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2024-06-30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共10篇)

篇1: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显得特别重要,而学会学习的关键则是要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但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等于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学生有了这把钥匙,就有了获取知识的自由和能力。当前,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强调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化”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目标,知识规律,以课文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各类知识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呢?首先我们要从三方面入手

1、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儿童刚入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生是自己的事。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

2、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3、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如今,知识的更新日益迅速,知识海洋浩瀚无垠。然而,学校不可能把学生一辈子需要的知识教给他。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还有许多的机会,还有许多的新知识需要学习。自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显得特别重要。而学会学习的关键则是要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二、培养自学能力的基本过程

小学生的知识少能力低,他们的自学能力需要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才可能基本形成。大体上要经历教给方法、训练辅导、独立运用和总结提高四个阶段。

1、教给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传授给他们一系列的学习方法。教给小学生自学方法,语文教师要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的语言,简明扼要的讲清要领,使小学生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另外语文教师还应记住,教给小生学习方法,不能笼统的空讲知识,一定要结合所学课文,特别是小学生学过的比较熟悉的课文来讲,这样学生才能充分理解,掌握要领。

2、训练辅导

一种自学方法,要在反复训练中才能掌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给小学生介绍一种自学方法后,就要及时结合语文课本,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针对性较强的练习,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训练,使他们尽快掌握这种自学方法。另外,训练小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辅导。在训练中出现困难和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辅导时要有的放矢,因村施教。

3、独立运用

独立运用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要为小学生的自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创设优越的情境,设计分量适宜的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总之,独立运用教师要不失时机,要不拘一格,尽力调动小学生独立运用自学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独立运用中熟练掌握各种自学方法。

4、总结提高

小学生总结自学方法的过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但仍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指导,在总结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自始至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特别注重引导小学生遵循从感性到理性和“理论——实践——理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认真总结出自学方法的规律性的东西来。这样,才会使小学生充分认识自学的规律,牢牢把握自学方法的要领,切实让小学生对自学方法能学得懂,用得上,说得出。既然自学方法的总结是小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总结的过程中,就要自始至终充分体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人人总结,个个发言。另外,还要着力引导小学生总结出自己自学的决窍,总结出自己富有特色的自学方法来,让小学生在总结自学方法的过程中也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丰富和发展教师所教的自学方法。

三、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1、探究性自学法。首先,在探究的初步阶段,学生探究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很难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提示,开启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引入一个深层次的阶段。学生就会边读边思。在这个过程中,根据老师或自己提出的问题,从教材中搜集信息、整理信息。

其次,再教学时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主要探究一些基础知识.如字词之类及文章的大概内容.因为在初读得文中,学生首先会发现一些不会读、不会写,不懂意思或比较模糊的字词。学生可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或借工具书来解决问题。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自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已动手动脑的能力,摒除了依赖教师的思想。

采用探究性学习法,教师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应注意以下几点:教师应把宽容、微笑带进课堂,为探究性学习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应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的风气,应大胆的探究和怀疑;多表扬,重鼓力。

总之,探究性学习法,对学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培养创造品质,优化整体素质有很好的作用。

2、在体验中发现问题自学法

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性和意识。体验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体验的特征表现为:

(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已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已的眼睛去看,用自已的耳朵去听,用自已的嘴说话,用自已的手操作,即用自已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已的心灵去感悟。

(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环境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角度上讲,就是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三)有了体验性,还应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学生发现问题。“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的方去,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四)在教学生自学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传统教学藐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要求学生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锅者”的做法,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因此,必须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这种差异性,并把它视为一种急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异化,在教学活动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要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

显然,以上两种学习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包括的。它们虽然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却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惟有如此,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之,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非轻而举之事,还需我们做大量细致的教育工作。新时代呼唤新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果断地改变教学思想,必须尽快地树立现代新的教育观念,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学生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等基本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从而把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篇2: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起他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1.利用工具书进行自学,培养自学能力。工具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拐杖”。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并引导他们养成借助工具书来学习的习惯。

2.给出自学提示,培养自学能力。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有限的,学什么、怎么学,这对于小学生自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让学生自学不是空喊出来的,而要有一定的学习目的。因此要想让学生自学,教师必须先让学生弄清学习目标,给出自学提示。

