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与民营经济

2024-06-27

旅游产业与民营经济(精选十篇)

旅游产业与民营经济 篇1

一、模特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模特事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改革形势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活跃以及外来经济的一步步深入, 给模特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作为民族文化的新兴产业――中国模特业初具规模, 方兴未艾。时装模特, 礼仪模特, 平面模特, 广告模特, 汽车模特, 摄影艺术模特, 房屋促销模特等等, 似雨后春笋, 蓬勃发展.在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 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模特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应运而生的新兴文化产业.最早建立的模特表演团和模特公司也只有十几家, 而且大部分挂靠在纺织服装行业, 大型商企或基层文化馆 (站) , 模特业的独特管理和运营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发表之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北京, 上海, 东北和南方某些经济较发达省市陆续组建了一些专业模特表演团 (队) 和模特公司, 在当地政府和各方面的扶植支持下, 这些表演团体和模特公司在推进服饰文化, 扩大名牌效应, 展示艺术表演及推出新人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并且延伸到文化艺术, 新闻影视领域, 加强了国际间的往来。但是, 由于中国模特业与世界同行业接轨时间不长, 经验不足, 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 目前中国各类模特表演团, 模特公司及各类职业模特人才, 远远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 文化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 模特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影视界能够闯进奥斯卡, 具有东方魅力的我国模特登临卢浮宫顶级天桥已梦想成真, 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多民族文化大国, 理应是模特资源大国, 对模特业的深层次发展及其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地位不可低估。目前中国职业模特经营公司及模特培训机构近千家, 职业模特万余人。而全国模特爱好者约达百万计, 市场氛围之大, 人才之多, 足以名列世界之首。借鉴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 模特文化已成为一国政治, 经济, 文化, 实力的重要象征。中国模特业的建立和发展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经济, 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 每年的各类模特赛事说明了我国模特业已经在中国文化建设发展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近几年模特大赛热已不足为奇。总体上看各类赛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模特文化的发展, 一些模特新秀似娇水芙蓉脱颖而出, 使世人看到模特事业的成长, 拉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是模特产业发展的基础

1. 经济是模特产业发展的需要。

十几年前, 中国的时尚产业的发展还比较薄弱, 时尚企业还处在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 企业没有能力和精力打造品牌;中国绝大部分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也是一片混沌。如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强大, 时尚产业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中国时尚产业已经进入树立品牌阶段, 连续多年的“金顶奖”、“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的评选, 使中国拥有一大批有才华、有能力、被企业重用的优秀设计师。很多年轻的服装设计师建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 并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很多设计师走向国际时尚的前沿, 赢得了国际服装设计界的尊重。中国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团队已经建立起来, 时尚产业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强大的经济推动时尚的发展, 而时尚业的发达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强盛。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时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或多个代言人的形象推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们对时尚产业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和丰富, 中国模特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2. 我国经济水平制约模特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主要是模特经济公司的规模普遍偏小, 习惯于单一的展示演出, 潜在效应尚未开发。运行不规范, 行业归口管理机制尚需建立。模特产业的规模目前市场状况还很有限, 运作也不十分规范。模特产业的结构缺陷还表现在模特经纪人市场和模特市场的发展不足。中国的模特经纪人缺少专业的培训机制和模特文化经纪人培训教育机构。行业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拓宽模特业发展的环境空间, 增强模特艺术的辐射力, 实现模特资源共享, 发展模特市场。对于服装产业经济与模特大赛之间的相互提升, 利用共同资源发扬彼此优势的成功案例——石狮, 连续两届中国模特之星的成功举办, 中山沙溪的休闲装基地的地位得以巩固, 第八届中国模特之星大赛让人们记住了嵊州——中国领带之都。而这些凭借强大的生产设计能力形成优势产业的服装基地, 也让中国的专业模特赛事迅速的成熟起来, 近年来活跃在T台的优秀的模特都诞生在各个服装基地中。这势必会激发中国模特市场的活力, 也为模特行业带来更多的商机。作为新世纪的大国, 模特产业链带来的效应远不止上面的例子所提到。中国模特产业必将出现更适合于市场需求、适合与中国国情的发展新格局。

3. 中国模特产业发展的机遇。

随着GDP和居民收入总量的不断增加, “十五”期间的模特市场的发展环境至少会优于“九五”期间, 这就为模特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模特产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 产品消费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那么, 模特产业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当前, 中国社会正处全面转型期, 即由不发达状态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的转变的历史时期。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呈现持续的、逐步加快的增长态势。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看, 在发展初期为第二产业直接服务的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行业会有一个快速发展, 但是随后, 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会逐步减慢, 而那些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行业, 如教育、文化、服务等行业会有一个持续的、快速的发展。模特产业在中国是个新兴产业, 但这个产业却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度迅猛发展着。中国时尚产业已经进入树立品牌阶段, 服装品牌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无疑也为模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消费者已经进入品牌消费时代消费者已经了解到, 品牌就是质量的保证, 也是一个人身份的体现。作为一个品牌的代言人, 他必须符合其消费群体的欣赏品味和审美要求, 完美地表达品牌和设计师的要传达的理念。可以说, 中国消费者本身着装水平的提高也会大大促进中国模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中国模特产业发展出路

中国模特事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时装业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1989年~1999年这十年, 中国模特事业开始进入了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探索、整合、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中国模特界以大赛为龙头、以服务品牌为依托、以模特经纪代理为运作机制, 逐渐形成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模特行业发展之路。

1. 提升模特业国际化程度, 健全模特经纪管理体制。

中国模特业要发展首先要进入国际市场大循环, 同时也要以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以中国服装业的工业化为前提, 而国内服装业的工业化需要外来的刺激, 需要国际品牌的接纳, 而国际品牌使用中国模特能带动国内企业慢慢接受以正规化的模式运用模特做宣传, 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从而推动国内品牌经营走上规范化。随着中国模特业的不断发展, 向世界接轨的步伐迈得更大, 中国模特业的管理体制要相应跟上。模特表演是一种市场行为, 模特代理公司的资格认证、管理方式、经纪事务、法律责任、营销范围以及市场竞争战略等都应有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的、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2. 优化模特业发展环境, 搭建模特展示与交流平台。

模特业的发展需要许多相关产业的支持, 如文化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展览业、出版业、服装业等, 没有这些产业的有效支持, 协调配合, 无法使模特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成熟的时尚中心必定是时尚信息发布中心。模特经纪公司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模特业的发展。模特产业虽然也是时尚产业链中的一环, 但是产业链中最后的一环。因为只有当某一个企业有创作品牌的需求时, 他才有模特需求的可能。也即模特产业是为时尚产业提供服务的一个产业, 服务群体对于模特行业的关注和热情, 对活跃模特市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年举办国际服装博览会、国际设计师大赛、名模大赛等高档次、高水平的展会赛事, 为模特的发展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拓展产业优化途径, 推动模特业与相关产业发展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

3. 建立院校专业培养、经纪公司运作机制, 制订相关管理章程, 促进模特业规范化发展。

区域经济与产业 篇2

2002年,农垦经济在战略性调整中走出低谷。全国农垦系统全年盈利超过13亿元,一举扭转了连续5年亏损的困难局面。2002年农垦系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40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收入在职工自营经济收入未完全计入的情况下达3375元,比上年增长5.6%。

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增至372家

包括四川新希望集团、北京汇源饮料集团、新疆屯河股份公司和内蒙古蒙牛乳业等在内的235家企业,今天进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与此同时,首批15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有14家企业因监测不合格被淘汰出局。这个“家族”的成员增加到372个。

监测表明,2001年,第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2.6亿元,平均销售收入7.9亿元,比1999年分别提高了26.3%和27.2%,企业发展实力增强。许多企业在装备水平、生产方面已列全国同行业前茅。

2400多万农村人口告别饮水难

经过3年奋战,到2002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2423万人的饮水解困任务。3年来,国家共投资57亿元,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51亿元,共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58万处。

去年全国造林绿化突破1亿亩

2002年,全国共完成造林面积1.12亿亩,是2001年全年总任务的1.6倍;造林平均核实率达到95%以上,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全年退耕还林工程完成619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963万亩;全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5.4亿人次,植树23亿株。

我国水资源偏紧

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我国黄淮河及内陆河流域有11个省、区、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确定的175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9个地区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

烟草业去年税利增收200亿

我国烟草行业2002年全行业累计生产卷烟344.9万箱,比上年增长1.3%;累计批发销售卷烟3498.5万箱,比上年增长2.9%;实现工商税利14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0亿元。

津经济开发区产值逾千亿元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21万元。2002年,天津开发区工业产值完成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30%。按增加值计算,天津开发区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21万吨。

北京将建微电子6大产业

北京将在微电子方面重点打造6大未来产业,即网络机产业、数字高清晰电视产业、IC卡产业、数码相机产业、通信产业、信息安全产业。

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冯海在谈到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新的发展时表示,北京要以战略性产品为基础打造未来产业。因为集成电路设计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身份证IC卡的正式应用,将是10亿张计的数量、百亿元计的销售额。此外,读卡机及其系统将有成倍的产值;未来数字电视传输的实现,全国将有近5亿台电视机被更换,所有编录、传输装置也都全部换代,产品产值将是千亿量级的;2008年奥运会也将为数码相机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

河南GDP去年增长9.5%达到6163亿元

去年,全年GDP实现6163亿元,同比增长9.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左右。

私企经沪出口值达35亿美元

2002年,私营企业经上海口岸出口35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2倍,成为上海口岸全年出口的最大亮点。

香港去年吸引外资220亿美元仅次于内地

去年香港共吸引外来直接投资高达220亿美元,这一成绩在亚太区仅次于中国内地。祖国内地去年吸引了超过400亿美元的外来直接投资,而香港则为220亿美元。香港这一成绩,是亚洲区第3位至第6位地区吸引外资的总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香港一直在亚洲区稳占外来直接投资第2位,仅次于祖国内地。

外汇储备余额2864亿美元

据统计显示,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较多、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截至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286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34.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全年外汇储备累计增加742亿美元,比上年多增276亿美元。

2002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逾9400万人

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关系研究 篇3

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越来越频繁的冲突促使一批新的学科诞生:环境生态学、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态化学、微生物生态学、工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等, 将自然生态原理运用到人类各种经济活动研究, 重视和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性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发展潮流。但是, 以产业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产业经济学, 在研究产业与环境关系方面却相对滞后, 基础研究薄弱, 缺乏系统化深入研究。产业生态学的发展填补了产业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空白。

