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前景

2024-06-12

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前景(通用6篇)

篇1: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前景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前景

一、我国近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一)民国时期旅游业发展

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使中国人的旅游观念发生了变化,平民阶层开始步入旅游队伍。随着现代化交通的发展,旅游的空间形式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参加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去的地方越来越远,国际旅游交往频繁。为适应旅游形势的发展,为旅客服务的民间旅游组织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

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诞生,开始承担旅行代理业务。

1927年夏,旅行部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独立出来,更名为中国旅行社,中国第一家旅行社诞生,组织机构也相应扩大。中国旅行社建立后,把国内国际旅游事业的管理,纳入有组织、有领导的企业经营范畴,成为一种新兴的企业并能“有补于国民经济”。

(二)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

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生产力低下和经济落后的影响,制约了国人旅游的需要,从而使国内旅游业很难具备实现发展的条件。同时,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外交工作的需要,负责来华国际友人的接待任务。

在这段时期,中国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局面,国际环境的严峻,国内生产水平低下。中国人民仍旧处于难以温饱的状态,在这种局面下,要发展旅游业是很困难的。旅游活动的进行时需要一定时间和足够的经费的。在当时,全国人民都努力建设祖国,全国经济处于起步状态,人们根本就没有空余的时间和金钱去外出旅游。

所以,旅游活动在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随着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来华公务和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在一些主要城市都陆续设立了华侨服务社,接待的对象为来大陆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

为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国务院明确规定,发展我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其次才是通过发展旅行和游览事业增加外汇收入。

这些事实表明,这一阶段内我国发展旅游事业的动机仍然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但尽管如此,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新的阶段。

2.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作为全国创汇的渠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振兴和发展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务院的重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自此开始步入正轨,进入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外汇。基于这一背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型模式,而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于国内旅游,国家实行“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政策。从客观的市场调节上讲,由于国门初开,很多外国旅游者对前来中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当时我国的国内旅游比较落后,并未形成规模。

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房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旅游需求增加发育并迅速增长。旅游业经营的市场结构也因此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国内旅游人数迅速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增幅惊人。

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1997年,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并宣布自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了我国正式允许旅行社行业开办组织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业务,也标志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随着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并行成为中国旅行社经营的三大市场,这个旅行社行业经营的市场格局最终得到了全面完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详细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入境接待1.3亿人次,入境过夜达5472万人次,创汇419亿美元;国内旅游16.1亿人次、收入7771亿元;出境旅游40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旅游直接和间接安置就业6000多万人,累计带动700多万人脱贫致富。旅行社达到1.97万家,星级饭店1.3万家,全国县级以上旅游景区达2万个,优秀旅游城市306座,高中等旅游院校1641所。与1978年相比,入境接待、过夜人次和创汇收入分别增长了72、70和159倍;星级饭店增长了93倍,旅行社增长了数百倍。137个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目的地先后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旅游逐步扩大,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得以实现,每年中外国际旅游交流由数万人增加到数以亿计。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入境旅游人数1.26亿人次,下降2.7%;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下降2.9%;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

2010年,我国旅游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增长态势:三大市场全面增长,国内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旅游投资规模扩大,产业发展呈现出诸多亮点,扩大消费和改善民生功能明显。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达1.34亿人次,同比增长5.8%。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5%,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9%;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我国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

2011年上半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突破一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约13.3亿人次,同比增长13%;国内旅游收入约9200亿元,同比增长22%。入境旅游人数约6627万人次,同比增长1%;旅游外汇收入约22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预测

(一)国内旅游业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的深入开展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

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大,我国的国内旅游将维持高速稳定增长的局面,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国内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进一步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国内旅游的发展步伐。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1、旅游消费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逐步向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结构靠拢。

据预测本世纪末我国人均GNP将达到800—1000美元,人们将会产生普遍的旅游动机,目前,我国人均GNP刚达到国内旅游经济条件的要求,因而造成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的普遍偏低。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设施的供给水平的提高,人们出门旅游将要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

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食住行的比重较大,达75%-85%,游购娱占25%-15%。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和香港,旅游消费中游览购物娱乐支出占60%。我国旅游消费资料中,物质消费资料多,精神消费资料少。随着我国旅游产品生产开发的多样化系列化和旅游配套设施投资结构的进一步改现,今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游购娱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精神消费资料的比重也将上升。

2、旅游人数稳步增长,有组织的团体将逐步增多。目前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旅游人数将继续增长,并维持高速局面。随着旅行社的发展及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行社旅游。旅行社提供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提供各种旅游信息,也将使一部分旅游者选择它。