篇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语言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乐趣。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的动机,一类是内在的动机。前者,如教师的奖励、表扬与批评,但这只是激励学生暂时起作用的因素,而长期起作用的则是内在的动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发生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有趣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我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今天,老师陪同大家一起到海底世界看一看。随即播放录像。学生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看到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产生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以吸引学生把视野扩展到课外,有时,故事讲到高潮或精彩处,戛然而止,告诉学生想知道下面的内容, 就去阅读某一本书, 大多数学生都会借来阅读。

常言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经常表扬班内和校内自学有成效的学生,介绍自学成才的趣闻、刻苦自学的实例。比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海伦·凯勒,还有勇于为科学事业献身的陈景闰,华罗庚等,让学生经常有学习的榜样、奋斗的目标。

二、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

学生有兴趣学习,就会爱学习,但爱学还要得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是我们所想要的。因此,老师还要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

心理学上把学生学习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被动的、应答性的学习行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什么问题,总是跟在老师后面转。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养成被动应付、不动脑筋的不良习惯。另一类是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行为,其实质是开拓学生思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知识。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在教学中,如果不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就带有盲目性,效果甚微,也就达不到训练的目的。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该教给学生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我是这样做的:

1. 先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

在教学中,我通常要求学生首先把课文反反复复地多读几遍,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再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去读、去想;再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2. 抓住关键,重点分析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找出重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段,通过查工具书、同学间讨论、问老师等方法来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读课文的。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2)再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借助字词典,解决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三读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

要划分层次,首先要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哪几个自然段讲的内容相近,就把它们合为一段,再看看每段写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出来,有时也可抓重点,总起句,总结句归纳。

(4)连结段意,抓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内容是什么?只要把各段段意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抓住了主要内容。

(5)精读句段,理解课文,这一步是读懂课文的关键,要抓住重点词、句,仔细体会其中的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如作者写途中的风光,以色彩描写来突出山里景色的明艳,写溪流抓住溪流的变化突出小溪的欢快,衬托作者愉快的心情。如“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从句子中体会出,小溪依山而变,形变,速变,声也变,变化多,变化快,使人愉快,引导学生想象小溪的样子,读出小溪的欢快和喜悦之情,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通过对重点句子、段落的分析、思考,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趣,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生学习了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一步步地去理解课文,从而真正读懂课文。

3. 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往往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自读课外书籍,告诉学生读书的方法,如浏览,精读,或联系生活实际有选择去阅读。

三、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

一个人的习惯是要长期养成的。培养小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首先要有严格的训练,从小抓起对孩子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其各方面都养成自学的习惯。其次,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学计划,自己检查落实情况,自己衡量自学效果。老师要时常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问题,长期下去定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成功的,我们要从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抓起,持之以恒,把学法指导作为重要的目标来实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摘要: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工具课, 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作者从三方面作了阐述:培养学生自学语言的兴趣;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培养自学语文的习惯。从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抓起, 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

[2]河南教育.

[3]心理学.

[4]素质教育读本.

篇4: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学能力 培养

小学语文学科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和关键学科,从长远来看,学好小学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构建整体知识体系的基础,更是学生在日常交际和交流的过程中应用最多的学科,所以学好小学语文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为了更好地落实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们小学教学中全面推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通过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设计和科学的安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我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培养自学能力的基本过程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和我们常见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不同的一种在现代教育中比较推崇的学习模式。在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己的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等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整个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但是从小学生的现实状况来看,因为他们的年龄相对较小,知识储备不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所以他们的自主学习必须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经验,一般是分为教给方法、训练辅导、独立运用和总结提高这四个步骤。

(一)教给方法

是指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传授给他们一系列的学习方法。教给小学生自学方法,语文教师要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讲清要领,使小学生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同时在讲的过程中要把方法讲细、讲透,这样学生才会有据可循、掌握要领。

(二)训练辅导

学生在掌握了自学方法之后就需要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最终结合自己的实际真正掌握了,也就是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加强相关的训练和辅导,然后我们语文教师再予以适当的规范,最终形成符合学生实际的自学方法。

