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息社会发展

2024-06-17

瑞士信息社会发展(精选六篇)

瑞士信息社会发展 篇1

一、多边税收协定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一) 多边税收协定出现的原因

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国际税收协调问题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经济要素跨国自由流动, 经济活动产生的税收收益不再仅限于一国境内。一方面为了防止税收收益流失, 另一方面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避免重复征税, 这样需要国际税收来协调。经济全球化经常出现涉及多国的情况, 这在客观上要求在双边税收协定之外进行多边协调。

2. 税收监管国自身的经济状况要求严控税收流失

欧美大批跨国公司一直获得巨大的收入规模, 却都通过多种手段只缴纳很少的税收。进入21世纪以来, 美欧相继发生次贷危机和债务危机导致国家收入下降, 经济发展受阻。政府自然将目光集中于这些流失的税收, 主观上产生了进行国际税收监管、多边合作以严格监控税收的要求。

3. 复杂的国际避税和逃税手段需要各国相互配合

各跨国公司通过构造复杂的交易记录和账户系统, 利用各国不同的税收规定和金融机构的规定逃避税收监控。各国都认识到信息对称对打击逃税避税的重要作用。国际逃税避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税制的不同, 而非哪一国的税制有问题, 因此只有各国的相互配合才能有效控制逃避税。

(二) 多边税收协定的特点

避免双重 (多重) 征税是多边税收协定和双边税收协定的共同目标, 而多边税收协定更关注打击国际逃税。由于经济活动开展的范围更广及模式更复杂、跨国公司的手段更多样, 涉及的国家更多, 导致双边税收协定在处理国际逃税避税时力不从心, 多边税收协定则更有优势。但是由于涉及国家更多, 因此沟通协调是多边税收协调的弱点。表1总结了相对于双边税收协定而言多边税收协定的优缺点。

二、以OECD的多边税收协定来看多边税收协定对国际税收的影响

目前最为重要的多边税收协定是OECD《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 由OECD和欧洲委员会共同发起制定。本文开头所述的瑞士加入的《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其实就是《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的实施细则之一。中国于2013年8月27日加入后, 二十国集团的所有国家都加入其中。截止2014年5月底, 已有64个国家签署或承诺签署该公约。以此为例可以简单分析多边税收协定的作用机制。

(一) 《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的特点

该公约的主要内容是各个税收管辖国相互之间的协助及沟通, 其特点总结如下:

1. 明确提出了税收监管的三种相互协作方式:情报交换、税款追缴和文书送达。

2. 厘清了公约涉及的税种和确认的收入。公约涉及的税种是除关税以外的所有税种, 而应纳税的收入包括社会保险费在内的各种收入。

3. 成立协调机构负责监督公约的执行, 研究增进税收领域国际合作的新方法和新程序, 或对公约进行修改。

(二) 《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的作用机制及简析

该公约的作用机制是基于公约条款、解决逃税避税的具体行动、标准及协调机制, 实施细则和国际合作框架展开的。

1. 作用机制

(1) 多边税收征管互助缔约国涉及范围广泛, 特别是瑞士、奥地利、卢森堡和新加坡等离岸金融中心的加入, 使得传统的避税天堂离岸中心压力倍增。

(2) 《OECD税收协定范本》。税收协定范本用来指导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的签署。

(3) 《解决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 (BEPS) 》报告。该报告由OECD国家和G20国家发起, 提出由于各国税制的不同, 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都受到了BEPS的损害,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6点行动计划和15条具体行动措施, 指出解决BEPS问题的根本就在于更紧密的跨国合作和更高的透明度以及数据和信息的共享。

(4) “金融账户信息自动交换标准”。针对提高国际税收透明度的问题, OECD推出金融账户信息自动交换标准, 并希望该标准能成为全球统一且唯一的标准。通过签署《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 60多个缔约国同意实施该标准, 同时呼吁全球所有的主要金融中心毫不延迟地实施该标准。标准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CRS, 即报告数据和尽职调查;第二是CAA, 即数据交换规则。

(5) “税收信息透明及自动交换全球论坛”。该论坛是OECD设立的多边协调机构, 原是用于监控“税务天堂”, 现在主要用来推动税收信息透明化和“金融账户信息自动交换标准”的实施。这些工作主要是通过“PEER REVIEW”行动完成的。

2. 作用机制分析

首先, OECD多边税收协定在面对跨国税收逃避税的问题上, 坚持要求通过国际多边协调来解决逃避税。国际多边合作不仅仅是一个基础, 而是一个有效的工具, 这是OECD多边税收协定最重要的作用机制。

其次, 多边税收协定需要通过具体的实施机制来予以保证。该公约的具体内容就要求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和保证税收政策透明, 要保证这两点落到实处, OECD分别制定了两个机制——信息自动交换和全球税务论坛, 保证实施效果。在具体执行方面, 针对税收协定的内容和行动措施, OECD也分别用文件予以限定, 有的放矢。

最后, 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评价机制, 但是公约中制定了协调机构的要求, 以对公约进行修正和更新。同时, 公约具有一定强制力, 比如编制黑名单以及给予离岸金融中心压力等。多方的力量自然也就加倍, 这也保证了公约的效力。从目前的效果来看, 这个公约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瑞士加入信息自动交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多边税收协定作用机制简析

结合上述对OECD《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的作用机制分析, 要有效发挥多边税收协定的作用, 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

1.多方参与且沟通机制稳定

多边税收协定的多边性使得谈判过程较长, 较难达成一致意见, 但是一旦形成, 其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能够保障税收协定的执行。

2.必须具有具体的实施机制

多边税收协定的法律强制性较弱, 缔约方的思维惯例、利益立场不同, 因此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机制, 其税收协调的作用必然沦为空谈, 多方合作就无法实现。

