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2024-06-22

传播学(精选十篇)

传播学 篇1

美国作为实用主义的故乡, 其传播学研究也沿用了实用主义的治学传统。芝加哥学派兴起于美国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的转型期。这一学派将媒介视为整合社会秩序的中介, 重视传播在塑造个人和维持社会方面的作用, 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改良气质;哥伦比亚学派滥觞于美国社会结构从地方化到全国化的转变。经济危机引发的大萧条, 二战政府宣传的需要, 美国民主的危机, 使得这一学派的研究目光投向受众分析和效果研究。但是, 无论是芝加哥学派的社会批评意识还是哥伦比亚学派的行政研究, 都是在结构功能主义的范式内, 以促进美国的社会进步和改革。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美国学者对传播学的社会科学传统发出挑战, 《传播学期刊》分别以“领域的骚动”和“领域的未来”为主题, 就传播学的哲学基础、研究方法、学术身份等问题组织了两次大论战。1983年的讨论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传播学的学科地位。传播学究竟是独立的学科还是进入其他学科研究的通道?二是有关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经验研究和批判研究有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可能?通过这次讨论, 格伯纳欣喜地看到, 现在传播学者们能以更平衡的观点看待方法论问题, 定性分析做出的区别与判断是定量测量的前提, 二者不可分割。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研究需要不同的关注点和分析单位。1993年的讨论明显表现出更多的忧心忡忡, 不止一个学者用“不确定”“分裂”“困惑”描述了这十年间传播学的发展与现状:学术身份的归属摇摆不定, 研究范式的斗争依然是传播学研究的一大困扰 (1) 。

传播学引进中国三十年来, 中国学者正在面临西方传播学曾经经历的问题与困境。李金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传播研究的“内卷化”倾向。所谓内卷化“指学者抱住一个小题目, 在技术上愈求精细, 眼光愈向内看, 问题愈分愈细, 仿佛躲进自筑的一道围墙, 得到心理安全, 拒绝与外界来往的压力, 其结果是不但忘记更大的关怀, 更阻碍思想的创新。” (2) 如何超越现有的传播学研究格局?我国学者也作出了见仁见智的回应。胡翼青在《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表示:施拉姆所钦定的四大奠基人导致传播学源头的一元化, 应回归芝加哥学派寻找传播学更丰富多彩的传播思想;孙玮指出回到芝加哥不可能解决传播学此时此刻面临的挑战, 我们需要超越。面对当前的全球化、新技术、城市化浪潮, 要将被芝加哥学派从城市中剥离出来的报纸“再嵌入”到社会生活中。面对社会巨变, 学术界也应该打破陈规, 呈现多元范式并置, 多种学派交锋的开阔气象 (3) ;吴飞认为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一直以美国为师, 存在严重的方向性错误。传播学的任务应该是解释生命世界的合作沟通机制, 回答社会是如何运行的问题 (4) ;黄旦则指出传播学研究不是要回归某一个唯一和本质的“家园”, 而应该建构一个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平台, 应该整合已有的不同思想资源, 重新理解传播, 以适应新传播的变革 (5) 。以上种种学术争鸣都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笔者以为, 要摆脱当下学术困境, 首要任务是厘清“传播”的概念, 如此才能避免传播学研究的“内卷化”倾向, 使其成为一个多元对话的平台。

二、何为传播?

杜威曾说“在所有的事物中, 传播是最为奇妙的” (6) , 然而我们欲体会传播之奇妙, 首先得了解传播是什么。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 杜威更好地表达了对“传播”这一概念的理解:“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 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 在沟通中生存” (7) , 可见杜威是对“传播”持双重态度的, 传播不仅仅是传递, 还有交流和形成共识的含义。

凯瑞曾将描述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如果将传播理解定位于“传递”这一概念, 那么“传播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 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 (8) ;传播的仪式观是一个更古老的观点, “反映了‘共性’‘共有’‘共享’与‘沟通’”, 这一定义侧重于参与者共享信仰, 从而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受杜威的启发, 凯瑞提出了一个简洁明了又富有洞见的定义:“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 (9)

李金铨借用了字源的解说, 认为communication包含三种意思:沟通、交通与传播。“沟通”是要建立“‘共同性’——也就是通过社区内人们面对面的沟通, 彼此分享信息和情感, 以建立深刻的了解”, “交通”之意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 “工业社会制造就业机会, 大量农民迁徙到城市, 拜赐于舟、车、飞机、电话、电报, 徙置远处仍可维系感情和意义的共同性。”在大众传媒业兴起以后, communication才有了传播的意涵。 (10)

由此可见“communication”一词, 更为古老久远的意义应是指彼此情感的沟通和意义的共享, 而今使用的“传播”多是在传输或者信息的单向传递的层面, 或多或少遮蔽了“communication”原有的丰富意涵。“‘communication’一词, 无论其含义是什么, 绝对不是改进一条路线或更加袒露心扉, 而是涉及到人生存状况的扭结, 剪不断, 理还乱” (11) , 我们如何传播, 皆涉及到人的生存及其方式, 然而上述种种关于传播的定义, 都不是理想的交流方式。无论是讯息的传输, 还是沟通共享以达成共识或者社会的维系, 对于“communication”的理解, 终究没有挣脱工具理性的束缚, 在此当中, 他人被遮蔽, 人之存在, 成为被经验, 被利用的客体, 成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正如詹姆斯所言, 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宇宙分为两半……我们大家给这两半的命名却是一样的, 而且这两个名字都叫“我”和“非我”。究其本质, 对于传播的认识, 仍然局限于笛卡尔以降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范畴。

三、语言学的转向:相遇中的“传播”

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语言学转向, 即从笼罩于客体之上的主体, 转向主客体的中间环节——语言。“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哲学研究从知识的客体转向作为知识的前提条件的主体, 进而转向有可能衔接其哲学方程式主客体两端的形式载体的过程。从另一种意义来说, 哲学逐步意识到了语言与其他交流的方式不仅是接触世界的具体切入点和观点的载体, 也是主体间性的必要条件。” (12) 许多不同传统的哲学家都阐发了语言、交流与人之存在问题的重要性。“探讨语言意味着:恰恰不是把语言, 而是我们, 带到语言之本质的位置那里, 也即:聚集入大道之中” (13) , “并非语言寓于人, 而是人栖居于语言, 人站在语言当中向外言说” (14) , “语言并非只是一种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类所适于使用的装备, 相反, 以语言为基础, 并在语言中得以表现的是, 人拥有世界” (15) 。哲学的动人之处, 不仅在指陈问题发生的原因, 更在思考与实践中所激荡出的广阔空间。倘若用语言论来关照传播, 传播即双方互为主体的言说和交流, 人之存在于其中呈现。

早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 米德将人格的形成已经从传统的主客体模式中解脱出来。“自我”是交往的产物, 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过程, “与其说自我是一种实体, 还不如说它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姿态对话在一个有机体内部得到了内化。” (16) 人的姿态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姿态, 在于它的参与性和可交流性, 随着交流的发展, 姿态对话演化成为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只不过是一种有意味的, 或者有意识的姿态而已。” (17) 客我是个体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主我则是对客我的反映。米德意识到了语言或者沟通对于人之为人的重要性:自我是与他人互动, 与自己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如果用马丁·布伯的术语学语言来表达, 那就是没有你绝不会有我, 没有他人则自我是不可想象的。” (18) 当然, 将米德放在此部分讨论实在牵强, 笔者意在指出米德已经铲除了被齐美尓称为“隔列的谬误”的错误观点, 个人不是没有窗口的单子。但是囿于实用主义的方法论, 芝加哥一派的研究仍以社会秩序整合为依归。

现代性的痼疾在于, 主体理性的伸张导致以他人为手段的工具理性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全面侵蚀。“现代病就病在具有交往结构的生活领域听任具有形式结构的独立的系统的摆布” (19) , 哈贝马斯受语言范式的启发, 从中引出了一种相互认同的主体间性结构。为现代性开出的药方是从“主体——客体”走向交往行为的“主体间性”, “只有交往行为模式把语言看做是一种达成全面沟通的媒介。在沟通过程中, 言语者和听众同时从他们的生活世界出发, 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主观世界发生关联。” (20) 自由交往以主体间性为前提, 交往行为作为一种互动, 是主体之间没有强制的交往与对话, 在协商的基础上, 形成共识与合作。“交往行为表现了一种互动, 这种互动可以用言语行为来加以协调。” (21) 哈贝马斯用主体间性取代了意识哲学中的单个的“主体性”, 遗憾的是语言在他那里仍然是一种建构意义, 达成共识的工具, 最终落入“强制”“压迫”之窠臼。难怪波斯特要批评他的“交往行动概念力图维持一种启蒙理想的概念”, 仍然囿于“总体性”, 仅仅是撩起了社会批判理论中压抑行为的面纱, 而无力发展一套基于语言学的信息理论。

在米德那里, 我们看到了自我与他者相互成全的灵光乍现;哈贝马斯努力促成主体间的对等, 却最终使语言沦落为一种透明的工具。

难道我们仅能过着独白的生活去逃脱“他人即地狱”的符咒?若此, 孤独又怎成为哲人和诗人经久不息的话题?倘若我们放弃“传输”甚至“共识”“共享”的执念, “认识他者的特性, 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形象去改造他人” (22) 。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人持双重态度, 因之世界于他呈现为双重世界” (23) , 而人之所以有双重态度, 是因为人言说双重原初词“我—你”与“我—它”, 可见人与人的关系, 基于我们言说的方式。人若选择“技术性对话”或者“装扮成对话的独白”来和他人发生关系, 那么最终呈现的是一种“我—它”关系, 即某种声音拥有特权地位而凌驾于其他声音之上, 此时他人不过是自我经验之物, 马丁·布伯认为这种关系并不是真正的关系。真正的关系存在于对话当中, 相遇是对话的前提, 需要我们彼此走进, 关照对方, 唯有我们从自身转向他人, 将拥有他性的他人视为自己, 视为人, 从心灵深处给彼此以正面关注时, 才能在相遇中冲破孤独, 才有“我—你”关系。

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 如何不垄断谈话的流向又可避免鸡同鸭讲?对话的特性在于保持各自的特点, 又承认他人完整的生命的体验, 这就需要我们“于主观者之彼面, 在客观者之此面, 在狭窄的山脊上, ‘我’与‘你’相遇, 这里就是‘之间’之领域。” (24)

