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2024-05-17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精选十篇)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篇1

1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1 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旅游业属于服务型产业,又属于消费型产业,发展旅游业能吸引大量的消费资金,促进地方财政收入,从而推动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环保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注重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注重精神生活,旅游能让人们从繁忙嘈杂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从而愉悦人们的身心。因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把越来越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旅游中,促进地方财政的收入,进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循环,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1.2 旅游业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

旅游业虽属于非物质性产业,但关联性非常强,与餐饮、交通、购物、通讯、环保、文化教育等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旅游业要为游客提供食、住、游、购、娱等一体化的服务,其他行业必须给予配合,使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良性发展。据统计,旅游业直接收入增加1元,其他相关的如商业、餐饮等第三产业就会相应的增加4.3元。旅游业又是开放的国际化产业,能率先吸引外来游客,国外投资者常通过商务旅游了解投资环境,选择投资地,这有助于促进地方建设。旅游业又是无烟型产业,带有很高的附加值,能有效推动环境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特色,追求特色会促进地方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品位,融合城市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

1.3 发展旅游业有助于改善地域贫困

通常意义上来说,旅游客源市场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发达,他们的经济收入较高,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一些古朴的自然风景,在忙碌的生活中想寻求心灵上的休憩,就通过去不发达地区旅游来获得满足。而不发达地区由于很少有工业文明的影子,还大都保持着古朴的自然风貌,清新的环境是在大城市里无法享受到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游客到不发达地区旅游,能增加当地的居民收入,从而改善区域贫困落后的现状。如张家界原来是我国湖南省西北部的一个十分贫困落后的地区,属于湖南省的省辖地级市,由于受地理、构造、气候、地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地貌奇观,凭借自身独有的自然优势,经开发后一跃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了居民收入,更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使他们提前跨入了小康社会。

1.4 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旅游业属于高度劳工密集型的行业,能提供大量的职位空缺,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因此地方政府都很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能带动注入餐饮、交通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果旅游业增加一个直接的就业人数,就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也间接增加就业人数5个以上。

1.5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整合利用地方现有旅游资源

现在游客旅游不仅仅局限于看风景,而是更多的关注体验,想从观光旅游中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获得身心的愉悦。由于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出发点不同,对旅游的需求也就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层次化的差异。有的人向往偏僻的地方,喜欢优美的、古朴的自然风景,因此那些落后的荒山野岭、农家小舍、村边地头等也被开发出来,成为人们争相游玩的旅游胜地,这位为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游客游玩还有其他方面的需求,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整合相关的其他产业,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如大伊山景区的一些石刻,未被开发之前是不具有任何创造价值的,成为旅游胜地后,与当地的水文化、佛文化、神文化等联合起来,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旅游业,推动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6 发展旅游业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环境保护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谐发展,兼顾人类的长期利益与现实利益。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之上,合理配置资源,使旅游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文化习俗、社会经济等融合在一起,加强环境保护,为游客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重要作用。

2 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的支撑作用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业的发展起支撑作用,两者在相互协调的发展中才能实现共赢。

2.1 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也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中,人们获得了较高的收入,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精神需求,更多的倾向自然、倾向于身心的愉悦。休闲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人们休闲时间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旅游属于消费型产业,只有在经济富裕的情况下才能付诸行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也为居民外出旅游提供了经济保障,为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2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业属于关联性较强的产业,需要给游客提供食宿、娱乐、交通等一体化的服务,前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投入的资金回报周期长。如旅游活动中包括的交通、市政等,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基础。旅游业发展中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投入少,就会使很多的资源处于未开发或半开发状态,不利于知名度的提升,就很难吸引大量的境内外游客,也就无法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获得最大化的效益。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能为旅游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从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2.3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扩宽旅游市场的空间范围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政府主导性的投资除了关注基础设施外,还要完善食宿、娱乐等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进而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业服务能力的提升,扩宽了旅游市场的空间范围。越来越丰富的旅游资源,越来越高的旅游服务质量,为旅游区提供了充足的客源,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 加快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旅游人才

旅游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快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大力开发旅游人力资源,培养旅游人才。从目前人力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旅游业的发展更多地倾向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学历人才,这是因为人们对旅游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满足人们的高要求就需要大量的高级服务人才。所以旅游专业的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外,更要扩展知识面,深入学习人际协调、科学素养、人文知识等方面的知识。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教学。而更重要的是在岗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旅游行业要紧密了解社会需求,有计划地安排工作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可以采用远程授课、集中辅导等方式进行,优化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提升旅游管理与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加强人本旅游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旅游人才。

3.2 凸显旅游产品特色,打造精品名牌

发展旅游业必须凸显地方特色,有特色才会形成吸引力。旅游特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景区特色,这是说旅游要突出地域特点,有的地方奇峰怪石,有的地方一马平川,有的地方山清水秀等,不管是何种特点,都要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建筑造型才行,在地方特色的基础上配以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游客在欣赏独特的地方风光的基础上,达到放松的目的。另一个是服务特色。旅游服务要形成自身特色,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只有成为品牌,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这对旅游社提出了较高要求,旅游社必须加大管理,建立稳定的服务体系,从旅游资源开发到市场宣传、营销,再到最终的服务反馈等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周到、贴心的服务,形成自身特色,从而利用游客为自己做好宣传,扩大自身知名度。

3.3 打造现代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关联性较广,涉及旅行社、餐饮业、交通业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产业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的配合,因此要构建完善的旅游产业链,为游客提供全方面的、高质量的服务。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旅游消费中最具弹性的是旅游购物,游客在旅游后总想买点什么作为纪念,买一些特色产品能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因此,发展旅游业要开发相关的旅游纪念产品、开发民俗文化等,在旅游景点周围设置休闲型的娱乐文化场所。

3.4 规范化旅游业管理,提高旅游业档次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规范化的管理体制,这也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迫切需求。如在发展乡村度假游、水果采摘游、渔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时,一定要加强规范管理,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农家乐、渔家乐等项目扩大规模,提高服务档次,这样能提升自身知名度,同时也能吸引游客重游。

3.5 加大旅游业营销力度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宣传、营销这个环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旅游业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自身知名度,如通过整体旅游形象设计,借助一些现代化手段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加大对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提高游客满意度。在营销机制上要采取多种营销策略,加大对主题的宣传,同时也可以加强联合促销,与其他旅游胜地一起宣传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扩展客源市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发展成为21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属于综合性、关联性较广的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地方知名度,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出发,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支撑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 深入探讨加快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业,区域经济,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晓红,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 (3) .

[2]阎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J].旅游学刊, 1999 (5) .

[3]陈鸣.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

经济社会与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2

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德州市委

德州市人民政府

(2010年7月10日)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人口560万,辖一区两市八县和市经济开发区、运河经济开发区,133个乡镇。1946年解放后设县级德州市,1950年建立德州地区,1995年撤地设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从秦汉开始一直为州、府、县驻地,明清时期曾是全国33个工商城市之一。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古时京城水路南下的首道关口。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许多美丽传说发端于此,东方朔、邢侗、宋哲元等古今名人彪炳史册,德州黑陶、宁津景泰蓝等独特工艺闻名遐迩,唐城墙、禹王亭、五里冢等古遗址底蕴深厚,苏禄王墓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外国国王陵墓。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北依京津,南靠济南,西接石家庄,东连渤海湾,是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连结带,自古就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誉,是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有着南北借力、东

—1—

西逢源的优势。在建的京沪高铁、太青客运专线、德龙烟与已有的京沪、石德、邯济铁路在德州形成三纵三横铁路交通网;在建或即将开工的德滨、济乐、德商高速公路与已有的京沪(福)、济青、济聊高速公路在德州形成三纵三横高速公路交通网,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属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粮棉菜畜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成为全国首个粮食总产过百亿斤、亩产过一吨的地级市。德州扒鸡、德州西瓜、乐陵金丝小枣等驰名中外。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工业门类齐全,形成了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工、食品加工四大优势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体育装备四大新兴产业。尤其是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新能源产业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检测项目最全、标准最细的太阳能检测中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培植了皇明、亿家能、中立、博源等知名企业。生物技术产业建成创新平台40余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12个,培植了禹王公司、保龄宝生物、龙力生物、福田药业等一大批优势龙头企业。德州相继获得中国太阳城、—2—

