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

2024-06-23

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通用6篇)

篇1: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

科学性原则

在当今体育竞技时代,任何体育运动训练都要遵循科学原则。身体训练不能盲目,要遵循人体规律,不科学的训练容易增加运动员受伤的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运动训练越来越依赖先进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可以更好、更准确的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分析他们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运动员有针对性的提高竞技水平。

在羽毛球运动中,高科技的录像分析软件可以揭示选手的身体肌肉的发力情况,以及击球时的身体轨迹,能够帮助选手改进训练水准。

循序渐进原则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同样,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迅速提高的,需要循序渐进,不断的积累,才能由量变发生质变。在羽毛球体能训练中,运动量和强度的控制、身体机能的发展都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体能训练设计与比赛需要一致原则

体能训练的设计应与该项目竞赛时表现出的各环节相一致,表达运动能力的设计应与该项目竞赛时的环境影响因素相一致。

全面性与专门性相结合原则

羽毛球选手的全面性身体素质是指通过发展身体的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使运动员打下全面的运动基础。专项素质是指运动员根据羽毛球运动的特点,运动专门的辅助性练习,发展羽毛球运动专项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全面身体素质是专项身体素质的基础,只有发展好一般体能,才能进一步开发专项体能。

篇2: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

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它是羽毛球体能水平的关键因素。

反应速度的训练

反应速度是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是多项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羽毛球选手在比赛中需要对不同情况快速做出反应,这就需要提高人体的反应速度。教练要给队员不同的视觉刺激,让其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从而跟上来球的速度。同时,教练也要训练队员对于声音信号的反应速度。

在双打比赛中会有队友的提示性语言,尽快的处理队友给出的信号,有利于及时了解队友的站位和意图。在练习中,多采用快速击打多球的练习,提高队员的反应速度,或是看或听教练给出的不同信号做出反应。

位移速度

羽毛球选手的位移速度即脚步移动速度是打好羽毛球的关键。步法是羽毛球运动的灵魂,没有优秀的步法,再好的手上技术都是空谈。身体没有到位的击球都是勉强的击球,击出去的球质量自然会有所下降。在移动速度训练中,通常会进行以下一些训练:绑沙袋进行专项步伐练习,包括横向垫步、跨步和交叉步等。

教练在网前给队员发不同方向和不同深浅的球,队员在场地中心快速回球,要求动作快,回位快,反应敏捷。

动作训练

不少业余初学者或许都有一种困惑,即在后场击打高远球或中后场杀球时,尽管用了很大的力气,但击打出去的球却到达不了对方的后场,或者杀球时速度不够快。这是为什么呢?挥拍速度不够快。

羽毛球运动中的动作速度主要体现在上肢的挥拍速度,通常用以下手段提高挥拍速度:利用多球进行连续的杀球,前半场的抽、扑、推、后场被动的平抽等。

力量练习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在工作时客服内外阻力的能力,包括快速力量素质和力量耐力。在羽毛球运动中,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和肌肉协同作用能力尤为重要。良好的力量素质不仅有利于发展技术水平,同时也是防止伤病的重要武器。

上肢力量练习

羽毛球选手要想提高挥拍的速度和出球质量,就必须发展上肢力量。羽毛球运动员的上肢力量以发展持拍手为主,非持拍手为辅。练习的方法主要有:卧推、手持小哑铃挥拍、哑铃腕力练习等。

下肢力量练习

下肢力量是快速移动的基础,急停、急起都要依靠下肢力量。

练习方法有:杠铃深蹲(前蹲、后蹲)、半蹲、滑动架深蹲、腿举、硬拉、箭步蹲、腿弯举、腿屈伸、挺髋蹲动作等。因为长期采用固定训练内容会使肌肉出现“适应性”,只有变换内容,增加手段,才能加深加大对大腿肌肉的刺激,使大腿肌肉获得新的增长。

耐力练习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工作的能力。,李宗伟在世锦赛决赛中因为抽筋而退赛,足见耐力对于羽毛球选手的重要性。

常用的方法有:200米至1500米的全速跑,3000米的变速跑等,以及一定时间的追逐游戏,一定时间内完成快递的多球练习,一定时间内完成场上快速各种步法练习等。

柔韧素质的练习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关节活动的幅度以及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羽毛球选手要经常做一些跨步、俯身救球甚至劈叉等动作,因此对柔韧性要求较高。人体的柔韧素质提高了,肌肉的动作才能更加协调。

主要的练习手段是各个关节、肌肉的伸展性练习,包括静力性拉伸和动力性拉伸,重点放在肩关节、腰腹、髋关节、腕关节和踝关节、膝关节。

结论

羽毛球体能训练需要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打好身体基础,提高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素质,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好成绩。

篇3: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策略

印度尼西亚国家羽毛球中心运动员2004年4月19日接受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的体能测试。这些运动员参加了5月举行的汤姆斯杯和尤伯杯赛以及9月举行的悉尼奥运会。印尼羽毛球协会训练主任哈迪纳塔强调, 国家羽毛球中心的31名运动员中, 只有两名男子缺席。要测试7个项目, 其中有30米冲刺、300米短跑、纵跳、一分钟仰卧起坐、4乘5米折返跑、15分钟慢跑以及柔软性 (坐着伸展肢体) 。体能测试反映了运动员在保护自己体能方面的自觉性。他强调, 作为一名优秀运动员, 必须学会保护自己的状态, 因为他们是最好的运动员, 肩负着为国争光的重大责任。

无数成功的运动员的经历说明, 不管你有多高的天分, 不在一件事情上狠下一番苦功的话时, 你就不可能达到可以达到的高度。简单地说, 这种苦功的重要一面就是体能。一个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必须包含体能训练的成分。身体的柔韧性、力量、耐力、速度等对职业运动员、处于上升期的少年选手、业余球员, 甚至对爱好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1 体能、体能能力

