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教学

2024-06-24

语文单元教学(精选十篇)

语文单元教学 篇1

(一) 教学重点

1. 锻炼开阔严密的思路;2.安排合理清晰的结构。

(二) 教学方法

1. 指导阅读;2.自主参与;3.合作讨论;4.自由写作。

(三)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四) 教学特点

自主 合作 轻松 愉悦

(五) 教学效果

1. 使学生明白“思路”与“结构”的区别和联系;

2. 锻炼并提高学生形成开阔严密思路的能力;

3. 让学生掌握安排合理清晰的结构的方法, 培养自觉形成结构的写作习惯;

4. 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5. 努力体现新课标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 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活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有经验人士就总结有“狼有狼道, 蛇有蛇踪”的经验性结论;在棋类的对弈中, 人们也按照一定的规矩布阵, 例如象棋, 就有“车走直, 马走斜, 象飞田, 炮打隔……”的行动规律。作为学生, 我们写作, 也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 才有可能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为此, 我们今天就来一块研究 (高中语文第六册写作) 第二单元的“思路与结构”。

(一) “思路”与“结构”。

1. 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思路?什么是结构?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写作指导”中的第一和第六自然段的内容为这两个概念定义。

明确: (多媒体)

①思路是在写作过程中, 作者思维活动的轨迹。从表现形式上看, 就是文章的结构。

②结构是文章的表现形式, 是思路的归宿, 是文章的骨架。

③思路在前, 结构在后;思路是思维活动, 结构是表现形式;思路体现轨迹, 结构显示归宿;思路是内在的结构, 结构是外在的骨架。

2. 实例的认识

①学生举例

以上只是理论上的认识, 你能根据你已经学过的文章, 举个例子具体说明哪是思路哪是结构吗?

学生回答可能涉及到不同文体不同篇目, 也可能出现思路和结构混乱的情况, 教师都要注意启发, 正面引导, 多作肯定, 也要恰当地指出其不妥当的地方。

②教师举例 (多媒体)

例1:《项链》的作者莫泊桑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 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 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 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 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 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 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 丢失了项链, 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

(思路)

借项链, 失项链, 赔项链, 还债务, 发现项链是赝品。

(结构)

例2:《药》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昧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 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 而且对革命者冷酷无情, 对刽子手康大叔反而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而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 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 人们“潮水一般”跑去看热闹。

(思路)

例3: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于1919年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 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 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 想到了无数红色的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岩壁的侧坡。

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 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 想到了这所房子的房主, 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

(思路)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 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盛开的鲜花。 (可以请学生画出这朵鲜花)

(结构)

阅读上面三个例子, 你能总结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吗?

明确:例1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去展开思路进而形成结构的;例2是按照地点的变化去展开思路进而形成结构的, 另外, 它还是双线结构;例3是按照意识的流动去展开思路进而形成结构的, 可以称为“意识流”结构。

3. 范文赏析

第一篇

阅读下面文章, 分析其思路, 概括其结构。 (多媒体滚动, 配音朗诵)

《寓言·人生》 (选自《作文报》2001年11月27日第7版, 作者, 刘遵文。原文从略)

①学生发言 (教师注意适当提示)

②教师明确:思路——听奶奶讲寓言, 自己讲寓言。结构——对比。

第二篇

《我关注生命中的点滴》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2年第9期第40页, 作者, 广东考生。原文从略)

①学生发言 (教师注意适当提示)

②教师明确:

思路——关注, 从小处着眼, 关注一滴水;从小处着眼, 关注小狗的生命;从小处着眼, 关注妈妈的泪滴。依照“关注点滴”这一逻辑形成思路。

结构——总, 分, 总。

小结:思路, 有的按时间, 有的按空间, 有的按别的逻辑顺序;结构, 有的单线, 有的双线;有的对比, 有的总分总。

第三篇

《科学是美丽的》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1年第3期第14页, 作者, 江鸣。原文从略)

①学生发言 (教师注意适当提示)

②教师明确:

议论性的文章, 也有一定的结构形式。此文也是总——分——总式。

第四篇

《一日三餐》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8期第05页, 作者, 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学校冷念劬。原文从略)

①学生发言 (教师注意适当提示)

②教师明确:此文的思路是把民工的一日三餐与老板的猫的一日三餐作对比;其结构可为

民工的一日三餐老板的猫的一日三餐

早餐 昨天晚饭剩下的半拉馒头黄油面包、牛排、牛奶

午餐 一大把青菜、咸菜冬瓜汤铁板鸡排、冰淇淋

晚餐 两碗大肉面、一瓶啤酒鸡汤鱼翅、燕窝炖木瓜

同学们, 以上我们讨论了思路和结构, 现在, 我想请大家用形象的比喻把它们描述出来, 看谁说得好听, 说得形象。

下面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

(二) 怎样使思路开阔严密呢?

①学生看“写作指导”第四自然段。

为了强化认识, 我们不妨介绍一种展开思路的方法, 也许对同学们会有所帮助。请大家思考下面的例子。

②教师举例

以作文题“故乡”为例, 运用发散思维的四个维度——相关联想、相似 (类比) 联想、相对 (对比) 联想和因果联想进行审题练习。

怎样思维呢?请看:

相关联想——故乡的山川风貌, 故乡的风俗民情, 故乡的特色物产, 故乡的亲朋故旧。

相似 (类比) 联想——老师和同学各自的故乡, 鲁迅的故乡, 罗中立画中的故乡风情, 古人诗歌中的乡思乡愁。

相对 (对比) 联想——故乡当年的山川风貌, 故乡人生活的今昔变化, 故乡环境的今昔对比, 故乡的风俗民情之变化。

因果联想——我的成长离不开故乡的哺育, 家乡的变化离不开党的政策, 故乡儿女正在为故乡效力。

③请学生根据以上的提示, 画出这种发散思维的图示。 (教师指点)

④教师展示 (多媒体)

⑤按照这种思维方法, 你可以列出简单的结构提纲。只要在这些范围之内, 你的文章一定不会写跑题。

(三) 写作实践

1. 按照以上思维方法, 在下面四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 列出结构提纲。

梦 路 (或桥) 英雄 孝

教师巡回检查, 指导学生完善, 发现较好的, 准备展示。

展示学生的提纲。

第一, 要用不同的方式, 如黑板、多媒体平台、口头发言等形式。

第二, 要注意尽可能展示多个题目的提纲。

第三, 展示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给予肯定、指点, 恰当地指出不足的地方, 指导学生迅速修改, 以求完美。

2. 整篇作文。 (任选一篇)

