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学生管理

2024-06-17

当代高校学生管理(精选十篇)

当代高校学生管理 篇1

学生管理工作历来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存在重管制,轻教育;重“刚性”,轻“柔性”等问题。具体表现在:管理理念未能突出服务性和“生本”意识,仍然以“管学生”“训学生”为主导思想;管理制度方面应有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其中既包括国家层面也包括学校层面的;管理方式过于硬性,简单地把学生摆在被管理的位置上“以惩代管”;管理队伍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职业化、专业化明显不足,缺少专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专家型”人才。

如何转变管理模式,实施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学生管理,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绵延几千年而没有中断,其中必然隐藏着出色的管理智慧和管理哲学。澳大利亚学者雷吉 · 利特尔和沃伦 · 里德在其所著的《儒家的复兴》一书中说:“儒学正在复兴。儒学的复兴已经明确地指出,它将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将带领世界进入21世纪,即将成为21世纪的管理主流。”[1]20世纪80 年代,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与古人对话将为我们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 世纪,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也面临极大挑战。伴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各种各样的学生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这无疑给高校的管理者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想要真正解决好这些问题,高校管理人员就应端正态度,迎难而上,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理念未突出“生本”意识和服务性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是自上而下“领导式”“命令式”的,管理者习惯上把学生放在被监督、被管理的位置上。在具体工作中强化管理,疏于服务。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过程流于形式。一方面,管理者主观认为自己与学生是指挥与服从的关系,时时处处“以事为中心”,认为管理学生理应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等硬性手段。岂料这样做非但难以实现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情绪和行为上的对立。另一方面,管理者缺少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真诚沟通。在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仅对制度层面的问题予以关注,至于学生关心的就业、感情、专业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往往不能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和服务,师生交流犹如例行公事。

由于长期受此传统学生管理理念的支配,本应作为管理主体的学生仅能就执行层面的问题发表建议,至于决策过程则无权参与。布鲁贝克认为,“给学生以学院或大学的成员地位, 很明显地高于把他当作一般市场中商店顾客的地位。学生必须被‘吸收’进学院或研究生院。”[2]因此,真正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必然选择是引导大学生全员参与,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新中国结束了高校学生不交学杂费的历史,高校普遍实行缴费上学,这就要求高校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由管好学生转向服务学生。对学生事务的管理应更多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服务性,树立“生本”意识,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本质,即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服务。[3]

(二)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复杂性大大增加。然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国家或学校层面缺少健全、系统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得不到规范调节,这一方面造成管理部门在从事管理的过程中无章可循,另一方面导致大学生应有的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学校规章制度有两个基本取向:科层取向和专业取向。由于长期受行政管理思想的影响,科层取向一直在高校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而且对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落实,加上人们“制度”观念较为薄弱,导致制度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对行动缺少应有的约束力。因此,对高校来说,在制度完善的过程中特别要加强的是“能”执行与“能”监督的制度。只有建立适度的制度,辅之以严格的监督,才能保证制度不可或缺的权威性,从而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

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背景下,专业取向的思想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学生多元化的个性发展对学校制度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由于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一定是建立在学生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所以学生不只是全面发展的对象,更是全面发展的主体。离开了学生内在的需求和自律的行为,学生全面发展就有可能只是空谈。从这一角度出发,如果高校仅仅依靠原有的行政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忽视学校系统的人文性,就有可能表现出某些不适应。因此,在改革学校行政管理制度的同时,更需要建立一套与“学生是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的主人”这一思想相匹配的专业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总之,通过制度管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驯化”学生服从制度的权威,更重要的是将管理中的“他控”转为“自控”,由“他律”变为“自律”,这样最终实现学生行为由被迫改变发展成自觉改变。

(三)管理方式过于硬性

由于长期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高校管理者习惯于把学生定位在从属的“被管理者”角色上,简单地认为自己与学生是上下级的关系,学生服从管理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造成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以罚代管”“以罚代教”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管理,听从安排,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应有发挥。

所谓管理方式过于硬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手段缺乏柔性,另一方面忽视隐性化管理。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直采用的是以行政命令手段为主导的“大一统”的管理方式,管理办法忽视“因材施教”,不顾学生个体差异和具体需求,对全体学生均施行“无情”的强制性统一管理。不论何时何地照章办事,想法设法抓住学生的过失,力求以压制、惩罚的手段“驯服”学生。这种管理方式看似“实用高效”,实则严重伤害了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随着教育管理生态观的确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逐步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依然采取以政治说教、纪律约束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管理工作既不够贴近生活,也不够联系实际,忽视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管理。由于管理手段背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往往出现学生“不服管”的问题。在人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基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参与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备受现代社会推崇。唯有结合校情实际和生活情境的管理方式,才能克服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单纯依靠校规校纪,对事大包大揽,缺乏必要的启发、引导造成的大学生依赖性强的问题;才能焕发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本意在于激励其多方位自主发展,更好地实现自身社会化。

(四)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良好的管理效果,取决于一流素质的管理者。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在数量上大体能满足需求,但管理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高校管理育人的主力军,尚没有形成一支具备优良的思想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精湛的业务素质的管理队伍。

在现如今的高校中还时常能看到一种现象,本应作为校规校纪捍卫者的管理人员,仅要求学生遵守各类规章,却将自己置身于校规校纪之外,不受约束,更谈不上要求自己成为率先垂范者。管理人员明知故犯、言而无信。差别对待不同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会因为管理者的说教而行动,反而会出现“上行下效”的问题。倘若管理者能够身体力行,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行动起来。管理者只有管好自己,发挥表率作用,才能赢得民心,真正搞好学生管理。

增长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随着在校生人数大幅增加,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倾向于复杂化、专业化。管理人员单纯依靠一腔热情、固有经验,已经很难应对学生管理工作中涌现的新变化、新问题。然而,就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由于国内尚未开设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相关的专业,从事学生工作的大都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转行”人员,缺乏心理学、法学、行政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业务能力不过关。更有甚者没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导致该项工作不能充分有效开展。

二、儒家管理思想及其对当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

(一)管理理念——“以生为本”

以人为本一直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孟子在《梁惠王》中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荀况在《王制》中提到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人作为一种资源,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我们的祖先把人民比作水,把君王比作舟,是对人民力量的最形象比喻,充分体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与不可忽视性。

儒家“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高校学生工作有重要的启发作用,高校要牢牢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以生为本”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以生为本”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要求高校管理人员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而是以此为出发点,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作为重点。另一方面,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就要求高校放权,让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大学生是具有较强主观能动性的一个群体;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丰富知识的一个群体,只有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而大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力的发挥取决于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要顺利开展,就必须得到大学生的认同,使大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归属感。“以生为本”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管理制度——必也正名

儒家“必也正名”的治事思想,在我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 子路》)。在孔子看来,凡事都得有个正当的名义,如果名分不正,言语就不顺;言语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制度就不能兴建起来;礼乐制度兴建不起来,刑法的制定、实施就不会公正合理;刑法的制定、实施不公正合理,人民就手足无措。所以凡事若没有正当名义,就失去了号召力,执行过程中就会遇到阻力。

“必也正名”的管理理论启示高校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起明确、细化的制度与章程,这是进行群体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达到团结和谐的重要保障。在高校中每个学生都有相对应的职责,都应按照自己的角色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行事,各安其分。现实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涉及面广、环节多等复杂性特点,倘若没有明确的学生管理规程,高校学生工作就会陷入各行其是的混乱中,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制度是“规范化、定型化了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的体现”, 是“管束、支配、调节和统一人们行为的规则和程序” 。[4]制度的建立对管理异常重要,有了制度,管理才有说服力,更加有效果。因此,建立系统的学生管理制度,才能使人人有规可行,事事有章可循。

