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2024-06-16

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精选十篇)

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武术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

随着人们对传统武术运动关注度的提高, 武术运动在大学校园中也得到了相应的普及和发展。训练和学习方法的不断改革, 使大学生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虽然目前大学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越来越接近, 但是在武术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往往很容易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尤其在套路比赛当中, 由于技巧要求较高, 一个小小的失误便有可能影响到运动员整场的比赛状态。因此, 如何根据大学生武术运动员的不良心理状态, 运用最为合理的方法来提高大学武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是我们今天所在探讨的具体内容。

1 大学武术运动员不良心理表现

1.1 初次参赛的紧张心理

有些大学生武术运动员初次参赛时, 由于没有正式参加过公开的武术比赛, 面对陌生的比赛环境和众多的比赛观众, 容易存在赛前心理过分紧张的状态。甚至会表现出手脚发抖、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的身体特征。

1.2 求胜心理过于强烈

部分大学生运动员, 求胜心理过于迫切, 比赛之前多过的考虑竞赛结果、获胜后的荣誉及名誉等收获, 从而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无法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更好的发挥武术技能上来。另外部分大学运动员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 当大比赛过程中遇到强大对手或疏忽大意产生失误时, 自信心会受到巨大冲击, 进而影响到后面的比赛成绩。

1.3 身体原因导致赛前情绪低落

有些大学生武术运动员为了得到好的比赛成绩, 在赛前运动强度过大, 训练时间过于紧迫, 没有进行合理的调整, 导致赛前感觉身体乏力, 精力不充沛, 进而造成情绪低落、对比赛缺乏信心等负面心理。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大脑对身体的积极调控能力, 从而影响比赛状态。还有些运动员由于连续进行了多场比赛, 造成身体过度疲劳, 进而产生紧张感, 怕坚持不了比赛, 导致比赛过程中无法发挥应有的水平。

1.4 精力不集中

在武术比赛过程中必须集中注意力, 保持高度的精力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有些大学武术运动员在比赛时, 往往存在注意力涣散, 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现象,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陌生的比赛场所, 或者观众较为喧哗时, 很容易影响到比赛情绪, 导致演练失误, 继而造成失利。

2 大学武术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方法

2.1 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主要是针对初次参赛的大学生运动员而采取的训练方法。模拟训练法可以对比赛中有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践, 来反复训练和提高运动员的抗压心理, 以确保运动员可以早些融入比赛氛围, 做好赛前准备。模拟训练法可以快速增强学生对比赛场地的适应能力, 并在打脑中筑起对的的动力定型方向, 以此确保大学生运动员的武术能力, 可以在不同状况下发挥正常水平。模拟训练法可分为两种, 即语言图像模拟与实景模拟。语言图像模拟主要利用图像、语言等方法;实景模拟就是设置完善的比赛环境与情境, 包括面对对手的技术、战术或在场上不定的意外等进行实战训练。对比赛情境进行描述或模仿。模拟比赛的训练方法, 通常可以运用设置不同的比赛、不同表现的裁判等来提高学生的比赛适应性。在运用模拟训练法时, 我们甚至可以模拟出观众大声呼喊、喝倒彩、笑骂等情景, 来对学生制造干扰和压力, 通过反复的模拟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比赛心理调整能力, 减少其应激反应, 从而保证其技能水平的高效发挥。

2.2 表象训练法

体育运动项目中最常用的心理训练就是表象训练法, 即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核心环节。这种训练方法是指在暗示语的指导下, 在脑海中浮现对应的动作, 以此来增强运动员的情绪控制与运动技能能力。武术教学中表象训练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武术技巧, 使大学生武术运动员提高动作力度、速度、熟练度的掌控本领, 并有利于巩固与加深动作技能效果。在赛前表象训练的全面进行, 不但可以起到鼓励的作用, 而且可以激励学生, 从而达到最好的心理状态与竞技状态。在表象训练时, 要在对的运动表象形成的层面上, 运用明了的言语进行暗示。在战术学习和技术学习阶段, 学习效果的提高和掌握也是重点, 在比赛阶段注重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调控能力。

2.3 自我暗示训练法

运用动作、语言等方式对学生心理加以影响是主要的自我暗示训练法, 从而将其行为控制。研究结果表明, 自我暗示可以提升运动员的成功率与动作稳定性。训练中, 我们依据大学生运动员参加武术比赛的心理, 才用适当的暗示方法, 从而减少运动员对比赛成绩或名次等一些担忧。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发挥出技术水平上面。这样不但可以舒缓大学生武术运动员紧张的心理, 也有助于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高。

2.4 注意力调节法

有意识地调节与改变注意力, 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利于情绪的事物上, 就是注意调节法。大学生武术运动员在前易发生紧张情绪、心理压力大, 在这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从前某次成功的比赛当中, 把自己放在成功的比赛中, 尽力回想当时兴奋的感觉, 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从压力、紧张的情绪中脱离出来, 以此做好积极的备赛准备, 要是在赛前运动员的注意力太过集中在自己以前没有把握的或没有完成的某个动作上, 这事应该多想想自己做的好的、有把握的动作。以此来提升对比赛的信心。武术教练员要注意, 在比赛之前训练过程中全方面加强运动员做好高难度动作的把握与机率, 这样非常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比赛情绪, 提高学生比赛时的自信心。

2.5 激励法

激励调节法就是指利用称赞、激励、忠告等语言对运动员施加一定心理影响的方法。大学生武术运动员在武术比赛前或比赛过程中, 比赛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自信心丧失等情况。在武术运动员临场比赛情绪过分紧张时, 如果教练员采用正确的激励语言或者激励方法, 不仅能够使学生迅速的从低落情绪中走出来, 还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从而发挥其良好的比赛水准。比如教练员可以对学生说:“我相信你的能力, 你取得好的比赛成绩完全没有问题, 万一失败也不要气馁, 那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这样学生就会放下包袱, 从紧张不安中解脱出来, 轻松上阵。

2.6 游戏转移法

游戏转移法就是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 来减轻运动员比赛前的心理压力和焦躁情绪, 改善运动员的冷漠态度和不良状态。游戏转移法是避免大学生运动员赛前过度焦虑, 进而影响比赛时技战术水平发挥的最有效方法。在进行游戏转移训练时应该根据训练的目的进行选择, 游戏本身应该具有武术训练的性质, 并且要具备严格的规则和要求, 以及一定的趣味性。教练员应该在尽量游戏过程中, 将大学武术运动员的不良情绪化解, 在集休活动中融入思想教育内容和心理素质培养内容, 全面调动运动员的参赛积极性, 保证其处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游戏转移训练法的主要作用, 就是通过游戏活动来转移运动员赛前的紧张焦虑心理, 使其心理状态接近或保持最佳, 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当中, 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

3 结语

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每一位运动员都必须具备的基本体育素质, 尤其在武术比赛过程中, 对技术能力和心理素质要求更高。对大学武术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时, 一定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针对不同大学生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表现, 采用相对有效的心理训练方式, 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武术运动员适应比赛环境、抵抗负面因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建国.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学问题之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2011, 37 (1) :86-88.