3、旅行路线由短途到长途发展,人们将不满足家门口的短距离启蒙式旅游,而是向中长途涉足。旅游的区域扩大,热点仍热,温点和冷点将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而逐步升温。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眼光逐步投向外面的世界,南方人想领略一下冰城风光,北方人向往亚热带气氛,内陆人憧憬大海的辽阔,沿海人想探寻奇峰异谷的神秘。

4、旅游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同样要求旅游内容的多样化,人们要体验更多的美好经历。初级的游山玩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会大大增强,今后人们的旅游将逐步由观光旅游发展到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学旅游,美食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自驾车旅游等等。

5、旅游人员构成中自费旅游的人数将逐步增加,公费旅游仍将占一定比重。公费旅游中的职工奖励旅游,公务旅游,会议旅游仍将在国内旅游中占一定比重,只不过份额逐步下降,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将会以自费旅游的方式出现。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

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

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

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

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三、编外总结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永不衰落的产业”等。

从事旅游行业前途广阔,发展空间巨大。

篇2: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前景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0美元,我国已经进入第三次旅游消费升级阶段。

(1)中国在世界旅游业的地位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接待旅游人数为13,710万人次,全球占比为8.6%;出境旅游人数为10,000万人次,全球占比为6.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

到2015年,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根据2011年12月正式发布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0%;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5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3%;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8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5%;出境旅游人数达到8,80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9%;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60

人。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0%。

(2)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我国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的变化趋势看,1978年该比重仅为0.63%,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深化,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在2002年该比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63%后一直保持在4%左右

(3)旅游消费结构升级,高端旅游需求不断提升。

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旅游消费将先后经历“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三个阶段,各阶段的消费特征、旅游产品如下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382美元,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0美元,我国

已经进入第三次旅游消费升级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新阶层和新理念的出现,我国消费市场、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大众旅游将向休闲度假及专项旅游方向发展,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化;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产品,也从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产品及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探险旅游、健康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方向发展,由此形成更为细分化的需求格局和多样化的产品格局。

(4)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文化自然遗产数量众多,至2011年6月,我国已有41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6处,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3处,在景观种类和数量方面都处于世界前列。目前,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尚未完全开发。随着东部地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陆续开发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我国将会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将吸纳更多的国内外旅游者。

(5)庞大的人口孕育着潜力巨大的中国公民旅游市场,城市化进程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比达到49.68%,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50.32%,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亿人,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而城市居民是旅游消费最主要的群体。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了旅游的需要。我国庞大的人口将源源不断的提供旅游客源,将长期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篇3: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前景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 随着一座荒芜的古堡被改造成为简单的农舍, 并规定农庄和农村也接待游客, 乡村旅游拉开了序幕。20世纪70年代后, 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 乡村旅游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

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以及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 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很快,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乡村旅游作为自己外出游玩的首选, 这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正在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尚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几年, 金华市以“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并且初具规模, 满足了很多城市游客返璞归真的要求, 给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发展形势良好, 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本文在前人研究与实践基础上, 通过探讨乡村旅游业的有关理论与乡村旅游的内涵, 总结现今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经验, 对金华市的乡村旅游进行具体问题分析, 就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为当地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我国乡村旅游业的类型和特点

叶斯源 (2006) 指出, 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 我国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较晚, 从20世纪80年代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 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才20多年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乡村旅游逐步兴起。目前, 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 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 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诱因的不同, 各地乡村旅游内容各有侧重。主要分布在景区边缘地区、边贫地区、都市郊区。较为突出的类型有: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基地、农家乐民俗旅游等。

2 我国乡村旅游业现状分析

2.1 发展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 1996年到1997年之间, 我国涉及观光农业的投资多达30亿元。目前, 全国乡村旅游每年接待人数超过3亿人次, 总收入超过400亿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已占到了全国旅游收入总额的11.6%。

2.2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动因及主要分布地区

由表1可见, 主要分布在景区边缘地区、边贫地区、都市郊区。

2.3 乡村旅游业的存在形式及主要类型

由表2可见, 乡村旅游的存在形式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修学旅游以及购物旅游为主, 不同形式的旅游有其相应的特点。

2.4 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是极大地丰富了就业岗位, 且有利于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旅游业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为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行业有24个, 间接相关的有124个。一旦旅游业得到发展, 有利于带动各行业各方面的发展, 受益面积之广将超过人们的想象。二是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农民可以直接受益, 收入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行业的发展间接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民也将在产业结构的转型之中获得好处。三是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一旦经营起乡村旅游业, 有利于农民接触新的思想观念, 摒除其落后的思想观点, 从而加快自身的觉悟过程, 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从表3中可以看出, 旅游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据有关数据显示, 该地的经济也在逐年增长。