3.具有实施机构和协调机构

首先, 实施机制要依靠实施机构和协调机构实现;其次多边协调通常比较复杂, 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机构和协调机构, 多边税收协定难以推行下去, 无法保证多边税收监管能够落在实处。最后, 实施机构能保证足够和有效的信息, 对打击国际逃避税更为持久有效。

4.足够的强制力

开展国际税收监管不是以德服人, 而是依法治理。对不遵守协定内容的国家和地区, 不保持一定的压力也不可能获得预期效果。因此没有一定的强制力, 就无法让多边税收协定起到真正的作用。

四、多边税收协定的发展和趋势

(一) 双边和多边税收协定并重

双边税收协定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避免双重征税, 而多边税收协定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跨国公司的逃税和避税问题, 两者在某种程度上作用互补, 二者相互替代的可能性较小, 都是国际税收监管中最重要的实现方式。

(二) 多边税收协定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为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现代避税和逃税筹划以及设计会更复杂, 跨越地区更多, 这就要求各国政府加强配合和协调, 单边和双边越来越难以胜任打击任务。

(三) 国际组织在多边税收协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由于各国税收利益协调的困难程度较高, 如果单凭几个国家自行协调, 解决的难度较大。而国际组织多提供了一条多边协调的渠道, 能够相对更好地协调税收利益;同时面对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天堂时的议价能力也会更强大, 因此诸如OECD、20国集团、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开展国际税收多边合作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四) 国际多边税收协定将会越来越具备强制力

就目前的国际多边税收协定及其作用机制理论上来说还都是政治承诺, 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 如果要最终成为具有强制力的措施, 则需要缔约国通过国际法再到国内法的一步步推进。即使这个过程很漫长, 但会持续地进行下去, 从而对国际税收领域的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合作产生重大影响, 推动多边税收协定更加有效。

(五) 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天堂”将越来越受到影响

从众多离岸金融中心不断加入OECD的多个税收协调就能看出在国际多边税收协定的压迫下, 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天堂将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 比如OECD会编制不合作税收地名单, 2000年6月, OECD发布了《认定和消除有害税收行为的进程》的报告, 将不愿与其合作的35个避税地列入黑名单, 宣称将对其实施严厉制裁, 到2012年, OECD的避税地“灰名单”才基本清空。从瑞士加入信息自动交换也能看出这个影响并不小。

(六) 跨国公司的国际税收筹划模式将改变

随着众多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天堂被纳入多边税收协定之中, 跨国公司直接通过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天堂进行避税和逃税的操作变得更加困难。因此, 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将会发生根本改变, 将会呈现新的模式和方法, 值得监管者持续关注。

五、多边税收协定对我国“走出去”企业的影响和建议

对于中国而言, 多边税收协定还是一个新的规则。截至目前, 我国已经签署了约100个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 (包括税收安排) , 但是《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还是我国签署的第一个多边税收条约。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多边税收协定将在国际税收监管中占有越来越要的地位, 因此对于多边税收协定的研究对于完善研究中国的国际税收法律体系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一) 对我国“走出去”企业的影响

1. 多边税收协定有助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展, 也有助于创造一个良好公平的国际税收竞争条件和经营环境, 保护正规纳税者, 打击逃税避税者。从这个意义出发, 多边税收协定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

2. 加入多边税收协定意味着多边税收征管可以提供相应帮助。在服务“走出去”企业方面, 这个多边税收协定的平台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境外遭遇的税收歧视和税收争端, 通过信息共享化解有关矛盾。

3. 监管机构也可以根据多边税收监管体制获取“走出去”企业的经营状况信息, 对企业进行更好的监控指导。例如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情报交换机制和境外税务检查等方式全面掌握企业境外经营情况。

4. 可以提高“走出去”企业的税收筹划水平。目前许多中国“走出去”的企业的税收筹划还处于初级阶段, 多是通过直接使用避税天堂或离岸金融中心达到避税的效果。这种方式在未来肯定是多边税收协定管辖的重心, 因此“走出去”的企业要更加熟悉规则, 及时改变税收筹划方针, 提高技术含量。

(二) 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建议

1. 认真研究规则, 将不利影响变为有利影响。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走得好, 走得稳, 走得赢, 就要求我们在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同时, 要重视并深刻开展对规则的研究。特别是对多边税收协定的研究, 变被动为主动。

2. 重新了解税收管辖及多边税收协定的规定。

在国际间并购重组或者投融资时, 对税收筹划重新合理安排审视, 进行必要调整。蓬勃发展的数字化产品领域和服务领域, 这些都是多边税收领域重点关心的部分, 需要企业提前做好税收安排统筹。

3. 深入研究应用规则。

规则是为了规范市场而制定的, 当然就可以为我国企业使用, 特别是在维系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消除税收歧视方面, 企业要用好这个工具创造有利条件。

摘要:2014年5月6日瑞士加入了《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 这使得多边税收协定再一次成为国际税收监管中的焦点。由于税收管辖权重叠带来的矛盾越来越需要多方共同协调来进行解决, 而在打击跨国公司逃税避税方面, 多边税收协定优点又显而易见。本文通过对多边税收协定出现的原因和特点进行了探讨, 并通过研究OECD的《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多边税收协定的发展趋势, 并对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如何适应多边税收协定的趋势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多边税收协定,国际税收监管,“走出去”

参考文献

[1]OECD (2014) .<Bringing the International Tax Rules into the 21st Century:Update on 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 (BEPS) ,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nd the Tax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2]OECD (2014)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nancial Account Information>

[3]OECD (2013) .<Tax Transparency>

[4]OECD (2013) .<Addressing 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

[5]OECD (2013) .<Action Plan on 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

[6]OECD (2013) .<Multilateral Convention on Mutual Administrative Assistance in Tax Matters>

[7]OECD (2011) .<Convention on Mutual Administrative Assistance in Tax Matters>

[8]崔晓静.国际税收透明度同行评议及中国的应对[J].法学研究.2012, (4) :188-198.