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粮油食品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人文宜居品牌城市、中国京剧城、中国围棋城、中国黑陶城、首批低碳中国贡献城市和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城市名片。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视察山东时的重要讲话及姜异康书记对德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围绕“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5亿元,增长12.7%;地方财政收入55.3亿元,增长17.4%;境内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支出均突破百亿,分别达到106.7亿元和11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27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6元、农民人均

—3—

纯收入6138元,分别增长7.98%和8.5%;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9.8%和9.2%。今年上半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1.2%和10.2%。

(一)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一系列决策部署,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始终坚持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统一思想、指导工作、凝聚力量,为应对危机、干事创业、推动发展夯实基础。特别是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体要求,几次召开市委全会就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作出部署。先后组织党政考察团赴河北、天津、江苏、四川、上海、陕西、宁夏及省内先进市学习取经,多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研判形势、会诊把脉,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创新思维、破解难题。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线三点”强省建设工作思路,加快实施重点带动战略,确立了以主城区为龙头,把禹城市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庆云县建成改革创新示范区、齐河县建成区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激活全局。面对复杂多 —4—

变的经济形势,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坚定信心、创新有为,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抢机遇、战危机、求跨越,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形成了上下一心克时艰、干事创业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把金融危机视作传统发展之危、科学发展之机,加快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发挥产业和品牌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按照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的要求,依托国家火炬计划德州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两个国家级基地和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粮油食品城等“国字号”城市名片,四大新兴产业初露端倪,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膨胀,去年八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占到全市70%以上。全市销售收入过30亿元企业达到7家,20家企业进入全省重点培植的350家重点工业企业行列。我市被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批准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被工信部批准建设新型工业化(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市经济开发区被商务部和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二是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型城市。抓住被列入全国公路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和省级物流节点

—5—

城市的机遇,将京沪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及高速铁路两侧五个县市建设成高端及新兴产业聚集区。发展邻边经济, 在边界县市倾力打造鲁冀边产业隆起带。大力实施强区推动、园区带动、强企拉动,重点培植煤炭、粮食、木材、汽车配件、钢材、石油、医药、小商品等十大物流园区,盖世国际物流园、禹城国际商贸港、大运河经济港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三是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京津济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积极争创全国品质农业示范区,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成为全国首个“亩均吨粮市”,今年1月14日农业部和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了经验总结会议。

(三)突出投资拉动倍增效应,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去年全市开工建设5000万元以上项目537个,完成投资697.4亿元。争取中央新增三批项目247个、总投资49亿元,争取省调控资金项目152个、总投资70亿元。其中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9.8亿元。筛选104个市级重大项目集中推进,总投资734.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92亿元。今年又确定总投资1344.5亿元的135个市级重大项目集中推进,目前已开工119个,开工率88%,完成投资205.4亿元。全力配合服务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京 —6—

沪高铁、德滨高速公路、德大铁路、邯济铁路、石济客运专线德州段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着力扩大内需。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落实“家电、汽车下乡”等政策,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组织企业利用经洽会、博览会、交易会等各种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扩大生产性、生活性和服务性消费,重点抓好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三是保障经济运行。继续实施保资金链条、保骨干企业、防止经济下行“两保一防”工作措施,市县两级设立“骨干企业临时还贷周转金”。组建了2家小额贷款公司,整合闲臵国有资产建立骨干企业融资平台和中小企业信用联盟。通过土地规划修编、淘汰落后产能、收回闲臵土地、合并村庄、土地复垦、废弃地利用等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地紧张局面。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加快构筑主城带动、组团发展、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三城同创”,在主城区大力实施“东进、西优、南控、北延”发展战略。去年共实施重点城建工程89项,完成投资56.3亿元。相继改建三八路、东方红东路等20多条道路,新建世界太阳城大

—7—

会场馆、市体育中心等一批精品工程和运河九龙湾、明月湖等景区,老城面貌明显改观,河东新城初具规模,城市形象不断提升。今年中心城区共安排城建项目96个,计划投资91.2亿元。截至目前,开工项目80个,完成投资39.2亿元。县城驻地按照丰富内涵、彰显特色的思路,在建设中放大优势、各展所长,过去的落后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乡镇驻地着力强化产业、人口聚集作用,坚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大力实施一条示范街、一个住宅小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产业聚集区、一个休闲娱乐公共场所“五个一”工程,选择40个重点镇高标准规划建设。农村结合村庄合并和社区建设,实施以强带弱、产业连接、村企联建,推出乐陵市希森新村、陵县王落梧村、宁津县崔杨村、齐河县南北社区、禹城市夏季社区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样板。截止目前,全市行政村由原来的8319个合并为3339个,其中新建农村社区2400个,由443个村庄合并而成的141个社区正在开展并居建设,节约土地1万余亩。

(五)纵深推进“南融北接”,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抢抓国际金融危机为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重要机遇,积极主动出击,扩大招商引资,去年共引进各类资金275亿元。围绕打造全省对接环渤海经济圈“桥头堡”,—8—

加强与央企、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组团参加各类经贸活动和投资说明会,签定了一批合作合同、协议。在与天津滨海新区签署框架协议基础上又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天津红桥区与庆云县联建的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在与济南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省科学院签署强化科技合作、人才引进等协议基础上,又与青岛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重庆合川区缔结为友好城市。创新财税、产业聚集等机制,实施“经济飞地”政策,禹城市与济南市中区、市经济开发区与青岛黄岛开发区、临邑县与济南历下区等缔结友好合作关系或达成共建开发区的协议。

(六)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过程,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五进”活动,塑造出厚德载物、创业之州的城市品牌。不断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切实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组建网络文化协会,健全网上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去年成功承办了“十一运”部分赛事,取得4枚金牌的优异成绩。大力加强“四德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公民

—9—

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成。协助拍摄的电视剧《东方朔》、《颜真卿》,自主创作的电影《春雨沙沙》、《花开有声》和广播剧《孟祥斌》等引起很大社会反响。

坚持经济与文化并重,切实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引领、支撑作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让“死”的活起来。运河古道、董子文化园、苏禄王御园等景区的修建,隋唐文化、三国文化、大禹文化的开发,一些老建筑的保护和挖掘,丰富了城市记忆,提升了城市品位。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静”的动起来。黑陶、书画、围棋、京剧等重焕生机,先后被授予中国书画之乡、中国围棋城、中国京剧城、中国黑陶城,提升了对外影响力。创造现代文化,让“新”的热起来。推广环保节能绿色的太阳能文化,倡导全新的生态理念,提升了群众生活质量。不断完善旅游、商贸、休闲、娱乐设施,逐步打响美食德州、购物德州、休闲德州品牌,荣获“中国最佳人文宜居品牌城市”称号。

(七)高度重视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去年新增城镇就业6.8万人,实现再就业1.6万人;新增市外劳务输出8.3万人、总规模 —10—

超过百万人。坚持以创业促发展、以创业带就业,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市被评为“中国创业之城”。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社会保障扩面净增3.7万人,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创新军转干部安臵办法,被评为“全国军转安臵工作先进单位”。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4%。加大对民生和社会建设投入力度,规划实施了一批具有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市博物馆即将竣工,图书馆、大剧院论证工作全面启动。新建了一批县级图书馆、艺术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去年廉租住房保障户数达2926户,新建经济适用房28.7万平方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有关精神,新建农村住房1208万平方米、改造危房1.37万户。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强化治本控源,在全市启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健全完善信息预警体系和县级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乡镇调解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市级领导、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大接访、干部下访活动,绝大部分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化解。认真抓好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和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11—

(八)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动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和省委指导检查组的悉心指导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禹城市试点工作,乡村基层组织学习实践活动为全市积累了经验。高度重视学习,强化理论武装,邀请全国人大、中宣部、国家统计局等领导或专家前来授课,已举办理论学习辅导报告会13次。把“解难题、办实事”贯穿活动始终,各级先后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2270个,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3409个。市委常委和副市长分别与网友在线交流,直接倾听群众呼声,现场解答问题,听取意见建议,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姜异康书记亲自参加德州市委常委民主生活会,对市委常委会分析检查报告作出批示,激励和鼓舞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第二、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重要学习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性成果,一些经验和做法被中央和省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组织优秀年轻干部赴江苏昆山学习,到北京市西城区挂职锻炼。开展了“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探索出用机制选人、靠制度管人、凭实绩用人的制度体系。全面推行农村党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和党员干部谈心制度,得到中组部和省委充分肯定。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 —12— 的位臵,取得实际成效。