[2]韩益平, 郭君.浅谈武术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J].体育世界·学术, 2009, 6:52-53.

[3]伍天慧.大学武术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法运用初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1 (1) :69-70.

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 篇2

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

在高水平的武术比赛中,为了获得比赛最佳成绩,运动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术计划,通过自我调节达到最佳比赛心理状态,并体现在比赛的.整个过程中.

作 者:刘进城 LIU Jin-cheng 作者单位:永春师范学校,福建,永春,362600刊 名:井冈山医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年,卷(期):200916(4)分类号:G804.87关键词:心理战术 比赛心理状态 战术体现

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篇3

摘要:发展武术的现代趋势要求探索安排训练过程的新方案。尤其突出的是少年运动员在训练阶段—基础阶段中的训练问题。作者提出:要优化少年武术运动员在多年训练阶段的赛前中周期中训练过程的结构和内容;确定用于训练过程的主要身体练习,以及技术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过程中的身体负荷量及其在赛前中周期中的分配;探索在赛前中周期中针对发展身体素质的负荷的最佳组合。

关键词: 武术;训练负荷;手段及其分配;各个方向负荷的组合;赛前中周期

中图分类号: G 852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2009703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Modern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require searching for new variants of the training process.The problem of young athletes train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t the preparatory phase,which is basic in their training.The authors suggest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young athletes engaged in Wushu,in the preseason mesocycle at the preparatory phase of the longterm training.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basic exercises used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and the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technical and special physical training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preseason mesocycle.It is also of importance to decide an optimal combination of load,aimed at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qualities in the preseason mesocyle.

Keywords:Wushu;training load;tools and their distribution;combination of loads of different purposes;preseason mesocycle

武术是所有身体素质和谐发展的复杂协调性运动项目。练习群是要求高水平发展的速度力量能力、协调能力、柔韧性和专项耐力的运动动作的组合。例如,在一些练习群中可以组合练习的复杂成分和带旋转540°和720°的跳跃,并带劈腿着地。

分析武术方面的科学方法文献发现,在这一运动项目中,对安排训练过程问题的研究尚不足。未确定它的结构、手段,以及按多年训练的小周期、中周期和大周期安排身体负荷量和强度。

训练阶段是运动员培养中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扩展了运动员参加的单项种类。按照全俄罗斯运动项目清单,少年运动员要参加2个单项:武术套路和传统武术。由于增加了比赛单项种类,所以提高了负荷量,这就要求优化训练过程,要特别关注赛前中周期的结构和内容。这是研究本课题的原因。

分析武术科学文献和竞技实践发现:在实践经过理论检验的赛前中周期中优化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结构和内容的需要,与对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保障研究不足之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必要性提出了研究任务:确定在赛前中周期中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过程,以便保障有效的赛前训练的最佳结构和内容。

1研究目的

确定青少年武术运动员在训练阶段的赛前中周期中训练过程的最佳结构和内容。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研究主要分析科学方法文献、训练计划和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日记。

2.2观察法

在实验中对实验对象进行教育学观察。

2.3数理统计法

研究资料利用统计软件“Statistic 6.0”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2.4实验法

2.4.1实验对象

2014—2015年,在托木斯克第十五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训练基地里进行。青少年运动员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分成2组:对照组15人和实验组15人。受试者年龄为12~14岁,所有人都是一级或二级运动员。

2.4.2实验过程

对实验对象进行教育学实验。赛前中周期由8个小周期组成,每一个小周期6次训练课。对照组按照传统训练计划确定训练过程的结构和内容。实验组训练过程的结构和内容作出了一些改变,涉及到训练手段、各个小周期训练手段量的分布和优化针对发展身体素质的负荷。

依据对成功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的训练分析、对武术专家的问卷调查结果和科学方法文献,运动员所使用的技术训练手段分为3个板块(见表1),每一个板块分为若干个组。第1板块包括具有统一技术特征,并带有比赛练习元素的练习(8组);第2板块包括主要针对发展身体具体部位的练习(2组);第3板块包括器械练习(3组)。专项身体练习分为4个组,标准是发展身体能力(见表2)。通过分析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日记,确定了专项练习的量及其在赛前中周期中的分配(见表3)。

在赛前中周期中开赛前的负荷量下降,表现出比赛练习与针对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之间的相互联系。专项跳跃练习和平衡练习在整个中周期训练中相对均衡地分布。从第4个小周期开始明显降低了“套路连接动作”的练习量,同时增加了“套路局部动作”和“整个套路(比赛练习)”的练习量。

实验发现,在赛前中周期中,在一堂训练课中结合了不同方向的负荷。例如:在第1个和第2个小周期中结合了针对完善技术、发展速度和柔韧性的负荷;在第3个至第5个小周期中,结合了针对完善技术、发展速度-力量素质和速度力量耐力的负荷。在最后的小周期中,最经常的是结合针对完善技术、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的负荷。应当指出,从第6个小周期直至比赛,总的负荷量出现下降。

在赛前中周期的每一个小周期中,利用了针对完善技术动作和发展速度、速度力量能力、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的练习。原因在于:为了顺利完成比赛套路,运动员的所有身体素质都应当达到很高水平。

在对照组中,中周期的前半部分使用了针对发展速度、柔韧性、速度力量素质和完善技术的负荷。在中周期的后半部分实际上在每一堂训练课中结合了针对发展速度力量耐力、一般耐力和完善技术的负荷,从而导致出现疲劳,对运动员的技术评

定与比赛成绩产生消极性的影响。

3研究结果和讨论

在完成教育学实验后2个组的运动员都参加了托木斯克州的冠军赛。对照组运动员的平均得分为8.43,而实验组运动员为8.67(P<0.005)。在冠军赛上,实验组7名运动员和对照组5名运动员进入决赛。实验组3名运动员和对照组1名运动员获得奖牌,并获得参加俄罗斯冠军赛的资格。在俄罗斯传统武术冠军赛上,实验组2名女运动员获得奖牌。

4结论

为青少年武术运动员确定了在多年培养的训练阶段中对于技术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身体练习,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优化了针对赛前中周期中完善技术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身体负荷量,明确了针对赛前中周期中发展身体素质负荷的最佳组合。比赛结果证明了实验性赛前中周期的结构和内容的效果。

参考文献:

[1]Muzrukov G N.Osnovy ushu(Wushu basics)[M].Moscow:Gorodets,2006:577.

[2]Muzrukov G N.Osnovy ushu.Part2.Korotkoe sportivnoe oruzhie:uchebnik dlya sportivnykh shkol[M].Moscow:Fizkul'tura isport,2013:112.

[3]Smolina A A.Trenirovochnyiy protsess v predsorevnovatel'nom mezotsikle kak element sistemy podgotovki yunykh sportsmenov,zanimayushchikhsya ushu (Training process in precompetitve mesocycle as an element of training of junior wushu wresters)[J].Vestnik Tom.gos.ped.unta,2013(12):197.