然而,孔子正名的部分具体主张,之所以没有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原因在于正名的依据不符合实际需要。这一教训,告诫我们“正名”的重要前提是“名”要符合实际需要,要与时俱进。否则,不符合实际需要,或者过时的“名”,是“正”不了的。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也应与时俱进,制度的制定者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创新点不断推出新制度。新制度的创设要以实践为前提,管理者要善于体察民意,切不可拍脑袋作决策。制度的创设应本着激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促进自我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总之,制度是把双刃剑,它能约束学生的不规范行为,也能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所以在日常管理事务中,不拘泥于制度和法规的表面形式,而是从学生发展、学生利益着眼,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三)管理方式——以和为贵,执两用中

儒家在管理上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和为贵是儒家管理思想所提倡的基本管理方式,《礼记》中有言“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 公孙丑下》),可见“和”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万事达成目标的必然选择。“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和则兴,不和则衰”。

高校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自由发展,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的管理者与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之间必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双方的矛盾与冲突。只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团结协作,才能充分调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实现双赢。所谓“和”的管理方式即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应多与学生沟通,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切不可在管理工作中摆出一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姿态。同时学生之间也要努力营造互帮互助,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

尽管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坚持“和为贵”的原则,达到“和为贵”的效果。但在遇到问题时也不能逃避,不能回避矛盾。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 子路》)。“同”是面子上的赞同和一致,而“和”才是一种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而不同”既是我们祖先追求的一种生活和社会理想,又是他们所推崇的一种为人处事之道。[5]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个性,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努力做到求同存异,使不同个性、不同意见的人和谐相处。但也要避免一味的求同,表面看似一团和气,背后却是“貌合神离”,面和心不合,应该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儒家“和”的管理思想正是通过调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而达成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是一群主观能动性较强,但世界观又尚未定型的学生,他们思考问题时难免会感情用事,有失偏颇,这就要求高校管理人员运用“中庸之道”恰到好处地化解、调和矛盾。值得说明的是,这种折中、调和不是无谓的,而是慎重选择的对待事物的最佳角度。孔子对“中庸”的解释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之道反对处事走极端,主张凡事适“度”,恰到好处,认为过犹不及。这里的“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应因时因地选取适当的管理标准和方法。

(四)管理策略——宽严相济

孔子主张“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左传 · 昭公二十年》)的治理策略。孔子认为,治国之道应以宽厚来补充刚猛,以刚猛来补充宽厚,这样政事才会调和。“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轻爵”(《礼记·缁衣》)。正所谓,政令之所以不能推行,教化之所以败坏,是因为赐予爵禄过于宽松,不足以鼓励人向善,刑罚实施不公平,不足以使人感到羞耻。太过宽宏大量会让人误以为软弱,从而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而过分的严厉又容易导致残暴,从而引起反抗。所以,宽与猛必须相互调和,才能避免走向极端造成不良后果。今天,我们治理国家既提倡德治,又提倡法制,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只有做到宽严相济,一个国家才能得到有效治理,才能让人心服口服的遵纪守法。不仅国家如此,对部门、对组织亦然。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等学校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学生,对他们进行管理原则上应该少管少教,重在引导。传统治校观念有宽严二说,一派认为对学生进行管理应该多约束、重管制,制定惩罚性条文,禁令式规章,这样才能有个好学风、好校风。另一派则主张从宽治校,从少管到放任不管,各种规章制度都形同虚设。客观地说,这两种管理策略都太过片面。过为严厉的管治,只会挫伤大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大学生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而没有纪律的约束,对大学生的培养没有基本的规格要求,就无法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策略应该是宽严相济、有宽有严。一方面,对涉及大学生培养规格方面的问题,即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知识技能等方面应该从严要求。另一方面,对关乎大学生学术见解、兴趣爱好、正当社团活动等方面的问题,应从宽要求,不仅不能过多干涉,反而应该积极鼓励、多多扶持,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做到宽严适度,就必须注意“审时度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宽是严,并无定法。

就个体学生而言,宽严更多涉及的是赏罚。赏与罚的作用各有侧重,赏是激励机制,运用适当会使人积极性成倍提高;罚是纠正机制,能让犯错误的人从错误的方向上改正过来。如果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罚要比赏更为有效。但高校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时,应宽容多一点,惩罚少一点。学生是各方面正在发展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难免会犯各种错误。管理者对待学生如果能宽容一点,多包容他们的小错误,学生往往会加倍努力,争取做得更好,甚至能激发出他们的潜力。

(五)管理队伍建设——为政有道

为政有道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中心思想。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颜渊》)。就是说做君王的、做臣子的、做父亲的、做子女的都要有合乎自己的标准。依照孔子的观点,管理者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找对自己的位置,恪守自己的本分,做自己该做的事。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是高校管理人员和学生的互动。作为管理者应该加强自身修养,端正自身态度,谨慎处事,以身示范。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 · 子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管理者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水平,才能化解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 卫灵公》)正是这个道理。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最重要的是以自身的道德人格力量来实施管理,发挥人格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使大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人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 · 述而》)。在孔子看来,一个管理者拥有的最宝贵品质莫过于言而有信。取信于学生,是治理学生的根基。只有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达到“政通人和”的效果,任何管理者开展工作都离不开诚信这个基础。高校管理者取得学生信任的最佳途径就在于加强自身的修养。

儒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更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自古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然而由于受制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儒家管理思想也并非十全十美,其中难免具有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会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应该认真研究儒家管理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高校管理所用。

摘要:自汉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作为主导思想在中国长期存在。它要求人们积极进取,倡导以仁爱为基础的人本思想在管理学上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当代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队伍等多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儒家管理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高校,学生管理

注释

1[1]吴友富.管理学发展的东方主张[D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5088600.html,2006-11-26,2014-6-7.

2[2](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1.

3[3]金茵.浅析国内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与实践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1,(26):72-74.

4[4]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当代高校德育管理新路向的论文 篇2

积极主动、忘我牺牲,对于组织、团体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但绝不是其生存的根本。仅靠主动奉献只能维持一时,只有制定了合理的制度,才能维持长久。当前大学生“道德滑坡”问题,其根源在于制度的不健全与不完善。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任何期望借助道德教育或道德榜样来改善这种状况的尝试都是不完善的,所以必须老老实实地进行制度变革。在这方面,对制度伦理的思考,将会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制度伦理的含义

在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道德理想无法革除倔强的物质欲望。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这种道德危机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特性有必然联系。市场主体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他人利益不过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所以,追逐利与益,自利性和互利性,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中,构成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产生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当个人利益压倒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的时候,个人不顾各种市场规则追逐利益的时候,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种危机就产生了。西方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一是健全市场经济制度;二是实施道德的制度化、法律化。可见,制度伦理是作为医治道德问题、道德危机的“药”而被提出来的。

目前,理论界认为制度伦理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体现在社会基本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中包含的伦理精神与道德价值,包括已经被社会认可的伦理精神、道德价值和规范,强调社会基本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即所谓制度的道德性、制度的道德基础。广义上说,制度就是约束人的行为的一系列规则。道德本质上也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制度必然会将某些道德规范纳人自己的视野,形成自己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从制度的安排来看,制度的设立以一定的道德为前提,道德为制度提供伦理支持。同时,制度的道德前提可用于对制度加以道德评价,审视制度是否符合伦理性及符合的程度,这种评价与对个人的道德评价具有相似性。比如用公正、平等、正义等标准审视制度的道德性。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制度化、法律化的道德规范,强调依靠制度力量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道德行为。纵观人类社会的整个道德演变史,自道德产生以来逐渐有一个走向法律,从个体德行走向伦理的过程。道德的法律化、制度化是道德发展的一个有益的方向。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指出:“那些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在一切社会中被赋予了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这些道德原则约束力的增强,是通过将它们转化为法律规则而显示的。”