二、旅游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把旅游业放在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高度来把握,放在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局中来谋划,旅游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各级党政对旅游工作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旅游;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功能快速提升;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空前,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7年11月跻身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2009年,共接待国内游客783.9万人,实现旅游收入35.1亿元,同比增长19.8 %和23%;接待入境游客4.2万人,实现外汇收入1366.8万美元,同比增长46.7%和52.2%。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441万人,同比增长22.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29%;接待入境游客2.9万人,实现外汇收入734.3万美元,同比增长18.2%和14.3%。

(一)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强化旅游业地位。把旅游业列为全市十项重点工作之一,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全市旅游业发展。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旅游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

—13—

见》,确立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定位、产业布局、主打品牌和政策措施,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规划、形象宣传、国内外旅游促销及重大项目启动建设,并按财政收入增长比例逐年递增。在工作推进中,各级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效务实抓好各项工作,形成了“党政高度重视、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叫响“中国太阳城”,大力发展低碳旅游。新能源、生物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催生的低碳经济,成为德州的比较优势,也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全面融入低碳理念,打造“中国太阳城———低碳德州”品牌,争做低碳环保的先行者和低碳旅游的实践者,先后荣获 “低碳中国贡献城市”、“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等称号。一是打造低碳景区景点。从旅游项目规划开始注入低碳、生态理念,建设中推行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景区灯光、亮化、建筑尽量使用新能源产品。如皇明集团建设的中国太阳谷,太阳能利用和建筑相结合,比一般景区节能75%以上;东盟现代生态旅游城、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乐陵万亩枣林等景区都是原生态状态。二是建设低碳宾馆饭店。引导住宿和餐饮业 —14—

实行低碳绿色经营方式,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如太阳谷微排国际酒店是公园式太阳能酒店,采用国际国内节能领先技术20余项,整体节能率达88%。三是推行低碳旅游行为。将低碳理念渗透到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推出了“走进中国太阳城,体验低碳之旅”活动,吸引游客体验低碳旅游。今年上半年,仅太阳谷景区接待游客12万人。9月16日,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将在我市举行,届时将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参加,将有效提升“中国太阳城——低碳德州”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高起点编制规划,强力推动旅游大项目建设。按照“高起点、高定位”的要求,邀请专家着手对《德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促进大项目建设与规划充分融合,同时编制了《德州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旅游发展的优势和特色,解决好定性、定位、发展思路和主题等重要问题,为实现旅游大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德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得到了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被确定为中国旅游研究院课题项目,杜江副局长亲自担任总顾问,目前规划修编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初稿。

—15—

围绕“齐鲁燕赵文化融合之都、田园牧歌休闲胜地、北方会议会展名城”三大功能定位,2009年启动了“旅游大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建设50个龙头型、领军型大项目,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加快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景区集群。目前,在建项目35个,计划总投资274亿元,累计到位资金37.14亿元。齐河县投资40亿元开工建设了泉城海洋极地世界、齐晏古城和温泉度假村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经济开发区以迎接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为契机,投资2亿元建设减河湿地公园。富豪康博大酒店、外海大酒店2家以五星级标准建设的酒店8月底前开业运营。投资28亿元的中心城区运河保护与开发、减河片区综合开发建设、太阳谷片区改造、苏禄王景区保护与开发等14个项目正在筹划之中。

(四)全面提升旅游产业要素,打造优秀旅游目的地。围绕建设区域旅游强市和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高标准配臵旅游要素。去年底,皇明太阳谷、庆云海岛金山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国家4A级景区。目前,全市有A级景区19家,其中4A级2家、3A级5家。积极培育旅游强县、旅游强镇、特色村及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市建成全国、全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5家,旅行社56家,星 —16—

级旅游饭店19家,星级餐馆12家,庆云县成为山东省首批旅游强县。同时大力推进旅游与农业、水利、环保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6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

(五)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加大“中国太阳城”城市名片的宣传力度,参加了省旅游局组织的“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活动,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中国太阳城”城市形象片,提高了德州知名度。深入开展“百万德州人游德州”、“到山东观光旅游从德州开始”、“打造济南休闲后花园”三大主题活动,成功举办了“好客山东(德州)贺年会”,有效宣传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以及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叫响了三大旅游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太阳城”的品牌效应,发展大旅游,建设大项目,开拓大市场,力争到2012年全市旅游收入达到60亿元,进入全省中等以上发展水平。2020年旅游收入突破3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 左右。一是抓规划,引领旅游发展。以建设区域旅游强市为目标,在定位上致力建设文化体验城市、休闲观光城市、会议会展城市。在品牌上突出

—17—

打造中国太阳城,建设齐鲁燕赵文化融合之都、田园牧歌休闲胜地、北方会议会展名城。在布局上打造“一心一轴两翼”,即以主城区运河为主题,打造鲁冀晋豫和京津及环渤海经济圈重要旅游目的地,以京沪高速铁路、京福高速公路为轴线建设 “旅游景观长廊”,以黄河、运河文化为主线建设文化景观集群、动漫影视基地、生态疗养园区及景区板块组合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在路径上,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增长极,向工业、农业渗透,与城市建设、文化发展融合,实现旅游业科学发展。二是抓项目,壮大旅游实力。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底蕴、生态优势,用三年时间建设 50个旅游大项目,形成市县联动、项目支撑的旅游开发格局。三是抓载体,彰显旅游特色。围绕“到山东观光旅游,从德州开始”、“打造济南休闲后花园”等主题,抓好内涵宽泛、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推出“中国太阳城”低碳之旅、历史感悟之旅、“德州扒鸡”美食之旅、休闲生态之旅。四是抓服务,完善旅游功能。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坚持硬件、软件同步加强,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服务设施,推进旅游服务一体化。

区域旅游线路优化与旅游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 区域旅游线路旅游经济设计原则边权值

旅游线路是游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旅游业的主要产品,它包括景点、交通、住宿、辅助设施等,不同的线路选择直接影响到客户满意度,一个良好的旅游线路,不仅有助于提高游客疏导效率,更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是旅游业存活发展的基础,而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促进和带动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发展,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合作开发区域旅游线路的新形势

目前,全国各省市的“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大多已完成,从规划安排来看,加快开发旅游产品、整合供给、注重营销已成为规划的重心。加强地区合作,发展区域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区域旅游线路是指对旅游资源密集的省际范围或毗邻几市配置合理的旅游线路,最大限度的以点带面,有效的发挥景点的辐射功能,对周边省区经济起到了促进和带动作用,且毗邻地区季节相近,一经设计推出的旅游线路变更受季节影响不大。

二、设计旅游线路的前提条件

新形势下日益增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促使区域内省市各方都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之相应的政策扶持,签署旅游合作协议,积极建成较发达的交通、通讯、营销等配套体系,投资修复和建设重点景区,筛选旅游精品,培训合格的旅游宣传、管理、服务人才,达到“三有”条件:即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持续高质的旅游服务,为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做准备,为旅游合作生存和不断发展提供基础。

三、区域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1.研究消费者心理,满足市场需求。旅行社推出的线路方案将面对消费者的选择,它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消费者要求旅游线路具备省时、路径短、景点内容充实,线路消费比高等特点;而消费者旅游动机则分为满足好奇、长见识、娱乐、购物、疗养、商务、休闲等,区域旅游项目因幅员辽阔、旅游资源类型众多、备选方案灵活多样,更易迎合消费者的各种旅游需求,综上因素设计线路时,需考虑空间跨度和交通工具的选择,力求以合理的消费和旅游时间使消费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2.整合资源,主题特色突出。每一个旅游线路方案应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在旅游资源风格上应具有较大反差和互补,唯此才对消费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例如观光型旅游线路常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饮食文化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是目前多数游客消费的基本层次。

3.项目安排的顺序与节奏感。市场调研表明,消费者对服务价值的评价取决于期望与感觉差异、个人需要、服务预期,而消费者对旅行质量的感知包括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两个方面,在设计旅游线路时, 项目安排的顺序与节奏感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与精力,区域内景点布局避免太密集或太稀疏,应有张有弛,而非走马观花,疲于奔命。

