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人口现状分析中国旅游业发展

2024-06-08

根据我国人口现状分析中国旅游业发展(精选8篇)

篇1:根据我国人口现状分析中国旅游业发展

根据我国人口现状分析中国旅游业发展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人口总数已经接近14亿,占据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年龄结构轻,向老龄化发展、人口分布不均是我国现阶段所面对的人口现状。人口问题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此,仅就人口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关键字:人口现状、旅游业、关系、影响、措施、发展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问题是我国当今社会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人 口增长速度相对较高。进行人口状况分析是制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就人口问题对服务业中的旅游发展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人口对旅游的影响及国家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以最好限度的发挥积极作用而把消极作用降低。

一、人口数量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人口数量是直接影响潜在市场规模的最基本地因素之一。人口数量的增加预示着市场的扩大。人口是市场的基本的因素,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总人口的多少,决定着市场容量的大小。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的增长速度也较快。对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促进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带动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人口基数大可以使旅游人数呈现上涨的趋势。旅游市场应对人口的增加的市场策略,打造经营品牌,做好市场细分。首先,要在景点开发上,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科技含量。其次,要善抓热点,紧扣时代脉搏,推出新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再次,在服务接待方面,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创新旅游资源。

二、人口结构对旅游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倒金字塔结构显现,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1.0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9%。显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旅游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2010年人口普查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再加上接受高中阶段的人口数量,意味着少儿群体在当今的旅游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少年儿童旅游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老年人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1、要创新老年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在老年旅游产业结构上,要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宗教朝觐、疗养康复等复合型结构转变;

2、在旅游发展目标上,要从片面追求“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型转变,即既要千方百计吸引更多的老年游客,更要注重提高老年游客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尤其是要在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和提高游客人均消费上做文章;

3、要做好老年旅游市场细分工作,要提供人性化的老年旅游服务。

少儿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

1、政府激励和规范旅游市场,政府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少儿旅游提供便利;

2、企业让利和积极规划、推动市场成长,企业在开发少儿旅游产品时,价格要适中;

4、旅游企业要积极规划,做到:客源定群、产品定型、营销定位。

三、人口分布对旅游市场的影响

国家旅游局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旅游市场热点呈现出“一东一西”的基本格局,即东部的北京、上海、杭州和广州,西部的西安、云南和成都等成为区域性的热点,而中部地区相对平淡。

中部旅游市场的市场开发的策略:1,建立健全旅游投资引导机制;2,加强投资引导功能、管理功能、服务功能;3构建旅游投资项目信息平台;

4、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

5、加大旅游景区的投资力度,注重专项旅游产品的发展;拓展旅游业融资渠道。

四、人口素质对旅游市场的影响

人口素质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劳动生产经验以及在教育培训中学到的文化科学知识。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高低则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人口的素质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当代,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在旅游发展方面,人口素质的提高可以产生所谓的“明星效应”,提高当地旅游发展区的知名度和为开发新的旅游文化区提供了有力的先决条件,也对当地相关的产业和产品未来的市场提供了基础。

篇2:根据我国人口现状分析中国旅游业发展

姓名:黄冰琪学号:20080102087专业:财务管理班级:3班

摘要:目前我国的人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尤其对经济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对于人口现状的分析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在此,仅就人口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希望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人口现状、旅游业、关系、影响、措施、发展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作为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人口,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趋显现,日趋紧密,日趋复杂。中国的人口问题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基于人口数量的问题;二是基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三是基于人口素质的问题。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是,这几类问题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并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社会发展,进而制约着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现在,就人口问题对服务业中的旅游发展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人口对旅游的影响及国家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以最好限度的发挥积极作用而把消极作用降低。

一、人口数量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的增长速度也较快,人口分布不平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中国的人口快速增多,对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促进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带动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人口基数大可以使旅游人数呈现上涨的趋势,分布不均可以带动城乡的人口流动,既有利于发展农村特色旅游产业,也可以减轻城镇人口的生活压力,缓解城市人们在高强度条件下工作的情绪。

我国的人口数量问题虽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积极的作用,除了上述几方面有利的条件之外,人口数量中流动人口的加速流动使各个地区的流动人口发生变动,在某一方面来说可以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譬如有些流动人口在某市暂时生活,他必然会对当地的特色文化和产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或者说他本身也属于增加了旅游的人数,而当他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或者工作的时候就会把某市的特色和文化宣传出去,这也在一些程度上给旅游的发展做了一次推广。而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可以带动当地就业水平和旅游附加产业的发展,这对于整个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很大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趋势只是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对变化,而其他年龄段人口的相应变化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和整个年龄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经济方面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储蓄和投资、消费需求、劳动生产率、劳动力供给等;在社会发展方面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收入转移、医疗保健和长期照护、家庭结构和生活安排、代际社会代际关系和社会分层等。老年人的数量和消费逐渐增加,对我国的旅游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将是我国旅游市场开发的重点方向。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开发老年旅游势在必行。而老年旅游市场如同老龄问题一样,也是旅游市场开发的热点问题。开发老年人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的振兴,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老龄人员并不像年轻人一样喜欢刺激和冒险,他们可能会偏向一些老革命文化区和红色景区,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和爱国的精神也有一定的影响,老人都会带着这样那样的心理来感受

那种氛围,而且也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影响他们的下一代。老人旅游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产业了,这也同时带来了老龄产品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也相当于在相当的范围内推动了当地的老龄化市场走向繁荣与兴旺。

三、人口素质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人口素质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劳动生产经验以及在教育培训中学到的文化科学知识。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高低则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素质的指标主要是受各种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科技研究人员的比重,劳动者的文化构成,职工技术等级构成等。人口的素质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当代,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在旅游发展方面,人口素质的提高可以产生所谓的“明星效应”,提高当地旅游发展区的知名度和为开发新的旅游文化区提供了有力的先决条件,也对当地相关的产业和产品未来的市场提供了基础。

人口素质高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先锋和带头的引领作用,而在有的时候高素质的人才也可以为旅游的发展起推动和带动效果。比如说,如果有一个高素质的导游来为你讲解当地旅游文化和故事,你会不会下一次还想再来到这个地方再一次参观那些景区,又或者你为了可以听到那些不所不熟知的传奇和特色,而在次选择那个导游,这些都可以使旅游产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发展。当然,在这个方面中国人口素质显然还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这就要求政府和国家为提高人口素质而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

四、政府应如何调节这些因素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综合以上各项因素在旅游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不可避免的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额问题,为此政府就必须为促进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保证旅游业健康文明迅速的发展。

1、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虽然人口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方面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因为人数的增多同样会给当地旅游去带来环境破坏、生态污染等问题,也对当地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国家一定要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同时也要鼓励发展当地旅游文化的向外发展,减轻旅游景区承担的人口负重,努力维持社会秩序和保护自然旅游区的生态文化和产业发展。