3 金华市“农家乐”的发展现状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 是浙江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同时, 金华市也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城市, “一山领衔, 五游跟进”的旅游观光格局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好评。

到2005年底, 金华市已经具有各种类型的“农家乐”1200多家, 年接待游客370多万人次, 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 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4000多人。由于金华市的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早, 且经济基础良好, 因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其“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 并呈现出了消费群体大众化、经营形态多样化、农民增收多元化的特点。

表4是截至2009年金华市各县市已开发旅游资源的乡村的汇总表, 由此可看出, 截至2009年8月, 金华市已有多个村庄开发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规模最大的武义县已有10个村开发了当地的旅游资源。

4 金华市发展“农家乐”取得的效益及存在的问题

4.1“农家乐”给当地发展所带来的效益

4.1.1 经济效益。

当地政府开发旅游资源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其核心在于提高农民的就业率, 同时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以磐安尖山镇管头村为例, 2005年该地开办了乌石农家乐, 该行业在当地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3年之后, 当地村民的人均收入是之前的3.75倍, 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美丽富饶的村庄。

4.1.2 社会效益。

有利于乡风建设与村容治理, 对民主管理也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当地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注重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延缓了它们的衰退。

4.2“农家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府正确的领导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经济等优势, 因此金华市的乡村旅游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乡村旅游业对推动金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但是, 不能否认的是, 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开发盲目、缺乏引导、各个村庄“农家乐”千篇一面等“农家乐”旅游的通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了金华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

4.2.1地方特色不够明显, 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基本上每个乡村都在提供着类似的服务, 如吃农家饭, 睡农家床, 干农家活, 钓鱼搓麻等。一开始可能对于来自城市的游客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是久而久之, 人们会对这种千篇一律的“农家乐”厌烦, 不愿意再花钱尝试第二次。

4.2.2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卫生条件较差, 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由于长期二元城乡结构导致我国农村的发展一直远远慢于城市的发展, 因此农村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较差的卫生条件使其很难再吸引城市的回头客。农村的电路较为老化, 随着“农家乐”规模的逐步扩大, 用电量逐步增加到现有电路难以维持的地步, 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卫生条件不够完善, 脏、乱、差可能让很多城市居民难以容忍。

4.2.3 销售网络欠健全, 宣传力度不足。

当今社会一种流行的营销手段是网络营销, 但这一营销手段并未普及到乡村旅游业当中。很多农民固守着原有的销售模式, 在家中等着顾客的到来, 缺乏主动推销出自己的意识。且“农家乐”的销售网络较为松散, 缺乏一定的正规性与模式性, 很多发展思路来源于当地村民的主观意识而缺乏一些科学的研究理论。

4.3 导致不足之处的原因

凡事必有因果, 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大概地归纳如下: (1) 导致特色不够明显的因素是较为复杂的, 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解释, 一是刚开始发展是就欠缺明晰的发展思路, 因此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目标从而导致了发展的盲目性。二是农户本身的行为特征所导致的, 在中国, 农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长此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民的思想观点较之城市居民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农民开展“农家乐”一般都缺乏经验, 可能单纯地靠模仿周围邻里的发展模式, 而缺乏自己的独创性。农民的资金也不够充足, 因此很可能在之后的经营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等现象从而导致“农家乐”无法正常营业。 (2) 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有: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 使农民在国家收入分配与资源配置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与城市居民有一定的差距, 导致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存在很大的差别;政府的投资项目基本上集中在乡村政府, 因此一些细节的东西注意不到, 使农民最终无法成为受益者。且投资基金缺乏统一的规划, 较为分散的投资基金是很难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的。投资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不够健全。 (3) 导致销售手段不健全、宣传力度不足的原因是农户自身不高的素质和落后的观念造成的, 且政府在促销上缺乏正确的引导。

5 对金华市“农家乐”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明确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思路, 遵循应有的原则

首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不能只把眼光放在经济利益上, 要从长远角度看问题, 注重长远角度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当地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相结合,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地该行业的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 尤其应当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其次要遵循特色原则, 由于“农家乐”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固定性, 因此很容易导致发展模式的重复, 树立属于自己的特色“农家乐”是很有必要的, 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等优势, 合理规划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5.2 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业的扶持力度, 加大引导以及增加投资