[4]Smolina A A.Opredelenie effektivnykh parametrov trenirovochnogo protsessa v predsorevnovatel'nom mezotsikle u yunykh sportsmenov,zanimayushchikhsya ushu (Determination of effective parameters of training process in precompetitive mesocycle of junior wushu wrestlers)[J].Vestnik Tom.gos.ped.unta.2014(147):172.

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篇4

关键词:高校,武术运动员,赛前准备,心理训练

随着武术运动在高校中的迅速发展, 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也在相应提高, “高、新、难、美”的趋向也越来越接近, 但总是到比赛的时候, 相互成绩的差异却非常的明显。如何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点。

高校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

1. 高校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心理调控

心理调控是一种心理自我调整的过程。武术套路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控, 是一个多因素的有机的系统, 就其调控的方法、手段而论, 必须根据运动员的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的心理反应, 制订出长期的、系统的心理训练计划, 结合赛前的任务、对象开展短期的心理训练, 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活动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 加强情绪的稳定性, 尤其是要加强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调控包括三个方面即思维、情绪、行为过程。要使运动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坚持心理训练, 即提高运动员认识过程的训练, 注意运动记忆的训练, 想象、思维的训练, 情感、意志的训练。通过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心理调控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使其自身的调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比赛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出高水平或超水平发挥。

2.高校武术套路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具备情感的高度稳定性、坚强性、自信心、勇敢和主动性等个体特征。个体心理特征主要是培养训练一个运动员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 这对训练武术运动员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根据运动员所应具备的特点来看, 必须要求武术运动员具备以上的心理特征, 在武术比赛中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武术的精、气、神、力。也就是说在长期的心理训练中, 使运动员在意识的控制下, 把以肌肉运动感觉的心理因素和个人的情绪、情感联系起来。武术运动员具备了这种心理品质, 在比赛过程中才能使技战术高度融合, 使得动作更为大方、舒展。

高校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科学训练方法

1.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 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 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 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比赛前对于成功动作表象的体验将起到激励作用, 使学生充满必胜信心, 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进行表象训练时, 要在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 语言暗示应简单明确。在学习技术和战术阶段, 重点是掌握和提高学习效果;在比赛期间重点是提高武术运动员对兴奋、焦虑及注意力的控制。

2. 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 目的是为运动员参赛做好适应性准备。模拟训练法可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两类:实景模拟是设置竞赛的情境和条件, 对学生进行训练, 包括模拟对手可能采用的战术、技术、赛场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语言图像的模拟是利用语言或图像描述比赛的情境。在武术模拟训练中, 常运用设置比赛地点、模拟裁判、模拟比赛中的观众等。不同地点的比赛可以锻炼学生的场地适应性, 模拟观众大声呼喊、喝倒彩等, 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干扰, 从而有助于学生比赛时调整心态, 减少应激反应, 发挥出平时的水平。

3. 自我暗示训练法

自我暗示训练法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 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根据学生武术训练和比赛的特点, 可适时运用暗示的方法, 把运动员对比赛名次及多方面的焦虑和担忧, 转移到正确运用技术和提高自信上。这样会缓解武术运动员比赛中的紧张情绪, 从而正常发挥水平。

4. 注意调节法

注意调节法指有意识地改变和调节注意的指向性, 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具有积极情绪作用的事物上去。武术运动员上场前感到十分紧张, 就把注意力指向以前某次成功的比赛, 回忆自己在获得优异成绩时的情况, 尽力回想起当时的兴奋状态。如果比赛前运动员的注意力是指向和集中考虑自己尚未完善或尚无把握的某个动作时, 就应该迅速把注意力指向完成较好的动作上去, 多想自己有把握的动作, 提高自信心, 从而稳定情绪。

5. 激励调节法

激励调节法是教练员用称赞和忠告的语言对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当运动员临场时情绪过分紧张时, 教练员应说:“你的水平我知道, 前三名没问题!如果失败了, 由我承担责任”。用诸如此类的口气激励学生, 对稳定学生情绪状态, 使其从紧张不安状态中解脱出来, 往往会有调节心理状态的良好效果。

6. 游戏转移法

游戏转移法指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来轻松转移运动员比赛前的心理恐惧、急躁焦虑或冷漠等不良情绪的训练方法。这是避免焦虑情绪在比赛前过于堆积, 以致影响比赛时技战术水平发挥的有效方法。在游戏过程中, 把武术运动员的不良情绪化解于游戏活动中, 把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寓于集体活动中, 以调动运动员参赛最佳心态。

结论与建议

随着武术套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高、新、难、美”的要求将会逐步提高。高校武术要在各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方面要注重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 另一方面要注重在比赛前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在当代各领域竞技训练和比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将两方面和谐融合, 才能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1) .

[2焦艳.体育运动心理学[M].南京出版社, 2006 (8) .

[3]王钜亮.运动员赛场情绪的调适[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0 (5) .

[4]刘宝玉.影响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情绪的心理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1) .

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篇5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劲力是一种力量,是由肌肉的收缩而产生的。但劲与力却有着实质上的差异:力是劲的外在表现,而劲是力的一种类型,是一种高层次的力,是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同样,武术劲力也是一种力量,也是由武术运动中肌肉的收缩产生的,但它不同于肌肉的本力,而是技巧之力,是武术的技术之力,是武术运动中意、气、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武术中的劲,是通过肢体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融于武术技术的力,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配合产生的,是经过长期实践锻炼产生的一种灵活集中运用自如的弹性力。”

2 劲力对武术技击的作用

提高技击能力是技击武术的主体价值。练就“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高深功夫成为历来习武者不悔的目标追求。虽然武术门派繁多,各自的拳理功法也各有所长,各家也都有具体的训练内容与方法,但是同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规定了各门派在习武目的上的一致性,因而在许多方面都有其共同点,体现出习武中的一些具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劲力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篇6

关键词 武术套路 力度表现 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118-02

一、武术套路劲力的内涵与特征

1.武术套路劲力的内涵

从词组的意思上来分析劲是力,劲力也是力;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劲力是一种力量,是由肌肉的收缩而产生的。但劲与力却有着实质上的差异:力是劲的外在表现,而劲是力的一种类型,是一种高层次的力,是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武术劲力也是一种力量,也是由武术运动中肌肉的收缩产生的,但它不同于肌肉的本力,而是技巧之力,是武术的技术之力,是武术运动中“意”“气”“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武术中的劲,是通过肢体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融于武术技术的力,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配合产生的,是经过长期实践锻炼产生的一种灵活集中运用自如的弹性力。

由于不同的技术需求,武术劲力可分为许许多多不同的种类,有刚猛快捷的“寸劲”、行如流水的“化劲”、意气灵动的“螺旋劲”等等;但根据速度的快慢,归纳起来武术劲力可分为力量大、速度快、爆发好的“外显型”和用意不用力(僵力)、连续、缓慢的“内隐型”两种。

2.武术套路劲力的特征

真正而完美的武术劲力应当是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的“和谐力”;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的“顺达力”;是人体各部位肌肉的高度协调与配合;是人意念、呼吸与力量的高度统一;是涵盖了人体运动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方面面的“浑元力”和“整劲”。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武术劲力,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整体性:人体运动中,单个肢体所产生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惟有将各肢体的力量凝聚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方能产生效果。武术劲力就是人体整体运动的效果,即所谓的“浑圆力”或“整劲”。

