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与能力齐飞

2024-06-17

自学与能力齐飞(精选四篇)

自学与能力齐飞 篇1

关键词:善用,语用功能,语文阅读,教学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这句话中,我们明白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二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

但回首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路程,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曾过多地关注对文本的理解,而放弃对文本表达方式的追究。这导致学生学习语文之后,口语交际及习作能力方面都不能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形成语文教学的高能低效。随着“语用”一词的出现,语文阅读教学开始走向本源,回归本真。由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言文字的运用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标记。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语用”功能,往往又会过犹不及,如何善用“语用”功能,让语文阅读教学焕发光彩,落到实处呢?那就要求教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找准“语用”训练的点和契机,在恰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两花并蒂开,自是放光彩———语言应用与情感体验相统一

教师对“语用”课堂的过度推崇,产生片面的认识: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时时刻刻关注阅读文本的语用功能,注重语用的训练。但是,这样一味片面地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放弃文本情感方面的体验与感悟,这样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是枯燥的、缺乏情感的。汉字的含义具有多重性,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由此产生汉字无可比拟的丰富性与创造性。所以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说明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的统一起来,它们就像并蒂而开的两朵花,只有同时胜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中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描写西湖的美丽风光,我通过美轮美奂的西湖画面,配合美妙动听的音乐,把孩子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再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带领孩子反复吟诵,进而体会诗歌描写的美好意境。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后,我声情并茂地说:“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湖边,我们会赞叹道———(男生读)细雨蒙蒙,我们荡舟湖边,我们会赞叹道——(女生读)……”让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升华,在吟诵中体会。通过诵读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体会古诗文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以西湖真美啊!为题说说仿佛看到的美景,同学们踊跃发言。对西湖的赞美之情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到升华,在美丽画面的描述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让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在情感的喷发中悄然成长。在文本解读上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让孩子在感受西湖美景时在语言文字方面也得到了扎实的训练。

二、年段分层叠,各自寻自在——语言应用与年龄特点相适应

打造语用课堂,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找到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打开与文本对话的一扇扇窗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关注到文本的语言训练点在何处,也要关注到不同的年段的训练点应该是不一样的,只有符合年段特点的语用训练才能够让学生得到恰当的发展,不滞后也不超前。

那么各个年段的训练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会发现低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关注语言文字学习方法与词语的应用能力的锻炼;中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多的应该关注到语言表达准确能力、表达的条理性;而到高段则更加注重表达完成度与技巧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具体、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抓住每一个阶段的训练点,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寻找合适的语用训练点,让学生在够一够就能拿到苹果的愉悦中获得成长。

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特殊的考试》里“捡”字这个生字的时候,我出示了“捡”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白“捡”原来是一个人的手,把零散的东西捡起来,所以是提手旁。让学生给它换偏旁,巩固学过的生字,让他们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并认真书写。完成后让学生用“捡”字造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文字的意识。

而中段的教学则是从词向句段过渡,如在教学《林中乐队》一课时,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从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林中乐队》言之有序的写作方法。课文伊始学生即纵览全文找到中心句,再紧紧围绕中心句体会课文是如何将它写具体的。正是体现了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语用”实践。

高段则更加注重表达完成度与技巧的提高。例如,《包公审驴》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我从朗读入手,让学生通过读描写包公的语言、动作、神情的句子,体会课文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通过包公和小偷都使用计谋,包公所使用的计谋用在断案上,可以称为智谋,偷驴人使用的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只能被称为阴谋,总结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是个有用之材。既教育了孩子怎样做人,又示范了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把一个人写活,把语言应用和情感教育巧妙结合起来。

三、关注细节处,语用凸显现——语言应用与教学细节相契合

刘仁增老师说:“课中教语言,体验一个‘足’字。”而这个“足”字就是强调教师对阅读文本的了解要足够,能够充分地关注到阅读文本的细节之处,从而将课堂的文本理解、分析、感悟、交流活动,都转化成语言应用与练习。可见文本细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更能彰显文本的原生价值,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更有效地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形式,那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文本细读”呢?我们可以从文本的核心价值、语言文字的元素、运用方法技巧、文本表达的范式等方面进行文本细读等等。