二、伦理视角下当代高校德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社会道德秩序在某种程度上的无序与混乱,高校群体的道德价值观现状出现了令人担优的情况。解决道德问题,固然离不开道德教育,但首先要靠制度的约束、引导、示范与激励,即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当然,在建设适应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共生活伦理和制度伦理时,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德行伦理,在吸取其精华的基础上要有所改进与提高川。同时,应当承认过去的德育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是大学生群体以外的人制定的。学校在制定德育规范与德育制度时,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制度制定者看来,学校德育制度要表达的是国家、社会、学校、教师的意志和声音,至于学生的意愿,是没有必要考虑的。也就是说学生只有服从制度的义务,而无制定制度的权力。高校学生文化层次比较高,自主意识与参与意识也比同龄人要强。对于关乎自身道德约束的法律与制度,他们有更强烈的参与制度制定的愿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制度的约束。在这种被动的接受中,他们更多的产生的是对制度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高校德育管理的效果。

其次,其工作重点是倒置的。传统的高校德育管理制度把重点放在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不是放在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上。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许多教师和学校以“管住”学生、不让学生“出事”作为工作的目标。只要学生不“出事”,不影响学校获得荣二誉和奖励就行。

再次,其规定是表面化的,因为学校德育制度所强调的道德习惯和行为规范,以及所开展的训练活动是学校为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而特地“创作”出来的,虽然计划周密,活动“丰富多彩”,但它们只是学校的德育“创作”,而不是学生的生活,而且这种“炮制”出来的德育管理制度也很少受到广大高校的青睐,更别说将其自觉地作为日常行为习惯的约束。

三、高校德育管理中伦理制度化的建议

制度伦理的研究是我国当前高校德育管理的新路向,它从人类社会有序化、规范化发展的目标中,揭示制度蕴涵的伦理学意蕴,并致力于把一定的伦理、规范上升到制度层面,借助外部的强制力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我们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既要注重说理教育,又要注重行为训练。

(一)在“内化”中解决好“知”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高校制度规范缺乏认识,存在一些错误看法。例如,部分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形成、利益趋于多元化、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今天,过于强调制度管理会束缚学生的思想行为,不利于成才。他们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一种逆反心理。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在“内化”过程中,我们说理的力度不够。德育教学讲授校纪校规内容时,讲条文多,讲道理少。简单停留在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而为什么这样做、有何道理则讲得不透彻。没有很好地把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与校纪校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存在“两张皮”现象。这样一方面使德育教学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失去了现实生活的支撑,另一方面又使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丧失了理性基础。德育教学一定要走出误区,既要向学生讲条文,又要向学生讲明道理,促使学生对管理制度产生认同和内心体验,进而转化为思想动机和内在动力。

(二)在“外化”中解决好“行”

如果只有对管理制度的.认同,而没有遵守制度的行动,制度的约束也就会落空,更谈不上发挥出德育管理的效力。中国古代教育家一贯主张“穷理”与“笃行”并重。因此,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关键要体现在大学生行为规范上。解决“行”的问题,高校除了严格、科学管理,运用行政手段对学生行为进行外在约束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按照管理制度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行为训练。因为,学生的单个行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形成一种习惯,性质相同的习惯,又可以在行为训练中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转化为稳定的个性倾向特征,产生个性意识。所以,深人到学生中去,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抓好其良好行为培养,是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理想道德水准的提升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作保证

要提升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水准,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这种完善,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即从不道德的制度到道德的制度,制度本身要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理论工作者还没有德育制度的概念,更少认识到制度对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价值。班华先生主编的全国师范院校通用教材《现代德育论》出版,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德育制度体系”。作者强调了德育制度对于德育实践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认为“任何一种德育,都要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起一套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德育制度”。“德育制度现代化与德育思想现代化比起来要更加艰巨”,并指出“建立现代德育制度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上海大学将课堂上手机、bp机发出声响定为二级教学事故。在劝善的同时也要治恶,软调节和硬控制双“管”齐下,相辅相成,可以有效地发挥抑恶扬善的作用,促进社会风气的净化,保证社会的协调发展。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经验,高校德育也应该建构起“内柔外刚”、双“管”齐下的模式,把伦理劝导和制度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使大学生明确自己应当胜行的义务、职责,又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知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同时对推进全社会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均有积极作用。

当代著名伦理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论证了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预先假定了一种对制度的道德观,因此,在对个人的要求能够提出之前,必须确定正义制度的内容。这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关职责和义务原则应当在对于社会基本结构的原则确定之后再确定。这就是说,人们总是首先选择用于制度的道德原则,然后才能选择用于个人的道德原则―义务和责任。罗尔斯甚至认为,造成社会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个人品德修养,而是制度的正当性发生了问题或引起社会成员的怀疑乃至否定。

当代高校大学生室友关系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某大学投毒案;大学生室友关系;思考与对策

高校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大学四年求学期间滞留时间最长的空间,是学生生活、交流、情感传递的重要场所。和谐的室友关系对于同学之间感情的促进、身心的健康有重要意义,恶劣的室友关系不仅会伤害同窗之谊,而且可能会酿成恶性事件。大学生室友关系是大学生最重要、最直接的人际关系,它的健康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高校大学生室友关系研究基础

2013年四月初,某大学的研究生林某因为平日在宿舍里与黄某的小矛盾,将剧毒的二甲基亚硝胺注入宿舍的饮水机内致黄某中毒身亡,自己也被送上了审判席。调查显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和谐的室友关系。健康的室友关系可以有效地避免恶性事件的爆发,最终促进和谐校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高校大学生室友关系的现状

大学生室友关系总体是比较单纯的,大体上有这几种情况:一是小矛盾及时解决。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总体上层次比较高。相对于物质方面的交往,大学生之间精神方面的交往较多,在交往中都比较理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并尊重彼此,很少因为一点小事而闹矛盾,即使偶尔有小矛盾,也能快速地解决掉。二是室友是知心朋友可能来源。作为年轻人的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思想相对简单,且由于一直生活在比较纯粹的校园之中,人格较为纯真,因而,室友之间很自然地形成一种淳朴的感情,甚至有一些会成为知心的朋友。三是近距离的交往空间利弊兼有。有一大部分学生鉴于大学时光的短暂,毕业以后也各自天涯,不太会重视人际交往,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活。调研的结果显示,总体来看,虽然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室友关系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但这并不影响以良好室友关系为主的现状。

三、大学生室友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大学生室友关系存在的问题

宿舍是大学生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很多同学之间的交流流于形式,很少有情感、思想等方面深层次的交流,都在维持一种表面的和谐。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行为习惯、思想方面难免有差异,那些想法相近的人很容易关系亲密,慢慢形成自己的小团体。一旦“小团体”形成,宿舍内其他的同学就面临着加入还是独立的抉择,加入其中,则会加剧宿舍的分散。多元化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在丰富了大学生活的同时也增加室友交往的难度。目前的大学生多是90后,很多在长辈的溺爱下成长,难免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包容心,一些同学身上会难免会有“公主病”,一旦进入宿舍,就会行为骄纵,超级自恋。

2.不良室友关系的原因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常会有认知障碍,处于青年时期的他们自我意识增强,有主动交往欲望,但由于心里的不成熟,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和身边同学尤其是室友的关系,人际交往常常过于理想化。同一个宿舍的同学有时难免会因为荣誉、奖学金、班干部等存在竞争关系。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教育和“有求必应”的成长环境容易养成自私、骄纵的性格,室友之间一旦不够包容,矛盾、冲突和误解就产生了。