对于农民来说, 政府的投资与引导会对“农家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地政府应当考查当地该行业的发展现状, 了解清楚当地的资源等优势, 请相应的专家为当地该行业的发展做一个合理的规划。且在每个设有“农家乐”的村派一些专家进行不定期指导, 为当地村民答疑解惑。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是设有“农家乐”的乡村的卫生条件得到相应的改善, 并消除当地的安全隐患。争取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让“农家乐”的旅游形式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5.3 重视对农民的教育, 提高乡村旅游业从业者的素质

篇4: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前景

[关键词]会展旅游 发展现状 前景

一、 我国会展旅游的现状

近年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仅仅2006年在北京举办的展览达400多个。由于会展业本身的高速发展及其对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会展业发展的局面。此外,中青旅参加了国际航协IATA、美国旅行代理人协会ASTA、亚太旅游协会PATA,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了国际博览会联盟UFI、国际展览会管理BIF等。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在发展国际会展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为核心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这些大城市在接待国际会展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几方面:现有会展场馆多,会展外部条件相对成熟,举办会议展览总数多。会展业体系正在形成,会展业的教育培训也开始步入正轨。

二、我国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会展旅游业才刚刚起步,其中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市场化程度过低。没有形成会展组织者、目的地接待者完整的接待服务体系。国际会展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会展组织者、目的地接待者分工体系是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我国目前无论是会展旅游企业还是政府都较关注目的地接待者,对于会展中最为重要的会展组织者缺乏认识。政府主导会展旅游业发展中,行政干预过多。会展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有政府的主导,但是政府在什么层次上主导,参与到什么程度,这些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导致会展业非市场化,主要在对场馆建设等方面参与过多,而对会展管理体系、服务体建立等方面参与较少。政府组织的一些会展不计成本,使得很多会展公司对这些会展业务敬而远之。我国的会展市场目前还是单一买家市场。德国等会展大国的会展业之所以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会展地本身就是国际大都市,开办展览的受众对象是国际化的。但我国的大都市还没有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参观展会的受众几乎是清一色的国内客人,因此,不是针对国内买家的会展一般不会在我国举办。这是限制我国国际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会展业还没有独立成为一个产业。由于我国会展业曾经是由一些非市场化的发起单位和部门全部或部分垄断,这些单位和部门还没有意识到中介公司提供服务的效率会更高。因此,会展业在目前还处于一定的垄断阶段,会展业还不能称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此外,我国举办会展的法律、法规也十分不健全,审批手续复杂,城市环境有待改善,国际化品牌的会展少,对会展业缺乏科学研究。

三、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

1.举办会展的法律将进一步规范,并逐步向国际通行的登记制转化。目前,国家已经开始制订有关会展的法律、法规,今后几年有关会展业的法律、法规将相继出台,会展业的市场将进一步规范化。今后举办会展审批手续将会更为简单,并将按照国际惯例逐步过度到登记制惯例办法。这将促使会展业真正成为一个规范的市场。

2.自率性的协会将进一步规范会展行业的行为。会展业将向几个大城市集中。通过对国际会展业发展的分析,会展业在特定城市的发展有“通吃”效应,即,会展业的发展会自身加速,形成更大的规模,而不可能全国遍地开花。今后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将成为我国会展业的中心。随着会展中介组织的完善,会展业必将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并从那些部门垄断中独立出来,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产业。

3.会展旅游市场将专业化细分。目前我国的会展公司还处于发展初期,只要有会展就有接待服务,没有形成细分化的市场。今后随着市场的发展必将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形成专门经营展览业、会议业及其中更细分市场的格局。

4.大型旅游企业将大批进入会展旅游市场。目前我国的大型旅游集团如上海锦江、中青旅、春秋旅行社等已经加入了国际会展组织,开发会展旅游市场,但更多的大型旅游集团,如首都旅游集团、陕西旅游集团等还没有完全介入会展旅游市场,或仅仅从事了DMC的接待服务工作。这些大型旅游集团已经普遍看好会展旅游市场,有的正在开始进行市场调研,有的已经开始参与场馆建设,有的正在申请加入国际会展协会等,可以预见,今后几年我国的大型旅游集团将以其规模大、服务全、无形资产高、资金雄厚等优势进入会展旅游市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会展组织和经营会展的大型公司将大批涌进我国,会展旅游业将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今后国际会展公司将从会议、展览,组织、接待等方面全方位地进入中国市场。