(2)高度集中性:武术运动中,击点所代表的是整个人体产生的力量,是人体各部位肌肉力量和意念、呼吸的高度集中与概括。即击点的力量就是“整劲”。

(3)和谐性:武术劲力的和谐性既表现为力量的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又表现为劲力在传递过程中的通畅与顺达。

二、武术套路劲力的产生与传递

关于武术劲力的产生与传递,其传统的说法不尽相同,但较为普遍的说法有“每一姿势,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力从足上起”“力从脊发”等说法。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武术劲力是由肌肉的收缩产生的,是肌肉对神经冲动所做出的反应。对于人体运动系统来说,肌肉是一个效应器,它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支配;人从外部获取信息,通过感觉传导路把信息传到大脑中枢,大脑中枢经过分析发出指令,该指令又通过运动传导路到达效应器(肌肉),使肌肉产生运动,力也随之产生。

武术劲力的传递是通过构成链式连接的肌肉系统、骨骼系统、韧带系统、关节系统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共同完成的。力量在通过各个系统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力量传递或是各个环节肌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环节间的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其传递的过程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的顺达。通过根节、中节、梢节三环节之间的优化协调,到达梢节时的力量会远远优于起于根节时的力量,柔而不松,刚而不僵。

由于受肌肉、关节、韧带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劲力在传递的过程中是有消耗的,就像发送电一样,存在着一个传递效率高低的问题。僵硬的肌肉、关节、韧带会“吃掉”(消耗掉)或大部分“吃掉”传递中的力,当其力到达击打部位时已所剩无几。这就是武术中所谓的“有力使不出”“吃憋”。只有当各部位、各环节相互协调,节节通顺,劲力在传递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最小的“损耗”,达到最高的传递效率,甚至出现“节能化”的现象。

三、武术套路运动中劲力的表现方式以及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具体说来,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劲力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适当的表情、神态与身体动作的配合,表现精神意志方面的内在的威慑力量;第二,通过适当的静态动作,表现出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潜在力量;第三,通过适当的滞、缓的技术动作,表现良好的自控能力和沉稳扎实的抗打击能力;第四,通过快、准结合的动作,有时还加上呼吼呐喊方式,表现勇猛凶狠的进攻性力量。这几种表现形式很好地说明了在武术套路运动中,劲力的表现的强弱与物理学意义上的“力量”和“动能”绝对值的大小并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从理论上明确武术套路运动的特点和劲力的表现的方式,对于搞好武术训练十分重要。我们认为现在武术训练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把武术运动与其表象运动形式完全等同起来,把它看成是纯粹的形体功能素质的训练,而忽略了其“内修”的要求。武术训练实践很少涉及武术基本理论,而以直观的教练员形体示范和运动员机械模仿的训练形式为主。这种训练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第一,运动员通过观看示范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只能对动作有一个粗浅把握,而且有时会因视觉本身的局限,得出错误的判断,造成自己做动作时走样;第二,武术动作结构复杂,包含着各种微妙细腻的技巧与方法,简单的、大致的模仿很难掌握要领;第三,直观的形体示范训练无法传达内心的感受。这种训练模式带来的一个消极后果是运动员们在劲力的表现方面的欠缺——通常是“散”和“软”的问题。而困于形体功能素质训练的观点,对力度欠缺的纠正方法必然是片面强调“拥力”,这又造成形体动作的僵硬死板。总之很难使运动员体验和表现武术动作的刚勇神武的劲力和游洒脱俗的神韵。

四、武术套路运动中劲力的表现的训练途径

现代武术运动强调“力”与“美”的二元有机结合,即通过劲力的表现去塑造其刚健雄浑的运动美感。没有力度表现,武术套路运动就丧失了观赏性功能,就不会成为群众广泛喜爱与参与的运动竞赛项目。因此,正确解决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劲力的表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主观表现的意识,充分显示精神力量

武术运动中的劲力,除了用形体动作表现以外,还可以通过非形体动作的“精”“气”“神”“意”“势”等因素来加以渲染强化。现代武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虽然逐步丧失了技击格斗的实战功能,但是武术原有的战斗精神没有根本改变,攻防动作套路设计也着重突出武术运动的这种本质特征。所以,要强化武术动作的力度感,首先要培养运动员的战斗精神和意识,并启发他们在做动作时把这种内在的力量充分地表现出来。表现主观意志和精神力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是表现主观意志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善于运用眼睛表达内在情感,产生的劲力的效果大不相同。如果我们在做运动时,眼神和动作的一招一式适当配合,可以使得套路动作显得目的明确而有生气,可以有效地烘托映衬形体动作的力度。比如做“弓步冲拳”这个动作时,冲拳时目规拳头出击的方向,目光像闪电一般锐利,表现出一种勇敢自信的大无畏气概,对于强化冲拳动作的力度感非常重要。反之,如果我们做动作时表情神态没有相应的配合,就会显得身心分离,目标不明确,这样即使形体动作再用力,还是会给人一种“散”和“软”的印象。长拳八法首先讲“拳似流星眼似电”,就是要突出非形体动作因素对力度表现的影响。这一点一定要在平时训练中反复灌输强调。

2.明确动作的技术要领,掌握发力的关键时机,通过瞬间协同发力来增强动作的劲力的表现

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劲力的表现,是通过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强弱对比来实现的。如果一味强调用力,一时一刻不敢放松,势必造成肌肉紧张,动作僵硬,缺乏美感。只有掌握了动作的技巧和用力的方法,找准用力部位,选择适当的时机发力,才能举重若轻、潇洒自如地实现动作的力度感表现。比如单亮掌这个动作,完成得好会显得刚健有力,但这个动作的视觉力度感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简单地用力向上抡臂体现出来的,而在于抬臂结束时的抖腕和转头这两个细小动作的微妙配合。如果把上述三个动作分解开来看,我们在分别做抬臂、抖腕和转头动作时,每个动作本身实际上并不需要很大的力量。由此可见,不是绝对力量的大小,而是动作技巧和用力方法的配合,才是武术动作力度表现的关键。与此相关联的,身体各部位的协同作用与动作劲力的表现也至关重要。有上肢和下肢共同参与的动作,应要求运动员做到全身协调一致。比如弹腿冲拳动作,只有弹腿动作与冲拳动作同时完成,才能充分表现出动作力度,反之,如果上下肢动作步调不一,七上八下,就会减弱力度表现。

