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心理训练

2024-06-22

运动员心理训练(精选十篇)

运动员心理训练 篇1

关键词:射箭运动员,心理特征,心理训练

在射箭运动中, 对于高水平的运动员, 能否在比赛中发挥优异成绩, 主要因素已不是技术水平, 而是心理素质, 有专家认为高水平的射箭运动员在比赛时, 其成绩约70%依赖心理素质, 而只有约30%依靠技术[1]。可以看出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在竞技体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竞技体育的比赛残酷性与竞争激烈性, 心理要素成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非常大的障碍。因此, 教练员和运动员也都非常明白心理要素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一个非常客观的事实, 教练员安排运动员训练主要就是挖掘运动员的心理力量, 以这样的心理潜力作为运动员取得好的成绩作为保障。射箭运动与其他的竞技体育不同的是, 需要极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 现代射箭运动员一般认为心理训练、体能训练、技术术训练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 心理训练已经成为射箭运动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 任何一项竞技体育赛事, 对运动员的要求不能仅仅要求具有非常完美的运动能力, 同时心理素质要求才是竞技体育赛事的最为突出的要素。如若一名运动员具有完美的心理素质和竞技状态, 那么该运动员很轻松对的完成每天的训练任务, 往往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射箭运动员的心理特征阐述

(一) 心理状态复杂性

射箭运动员跟其他竞技运动员几乎都具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特征。有时候射箭运动员心理状态比较稳定, 但同时又会引起运动员心理情绪的波动。各种心理状态是与人的思维、情感、动机以及对己、对人、对物的态度有关, 是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 在某一时间里相互结合, 就构成了人的情绪[2]。可以看出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旦运动员不能很好的处理情绪问题, 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在运动员情绪里面, 总有一种情绪要素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情绪要素若是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 这极有可能激发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的发挥, 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成绩;但相反的是, 运动员的情绪要素不是积极的精神面貌, 而是带有一定的消极要素其中, 这必将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发挥的竞技技能, 往往会表现出对训练产生厌恶、完成训练动作的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综上所述, 心理状态的复杂性是每一个运动员不可避免的情绪, 但需要运动员将情绪转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斗志, 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二) 心理状态稳定性

运动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 其具有很好的心理素质, 往往表现为心理状态非常稳定, 非常放松。在射箭竞技体育赛事, 射箭运动员往往表现出非常稳定的情绪, 但一些心理不好的因素中, 往往运动员都能很好的保持持续稳定的情绪, 很少受到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当然, 能尽快克服心理状态的不良情绪, 这也需要运动员有很高的情绪调整方法, 这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心理调节能力, 往往这种技巧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心理情绪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与竞技体育赛事, 这往往表现出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的高低和取得成绩的好坏。

(三) 心理状态差异性

由于人的心理过程 (认识、情感、意志) 、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兴趣) 、个性倾向性 (品德、世界观等) 各不相同[3]。这样会使不同心理状态的射箭运动员在相同环境下, 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有的射箭运动员非常容易受到其他运动员的影响, 这样运动员自己掌握的射箭技术受到别人影响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转变, 这样会给自己的备战射箭赛事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运动员往往表现出不和谐的情绪, 这样不利于团队共同完成比赛目标, 也会影响团队的气氛, 也不利于团队团结。心理状态差异性表现出不喜欢队友甚至不愿意训练等问题。如果教练员能很好的激励运动员, 区别对待不同心理状态运动, 往往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运动员也会受到群体的情绪感染, 运动员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运动员也会受到来自群体的心理压力, 但也会受到群体运动员的鼓舞与激励。

二、射箭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技巧

第一, 自我激励。射箭运动员在竞技比赛时出现情绪不稳定时, 要自我激励与鼓励, 相信自己一定能取得成功, 要有这种信念, 可采用具有针对射箭竞技赛事中默念方式暗示自己, 稳定自己竞技行为与情绪, 克服周围环境对自己心理上的不良因素。第二, 心理准备训练。射箭运动员要积极做好竞赛准备, 事先了解竞赛对手的基本情况, 教练员积极帮助运动员做好参赛心理准备的训练, 指出心理准备训练需要的基本情况。如预先了解与竞赛有关的资料做好心理上准备并模拟训练, 用语言、PPT或者视频资料等模拟比赛场景, 也可以采用模拟竞争对手来实景对抗训练。第二, 心理适应训练。射箭运动员要保持运动员心理与竞赛环境一种心理协调, 促进运动员能够与竞赛环境相适应的心理。如适应射箭场地、设备等的心理训练与赛场气氛的心理训练。第三, 意志心理训练。首先, 教练员通过启发和讲解, 使他们明确训练和比赛的目的, 使之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的自觉性, 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 激励其以顽强的精神战胜对手与困难, 以积极精神面对竞技比赛, 以自我自制力控制心理情绪变化。第四, 心理状态恢复训练。比赛后的心理恢复是心理训练的重要内容, 可采用放松调节训练、典型事例分析, 以便更好总结经验, 将注意力集中在下面的比赛中或训练上。

参考文献

[1]赖永钦.射箭运动员心理特征和心理训练探讨[J].体育科技, 2004, (3) .

[2]龚智敏.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浅析[J].浙江体育科学, 1996, (1) .

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与对策 篇2

摘 要 本文通过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方案的分析,认为教练员的心理训练能力可能成为我国选手水平提高的关键,并探讨了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 田径运动员 心理技能 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Mental Skills Training and Countermeasures

XU Yi

(Sports Schoo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Sichuan 641112)

AbstractIn this pape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s relate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thinks that mental training coaches ability to raise the level may become the key players, and explores the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approach of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Key wordsfield atheletes;mental skills;training

0 前言

体育竞赛不仅仅是技术、战术的较量,也是心理因素的抗衡。心理素质对田径运动员技术、战术能力的发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田比赛中,运动员尽管有良好的体能和技术,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因素作为基础,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田径运动员心理素质方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及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能和技术发挥的基础

现代运动训练和竞赛要求田径运动员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也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①运动训练和竞赛在对人的身体施加生理负荷的同时,也施加了心理负荷。田径运动员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任务,更难以创造优异的比赛成绩。心理训练已成为提高训练水平和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心理能力也是充分发挥身体能力的技术、战术能力的保证,更是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途径。

李明等认为,对于在大型田径赛事上的选手实力未发挥而错失得牌机会,主要因素归于选手的心理素质不佳,而非努力不够;并认为选手普遍缺乏长期、系统的心理训练。许多田径运动员表现失常,意外“中箭落马”表现与预期出现落差,反映出我国田径选手的心理素质还要再加强。②

田径运动员常在激烈的比赛中频频失误、甚至表现大为走样的情形时有所闻,也印证了体能和技术于比赛中要能充分的发挥,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基础。

2.2 心理技能训练是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研究显示,对于优秀田径运动员训练比例是体能、技术占30%,心理占70%。③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由于体能与技术相差极微,比赛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心理状态的好坏。一名田径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应属于自己的心理控制范围内,他必需体会什么是“应该做的”,为赢得胜利,需专注于行动,并排除负面思考,才是当前适当的目标。心理训练便是以各种心理技能及策略,对田径运动员实施系统化的训练,目的在于增进田径运动员的表现;心理训练也是在培养和发展田径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中,对负面影响表现状态的控制与调整能力。因此,田径运动心理训练理论的认知是教练及田径运动员的基本课题。心理技能训练是近代运动训练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它影响、制约着田径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改善和体现,可促使训练者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训练者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

