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合作理论

2024-06-14

会话合作理论(精选十篇)

会话合作理论 篇1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理论,面子

语用学主要研究说话人试图表达的含义, 即隐含的意义。交际的顺利进行依赖人们共有的知识、对话语的推断和期待。成功的会话需要交际各方的合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经常出于各种原因而违反合作原则。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 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对《玩偶之家》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 以更好地把握戏剧中的人物性格, 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该戏剧并顺利地进行交际。

1 合作原则和礼貌理论

“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 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 (H.P.Grice) 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格莱斯认为, 在人们交际过程中, 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 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该原则包含几条准则:1) 数量准则 (The Maxim of Quantity) :要充分提供所需的、不多不少的信息;2) 质量准则 (The Maxim of Quality) :要说实话, 不要说没有证据的话;3) 关系准则 (The Maxim of Relation) :讲话内容要相关, 不要离题;4) 方式准则 (The Maxim of Manner) :说话要简洁清楚, 避免含糊不清。

合作原则描述了会话含义是如何产生的, 但并没有给出关于人们间接地表达他们的意思的原因。因此一些语言学家对其进行了补充。1978年, 布朗和赖文森 (Brown&Levinson) 提出了他们的礼貌理论——即保全面子理论 (Face-saving Theory) 。礼貌体现出人们对他人“面子”的意识和照顾。一个人的面子是他在公众中的自我形象。既有要求独立自由, 不受他人制约的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 , 也有要求合群、与他人交往的积极面子 (positive face) 。然而在实际会话中, 有些言语行为与交际者的面子在本质上并不一致, 这就是面子威胁行为 (Facethreatening Act) 。布朗和赖文森认为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 所以人们应采取策略以减少面子的威胁。

2《玩偶之家》简介

《玩偶之家》 (《A Doll's House》) , 是19世纪挪威最伟大的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著名社会剧, 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 最后离家出走, 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易卜生在剧中提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 对男权主义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 使该剧在当时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效果。《玩偶之家》被称为“女性独立的宣言书”、“妇女解放的启蒙书”。

全剧的对话非常出色, 很多戏剧冲突是由违背合作原则和礼貌理论造成的。从这两个理论角度分析其对话, 读者能更完整而全面地把握人物性格, 对剧作者提出的社会问题产生强烈的印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现在我们来用合作原则和礼貌理论对戏剧中的人物对话加以分析。

3《玩偶之家》中违背合作原则的言语行为

1) 违背数量准则

例一:

林丹太太:我记得刚才和我一起进来的那个先生, 你们的女佣叫他大夫来着?

娜拉:哦, 那是阮克大夫, 但他不是来看病的。他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几乎天天来。从意大利回来托伐 (娜拉的丈夫) 半点病都没生过, 孩子们身体健壮, 我自己身体也很棒。…快乐的活着真好!

在这组对话中, 我们可以看到娜拉故意提供了过多有关自己的信息。林丹太太是娜拉儿时的朋友, 两人已八年未曾

谋面。在得知朋友的悲惨遭遇后, 娜拉仍不断炫耀着自己的幸福生活。她这样做一方面因为她的单纯、任性, 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小女人的虚荣心。这也体现了两人地位的不同, 有求于娜拉的林丹太太只能让出话语权。

违背数量原则的另一个极端就是提供的信息过少。当娜拉焦急地询问林丹太太是否说服了柯洛克斯泰时, 林丹太太没有直接告诉娜拉谈话的结果, 只透漏了并不重要的一点:“我跟他谈过了。”“娜拉, 你应该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你丈夫”。由此可见林丹太太的睿智。她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生活的阅历告诉她, 夫妻间不应该有欺骗。林丹太太从一开始就建议娜拉告诉丈夫真相, 足以证明她才是头脑最清醒的人。这也说明了林丹太太地位的变化:她成为与娜拉平等、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2) 违背质量准则

在实际会话中, 人们会违反质量准则, 会撒谎。当海尔茂询问娜拉是否偷吃杏仁饼干时, 娜拉回答“没有, 我保证, 真没有”。但实际上娜拉撒谎了, 避免损害到对方的面子。从这一个谎言可以看出娜拉在家里的地位。虽然海尔茂口口声声称娜拉为“我的小鸟”、“小宝贝”, 并一再声称爱娜拉, 但实际上他从未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过妻子。他给妻子设定了种种规矩, 女人在海尔茂所代表的男性权威面前只能是服从者。

例二:

(八年后再次相遇)

林丹太太:我想你还没认出我吧?

娜拉:不, 怎么会——哦, 是了!我似乎——哦!克里斯汀!真的是你吗?…刚才我都没认出来是你!

这组对话中, 娜拉一开始撒了谎。对于一个来拜访她的陌生人, 出于礼貌, 娜拉没有直接说不认识, 照顾了对方的面子。而当她认出对方后, 便直截了当地说了实话。这体现了娜拉的教养。

3) 违背关系准则

当阮克医生向娜拉表白后, 娜拉没有回应, 而是叫女佣拿灯进来, 转移了话题以避免威胁到对方的面子。娜拉明白阮克对自己一往情深, 可她不能接受对方的感情, 这也是她后来没有接受对方帮助的原因。这体现了娜拉成熟的一面。

4) 违背方式准则

例三: (娜拉与保姆聊天)

保姆:可怜的小娜拉除了我就没有母亲了。

娜拉:如果我的孩子们也没有了母亲, 我知道你肯定会——我在胡言乱语啦!

娜拉和保姆的对话中省略了一部分内容, 表面上看她所表达的意思含糊不清。从她省略的内容看, 她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 她心生去意, 决定忍痛抛夫弃子。这体现了娜拉的善良坚强。

4《玩偶之家》中违背礼貌理论的言语行为

在戏剧中, 为了使冲突尖锐化, 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 揭示作品主题, 剧作者会用到大量违背礼貌理论即威胁面子的言语。以下分析一下《玩偶之家》中出现的违背礼貌理论的言语行为。

1) 娜拉与海尔茂

海尔茂是男权社会的典型人物。他给妻子设定了种种规定。在妻子花钱的问题上, 他称妻子是“败家的小东西”, “一天到晚净想些花招从我这儿骗钱”。他的命令、威胁, 损害了娜拉不希望别人干涉自己行为的消极面子;而他的责备和嘲笑威胁到娜拉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对方赞赏的积极面子。

相反, 娜拉对海尔茂的言语多数都是顺从的, 尽量保全丈夫的面子。在丈夫责备她乱花钱时, 娜拉主动承认错误, 并为自己找寻借口。通过丢自己的面子而避免威胁到丈夫的面子。尤其是她恳求海尔茂不要解雇那个银行职员时, 娜拉几乎是低声下气。从两人的对话我们就可以看到男权社会下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在经济上, 她们没有独立权;在生活中, 她们也没有取得与丈夫平等的地位。她们只能是依赖丈夫, 做丈夫的附属品。

2) 娜拉的其他社会关系

在父亲和丈夫面前, 娜拉是玩偶, 是服从者, 因此她的言语总是礼貌的, 给别人留足了面子, 这使得这对夫妻之间的大多数谈话进行顺利。而娜拉与其他人的谈话不完全是这样, 这也体现了她不同的性格。

当林丹太太取笑娜拉是“没经历人间疾苦的人”时, 这威胁到了娜拉的积极面子。她马上反驳“你别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子”, 然后透露了她的秘密。这一下子威胁到了林丹太太的面子。在娜拉看来, 林丹太太有求于她, 其地位在她之下, 两人关系又亲密, 所以就忽略了面子的因素。通过她为拯救丈夫而自我牺牲的往事, 我们又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娜拉:善良坚强, 勇于担当。

阮克医生是娜拉最信赖的朋友。他们地位平等, 注重心灵上的交流。与丈夫不同, 娜拉对阮克医生是口无遮拦, 轻松而随意。很多是责备, 也有命令。然而阮克医生爱慕娜拉, 对娜拉唯命是从。在两人的会话中他要么是忠实的听众, 要么常用礼貌用语、恭维、委婉请求等。从他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对娜拉真正的爱。