2、提高社会保障生活水平。随着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国家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老年人的社会生活水平,可以让其有条件去享受生活,并给他们安排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政府可以增加老龄人专门旅游风景区,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服务,从而可以对老龄化的市场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3、提高人口素质。我国人口素质偏低这对现在处于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时代是不能允许长期存在的。

提高人口素质对于调节上面两个问题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口数量的控制。过多的人口总量将带来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劳动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等,这些都不利于人口素质的再提高。因此,稳定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是对我国人口素质具有非常重要性的要求。提高人口素质是促进全民健身氛围的形成,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是的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因此,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新型的医疗救助体制,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以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篇3:我国黑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

黑色旅游是指人们到痛苦、灾难、恐怖、悲剧事件或死亡发生地旅游的一种现象。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拥有众多极富教育意义和旅游价值的地震遗迹、战场遗址、抗日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自然或人为灾难遗址,具有丰富的黑色旅游资源和事件。其中,大部分遗迹或遗址已作为旅游景点供游客观赏,但作为黑色旅游的活动方式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旅游价值和教育意义远没有发挥。

一、黑色旅游

1. 黑色旅游的概念

黑色旅游用死亡、灾难、战争等悲剧性事件或悲剧性事件发生地作为开发旅游的吸引点,利用人们对死亡、战争、灾难以及悲剧的敏感度和深刻记忆来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具有教育意义和纪念意义,能给人以精神和情感上的感悟。

2. 黑色旅游的特点

(1)国际性

自1947年波兰政府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建成博物馆以来,此地已成波兰十大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堪称“黑色旅游”的样板基地。德国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和柏林墙已成为历史教育基地。英国小镇布里克斯敦的黑奴交易市场是当地年轻一代了解祖先历史的课堂。世贸大厦遗址(美国)被西班牙《趣味》杂志2009年评为世界十大“黑色旅游”景点之一。日本的广岛成为人们反思战争灾难的素材,而日本人将烦恼留在神社。韩国人民在崇礼门灰烬中受教育。我国的“5·12汶川大地震举世瞩目。全世界范围内,黑色旅游逐渐盛兴。

(2)情感性

黑色旅游强调死亡、灾难、暴力与悲伤的旅游形式,利用人们对死亡、战争、灾难以及悲剧的敏感度来激发旅游兴趣,施以人们精神和情感的感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纪念意义。游客不是去观赏灾难景观,而是审视“另一个自己”。通过这种独特的旅游方式,更多的旅游者愿意伸出自己的援手,从经济上支持事件地建设,从精神上帮助其建立信心。旅游者不单纯追求享乐,而是寻求旅游过程中高端的享受和精神需求。

(3)争议性

黑色旅游是近年旅游学界颇具争议的研究领域。有学者认为,黑色旅游的动机是隐晦的,难以解释的,甚至是矛盾的。支持者的观点是“灾难是灾难,娱乐是娱乐,不必以灾难去绑架人们的娱乐追求”。悲剧或灾难虽然惨痛,但生活还得继续,此外,“黑色旅游”所获得的资金,可用来灾区重建。反对者认为事件地发展黑色旅游,将经济利益置高于人性道德的价值,是对事件地人们的情感伤害和道德绑架。同时,游客们来到事件地旅游观光,也会影响心情和感受,“黑色旅游”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4)警示性

“黑色旅游”是提供“反省”机会的主题观光。黑色旅游可以让你亲临历史中的悲剧性现场,让人们从人类的残忍和恶性中醒悟过来,引发人们对人类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进行反思,达到教育人们珍爱生命与生活,降低悲剧历史重演的可能性,同时通过黑色旅游活动的开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复兴与发展,这是黑色旅游开发的真正主旨。

二、黑色旅游在我国的兴起

黑色旅游最早兴起于欧美国家,尤其是在北美国家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我国,由于黑色旅游的敏感性,各方人士对其看法褒贬不一,使得发展受到广泛的争议,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旅游需求的逐年递增,旅游供给也在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模式亦趋向多元化,游客对传统的旅游方式失去兴趣,转而崇尚个性化旅游,旅游由大众化市场转向特殊产品市场,个性化产品呼之欲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黑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特色旅游方式逐步被重视。

我国黑色旅游的兴起源于四川汶川大地震遗址的开放。四川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新前提出了四川省应最晚于09年元旦向海内外隆重推出汶川大地震“黑色旅游”,该建议一提出就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且出现了很大的争议。

三、黑色旅游在我国的发展

1. 黑色旅游资源的分布

我国的黑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表现出强凝聚分布。根据资源的属性,黑色旅游资源涉及的地域可以被划分成8个大块,北京、津、冀及晋东的古代战争遗址;陕、豫、晋南及蒙西南的古代帝王陵墓游览区;苏、浙及鲁南、皖东南的现代革命战争纪念区;东三省及鲁东、蒙东的近现代反侵略教育区;渝红岩文化瞻仰区;赣西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区;粤南、鄂东的“辛亥游”纪念教育区;新疆西南的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区。

2. 黑色旅游的发展模式

西班牙《趣味》杂志2009年评出世界十大“黑色旅游”景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我国唯一入选的景点。四川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其宗旨是让世人铭记历史,“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历史”。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曾说:“建博物馆、收藏文物是为了记录和还原历史,这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让每个人的心灵都直面民族创伤,让战争的记忆成为民族的思想资源”。

结论

篇4:根据我国人口现状分析中国旅游业发展

[关键词] 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发展趋势

21世纪的旅游业正逐步由资源时代进入营销时代。传统旅游时代对旅游业的投入是以资源、资金、设备为主,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新经济时代的现代旅游业,营销、管理、创新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决定着市场竞争的胜负。因而旅游业也被形象地称为“点子”产业、“眼球”产业和“创新”产业,旅游资源深层次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有效推广和旅游产业高效率的运营都离不开市场营销。显然,旅游市场营销,在未来的旅游事业发展进程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旅游市场营销观念

旅游市场营销就是从了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起点到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终结的全部企业经营管理循环活动。旅游市场营销,说到底就是卖地方的山、卖地方的水、卖地方的人。卖地方的山水很好理解。卖人,怎么理解?就是要把当地人“贩”到外地去,把外地人“贩”到当地来,旅游营销就是要当好这个“人贩子”。“贩”进来的人越多,“贩”出去的人也多,说明你这个地方的旅游就越发达。这个买卖的过程,就是旅游营销的过程。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无疑会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好酒还怕巷子深”,没有吆喝,就没有旅游。这是国内外旅游市场营销的经验之谈。但就目前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这样一些方面问题。