①按照你刚才的提纲写一篇文章, 要求思路明确, 结构清晰, 立意自定, 不少于800字。

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篇2

本人在完成本单元的教学程序上将四个知识点作了梳理。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知、自主发现。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提供探索的条件,拓展学生思路,展开自由讨论,引出结论,展开争论,尝试活动的兴趣。如“我的发现”在引导学生发现一些汉字的结构特点的同时并感悟汉字的形体结构美感。这三组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字组成,给人一种方正、匀称、平稳的美感。汉字结构形式不同,我在教学中着手让学生自述自己的发现,旁作总述。(这一知识点,学生很感兴趣,并有好几个学生能找出像这样结构的字。如“圭、赫、淼、磊”等字,学生很聪明的他们在字典中找的)。

“日积月累”这部分三项内容“读读认认、读读记记、读读背背”在“读读认认”里有九个汉字,都是熟字减偏旁组成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义不同。我在这个知识点上,让学生在复习识字的方法基础上自主发现识字特点,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熟字跟生字读音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巩固对生字的理解,可以多组词。(这里,本人在训练中落到实处)。“读读背背”这六个词语让学生反复朗读后将发现的构词特点作以简单的叙述。教材在安排这一训练是为了让学生注意积累,广泛积累词语。针对低年级学生,积累字词是重点,也是难点。本人在教学中力求落到实处,不放一难。

在识词环节中,本人参阅了斯霞老师的教学风格“分散识字”“分散识字”又称“随文识字”。就是把生字或词放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其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刺时间,天空乌云翻滚,雷声大作,不一会儿,下起了倾盆大雨。又过了一会儿,天放晴了,阳光灿烂,微风吹拂着杨柳,枝条随风舞动。经历了暴风雨的玫瑰花。芬芳扑鼻,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猫也跑出来凑热闹。)

“读读背背”这四个句子都是谚语,其中包含的思想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要学会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因为这样不仅能给他人带来温暖,而且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在教学中,本人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领读、齐读、轮读、空式读、组词搭配读”。(就这个程序下来,全班学生几乎能背诵,能熟练地和老师轮读。)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理解句意。(本人在这环节进行了超越性的拓展。如,我准备了文本,让学生选填谚语。“孩子们,常言道‘————,————’我不知道最近你们是怎么啦,我又是怎么啦!每天早晨身批晨雾的我,第一个来到教室,为你们整理好桌椅,总是想怎么能真正的走进你们的心灵!我在教室门口等着你们一个个地到来。摸摸你们的头,那是我真诚地在乎孩子们的表示;一声孩子们好,是我真诚地问候;一个浅浅的笑容,是我真诚的呵护;为什么我的疼爱与呵护,还有我的小心翼翼怎么就不能感动你们呢?做点家庭作业就那么难吗?……)我将上述内容打印成文本,每个孩子一份,让孩子们大声朗读,然后填空。(效果很好,有30个孩子填“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8个学生填“花要叶扶,人要人帮”)。这项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同时也无形地引导孩子们怎样尊重别人的劳动,怎样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因为语文老师是双重的责任,既要教会孩子怎样学知识,又要教会孩子怎样学做人。

“口语交际”之前我让学生去积累一些关于“爱”的词语或句子。(比喻句、排比句等)。结合生活实际,放录音《爱的奉献》然后出示课题“伸出我们的双手”。反馈“读读背背”中的谚语的句意,贴近学生身边的小事(借笔、小刀、橡皮等帮助同学的一些小事。)。再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到写一写。(由于邻班的老师要借我班学生上公开课,也是口语交际“伸出我们的双手”)所以只好推迟完成。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篇3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语文

小学语文是各个阶段的奠基课程,从小学到大学,小学语文的知识始终贯穿学生生涯,是学生成长的奠基石。经济全国化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每个国家的文化相互影响,文字语言能力是每个公民必须要提高的。为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课程是传承文化的需要,掌握最先进的语文教学方法同样也是教师终身奋斗的目标,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碎片化的理论知识有机组合在一起,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大胆的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把单元整体教学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变教师以往传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端正学习态度,单元整体教学,故名思议,就是从单元整体进行语文教学,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活动中,都是教师从每课带领学生学习,而在累积几门课之后统一进行复习活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把一个单元的课程汇总在一起,组织在一起,不是教师一课一课的讲,而是一组一组的学。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预先组织教材,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洞察每一单元的学情,给学生整体的感知。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大范围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让小学语文的课程不再是一节课一节课的磨,这些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依靠不同的教学单元,发挥自己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解决教学内容繁杂的毛病,而对于学生来说,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总结能力,解决每一个单元共同遇到的难题,语文是一个整体,不是分开的单部分,也不是一节节课简简单单的叠加,加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把支离破碎的语文知识融合在一起,保持语文学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科学性。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案例策略

著名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窦桂梅在“为生命奠基”的演讲中曾多次提到带领学生们阅读大量课外书籍的经验,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优秀经验,在学生们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补充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书目进行阅读交流,以此拓展学习视野,掌握阅读方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读一本书这一内容时,所选择的书目要与学习的本单元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在主题、体裁或内容方面能找到一定的结合点,以此作为书目选择的依据。山东德州跃华学校的于現老师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读书交流活动时,选取了《森林报·春》这本书,这本书以新闻的形式和诗歌的语言描绘森林中动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显现出大千世界的生态,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蕴含着诗情画意和童心童趣。与第六组课文所要表达的热爱田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主题息息相关。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交流,于老师主要采用了解课外书结构、感受特色栏目、欣赏精彩片段,领悟读书方法、交流读书计划等几个步骤来进行。了解书的结构主要是教学生读一本书,从封面、作者开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以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及内容,并为下一步具体感知奠定了基础。感受特色栏目的意图是抓住特色栏目进行了解,促进学生对《森林报》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欣赏精彩片段,领悟读书方法主要是从书中描绘的多彩画面和奇妙声音入手,使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大自然中动物的魅力。并且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交流读书计划这一环节旨在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养成勤于动脑、勤于交流、勤于整理的好习惯。通过读书交流这一活动,不仅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感受,而且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并且它们迁移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资源,寻找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和写作亮点作为习作教学的训练点。这个训练点可以是出彩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优美的片段、精练的开头、有悬念的结尾、内容丰富的插图、常用的修辞手法等。

开展好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活动,要求我们教师要时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只有让教师朋友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才能提高教学的技能和素质,教师只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教学技能,从以往的教学角色中抽离出来,转变为专家型的教师,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改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叶,牟文娟.科学设定目标,为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导航[J].小学语文教学,2012