2.3 田径运动员的心理技能相关研究

近几年研究以心理技能与田径运动员的研究,一部分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法或实验法进行探讨,但大多数研究主要基于理论思辨进行分析。如孙学川等人④(1988年)采用实验法,用跑台、监控系统、心率仪等仪器,并借助运动员达到生理极限时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利用拐点法对运动员的毅力品质进行了量化的测定。李靖等人⑤(1991年)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发现:心理技能因运动项目不同而存在差异;同一运动项目不同性别运动员的心理技能无显著差异;优秀运动员的心理技能全面发展水平一般都较高。宋文玫等人⑥(1994年)理论分析了比赛中运动员怯场的原因――意志薄弱的一种表现,并提出应有意识地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以解决其怯场心理;黄淑杰等⑦(2002年)提出应根据专项和个人特点培养武术、羽毛球运动员的心理技能。此外,宋中良(2002年)采用现象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结果发现:闭锁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主要表现为克服内部困难;开放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主要表现为克服外部困难。袁静⑧(2003)等通过分析比赛成绩和运动员心理,揭示这些心理特点与获得优异成绩的关系;郝建平⑨等(2009)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田径运动员心理特征进行综合评定,并给出了合适的建议;万艳红⑩根据心理技能训练的实践,提出教练员应该善于在训练中采用心里预防和心理卫生措施。

2.4 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方法

相对来说,男性田径运动员的自信心、动机、压力处理与逆境调适、可教导性及专注均显著优于女性田径运动员;年龄上较年长者优于年龄较低者;训练年数较长者优于年数较短者,年数越长其团队精神也欲佳;训练年数愈长者及运动员在专注于自信心的表现上显著优于训练年数短者。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表现最佳是可教导性,表现较差需要加强项目大多为专注与自信心。

2.4.1 巧用认知技巧

优秀田径运动员与一般田径运动员除了在体能和技术上有所差异外,优秀田径运动员比一般田径运动员善于利用各种认知技巧,如心象训练、自我谈话、专注、压力管理等,以保持注意力集中、降低焦虑,进而提升运动表现。

2.4.2 专注与自信心

运动水平上优秀田径运动员的心理技能亦显著优于一般田径运动员,尤其在专注与自信心层面,并对成绩表现有预测效果;然而研究却也发现,专注与自信心是田径运动员认为最重要但与实际表现却是差距最大的心理技能,国内选手专注与自信心需进一步加强。有些参加国际大赛选手的专注力反而低于只参加国内大比赛的选手,推论原因可能国内选手参加国际赛的经验较少,多数的选手并非如预期调整到最佳状态,故也少有突破个人成绩的最佳表现。

2.4.3 自信心与目标导向

技术水准较高的田径运动员,其压力因专注与自信心,则显著高于技术水准较低者。田径运动员认为最重要的心理技能为建立自信心,且曾修习田径运动心理学课程在动机、自信心向度上高于未修习者。最常被训练的心理技能是目标设定,接受最多训练的心理技能为可教导性,而最有效的心理技能为积极的自我对话。

2.4.4 心理技能知识获取

心理技能可以帮助田径运动员增强表现水平;而在心理技能接触时期,在初级阶段学习时接触较少,高中时期或是进入选手期。在参加比赛后,根据临场比赛所发生或是面对的状况,教练给予现场的指导,或是赛后检讨,才得知如何面对困境并调整自己。大多选手并未受正式、有系统、长期的心理技能训练,这需要根据选手差异性,设计出一套有效的训练计划,提升选手成绩。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近年来,有关心理技能训练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田径运动心理学家、教练、及田径运动员所关切的议题。他们一致认为田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表现不再只是体能训练的多寡,更重要的是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特质。田径运动员在参与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不但要消耗很大的体能,而且也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中,须具有较强的战术意识、清醒的头脑、敏捷的思维和较强的分析能力,才能在比赛中应付错综复杂的局面,灵活地运用各种战术,掌握比赛的主动权。如果田径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所需的心理技能不好,则战术意识不强,随机应变能力也较差,在困境下出现有勇无谋,束手无策的窘境,即使是体能、技术与战术等训练比较理想,也难于在比赛中取得优胜的成绩。所以对于外在环境的变化观察与因应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对于比赛情境、观众的叫声、对手的习性与战术的改变等,田径运动员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适到最佳状态,找到最好的因应方法,另外,对于竞争对手的行为、比赛节奏与战术的掌控,亦是田径运动员必需面对与处理的问题。

研究亦发现要让田径选手达到国际级的水平,则除了竞技的发展外,也要特别在动机和专注的能力上加强;田径选手接受教练指导程度良好的情况下,教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田径运动员人才的培养,教练的工作任务是要帮助田径运动员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训练质量和技术水准,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一定的体育专业技能和多元化的职业能力。

3.2 建议

教练在对于选手的指导上,尽量力求客观。当选手们有相同表现时,不因水平的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见解。因为这可能会影响选手信任教练及接受教导意愿的程度。在我国选手接受教练指导程度良好的情况下,提升教练的专业能力可能成为我国选手水平提高的关键。

近年来亚运、奥运或世界锦标赛,国内代表队选手常有足够实力夺牌选手,因临场表现欠佳,心理素质不足而错失夺牌机会,对于这样情况:(1)应加强相关田径运动心理技能训练课程;(2)建立田径运动员系统化的训练计划;(3)选择正确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时机及拟定个别化的训练方案;(4)增加办理田径运动心理技能训练相关学术研讨会。

注释

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 篇3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训练;研究

近年来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界在大力加强体育科技工作计划的同时,都把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列为重点。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实施心理训练已经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训练的概述

心理训练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训练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培养心理品质,以促进技战术提高和增强身心健康。狭义的心理训练是指采取专项、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心理障碍,保持心理稳定性,发挥运动潜能。

二、心理训练的作用

(一)培养自我调控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训练和比赛中,常有些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水平过于强烈,造成情绪激动、注意力狭窄、思维杂乱而无序,使动作不稳定、技术水平发挥失常。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应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加强情绪的稳定性。在训练和比赛中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控制技术,可有效地调控运动员的思维过程,进而影响到运动员的情绪和行为,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消除疲劳,恢复心理活动的能量

运动员经常处于超负荷的训练或竞赛中,要消耗大量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造成身体或心理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生理与心理能量得不到及时补充,就无法继续坚持工作。心理训练的作用之一,就是恢复已消耗的身体能量和心理能量,尤其是运动员出现神经系统的疲劳时,必须通过精神调节、心理放松等练习才能有效地克服。

(三)改善认知过程的功能,有利于技能的学习与巩固

心理训练使运动员有精确的肌肉运动感觉和各种专业化的知觉,提高了运动员控制各种动作和空间定向的能力,还使得运动员头脑中的运动表象清晰、完善,能快速、准确地记忆动作,并能根据临场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改变活动方式。心理训练还采用了很多方法,如念动训练和动作智能训练等,这些方法突出了肌肉运动感觉在动作技能掌握中的作用,加强了暂时神经联系的沟通,因而加速了运动技能的形成。

三、心理训练的方法

针对运动员因运动训练过程中带来的过度疲劳状态,调节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的赛前不良反应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肌肉神经放松训练

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16组肌肉群紧张和放松地交替进行,使被训练者由感知对比而更深刻地体验肌肉放松的感觉。当身体的主要肌肉群进入放松状态后,不仅身体紧张得到缓解,紧张情绪也能得到调节。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最佳方法是使学生和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状态。这种特殊心理训练方法是让学生和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肩、臂、手到胸、腹、背、腰,最后到臀、腿、脚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逐步进入“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过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调节,减少心理能量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运动员通过调节紧张的肌肉,使之由紧张状态调整到放松状态,这样更有利于运动员消除因肌肉紧张而带来的疲劳状态,从而使运动员能更积极地进行赛前的运动训练,同时对于调整赛前的运动状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提高睡眠质量