四、区域旅游项目选择及最优线路配置思路

旅游线路是构成旅游产品的主体,是景点,住宿,交通和娱乐活动等多要素综合性的产品,策划旅游线路就是在线路上合理布局景点,寻求其间最优的游览顺序.作为区域旅游合作,由毗邻省市选择精品景点,由线路设计部门完成如下工作:

1.根据游客的旅行动机和期望,对景区、景点按主题进行大体分类,综合交通、专用设施等信息,必要时可增减景点,以选定景点作为节点,以选定路线为边制定最优路线。

2.利用多目标综合评判法来确定各边的边权值

,其中表示两节点间距离表示各节点的重要度,表示对该景点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评分,表示该景点的观景指数或景区级别,表示该景点在此路线中的相对重要度,上述参数的取值需建立在大量资料分析及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必要时借助统计学知识。

3.最优旅游线路的配置。区域旅游线路必须统筹规划,考虑到毗邻区域内景点密集,在寻求大区域最佳路线之前,以省市为小区域,借助软件将小区域内景点的最佳路径讨论出,并以本区域的起点和终点与其他区域的起点终点进行衔接,此法提高了最短路算法在大区域范围内的可操作性。利用景點首尾衔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点带面,区域衔接处的起点终点也可作为各区域旅游服务人员的接力点。

好的旅游线路是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区域最优旅游线路的配置思路在边权值的确定上提出新的量化标准,对线路配置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的方法;一条贯通良好的区域旅游线路,具备省时、经济、高效的特点,能够更好的适应消费者需求,从而辐射和带动旅游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淮南孙法合:图论法确定区域公路网主骨架浅谈,山东交通科技,2000年3期

[2]唐亦功:西安及毗邻地区旅游线路的配置及规划,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4月

[3]王德传:贵州旅游精品路线设计与旅游者旅游动机初探, 贵州民族学院社会学系

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述评 篇4

旅游目的地对旅游业的重视主要源于经济动机,关注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拉动作用和就业效应。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研究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文献大量涌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述评。

一、旅游与旅游业

( 一) 旅游

实证研究中,学者们总结出了多种方法测度旅游经济效应,但对旅游的界定却一直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对旅游进行界定。

伯卡特和迈德里克将旅游定义为除为了进行有偿工作以外的任何原因而离开正常居住地作短期外出访问( 或离开家短期逗留别处) 的现象[1]。世界旅游组织则认为旅游是一个到观察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停留期在一个特定时间之内,且旅行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从事某项活动从被访问地获取报酬的人的活动[2]。

( 二) 旅游业

旅游业是吸引游客、运送游客、向游客提供住处,并无微不至地满足游客需求的一门学科、艺术和经营之道[3]。

为旅游者提供在客源地和目的地往返整个过程中所需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称为旅游企业,所有旅游企业的集合称为旅游业,或旅游行业、旅游产业,旅游业需要满足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旅游经济问题的研究始于19 世纪后半期,对于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早期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20 世纪中期后则以定量实证研究为主,这些研究基本都以入境旅游为研究对象,研究类型可以分为下列三种:

( 一) 案例研究

Ghali研究了菲律宾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入境旅游对菲律宾经济增长具有积极贡献[4]。Tosun以土耳其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入境旅游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有重大贡献,但这种贡献具有较强的波动性[5]。Balaguer和Dritsakis分别以西班牙和希腊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独立的案例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入境旅游是一个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驱动型经济增长假说理论[6,7]。

( 二) 传统计量模型研究

更多的学者则是选择应用传统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模型方法是VAR模型、协整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这些研究基本都是以入境旅游的数据作为工具变量,代替旅游业的发展,研究结果分为三类: 一是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Granger原因( Ongan和Demiroz[8]; Kim等[9]) ,即旅游业发展会带动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会促进旅游业发展; 二是旅游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Narayan和Prasad[10]; Brida等[11]) ; 三是经济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 Lee[12]、Nilgun[13]) 。

( 三) 动态面板模型

传统计量经济模型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鉴于时间序列数据为一维数据,研究局限性较大,部分学者改用涵盖截面和时间二维的面板数据,动态研究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Eugenio - Martin以拉美国家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旅游业发展能够拉动中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14]。Soukiazis和Proenca以葡萄牙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旅游业发展有助于人均收入增长,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增长[15]。

三、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相较于国外学者,国内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早期成果以定性研究为主( 如张凌云[16]、申葆嘉[17]) ,研究结果具有不可验证性。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开始进行定量研究,本文仅综述相关定量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对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或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 一类是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 一) 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

1. 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由华中科技大学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创立,是一门专门研究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并带有不确定性现象的应用数学学科。

中国学者创造性地将灰色系统理论引入旅游研究领域,研究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张伟和周秉根以安徽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旅游业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联性较大,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协调性[18]。吴利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关联性[19]。

2. 投入产出模型

李江帆等以广东省为例,乔玮以上海市为例,分别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定量实证研究,测度了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性和产业波及效应[20,21]。

宋增文、张华初和李永杰利用2002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即中国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波及效应,旅游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前向带动作用,而且这种前向带动作用大于经济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后向拉动作用[22,23]。

( 二) 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经济分析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与方法研究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文献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专门研究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另一类则综合研究旅游业( 含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 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1. 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

毛端谦和张伟朋[24]以江西为例、张晨[25]以上海为例、张小军[26]以河南为例研究入境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通过构建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具有短期促进作用[24,25,26]。张丽峰利用状态空间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变参数协整关系[27]。

汪莉研究发现,中国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入境旅游收入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会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28]。

蒋满元的研究则得出了与上述学者截然不同的结论,同样通过构建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发现,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中国的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都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29]。

武春友和谢凤媛应用门限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门限效应,但并未得出入境旅游发展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有力支持数据[30]。

2. 旅游业与经济增长

和红和叶民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呈现较强的正向交互响应作用,并且在长期来看响应的程度更稳定、更显著[31]。武春友等的实证研究则表明,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国际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32]。

刘长生和简玉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东部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远大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部次之,西部因果关系与东部相反[33]。

柳思维和吴忠才发现我国国内旅游、经济增长、入境旅游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存在经济增长到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到国内旅游的单向因果关系[34]。

王良健等研究发现我国旅游业发展对全国及所有省市的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入境旅游的作用更显著[35]。

杨勇研究发现我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只存在由经济增长到国内旅游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36]。

赵磊和全华发现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于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消费的推动作用,长期内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则大于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消费的推动作用[37]。

四、综述评析

国外学者对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起步较早,既包括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 国内学者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在大量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最近10 年涌现了较多的定量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一般都是研究入境旅游与目的地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既有研究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又有研究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尽管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不一,但都表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带动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同时,多数研究表明旅游业发展有助于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与局限性,这是因为相关研究要么仅限于定性研究,从而缺乏数据支持; 而进行定量实证研究的成果要么仅研究入境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要么仅采用单一指标( 如旅游总收入) 分析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鉴于现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建议今后的研究者可以考虑引入多种指标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证研究,从而取得更加可信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摘要: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带动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群体,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带动性,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研究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文献大量涌现。在综述旅游与旅游业的基础上,分别回顾了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对于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述评,期望能够对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辽西旅游地域系统与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5

通过对辽西旅游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基本特征与区域环境的分析,指出了辽西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方式,并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具体措施.