3.明确力点分布和发力的顺序性,做到劲力顺达

对发力结构复杂、涉及部位较多的动作,要细致地分解,明确力点分布和发力的顺序性,做到劲力顺达,从而达到增强力度感的目的。比如做开步冲拳动作时,应遵循“其根在脚、力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的用力顺序,即要求由腿部发力带动跨部短促急转,拧腰顺肩,最后挺直时关节完成动作。如果忽略了动作的先后承继关系,在这组动作中先伸臂,再做拧腰顺肩动作,就会破坏动作的整体连贯性,从而显得动作凌乱,力点分散,缺乏力度;如果为了使冲拳动作显得有力,强行在肩、肘部位使劲,则必然造成动作的僵硬,同样达不到表现力度的目的。当然,造成上述动作错误的原因,除了对整个动作发力结构的理解不正确以外,还可能与日常生活习惯有一定联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手臂的动作一般到肩、肘为止,很少有腰胯的参与,即便有腰胯的动作也常常晚于肩肘关节的运动。因此,在武术训练中,应适当注意强化典型动作的训练,减少日常生活习惯动作的负面影响,在动作准确规范的基础上充分表现力度。

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篇7

一、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书籍,参考有关武术比赛录像。

2. 数据统计法:参考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对象

参加全运会武术比赛男子组枪剑决赛的12名运动员。

二、分析与讨论

(一)心理素质对比赛的影响

通过对全运会男子组枪剑决赛的运动员作失误情况的统计,把失误情况归为指定动作失误、非指定动作失误、动作僵硬三种情况。由于指定动作的实施,其难度较大,因此失误率也较高。这不仅和技术技能、身体素质有一定关系,而且从数据中可以得出,心理影响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出现动作失误与动作僵硬的心理因素大致可分为:(1)过分紧张,不能自控17%—21%;(2)压力过大,求胜心切33%—40%;(3)缺乏自信,情绪淡薄30%—25%;(4)比分接近,顾虑过多20%—24%;(5)其他(如抽签顺序)等6%—4%(数据分别为两项比赛百分比)。可以看出压力过大,求胜心切,缺乏自信的心理因素比较明显;其次是过分紧张、比分接近时顾虑过多。很明显的,第二项的剑术比第一项枪术紧张程度要高。因此,失误也比较多,由此可见心理因素的影响对比赛是多么重要。

(二)各心理因素分析

1. 过分紧张,不能自控

竞赛中的紧张是因为某种强大的心理压力或思想负担引起的高度调动人体内部潜力与之抗衡而出现的一种内在应激变化。适宜的紧张能使运动员思想高度集中,思维敏捷性提高,动作协调有力充分发挥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但是,过度的紧张就会适得其反,使身体处于不正常工作状态,并带来一系列的行为紊乱。如动作发僵、动作不自如,甚至遗忘等现象,以至严重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造成比赛失败。

2. 压力过大,求胜心切

取得较好的名次,为本省本市或本国争得荣誉,来自领导和教练的各种压力使运动员在竞赛前过多考虑成绩和名次,增加心理负担从而造成精神压力过大以及无谓的紧张,以致于比赛时缩手缩脚,想赢怕输,结果反而造成失误而未能取得预想成绩。

3. 缺乏自信,情绪失控

一名优秀运动员能在竞赛中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除了他本身所具备的体能和技术实力外还取决于他良好的心态。自信心缺乏会引起情绪低落,以致动作反应迟缓,严重的会导致抑制,故十分容易造成动作失败或影响发挥。因此,在比赛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充满必胜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是发挥最佳水平必需的先决条件。

4. 比分接近,顾虑过多

武术高水平的比赛,运动员之间专业水平差距甚小,往往出现得分相差0.1分甚至0.01差的价值差。这十分微弱的差距给运动员造成一定心理负担,时刻担心的就是难度动作。所以,当运动员背上心理包袱后,上场比赛就会放不开,以至由于太紧张失去了动作原来的动作路线而造成失误。

5. 其他原因

运动员比赛时抽签决定上场次序也会引起心理状态不平衡,担心评分吃亏;另外赛前心理准备不足,盲目自信对运动潜力发挥起着不良影响,还有一些运动员看到前面的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而受影响,怕自己也会失误,于是上场担害怕放不开,结果也出现了不必要的失误,这虽不是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可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心理训练的方法

心理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比赛的需要调节心理状态,使运动员处于镇静,自信和战斗准备状态。通过对以上影响武术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分析,本人认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加强心理训练以调整和克服不良心态的出现。

1.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简单来说就是让平时训练的情况尽量接近于比赛。在赛前为心理上和生理上适应比赛,在训练课开始或结束时完成一套动作并予以评分;从不同方向走向场地完成动作;创造不利条件完成动作;让运动员在喧闹的观众面前适应场上气氛。通过这种训练,排除运动员参加比赛时产生的情绪激动,从而使运动员兴奋性适宜。

2. 念动训练法

它是自我暗示的重要方式,是指运动员有意识、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动作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增强成功的信心,使运动员从紧张和焦虑中解脱出来。在平时训练中多结合念动训练法,会使运动员对动作技术过程、结构、细节、肌肉的用力,节奏及运动风格等方面在脑中经常出现一幅完整、清晰、准确的图像,肌肉随之活动能提高动作的成功率和把握性。另外,这种训练方法对心理控制较差的运动员在赛前进行更是必要的。

3. 暗示调节法

这是用语言、思想或表情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是调节运动员临阵状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是用自我暗示和自我说服、自我命令的方法来影响自己:“我准备好了完成全套动作”、“全套动作我已经多次地重复了,我能很好地完成”。这种方法会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的稳定,对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有良好的作用,而有时教练员或他人暗示也能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一个恰当的动作或表情能对运动员起到潜移默化的鼓舞作用。在平时的训练课上应该会自我暗示,在比赛时就可以运用自如,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4. 情绪紧张调节法

为了减少运动员由于比赛引起的紧张和兴奋状态,最好把运动员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有趣的吸引人的事情上去。可通过轻轻活动手脚、轻松地散步或适当的身体准备活动,再配合深呼吸动作,使紧张的精神得到一些暂时的宽松和调剂,这也会对有利于运动员情绪的稳定和控制,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能起到充分发挥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在武术比赛中合理有效地应用心理训练方法。教练要依据运动者在比赛中出现各种不良心态,有针对性地因时、因地加以训练。

2.心理训练必须建立在自觉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3.心理训练应与身体素质训练、武术套路动作训练紧密结合,才能在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最终获得比赛的胜利。

摘要: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根据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不良心态采取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方法。所有心理训练方法都是以运动员良好的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片面强调心理训练的作用是不恰当的。武术套路运动员在训练中可采用的心理训练方法有:模拟训练法、自我训练法、暗教学法、念动训练法、想象训练法、放松训练法等方法。这些心理训练方法必须是建立在运动员自觉性积极性的基础上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武术套路,运动员,不良心态,心理训练

参考文献

[1]张月霜.武术运动员心理素质对比赛的影响及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报,1999,(5).

[2]周伟良.武术运动员大赛前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控[J].上海体育学院报,1999(2).

[3]陈代玲.试论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J].体育科学研究,1997,(3).