无论是开口言说还是沉默不语, 在对话中即便出现了实质性的差异, 我们也要阐明自己观点的同时, 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人不是看似相似, 却又遥远到无法听见彼此的星星, 亦不是终日忙碌湮没于集体之中的蝼蚁。人存在于“我——你”的对话关系中。“人的对他而言特殊的本质只有在一种活生生的关系中才可直接认识……然‘我’与‘你’只实存于我们的世界, 因为人实存, 而且只有通过与‘你’的关系, ‘我’才实存。” (25) 因你的出现成全我, 因我的出现发现你, 唯有在永恒的相遇中, 才能共在共存。

传播学 篇2

第五章 新闻传播要求

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快捷

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

一.新闻传播必须真实

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

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传播者头脑中的反映,通过某种符号向受传者发布的物化产物

这外化物(认识主体的产物)必须同报道对象完全一致,否则就是假报道或失实报道

新闻传播必须真实,是传播效果的要求,传播必须致效,是传播活动的终极目的

确保:传播的事实有根有据

传播的过程事实求是

传播的结果与事实原貌完全一致

原因:传受双方都要求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事实求是,不增添任何附加的成分

新闻传播基本规律要求,只有通过提供事实的报道,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使命

如实报道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也是对传播工作者的要求

二.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

事实真实 最基本要求,也称细节真实

新闻事件的新闻要素,即5个w要确凿可靠

要素的细节描绘要有根有据

引用的一切资料要求可靠

总体真实 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完全一致

本质真实 通过事实的报道揭示该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本质

三.不真实新闻的成因及防治

(一)新闻提供者 品质不良

(二)新闻采编者 品质、知识、作风等方面原因

(三)新闻把关人 因私利或小团体利益,走形式主义,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防治 从思想上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严重性,重视并克服新闻失实

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密的防治失实报道出笼、严惩造假的规章制度

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清理整顿工作,剔除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

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同以假新闻谋私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制裁造假者

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

四.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全面把握

(一)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

准确把握真善美、假恶丑两大类事实的报道比例

(二)新闻传播中正反两方面的准确把握

对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有正确认识,新闻报道上有适当反映,做到总体真实

(三)新闻传播流量的科学调控

新闻传播的流量,应反映和维持社会各方面质与量的平衡

(四)新闻传播事实的道德考量

及时报道,同时不对民众产生更大伤害

(五)新闻传播效果的辩证制衡

有时也制越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第二节 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

一.新闻传播必须客观 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

内容:新闻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

形式: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采用客观陈述的方法

原因 新闻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必须客观,与事实完全一致

只有客观传播的新闻,才有力量。虚假新闻使受传者失去兴趣,并怀疑传播媒体

客观报道显示的新闻倾向性,受传者易于并乐于接受,从而实现传播者的功力目的

这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是新闻记者成熟与老练的标志之一

二.新闻传播客观性的科学含义

内容:客观存在或客观上正在发生与发展的事实

形式:通过新闻事实的客观叙述等,运用事实的自身逻辑力量显现新闻传播的倾向性

三.不客观报道

客观与立场不矛盾

直接表态等外来成分是不必要的

客观主义和客观报道有根本区别,并不是罗列事实

第三节 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

一.新闻传播必须公正

公正性:即公平原则,或平等原则。指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

原因

传播者与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是向受众提供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及人们评价的客观情况

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传播者应向公众提供平等的机会

二.新闻传播公正性的科学含义

不以一己立场片面报道事实提供自己赞成的一方面意见;歪曲报道另一方或自己反对的意见

不以一己立场报道事实,误导受众,造成不同意见者的压力与伤害

不以一己立场,剥夺他人利用媒介传播自己立场意见的权利和机会,媒介不是个人私器

传播者负有社会责任和职业道义,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媒介使用权利与机会

传播者不享有传播自己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和以其压制他人意见与其他事实公开传播的特权与自由

三.不公正报道之举证

(一)偏袒一方,压制另一方

(二)强扭事实,片面报道

(三)主观武断,强加于人

(四)不给更正,难以申辩

(五)作者有权,读者无权

四.公正与倾向

公正:媒介与传播者取信于民、立足社会的基础

是倾向性借以存在的基础,发挥社会效应的前提

不公正的倾向性是乏力与缺乏权威的 第四节 新闻传播的全面要求

一.新闻传播必须力求全面

指新闻传播中提供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

是社会和民众对新闻传播的共同要求,是新闻媒介和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原因:

全面性报道是新闻传播实现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前提

有助于受众了解全局、认识事物整体,知晓事件全过程,根本上实现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

全面报道与评论事实,是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是对传播行为的要求和职业规范

二.新闻传播全面性的科学含义

向公众提供全面的不是片面的,整体的不是零星的,正确的不是歪曲的事实、情况和意见

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过程完整情节详尽,具体细致报道重要过程和情节,交待说明情况不明者

对社会现象的报道提供纵横全方位材料,分析不偏颇,使公众独立得出自己的印象和结论

对争议问题的报道应充分顾及和全面报道各种情况、意见和看法,不强加自己的看法

三.新闻传播不全面之揭露与防治

(一)报道事实,只顾一面忽略另一面

(二)评论事实,只讲一面无视另一面

(三)分析报道社会现象,只注意一种倾向而掩盖另一种倾向

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反对单纯的不顾传播规律的主观主义,是确保全面性的必要条件

四.选择与全面、典型与综合的统一

选择在全面把握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选择,是与提供较多的较全面的报道并性的

不因全面性损害选择性而模糊新闻的倾向与立场;也不因选择性损害全面性而影响声誉形象

抓典型是传统工作方法之一,是中国新闻传播的特色,是正确处理选择与全面的关系

典型报道对于重点贯彻党和国家的宣传意图、鼓舞与激励民众的进取精神有重要意义

典型报道与全面把握整体情况,反复细致地比较分析各方面事实不可分开

重视典型与综合报道都不可或缺

第五节 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

一.新闻传播必须迅速及时

时间性:新闻发布与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距,时距越小传播效果越好,新闻传播越有价值

时效性: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予以报道的时距,同新闻面世后激起的社会效果的相关量

新闻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距限度

含义更丰富,不限于快捷,但基本精神仍是快捷,及时传播时新闻致效的根本保证

原因:新闻报道的是瞬间的变动的事实,不及时的报道不仅没有新闻价值,还可能失实

新闻事实层出不穷,追求更新的事实,是传播工作者的天职

受众要求及时获知外界刚刚发生的变动,以尽快地认识和适应甚至利用这种变动

传播快捷是新闻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抢新闻与报道时机

抢新闻:指传播工作者要尽快地发现新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变动

报道时机:指现实生活中潜存着的有利于某项报道获得良好效果的机会

选择时机应注意发表环境与背景,读者兴趣和注意的变化,实际生活和重大政策

要求:站得高看得远,能够全面从政治上把握事实

懂得正确运用战略与策略,该会即快该压即压

三.慢三拍现象及其成因

决策慢,采制慢,刊播慢

足球传播学 篇3

足球就是上帝

这样的情形在今天已经无法想像,无论是经历过新奥尔良飓风后端坐在办公室的美国职员,还是柏林墙倒塌后原东德地区的普通农妇,甚至是电脑前忙碌着的伦敦白领,他们都能一边尝着美味的火腿汉堡,一边喝着依云矿泉水,谈论到底是奥巴马还是麦凯恩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他们可能正通过互联网收看相同的竞选网页和直播视频,但人们对足球的关注远胜于此。比如贝克汉姆,《白天使》作者约翰·卡林在非洲内罗毕采访艾滋病患者时,看到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位英格兰球星。而人们在关心美国总统竞选的同时可能也正浏览体育新闻,去年八国峰会时欧洲国家的一些领导人就忙里偷闲地通过互联网观看了皇家马德里队的比赛。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出现在“水立方”的美国总统布什也遇到了尴尬,他在为菲尔普斯创造八金纪录而欢呼的人群中,看到了身披巴西球星卡卡球衣的中国少年;在今年的欧洲杯上,德国总理默克尔看球时不断朝她身边的助理抱怨:“其他事情等一等,等比赛结束了再说。”约翰·卡林在访谈里提到:“这里(内罗毕)的人民都在谈论皇马和足球,即使他们饱受疾病困扰,但所有人都在以谈论足球为荣,他们害怕落伍。”要知道,这块非洲陆地与马德里相隔千里,可这儿的人们仿佛自小就生活在马德里一样。事实上,光纤技术和网络应用的普遍推广,全球各个角落的居民几乎都能够和马德里人一样同时了解到比赛的最新结果。这让人想起了前美国加州议长乔治·布朗所说的:“在这个信息时代,任何事情都好像发生在隔壁似的,这是什么,这就是地球村。”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收费电视的推广,足球已经和《圣经》一样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在电话发明前,只有《圣经》才走遍了全球。”美国新闻作家威廉·黑曾说。不同的是,《圣经》的船票来自上帝的感召,而足球的通行证则来自上世纪传播业的迅猛发展。尽管在一些学者看来,足球运动从一开始就被传播技术所影响,比如受制于电视集团而偏离了原有的发展轨道等,但人们依然心甘情愿地为它买单。可以说,在有电视之前,人们相信有上帝的存在;而在传媒业如此发达的今天,上帝的形象则变得模糊——因为足球已经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上帝”。

足球创世纪

和人们心中的那位上帝不同,足球是没有星期日的,人们每天都期待着以各种方式了解关于足球比赛的信息,而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了解足球的渠道也越来越先进。比如,最开始球迷是通过布告栏上的通告;再后来,他们有了报纸,接着有了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就像美国最偏远地区的那些牛仔,他们原来通过在酒馆聊天来认识外部世界,但现在他们坐在电视机旁,就能看到奥巴马和他那高挑的老婆了。

从静态影像到活动画面,再到现在的后网络时代,这和上帝“创世纪”的过程相差无几:“上帝在第一天创造了足球,第二天是活动画面,第三天是报纸和杂志,第四天是广播,第五天是电视,第六天是海底光缆和卫星技术,第七天则是互联网。”足球传播的过程要比耶稣的传道“艰难”得多:1927年,德国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足球广播,而广播技术早在1906年就已经被发明;直到二战后,包括《踢球者》在内的专业足球报刊、杂志才开始盈利;上世纪下半叶,电视开始成为传媒宠儿。1954年世界杯,西德队和阿迪达斯在伯尔尼大出风头,当时西德境内27,000台电视机全部开机,但因为瑞士和西德之间有山脉相隔,转播者不得不在山间搭起了发射塔。到了本世纪初,曼彻斯特的球迷通过沃达丰手机就能观看曼联和阿森纳的巅峰对决,而新赛季的德甲也开始效仿NBA,在IPOD上设置和交流战术,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尽管如此,足球界对新型传媒技术的发展并不感冒,这个毛病在创世纪的七天里每天都存在。活动画面产生时,人们抱怨质量不佳,还不如看女王加冕典礼;电视和报纸开始推广时,西德主教练合恩对媒体记者视而不见,禁止任何媒体采访,球员也害怕记者将他们写得糟糕;而当时各大欧洲俱乐部甚至还在利用报刊广告招聘球员,电话也开始发挥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在诺丁汉森林队效力了三个赛季的罗比·基恩希望改换门庭,于是给其他英超俱乐部写信求职,漫长地等待着布莱克本和纽卡斯尔联的回信,哪知最后弗格森的一个电话将爱尔兰人带到了老特拉福德。基恩对弗格森的办公室赞不绝口,有电话,能发电报。电报也是个好东西,1961年曼联球探在社区学校里发现了贝斯特,立刻给巴斯比爵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曼联功勋教练)发了份电报:“我想我发现了一个天才。”这应该算是足球史上最传奇的电报之一了,如果没有电报技术的发展,贝斯特的信息会如何送到巴斯比先生的办公桌上,是用沙漠的骆驼还是双层大巴?现在网络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曼联的球探即使在里约热内卢的沙滩上也能通过笔记本电脑传送球员视频了,难道他们还要像当年英国足球传道那样,通过哥伦布式的航行吗?