作 者:陈才 邱明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锦州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辽宁,锦州,121013 刊 名: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ZHOU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4(3) 分类号:F592.731 关键词:辽西旅游地域系统   旅游开发   措施  

中国旅游业现状、入世后发展与前瞻 篇6

[关键词] 旅游业 市场结构 品牌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阶段

我国旅游业从1949年11月第一家旅行社诞生起,已经走过50年的历程。从诞生至改革开放的30年中,旅游工作在民间友好来往的范畴内,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外宣传我国的建设成就,并对国际间友好往来起到了促进作用。

1978年之后,中国旅游业得改革开放之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年来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产业形象日益鲜明,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竞争能力优势不断凸现。

我国旅游业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西方的传教士、商人、学者等来到中国,在中国境内传教、经商或游历,同时旧中国政府的不少外交官员在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后,考察异域,见识较广。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有一定发展;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主要针对海外侨胞、外籍华人等,进行外事接待。中国旅游游览事业管理局作为这一时期的旅游管理机构被建立起来。这一阶段的旅游业配合外交,宣传中国建设成就、加强国际友好往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是我国旅游业真正意义上的起步阶段。旅游业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从旅游接待转向旅游经营,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发展方针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提升和巩固了我国旅游大国的地位。

我国旅游业在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小到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同时,在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我国旅游法制建设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是国务院主管旅游工作的直属机构。随着国内旅游业和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迅速,许多旅游业管理的部门规章在此期间出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根据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出台旅游业管理条例。我国开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发展和管理的初步法规框架体系。

二、我国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据历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至2004年,我国的三大旅游市场——入境市场、国内市场及出境市场,接待人数和接待收入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三大市场互为犄角,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和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国内旅游市场

改革开放是国内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的前提,国内旅游业又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表现。 1998年,中国居民参与国内旅游活动的人数达到6.9亿人次,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国;国内旅游收入已占我国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其发展十分迅猛。

当前的中国国内旅游业特点有:宣传促销形成较大声势,在居民生活中产生了明显的消费导向;国内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主导型作用更加突出刺激了国内旅游消费;景点开发进一步加快,基本改变了国内旅游产品单一的局面;旅游交通更为便利快捷,国内包机、旅游专列、旅游专线车、观光巴士等有较快发展;旅游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强化,促进了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2.入境旅游市场

我国的入境旅游人数不断增长,入境外汇收入排名自1994年居全世界前十位。入境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为世界所瞩目。

随着我国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交通便利性的提高,经验逐步积累,入境接待的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入境旅游的发展,与我国旅游市场促销工作息息相关。1991年~1998年的主题宣传和主题活动,除了弘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入境游客,还使得全国的旅游产品随着主题促销活动的展开而全面丰富发展,使全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对外促销工作,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向整个国际社会宣传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形象,使旅游业得到了国内更广泛的理解、关心和支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3.出境旅游市场

中国出境旅游是从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探亲旅游发展而来的。1997年我国正式开放出境旅游来,我国的出境旅游发展非常迅速。200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达到3100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认为,预计到2020年,中国出境旅游总人次将达到令人惊叹的1亿之多,成为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4.三大旅游市场特点

首先,国内市场是中国旅游业的基础和支柱。其人数及收入远远超过其他两个市场。而且,我国人口数量大,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国内旅游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入境市场的重要性下降。这是从另外两个市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得出的相对的结论。再加上这一市场的增长一直是依靠总量扩大而非效益提高获得,其重要性在相对下降。

第三,出境市场的发展速度快,比重持续上升。出境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人数的比例从1995年的0.72%,提高到2004年的2.62%;另一方面,出境旅游人数与入境旅游总人数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9.75%,提高到2004年的26.46%。随着更多旅游目的地的开放, 出境旅游的高速发展仍将继续。

三、入世后中国旅游业的新发展

旅游业不仅是服务行业,也是综合性行业,在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旅游环境的好坏,还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国家实力,乃至国际形象的侧面反映。

入世五年来,中国旅游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进一步活跃。“入世”后,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和知名度有了提高;二是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国旅游业在一开始与国际接轨之时,在法制环境、行业规范、旅游观念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距离很大。入世之后随着服务贸易条款的签署,国有旅游企业在其他旅游发达国家积极的示范效应之下,开始用先进的企业制度改造管理和经营;三是在世界上树立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国外人士到中国旅游,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风景的了解更为深入,从而对中国的文化习俗有了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同时,旅游业的对外开放也改善了中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进入。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提升,这是旅游业持续兴旺发展的动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政治进一步崛起和国际交往的发展,国际旅游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国际旅游产品及行业管理将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品牌为王的竞争时代,旅游业品牌战略呈现出新的闪光点。各种传媒不断渗入和影响人们生活,其宣传力量不可小觑。一部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在亚洲的热播,不仅向世界宣传了韩国独有的自然风光、传统饮食,也带动了一向不温不火的韩国旅游业的发展。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不仅仅给国内旅游增添了活力,也给相关产业——尤其是餐饮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这是旅游是一个综合性行业,需要各个行业协调、共同发展的最好诠释。新西兰旅游业的快速增长,《魔戒》功不可没;我国电视剧《一米阳光》中,融入丽江古城的无限风情,天雨流芳,梦幻的丽江成为无数观众心向往之的胜地……

影视和旅游,开辟了双赢的新模式。影视作品借助自然风光和唯美画面赢得观众,其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作为旅游资源,又在影视的带动作用下凸显品牌效应。

北京市旅游局借助2008奥运会的契机,在美国纽约举行“体验北京·走近奥运”旅游推介会,向观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向美国朋友发出邀请,亲身体验中国古老的文化与壮美风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从侧面向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展现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以及泱泱大国的历史、人文、地理背景,势将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悉尼奥运会比赛期间共接待国外旅游者达50万人次,由此可见奥运期间对举办地场馆建设、票务销售、住宿设施准备、交通保障等方面的要求。2008年将会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高峰阶段,奥运会过后,我国旅游事业会更加成熟,平稳的发展。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至2020年,将有四亿人在亚太各国间旅游,其中有一亿是中国人。中国届时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

参考文献:

[1]任媛媛:浅析入世给中国旅游业带来的利弊及对策,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12月 第5卷 第四期

[2]中国旅游网

科技进步与旅游业的发展 篇7

1 科技投入的增加是繁荣旅游市场的基本途径

科技投入的增加, 使旅游市场得到全面发展和繁荣, 从而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由吸引物、设施、可进入性构成的综合性产品, 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者对旅游项目和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多样, 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旅游目的地和经营者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 增加科技投入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手段。

科技的发展使旅游市场的外延和空间在不断扩大, 以旅游产品的外延和空间的扩大为标志的旅游市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繁荣。随着科技的发展, 旅游产品从以往的自然、人文景观拓展到各种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而且使原本旅游品位不高的地方建成了高品质的旅游景观, 增加了旅游者的选择内容。

科技投入延长了部分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目的地 (或旅游产品) 都会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 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但只要重视科技的投入就有可能延长这种产品的生命周期, 从而为旅游受益者带来更多的好处。

科技的应用使旅游产品的安全性大大提高。现代旅游需求多种多样, 差异性很大, 但游客对旅游活动的安全需求是一致的,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游客的这种安全需求, 从而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而且, 科学技术使旅游服务越来越完善,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 现代科技的进步是产生旅游活动的基础

科技创新改善了旅游的基础设施条件, 增强了经济活力, 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科技进步使旅游交通和旅游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使旅游变得越来越便捷;旅游地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 他们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为游客提供了大量舒适、方便的吃、住、娱、游等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科技创新使经济迅速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 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到国内、国外去旅游;经济发展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旅游业中, 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 出去旅游成为可能。闲暇时间是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和业余时间, 它是旅游行为发生所必备的时间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的管理、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使得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人们的平均日劳动时间大为下降, 闲暇时间越来越多。

信息技术全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 它具有异质性、无形性、易逝性和国际性等特性, 而这些特性使旅游业比其他行业更加依赖于信息的交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能极好地满足旅游业的这种特性, 促进旅游的全面发展。如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宾馆酒店管理系统、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和旅游网站的建设, 促进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来,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诱导旅游需求与供给。

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看, 信息技术在旅游资源和产品管理、旅游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信息技术用于快速发展的旅游企业和目的地的全球性调整和管理;计算机预订系统是旅游供给者在全球范围内控制、销售和推广自己的产品, 进一步增加市场占有率和减少季节性带来的损失;通过在计算机信息及预订系统, 简化和加快文件处理来增加可处理的交易量……

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分析, 以旅游目的地为整体的计算机信息及预订管理系统, 使整个目的地成为一个交叉且相互作用的整体;在市场开发、旅游行业管理和开发旅游资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 这一系统正在成为各地区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的战略武器。

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提升了传统景观的吸引力。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可创造出新的旅游资源和产品, 也可以使一些原来不具备旅游吸引力的资源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 如主题公园和游乐场的各种高科技模拟技术和游乐设施, 以及农业和工业中的高技术等, 使这些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得到提升;另外, 应用了高新技术后, 许多文物古迹资源得到了保护, 提升了它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科技发展对旅游业的挑战