在《玩偶之家》中, 有很多违背合作原则的例子。通过分析其中的典型例子, 我们发现人们总是出于各种原因故意违背合作原则。很多情况下是出于礼貌或是为了保全面子。同时, 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该戏剧中的人物性格, 在生活中理解别人的会话含义并尽可能地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顺利地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Brown P, Levison 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s, Volume III[M].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3]亨利克·易卜生.玩偶之家[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会话含义理论及其翻译 篇2

【摘要】人们在交际中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使话语产生会话含义。译者在翻译会话含义时,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含义,而且要在译文中表现出原文的含义,还要减轻译文读者的推导负担,应采用语用等效翻译,以取得译文与原文语用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会话含义;翻译;交际;语用等效

人们在交际中,说话人所要表示的意思有时不能按照字面意义去理解,因此就产生了会话含义这一现象。会话含义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会话含义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语言行为的研究,对翻译工作者来说,研究会话含义理论可帮助译者准确理解原文作者的含义,并在译文中恰当地传达原文的含义,让读者在阅读时,能通过上下文理解或推导出原文作者的话中之话。因此,该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会话含义理论

会话含义就是说话人并没有明确表达,但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明显传达了说话人真正意图的话语。如车上的乘客对司机说,“车上的座位已坐满了。”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你可以开车了。”格莱斯(1975)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书中提出了会话含义的概念:言语交际的成功是谈话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交际的成功在于交谈双方要遵守某些规则,达成一定的默契。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交际的双方都必须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遵守了这些原则,交际双方所说的话语就不至于不连贯,因而双方就可以互相配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的四条具体的准则:(1)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2)质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3)关联准则(the Maxim of Relevance),(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在交际过程中,交谈双方遵守这些准则就是遵守合作原则。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某种原因而违反这些准则,这就产生了会话含义。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就是建立在对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遵守与违反上的。

格莱斯进一步把会话含义分为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会话中听话人无须借助某些特定的背景知识就能推导出说话人的会话含义的称为一般会话含义,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会话隐含的含义只有参与交际的双方对某一特殊的语境共享时,才能通过推导得出,这种会话含义就是特殊会话含义。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在叙事时,或在设计小说、戏剧人物的对话时,也往往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制造会话含义,让读者通过上下文和所掌握的背景知识来推测隐含的意义。

2.会话含义的理解与推导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译者首先应准确理解原文,涉及会话含义的翻译,他首先要理解原文中的含义。原文作者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有时利用一些修辞手段间接地、委婉地叙事描述,希望读者能够利用上下文、文化语境、背景知识等,通过推导获得作者的真实意思。因此,原文作者想表达的真实意图与文章的字面意义有时并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通过仔细研读原文,结合各方面的知识,运用推理或关联方法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含义。译者还应本着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的态度,弄清原文的含义,作者要传递的信息,他所希望的读者的反应。

会话含义具有可推导性。含义是根据推导得出的,听话人根据话语的字面意思,根据说话人是否违反合作原则,再结合语境,推导出说话人的隐含意义。这就要求译者理解原文的隐含意义,或根据原文的字面意义推导出作者的隐含意义。译者还应考虑译文读者对会话含义的推导能力。由于中外读者之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这必然会影响译文读者的推导能力。如果译文读者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译者就必须在译文中提供相关信息,以补足译文读者某些方面知识的缺损。也就是说,译者要减轻译文读者的推导负担,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3.会话含义的翻译

会话含义的翻译应该是语用翻译。“语用翻译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有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何自然:186)译者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意思翻译,这样会导致原文含义的丧失或传达错误的含义,最终导致交际失败。何自然提出语用等效来解决跨文化的交际问题,即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和语用两方面达到等值的效果。译者应把原文的暗含意义在译文中完整地再现,只有当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的信息接近于原文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才能算是成功的翻译。

作者表现会话含义的手法丰富多彩,译者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也可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异化、归化、音译、替换、增词、减词、加注、更改标点符号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求得翻译的语用等效。如:

(1)My best grades have always been in history and English comp. I don’t talk about my other subjects

我的历史和英语作文成绩一直是最好的,其他的科目我就不谈了。(Buffie :2)

后一句话违反了量准则,说话人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故事的叙述者伊丽莎白只说历史、作文成绩好,不说其他科目,其隐含意义是“其他科目成绩不好”。她不喜欢其他科目,并且由于父母的婚变,学习成绩一直下降,除了历史和作文,其他学科成绩都不好,但她并没有明说,而是说不谈了,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推导出其中含义。译者在处理时,只要通过直译就能保留原文的含义。但在原文语境中,作者一般不会特别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译者在译成目的语时,就会产生文化空白,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含义的障碍,因为译文读者不具有原文读者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译者必须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局限,帮助译文读者完善关联,理解作者的含义。一个含义对原文读者来说容易理解,但对译文读者来说,如果缺少相关背景知识,就难以理解,译者可采用增加注释的方法,填补原文的文化空白,译文读者就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了。 译者还要考虑译文读者是否具有合理推导出含义的能力。由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产生不同的看法,他们在阅读作品时,在对会话含义进行推导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推导方式,或推导出不同的会话含义。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文化差异,不求完全忠实于原作,可求功能对等和语用效果对等。下例选自莎士比亚的《奥瑟罗》第三幕第三场:

IAGO:My noble lord―

OTHELLO:What dost thou say, Iago?

IAGO:Did Michael Cassio, when you woo’d my lady,/Know of your love?

OTHELLO:He did, from first to last:why dost thou ask?

IAGO:But for a satisfaction of my thought;/No further harm

OTHELLO:Why of thy thought, Iago?

IAGO:I did not think he had been acquainted with her.

OTHELLO:O, yes;and went between us very oft.

IAGO:Indeed!

OTHELLO:Indeed! ay, indeed:discern’st thou aught in that?/Is he not honest?

IAGO:Honest, my lord!

OTHELLO:Honest! ay, honest.

IAGO:My lord, for aught I know.

OTHELLO:What dost thou think?

IAGO:Think, my lord!(Shakespeare :102)

这段对话中,伊阿古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特别是关联准则,把某些会话含义传递给奥瑟罗,引导奥瑟罗去猜想他最好的.朋友凯西奥和他妻子苔丝狄蒙娜之间有不道德的关系。伊阿古首先违反了量准则,当奥瑟罗问:“Why dost thou ask?”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话中有话地说“for a satisfaction of my thought”,并说“no further harm”,其含义却让奥瑟罗觉得有“harm”。接着,他违反了关联准则,当奥瑟罗问“Is he not honest?” 他重复honest,让奥瑟罗自己去联想。在奥瑟罗问他“What dost thou think?”他故伎重演,重复think,隐射凯西奥不老实。伊阿古正是利用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令奥瑟罗得出错误的推论。

译者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在译文中传达这些会话含义,让译文读者取得和原文读者同样的交际效果。这是朱生豪先生的译文:

伊阿古 尊贵的主帅――

奥瑟罗你说什么,伊阿古?

伊阿古当您向夫人求婚的时候,迈克尔・凯西奥也知道你们的恋爱吗?

奥瑟罗他从头到尾都知道。你为什么问起?

伊阿古不过是为了解释我心头的一个疑惑,并没有其他用意。

奥瑟罗你有什么疑惑,伊阿古?

伊阿古我以为他本来跟夫人是不相识的。

奥瑟罗啊,不,他常常在我们两人之间传递消息。

伊阿古当真!

奥瑟罗当真!嗯,当真。你觉得有什么不对吗?他这人不老实吗?

伊阿古老实,我的主帅?

奥瑟罗老实!嗯,老实。

伊阿古主帅,照我所知道的――

奥瑟罗你有什么意见?