运动员的体能能力是由人体的形态结构、机能能力和运动素质三大部分组成的, 这在运动训练学中早已有概括性的阐述。

在近十多年的运动实践中, 尤其是在技能类运动项目中, 普遍认为搞体能训练就是耐力素质训练, 就是搞提高耐力素质水平, 就是安排3000米跑的训练和测验, 对力量、速度、柔韧等其它运动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就不够重视, 至于对身体形态结构、机能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就更少顾及, 更少有计划、有指标地安排和实施。这就是对体能能力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全面不深刻, 导致具体训练安排中简单、片面、不合理的必然结果, 必然不同程度影响体能能力训练的效益, 影响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所谓体能能力就是人体的形态结构、机能能力、运动素质三大部分有机协调组合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综合能力, 简称体能。它是运动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体能能力是由形态结构, 机能能力、运动素质三大部分的能力组成的, 而不是由其中的某一部分单独形成的。三大部分组成因素又是由诸多更具体的组成因素所组成。

2 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力量是身体素质的基础, 羽毛球运动员虽不是强调发展绝对力量, 但应在具有一定的绝对力量的基础上发展速度力量和耐力, 使之保证比赛所需的较强动作发力和长时间的奔跑、蹬、跳、跨以及上肢的连续击球动作。发展速度素质是羽毛球运动训练的核心, 着重加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 (动作频率) 和急停、急动的变向、变速的移动速度。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拍数增多、比赛时间增长, 运动员需要承受在50-90分钟激烈活动的体力要求, 速度耐力对羽毛球项目的意义越显重要, 这又要有较好的有氧代谢能力。在抓主要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 不应忽视其他身体素质的训练, 尤其柔韧性必须从儿童抓起, 发展羽毛球项目所需要的肩、腕、腰、髋、踝等关节的柔韧素质, 否则随着年龄的增大, 就会造成动作幅度不大, 韧带僵硬, 使之影响技、战术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1 伸展运动

伸展运动, 就是扩大身体某一个部位或某几个部位的活动范围。伸展肢体的重要性:1.加速血液循环, 提升体温, 降低受伤的几率。经过充分伸展和升温的肌肉更能抵受压力和冲击。2.运动范围会加大, 而且有助于获得平衡感和敏捷的活动能力。3.身体紧张度和肌肉疼痛程度会大为降低。

做伸展运动时, 呼吸要慢而有节奏。伸展前先呼气, 然后在拉伸状态时慢慢呼吸。拉伸时可以大声地数数, 以免屏住呼吸。伸展运动有四种形式:静力性伸展运动, 动力性伸展运动, 被动伸展运动, PDF伸展运动 (人体感受器神经肌肉的助长) 。PDF是被动伸展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 NBA优秀球员经常采用。

2.2 速度练习

速度是羽毛球运动的一大资本, 因为速度包括的不仅仅是向前冲。优秀运动员在球场上快速准确地移动的同时, 还具备快速变向、滑步及后退的能力, 特别是在由守转攻的关键时刻, 这种速度显得尤为重要。

速度就是运动员快速行动的能力。速度一词近年来经常被速度能力替代。所有表现速度的简单形式都是固定的, 最主要有两个因素:神经运动机制活动的高效率和快速调动运动功能因素的能力。发展速度素质的基本训练方法有听信号反应起动、快速蹲起、快速站起、转身跑、变向跑、侧向移动、跳绳、负重高台腿、蛇形跑、追击跑、沙地跑或高频率跨越障碍物 (羽毛球) ——10个羽毛球一字排开, 两球间距离1.2—1.5米等多种形式的练习。

2.3 力量练习

力量素质是人的身体或身体某些部分用力的能力或肌肉在人体活动中克服内部和外部阻力的能力。内部阻力包括人体自身的重力、关节的加固力、肌肉韧带的粘滞力、人体内部的反作用力 (惯性力) , 外部阻力有重力、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离心力、介质力、惯性力等。力量素质是网球运动的基础, 它包括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 其中, 速度力量又包括起动力量、爆发力量和制动力量。

2.3.1 上肢专项力量练习:

(1) 羽毛球掷远、掷垒球练习; (2) 绕腕练习——手持哑铃于体前或体侧作绕8字练习; (3) 挥拍练习——挥网球拍, 重点进行前臂、腕、指的各种击球动作以发展击球爆发力; (4) 转臂练习——手持哑铃于体侧作旋内、旋外练习。

2.3.2 下肢专项力量练习:

(1) 负重深蹲起——下蹲较慢, 起立加快; (2) 负重半蹲提踵; (3) 负重跨步走; (4) 负重半蹲跳; (5) 跳绳练习——单腿跳、双腿跳, 单摇、双摇等等。

2.4 耐力练习

切身回想一下, 你是否对与你比赛打到决胜盘最后阶段仍然跑不死的对手生出一丝羡慕和欣赏呢?如果有这样一个对手存在, 他就是你最好的榜样。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磨练你的耐力、意志力, 它会在最艰苦的时刻帮助你。良好的体能也会给自己提升打败对手的信心。

耐力是有效完成动作与练习、对抗疲劳的能力。该素质的发展水平是由运动员机体的能量潜力和具体运动项目所要求运动员机体的适应能力、战术效果、心理素质来决定的。这些素质不仅能保障运动员在比赛中训练活动中肌肉活动的水平, 而且能控制疲劳的发展过程。耐力主要取决于参与工作的肌肉数量和肌肉工作的方式, 取决于肌纤维的工作强度等。