例如,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十二单元“过年”,这一主题与同学的生活相贴近又有些遥远,身为农村的孩子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一定都有了解,所以在教学这一组课文时,我十分注重在细微之处寻找语言的训练点,比如在教学《老北京的春节》时,抓住北京过春节时孩子们的表现,让学生联系自己刚刚过去的春节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与过节时候的情景,由于亲身经历又有文本作为范例,学生在讲述的时候都十分有条理,也能够具体生动地描述自己的经历。但在讲述时每一件事情都是一样的方式、一样的具体,没有一定的详略搭配。因此,在教学文本的过程中,我特意抓住老舍先生描写过程的中的详略搭配方法,引导学生能够明白重要的、有趣的事情应该详细描述,别的可以简单一些,在课结束后再一次讲述时,学生们就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详略方法让自己的表达更加的精彩。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时三刻就可以得到效果。但是课改之舟刚启航,我们应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切实提高我们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实效,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手上有行动,那么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不是一个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够达到的目标,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都能够成为语言文字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玮.突出“语用”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英民教育.2013年12期

[2]郭丽萍.随文练笔,构建小学语文“语用”课堂[Z].维普网2013年12月

[3]黄德杰.教科研与教师成长[Z].网络日志.2010年

[4]刘吉才.略谈小学语文语用型课堂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

人品与学业同步 素养与能力齐飞 篇2

关键词:中职校; 学生管理;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31-002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首批高水平示范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始终贯彻“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素质为重,创新为先”的教育理念,努力实践着“学生人品与学业同步卓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成为德艺双馨的世纪新人”的教育目标。几年来,学校着力优化管理机制,规范管理行为,创新管理途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生管理工作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自成特色的德育工作机制,实现了人品与学业同步,素养与能力齐飞!

一、完善德育机制,实现学生管理规范化

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科学的德育管理组织系统,是学校德育工作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1.构建“三维一体”育人网络

学校构建了“三维一体”的育人网络,即学生工作处、专业系部、班级“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校、社区、企业“三位一体”。

学校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德育工作校外辅导员,形成了学生工作处、专业系部、班级三级管理为主体,团委、学生会协同配合,全校教职工全员参与,社会各方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支持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真正形成德育工作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参与的全方位育人的管理格局。

2.建构“全覆盖”德育制度体系

学校编订《学校章程》,详细规定了学生管理制度:《思想道德教育实施方案》、《学生准军事化管理条例》、《学生一日常规逐日检查评分标准》、《学生德育积分条例》等制度和规定;同时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制了《学生读本》,明确规定了卫生管理、生活管理、安全管理、活动管理、实习管理等各项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净化校园风气,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

3.实行“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实行分级考核制,形成了校长室—学工处—各系部—班级—学生的纵向考核机制。实行系部月考核、班级日考核、班级月星级评比、德育学分制等,每日小结、每周汇总、每月总结评比,评比结果与班主任的津贴、评优挂钩,工作中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讲求实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实行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由一元变为多元。

二、加强队伍建设,实现育人队伍专业化

1.以“俱乐部”为平台,锻造班主任队伍

素质优良,富有敬业精神的班主任队伍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班主任选拔任用上,挑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成立了“班主任俱乐部”,下设德育科研、班级管理、学生管理、主题活动、主题班会、心理教育6个专题工作研究小组,旨在进一步加强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的进取心,增加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和班级管理能力。

2.以“训练营”为抓手,锤炼学生干部团队

学生干部是德育工作的助力军。注重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由学工处主管的校学生总会和各系部所辖的学生分会是学生干部主力军。学校成立各级别的“学生干部训练营”,学校以“训练营”为平台,通过专题讲座、业务指导、社会实践、团队训练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干部的成长搭建平台,促使学生干部各方面素质的迅速提升,为学生“三自我”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以“四方”联动,组建德育兼职队伍