浅析心理训练在武术训练中的作用 篇8

武术运动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该项目的特点表现了它既有积极的健身价值,又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既展现了高难度技巧,又折射出武术文化的精华和哲理。如“内外合一,形气合一”,这个“外”和“形”是指外在的、具体的运动形式,“内”与“气”则是指心理的、精神的内容。外在的形受控于内在的神,内在的神又会通过外在的形加以表现。因此,此项目的特点对武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运动训练要使运动员的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活动和气息运行得以提高,使外部形体动作与内在的攻防意识达到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形与神俱”的境界。

由此可见,武术运动员的技能训练决不是单纯的体力拼搏,它与运动员心理因素的发挥息息相关。各种武术技能的训练,都必须调动其相应的心理因素,才能使身体训练更加科学化和高效率。那么,怎么通过对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和效果呢?我们在长期的教学训练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四种心理训练技能。

1 四种心理训练技能

1.1 放松技能

放松训练是心理训练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语言暗示,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使精神和肌肉得到放松。它是心理训练的基本功。因此,进行心理训练往往首先从放松训练开始。

放松训练的具体时间为,表象练习之前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使表象更为清晰、逼真、稳定;训练结束后或临睡前做,有助于疲劳的恢复,促进睡眠;比赛前过于紧张时做,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集中注意力;复习新、难动作之前做,有助于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

放松训练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收缩一个肌群,保持紧张约十秒钟,然后放松;在未进行肌肉收缩时,就放松身体的各部分肌肉,把注意力集中在放松主要肌肉的感觉或情绪上;通过默念和提示口诀进行放松,使放松的感觉迅速遍及全身;对因参加比赛引起的焦虑进行放松;实战模拟,局部放松。

1.2 想象技能

想象技能是指在头脑中使用所有的感觉(比如视觉、听觉、运动感觉等)和情感体验的一种技能。想象是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一种心理工具,是一种心智技术.它能使人的心理“程序化”,并按照程序作出反应。想象训练的效果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巩固已学技术和掌握新技术。(2)纠正错误动作。(3)控制注意力。(4)制定合理战术。(5)控制赛前和赛中的心理状态。

1.3 确立信心的认知技能

信心指对自己成功与否的基本预测能力。确立信心的认知技能是运用和控制正确的思想或认识,以提高信心和运动成绩的技能。真正优秀的运动员是有信心的,他们的信心是多年发展起来的,而且往往是积极思考和经常体验成功的结果,思想直接影响情感和最终的行动。不适当的或错误导向的思想,通常导致消极的情感和蹩脚的成绩,正像适当的或积极的思想导致自信的情感和好的成绩一样。

信心是运动员正常发挥技术水平的关键。信心不足,会使运动员感到拘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在武术运动中尤其如此。竞技武术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自信心。不论在比赛中发生什么情况,诸如裁判不公,或水平均等而分数落后等情况下,也能镇定自如地发挥技术水平。那么,在武术训练中,如何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呢?一般多采用鼓励方法,使运动员认识自己的能力,感到自己能够完成技术动作,最重要的还是加强训练。因为体能是信心的基础。只有进行长期而艰苦的训练,熟练自如地掌握了技术动作,在比赛中才能自然而然地增强自信心。

1.4 注意控制技能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控制技能是指控制注意过程,使运动员全神贯注于当前的任务,从而免受内外刺激干扰的技能。尽管外部和内部的刺激表面上是独立的,但事实上它们总是相互影响的,几乎每一种外部时间都不会引发运动员认知和情绪上的变化,由于这种相互作用时刻存在着,所以运动员就必须学会在压力下能够应付各类事情的技能。

以上四种心理技能训练在武术教学与训练当中,是以教练员为主导,运动员为主体的实践应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必须从身体、技术、心理能力等方面展开长期的、系统的训练。

2 心理训练在武术训练中的主要作用

(1)竞技武术要求运动员具备坚定的目标、必胜的信心,坚持的精神与自我控制能力,勇敢果断性,主动精神及独立性等心理素质。这些都必须在长期训练中有计划地加以培养和训练。

(2)武术运动是一项准确性、稳定性、技巧性、难度性很强的项目。运动员进入训练和比赛,全身心都处于紧张状态之中。而心理的紧张程度对武术运动员各种技术动作的发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竞技武术的训练不仅难度大,强度大,而且危险性也较高。在训练中,对一个难度动作的掌握需要多次重复练习,而且这种单调的练习相当枯燥而累人。运动员稍一放松,或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就会影响技术动作和训练效果。因此,心理素质的好坏,对运动员的训练有很大影响。

(4)武术运动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系统机能要求都较高。在运动中难免会发生创伤,极易在运动员心理上引起恐惧感。因此,对运动员进行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5)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充分发挥技术水平的保证。心理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高质量地完成技术动作,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在武术比赛中常出现这种情况,平时训练水平较高、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常因动作失误输给平时技术掌握不如自己的运动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美国学者格鲁波曾指出,竞赛的成功,对初、中级运动员来说,80%是生物力学的原因,20%是心理因素。而对高级运动员来说,则80%是心理因素,20%是生物力学因素。这种观点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以这样认为,在加强技术训练的同时,科学地加以心理训练,是武术竞技水平得以迅速提高的重要途径。

3 心理训练对武术运动员心理品质的培养

3.1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指向于一定的目标

对运动员来说,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动机。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的心理动因。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驱使,常使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出强大的训练动机。

3.2 改善知觉过程,尤其是对武术运动有着重要性的专门知觉过程

武术运动项目的动作种类繁多,一般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它往往是人体在复杂的运动状态中才得以体现。例如,武术运动员在训练中所需要的精确的肌肉运动知觉与空间的感知能力,以及空间的定向能力,对运动员的灵敏性、肌肉的感觉、动作时的思维能力等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这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

3.3 良好的意志是决心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其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武术运动员的意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能否坚持长期艰苦的、单调的训练。其次,对运动训练中难以忍受的大运动量,以及出现损伤时能否顽强地坚持下去。再次,能否克服各种情绪的影响。

4 结语

运动员要保持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关键在于发现与优异成绩相伴随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即心理和身体状态。运动员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与唤醒水平,学习和发展必要的心理技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反应并将这些反应“程序化”,其中放松技能、想象技能、确立信心的认知技能和注意控制的技能等是高水平武术运动员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俞继英,张健.竞技体操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凤晓云.试论体操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基本原理[J].安徽体育科技,1995(3).

[3]孙贵昌.注重对竞技体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7(4).