羽毛球运动特点决定了它所需要的耐力素质主要是速度耐力, 供能形式主要为无氧供能。其中非乳酸性无氧代谢供能占主要地位, 并有适当的乳酸性有氧供能。多球练习采用单项和综合技术, 20+40+60个球/大组, 20、40、60小组间休息15秒, 快速。大组间间隔2分—3分。发展速度耐力素质的练习采用各种长距离变速跑练习, 如800米变速跑 (200米快、200米慢或直道快、弯道慢) 或更长距离变速跑练习, 如1500米等。

3 羽毛球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3.1 良好的体能是提高专项技术水平的基础

体能上去了, 技术水平提高也就很快。在体能训练上, 注重的是与羽毛球球专项技术相关的小肌肉群的练习, 精细到能牵涉动作用力的每一块肌肉。还有如何在连续紧张的比赛之间进行体能的恢复与补充, 这也是一门精深的学问。由此可见, 良好的体能储备, 是提高专项技术水平的基础。

3.2 良好的体能可以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柔韧性、协调性、力量素质等发展不平衡时, 就容易发生损伤。肌肉拉伤在体育运动中极为常见,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肌肉主动强烈的收缩或被动过度的拉长超过了肌肉本身的负担能力, 其所造成的肌肉细微损伤、肌肉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 称为肌肉拉伤。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不到位、某部分肌肉的生理机能尚未达到适应运动所需的状态, 训练水平不够、肌肉的弹性和力量较差, 疲劳或过度负荷使肌肉的机能下降、力量减弱、协调性降低, 错误的技术动作或运动时注意力不集中, 动作过猛或粗暴, 气温过低、湿度太大, 场地或器械的质量不良等都可以引起肌肉拉伤。无数的经验证明, 适当的伸展运动可以减少肌肉拉伤、肌键扭伤或因肌肉疲劳而造成的其他损伤。

4 结束语

尽管身体素质的训练一直受到重视, 但“重技术、轻体质”仍是影响我国羽毛球运动发展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目前我国选手在与外国强手的较量中, 技术方面虽有优势, 但体力上仍有差距。针对这种情况, 国家队已有针对性地加强体能训练。同时李永波也给各省队教练强调, 要加强运动员速度、耐力的培养, 从小就打下扎实的基础。因为技术上进行系统训练可能会有大的飞跃, 但身体素质上, 超过了一定年龄, 要想有大的提高就很困难。由此可见, 我们要切实加强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摘要:笔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多年业余教学训练经验, 对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体能训练的内容及体能训练的注意事项展开论述, 旨在说明体能是羽毛球运动的基础, 是提高技术平的关键因素。我国及世界优秀羽毛球选手成功经验证明:良好的体能可以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促进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

关键词:羽毛球运动,羽毛球运动员,体能

参考文献

[1]南仲喜, 王林.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1) .

[2]程勇民, 林建成, 郑宝君.羽毛球项目体能训练原理探讨和实践研究[J].体育科学, 2000, (04) .

[3]都军, 王岩.如何进行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 2005, (01) .

[4][美]全美篮球体能教练员协会著.孙欢译.NBA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1) .

篇4: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通城县40名青少年羽毛球专项运动员。男20名、女20名,年龄阶段为7-22之间。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学校图书馆、期刊、学术报告、论文等有关资料来收集,然后对所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来提供论文题材和依据。

(2)对比实验法:对通城县40名青少年羽毛球专项学生进行三个月实地训练,把40名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分成实验班、对照班然后对教学成果进行验收,通过三个月的体能训练进行前后对比。

二、结果与分析

体能训练是羽毛球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关键,青少年羽毛球专项体能是羽毛球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发展专项羽毛球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及协调等运动素质。身体素质水平越高,掌握技术水平就越快。

1、专项体能训练的生理特点

从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角度来看,由于生长发育过程的阶段性、不均衡性、力量、速度、耐力等依赖于有机体机能能力的运动素质的变化,也就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在运动训练理论中,通常把某种运动素质在某年龄阶段发展较快的现象称为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运动训练实践表明,在青少年运动训练中,必须考虑到运动素质展敏感期,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

2、专项耐力、速度训练特征

体能训练中的运动耐力主要指人强度长时间从事专项活动的能力。而青少年耐力自然发展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在对20名青少年羽毛球专项运动员进行3分钟30米往返跑测定,9-11岁儿童的耐力只能达到成人的40%,12-14岁时达到成人的65%,15-22岁便可达到成人的92%以上了。羽毛球运动项目特点决定了它所需要的耐力素质主要是速度耐力,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运动耐力水平主要取决于功能系统的机能能力,羽毛球项目的速度训练主要包括:短距离的肩动跑、冲刺跑、速度耐力等练习。其中非乳酸性无氧代谢供能占主要地位,并有适当的乳酸性有氧供能。青少年羽毛球专项耐力、速度训练的确能够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素质水平,按照青少年的身体特征进行专门对青少年专项耐力、速度训练方法主要是以提高非乳酸性无氧代谢能力为主的练习。

3、专项力量训练特征

10-14岁的青少年的骨骼系统正处于发育成长期。该阶段骨组织中的水分和胶质较多,钙质较少,骨密质较薄,所以弹性和韧性很好,容易弯曲。由于青少年身体特征的不同,他们正是处于身长发育时期,在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尤其需要从羽毛球技术动作的特点出发,来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羽毛球比赛要求运动员场地上快速地移动、不断起跳大力杀球。这都需要羽毛球运动员的腿部腰腹、肩带、手臂等各部位具有良好的力量素质。青少年身体素质训练,尤其是力量训练是青少年尽早掌握专项运动技术,使运动成绩稳定提高的保障。通过力量训练,可以使运动器官达到良好的发育状态,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运动损伤,保证训练进程。