3.1 旅游管理决策的难度加大

现代科技的发展, 使旅游管理决策者的决策环境变得更复杂, 使得简单通过局部游客市场预测得到适用于全部于全部游客的购买习惯或服务的途径, 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如一个矛盾的世界出现在旅游业和休暇行为之间, 存在的对立面较大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及较大的安全保证和冒险并肩出现, 人们闲暇生活方式的各种各样, 市场细分起来非常困难;在现代旅游规划中, 超出旅游常规研究范围的科学技术常常更加戏剧性地影响旅游业供求模式, 科学技术是随机的因素, 常常出现在难以预料的境地, 而且会产生新市场或对目前市场赋予新的含义。所以旅游业必须根据其特性来规划。要明确旅游发展的现存资料与广泛获得的有关科技情报和信息之间的判断差异, 正确地处理这种特性是作出对旅游业负责决策的关键。

3.2 用现代科技制作的“虚拟旅游”对传统旅游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到自然环境中出游产生抵消效益, 科学发展使人们可能在家中观赏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 骑自行车者在家中通过电视屏幕在密林或城市的风景线上“旅游”, 同时还伴有令人激动的背景音乐……随着模拟技术变得越来越真实, 人们不需要离开家就能够赏识高度冒险的惊心动魄的娱乐活动, 如跳伞、爬山、水下探险等, 对传统的、离开居住地到旅游地旅游的活动形成了挑战, 旅游经营者怎样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这种挑战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3.3 现代科技负面效益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对传统伦理的挑战等。同样这种科技的负面作用会对旅游业产生不良影响, 如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 使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旅游可持续发展变得艰难。

以上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我们要充分认识现代科技给旅游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重视科技的这种作用力, 在发展旅游中要善于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同时也要谨防现代科技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 要充分应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促进旅游业的全面、持续发展。S

摘要: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样,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世界旅游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有积极的影响, 也有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科技进步,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埃勒沃德L.什费尔.科学技术进步与旅游业[J].旅游经济, 1990, 3.

[2]张金珂.科学技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推力[J].经济论坛, 1999, 9.

[3]高静, 等.我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旅游管理, 2004, 5.

[4]彭滋霖, 等.信息革命与旅游业的发展[J].旅游管理, 2000, 3.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篇8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绿色产业”和 “无烟产业”的优势使其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14 年我国全年创造旅游总收入3. 25 万亿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 4 万亿元,分别占GDP的5. 1% 和3. 8% ,两大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创造社会价值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通常情况下,旅游与文化资源丰富、人力资本丰裕的区域,其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呈现出资源、人力与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步性。但在现实中,资源丰富或人力资本丰裕的区域,其旅游或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却较低,形成空间错位现象。空间错位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空间错位方法逐渐被引入到旅游学领域,用于分析旅游资源、区位条件、旅游流、旅游收入、旅游经济等要素的空间错位现象[1,2,3]; 研究尺度主要涉及国家、洲际范围的宏观尺度,区域范围、省域范围的中观尺度以及城市、区县范围的微观尺度等[4,5,6]。总体看来,空间错位在旅游方面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探讨某一时点研究要素之间空间分布不匹配程度的横向比较,针对空间错位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还比较缺乏,分析旅游与文化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错位问题则几近空白。为此,本文以我国31 个省市区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错位问题为研究对象,选取各地区2004 - 2014 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基础,一方面分析空间上各地区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程度,另一方面探索全国以及各地区错位程度的时空演变趋势,以期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现象,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收集与指数计算

本文分别选取旅游收入、文化产业收入以及GDP作为衡量旅游业、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为了提高各地区的可比性,消除地区规模对结果的影响,三个指标均取人均值[7]。通过统计年鉴、旅游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收集2004- 2014 年我国31 个省市区的指标数据,并按照公式( 1) 、( 2) 、( 3) 计算人均旅游指数、人均文化指数及人均经济指数[8]:

其中,TIi、CIi、EIi分别表示地区i的人均旅游指数、文化指数、经济指数,Ti、Ci、Ei分别表示地区i的人均旅游收入、文化收入及GDP,Tmax、Cmax、Emax分别表示各地区人均旅游收入、文化收入及GDP的最大值,Tmin、Cmin、Emin分别表示各地区人均旅游收入、文化收入及GDP的最小值。

以2014 年为例,我国各省市区人均旅游、文化和经济指数计算结果如表1 所示。从指数值比较中可以看出,北京市的人均旅游及文化指数水平均排在全国首位,人均经济指数水平位居全国第二; 近年来天津经济发展迅速,2014 年人均经济指数水平上升为全国第一,人均旅游及文化指数水平均排在全国前二,但其旅游和文化指数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存在一定的错位问题; 上海的人均旅游、文化指数水平和经济指数均排在前列,其旅游与文化产业水平也有较大的发展余地; 其他地区三类指数也存在一定错位现象,如江西的人均文化指数相对其他两个指数要高,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浙江等地人均文化指数相对较低,山东、广东、福建的人均经济指数相对较高,山西、广西、四川、贵州、西藏等地的人均旅游指数相对较高。由此可见,我国各地区的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问题。

三、空间错位的矩阵分析

空间分析方法中的二维矩阵分析能够依据各指标指数将各地区空间错位情况直观地反映在矩阵中[9]。根据旅游指数、文化指数和经济指数平均值的位置,以及各地区指数值的分布区间,可将三类指标均划分为高( > 75) 、较高( 40 - 75) 、中等( 25 - 40) 、较低( 10 - 25) 、低( < 10) 五个等级,对旅游、文化和经济指标进行两两错位分析。

( 一) 旅游与经济的矩阵分析

从表2 二维矩阵中可以看出,旅游指数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浙江、江苏、内蒙古、广东、福建、吉林、重庆、陕西等地,其经济指数也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说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比较明显,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些地区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而旅游指数较低的地区包括四川、安徽、海南、河南、湖南、黑龙江、江西、河北、青海、新疆、宁夏、云南、广西、西藏、甘肃等地,这些地区的经济指数也相应较低,说明整体发展水平均有待提高。空间错位比较明显的地区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旅游指数较低,而经济指数较高的地区,例如山东省和湖北省,其旅游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开发; 另一类为旅游指数为中等,但经济指数较低的地区,包括山西、贵州两地,说明虽然这些地方的旅游业发展较好,但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率还不显著,或者受其他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导致经济总量相对较低。

( 二) 文化与经济的矩阵分析

从表3 二维矩阵中可以看出,文化指数与经济指数均为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江苏等地,这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对经济的贡献较大。相反,湖南、山西、安徽、河北、黑龙江、河南、四川、云南、海南、宁夏、青海、新疆、广西、西藏、贵州、甘肃等地的文化产业相对落后,并且经济也处于较低水平,属于 “双低”地区。总体来看,以上地区的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而山东、辽宁、广东、重庆、吉林、陕西、内蒙古、湖北等地文化产业指数较低,经济指数均为中等及以上水平,这种错位现象说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其他产业的带动,文化产业相对落后并没有影响其经济总量的增长。江西则是文化指数较高而经济指数较低的错位类型,其拥有较为鲜明的文化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水平相对较高,但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显著。

( 三) 旅游与文化的矩阵分析

从表4 二维矩阵中可以看出,各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均对经济有所贡献,但二者的发展并不均衡,贡献程度也不同。其中,辽宁、广东、山西、陕西、重庆、吉林、贵州、内蒙古属于文化产业落后于旅游业,这些地区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高于文化产业; 而江西则是旅游业落后于文化产业,其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高于旅游业;其余省市的旅游指数与文化指数均表现为均衡状态,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福建表现为 “双高” 均衡,而山东、湖南、安徽、黑龙江、云南、河北、湖北、四川、海南、河南、广西、西藏、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则表现为“双低”均衡。

四、空间错位指数分析

( 一) 空间错位指数模型

为了能够更加明确地反映各地区以及我国整体的错位程度,需既计算各地区的错位指数SMIi,又计算全国整体的错位指数SMI。构建空间错位指数模型,运用人均旅游、文化及经济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对错位指数进行计算,步骤如下: 设总体区域空间为N ,由n个地区组成,区域N的人均旅游指标为T ,人均文化指标为C ,人均经济指标为E ,各地区的人均旅游、文化、经济指标分别为Ti、Ci、Ei,为人均经济指标的预测值。