1.缺乏售后服务体系

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产品是一个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整体概念。它不仅要求要给予旅游者生理上、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给予旅游者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企业把游客视作“上帝”并为之服务,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绝大部分旅游企业没有一个较好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有的旅游企业甚至认为根本没这个必要。

2.依然存在削价竞争

一些旅行社为了争夺客源,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在旅游线路的促销中,对线路的报价甚至低于成本。且不论其做法是否违法,如果旅行社以这样的营销战略长期进行营销,只会影响旅游企业的产品形象,损害旅游企业自身利益。

3.法制意识淡薄

现在的许多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经营,大都采用的是承包经营的运作方式。有些旅行社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法制化经营。经果造成因旅游合同未能履行而发生大量纠纷和旅游投诉。如有的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虚假的旅游服务信息,或者冒用其他旅游企业的品牌等等。这种做法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破坏了国家的法制,使旅游市场供需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

4.缺乏长期营销计划

在大部分中小型旅游企业中,没有几个旅游企业在年初即拥有自己完整的《年度营销计划书》,更别说中、长期旅游营销规划了。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营销计划尚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深度挖掘,更不用谈什么旅游市场营销计划控制、旅游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旅游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

5.可持续竞争意识不强

我国很多旅游企业受短期利益的驱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在旅游市场营销上缺乏可持续竞争意识。旅游产品更新换代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找不到旅游服务创新突破口,缺乏旅游品牌形象创立意识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旅行社在旅游市场上的可持续竞争能力。

6.忽视旅游整体营销

随着旅游开发的日益深入和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同一区域内部的旅游恶性竞争日趋激烈,造成低成本倾销和双输甚至多输局面。单纯的产品竞争导致一些旅游城市非但没有获得者得更多的旅游收益,反而因旅游团、旅游散客忽略城市,长驱直入景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造成人均停留天数缩短,旅游收入下滑的局面。由于长期对某些产品的过分突出宣传,使许多新建景区在竞争中难以与传统景区匹敌,中等城市留不住客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三、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1.变“旅游产品营销”为“旅游目的地营销”

当前,旅游营销由单纯的产品营销发展到区域目的地整体营销已成趋势,这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与大多数国家从国内旅游到国际旅游的常态发展轨迹不同,中国旅游业是先有国际入境旅游,期后国内游和出境游才蓬勃发展起来,旅游业的发展也逐步由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转变。与此相应,中国的旅游产品必然有一个从景区、宾馆等简单的旅游设施到旅游带、旅游区域的建设发展过程,这使旅游营销从20年前行业层次人景区、宾馆独闯天下,发展到今天由政府组织、各相关行业、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的目的地整体营销。中国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既是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旅游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在中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旅游的竞争就是目的地之间的竞争。

2.变“孤军作战”为“整体出击”

所谓“整体出击”,就是由以前单个旅行社的营销宣传发展到旅行社联盟的整体宣传,由单一的旅游产品营销发展为旅游目的地的整合营销。这不仅包括旅游相关机构、旅游企业、潜在旅游者或社会公众,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而且还包括旅游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等方面。把这一系列因素作为营销的整体。未来的旅游市场营销,不再是以单个旅游企业或旅行社进行宣传促销,而是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之间的联手出击,并逐步走向区域大联合的营销方式,这就变“孤军作战”为“整体出击”的现代营销方式。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旅游营销领域,并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信息技术使旅游市场主动权逐渐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旅游者对目的地及产品的影响力更加直接有效。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旅游者参与到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营销中来,充分调动旅游者的积极性,使旅游市场营销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营销是旅游市场营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强势品牌的有效手段。在互联网营销中,诸多要素如: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都会在互联网营销中体现,而互联网营销更为营销各要素带来新的形式与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企业可以廉价的成本寻得最好的供应商和最低的供货价格,以价格最低的原料制造产品,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互联网还能有效节约顾客成本:网络商城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张,里面可以陈列无限多的商品,消费者在网上可以很低的成本搜寻产品信息,并订货;网上销售,顾客只是下订单,商品的送交由卖方或物流公司承担,节约了顾客的精力和体力、时间成本。

如充分利用网络游戏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网络游戏互动性强,时空约束小,费用不高,拥有无穷的创造性与极强的黏性,利用这些特性,完全可以把网络游戏融入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实现虚拟产品与现实产品相结合,电子商务与网络游戏相结合,在游客、成本、方便和传播等方面充分发挥网络游戏的作用,实现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整个流程的再造。通过网络游戏中虚拟的旅游吸引物、交通工具、住宿设施、导游服务等要素的电子商务化,潜在游客可以纯粹玩游戏,也可以利用搭建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网络游戏安排旅游的一切事务(订票、交通、住宿、导游、饮食等)。只要潜在游客愿意,他随时可以把这些虚拟的东西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4.“品牌”整合营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经济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同样也是旅游品牌的竞争。在现代营销理念当中品牌可以说是营销的核心和灵魂,品牌作为吸引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全面简洁的向消费者传递本身所代表的独特形象和旅游产品吸引力。品牌是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既是某种标志、符号又是消费者消费某种产品的体验和感受。每个品牌的背后都有一种产品和服务支撑品牌的形象和理念,但同时品牌又必须超越这种产品或服务,而相对独立存在。品牌整合营销在国际上都有许多成功先例。香港每过几年就推出一个主题,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旅游者。旅游是一种预消费产品,消费者不能象传统型的消费活动一样可以直观的挑选商品并在付款后形成快速消费。因此购买过程中旅游产品的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显的尤为重要。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产品要靠形象的传播,使其为潜在旅游者所认知,从而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

篇5: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已经变成了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消费所占的比重。对广大游客来说,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购物,游览过程中选购一些当地的传统工艺品作为纪念,是一种旅游的乐趣。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商品的销售是赚取外汇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目前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商品的销售额已成为衡量当地旅游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产业是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能否最大限度开发旅游商品市场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发达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中国旅游产业将持续带动旅游商品市场上升,运作管理成为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瓶颈。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尽管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起步较晚,但在这20多年里,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无论是入境、国内、出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还是旅游在世界旅游市场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旅游商品的大量推出,成为延续旅游效应的必然,所以,旅游商品也就成为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满足人们休闲和消遣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发达国家,旅游商品的收入占整个旅游业收入的40%~60%。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晚,旅游商品在旅游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还较低,这严重地影响了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所以,发展旅游商品成为国家和地区全面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现状

1.旅游商品资源丰富

我国乃泱泱大国,不仅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拥有品种繁多、技艺精湛的各种传统工艺品和地方特色鲜明的土特产品及各种物产。其中可供开发和生产旅游商品的资源非常丰富。大体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类、旅游食品类、土特产品类等。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和土特产品等,历来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喜爱,为我国旅游商品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2.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小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无论是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人数都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但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一直徘徊不前,这与我国旅游业快速的发展步伐不相适应。而且我国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状况不仅与我国旅游发展总体水平极不相称,也与我国所拥有的丰富的可供开发和生产旅游商品的资源量极不相称。