5.展览场馆将可能全面过剩。国际会展业是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绝不是简单建几个会展场馆的问题。此外,从国际会展业向大城市集中的发展趋势上看,今后几年除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的会展场馆效益稳定以及一些具有独特资源的中等城市发展特种会展外,相当一些小城市的大型国际会展中心将面临生存危机。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会展场馆将会全面过剩。

参考文献

篇5:浅谈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前景

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作何调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向,早已在我国出现,并发展的有声有色,但也存在着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谈起,就开发的意义、条件、市场特点和需求发展趋势、规划与设计进行了讨论,并且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预测了它的发展前景。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篇6: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前景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浅析景德镇旅游业的特点与发展前景

专 业:旅游管理

准考证号:026610100438

学生姓名:夏永仁

指导教师姓名:叶忠华

上饶师范学院成教分院二O一二 年 三 月

文章摘要

景德镇市是中外文明的瓷都,又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旅游局推荐的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其以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为城市发展目标。从“瓷”入手向“茶瓷”文化发展,打造特色文化,特色旅游。2006年以前,景德镇成为带动江西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增长极和旅游强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树立“世界瓷都,天下名镇”的旅游总体形象;2010年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2015年左右初步建设成具全国辐射力的瓷都旅游城,景德镇旅游圈成为国家级的旅游精品荟萃区;在2020年左右建设成为以陶瓷和茶文化为特色以“景派”体系为支撑的国际陶艺旅游名城。

关键词

旅游业;优势;特点;景德镇市经济发展;作用;发展前景

目 录

绪论„„„„„„„„„„„„„„„„„„„„„„„„„„„ 1页

一、景德镇市旅游业发展优势及特点

(一)、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特色„„„„„„„„„„„„„1页

(二)、以主打“瓷”文化特色,发展“茶”文化为特色„„„„„„„3页

二、景德镇市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旅游业为景德镇市带来了巨额收入„„„„„„„„„„„3页

(二)、旅游业促进了景德镇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3页

(三)、旅游业为景德镇市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4页

三、景德镇市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一)、景德镇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与重视„„„„„„„„4页

(二)、景德镇市积极制定相关旅游战略设备„„„„„„„„„„5页

(三)、景德镇市拥有较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设备„„„„„„„„5页

(四)、景德镇市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6页

四、景德镇市旅游业的发展策略„„„„„„„„„„„„„„„„6页 总结„„„„„„„„„„„„„„„„„„„„„„„„„„„„7页

浅析景德镇旅游业的特点与发展前景

景德镇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部门,被成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永远的环保绿色产业”、“市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被江西省委列为景德镇三张主牌之一。它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在改革开放中,伴随着景德镇国民经济的腾飞而发展起来。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旅行社和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龙头,十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虽然旅游业为国民经济的创收、为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市的旅游业依然处在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

一、景德镇市旅游业发展优势及特点

(一)、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

景德镇的地理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从宏观区位分析,景德镇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结合部的地带;从中观区位分析,它是赣皖浙毗邻地区的中心,是江西省昌九景“金三角”、景上鹰“银三角”的联结部;从旅游区位来看,以景德镇为核心,在半径300公里内,有庐山、黄山、九华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鄱阳湖、千岛湖、太平湖、南昌、景德镇、歙县、衢州等“六山三湖四城”旅游热点,其中有四个属“世界遗产”,三个属“世界地质公园”,一个属国际重要湿地,三个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举世罕见的大尺度“世界遗产”密集区。在半径500公里内,拥有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福州、南昌、杭州、合肥等8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客源市场广阔。景德镇各旅游区在旅游项目和特色上自成一体,但在线路设计、客源市场上注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串联成线,共同构建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地域旅游网络,适应大旅游的发展,与“长三角”的联合,与周边《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际湿地名录》高知名度的景区联合。例如突出赣浙皖(景德镇——黄山——千岛湖——杭州)山湖古城跨省域的大旅游圈,实现多维结构的“多赢”,市应营造多条线路,形成网络。

2、生态环境优势

景德镇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森林覆盖率高,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从总体而言,景德镇市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林业用地面积534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61%,活立木蓄积量1166万立方。目前全市封山育林208万亩,建立了37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82.1万亩[1]。例如浮梁县生态茶园达到4.7万亩,花卉林木2000多亩,实现青山绿水,环境宜人的初步目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将前景无量。