提高睡眠质量对恢复体力和脑力十分重要。可采用心理恢复的手段进行,即采取卧姿来放松和调节呼吸,结合个人睡卧习惯,适当变更个别动作,使运动员由被动的自然睡眠改为自我控制下的主动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这样能使运动员的体力得到更好的保障,从而提高赛前体力水平,对于赛前的训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能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为赛前的准备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此外,针对因紧张而带来的比赛中技术动作的变形情况,可通过参加竞赛来改善。由于不断参加竞赛而获得了实战经验,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可因不断适应而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状态。但是,比赛要有计划和针对性地进行,重在帮助运动员通过比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目的。

运动员的心理障碍往往不只是单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从认识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着手,通过综合性心理训练方法,同时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特点,从调节生理和心理的状态出发,调整运动员的身心,使其在比赛中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取得比赛的积极主动权,为比赛获得胜利打下一定的基础。在竞技水平相当高的今天,心理因素在比赛中已经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在心理训练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冬茂,《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的刘霞诊断与调治》,武汉科技学院

2.李建荣,《浅谈运动员心理障碍问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04)

运动员心理训练 篇4

1 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1.1 心理训练的目的

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运动员在紧张训练和比赛中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 并使其对训练和比赛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性和稳定性, 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1.2 心理训练的任务

(1) 培养运动员具有适应本专项需要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

(2) 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技术、战术的熟练程度。

(3) 形成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的良好态度, 创造适宜的心理状态, 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

(4) 克服运动员的各种心理阻碍, 以保证训练和比赛的顺利进行。

(5) 促进运动员疲劳的恢复。

2 心理训练的作用

有位从事体育工作的名人曾提出:比赛的成功率30%归于心理, 70%归于其他。可见, 心理训练对取得胜利和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心理训练可以使学生运动员的心理过程更加完善。竞技体育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要在极度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精确的运动感知和清晰的运动表象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控制竞技场上的各种突发情况导致的心理和情绪变化, 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 拥有十分快速的运动反应能力应对各种变化。这些运动员所需要的品质都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得到改善。

(2) 心理训练可以促进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方面是一个人个性特征的主要体现。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 可以引导运动员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气质, 改善原有的兴趣和品质, 对运动员的整个身心健康都有深远影响, 从而有效促进运动训练所需要的各种特殊能力的形成。

(3) 心理训练可以使运动员形成适宜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心理状态。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结构非常容易发生变化, 尤其是在比赛场上。它是一名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心理机能的综合表现。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使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发挥稳定, 更可以为比赛加分, 很多运动员破纪录都是在比赛过程中发生的。这种特殊的氛围如果和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完美呼应, 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因此, 心理状态对运动活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科学的心理训练有助于培养运动员心理过程的稳定性。

3 心理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心理训练不同于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 它有自己的特殊内容和手段。为此, 在心理训练中, 除了必须遵循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的一般原则外, 还必须遵循心理训练中的以下原则: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坚持完全自觉自愿的原则、结合个体特点的原则、结合运动实际的原则以及持之以恒的原则。

4 心理训练的基本方法

在体育运动中, 由于运动专项不同, 从事各专项学生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点也不同, 因此选择对他们进行心理训练的内容也应当有所不同。根据目前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 并且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4.1 动机训练

动机是学生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比赛的内部心理力量。动机是否强烈, 主要表现为信心的大小, 它会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由于动机和信心来源于内外条件的科学估计, 而作为学生目前还不能正确做到这点, 所以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采用适当适宜的心理训练,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动机。

4.1.1 鼓励性的说服动员

在进行训练和比赛之前, 通过教师、教练员的言语分析, 帮助学生或运动员正确认识有利的客观条件和自身的潜力, 从而提高运动员信心, 产生积极活动的要求, 是经常采用的动机训练方法。这种说服动员方法, 如果做到恰当, 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1.2“战绩”回忆训练

目前, 国内外经常采用自我回忆运动战绩的训练方法, 即让学生运动员从自身内部获得激励动机的力量, 这是一种独特的动机训练方法。其具体做法是:让被训练者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 在恢复身心力量的基础上, 诱导他们回忆自己的最佳运动生活, 从中重新认识到自己有利的身体、技术和心理素质优势, 并从优势中找出潜在的力量, 使暂时被失利因素压抑的内心力量唤发出来, 达到增强运动欲望, 提高运动信心的目的。如在课余训练跳高时, 一名队员因为一次偶然的原因, 在比赛上未能跳出训练时的成绩而失败了 (只要能跳到训练时的成绩就能取得较好的名次) 。随着技术的失利, 造成了心理障碍。教练多次从外部进行说服动员, 也未能改变好的动机状态, 但是让她进行运动成绩回忆心理训练之后, 却成功地解决了她内心动力不足的问题。在随后的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此可见, 重新焕发起来的信心因为有可靠的基础, 因此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4.2 念动训练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念动训练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运动技术的念动训练, 一般用于技术动作的学习阶段, 根据运动表象, 通过想象和思维在头脑中形成技术动作, 并在训练中加以实施, 收效很多。在头脑中反复进行思维表象训练会引起神经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 起到训练效果。念动训练能有效地集中运动员的注意力, 缓解紧张情绪, 提高竞技水平。

念动训练必须在形成准确运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做法是运动员在安静和放松的情况下, 集中注意力在头脑中想象自己正在进行某一动作,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形成技术动作的概念, 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如篮球运动员想象自己在做罚球练习时, 可采用念动训练法。将罚球的整个过程排成序列 (从裁判员把球交给执罚者开始) 。

(1) 接球——拍球 (调节呼吸, 加强手感)

(2) 举球——集中 (目视球篮, 屏住呼吸)

(3) 屈膝——发球 (重心稳定, 动作伸展)

三个阶段, 六个动作内容, 每当练习罚球时, 心中默念, 思考罚球动作的顺序, 养成习惯:以建立定型与反射, 从而产生良好的反馈, 而良好反馈的积累也是增强自信心和稳定心理的物质基础。在一般的比赛中, 充分利用罚球时机, 进行实践, 建立良好的反馈与信心, 保证罚球时的心理稳定, 无视并排除客观上的一切干扰。实践表明, 在竞技场上, 一些运动技术的突破与大脑中技术动作的形象有一定关系, 并不完全依赖于平时的训练。在竞技过程中, 任何动作的表达都离不开心理因素的导向, 如果心理因素没有控制好, 将成为技术动作实施的绊脚石。因此许多教师、教练员对学生平时常常提出并强调的“学习运动技术要多动脑筋, 不能光练不想。”

4.3 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紧张情绪是指情绪的紧张度超过运动技术活动的需要, 产生阻碍作用状态。在竞技体育中, 受紧张情绪支配, 身体可能会产生一些异常变化, 表现在动作不协调、肌肉僵硬、用力不平稳、动作无法控制等现象。具体表现在如篮球运动员的投篮不准、运球走步、传球失误等等;临场心率过速、呼吸困难、出虚汗、尿频, 甚至血压升高, 具体表现在如田径项目上的短跑等, 如参加体育加试测验100m, 出现心率过速、尿频等现象, 就会影响跑的技术, 不能取得最好成绩。

另外在紧张情绪的支配下, 还会引起其他各种心理因素的异常, 如思考能力降低、注意力分散等等, 这样使学生运动员平时的技术水平不能充分得到发挥, 有时临场甚至还发生各种事故。因此, 教师或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运动员、运动项目, 要随时留意学生的情况, 客观地分析产生临场情绪的原因、特点, 并正确地示范、帮助和引导, 逐步降低紧张程度, 最后达到正常状态。具体做法是: (1) 让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 在内心对自己的水平以及对手的强弱有一定把握, 摆正自己的位置。 (2) 学会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说服等方法, 选取一定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压力, 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另外教师或教练员, 要及时地、有目的地、针对性地找一些队员谈话或言语暗示及指示等手段, 并适宜地采用一些针对性的模拟心理训练, 来帮助学生或运动员学会自我转移、自我调节的心理训练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只要学生运动员在比赛前不过分考虑比赛结果, 在比赛时能全神贯注, 其情绪就可以保持稳定。

除以上方法外, 还有恢复性的心理训练, 主要是采用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的放松、呼吸减慢, 注意力集中和自我暗示四个基本手段。如其中的自我暗示放松训练, 在实践中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 结语

心理训练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过程, 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平时教师或教练员应该持之以恒地对运动员不断地进行训练。无论采用哪种训练方法, 教师或教练员都应该以十分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运动员负责。在训练之前, 掌握学生运动员的详细信息,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选择合适的训练手法, 以保证运动员在训练身体素质的同时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员无论是训练, 还是比赛, 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 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水平, 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 这是我们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吴彪.我国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0) .