3.我国旅游商品的特色不明显

虽然我国可供开发和生产旅游商品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旅游商品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是一些传统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包装粗糙,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缺少文化内涵。并且各地景区、景点销售的旅游商品大同小异,商品结构雷同。如椰壳工艺品、小工艺品等,在其他地方、景区内都有销售,体现不出当地特色、景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纪念性、实用性不足,因而难以获得旅游者的认同。目前各省在旅游商品销售方面所反映出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具本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销售方面占有较强的优势;反之,在哪里都能买到,特色性不强的商品则在销售方面比较困难.。旅游商品的特色可以从它所属的景点特色、地方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等多方面进行反映。

4.旅游商品市场销售网络不健全

目前我国旅游商品的销售,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的:一是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商品零售商在景区、景点内或附近的购物区设点销售;二是在旅游集散地设有零散的旅游商品购物商店或专营柜台销售旅游商品;三是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自行设置的销售点销售本企业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旅游商品网络尚未形成,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

二、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商品发展尚未走上正轨,缺乏正确引导

我国目前的旅游商品主要由一些小企业生产,这些小企业对旅游商品生产的管理和销售网络的布局还处于模糊状态,旅游局都难以实际履行协调管理的职能。所以,目前我国旅游商品市场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管理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正因为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因此,旅游商品开发缺少发展规划的正确引导。

2.重景区轻旅游商品,思想存在偏差

目前因为我国旅游景区大产业观念尚未真正确立,很多景区负责人还停留在对旅游业最肤浅的认识上,以为搞旅游就是加大对门票的销售,靠提高门票价格来增加旅游业收入。在我国的旅游业六大要素所产生的效益结构中,主要收入结构仍然是门票、餐饮、住宿,特别是对景区的门票收入依赖性很大,而游客在旅游景区内的消费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通常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建设、宾馆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旅游商品的开发一直没有列入旅游业重要内容来研究落实,这将导致旅游业结构中各构成要素发展不平衡,不能形成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的旅游产业链,无疑会影响我市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我国旅游商品缺乏少创新,单调

当今这个时代,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至关重要。创新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旅游商品来说更是如此。旅游商品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于创新,只有刻意求新,才能在商品市场上长盛不衰。

三、我国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策略

1.旅游商品应反映出其所属景点的特色、地方的特色、民族的特色

旅游景点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由于旅游景点所表现出的在白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多种吸引力,使得旅游景点一直是在旅游活动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旅游者到了旅游景点参观后,希望留下景点所带给他们的美好回忆以及到此地参观游览后的一些纪念,在各地的调查中也显示和旅游景点特色结合比较紧密的旅游纪念品是目前在景区比较旺销的商品.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旅游者的旅游日的之一就是为了了解各地的地方文化、风俗以及地方特产。因此各地的特色文化、特色商品、特色饮食通过加工和包装,同样的也可以成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在旅游者的旅游六大要素中“吃”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尤其是在中市流传的一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旅游者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已经成为旅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旅游的一种乐趣。同时很多旅游者除了希望在当地品尝美食外,也希望把各地的特色美食带问家,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的独有风情以及生活习俗由于与汉族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旅游者而言,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以及购买其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是在旅游活动中非常典型的旅游行为.2.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

我们要转变观念,提升对旅游商品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发展旅游商品生产,扩大旅游商品销售,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增加旅游业的收入、获取经济效益,使旅游产业的各构成要素能够协调平衡发展,从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3.完善市场机制,顺畅旅游商品销售渠道

“一手抓产品,一手抓销售”是我们在旅游商品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旅游商品工作能不能做好,销售这个环节也非常关键。不光要有好的商品,同时也必须为商品的流通创造良好的销售渠道。只有抓好销售这一环节,使旅游商品货畅其流,才能充分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要。为此,必须克服商品销售上的“两多两少”:旅游商品市场中一般性的、全国哪里都能买到的商品多;一些景点景区销售粗制滥造的、无地方特色、无景点特色的旅游商品多。在市级、地区级商业中心,旅游商品的专营店和专营柜台少;在景点景区中的商店和摊点,销售与景点特色有关联的旅游商品少。

4.政府的宏观指导是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的重要保障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在政策方面的倾斜,这是旅游业包括旅游商品能够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现在我国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特点,要鼓励这些企业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篇6: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气候的多样化造就了生物的多样化;同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这些构成了中国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随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强了对生态旅游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我国的生态旅游归纳为6种基本类型,并对每种生态旅游类型所特有的生态旅游价值作了简要分析。

1、1我国生态旅游地的类型

(1)森林休憩生态游

森林休憩生态游是人们在天然或人工的森林生态环境里所从事的以休憩活动为主兼有其他活动的旅游活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森林的生态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①森林中富含的负离子氧能使人消除疲劳,提高人体免疫能力;②一些植物分泌的芬芳和气味能够杀菌和治疗人体某些疾病;③森林美景能够给予人美的享受,陶冶情操;④森林中千姿百态的景物能够激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⑤森林中所蕴含的大自然的奥秘能够激发人更深层次地认识生命的价值,热爱大自然,自然地树立环境意识,是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森林体憩生态旅游地有:吉林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2)草原风情生态游

草原是指在半干旱条件下,以旱生或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我国草原的主要类型为温带草原,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黄上高原北部以及海拔较高地区的高山草甸。各类草地总面积约4亿公顷。草地植被主要有4大类型,共56种生态系统。由此可看出不管从量上还是从种类上我国都具有丰富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态旅游景区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河北北部坝上草原、新疆阿尔金山高山草甸、天山高山草甸等。

(3)湿地观鸟生态游

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根据《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

括低潮湿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在我国湿地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6%,丰富多样,自然而然,观鸟活动便成为众多湿地的最热门的专项旅游活动。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湿地核心区应受到绝对的保护,严禁进入,观鸟等旅游活动只能在湿地的边缘保护带有限制的开展。

我国有代表性的湿地观鸟生态旅游地有:青海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江西都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等。

(4)沙漠探险生态游

沙漠是在干旱、极端干旱的地区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超过2 00毫米的条件下,地表裸露,植物生长极为贫乏之地。沙漠也是地表生态系统类型中的一种。

一般人认为“生态”便意味着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作为不毛之地的沙漠不可能成为生态旅游之地。但是,沙漠生态系统凭借其苍凉荒芜的原始自然景色、神奇的沙漠海市蜃楼、壮观的风蚀地貌及沙漠探险中所蕴含的冒险精神强烈地吸引着众多的探险旅游者。