后现代足球

上帝花了六天创造世界,第七天他就休息了,但伯纳斯一蒂姆·李在第七天创造了万维网。在设计出HTML语言,制作了第一个浏览器和网页服务器后,李构建了万维网;这就是我们互联网的前身。凯文·基冈将互联网出现的时间作为划分现代和古老足球的刻度,但按照足球“上帝”现在的工作进度,不出十年,足球界很可能就会迎来一个“后现代足球”的时代。

过去的历史和今天的故事都在预示着这个时代即将到来,未来的足球运动会随着这个时代走向何方,乐观和悲观的思想都开始涌现。改革者和传播家、电视转播巨头和网络公司cE0们正在建设那通往天空的巴别塔,他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信息一样可以作为面包和火腿散发到全球各个角落,并即时得到反馈。那些到内罗毕的汉堡很多都已经过期了,而信息则还会有再加工功能,变成口碑来传播。掌上电脑和网页技术的普及能够让所有人随时和俱乐部及球星联系,这些其实都已经实现了,但还需要谋求更高发展。也许,未来通过手机和手表就能随时随地收看直播。20年前通过卫星技术传送版面需要四分钟,现在半秒钟内就能实现。

在西方媒体的论坛上,人们已经开始对未来的足球传播进行描绘:在曼联与切尔西进行比赛时,球迷们可以用遥控器对画面进行点击,比如有位年轻球员表现出色,通过点击电视屏幕就会出现这位球员的个人资料、过去的比赛数据和最近的新闻,完全不

用翻阅报纸和寻求网络帮助;观众还可以使用遥控器对场上球员进行评分,通过卫星和光纤数据传送,这些数据会随机在电视机上展示。一项已经在尝试的研究便是默多克和比尔·盖茨都提到过的“气味电视”,通过特殊软件,能够将现场气氛、草皮的潮湿甚至球员身上的汗味都传递给付费的用户,让那些无法到现场的球迷能够身临其境。也许这种功能还能实现“虚拟拥抱”的功能,付费用户可以像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作者)描绘的美国和阿曼举行的那次自由贸易会议上双方领导人通过大屏幕虚拟握手一样,和贝克汉姆或者鲁尼进行穿越时空的拥抱。不过最有可能实现的却是,球员们不用再像贝克汉姆那样坐飞机从伦敦到马德里了,他们完全可以在自己家的花园里,通过网络来完成一系列续约或者转会合同,那时谁还要所谓的小纸条呢。

担忧依然存在

尽管我们在前面描绘了一系列未来传播势力下的足球生活,但可以确认的是好的会越来越好,不好的也可能越来越坏。美联社记者罗森布朗说:“新闻在全球的旅程是按照国际高级航班来进行的。”这意味着传媒界只对那些垄断豪门感兴趣,只有在某些信息真空的情况下才会关注那些小俱乐部,这种状况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很多人以为足球只有皇马和贝克汉姆,就像内罗毕那些灾民一样。当然,那时候世界上可能已经消除了贫困,但信息的豪门垄断却成为了一种新的信息贫困。

传播学 篇4

另一方面, 地板企业传播在理论研究、传播观念和实践操作上都存在着许多误区, 大多数地板企业认为“企业传播”等同于“企业宣传”, 受经济和观念限制, 地板企业对内传播没有完整的信息系统, 对外传播主要是被动、肤浅的广告宣传, 没有战略规划, 没有远见卓识。缺乏对传播正确认识, 在实践上就无法保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由此可见, 传统的地板企业传播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对地板企业传播模式需要新的解读。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先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提出了5W传播模式 (如图1)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 取得什么效果”。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模型第一次将人类从事的传播活动明确的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5W传播模式引出了传播研究的五个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这对人们理解传播活动及传播活动的过程研究提供了出发点, 特别是对地板企业在传播模式领域的研究给予理论指导。

地板企业传播者作为5W模式的首要要素, 主要包含地板企业专门设立的公关部门、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员工, 体现在团队价值传播和个人魅力传播。对全球500强总经理调查发现, 这些企业被危机困扰时间平均8周半, 无公关计划比有公关计划的公司长25倍;危机后遗症波及时间平均8周, 无公关计划比有公关计划的公司长25倍。因此公关团队的价值是地板企业应对危机事件 (如地板的“双反”事件、国内地板质量问题曝光等) 的钥匙, 并且危机会周期性地出现, 地板企业应该时刻总结前面的经验和教训。另外企业领导和员工个人魅力的传播是一定程度提升企业形象价值的因素, 万科的董事长王石是企业家同时也是冒险家, 他在2003年时成为中国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一位登山者。他曾被医生诊断可能下半辈子将在轮椅上度过, 但此后四年成功登上11座高峰。王石所展现的意志和个人魅力,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万科企业的社会形象。

地板企业的传播内容包括资讯价值和企业文化。在这一点上需要注意在资讯价值的把握上应如何有力地迎合记者和读者。媒体在信息选择上遵循新闻价值规律, 即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这五点理应被企业传播者奉为圭臬。地板企业如果片面强调成绩或单项输出信息, 忽视了媒体和受众的需求, 这个是比较愚蠢的做法。在发布新闻方面应有意识地融入最新的行业动态, 提高读者兴趣。

媒介主要指新旧媒体并重, 构建自媒体平台。传统的传播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期刊、互联网、户外广告牌, 消费者对地板知识的了解6成以上是通过互联网的渠道获得的。另外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博客、论坛等交互性强的自媒体平台的风行, 地板企业的传播已经不局限于大众媒介进行传播, 自媒体平台的构建是现代地板企业传播媒介的重要补充。

第四个5W传播模式要素是受众, 地板企业的受众不仅有企业内部的部门、员工、管理层, 还包括企业外部的消费者。对内与对外传播模式是之后即将阐述运用的组织传播学的重要内容。

效果分析是从最浅层次的知晓度, 到终极层次的购买行为, 不一而足。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 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弄清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可使地板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时, 更加有效地细分市场, 推出差异化产品。

美国传播学者小约翰认为, “随着人们为完成个人和共同目标发生相互作用, 组织通过传播而构成。”5W模式的传播过程构造了组织, 它贯穿了不同类型的传播, 传播是组织存在的要素, 组织空间的建构是根据信息的兴衰成败和传播交换来决定的。地板企业是典型的组织传播经济组织。地板企业传播研究是从传播学的视角来探讨促进地板企业竞争力的原理与方法。地板企业传播研究的目的, 在于研究如何稳定、密切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 协调行动, 减少摩擦, 维持和推动企业发展, 如何疏通企业内外渠道, 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 共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因此总结出地板企业传播, 是指地板企业内部成员之间或地板企业与外界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地板企业传播可以分为企业内传播和企业外传播两种。企业内传播是地板企业传播的基础, 企业外传播是企业内传播的有力延续, 是地板企业传播的重心所在。

地板企业内传播又包含有正式传播渠道和非正式传播渠道。正式传播渠道得到制度的保证,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态:首先是下行传播———地板企业目标、任务、方针、政策或行动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导贯彻的过程;其次是上行传播———下级向上级汇报情况, 提出建议、愿望和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最后是横向传播———同级部门或岗位之间互通情况、互相协调的信息交流活动。非正式传播渠道包括地板企业内的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其特点包括交流的信息广泛而自由;信息交流具有双向性和平等性;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非正式渠道是地板企业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 有助于企业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

值得指出是, 在地板企业内各个传播通路中, 员工是传播过程中的最初受众, 地板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是地板企业日常行为的指导准则, 地板企业内部从领导层到普通员工都必须将其作为指导精神, 而对基本理念的深入了解是行动的基础。因此, 对内部员工、合作伙伴和经销商和维修服务人员的培训极为重要, 有条件的地板企业会设有专门的培训中心和专职的培训人员, 并定期开设各类培训课程,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地板专业委员会对木地板行业内200余家主流企业进行的门店销售调查报告中显示, 木地板门店相关销售人员对培训内容中所经营品牌的品牌文化知识的响应度为13.8%、个案百分比是41.0%, 仅在排在销售技巧之后。说明销售技巧和经营品牌的品牌文化知识这两项是地板店员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 (如图2) 。

通过这些系统的培训和教育, 可以将企业经营理念传达给公司每一个相关部门的员工, 并可以通过地板企业员工的言行传达给外界。

对目标受众的传播即地板企业外传播, 由于是地板企业外部人员, 因此, 无论从感情上, 还是关系与利益的密切程度上, 在传播的策略、调性、内容、渠道、时机、形式上都需要与企业内传播有所不同。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信息的输入活动, 在市场竞争激烈、环境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能否建立迅捷可靠的信息系统是制约地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将地板企业的职能和计算机智能相结合, 开发和建立对广域环境进行实时监控的新型信息系统, 是现代地板企业传播中的新变革。其形态包括DSS (决策支援系统) 、MIs (战略信息系统) 、Pos (销售数据系统) 等。其次是信息的输出活动, 地板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公共关系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志系统宣传。

地板企业为了维护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的关系而进行各种宣传活动是典型的公共关系宣传, 包括社会公益事业、社区服务与沟通、发行宣传刊物、举办新闻发布会等等。另外通过付费的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的广告宣传活动, 目前, 广告是现代地板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宣传的主要手段。

从中国木地板门店销售调查报告中发现 (如图3) , 电视广告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广告方式, 其次是卖场户外广告、网络广告、公交车体广告和小区户外广告等。在给出的诸多选择中, 商业楼宇广告被放在了最后。这个结果并不出乎意料, 电视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 因此它具有良好的广告效应。卖场户外广告则更具针对性, 可以有效地吸引木地板消费者的注意力, 因此具有良好的广告效果。随着我国网络的普及, 网民数量不断增加, 网络广告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因此, 地板企业在投放广告的过程中, 应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 有选择地进行广告投放, 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解读地板企业的5W传播模式下的组织传播学行为, 来分析地板企业的传播模式, 力图提高企业传播的效果, 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本文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解读地板企业的5W传播模式下的组织传播学行为, 来分析地板企业的传播模式, 力图提高企业传播的效果, 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5W传播模式,组织传播学,地板企业传播

参考文献

[1]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地板专业委员会&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中国木地板门店销售调查报告 (2010-2011) 》.