伊阿古意见,我的主帅!(朱生豪译)

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让译文读者产生关联,译者并没有按字面直译,如把harm译成“用意”;把thought译成“疑惑”;把honest译成具有多重语义的“老实”,且把伊阿古的话改成问号;把for aught I know.译成“照我所知道的――”,并把标点符号改成意味深长的破折号;把What dost thou think?译成“你有什么意见?”。对照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发现原文的含义比较隐晦,而译文的含义相对明显,译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了译文读者的负担,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较容易地推导出原文的含义。会话含义翻译就得两者兼顾,既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含义,又要最大程度地照顾读者的推导能力。

综上所述,会话含义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要进行推导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在理解过程中,要考虑语境中的相关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翻译会话含义应采用语用翻译,可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不求字面意义对等,但求语用效果对等。译者还应考虑读者的认知能力和阅读反应,尽量减轻读者的推导负担。

参考文献:

[1]Grice,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s, Vol. 3,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2]Hickey, L.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Shakespeare, W. Othello[M].英汉对照,朱生豪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4]Buffie, M. Who Is Frances Rain?[M].英汉对照,谭震华、袁履庄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百家出版社,2006

[5]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张新红,何自然.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

[7]唐德根,欧阳丽萍. 跨文化语境与特殊会话含义的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8]穆凤良,许建平. 源语的意图与识别[J].中国翻译,2001,(4)

[9]李春华,李勇忠. 翻译的语用等效观[J].美中外语,,(1)

作者简介:

谭震华(1955.6―),男,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会话合作理论 篇3

关键词: 会话分析 话轮转换 相邻语对 课堂会话

会话分析学家认为,任何语境中的语言交流无论外部形式多么复杂,其本质都表现为由动机和语义所决定的,被称为“互动行为”的语言活动。与日常会话相比,课堂上的会话动机表现得更明确,意思也更具体。因此,语言的互动行为更具规律性。本文以日语课上的会话为例,运用话轮转换规则,对“相邻语对”中日语课堂会话的表现形式做一考察。

一、课堂上的话轮转换

(一)会话的开始和终结

在日语日常会话的开始和终结部分,多使用寒暄语及语言交感类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很多时候不能以其字面意思来理解。开始部分多是预告会话的话题,终结部分与开始同样重要,揭示了贯穿上下文的要点部分。例如:

例1:A:まあ、お会いできて嬉しかったです。

B:そうですね、気をつけて。

例2:A:ところで、来れると思う?

B:もちろん、どうも。

上述会话中出现的“まあ”、“ところで”等,预示了会话终结的标志词,多读作降调。了解这种会话的结构,可以让日语学习者进行顺畅的日语交流。

(二)话轮转换及规则

在会话中,为了不出现会话的间隙或重叠,针对由谁说、何时说、如何说等,就有了一定的规则,即会话的参与者遵循的“话轮转换规则”。会话的参与者们使用单词、短句,语段、篇章等形式进行交谈,并且根据一定的规则判断会话的终结点,交替轮流取得说话的机会。这并不是说会话中真的一点间隙、重叠都没有,而是说万一出现间隙或重叠,立刻就会有人出来纠正,间隙、重叠的时间不会很长。这种话轮转换的规则有:

1.在每一个话轮的最初话轮构建单位的最初转换相关位置:

a.如果迄今为止的话轮构建使用了“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那么被选中的一方有权,而且必须在下一个话轮开口说话;其他人没有这种权利或义务。此时说话人发生变化。

b.如果迄今为止的话轮构建没有使用“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那么就可以,但不一定需要实行自选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第一个开始的人拥有下一个话轮的说话权。此时说话人发生变化。

c.如果迄今为止的话轮构建没有使用“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那么当前说话人可以,但不一定需要继续说话,除非另有人自选说话。

2.如果在最初话轮构建单位的最初转换相关位置,既没有实施1(a)又没有实施1(b),并且按照1(c)的规定由当前说话人继续,那么在下一个转换相关位置再次执行(a)到(c)的规则,而且在下面每一个转换相关位置重复,直至出现说话人转换。

与日常会话不同,课堂上话轮转换的特征更明显。教师会话的终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标志进行判断:

①使用疑问句,提出问题;

②使用祈使句,发出指令;

③使用陈述句,句末经常出现不包含新信息的概括性语句,或重复前文语义的语句;

④点名,叫学生回答问题。

判断学生回答完提问时,也会有以下几个标志:

①语速放缓,中断次数增多;

②句末经常出现不包含新信息的概括性语句,或重复前文语义的语句;

③向教师提出问题。

另外,在课堂会话中,教师选择下一个说话人时也有一定的方法:

①语言方式。教师主要通过点名、提要求、激励等方式选择下一说话人;

②非语言方式。教师把目光投向下一说话人,并伴随鼓励的语言,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二、相邻语对

在会话分析理论中,先行会话控制着后续会话的走向,并十分重视会话的连贯性。从说话人的话轮转换原则来看,这种话语的相邻性起着把会话紧密关联在一起的作用。这种两者间的连贯构造,被称为“相邻语对”。

通过这一概念,可以更清晰地考察课堂上会话的构造。会话分析学家认为,当会话中有“问好——回复问好”、“提问——回答”、“邀请——接受”、“要求——许可”等成对语言出现时,就可以用“相邻语对”这一概念进行描述。社会学家谢格洛夫等人在对人们的日常会话进行观察时发现:人们总是交替着进行交谈,一次谈话至少由两组会话构成,当前说话人说的话,与下一说话人说的话就构成一组“相邻语对”。从谢格洛夫的理论来看,“相邻语对”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①由两组会话构成;

②各组会话是相邻的;

③各组会话均由不同说话人发起;

④第一句话说出后,紧接着发起下一句话;

⑤下一句话的发起受前一句话的支配。

在课堂上进行会话时,构成“相邻语对”的两组会话,既有不相邻的情况,又有不仅是由两组会话,而且是由两组以上会话构成的情况。课堂上的“相邻语对”的主要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其具体形式是:

1.提问——回答

例1:先生:今朝はどうしたんですか。授業に来てませんでしたね。

学生:先生、すみませんでした。風邪を引いたんです。

先生:熱があるんですか。

学生:いいえ、熱はないんですが、せきがひどく出るんです。頭も痛いし、のども痛いんです。

这是课堂会话中最简单、最基础的形式。即一人提问,另一人回答,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2.提问——多人回答

例2:先生:この機械を壊したのはだれですか。佐藤さんですか。

田中:いいえ、佐藤さんではありません。私です。ゆうべ実験中に使い方を間違えたんです。

佐藤:いいえ、悪いのは私です。田中さんが機械を使ったのは、私が頼んだからです。どうも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这种形式是由一人提问,多个人针对该问题明确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3.话题继续——新问题——回答

例3:学生:先生、明日の研究会のことですが、出られなくなりました。

先生:どうしたんですか。

学生:実は、子供の具合がちょっとよくないんです。

先生:それいけませんね。どこが悪いんですか。

学生:ゆうべ食べすぎて、おなかをこわしたので、病院へ連れて行きました。あした、もう一度行って、検査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

教师对前一问题的回答做出回应,紧接着提出一个或多个新问题,这种方式在课堂提问中较为常见。

综上所述,课堂上的会话主要由“提问——回答”这种相邻语对的形式构成。无论授课的内容与类型有何不同,其会话的形式都是贯穿始终的,会话行为也是按照这种形式推进的,几乎所有的相邻语对都是由教师的提问发起的。

外语学习重要的就是要学生多张口说,教师的提问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课堂上的会话形式,必定会对教学产生有效的指导,让教师更科学地设定课堂提问,增加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小泉保.語用論研究[M].研究社,2001.

[2]実力日本語(下)[M].東京外国語大学留学生日本語教育センター,2000.

会话合作理论 篇4

一、合作原则及其四准则

会话理论中的合作原则是指谈话双方为使会话顺利进行,以达到共同的沟通目的而必须相互配合,共同遵循的某些准则。Grice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因此,Grice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他在《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一文中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量、质、关系、方式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4]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量准则。包括(1)把话说足;(2)不要多说。如:

例1.A:你们什么时候放假?

B:7月1号。

这样的回答在遵守数量准则的角度是令人满意的,B的回答正好提供了A询问的信息,而且提供的信息不多不少。

二是质准则。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和无依据的话。如:

例2.A:我们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篮球比赛结果如何?

B:0:4,该死的太阳!

例2中,B遵守了质准则,说了亲眼目睹的情况,对A的提问提供了真实的信息,这样谈话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三是关系准则。就是要说相关的话。如:

例3.A:请问该到哪里去换乘14路车?

B:在长途汽车站换。

在这一会话中,B对A的提问做出了正面回答,遵守了关系准则。

四是方式准则。包括的次准则有:(1)避免晦涩;(2)避免歧义;(3)简明;(4)有条不紊。如:

例4.A:怎么这么晚才来?