[2]韩学民, 申海军, 郑兵.论竞技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3]任云涛.浅谈心理训练对射击运动的意义及作用[J].经营管理者, 2011 (17) .

[4]刘淑慧.自强, 自信, 自控——试论瓦伦达心态与运动员大赛前心理准备[J].体育科学, 2001 (6) .

[5]许小冬.为部分中国优秀运动员提供心理学服务的一般程序及基本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8 (4) .

浅析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篇5

浅析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专业:体育教育 姓名:王幸 学号:09409238

指导教师:张剑飞

摘 要:随着新赛制给乒乓球运动带来的变化, 在抗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双方比分的改变情况下, 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 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 对运动员的刚性、韧性的要求也日趋增强。对于乒乓球运动员来说, 在关键时刻, 决定胜负的不是曾经掌握的技术,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员;新赛制;心理素质 研究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乒乓球运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球体轻、速度快、变化多,比赛方式以单打和双打为主,对运动员的运动技巧、精确度要求都很高,并且乒乓球比赛选手的打法各不相同, 比分领先与落后频繁交替, 使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加大, 这些特点对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所掌握的乒乓球技术,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运动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比赛的胜利。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运动员明确训练目的与比赛的动机,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情绪的稳定性,对人才的培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的结果。

乒乓球运动员因为心理素质的高低而影响比赛成绩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在06年国际乒联职业循回赛总决赛上韩国名将吴尚垠以10:6 领先王皓的情况下, 被王皓连得6分, 以12:10取得胜利;在国球大典暨首届世界乒乓球总冠军赛上,首局张怡宁以7:10 落后李佳薇的情况下被张怡宁连扳5 分以12:10 取得胜利,并在第二局以11:1干净利落地拿下;08年男乒奥运会热身赛上王励勤在大比分3:0落后对手徐辉的情况下以11:8,11:9,11:8,11:4 连扳四局,实现惊天逆转。11年乒乓球男子世界杯上,张继科在2:0落后王浩的情况下逐渐掌控局势最终以4:2逆转王浩夺得男单世界杯冠军。此类案例不胜枚举,可见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是多么的重要。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因素

根据总结与分析, 因比赛给运动员造成的心理压力, 从而引起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1 训练及比赛环境因素

乒乓球比赛中环境因素较多,如天气、场地、灯光、球台、对手、观众的气氛、裁判的判罚以及教练员的期望等外界因素。曾经看到一名队员在比赛时,由于场地特别滑,影响了回球的质量,以至于出现了急躁情绪,打不好球,后来手底下的球也不好接, 越打越不顺, 导致了比赛的失利。这就是运动员对场地环境不适应造成的比赛成绩不佳。2.2担负比赛任务因素

乒乓球比赛任务的制定可以对运动员起到激励的作用, 使其在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发挥的更好。但这种压力会使运动员产生两种心理反应:一是比赛规模大、任务重,运动员越是能兴奋,全力以赴地去取的好成绩;二是主观上想完成任务,可又过高估计对手而对自己缺乏信心, 把任务当成了包袱,比赛中出现了怯场,无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另外, 对手的强弱, 也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 强的对手相对难打, 弱的对手相对容易。但对有的运动员来说并非如此,有很多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输给了水平较低不如自己的对手, 往往他们之间相差的就是心理素质。2.3 外部环境及外界压力因素

有的乒乓球教练员在队员没有打好球时,总是一味的去埋怨,甚至输了球下来进行体罚,以至于每到打比赛时,一看到教练员就会想到输了球的后果,结果压力过大,适得其反。2.4 比赛经验及以往成绩因素

经验丰富、准备充分,平时训练水平较高的乒乓球运动员, 越容易发挥出自己的应有水平;而比赛经验不足的乒乓球运动员,由于缺乏比赛的历炼,心理素质就比较差,在陌生的环境里比赛就更容易产生紧张情绪, 思维能力、注意力降低及肌肉僵硬的现象,从而无法发挥正常的技战术水平。2.5 参赛动机因素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一般乒乓球运动员参赛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部动机包括胜任动机、成绩动机以及接受挑战的动机等;外在动机包括所获的物质利益,如获得比赛的前三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内外动机对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是一种激励,但是对心理素质稍差的运动员则是一种压力。他使运动员不能更好的把精力投入到比赛中去,容易发挥失常。一般只有内外动机有机的相结合,才能更有效的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 使运动员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消极情绪,振奋精神,去夺取比赛的胜利。乒乓球队员心理素质提高的方法、途径 3.1 提高认识是实施心理训练的前提

让乒乓球运动员意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比赛获胜的重要因素。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要时刻注意对自己心理素质的调整和训练。只有在平时积攒下过强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在遇到大赛时放平心态。经常反思比赛中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学生热爱集体、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从平时的点滴做起, 要求运动员以实战的心态投入每天的练习。甚至在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给运动员制造困难,使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意志品质的锻炼。3.2 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艺高人胆大, 胆大艺更高。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心理素质的好坏是相辅相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高水平的技术能力可以保证我们在面对对手时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也只有感觉到对手的实力不如自己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才是最放松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训练中要有针对性的目标,勤加苦练,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掌握高水平的乒乓球技术,确保训练的高效率性。教练员也要时刻提醒运动员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让运动员从思想上、生理上、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另外, 训练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多样, 要求明确养成分析动作的习惯,提高其判断分析能力。3.3 赛前赛中的自我调整

在比赛前,乒乓球运动员要进行自我暗示,告诉自己赢球不是关键,关键是打好每一颗球!感觉焦躁的时候不断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在场地空闲处自己练练徒手挥拍动作或者脚步移动,让自己的运动肌肉得到一定的放松。3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也可以和教练或者队友聊聊天,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不让自己太过于紧张而发挥失常。在比赛中一旦出现不利局面,感觉自己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时, 可用 “擦汗”、“系鞋带”、“喝水”等战术来调整呼吸、放松肌肉、分散注意力, 以缓解紧张情况, 调整状态。3.4 模拟比赛训练法

模拟比赛训练法是一种常见的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在平常的训练中,模拟比赛场地环境,可以找一些观众观看你的比赛,不时呐喊助威;找专业的乒乓球裁判在边上裁判,时刻提醒运动员比赛进展程度;采用标准的乒乓球大赛比赛制度,一切按规则打球;教练也可以在边上实时录像,给运动员一种现场直播的感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给运动员制造一定的心理压力使运动员有一种亲临比赛现场的感觉。只有平时锻炼的多了,才不会让运动员一上场就出现莫名的恐慌,才能保证运动员水平的正常发挥。3.5 提高运动员的文化修养

找一些适合乒乓球运动员的知识读物, 修身养性,不断开阔展眼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让他们在书中体会到那种宁静沉稳的心境。这样才可以使运动员具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提高在赛场上的应变能力。3.6 掌握正确的心理定向