2 产业生态解析

产业生态 (Industrial Ecology) 最早起源于1969年, 美国学者艾尔斯 (R.U.Ayres) 在研究物质材料流动时, 首创性的提出“产业代谢” (Industrial metabolism) 的概念 (Ayres R.U., Kneese AV.1969) , 在此基础上艾尔斯于1972年提出更具划时代意义的“产业生态” (Industrial Ecology) 概念 (R.U.Ayres, 1989) 。1989年, 《科学美国》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由Frosch与Gallopoulos发表的经典论文《制造业的战略》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 , 更加明确了“产业生态学”这一概念, 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 (Frosch, R.A., Gallopoulos, N.E., 1989) 。文中指出:“…传统的产业活动模式…应当转型为一个更为完整的模式:产业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能源和物质消耗被优化, 废物排放最小化, 而且, 一个生产流程的废液…变为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材料” Frosch与Gallopoulos进一步提出更为广泛的产业生态系统方法, 不仅包括改变制造产业而且包括人类需求和消费模式的改变, 以及产品购买使用后的处理方法和政府规制 (E.M.Harper, T.E.Graedel, 2004) 。该论文深化普及了产业生态系统这个概念, 并阐述到产业生态学是一门把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层递消耗、可持续太阳能等生态系统原理应用在产业系统中, 从而使产业系统更具可持续性的学科 (Watanabe C, 1972) 。时至今日, 该文依然是产业生态学研究领域中最常被引用的文献之一, 是产业生态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产业生态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 由于各学科研究角度不同, 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除了其自身研究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之外, 部分原因是人类产业系统远不如自然生态系统那样成熟。按照T.E.Graedel和B.R.Allenby (2003) 的定义, 产业生态是为评价和减少产业对环境影响, 处理产业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该定义认为, 产业生态既是一门包括对工业生产工序、产品和服务 (兼顾产品和环境影响) 设计的技术, 也是一门包括人类文化、个人活动以及社会制度 (决定技术社会和环境相互作用) 的社会科学;产业生态要求不是孤立而是协调的看待产业系统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Thomas P.Seager (2001) 将产业生态定义为人类产业系统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 (或分支科学) , 产业代谢是转换物质和能源 (可转换能exergy) 的经济过程, 产业生态系统是基于自然类比的企业系统或群体。Socolow 则提出产业生态是“试图平衡地球工业文明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改善单一产业集合与自然环境的关系”。Socolow和Commoner认为:产业生态应该包括任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如农业、信息技术等) 而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 而且自然与产业不是互相分离独立的系统而是相互连接的整体, 尽管其内在关系模型的理论基础还不确定 (T.P.Seager, T.L.Theis, 2002) ;国际电力与电子工程研究所 (IEEE) 在“持续发展与产业生态白皮书”报告中指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探讨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以及它们同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 是研究可持续能力的科学 (IEEE, 2000) 。Norman Scott (2004) 则认为, 产业生态是从系统科学中吸取分析和综合方法而来的一个系统方法, 这一系统方法把产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从区域到全球) 作为一个整体, 通过重新设计产业活动, 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减少到能持续发展的水平。

尽管目前产业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还很不完善, 定义并不统一, 甚至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分析框架, 但是, 产业生态作为研究人类产业系统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 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不难看出, 产业生态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各种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 (Allenby, 1994;Audra J Potts Carr, 1998;Allenby, 1999a, xi;T·P· Seageret al, 2002;Ralf Isenmann, 2003) ;由此看来, 产业生态是专门研究产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相互关系, 更广泛意义上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根据Graedel 和Allenby的定义, 产业的外延非常广泛, 它涵盖了人类各种活动, 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者对产品使用及废弃物处置等活动, 其研究范围包括人类生存和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各种影响, 产业生态为协调技术、工业生产和消费行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系统。Graedel 和Allenby 认为, 产业生态是人类有意识理性地在自然承载力内, 维护和保持一个持续的经济、文化和技术演变的方法, 它要求产业系统不能与其周围的环境系统割裂开来, 而是结合周围环境从系统角度出发, 自原始材料到最终物质、组成、产品以至于最后丢弃物, 优化所有物质循环, 优化的因素包括资源、能源和资本。

3 产业经济学研究范畴

经济未来与产业创新 篇4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始人

汤 敏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李稻葵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杨 帆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

林永青 价值中国网创始人、CEO、价值中国商学院院长

朱 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

在一场以“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为主题的午餐会上,包括国内经济学界的重量级人物茅于轼、汤敏、李稻葵等在内的多位知名学者,与投资家和企业家一同探讨事关中国发展的长远问题。其间涉及到了“中国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话题。

主持研讨的是价值中国网创始人林永青。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学家管清友因故没有到场,在看到会后整理的精彩观点后,心有戚戚,写下如下感想:

从先秦以来中国历史的长周期来看,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历史学家唐德刚所说的“历史三峡”;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史的变迁来看,当下中国正处于迈向国家制度建设时代的门槛之上。改革,是进行时,而非过去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设一个经济学家奥尔森所说的“强化市场型政府”。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现代国家哲学和制度的建设和创立。

中国的挑战,不在经济领域,而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不在短期,而在长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但是,经济学家早已做过预警:增长未必带来发展。今天的中国,人们对于腐败、环保、自由的关注,丝毫不亚于对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内外环境不同的是,如果我们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撬动存量,改善分配,优化制度,那么长期的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挑战将吞噬之前三十年经济改革的成果,乃至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和权贵资本主义。

中国的改革,仍需要渐进式地逐步推进,但需要给予民众信心。设立清晰的目标,让民众参与之,汲取民间智慧;公布时间表,让民众期待之,获得广泛支持;明确一揽子改革方案,让民众认同之,争取时间和空间。国情复杂,不允许我们使用“休克疗法”。在渐进式的改革过程中,要明确“摸着石头过河”的对岸是什么。

制度重于技术,技术进步促进制度改善。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国家放松管制的一个极好的案例。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它还是一种商业模式、技术形态、基础平台,让市场竞争体制变成了市场竞合体制。技术革命是公平的,它让中国不需要经历“赶超战略”而直接与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国家治理的思路和模式,倒逼国家制度建设,以后也将极大推动中国的进步步伐。

中国宏观经济的趋势分析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始人):首先当前整个经济形势不见得那么急切。大量呼声说改革不能推迟,我感觉还不到那个地步。我希望我们改革要稳步走。鸦片战争以来180年,只有最近30年中国人才享受和平和繁荣。没有内部动乱和外部入侵,百姓生活和收入都有所提高。但中国改革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制度问题,就是严格的产权保护机制。

再说说美国最近非常规能源带来了新发展。美国能源价格下降,极大降低了运行成本,美国就业增长率都开始恢复,对世界格局有重大影响。首先美国花了很大的军事力量在中东,现在对中东的依赖性在降低。对重要产油国和用油国的俄罗斯和中国的影响也非常大。美国的发展跟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能源投资回报率很慢,都得花十年以上,面临巨大的风险。美国的制度能够保护这样非常规能源的开发。从长远看中国经济发展,也要有很严格的产权保护,为创新建立良好环境。

杨帆(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美国人认为2008年危机过去了,新一轮危机又开始了,说有六大经济泡沫相继破灭,最后一个是黄金。上礼拜真就出现了黄金暴跌。用金融的非均衡思维,黄金都可以跌,还有什么东西不可以跌?第一我担心中国的房地产,第二是人民币什么时候出现贬值。1994年我最早就说人民币要升值。去年看国际舆论,认为人民币升值升得差不多了。我比较担心2016、2017年。

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的不确定性都增长很快,未来人民币出境,一定时候会出现两个人民币市场,大陆和香港。那么什么时候出现贬值预期?这个和美国量化宽松什么时候停止有关,和美国新工业革命什么时候比较大的进展有关。中国可能很难避免一次金融风险,是大是小,什么形式发生,那要看我们宏观调控的水平。

黄剑平(著名投资银行家,剑平国际董事长):我的研究框架从时空观来谈。时间上,我们还会像过去那30年那么幸运,因为我们跟美国和欧盟两个最大经济体不在一条线上,是互补的。美国人要搞全球化,实际上最大受益者是我们。美国人要把亚太军事搞到中国来,最大受益者也是我们。时间上,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一时还上不来。空间上,我把空间看成拥有感,不是拥有比例。各种企业都一样。比如一个人可以决定一个企业,动力在于经济活动的拥有感。未来十年我们还会继续创造财富,从空间和时间上继续会得到前30年得到的。

我做能源研究和技术,也认为需要制度保证。美国能源技术创新持续两百年,因为如果房子是我的,底下的东西就是我的,可以拥有。每年美国打200万口油井,我们中石油、中石化却规定只能它们打,于是一口井都不会打,一个技术都没有。美国不是大公司搞的技术,而是千家万户,“机制”就是他的房子底下。但今天中国运气好,实际上中国非常规能源大概50%可开采,应该在准噶尔盆地,我是乐观派。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我觉得中国未来十年,二八分。经济问题占20%,社会和政治问题占80%。为什么?因为中国仍然是人均发展水平非常低的经济体,按当前实际汇率计算,只是美国的20%,而且市场经济基本深入人心,老百姓能接受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还很大,就算非常不幸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再换个角度,为什么经济问题不太?因为整个国家的公共财政,不像美国、英国的财政危机是因为政府没钱,相反中国政府手里控制的财力很多,财政不会出现颠覆性。财政问题只是效率高不高和好不好的问题,不会大规模崩溃。再加上新一代领导人,经济学素养比上几代领导人都强很多。

大的问题是国内社会矛盾、和国际上的中国危胁论,两件事情交织在一起。社会矛盾、舆论环境种种方面都会恶化,反而使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难以推进。考验领导人的智慧和勇气,突破既有利益格局和意识形态格局,要及时推进争议比较小的改革,让改革尽快产生红利,从而再推动下一轮改革,一波一波地改革不掉链子,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途径。

汤敏(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金常务副理事长):现在经济学家都变成社会学家,关心社会问题。我现在做公益面对弱势群体,六千万农民工,想想都可怕。没有前途,回又回不去,城市又住不下,个人发展、结婚生子,都是很大问题;而且农民工50%都是90后、80后。