(三)独立运用

所谓自主学习,最终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应用和实践的,所以当我们语文教师感觉到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之后,就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独立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的机会,真正锻炼学生

能力。

(四)总结提高

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最终是否适合学生,还是需要和每一名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来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最后还是需要总结的,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了解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之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我们教师科学地予以引导。

(一)教小学生学会查字典,培养自学

能力

字典作为在语文学习中主要应用的工具书,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作为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相对较少,特别是字词的积累有限,在自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生僻字、词,这就需要字典这个助手了。因此,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首自学过程中先我们就要教会学生用字典,提醒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养成科学地应用字典的习惯,为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会小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自学

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只有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才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真正基础。”学生掌握了规律性知识这把钥匙,就能打开知识的大门,就可以温故知新,有理可推,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在学习上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飞跃。

下面就“把学习各类文章的基本方法交给学生”谈一些做法。

第一,要抓特点。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抒情性散文,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各段结构鲜明,写法大致相同。根据课文特点,立足于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抓一个段落(季节)为例,让学生触类旁通,自学其他段落。

第二,要抓重点。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类是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事表人。文章通过记叙董存瑞在战场上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来表现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在讲读时,教师有意识地把重点放在:①找出表现董存瑞勇于献身的重点句(语言、动作)。②理解其重点句的含义。③理解描写神态的词在句中的作用。

(三)教小学生掌握学习步骤,培养自学能力

西方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不教,并且“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即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的方法十分必要的。

总之,现代教育的发展给我们的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应该是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如何结合时代的需求做好我们的小学教育成为我们每一位小学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对的课题。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应该说是较差的,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尤为关键,做好了这一步,学生的学习习惯就会优化,主动学习的意识会增强,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7).

[2]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

[3]刑永富.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6).

篇5: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语文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人们常说的道理。事实也是如此:这些自认为“曾经遭受人生挫折”的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自己学习的强烈欲望自然会在心中再次产生。他们有了内在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确定与之适度的学习内容,以此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让他们在每次学习中能够得到满足之后对下次学习内容也充满期待。

二、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

1、指导预习方法。预习要放在课内进行,一般在培养的起始阶段,每教一篇课文之前安排一节预习课,教师对学生指导的重点要放在让学生会思考会阅读上。

指导应面向全班学生,对多数学生碰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当然,对学习上有困难、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加强巡视和个别辅导。

2、提出预习要求。对学生的预习,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要学生在预习时读通课文,要读得正确、流畅,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要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些课文有中心句,可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捕捉佳词警句,并对这些词句作初步的评析。

3、提供预习提纲。为了激起学生的预习兴趣,指引学生正确的思路,可以提供预习提纲,让学生看问题去预习课文。

例:《黄山奇石》一课的预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闻名中外 形状奇特 陡峭 笑呵呵 尽管

(3)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几种石头的名称?(用笔划出)奇石之名都与该奇石的形态有关,想想人们为什么给这块石头取这一名字?

预习提纲应精心设计,要努力做到四点:一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的实际。二要启发性,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质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三要有趣味性,对课文的预习提纲要形式乐趣。四要难易适当,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占很多篇幅。

好的提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师舍得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

4、预习要有检查。跟任何工作一样有布置就得有检查。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要做到三次检查。第一次是学生自学时巡视,及时指出犯错误之处和解答疑难。第二次是学生自习后,对学生的预习,按提纲检查,纠正读音和字形上的错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以便在教学时弥补不足。第三次是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答疑,当学生提出带有普遍性的疑问时,可放在讲读课文时再解决,而不要急于肤浅地回答,以免学生一知半解。

5、课文学习前指导学生预习,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找准重点、难点,创设台阶,降低难度。

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

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

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

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

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如果对某种东西有兴趣就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去了解它,接触它,甚至深入的探索。语文阅读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得到了了解,就能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从而就能从阅读中获得许许多多的知识,对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关键是如何才能让学生自我地对阅读产生兴趣而不是硬逼出来的兴趣呢?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时候需要注意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才刚刚接触稍微长些的课文,认识几百个字,二年级学生具有天真、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好奇心驱使他们想要了解文字这个美丽世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图文并茂的插图,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客观的条件。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上,他们对色彩和构图新奇的图画充满了好奇心。利用图画进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的心灵在愉快的体验中成长。