[2]胡河宁, 叶玉枝.组织传播学的发展状况与体系构建[J].学术界, 2004 (5) .

[3]李丹.企业传播策略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7, 5.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传播学 篇5

2010北京大学传播学

传播学综合知识

一、名词解释(5*6=30)

1、观察研究法

2、编码/解码理论

3、“两级传播”模式

4、公共领域

5、移动媒体

二、简答题(4*15=60)

1、谈谈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效果研究的发展。

2、什么是组织传播的丰裕媒介(Rich Media)和匮乏媒介(Lean Media)?结合其不同特性谈谈应用策略。

3、个人差异对传播效果有很大影响。试用一个传播学理论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个人差异。

4、什么是采访?什么是深度访谈?分别从事前准备、访问过程、资料处理、分析过程谈谈采访和深度访谈的差异。

三、论述题(2*30=60)

1、定量研究中为什么要采用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变量?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分别用于什么研究对象? 2、2009年11月16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针对一些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活动不断蔓延的情况,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活动的紧急通知》,要求就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活动进行专项治理。分析手机**站的利益链条构成,并分析对手机色情信息进行监管的必要性及措施。

大众传播

一、名词解释(5*5=25)

1、涵化理论

2、公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m

3、媒介素养

4、微博客

5、再现representation

二、简答题(5*10=50)

1、谷歌(Google)的数字图书馆未经授权就扫描中国作家的作品,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2、谈谈人人搜索现象。

3、传统大众传播的管制方式有哪些?媒介融合给管理带来哪些挑战?

4、大众媒介是公共领域的重要场所。现代媒介的公共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5、你是否同意国家立法实行网络实名制?谈谈你的理由。

三、论述题(四选三,3*25=75)

1、互联网时代报业是否遭受危机?如果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2、分析2009年的“绿坝”事件。3、2009年的影片《建国大业》有170多位明星加盟,谈谈你对主旋律影片商业化的看法。

4、关于《实话实说》停播谈谈你的观点。

2010北京大学新闻传播2版

传播学综合知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观察研究法

2、编码/解码理论

3、公共领域

4、“两级传播”模式

5、移动媒体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

2、分析组织传播中丰裕媒介(Rich Media)和匮乏媒介(Lean Media)的特性及使用策略。

3、受众的个人差异是影响媒介效果的重要因素。请选取一个传播学理论并以其为例阐述个人差异的影响。

4、什么是采访?什么是深度访问?请从事前准备、访问过程、资料处理、分析过程几个角度谈谈采访与深度访问的差异。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请说明为什么在定量研究中要进行定类、定序、定距、定比等变量的区分?在传播学研究中,请举例说明抽样调查、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分别有哪些。

2、由于手机网络中**站泛滥,有关“手机色情”的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9年11月16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针对一些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活动不断蔓延的情况,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活动的紧急通知》,要求就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活动进行专项治理。请分析一下手机色情利益链条的基本构成,并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监管手机信息传播的必要性及方法。

大众传播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涵化理论

2、公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t)

3、媒介素养

4、微博客

5、再现(representation)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谷歌(Google)的数字图书馆未经授权扫描中国作家的图书,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2、简要谈谈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

3、传统大众媒介的管理一般有哪几种形式?媒介融合对媒介管理提出了什么挑战?

4、现代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重要机构。请简述现代传媒的公共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5、你认为政府应该立法规定实行网络实名制吗,为什么?

三、论述题(四选三,每题25分)

1、互联网时代报业是否遭受危机?如果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2、分析2009年的“绿坝”事件。3、2009年的影片《建国大业》有170多位明星加盟,谈谈你对主旋律影片商业化的看法。

4、关于《实话实说》停播谈谈你的观点。

2010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编码•解码

2、大清报律

3、每周评论

4、热血日报

5、汉斯•希伯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新闻生产研究的目的及路径

3、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三、论述

1、什么是公民新闻,及其对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的修正和继承

2、阐述1956年新闻改革经过及意义

3、给了一段材料,根据某调查,“网络曝光”是公民首选的反腐手段,让你回答网络和舆论的关系。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传播史论试题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拟态环境 2,史量才

3,公民新闻 4,邸报

二、简答题

(1)文革对中国新闻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2,对新闻工作者主体地位的颠覆 3,对新闻业的插曲

4,对本不成熟的新闻研究的影响(2)施拉姆的传播模式(3)媒体上市

三、论述题 论职业新闻

2010人大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印度报业托拉斯 广州日报集团 媒介审判

大众传播中的“麻醉功能说” 微内容

二.简述:每题15分

大众传播中的“第三人传播效果” 简述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简述受众碎化

还有一题不记得了,想起来我会补上的

三.论述:每题25分 论述新闻素材的合法收集

结合议程融合理论,论述在网络中信息的发布和扩散(给了一段关于议程设置和议程融合理论的信息)

论述是三题选做两题,我只做了前两题,后一题不太记得了

新闻传播实务

给了一段关于今年冬天天然气用气紧张的文字,包括人民日报,扬子晚报等几家报纸的报道文章,题目如下:

1、以所给文字资料为线索,为一家面向全国发型的综合性报纸写一篇深度报道的策划方案(无其他要求)30分

2、根据策划方案,设定要采访的某一个人,并说明该人身份,罗列采访要提的五个问题25分

3、综合以上文字,撰写一篇800字的消息30分

4、为改写的消息写两个标题,一个单一标题,一个符合标题25分

5、结合文字写一篇800字的时评(时评标题10分,内容40分)

2010清华大学

专业:新闻传播学

考试一: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宣传技巧中的“证词法” 2.“新新闻主义”

3.范长江与《西北通讯》 4.李普曼 5.休眠效果 6.索绪尔

二、简答题

1.新闻专业主义及其要点

2.新技术条件下的主动受众(积极受众)3.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4.麦奎尔传播理论主要类型与层次

三、论述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 2.哈贝马斯对传播学理论研究的主要贡献

考试二:新闻传播实务

一、名词解释

1.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电影产业链 4.自媒体 5.意识形态 6.六度分割 7.HII指数 8.蓝海战略

9.结构-行为-绩效分析体系 10.要素市场 11.原型理论

12.社会性网络化服务

二、简答题

1.当前中国视频网站商业经营模式主要有哪些?将来将有哪些新的变化? 2.制播分离对广播电视产业的影响 3.我国报业集中化的情况分析

三、论述题 中国创造

2010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史(50分)

一、名词解释(15分)1 苏报案 2 范长江 3 中央通讯社

二、简答题(20分)托马斯•杰斐逊对美国新闻事业有何贡献? 2 简述发达国家近代报业发展的大致轨迹。

三、论述题(15分)

简述《新华日报》的历史沿革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理论(50分)

一、名词解释(10分)1 报刊的四种理论 舆论引导

二、简答题(20分)简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简述失实报道产生原因以及防止对策。

三、论述题(20分)联系实际,谈谈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新闻传播格局带来的影响,并阐述我们应该如何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理念和方法。

新闻业务(50分)

一、简答题(20分)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与要求。2 新闻“跳笔”的内涵及其特点。

二、论述题(15分)

结合实例,阐述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与要求。

三、根据下列材料,写一则时评,字数800字左右。

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

北京•2009 2009年10月8日至10日,世界媒体峰会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世界传媒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形态的170多家传媒机构参加了峰会。

我们以“合作、应对、共赢、发展”为主题,围绕八项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分析了世界传媒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探讨了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变化的受众需求和不断涌现的高新科技背景下,传媒机构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相信本次峰会深化了认识,扩大了共识,加强了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我们关注,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传播技术新型化以及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共通共融,为世界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也为媒体报道世界事件和全球问题构建了重要舞台。

我们希望,世界各地媒体向全世界传播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新闻信息,促进政府和公共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我们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特别是给世界传媒业造成的严重冲击。我们还就媒体应对危机、创新发展的策略和经验交换了意见。我们认为,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世界传媒业的环境与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积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应用高新技术成果,加强与用户的互动,鼓励受众的参与,将有助于推动世界传媒业变革和进步。

我们希望,在世界传媒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各种形态媒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功能互补,不断创新,共同发展。

我们相信,通过世界媒体峰会搭建的有效平台,各媒体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开展信息交流、人员交流、技术交流和经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分享机遇与成果。

我们确信,本次峰会的举行将对世界传媒业产生广泛、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推动世界各地媒体共同应对挑战、增进彼此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本次峰会由新华通讯社、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俄塔社、共同社、英国广播公司、时代华纳特纳广播集团和谷歌共同倡议发起,新华通讯社承办。

2010四川大学

名词解释(5*5)1 直接性导语 2 非线性编辑 3 倒金字塔 4 广告定位 5 摄影曝光

简答 全媒体背景下图片应用的变化(15)2电视 综艺类节目特性(10)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要求今后播出机构每套节目每小时商业广告播出时长不得超过12分钟,电视剧插播广告每次时长不得超过90秒 这规定对传媒业有什么影响 ?(10)4 新闻采写核心竞争内涵(15)

新闻论述

1.新闻采访应坚持的原则有哪些(15)

2.针对不同媒体的社会新闻同题报道,简述其价值取向及成因(15)3.起标题 单一 +复合(5+5)3.300-500字时评(35)

论述 广告创意作用(以前考过,忘记哪年了)2 2009年的中国元素与广告营销 影视基本运动方式及效果(06年考过?)汶川地震周年,百位作家约稿信? 或大学有问题的选题策划书(书上有,真水)

2010浙江大学

简答,每题8分

1、举例解析现代报纸版式理念

2、电视新闻解说词的配合

3、“守株待兔”法,其拍摄要领和采访方法

4、新闻摄影会侵犯肖像权吗?新闻人物的肖像还会侵犯哪些权利?