四、解决大学生室友关系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室友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1.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会给学生的人生打上烙印,所以家长对于是室友关系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家长在日常的生活和做人方面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另一方面,父母应与学校密切联系,经常与老师沟通,一旦发现孩子在交往、情感方面遇到了困难,立即与他们沟通,提供有效的帮助。

2.学校方面

高校应全面贯彻“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宿舍的教育功能。首先,在大学生刚进大学时,就重视和谐室友关系的构建。辅导员在学生大一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宿舍成员之间要互帮互助,互相爱护。其次,学校应经常组织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再次,学校应提高大学生公寓的管理水平。学校应开展多样的宿舍成员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让宿舍成为舒适、温馨的家园,其中的室友关系自然也就健康了。

3.学生方面

作为室友关系的主体,大学生在室友关系改善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一,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大学生之间应坦诚相待、平等相处。第二,大学生与室友之间应经常及时地沟通。只要及时地沟通,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都是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第三,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修养。建立良好室友关系的建立,要从自身入手,完善自己的人格,能包容、接纳他人,才能适应公共环境中的学习和生活。如平时说话要注意言语,注意交往的行为,适当地暴露自己,让室友更好地了解自己。

五、小结

室友间的感情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情谊,和谐的室友关系会成为大学生未来人生中美好的回忆,现代这种开放的社会,和谐健康的室友关系尤为重要。只有家庭、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齐心协力,室友关系才能健康发展,大学宿舍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青年乐园。

参考文献:

[1]申艳婷.大学生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01).

[2]欧嘉烟.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防御与干预方法新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

[3]梅超智.探索影响高职院校宿舍室友关系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3).

作者简介:

韩同莲(1993.02~),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3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从复旦高才生毒杀室友说起——浅析大学生的宿舍关系”(项目编号:13C213)研究成果。

浅谈当代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创新改进 篇4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提出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稳步发展全日制专科教育, 积极发展非全日制专科教育, 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达到1390万人, 其中, 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000万左右的发展目标。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 高职院校的数量与招生人数呈平稳上升的趋势, 有资料显示, 2012年, 我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达到了1297所。占国内普通高校总数的61% , 本专科招生人数达688. 83万人, 比2011年增长了1. 08% 。伴随而来的是高校硬件设施跟不上与教育管理问题的压力, 而这些问题的产生, 直接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新时代赋予学生新的心理特点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要求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高, 现代人生存压力普遍较大。专家认为, 当前社会正经历着巨大变革, 青年大学生面临种种适应压力: 社会变动压力、价值冲突压力、文化移入压力、生活事件压力、目标———努力不符压力、角色冲突压力和角色区分压力等, 现代社会媒介比传统媒介影响大, 因其传播范围广、蕴含内容复杂、信息含量大、呈现模式多样以及强大的渗透性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巨大, 特别是一些负面的信息, 充斥着暴力、色情以及对青年大学生的错误价值导向, 使大学生容易陷入一些心理问题, 如偏执、自闭、上瘾、强迫、抑郁等。导致意识与现实脱节, 自我封闭以及意识内化, 以及强烈的自我为中心意识。这些对构建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良好的自我管理环境有较大的负面阻力。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 大学期间是他们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是走向社会前的实习期, 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模式下, 许多大学新生缺乏自我管理和生活自理能力, 进入大学后, 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发生很大改观, 这时他们既有对新环境的恐惧和无助感, 又有离开家人和原先熟悉的环境后的孤独失落感,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 常常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数量和频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尤其当前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和贫困生“双高”的现象日益突出, 独生子女个性较为张扬, 抗挫折能力差。而部分贫困生由于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方面存在差异, 较难与他们很快融入, 加上平时缺乏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 容易产生孤独自闭的心理情绪。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近几年来日益突出, 就业的心理预期与现实差距过大以及就业机会不平等现象, 使得大学生背负了过多的压力, 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部分大学生为了增加日后自己的就业实力, 不断给自己过分加压, 除了学习专业课程外, 又花费大量精力和事件学习一些热门的课程, 长期背负紧张状态以及高负荷的压力, 而一旦努力失败则带来严重的心理挫败感。而有的学生内归因强, 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 缺乏适当调整目标及预期的灵活变通性, 更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有的甚至导致一些极端行为。

三、传统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谈起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 很多人将其与“呆板”“落后”等特点联系起来, 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强调组织性、纪律性、服从性, 运用惩罚及道德灌输等方式管理学生, 较少强调学生自我民主意识以及个性发展, 固然, 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有其长期存在的意义, 但质疑的观点的出现也是有着客观原因的, 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出发, 分析如下:

大学生的传统管理模式, 是基于“校—院 ( 系) —班”模式的, 这种模式是在大学生实际管理中比较常见的, 它以校分管领导为第一层级, 中间到各个学院的管理机构, 包括分教务科以及学生活动管理机构 ( 一般是学院分团委) , 学生后勤管理机构 ( 食堂、宿舍等) , 再到辅导员所协助管理的班级, 班级是开展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 学生的学习工作有教务进行安排, 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大多数是通过辅导员来对班级进行开展、落实和实现。高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 学生是被管理者, 辅导员的角色是连接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传统的大学生管理主要依赖行政命令式管理, 根据制定各种校规以及奖惩机制对学生进行管理, 过去这种管理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保证了正常的良好教学秩序以及井然秩序, 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 这种管理方式过于僵化、刻板的特点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管理的参与, 管理效果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束缚了大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四、基于传统管理模式进行的新的管理方式的思考

传统管理模式在新的时代发展情况下暴露出的问题, 需要高校进一步探索新的解决办法, 一方面, 是要拓宽反馈通道, 不仅要有行政式管理, 更要开通学生反馈机制,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学生联系的紧密程度。要抓住后勤—宿舍管理与辅导员—班级管理这两条线, 掌握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动态。另一方面, 要丰富单一的管理模式, 让更多的管理主体参与进来, 使整个管理体系更加立体, 更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管理的需要。

现代教育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 而德智体美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高校可以将宿舍作为开展学生活动的其中一个基地,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同时把宿舍作为最小单元,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加强舍友之间的沟通, 丰富公寓文化生活, 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公寓的精神文明建设。

另一条线“辅导员—班级管理”也要加强, 辅导员作为最低层也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 学生有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的辅导员, 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学校的很多政策是通过辅导员来传达的, 作为连接学生和学校之间的重要纽带, 辅导员这一角色在学生的正常的学习生活活动、心理健康以及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非常重要。高校需要在辅导员的个人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规划上加强, 在职业能力方面拓宽辅导员的沟通渠道, 如建立后勤—楼管—宿舍长—辅导员的沟通机制, 而辅导员往往是学生党支部的核心, 后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带头作用, 把学生公寓变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阵地和载体。另外, 在班级学风建设方面, 辅导员可以在班级建设中组织学习小组, 一方面, 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 另一方面, 可以选出代表与学院的教务进行积极沟通, 反馈学习诉求及供教学教改参考等; 在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方面, 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学生特点选任临时或专职辅导员, 进行职业培训及做好辅导员的职业职级的聘任等, 保证辅导员队伍能够持续稳定发展下去。

传统管理模式过于单一,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管理的需要, 高校要丰富单一的管理模式, 使更多的管理主体参与进来, 管理模式的主体不仅要包括政府机构、社会的企事业单位与各种社会组织、高校及高校联盟, 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 这些管理主体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承担着大学生的事务协调、服务供给、自治管理与自供服务, 高校如果把这些管理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 就会大大提升加强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效果以及促成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这些管理主体中, 政府机构主要是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制定相对公平的政策并提供相应的政府资金支持, 保证在硬件上满足学生管理的需要, 社会主要是为大学生的能力适应提供实践和就业机会, 接受有能力的大学生并对大学生的能力发挥导向作用, 家庭主要是关注大学生青春成长的心理健康与解决孩子的经济困境。学校主要是关注大学生学习思想上的学术培养与人格价值观的塑造, 大学生自身主要是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 提升自我成长的自立与自强精神。各供给主体相互之间要加强联系与沟通, 一起形成立体的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管理与服务作用。

摘要: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面临挑战, 伴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各种管理的压力随之而来,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上做出改进创新, 从而完成学生管理的需要, 是高校创新管理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管理的影响因素以及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解读, 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管理模式,高校,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陈静.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反恩与创新[J].高等函授学报, 2008, (07) .