瑞士发展探秘 篇2

瑞士是怎样奇迹般达到今天的发达水平呢?笔者对此一直很感兴趣,又曾在该国学习、工作达5年之久,愿根据自己所见所闻,与读者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瑞士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被誉为“世界花园”。瑞士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堪称世界首富——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7223瑞郎,约折合6万多美元,仅次于挪威和卢森堡。然而,瑞士是一个面积只有4万1千平方公里、人口仅为770万的小山国,70%的国土是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其余30%为丘陵起伏的中部高原。瑞士除了湖光山色外,几乎没有自然资源,可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6%。几个世纪前,瑞士贫脊的土地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民,一遇灾害,一些居民死于饥饿,大批瑞士人为谋生计,被迫去为欧洲大国、为教皇充当雇佣兵或越洋移民美洲,其命运之悲惨不言而喻。1709年,在法国对英国、荷兰的马尔普拉开战争中,双方参战人员主要是瑞士雇佣兵,近两个团的瑞士人在这次厮杀中战死沙场……

1

一次我应瑞士军方邀请去观看空军飞行表演,驾驶F16战机翱翔在蓝天的飞行员竟是一位民兵,这使所有在场的使节和武官赞叹不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瑞士式的全民皆兵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

还有一事也让我颇感诧异,那就是瑞士服役的士兵可带着武器和弹药回家度周末。当时,我对此觉得不可思议。当我宴请瑞军总参谋长吕蒂将军时,我开门见山地问他,你们这样做是否会影响社会治安,难道不怕士兵拿武器闹事吗?将军笑容可掬地回答说,大使先生提的问题是许多外国使节经常问到的问题。我们能让士兵带武器回家,是因为瑞士社会稳定,青年士兵要严格遵守纪律,一般不会闹事;还有重要的一条,万一士兵用自带的武器闹事将按军法加倍惩罚。这两条保证了我们能顺利推行这种有瑞士特色的制度。

瑞士历史是一部征战、占领和联合抗敌史。1291年,施维茨、尼瓦尔登、乌里三州代表在琉森湖畔的吕特利草地上为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秘密结成永久同盟。但是,这三州谷地是通往南面山口的必经之地,哈布斯堡王朝要坚决控制这块战略要地,而三州居民决心捍卫已享有的独立。双方于1325年在楚格及施维茨交界处的莫尔加滕开战,结果是三州的农民队伍把武装精良的哈布斯堡王朝骑士们打得落花流水。这次战役的胜利既捍卫了瑞士后来的自由与自治,也使瑞士山民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四邻,并成为他人追求结盟的对象。从1332—1353年又有格拉鲁斯、楚格、卢塞恩、苏黎世、伯尔尼五个地区加入联盟,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反对哈布斯堡控制,保卫各自的自由。到1513年又发展到13个州联盟。此时的联盟在结构上仍是比较松散,其第一要旨是保卫各州的独立,后来才演变成为扩展疆土,征服新的地区。

但是,1515年在伦巴第平原爆发的马里尼诺之战打碎了联盟对外扩张的美梦。1798年拿破仑出兵占领瑞士,宣布成立中央集权的瑞士共和国,但内部出现了联邦派与集权派纷争'拿破仑为解决此问题,于1803年下令颁布《调停条例》,宣布瑞士为联邦共和国,由19个州组成。拿破仑帝国灭亡后,瑞士于1815年取消共和国制度,成立由22个州组成的松散联邦。1848年瑞士举行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设立联邦委员会成为真正统一的联邦国家。该宪法又经多次修改,以适应国家不断发展的需要。今天,瑞士已是一个由26个州和半州组成的联邦国家。

瑞士的中立政策始于16世纪,特别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她不仅实行永久中立,而且是永久武装中立。因此,实行全民皆兵的民兵制,凡20—34岁男性公民都必须分期服兵役,全部服役期为280天。瑞士实行民兵制,有1500人的职业军官和士官,平时负责训练应召而来的民兵,现役编制兵力为12.2万人,有陆、空两个兵种,战时在短期内可动员60多万人人伍。

瑞士还修筑了许多秘密山洞工事,几乎所有住宅下修有可作为掩体地下室,还建有许多地下仓库,储备了必需的战略物资。我在瑞士任职时曾参观过这些设施,目睹在当今和平时期仍在地下仓库内储备充足的粮食、饮用水、医药和其他战备物资'并定期更换。如有外敌入侵,可在境内展开持久的防御战。二战期间,希特勒曾有入侵瑞士的设想,后来考虑到此举可能付出的巨大代价,不得不放弃此计划。瑞士坚持永久武装中立、特别是不介入两次世界大战,使她免受入侵或被卷入地区和世界战争。

也正是国家统一、近两个世纪的和平,为瑞士长足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

我曾在火车上问瑞士乘客,谁是当年的联邦主席?能准确回答出来的人不多,这毫不奇怪。瑞士实行多党共同执政的联合政府。7人组成的联邦委员会行使政府职能。7名委员分任7个部的部长,实行集体领导。联邦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由联邦委员轮流担任,任期一年,不能连任,这是议会中各大政党协商制定的所谓“奇妙组合”,即由自由民主党、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人民党分别各出2人瑞士人民党出1人组成联邦委员会。但是2007年选举产生新一届联邦委员会时,“奇妙组合”发生变化,被人民党宣布除名的两名联邦委员成立了公民民主党,“奇妙组合”最终被5党共治替代。“奇妙组合”还要求每届联邦委员会不能有两个委员来自同一州,原则上苏黎世、伯尔尼、沃州等三大州每届要各出一个联邦委员,7名联邦委员在种族、语言、宗教等方面要有所平衡。应该说,多党联合执政保证了瑞士政局的长期稳定。