B:不好意思,路上出了点事。

在这一会话中,答话B遵守C准则说话简明扼要。

对于以上这些准则,Grice指出:这些准则各自具有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其中质准则最为重要,是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在遵守各条准则上,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都会有不同的侧重。[5]而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这些准则因不同的原因被故意违反,从而产生丰富的语用义,用Grice的话说就是“会话含义”。但是这种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不是不合作,而是体现另一个层次上的合作,从而表达另外一种言外之意。

二、《奋斗》中经典台词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及其语用解释

电视剧《奋斗》是一部集青春偶像与现实题材于一体的电视剧,讲述了陆涛、向南、华子和米莱、夏琳、杨晓芸等80后大学毕业后的情感纠纷和奋斗历程,融入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等。剧中幽默风趣而又饱含人生哲理的对白是本剧的一大亮点。本文从中选取了五个片段来分析由于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会话含义。

一是量准则的违反。所谓违反量准则就是指所说的话包含的信息超过了目标所的信息。如:

米莱去找陆涛时,陆涛问她要不要喝可乐。

陆涛:你到底喝不喝呀?

米莱:只要你拿给我的,我什么都敢喝。快去拿吧!再不喝我就失血而死了啊!

这个例子中,米莱的回答违反了量准则。在此例中,米莱回答“我什么都敢喝”就足够了,可他一口气说出了那么多话,违反了量准则。其语用效果是体现了米莱的可爱幽默;其语用意义就是:米莱很爱陆涛,也是为了刺激陆涛,让陆涛感到愧疚。

二是质准则的违反。所谓违反质准则就是指说假话或者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如:

陆涛在第一次跟夏琳一起吃饭时拼命说时装专业的不是。

夏琳:照你这么说,时装就没有文化意义?

陆涛:有啊,骗人和骗自己的时候尤其有用。

陆涛的回答则违反了质准则。质准则要求说话人不要说自知是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夏琳问陆涛“时装就没有文化意义”,他没有回答夏琳的问题,而是说时装骗人和骗自己有用,这有点儿夸张,违反了质准则。但是从语用意义和效果来看,陆涛的回答只是想让夏琳放弃去法国,这样他能够有机会接触夏琳。同时这也体现出陆涛的聪明、幽默的性格特点的语用效果。

三是关系准则的违反。所谓违反关系准则就是指说无关的话,不切题。如:

向南:我们家有院子你们家有吗?

华子:我们家有私人专职理发师,洗头护发师,你们家有吗?

向南:我们家有结婚没喝完的好几十箱私酒存在丈母娘家,你们家有吗?

华子:我们家有老师越野车,我们没事儿开出去兜风,这么浪漫你们家有吗?

上例中,向南、华子的对话违反了关系准则。关系准则的次准则就是要有关联,即要切题。华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向南的问题,说的话跟其没有直接关联,其语用效果是:向南跟华子都在炫耀自己现在拥有的,都很爱自己的老婆,很享受想在的幸福。

四是方式准则的违反。所谓违反方式准则就是指故意说晦涩的话语,或故意说有歧义的话,或说话啰嗦,或说话无条理。如:

向南跟杨晓芸吵架后,跟陆涛、方灵珊来到山东。

向:你给我们到壶茶来。

服务员:先生,我们这的茶是论杯卖的。

向:那就来三杯。

服务员:先生,请问要什么茶?

向:那就来三杯。

服务员:我们这有句话,龙井,乌龙,红茶。

向:红茶。

服务员:先生,我们这的红茶是一个人一壶。

向:你刚才不是不论杯卖吗?

服务员:先生,我是说我们这的红茶是装在壶里卖的。

向:那你就泡一壶得了。

服务员:请问都要红茶吗?

向:对。

服务员:那先生您就是要三壶了。

向:等会儿,你把我弄得有点儿乱,怎么又变成三壶?

服务员:先生,我们这儿的红茶不可以三个人一壶的。

向:那你就给我来三杯冰水。

服务员:先生对不起,我们的冰箱坏了,没有冰水。

向:我要三杯龙井一人一杯,这哪来消遣,完全是添堵。

这整段对话违反了方式准则。方式准则要求避免晦涩歧义、说话简明、有条不紊。这段对话,一会儿论杯卖,一会儿论壶卖,一会儿要一人一壶,说话含糊不清,条理也不清楚,违反了方式准则。向南跟杨晓芸吵架后本来就烦,再被服务员这么一闹腾,烦上加烦。其语用效果是突出向南的心情很差且心不在焉,表明他是非常爱杨晓芸的,所以才在跟她吵架后表现得那么烦躁。

当然,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不可能只单一地违背某一个原则,有时候同时违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则,从而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达到某种语用效果。如:

杨晓芸问向南:你是谁?

向南:我是你的丈夫向南,我就是你的钱包,我就是你的生活舒适的工具,为了你的幸福,我时刻准备着!为杨晓芸服务!

上例中,向南的回答首先违反了量准则,回答的信息超过了目标要的信息,那么,有没有违反其他准则呢?向南把自己比喻成杨晓芸的钱包,是她的生活舒适的工具,这很显然不是真的,违反了质准则。这样超信息且不真实的回答,其语用意义就是:表明向南是一个幽默浪漫而又疼爱老婆的人。

《奋斗》中人物的对白对合作原则的侧重不一,或遵循或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了特殊且幽默的会话含义。一方面体现了剧中人物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下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通过分析《奋斗》中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我们体会到,为了实现成功的语言交际,人们有时候会违反这些准则,这样才产生满意的会话含义,言语也会变得更加多彩。

参考文献

[1]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2]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3]石康.奋斗[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09.

[4]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合作原则下的《雷雨》会话含义解读 篇5

从合作原则提出至今,语言学派的诸多学者都对该理论及其相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合作原则被认为是日常会话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合作原则及其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及方式准则)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对话分析,并能很好的解释这些对话。大多的会话含义产生于对合作原则中某些准则的违反。通常在某一对话中,相比于说话者表达的语义含义,会话含义才是听者领悟和研究者分析的重点。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将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并将这些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相比于传统的文学研究注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题材、情节、主题等的分析,将语用学理论用于文学作品解读,从作品的措辞和话语结构上对作品进行分析,可以超越某些局限,从而更加深刻客观的对作品思想进行解读。虽然语用学理论用来分析文学作品并不新鲜,但在文学作品研究中,用语用学理论分析戏剧作品,尤其是中国戏剧作品的外文研究文本却较少。

本文就此选取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为研究对象,运用语用学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对该戏剧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在合作原则的指导下深入探讨戏剧人物对白,重点解读文本的会话含义理论。

把握话剧对白的言外之意是读者解读戏剧思想的关键所在。《雷雨》人物对白有着丰富的会话含义,蕴含深厚复杂的人物情感。这些会话含义的产生大多源于剧中人物说话时对合作原则准则的违反。下面就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详解该戏剧文本的会话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戏剧人物的思想及情感。

1.数量准则的违背

数量准则指出话语内容表达应当符合要求的信息量。

以第三幕中鲁贵和四凤之间的对话为例:

贵:你怎么还不睡?

四:(望望他)嗯。

贵:(看她还拿着酒瓶)谁叫你喝酒啦?(拿起酒瓶同酒菜,笑着)快睡吧。

四:(失望地)嗯。

从该段对话可看出,四凤的回答明显违反了数量准则。面对父亲的提问,四凤一概用“嗯”字作答,而不是正面明确回答父亲的提问。四凤心不在焉,用简单的“嗯”字敷衍着与父亲的对话,充分表现出自己因悲伤烦闷而无心应答的情绪。

2.质量准则的违背

质量准则指出所说的话语要真实可信。

分析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可以得知,鲁侍萍回答说是不公平的命指使她来到周家,明显违背了质量准则,与现实不符。鲁侍萍之所以这样回答,是为了表达当初被周朴园抛弃的悲愤之情。当读者读到此段对白时,可以明显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出的人物内心极度愤慨和悲哀的思想感情,同时将戏剧推向一个高潮。

3.关系准则的违背

关系准则要求话语要与说话内容相关。

来看下面这组四凤和母亲之间的对话:

鲁:(严厉地)凤儿,(看着她,拉着她的手)你看看我,我是你的妈。是不是?

四:妈,你怎么啦?

鲁:凤,妈是不是顶疼你?

四:妈,您为什么说这些话?

鲁:我问你,妈是不是天底下最可怜,没有人疼的一个苦老婆子?