现在老百姓跟官员的利益不一致,老百姓更关心PM2.5、食品安全,官员更关心GDP。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不能反映到官员的政绩或机制里。20多年前,问题没那么严重,现在越来越难。那时温饱还没解决,现在吃饱了、小康了,人们追求更多了。怎么办?我提出一种想法,就是执政的基础设施问题。比如用社会学方式多做民意调查,反映民意。

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茅于轼:几位发言非常精彩。我同意杨帆说的危机不可避免,像房地产问题和银行坏帐;我也同意李稻葵说的,没什么了不起,爆发就爆发,因为中国跟西方不同,我们政府手里有大量的资产,有3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还有大量的土地、国有企业。

改革关系到根本利益,我也觉得比较难。但我认为中国始终是开放的,这就是了不起的事!中国政府官员和老百姓,对外面世界都了解得很清楚,所以普世价值,你认也好、不认也好,不断地影响中国,中国所有的进步都跟这个有关系。所以大趋势你抵制不了,你可能得益于一时,但从长远来看这条路是必然的,就是整个国家的民主化、法治化、保护人权,我是比较乐观的。

杨帆:我站在社会主义者和国家主义者立场,也认为确实要推行民主法治,这样左右两方有共识。经济不确定性咱们都知道,问题是危机爆不爆发,实际取决于政治上确定还是不确定。房地产要崩盘实际是两条,一货币政策宽松,二人民币贬值预期出现。和刚性需求一点关系没有,别被房地产商左右。另一方面,政府改革确确实实很糟糕,确实没有共识,本来已经达成共识的事,最近好像又没共识了。

黄剑平:我讲个观点,70亿人口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这件事情是不科学的。让70亿人都高兴,基本上不可能。于是才会有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凯恩斯“政府的手”,借无限的钱养无限的人。我甚至认为二战后,各国基本是在贿赂无产阶级,让他们不革命,于是借钱给他们福利,到现在要买单了。于是原来怎么样,现在就不能怎么样。

我还是谈“拥有感”。大部分80后、90后这批人拥有感绝对是零,不管家里有钱没钱。虽然几千年来在中国人里,80后是第一次,不会饿死、不会冻死的一代人。世界银行统计超过76%中国大学毕业生要考公务员,他们是为了拥有政府吗?根本不是,只是希望获得更多福利。中国的问题,不管宏观的微观的,不管公民的还是政府的,都要改革出拥有感。

李稻葵:改革到底还有没有动力、共识?我想任何改革,不管是邓小平、撒切尔夫人、里根的,都不可能有100%的共识,任何改革都有利益集团阻挠,否则就不是改革。改革最基本的动因是什么?还是问题导向、甚至危机导向。出了问题、危机就必须要解决。

改革会以什么方式推进?作为学者,我们不参与改革,是旁观者、预测者。现在最多的问题无非就是政府财政、国有企业、房地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交织。这些问题不解决,老百姓不满意,网民不满意,这样逼着政府出一些政策、一些根本的改革,这是未来改革最可能走的路径。我预测这届政府会抓住重点问题一点一点地改,而不是突然的、全面的改革。比如国有企业有利益集团,改革很难,但如果国家财政连续三四年出现3%、4%的赤字,如果地方债务严重加剧,政府就不得不去卖一部分的国有企业,等于给国有企业松绑。亏本的国企卖掉、关闭,跟朱镕基改革一样。

汤敏:现在跟30年前不一样,30年前没个人利益,但都在经济崩溃边缘。当时意识形态束缚一被打破,邓小平一言九鼎,很容易形成改革共识。现在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国企都有利益,牵一发动全身,怎么办?西方国家用选举的办法,每四年选一次,把民意清晰地表达出来。中国不搞选举,所以我提一个想法,我们可以做一系列很好的民意调查,部分弥补现在对民意了解不足的问题。这在西方已习以为常。美国总统办公室每年就有三百多次民意调查,大的小的,几乎每天一个。这样尽管有少数人在闹,他知道这是少数的,他心里有底,他就敢跟这些舆论对着干。

产业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许晨晔(腾讯公司主要创办人、首席信息官):企业发展创新、技术创新,要从社会教育层面开始。国外学校是让小孩学得很简单,更多是培养兴趣和自我学习。相反,中国学生到底有多少人能主动学习?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思想,多少学校或家长会鼓励?美国这几十年发展,其它行业都较稳定,只有IT互联网是超速发展,这部分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近30%。这就是创新和教育带来的结果。

未来的竞争还是创新竞争和教育竞争。如果教育机制把人的创新能力都扼杀掉,中国将来跟别的国家竞争会非常危险。现在整个社会的学习很被动,我们上飞机拿了iPad看电影,外国人是拿本书看,无论从学习到阅读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很有主动性。任何创新前提是先把我们的教育改为主动性学习,创造一些教育方法。

互联网思想家麦克卢汉六十年代就提出了“地球村”。2000年他去世时,《纽约时报》评论:经过50多年,全世界终于“已经”赶上了麦克卢汉。宏观讲,全球化的今天,互联网也是一个不同经济体之间展开竞争与合作最主要社会载体:思想交流、学习与教育、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商业竞争与协作,全在里面了。

刘畅(腾讯公司副总裁、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再是今天的重要问题了,本身中国经济的起点也低,可以产生出速度,未来十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更加重要!作为互联网企业,我们很感谢过去十年给我们创造的好环境,改革开放我们是受益者,新技术给社会也带来很多价值,所以我们也特别希望中国社会未来持续地改革和创新。

看移动互联,中国新经济史无前例处于跟全球同步、甚至超前,但这种机会转瞬即逝。中国已错过前两次产业革命,现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从互联网和新技术产生的,尤其从PC转到移动互联网,必须抓住机会。五年前,中国互联网还是拷贝美国模式,移动互联网我们已经跟世界顶级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世界顶尖企业如Facebook都没有微信这样的创新产品。

经济学家谈产业结构调整,我认为政府应当把注意力从传统经济转移到更多地支持新经济,中国互联网产业在世界上是有话语权的,这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我们不能错失未来十年,以新经济、互联网为切入点的一种结构调整。互联网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具体产业,而是经济的基础环境和整个商业运营的基础平台。

可持续发展方面,互联网也有巨大贡献。我们提倡低碳经济,而互联网是“无碳经济”,基本不存在污染或高能耗。低碳节能和可持续,本质就是创新地“使用更多的知识和更少的物质”。

张晓峰(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曾任联合国工业组织创业孵化中心中国秘书长):我们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而我长期在思考不确定性后面确定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第一是发展要素,即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创新说到底是知识创新,智力资本的运用创新。大趋势就是让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让知识超越资本!

第二是关系重塑。企业要跳出仅仅关注客户关系管理的单一模式,转向更广泛的视角,比如合作管理、社会管理。像腾讯让更多用户参与到创新,像价值中国网正在进行社会化知识服务。

第三是生态。以协同方式,搭建创业平台、企业家沟通平台、创新和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平台,就是搭建大的生态环境,价值创造就可以预期。像怎么看待未来,向全社会专家寻求智慧?引领思想市场?都是生态化。

第四是敬畏和关怀。敬畏将成为商业的竞争趋势。从现象到逻辑,我们就会产生对客户的敬畏,对合作关系、共同创造和价值方的敬畏。要对世界永远有一种敬畏感,不要只做零和游戏。再说关怀,社会要对弱势群体、对企业家精神、对创业者关怀;企业要对客户价值、客户体验关怀,对生态体系的自组织成长进行关怀。

朱敏(青年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今天会议的不少争论,未来可能会写入转型思想史。这是食物盛宴,更是思想盛宴。中国正处于大转型前夕,转型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是时候进行一些准备,特别是建立“思想市场”的准备。这种思想市场、思想交易恰恰在中国最缺乏,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君主时代,君师分离。君主是“天子”,管辖万物;但旁边有个导师,拥有国家意识形态的解释权和维护权。二者分离,不会创造诸如“唐太宗思想”或“宋太祖理论”。“文革”出现“君师合一”,知识分子就没有了自信。虽然现在这种意识形态已经式微,但知识分子阶层的拥有感还未建立起来,还有言论一味维护“传统正当性”;还是有利益在里面,知识分子也不容易。

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分析研究 篇5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的旅游业发展的越来越快,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面临着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尤其是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旅游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冲击,当然与之伴随而来的就是非常大的机遇和契机。所以中国的旅游业必须要与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尽快的适应,就必须要能够创建一条旅游经济现代化的道路。所谓的旅游经济现代化除了包括经济上的现代化之外,同时还囊括了整个社会以及文化的现代化。旅游经济现代化的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将经济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处理好,而要想将这一问题解决好,就必须要认真地研究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二、文化与旅游

(一)旅游属于一种文化活动

从本质上而言,旅游属于一种文化活动旅游与文化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从一开始旅游就属于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从广义上来讲,文化指的是在生活以及生产当中人们创造出来的包括精神财富以及物质财富在内的总和,同时也是能够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人类只有在物质方面得到基本的满足之后,才会产生物质性的文化,并且使个体进一步的发展自身的情感、心理以及意识等,最终将精神性文化创造出来。从狭义上来讲,所谓的文化指的就是精神层面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同时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的过程就是在对自己的生存空间进行拓展,从而能够使自己进入最佳的生存状态下的一种努力。

1、旅游就是审美

人的移动就是旅游的外在表现,而文化的交流和创造却是旅游的内在本质,其属于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也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起到一种有效推动作用的手段。从现代意义上来讲,旅游就是审美和求知。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获取更多新的生命源泉、超越有限空间以及开拓视野,并且对自身的生存条件进行积极的改善,最终能够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提升和完善。总之,旅游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以及自由的文化活动,人类可以通过这种活动将自身特有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也将自身的生命潜能和生命激情激发出来。

作为一项审美活动,旅游就是对社会美、艺术美以及自然美的综合性审美反映,因此其本身属于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其不仅是消费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文化的过程。比如人文景观属于美学文化的综合创造,其能够通过人这个中介因素从而能够有效地融合文化因素以及自然因素,这样才将生命的意义和魅力赋予了文化艺术。

2、旅游就是求知

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人的水平能力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只有具备一定文化内涵的人才能够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规律以及神秘而巨大的生命力发现出来。立足于这种角度我们可以发现,旅游属于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其同时也具备多元化文化的含义。满足生存条件之后的人类对生活质量最优化的追求,不断创造和升华自己的情感和精神、认知和审美以及感性和理性的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有效地推动旅游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因素以及内在动机。