1937年机器制造业劳资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对瑞士小国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即遇有争议,劳方不罢工,资方不关厂,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如协商仍不能解决则诉诸于仲裁,双方保证遵守仲裁结果。此后,瑞士通过法律,规定各工业部门必须签订集体协议来处理劳资纠纷。半个多世纪来瑞士几乎没有罢工。

瑞士政局的长期稳定及和谐的劳资关系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

3

在瑞士青年中,上大学的比例并不高,但职业教育非常发达。我参观职业培训学校时,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小孩去职业学校报名。瑞士职业教育实行双轨制:每周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另一半时间在工厂实习,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学生毕业后既可留在实习工厂工作,也可在其他地方就业,还可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瑞士科研人均投入资金在国际上名列前茅。据所参观过的制药厂负责人告诉我,为保持在医药领域的竞争力,每年将营业额的100%—15%用于研发新产品。瑞士除有ABB、雀巢、诺华、苏尔寿等著名大公司外,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现在,工业、旅游、金融保险业是瑞士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占总就业人口的23.8%、0、72.2%。

早期,瑞士是利用出口雇佣兵所敛取的巨额财富及邻国难民带来的技能和资金作为资本原始积累。从食品、钟表和纺织行业开始工业化进程,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在,包括精密仪器在内的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已成为其工业中新的三大支柱。瑞士95%的原料和能源、60%消费品需要进口,经过加工增值,其中70%—90%的产品以高于进口成本几倍或几十倍的价格向国际市场出售。这就迫使瑞士必须生产高、精、尖的产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为此,瑞士特别重视教育和科研,培养了许多高科技人才并造就大批高级技工。瑞士既能在高科技领域不断有发明创新,又能生产出高质量产品。

一位瑞士作者不无幽默地评论说,“历届瑞士当局主要关心的事,就是从国外那里取得尽可能优惠的贸易条件。”可以说,这是观察瑞士问题的一把钥匙。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是瑞士的生命线,没有它们就没有瑞士的发展与繁荣。2007年瑞士外贸总额3807亿瑞郎,顺差139亿瑞郎。瑞士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如雀巢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跨国食品工业集团。瑞士对外直接投资额达6757亿瑞郎,主要投在美国、欧洲及其他地区工业国。

4

有一次我宴请瑞士朋友,客人开车到使馆门前才换上晚宴礼服和皮鞋,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都说瑞士人富裕,但不露富,尤其注意节约,由此可见一斑。瑞士曾多次推迟加入联合国,据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怕加入后交会费多花钱。

瑞士是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的国家,但人均储蓄占世界第一位。瑞士是小山国,却有16人获得诺贝尔奖。瑞士是发达国家,但工作时间在发达国家中最长。

瑞士中小企业发展的诀窍 篇3

在协作配套中大显身手

瑞士的中小企业很早就认识到,专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多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科技实力、品牌和市场网络的大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必将寻找合适的协作配套伙伴。为此,企业十分重视与世界著名大企业沾上“裙带关系”。目前在瑞士机械制造业3000多家中小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专门为欧洲汽车制造大企业生产汽车零配件。瑞士自己没有汽车制造厂,但众多小厂却有能力专门生产汽车的某个零部件供外国汽车行业配套,如汽车门锁和橡胶、塑料制成的汽车密封件、安全装置、排气装置、刹车装置等产品。日本、香港、美国的大电子表集团都需用瑞士小厂生产的电子表马达、表壳、机芯,以装配各种型号的手表。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瑞士分公司每年有一亿多美元的零部件订单发给它在瑞士的合作伙伴,另外还向总部推荐,又为该国的中小企业在其他国家的摩托罗拉分公司每年揽到两亿多美元的“外活”。

“专、精、优、特”的独有优势

瑞士始终保持着百多年来钟表王国的地位,主要靠的是中小企业世世代代相传的钟表技术。上世纪60年代以前,瑞士钟表几乎独霸世界市场,到了70年代,日本、香港、美国的电子表业迅速崛起,对瑞士传统的机械钟表业形成了猛烈的冲击。面对国际钟表市场的激烈竞争,瑞士在大力开发电子表技术的同时,保持中小企业生产传统机械表的技术优势,走“专、精、优、特”路线,将产品做到极致,形成了同行业其他企业无法取代的特色。如大力发展高档名牌表和豪华装饰表,老牌名表欧米茄、劳力士和具有收藏价值的金表、钻石表、蓝宝石表、景泰蓝表、多功能用途表,高技术的太空表、潜水表等,大部分都是由小企业装配和生产的。这些小企业由于生产的高档豪华表技术含量高,工艺水平无与伦比,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居高不下,能够满足一些富翁和达官贵人的心理需要。据调查,瑞士手表平均价格相当于世界市场手表平均价格的5~10倍。高档豪华表虽只占瑞士钟表出口量的4%,但其出口值却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

抓产品质量赢得好信誉

瑞士中小企业十分重视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的关键取决于工人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企业员工的素质很高,不仅就业者必须接受正规学校的教育,而且还要接受专业职业教育培训,否则就很难找到就业岗位。瑞士中小企业为了保障产品质量,都舍得花钱对员工进行再培训、再教育。因此,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都很丰富,动手能力特别强。瑞士中小企业还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全部自动化)和检验设备(有些企业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的投资各占一半),每道生产工序都要经过检验才能过关,有的产品需经过几十次检验才能出厂。盛行于瑞士中小企业的一句口号是:“产品质量合格率必须是100%,99.9%都不行。”目前,世界上大型体育比赛所用的误差不到千分之一秒的计时表,全部为瑞士钟表企业所垄断。奈压精密金属制品公司是一家只有38名员工的小企业,专门从事超精细零部件加工。由于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加工设备,它加工的精细零部件误差正负不大于0.02微米。靠着产品质量高、信誉好,这家企业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