[2]魏蔽.对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1

语文单元教学的科学重组 篇4

一、基于语文能力的单元教材解读

三年级上册共8个单元。由丰富的生活、名人的故事、美丽的秋天、传统的文化、多彩的祖国等相关主题构成。每个单元的导语都是一段话, 提示的都是主题内容, 语文能力方面的内容却语焉不详。如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仔细观察”, 由四篇科学小品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这些课文虽然内容各异, 但主题相同, 均聚焦于“留心观察”“发现秘密”上。单元导语的提示是:“你是否留意过鲜花的开放?你是否观察过星星的闪烁?你是否注意过蜜蜂的飞行?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 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认真阅读本组课文, 一起去了解作者发现的秘密。我们还要留心观察, 看谁有更多的发现。”显然,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本组课文学习, “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配套教师用书语)

再看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口语交际是“交流观察中的发现”。习作是写一则观察日记, 要求是“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 写自己最想写的。写好后读给同学听, 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宽带网也为此列举了鲁班、牛顿、瓦特等人观察事物发明创造的故事。

最后看四篇课文后面的习题, 因为习题设计往往反映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四篇课文的课后作业中只有《花钟》的一道题含有一定的语言训练含量:“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 我们来填一填, 再体会体会。“由此可见, 这个单元的教学导向大都指向了“观察、发现”, 但怎样将观察发现的事物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却基本没有内容。为此, 笔者仔细解读了四篇课文的言语形式, 概括出两个鲜明的表达特色:

1. 语言精准生动。

如《花钟》一文同样是写花儿开放, 用词精练却各有特色:牵牛花是吹起紫色的小喇叭;蔷薇是绽开笑脸;睡莲是梦中醒来;万寿菊是欣然怒放;昙花是含笑一现……作者用词与花儿的特点均十分吻合。描述时间则用上“左右”“大致”“陆续”“长期以来”等词, 使表述更为精准。《蜜蜂》一课中对在实验过程中蜜蜂的数量、所走路程、所花时间的表述准确无误;用上“证实”“推测”“确确实实”等词, 同样体现了科普小品文的表述特点。后两篇文章也具有同样特点。

2. 表达形式多样。

有描述式的, 如《花钟》;有自述式的, 如《蜜蜂》;有故事式的, 如《玩出了名堂》;还有故事中采用谈话式的, 如《找骆驼》。后三篇课文中既有采用第一人称的, 也有采用第二人称的。构段方式也很多样, 如《花钟》第一自然段是总分结构的;第二自然段是先概括后具体的, 而且自问自答的构段方式充满趣味。后三篇课文主体部分基本以事情经过为顺序, 所不同的是《蜜蜂》夹带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 《找骆驼》以对话为主体构成。丰富的表达形式表现了科普小品文的生动性。

二、单元与单课教学目标的系统梳理

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看, 语文教学目标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和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前者是一个单元的终极目标, 主要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来确定, 对各课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单课教学目标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指向单元终极目标的单项技能训练, 一类是根据本课特点设置的常规性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目标。这样, 单元教学的目标就形成了有机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提高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上述思路, 结合本单元的语言表达特色, 确定本单元的终极目标为:能有顺序地将观察的事物说清楚, 写一则观察日记, 并努力做到表达精准生动。该终极目标包含着两个内容:一是表达有顺序;二是表达精准生动。

确定单元终极目标之后, 单课目标的设定也就有了方向。《花钟》一文的教学目标是:“能够找出文中表达精准的字词;学会用不同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能按顺序说出段落中的总分方式以及语段间的连接句。”《蜜蜂》一文的教学目标是:“能以试验过程为序复述故事;能找出作者真实感受的语句。”《玩出了名堂》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按经过讲述列文虎克发现和发明的故事;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讲得有趣易懂。”《找骆驼》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复述找骆驼的故事;能说出对话的表达方式以发现与前三篇课文表达上的不同。”以上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但始终紧扣单元的终极目标, 为单元科学重组指明了语文能力的培养方向。

至于每篇课文的常规性目标, 如“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等, 都渗透在具体的单篇课文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凸现了单元的终极目标, 做到“一元一得”, 与语文高级技能习得的规律十分吻合。

三、单元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

目标一明, 提领而顿。纲举目张, 百毛皆顺。在理清单元目标和单课目标之后, 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和重新组合, 教学策略的设计实施就会不断优化。第四单元终极目标内含有序表达和精准生动两个内容。根据本单元文本特点, 有序表达又分为总分构段和按事情先后顺序构段两类。但对于如何有序表达, 教材没作任何说明, 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开发教材, 重组内容, 有目的地拓展训练。

如《花钟》是训练学生学会总分构段和精准生动表达的好材料。教学重点聚焦在第一自然段。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这段话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以及分述部分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所花时间不多, 但这是实现有序表达必须教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发现各种花开放状态的精准生动的表达特点。这仅是立足于文本表达的第一步教学。第二步于文本中拓展创设表达情境,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表达形式来描写课文中提到的“午时花”和“夜来香”, 还有未曾写到的其他时段开放的花朵, 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能够迁移的表达技能。

技能的习得并非如此容易达成, 还需要创设新的情境反复练习, 但本单元没有同类课文供学生再次实践。这就需要教师拓展课外资源, 选用具有同类表达特点的文本, 设计相应练习题以训练学生总分构段和表达精准生动的语文技能。

上述教学策略环环相扣, 但在具体实施中应该考虑文本阅读的整体性和学情的反馈。如表达精准的特点全文都有体现, 应该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后,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文中精准的用词;学生在表达环节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反馈纠正。

后三篇课文的教学同样围绕单元终极目标展开, 所不同的是有序表达的形式不再是总分构段, 而是事情的先后顺序。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如何表述清楚观察的顺序。教学《蜜蜂》, 引导学生复述试验的经过, 并在复述过程中讲清试验步骤, 说准试验要点, 说出作者感受。在复述过程中发现课文是按事情先后顺序写的, 并且由作者做的、看到的、想到的三部分内容构成。教学《玩出了名堂》, 同样在整体感知之后, 引导学生讲述列文虎克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发现文本中“小人国”“居民”等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同时联系前文发现在表达上的共同点, 就是故事过程中都写到作者的感受。学习以上两篇基本同类的课文之后, 引导学生发现本册第二课《金色的草地》第三段也是按同类顺序来进行有序表达的, 以此印证学习的效果。单元的科学重组优势就在于立足主题单元, 又能够跳出单元进行重组。学习总分构段表达时进行课外拓展, 而此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本身内容进行重组。《找骆驼》是篇略读课文, 学生继续学习讲述科学生活小故事, 感受对话形式的表达效果和严密的因果逻辑形式。这样的设计步步推进, 不断修正强化, 使学生习得精练生动有序表达的技能, 为观察日记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单元教学 篇5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走进春天,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春天。