人均经济水平预期值的计算公式为:

各地区空间错位程度SMIi' 可用人均经济指标的预期值与实际值之差来表示:

转换成更具可比性的指数形式,即可得到各地区最终的空间错位指数SMIi:

SMIi> 0 说明通过旅游、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所计算的人均经济指标的预期值大于实际值,SMIi< 0 表示预测值小于实际值,SMIi= 0 则表示实际值与预测值相等,不存在错位问题。SMIi的绝对值越大说明错位现象越严重。按照错位指数的绝对值可将各地区的错位情况分为三个等级: 高错位区、中错位区、低错位区。

通过各地区空间错位程度可计算全国总体的空间错位指数,计算公式为:

( 二) 全国各地区错位指数分析

我国2004 - 2014 年31 个省市区的空间错位指数计算结果如表5 所示,各地区对比情况如图1 和图2 所示。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 北京、上海、江西、贵州、云南、西藏的错位指数为明显的正值,说明这些地区经济指标的预测值显著高于实际值,也就是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在GDP中所占份额较高,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对应于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增长势头,经济总量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广东、青海、新疆等地2004 -2014 年大部分时间表现为显著的负错位状态,说明这些地区经济指标的预测值低于实际值,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高于预期,而旅游与文化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其他地区空间错位指数绝对值相对较低,错位情况不明显,说明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2004 - 2014 年各地区错位等级的变化情况如表6 所示。

(1)高错位区

2004 - 2014 年间,高错位区由北京、上海两地,逐渐减少为上海或北京一地,2014 年减少到0,说明我国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空间错位严重的地区数量在逐渐减少,错位程度也逐渐降低。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是上海市,错位指数由2004 年的5. 51268 降低到2014 年的-1. 10168,下降趋势明显,从高错位区逐渐转变为低错位区。北京市同样下降显著,由高错位区转变为中错位区。从北京的各项指标指数可以看出,其人均旅游指数和人均文化指数均较高,远高于其他地区,但人均经济指数却没有表现出如此明显的优势。北京市的空间错位指数从2004 年到2008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2008 年之后出现了转折,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过程,之后一直到2014 年均保持下降趋势。以转折点发生的时间来看,2008 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北京的经济增速减缓,但2008 年奥运会等世界级活动的举办以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重视,使得旅游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导致了错位程度的反弹,但2009 年后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错位问题又得到了缓解,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敏感程度。

(2)中错位区

2004 年中错位区包括天津、江苏、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宁夏、西藏八地,但2014 年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宁夏、西藏已经转变为低错位区,江苏的错位指数没有较大波动,大部分时期处于中错位区,但又新加入了北京、内蒙古、江西三地,其中北京从高错位区降低到中错位区。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省市中只有内蒙古和江西的空间错位指数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且从低错位区上升至中错位区,其他略有上升的省份还有贵州和云南,但一直处于低错位区,错位程度较低。内蒙古的错位指数为负值,说明人均经济指标的预期值低于实际值,内蒙古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速度,且差距逐渐拉大。这主要是因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为林业、牧业、采煤业、矿业、运输业等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相对较低,发展缓慢,而近年来旅游业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尚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则更为落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江西则正好相反,人均经济指标的预测值大于实际值,说明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较快,而经济发展有待加强。由于近年来江西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视,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旅游和文化产业近十年发展水平翻了几翻,2014 年更是首次进入全国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的前十位,文化产业地位不断增强。这是江西经济转型的重要成果,同时也说明转型过程可能会带来错位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效益增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旅游与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

(3)低错位区

我国大部分省市均处于低错位区,说明这些地区旅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在整体上是相对匹配的,并且低错位的地区数量由2000 年的21 个逐渐增多到2014 年的27 个,表明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不断提高,整体错位水平不断下降。

( 三) 全国整体错位指数分析

从图3 可以看出,2004 - 2008 年间我国旅游、文化与经济的错位指数不断降低,2008 年后,由于受到北京等地区对总体错位程度的影响和带动,全国错位水平到2010 年有小幅上升,随后一直到2014 年均为下降趋势。总体来看,我国旅游、文化与经济的空间错位程度呈下降趋势,说明三者的空间分布总体上逐渐趋于匹配状态。这也从宏观层面验证了各省市空间错位指数不断下降、高错位区的地区数量逐年较少、低错位区数量不断增多的趋势。

五、结论

本文采用空间错位分析方法,根据2004 -2014 年的面板数据对全国31 个省市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现象进行二维矩阵分析,并通过构建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分别计算了各地区错位指数及总体错位指数,并对我国旅游、文化与经济之间错位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旅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均具有一定的错位现象。

( 1) 我国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总体错位程度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多数省市属于低错位区,且大部分地区的空间错位指数逐年降低。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显著,表明我国产业结构朝着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三次产业比重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 2) 全国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高错位区范围逐渐减小,但北京的错位程度仍较显著,其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人均经济指数没有显现出与人均旅游、文化指数相对应的极大优势,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可见,北京未来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若能充分利用二者的发展潜能,北京的经济发展将再上一个台阶。

( 3) 许多高错位区的省市由于错位指数的下降转变为中错位区,中错位区的省市逐渐演变为低错位区,因此高、中错位区的地区数量均有所减少。但也有少数地区如内蒙古、江西由低错位区上升为中错位区,这主要是由于其产业结构不合理或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所致。

参考文献

[1]邓祖涛,尹贻梅.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J].旅游科学,2009,23(3):6-10.

[2]丁旭生,李永文,吕可文.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河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2):106-108.

[3]李振亭,张晓芳.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空间错位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7):758-761.

[4]王美红,孙根年,康国栋.中国旅游LR-NS-FA空间错位的组合矩阵分析[J].人文地理,2009(4):115-119.

[5]程晓丽,胡文海.安徽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的模型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15,17(5):607-613.

[6]孙根年,刘璐.大西安旅游圈空间错位及边沿区战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5):81-87.

[7]王美红,孙根年,康国栋.我国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空间错位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1):59-65.

[8]李创新,马耀峰,张佑印,等.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入境客流与收入时空动态演化与错位——重力模型的实证[J].经济地理,2010,30(8):1372-1377.

旅游业的发展与传媒的关系 篇9

旅游业具有鲜明异地性、产品的无形性、体验性, 不可事先试用和检验的特点;依靠形象促销、动态性 (产品和价格经常变化) 、强调多个子行业紧密协作配合的特性等等。这使得信息的传播在旅游业中至关重要。旅游者出游行为以旅游信息的收集和比较为前提;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被游客所认知取决于信息的有效传达。旅游产品的预订、各类旅游机构之间的协作、旅游服务过程的实施都伴随有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还是旅游企业决策和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 是旅游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 信息媒介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现代旅游业与新闻媒体的关系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虚拟性、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 需要借助新闻媒体来传播, 来广而告之, 图文并茂的旅游新闻资讯、优美的旅游文章让潜在的旅游消费者知晓、了解、偏爱, 进而选择旅游目的地, 达成了旅游的愿望, 新闻媒体架起了旅游业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 旅游是一种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 旅游已经普及为一种大众化消费和家庭必需性消费。旅游消费者是新闻媒体庞大的读者群、受众群, 旅游是各主流媒体不可或缺的内容板块, 同时旅游企业投放的广告也是各新闻媒体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在旅游业中, 旅游信息的传递首先依赖于信息传播媒介——比如报纸、杂志、户外媒体、电视、互联网络、旅游信息中心, 以及新兴的手机、PDA等移动终端。其次, 旅游中介也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 这包括传统旅游中介——如旅行社 (批发商, 零售商) 、定房中心;传统电子中介——中央预订系统 (CRS) 和全球分销系统 (GDS) ;以及新兴电子中介——电子商务网和国外交普及的互动数字电视 (IDTV) 等。从媒介比较的眼光来看,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容量大, 信息类型多, 不受时空限制、传播成本低、效率高的分众型、交互式的媒体。这些特性使互联网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成为了旅游业中最重要的信息媒介。互联网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和功能。1.互联网是旅游信息服务的手段, 就像我们平时查询航班、天气、地图和旅游信息, 这是旅游业为公众提供的非赢利服务。2.互联网是旅游宣传促销的媒介, 如今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都强调互联网战略, 打造网上形象。正如有人说, 如果一个饭店我在网上都查不到, 那么我宁愿相信它不存在。3.互联网是交易支付的手段, 就是我们所说的旅游电子商务。4.互联网是交流反馈的途径, 结束旅行后的旅游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体验, 发表游记, 还可以提意见和投诉。5.基于互联网, 还可以构建旅游同业协作、交易的平台, 就像人们所说的“网上旅游交易会”和B2B交易网。