分析上面的对话,可以得知鲁侍萍和女儿四凤彼此之间答非所问,各自的接话都与上一句没有关联,明显违反了关联原则的要求。这样的对话体现出二者内心复杂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鲁侍萍不回答女儿的问题,反而不断向四凤提问,不断强化自己作为母亲的艰辛和可怜;目的是为了渲染感情,为后面的请求做铺垫。

4.方式准则的违背

方式准则指出话语表达要清晰、简洁、有序,避免歧义的产生。

分析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这段对话:

朴:(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朴:哦。

对话中鲁侍萍并未直接回答自己姓甚名谁,而是委婉地说自己是四凤的妈。这一回答明显违反了方式准则。对这一准则的违反,体现出鲁侍萍的有所隐瞒。她并不急于展示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是在周朴园的步步追问下,最终让周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样的对白加剧了故事情节的紧张感和曲折感。对白语气时急时缓,情绪跌宕起伏,读者也隐隐感觉到鲁侍萍内心的愤恨和些许的鄙夷之情。

分析以上戏剧对白,可以得知,会话含义的产生多源于对合作原则的违背。话语表达透露出的言外之意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涵盖整个戏剧的思想精髓。

运用语用学理论对曹禺先生的《雷雨》作深入解读,可以帮助读者在掌握该戏剧文本基本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领悟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手法;在感受作品文字应用巧妙之处的同时,窥探剧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更好的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帮助读者提高对戏剧作品的鉴赏能力,并为戏剧创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此外,有助于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戏剧文学作品及中国戏剧作者的创作手法,感受中国戏剧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同时,本文的分析研究还有助于拓宽语用学理论的研究领域,丰富语用学实践活动,从而提供参考,帮助学者提升对此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2.

[2]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3]金钦俊.(1963).《雷雨》的人物和思想.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3-103.

[4]马振.(2012,03).会话中的合作与礼貌——以《雷雨》为例解读文本的言外之意.时代文学,200-201.

[5]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简述会话含义理论 篇6

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是与日常语言哲学家格莱斯的贡献分不开的。他提出了一整套有关言语交际的、以准则为基础的总原则———合作原则。在交际双方为使交际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必须采取互相合作的态度, 并带有目的, 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意图的信息, 即遵守所谓合作原则。人际交往中, 对话双方的内容不可能是有完全毫无关联的话语组成,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或共识才能完成会话的过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合作原则”必然存在着“不合作”的存在可能。在这一点上, 语言哲学家格赖斯认为, 只要会话人双方有一个最直接的共同目标, 那么所有的“不合作”都仅仅只是表面上的, 不具备实质效果 (即缺失“共同目标”的会话排除在“最一般的情况之外”) 。也说明, 完全的“不合作”会话不能成功的称之为有意义的话语交流, 结果只能是以交际失败而告终。

二、会话含义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合作原则包括以下四条准则

1. 量的准则:

量的准则是指要为对方提供适量的信息。如果话语中没有包含对方所需的信息, 或少于、超出对方所需的信息则是违反了量的标准。

2. 质的准则:

质的准则是指所说的话语要是真实的。如果有人间“黄鹤楼建在哪儿?”回答说:“黄鹤楼建在武吕蛇山”, 这话是真实的符合质的准则。如果话语中含有不实之词, 就是对质的准则的违反。

3. 相关准则:

相关准则是指所说的话要与话题相关, 即要切题。例如:甲:“你贵姓啊!”乙:“我坐汽车来的。”甲:“叫什么名字?”乙:“我肚子不疼。”甲:“家在哪住啊?”乙:“我刚洗完澡。” (摘自:苏文茂《答非所问》) 乙答非所问, 违反了相关准则。

4. 交际时, 所说的话如果晦涩难懂则是违反了方式准则。

例如:季交恕:“你知道这个消息吗?”方维夏:“什么消息?”季交恕:“蒋介石开刀啦了!”方维夏:“什么病开刀?”季交恕:“你还睡觉!杀人!” (摘自: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 例句中“蒋介石开刀啦”一句是有歧义的:可以理解为蒋介石动手术, 也可以理解为蒋介石杀人。正是这种歧义, 才导致了方维夏的误解。可见, 会话含义是说话人在违背合作原则中某一或某些准则的基础上产生的, 而听话人则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进行推导, 因为含义不是话语的字面意义。

三、会话含义的主要特征。会话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语境依赖性。在言语交际中, 含义的产生与理解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条件。交际所依赖的语境因素或语境知识不是事先确定的,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哪怕是同一个话语, 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 或不同的话语在相同的语境条件下可能产生相同的会话含义。 (2) 可取消性。某一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产生会话含义, 但该含义也可能因为语境因素的变化而消失, 因而是可取消的。 (3) 含义的不可分离性。指某一命题信息在相同的语境条件下可以产生相同的含义, 它不会因为话语形式或其中某一词语的不同而改变。 (4) 可推导性。可推导性指一个话语所隐含的信息是可以推导出来的, 其依据就是话语的字面意义、相关的背景信息等语境信息。

四、人际交往的原则

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

1. 得体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有损于别人的观点,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多使别人获益。

2. 谦虚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对自己的赞誉, 尽量增加对自己的贬损。

3. 一致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尽量增加与别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4. 慷慨准则。

要求说话人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尽量增加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也就是要尽量少让白己获益, 多使自己吃亏。

5. 赞誉准则。

要求说话人减少对别人的贬损, 尽量增加对别人的赞誉。

6. 同情准则。

要求说话人减少对别人的反感, 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同情。

这些是“礼貌原则”的基本内容。除此之外, 列奇还提出了如下原则:反讽原则:为了避免直接批评对方, 说话人采取说反话的方式。它不违背礼貌原则, 但又能让对方推导其中的反讽意味。逗乐原则:为了表示与对方的亲密关系, 说话人可讲一些明显不真实和明显不礼貌的话语。有趣原则:将一些不可预知, 从而让对方感兴趣的话语。乐观原则:遇事要乐观, 因此讲一些正面的话语。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无论在哪一个语言集团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礼貌原则应该是存在区别的, 而非一概而论。

五、会话含义的产生和推导

格莱斯 (1975) 在提出“会话含义理论”时指出, 会话含义推导模式含有“合作”大原则和其下的四个会话准则。会话含义理论规定, 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需要合作, 如果交际双方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那么交际就无法进行。在合作的大前提下, 话语超出字面意义的那部分或必须通过推递意图的过程涉及下面三个方面, 交际只有全部满足这三项条件才算成功。 (1) S说了X以在H那里产生R效果; (2) H能识别了S的意图; (3) H对S意图的识别至少部分是H做出R反应的原因。 (S=说活人;X=所说的话;H=听活人;R=听话人的反应) 也就是说, 话语带有意图, 意图是听话人做出反应的原因。比如一进屋A对B说:“太热了”, 此话的意思不是说话人想让听活人知道热, 而是有请听话人打开空调的意图, 听话人做出打开空调的动作至少部分是听话人识别了说话人说话的意图。格莱斯把“意图”当成“非自然意义”看待, 自然意义是没有原因的意义。比如“乌云密布”意味“大雨将临”。非自然意义指的是人的交际意图、比如英国双层巴士上的售票员用“打铃三次”符号的形式向乘客传递“车已坐满”的意图, 格莱斯认为话题传递的是非自然意义或意图。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可以归纳成:假定交际双方都遵守合作总原则, 那么遵守会话准则产生一般含义, 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特殊含义, 所谓“故意违反”指的是说话人知道听话人知道说话人违反会话准则是“事出有因”的, 具体表述为;总的交际方针:按具体情况、目的和方向进行交际。 (1) 量准则:把话说足, 不要多说。 (2) 质准则:说真话, 即不说假话和无依据的话。 (3) 关系准则:说相关的话。 (4) 方式准则:说话要 (1) 避免晦涩; (2) 避免歧义; (3) 简明; (4) 有条不紊。一般含义推导的例子 (→表示推导的意思) : (1) 遵守量准则: (1) 你们什么时候开学?9月1日→不是8月31日或9月2日; (2) 遵守Al和A2准则, 说话不多不少。 (2) 遵守质准则:他结婚了吗?→问话人真的不知道他是否结婚了。 (3) 遵守关系准则: (1) 车没油了; (2) 拐角处有个车了车→她是踩刹车器刹的车。可以看出, 会话含义的获取, 在一定程度上有点像“价值评判”, 如“属实”、“相关”等;对一般含义的界定.在含义理论的早期并未受到重视、格莱斯那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特殊含义”的探讨上。所谓的“特殊含义”也就是违反交际准则。即:违反量准则、违反质准则、违反关系准则、违反方式准则。故意违反交际准则的原因很多。比如病人得了不治之症, 医生怕吓着病人也不便把病情对病人开诚布公:请别人做事因要麻烦人, 故说话就应该间接和礼貌。在不使人尴尬或不得罪人的情况下, 同样也达到了交际目的。