当代高校学生管理 篇5

大学,是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地方,是一个小社会,是当代大学生走向大社会之前接受培训、不断提高的一个基地,是新时期大学生梦飞翔的舞台。而作为高校里的一名学生干部,更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因此,学生干部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当代高校学生干部应具备哪些素质呢?又如何提升自身修养、加强自身能力锻炼呢?

一、理念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活路”一个好的决策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只有这样,他所领导的团队才会有好的发展前途。同样的,作为一名学生干部,也必须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那就是一个理念问题。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具备以下几个理念:

1、学生干部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首先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我能担任学生干部?我为什么要担任学生干部?担任学生干部要干什么?

(1)为什么我能担任学生干部?

首先,威信,它能团结你所带领的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配合你的工作;

其次,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使你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第三,同学和老师对你的支持和肯定

(2)我为什么要担任学生干部?担任学生干部要干什么?

我想,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服务广大师生,完成肩负使命,维护青年权益。

2、当前条件下学生干部所肩负的使命

(1)在推进院校的改革发展中谋求更大更新的作为

这要求学生干部要善于沟通,及时了解情况和社会最新动态。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求

学生干部自身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远见卓识,以及全局观念。

(2)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文明优质的服务

学生干部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服务广大师生,这也是考查一名学生干部的事业心的问

题。能够做到让广大师生满意,人人认同,也就不负大家的期望。

二、态度问题

“心态决定工态”、“态度决定一切”。无论身处何地,担任何职,态度问题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它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的成败和事业心的强弱都是一个很好的评判标准。而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特别是最基层的学生干部,其工作态度的端正与否将直接影响其所带领的团队的优劣。因此,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我们必须做好自己的事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凡事要从基本做起,重视点滴,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怎样才能做好一名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是一支伟大的生力军。他们在班级建设和学生会工作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工作中也必须时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本着一种服务的精神与态度,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善于抓住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使自己成为新时期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

1、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1)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一名有责任心、善于创新的学生干部,其工作能力将会

很强,他所领导的团队或所在的部门才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以及强大的发展后劲;

(2)做事要有激情,以服务为宗旨,从小事做起。作为当代高校的一名学生干部,因为年轻,我们充满激情;因为年轻,我们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

(3)凡事要有预见性和计划性(“六个一”法则 “NO.1”法则),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

新,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4)要塑造好远景和未来蓝图;

(5)冲锋陷阵,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

2、要时刻树立团队意识,加强深度沟通、团结协作。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要树

立全局观念,深入了解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要善于换位思考,并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

3、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

(1)要善于进行自我调整,以一颗宽容的心待人待事,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2)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不断表现自己的同时,也要注意一定的度。当然,更多的是我们要善于抓住时间,抓住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

(3)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要学会学习

(1)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必须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更要不断吸收新的营养元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涵养;

(2)除了学好文化知识外,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还必须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5、坚定的信念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误解等挫折,唯有坚定信念,做到心中无悔,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尊重,实力赢得尊严,在与时俱进中止于至善

四、如何处理学习生活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具有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其除了学习和生活外,也有了自己的一份工作。那么,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该如何处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呢?

1、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观念。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无论何时何地,学习,这一第一要务都不能偏废;

2、做好工作计划,分清轻重缓急;

3、当班级活动时间与社团活动等其他活动时间发生冲突时,应时刻以班级活动为主,这就

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4、注意好休息及身体锻炼,唯有充足的睡眠和强健的体魄,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

和工作中去

五、如何加强班级建设

一个班,就好比一个团队,而班委则是这个团队组织的核心。如何将这个团队带领好,班委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班委成员也是学生干部,而且是最基层的学生干部。因此,要做好班级建设还是比较困难的,但这也是最能锻炼自己的职位。那么,如何做好班级建设呢?

1、班委建设

班委,是一个班级的组织核心,其决策将直接影响班级发展;班委凝聚力的强弱也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班级的凝聚力的强弱,因此,必须首先加强班委建设

(1)组织建设

首先,班委成员必须明确自己的分工。以班长为主导,统领全班工作,各班委必须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其次,班委应当与学生会相关部门相挂钩,确保班级工作和学生会工作的联系; 第三,坚持班委会制度,适时总结与分析班级工作中的得与失

(2)思想建设

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核心,班委的决策将关系到整个班级的发展与成长。因此,作为班委,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必须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要善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善于开拓创新

2、活动开展

班级开展活动,一方面是为了丰富大家的课外生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提高整个班级的凝聚力。那么,该如何开展一项班级活动呢?

(1)开展条件(“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满足大家的现实需求,是否有利于大家参与,是否具有参与性、娱乐性,有利于大家成长

(2)方案讨论

在班级提出一项活动后,首先由全班同学集体讨论,提出多种方案。然后经过大家共同讨论,筛选评出最优方案。此过程要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把一项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作一个改变,力争把一项活动做到最好

(3)活动准备

这就要求班委分工协作,同学参与,全班总动员,做好本次活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4)活动实施

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班委的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要强。当然,这也要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来完成(5)活动总结

每举办完一次活动后,班委必须做好本次活动的总结工作,从中发现不足,获得经验,为下次开展活动提供借鉴

当代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分析 篇6

关键词 当代 高校 计算机 实验室 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计算机实验室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场所已逐渐深入各大高校,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见,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当前计算机实验室应用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保障计算机实验室可以更好的服务于计算机实验教学。

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现状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应用与发展旨在通过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其面向广大学生开放,具有使用人数多、频率高等特点,这就决定了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的复杂性。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是成批购买计算机,其内部配置较低,往往会出现运行速度慢、卡机等不良现象,不利于教学课程的顺利完成。其管理与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计算机的正常运行需要稳定的电压作为保障,但是高校计算机往往都是同时运行的,用电量相对较大,加上错综复杂的电路设置,给计算机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此外,由于实验室人员位置的不固定性,增加了设备丢失的可能性,这也是实验室管理与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是计算机网络病毒问题。在使用高校计算机时,学生往往会自带U盘等外接设备连接至计算机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计算机感染病毒的可能性。而学校计算机都是通过局域网连接至Internet上,一旦一台计算机感染病毒,便很快传播至其他计算机上,使得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从而破坏计算机系统,甚至有造成系统瘫痪的可能。

最后,是学生错误操作问题。虽然已步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已逐渐普及,但是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计算机实验室的应用过程中,由于学生错误操作而删除了计算机的某些必备应用程序或相关系统文件的现象大有存在。甚至还有学生故意将系统程序删除或破坏系统软件,造成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成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的难题。

2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对策

加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是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有效解决对策,以不断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维护质量。