二、新闻媒体对旅游业的作用

新闻媒体已经融入百姓生活, 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各旅游部门、旅游企业要主动了解媒体, 尊重新闻规律, 善待媒体, 善用媒体。当代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 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譬如:旅游消费观念的普及、社会旅游意识的提升, 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广覆盖宣传营销机制的形成与完善, 旅游产业、旅游形象、旅游产品宣传营销的协同推进, 大型旅游活动的持久轰动效应及新媒体的利用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提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助力旅游业大发展, 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1. 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旅游意识。

新闻媒体受众面广、普及性高、公信力强、传播速度快, 是大众获取各类信息最方便的渠道, 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作用。旅游业需要借助新闻媒体来宣传领导、宣传社会、宣传大众,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达成发展旅游的社会共识。

2. 发挥新闻媒体的文化传递及娱乐功能, 大力推广旅游形象、旅游产品。

文化传递功能是通过大众传播把共同积累的文化、价值观体系等传递给后来者, 使社会文化传统永久延续;而文化娱乐功能则为公众提供消遣和乐趣。“好酒也怕巷子深”, 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节庆活动需要新闻媒体以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到千家万户, 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宣传, 由潜在的消费者变为快乐的旅游者。

3. 发挥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建立健全宣传机制, 扩大宣传效果。

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使得大众传播具有设置议程的功能, 新闻媒体所强化报道的题材、事件, 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注视, 而且报道的各种“议题”以显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判断。

4. 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协调功能, 妥善处理旅游突发事件。

自然灾害、流行疾病、武装冲突及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影响面广、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休戚相关, 这些都会给旅行者带来安全风险, 同时也会抑制潜在旅游消费动机。新闻媒体具备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环节、各类因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形成应对环境变化和挑战的社会协调功能,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这种功能, 对于应对旅游突发事件尤显重要。

三、结论

旅游业与媒体宣传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相比起来, 旅游业对媒体的依赖性更强, 我们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业, 应该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

摘要:旅游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具有蓬勃的活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现代传媒所表现出来的舆论力量, 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旅游业与新闻媒体的关系进行分析, 得出了要想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 就必须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 以凝聚社会共识, 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助推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旅游业,新闻媒体

参考文献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篇10

一、农业旅游的经济特点

(一) 农业旅游经济基础薄弱

农业旅游发展的依据是比较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 广大的农村地区是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的地区, 因此, 农业旅游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差。

(二) 农业旅游资金来源有限

在众多农业旅游的研究中, 一般都认为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 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 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 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养的场所, 增长知识, 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 再结合季节性的果、菜、花实地自采现尝, 趣味旅游活动以及参与传统项目, 观赏特色动植物和自娱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 其发展仍然是以农户为基础。

(三) 农业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不同地区发展农业旅游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也不同, 所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形式多种多样。以某乡生态旅游经济为例, 其发展的基础是以多样的民族民俗和人文资源为依托, 发展特色旅游, 因其当地四季温暖的气候特点, 使其景观特色以热带风情为主。在我国气候条件比较寒冷的大兴安岭地区, 因为人烟稀少, 农林业发达, 其农业旅游发展的重点为北方特色的林区淘金方式, 而田园式体验旅游发展较少。尽管不同地域发展方式存在不同的差异, 但是均取得了成功, 这也显示了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地域特点性强的特点。

二、农业旅游发展与旅游经济间的紧密关联

如果在生态旅游发展的比较好的地区, 农业生态旅游甚至成为了当地旅游产业的龙头旅游产品, 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进行经营。整体上来讲, 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 其经济效益的增加说明其在旅游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升高, 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所促进。

(一) 农业旅游对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分析

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指的是在一定的人力以及财力的支持下, 如何尽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两大部分。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成本和宏观收益两个方面。农业旅游所依靠的是固定的农业生产资源, 相比较于较大的风景区建设来说, 其投资相对较小, 并且交通、水电投资仅是在原来农家舍基础上加以改造, 一般为体现原生态特点, 改造幅度有限, 这便会大大降低成本。微观旅游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不同, 它主要分析的是劳动耗用与经济效益的数量对比关系。在成本上, 微观经济效益主要分析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 由于农业旅游经营的个体性, 促使营业成本较低, 并且农业旅游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便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微观经营成本。

(二) 从农业生产角度看农业旅游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 无论是否开发农业生态旅游, 田地每年都是必须要耕种的, 农业生产必须要进行的, 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则是在固定投入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效益, 这样看来, 无论农业旅游经济收益的高低, 相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收入都是额外增加的, 增加的这部分收益对于旅游业来说, 是使用较少的投资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总体上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 农业旅游的地位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

对于不同区域而言, 农业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同, 造成对市场的影响也不同。大多数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 农业生态旅游区一般都会安排在最后一站, 作为游客的纪念品购买地, 成为旅游经济的有效补充。另外, 不同的旅游团或者游客对农业旅游的兴趣也不尽相同, 也会影响到旅游市场的发展。在大多数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 农业旅游区较少作为主要游览景点, 一般作为旅游商品消费地点, 或者农业生产体验区、游览休憩地点, 而且因为游客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与职业的不同, 对于这样的安排满意度差异较大, 旅行社在线路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风险, 所以除开特别的要求, 农业旅游市场仅作为地区旅游市场的附属或扩展区, 所以仅靠传统农业旅游的发展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

三、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传统的农业旅游对资金投入要求较少, 一般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原封不动地加入旅游观光这项功能, 收到的效益有限, 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甚微。因此, 要更好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还需要传统农业旅游的转型。

(一) 因地制宜地开发农业生态旅游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在加强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的同时, 积极争取多渠道的财力投入, 逐步推动其具有明显的规模化效益。通过必要的投资, 在原有农产品 (下转第196页) (上接第191页) 特色突出、农业密集区建立集风景游览、采摘、野餐、娱乐、体验农家生活等为一体的综合型观光场所, 同时利用生产某些农副产品可直接供游人品尝的特性及其邻近县城的趣味优势, 开展以品尝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活动, 如在休闲观光农业区内开辟水果、蔬菜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既有利于环境保护, 又能为游客提供新鲜、美味、无污染的各类食品, 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在选定农业生态旅游基地时, 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应将作为第一要素综合考虑的。在沿海滩涂和生态农业实施区优先发展, 并逐步扩大其面积与增加服务项目, 并要因势利导, 避免盲目开发。

(二) 推陈出新地培育多样化农业生态旅游内容

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拓宽了旅游业发展的广度, 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新景观, 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 使环境恢复魅力, 永保秀丽。人们在追求淳朴、原生态的自然的时候, 更希望自然能为其美丽的旅程带来一丝浪漫。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 这部分人群逐渐增多, 从年龄层上来说, 表现为年龄范围的扩大, 这些方面使得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态旅游内容有其依存的市场。类似日益发展壮大的油菜花花田, 已经成为人们春季踏青赏景的重要选择。仅仅油菜花花田未免单调, 有些地方自发地根据其地区栽种作物的特点, 开辟出樱花林、桃花源等等景观。这些景观在某些地方仅仅初具规模甚至不成规模就已经引得人们驻足流连, 由此可窥见多样化农业生态旅游内容的广阔发展前景了。

(三) 多方配合, 促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

要形成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 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一是力争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凡列入政府规划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村,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 从而营造优越的生态观光产业发展环境。二是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生态观光农业是集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 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 要搞好基础性配套工作, 为生态观光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农业旅游经济从特点上来说, 与传统旅游业相比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的存在与农业生态旅游经营分散、未实现规模化有直接的关系。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是远大的, 通过政策的扶持、合理的规划、完善的配套实施, 农业生态旅游对旅游经济的贡献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技校英语教学改革下一篇:沂蒙六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