2、会认58个生字,要求认清字形,会口头组词;会写29个生字,要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3、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入春天,乐于观察,善于欣赏,勤于动手,善于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1、认字写字。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事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以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使学生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识字一 2课时;

柳树醒了 2课时

春雨的色彩 2课时;

邓小平爷爷植树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语文园地一 2课时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材是围绕“多彩的春天”来编排的,识字课选的是有关春天的词语,课文写的是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事,口语交际也是关于春天的话题。我在教学时,能体现教材的整体性,注意前后联系。在讲解课文时,引导学生走进春天的图画,让学生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春天。在识字部分,提示学生去找春天,画春天,搜集有关春天的资料。

由于识字量的增加,少数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不够深刻,以后应找一种形象的记字方法,让学生能更快更准确地识记生字。另外,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更熟练、更有感情。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1、识字68个,写字30个,掌握自字形,字音。

2、能熟练地阅读课文,体会句子和课文的思想。

3、能组词并学会造句。

4、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爱他人,体贴尊重长辈,做一名乖孩子。

二、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区分字形,掌握识字方法。

3、口语交际,增强说话能力。

4、理解句子的含义,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识字— 1课时; 看电视— 2课时;

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 2课时;

月亮的心愿— 2课时; 语文园地二— 3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一组关于亲情的文章。在教学本组文章前,我布置了几件事:留心观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长辈是怎样关心、照顾自已的,并试着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以前学过的字中发现规律,学会新的字。看电视的时候注意认字,并将学会的字记录下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从而产生爱自己的家,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的情感,并愿意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家里的每一个人。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1、会认71个生字,挥写3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介绍并让学生明白一些词语的含义。

4、依照课文中的句型,学写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

1、写字、认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话能力的培养。

3、理解词语的含义。

4、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识字3— 2课时;

两只鸟蛋— 2课时。松鼠和松— 2课时;

美丽的小路— 2课时。失物招领 — 2课时;

语文园地三— 3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一组关于环保的文章,通过学习,我们能感到我们肩负的环保责任。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环境卫生,我们都应该好好保护。我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本组课文时,让环保意识渐渐在学生心里萌生,让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朗读导语,体会对地球大家园的热爱。在本组生字的学习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感悟形声字的规律,倡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倡导在生活中识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在识字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还有待于去探索,去解决。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呢?这还需要我们,乃至于更多的后继者们来不断地努力,还需要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与夏天有关的儿歌、童话、古诗等,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夏天的美好,感受夏天的情趣。

2、会认72个生字,要求认清字形,会口头组词;会写36个生字,要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3、通过看、找、画、说、演等各种有趣的方式,积累词语。

4、初步了解动物与自然现象的关系,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与夏天有关的儿歌、童话、古诗等,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夏天的美好,感受夏天的情趣。

2、会认72个生字,要求认清字形,会口头组词;会写36个生字,要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三、课时安排

识字四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荷叶圆圆 2课时

夏夜多美 2课时; 要下雨了 2课时;

小壁虎借尾巴 2课时; 语文园地四

2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一组以快乐的夏天为专题的文章,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写夏天美景的,又有写夏天情趣的,还有写夏天的气象常识的。我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这组教材的导语,激发学生对夏天的向往和对本组教材的兴趣。在上这组课文前,我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大课堂,让学生注意观察夏天的景物、气候,从而能更快地理解课文。

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自主识字,提醒学生留心街道两旁招牌上的字,让学生主动识字,注意积累。另外,我注意培养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联系生活实际和语言环境理解词语,能用指定的词语说话,能用不同的方法识记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读、背汉语拼音字母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儿歌,了解阅读内容,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积累和运用语言。

3、认识到遇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做不到的事自己做到了,就是一种创造。

4、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在学习中主动展示自己的本领。

二、教学重难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发现和掌握汉字规律,理解词语,养成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积累语言。

3、领会文中讲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在生活中发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课时安排

识字五 2课时;

四个太阳 2课时;

乌鸦喝水 2课时

司马光 2课时;

称象 2课时;

语文园地五 3课时

第五单元小结

本单元课文,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主题来编排。我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导语,从整体入手,提示学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本组课文,初步感知每课内容,并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围绕专题,在学习中主动展示自己的本领。教学后,让学生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我做到了,那就是一种创造。

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学生可以给认识的熟字加偏旁、去部件或换偏旁,这种连锁累积的数量是很大的。如学习“元”字时,鼓励学生给它去加、去减、去换,学生于是加上了“辶”“囗”变成了“远”“园”;去掉上面的“二”下面是儿子的“儿”;去掉下面的儿则是“二”;这种滚雪球似的方法既简单又实用,扩大了识字量。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6个生字,挥写30个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在熟读课文得利除上,体会课文所描写的内容。

4、仿造课文学写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

1、识字,组词、扩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固定词语的含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自主学习,并结合实践,积累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三、课时安排

识字6——2课时

吃水不忘挖井人——2课时

王二小——2课时

画家乡——2课时

快乐的节日——2课时

语文园地六——3课时

第六单元小结

这组课文是一篇典型的学习数量词的课文,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量词的用法,只是这次的学习更为系统些,在课文开始之前,让学生回顾了以往的知识,学生在旧的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能够比较好的掌握,以童谣的方式教学生朗读,使学生觉得朗朗上口,再以大组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学生自然觉得非常有意思。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会读56个字,会写30个字。

2、能熟练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4、理解课文能容,能按要求说几句连贯的话。

二、教学重难点

1、认字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句子含义。

3、退回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三、课时安排

识字7——2课时

小白兔和小灰兔——2课时 两只小狮子——2课时

小伙伴——2课时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2课时 语文园地七——2课时

第七单元小结

这组课文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就接触了许多的反义词,所以在上这篇课文时,以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大组合作、师生对读等方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了新的知识,在于教寓乐的过程中既复习了旧知又掌握了新知。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会用反义词和掌握新字,让班里在课堂上认的最快的学生当小老师,其余同学的积极性便很快被调动了。

朗读是本组的重点,朗读永远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教学活动中,我将读贯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边读边看图,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合作读,师生共同读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能熟练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3、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面对困难沉着镇定的心理素质,以及用多观察、多思考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去研究、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1、识字、认字。

2、掌握科普常识,了解自然,了解世界。

3、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并有创新。

三、课时安排

识字八——2课时

棉花姑娘 ——2课时

地球爷爷的手——2课时

兰兰过桥——2课时

火车的故事——2课时

小蝌蚪找妈妈-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第八单元小结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身边处处是科学”内容较深,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这一单元的时我以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富有意趣的活动,让学生实践中理解词语,在议中感悟句意,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境,在说中训练语言,在评价中激活思维,创设了一种言、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针对这样一篇情境优美的课文,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运用情境教学是恰好不过了。因此,我先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激发起对课文的朗读兴趣。学生有了这样的兴趣,老师再进行指导,就能更好地把课文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情景中识字。

