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化学自学能力培养论文

2022-04-25

中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间,在中学教学中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方法和能力的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兴趣是取得成就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做事的动力之一,有了兴趣在具体的行动中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生化学自学能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化学自学能力培养论文 篇1:

结合实际谈谈化学课堂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教学的操作性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为了教育界的一种共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品质,并结合课前自主阅读和课堂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自学能力;培养;探究性学习;操作性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8.035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自学。“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自学的习惯、自学的能力,让学生能自学自励,一生做主动有为的人。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经常是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接受,更不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导致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小的方面说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大的方面说生活中更不具备自主创新精神。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平时注重培养。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通过各种办法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设计新颖的新课引入法,借助实验、图片、录像故事等手段争取把学生带入到引人入胜的化学情境里。如,学习“联合制碱法”时,可以介绍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讲到“氨气的性质”时,可以讲在生活中人们借助化学手段来检查输送氨气的管道破裂;在做钠与水的演示实验之前,可以带领大家参观化学实验室,利用各种药品的储存办法,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穿插一些与化学有关的新闻与案例,让学生有意无意中巩固知识,接触多了,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也就大大增加了。

二、重视课前阅读预习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基础

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也体现在阅读时对课本内容的领悟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往往在其他各科的题目理解和审题方面不易出错,所以我们平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本进行自主学习,边阅读边思考。鼓励学生边自学边概括知识点,做好笔记,以提出问题的方式检查自学效果。如“本节内容和我们前面所学的哪些知识有关联?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什么?”其次,在课堂教学时边讲边对学生在课前阅读时记录的问题答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从而突破对重难点的把握。最后,布置适当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解决。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交流意见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在讨论中自查自测对于知识点理解的不同,从不同到形成一致的见解。对于一些实验设计方面的知识,必要时可以提供条件进行实验验证,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在上一节有实验的课之前,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自学,弄清实验的原理和目的以及注意事项。比如,要求有能力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设计简易装置,以更好地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热情。

在做课堂演示实验的时候,尽量避免教师全部演示实验的做法,将部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改为边教学边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重视信息处理能力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

在高考中,化学实验设计是历年的重点考查内容。分析近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有机化学部分涉及到的知识越来越多,其对实验的考查,已从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逐步过渡到能够根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合理利用实验材料,得出科学结论。

这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要求學生分析、运用文字和图表中蕴藏的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的转换,结合所學知识正确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述能力,能用恰当的词语准确、清晰、流畅地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述出来。

五、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自测,深化自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不断指导学生自我反思,如“我理解了什么?”“我掌握该章节内容了吗?”“我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我的解题思路对吗?”这些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能够不断地促使学生自我反省,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改进学习策略。

总之,自学能力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预习、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做作业、自测、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到自主学习的正确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陈峰.初中化学导学式教学模式[J].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1

(12):55-56.

[2] 张玉贞.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广东化工,2013

(21):200-201.

[责任编辑 冯红伟]

作者:董文静

学生化学自学能力培养论文 篇2:

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探索

中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间,在中学教学中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方法和能力的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兴趣是取得成就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做事的动力之一,有了兴趣在具体的行动中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过知识后,对这一知识的应用想得越多,就说明他对这一知识越感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较高时,适时引导让他们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科学方法是理解掌握和应用科学知识的桥梁,它决定着科学活动的成败,也决定着科学学习的效率。对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思想方法的日益了解、体会、积累和熟练,会使学生的思路开阔、敏捷和灵活。在化学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应用不同的方法。最基本的是先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阅读获取有关化学知识,如物质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再让学生把阅读得来的知识概括、总结表达出来。如对一些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阅读后总结,然后再表述。再次是基本学习方法的培养。如认识过程中的知觉、概念、分析、判断和结论,这一方法可以在物质的量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1)学生计算1mol铁、铜、铝、水、硫酸、氢气、氧气、二氧化碳在大气压0℃时的体积;(2)分析大小的原因;(3)得出气体的摩尔体积。让学生体会用普遍联系变化的方法来分析认识物质。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自学起来就会应用自如,不断提高。

二、适时总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但这一些方法往往不系统,很难成为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有效地总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靠教师的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捷径”,当然这种“捷径”不是教师把现有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的过程中应用观察力、思考力。概括总结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基础知识的总结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如“氮族元素”学生了解了不少物质,让学生总结这些物质的性质相同、相异点,并找出它们的关系。学生用图、表、关系式、文件等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再分组讨论对比各自总结的优点、缺点。这样使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进一步可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应注意训练思维的严密性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中通过一些比较、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严密性,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如卤素这一章单元小结设计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区别与联系,使之思维严密。