瞄准市场空隙发展商机

瑞士中小企业的规模小、人员少,一般只有十几人或几十人,中型企业一般不超过500人,自身不具备科研力量。但是为了适应现代市场对科技产品的需求,企业积极主动与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企业的科研单位联合,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如针对中东国家缺水现象严重和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2008年瑞士一家防水公司推出最新科技环保产品———“无水洗液”,这种洗手液在使用时无需用水,且携带方便,产品一问世,就深受消费者欢迎,当年就销售4000多万箱,以色列政府还对这一产品实行免税政策。瑞士中小企业还善于市场细分。1990年末,世界上不少著名的服装商纷纷抱怨服装市场饱和,然而瑞士一家小服装商却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了成熟女性职业装仍短缺,并据此推出了这类服装。结果,产品以品位高、款式新迎合国际流行趋势等特点赢得了众多职业女性的青睐,一举成为当年世界服装市场成长最快的女装名牌之一。

在营销国际化上下工夫

瑞士信息社会发展 篇4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流媒体网络、下一代网络、无线网络QoS、网络安全,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等。先后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项结题被评为优。另外,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已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瑞士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和欧盟项目。在IEEE Trans.on Parallel& Distributed Systems、IEEE Trans.on Multimedia、ACM PODC等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共25篇,曾获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教师一等奖及中央三台奖,中国电子学会年度优秀论文奖和国家广电总局优秀论文奖等。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记 者:颜博士,您当初是怎么决定去国外留学的?

颜金尧:当时打算出国,最主要的目的是出国学习深造。我觉得不论对我个人还是对学校乃至国家来说,都是有好处的。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就是我出国时的想法。

大多数人出国深造首先会考虑美国,但是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美国的签证很不好拿到。通过向一些老师咨询,我觉得其实去欧洲也是不错的选择,最终我选择了瑞士。2003年7月我到了瑞士苏黎世,开始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 Zurich)开始学习和研究工作。ETH是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全世界大学排名中处于前列。几年时间的学习特别是和教授和很多知名学者的交流让我在理论、学术和眼界方面都受益匪浅,现在看来,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记 者:听说瑞士是个生活环境很好的国家,您对瑞士的印象是怎样的?

颜金尧:瑞士风光如画、艺术气氛浓厚,是很多国内游客非常喜欢的目的地。在这个视角之上,我认为瑞士首先是一个一切都讲究秩序的国家。你也许听说过德国人的严谨,就像我的德国同事所说的:在德国,约会迟到三分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瑞士,可能你迟到了一分钟,就要向对方道歉。当然这是个玩笑,但是也能说明瑞士人的严谨。瑞士的产品如瑞士军刀、手表都是以质量出名,瑞士的金融业,瑞士的巧克力、奶酪世界闻名,其实除了这些大众消费品,瑞士的高科技水平是处于世界前列的,像医药、精细加工、IT等等都是国际领先的。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瑞士人严谨的个性和整个社会井然有序、精益求精的文化工作氛围之上的。

记 者:您能谈谈在瑞士生活和工作的感受吗?您在瑞士留学期间遇到过怎样的困难?

颜金尧:由教授主导研究所里的工作并直接深入科研教学一线,一切以科研和教学为中心,这是我印象很深的一点。在学校和在研究所里工作尤其得讲究严谨和一丝不苟,但是整体的学术氛围非常开放活跃,两方面结合得很好。一个原因是很多同事来自不同国家,背景不同所以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也会不同,通过每天、每周定期不定期的工作进展汇报、讨论,集体参与项目申报、总结,大家的协作交流很充分,彼此之间很有帮助。

说到在国外学习的困难,和所有人一样我首先面临的是语言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怎么克服这些困难,最好的方法是多交外国朋友,多和当地人接触,要求自己尽快地融入当地的环境。在融入过程中,上面的两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如果连交流都存在障碍,就谈不上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了。只有在通畅地交流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和外国同行探讨专业知识,并且获得尽可能多的理解和支持。

另外,虽然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科技进展很快,但毕竟外国同行对这些情况掌握得都很少,外国对中国发展的不了解甚至偏见也是我们在国外开展工作常常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我们作为个体到国外去,学习专业知识是首要的,此外,向国外介绍中国的情况、介绍中国大学在相关领域的工作,推动国内和国际上建立更多的沟通渠道和平台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我是在2008年回国工作的。现在回头看,在经过了最初的适应阶段之后,国外的科研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尤其在苏黎世ETH,必须承认比国内环境优越得多,但对我来说回国服务是早晚的事情。

记 者:听说您回国工作后,还经常要到瑞士去?