正确的心理定向包括控制对象、控制时间、控制比赛结果等。在控制对象上, 更多的要求我们控制自己。在比赛中, 要以我为主, 控制住比赛的节奏和局面, 把胜利的希望建立在自己精湛的球技上, 依靠自己的实力去战胜对方, 而不是建立在依靠对方发挥失常而得分的基础上;在控制时间上,首先控制的因素是现在,不要因为别人的胜利和失败而左右自己的情绪,尽全力去打好自己的比赛,赢一颗球要告诉自己再接再厉,输一颗球要告诉自己不要气馁赶紧着眼下一颗球,从零开始,绝不服输。在控制比赛的结果上,我们更多的是告诉自己要注重控制乒乓球比赛的过程而不是比赛的结果,多考虑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少一些个人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从始至终有一个良好的心态。3.7 赛后的心理调整

赛后可以适当的安排乒乓球运动员积极性休息,进行一些有利于心情舒畅的活动,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措施,消除疲劳和紧张情绪,缓解比赛带来的压抑和心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理负担,使运动员尽快的回到正常的训练和生活中来。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乒乓球是一种斗智斗勇的比赛,在技战术能力较量的同时更多的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一种较量。心理素质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施加给运动员的积极影响,只有把心理素质训练和身体训练结合在一起,形成相辅相成的整体,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运动员的潜能,使运动员获得更好的比赛成绩。总而言之,在赛场上主要靠自己的应变能力,每个运动员的个性特点不同,场上遇到问题后调节的方法也就不同,运动员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了解,什么样的情况用什么样的调节方法,只要能有效的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对比赛有积极的作用就好。使自己在比赛中打出特点,打出风格,把自己应有的技、战术水平发挥出来。4.2 建议

乒乓球运动员在平常的训练中,在进行技术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心理素质的训练。熟练掌握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把心理素质的训练放到和技术水平训练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比赛中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让我们更快的进入比赛状态,才能让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失败有时在所难免,但经历的挫折多了会给我们积累更多的比赛经验,也会让我们的心理素质得到一个更高的提升。因此,要积极、认真的面对每一场比赛的每一个球,无论结果怎么样,都会让运动员在历练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参考资料:

[1] 李培庆.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四维刺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32-34.[2] 刘凤歧.简评运动心理中人格特质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1):24-25.[3] 孙惠君.运动心理学中关于目标取向的研究及其新进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2006,(4):56-58.[4] 孙燕.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的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3):23-24.[5] 孙玉霞.浅谈如何开展对乒乓球运动员的系统心理训练[J].辽宁师专学报,2003,8(2): 44-46.[6] 陈更昌.心理量表在运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状况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5): 13-15.[7] 唐征宇.从建构主义的观点论个案研究在运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22-25.[8] 陶爱荣.影响乒乓球运动员竞赛心理的因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45-46.[9] 王润平.第26届奥运会中国乒乓选手赛前心理调控的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4):17-19.6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运动员心理训练 篇6

关键词:心理训练;中长跑运动;业余田径训练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中长跑项目被认为是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以其特有的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优势确定了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的地位。因此,心理训练越来越受到教练员的重视。本人拟就中长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内容、影响因素、特点、提高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最终促进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查证心理训练的有关资料,以证实其可行性与必要性。

2.经验总结法

以田径中长跑业余教练的经历,从中发现和总结出心理训练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二、分析研讨

1.心理训练的概念与作用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运动员争取优良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是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能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完成复杂的比赛任务。心理训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员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使运動员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在比赛中遇到各种情况都能保持平和的心理,准确、灵活地运用技战术。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素质才能保证正常水平的发挥。

2.影响心理训练的因素

影响中长跑心理素质的因素很多,一般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专项运动水平、智力水平、神经类型、对待学习训练的态度都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客观方面:教练员的指导水平、对训练的计划安排、采用的方法手段、同伴水平的影响,正式比赛的实践以及学习训练的环境、场地、器材、时间等客观因素,也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3.我校中长跑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中长距离跑(简称中长跑)是800米到3000米和3000米到10000米之间距离的跑,是典型的耐力与技战术相结合的周期性的体能类运动项目,也是一项极限强度之争的竞技运动项目,既要有速度,又要有保持速度的能力,是属于高速度耐力性的项目。但运动员对比赛很感兴趣,易于冲动,对训练或比赛成绩中的好与坏也会表现出大喜大悲,这与这一时期的运动员神经系统的抑制薄弱有关,中长跑运动是耐力性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跑时既能保持一定的速度,而且此速度又能持久,但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在跑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极点”现象。当极点产生后,只要坚持跑下去,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就会减轻,身体机能就会得到好转。

4.我校中长跑运动员的主要心理表现及其训练方法

(1)平时训练的心理表现: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表现为对训练不感兴趣,常常迟到或无故不来。训练方法的枯燥无味、单调,使运动员心理表现为机械、单纯、目标不明确,运动员单调地完成任务,而对运动技术、战术的不重视,如摆臂、跑步时动作的不协调、不合理地分配体力等;运动跑步过程中出现“极点”现象;被队友超越或被队友拉下较长距离时即表现为自动放弃,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失去自信。在训练中,运动员对技术掌握慢,训练状态不理想,训练态度不认真时,教练会操之过急,打骂运动员,从而导致运动员心理紧张、害怕,进而失去信心和兴趣,加上我们是业余学校训练,学校家长对运动员的文化成绩要求也高,于是出现了“少跑一点没关系,作业一字值千金”的模糊认识。

平时训练过程中心理训练的提高方法:①提高思想认识。②增强信心的训练。③训练内容的多变。

(2)比赛期间运动员的心理表现:整个比赛过程一般分为赛前、赛中、赛后。赛前易出现的不良心理表现有:过度兴奋、过度紧张、过分轻敌等等。赛中易出现的不良心理表现有:焦虑状态、“极点”状态等。赛后易出现的不良心理表现有:成功了会表现出兴奋和激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并有飘飘然之感。失败了就会表现出难过、不愉快,对自己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的运动能力,灰心丧气,甚至想中断训练。

比赛过程中心理训练的提高方法:①精神转移法: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前,教练员为了调节运动员的各种心理状态,避开紧张的气氛,根据运动员的业余爱好可选择能吸引其注意力的活动,如听无刺激、轻松的音乐、看书等。②表现重现法:采用回忆技术动作来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从过去最佳竞技状态时的表现和比赛场上胜利时的身心感受,加深对技战术的理解,提高参赛意识,树立坚定的信心。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调节法、模拟训练法、自我调节法等,在比赛后,对运动员的一些心理表现,教练员应正确引导,找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不足,也督促运动员进行自我放松、自我安慰的训练。让队员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此外,适当采用听听轻音乐,谈一些轻松的话题,做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游戏,也可以缓解机体和心理疲劳。

三、小结

通过对我校中长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研究,总结出:(1)合理地采用相应的心理训练方法能改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诸多不良心理情绪,对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动员体能潜力起到促进作用。(2)在中长跑训练过程中,针对中长跑运动员在不同时期的心理表现,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法,能够优化运动员心理构建,为达到最佳比赛状态服务。

参考文献:

[1]田宝,钱延龙.青少年心理技能训练.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07.

[2]姚家新.竞赛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06.