4、专项柔韧训练特征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关节活动的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柔韧素质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结构方面的变化,而且也取决于神经系统支配骨骼肌的机能状态。柔韧素质发展了,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大大提高,肌肉运动更加协调。练习主要是各种伸张肌肉习,特别是韧带的伸张练习,重点放存肩关节、膝关节、髓关节和腰腹部分。发展青少年柔韧训练是较为容易,这是因为青少年与成年人相比关节面角度大、关节面的软骨厚、关节内外的柔韧较松弛等缘故。

5、专项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心理训练相结合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他们自身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主导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都各有自身特点, 但无论是哪个项目的运动员,竞技能力都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和智力因素所决定, 这七个因素可近似地概括为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因此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同样如此。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通过各因素之间相应的发展水平协调地组合在一起,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构成表现于运动员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因此我们要把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技能训练和心理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技、战术训练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的基础。良好的体能素质是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一环。(2)有目的地进行体能训练不仅可以为青少年羽毛球专项运动员提高专项技术提供有力的保障,还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坚强的意志品质、敏捷的思维,对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精神调节都有促进作用。(3)没有良好的体能做保证,就很难适应激烈的比赛,如不重视体能训练,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所以,体能训练是当今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关键。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应根据其生理特点、个人特点制定训练计划。

2、建议

(1)为使中国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能充分发挥羽毛球高度优势,应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羽毛球专项体能训练理论、方法研究,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各项体能素质,降低伤病率,延长其运动寿命,真正实现我国羽毛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青少年羽毛球专项运动员运动负荷,要逐步有节奏地增加。遵循大负荷训练方法,并且注意超量恢复。(3)要根据羽毛球训练的不同任务来安排运动负荷 ,针对青少年羽毛球专项运动员身心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参考文献:

篇5: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

南湖小学 高洪林

摘要:本文从体能训练的界定、体能特征和体能训练方法等方面,对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教练员制订体能训练计划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帮助。

关键词:排球运动员;体能特征;体能训练

当今世界排球技、战术特点是沿着快速、全面、多变的方向发展,一支排球队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做到体能、智能、技术、战术、心理等竞技能力要素的高度协调发展。在以上5个竞技能力要素中,体能是基础,良好的体能将为技、战术的充分发挥提供可能。尤其实行“每球得分制”规则以后,“排球比赛时间缩短,比赛强度和难度提高”[1](P34-38),这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排协从1996年开始在每年全国排球联赛前对参赛的运动员设定了“助跑摸高”、“20s连续5次助跑摸高”、“6m×16次网下穿越移动”和“800m跑”4项体能测试项目,规定不达标者不得参加比赛。2004年,排协又根据排球运动发展对体能的新要求,取消了“6m×16次网下穿越移动”和“800m跑”,增加“9m×10次移动”和“100m计时跑”。体能测试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各运动队对体能训练的重视力度。无疑,它对促进和提高我国排球运动员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1 体能训练的界定

运动训练学者把体育运动项目分为体能类项目和技能类项目,体能训练由此引出。所谓体能训练是“指通过科学地施加专门地训练刺激,使运动员有机体在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等方面都产生良性训练适应地训练过程”[2](P90)。

它突出对人体各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训练,旨在产生机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因此,教练员应深刻认识到高水平排球运动员更须加强体能训练,提高他们各项身体机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的机能,使之能适应排球技、战术发展,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延长运动寿命,和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等方面的需要。排球运动员体能特征 排球运动属技能类集体对抗性项群中的隔网对抗性项目。笔者认为,排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力量、弹跳力、专项速度、运动耐力四大因素。2.1 整体力量

“整体力量是运动员在从事排球运动时身体各运动环节协调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力量”[3](P49-52)。整体力量包括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爆发力)和力量耐力三种不同的类型,是各力量成分在专项工作中的综合表现,它取决于身体各个部位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移动速度和手臂挥击速度都是以力量素质为基础的。同时,高水平的力量素质对于减少运动损伤也有重要意义。2.2 弹跳力

排球比赛中,网上争夺是攻防对抗的焦点,扣球和拦网是制胜的关键。运动员在身材大型化的前提下,还要具备高水平的弹跳能力和跳跃耐力,用最快的动作速率,多次获得腾起后最大垂直或横向位移距离的扣、拦能力。所以它“是运动员速度、力量、协调能力的综合表现;或是运动员合理运用纵跳动作方法,有效利用各相关肌群的功能,充分发挥各相关身体素质的一种潜能”[4](P119-121)。2.3 专项速度

排球比赛中,低、中和高重心的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和改变方向移动的能力,是提高防守起球、移动拦网、跑动进攻效率的关键。排球运动员不仅要反应快、判断好、身体重心改变方向和手臂控制能力强,而且还要具备极短距离的快速起动、移动和制动能力,以快球掩护为中心的各种跑动进攻战术,更需要直线或变向的起动和跑动速度。另外,比赛中扣球和跳发球的效果取决于运动员的跳跃高度和快速而有力的挥臂速度。2.4 运动耐力

排球项目属于短时间、爆发式的身体运动被“轮转制”和死球间歇等特点分隔开来的间歇运动。决定运动员的供能系统是以有氧耐力为基础,无氧耐力为主导的,“所需要的耐力是在适当间歇的情况下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强度能力”[5](P16-17)。表现为频繁移动、防守和攻拦跳跃的耐力,以保持移动速度和弹跳高度的稳定性。所以,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抗缺氧能力和抗酸性的耐受力,有助于长时间技、战术训练和长时间比赛时正常地发挥水平。