颜金尧:2008年回国的时候,我在瑞士的项目和合同还没有结束,那么我就争取和ETH以合作的形式继续完成项目。每年我会以合作研究的身份去瑞士一段时间。其实我很喜欢这种工作形式,也非常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在这方面提供的比较宽松灵活的环境。自从2008年,每年我都要邀请在瑞士一起合作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到北京来,给学校的老师和研究生作报告,搞学术交流,学校还争取到在计算机网络领域非常有名望的ETH合作教授担任传媒大学的客座教授。所有这些对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难得、非常便利的学习机会。我回国的这些年,学校对我也比较重视,支持我进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并且正在创造条件支持我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同时,学校也非常注重交流、重视引进人才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学校的校领导和一些老师,在此期间也到瑞士与我合作的研究机构和大学进行访问交流,学校曾经在瑞士开过人才招聘会。在我留学期间以及回来之后能在国内和国外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我感到很欣慰。

记 者:对留学人才回国后“水土不服”的现象您是怎么看的?颜金尧:您的观察很好。许多留学归国人员普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近些年来国内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在很多软环境和制度配套方面还是跟不上。很多留学归来的人适应了国外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回国一看发现了相当的差距,就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落差。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包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乃至到个人素质、环境卫生。举个简单的例子,北京才开始提倡垃圾分类,在瑞士这方面已经有很系统的法规,这样的意识早就深入人心,人人都有强烈的环保、维护社会秩序的意识,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话说回来这些都是我们要努力学习的方向,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任何的进步都需要一个过程,既然选择了回国工作就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并且要接受现状,这是一个心态问题。

说到我个人,2008年我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我当然比较适应,但当然也要有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毕竟这些年我在国外有一些变化,学校也在日新月异地成长。我原来在国内做技术工程项目比较多,而在国外做得完全是前沿的创新性的研究项目,我回来之后要根据学校的需要、岗位的需要做一些调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完全把进展良好的研究工作中断。现在社会上盛行一些风气,比如短视跟风、急功近利,但我觉得要坚持自己的特点和定位,坚持学术和科学,发挥自己的长处,把从国外学来的好的方法和理念应用到在国内的工作中去,一定避免急功近利、避免过分追求物质;在此同时,通过自己调整和适应,根据国家和单位的需要调整工作中的一些重点,毕竟国内外的国情是不一样的。

记 者:最后请您对即将回国工作的留学生们给一些建议。

瑞士信息社会发展 篇5

1 瑞士“奇迹”

单纯从人口和国土面积来讲, 瑞士确确实实是一个的“小国”, 但从经济和政治上来讲, 瑞士却是一个“大国”, 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更是居于世界前列, 达到81, 160美元。根据世界经济论坛 (WEF) 《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 瑞士已连续4年位居榜首, 创新指数位居全球首位, 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型国家, 其在纺织、机械制造、仪器仪表、医药、金融等十多个行业中占据着世界领先地位。作为一个人口和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能够创造今天的奇迹, 探寻个中原因, 坚持全方位的创新就是其领先全球的制胜法宝。

2 瑞士是如何通过创新实现强国富民奇迹的

2.1 创新意识强烈超前

瑞士没有更多可令其暴富的矿产资源, 但其强国富民的最大动力源泉就是来自全民持续不断的创新。从国家、学校、企业到个人, 瑞士创新思维与行动的触角可以说延伸到了每一个可能抵达的地方。这种立足国情、超前的创新意识, 正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前进的不竭动力。

2.2 创新基础坚实均衡

瑞士拥有独特的双重教育体制, 学生既可以享受到职业训练, 同时, 也可以享受到学术的职业培养。瑞士没有单纯以教学为目的的大学, 其12所公立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 绝大多数科研机构都依托于这些大学, 其在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表现得非常活跃。正是这种均衡的教育体制, 为国家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创新主体富有活力

瑞士产业发展的卓越成效得益于重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 而企业也能够通过与各方力量的协同创新获得超值的收益。单从瑞士企业在创新上的投入来看, 各类企业投入的科技创新经费一般会占到其销售收入的10%以上, 企业的总体投入则要占到全国总投入的70%以上。

2.4 创新核心力量雄厚

创新的核心还在于对创新人才的拥有。瑞士创新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从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其力量雄厚的创新人才队伍。资料显示, 瑞士每千人中从事科研的人数就达到了12人, 而每百万国民拥有专利更是高达460项之多, 更值得一提的是瑞士拥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多达20几位。这种高比重的人才力量, 可以说是许多国家都望尘莫及的。

2.5 创新环境开放优越

瑞士很注重创新软、硬环境的打造。硬环境上,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就陆续设立了多个执行有力的科研促进机构, 并对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平台的建设不断优化。软环境上, 瑞士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创造、创业的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的科教体系和有利于繁荣创新文化的传播体系。与此同时, 瑞士的创新环境也是开放包容的, 其凭借“中立政策”和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吸引了各国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新企业与各类科研组织的加盟。

2.6 创新保障持续有力

瑞士对创新的保障是全方位的, 从组织管理、制度支持、人才供给、智力引入到资金保障、风险规避、市场开发等, 各方面的保障有效地解决了创新中所能遇到的各种障碍, 确保了创新工作的高效运转。

2.7 创新协同提升效率

瑞士创新的效率很高, 这主要得益于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其所建立的区域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通过成立竞争力研究中心、建设协同合作的重大研究平台、共同培养优秀人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等方式, 统筹了区域内的创新资源, 形成了稳固的合作网络, 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并产生了许多高水平科研成果, 从而大幅提升了区域创新水平, 这种多元化、开放式、跨组织、跨学科模式是很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的。

3 当代中国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创新强国道路

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2年全球创新力企业 (机构) 百强中, 虽然中国专利申请数量领先全球, 但由于专利质量及影响力不足, 中国公司无一上榜。这个残酷的现实说明了我国的企业虽然架势拉得很大, 但决定发展后劲的创新能力却很弱, 与国际知名企业比较还有不小的距离, 亟待全面转型升级。“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作为后发展国家, 我国应该好好学习借鉴瑞士在创新实践中积累的一些共性经验, 并立足国情, 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改革, 通过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从而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3.1 国家层面