运动员心理训练 篇7

速滑的合理技术是运动员以最快的速度滑完规定距离所采用的协调、省力的全身动作。滑行速度和保持速度的能力, 是鉴别滑行技术合理程度的主要标志。它要求运动员滑行时上体前倾, 两腿深屈, 身体呈流线型, 双足交替进行单足支撑惯性滑行、单足支撑蹬冰和双足支撑蹬冰三个阶段进行循环, 各动作结构严谨, 协调自如, 节奏自然流畅。运动员要有较高的平衡能力和较强的腿部力量, 才能作出合理的技术动作。在训练中必须按每个技术环节的动作结构, 要领及方法合理地要求运动员, 使他们掌握得准确无误。如果错误技术动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一旦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 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合理熟练的掌握周期性动作, 协调做功与休息的交替配合是技术训练的关键。

短道速度滑冰所需的力量主要有绝对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和起动力等。耐力是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的重要素质之一。短道速滑的各个竞赛项目所需要的耐力是有所侧重的, 如500米所需要的耐力主要为无氧耐力, 3 000米所需要的耐力侧重于有氧耐力。就整体来讲, 短道速度滑冰运动所需的耐力主要是有氧耐力, 非乳酸能无氧耐力和乳酸能无氧耐力等。速度是运动员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运动员的速度能力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但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也显得十分重要。

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及身体各部分在练习过程中所处的状态, 在一个完整的身体练习中身体姿势可分为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是指在完成动作主要部分时身体的运动状况, 如起动和疾跑的动作。身体训练根据个人特点不同, 选择开始姿势的主要着眼点也不同, 一般要考虑到两个方面, 注意力是否处于集中状态, 身体是否处于最有力的位置。选择开始姿势要注意个人特点, 不能盲目强求一致。每项练习过程中的姿势都有严格的规定, 并构成了各运动项目的技术要求。结束姿势是指练习结束时, 身体及身体各部分的状态。在一连串的技术中, 上一个练习的结束姿势往往是下一个练习的开始姿势, 直接影响到与下一个练习的串连与衔接, 影响到练习的效果, 这一点在周期性的练习中更为明显。让运动员认清短道速滑项目是由体能技术和战术意识两大块组成, 缺一不可。目前, 更要重视战术意识训练。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按照一定的战术目的正确而合理地运用技战术的主动自觉的心理活动。是运动员心理技术与战术水平的体现。突出表现为运动员在紧张激烈、复杂的比赛中迅速选择战术、合理运用技术的瞬时决断能力。为此, 首先认清战术的目的、作用, 运用战术的时机、内容, 实施战术的原则以及技、战术的关系, 特别是掌握领滑、超越、防超越、跟滑等各种战术手法及其利弊。鼓励运动员要敢于领滑前冲, 因为领滑是主动积极的战术手段。

练习时间可分为练习持续的总时间和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为了使练习对机体产生良好的影响, 经常以改变练习的时间来调节练习对身体的运动负荷, 如以缩短练习时间来加大练习强度。练习总时间长短取决于练习各部分延续时间, 因此, 调整练习的总时间常常以改变练习时间为提前。

根据对手情况与运动员一起研究分析比赛可能出现的情况, 做好各种战术的心理准备。保持头脑清醒、创造条件、抓住机会、时刻做好主动出击的准备。如跟滑时等待机会、抓住机会准备随时超越, 但要有准确判断能力和良好速度能力。

动作的节奏是指各个部分的用力强弱, 所需时间间隔长短, 动作幅度大小的比例关系, 任何一个身体练习都有明显的节奏特征, 这一点在周期性运动中更为明显。节奏在一定程度上讲是身体练习和技术的综合表现。按一定节奏进行动作练习, 能使身体运动器官的工作和内脏器官的机能之间协调一致, 节奏还能使身体各部分肌肉紧张与放松, 工作与休息合理交替, 从而使动作更准确、更协调、更省力, 是运动员在人为的近似比赛情景下进行的战术练习。教练员有意的设置各种战术情景, 模拟得越逼真越好。如当你领滑时, 让一运动员在后面尾随并贴身紧逼, 你应怎么滑、怎么想、怎么保持领先的战术, 防止被超越。对运动员的心理、生理反应指标应有仪器跟踪、记录反馈, 以便进行科学分析, 使运动员战术、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动作熟练是深化提高的表现, 是评定动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训练的动作应该是动作连贯与流畅, 运动员是意识支配肌肉活动的成分相对减少, 形成了特殊的感觉冰感使动作表现轻松、自如。意识品质训练设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情景让运动员去解决。如在一定时间内追上前面运动员, 故意制造有人推、操、贴身、被绊倒等, 从实战出发培养拼搏精神、抗干扰能力。

以上练习内容是笔者通过多年训练实践, 总结出来的, 实用效果较佳,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 可根据周期和课的任务有目的选择应用, 无论对运动员的协调能力还是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及动作速率、肌肉耐乳酸耐力都能起到强化提高的作用。同时, 还促进了心、肺、血管循环系统和肌肉三大系统的发展和提高。在训练实施中, 可根据每个周期不同的目的、任务和运动员素质发展敏感期, 有目的选择, 突出重点。这样既能提高训练质量, 又能牢牢地抓住了每个训练周期重点发展方向。每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都经历了较全面的系统训练, 优异成绩的取得无不建立在宽厚、全面、扎实的基础上, 只有在坚实的基础上, 在攀登运动高峰时, 才会显示出丰实的底蕴。所以, 运动员的训练目标和任务就是抓好基础训练, 强化弱项方面的身体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争光。

(伊春市体育局)

摘要:短道速滑是一种在冰上竞速的运动, 但是滑道较短。从事速滑运动有助于增进身心健康, 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提高心肺功能, 增强防寒能力, 培养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这是冬季奥运会中, 速度最快最刺激的比赛。

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篇8

少年运动员正值青春发育期, 由于其独特的心理、生理特征, 常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 情绪的波动性较大, 意志力与自信心不够稳定, 这些因素都会抑制机体潜力的发挥。心理训练旨在集中精神, 稳定情绪, 树立信心, 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心理训练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确立正确训练比赛动机

培养和激励学生正确比赛动机, 才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点教练员应起到主导作用。在日常训练学习中,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言传身教, 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思想, 树立远大目标, 并培养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为祖国争光的意识和精神。当学生的心灵中建立这样一个崇高的愿望及争取成功的欲望时, 他的巨大的精神动力和信心就树立起来了。

2 丰富运动经验

老运动员丰富的比赛经验对于技术的发挥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少年运动员毕竟比赛机会较少, 相对而言, 经验浅显。积极参与各种比赛, 甚至那些不具什么规模的小型比赛亦能丰富运动经验。另外, 在临赛期, 教练员可制定一些模拟操练方式, 按照比赛的规则、顺序, 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研究证明, 这样能促进学生比赛期间的心理协调能力。模拟训练时, 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训练后及时进行反馈, 帮助学生及时获取正确信息。这样就能提高各运动员项目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 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 提高在不利环境下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在模拟训练中, 如果遇到恶劣天气, 也应严格按要求完成, 因为在正式比赛的时候, 也许就会遇到这样的天气。

3 培养集中能力

赛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运动个体的运动表象模糊, 反应和思维及注意力降低, 不易引起运动所需的个性特征的表现。一些运动新手初次参赛失利的原因即此因由。美国著名田径教练员罗伦·西格拉夫讲, “集中是成功的关键”。这里这个“集中”是针对思维来的。在赛场上, 不必考虑对手如何, 只需将精力集中注意在自己正在进行的运动技术上。同时必须立即放弃对任何一种突发事件的注意, 迅速排除一切干扰, 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个轮次或下一个动作的技术思维上;当一个轮次失误时, 就应分析判断出症结所在, 以预防相同错误的出现。总应知道“未雨绸缪”这个词, 如果想要避免这种错误, 就应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到这一点, 做到事先有所准备。集中精力, 注意自己正在做的动作, 知道自己的身体姿势和技术动作如何, 在心理上努力排除消极因素的干扰。