3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掌握合理的训练原理是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的关键。从五十年代末,我国排球训练就贯彻了“三从一大”的方针,这种超强度的训练方式和对队员自信心的打造,为中国女排的崛起打下良好的基础。纵观中国女排的成功,笔者认为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主要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内容:①训练强度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②强化力量、移动速度和弹跳力的训练③“以赛代练”的训练。

3.1 训练强度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

在体能训练中,“运动负荷(不单指运动强度,而是个人所承受的最大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平衡的训练方法是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状况,使运动员在特定的环境中训练更得当、更有效,更贴近运动员的承受度”[6](P31)。从训练结构上来说,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刺激大,刺激训练的痕迹就深。在强负荷的刺激下,人对运动会产生记忆痕迹,记忆痕迹越熟练,训练效果就越好。但是长时间运动负荷的最大化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控制动作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运动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是一种“量配”技巧,在对运动负荷量的检测时,除了用心率外,采用生化指标(最大摄氧量、代谢酶、肌糖元、耗氧量等)来控制运动量则更具有针对性、安全性,能使运动员的运动负荷量得到及时修正,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因此,运动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应该是训练的主导思想。对此,教练员应科学吸纳日本的大松博文“魔鬼式”的训练方法和学习陈忠和一天三练的训练思想,使训练在内容上有重点、时间上有侧重、方法上有个性、手段上有创新。

排球训练负荷调控方式,多采用渐进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强度控制:最大心率=220—年龄,科学量配大强度(180次/分以上)中等强度(150次/分以上),以及起码心率的强度阈“60%×(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安静心率”。所以,教练员在安排体能训练时,要按照肌肉适应的生理过程:刺激-适应-增加刺激-达到新的的适应规律,以及对排球专项运动生理负荷的最大化和合理化的平衡因素的理解,及时调整运动负荷。3.2 强化力量、移动速度和弹跳力的训练 3.2.1 力量训练

力量素质是排球运动员专项技、战术掌握与完善的基础和保证。在运动竞赛中进攻与防守的反应与移动、助跑起跳、挥臂速度,以及防守与攻击的有效性无一不取决于力量素质。郑念华(2001)[7](P122-125)研究表明,“排球运动员专项力量主要是由下肢快速蹬伸,使身体腾空或在地面快速移动的力量,腹背肌快速收缩、协调用力的力量,上肢最大力量以及肩带肌群快速收缩力量综合形成”。所以在体能上,提高腿部的力量以便能够在场上进行迅速的移动、跳跃,与增加手臂的力量对提高扣球效果同样重要。

发展力量素质有明显的年龄特征。13-14岁之后发展最大力量会更有效果,在此年龄以前发展爆发力较好。因此,发展力量训练要循序渐进,先从克服自身体重开始,如:“跳深练习”、在沙地上做各种徒手跳跃练习等,然后逐步过渡到利用各种轻器械跳跃练习,最后再用杠铃及组合训练器作大重量训练。其目的是提高弹跳能力和保护膝关节,避免力量失衡,预防伤病等。

腿部力量的主要训练方法有“重复法”,可采用近似于扣球起跳的膝关节角度60º-90º或屈膝95º±5º左右,进行负重下蹲或卧蹬练习。其负重指标采用运动员本身的最大负荷强度的75%-90%,每次练习组数为6-8组,每组3-6次,每组间歇3秒。

增加腰背肌力量的训练方法有“强度法”,用最大负荷强度为85%-100%,组数为6-10组,每组1-3次,每组间歇3秒;“离心向心收缩训练法”,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起立或推出轻重量或中等重量,并尽量用较长时间慢慢下蹲或收回。

上肢力量的训练主要是提高挥臂击球能力,采用联合器械来塑造肌肉力量,如投掷实心球、牵拉皮条挥臂、持哑铃挥臂等。

力量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对于排球运动员来说最主要的是动力性抗阻练习。

3.2.2 移动速度的训练

排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时间极为短促,尤其在比赛中,大部分时间是一种无球的移动,加之场地相对较小,所以排球运动员的“移动能力需要的是短距离启动、制动和转换方向的速度,而不是长距离的位移速度”[8](P20-23)。随着排球运动员选材身高的日益增加,高大运动员的移动速度,和抢救“高远球”及“险球”等实战特点也需得到加强,因此,中国排协选择“9m×10次移动”体能测试项目更具有科学性,这对测试运动员急停转身启动的快速移动能力及无氧供能能力具有等价性。

移动速度除了移动动作的协调性之外,还要克服较大的身体惯性(静止状态到迅速移动)和运动冲量,这需要腿踝有强大的力量,故增加肌肉力量和提高肌肉速率要并进,其主要目的是改善运动员肌肉的质量和功能。移动动作是两腿轮流交替支撑完成的。发展移动动作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方法与发展跳跃动作的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完成力量练习动作的要求不同,如移动练习距离要短、重心要低,这样重心转移快,移动的速度及步频就快。并多采用徒手或轻负荷、短时间、疏密度和在不疲劳状态下进行练习。

在软地或沙地上做各种小碎步移动:原地小碎步计时跑、小碎步的前后左右移动3m、看教练手势做综合移动步法练习、穿砂衣做突然起动、突变转动、迅速制动的练习等。3.2.3 弹跳力的训练

排球运动员弹跳能力主要是弹跳高度、弹跳速度及连续起跳的能力。在排球比赛中,跳发球以及网上的扣球和拦网是进攻与防守对抗的焦点,由于战术变化多,进攻速度快,要求运动员在进攻中,起跳突然性要强。防守中,拦网移动后起跳要快。如拦各种快球或时间差扣球,运动员不仅要跳得高、跑得快,而且还需要快速连续的起跳能力。