沙漠中可以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有:沙漠探险、科考、游览、观光、滑沙等。在我国的北纬30-50东经75—125的北方内陆盆地和高原,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西端,东迄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 500km宽约600k m的断续沙漠弧形带,广泛分布于新疆、内蒙占、甘肃、宁夏等省区。其中,在许多资源和市场条件都具备的地方已开发有沙漠生态旅游项目,如宁夏中卫的沙坡头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库布齐沙漠等地已开发了极具市场潜力的沙漠生态旅游项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沙漠的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已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再难恢复。因此沙漠地区开发旅游项目应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以利用促保护的方针,防止沙漠化的扩大。

(5)农业体验生态游

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乡村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前者是指以古朴、原始、自然的乡野自然风光及与其和谐相伴相生的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后者是指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农业资源以引起旅游者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并体验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具有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

我国典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有:云南罗平的油菜花节、云南元阳哈尼族人所建的“哈尼梯田”等。观光农业景区有:江西井冈山观光农业旅游区、北京郊区观光农业带、上海浦东虹桥观光农业区等。

(6)海洋度假生态游

未受污染的沙滩和海水,充足的日照阳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是吸引人们到海滨或海岛旅游的重要条件。在国外3S(Sun 阳光、Sand沙滩、Sea海水)旅游一直是最具魅力的旅游形式。海洋度假生态旅游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空气和阳光,海滨或海岛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是理想的体闲、度假、疗养的胜地;二是海洋资源,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海水本身就是美丽壮观的景色,五彩斑斓的充满神秘的海底世界更是诱人;三是海蚀地貌,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形态各异,气势壮观,构成海滨独特的自然景观。

中国已开发的海洋度假生态旅游地主要有:海南三亚的珊瑚礁,连云港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北戴河旅游度假区,青岛海滨旅游区等,福建福鼎、广西北海和海南文昌的红树林生态旅游区等。

1、2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生态旅游虽比世界某些旅游业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因此,引发了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不合理的规划建设造成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

综观全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存在问题还很多。其中没有规划、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其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比如张家界作为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其内的武陵源景区由于缺乏正确规划与科学论证,一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如游道、宾馆、索道等小仅破坏植被,而且把区域生态环境改变得支离破碎,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兴建黄石寨索道破坏了百余亩森林,并且噪音的增加打破了原来的张家界森林公园的宁静与清新,许多野生动物逃而远之。一些景区的管理者和开发商,无视规划的重要性,仅仅凭自己的感觉来“规划”,或者请专家规划后,目的并不是要按照规划文本来做,而是成为摆设,成为向上面要钱、显政绩的资本,实际中根本不予落实。另外,不少开发商、管理者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城市化”。这也与各地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有关。如国家有禁止在各风景名胜区内兴建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工程、设施的规定,但某些领导受各种人情关系的影响,批条子、打招呼,结果造成了很多违章建筑。仍以武陵源为例,其内充斥的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千米,其中违章建筑3.7万平方米,著名的景点锣鼓塔成了一座“宾馆城”。以至于1998年世界遗产组织官员对景区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景区城镇化给予了“黄牌警告”。

(2)许多旅游地管理粗放,旺季游客量大大超过旅游地承载力

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希望通过旅游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心情强烈,但在缺乏经营和管理人才,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却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短期效益明显,但景区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片面追求外延扩大的发展模式,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降低了旅游质量,造成景观衰退,使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与此同时,许多旅游地为短期经济利益所驱动,在接待游客时来者不拒,使得旅游旺季的游客人数远远超出旅游容量,尤其是在“五一”、“国庆”、“春节”长假期间。旺季游客量大大超过旅游地承载力,给景区造成了很大的环境压力。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2005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己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发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质污染,61%存在建筑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或不完全协调的现象。很多地方本来规划就不合理,又超饱和接待游客,游客素质又普遍不高,环境破坏已不可避免,结果生态旅游成了“破坏生态”的旅游。

(3)一些旅行社、景区把“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标签,滥贴乱用

由于“生态旅游”这一名称迎合了游客向往自然的心理,市场吸引力大,蕴藏着很大的商机。一些旅行社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产品对旅游经营者究竟有哪些要求的情况下,匆忙地推出许多“生态旅游线路”。这些旅行社推出的生态旅游产品,其主要特征就是以自然区域为旅游目的地,如森林、乡村田野、海滨沙滩等。在整个旅游行程中,许多导游并不知道生态旅游导游与传统导游的区别,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没有发挥、也无法发挥导游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应有的教育和管理作用。这就使

得目前进行的“生态旅”实际上与传统的大众化旅游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另外,一些自然景区,哪怕没有任何科学规划和经营管理规范,没有任何生态环境教育意识,都称自己是“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一词不断被滥贴乱用,成为一个时髦的“绿色标签”,成了招徕游客的幌子,无形之中误导了消费者。生态旅游活动被庸俗化了,负面影响很大。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不愿再使用生态旅游一词而使用“绿色旅游”的概念。

(4)社区有效参与程度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有待发挥

造福当地社区,帮助当地居民解决就业和发展,本是生态旅游的应有之义,也是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共识。但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地方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社区有效参与程度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远没有发挥。一方面,具有发展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的地方,往往经济落后,当地政府资金缺乏,这直接影响其开发规模和投资能力。不少生态旅游地长期“开”而不“发”,“启”而不“动”,分散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整合、盘活,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更是长期得不到完善,丰富的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这种宏观环境,要想通过有限的生态旅游活动来带动当地居民创收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杯水车薪”之感。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外资开发起来的景区,当地政府往往让利较多,社区利益难于保障,如多数经营管理者是开发商从外地招引而来。不仅如此,当地居民几乎无法参与景区的规划和经营管理工作(少数是象征性的),多数只是在基层从事一般性接待服务,属于季节性临时员工。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普遍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当地社区利益的现象。

实际上,国内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政出多门、管理混乱,许多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清,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统一,等等,其中的一些问题,不仅仅是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也是传统景区面临的问题。

2、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为使我国生态旅游得以持续发展,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2、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2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另外,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的有序地的层次开发的原则,开发那些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行动,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3强化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增加补充规定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2、4健全生态旅游的资格认证体系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健全生态旅游的资格认证体系,命名一批符合条件的生态旅游区,规范生态旅游市场,约束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同时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反馈机制,用来检测生态旅游的功效。

2、5加强生态旅游的科研力量,充实生态旅游的科技内涵

利用科技手段建立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经营模式,借以资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利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建立起以科技为先导的资源利用形式。一是通过研究生物间的拮抗、互促、富集、同化等作用,构建起完善的生物调节体系。如在游人较多的控制流域,通过设置芦苇、水浮莲等生物屏障,可有效同化与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二是通过非生物因子(包括自然及部分人为因素)的研究,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要素,制定出缜密的防止生态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发生的应急预案;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尽量减少游客及旅游经营者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如推广使用双降解材料餐具来禁堵白色污染,利用沼气、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技术,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2、6加强生态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篇7: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的乡村旅游由于种种原因, 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可以说现在尚处于一个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漫长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乡村众多,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但发展并不快。由于政府、宣传、资源、市场等诸多原因, 乡村旅游发展并未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二) 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我国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大好的机遇。