例如,在上《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借助课本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针对葫芦藤上的叶子,藤上挂的小葫芦,人物的表情,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就所得结论顺势引导他们追究其中的原因,学生就会产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就会很自主地去阅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二、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理解、阅读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动态、鲜艳的画面往往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动静相宜、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不但可创设出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还能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营造出各种浓厚的教学氛围,而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做到的。小学生就对所学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甚至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注意力也会更多的集中到学习中来,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例如,《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利用多媒体《黄山奇石》的教学中,我不但引导学生读文、看图、想象黄山“四绝”的几个镜头,使学生感受到了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明白了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针对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设计几个问题,然后把他它们展示给学生,再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去读文本,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可以借助字典,借助注音,也可以暂时放一放。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具体的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理解文章要义,领会其思想感情或其中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再阅读时,就会熏陶和享受在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意境优美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三、创设情境,个性化阅读

每篇文章都有其布局、表达等各方面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文章,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教学,不须面面俱到,却应扎实有效。真实有效的课堂就应该以读为主,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地有所感悟。

在教学中还创设好一定的活动情境,使课堂教学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又如,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因为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为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研读,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如有的同学喜欢朗读,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等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学生用感情朗读、画、抓重点词、动作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产生的效果也非常好。另外,教师特别注意学生的诵读。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范读,然后用“谁能比他读得好”引起学生比一比的兴趣,激发读的动力,还用配乐读以及齐读等的方式,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篇6:小学语文如何培养自学能力

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需要教师“安排”,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课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你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次日同学交流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是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持学生的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

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

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

如《尊严》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的特点。

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

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

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激发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高水平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保证。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指向作用、激发和维持作用以及调节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能促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高水平的学校动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艰辛而枯燥的过程,尤其是自学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因为一则自学既无教师的辅导无同伴的帮助,二则在面对现代如此多的娱乐媒体静下心来自学的却需要较强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

篇7: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增城市清燕小学赖伟雄

【摘要】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识字和阅读等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兴趣,才不会把它当成负担,反而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自觉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能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从而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形成。

以疑激趣。“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学生注意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什么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而刻苦学习的目标?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抓住主要问题来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较好,很快便弄清课文的本意。

以境引趣。小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很多是写人或写景为主。在讲授写景的文章时,我注意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珍珠泉》、《桂 1

林山水》等的教学中,我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听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

以读生趣。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因此,利用语言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在教《检阅》一文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取“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和“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强化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此,我注意提出预习的要求,讲清预习好处的道理,教会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预习:第一层是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等,为理解课文作铺垫。第二层是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是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我在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学生按照预习方法,各自进行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本文是一个小故事,主要是以村庄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来展开故事的;本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写;写作特点: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叙述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等。

自我探索,打好了定向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有疑问,什么地方还不会,都心中有数。听课时,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理解的问题上,特别是不懂的地方,学生更专心听讲。这样,教师讲课更注意定向,更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我上题为《生命生命》的公开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懂得听心跳感受生命的存在;对怎样的生活态度或方式就是在“白白糟蹋它”有疑问;对怎样珍惜生命不会理解,师生都心中有数。我上课时,重点讲的内容就有:①珍惜时间;②造福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③坚强乐观,不自暴自弃;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惜生命,善待自己,才能珍惜生命。学生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专心听课,学习效果自然提高。

三、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自学之路的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如在《画杨桃》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自学的路子进行自学。首次读文,学生都很自觉地边读边画出生字、词,然后用字、词典排查生字。大部分同学会认“嘱、审、肃、响、悦、诲”6个生字;会写“叮、嘱、排、靠、幅、审、肃、响、悦、熟、悉、诲”12个字;会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响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二次读文,学生能边读边思考,划出文章的层、段,并有不少学生懂得段落大意:第一自然段:讲父亲教“我”画画: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第二至十八自然段: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第十九自然段:讲老师和父亲的话,使“我”一生受用。梳理完文章后,再一次读课文,最后归纳出:课文主要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都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使我们懂得了在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生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运用所学方法,去自学不同类型的短文,读懂短文。不断探究,使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兴趣、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养成预习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开展了自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8: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浓厚兴趣,便会持之以恒,一如既往地认真去做。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将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比如,在教学长春版五年级下册《鸟的天堂》一课时,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是怎样想的“, 鸟的天堂”在哪。紧接着用PPT展示鸟的天堂相关图片,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了文本。