5、交代消息来源的条件 论述 每题15

1、中央电视台今年的调整至少列举两点,用电视新闻理论分析

2、摄影真实性的要求,结合现实分析为什么在当前重提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问题? 分析20分

某官员:一位记者采访我一件很重大的事件,用的电话,我想这么重大的事件用电话采访会以偏概全,就拒绝了采访。现在电话、QQ采访使采访更加便捷,快速、方便,廉价,但是„„不现场采访就不能了解事实,就不能写稿。科技进步了,记者就变懒了吗? 谈认识

时评:富二代

传播学

简答:

1,简述库利在传播研究史上的学术贡献。

2,试例举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并简析其意义及当前趋势。

3,从今年新出现的传播或媒介理论中选择一种简要评述。论述:

4,试从传播效果理论出发,分析中国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传播策略角度提出改进思路,可举例论述。(要求600字左右)¬

新闻学 简答:

5,有人提出党委,政府要成为新闻的“第一定义者”,而新闻媒体则要培养,引导,巩固,发展所谓的“主流新闻”,以利于反映,传播和扶持,以培养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请根据有关新闻理论对这种观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6,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存在着“影响不一”(或曰“效果有限”)的现象,简要回答其主要原因。

7,我国有些法院在判决媒体涉及公众人物名誉,隐私讼案时援引了美国“《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有关审判公众人物名誉权,隐私权的 原则,谈谈你对这一原则(即“时报——沙利文原则”)的认识。论述: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都是对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的统计,其中负面报道占超大百分比,中性报道和积极报道份额极少。

8,请用新闻价值取向的有关理论分析美国主流媒体的新闻价值观。(字数600左右)9,简单谈谈你对通过新闻媒介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

2010武汉大学传播学基础

一、辨析题 15分*2

1、在集合行为中,流言和谣言都是人为制造的。它们信源不明,无法确认,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会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请对此进行辨析。

2、“观点的自由市场”是社会责任理论的重要原则。他代表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权利,要求保证不同观点在市场上的“自由竞争”,这是传媒应尽的最大的责任和义务。请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二、简答题 20分*2

1、简述信息主权的含义。怎样认识信息主权的影响。

2、简析麦克卢汉的“内爆”与鲍德里亚的“内爆”之间的不同。

三、论述题 25分*2

1、如何理解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培养分析”是综合的系统研究,分为不同的阶段和三个方面,对传播效果有不同层次的认识,最终得出“培养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对文化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功能有何启发?

四、材料分析题 30分

1.在金融危机中,传统媒体正经历寒冬。但是以“twitter”等微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却展示出生机。传统媒体也开始向新媒体转向,比如新华社是“开心网”的第一个机构用户,新

华社开始兴办手机电视的节目等。但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干扰,以及导致“信息沟”的扩大,日益成为人们所担心的内容,是必然会影响传统媒体的公共责任的发挥。(有一小部分内容没有回忆起来,大致是这样的。)

2.结合新媒介的传播特点,联系相关的大众传播学理论谈谈你对新媒体社会功能转型的认识,以及公众参与媒介活动的社会影响。

2010南京大学

名解:拉斯韦尔 成舍我 扒粪运动 子弹论 简答:1.第一次国人办报GC的特点? 2.简答白虹贯日事件 3.想不起来了

论述:1。论解放日报改版

2.普利策的办报活动及评价

3.如何做到独家新闻,谈谈你的看法?

4.传播学如何从子弹论转变为有限效果论的?

新闻写作:谈谈你对网络舆论的看法

传播 业务:板块式节目。广告经济 WEB2.0

1.广告创意核简法是什么? 2 网络犯罪的特点?

论述:1.为什么说广告的目标是一个体系? 2.网络传播 对于灾难**件所起的作用? 3,谈谈受众的分众性,自主性 论述:名人虚假广告

新闻写作分别是关于青藏铁路和钓鱼执法的 有道大题是大型通讯怎样才能写的更好

2010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史论: 新闻传播史:

名词解释:林白水,政治周刊

简答:李大钊的办报活动,红中社早期历史 论述:邹韬奋的办报活动 以及他的精神 新闻传播学:

名词解释:接近性,新闻舆论

简答: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新闻传播的功能

论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新闻改革有哪些,你认为哪方面最有意义,为什么? 当代传播学:

名词解释: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报刊易读性测量 简答:一面理 与两面理 论述:发展传播学

调查问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受众的调查

新闻业务:

名词解释:新闻背景,快讯,报道思想 简答:记者发现新闻能力

采访对象被问及不利的事情时会有什么心理定势 采访计划:关于毕业生创业

消息写作:研究生博士生陪读现象 网络传播学:

超文本的含义及作用,与多媒体和超媒体的比较

报纸媒体发展网络媒介时,如何实现互动双赢,媒体转型 论述:网络媒介传播的特征,对网络管理的影响

2010同济大学

(一)传播理论

1.什么是“知沟”?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是什么?你认为该如何缩小现代社会的信息沟?(40)

2.谈谈你对2009北京世界媒体峰会的看法(40)

3.什么是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谈谈你对当今国内媒体的责任的看法(40)

4.简单介绍国际传播学会曾做过的“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并结合这项研究分析外国尤其是西方国际报道中有关我国重大事件负面及歪曲报道的原因。(30)

(二)传播实务

1.我们想了解上海市利用2010上海世博会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你认为可以运用哪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如果研究任务交给你,你认为哪个方法最佳?为什么?请详述你认为最好的这种方法的基本原则、实施策略、操作技巧和可能存在的缺点。(40)2.什么是参与式观察法?如果需要使用这种方法完成一项群体收看情况下,调查热播电视剧《绝望主妇》或者《人鱼小姐》等剧的对大学生生活意义的研究。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步骤,请把这些步骤和注意的问题写下来。(40)3.谈谈你对网络调查的认识(30)4.请分析一下报道写作的特点与问题。(文章是2009年10月12日《参考消息》转载英国《观察家报》网站上的一篇报道,内容是一个英国人在中国贩毒被逮捕,即将被处死刑的事情)(40)

2010上海交通大学

传播学原理

一、选择题(第一年加入,每个3分)1.我国网民的数量 2.3G的G是什么含义

3.网络中的MSN和QQ聊天属于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4.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其中一个忘了,不过都比较简单)

二、名词简述(每个6分)1.全球媒体 2.象征互动理论 3.“知识沟”理论 4.“第三人效果”理论 5.“框架”理论

(09年有最起码七成的题是受众和效果那两章的,今年依旧,效果理论中09年没考的,今年几乎都考到了。)

三、论述(每个25分)

1.梅罗维茨媒介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结合实际。2.使用与满足?优点和缺陷,结合实际。

3.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与我们实际结合一类的。四、一篇文章,“领导上网、何须微服私访”(第一年加入,30)结合传播学或相关学科的角度,写评论。1000字左右。

新闻业务(没有名词解释了)

一、填空题(35)(常识,时政09年的选择没有这么多,但问题差不多。共10道,没记住那么多)

1.问全了从建国以来的各位主席 2.问全了从建国以来的各位总理 3.“逝世的流行音乐之王” 4.我国网民定的第一个网络节日 5.海峡两岸“三通”

二、简述题(每个15)1.解释性报道的基本特征。2.新闻编辑把关的特点。

三、论述题(30)

财经新闻深度报道第一手消息的基本方法。

四、评论(55)

一篇关于钱学森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问题”的文章。写评论,1000——2000字。

2010北师大传播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元传播 社会角色

把关人 人民的选择 伪语境

二、简答:

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沉默螺旋的理论

解说麦克卢汉“印刷书培养民主主义”的思想 李普曼《舆论》中有影响力的理论

三、论述:

1请结合《消失的地域》谈谈电子媒介的偏向和特征 2如何理解“媒介即认识论”,请展开探讨

2010北师大新闻传播综合

一、结合文化传播理论分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和途径

二、名词解释 媒介公信力 媒介融合 苏报案

反客里空运动

三、简答

1、现代新闻媒介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2、改革开放四次新闻改革飞跃

四、实操题

1、新闻写作,采访提纲是根据北大实习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机媒体的传播学解读 篇6

“所谓手机媒体,就是以手机为平台接收、制作、连接、传输各种信息的媒体。”呼机最初的主要功能就是通信,但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可以提供文字、图像、图片、录音、摄像、游戏、传输音视频文件等功能的现代多媒体信息集散平台。

一、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分析

手机媒体比其他的传统媒体形式更与受众接近,当它的良性运作方式正式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

(一)手机媒体的时效性

手机媒体最大的优势是随时、随地、随身,彻底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手机媒体的载体是手机,用户随时随身携带。所以手机媒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第一时间接受到信息。

当报纸还在印刷厂、邮局时,手机报已经显示在手机上了。“‘十七大手机报是第一个采用‘即时出报方式报道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的媒体,创造了传媒领域的诸多第一,即第一个专为全国党代会创办的新兴媒体,党代会期间发行量第一的媒体,读者留言数第一的媒体,手机报实质订阅用户从19万户增加到27万户,增幅为42.1%。”在突发事件中,手机媒体可以像网站一样实现新闻的动态传播,用户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新闻的结果,而且可以时刻关注它的发展过程。使用户身临其境般地感触新闻事件。手机媒体作为5·12汶川地震前两天的主要信息传播途径,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手机媒体的便捷性

手机媒体因为架构在手机平台之上,因此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捷,未来手机媒体能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操作越来越方便。用户只须按动几个键,做一些简单的设置,就可以接收最新的信息。而且手机媒体不同于电视和网络,必须要求受众同时在信息传输的另一端。信息可以存储在彩信平台的服务器上,一旦对方开机,信息就会自动发送,接受信息的一方既可以实时回应,也可以延迟回应。信息保存在手机中,方便随时查阅。这实际上解决了报纸体信息滞后,以及电视信息存储的线性传播两大问题,而网络的信息接受终端,在目前来看还是比较笨拙。手机作为新型的媒体为信息受众提供了最为便捷的接受方式。

(三)手机媒体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的一大弊端就是缺乏与受众的有效、即时互动,极大地影响了传播的效果。手机这一人际传播的工具,用于大众传播的互动时也显得非常适合。有效互动,不仅可以最快地获得新闻,而且还可以得到自己最想获取的新闻。通过互动反馈,每位受众可以实现新闻订制,手机媒体的编辑可以将受众最需要的新闻发送过来,真正体现了传播的人性化和个性化。这也增强了受众对媒体的信心和阅读的欲望。手机媒体采用无线多媒体传播技术,不同于WAP浏览,无需在线即可瞬间接收内容。而且可把手机提供的媒体数据包一次性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不会像上网浏览一样有掉线或等待的情况发生。还可以借助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更深刻地理解信息,充分调动受众的视听感官,实现信息的多维阅读。