中央为此出台过一些文件规定, 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以及国家旅游局的一些规定, 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 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此外, 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投资和管理力度, 使得一些乡村旅游得到发展, 初步形成了喜人的态势。

(三) 近年来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越来越红。

近年来, 我国各地农村旅游的发展, 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据统计,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以及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带不断涌现。中国乡村旅游景区 (点) 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 旅游收入超过700亿元人民币。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较大, 发展前景良好。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市场经营理念比较陈旧。

在乡村旅游的经营理念上, 很多乡村经营者以及管理者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水平, 比如, 比较看重菜品的质量、味道和价格, 但旅游者比较关心的大事比如是否有特色 (农家风味) , 环境怎么样 (绿化环境) 、服务好不好 (服务水平) 却被忽视。很多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很乐意在主体建筑上、基础设施上花钱投资, 而不愿在软件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非常乐意在量上投入, 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投资。他们的共同点是, 少投入, 多产出, 低投入, 快产出, 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一些地方甚至还会出现质劣价低的菜品, 甚至克扣斤两;有的地方目光短浅, 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 不愿意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往往是单兵独战的多, 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够不浓。

(二) 营销渠道单一。

在很多乡村, 旅游资源很丰富, 但在招徕旅游客源上, 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 宣传促销意识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和手段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 这实际上很难适应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

(三) 市场竞争意识太弱。

在很多乡村, 由于种种原因, 经营者本来就是农民, 他们的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这些农民转身而来的经营者, 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帮助。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 比如相关产业发展不够配套, 总体规模较大、单体规模较小;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盲目建设现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形式趋同, 有些甚至完全背离了乡土特色, 打着乡村旅游的牌子, 实际上却变了味儿;有些地方的旅游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失, 生态环境污染现象加重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的、受到大众欢迎的旅游休闲形式, 有着比较特殊的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 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 可以说是我国“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思路。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路径

(一) 要建立健全我国乡村旅游行业的政策法律制度, 在制度上保障和促进乡村旅游市场调节机制的发育。

首先, 要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 给予大力的支持与帮助, 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相应的扶持, 营造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条件和环境条件, 相关农民也要注意把这些政策用好用足用到位;要净化收费环境, 规范收费行为, 减少收费项目, 对现有的乡村旅游项目, 要减轻经营者的负担, 营造法制化、市场化、规范化的有序的经营环境。其次, 必须将我国乡村旅游纳入当地整体经济发展规划、旅游规划和管理范畴, 通过整体旅游规划的约束和管理, 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到科学化、规范化的框架之下, 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能够大大提高投资的绩效,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第三, 要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让市场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以及竞争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避免政府过于大包大揽, 使乡村旅游在经营上更加灵活多样, 在机制上体制上更加充满活力, 在服务上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受众需要。

(二) 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坚持一村要策, 实现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要坚持特色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在生态, 人文和环境的密切结合上下工夫, 把绿水青山、清新空气、恬静环境、瓜果畜牧等自然资源, 以及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很好地整合起来、运用起来, 走出一条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路径, 避免千村一面、相互模仿的恶性竞争, 也利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事实证明, 我国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 到哪个村都一个样, 一个味, 这是很可怕的。所以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人有我好, 努力使景区动静相宜、高远辅成、横侧不同、常游常新。这里最重要的是体现出差异来, 突出特色来, 大到整体定位, 统筹规划, 小到吃、住、玩、门票, 所有细节都要有特色, 才能真正吸引客人。

(三) 要有文化的注入。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 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各地乡村旅游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 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 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同时, 要把当时丰富的历史资源挖出来, 融入到景区的规划与建设中。让旅客感受到景区的文化味和历史味。

(四) 加大宣传力度, 把乡村旅游的影响力提高上去。

首先, 要强调乡村旅游的主题, 有的打山牌, 有的打水牌, 有的打景牌, 有的打历史牌, 有的打文化牌, 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村, 都是这方面的典型。好酒也要怕巷子深, 要与新闻同行打道, 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 通过策划组织活动等途径, 不断地提高景区知名度, 进一步扩大客流量和影响力。

(五) 加强保护, 持续发展。

目前, 我国的乡村旅游正处于一种不断上升的态势。但是一些地方目光短浅, 受利益驱动的影响, 有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破坏长远发展的举动, 必须加以制止。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的原则, 在土地利用上、景区开发都要坚持保护第一, 尽可能不改变现状, 都要尽最大可能给予全方位的保护, 要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进行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余美珠, 袁书琪.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及开发对策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2].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 2002

篇8:根据我国人口现状分析中国旅游业发展

关键词:老年人口;不能自理;长期护理;性别年龄结构;城乡结构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5)04-0077-08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504009

自理能力是决定长期护理需求的关键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将长期护理(Longterm Care,长期照顾)定义为由非正规照顾者(家庭、朋友或邻居)和专业人员(卫生和社会服务)开展的活动系统,以确保缺乏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根据个人的优先选择得到较高的生活质量,并享有最大可能的獨立、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1]。自理能力不足是长期护理需求产生的根本原因,一般自理状况越差,长期护理需求就越旺盛。正是基于这一点,日本、韩国等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都是以自理能力来确定长期护理服务的给付与否及给付水平。

由于疾病、伤残和功能衰退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口是自理能力不足的主要人群。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不仅如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老年人口数量和高龄人口比例继续增加,不能自理老年人口还将持续增长,并将导致养老护理需求快速增长。

对可能产生长期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口数量进行预测,把握其发展大势是分析老年护理需求增长变化的关键,也是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必不可少的基础。我国近年来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文献逐渐增多,但大多数文献侧重于介绍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或是进行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再或者是探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只有很少的研究关注了我国长期护理需求的变化趋势。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魏华林、何玉东预测了2050年以前长期护理人员、费用等需求[2],宋占军、朱铭来预测了2050年以前长期护理需求者数量、长期护理费用等[3],但两项研究在基础数据使用上均未充分利用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结果,如在人口变动趋势上,前者以2009年1‰人口抽样数据为基础,后者以联合国2010年人口预测数据为基础;在老年人口中不能自理比例上,前者采用的是“长期护理发生率国际经验数据”,但并未说明具体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值,后者则采用的是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的相关结果,同时两项研究都没有考虑城镇化对长期护理需求城乡分布的影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最新的一次人口普查结果,尽管关于老年人口自理状况数据来自于长表,但是无论从调查的样本量和方法设计,还是组织实施方面来看,其数据的可信度均应高于一般的抽样调查结果。因此,本文将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先对我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未来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 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现状分析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了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自理能力状况,揭示了我国老年长期护理需求的基本情况。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身体健康状况是指被登记人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对过去一个月能否保证正常生活做出的自我判断,属于健康自评。其调查有四个选项:①健康。指过去一个月健康状况良好,完全可以保证日常的生活。②基本健康。指过去一个月健康状况一般,可以保证日常的生活。③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指过去一个月健康状况不是太好,但可以基本保证正常的生活。④生活不能自理。指过去一个月健康状况较差,不能照顾自己日常的生活起居,如吃饭、穿衣、自行走动等。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老年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约为295%,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比例约为139%,其他为健康或基本健康,以此结合普查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可以推算出2010年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约为5234万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长期护理的对象主要是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群,因此,可以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看作是存在长期护理需求的潜在人群。下面从年龄性别状况、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