“助跑摸高”、“20s连续5次助跑摸高”都是衡量排球运动员连续弹跳能力的指标。由于后者的时间限定在20s内,主要供源物质依然是磷酸原系统。而连续的起跳用力和助跑与排球比赛实战紧密结合,突出反映了运动员的脚步灵活性。发展运动员弹跳能力的方法较多,各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现将发展运动员弹跳能力的方法划分为3个类型:

跳跃类训练:包括负重(强度30%~50%)及不负重的垂直、水平、变向、单脚、双脚的各种条件下的跳跃训练。目的是提高肌肉的弹性及不同的工作能力,改善肌肉收缩速度,便于将肌肉力量转化为技术所要求的弹跳能力。

离心类训练:负重或不负重的双脚、单脚各种跳深(60~120cm高台);在低于自身

摸高最高点的10cm处,要求连续全力纵跳几百次,并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等多种连续跳跃练

习。目的用于改善肌群的制动和持久的工作能力,提高肌肉的伸缩性。速度类训练:各种短距离的起跑、牵引跑以及利用坡度为3º左右的加速度跑。目的是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改善神经系统支配肌肉群的转换速率。3.3 “以赛促练” 的训练

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国内外赛场日益火爆,运动员所面临的比赛越来越多,赛期越来越长,每场比赛的间隔也越来越短。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各项竞技能力,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去积累,在这特定环境中去磨砺,特别是与强手的激烈对抗中才能获得真实的感知和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据统计,世界优秀运动员每年参加世界高水平比赛的平均达到15场左右,其中相当多的运动员超过20次,甚至30次。

跳发球是运动员受到体能直接影响的技术动作之一。美国男排主教练比尔博士经过实验和世界比赛的检验,提出了男子选手跳发球的速度最少也要超过每秒30米,不然就很难直接得分。就雅典奥运会排球比赛看,这一理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特别是世界强队,无一队采用清一色的跳发球,轻重结合性能变化,与找点找人相间交替的发球战术,被普遍采纳且收效显著。陈忠和教练及时顺应了形势发展,对中国女排的训练进行了及时调整,根据本队选手的个人特点,布置了适应自己的发球战术。中国女排首发阵容中,王丽娜、杨昊和张萍是大力跳发,周苏红跳发与跳飘相结合,而冯坤和刘亚男则采用跳飘发球。从比赛看,对手对于中国队忽重忽轻的发球不太适应,跳发球较好的队伍,如美国、古巴等队,对我们的跳飘不适应;而发飘球较多的队,如巴西、德国等队,同样不适应我们的跳发,因此我们跳发得分较多。战例告诉我们,比赛作为整个训练工作的核心与精髓,不仅与训练工作无碍,反而对其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关键是我们如何真正做到训练与比赛有机地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同步提高。4 结论

4.1 体能训练中,教练员必须解决因训练时间不同而造成的单位时间内运动量加大与受训者负荷承受能力的不对称,改变训练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训练观念,根据排球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专项运动生理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平衡因素的理解,及时调整运动负荷。

4.2 提高排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必须要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首先测出该运动员某一阶段的最大负荷量,然后根据不同的司职位置需要,制定训练目的、目标、内容、方法,采用不同的负荷进行。完成这个阶段任务后,再调整训练负荷。

4.3 排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主要表现为弹跳力、移动速度和手臂挥臂击球能力等三种身体运动能力,训练中必须加强与专项技术直接有关的肌肉群(腰背肌、上下肌)的训练,加强协同肌和拮抗肌的训练,同时,不可忽略加强小肌肉群的训练。

4.4 体能训练就是为了技战术在比赛中正常运用或超常发挥,而比赛作为整个训练工作的核心与精髓,通过比赛促进训练,不仅与训练工作无碍,反而对其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起到完善和检验技、战术目的。

[参考文献]

篇6:击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研究

摘要:文章根据文献资料法和多年的运动实践经验,对现代击剑运动的体能训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击剑运动体能训练的主要特征。本研究以击剑运动员体能训练为主要研究范围,主要从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和灵敏五大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击剑专项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体能训练在击剑运动员综合训练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击剑专项的特点提出一些体能训的方法,对击剑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击剑运动员;体能;训练

前言:随着击剑运动的发展,击剑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不断的提高,优秀击剑运动员的技战术精湛程度,让人惊叹[6]。在比赛中不仅仅是进攻和防守上体力的消耗,还有紧张、精神高度集中、思考战术对策等等。所以,在高水平选手的比赛中,不仅仅是要求技战术的高超,体能在比赛中的重要性就越发占到了重要的地位。从构成竞技能力的五个要素来看,体能是基础,是技、战术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由于击剑武器的特殊性,在高速运动中,由于惯性作用,剑身反弹、剑尖摆动,运动员必须要有足够的力量和技巧控制自己的剑,除了控制自己的武器外,经常与对手的剑进行击打、格挡、缠绕、压、滑等接触,实施攻防或破坏对手的攻防行动,没有足够的力量和使用力量的技巧是难以准确击中目标的。由此可见,体能在击剑运动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1概念界定

击剑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是指击剑运动员在击剑比赛中所表现出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及协调等一系列专项素质,是运动员为圆满完成特定的训练比赛任务而必须具备的体能要求[1]。袁运平在《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中对专项体能做了如下定义:专项体能是指运动员经先天遗传与后天训练形成的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机体续运动的能力,与运动员机体形态结构、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运动素质水平、能量物质贮备、基础代谢水平、心理因素与意志品质以及外界环境等都密切相关,是运动员能否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2]。