(二)旅游的灵魂就是文化

1、旅游属于一种经济活动

旅游作为一座经济大厦,其主要基础就是文化。通常可以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而其中文化创造的产物就是人文景观,而文化也是其主要的内容。立足于这一层面,我们可以说旅游就是以该民族、该地区以及该国的文化从而对游客进行招揽,最终能够获取一定经济效益的文化经济。而对于国内的游客来说,旅游文化就是以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将外地探亲慕名者吸引过来;而国外的游客更是被旅游国所独有的人文古迹及民族文化吸引过来。因此,要想有效的发展旅游经济,都必须要具备具有吸引魅力以及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2、旅游是经济与文化的有效结合

旅游经济除了属于一种经济活动之外,同时其还是一种有效的结合,经济与文化结合的典型文化经济。严格的来讲,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并不是旅游文化,而是必须要具备有着较高精神需求和文化观念的游客进行的观赏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自身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的因素渗透在旅游的整个过程当中,而在旅游当中物质属于必要的条件以及保障因素,但其并非是旅游过程所追求的真正目标,而是为了能够实现旅游这样一种更高需求的途径和手段。除了单纯的经济活动之外,旅游产业发展的其余活动都与旅游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且共同的属于旅游文化系统。旅游的根本宗旨就是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只有在旅游的具体活动以及组织规划当中融入到文化的内容,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3、文化性旅游经济将取代经济型的旅游

现在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的水平越来越高,并且用文化性的旅游经济取代经济型的旅游,这充分的适应了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以及人类旅游发展的趋势。现在逐渐的形成了很多新的旅游观念,比如共同发展意识、和平进步、生态环境意识等。现代的新的旅游是以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作为底蕴,以独具特色的资源作为基础这样的一种文化旅游。根据相关的研究报道显示,现在有一半以上的国际旅客都是为了当地的艺术欣赏、文化娱乐或者文化古迹等而来的,历史纪念地是对他们产生吸引力最多的一种文化吸引物。总之,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文化旅游现在正在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而且其次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因此,未来的旅游景点项目以及旅游景点的开发,都必须要使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精神享受得到充分的满足。只有对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景点进行大力的开发和发展,才能够将旅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很好的解决掉。

三、旅游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文化

经济和文化的相互整合在现代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旅游产品的规划和创设、旅游商品的营销和设计、旅游饭店的管理和经营、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都贯穿着经济和文化的相互整合。总之,作为一种文化型产业,旅游当中的文化和经济已经出现了高度的一体化特点,而且这已经成为了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文化在旅游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旅游当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旅游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结构和方向也受到了文化的极大制约。旅游需求的层面来看,现代旅游追求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文化,精神和文化已经变成了旅游者的重点关注内容和重要的消费基础需求;进行旅游产业经营的主要目的就是经济盈利,现代旅游景点必须要将文化内容提供出来,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的盈利,所以旅游的设计者以及经营者必须要对文化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并且在旅游的各个部门和领域当中充分的渗入文化因素。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不等于说经济特征就在旅游文化当中丧失了,旅游者直接决定了旅游文化的经济性,由于旅游者的存在,就能够保证旅游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旅游文化经济和旅游经济文化两者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同时还具有相互作用的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两者体现了相互体现、相互制约以及相互支持的互动性。

(二)旅游文化的经济内涵

要想推动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就必须要对旅游文化进行优先发展。我们可以预见,传统的资源优势在未来的旅游经济竞争当中将被人为的相对优势所取代,只有拥有人才并且将知识文化掌握住,才能够将竞争的制控点牢牢的把握住。与此同时,旅游商品当中包含着多少文化附加值以及文化含量也对该商品在未来的旅游市场当中的优胜劣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这种情况,我国要想扮演重要的国际旅游市场角色,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旅游文化滞后的情况消除掉,对旅游文化的建设和投入予以充分的重视。尤其是我国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经济相对落后,因此要想在旅游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致力于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的建设。

1、旅游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总和

旅游文化包括旅游媒体、旅游客体以及旅游主体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以及物质文明成果,同时旅游文化这主要依据就是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主要的依托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旅游文化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文化,旅游文化一旦形成,不仅能够充分地体现原文化的审美价值,才能够有效的发展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旅游文化不仅具备全新性,同时还具备独立性,其在形成的时候就将自身的个性显露了出来,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要想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就需要承担起致力于旅游格调以及旅游品位不断提升的任务,同时还要有效的结合相关的旅游文化载体。

2、旅游文化具有多样性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的文化特征十分鲜明,其主要特征包括综合性与多样性、服务性与经济性、继承性与创造性。综合性与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旅游文化就是有机的结合与旅游具有密切关系的各种文化,而且旅游文化还体现出消费的层次性、广泛性以及形态的多样性。服务性与经济性一方面表现为游客会由于优质的服务而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安慰,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实用功利性,旅游文化利用各种文化功能能够使游客的文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能够获得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继承性与创造性一方面表现为旅游文化对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成分和合理内核进行了继承,这样才能够具备一定的基础,同时旅游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当中也体现出了历代相续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为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动态文化,其开放性非常强,必须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开发和创新各种文化,因此才能够产生极强的吸引力。

3、旅游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作为一种经济文化现象,旅游本身具有较广的外延涉及面以及极为丰富的内涵。通过旅游可以使游客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得以提升,这样就能够使旅游的价值和社会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而旅游经济文化当中的环境文化则是由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等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其能够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文化的整体水平由于具备和谐雅致的环境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能够有效的保证可以实现旅游各方面的价值,尤其是能够实现旅客们旅游精神价值追求。除此之外,旅游还包括人际组织关系、国际关系、社会环境以及政治氛围等,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协调并且统一这些关系,才可以保证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结语

物流产业与经济协同发展 篇6

1. 定性分析

许多研究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全局具有明显带动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明显地降低交易成本。其一,物流产业的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其二,物流产业还可以普遍降低由于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成本。由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经常性的沟通与合作,可使搜寻信息方面的费用大大降低;个性化服务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和承诺,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从而避免仲裁、法律诉讼等行为所产生的费用。

(2)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促成新的产业形态的产生并优化产业结构。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物流产业是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具有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物流产业发展带来的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物流产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国民经济和国家竞争力的加速器。现代物流产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使先进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新兴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成为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形式发展的引擎和条件。

2. 散点图

资料来源: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中国物流信息中心;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注:物流需求系数指单位GDP所需的社会物流总额(x/y)。

利用表1中的数据,将1991年以来社会物流总额与GDP总额绘制在平面坐标上,得到社会物流总额对GDP影响的散点图(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这些点大体上散布在一条直线的上下或周围,并且整体的趋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也就是说,社会物流总额与GDP呈线性且大致正相关的关系。

3.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对表1中的变量社会物流总额(x)和GDP(y)进行回归,对运行结果分析如下:

(1)相关分析

通过计算得相关系数

这说明社会物流总额与GDP是高度正相关的关系,GDP随着物流总额的增加而增加。这正验证了前面的分析结论。

(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由运行结果可得:

因此,社会物流总额与GDP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由回归方程可以得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额每增加1亿元,GDP会相应增加0.33亿元,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若以社会物流总额为因变量,以GDP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可得回归方程为:

由回归方程可知,G D P每增加1亿元,会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加2.82亿元,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具有拉动作用。

(3)标准误差

R-s qu a r e d以及Adju s t e d R-s qu a r e d分别为0.924965和0.918712,与1比较接近,因此,该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比较好。

(5)检验

取,得t0.05=2.306,tb=12.16>t0.05=2.306,因此,回归系数显著。

(6)检验

统计量的伴随概率Prob.of F<0.05,因此方程亦显著。

(7)预测

社会物流总额与GDP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了上述检验,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已知2005年社会物流总额为48.1亿元,则带入回归方程可以求得2005年的GDP为

4. 结论

(1)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是正相关的关系。由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促进经济的增长,每一单位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会引起0.33个单位的GDP的增长。物流产业的发展在增加自身产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其他环节的成本,提高了其他环节的产出水平,因而双方面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也正符合了物流“第三利润源泉”的说法。

另外,物流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当前,国民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拉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2.82个百分点,这既说明物流发展与经济发展成正比,也说明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2)单位GDP对物流的需求系数逐年增加。物流需求系数是指单位GDP所需的社会物流总额。1991年物流需求系数为1∶1.40,到2001年增加到1∶2.00,2004年增加到1∶2.80,比1991年高出了一倍。可见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物流的发展,这是一个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也反映出通过流通现代化推动工业现代化的必然规律。

(3)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率快于GDP的增长率。由表1中的数据可见,1992年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率为29.3%,而GDP的增长率为14.2%,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率几乎是GDP增长率的两倍。一直到1995年都保持高于两倍的关系。1996年至1999年,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率逐渐减缓,低于GDP的增长率。从2000年开始又逐渐回升,再次超过GDP的增长率,并且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我国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已占中国物流市场的10%左右。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必然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业直接创造了时间与空间的价值,创造了国民收入,扩大了经济总量。

二、经济发展降低物流成本

1. 定性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企业更多的是注重发挥其核心业务,即他们擅长的、具有差别化优势的业务;其他业务通过从企业外部采购,即“资源外购”获得,作为生产型企业非核心竞争能力的物流部门开始与企业本身相脱离,成为独立发展的物流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在本土进行研制和生产,然后再到全球范围销售的运作模式,这“一购一销”模式离不开物流产业。因此,从现代国际发展情形看,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物流产业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经济发展与物流总成本的投入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2. 散点图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3—2004)。

利用表2中的数据,将1980年以来美国GDP与物流总成本绘制在平面坐标中,得到GDP对物流总成本的影响散点图(见图2)。由图2可见,GDP与物流总成本分布在一条直线的上下或周围,并且这条直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说明二者之间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

3.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对表2中的变量GDP(x)和物流总成本(y)进行回归,对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1)相关分析

物流总成本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r=0.71

物流总成本与GDP中度相关。

(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2423.73+0.069x

上述模型表明,随着GDP的增加,物流总成本也是增加的。GDP每增加一单位,对物流总成本的需求是0.069单位。

(3)标准误差

SE=354.958

(4)R2

R-s quare d以及Adjust e d R-s quare d分别为0.96234和0.960628,与1比较接近,因此,该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比较好。