3、人文景观优势

景德镇有众多的保存良好的明前古代建筑群和古代戏台等,如展示古代官宦文化的号称“江南第一县衙”的清代浮梁县五品县衙,结构别致的明代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景德镇始称新平镇,文献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唐武德中(公元620年)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於是昌南镇瓷名天下”。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造御瓷得宋真宗赏识,改用皇帝的年号易名景德镇。元代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制瓷技艺最高的窑场“浮梁瓷局”[2]。明清之际,发展为中外闻名的瓷都。明朝以来,一直是全国的瓷业中心,明清两代制造皇家用瓷的官窑均设于此。所产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是“海上瓷器之路”的重要源头。1975年又以“7501工程”之名为毛主席生产专用瓷。唐代颜真卿巡游新平、诗人白居易数访浮梁、文学家苏东坡泛舟昌江,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杨万里、朱熹、文天祥等大文豪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被列为江西省直辖市。1982年,国务院正式命名景德镇市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85年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甲类开放地区。

4、品牌效应优势

景德镇因“天下窑器所聚”而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确立了瓷都的历史地位,“瓷都”的品牌效应,凝聚了中华文化,具有世界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拥有千年的瓷都是景德镇独有的品牌。景德镇的世界知名度极高,可与北京、西安齐名。“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都的品牌效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识瓷者必知景德镇,识中国(China)者亦知景德镇。因为英文“China”有双重涵义:“中国(China)”与“瓷器(china)”,景德镇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又被推举为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景德镇在世界上的崇高知名度是其发展旅游业的最大的无形资产。

5、文化资源优势

景德镇作为瓷都举世闻名,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底蕴深厚。是景德镇拥有量独特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垄断性旅游资源。景德镇拥有与世难匹、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悠久的陶瓷历史、数百年不断的御窑烟火,灿烂的陶瓷文化、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古今杰出的陶瓷名家、精美的陶瓷艺术、独特的瓷业习俗,弛名世界的陶瓷产品,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可称得上唯一性的垄断资源。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行量超过千万份的权威杂志《国家地理》,便称其为“最古老的世界瓷器中心”。而西方世界18世纪认识瓷器,了解瓷器生产的秘密,也是从景德镇开始的。

(二)、以主打“瓷”文化,发展“茶”文化为特色

1、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2、自古以来的国茶重镇

景德镇不仅是有名的瓷都,自古以来也以产茶而著名,浮梁县瑶里镇的汪湖、白塔寺、梅岭,鹅湖镇的高岭土、东埠村等都是终年云雾缭绕、山清水秀。历史上景德镇特产素有“一瓷二茶”之称,茶叶是景德镇名产之一。早在唐代,景德镇就是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诗人白居易著名诗篇《琵琶行》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浮梁县是“中国红茶之乡”当时,景德镇茶叶税收占全国茶叶税收的八分之三[3]。“浮红”茶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近年培育和研制的名优茶“得雨活茶”、“瑶里崖玉”、“浮瑶仙芝”绿茶畅销市场。“得雨活茶”已被选为人民大会堂特供茶、国宴茶。

二、景德镇市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旅游业为景德镇市带来了巨额收入

由于景德镇市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使景德镇市的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加,在2001年,景德镇市接待入境游客1.6万人次,创汇542万美元。随着建设江南旅游都市目标的提出,随着人名生活水平的提高,来景德镇市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2011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的人数达到了23.47万人次,创汇8045.47万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4.2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1581.21多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78.61亿人民币,双双位列全省第二位[4]。2001年-2011年期间,景德镇市的交通、餐饮、娱乐、购物等也在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大幅度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景德镇市国民经济的新兴重要支柱产业,被省政府确立为景德镇市发展的三张王牌之一。