首先,建立健全实验室计算机管理机制。健全的管理机制是管理与维护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有效对策之一,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适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一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机房管理制度,要求全体工作人员以及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科学合理使用计算机;另一方面,建立监督管理制度,由学校领导担任督导组长,加强对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检查和监督,并实施月考核和学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促使相关工作人员正确使用并维护计算机。

其次,提高实验室使用的安全性。提高实验室使用的安全性是管理与维护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另一有效对策,一方面,需要保证机房电压的持续稳定性,如果出现问题,应立即予以修复,保障计算机的安全运行;另一方面,合理安排学生使用计算机,根据桌号安排座位,要求学生每节课都在制定的位置上使用计算机,以便于保障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对于其中的恶意删除或破坏软件的行为追究相关责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和维护计算机。

最后,控制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控制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是管理与维护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又一有效对策,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以保障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其一,使用硬盘保护卡保护计算机系统,硬盘保护卡不仅可以在计算机重启后还原系统,还可以同时兼有多个系统的存在,满足部分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要求特殊的软件。但是由于病毒的破坏力极强,硬盘保护卡也无法完全避免病毒的入侵和破坏。所以,需要尽可能减少病毒入侵的可能性,禁止学生使用U盘等设备连接实验室计算机,当然可以设置一个临时网络存储区域存放必要的学习资料便于学生拷贝,也可以要求学生发送至邮箱下载。这样可以有效控制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入侵和传播,从而保证实验室计算机的安全运行。

3结束语

综合上文,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相当复杂的工程。只有建立健全实验室计算机管理机制、提高实验室使用的安全性以及控制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质量。相信在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当代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真正实现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实验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陶星名,纪伟昌,张建英,汤曙明,何积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05).

[2] 任映雪.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维护管理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12).

[3] 唐保存.浅谈网络技术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和教学中的作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06).

当代高校学生管理 篇7

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 加上“80后”、“90后”年后出生的学生崇尚个性化的思想, 现在的高校校园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特征的学生, “向一面旗帜看齐”已不再是大多数大学生心目中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 他们有着看待事物的看法和主见。在这个群体中, “边缘”学生的出现是当今大学生学习、教育生活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我一直担任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 通过和大量学生谈心及平时细致的观察发现, 这种学生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 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

一般大学生刚进校第一学期, 只要不是功底太差的学生, 则都学得不错, 期末考试也能基本通过。第二学期, 一些学生开始沉迷网络游戏, 成绩下滑得很厉害。大二时, 对学校给出的警告, 试读一年是急在心里又无法控制自己, 可以说是已经“油”掉了 , 基本不上课 , 没日没夜泡在网吧里, 以为一切可以靠考试前拼。大学里, 特别是理工科专业, 靠临阵磨枪根本不行, 结果就很有可能一路亮红灯。因为无法正常地进行重修考试, 一般情况是到了大三下学期, 学校要求退学。其实在退学前, 学校发出过试读警告, 可是有的学生总是认为这是学校在吓唬他们, 真的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明明知道再不去上课就会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可就是不愿意做, 又急又烦, 就再次放开玩, 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其中也有学生受到退学这个刺激, 努力自己改正缺点, 一下子选了很多学分课, 甚至每周六也要上课, 想把英语学好, 想多考点证书, 如果不是学校拿出强硬的举措, 有的学生就会一直这么浑浑噩噩。据了解, 能及时回头的学生不是太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从小到大都是被老师、家长、社会“压”着读书, 目标就是考试、升学。考上大学后, 忽然觉得目标没有了, 学习环境非常宽松, 便茫然不知所措。这好比一个一直被父母抱着的孩子, 忽然有一天, 父母把他往地上一放, 要他自己走路, 孩子当然不知道如何迈步。有的慢慢摸索, 学会了走路;有的却跌跌撞撞走了弯路。不少学生进大学时, 人生观、价值观模糊, 对于毕业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并不清楚, 人生志向严重缺乏。他们喜欢张扬个性, 又没有张扬的“资本”, 所以很容易迷惘。沉迷网络游戏便是这些迷惘学生寻找到的一种“寄托”, 也可以说是一种所谓的“精神寄托”。

(二) 对未来缺乏目标感

一些家长和学校老师认为导致学生不上课主要的“罪魁祸首”是网络游戏。通过与学生谈话, 我们了解到, 也不尽然。学生对学习、对自己未来没有目标感。网络游戏只是一种玩的内容, 没有它, 他们可能会玩别的东西。因为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好像就没有自己喜欢学的东西。现在高考的硬试教育, 对所有高三学生来说, 高考要考的科目就“有用”, 不考的就“没用”, 只把精力放在“有用”的课上, “没用”的课不怎么学。小学、中学上课时, 从不记笔记, 也不好好听, 升学考前“突击”一段时间, 总能如愿考上好学校。家长似乎更重视考试结果。大学志愿也是家长帮着填的。 我们在军训时经常可以听到大一新生互相聊天时说, 早听说大学怎么自由、宽松, 现在进来了就得好好玩玩。高三苦读时, 很多学生都在想进了大学一定要痛痛快快地玩, 找工作等到毕业时再愁。大学里混的“捷径”很多, 如可以找人代点名, 可以从学长那里打听到哪位老师考试比较“宽松”, 自觉考不过就给任课老师送点礼……结果自食苦果。我带大三, 有个学生就很后悔, 小时候没形成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现在想认真学, 却很吃力。也想好好听课, 可一个半小时里常常走神;想好好记笔记, 可就是抓不住要点, 很难做到边听边记。有时干脆就不来上课。即便是考进名校的学 生, 有些人也属于“会考试, 没想法”。我曾与一位学生交流: “当初是想上哪个学校? 现在为什么考上理工学院了? ”“不知道, 爸妈定的。”“想过将来干些什么? ”“没想过。”有些学生退学后又重考, 甚至“两进两出”, 令人惋惜。中学教育没有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没有教会他们寻找人生目标, 到了大学便难以融入新环境, 形成了“浑噩”思想。

(三) 因为“过度自由”而耽误学业的人多

紧张的高三后, 一下走进“自由”的大学, 许多同学都不适应, 不知道怎么约束自己。经常一起通宵联网游戏的同学, 或多或少学习都受到影响。念文科的可能靠“突击”过关比较容易, 许多人“低空飞过”。可是特殊专业不一样, 比如美术, 平时不多练、多画, 到考试时就是画出不来, 光有点子没有用。新生唱歌、聚会、网游, 为自由而兴奋, 早把学习置于脑后。加上大学里班级结构松散, 实行学分制, 大家选课不同, 说不定一年读下来相互都不太认识, 管起来确实比较困难。辅导员大多很年轻, 有的才刚刚学校毕业, 指导有限, 何况一个人要兼顾上几百名学生, 确实有时也是鞭长莫及, 这样就更给了一些好玩、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有机可乘。不少大学生将成绩不佳、自己不想上课归罪于“自由惹的祸”。 “进了大学, 没人管我们, 不知道该干什么? ”“干吗要搞学分制, 要自己选课? 学校给我们安排好不就得了。”部分大学生已习惯于在别人安排下生活和学习, 即使出了问题也从来不知道从自身身上找原因。

(四) 同学之间关系处理不好或不愿和别人交往而成为同 学们心中的“边缘人”

有的同学在家里一直就是父母的中心, 什么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什么事情都是别人听自己的, 形成了不依不饶的个性。到学校后和同学难免产生摩擦。在同一个班, 特别是在同一个寝室, 这种情况更严重。常常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事就和同学争吵, 甚至大打出手。性格外向的学生会在与同学、室友不断的摩擦中最后融入这个集体中, 而性格内向或者个别容易走极端的同学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不愿意改变自己努力适应周围的环境而被淘汰、不被周围的朋友和同学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边缘化, 慢慢就没有了可以值得信赖的朋友, 也没有沟通的同学, 独自一个来去在校园中, 同学们也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些人, 无形之中一道看不见的隔阂就隔开了两个群体, 也隔开了本应该融洽相处的同龄人。还有一种学生就是因为家庭条件好, 根本就不屑于跟班上的同学交往, 独来独往渐渐成了同学们心中的“边缘人”, 更成了一般同学心目中另类的人。