六、合作原则的不足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合作”原则虽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广泛的解释力, 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不足之处。于是各国学者在“古典”格赖斯理论之后相继提出新的理论, 有的进一步以会话含意理论为参照, 开拓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学研究的新内容, 改造或重构合作原则, 有的对合作原则进行新的概括和解释。欧洲大陆的语用学家们还开辟了不同于英美学者的研究途径。

摘要:“会话含义”理论是由牛津大学的一位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有证据表明, 格莱斯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建这一理论的, 但是直到1967年, 他在威廉·詹姆斯的讲座上演讲时, 这一理论才公布于世。它是建立在理想世界的人类交际最一般的规律。通过会话含义的相关原则和准则, 可以推导出说话人的意图, 并且有利于受话人给予相应的反应, 提供相关语境下所需的信息, 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达到双方沟通的目的。本文拟对会话含义理论、原则、特征及不足之处进行初步的梳理, 尽可能达到简洁、全面、清晰地介绍会话含义理论的目的。

关键词: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参考文献

[1]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 篇7

美国哲学家格赖斯 (H.P.Grice) 认为, 谈话是受一定的条件制约的, 人们的交谈之所以不至于成为一连串互不连贯的话语, 是因为言语交际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其基本出发点是, 交际双方必须合作都遵循一个目的, 相互配合, 从而保证交际活动能顺利进行。他把这种共同遵守的原则称为“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这是格赖斯于196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William James讲座中提出的, 并于1975年正式发表的。这就是说, 交谈者在谈话过程中要按照对话的需要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某个特定的时刻, 交谈者所说的话应符合交谈的目的或方向。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包含四大准则

(一) 量的准则

按交谈目的的需要提供足够的信息;

不要提供超出需要的信息。

(二) 质的准则

1、不说你认为是假话的话;

2、不说你缺少足够证据的话。

(三) 关系准则

也就是说, 说话要相关。

(四) 方式准则

1、避免含糊不清的表达;

2、避免歧义;

3、说话要简洁 (避免不必要的罗嗦) ;

4、说话要有条理。

二、会话含义的产生

那么, 我们既然有了合作原则, 是不是在所有的时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要遵循它呢?显然,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在日常会话中, 往往不遵循这些准则, 甚至故意机敏而又有技巧地违反某项 (些) 准则, 不但能够互相理解, 互相交流, 而且能体面地运用语言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这正是因为我们在交流中, 考虑到了交流的语境和交际双方的个体差异, 如年龄、性格、爱好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因此, 会话原则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本身, 而在于违反它所产生的“言外之意”, 即话语中所包含的间接的意思, 格赖斯把这种在言语交际中推导出来的隐含意义称为“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的例子,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或为了使谈话取得某种效果, 时常会“拐弯抹角”, “指桑骂槐”, “声东击西”, 或不直接回答对方的话, “字里行间”, “话里有话”, “王顾左右而言他”, 这都是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下面我们就来结合实例分析在违反合作原则中某一准则 (或两个准则或多个) 时, 会话含义的推导和运用。

(一) 关于量的准则

“量”指信息量。“违反”可以从两个方面:少给信息或多给信息。例如, 一个中国学生和韩国留学生的对话:

——你觉得韩国和中国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韩国是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可能中国学生想要了解的不仅仅是中韩两国的社会制度, 而是方方面面的, 包括社会, 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感受。回答者很显然信息量不够, 违反了量的准则。

再看另外一个多给信息量的例子:

——他是谁?

——他是我的朋友。他很聪明, 很善良, 又很有能力, 领导们都很欣赏他。

回答“谁”的提问, “是我的朋友”就足够了, 其余都是多余信息, 含有赞赏或者夸耀的味道。

(二) 关于质的准则

质的准则要求信息真确, 不说假话反话。故意违反质的准则就是故意说假话;用暗喻、夸张、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段来说话, 有时也是违反质的准则。

例如:有的女孩不喜欢被别人问体重, 照直回答她不愿意;说“我不告诉你”又显得不够友善。这时她可以微笑着说:“我二百公斤”。这当然是假话, 违反了质的准则。受话人正是从这种明显地违反合作原则的假话中推断出内在的含义:我不想告诉你, 于是知趣地不再追问。女孩达到了“不告诉”的目的, 又保持了良好的交际气氛。

再有, 人们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 故意将好说成坏或将坏说成好, 将爱说成恨或将恨说成爱, 比如, 姑娘笑着对自己的男朋友说:“你这个坏东西, 我恨死你了”。又如,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之所以会成为臧克家的名句, 就是在貌似矛盾的表述中, 蕴涵了深刻的含义, 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还有的时候, 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些媒体上看到类似这样的广告:“X X香皂具有美容、抗衰老、减肥、防癌的功效。”这到底是香皂还是药品?没有任何权威机构的证明, 也没有试用过此产品的消费者的证明, 厂商这不是在公开欺骗愚弄消费者吗?这则广告明显地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的原则。

(三) 关于关系准则

故意违反相关准则, 就是故意说些不切题的话, 避过某一话题。如:儿子想去玩电脑, 问妈妈:“我可以去玩电脑吗?”妈妈回答:“你的作业完成了吗?”孩子的妈妈不是直接回答儿子“可以”或“不可以”, 似乎答非所问, 但意在告诉儿子:如果你的作业完成了就可以, 否则不可以。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

H:Okay. (胡壮麟, 刘润清, 李延福等, 语言学教程)

从表面上看, 这三句话是完全无关的, 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沟通很顺利, 也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妻子首先违背了合作原则的关系准则, 她并非只想告诉丈夫她在洗澡间这件事, 而是另意在不能去接电话, 丈夫理解到了这一层意思, 说“Okay”, 他并不是针对妻子在洗澡间里这个事实回答“Okay”, 而是一个承诺:去接电话。

(四) 关于方式准则

故意违反方式准则, 就是用歧义句、用语义含糊的说法, 说得罗嗦冗长, 拐弯抹角等, 使说话人感到其中必有缘故。

回答者可能不愿意告诉对方确切在干什么, 所以采用含糊不清的方式。

交际中, 会话含义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交际双方不仅要能理解对方直接表达的意义, 而且要能成功地把握对方话语的含蓄意义, 因而, 会话含义推导必须结合语境和合作原则。可见, 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学说对指导我们正确分析, 理解他人说话的意图, 提高我们的会话艺术和会话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语义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束定芳.现代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解析会话中的“不合作”现象 篇8

语用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如何运用语言来产生成功的交际,所以,作为最常见的和最自然的交际形式,会话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H.P.Grice)认为会话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参加交谈的人需要朝一个共同的交谈目的(或一组目的)互相配合,这就是参加交谈的人共同遵守的原则,格赖斯把它称之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此原则有助于实现谈话双方相互理解、共同配合的愿望。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会话者通常都遵循如下四个会话准则。第一,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尽可能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即要求会话中所提供的信息要恰如其分,既不超出也不少于交际目的的需要。第二,质量准则:不要说自知是假的话和缺乏证据的话。第三,关系准则:要有关联,话语要切题,切忌文不对题。第四,方式准则:话要清楚明白、简练而有条理,避免晦涩和歧义。有了这些原则和准则,会话含义的推导就有了依据,就能按照说话人是否遵守交际合作大原则和是否违背次准则而进行。

2.会话中的“不合作”现象

如果假设合作需求是一种正常的期盼,人们在交际时就应如格赖斯所讲的那样真实地、充分地、相关地、清楚地交谈。然而,现实生活会话却表明在质、量、方式和相关四个方面均存在“不合作”的情况。例如:

A:Have you finished the homework?