(5)检验

取,得t0.05=2.306,tb=23.71019>t0.05=2.306,因此,回归系数显著。

(6)检验

统计量的伴随概率Prob.of F<0.05,因此方程亦显著。

4. 结论

(1)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越高,物流支出也越多。即社会物流总成本随着GDP的增加而同时增加,所以社会物流总成本的绝对值是年年增加的(如表2中数据)。1980年美国物流总成本为4510亿美元,到2000年突破1兆亿美元,达到10060亿美元。

(2)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逐年降低。由表2的最后一列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这也是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的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物流发展越科学合理,其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就越小。1980年美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6.1%,2003年下降到8.5%。发达国家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均在10%左右,且随着物流管理的现代化和合理化,这个比例仍会继续下降。其原因是: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从原来的“长、大、重、厚”向“短、小、轻、薄”发展,这种变化方向带来了物流运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而运输是物流的支柱,运输费用是物流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运输费用的大幅度下降必然带来了物流总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并且这种下降的速度要快于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对物流成本需求增加的速度,因此,从总体上看,在物流总成本绝对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反而逐年降低。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产地销的产品增加,许多企业一改往日的在产地建工厂的模式,而更多地把生产工厂建到了消费市场,这样就缩短了产品到消费者手中的距离,节省了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对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的下降起了一定的作用。

最后,物流成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以乘数效应增长的。投入一单位的物流成本会带来远远大于一单位的GDP的增长。总的结果是,物流成本增长的速度要慢于GDP的增长速度,最终使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

目前,由于我国物流运作水平比较粗放,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付出的物流成本太高,导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虽然也逐年下降,但却一直居高不下(见表3)。

(3)物流总成本的增长速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由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总体上美国物流总成本的增长速度要慢于GDP的增长速度。物流总成本的增长速度有的时候还为负值。原因同上。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物流统计资料整理。

基于以上物流业发展与经济总体发展之间若干相关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勾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时,准确把握农业物流的基础地位,予以优先谋划、布局、发展,才能少走弯路,把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推向良性发展的正确轨道。

参考文献

旅游产业与民营经济 篇7

随着全社会旅游消费的增长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 有关旅游问题的研究在21 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了旅游经济、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社会文化三个领域有关的影响研究, 同时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收入增长效应日益成为旅游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等而促进旅游地居民个人或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 但早期的学者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发展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卢卡斯 (1988) 认为从事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产业专业化生产可以带动地区经济或者旅游业的增长, 但增长率递减。Lanza和Pigliaru (2000) 发展了卢卡斯的两部门模型, 率先研究旅游专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旅游专业化可以实现较快的发展;同时如果国家较小的话, 也可以获得较高的增长率。国外学者Balaguer (2002) 、Dritsakis (2004) 、Durbarry (2004) 的实证研究分别表明西班牙、希腊以及毛里求斯的经济增长与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除了这些个案研究之外, Brau、Lanza和Pigliaru (2007) 采用143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 设置相关虚拟变量 (国家类型) 以及控制变量 (对外开放度、初始收入水平) , 经验分析表明旅游型国家明显比其他国家增长得更快, 同时依赖旅游业的小国家比其他小型国家也增长得更快。该分析的主要缺陷在于控制变量中没有设置投资以及人力资本这些对内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变量, 所以使得结论的正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由于我国早期对旅游业的忽视,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研究还比较滞后。随着1998 年起中央连续几年强调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将旅游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后, 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才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对象。庞丽、王铮、刘清春 (2006) 研究表明在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东部地区的入境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杨勇 (2006) 利用历史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出判断, 认为我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贺小海、刘修岩 (2007) 基于1985~2004 年的年度数据, 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

但也有证据表明旅游经济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如Getz (1986) 指出, 旅游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住房市场的竞争已对社区生活造成持续的压力。Dyer (2003) 等研究表明旅游对社区居民的经济贡献较小。而且旅游的发展还能导致目的地物价上涨、房价上升、就业结构改变、居民生活成本增加、危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等。日益增长的旅游业, 以及大量的土地需求、住房和各种商品, 有可能对传统的社区生活水平产生严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 有证据表明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 但又不是绝对的;同时, 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因此, 文章以海南省三亚市为例, 引入旅游专业化变量, 探究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三亚市旅游专业化水平过高, 限制了地区经济持续增长潜力, 同时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有益调整在短期内存在一个为期4~5 年的“阵痛期”。本文的结构安排为:第一部分为引言, 包括有关文献述评;第二部分引入旅游专业化水平指标, 并对三亚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第三部分对三亚市旅游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二、旅游专业化水平测度及数据说明

(一) 旅游专业化水平测度。为衡量旅游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各产业发展的影响, 需要对地区旅游专业化水平进行测度。关于旅游专业化水平测度有两种方法:一种用旅游人次占当地常住人口的比值来衡量, 如学者A.Adamou, S.Clerides (2009) 采用了类似的设置;另一种为旅游总收入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二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科学, 大多数学者往往采用此方法或其变异形式来衡量旅游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因此, 本文用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对旅游专业化水平进行测度, 具体指标设为TS。

(二) 数据来源及说明。本文选取旅游城市三亚市作为研究样本, 分析时期为1992~2014 年。在分析过程中所用到的数据如旅游总收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以及下文中用到三大产业产值均来自《三亚市统计年鉴》以及三亚市统计局网站。根据前文所述方法, 可以得到衡量旅游专业化水平指标的测度值。图1直观地显示了三亚市20 多年来 (1992~2014 年) 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及其变化情况。 (图1)

从图1 中可以看出:三亚市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呈现出一定的波动, 这种波动表明在不同时期旅游总收入和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不同增速。在2005 年之前, 旅游产业发展相对较快, 衡量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指标TS基本呈上升趋势, 2005 年之后不断向下调整直至2011 年。近3 年来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使得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测度值不断上升。2014 年三亚市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70%。

注:本文计量结果由Eviews6.0 给出, *、**、*** 分别表示在10%、5%、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括号内数值为对应参数估计值的t值, 标准误差值略。

三、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一) 计量模型设定及协整分析。为了对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分析, 在计量模型设定过程中需要考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或旅游产业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基于此种考虑, 可认为旅游产业专业化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因此在计量模型中, 除了引入衡量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测度指标TS之外, 同时引入其平方项, 拟建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下:

其中, gY, t表示t期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gY1, t表示t期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gY2, t表示t期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率;gY3, t表示t期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TSt和TSt2表示t期地区旅游产业专业水平及其平方项;εt为随机扰动项。

经过单位根检验, 变量gY, t、gY1, t、gY2, t、gY3, t皆是水平平稳的, 变量TSt和TSt2一阶差分后平稳, 因此该六个变量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对以上六个变量进行多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 (Johansen检验) 后, 发现以上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Johansen检验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我们对以上变量进行滞后期为1 期的协整回归 (协整类型为第4 类) , 协整回归结果见表2。由表2中的协整方程1 可知, 三亚地区经济增长点主要为第三产业, 其次为第二产业;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对第一产业的发展起到显著地促进作用, 但第二产业的发展会显著阻碍第一产业的发展, 因此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三亚地区经济增长中起到的作用是相互替代的。另外, 由表2 可知, 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TS的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鄣gY/鄣TS≥0, 鄣2gY/鄣TS2<0, 所以经济增长率和旅游专业水平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 即对地区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言, 存在一个最优的旅游专业化水平TS*。根据表2 协整回归结果可知最优的旅游专业化水平TS* 接近60%, 等于59.83% (该值可由鄣gY/鄣TS=0 算出) 。 (表2)

(二) 旅游专业化水平调整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短期冲击。为了反映旅游专业化水平的调整对地区经济增长以及三大产业增长的影响, 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就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的调整对地区经济增长以及三大产业增长的影响进行动态分析。根据软件Eviews 7.0 提供的脉冲响应分析方法, 本文选择Cholesky方法分析gY、gY1、gY2、gY3对TS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响应, 响应结果如图2 所示。 (图2)

结合协整回归和脉冲响应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以及三大产业的影响不尽相同。具体而言, 当期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一个标准差水平的冲击 (提高) 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以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影响表现为迅速拉动作用, 其影响作用逐渐变大并在第4 年后达到最大, 然后趋于稳定;但该冲击对第一产业的短期影响是反向的, 表现为震荡减少并在第4 年后趋于稳定。结合前文分析, 可知当前三亚市旅游专业化水平接近70%, 高出60%的最优水平。因此, 作为典型旅游城市的三亚地区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有益调整应该适当降低旅游专业化水平, 促进地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由脉冲响应分析可知, 这种有益调整在短期内会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但从长期来看, 这种有益调整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拉动作用, 也即旅游产业短期内的有益调整会存在一个“阵痛期”。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由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地域特征, 本文以旅游城市三亚市为例, 引入旅游产业专业化概念, 通过协整过程和脉冲响应函数着重分析旅游产业化水平对三亚地区经济增长以及三大产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

1、三亚市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在1990~2014 年间呈现出一定的波动, 这种波动表明在不同时期旅游总收入和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不同增速。在2005 年之前, 旅游产业发展相对较快, 衡量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指标TS基本呈上升趋势, 2005 年之后不断向下调整直至2011 年。近3 年来, 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使得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测度值不断上升。2014 年三亚市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70%。

2、作为旅游城市的三亚, 其地区经济增长点主要为第三产业, 其次为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三亚地区经济增长中起到的作用是相互替代的。另外, 衡量三亚市旅游发展水平的指标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TS的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经济增长率和旅游专业水平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 其中最优的旅游专业化水平TS* 接近60%。

3、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有益调整在短期内会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但从长期来看, 这种有益调整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拉动作用, 也即旅游产业短期内的有益调整会存在一个“阵痛期”。

(二) 政策建议。由于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命题不是绝对的, 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三亚市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热带旅游城市, 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2014 年过夜游客人数达到1, 352.76 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到269.73 亿元。从1992 年到2014 年, 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8.5%, 实际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3.16%, 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仍然依靠粗放形式的旅游资源开发, 通过量的扩大来发展地方旅游产业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已经捉襟见肘。从目前的旅游专业化水平来看, 2014 年三亚地区旅游专业化水平接近70%, 已经大大超过地方最优的旅游专业化水平。因此,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增长潜力, 就三亚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深挖旅游资源内涵, 推动集约型旅游产业发展。国务院31 号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 体现了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时代要求。对于三亚市来说, 要结合地方实际, 深入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源, 大力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 深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拉动就业、改善民生、形成具有地区综合实力的标志性产业。要通过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 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 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转变,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发展格局。实施重大战略协同、资源集约开发、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精品集成、旅游品牌营销、旅游环境提升等六大工程, 促进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 把三亚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游客满意的目的地。

2、促进农业、农村与旅游的结合, 实现农业生产、乡土资源与旅游开发一体化。由于三亚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并不具有优势, 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相互替代的, 因此本文认为另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潜力在于第一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一方面可选择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另一方面也可选择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一方面可以提高旅游发展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为解决“三农”问题做贡献。由于三亚市独特的地理位置, 可以借鉴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 大力发展传统观光型的旅游农业以及民俗风情型旅游农业, 进一步开发农业资源、海洋资源,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技艺、民俗节气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

摘要:本文鉴于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表现出的地域特征, 以海南省三亚市为例, 引入旅游专业化变量, 探究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三亚市旅游专业化最优水平接近60%, 而目前的旅游专业化水平过高, 限制地区经济持续增长潜力, 同时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有益调整在短期内存在一个为期45年的“阵痛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专业化,最优水平,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Lucas, R.E.J.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

[2]Lanza A, Pigliaru F.Why are tourism countries small and fast growing[A].Fossati A, Pannella G.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2000.