学校与家庭、社区、企业共同建立社会德育网络。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成立家长委员会、构建“家校桥”联系册、“校讯通”、召开学生家长会、个别走访……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学校建立了张謇纪念馆、海门市青少年廉政教育中心等校外德育基地,海门市福利院、三鑫电子、欣乐房地产等社会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坚持注重实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三、明确培养目标,打造德育特色品牌

学校德育工作坚持回归生活原点,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出实招、出硬招、出新招,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1.抓住管理重点

实施全程“监控”工程,关注重点学生、重点时间、重点地段,学校实施了严格的“一日常规考核”,每个学生从早起身到晚就寝的各个节点均有明确的纪律要求,自身言行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班级、宿舍的五星评定及个人的操行评定。在把握“共性”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学生,常念“紧箍咒”、早打“预防针”、勤注“防腐剂”,把握“四个头”,即建设“龙头”、促好“带头”、抓住“苗头”、转化“后头”;体现“四种爱”,即博爱中等生、关爱后进生、严爱优资生、厚爱特殊生。

2.办靓社团活动

学校本着“服务于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服务于广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宗旨,学校积极搭建舞台,促使学生社团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校级大型社团、系部特色社团、班级兴趣社团三级社团体系已成局面,共建社团67多个,60%的学生参加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组织。在学校影响较大的社团有:阳光礼仪队、铭远铜管乐队、舞龙队、腰鼓队、舞蹈队、星光足球俱乐部、光影青春社、空竹社、家纺设计社……

3.做优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学校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已实现从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的跨越。

一是物质文化,环境育人。校园规划科学合理,校园自然環境与人文气息相得益彰,令人心旷神怡,为师生创造了一个高雅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精心布置每一个角落,名人名言、行业骄子、优秀学子、特色雕塑、警言警句、班级名片,极富教育意义,做到了让墙壁也说话,使不断传承积淀而厚重的校园文明与现代企业文化在此交融。

二是精神文化,理念育人。经过多年的文化建设,“我与学校同命运、共发展”已成为全校师生普遍认同和追求的主体价值观。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大合唱、小歌手、朗诵、演讲、绘画比赛,篮、排、足球单项体育比赛等活动,舞动青春,放飞梦想;三年一循环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节”、“体育节”,在师生合力中奏出了动人的乐章,锤炼、熏陶着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赢得了社会的良好口碑。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工作创新优秀单位”、“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的办学影响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加拿大范莎理工学院、德国施瓦岑贝克市代表团、甘肃理工中专、六合职教中心等100多家教育考察团来校学习交流;学校也涌现出了以全国优秀毕业生陈志云为首的一批学生成长的优秀典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0]14号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学生、后勤管理规范(试行)

[3]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Z]教职成[2012]13号

自学与能力齐飞 篇3

2008年6月,本市毕业班语文期末调研卷上,有道阅读题让所有高年级语文老师感到匪夷所思,大家一致认为这涉及文章表达方法的考核,只有初中试卷才会出现。事实上,这题的解答学生基本上全军覆没。

2014年6月,还是毕业班期末调研,还是涉及文章表达方法的考核,老师们已经习以为常,至少一半学生能做这方面的分析。

剖析——一份《建议》、一次讲话的引领

2010年6月,《苏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讨论稿)对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与作用。”

2010年7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作了题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重要讲话,他郑重提出:阅读教学要实现美丽转身,“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假如2008年的调研让高年级语文老师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的认识有所触动,那么《建议》的出台,崔峦老师的讲话,则引领了所有语文老师,尤其是高年级语文老师,认清了高年段教学目标。的确,着眼学生长足发展,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并非只是“初中老师的任务”,也是小学高年级老师的重要任务。小学高年段教学,理应做好与初中教学的衔接。

实践——且看美丽转身中的课堂风景

我们常熟的小语界中,阅读教学一直在努力实现美丽的转身。放眼我们的语文课堂,有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有学法的指导、写法的揣摩;关注我们的学生发展,有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有学习能力的发展,可谓“方法与内容齐飞,能力共素养一色”。