(1)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瑞士的创新就是在坚持传统和开放的基础上, 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创新之路。当前, 我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转型发展中即有弯道超车的机遇, 也有面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蓄势压制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挑战。所以, 必须努力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紧紧结合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实际需要,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通过创新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2) 加快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构建适应国家未来发展走向的国家创新体系, 是解决中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关键。从体系和结构上来看, 国家创新体系应该从创新资源、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着手, 通过破除各种体制和机制障碍, 不断优化激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整合和集聚各种创新要素资源,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建立起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目前, 我国创新效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各领域的创新要素过于分散, 不够集聚, 缺乏多学科的联合攻关, 以及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过于艰难。我国应该针对制约创新的这些症结, 借鉴瑞士区域协同创新的经验, 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 推动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 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 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在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与协同的同时, 推动技术创新主体的协同, 从而不断提升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4) 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瑞士缔造创新奇迹的最根本原因是培养和集聚了一批全球最顶尖的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要通过科教体制的改革, 培养与开发高端创新人才;二是以开放包容的环境从各个国家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三要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打造和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 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

3.2 地方政府层面

(1) 着眼未来, 制定符合区域发展的中长期创新发展战略。从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来看, 各区域之间的产业同质化明显, 产业之间竞争大于合作, 各级政府将精力过多地用于了招商大战、产业的争夺之上, 而在创新投入、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环境打造、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下的气力明显不足, 对影响本地区长远发展的创新发展战略缺少谋划。对此, 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及时地冷静下来, 理性地思考一下本地区创新发展道路的选择, 让发展真正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在国家创新战略主框架内, 立足产业根基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设计好本地创新发展战略的目标规划、时间表和路线图, 要通过发挥区域产业创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 构建各具特色、优势明显、高水平、多层次、开放性的区域创新体系。

(2) 立足根基, 全方位支持企业通过创新转型升级。作为地方政府, 绝不能为暂时的政绩再去盲目鼓动企业进行非理性的扩张, 一定要通过创新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资本和人力的投入, 并通过财税、金融、保险等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保障, 激励企业大胆进行创新实践, 同时, 还要通过区域创新联盟组织的建设推动企业科研技改的攻关, 从而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实力, 抢占世界范围的创新高地。

(3) 重点突破, 领跑全球相关领域的创新实践。国家在创新上必须做到均衡全面, 但各区域的创新千万不要面面俱到, 能够共享国家的资源就去共享和利用。要腾出更多的人才、财力和精力来推动创新型园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并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先行带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牵引整个区域创新实践的开展。通过对产业链高端领域的科研攻关, 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发展, 形成良性的创新生态循环体系。

(4) 常抓不懈, 加强创新的评估与跟踪。日益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然而政策实施后因为缺少专业部门对其进程及成效的评估与跟踪, 所以创新绩效比较低下, 这就会产生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因而, 建立一个配套的创新政策绩效评估与跟踪信息体系十分必要。

3.3 企业层面

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自身的发展理念、创新投入水平、管理体制机制和企业家素养等才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1) 企业家自觉是创新突破的关键。企业创新的关键是企业家, 企业家既是创新战略的主要设计者, 又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 更是创新环境的营造者。中国的企业家若想站立行业之巅, 挺起中国经济的脊梁, 首先, 一定要具备自主自强的民族创新精神, 有打造自主品牌的决心与毅力;其二, 一定要善于发现与创新, 具备卓越的战略眼光, 能够为企业不断注入新梦想、新知识、新方法, 只有敏锐洞察产业和科技发展趋势, 根据市场及环境的变化, 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才能使企业始终处在创新的最前沿。

(2) “五个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来袭, 为我国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面对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 除了寄托一些希望于外部助力之外,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 必须早日实施全方位的创新突围战略。一要通过科技创新, 培育和形成企业新的技术优势, 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 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二要通过制度创新, 激发企业的内在创造力;三要通过管理创新, 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的运作执行力;四要通过品牌创新, 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品牌效应;五要通过文化创新, 把创新的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 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 舍得投入是企业创新坚持的保障。与瑞士的企业相比, 我国很大部分企业过于看重眼前的“蝇头小利”, 不能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更大利益上着眼加大创新投入。企业在保障收入的同时, 一定要舍得投入才行。这个投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要通过持续加大的财力投入, 保障创新的研发, 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二要通过持续增强的人力投入, 保障创新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苗成斌.学习认知世界创新改变未来——赴瑞士学习考察报告[J].唯实, 2011 (07) .

[2]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04) .

瑞士信息社会发展 篇6

随着酒店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 许多国家都已经将酒店专业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范畴。瑞士的酒店专业教育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又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通过梳理瑞士的酒店教育经验及其启示, 以期对我国酒店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1 瑞士酒店教育发展概况

瑞士位于欧洲的中部, 面积仅为4.1万多平方公里, 人口795万左右, 境内多高原和湖泊, 可耕地面积很少, 是地理条件不佳、矿产资源贫乏的多山内陆国家。而瑞士却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瑞士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与长期以来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事业的理念和做法有着密切关系。除了阿尔卑斯山与日内瓦湖成就了瑞士美丽的景致之外, 瑞士也是世界上酒店业发展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这个仅仅有着近800万人口的国家却拥有4 600间酒店[1], 每年为世界3 500万之多的客人提供高水准的酒店服务。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理诺士酒店管理学院、格里昂酒店管理学院以及SEG瑞士酒店管理学院集团, 都是当今国际最知名的培养酒店业高层管理者的优秀学院, 培养了众多出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酒店管理人才。

2 瑞士的酒店教育特点

2.1 以兴趣为先导, 以实践为主线

“把热爱酒店的人集合在一起”是瑞士酒店教育最突出的特色。学生对自己所选择专业的热爱, 包含着强大的学习动力。作为酒店专业的学生首先要递交入学申请, 表明自己对酒店工作的喜爱之情, 同时提交至少一年在酒店或餐饮企业工作的证明。以洛桑酒店为例, 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必须经历厨房、酒吧、客服、迎宾等一整套实践, 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撑就很难完成枯燥的社会实践, 而这些实践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恰恰是随后三年理论学习的基础。作为酒店专业的研究生则必须具备至少两年的全职相关经验。正如学院所说:“我们录取的不是综合素质最好的学生, 而是最适合、最热爱接待行业的学生[2]”。