4 放松能力的练习

研究证明, 放松能力有利于消除紧张, 改善情绪状态, 加强大脑血液循环,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放松能力还可改善肌组织的运动能力, 加大动作幅度, 改善用力时机, 从而提高成绩。放松能力的练习要求运动个体在意识上时行主动调节。其练习方法多种多样, 但最有效和较容易进行的为“意念想象法”和“音乐刺激法”。意念想象法要求默念与想象同时进行, 有意识有目的地想象技术环节和身体部位。意念想象法不仅用于赛前, 还可用于身体恢复。运动实践和研究证明, 音乐对运动个体能产生良好反应。通过声波的冲击振动可使人体活动协调一致, 并激活机体组织的共鸣, 有效地调动人体潜在能量, 促进神经细胞的冲动反应。所以说, 音乐不仅可激活训练比赛欲望, 还可消除疲劳, 降低训练比赛中的心理压力。

总之, 对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应有耐心、热心和信心, 以实践为基础。教练与学生相配合, 将其有机地融入整个训练阶段。

摘要:从少年运动员独特的心理、生理特征简述如何对少年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

速滑运动员心理机理训练探析 篇9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训练

近年来, 世界各国通过对心理训练机理的进一步研究, 发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心理训练对运动员心理过程的影响可以从各项生理、生化以及大脑神经活动等方面明显地反映出来, 许多运动心理学家都开始尝试应用生物反馈技术对运动员进行强化心理技能的训练, 其应用前景颇为广阔。

一、速滑运动员心理系统性训练

运动训练实践表明, 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也和技术能力、战术能力、身体能力一样受后天环境和实践训练的影响, 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和增强。心理技能的训练也应遵循一般技能训练的规律, 必须坚持长期地、系统地训练才能获得显著效果。心理训练不是魔术, 那些指望采取心理训练的方法一学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立竿见影等急于求成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也是不科学的。任何一项心理调控的技术, 必须通过反复系统的训练才能增强, 才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发挥其效力。

二、速滑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

心理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 而不是消极地去克服已经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种水平:异常状态、正常状态和超常状态。

做为一名优秀运动员仅具备常人所具有的正常心理状态是不能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独领风骚取得成功的。优秀运动员不仅要具有超常人的体能和极少数人才能掌握的高难动作, 而且还要具备超常人的心理技能能力, 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比赛场上, 在心理负荷的高压之下保持一种特殊的竞技心理状态, 才能在千变万化的比赛局势中保证自己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如果等运动员出现了心理障碍再来找心理专家帮助的话, 往往已失去比赛的成功机会。最有效、最经济的做法是采用各种方法防患于未然。以增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能力为目标, 预先教会运动员掌握心理调控的方法, 并通过长期系统的心理训练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样的运动员无论面对任何复杂而困难的局面都会保持清醒头脑, 并主动地将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控到最佳水平。因此, 可以说每个优秀运动员都需要运动心理学的帮助, 每一位教练也都要重视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工作。

三、运动员自我意识的培养

人类的高度智慧大都源于思维。虽然人类都具有相对完善的思维过程, 然而, 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主要还是靠后天培养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尤其是思维灵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流畅性等均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运动员的思维过程不仅与动作技能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而且直接影响着情绪状态。科学清晰的思维能力对优秀运动员比赛时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心理训练研究表明:大多数优秀运动员不仅训练的独立性强, 而且独立思维的能力也很突出。因此, 运动心理学家非常重视从启发优秀运动员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运动员求教运动心理学家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 而往往会提出各种问题;运动心理学家也不是只对运动员进行说教, 而是以首先教会运动员怎样设置目标和掌握自我谈话的技巧为主。如启发运动员提出或预测比赛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针对每一个问题要先问问运动员认为应该怎么办?这样他们就会动脑筋想办法, 然后运动心理学家再帮助他们制订更加完善合理的对策。同时, 运动心理学家还常常教运动员怎样进行积极的思维, 怎样向负性思维挑战, 怎样运用理性思维以及怎样及时中止消极思维的蔓延等。前苏联体操队的运动心理学家专门设计了一套思维训练的方法, 包括学习高难动作前应当怎样把思维集中在关键的动作要领上, 动作脱节时怎样运用流畅的思维强化正确的动作表象过程, 在比赛时分别制订出比赛前、比赛中以及每一个单项动作比赛后都应当怎样想?想什么?这样一来, 运动员的思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序之中, 不仅有利于行为的程序化, 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外界的干扰因素, 使运动员比赛时的情绪更加稳定, 头脑更加清醒。

国内外许多运动心理学家对思维能力训练与认知调节训练结合起来实施。常用的认知调节训练方法有合理情绪调节训练和各种形式的词语暗示训练等。

四、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仪器量化分析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运动员的心理现象不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了。因为运动员的心理现象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所以, 通过对大脑活动的生理检测就能够较准确地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在世界各国甚为流行。不仅医学界作为治疗手段用来医治各种精神性疾病, 竞技体育界也开始采用生物反馈技术作为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有效手段。所谓生物反馈就是利用电子仪器将与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机体生物学信息, 如肌电、皮肤电、皮肤温度、心率、血压、脑电等信号加以处理扩大, 并以视觉或听觉的显示给人 (即信息反馈) , 训练人们能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识、有目的、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 进而调控自身的运动行为。例如, 当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情绪过度紧张时, 在生理上则表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部分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 像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皮肤电阻降低、手脚变凉等。

采用电子仪器可以将这些变化通过视听信号显示出来, 告诉运动员这些生理变化的情况, 从而有目的地调节紧张情绪并将心理状态控制在适宜的程度上。这就是生物反馈的作用。采用现代化的科学仪器设备所进行的生物反馈训练具有调节情绪状态、消除过度紧张和改善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作用, 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运动感知能力, 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 使技术动作更加协调和熟练。因为利用肌电仪可以直接显示运动员肌肉用力的变化, 较精确地分辨正确与错误的用力感觉。从而反复强化正确的动作技能。对心率变化的监测还能帮助调节和控制训练的强度和安排合理的运动量。例如加拿大思维技术研究中心生产的计算生物反馈测试分析系统, 已经被愈来愈多的国家用于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这套仪器精确度高、体积小, 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跟随运动员到比赛现场, 随时为运动员提供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信息, 及时帮助运动员调节情绪状态。

对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篇10

1. 跳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分析

跳高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心理状态一般有两种, 即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不良心理状态。在比赛中, 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运动员对胜利充满信心, 精力充沛, 斗志旺盛, 肌肉力量增大, 应变能力强, 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技术水平和战术要求, 有时甚至是超水平地发挥;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则起阻碍作用, 产生消极影响, 它降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效果, 使运动员表现失常, 造成比赛失利。

1.1 试跳成功时的心理状态分析

1.1.1 一般试跳成功时的心理状态分析

在跳高比赛中, 每一次试跳成功, 都能引起运动员良好的情绪, 使运动员产生优越感、振奋感和轻松感, 对自己漂亮合理地完成动作获得成功感到满足, 而这种满足、优越、振奋和轻松的感觉, 又会使运动员生理反应处于最佳竞技水平, 从而为下一高度的试跳成功奠定基础, 使运动员充满必胜的信心;相反, 由于技术发挥不好而勉强过杆, 这时会引起运动员的消极情绪, 产生紧张感和犹豫感, 以至于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横杆上, 形成急于过杆的心理, 影响正常技术的发挥, 也将影响下一高度试跳成功的信心。

1.1.2 达到或超过自己最好成绩时的心理状态分析

随着比赛的深入, 横杆不断升高, 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紧张度也随之提高, 体力和精力的消耗也达到了最高水平。当横杆升到本人最好成绩或达到等级纪录的高度时, 运动员由于训练水平和比赛经验不同, 其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一些运动员会产生畏惧感, 表现出紧张犹豫, 怀疑自己的能力, 注意力分散, 信心不足, 情绪波动大, 自我控制能力减弱, 试跳时助跑节奏不稳定, 踏跳过于用力, 急于过杆, 整个技术动作变形;而有些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较高, 比赛经验丰富。这时则会产生愉快的增力情绪, 继而鼓舞信心和勇气, 高度兴奋, 充满胜利的希望, 最终在试跳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力以赴, 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