下面,我就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为例,来欣赏这转身中美丽的课堂风景。

一、在践行学法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查过不少资料,对于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似乎没有系统的阐述。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同行课堂的观察,最常用的学法不外乎以下几种:朗读感悟法、质疑问难法、圈点批注法。怎样让学生的感悟深刻些,提出的问题有价值些,写出的批注丰厚些?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

想象与联系是小学生阅读中最为常用的思维方法。想象,对小学生而言与生俱来,本文就不再赘述。而联系的思维方法恰是学生所陌生的,需要教师引导、点拨,并予不断强化。

阅读教学中联系的思维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从文内找信息,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人情事理上进行思考。请看《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教学中联系的思维方法在品读人物形象过程中的运用。

1.观其貌,识其人——在联系中品读重点词语,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文中有两段外貌描写,如何观其貌识其人,其间的重点词语就是重要抓手,值得好好揣摩。“精瘦”“瘦削”“黝黑”等词语,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老人的工作,再联系生活中熟悉的环卫工人形象进行品味。就在联系中,这些词语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或干枯的意思,而是化为一幕幕风吹雨淋的情景,一个个默默劳作的身影,一张张饱经风霜却又精神矍铄的面孔。在联系中品读重点词语,学生认识了一位工作劳苦但又精神抖擞的老人。

2.听其言,识其人——在联系中质疑释疑,深入体会人物特点

言为心声,老人的三句话质朴而真挚,学生一读就懂。怎样透过这些平实的话语去体会老人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联系中质疑释疑。

第一句,联系前文天游峰之险峻,学生质疑:明明很累的活,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引导联系自己“乐此不疲”的生活体验,进而释疑:老人热爱扫路工作,虽苦犹乐。

第二句,联系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正常退休,学生质疑:明明可以退休了,老人为什么还是不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初步释疑:源于老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再联系部分退休老人虽退休仍工作的生活见闻,彻底释疑:还源于老人发挥余热,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句,联系生活中百岁老人凤毛麟角这一事实,学生质疑:明明很难活到100岁,老人为什么还那么自信?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相关信息再结合生活见闻释疑:绿色生活、经常锻炼、乐观心态,老人长命百岁不是没有可能。

就是在层层推进的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老人的形象越发鲜明,愈加丰满。在联系中质疑释疑,学生认识了一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老人。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重点词句,质疑释疑,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为常用也最为重要的方法。此外,还有联系主人公情况、作者创作背景去理解感悟,联系所在单元或别的相关课文去比较分析,都是阅读理解的好方法。

二、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揣摩表达方法

2011版课程标准关于第三学段精读评价这样指出: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这无疑为我们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写法指导,对摸索了四年的常熟小语教学来说,至少已经不再陌生。且看《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教学中的两处写法指导。

1.外貌描写——要有所侧重,可适当分散

(品读完扫路人的外貌描写之后)

师:两段都是外貌描写,但各有侧重。谁能具体说说?

生:前一段侧重于写衣着,后一段侧重于写长相。

师:我很奇怪,作者为什么要分开来在两处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是乍一看所见到的,所以侧重于写衣着;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打量得非常仔细。

师:所以,我们在进行外貌描写时,要有所侧重,可以把外貌描写适当分散,有机融入情节的发展过程中。

2.人物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学完全文之后)

师:学到这里,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生:略(学生基于对全文的理解感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师: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来进行描写,这叫“正面描写”;而通过写天游峰的高和险,来说明老人工作的辛劳,从而衬托老人的特点,这种旁敲侧击的方法叫做“侧面描写”。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能“双管齐下”,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那么,人物形象会更加鲜明。

这样的写法指导不是纯粹灌输,而是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画龙点睛式的巧妙小结,是水到渠成时的及时点醒,是恰到好处的有机渗透。

综观第三学段课文的典型写法,从表现角度讲,还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睹物思人、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从布局谋篇角度讲,还有首尾呼应、倒叙插叙、总分结构等。

让学生在读中悟写,阅读与写作就不再是互不关联的两张皮,而是血肉相连的统一体。这样的写法指导,日积月累,犹如在慢慢布云。试想:等到学生习作需要运用之时,又怎会落不下雨来呢?