[3]Balaguer, J.and M.Cantavella-Jorda.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The Spanish Case[J].Applied Economics, 2002.34.

[4]Dritsakis, N.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or Greece Using Causality Analysis[J].Tourism Economics, 2004.10.

[5]Durbarry, R..Tourism and Economic Growth:The Case of Mauritius[J].Tourism Economics, 2004.10.

[6]Brau, R., A.Lanza and F.Pigliaru.How Fast are Small Tourism Countries Growing?Evidence from the Data for1980-2003[J].Tourism Economics, 2007.13.

[7]庞丽, 王铮, 刘清春.我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6.

旅游产业与民营经济 篇8

我国国土资源面积广阔, 各类自然景观层次丰富, 同时时间积淀而成的人文历史底蕴悠久绵长, 这些都为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人民群众对于旅游产品的需求越发旺盛, 国内的旅游经济已经被充分激活与带动起来, 成为为经济增长贡献良多的重点产业。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调研显示, 仅2009—2013年的5年间, 国内整体旅游业的产值就增长了120%, 各地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也已经呈现出不断升温的态势。然而, 随着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逐渐趋于饱和, 如何增加各地旅游资源的附加值, 实现旅游产业经济价值的整体提升成为核心的难点。旅游本身隶属广义的文化范畴, 其与文化产业重合点颇多。区域文化产业通过整合, 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显然是增加旅游经济附加值的重要尝试方向。江西省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模式发展具有比较突出的特色, 而且极大地带动了本地旅游经济的腾飞, 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及人文效益。但是与此同时, 江西的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互动也存在一定的发展制肘, 如不突破这些制肘, 则很难实现江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格局上的整体突破。鉴于此, 本文选择“江西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模式探讨”为课题展开深入的分析。

1 江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沿革与现状

1.1 江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

江西省简称赣, 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 东界浙江与福建, 北邻安徽和湖北, 西连湖南, 南毗广东, 是中国一个以生态景观及人文景观著称的大省。江西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 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注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省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赣”, 自古以来就是“文章节义之邦”。夏朝商朝时期, 江西主要属于古代长江文明 (独立于古代黄河文明) 的一部分, 农业文明和青铜文明等发达, 是世界最早的稻作文明起源地。其中最负盛名的江西万年县水稻种植已有一万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 江西属于吴 (国) 头楚 (国) 尾, “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 设立九江郡 (郡治并不在今天的九江, 而是在安徽寿县) , 在今江西境内设有7个县;汉太祖元年 (约公元前202年) , 设豫章郡 (赣江原称豫章江) , 郡治南昌 (表示“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 , 江西从此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三国时期, 江西辖于吴, 今天赣北地区依然留有当年周瑜的点将台。五代时期, 江西地区曾辖于南唐 (建都于今南京, 后迁都于今南昌) 。从中唐以来, 江西在经济文化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此后在宋元明三朝, 江西曾经是中国最繁荣的省份之一。无论是农业如粮食和手工业如瓷器等经济方面, 还是教育如在科举考试中及第的人数以及商业等方面都名列全国前三名之内, 与江东 (江浙) 、四川行省大致相仿, 明显领先于附近的广东、湖南等。这些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积淀为江西地区挖掘文化旅游精髓提供了无数先天的优势与基础。承载着这些泱泱文明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 江西的旅游经济得以将自然山水与人文底蕴溶于一炉, 呈现出独树一帜的旅游文化产品与路线, 探索出独有的文化旅游新路向。

1.2 江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沿革

在上世纪90年代初, 江西的旅游经济发展也曾走了不少弯路, 跟风发展“红色旅游”、“庐山经济”等, 根本没有抓住江西旅游资源精髓。进入21世纪以来, 江西省政府开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实施以及重点发展鄱阳湖经济的发展规划。根植旅游资源特色, 发掘游客旅游兴趣关键点, 江西省将鄱阳湖的景观内涵与人文内涵融合统一到区域文化旅游的核心发展理念之中, 创造属于江西独有的文化旅游新模式。

1.3 江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贡献

伴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的大好势头, 江西省以鄱阳湖为中心, 将省内主要核心城市的亮点旅游资源相结合, 逐步发展成独具江西特色的旅游经济示范模式。政府在采取各项金融政策、文化政策以及法律政策引导江西省的整体经济朝着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迈进。通过开展文化节活动, 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吸引了12个国家和地区345家企业前来参展, 其中, 包括来自世界500强的文化企业、国际知名文化企业。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共签订合作项目110个, 项目总投资金额达758.5亿元, 大大促进了江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鄱湖山水, 人杰地灵”成为江西发展以鄱阳湖为核心的旅游经济重点口号。据统计数字显示, 截止到2011年末, 江西的旅游资源收入已经占据了全省总体经济营收的60%以上, 红色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量的42.6%。其中, 井冈山的红色旅游业发展尤为迅猛, 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12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超过29亿元。“鄱湖山水, 人杰地灵”的经济哲学为江西依托文化旅游打造特色文化人文环境的工程注入了新的亮点。

2 江西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模式现状

2.1 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文化旅游

根据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旅游文化》一书中的定义, 文化旅游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严格意义上讲, 旅游本身是文化领域的一项活动内容, 文化的属性贯穿其行为整个过程。当前在通俗语境下,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文化旅游产生的动机一般包含两个层次。首先是外向力, 旅游者自身及所处群体产生的超越即有环境约束的一种期望性的社会心理因素, 主要是满足探奇求知的需要。人们在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丰富精神世界, 就需要去探索和认识外界的事物, 或是为了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或是为了丰富知识、增强能力等。寻求文化享受是文化旅游者追求的最终效果。其次是吸引力, 来自异地地理环境和特殊场景, 是旅游目的地特有的环境或场景对旅游者期望的响应。了解和体验其他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生活、社会经济生活、风土人情及民族传统习惯等都属于这种需求。对于文化旅游开发需要坚持的原则, 旅游策划专家吴月湖博士认为是持续原则、精品原则、市场原则、特色原则、网络原则和滚动原则。在开发文化旅游方面需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 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区内自然和人文资源充分保护的基础上, 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经营、永续利用;在生态质量与其他方面发生冲突时, 包括与景观质量发生冲突时, 以生态质量优先;整体优化、容量控制:对区域内的生态、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规划, 接待容量不超过生态承载力。

2.2 江西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模式现状

2.2.1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层面

江西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在规划之初就显示了科学规划的理念, 巧妙地引入了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概念。借助科学的分析系统将旅游地过去发展、学习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后, 再针对这些进行生态位排序, 构建出最优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旅游网络。巧妙运用生态位策略的优势在于保障了旅游资源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性, 不会对某些脆弱的资源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人为破坏, 同时保障了所有景点以最宜人、最佳的状态面对前来参观的游客。江西省的文化旅游开发另一个突出的创新之处就是抓住区域内已有的丰富旅游资源优势, 将浓郁的文化氛围因素巧妙融合到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之中。虽然江西的文化旅游主打牌是贴近时代发展脉搏的生态观念, 倡导健康生活的理念, 但是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却没有舍弃江西悠久的人文底蕴, 一味地开发枯燥的自然资源。南昌的滕王阁、九江的周瑜点将台、鄱阳湖的罗星墩等优秀人文资源很容易引发游客思古的情怀, 江西省的文化旅游开发巧妙地将这些元素穿插到生态游的过程里, 既不失雅致, 也不会给来放松身心的游客以内心压迫感。

2.2.2 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层面

目前, 江西省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主要是以本地区特有的资源背景为依托, 采取多项手段和措施将游客对旅游文化产品的兴趣需求融入到精品旅游产品线路的开发设计过程里。江西省各家旅行社及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企业共同开发的现有特色旅游线路“渔家乐两日游”、“情爱仙女湖一日游”、“端午节鄱阳湖一日游”等精品线路有效地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群众口碑的双赢。这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目标定位在本省的青年及中年人群, 将本地文化元素的“渔樵耕读”内涵以变形的方式融入旅游产品线路之中。同时在产品现场, 由旅游文化产品生产企业提供特色的文化产品销售及展览欣赏, 供游客领略江西特有的人文底蕴及自然生态美景, 达到身体及心灵的双重放松。

2.2.3 文化旅游企业层面

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在产品的开发和引导层面做好互动, 对于整体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为此, 江西省已建立由多部门组成的促进文化出口协调联系制度, 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共同支持江西省文化出口。江西省还大力支持文化企业在境内外参展, 先后组织十多家企业参加了在大连以及日本、美国举办的相关展会。当前, 发展文化旅游推动项目的企业代表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将景德镇陶瓷的传统工艺与西方艺术完美融合, 造就了法蓝瓷独特的产品魅力, 产品连续五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认证。目前, 法蓝瓷在全球53个国家拥有近6000个销售网点, 开发的产品应邀进驻德国法兰克福永久展馆与法国巴黎时尚家饰精品馆, 成为首家获邀进驻的华人创办品牌。2010年, 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江西省商务厅提供的数字显示, 2011年江西省核心文化产品出口9.39亿美元, 同比增长71.3%, 排名全国第五。随着一批批以江西文化元素为内容的艺术陶瓷、图书、音像制品、竹木工艺品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江西独特的旅游价值文化也随之传播四海, 推动了江西走向世界, 使世界了解江西。江西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因此受到更多的游客关注, 旅游产业产值激增。