(二)、旅游业促进了景德镇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旅游业设施的完善也是行业结构的优化,即通常所见的食、住、行、游、娱、购这六大旅游要素的优化。近年来,景德镇市旅游业在国家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多种形式,兴建扩建和改建了一批宾馆、饭店,接待条件大为改观,其他旅游设施也等到相应发展。截止到2011年全市有国际旅行社12家,国内旅行社58家,星级饭店2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及三星级以下23家,国家AAAA级风景区4家。并有一定数量的定点餐馆、商场、厂家。有10几家旅游汽车定点单位,200辆设备条件较好的旅游汽车[5]。住房紧张,接待能力不足的状况已有所改变;名航更新,铁路车次增加,旅游空调列车开通,交通环境改善,娱乐形式多样化,购物品种齐全,这些都大大的促进了景德镇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业为景德镇市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些服务性的行业相配合,如旅行社、酒店、购物店和各种娱乐设施等。目前,在景德镇市的就业人口中,直接从事旅行社、餐厅、购物、娱乐等与旅游相关的工作人员中就达两万人,其中旅行社从业人员达八千人,有导游证的导游人员约3000人。居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旅游业没收入一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会增加4.3元,每增加一个就业机会,社会上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6]。据此推算间接为相关行业创造了近十万个就业机会。景德镇市的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周边县市,通过对当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给这些县市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时带来了这些地区农副产品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给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调查,仅2006年景德镇市瑶里镇有各类农家旅馆135家,景德镇市瑶里镇2006年农民年均纯收入为4255元,其中近半来自旅游收入,比全市农民年均纯收入3954高出301元,旅游业已成为该镇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7]。同时,这样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是农民思想观念,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叶发生了更本性的转变,增强了他们的商品意识,也加大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景德镇市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自2001年以来,景德镇市的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游客从90年代的几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1600多万人次。客源稳定,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及旅游业收益的持续上升,说明景德镇市旅游业正方兴未艾。进入21世纪,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为景德镇市旅游业注入了更新的活力,使景德镇市旅游业更具美好前景。主要由以下几个有利因素所致:

(一)、景德镇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与重视

景德镇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得到了国家旅游局领导的重视和肯定。2010年,省政府根据我市经济结构和资源特色,要求景德镇重点打好“航空、陶瓷、旅游”三张主牌,“旅游”被省政府正式确立为景德镇的三张主牌之一。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加重视。加快旅游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意识不断强化,把旅游业作为统筹产业发展的联动器,将旅游业放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中去定位把握,合力推进的共识进一步形成。乐平市投入近1000万元加大旅游项目建设;浮梁县新增100万元用于旅游市场营销经费;昌江区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珠山区成立一家文化旅游公司,专门包装、经营老城区旅游产品。同时,为庆祝首个“中国旅游日”,我市开展了“景德镇人游景德镇”活动,从5月19日至6月30日的43天时间里,其中的15天节假日,全市所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对市民免费开放,另外28天实行门票半价游览。吸引了22.6万人次的瓷都市民参观游览,减免景区门票达1370万元,这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的旅游惠民举措[8]。举办这项活动,使景德镇市民真正感受到了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春风,使景德镇市民更加了解了景德镇的景区,激发了市民爱家乡、爱旅游的热情。

(二)、景德镇市积极制定相关旅游战略设备

多年来,虽然我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作为有着千年陶瓷文化的瓷都,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景德镇旅游的对外宣传一直没有一句叫得响、记得住、很形象的宣传口号。去年经过对全市旅游业的深入调研,我市提出了“博大景德、‘镇’动世界”景德镇旅游宣传一句话口号,得到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认可,并写入了景德镇“十二五”旅游发展专题规划,正式对外宣传。江西省在旅游业的在空间布局上,将形成“六山三湖四城两村”的空间格局。景德镇是江西省(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景上(饶)鹰(潭)“银三角”的联结部,也是庐山、黄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九华山、鄱阳湖、千岛湖、柘林湖、南昌、景德镇、歙县、衢州等旅游热点荟萃区的中心地带,因此,景德镇既是周边广大地域的近地旅游目的地,又是赣、皖、浙、闽、鄂等省许多著名旅游景区的串联结点和长三角西拓的前沿城市。正确地引导景德镇旅游业发展方向,能与周边地域起到优势互补,特色独具,多家共赢,成为区域性的旅游枢纽城市之一。它不仅以景德镇为核心的大旅游圈吸引海外旅游者,同样,并应成为江西发展国际旅游的突破口,也是大长三角拓展国际旅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三)、景德镇市与旅游业相匹配设施日益完善

旅行社、酒店、景点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到2011年,景德镇市拥有国际旅行社12家,国内旅行社58家,星级饭店2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及三星级以下23家,国家AAAA级风景区4家。同时,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彭家上弄改造项目、乐平盛唐文化旅游度假区、瑶里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洪岩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大山坞饭店项目、浮梁双龙湾休闲旅游项目等一大批旅游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刘家弄民窑遗址博物馆、乐平东方大酒店、乐平绿州休闲山庄等项目相继完工并对游客开放。建国瓷厂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开园。此外,还有古县衙直通景瑶和瑶里江家至鹅湖金竹山景区的连接公路、松文旅游公路、洪岩景区至婺源旅游公路等多条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已经先后开工。2011年,全市旅游招商引资金建设项目21个,共完成投资7.89万元。这将必促进景德镇市旅游业的发展。