1.2 试跳失败时的心理状态分析

1.2.1 第一次试跳失败时的心理状态分析

运动员在整个比赛过程中, 不是所有高度都能一次试跳成功的。在第一次试跳失败时, 除少数运动员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外, 大部分运动员都会保持良好的情绪, 他们会适当地提高紧张度, 高度集中注意力, 在分析前一次试跳失败的基础上,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下次试跳, 试跳中充分调动身体的各种能力, 发挥技术特长, 争取第二次试跳成功。

1.2.2 第二次试跳失败时的心理状态分析

第二次试跳失败, 除少数运动员能继续保持良好的情绪外, 多数运动员的情绪消极, 过度紧张、焦虑、惊慌、技术结构模糊、思想压力大, 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第三次试跳失败后将受到观众的评价, 教练和队员的指责, 以及名次得失等问题。因而在第三次试跳前, 运动员会产生心跳加快, 呼吸频率短而浅等不良的生理反应, 以至在第三次试跳时表现为紧张、焦虑、犹豫不定、起跳不果断等。

1.2.3 淘汰后的心理状态分析

运动员被淘汰后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绪体验:一种是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表现为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丧失信心、活力不足、意气沮丧、自暴自弃等;另一种则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表现为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克服自己的缺点, 加强训练, 争取下次比赛获胜。

1.3 其他因素引起产生的心理状态分析

比赛的规模、观众的数量等都会激起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强烈变化。对于跳高新手来说, 首次参加大型比赛, 往往因强烈地兴奋, 表现出在赛前不能入睡、好动、好唱、话多或不语等, 从而使机体得不到充分休息, 过多地消耗体力和精力。但有丰富经验的运动员, 在竞赛中会利用各种外部条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促使自己情绪高涨, 产生振奋情感, 生理和心理指标处于较高水平, 在比赛中能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2. 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指运动员为完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心理因素得到稳定地加强和提高, 并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 以便在训练和比赛中促进身体和技战术水平得到正常或超常地发挥。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同传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 构成了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

2.1 意象训练

意象心理训练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系统地在脑中再现原已形成的运动作表象或想象正确的动作形象而进行的心理训练。它主要是用心理手段训练脑的心理机能, 以发挥运动表象、想象和思维在技术形成中的作用。跳高运动员在比赛中或试跳前, 是否能想象出他们正确的技术过程, 是否能够从心理上达到完全放松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都会影响比赛结果。

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长期有规律的自我意象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应让运动员了解意象训练在跳高中的意义和作用, 并教会运动员使用正确的自我意象练习的方法和技巧, 最后让运动员自己在模拟比赛和正式比赛中得到锻炼和实践。在训练和比赛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2.2.1 争取必要时间, 进行放松练习。

在第二次试跳失败或在创纪录试跳前, 运动员应暂时离开现场, 选择一块空地草坪或坐或躺, 闭上眼睛, 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并暗示自己逐个放松肌肉、关节。

2.2.2 战绩回忆与创立取胜情景。

在恢复身心力量和能量基础上, 自我诱导最佳跳高成绩和取胜过杆时的种种体验和情感, 通过这种内心自我表象修复, 重新认识自身有利的条件和潜力, 以增强运动欲望和再次取胜的动机, 确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2.2观察力训练

观察是受思维影响的有目的的知觉活动。观察的基础是感觉, 观察力是运动员应具备的主要智力因素。运动员培养观察能力十分重要, 运动场上的信息多是转瞬即逝的, 观察能力差, 往往见到快速变化的景物会眼花缭乱, 无法记忆, 得不到思维材料, 由此引发的行为只能是盲动。人在长期观察周围事物的过程中, 能掌握观察方法, 养成观察习惯, 形成有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 即观察力。培养运动员的观察力最基本方法就是在比赛、训练时经常布置观察, 传授观察方法, 培养观察习惯。初次布置观察任务时, 应做好准备, 列出计划, 明确任务, 指明观察重点、程序, 以及写观察报告, 等等。在运动员掌握了观察方法之后, 应及时布置观察任务, 提出更高的观察要求。

2.3 集中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是指全神贯注于某一确定的目标, 不为其他事物或念头干扰而分散的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对跳高格外重要, 一些心理训练不足、比赛经验少的运动员, 往往由于注意力的分散而不能正常发挥水平。当然, 注意的对象可以是外部的, 如专心听讲, 聚精会神;又可以是内部的, 如闭目沉思, 自我陶醉。注意力的训练首先要培养运动员对跳高的强烈兴趣, 对跳高爱得入迷会使训练收到特殊效果。练习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的集中能力。如看钟表秒针的走动, 目光始终不离开秒针。晚上听表的走动声, 默默记数, 反复练习, 不断提高集中注意力。

在比赛中学会忘掉环境、对手和自己, 不想比赛的胜负, 而把注意力放在即将进行的试跳上。如布鲁梅尔利用看小说集中注意力;西梅奥妮在大赛试跳间歇, 躺在特别的睡袋中休息, 避免干扰;塔尔玛克比赛时用棉球塞住耳朵, 闭目养神。还有人比赛中喜欢听音乐等方法来集中注意力。

2.4 表象训练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训练方法, 指人们有意识地在头脑中重现早已形成的跳高技术过程, 同时唤起临场感觉, 使相应动作部位产生肌电活动。表象训练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 加深动作记忆并熟练动作, 还可以作为减轻运动员精神紧张、焦虑、慌恐等不良情绪的一种有效行为疗法。欧美等国优秀选手对此非常重视。如美国名将斯通斯在比赛中每次试跳前都默念跳高技术要点, 然后正式试跳, 经常能较好地发挥水平。表象训练简便易行, 随时都可以进行, 特别是在受伤或不能进行正常联系时采用更好。

2.4.1

运用“自我暗示”, 默念编好的术语口诀, 如“注意加速”“快速起跳”等使注意指向即将完成的动作上。

2.4.2

观看优秀选手的比赛或技术录象后经常在脑海里回忆他们的技术, 供自己学习参考。

2.4.3

模拟比赛现场的表象训练, 布置好即将参加的比赛现场, 把横杆升到预定高度, 然后在想象中反复“跳过”这一高度。

2.5 意志训练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 并支配与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种种困难, 达到预定的心理活动。自觉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意志品质的基础。从运动员少年时代教练员就要不断地加强自觉性的培养, 把热爱跳高与勇攀高峰结合起来。在多年训练中教练应不断给运动员提出新标准, 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使运动员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成为自觉的意志活动。

2.5.1 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能力。

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在学习、训练、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在严寒或酷暑中训练, 长时间在疲劳中坚持训练, 经受伤疼苦累等克服困难, 磨练与形成意志品质的过程。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严格要求, 逐渐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习惯和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

2.5.2 培养自控能力, 提高心理稳定性。

跳高比赛中运动员能随机应变, 灵活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及心理状态, 对正常发挥水平创造优异成绩至关重要。有的运动员心理准备不足, 在比赛中由于情绪的波动不能沉着冷静地参赛而影响正常发挥。

3. 结语

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应该在多年训练中占有重要地位。心理训练的效果不是在短时间内能看到的, 需下功夫、花时间。心理训练要因人而异, 因为运动员各具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 所以应有所区别地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场上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才能应付赛场上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 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应用运动心理学[M].上海体育学院出版, 1990.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3]李建国.心理训练[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4][英]赛耶尔.体育竞赛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强化训练[M]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1990.

[5]王新胜, 顾玉飞.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6]黄利山.运动员伤病防护与体能训练科学保障应用指南[M].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3.

[7]张力为等.运动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3.

上一篇:传播学下一篇: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