二、手机媒体的传播受众分析

(一)手机媒体的受众最显著的特点是潜在用户数量大

市场研究公司IEMarketR.esearch(IEMR.)最新发表的题为“2008年一季度移动预测:2007-2010年中国市场”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移动用户数量未来几年将继续快速增长。到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将从2007年的5.40亿增长到7.38亿。正是这么大的用户数量,这么快的换代速度,给了业界乐观期待。有关机构预测,2007-2011将是国内中国手机用户的高速增长时期,2011年手机电视的用户将突破一亿,达到1.8亿。

(二)受众组成成分复杂

手机媒体的用户群体是上班族、商务人员和学生。他们构成了手机电视的主要受众群落。他们主要有两类人群,一种是时尚人群,注重娱乐消费;一种是商务人群,注重资讯消费。当然,这些人也是社会消费的主流人群,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因此手机电视媒体也是广告商非常看重的广告投放台。据乐观估计,2011年中国手机运营市场有可能达到上千亿元的规模。

(三)手机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在传播活动的发展进程中,从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的这一传播理念,是当今传播的趋势所在,受众的地位传播活动中已经日益凸现。手机媒体的受众作为手机的使用者,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和他们对待自己手机的装扮一样——“炫”,与众不同。手机媒体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比传统媒体更好的个性化服务,受众可以量身定做所需的节目内容。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中说: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们只是单独人,信息会变得极端个人化,而手机媒体是目前最能实现这种个人化传播的优质平台。细分受众,是媒体走向小众化传媒市场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的受众市场已经越来越“碎片化”,而从理论上看,手机媒体是最能够满足这种“碎片”趋势的个性化媒体。无论从媒体发展规律还是从手机的功能拓展来看,以细分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都是手机媒体的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手机媒介的传播内容分析

(一)新闻自身被手机媒体注入新内容

在手机媒介化时代,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失效了,只要是信息,就可能成为新闻。手机用户创造的海量内容,源源不断地进入公共话语空间,成为手机媒体甚至是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同时,手机所具有的新闻采集及新闻传播功能使新闻的发布者往往就是事件的亲历者,现场信息在第一时间就能由手机用户传播,亲历新闻和目击新闻将大行其道,新闻将由事后的追忆变为即时的表达。其及时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是置身事外的其他媒体所不能企及的。

(二)手机媒体传播的内容构成将更加趋向多元陛

尽管会有越来越多的专门机构加入手机新闻的传播者队伍,但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仍将是这支队伍的主体。此种情势下,精英们将失去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大众将成为新闻议程的主要建构者。发布的新闻与精英们发布的新闻比肩而立,推动新闻传播的内容构成进一步趋向多元化。

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根据In-Stat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用户2006年最希望在手机上看到的内容类别情况:人们对新闻的需求程度率达13%,对音乐MTV需求次之,提及率为12%。其次是希望通过手机电视上看天气情况、笑话内容,提及率均为9%,除此最新影视、旅游休闲信息、体育新闻也是用户希望在手机电视上看到的内容,提及率均为8%。因为手机媒体的技术特点,手机媒体融汇了传统媒体所有的优点。正是这些优势,使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

从传播学角度浅析职业教育课堂传播 篇7

一、课堂传播媒介分析

麦克卢汉作为传播学泰斗,曾提出媒介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1]首先他认为媒介是人的身体的延伸,强调整合与均衡人的各种感官即嗅、触、听、味、视五种感官,利用此种感知“尺度”思维和行动,直接去感知世界,也就是说任何媒介或者说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产生了新的尺度。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媒介即讯息这一媒介理论。即媒介形式本身发生了变革,从而导致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行为随之发生的变革,乃至社会结构发生变革;由于媒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他提出将媒介认为媒介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但麦克卢汉本人并未对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所谓的“热媒介”传递信息比较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也就是参与度比较低。而冷媒介即则能传达得出新词含量较少并且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受众动员多种感官配合和丰富的联想。在信息化教学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信息化也随着科技不断变化进步。尤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计算机网络运用、视频音频软件的普及、以及数字杂志等新媒体的诞生,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也让各种先进的媒介技术陆续介入课堂教学传播,并产生一定的传播效果。课堂传播媒介也从传统的板书、教材、投影走向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

二、课堂传播受众分析

在传播学中,受众是信息内容的终端接受者,对信息的解码具有个体的差异性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解码信息,获得个性化的信息反馈,所以媒介对不同的刺激效果是不同的。课堂传播的目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将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后进行自主探讨和研究,进行教学成果的传递与分享,实现传播者和学生两个群体间的交流互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传播过程中,主要受众是学生,由于个体受众存在性别、专业以及区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认知水平和学术素养等方面表现不同,因而可以根据不同特点分为不同的受众群体,课堂传播手段、渠道即传播媒介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可能产生不同的刺激,从而达到不同的传播效果。

三、课堂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是对整个传播过程行为的评价,如在传播环境条件下,能够与用较短的时间传递分享给更多人更有价值、意义的信息内容,说明传播效果越好。对于职业课堂传播效果而言,其需要学生(受众)在教育传播活动中经历和体验信息内容的传播过程,并在只是、能力和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学生学习达标程度以及课堂教学实践、效率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评价方式,构成一种阶段性效果。然而,在现代职业教育活动中,其不仅体现了课堂传播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同时其在近期性评价基础上还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尚不成熟不完善的远期传播效果。这种远期传播效果主要以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指标,具体表现为毕业生的工作性质、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以及毕业生的工作成果等方面。

四、职业教育的课堂传播研究

职业教育课堂传播需要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和内外环境下,利用教育技术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教学与产业的解构、交融与复合的过程,既有别于普通教育课堂传播,又有别于远程教育课堂传播。

从传播过程来看,职业教育的课堂传播过程较为特殊。它同时融合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三种传播属性的传播行为。首先,传播者是承担着教学内容信息的采集和传播。通过音频、图像、视频、课件、板书等手段向各专业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的传递和表达,受众接收到这些信息后编码解码为自己有用的信息,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是一种具备大众传播行为特征的传播活动。第二课堂传播系统由一个个学习小组形成的课堂传播。每一个组织内部会由负责人进行协调,从而进行信息交流、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学习,完成教学目标。课堂传播过程就是一种人际传播过程,而远程教育课堂传播以及普通教育行为的传播过程较为单一,因此职业教育课堂传播过程由多种传播元组织构成、具有多重传播方式的一种极其复杂、特殊的传播过程。

职业教育课堂传播的最终效果就是要实现产教学融合的最大化。[2]我们可以把职业教育的课堂传播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确保每一个传播环节有效。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微博”的传播学解读 篇8

微博, 即微博客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 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 (1) 微博出现后便名声鹊起,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传播要素进行分析。

微博的传播者

微博的草根性强。微博的创作者可以是任何身份, 任何一个会上网的人都能注册自己的博微, 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微博的简单性大大降低了成为传播者的门槛, 140字的限制把平民和作家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大家在这个平台上, 完全可以成为直击现场的记者, 成为信息灵通的发布者。不需要经过专门的新闻职业训练和教育, 只要你能说话和打字, 你就能在这个平台上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微博这个网络零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人人都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 实现了信息传播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

人们的“传播欲”得到满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每个人的生活都深深的被知识浪潮所影响。人类天生的“传播欲”使得人人都有倾诉和获取信息的需求。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媒介平台, 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人人都既是传播者, 又是受传者, 传播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微博的受传者

微博的受传者应该站在与传播者结合的角度来分析:

中西方的不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栾轶玫指出, 相关数据显示, 西方的微博用户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至45岁之间, 心智相对较为成熟, 独立思考能力较强。而中国的使用者则多集中在“80、90后”的年龄段。与西方的使用者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讯息不同, 中国的微博用户们大多集中于娱乐信息和个人琐事。

受众被动的状态改变。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微博改变了受众被动接受媒介信息的状况。每个参与者既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同时又是信息的生产者。这是以往传统媒体所不能实现的。微博得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便是给受众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更互动、更便捷、更自由的平台。微博的精髓在于互动、平等。

博客用户的关注属于一种“被动”的关注状态, 写出来的内容其传播受众并不确定, 而微博的关注则更为主动, 只要轻点“follow”, 即表示你愿意接受某位用户的即时更新信息。

微博较好结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 既可以是点对面的传播, 也可以是点对点的传播。微博的受传者可以是众多网民, 也可以是关注自己的某个友人或粉丝。从这个角度来说, 微博对于商业推广、明星效应的传播很有研究价值。

微博的传播内容

三言两语, 无需构思。这是微博语言的特点。微博上文本日益碎片化, 用它记载自己某一刻的心情, 某一瞬间的感悟, 或者某一条可供分享和收藏的信息。较之博客需要组织语言直抒胸臆或针砭时事, 微博的“语录体”更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语境要求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最真实最自然的生活状态正是“围脖”的诉求。网民表达欲与倾诉欲, 在短短百字间喷涌而出。 (2)

微博是一种个性化十分强烈的个人产品, 信息不需要编辑, 不需要经过审查, 都是非常亲民、大众化的话题。这种绝对草根、原创、实时播报的方式, 拒绝深刻, 但却洋溢着对生活的热情。发布者没有经过专门的新闻职业训练和教育, 他们没有职业压力, 因此他们发布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往往能够更加接近事实真相。

微博的传播渠道和方式

便捷多样的传播渠道。微博的主要发展运用平台应该是以手机用户为主, 把每个手机用户用无线的手机连在一起, 不用使用电脑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最新信息。很显然, 微博使用起来更加简单方便, 用户只需注册一个账户, 就可以开始在微博上发布和接受信息, 有的微博甚至连注册这一程序都免去了, 只需要输入你已有的邮箱和密码, 就可以直接登录。

即时的信息传播方式。微博用户在手机上就能随时发布和获知信息, 而不受网络终端限制, 真正达到了“全天候”。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表任何信息分享给朋友, 实时性是微博区别传统博客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别在突发新闻中, 微博的迅捷和及时优势显得尤为突出。当一则新闻在微博客上发布, 用户们可以及时发表评论、补充消息, 你一言我一语像聊天式似的评论及回复常常使用户仿佛身临其境。

微博传播的反馈

虽然微博改变了受众被动的状态, 受众可以与传播者进行互动, 但这种互动同时也是可有可无的, 不是必然的。微博的交互方式是背对脸的follow (跟随) , 就是我把当时的想法状态发出去, 满足我发布者的需求, 你乐意你就来关注我, 接受者要么搜索信息或者关注信息, 两者不相干, 当然这种单向没有排斥双向关系。微博每条信息字数限制与手机短信相同, 但手机短信是点对点的传播, 手机短信让人们为了礼貌而往往觉得不得不回复。而微博既可以是点对点的传播, 也可以是点对面的传播, 当你发表一条更新, 所有的跟随者都可以看到。这种公开发表削弱了对接收者回复消息的暗示性, 保持了发表者和接收者之间的适度距离感, 因为它并不是专门发给一个期待他回应的接受者, 这样就不必面临无话可回复的尴尬。 (3)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2]http://book.sina.com.cn/news/c/2009-12-14/1007264064.shtml.