2.2 产教结合、学以致用

近年来, 随着旅游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瑞士的酒店教育也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 不断拓宽教学视野, 更新教学理念, 对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根据行业的发展进行完善和调整, 推出了许多实用性较强的新兴专业课程, 对于一些传统的酒店专业课程, 学校会根据国际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 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实用性与方法性;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 让实践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 将学过的知识及时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寻找答案积极探索, 从而形成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2.3 职业经验丰富, 一专多能

许多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师都有着在酒店工作的经历以及丰富的职业经验, 不少人甚至担任过总经理等高级职务。为了让教师队伍始终处在行业发展的前沿, 学院对教师给予高薪补贴, 并会定期安排教师到教学领域进行为期3~6个月的实践工作。瑞士的酒店专业鼓励一专多能的教师, 也允许教师在酒店或相关企业中担任一定的职务, 甚至会主动向企业推荐教师担任企业的兼职顾问, 从而保证了教师不脱离经营管理一线, 保证了教学的生命力。

3 对我国酒店教育的启示

我国的酒店专业教育起步较晚, 发展水平较低。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师资力量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借鉴瑞士酒店教育的成功经验, 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我国酒店教育健康、有序、持续和快速的发展。

3.1 改变传统观念, 营造教育氛围

在瑞士, 家庭、学校和社会已经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只有符合孩子兴趣和实际的专业, 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可以这样说, 在瑞士读酒店专业的学生, 无一不是对这一行业充满了热爱和向往, 并希望在这一领域中作出一定的成绩。正是基于这种对酒店教育积极的、正确的认识, 才使得瑞士的酒店从业人员保持了行业的纯洁性, 摒弃了功利性的一面;也使得瑞士的酒店业享誉海外。在瑞士, 许多酒店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 一生都在从事酒店行业。长期以来, 在我国的许多公众心中, 认为酒店专业的地位不高。甚至有些“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歧视的心理, 觉得学酒店就是伺候人, 吃青春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 最根本、最迫切的就是改变这种偏见, 构建终身职业生涯理念, 以全新的、发展性、国际化的眼光来看待酒店工作, 让真正热爱酒店的学生能自由地、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3.2 以行业实际为主导, 培养酒店专业人才

明确培养目标是瑞士酒店专业实践教学成功的前提。瑞士的酒店名校办学目标十分明确, 就是为酒店业界培养行业精英, 这种精英首先要懂得酒店服务业的技术特点和基本技能。在教育上则体现为以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 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酒店行业中脱颖而出。将管理与实践, 理论与服务操作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目前, 我国在酒店专业学生的教育上, 存在着两种倾向, 一是过分强调重实践、轻理论, 特别是轻视学生对酒店管理宏观认识的把握。二是注重理论知识传授, 忽视基本操作技能和实践的锻炼, 空有纸上谈兵, 却难于深入一线, 无法成为酒店的服务型管理人才。从学历构成来看, 我国酒店的管理人员通常也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学历低, 但资历深厚, 这类职员是从基层做起, 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 但由于理论知识和管理功底的欠缺, 一旦升入高层管理人员, 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另一类是从管理培训生起步, 学历层次较高, 但对一线的很多实践细节却不了解, 在工作初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熟悉酒店环境。而从酒店的角度看, 当今酒店最缺乏的就是集应用性、实践性、理论性和公关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3]。借鉴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的经验模式, 我国的酒店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注重把握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原则。在培养层次上, 既要有专门技能, 又要有综合应用 (运用、设计) 和理论研究 (策划、研发) , 所培养的酒店人才, 不仅要有专业素养, 还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 不仅具备理论知识与业务水平, 更要具有管理水平。

3.3 内外并举的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高素质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 也是酒店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瑞士的酒店教育深切地意识到认知实训课程对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性。瑞士的酒店院校多由学校和酒店两部分构成, 也可以说学校本身就是一座酒店, 所有学生的校内实训都是在学校自有酒店完成的。例如学生会在专业厨师的带领下, 轮周值日为在校师生做一日三餐和酒水的调配。在制作过程中分析产品质量, 有了问题调查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同行业接轨, 学校还会聘请希尔顿、凯悦、洲际、万豪等国际酒店集团CEO组成的顾问团队, 定期为学生做公开讲座, 通过讲座他们将全新的行业信息和理念介绍给学生, 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国外的教学实践证明, 职业性的教育最有效的教学媒体不是电脑、黑板甚至更先进的教学设备, 也不是模拟实验室, 而是真实的工作情景和工作过程。因为再真实的模拟环境, 仍无法再现真实的工作情景和工作过程, 最多只能传授显性的技能, 却根本无法或者说不能承载技能传授中的灵魂[4]。

3.4 师资建设注重实践

教师的职业素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殊行业。它一方面需要教师的理论功底深厚, 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有相当的管理实践经验, 并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此, 我们可借鉴瑞士酒店院校的一些成功经验,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去调研。首先, 多引进“双师型”素质的教师, 在工作期间, 学校提供给教师定期深入企业服务挂职锻炼的机会。任课教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深入酒店第一线进行顶岗锻炼, 以熟悉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前沿动态, 考察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熟悉新的管理服务模式, 强化服务与管理实践能力, 更好地为学生传授最新的酒店经济发展资讯、企业最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法, 更好地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

摘要:瑞士的酒店教育在教学体系、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各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经验。通过对瑞士酒店教育特点的介绍, 提出可供我国酒店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瑞士,酒店,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财政下一篇:自学与能力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