2.3 江西省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 江西省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首要发展瓶颈就是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保障机制不健全。任何产业项目想要开拓市场空间, 必须要有配套的各项保障机制维系其基础发展格局的稳步落实。江西省当前的文化旅游发展没有制度性的条文约束, 文化企业及旅游企业各自按照自己的步骤推动文化旅游发展, 没有达成有效的共识, 文化产业整体推广的效果未能获得最大化的呈现, 缺乏强有力的互动机制引导, 企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行动都处于摸索阶段。无论是制度上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都没有有效的措施来敦促和约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按指标完成必要的互动, 因而江西省的文化旅游发展全凭双方领域内的各个企业自觉, 实际发展效果不突出。

2.3.2 上下游产业的互动沟通缺乏一致性的节奏

目前, 江西省的文化路线旅游开发在上下游产业的互动沟通方面缺乏一致性的节奏。文化产业领域与旅游经济发展领域未能形成有效的战略合作模式, 各自推动文化旅游的内容分散无规划。旅游产业方面, 只是开发旅游项目时觉得这个文化内容有卖点, 就借来使用, 没有系统性的开发规划。而文化产业领域, 文化企业也多是站在对自己效益有帮助的视角上选择推广何类型的文化产品, 没能有效地根据旅游产业的定位和格局实现双产业的有效互动和节奏统一, 共同为江西的整体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注入发展的持续动力。这一发展的格局与现状严重地阻碍了江西文化旅游产业在整体规模上的进一步提升与扩张。

2.3.3 旅游企业缺乏产品创新的能力与环境

当今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已经不是资本和劳动力, 而是创意与创新, 创意正有力地推动着各类资源转化为财富, 科技创新已成为各个领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就江西的旅游企业在拓展文化旅游项目的现状而言, 旅游企业往往缺乏产品创新的能力与环境, 无法实现创意创新之于产业的效果提升。江西省政府本身只是从宏观的经济角度、政策角度来引导文化旅游产业, 却忽视了为旅游企业创造创新格局环境的建设。这直接导致目前江西省的旅游企业大部分目光短浅, 仅着眼于眼前可见的资源开发, 并辅以可能有利于营销的文化名目, 没有综合审视国内及国际旅游行业市场需求的意识, 也不能将市场的需求与产品的开发有效地结合。

3 改善江西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互动模式的建议

3.1 借助独特的开发定位有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

江西省本身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基础相当的丰厚。若想取得旅游产业发展在规模和效益上的优势, 必须形成统一而独特的开发定位, 将可供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及文化产品有效地整合到这一定位之下, 实现产值的整体提升。目前, 江西省的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保障机制不健全, 为此要完善本省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保障机制建设, 同时借助独特的开发定位有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在核心的市场区域内开展文化旅游合作研讨交流组织, 定期交换发展规划的基础方向, 切实加强景德镇手工制瓷、艺术瓷, 余江、婺源雕刻, 萍乡、南丰傩雕, 南昌瓷板画, 上饶连四纸等特色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鼓励各地兴办特色鲜明的民办博物馆。在文化产业整体格局下, 所有文化旅游资源整体形成有序的开发流, 以此实现产业价值的不流失, 同时保障资源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2 借助产品设计及推广的节奏整合文化旅游产品

上文我们分析到, 当前江西的文化旅游上下游产业的互动沟通缺乏一致性的节奏。为了改善这一现有的瓶颈问题, 未来江西省有关部门势必要借助产品设计及推广的节奏整合文化旅游产品, 借助独特的开发定位有效整合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 协调好产业上下游的发展节奏, 使得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处在一个有规划、有节奏的稳步推动发展模式之下, 实现产业增值和格局规模突破。借助鄱阳湖文化圈内“鄱湖山水, 人杰地灵”的经济哲学效益引导, 以此为核心形成文化产品开发与旅游产品开发的有效互动, 整合形成不同系列具有江西赣民族文化内涵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 引导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双向共赢。同时, 注意提升文化旅游创新的格局, 建设以南昌为中心, 以萍乡、景德镇、上饶、新余、赣州为重要基地, 覆盖全省, 辐射全国, 集创意、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动漫创意业运营体系, 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双向促进。

3.3 采取多项措施引导与整合文化旅游企业的有序发展

针对当前江西的文化旅游开拓企业缺乏产品创新的能力与环境的发展制肘, 未来江西省要采取多项措施引导与整合文化旅游企业的有序发展, 实现各个文化企业及旅游企业间彼此借势、特色互补、市场共享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积极寻找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的市场契合点, 实现彼此交流合作的有序发展模式, 敦促彼此间的竞争, 促进行业整体的合理有序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有效发展经验, 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模式, 在民族旅游地区广泛建立“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乡镇文旅企业运作模式, 积极构建一批江西文化特色浓郁的特色文化产品企业, 以此为中心, 使旅游者能够实时参观、体验江西省特有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加工制作, 丰富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 实现产业双向的增收。

4 结论与未来发展展望

4.1 本文的结论

江西省依托鄱阳湖文化开拓出的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模式是时代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尝试。本文以“江西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模式探讨”为课题, 深入分析江西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基础, 阐释其发展的先天优势以及发展制肘, 进而从宏观的角度为江西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模式提出发展格局上的建议。笔者认为, 改善江西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当前的互动模式, 解决现有的发展困境, 实现格局及规模上的继续扩张需要从以下层次入手: (1) 借助独特的开发定位有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 (2) 借助产品设计及推广的节奏整合文化旅游产品; (3) 采取多项措施引导与整合文化旅游企业的有序发展。

4.2 未来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格局展望

度假旅行已经成为调节都市人紧张疲惫身心环境的潮流选择。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的旅游市场整体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其中, 在线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也为未来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实践范本。各种基于网络的文化旅游活动、团购营销模式、搜索引擎旅游文化活动营销, 基于智能手机的二维码扫描旅游活动营销抽奖赠送文化价值极高的纪念品等形式都将为未来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未来, 只要充分抓住互联网技术上的特点及优势, 努力开拓创新, 不仅旅游产业票务销售上可以借助互联网, 各类旅游活动促销、文化创意互动都能在互联网平台以新颖的方式开展, 旅游产业本身的盈利模式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在线平台的营收领域。这是一个尚待开拓的新领域, 存在无限商机。只要有创新的头脑, 以微博为基础的微媒体时代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必然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格局之中。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公司.2012—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年度监测报告[EB/OL].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2026.html.2013-09-09.

[2]群邑智库.2013旅游行业白皮书——《社会化旅游的崛起》[EB/OL].http://madbrief.com/archives/12071.2013-09-12.

[3]杨赤宇.鄱阳湖渔俗文化[J].农业考古, 2007, (04) :212-216.

[4]李良杰, 郑丽波, 戴雪荣, 等.江西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J].商业研究, 2008, (01) :186-188.

[5]地产智库.2013年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年报[EB/OL].http://www.docin.com/p-636053448.html.

[6]吕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初探[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7.

[7]任冠文.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J].旅游论坛, 2009, (02) :159-162.

[8]江西省政府机构网站.http://www.xinzheng.gov.cn/web/index.html.

智慧旅游与新经济 篇9

四川智慧旅游平台探索的意义

四川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从战略上看,其亮点在于把握住了现代服务业制高点。

同是发展电子商务,欧洲同中国的条件差不多,但中国在世界范围异军突起,而欧洲却成绩平平。最大差别在于,中国有阿里巴巴等一批世界级的平台,而欧洲却没有。可见,平台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个关键。

杭州发展电子商务的重点,不是定位于电子商务服务业,而是定位于支撑服务业。同样,四川智慧旅游发展服务业的重点,也不在于一般的旅游服务业,而是定位于旅游的支撑服务业。一般服务业与支撑服务业的区别,就好比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区别。后者是前者的倍增器和放大器。

四川提出建设 “世界旅游目的地”,客观上要求抓住旅游服务的制高点。四川智慧旅游平台就是把握这一制高点的关键一环。

四川智慧旅游平台中,4A以上景区正在实现的旅游平台包括四川旅游运行监管和安全应急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实现“看得见、连得上、呼得应”。通过政府内部的指挥监控平台,可以把四川主要景区实时的信息都反馈回来,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把各个部门,包括公安、交通、气象。在大数据平台上,将各地政府旅游景区信息整合起来,可以进行来川游客进行客源分析和流量走势预测,帮助旅游管理部门作出事前预警、事中引导分流、事后精准营销。平台实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智慧化。

四川智慧旅游平台从智慧旅游营销、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方面,进行以服务游客为核心的智慧旅游体系构建。将旅游业从吃、住、行、游、娱、购方面,将要素供应环节、销售环节和服务环节联接在一起,形成旅游产业链,通过为不同的环节提供屏幕,提供镜头,提供键盘,为游客提供全程服务。

服务平台建设为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支撑力量。平台将技术、公共服务、管理与商业服务整合在一起,既充分发挥了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又有效地发挥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的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什么,怎么抓,四川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思路,给人们留下重要启示。

四川智慧旅游实践的价值解析

四川智慧旅游实践,正回应了时代主题的转变。“2020后”型的中国经济问题意识的焦点,正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从制造经济转向服务经济。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讲好“服务业的故事”是破题关键。在这个大背景再看智慧旅游,它实际上以小见大地讲的是一个服务业智慧化的故事,解决的服务业如何才能达到世界水平的问题

首先,抓住为人服务这一中心。

搞四川智慧旅游的人,就是搞信息化的人,作为内行,他们对什么是智慧化的看法见识过人,摆脱了把智慧(包括网络、大数据、云)当作技术的工具式思维;认识到信息化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本身,是一个“服务业的故事”。而服务问题的核心,是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在旅游上,就是“以游客为核心的智慧旅游”。这就抓住了智慧化为什么的要害。

其次,发挥网络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

在实体经济中,人们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个道理,在19世纪正确,20世纪也正确。它来自“制造业的故事”。在21世纪,网络正在成为2.0版的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新机制。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创新市场机制,考验着中国人的创造性。

比较市场与网络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的异同。相同在于,都要以人单合一(供给等于需求)为最终尺度;不同在于,市场与网络,表面上是实体与虚拟的区别,实际是信息不对称与信息对称的区别。实体信息不对称,就只能求一个总量上的供求均衡,一遇差异化、个性化就“半瞎”;而网络信息对称,长于实现一对一的精准匹配基础上的总供求均衡。