透视这“美丽转身”中的课堂,在内容与方法有机整合的背后,是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同步发展。“方法与内容齐飞,能力共素养一色”,恰是那一转身之中的美丽风景。

尾声——衣带渐宽,只为那转身中的“伊人”

假如说首轮课改带给了我们语文课堂亮丽的风景,那么,这次美丽的转身,给这道风景更增添了深沉和厚重的色彩。在实践中,我快乐欣赏着转身过程中的风景,也真切体验着转身过程中的艰难。崔峦老师说:“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我想,这改革的重中之重,还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尤其是教材解读能力的锤炼。而这,恰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自学与能力齐飞 篇4

一、通过自由操作促进主动思维

有效的操作实践, 应该建立在真实自然的探究环境下, 建立在学生自由操作、主动思维的基础上.经历一波三折的操作过程, 经过举一反三的主动思维, 逐渐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 这样得到的结论才能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底.

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拥有极大的自主权,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 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 亲身体验, 主动思考, 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通过有序操作促进有序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 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主要是运用“凑十法”来计算的, 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序的实物演示, 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进行“凑十”, 然后让学生想操作过程.

如, 9加2的进位加法, 教学程序可分为三步:

(1) 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2) 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3)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这样的教学, 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 边操作、边思考, 用有序操作促进思维, 用有序思维指挥有序操作

三、通过求异操作促进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尤其在实践操作活动中, 要随机渗透, 相机行事, 有意培养.

在教学“圆的认识”课后, 一位老师没有满足于认识圆的有关概念、了解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掌握画圆的方法这些常规的教学目标, 而是在引导学生求新、求异上下工夫.他设计了这样一道操作题:给你一个硬币, 请你找出它的圆心, 画出它的直径, 量出直径的长度.为了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选择多种工具, 设计多种测量方法, 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谁的方法好.

生1:我用直尺测量, 最长的一条线段就是它的直径, 直径的中点就是圆心.

生2:我有一种更快的方法, 把硬币放在直尺的边沿上, 再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在硬币的两边一夹, 就可得出直径的长度, 把硬币跟两边三角板的两个触点用线段连接起来, 就是它的直径, 再找出中点就是圆心.

生3:我先在硬币外面画一个正方形, 再画正方形的对角线找到圆心, 通过圆心画出直径, 用尺子量出直径的长度.

……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 随机渗透发散思维的机会是很多的,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操作、对话、交流、评价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思维发散创新.教师一旦把学生引向了这样的“旅程”, 再加上教师积极地协助、暗示与传授, 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新天性就会不断地激发出来.

四、通过言语表达促进抽象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在实践操作中, 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 而这些联系, 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 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 揭示这些联系, 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

例如, 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片段:

师:请大家从学具盒中拿出梯形纸片, 自己独立拼一拼、摆一摆, 或者剪一剪, 试着想想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学生分组操作、研究.

师: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请把你们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

生1: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我们是这样做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可以看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来梯形的高.所以, 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并且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的, 所以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

生2:我补充, 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在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 一定不要忘了除以2.

生3:我也要补充, 我觉得应该强调两个梯形是完全一样的, 不完全一样的两个梯形是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

在动手操作后, 让学生通过外部语言, 完整地复述操作过程, 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 促进知识内化的同时, 让学生通过自主评价, 评价的过程中看到别人的优点与不足, 从优点与不足中促进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与信心.

数学教学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既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又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活动, 不能只停留于活动本身,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活动去触动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操作中纵横思维, 在操作中推广延伸, 在操作中主动探究.只有真正实现实践操作与思维训练的同频共振, 才能取得知识与能力双翼齐飞的理想效果.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操作主要是:通过自由操作促进主动思维;通过有序操作促进有序思维;通过求异操作促进发散思维;通过言语表达促进抽象思维.

上一篇:瑞士信息社会发展下一篇:当代高校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