传播学 篇9

一条关于“广元蛆虫柑橘”的短信引发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柑橘危机, 同时也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不信任心理再一次曝置于放大镜下。一时间, 柑橘生蛆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各地果农和柑橘销售商面对积压柑橘忧心忡忡, 反观整个事件, 始作俑者正是一股不可小觑的传播力量———手机短信。

短信在这次柑橘事件中异军突起绝非偶然, 这种新兴的传播手段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媒介特质, 凭借其点面兼具的广域传播方式、迅速便捷的无障碍流通渠道、先入为主的流言辅助功能充当了事件的幕后推手。这条悄然散播开来的消息, 我们称之为“流言”比“谣言”更合适 (流言, 指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现实问题的不确切消息;谣言, 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消息) 。它提醒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特定的土壤中, 短信传播力量的生根蔓延格外迅猛, 从传播学角度考虑它的角色及功能, 正确引导并加以利用, 正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实用性课题。

一、案例介绍

2008年十月间, 一条短信悄无声息地在人们的手机中散播开来, 内容为:告诉家人和朋友暂别吃橘子, 今年四川广元的橘子在剥皮后的白须上发现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请转发给你最好的朋友和家人!

之后, 全国柑橘销售市场滞销, 果农面对大批积压腐烂的柑橘无计可施。事件源头广元旺苍县销毁了1252吨柑橘, 其中有虫柑橘仅12吨;柑橘大省湖北在今年增产10%的大好形势下市场遇冷, 柑橘七成滞销;此外, 北京、广西、湖南等地, 柑橘销售同样受阻, 市场购买力持续走低。同时, 以传统媒体为平台, 形成了政府、专家、记者三方联袂的救市局面:官员频频亮相柑橘展销会现场带头品尝, 以期促进消费;专家源源输送柑橘大实蝇防害知识, 试图以权威分析挽救消费者心理;记者追踪公开多方资讯补救因信息滞后所导致的公民知情权沦丧……

二、传播过程分析

传播者:信源不明。这条信息的最初源头无法考证, 但基于短信传播方式的特殊性, 任何一个信息接收者都具备转为传者的可能性, 更使得事件爆发后对“谣言”的追查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针对这次事件的传播目的其实很单纯:主观上的“为你好”。

受传者:极为广泛。手机使用者都有成为受传者的可能, 他们处于长长的传播链上的一点, 并且其角色极易转化为传者。

传播渠道:手机短信。作为信息的搬运者, 有现代科技的助力, 其传播速度和覆盖面远胜于其他媒介。

讯息:流言。在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全面的境况下, 这只是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 其内容的真实性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传播效果:令人惊奇。一条未经雕琢的消息, 其影响在短时间内投射现实社会, 造成不可控的效果。

三、短信的传播特点分析

信息时代的传播渠道丰富而便捷, 短信作为伴随手机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传播媒体 (按照广泛意义上的“媒体”概念即“传播信息的介质”来定义) , 有如下几个特点:

1. 传播覆盖面广。

据国际电信联盟称, 2008年全球手机用户数量将首次超过没有手机的人口, 也就是手机普及率将突破50%。又据统计, 我国从1987年开通移动电话业务到1997年用户达到1000万户, 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而从1000万户增长到2001年的1亿户, 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此后, 2002年11月, 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亿;2004年5月, 达到3亿;2006年2月, 达到4亿。截至2007年12月, 全国手机用户数达5.47286亿户, 手机普及率为41.6%, 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5921亿条。

相比而言, 截至2008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 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但是普及率只有19.1%, 且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21.1%) 。

事件中, 柑橘发生大实蝇疫情的消息正是借由手机持有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覆盖面, 造成了“一传十, 十传百”的轰动效应。

2. 内容编辑快捷简便。

传统媒体由于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在内容发布上必须以牺牲时间为代价;即便是被称作第四媒体以发布速度著称的互联网, 尽管人人都可以在其平台上充当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 且信息的权威性未作强制要求, 但电脑操作必然受到传受人群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约, 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快捷简便。而手机短信由于其操作方式简单易学, 传播方式多为点对点人际传播, 常常用十几、二十个字甚至几个字就可以完成一次信息传播, 且具有“群发”和“转发”等特殊功能, 在内容编辑上具有随意简明的特点。

事件中, 五十个左右的文字囊括了一条讯息, 文字没有经过仔细斟酌和着意渲染, 同任何一条平常短信一样, 且无须加工, 被不断转发, 可谓方便至极。

3. 传受条件的不受限。

随身携带是手机的最大特点, 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 (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时空限制, 比如对方关机或不在服务区, 但总体来说机动性非常强) , 无论你的收入是高是低 (手机持有率将近50%, 足以说明其价格已非常亲民) , 无论你的文化水平如何 (门槛低至只需要你识字) , 几乎无法影响你通过手机短信在任何地方向任何人传播任何信息。

可以想象,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 人们不断接收和转发短信, 仅仅摁几下拇指, 流言信息便快速增殖, 这样的不受限, 提供了其他媒体难以逾越的传播广度和流通速度。

4. 说服效果好。

手机短信传播区别于其他传播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其一般传受形式为点对点人际传播, 且多为非正式传播, 传受者目的在于交换获取信息并据此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新变化。另外传受双方的熟识关系, 会天然地增加信源的可信度, 特别在日常信息和情感交流类内容传播上, 这种信息被接受的可能性更高。“人际交往不仅比大众传媒获得了更多的受众覆盖面, 而且具有一定的心理优势。这种心理优势使得人际传播在传播中特别有效。”[1]

柑橘疫情消息的短信传播, 兼具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优势:在大众传媒还没有介入的时候, 向为数众多、各种不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同时它借助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展开, 以手机短信为传播介质, 具有天然的传播正效果, 不易被怀疑。

5. 反馈性强, 扩散速度快。

手机的随身携带性使得这种互动接近于面对面传播, 传受双方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修改、调整、补充自己的传播内容, 从而实现传播的高质高效。[2]在短信传播中, 受传双方处于不断的位置变换中, 而某些可共享类日常生活信息, 基于短信本身作为感情沟通和获取资讯渠道的特性, 又可以迅速以两点互传的方式扩散, 加上糅合了现代科技的独特群发功能, 导致其传播速度以几何级数倍增。

6. 传播内容的不可控。

鉴于以上特点, 手机成为一种民间广为选择的信息传播手段, 也同时导致其传播内容的不可控。如此看来, 手机短信甚至比互联网还要强调个人化, 其传播模式既不同于平面媒体线性、单向度的“点—面”传播, 也不同于网络无方向感的“面—面”传播, 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了传统人际传播“点—点”模式。手机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的通信平台, 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独立的传播者, 传统意义的把关人荡然无存, 对社会伦理、公共道德的引导和不良信息的过滤自然也无从谈起。[3]

柑橘大实蝇疫情的传闻虽不见得是人为刻意造成的, 但这种传播方式的私密性、个人化, 缺乏把关的过程模式, 最终导致流言传播的不可控, 即使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缺乏考证, 也并不防碍它的大面积传播, 加之人们探求小道消息的逆反心理, 甚至有某种程度上的助推效果。

四、“广元柑橘大实蝇”事件中短信的角色分析

1. 流言的传播渠道。

流言, 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 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而正规的传播渠道 (如大众传媒等) 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4]

应该说, 短信传言并非无中生有, 四川广元旺苍县确实有68000多株柑橘发生大实蝇疫情 (据事后四川省农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称) , 事件本身并不是导致流言产生的催化剂。真正的问题在于, 在“蛆橘”短信满天飞之前, 媒体上并未见任何相关报道, 短信仅仅截取了事实的某一个方面, 将部分事实当做整体事实加以传播, 这种证据的暧昧性惹人揣测。

“哨卡是24小时轮替的, 没有检查到一车外运的柑橘。”……从发现大实蝇开始, 旺苍县便在东、西两端与其他县区交界的木材检查站设立了哨卡, 严禁该区域柑橘类果实和苗木外运;并防止疫情随着河流和车辆远距离传播。……但事后证明, 哨卡对阻止“蛆橘”传言的扩散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自10月下旬起, 那条惊人的短信开始传播, 一位北京记者甚至在一天之内收到了10个相同的信息。[5]

不透明的信息环境给了流言以生长的温床, 半遮半掩的信息最终同短信传播这种方式一拍即合, 顺理成章地飞遍全国。

2. 恐慌心理的助推手。

事件中短信所传递的信息实际上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 仅仅是一条信源不明、要素不全, 却又在正常的社会传播渠道得不到验证的消息, 然而事关人们的切身利益, 恰好迎合了大众“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的非理性心理。加上相关信息未能得到充分获取, 证据十分暧昧。一旦从特殊渠道截获某些“蛛丝马迹”, 即使是传言也足以促使人们将它当成一种信息资源, 并据此作出私人决策, 以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

从社会心理学看来, 在缺乏可靠信息的情况下, 最容易产生流言传播;在不安和忧虑的情况下, 会诱发流言的产生和传播;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下, 如战争、地震、灾害时, 人们容易产生恐慌与紧张感, 流言容易传播;人们认识上或思想方法上的偏差, 会导致流言的产生与传播。

面对危情, 人们会构想出种种自救的办法, 如果此时缺乏正规渠道的疏导信息, 手段往往是激进和无理性的。在蛆橘事件中表现为, 无论事后政府如何诱导, 专家如何补救, 媒体如何劝服, 依旧无法扭转人们拒绝购买的局面。流言通过手机短信所达到的传播效果竟有如此大的威力, 通过大众传媒所发布的诸多权威信息在一条信源不明的短信前竟显得如此脆弱无力。

3. 舆论形成的工具。

短信传播是一种私下的行为, 同一般意义上认为大众传播在形成舆论方面具有强大作用的观点有所区别, 这种传播方式更多地通过人际传播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 形成“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 即舆论, 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制约他们的行为, 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