1.年龄性别状况

分析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年龄性别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者主要集中在72-86岁之间。从年龄分布看,72-86岁年龄段不能自理人口占全部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5744%,该年龄段各性别各年龄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全部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比例均在1%以上,女性74-86岁年龄段占全部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比例甚至均超过了2%。不能自理老年人口集中在中间年龄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在这一年龄段老年人口还保持着较大的基数,另一方面这一年龄段老年人口不能自理的比例较低龄阶段有较大的升高,两方面的因素互相交织,造成这一阶段不能自理老年人口规模较大。

二是从性别分布上看,不能自理老年人口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在全部不能自理老年人口中,女性占比高达5836%,男性占比约为4164%。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的情况不仅在总体上存在,而且在60岁及以上各年龄均是如此,各年龄不能自理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均低于100,且表现出随年龄增加,性别比不断下降的趋势。在60-68岁年龄段,性别比在95-100之间,到76岁时开始下降至80以下,到87岁时低于50,到95岁时约为30左右,到100岁及以上年龄组则仅为22,男女比例接近1∶5。

nlc202309051255

借鉴人口年龄性别金字塔的思路,可以画出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性别年龄金字塔(见图1)。可以看出,金字塔近似不对称的宝瓶型,整体上表现出“上尖中凸下收缩”

看图时可忽略95岁及以上组(即最高年龄组),因为该年龄组包含多个年龄,破坏了塔尖向上的连续性,如果将最高年龄组设定为100岁及以上,可以看出明显的塔尖。本图之所以将最高组设定为95岁及以上组,是为了和图2在年龄组划分上保持一致。而图2之所以将最高组设定为95岁及以上组是因为95岁以上各年龄个案数较少,稳定性较差,合并为一个年龄组计算出的不能自理比例相对稳定。的特点,以72-86岁区间塔身为最宽,瓶身左侧略窄、右侧略宽。从72岁年龄组开始,塔身明显向右凸起,表明以上年龄组的女性不能自理人数急剧增加,占全部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

三是老年人口中不能自理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见图2)。无论是男性老年人口还是女性老年人口,都呈现出随年龄增长不能自理比例逐渐提高的趋势,特别是在80-90岁之间是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提高最快的时期。在80岁以后,女性不能自理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到95岁以上各年龄,女性不能自理比例达到了30%左右。正是由于女性高龄人口較多,以及高龄阶段女性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较男性更高,导致女性老年人口不能自理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普查数据显示,女性老年人口中不能自理的比例约为335%,高于男性老年人口约084个百分点。

2.城乡差异

城乡差异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也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同样也是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分布的典型特征。

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城乡差异主要表现在,乡村老年人口明显比城镇老年人口自理状况更差。普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为245%,而乡村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则高达332%。其中,男性不能自理比例的城乡差异略小,乡村较城镇高约055个百分点;女性不能自理比例的城乡差异更大,乡村较城镇高117个百分点。观察不同年龄的情况,城镇各年龄组不能自理的比例均低于农村相应年龄组的比例,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口均是如此:在60-69岁组,农村不能自理比例较城镇高约042个百分点,其中男性高约029个百分点,女性高约055个百分点;在70-79岁组,农村较城镇高约107个百分点,其中男性高约088个百分点,女性高约131个百分点;在80-89岁组,农村较城镇高199个百分点,其中男性高约158个百分点,女性高约219个百分点;在90岁及以上组,农村较城镇高281个百分点,其中男性高193个百分点,女性高约302个

即便是以单岁组来分析,同样可以发现,城镇男性和女性各年龄的不能自理比例均低于农村相应年龄的不能自理比例。城乡男性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从60岁时相差014个百分点逐渐增加至90岁时相差31个百分点,此后有所下降;城乡女性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相差从60岁的031个百分点逐渐上升,至93岁达到了38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农村老年人口自理状况比城镇老年人口自理状况更差并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年龄段的现象,而是贯穿于整个老年阶段,是发生在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口各年龄段的普遍现象。

3.地区差异

地区差异大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之一,也是不同地区之间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情况的特征之一。

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来看,西部是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最高的区域,大多数省份的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处于不高不低的情况,大多数省份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在全国平均水平左右;东部地区则两级分化比较明显,既有部分省份不能自理比例处于全国前列的省份(如北京、上海),也有不能自理比例处于全国最低水平的省份(如广东、福建)。从六个大区的情况来看,华北、西北和西南是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较高的地区。

从各省份具体的情况看,老年人口中不能自理比例最高的是西藏,达到了545%,最低的是广东,约为180%,前者是后者的3倍。除西藏外,其他比例较高的地区还有北京(443%)、云南(390%)、上海(371%)和山西(371%)。男性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仍然以西藏为最高,达到了454%,北京次之,为394%,其他各地区除天津达到了333%外,均低于32%,最低的广东不足15%。西藏女性老年人口不能自理的比例高达619%,北京、山西、上海、安徽、云南、甘肃、青海等地区也均超过了4%。

二、 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变化趋势分析

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与老年人口总量及其不能自理比例有关。而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一方面受各年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例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各年龄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的影响。前者是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后者则可称为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的年龄分布模式。也就是说,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与老年人口规模、结构及不能自理的年龄分布模式有关。这样,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未来的总量变化取决于几个效应:一是规模效应,即由于老年人口规模扩大而引起的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加;二是结构效应,即由于老年人口结构变化而引起的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加;三是分布效应,即由于各年龄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变化而引起的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加。