(四)、景德镇市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

景德镇最大的旅游吸引物是瓷都及其支撑系统,它由初步建成和充实的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景区组成,如市内的景德镇陶瓷馆、历史博览区、龙珠阁、湖田古窑遗址等,景德镇市着力推出的陶瓷旅游产品:①明清制瓷工业游;②古今陶瓷艺术欣赏;③陶瓷古迹游;④瓷业习俗游;⑤陶瓷技艺进修;⑥制瓷体验游;⑦明清建筑博览游;⑧现代瓷器生产线游;⑨陶瓷文化夏令营;⑩陶瓷购物游。景德镇拥有与世难匹、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悠久的陶瓷历史、数百年不断的御窑烟火,灿烂的陶瓷文化、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古今杰出的陶瓷名家、精美的陶瓷艺术、独特的瓷业习俗,弛名世界的陶瓷产品,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可称得上唯一性的垄断资源。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行量超过千万份的权威杂志《国家地理》,便称其为“最古老的世界瓷器中心”。而西方世界18世纪认识瓷器,了解瓷器生产的秘密,也是从景德镇开始的。

四、景德镇市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充分发挥景德镇的地缘区位、地缘生态、地缘文化、地缘经济优势,牢固树立大瓷都、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开放、大发展、多维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分层次的可持续型发展的全新观念,用5-10年把景德镇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重要支柱产业,到2020年则建成全市的强力支柱产业,成为全省拉动国际旅游,发展国内旅游的一个重要新生长极。

(一)、大瓷都:

大瓷都包括既是“中国瓷都”,又是“世界瓷都”的双重涵义。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由于历史原因及综合经济实力薄弱,我国城市化水平偏低,长期处于“农村包围城市”的局面。21世纪前期中国城市化问题必将加快步伐,并形成一批新的中心城市。从战略区位、内向载体、开放辐射、综合导向等多重功能出发,争取将婺源、波阳等纳入景德镇市旅游圈和经济圈,在2010年前后,采取强力措施,把景德镇市建设成为文化深厚、特色突出、风格别致、品质高雅、设施先进、体系完善、功能齐全、富有“中国瓷都”功能,又有世界神韵,拥有强力辐射的旅游中心。(二)、大枢纽:

是培育景德镇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21世纪的经济社会将是多相流(人流、物流、资金流、能量流、信息流、技术流等)高速动态变化的新时期,借助于景黄高速、九铜铁路和九常铁路的建设及景德镇机场改造,构建赣浙皖结合部乃至大长三角上部的交通枢纽和信息枢纽之一。

(三)、大市场:

旅游业发展必须树立多维、多元、多层次的市场观。首先是立足国内市场,特别要依靠华东、华南和华中近程市场,兼及华北、西北、西南、东北中远程市场;同时要积极面向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北亚、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辐射南亚、中东以及欧美澳中远程市场。

(四)、大通道:

这是与大枢纽、大都市相匹配的不可或缺的战略功能,亦是决定景德镇未来地缘战略的核心之一。因此,必须加快培育与发展使之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闽东南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和京九铁路经济带结合部的区域性国际商务、信息、交通、文化和旅游中心。在发挥国家、省域和地方的多重优势下,加快改造铁路,完善高速公路、铁路。重点打通与黄山、衢州、东乡等地的高速通道。尽快修建九江—景德镇—衢州铁路和铜陵——九江铁路并和景德镇联线。适时扩建景德镇机场,增加空中航线与航班密度,启动景德镇至南昌、九江的水上航线。

(五)、大旅游:

必须从传统的观光旅游狭隘观念中解脱出来,发展全方位、多功能、广辐射、强联动的大旅游,并使之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旅游业不是旅游局现行所管辖的旅游事业,更不是指旅行社所经营的旅游业务,而是包容全社会范畴内所从事的各类旅游活动,诸如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保健旅游、工业旅游、修学旅游、科考旅游、商务旅游、宗教旅游、会议旅游等等。要加快旅游业发展,首先要树立大旅游产业的新观念,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参与。

总之,只要景德镇市继续利用自己特殊的地理环境极其经济、陶瓷、文化等方面有利条件,借助广博的物产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景德镇市本身各种潜在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名族名俗现有的优势,景德镇市的旅游业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景德镇市旅游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

【2】 陈树发,章立东.《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第1版

【3】 《江西省导游基础知识》景德镇篇 【4】、【5】 景德镇市2011年旅游统计报告

【6】 苏勤,《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138-139页

【7】 陈树发,章立东.《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第1版

上一篇:引领学生遨游书海下一篇:船务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