试论少儿武术运动员的柔韧素质训练 篇9

1 少儿武术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的特点

少年儿童的各部关节十分柔软、灵活,骨骼的化学成分中有机物质较多,无机物质较少,脊椎骨内软骨成分较多,骨骼的弹性大、硬度小,肌肉也较柔软。因此,训练时不易发生骨折、肌肉韧带拉伤等现象,也没有青年时期拉韧带的痛苦感。少儿的柔韧练习一般只需要经过7~8周,身体各部位就能够达到灵活自如的程度。少儿武术运动员在一开始训练时,首先应进行肩、腰、髋、膝等部位的柔韧性练习,这样在进行武术动作练习过程中就不会因用力过猛、关节活动幅度大而造成运动损伤,从而提高训练的效果和延长运动寿命。同时,在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柔韧素质时应当结合力量素质一起训练。因为柔韧性与肌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注意发展柔韧素质的训练而忽视力量素质的发展,会影响柔韧性动作的完成;反之,只注意力量素质的发展也会限制柔韧性的发挥。

2 柔韧素质在武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武术融技击、健身、美于一体,技术动作大开大合、吞吐伸缩、高低起伏、翻转折跌、快速多变,对各个关节,特别是腰、髋、肩、腕等的柔韧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良好的柔韧素质是正确掌握技术动作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如:若髋关节的柔韧性不好,就不能正确完成望月平衡这个动作。在套路中,柔韧素质不好就会影响动作的顺利完成,进而影响动作的定式及造型美。在传统武术中,良好的柔韧素质不但可以正确掌握技术动作,而且有助于劲力的发放。如:在太极拳训练中,要求“由松至柔,积柔成刚”。“刚”是通过发放劲力表现出来的,而“刚”是由“柔”而来。因此,劲力是建立在柔的基础上的,而这种“柔”必定包含着良好的柔韧素质。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朝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良好的柔韧素质既是完成动作的必备条件,又能确保完美的动作定型,从而给观众以劲力美、造型美的审美印象。在散手运动中,动作完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柔韧素质的好坏。各种拳法组合欲达到灵活多变,就必须要有肩、腰等关节良好的柔韧素质作为保证。拳谚曰:“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如果腿部柔韧性不好,就不能高质量地完成各种腿法,从而很难赢得比赛;良好的柔韧素质则可以有效地避免武术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因此,在武术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柔韧素质的基础地位,重视柔韧素质的训练。

3 柔韧素质训练的原则

3.1 适度性原则

柔韧素质发展的最佳标准不是用运动员所能达到的极限来衡量的。换言之,柔韧素质的发展不能无限度地进行下去。一般地说,只要达到本专项运动技术的要求并略有储备即可。柔韧素质与力量等其他类型的素质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致性,但训练不当也会彼此产生矛盾。柔韧素质训练方法不当,会使肌肉消极地被动拉长,肌肉弹性减少,肌肉的收缩力受到影响,干扰力量素质的发展。所以,在进行柔韧训练的同时,要时刻保持肌肉的弹性,防止肌肉消极被动拉长,影响力量素质的发展。

3.2 经常性原则

柔韧素质通过训练发展较快,也易见效,停止训练消退也快,时间稍长一些就会使已经获得的肌肉、肌腱、韧带的伸展能力消失。因此,柔韧素质训练要坚持不懈,以防止柔韧素质下降。

3.3 全面性原则

武术运动对腰、腿、肩等部位的柔韧素质要求很高。发展柔韧素质既要根据专项特点着重发展身体某部分所必须的柔韧性,也要兼顾全面性。全面的柔韧素质训练,可以增强肩、腰、髋等大的关节活动能力和关节周围肌肉的弹性和力量,还可以提高肘、腕、膝、踝等经常用力部位肌肉和韧带的机能。这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更好地掌握技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运动损伤。

4 柔韧素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在少儿武术训练中,发展柔韧性的方法、手段很多。可围绕身体各关节、韧带等不同部位采用单人、双人、集体练习或利用场地、器械等练习。武术训练实践中的柔韧素质训练可归纳为两种基本方法,即:静力拉伸法和动力拉伸法。静力拉伸法是指通过缓慢动作将肌肉、软组织拉开,并在达到最大幅度时保持一定时间的静止姿势。动力拉伸法是指有节奏地重复同一动作的拉伸练习。训练中切忌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而是应做到循序渐进,动作由轻到重,速度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防止拉伤,逐步提高。少年武术运动员的柔韧训练要根据少年儿童时期柔韧素质发展见效快的特点,合理地、有计划地坚持长期进行,还要注意练习时动作的规格和质量,更要兼顾处理好与其它素质之间的相互转移的关系。

4.1 腰部的柔韧训练

武术传统谚语中有“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之说。所有的武术动作都是在“始于足、发于腰、达于手”的过程中完成,器械练习中的身体与器械的协调也是由腰的灵活性决定的。可见腰是武术运动的中枢。

练习时可采用以下方法:(1)涮腰:(1)左右涮腰;(2)同侧连续涮腰。(2)翻腰:(1)单个快速翻腰;(2)同侧连续翻腰。(3)下桥:(1)一般下桥;(2)前手翻接下桥;(3)下桥后在极限点上停顿10秒钟等方法。综合练习可采用左右连续翻腰6次→左侧连续涮腰4次→右侧连续涮腰4次→左右仆步抡拍6次为一组,重复练习。

4.2 上肢关节的柔韧训练

肩部关节的柔韧练习。肩关节的灵活性决定着上肢动作的规范顺达、舒展大方以及后踢抱脚直立平衡(112C)的完成。肩部关节的柔韧练习通常采用独立练习和辅助练习两种方法进行。独立练习可以采用振臂、单臂绕环、交叉抡臂、正反压肩等方法。辅助练习可以在振臂动作的基础上,采用教练员握住队员双臂在极限点上停顿10秒钟以上等方法。综合练习则可以采用垒木正反压肩关节2分钟→振臂30次→辅助压肩→交叉抡臂20次为一组,重复练习。

腕关节的柔韧练习。腕关节柔韧与否不仅关系到掌型、掌法的动作质量,还影响着器械的技术水平发展。腕关节的柔韧练习通常采用持续压掌或双掌尖向后做俯卧撑等方法,以达到提高腕关节柔韧性和灵活性的目的。

4.3 下肢关节的柔韧训练

髋关节的柔韧练习。武术传统谚语中有“习武不练腿、到老冒失鬼”之说。髋关节的柔韧性直接关系到动作质量方面的扣分点以及平衡难度的完成。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评分细则明确规定:动作质量的5分中绝大部分动作与髋关节有密切的关系。练习髋关节的柔韧性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独立练习,如:压腿、下叉、踢腿等;(2)加强高度练习,如:高耗腿、加高一侧肢体下叉等;(3)强制牵拉练习,如:撕腿在到达极限点停顿10秒以上等方法。三种方法综合练习,即:抬高一侧肢体下叉2分钟→连续后撩腿20次重复练习,能更好地达到提高髋关节后向柔韧的目的。

膝关节的柔韧练习。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也是武术运动中损伤率最高的关节。通常优秀运动员的膝关节的柔韧性都很好。加强膝关节的柔韧练习不仅可以减少运动损伤,还可以提高动作质量,减少扣分点。练习膝关节的柔韧性可以采用双腿并拢站立,膝关节向后弯曲的方法进行。在压腿时,有意识压腿膝关节和双腿并拢双手按定住膝关节向后震颤等也可以提高膝关节的柔韧度。

踝关节的柔韧练习是最易被忽视的。踝关节的柔韧性直接关系到仆步、虚步等动作完成的质量。加强踝关节柔韧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动作的规范性,而且对稳定地完成动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可采取跪式反向压脚踝和立式正向压脚踝等方法进行踝关节的柔韧练习。

5 少儿柔韧性训练的注意事项

发展少儿柔韧性训练较为容易,这是因为与成年人相比,少年儿童关节面角度大、关节面的软骨厚、关节内外的韧带较松弛。一般地说,要抓紧7岁前进行柔韧性练习,力争在12岁前使柔韧性得到较好发展。

少儿柔韧性练习,应多采用“缓慢式”和“主动式”。这是因为少儿关节牢固性差,骨骼易弯曲变形,长时间用力搬、压等,容易造成关节、韧带的损伤和骨骼的变形,不利于少儿健康成长。

处于13-16岁之间的少儿的生长发育较快,身高、体重明显增加,柔韧性下降,骨骼能承担的负荷较弱,易出现骨骼损伤,因此,要防止过分扭转肌肉骨骼的活动,以免造成损伤。16岁以后,可逐渐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摘要:柔韧素质是武术运动员的一项基本素质。文章通过分析少儿武术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的特点,探讨柔韧素质训练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以期通过良好的柔韧素质训练,进一步提高武术运动水平。

关键词:武术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赵珍.对少年武术运动员柔韧性训练方法的初探[J].湖北体育科技,2000(1).