B1:Of course I have.(实际上B并没有完成。)

B2:Yes.I have finished before 10 o’clock.

B3:If I don’t,nobody will do.

B4:I want to play football.

很显然,B1违反了质准则,因为讲了不真实的话;B2违反了量准则,因为提供了额外或多余信息;B3违反了方式准则,因为未采用直接的回答方式;B4违反了相关准则,因为所提供的信息从内容上看并非是A所索求的。

事实上,人们在交际中并不一定就恪守这些准则,这四条准则常常有所偏离,有的能够产生会话含义,有的不能,格赖斯也注意到了这些现象并把情况分为了三种:1)藐视准则(flouting a maxim);2)违反准则(violating a maxim);3)跳出准

则(opting out of observing a maxim)。

3.会话中“不合作”现象的原因

3.1言语交际的间接性

只要对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人们常常会用“迂回”的或者“拐弯抹角”的方式来完成交流和沟通。即通过间接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称作言语交际的间接性。人们使用间接语言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何兆熊,2000:119):一种是说话人可以使用直接语言,但出于某种原因选择了间接的说话方式,这种间接语言是有特定意图的。另一种情况是说话人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才无奈使用间接的表达方式。在会话中,无论说话人是由于哪一种原因而采取了间接的回答,都违反了方式准则,从而引起了“不合作”现象。间接使用语言是人类语言交流的一个普遍现象。在日常会话中很容易找到这方面的例子。

例1:A: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movie theater with me this evening?

B:I have an exam tomorrow morning.

例2:A:Can I open the window?

B:It’s too hot here.

在以上两组例句中,说话人出于特定的目的选用了间接言语,违反了方式准则,造成了“不合作”。

3.2礼貌原则的需要

在会话中,违反合作原则,有可能会造成错误的理解而导致交际的失败。但人们却在明知可能会失败的情况下,也往往会冒险违反合作原则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礼貌原则的需要。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则。英国语言学家布朗和列文森认为礼貌是一个面子的问题。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相互合作,那么,说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所以在交往中为了给自己面子,也为了保留对方的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利奇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说话人说话时往往都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交际中使对方感到受尊重,同时反过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例1:Speaker A:Can you lend me some money?

Speaker B:Sorry,I forgot bringing my wallet.(In fact,he didn’t forget.)

在上面这段对话中,说话人B很明显是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因为他说了假话。但是他这么说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说话人A的面子。说话人B是不愿意借钱给A的,但他如果直接拒绝,A会觉得很没有面子,气氛也会很尴尬。B违反了质量准则,编了一个理由,是想告诉A,我是想借给你的,但是我没有带钱包,是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样就避免了矛盾的产生。

例2:Speaker A:What do you think about my new coat?

Speaker B:Very good.The colour looks very bright.I like it very much.

在这个例子中,说话者B很明显是违反了数量准则。“very good”就足够回答A的问题。但B先是总体肯定了A的外套,又从细节处夸奖了外套的颜色,最后又明确地点出了自己对外套的喜爱。这三个连续的过量的赞扬,却完全肯定了A的眼光,恰恰是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和一致准则。

4.合作原则的违反在语言交际中的运用

4.1违反数量准则

违反数量准则有两种情况,一是提供不足的信息,说话者有时为了避免某种尴尬,避免遵守合作原则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故意提供不足的信息量,让对方理解言外之意。二是提供过量的信息,所谓过量信息,是指说话人提供的、超出听话人所需要的那部分信息。在日常交际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例如:

顾客:我要投诉,把你们的经理叫来。

客服:我可以帮上您什么忙吗?经理暂时没空。

在这个例子中,“经理暂时没空”这个回答所提供的信息量就足够了。但是这个回答对顾客来说很显然是不礼貌的。所以客服加上了额外的信息“我可以帮上您什么忙吗”,主动向顾客提供帮助,遵循了得体准则,也可以成功避免因经理无法出现而在顾客的怒气上“火上浇油”情况的出现。

4.2违反质量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出于礼貌和面子的原因,人们往往会说一些谎话,而违反合作原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听话人传递一些隐性信息,表达含蓄的意义。例如:

A:天气预报说明天要降温了,我刚买的裙子都穿不了了。

B:天气预报也是不一定准的,说不定温度不降反升呢,不要太担心了。

在这个例子中,B故意违反质量准则的第二条,即不讲自己缺乏证据的东西。他故意说“温度会不降反升”(其实他并没有确切的根据),偏离质量准则是为了安慰A,而听话者也很清楚他这样的目的,虽然知道B讲的不会发生,但心情肯定比听B说了真话要好得多。

4.3违反关系准则

格赖斯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必须遵守关系准则,即说话者所说的话和听话者的反应要有关联,否则双方之间的谈话无法进行下去。但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一方无法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常常会违反关系准则而说些无关紧要的话,让听话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真正含义。例如:

A:你喜欢我这款新钱包吗?

B:颜色很抢眼。

乍听上去,B对A的话所作出的反应好像有些答非所问。A问的是喜欢与否,B答的却是颜色很抢眼。B其实可能并不喜欢A的新钱包,但是他如果实话实说的话,就违反了一致准则,很可能会引起A的不愉快。所以B直接回避了这个问题,把话题转移到钱包的颜色上,通常情况下听话者会自动把这一类的回答翻译为一种肯定的表示。

4.4违反方式准则

它指的是人们不运用语言本身为我们提供的、简洁的、通常使用的方式说话,而是转弯抹角地说话。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有时为了礼貌起见,说话人往往会偏离方式准则,运用含沙射影的,甚至故意啰嗦的或者含糊其词的手法来传达“言外之意”,例如:

Wife:Let’s get kids something to eat.

Husband:Okay,but I veto I-C-E-C-R-E-A-M.

对话中丈夫没有直接说出“冰激凌”一词,而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出冰激凌一词,这就违反了方式准则。这是因为丈夫在暗示妻子不要让孩子听见冰激凌一词。

5.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会话中的合作原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遵守”和“违背”也是处在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之中,四大准则的“度”往往会因人而异,并无固定不变的统一标准。在言语交际中,出于语用的需要,违背合作原则是允许的。在实际中的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以及实际需要而灵活运用合作原则,决定遵守或是违反这个原则。在特定的情景下,适当地、巧妙地偏离合作原则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对言语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Mey,J.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3.

[2]Levinson,S.C.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3]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张杨静,赖晓鹏.英语委婉语中合作原则的违反与礼貌原则的体现[J].安徽文学,2008.

从合作原则对英语会话幽默探析 篇9

关键词:英语会话,合作原则,幽默

幽默是一种言语的艺术, 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英语幽默的产生就是幽默会话含义的产生过程。在幽默会话中, 往往会出现交际双方的一方违反合作原则的某条准则, 导致说话人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或听话人的理解不一致, 从而产生了幽默。

1 合作原则

为了使会话能够畅通无阻, 意义连贯,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认为所谓连贯的语篇是“语篇解释者通过对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 以及与次要目标相联系的各个具体关系做出推论, 这些次要目标存在于为整个理解过程所需的被推论的意图之中”。他把这叫做会话双方必须遵循的“合作原则”。格莱斯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文中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 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

A.数量准则:

a) 使所说的话正好满足当前交谈所需要的信息。

b) 所说的话不要多于需要的信息。

B.质量准则:

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

a)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关联准则:要有关联。

D.方式准则:要清晰。

a) 避免晦涩。

b) 避免歧义。

c) 要简练。

d) 要有序。 (胡壮麟, 2002)

如果在交际中人们能遵循以上四条准则, 那么交际能以最有效地方式进行。格赖斯发现:在实际交际中, 人们并不总是都遵守这些准则的, 有时出于需要人们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说话者之所以采用这种看似违反合作原则的做法是为了加强交际效果。其幽默之处就在于通过这种表面上违反合作原则的做法, 使对话听起来似乎毫无意义相关, 但这些表面意义上不相关的对话却包含了弦外之音, 此时幽默也就产生了。下面将通过具体英语会话来解释由于违反合作原则中某一条具体准则而引发的幽默。

2 英语会话幽默的产生

2.1 违反量的准则

量的准则要求说话者给出的信息既不能信息不足, 也不能比需要的多。信息缺失会产生歧义或者造成语义模糊, 信息量过多同样也会表达一些言外之意。以下这个例子就是信息量过多造成的幽默。

例:When my son Stephen was a high-school sophomore, he got a part-time job sacking groceries at a supermarket. He came home all smiles.