1击剑的项目归属及体能和技战术的关系

近年来,田麦久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概念,依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确立了拥有两种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类属,把击剑归属为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1]。清楚的认识了击剑项目的本质特征对科学的体能训练提供了重要保障。体能是保证击剑运动员技战术正常发挥的基础,体能是在击剑运动中的最基础的元素。根据运动训练学理论上的划分,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技能、战术、心理、智能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这类技能主导类的比赛项目中,往往比较重视技战术的训练,比较忽视体能的训练,在比赛中运动员经常会出现体力不支,过早疲劳,动作变形,注意力减弱的现象,从而直接影响了比赛的结果。随着比赛的激烈和技战术的不断完善,教练和运动员才逐渐意识到了体能在比赛中的重要性。在击剑运动中,体能能较高的保持的话,还可以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2击剑运动员的体能特征及训练方法

在训练运动员的体能时,在对运动员的全面训练以后,还必须有针对性的练习,一定要结合专项的要求和技术动作结构进行。由于运动技术动作比较复杂,是由各个环节按照一定的运动顺序和运动方向组合而成的,要想做到体能训练和专项技术动作结构相一致的练习,还需要对该专项的技术动作进行解剖分析,从而选择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对这些肌肉进行训练,再加上一些辅助性的练习,把训练做到更加的完善。

2.1击剑运动员的耐力特征及耐力的练习

击剑运动是以无氧耐力为主、有氧耐力为辅,并以ATP一CP供能为主的项目,击剑比赛单场时间不长,但整场比赛要持续很长的时间,特别是水平越高,打的场次也越多,对耐力的消耗也特别大。在一场比赛中,运动员要始终保持反复快速移动的能力,所有技术动作始终要体现出快、准、狠、变的技术风格,这些都对击剑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l)一般有氧耐力的练习

运动员要进行与比赛负荷相符合的长时间的跑步练习,增强身体机能的有氧耐力的能力。比如:几公里的长距离慢跑、长距离的游泳、长距离的骑自行车、跑楼梯等练习,必须保证时间上达到与比赛相接近的时间。(2)专项耐力训练

防四还击、防圆六还击、防二还击(各1组×35次连续刺靶)提高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控制剑的能力,以及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运动员以实战姿势持剑站在靶前,开始连续完成防四还击、防圆六还击、防二还击组合练习。每剑要求击中规定目标,完成动作舒展连贯,脚下协调配合,完成刺靶动作的同时,运动员自己读击中剑的组数,如1-2-3直至35次完成,提高思维和控制动作的能力。负荷后运动员的心率应该达到145次/min-165次/min。连续往返冲刺进攻(15次)提高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的冲刺启动速度及完成动作的平稳和控制剑的能力。运动员以实战姿势持剑,原地启动冲刺,然后转身接下一个冲刺,重复进行15次,运动员读自己冲刺的次数,如1-2-3直至15次完成,以提高队伍的士气,增加冲刺的速度、力量和深度。负荷后运动员的心率应达到188次/min以上。2.2击剑运动的速度特征

在击剑运动中,速度是最重要的素质,击剑专项速度素质主要是反应和启动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反应速度的快慢决定了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快慢。击剑运动的反应速度属于复杂反应速度,需要运动员在战机稍纵即逝的比赛环境中,迅速做出相应的回答反应。2.2.1专项速度练习

(l)组合式击剑运动专项素质训练方法,专项步伐前后移动往返(14m×5次)提高步伐移动速度和耐力,培养心理素质,锻炼意志品质。运动员穿比赛服装持剑,击剑实战姿势一列横队站立,沿着剑道延伸方向连续向前或后退平稳移动。负荷后运动员的心率应达到185次/min以上。

(2)持剑向前一步弓步刺靶,退回原地重复18次(多人同时进行)。

提高弓步进攻速度、深度、耐力和动作的连贯性。根据运动员的身高,设计中远距离启动点,前脚站在起点上,完成向前一步弓步剌靶,刺点目标集中,完成动作舒展连贯,运动员在剑尖落点同时喊叫,以提高士气,完成剌靶后退回起点,重复进行。负荷后运动员的心率应达到188次/min以上 2.3击剑运动员的力量特征及力量的练习2.3.1击剑运动员的力量特征

击剑运动的专项力量主要是指爆发力和力量耐力。在击剑比赛中,刺、劈是唯一有效的得分手段,其动作特点是,在频繁的攻防转换过程中,能依据对手的情况突然发力完成动作,且力量足、动作突然、动作幅度小。这需要运动员具备强有力地手臂、手腕力量,以及控制剑的力量。此外,为了突然发动进攻,通常需要依靠运动员的腿部和脚跺的爆发力做出大幅度的弓步,这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爆发性蹬伸力量。而击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除裁判员叫停或双方处于较远的危险距离外,运动员的双膝一直呈半弯曲状态,这种姿势给下肢带来较大负荷,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耐力,则无法发挥动作的高速度,也难以完成长时间的多轮次比赛。

2.3.2上肢力量训练方法

(l)手抓球练习。练习目的:发展腕、指关节控剑力量(2)杠铃腕屈伸。练习目的:发展腕关节快速屈伸力量

(3)手腕正反卷杠铃片。练习目的:发展腕关节快速屈伸力量(4)杠铃颈前快速推。练习目的:发展肘关节快速屈伸力量(5)原地实战姿势站立强度击打剑(30s换方向×4次,共2min)提高运动员持剑手臂的专项力量,在下肢移动后,瞬间控制剧烈运动后的激动情绪,以平稳的心态面对对手,控制好剑的摆动方向,同对手比持剑手臂的专项力量。两名运动员面对面,且保持持剑实战姿势站立,利用四、七或六、二(击剑动作术语,上下打剑的意思)击打对方的剑。负荷后运动员的心率应达到150次/min-165次/min。2.3.3下胶力量训练方法

