, 理论与实习教学同时进行, 让学员听懂理解基本机械原理与维修理论知识, 具有熟练的驾驶、操作技术, 掌握机具维修、保养、调整、调试与日常维护技术, 做到自己解决常规技术问题, 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严把培训质量关, 做到合格一个, 结业一个。

4.做实农机技术维修、技术跟踪服务, 消除事故隐患。抓好机械维修和技术跟踪服务, 是降低机具故障, 促进节能减排、节本增效、保证农时, 确保农机安全、优质、高效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手段。完善农机档案制度建设, 对入户上牌拖拉机、购机补贴机具、阳光工程培训农机手进行建档立案、微机管理, 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一是抓好信息热线服务。二是县设立农机维修点。三是定期检修和学习培训。多年来罗甸无田间作业农机事故发生。

四、制约山区农机化发展因素

1.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差:罗甸典型大山区、石山区, 山高坡陡, 坡耕地多, 田块面积小、田间高差大, 分布零星, 农业机械田间转移困难、连片作业条件受限, 耗时、耗油、费力, 机械使用效率差。农机作业依靠的机耕道、下田步道等基础设施仅农发区少数乡镇建有, 多数乡镇即使有连片坝子适宜机械作业, 群众也迫切需要, 因无路行, 也无法实现机械化。如茂井镇高兰村、罗沙乡罗路村、者任村。

2.农户富裕程度不高、购买力低。小型多功能微耕机在罗甸基本得到普及应用, 但日前农民渴望使用性能优越的水稻联合收割机、蔬菜生产覆膜机、茶叶采摘机等, 由于价格高, 尽管国家扶持补贴力度大, 农户也得自筹10万元余元, 终因农民富裕程度不高, 自筹款欠缺、信贷难等, 只有望机兴叹。

3.县级农机技术服务覆盖面窄, 农民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低。罗甸目前没有建立乡镇农机机构, 县级农机队伍专业人员紧缺, 知识更新慢, 年龄结构老化, 要承担农机技术培训、推广、维修、指导、购机补贴、安全生产源头管理, 工作量大、任务重, 服务覆盖面受制, 严重满足不了农业农村发展需要。

4.土地流连转速度慢。虽然在罗甸土地流转呈发展势头, 但由于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管理机构, 农民对土地承包权和土地流转认识不够, 农民对土地的生存依赖性过强、心存顾虑, 土地流转的速度慢, 是制约农机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5.开征燃油锐农机发展受影响。国家实行费改锐, 开征燃油税给农业机械化带来了影响, 表现为燃油成本增加, 农业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困难, 有机户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积极性和农民投资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会下降,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就难以提高, 农业现代化进程延缓。

五、几点建议

1.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机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 形成以县乡农机技术人员为纽带, 以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农机户为主体, 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一是加强县乡公益农机科技队伍建设, 充实技术人员, 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完善必需的办公场所、机具装备、试验示范基地。二是加快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改变农民一家一户小生产思想, 树立走合作化道路、土地规模经营的新观念。三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造就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乡村队伍, 培训农机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和大批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

2.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有效机制。推动土地流转已成为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国家应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县乡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 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

3.实施好农发项目、创办农机科技示范区。以农发项目建设为载体和抓手。一是加大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机械化开展现代农业服务提供便利。二是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认真做好项目培训宣传、经验总结、机具选型、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等工作, 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 开展对比试验, 探索不同作物、不同区域机械化技术生产工艺, 发挥项目先导、示范、带动作用, 增强辐射效应, 为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积极探索农产品产后加工升值的机械化发展路子, 加速推广冷藏保鲜技术和真空包装技术的应用, 引进果品分级处理、打腊包装、蔬菜脱水加工等产品加工机械,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加大力度贯彻执行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加大工作力度搞好政策和补贴工作的宣传、咨询服务的开展、购机补贴协议的签订、供货协调和购机情况核实, 销售和信后服务的监督管理、补贴信息的档案管理等工作。

上一篇:药理学实验教学体会下一篇:适应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