“How was your first day?” I asked.

“It was great, Dad, ” he replied. “I got to talk to some good-looking girls.”

Since Stephen is not very talkative, I asked, “What did you say to them?”

“Do you prefer paper or plastic?” He answered.

此例中, Stephen只要回答好或不好就行了, 可他还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这就会让爸爸误以为这对于不善言辞的Stephen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进步, 当他爸爸问他和那些女孩子聊了些什么时, Stephen的回答却出乎意料, 正是Stephen提供了多余信息造成了幽默效果。

2.2 违反质准则

质准则要求人们不说自己认为不真实或缺乏证据的话。但有时为达到特定的会话目的, 说话人会故意违反质准则, 也就是故意说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话, 便产生了夸张、反语、隐喻等修辞手段, 这也是幽默的表现形式。

例:Two brothers were looking at some beautiful paintings. “Look, ” said the elder brother. “How nice these paintings are!” “Yes, ” said the younger, “but in all these paintings there is only the mother and the children. Where is the father?” The elder brother thought for a moment and then explained, “Obviously he was painting the pictures.”

例中弟弟问爸爸去哪儿了, 哥哥的回答是爸爸正在画这些画。质准则要求人们不说自己认为不真实或缺乏证据的话。哥哥的回答显然没有根据而是他自己的猜想, 所以违背了质准则, 幽默就产生了。

2.3 违反关联准则

关联准则要求说话者所说的话应该跟主题相关。如违反了这一准则, 交际就会难以正常进行, 还往往会被引入歧途甚至中断, 幽默风趣也可由此而产生。下面就是一个违反关联准则的例子:

例 (1) :A mother said to her daughter, “Mary Flowers are in great need of water. You must water them every day or they might get withered.” One morning, the mother saw her daughter going to the garden and said, “What are you going to the garden for?”

“To water the flowers.”

“Don’t you see it’s raining now?”

“Oh, Mom, I’ve got an umbrella with me.”

此例中, 由于女儿误解了母亲的交际意图而产生了幽默。其实母亲叫女儿下雨天不要浇花和女儿带雨伞是两回事, 这就是违反了关联原则产生的幽默。

例 (2) A little boy did not like the look of the barking dog. “It's all right, ” said a gentleman, “don't be afraid. Don't you know the proverb: Barking dogs don't bite?” “Ah, yes, ” answered the little boy. “I know the proverb, but does the dog know the proverb, too?”

例 (2) 中这个先生说的谚语是为了安慰小男孩, 但是小男孩担心的是狗知不知道这句谚语, 显然两个人说的都不是同一件事, 违反了关联准则, 让人忍俊不禁。

2.4 违反方式准则

根据方式准则的要求, 人们在会话中要尽可能做到清晰、简洁明了, 避免晦涩, 歧义。但在交际中, 交际双方难免出现误解对方原意的情况。有时候说话者出于礼貌或其他原因, 有意说话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例:The man bought a cigar in a department store and lit it while still in the store. A clerk told him to put it out because smoking wasn’t allowed in the store.

“What do you mean?”He said, “You sell cigars but don’t allow smoking.”

“We also sell bath towels, ”said the girl sweetly.

此例中男子很诧异商店卖烟却不能在那里抽烟, 售货员的回答言外之意是, 我们这里卖浴巾难道你也要到这里洗澡吗。幽默就随之产生了。

3 结语

英语笑话千变万化, 其幽默的产生绝不是仅仅用“合作原则”就能完全解释清楚的。关联理论为解释会话幽默的推导过程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本文只是将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介入到幽默言语的理解中来。此外, 幽默还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自然规律。所以幽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不能单纯归结于某一种理论或因素, 这些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8) .

[2]刘福长.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幽默的产生[J].现代外语, 1987, (2) .

[3]王叶芳.英语会话幽默产生的语用分析[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73-74.

会话合作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 合作原则 语言教学 学生

任何形式的交际都要依赖于交际双方的合作。语言教学工作,其实质上也属于一种交际活动,只是这种交际活动发生在固定的特定的场所――教室。本文试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数量准则”为着眼点,以英语课堂教学为例,简要论述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遵守交际原则的重要意义。

一、格莱斯的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 P。 Grice)提出,为了保证会话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相互合作的,谈话双方都抱有一个共的愿望,双方的话语都能被互相理解,共同配合。因此,他们都要遵守某些合作原则,以求实现这个愿望。格赖斯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Grice,1975)

第一,质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 努力使你说的话是真实的,特别是:(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2)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第二,数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

(1)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在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2)不应使自己所说的话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第三,关联准则(The Maxim of Relevance)。

说话要贴切。

第四,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

要清楚明白,特别要:(1)避免晦涩的词语;(2)避免歧义;(3)说话要简炼(避免赘述);(4)说话要有条理。

质量准则规定了说话的真实性,即要求说话人说真话,不说没有根据的话.此处的真实性是指说话人认为是真实的话;若说话人在无意识的说谎,并不违反这条准则。

数量准则规定了说话时所传递的信息量,即不应少说,也不要多说,不能把对方不要求或不期待你说的也都说出来。

关联准则规定了说话要切题,不要说和话题无关的话。

方式准则则在表达方式上提出了要求,要求说话人要简明扼要,不要用语义含糊的词语,避免冗词赘句。(Gricc, 1975)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交际性因素

日常生活中,在既有说话者又有听话者的条件下,便会产生言语交际。课堂语言教学中明显体现着言语的这种交际性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讲老师和其他学生听以及学生之间相互研讨等三种交际模式。

课堂环境下的言语交际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加以适当运用,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中,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英语语言技能的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要高一些,学生说的情况比较多;而在文学,概况,语言学等以传授文化知识和理论为主的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成分要多一些。在不同的课堂条件下,教师如何规范自己的用语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本文将分不同课程情形,简要论述遵守合作原则在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各类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遵守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

三、合作原则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在语言技能课堂上贯彻合作原则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精读,泛读,视听说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为主;重在学生最终的语言应用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老师的协调为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掌控好课堂上的时间分配,以言语适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的课堂用语要简练而准确,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明晰教师的要求,从而获得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另外教师的表达要清晰以避免产生理解歧义。

例如,精读课的讲授既包括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又包括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若是任课教师课上滔滔不绝的夹带大量的背景知识进行课程讲解,这样一堂课下来,老师辛苦,学生也辛苦。老师累是因为大量的备课以及课上为避免学生不懂而进行了诸多重复性语言;学生累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背景知识知之甚少,对如此大量的信息做不到及时而快速的吸收。所以这样的课堂其实是失败的,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违反了会话原则中的数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提供了超出学生所需的信息量,即课堂交际过程中教师把学生不要求或不期待说的也都说了出来。同时,就目前的状况,学生尚不具备对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和加工的能力。当大量的新信息灌输进来时,学生便会感到非常负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背景知识是必要的,但教师更应学会点到为止,不要犯过犹不及的错误。

2.在语言文化课堂上贯彻合作原则

在以文化传授为主的英语课堂上,教师成为课堂交际中的主要的说者,学生则为听者。此时更需要任课教师把握好信息传递的量的尺度,以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即要遵守数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此外更要遵守质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保证信息的正确性。首先,教师要正确评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及储备,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课堂教学的任务量并使教学能够有的放矢,轻重有序,完成遵守数量准则。另外,在进行课堂传授之前,教师应尽量做好充分备课,对于遇到的疑难点要及时查阅资料获得解答,确保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同时任课教师要预见授课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困扰性问题并予以预先解决,以此来确保质量准则。再者,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设置些随堂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听课情况及掌握情况,进而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层次以便细化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安排,进一步平衡“质”与“量”的关系。

四、结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课堂言语交际进行过程必然一方面反映着整体的言语交际规则,另一方面也要受制于这种规则。课堂交际活动又不同于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活动。后者充斥着许多未明说的隐含意义,需要听话者去猜度,而前者则是越简洁明了直接越好,要尽量杜绝晦暗的语言表达,避免学生产生理解性歧义,以至造成语用误解。所以,课堂言语交际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的是遵守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数量准则,以便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 &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上一篇:通信工程中的管理策略下一篇:创新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