二、借助工具书,解决简单问题

对现在学生来说,工具书主要有教材全解、字典和词典。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见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要让学生及时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自己解决, 培养学生养成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的好习惯。如今很多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对一些常见字、词往往不明其意,有的甚至只知其表面意思,不明白更深一层的含义。其实,培养学生勤查字典、词典是使学生掌握汉字音、形、义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做好“ 四到”

多读书,读好书才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现在学生来说,应主要教会学生读书方法。比如,什么样的文章应该做到精读,什么样的文章可以略读。精读,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就是要用心去读,也是“四到”之核心。如果心不在焉,即使其他“三到”都做了,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手到,就是要做好批划,读到非常精彩的描写、语句都要用笔画出来,读到有感触的地方,要及时抒发情感,用笔写下来。另外,如果想要达到认真阅读,一定要做到读通、读懂、读熟、读活。

四、善于发现,敢于质疑

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没有要质疑的问题, 说明学生没有学进去,没有学到知识,能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东西。教师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为他们创设探讨交流的自由空间。比如,在教学长春版六年级上册《“真美”与“真糟”》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教学二年级下册《蜻蜓和蚂蚁》一课时 ,有的学生提问 :“蜻蜓和蚂蚁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些疑问,或能帮助理清文章脉络,或点明文章中心,或点明写作特点等等。

总之,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便会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动脑思考,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会学习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如何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也是当下每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采取恰当方法,正确引导,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好习惯,对学生终身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9: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关键词:恰当方法;培养兴趣;自学能力

什么是自学?自学就是独立、自主学习,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只要有了自学能力,学生才能会学习,知道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估量。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浓厚兴趣,便会持之以恒,一如既往地认真去做。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将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比如,在教学长春版五年级下册《鸟的天堂》一课时,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是怎样想的,“鸟的天堂”在哪。紧接着用PPT展示鸟的天堂相关图片,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了文本。

二、借助工具书,解决简单问题

对现在学生来说,工具书主要有教材全解、字典和词典。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见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要让学生及时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自己解决,培养学生养成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的好习惯。如今很多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对一些常见字、词往往不明其意,有的甚至只知其表面意思,不明白更深一层的含义。其实,培养学生勤查字典、词典是使学生掌握汉字音、形、义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做好“四到”

多读书,读好书才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现在学生来说,应主要教会学生读书方法。比如,什么样的文章应该做到精读,什么样的文章可以略读。精读,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就是要用心去读,也是“四到”之核心。如果心不在焉,即使其他“三到”都做了,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手到,就是要做好批划,读到非常精彩的描写、语句都要用笔画出来,读到有感触的地方,要及时抒发情感,用笔写下来。另外,如果想要达到认真阅读,一定要做到读通、读懂、读熟、读活。

四、善于发现,敢于质疑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要质疑的问题,说明学生没有学进去,没有学到知识,能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东西。教师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为他们创设探讨交流的自由空间。比如,在教学长春版六年级上册《“真美”与“真糟”》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教学二年级下册《蜻蜓和蚂蚁》一课时,有的学生提问:“蜻蜓和蚂蚁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疑问,或能帮助理清文章脉络,或点明文章中心,或点明写作特点等等。

总之,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便会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动脑思考,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火.引导主动学习 提高自学能力[J].教育评论,2002(01).

[2]汪培甲.谈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33).

[3]王玲.让学生的学习扬起主动的风帆:浅谈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16).

[4]刘春兰.也谈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家教世界, 2013(24).

篇10: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

一、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1、设疑激趣。一般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个跃跃欲试: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情境引趣。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圆明园的毁灭》、《松鼠》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把历史资料或优美景色或同学生疏的动植物再现出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怡然高涨。

3、多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

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

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上一篇:三水厂参观学习记下一篇:蝴蝶结怎么做手工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