(l)弓步蹲跳。练习目的:发展膝关节快速蹬伸力量(2)蛙跳。练习目的:发展下肢连续爆发用力能力 ③后蹬跑。练习目的:膝、踩关节的蹬伸力量

(4)双飞跳绳。练习目的:发展踩关节快速小力量和全身协调力量(5)负重提踵。练习目的:发展踩关节小力量(6)单足跳。练习目的:发展运动员单脚支撑能力

(7)静蹲练习目的:静力性练习增强膝关节110一135度左右的力量,预防膝关节运动损伤

(8)不负重的练习:屈体站立外展跨步、单腿站立内收并步等练习。负重的练习:手持哑铃站立侧滑步、屈膝负重内收后撤步、屈膝负重侧前跨等练习。2.3.4核心力量练习

击剑的核心力量需要的是能在一定的不平衡条件下进行快速多次平衡调整的核心快速力量,同时要有一定的核心快速力量耐力。核心力量部位是最接近身体重心的中间环节(胸部至大腿中部),包括髓关节和腰,主要是腹背肌群的力量。核心力量尤其对击剑运动尤其重要。

组合器械进行核心部位的爆发式力量练习;如坐在瑞士球上各种核心部位爆发式的抛球训练。实心球练习方法:坐在地上,双腿离地,将球在双腿间传递,同时双腿做蹬自行车的动作。球的侧身移动:身体呈坐姿,双手抱球,放于身前,转动肩膀和上半身,将实心球左右侧来回移动。举实心球:水平躺地上,膝盖弯曲,将实心球高举于胸前,双手伸直。做基本的腹部伸缩练习。平衡球上转身练习:坐在平衡球上,双手抱球,放于身前,转动肩膀和上半身,将实心球左右侧来回移动。平衡球上做仰卧举腿:手握肋木,做类似平地的仰卧举腿练习目的在于提高肌肉在不稳定的界面发力和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该阶段每周的周一、周四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每节训练课安排4-6种训练手段,每种动作训练4组,每个动作持续20秒。要求极限速度。

2.4击剑运动员的灵敏及柔韧特征及柔韧性的练习击剑运动的灵敏素质要求运动员能够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击剑运动的灵敏素质主要强调随机应变,即在比赛过程中,能随着场上形势的变化,相应的改变动作的方式、动作方向及动作节奏[12]。在击剑运动中,运动员各关节活动幅度较大,特别是上肢髓关节和上肢肩带关节的活动幅度。具备良好的柔韧性,一可以保证各关节、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二可以减少活动时肌肉、韧带所带来的阻力,以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

柔韧性主要是通过静力和动力的拉伸、摆动、压等方式,对手臂、肩关节、背部、髋关节和腿部进行练习,如:跪撑压肩、臂上举加力向后拉肩、分腿坐姿体侧屈臂上伸、侧弓步跪立体侧前屈、坐姿屈膝分腿手下压、下叉等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在做伸展、拉伸运动之前,必须要做一些热身,否则在身体很容易造成肌肉拉伤。可以先做一些慢跑、轻运动量的活动等使身体的温度升高,肌肉的粘滞性适当的降低之后,再进行拉伸,效果会非常好。一般在做拉伸的柔韧性练习时,为了更好的效果,要适当的延长每一次的拉伸时间,然后再反复做,可以增加肌肉的弹性。拉伸的时候要尽量保持所练习的肌肉部位放松,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增加该肌肉的柔韧性和弹性,也能减少自身的一些不适的感觉。2.5心理特征及心理能力的训练

在当今击剑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日趋接近,击剑选手们的较量在更大程度上是心理的较量,也就是心理素质的比拼,击剑是以速度、力量、机智和自控为特点的一种对抗性、开放性的运动项目,其对手是人,而人在运用所掌握击剑运动各种技术、战术和行为习惯具有不确定性[3]。因此,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获胜,除具备良好的体能、掌握高超的技术、熟练战术之外,还应掌握对于自身心理活动的调控,才能有机会获得胜利。2.5.1心理能力的训练

(l)右脑信息处理的强化训练

由于对整体信息的接受和加工是以右脑的机能为主的,在大脑中进行整体性的动态场景练习,可提高右脑半球的整体信息处理能力[6]。在指导击剑运动员的训练中,我们要求运动员在心理训练中经常回忆和储存“有效的一击”或“得意的一剑”。比赛中再出现与之相应或相似的画面时,运动员就会迅速地作出有效的反应。这样的训练基本是以提高右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为主,可提高运动员技战术意识与技战术的配合能力。(2)赛前心理潜力积蓄

在赛前开始准备活动的30min,我们选择了“慢节奏呼吸—准备活动—快速表象—比赛”的方法。慢节奏的呼吸有点类似俗语中的“养神”,其练习效果就内在机制而言是改变大脑的内部状态,使大脑由β快波向较为慢速的α、θ波变换。主观感受则以注意力集中、舒适以及取得不同寻常的创造力为特征[4]。同时,深呼吸可取得心态宁静的效果,可减少非比赛信息的干扰,避免赛前过早地关注比赛而引起机体处于高唤醒状态,起到赛前心理潜力积蓄作用。(3)创设不同的模拟训练和比赛的情景,增强队员抗干扰的能力(4)运用自信训练,提高队员的自我调节能力(5)让队员学会用想象放松来控制焦虑情绪 3结语

基于体能在运动员比赛中的重要性,在击剑运动员的综合训练中,应该加大体能训练的比例和要求,结合击剑的专项特点和要求,丰富体能训练的内容和手段,在训练中做到更加的细致,对运动员的作用才会更加的明显。4参考文献

上一篇:诸葛亮的评价下一篇: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