柑橘发生大实蝇疫情的消息, 经由短信在社会成员中普遍传递, 而这种传受关系的亲密性赋予了传播内容某种强制力, 使得受传者产生要同周围人保持一致的从众心理。受传者通过短信感知社会上的“意见气候”, 并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同大众保持一致, 这也是导致政府和专家的劝服行为失效的重要原因———短信已经先一步营造了“舆论”。

反观整次事件, 之所以短信传播力量凸显, 其特定条件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传播内容的特殊性。性质非常亲民, 现实程度几乎关系到所有社会成员, 不限于特定群体。

2) 传播时机的特殊性。时值“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于媒体, 大众对于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特别敏感又信心不足。一条似真非真的传闻像一记重锤敲打在人们本就脆弱的神经上, 使得传闻的效果数倍于常。

3) 传播途径的特殊性。如上所述, 短信的种种传播特点, 如覆盖面广、传受条件不受限、说服效果好, 内容不受控等, 为流言传播创造了条件。这种渠道的特殊性, 是其他传统媒体所不能比的。

结语

目前柑橘销售逐渐回暖, 这场短信引发的风波似乎慢慢平息, 而蛆橘事件留下的隐痛却仍在继续。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传播手段, 短信在流言传播中一显身手, 力量强大, 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单从某一事件的传播效果, 我们无法断言一种传播媒介的性质。

麦克卢汉认为, 媒介即讯息,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它所开创的可能性, 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短信的媒介特征必然为它带来某些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传播效果, 但这种传播上的正效果并不一定意味着其必然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它固然可以通过营造舆论环境达到社会控制效果, 但往往这种控制由于缺少把关人而趋向于不易控。

目前, 相关法律政策正在探索和制定中, 用以规避短信传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追究短信造谣者责任、加强对垃圾短信的治理等。从法律角度看, 这无疑可以起到一种震慑作用, 但从现实可操作性看, 还存在种种障碍:短信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使得追查和治理变得困难重重;其人际传播特点极可能造成许多出于好心的短信转发者变成无辜的涉嫌违法者……对于如此次蛆橘类事件, 罪魁祸首还是信息的不公开和不够公开。与其事后迅速反应, 控制传闻信息的流量和追查源头, 不如在流言发生之前做好全面完整的信息公开, 做好“谣言预防机制”, 这样才能彻底终止短信传播在特殊情境下“步入歧途”, 才能更好地在利用这种新兴传播媒介时做到扬长避短。

摘要:作为一种新媒介, 短信在2008“蛆橘”事件的传播中展现了强大的力量。本文作者从传播学角度考虑它的角色及功用, 期望能对正确引导和利用短信传播有所帮助。

关键词:短信,流言,传播

参考文献

[1]Duell, Sioan, Pearce.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2]郝晓云.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优势与缺陷[J].今传媒, 2007, (5)

[3]李洋.警惕手机短信的负面效应[J].青年记者, 2004, (8) .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传播学 篇10

关于它的各种各样的新闻层出不断, 《交换空间》吧的跟帖不断, 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在《交换空间》走过的城市, 都会有大量的观众向节目组咨询设计师的电话, 希望其为自己家做装修设计。

《交换空间》本着轻装修、重装饰的装修原则, 注重对居室的二度陈设与布置, 注重居室装饰的个性化、风格化、休闲化与朴素化, 普及装修知识、家装创意、家装常识。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电视观众重新认识家庭装修的乐趣, 推广绿色环保装修,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和睦相处。它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得益于其独特的传播方式。

媒介与受众的互动, 主体与主体间的交互

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 受众与传播的关系应总结为使用与满足理论。他将其比喻为“自主餐厅”:受众参与传播, 犹如在餐厅内就餐,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主餐厅的主角是受众, 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的, 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 受众使用媒介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受众自主地选择媒介, 他们使用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 而媒介与媒介之间为被选择、关注和使用而竞争。媒介为迎合受众制作不同的栏目, 去吸引受众, 从而达到传播讯息与盈利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大众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明朗化, 媒介为满足受众的愿望或需求而不断地做出相应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的心理状况与需求都是随机不确定的, 因时因事而变。媒介与受众之间不断地进行主体与主体间的交互, 最终达到“双赢”, 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同。传播活动与所有的人类实践活动一样, 都包含着主客观两方面的要素, 并构成了交互作用的情境架构与传播的关系。

参与体验式《交换空间》节目的受众大都是“70后”、“80后”的年轻人, 电视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摄影和网络又成为他们环境的一部分。这部分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有自己的品位, 热衷于动手, 追求时尚与新潮, 更关注环保与居住质量, 他们需要一类这样的栏目满足自己的需求。《交换空间》是一档专业与休闲结合的家装类节目, “70后”、“80后”是最好的人选, 满足这部分受众的信息需求, 就能够更好地将节目中的家装与时尚的讯息传播出去。

特定的传播理念, 受众的潜在需求, 精准的受众定位, 精彩的节目内容, 使得《交换空间》成为热播的节目。《交换空间》中的大量家装讯息与业主亲自参与的动手装修, 使得二者相映成趣, 受众喜欢, 栏目的收视率自然就高, 达到了“双赢”。

情景剧式的真人秀

如今的电视节目多种多样, 观众的欣赏水平也日益提高, 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个电视台都在推陈出新, 努力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尽可能地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受众要求, 抢占市场, 寻求利润的最大化。

《交换空间》打破了生活类节目的常有形态, 把情景剧融入其中。情景剧需要一个封闭的、相对独立的结构, 剧情具有贴近性和地域性。在《交换空间》中, 业主和设计师成为剧中的演员, 根据不同类型的房屋做出不同的装修设计, 在不同城市的家庭的房屋内上演一幕幕不同剧情, 成为有独立剧情的、不可复制的、不同情节与结果的情景剧。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综艺部总监田明曾说, “大众用真实的生活语言、真实的生活情态进入节目当中, 节目具有极其巨大的生命力。”源于美国的真人秀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读, 真人秀强调实时现场直播, 没有明星, 只有普通的民众, 不是角色扮演, 也没有剧本, 是一种百分之百反映真实的电视节目。

《交换空间》中参与节目的业主和设计师在特定的情景居室中, 遵守节目规则, 分别给红蓝双方拿出交换的屋子 (如客厅、卧室、露台等) , 做出合理新颖的家装设计。业主、木工与设计师一起动手, 为实现这个设计而进行48小时的装修, 其间不断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 一举一动也均被记录下来, 属于典型的真人秀。综上所述, 《交换空间》构成了独特的双重性的节目类型:情景剧式的真人秀。

双重性的节目类型, 不仅让普通受众“秀”上一把, 而且每一期由于业主、设计师和房屋的不同, 使得节目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它永远都有一个未知的悬疑的剧情在发展。这样的节目设置不仅可满足节目内容的翻新与不同, 呈现出良好的节目收视率, 而且因为它是平民化的真人秀, 本着人人平等的原则, 不管是谁只要报名就有可能参加节目, 极大地满足了老百姓的“草根情节”, 提升了社会认同感。

社会认同感是一种认识、态度和过程。认同存在于行动者之间互动的过程中, 在情景的建构中, 它不是预先给定的。正是这种情景中的社会认同, 让受众认可了《交换空间》, 并喜欢上了《交换空间》。那么这种认同的情景是如何架构的呢?

体验式传播的情境架构

传播活动是在一定情境架构中发生的, 传播者需要在此把讯息传播出去, 实现传播的预期效果, 所以说传播的情境架构显得至关重要。传播的情境架构主要有四个层面:物质层面、关系层面、心理层面和时间层面。《交换空间》作为一种情景剧式的真人秀栏目, 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 传递最新的家装讯息, 一个良好的情境架构显得至关重要。

物质层面。物质层面的情景架构主要指所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环境。《交换空间》中的情景架构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 参加录制节目小区的绿地或是某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两者均是公共场所, 是一个开放的、没有私密性的空间。在此环境中, 参加节目的红蓝双方交换钥匙, 领取各8000元家装基金与家电基金, 作出48小时不回自己家、不打听装修进度与效果的承诺, 显得非常正式。这一系列的过程在大的户外的环境中完成, 使得红蓝双方的业主要自觉地遵守栏目规则, 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其次, 业主所要交换的空间即需要装修的房间。红蓝双方领取了对方的钥匙后要实地考察, 根据业主的意见与要求设计房屋, 随后把房间清空构成一个新的空间。再次, 建材与家居市场。在看完房间做出设计后, 需要购买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 用于完成整个设计, 此时的情境架构的物质层面又从屋内搬到了户外。这个物质层面下的活动为“搜街”, 设计师将介绍最新的家装趋势、家装材料和价格, 一些装修的小窍门与省钱攻略。

关系层面与心理层面。关系层面指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以及约定俗成的文化习俗等。心理的情境架构指受传者对所设置的传播环境是否感到舒适。

《交换空间》虽然说是在不同的城市进行录制的, 但参与的业主和设计师都是同一个城市的, 具有相同的生活背景与信仰, 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 在观念上不会产生冲突。双方在看房、设计与搜街中关系逐渐融洽, 装修与施工也是在相互交流中进行的, 没有利益的纷争, 都在为共同的作品而努力。

时间层面。时间层面即传播的时机或它在历史中所占有的时刻, 即《交换空间》的播出时间。首播时间是每周六晚6:45, 即“黄金时间”, 受众多, 收视率高, 广告投放密集, 传播效果相对于其他时间要好。另外这个时间是周末, 观众的心情都较为轻松, 容易接受节目所传递的休闲与时尚的家装讯息。再好的栏目播出的时间不当, 观看的人也不会增多, 所以说恰当的播出时间对栏目的收视率与讯息的传达至关重要, 在恰当的时机传播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传播, 传播的讯息对人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受众在对媒介的选择上, 也同样体现受众的品位与媒介的优劣。媒介在引导服务社会、舆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换空间》轻装修、重装饰, 注重对居室的二度陈设与布置, 它引领着居室装饰开始由消费型向节约型转变, 符合大时代下集约型社会的建设理念。在节目的录制中, 业主与业主、业主与设计师之间其乐融融, 相互信任的人文理念也得到最好的诠释。这就是《交换空间》所提倡的走出家门, “交换情感”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正茂[台]:《传播学通论》,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1984年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李彬:《传播学引论》, 新华出版社, 1993年版。

[4].关睿:《〈交换空间〉, 不一般的秀场》, 《视听界》, 2006 (5) 。

[5].李翔、钟鸣:《谈服务真人秀节目〈交换空间〉的创新表现》, 《电视研究》, 2007 (2) 。

上一篇:雅俗下一篇:运动员心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