1、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I2+KI=2KCI+I2 B、F2+2NaCI=CI2+2NaF

C、Br2+2KI=I2+2KBrD、CI2+2KBr=Br2+2KCI

2、能直接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A、HCIOB、NaCIO C、Ca(CIO)2D、CI2

三、注重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特殊能力

实险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也体现了化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它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特殊学习能力(化学观察、化学思维),选择运用创造学习方法的能力,自我评价和反馈能力的最好内容。它有着其他内容无法比拟的特点。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做一些探索性实验。传统的做法是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这种做法在学生认识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观察、分析、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或得出结论,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证实一物质的存在(亲眼看到)和它的性质。如“氯水成分”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氯水的颜色;再取少许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变化);第三取少许氯水,放入有色布条(观察其变化);通过学生观察让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氯水中的微粒)。这样的认识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分析物质成分的基本方法;这一过程是讲解无法代替的。它也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对有疑问的一些知识实验证明,在实验中找出答案。

(作者单位清涧中学)

作者:李建雄

学生化学自学能力培养论文 篇3:

基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摘 要】以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运用变化观点与平衡思想应用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乃至爱上化学学科。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3章第4节。本课内容以设疑、答疑、论证的方式呈现,体现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以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应用化学原理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能更好的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經学习了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应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问题的能力,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沉淀溶解和沉淀生成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离子反应和溶解平衡,变换角度看问题可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不仅从理论层面讨论分析问题,更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特点——实验探究与理论相结合,手脑并用既能“想到”也能“看到”,还能用化学原理解释实验现象的本质。根据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起到引领,启示的作用,还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推手。

二、设计思路

化学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根据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中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我重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以达到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通过沉淀实验小视频给学生体验化学的美感,激发学习的热情。亲身体验沉淀的生成,宏观辨析各种沉淀的不同颜色、状态等;指导学生进行过量NaCl溶液和少量AgNO3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是否还有Ag+的检验实验,与学生的已有认知形成冲突。从不同角度分析、探究问题,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自主建立、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通过设计实验探究,从宏观上更透彻的理解沉淀的生成和沉淀的溶解、转化。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学会变换观察问题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思考,以期全面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并且学会不仅仅关注发生变化的事物本身,还要关注影响事物变化的环境。通过实验宏观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在探究中寻找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解释锅炉水垢的处理、龋齿的防治等,提高运用平衡原理的思想,感悟化学对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常见的工业除杂流程、污水处理等技术,体会化学的社会价值及意义;从而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分析电解质溶解度数据、水垢处理流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处理信息、运用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发展化学信息素养。

2.在体验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微观探析与宏观探察的能力,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3.在总结难溶物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特点、平衡移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证据推理、辩证统一的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等学科核心素养。

4.在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对龋齿的防治、锅炉水垢的处理分析中,形成从化学角度,用化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和应用。

突破策略:通过设计沉淀生成的实验,设置疑问,再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氯化银饱和溶液中的溶解平衡,从宏观现象到微观反应使学生感知到平衡的存在,利用水垢的处理,溶洞的形成,龋齿的防治理解平衡的应用。

2.教学难点:学会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学会变换角度挖掘事物的本质,领悟辩证统一的思想,运用移动原理解释沉淀生成、溶解、转化的实质。

突破策略:由沉淀实验引发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再进行验证实验,说明、取证,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沉淀完全与沉淀的溶解平衡的对立统一,感悟辩证统一的思想;通过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的实质。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听课表现以及课后与学生谈话交流、习题训练等方式有以下几点感受:

学生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和应用理解到位,学生对难溶电解质的难溶性和溶解平衡的关系理解,变换思维角度的练习还有待于加强,设计探究生成氯化银沉淀的溶液中是否还有银离子和氯离子来引导学生认识这个问题,我感觉到这个实验的设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打破了学生思维中沉淀溶液中不会有离子存在的定式思维,从而建立了不溶的相对性和溶解的绝对性,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基本掌握,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应用,才能成为学生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研究化学的积极性,探究新事物的欲望,体验到化学的社会价值,而使学生乐于学化学,感受到研究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学化学。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生实验能力不足,有的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有的实验操作不规范,小组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分组后没有合理分工,导致有的学生看热闹、盲从。我认为这和平时课堂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应该提倡多采用实验课堂,加大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发现深入挖掘课本中涵盖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度,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把课本中的资料及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在每一节课中渗透,每一次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来,真正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作者:刁淑春

上一篇:石油企业专业技术培养论文下一篇:化工信息技术生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