二、注重方法的选择,在生活中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的特点是不稳定的,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较差,注意范围也有局限性。而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如在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中插入一个游戏,将会出现一个个兴致勃勃的学生,将会使整个课堂蓬壁生辉。如在认识12个生字时,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干,就会纷纷起来想试一试,这样给学生以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并且把生字放到不同的语境、不同的生活中去认识,会有明显的识字效果。

三、存在的不足和方法的改进:

1、在指导书写时我注重了讲解、书空、范写,但由于学生对字体摆放结构特点的理解不够,而使学生的书写时结构不够工整、完美。而且,写字时间长了,学生写字也有点厌烦了,没有兴趣了,也就写不好字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写字效率,在学生中多开展一些活动,如师生比赛、生生比赛、书写展览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

点击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 篇6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的编写优势,指导教师用好教材,杭州市上城区在2008年上半年开始倡导“单元整组教学”,并根据“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流程,重点研究了三种课型的操作策略:单元导读课、部分感悟课、单示总结课。在11月举行的省级六(下)册学科培训活动中,以杭州市上城区天长小学为窗口,进行了“单元整组教学”三种课型的初步尝试。

人教版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每册八个单元,每组文章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每组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专题,课文、语文园地都围绕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教材编写角度的改变呼唤教学方式的改变,单元整组教学由此应运而生,试图构建起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单元整组教学的意义

1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的特点。避免“篇”和“组”脱节的弊端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围绕专题组织每组的教材内容。每组教材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的。教材往往是围绕单元“主题”,前有布置、中间有提醒、后有检查。教材这样安排,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

如一年级下册第一组,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识字1”是关于春天的成语和四字词语,四篇课文(《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邓小平爷爷植树》《古诗两首》)中,既有春天的景,又有春天的人、春天的事。学习过程中,学生找春天,画春天。“语文园地”中,讲春天,唱春天。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并在此过程中,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单元整组教学”要求教师以整组审视的视角,立足于知识的系统性和连接性,做到瞻前顾后,整体设计教学流程,充分发挥教材编写优势。教师可以对本组教材进行合理调整、重组,有效整合课外资源进行教学,避免传统教学中“篇”和“组”严重脱节的弊端。

2能有效改变语文教学中“繁、碎、少、慢”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虽然新课程改革即将完成一轮的实验,但是老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不好教,教不完,课时不够。课时确实减少了,可阅读量增加了——一至六年级的课文现每学期均为30篇以上,中高年级部分课文增长,低段还不包括识字课。

当我们冷静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也经常会发现一线教师教的是新教材,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采用“分析法”“问答式”,将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对一些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缺乏整体意识,很难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高度加以审视。在教学过程中只着眼于篇的教学,忽略了篇与篇的联系,不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组块,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要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借助教材编写优势,进行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和能力迁移的训练,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寻求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做习题),“举少”而“胜多”。语文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量地加大后,产生新的语言合金,发生质的变化,才“奔涌而出”。

“单元整组教学”或着眼于同一题材,接受人文滋养;或着力于同一体裁、同一表达方式,习得表达方法。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同一专题的一组课文教学中“举三”再“反一”。

如,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

学生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比较了不同作家写的同一动物、同一作家写的不同动物,学生在横向阅读、并列阅读、比较阅读中,形象而真切地感受写好小动物的方法,在大量生动的语言例子面前真正体会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4以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容易形成知识板块

“单元整组教学”在改变教师解读教材思维模式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尽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会做合理的学习规划、会收集相关资料、会联系比较地进行学习,会整理梳理知识……因为按单元整体预设教案,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有别于传统课堂,不是本节课解决什么问题,而是这一阶段解决哪些问题。教师可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依单元主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学习搜集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

在块状结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梳理知识脉络,不仅明确一组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且容易理清整册教材的学习线索。如,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个“我的发现”可以总结为这样的读写方法:边看边想过电影、仔细观察写具体、神奇有趣寓道理、明贬实褒显亲昵、事物比照写形象、联系语境悟词义、深入思考多体会、遣词用语要合理。这是由各单元课文支撑起来的八种阅读、写作的方法,散落在各个单元里看不出是珍珠,一穿起红丝线,就感到它在熠熠生辉了!采用“单元整组教学”更容易使教师从一组教材走向对整本书的把握。

5能缩短教学课时,让课外阅读挤进课堂,真正落实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

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新课程改革至今,小学阶段145万字(平均每年24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落实,不少教师教语文还是停留在教一本语文教材上,有时感觉一本语文书还教不完。

开展“单元整组教学”,可以对教材进行重建。比如可以增加一些相关主题的文章,也可以删减一些繁琐的内容。还可以在一个整体目标的统领下,根据教学的思路与需要,打乱教材中课文与学习园地的排列顺序,那样更能突出重点,做到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组课文带一本书,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这样就能省出语文课时,用课堂内的语文课时组织课外阅读,达到课内外阅读有机整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只有让课外阅读进课堂,才能真正落实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

二、单元整组教学的概念界定

“单元整组教学”是基于教材的一种教学方式。以现行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可以对本单元课文进行调整、重组,链接丰富的课外资源,进行全盘考虑,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单元”。

1“单元整组教学”不同于“主题式教学”

“单元整组教学”和“主题式教学”有紧密的联系,在操作方法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单元整组教学”不完全等同于“主题式教学”,它在概念界定上比“主题式教学”更宽泛,适用的范围也更广。“主题式教学”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体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式教学。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单元整组教学”中的单元既可以是思想主题一致的单元组,也可以是知识内容相同的单元组;既可以是写作方法、语言表达方式一致的单元组,也可以是人文主题一致的单元组。也就是说,相同题材、相同体裁、相同写法的一组教材都可以实行单元整组教学。

2“单元整组教学”不同于“导读课教学”

“导读课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点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方法,重点是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导读,使学生对部分故事情节有所了解,激起阅读整本书的欲望;通过导读,渗透一些读书注意事项,让学生静心进入故事阅读。

“单元整组教学”是基于教材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立足点在课堂,是基于文本又不囿子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是课外阅读指导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操作立足于教材本身,是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甚至再开发后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3“单元整组教学”的“部分体验”不等同于“分课教学”

“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是:“整体感知一部分体验一整体感悟”,在按这一流程操作时,必须走出一个误区,即“单元整组教学”的部分体验不等同于分课教学。针对这个基本流程,许多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是在一组课文学习前加一个“总体感知”,即读读一组课文,明确单元主题,了解它们的共同特点,学完所有课文之后进行一次集体回顾总结,至于中间的部分体验和以前的分课学习并无区别,依旧是教师广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课时目标及教学用时与单课教学一模一样,看不出单篇课文学习与整组教学的联系。