如果每一个游客的需求,都有一个供给对等满足。旅游总供求不就自然均衡了吗?智慧化的本质就是信息对称。信息对称,就是指“给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智慧旅游,就是要把游客这一核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而不是象信息不对称那样“半瞎”。

对旅游来说,均衡最初级的问题就是景点人数不过多,也不过少。有电视台不理解这个,看到四川景点今年客流少了,带着摄像机守着抓“问题”。殊不知,去年九寨沟爆棚,超负荷运行。《旅游法》要求不能超过景点最大接待量,因此今年负增长才是正常的。

以市场的方式配置旅游资源的缺陷在于,虽然有《旅游法》规定的景点供求平衡这样的总目标。但不能具体到一个人、一辆车这个水平,进行实时实地调控匹配供求。旅游不像事先订机票,全是到了现场,在供求失衡已不可改变的条件下买票。实体调控供求,是车到了景区,才告诉人家进不去,因为爆棚了。仅进行总量调控,结果只能是今年总爆棚,明天总减少,后年再总爆棚这样大起大落地调整。四川旅游还存在景点间游客严重不平衡现象。

智慧旅游就不同了,通过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构建了一套一对一配置资源的体系,不光靠价格信息,更主要靠非价格信息。例如,与交通部门对接,根据车牌号看到这个车是哪个公司的。包括联系人,联系电话、行程单。每辆车都有一个GPS,旅游部门可以看到这个旅行车这个团今天的运行情况,早上8点多钟出发的,包括时速多少,沿途是怎么走的。看到一辆车“现在已经过了茂县”,就知道它是往九寨沟方向去。网络可以一对一告诉人家,前方景区爆棚,推荐改道去别的景区。将来发展到象订机票那样,订好了座位,才去机场。多一个人,少一个人,都可以精确调控。这就是信息对称的优势。

信息化驱动工业化不是一句空话,对服务业升级来说,实质性的不同在于,可以从总供求盲目自发达到均衡,变成精细化供求匹配自觉达到均衡。这从资源配置机制现代化水平这一点,保证了世界旅游目的地级的服务,与普通景点服务的质的不同。

第三,克服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

从结构升级方面看,传统服务业往往是低附加值的,而未来服务业要求高附加值。智慧化通过降低差异化成本,有效克服服务业成本病,可以创造出世界水平的服务能力。

过去游客是通过旅行社把这些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组合起来卖给游客,它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装备车间,但由于游客需求差异性太大,资源整合成本过高。智慧旅游打通要素供应环节、销售环节和服务环节(包括公共服务环节),让游客全程、随时、随地实现个性化的消费。智慧化为服务个性化提供了驱动力。

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认为,服务业使用人力比使用机器成本高,但因为服务差异化太大,难以用机器取代人来提高效率,因此劳动生产率低于制造业,这被称为服务业成本病,是服务业难以现代化的世界性难题。但对四川智慧旅游来说,问题正在解决。因为智慧化本质就是用电脑提高人脑的效能,证伪了服务业不能利用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定见。作为世界旅游目的地,智慧化利用的不是一般机器,而是打造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价值链构成的价值网络,可以说是在先进生产力帮助下实现管理服务的现代化。

旅游产业与民营经济 篇10

关键词:旅游,文化,经济,区域

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经济洪流中, 文化以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史无前例的占据着一片领空, 展现了各个民族博大精深的知识海洋, 在经济领域, 以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经济与文化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可以追溯到较早时期, 但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逐步达到较为普遍的共识。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问世之后,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这份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 掀起了人们理性思考的狂澜, 把一切与经济、文化、民族等领域有关的问题都戴上了“可持续发展”的皇冠。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 文化也只有扣上这顶帽子, 才能在保护中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就是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丰厚文化遗产的贵州, 在工业化进程和旅游业的发展中, 已响起“红色警报”。

所以, 对旅游文化和区域旅游经济的探讨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而且在实践中, 只要让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明白了旅游区域经济的重要以及可以用文化来催生这种经济的延伸品, 就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

1 旅游文化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意义

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对文化资源的认识和利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旅游形式, 旅游文化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 海南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 在旅游文化方面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旅游文化发展提供动力, 可以有效推动区域的文化保护和创新发展, 促进区域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

1.1 科学发展观要求旅游文化与经济和谐发展

旅游作为对文化的传播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它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是相互促进的, 想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这里面实质就是和谐发展, 强调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相互支撑和共同驱动。为了推动海南旅游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协调好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关系, 要用和谐发展的理念来谋划指导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来推动旅游经济与旅游文化的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1.2 推进旅游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提出及推进, 海南的旅游面临着一次大的战略发展机遇, 对于旅游文化和区域旅游经济而言, 就需要这两者相互的促进, 把推进旅游景区转型升级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旅游发展的核心, 通过不断地提高旅游供给水平及服务质量, 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这些都是需要旅游文化的不断提高来塑造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 利用好海南地区独有的一些文化资源, 这就需要海南的旅游文化不仅要从内涵上提高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还要从外延上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提高旅游文化的附加价值, 以海南积淀深厚的文化魅力来对旅游消费者形成一个吸引力。

1.3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旅游文化及旅游经济的发展,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和谐社会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旅游文化的发展正是符合这两者的基本要求, 旅游可以调节人的内心, 可以起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作用。在旅游中倡导和谐的理念, 这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更是旅游产业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在旅游文化中让人们通过旅游意识到文化的价值, 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 在美的愉悦中, 不断完善自身修养, 保持身心健康, 进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2 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面对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 很多人被淹没在经济大潮中而不知所措,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 要实现旅游文化和区域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2.1 主题鲜明与内容多样性

海南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底蕴丰厚的文化, 在发展当地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过程中, 必然面临着对文化发展的一个选择,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文化的发展。要学会利用主题来尽心宣传, 比如《非诚勿扰》一出, 得到了媒体以及所有人的广泛关注, 于是海南的旅游经济就迅速发展, 在电影镜头出现频率较高的酒店也成为了一房难求, 酒店的身价倍增, 实际上经过这个电影以后, 海南很多的行业都呈现了较大的发展, 比如酒店业、饮食业、房地产业, 多年来海南的旅游发展较快, 已经成为了海南的支柱性产业, 所以其区域经济中很大的一块收入也来自于旅游业。这是不可分割的两者, 所以对于旅游的宣传和主题化是将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2.2 海南旅游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纵观世界旅游的发展, 很多旅游胜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 这就需要海南地区自己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没有文化的创新, 海南的旅游文化就会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用现代文化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创造出海南独具特色的文化来。文化继承是基础, 文化创新是旅游发展的生命。通过文化继承、开放和融通, 启发人的思维, 更新文化观念, 促进海南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旅游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骑楼老街文化、书院文化等, 这些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海南文化底蕴。因此, 在旅游城市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有历史的眼光和开放的思想意识, 创造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区域旅游文化。

2.3 文化保护与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基础, 它有着自己的特性, 一个是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只有对其有效的保护, 合理的开发, 不断的创新才能够让旅游得到快速的发展。文化具有非可见性, 对于文化的开发必须通过全面、科学、系统分析, 把海南的文化进行区域整合, 形成一定的产业, 为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海南旅游文化的发掘, 可以激发海南的旅游动机, 形成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路径。通过对海南旅游的实际调研, 旅游文化保持比较好的区域正是旅游产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区域。在开发的过程中尊重文化规律, 合理地挖掘、整理和加工文化资源, 并通过旅游经济的运作, 为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3 旅游文化与区域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方略

科学发展观是对海南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方向。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升级转型, 让海南旅游走出生态文明的旅游, 从而实现旅游的综合功能, 弘扬和传播先进文化, 促进经济文化的共同进步。

3.1 走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旅游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的旅游发展基本没有摆脱政府主导, 无论是在理顺管理机制, 还是在进行引导和规范、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方面, 政府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政府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 例如海南岛建设成国家化旅游岛的发展旅游, 对海南旅游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3.2 旅游文化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的创新不是简单的对文化进行改造, 它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研究文化, 提出发展思路。旅游作为文化创意直接转化成经济效益的重要载体, 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是文化创意资本转化为市场直接效益的重要载体。旅游企业应成为旅游文化的创新主体, 主动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在海南的“旅游立省”的政策中, 在各方面的创新中, 旅游文化的创新是最主要的。现阶段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要着重为旅游企业提供专业性的策划、营销、管理咨询服务, 引导企业开展旅游文化内容创新、开发制作手段创新、营销方式创新。文化的创新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一种弘扬, 同时对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以文化为主题, 策划区域旅游经济项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文化追求也在发生着改变, 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发展主题文化旅游的新阶段。仅仅具有景观、建筑构建的旅游项目, 是满足不了现代游客的需求的, 游客观赏的是景色, 而真正吸引他们的是文化, 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海南省一定要围绕文化主题, 结合海南的需要, 把海南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合成为旅游项目。在策划区域经济项目时一定要把旅游开发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与文化主题相协调, 以有形的自然生态为基因, 以无形的文化内涵为灵魂。

3.4 打造独有的旅游文化, 发展经济

海南作为国际化的一个旅游胜地, 必须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否则就是失败的旅游文化, 就会严重制约旅游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 特色文化建设也不是说特色越多越好, 总有一个度的问题, 太多了也就没有什么特色了, 海南一个区域有一个特色, 才能称其为独一无二的特色。如果在海南的一个区域有五个特色和十个特色, 那就不能称为特色了, 那就称其为特色大全了。海南必须通过主题文化发展战略理念, 构建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夏威夷、巴厘岛这样的世界著名旅游度假岛屿, 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才能够打造出独具魅力的品牌, 才能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才能为海南国际化旅游胜地的建设做出贡献。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 海南一定要协调好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文化和环境, 探索一条开发旅游又不至于使生态环境恶化、文化断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赢得经济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吕璐颖.文化旅游产业创新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分析[D].山东大学, 2010.

[2]王晓琳.旅游文化研究方法体系探讨[D].兰州大学, 2008.

[3]刘亭立, 赵小丽.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外部性理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04)

[4]季玉群.休闲导向的城市花卉公园及其旅游开发研究[C].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5]魏中俊, 周鸣争, 刘涛.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可拓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6, (07) .

[6]尔实.力争商务和旅游经济争先进位[N].安徽日报, 2010.

[7]胡秋菊.借资源整合与区域协作壮大旅游经济[N].常德日报, 2009.

上一篇:高警示药品下一篇:快乐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