那么, 我们给予这些“边缘”学生的自由度该怎样把握? 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目标? 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办法。

(一) 高校导师制值得借鉴

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 大学应该给学生相当的自由度, 如果还是像中学那样管理学生, 那么他们今后到了社会上, 面对种种选择, 会更加不适应。但是, 自由不等于放手不管, 应采用“自由加指导”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对于大一学生, 指导的分量要大些。国外高校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大规模、系统化的新生 入学教育不可少, 个性化指导很重要。美国斯坦福大学新生一入学, 就能从校园网上选择一位导师。导师每周与学生见一次面, 在轻松聊天间了解情况, 对学生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国外不少高校还设立了“低年级学生学业指导办公 室”、“学生未来发展办公室”, 由资深教师坐镇, 对学生开展一对一辅导。前者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如何利用好大学资源等; 后者针对学生职业发展、深造方向等提出建议。文科比理科好“混”, 似乎是国内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呢?文科生考试容易“临时抱佛脚”。复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晓鹏教授指出, 国外的文科生整天忙忙碌碌, 看书、查阅资料、写报告, 丝毫不比理科生“自由”。因为学校和老师给予学生必要的约束, 如规定大量阅读书目并检查, 布置论文、演讲等。老师在课堂上仅仅要求学生记听好讲课、做好笔记, 课后交一到两篇论文甚至什么作业都没有, 让学生没有紧迫感, 认为有大量的时间。学生根本不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现在的大学生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都不太强, 在这样松闲的大学生活里浑浑噩噩“边缘化”的地度过也就不足为奇了。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学生等到毕业了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存在问题。

(二) 老师不能一下课就走人

不少教育专家表示,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学校要探索新方法, 教师要增强责任心, 而不是一下课就夹着讲义走人。我和本院中文学院一位资深教授交流时发现, 他给学生上课, 学生的作业本多达几十份, 但在所批改的每本作业本上, 他都会写上一句话。有的学生作业本上内容寥寥, 他便写上:“你肯定还有更多的话要说, 为什么写这么少呢? ”有的学生表现出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他便写:“希望你化兴趣为动力。”其实每位学生都是可爱的, 教师应该对他们负责。复旦大学早已在新生中推出导师值班制度, 资深教授坐镇办公楼里的“值班室”, 为学生解疑释惑。可试行下来应者寥寥, 很少有学生主动上门。后来, 导师把“值班室”搬进学生宿舍楼, 咨询、交流就多了起来。不少导师表示:“学生不上门, 我们就应该主动出击。”现在大学里很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都很远, 上课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下课就急忙离去, 没有把上课当做一次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更有甚者, 学生上课睡觉, 全部责任在学生。确实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但除去学生自己的原因之外, 老师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上课学生为什么会睡觉吗? 试想如果一个老师的课上得精彩, 那么哪个学生会睡觉呢? 可能更没有老师认为, 在课堂上有学生睡觉或是不听课是老师的耻辱。

(三) 推行老师和学生的谈心制度

现在的大学生成熟年龄和认知能力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 社会上和校园里的诱惑越来越多, 心思越来越重, 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迷惑和心理疾病。必要的师生聊天和谈心是很重要的, 哪怕是一次非正式的谈话都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这对心里存在困惑的学生更是起了很好的疏导作用。现在高校扩招后一个班的学生很多, 给老师的谈话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每学期一对一的谈话可以不局限地点、不局限形式, 只是老师要有意识地了解与学生的谈话内容, 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 事后再把谈话的内容一一简要地记录下来, 到用时有据可查。如果实在是老师不够或者精力不足就可以实行两头谈话制, 也就是说抓住学习、思想都表现好的和表现不好或者发现有心理疾病或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这两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就可以说基本掌握班上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了解了学生在想什么, 才有可能随时随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指导。

总之, 无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专业老师, 都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人生大目标。到了大学, 有的学生设立的目标仅仅是找一份好工作。老师要引导学生想长远、看未来, 使他们的人生目标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虽然前面所说退学的学生只是极少数, 但是还有不少学生“挣扎”在退学边缘, 还有一部分学生一直游荡在校园生活的“边缘”, 我们应该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他们都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告诫, 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对他们自己和整个社会都有益。

摘要:现代高校中, “边缘”大学生的出现是当今中国大学生学习、教育生活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其大致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成因可从心理和学校两方面予以分析。当代持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对其大学生活、学习甚至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浅谈当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 篇8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 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 具有显著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一,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必要工作, 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必须接受的教育内容;第二, 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提升大学生的安全事故应对能力和预防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第三,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现实需要, 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 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价值和力量;第四,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虽然通常不计入学生的学分, 但对于大学教育和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必不可少, 也是高校保护学生的重要方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 必须涉及到经常导致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内容, 具体来说, 包括法律法规教育、学校规章制度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治安防范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求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每一种安全教育内容都关系到大学身的安全问题, 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校外求职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

其中, 法律法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国家法律的中和大学生相关的重要内容, 帮助大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触犯国家法律的、哪些行为是国家明令禁止的、哪些行为是国家法律不作限制的, 以使大学生在处理相关问题时通过国家法律中的规定进行合理决策。学校规章制度教育可以帮助大学新生明确学校有哪些明令禁止的行为, 帮助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合理控制自己的行为, 顺利完成学业任务。治安防范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离开父母后更加能够独立地适应社会, 了解在社会和学校中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增强大学生抵御社会不法侵害、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能力。消防安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在人员密集的宿舍中如何安全用电, 预防火灾的发生, 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在火灾发生时如何正确决策, 如何保护自身安全, 如何正确逃生, 如何帮助他人逃离火灾现场等。交通安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 帮助学生建立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并帮助学生学会在交通事故发生时正确保护自身安全。心理安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心理孤僻、学习压力大、生活压力大、求职压力大时学会正确调节自身心理状态, 避免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 增强大学生的逆境适应力, 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此外, 基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大学生网络活动的增加, 网络安全教育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网络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网络安全教育是预防大学生参与网络犯罪的重要手段, 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正确应用网络, 并且, 网络安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等网络不法行为的真面目, 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避网络中的安全风险, 更好地在网络中保护自己。

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 求职安全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高校应届毕业生急于找工作, 而忽略了求职安全, 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求职中落入求职陷阱, 甚至发生安全事故。求职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求职时找到正确的求职渠道, 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求职, 并能帮助大学生正确区分求职对象的资质, 找到合适的求职单位。此外, 求职安全教育也能帮助大学生在求职中正确掌握保障自身权利的方法, 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地进行求职。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现策略

在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时, 为了提升教育效果, 应当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教育策略,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 采取侧重点不同的安全教育方式。例如, 对于大学新生, 应当侧重于对其进行学校规章制度教育、治安防范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 对于学习压力较大、对未来存在一定迷茫的大三年级, 应当侧重于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年级, 应当侧重于对其进行求职安全教育, 此外, 对于网络相关专业的学生, 应当侧重于对其进行网络安全教育, 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 应当侧重于对其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另外,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开展应当形成长效机制, 按照机制定时、科学、合理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从而使大学生在安全防范方面警钟长鸣, 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完善安全教育工作的授课内容, 采取科学的方式高效率、高标准地完成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摘要:近年来, 高校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不在少数, 很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由此可见当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内容, 并提出了一些提升当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希望能够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一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武宁.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0) .