三、单元整组教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教学方式转变与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

“单元整组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不会改变的。由于备课视角的改变、教材的重新安排,需注意单元目标与单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关系,单元目标要辐射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要回应单元目标,逐步达成单元目标。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维度会更加凸显。

“单元整组教学”运用模块的概念,把几篇课文整合到一条线上来,这条线,可能是一种人文主题,可能是一种文章风格,也可能是一种表达方式。人教版教材主题单元的编排模式,大多是以人文主题为主,“单元整组教学”时教师的目标更多地转向几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注重语言形象的整体把握,易使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过于淡化。有时还会为了整合内容,一味地凸显单元组的主题,而削弱了文本语言的学习,忽略基本的字词句教学。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2整组备课与单篇备课的关系

“单元整组教学”的主要思想是注重整组教材内容的纵、横向联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课程资源的有效引进而调整教学内容与程序,相对于单篇课文教学而言,更需要教师对整组教材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不能仅仅为了整合,而使教学左顾右盼、在不同文章之间跳来跳去,这其实是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这样的跳跃,不能落实最基础的字词句教学。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有整体的视角,部分感悟时要注意每篇文章的相对独立性,这样也符合阅读习惯。

“单元整组教学”的课时总量要把握好,由于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理想(或应然)状态是单元整组教学的课时量应该少于单篇教学的课时总量,节约的课时用于导读、总结及课外阅读。“单元整组教学”不仅仅是多上一节单元导读课与总结课,而是为了有效整合单元内的每一项学习内容,所以要从整组设计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目标及单元学习流程,这样才能统领全局又不至于顾此失彼。

3学生的阅读期待与学习起点的关系

“阅读期待”是读者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在“单元整组教学”中,往往通过一节单元导读课,学生已经了解单元主题、每篇课文的大概内容、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查找的资料等任务,有可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过早激发,在学习课文时产生“审美疲劳”。

学生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如果教师不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学生对进一步学习就会失去兴趣。所以单元导读课不要导得太深,不能导得过多过细,只需要给学生铺垫一种单元学习的背景、做好一种合理的学习规划即可,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深入学习感悟时再进行练习、领悟。因为有了单元导读课,教师在部分感悟课上就要联系导读课,注意教学的起点把握,不要人为地从零开始,要从学生的问题开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的兴趣。

4教学的基本流程与个性取舍模式的关系

“单元整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有其一定的规律,现在老师们比较认可的一种关于“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华中师大附小提出的层进式的流程:“整体感知一部分体验一整体感悟”,其中“整体感知”是前提和基础,“部分体验”是提高和发展,“整体感悟”则是回顾和提升。

但是,“单元整组教学”不一定非要有一定的模式,并非需要每个年级每个单元都要进行这种模式的学习。有的单元特别适合整组教学,如:三年级下册第七组主题:国际理解与友好、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主题“作家笔下的人”。有的年级与单元并不适合单元整组教学。从学段看,“单元整组教学”一般比较适合第二、三学段。一个学期中根据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对1~2个单元进行单元整组学习即可。有时还可以就一组课文的某一点进行整合,不一定要走完整个基本流程。如,可以从一个单元的课文学习习作,选择一组教材,帮助学生建立文本样式信息库,在非刻意的模仿中进行创新超越。也可以就某单元中,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1~2课整合为一组,如:三年级下册第六组《太阳》和《月球之谜》整合,因为同是介绍宇宙知识、采取的说明方法不同;《果园机器人》和《口语交际——我想发明的机器人》《习作——想象将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整合,从读学写。

四、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课型

单元整组教学一般有三种课型:

1单元导读课(整体感知)

单元导读课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对整组内容的整

体感知。它以单元导语为教学切入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方式,初步感受单元主题,做好学习规划,激发学习欲望,全面铺垫单元学习背景。

单元导读课的一般流程为:链接学生起点,激发学习兴趣;浏览课文,了解学习内容;学习导语,明确学习要求;尝试实践,规划学习策略。

通过单元导读课,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对单元主题及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会感到得心应手,尤其是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蓄势、准备,可以为下面课文的预习起到铺垫,做好引领,学生预习起来会感到省时省力些,兴趣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提前搜集有关资料,使预习收效更多,课堂教学中学生学起来会更积极,可以缩短教学时间,从而解决人教版教材容量大而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单元导读课以短课形式为宜。

2部分感悟课(部分感悟)

部分感悟课应根据每个单元的特点科学整合教材之间的内容,充分体现组内教材之间的关联,在整合中比较、感悟。可以是内容主题的整合提升,可以是文章表达方法的整合领悟,让学生习得读写方法与经验。

由于每组教材的特点不同,单元主题的侧重点不同,整合的路径与策略也会不一样,所以很难形成这种课型的基本流程。部分感悟课重点关注单篇课文与整组教材的巧妙关联,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

有的单元课文是描写同一类对象(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等),可以将这些课文进行比较、分析,从中体会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如:三年级下册第六组《太阳》和《月球之谜》,可以体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白鹅》和《白公鹅》,比较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的不同之处。

有的单元课文在思想意义上虽然相同,但是写作的角度是不同的,可以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在学生的体验与知识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建立联系,逐渐升华主题。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热爱生命”,由四篇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组成,通过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一家三人准备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件、飞蛾求生、砖缝中茁壮成长的香瓜子、冷风冷雨中开放的鲜花,体会生命的价值与珍贵。“生命”是一个相对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相对成人化的话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比较课文所选的事例,体会每篇文章作者的感悟,整理表达生命的写作方法,逐渐形成对生命的清晰认识。

有的单元课文与语文园地一些栏目联系紧密,教师要善于发现内在的关联,合理整合教材。如:三年级上册第三组“心中的秋天”,从秋天的情思、欢乐、色彩、声音这些方面向学生展现作者心中的秋天。《秋天的雨》是一篇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向学生展现了秋天缤纷的色彩,抓住秋天特有的丰富色彩的事物进行具体描写,把普通的秋雨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表现浓浓的秋意。丰富的描写色彩的词句、灵动的语言是学生积累运用的好材料,本组《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栏目,也是一组丰富的色彩词,与本课的语言有密切的关联。“习作”是写一幅秋天的画,并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教学中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知识组块,从而缩短课时。

3单元总结课(整体回顾)

单元总结课是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回顾两周左右的学习历程。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突出重点,强化单元目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的认识,融会贯通,带着成功的学习体验、浓厚的求知乐趣,积极投身到下一单元的学习中去。