老年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可以通过人口预测得到,这里采用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的中方案人口预测结果。在没有大的社会经济变革、医疗技术革命等条件下,各年龄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应该比较稳定,这里假定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的年龄分布维持目前的模式不变。在此基础上,可对未来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本文的具体做法是:将老年人口分为城镇男性、城镇女性、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四个基本群体,每个群体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计算出相应各年龄不能自理比例,以此与通过人口预测得到的各群体2011-2050年的分年龄老年人口分别相乘,可得到每年各群体分年龄不能自理人口数,以此为基础,可计算总量、结构、速度等不同指标,主要结果介绍如下。

nlc202309051255

1.总量及占比变化趋势

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在2011-2050年期间将保持单调增长态势,前期增长速度较快,后期增长速度将放缓。根据预测,由于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影响,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将在2014年突破600万人,2029年左右突破1000万人,2041年突破1500万人,2050年达到1876万人左右。在2037年以前,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速大多保持在3%以上,2029-2030年左右甚至将可能达到或超过4%,从2038年开始,速度下降至3%以下,此后增速将逐步放缓,到2049年左右下降至2%以下(见表2)。

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比例在2032年以前基本会在目前的水平以下小幅波动,但此后很快会超过3%且一路攀升。尽管假定各年龄不能自理比例不变,但是由于老年人口内部结构的变化,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全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简称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比)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总体上,2025年之前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比会经历一次“降—升—降”的波动,2025年之后将呈单调上扬之势。由于前期大量低龄老年人口进入,在2017年以前,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比将持续小幅下降,2017年到达281%的阶段性低点。此后,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比将逐渐上升,到2021年将回升至294%,约相当于2010年的水平。然后再次下降,2025年回落至287%,但从此以后将一直保持升势,到2034年超过3%,2042年超过35%,2050年达到了388%(见表2)。

2.年龄性别结构变化趋势

与不能自理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的趋势相一致,不能自理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口在预测期内也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不能自理男性老年人口将从2011年的221万人左右,到2020年超300万人,2034年超

过500万人,2050年达到720万人左右;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口则将从2011年的320万人左右,到2024年超过500万人,2033年超过700万人,2044年超过1000万人,2050年达到1156万人左右。由于2025年以后女性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男性,因此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2025年以前基本保持稳定在69-70之间(以女性为100);2025年以后性别比则会持续下降,到2050年将下降至62左右。

随着高龄化的发展,高龄人口比重逐渐增加,高龄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占比也逐渐上升。从不能自理老年人口金字塔上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字塔身的重心逐渐上移。与2010年不能自理老年人口金字塔(见图1)相比,2030年不能自理老年人口金字塔底部明显更窄,而顶部则更宽(见图3),2050年不能自理老年人口金字塔底部进一步收窄,中上部则进一步放宽(见图4),特别是在80-87岁左右年龄段塔身拓宽程度十分明显,在女性一侧,这一年龄段各年龄占全部不能自理老人的比例都超过了3%。

3.城乡结构的变化趋势

城镇和农村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在预测期内基本上都保持上升趋势,但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上升速度快于农村。据预测,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在2013年左右将超过200万,2020年超过300万,2030年超过500万,2040年超过800万,2046年超过1000万,2050年达到1158万人左右。农村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在2016年将超过400万,2026年超过500万,2043年超过700万,到2050年约为718万(见图5)。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在整个预测期内,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速基本在3%-5%之间,最高接近6%,而农村的增速则均在3%以下,到期末甚至有可能出现下降。这是由于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老年人口规模也持续上升,而农村人口总量和老年人口均会在期内由增转降,城乡老年人口规模将出现巨大的变化,从而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导致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速快于农村。

由于城镇增速较快,因此,预测期内会发生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赶上并超过农村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城乡不能自理老年人口之比(以农村为100)在整个预测期内将快速上升,从2011年的52左右开始,到2034年超过100,即此时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将超过农村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然后继续上升,到2050年达到161左右。

从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看,在整个预测期内,农村将始终高于城镇,且二者相差的幅度有呈扩大之势。与不分城乡时类似,分城乡的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在2025年以后持续升高,城镇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将在2041年突破3%,到2050年达到338%;农村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则将在2038年突破4%,2050年达到512%(见图6)。农村高于城镇的幅度在2023年以前基本维持在08-1个百分点之间,此后逐渐走高,到2050年二者相差約175个百分点。

三、 结论与讨论

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是长期护理需求的潜在人群,也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国家人口战略研究课题组的人口预测结果分析了我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研究发现,我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多集中在72-86岁年龄段,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口明显多于男性,且不能自理比例表现出随年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大是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显著特征:农村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明显高于城镇,这一现象发生在男女老年阶段的各个年龄;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明显较高,西藏、北京等是不能自理比例较高的地区。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未来不能自理老年人口规模将快速增长,到2050年将超过1800万人,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比例在2032年以前将稳定在目前的水平以下,但此后将一路上扬;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性别比将在2025年以后持续下降,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年龄性别金字塔将随时间逐渐重心上移;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增速快于农村,并将在2034年赶上并超过农村不能自理老年人口规模。

nlc202309051255

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未来长期护理需求的格局。总体上,中高年龄段、女性、西部、农村等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在全部不能自理老年人口中占比较大,但是这部分人群恰恰是老年人口中经济支付能力较弱的人群,如何满足他们的长期护理甚至是养老服务需求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传统的依靠家庭提供护理服务的方式,在当前家庭规模小型化、人口流动加剧的情况下,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寻找社会化的制度安排。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为不能自理者提供社会保险的机制应该纳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框架,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政策措施。

从时间上看,今后约20年时间是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全部老年人口的比例较低的时期,也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最后的机遇期。这一时期,尽管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增长较快,但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都在3%以下,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期,利用总体护理负担较为稳定的情况,积极发展各项老龄事业。特别是要不断深化改革,理顺养老服务投融资体制和各项管理和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个人等各方作用,尽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养老服务格局和繁荣的养老服务市场,为随后即将到来的护理负担快速加重时期奠定重要基础。

此外,城镇化将对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城乡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总体上不能自理老年人口也表现出不断城镇化的过程,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占比将越来越高,并在20年后超过农村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占比。中国未来养老服务资源的布局必须考虑到这一重大转变发生、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具体来说,对农村养老护理资源的布局必须与城镇化规划相结合,护理资源不宜过于深入农村,而是应该布局在一些重要的城乡连接节点上,如在一些中心镇、连接县城与乡镇的主要公路沿线、县城近郊等区域,确保未来城乡皆可及,避免出现由于城乡人口结构变化而形成资源浪费和需要大量重新配置的情况。

总之,中国未来护理需求增长是一个长期趋势,在进行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趋势,早作准备。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建立老年人长期照顾政策的国际共识[EB/OL]. [2014-12-10]. http://www.who.int/publications/list/WHO_HSC_AHE_00_1/zh/.

[2] 魏華林,何玉东.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潜力研究[J]. 保险研究, 2012(7): 7-15.

[3] 宋占军,朱铭来.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测算与发展战略[C]. 2012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ur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July 18-21, 2012, Qingdao, China,2012:597-608.

[责任编辑方志]

上一篇:KTV员工试用合同下一篇:幼儿园食堂安全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