[3]郎勇春.浅谈武术运动员柔韧素质的科学化训练[J].安徽体育科技,2004(3).

[4]马辉,张宁.谈武术运动员柔韧素质的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2002(3).

[5]梁永文,田勇.少年武术运动员柔韧性训练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篇10

运动素质分为两大类:即基本运动素质和复合身体素质。无论是基本素质还是复合素质都不是孤单的个体,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基本运动素质包括了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素质, 而灵敏、弹跳力则属于复合运动素质, 不过它们的练习更为重要。

一、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力量素质

1、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某部位肌肉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而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力量素质, 大部分是指运动员克服自身重量, 对力量的总体要求是要有良好的腰腹力和上肢及全身的爆发力。但是, 由于武术套路技术动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专项力量要有特殊的要求。武术常言讲:“一力破十巧”, “以力补拙”, 充分说明了力量素质在武术运动中的重要性。

2、力量素质的练习

2.1、上肢力量

卧推杠铃:仰卧存长凳上, 手举杠铃做一定数量的屈伸运动。要求爆发用力。

马步推哑铃:两腿成马步姿势, 手持哑铃做冲拳动作。推时要求蹬腿, 转腰, 顺肩, 爆发用力。

2.2腰腹背肌力量

肋木举腿:背靠肋木, 两手抓握, 适当高度的横木悬垂, 两腿并拢, 做收腹举腿动作。

握杠涮腰:两脚略同肩宽站立, 手持一定重量的杠铃片做涮腰动作。

2.3下肢力量.

台阶踏跳:面对台阶, 两脚一上一下, 交替踏跳。要求踏跳是爆发用力, 尽量向上跳起。

单腿跳:在平地以单腿向前跳动, 要求步幅大, 频率快。

二、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柔韧素质

1、柔韧素质的含义及作用

是指人体各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肢体运动的幅度和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武术常言讲:“练拳不遛腿, 到老冒失鬼。良好的柔韧素质不仅是武者学习和掌握武术运动技能的重要基础, 而且可以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 还可以降低运动创伤的发生率。

2、柔韧素质的练习手段

2.1、静力性拉伸

常见的有压肩, 压腿, 劈叉, 下腰, 体前屈等。进行静力性拉伸时, 可以与同伴进行练习。如:搬腿等。注意:帮助者不可以突然用力。

2.2、动力性拉伸

常见的手段有, 甩肩, 肩部绕环, 踢腿, 摆腿, 甩腰, 涮腰等。在进行练习时, 应注意动作幅度逐渐增大, 速度由慢到快, 以免肌肉拉伤。

三、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耐力素质

1、有氧耐力

把比赛中所表现的中小强度太极类项目的肌肉活动归为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指在机体供氧充足的情况下长时间工作的能力。太极类项目时间不等, 有长有短, 而太极类的优秀运动员有氧耐力强, 据研究表明甚至在测验中超过了某些耐力项目。

2、无氧耐力

把大强度长拳、南拳、刀、枪、剑、棍等项目列为无氧耐力。无氧耐力指机体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长时间工作的能力。竞技武术套路项目 (太极拳、剑类) 都为亚极限强度运动, 优秀运动员的机体的耐受能力强, 都因其血乳酸值高于一般水平运动员。

3、耐力素质的练习

3.1、站桩练习

两腿站立成马步或弓步, 保持一定的叫时间不动, 也可以做活步桩练习,

如:“马步——弓步一—马步”的小间断交换练习。

3.2、超套练习

将一套或两套完整的套路串联起来练习。

四、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速度素质

1、速度素质的分类

武术的速度素质分为, 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其中前者是受遗传影响, 但经过后天的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2、反应速度的练习

2.1、摸肩练习:

两人在移动的步伐中, 瓦相触摸对方的肩部, 在对方进攻的时候可采用闪躲或格挡动作进行防守, 触摸到…一次记一分。每次练习2—3分钟, 分数多者为胜方。

2.2、防守反击练习:

由同伴主动进攻, 自己根据对方的动作进行相应的防守反击。还可以采用不接触的方式进行, 即双方相距一定距离, 以小能攻击到对方的身体为准。

3、动作速度的练习

3.1、变换练习法

进行负重或不负重的变替练习。比如手臂或小腿绑上沙袋与去除沙袋的交替动作速度练习。

3.2、声响刺激法

请同伴或教练发出高频率的声响, 按声响的节奏进行动作速度练习。

五、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及其练习

1、步伐转换练习

进行各种武术步法的突然肩动, 急停, 变向的练习。

2、立卧撑

进行快速的站立一—下蹲一—俯卧撑地一—站立的变换身体姿势的练习。

六、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弹跳素质。

1、弹跳素质的含义

弹跳素质是指运动员的跳跃能力, 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重要专项运动素质之一, 是决定运动员完成跳跃动作的直接因素。

2、弹跳力的提高

2.1、蛙跳

半蹲或全蹲, 双手放置于背后;向上和前方连续尽力纵跳;根据自身情况以20米、50米、100米为一组, 每次不少于5组, 每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2分钟;开始阶段以徒手蛙跳为主, 当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 建议买砂背心和砂绑腿, 这样对提高弹跳更有帮助。

2.2、跳台阶

找一组1 0个以上的梯形台阶 (高度在8 0 c M以上) , 连续纵跳;找一个椅子或其他的平台, 腾空往上跳, 在身体下落前, 尽全力的跳开, 在空中换脚。

六、总结:

身体素质是武术功力的基础, 所以要注重培养良好而伞面地身体素质, 也要注重武术身体素质的练习。武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柔韧、耐力、速度、灵敏、弹跳等素质。运动员在提高各方面素质时, 应根掘自身的条件能够迅速、准确、协测地做出相应的动作练习, 并且要注重把这些素质与武术技战术有机结合进行练习, 促使自己的各项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运动训练学》教材编写组《, 运动训练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12。

[2]朱东, 竞技武术套路科学化训练若干问题探微[D], 上海体育学院, 2001。

上一篇:支架引导下一篇:蒙古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