单元总结课的大致流程是:“回顾与交流、联系与归总、延展与深化。”回顾是对本单元重点的必要重现,交流是同化肯定、异化矫正、差异补救。联系要注意课课联系(横向),字词句段篇章的联系(纵向)。归总是对联系环节所得的质性整理,要扎实。延展与深化要求教师注意不要为了总结而总结,要为知识巩固而总结,为能力成长而总结。

单元总结课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总结:整体探求学习规律、整体提升表达水平、全面丰厚学生积累、综合展现学习成果、查漏补缺调整教学。

总之,“单元整组教学”以改变教师解读教材的思维习惯为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教材真正成为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是一种省时高效的课堂尝试。

浅谈高中语文单元教学 篇7

一、单元教学的优势

(一) 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以更好地落实课程理念

语文学科虽不像理科那样有着很强的逻辑性, 但只要我们运用系统思维, 找到语文课程的知识系统与逻辑层次, 也能使语文教学告别传统的单篇教学, 变得系统有序, 更加高效。单元教学多是围绕某一明确的主题, 将相关的文本加以整合, 学习目标明确、集中, 克服了单篇、单节教学中的盲目性。此外, 在主题单元教学过程中, 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将阅读、口语与写作相结合, 以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 单元教学更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进行落实。

(二) 使语文教学结构系统化, 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单篇教学, 教师只是面对一篇一篇的课文进行组织学习, 教学停留在单篇的认知水平上。会导致学生形成教师所讲内容只适用于“这一篇”的错觉, 进而影响未来阅读中问题的解决。而单元教学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 首先可以从整体上促进知识体系的把握。 其次, 也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学时间, 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教学的效率。此外, 单元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接收语文信息后更好地进行分类, 灵活改变信息所属的范畴, 将具体的现象上升为抽象的理论, 并可以用来解决未来面对的新问题。

(三) 有利于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促进自学能力的培养

阅读的过程需要主体调动, 之前经验中认知结构的思维组块参与作用, 否则就无法理解。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思维组块, 汇聚为有效的认知结构。当其面临新的问题时, 便会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之相关的思维组块, 进行对比、分析与推理, 最终解决问题。在单元教学中, 每学一个单元, 学生就有一次机会进行自主的学习, 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师应树立单元教学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 具有系统性思维, 能够运用有序性、相关性以及整体性等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且要求教师对文本有较强的解读能力, 对同一主题的拓展能力与综合能力。

单元教学与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相比较更加具有挑战性。在单篇教学中, 目标落实的时间相对较短, 而单元教学课时周期较长, 所以看似不如单篇教学稳当。一些老师在面对高考的压力下, 不敢做出尝试。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要勇于打破已经熟悉的教学模式, 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灵活地、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并且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

(二) 主题的选择紧扣学科特点

单元主题的选择看似十分宽泛, 但必须立足教材, 符合课标的要求。课程标准是教学立足之本, 单元主题的选择要以课程标准作为根本依据。选题要考虑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以及各单元间的相互关联性。每个单元是相对集中的独立系统, 单元和单元间又相互联系, 共同组成高中语文教学这一大系统。

因此, 选题的过程中应考虑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 使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有序、有层次的完成。同时注重内容的开放性与综合性, 不局限于教材和本学科。

(三) 拓展课、活动课不能流于形式

新课改之后,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与活动环节的形式日益丰富, 课堂上的拓展与活动环节形式是否有新意, 过程是否精彩, 逐渐成为评价语文课堂的标准。于是, 出现了许多为了拓展而拓展, 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一些拓展与活动实际上是和教学内容相脱离的。

拓展与活动是单元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环节, 是与单元目标紧密联系着的。拓展要适度, 一方面是指拓展的内容要与主题、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另一方面是指拓展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当。拓展是为单元整体的学习所服务的, 补充了文本的学习, 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活动课的设置, 虽然倡导自主探究, 但也要具有学科特点, 紧扣单元的主题, 为单元的学习创设情境, 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综上所述, 单元教学是系统化的一种教学模式, 但教学模式并不等于具体的教法, 它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 依据有序性原则把几篇具有内在联系且结构、文体相同或相似的文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它符合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但在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直面问题, 寻找解决的办法, 使单元教学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3.

[2]李杏保,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7.

[3]倪文锦, 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语文单元教学 篇8

一、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遵循教师主导课堂, 为每一课设定教学目标,把每个单元中的课文从第一篇教到最后一篇,完成课文的学习。虽说这样的方式使教师认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如果把知识当做一种事实的存在,一种以符号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材料,这就大大限制了知识的概念。 语文知识本身是充满求知的课堂,充满师生互动的课堂,却被教师像搬运工一样硬硬塞进了学生的脑子中,远没有理解其意义,达到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这种机械教学割裂了知识的存在背景和意义,碎片化的知识无法形成系统,更不要说去理解了。

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备课与教学形式, 不仅能够顺应学生语文认知规律的发展, 还能够提高教师重构文本、设计教学的能力,更加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及知识促进情感的生成这一重要方面。

二、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是单元整合教学最基本的特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寻找和指导知识点, 课文被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加大了记忆的难度,使学习枯燥无味。 单元整合教学重视整体感知和单元总结,强调整体把握教材,把课文看成一个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不仅单元内有联系,单元和单元之间也有一定的递进。 把知识体系从知识点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形成整体,化零为整。

2.高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大多数课堂时间都用在了课文的内容分析上,比如修辞手法、表达思想等方面,并未注重写作技巧和其他拓展练习。 这样的教学进度缓慢,效果较差,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 而单元整合教学把课堂时间从内容分析向其他方面转换,均衡了教学内容,明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1.把握教材内容,设定整体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整合教学最重要的部分, 总领教学的过程。 一个单元目标的制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各个单元的课文进行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为每个单元设定一个核心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技能, 整合不同单元的情感, 建立相应的价值观。 之后,教师进行深入解读课文,根据单元整体目标,制定不同的课时目标。

2.整体感知文本

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之前, 教师可以利用每个单元最前面的导语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个单元的内容和情感, 或者通过介绍留下悬念,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的心态开始学习课文。 也可以从课本的文章引入,让学生不带任何学习目的通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在脑海中留下印象。

3.推进教学过程

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之后,就开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不同的方法推进教学,提高效率。首先要注重单元第一篇课文的主题学习,这篇课文往往是学生领悟单元主题内容,学习读写训练重点的关键一课,应仔细研读,深入学习。对于其他课文,可以将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提高教学效率,推进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4.整体回顾感知

在学完一个单元后,不要着急开始下一个单元的学习,需要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强和查漏补缺, 或者是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认知和升华。 当然,不是单纯地通过考试来达到这一目的,还可以通过演讲、趣味知识竞赛、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方式,多种形式配合达到最终教学目的。