[2]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04) .

当代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篇9

一、建设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众多人事工作中, 冗杂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大量的工作时间, 而且人事部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查询、统计与分析, 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 不仅加大了人力物力及时间的投入, 而且还会因为人为原因影响一系列相关信息的准确性。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 信息化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更应当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步伐, 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速度, 建设更全面更便捷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平台。这样不仅仅可以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快速准确地查询、归类、分析各类数据, 及时地为学校的各项战略性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而且更有效的降低了工作成本, 提升了工作效率, 使得人事管理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得以解放出来, 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建设等战略性课题。

二、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足, 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

目前已有许多高校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对于这项工作的内涵在认识上明显有许多不足。为更好解决此问题, 辽宁省教育厅已建立起了高校人事管理系统, 但由于各校发展情况并不一致, 该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各校人事管理的所有需求, 目前该系统更多地被应用于高校基本情况报表工作。并没有建立起真正适合自身工作发展的、完整的人事信息平台, 这对数据的综合分析乃至人事管理工作的发展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也说明很多高校在根本上并没有透彻理解当代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远目的和内涵。而另一方面, 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投入的减少, 这也对软硬件的开发和维护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最终导致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止步不前。

2. 全局意识不强, 没有形成信息共享系统。

目前人事部门各科室都只是根据自身职能和业务建立单独的基础数据库, 并各自对内部数据库进行单一维护。各部门之间不能做到及时沟通和数据对接, 必然会导致数据更新不及时, 影响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唯一性, 尤其在进行数据统计报表等数据量大、涉及范围广的工作时, 如不能统筹兼顾, 则往往会增加重复劳动, 大大降低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市面上不乏许多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但是真正适用于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却是少之又少, 这更是成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同时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大多缺乏信息技术背景, 即使面对先进的人事信息管理技术设备和系统, 也往往会无能为力, 再加上缺乏高端技术支持, 这些新技术很快就会被闲置一旁。

三、高校人事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1. 加强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认识, 并加大投入力度。

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快速、便捷、准确地提供和分析信息, 信息平台建设的优劣不仅仅决定了学校教学、科研的质量, 更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它是学校管理迈进现代化进程的必备条件。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致力于加大人力、财力、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 积极主动倡导校内具有相关技术背景人才合力开发及维护信息化系统, 并定期组织人事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

2. 树立全局意识, 建立并维护统一的信息平台, 完成资源共享。

第一, 应由学校人事部门引领建立人事信息管理系统, 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和业务需要分配权限, 共享教职工的部分基础信息, 在统一的口径下积极完善、及时维护各方数据。第二, 要随时对系统进行技术上的监控和维护, 根据工作需要增加新的功能, 同时也要避免数据的重复建设。第三, 在互联网环境下运营系统, 既要保持信息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又要注意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3. 积极思考并研发信息平台的附加功能, 充分增强信息的利用价值。

人事管理人员不仅要从信息平台获取需要的基础信息, 还需要将各类信息分类分析, 为学校师资建设、教育投入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开发其他附加功能, 使其广泛服务于人事管理等日常工作, 更积极有效地服务于教职工, 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郑少峰, 王平平.浅析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J].宁德师专学报, 2000 (2) .

[2]李怀军.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0 (3) .

当代高校学生管理 篇10

“80后”、“90后” 作为近些年来大学生的构成群体由于受成长环境影响, 他们的个性、思想、行为、价值取向、心理和需求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一是自信但自我管理能力弱。二是有担当但吃苦能力欠缺。三是能力突出但功利意识强。四是独立自我但自主能力缺乏。同时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校区办学、建设大学园区等新情况的出现, 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的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模式做出新的探索和思考。

学生干部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学校良好学风的带头人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具体组织者。总之, 学生干部所具备的宣传导向、组织管理、服务沟通、以身作则等作用是辅导员或其他教师无法替代的。但是目前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 如政治素质、组织纪律观念不强, 合作意识不浓, 模范作用不突出, 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等。

当然, 大多数学生干部是品学兼优的, 上述现象只是少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认为, 主要是一些学生干部没有正确摆正自己的定位, 没有把自己放在“服务第一, 获取第二, 做好学生表率”这个位置上。

2 关于当代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措施

要想管理好全年级几百名学生, 必先培养好其学生干部, 掌握良好的管理方法, 让他们在整个年级的管理中起到切实的作用。另外在某种程度上, 年级学生干部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整个年级的学风和纪律, 甚至会影响一个学院的精神面貌。因此年级干部的管理工作在整个学生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培养年级干部, 应当从根本着手, 从选拔、培养、管理三个环节做起。

2.1 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体系

辅导员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 进行多方面的考察, 任人唯贤, 注重学业成绩和群众基础。始终做到坚持标准、全面考察、公平公正, 严格选拔。在选拔后, 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试用考察, 还要做好岗前培训, 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干部进行集中培训, 为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提供有效指导。

2.2 增强年级干部培养的计划性

作为学生干部, 同样需要不断的学习进步。因此对年级干部的培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我们应从多个方面进行, 对干部的人品、工作方法、信念、理论知识等进行提高。

2.2.1 刨除功利思想, 树立服务意识

“俯首甘为孺子牛”, 年级干部们要求必须做到不计报酬、任劳任怨树立作为学生公仆的意识, 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观念。无论何时何地, 始终把关心同学、服务同学、帮助同学放在第一位。及时地反映同学们的意见和要求。

2.2.2 重视学习兼顾工作, 树立统筹意识

当前大学生平均成绩下滑的现象是不容忽视的, 学生干部工作量大, 难免会影响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科学支配时间, 是保障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认真学习, 汲取科学文化知识, 学生干部只有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才有资格称为学生干部, 才能在校园中掀起努力学习的良好风气。

2.2.3 树立全局观念, 着眼大局

学生干部一定要服从大局的需要, 各个部门之间也要互相协调、互相帮助。只有这样, 才能使年级会这个团体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2.2.4 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领导才能

学生干部应具有独立的领导才能, 不能事事都依赖老师。我们应该提供广阔的舞台, 让学生干部在权力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发挥, 展才能, 增才干。

2.2.5 培养学生干部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注重经验交流

学生干部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协调力。定期召开学生干部经验交流会, 共同分享方法和经验。

3 完善年级干部的管理制度

3.1 规范的制度

管理全年级学生的同时需要一个良性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我们的学生干部。制度不仅仅是规范日常学生工作, 也是对干部自身行为的一种规范。

3.2 精简干部队伍, 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 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3 加大学生监督, 奖罚公平

干部到底好不好, 学生最有发言权。一套由学生监督的奖罚激励体制, 不仅可以促进工作积极性, 而且对于自身也有一定的约束。

3.4 督促干部认真学习, 全面发展

学生当以学习为本, 学生干部学习不好, 威信是不会高的。应时刻督促他们认真对待学业, 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同时制定出关于成绩的考核标准, 只有通过标准的学生, 才可以继续从事干部工作, 这样可以增加干部的学习动力。

全面发展的学生干部, 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干部, 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

摘要:年级干部发挥着服务同学, 提高自己, 奉献学校的特殊作用。我们要用最科学的方法选拔、培养、管理好我们的全年级学生干部, 让他们在我们年级工作这块肥沃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早日成为学校、社会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学生干部,培养

参考文献

[1]吕鹏.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学生干部群体及学生干部工作[J].当代青年研究, 2001 (4) .

[2]苏云升.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高校的学生管理[J].天津市经济学院学报, 2010 (4) .

上一篇:自学与能力齐飞下一篇:选择性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