语文课本必修诗歌单元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语文学科的文学性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 成为文学领域里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 并作为最集中精练的文学样式, 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诗歌鉴赏也成了高考大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必修1》第一单元就安排了诗歌鉴赏, 单元教学要求这样写道:“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意象, 同时品味语言, 发挥想象, 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众所周知,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 也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 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 可以说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传授给学生意象鉴赏的方法也就可以让学生拿着钥匙去打开诗歌殿堂之门, 这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心愿。教师只有授之以“渔”, 教以方法, 才能让学习主体以不变应万变, 切实提高鉴赏能力, 积极应对高考试卷中变换莫测的试题。而艺术还原法是诗歌意象鉴赏的一种有效且常用的方法, 因此, 本课试图通过意象鉴赏示例, 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艺术还原法, 切实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诗歌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虽然初一学生正处于诗一样的年龄, 对诗歌充满向往, 对诗歌鉴赏已有一定的常识与生活积累, 但经典诗歌学习不多, 鉴赏术语的积累还很单薄, 面对诗歌的抽象语言符号不知从何下手;与此同时, 学生的审美观正在逐步形成, 有一定的审美冲动, 因此, 必须从审美兴趣的培养、鉴赏术语的积累、鉴赏方法的传授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加以积极的引导, 授之以“渔”。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 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评价、点拨作用, 借助多媒体, 采用“受激共振”的教学法, 用屏幕显示诗歌意象的画面, 化无形为实体, 变抽象为具象, 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教师将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 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把抽象的诗歌语言符号还原成具体形象的画面, 建构心灵的图像,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绘制诗歌情景图, 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生动的诗歌意象、情景, 让学生比较、感悟,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把意象鉴赏的“钥匙”交给学生。

四、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 汉、魏晋的乐府古诗, 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现当代诗歌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堪称我国文明史河的积淀、汉民族语言的结晶。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组现当代诗歌, 先看单元学习要求第二段中“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意象, 同时品味语言, 发挥想象, 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众所周知, 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 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 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搜集了多少常见的诗歌意象?这些意象又有何寓意呢?

介绍意象的概念, 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1. 请部分学习小组代表介绍所查找的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寓意, 并尝试为意象下个定义。

2. 教师等学生讨论结束后, 展示一组诗歌意象图片, 每张图片都配有诗句。

3. 归类总结: (屏幕展示)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必须是经过诗人主观的筛选与情感化合, 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与人格情趣的物象。

4. 部分传统意象的寓意:

杨柳—惜别圆月—思乡落花—伤春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古迹—怀旧黄叶—悲秋莲花—高洁

【特别提醒】

A.积累传统意象及其寓意。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意象特有的文化内涵,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 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 “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 “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 “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 “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倚栏杆而凭吊,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听梧桐细雨则倍感凄楚悲凉。

B.知人论世看意象。由于诗歌语言的多意性、不确定性决定了大部分的意象含义是不确定的, 它随着诗人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人生理想、审美情趣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语文单元教学 篇10

其实, 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每个单元, 都是按题材和主题, 由五篇名家名作构成, 每单元都有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其目的就是便于单元整体教学。

在七下第二单元的教学中, 笔者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这个单元由《最后一课》《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五篇课文组成。笔者把这个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学习表达同一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 体会文学作品异曲同工的妙趣和文学作品独特的个性魅力;懂得不同课文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并把这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定为:比较鉴定式。学生的学法是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探究、合作式。

第一步, 明确单元总教学目标, 初步宏观把握教学内容的轮廓。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本上的单元说明和各课文前的方框里对课文的说明。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解决两个问题:本单元这些篇目组合起来的意图是什么?这些篇目分别是什么体裁, 你能感知到这些体裁各自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探究的空间更大, 探究的兴趣更浓;能帮助学生建立课文与课文间的联系, 便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学习重点突出;在初步感知文本的过程中, 能促使学生建立必要的知识框架体系。

第二步, 引领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 熟悉课文内容。笔者安排的是一个检测活动——字词大比拼。提出的任务是:读、写各课“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及各课课文下注释中的词语;并能不翻课本说说这些词语在文中大致的语境, 说说这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妙处以及不可替代性。这比单纯的布置学生抄写有意义, 学生不仅完成掌握了字词读写的任务, 避免了这个过程的枯燥乏味, 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更熟悉整个单元的文本内容, 为后面单元整体学习的主体部分做准备。

语文学习中, 走进文本熟悉文本内容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这个过程走了捷径, 其他环节都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的学生怕麻烦, 轻过程重结果, 我们应该予以纠正。

第三步, 鼓励学生尽情驰骋文本, 鉴赏、品味文本的魅力。

具体安排是老师精讲一课——《最后一课》, 这个阶段可较广泛深入地地引导学生比较鉴赏小说、诗歌、散文在选材、构思、表现方法、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领略各篇的妙趣;明确学习本单元各篇课文关注的重点, 或重人物刻画或重情感抒发, 在学习目标上, 或重表现方法, 或重朗读背诵的具体要求。

再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讨论、辩论一连串的话题, 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首散文写成的《黄河颂》;韩麦尔、小弗朗士就是雄健的国民;花木兰就是中国古代的雄健国民”, “花木兰和小弗朗士谁更可爱”, “为什么说爱母语也是爱国”, “我们的家乡和东北怎么比美”, “从小弗朗士身上我们该学什么, 该吸取什么教训”, “现在我们怎么爱国”, 等等, 让学生深入讨论, 各抒己见。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课, 不再是仰视文本, 这样就真正地激活了语文课堂,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第四步, 查漏补缺。学习《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比喻、象征的手法, 《木兰诗》中复沓、顶真、互文等手法, 进一步了解诗歌、散文的表现手法。

第五步, 课外迁移, 拓展视野。笔者安排的是美文对对碰, 布置学生收集与自己喜欢的课文同题材同体裁的美文, 在课堂上赏读。进一步使本单元的主旨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并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朗读能力。

第六步, 学为所用, 习作试水。笔者的激励语是——挑战作家。

课时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1课时, 第二步1课时, 第三步4课时, 第四步和第五步2课时, 除作文外上课一共是8课时。若分单篇教学, 上完这单元课也决不会少于8课时。但笔者明显感到学生的表现大不一样, 收获大不一样。

单元整体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有了先学一步的动力, 能切实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适当加大了挑战的高度和宽度, 使学生的挑战空间更广阔, 更易产生成就感;使教学目标更明确, 学习重点更突出;语文课上学生活动更充分, 听说读写训练更实在;探究合作更有价值、更有深度, 不再流于形式;学生学习更系统, 能形成必要的知识能力体系。

上一篇:核心路径下一篇:细节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