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2022-07-25

第一篇: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四下语文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

4.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三、重难点

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4.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四、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具体安排:

《古诗词三首》

3课时

《桂林山水》

2课时

《记今画的双龙洞》

2课时

《七月的天山》

1课时

《语文园地》

5课时

五、教学措施

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七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组教材以“以诚待人”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中彩那天》《尊严》,略读课文《万年牢》《将心比心》,还有一个语文园地。《中彩那天》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万年牢》告诉读者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实在。《尊严》讲了一件石油大王哈默罕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更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将心比心》虽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能给人心灵的震撼,告诫人们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四篇文章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语言朴实,但内容生动感人。学习本组课文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修养。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29个词语,会读会认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4.感悟人物形象,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并能付诸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运用课文中获得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有关选学课文,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有关诚信的事例,加深认识,并付诸行动。

四、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中彩那天》

2课时

《万年牢》

1课时

《尊严》

2课时

《将心比心》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五、教学措施

学习本组课文学生在受到精神熏陶,情操陶冶的同时,也能提升语文素养,进行有效的课外拓展与延伸会丰富学生的见闻,增加学生的积累。

1.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查阅图书及调查访问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有关“以诚待人”的资料。

2.组织学生召开“以诚待人”资料交流汇报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资料展示出来,并给予一些鼓励的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的热情。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31个词语,会读会认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四、课时安排

《自然之道》

2课时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课时

《蝙蝠和雷达》

2课时

《大自然的启示》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五、教学策略

1.加强学科整合意识,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2.通过师生共同查找有关人类与自然联系的资料,深入感受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并从自然中受到启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一思想。

3.创设情境,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综合素养。

4.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文章,更深刻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六、课前准备

1、搜集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有关材料。

2、制做多媒体课件。

3、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等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3.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三、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在把握每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夜莺的歌声》

2课时

《小英雄雨来》

1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课时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五、教学措施

1.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学生如有疑问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答。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2.教师和学生一起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章,学生课余自主阅读,以故事会、读书会或演讲会等形式汇报读书收获。

3.围绕这个主题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的交流了解目前世界局势的发展,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4.以朗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在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在朗读中熟记自己喜欢的诗句。

六、教学准备

有关的歌曲,有关的电影、电视。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组的专题是“热爱生命”,安排了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本组课文以散文为主,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细心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整个单元的教材各个版块被“热爱生命”这一生命文化主题给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径、畅”等17个生字,认识“袅、滥”等12个字;练习积累词语,要求会写会用其中的三十一个词,认识、记忆25个。认识三个多音字:重chónɡ、弹tánɡ、铺pū

2.学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3.了解盲人是怎样来了解世界的;了解人体器官移植的知识;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生命现象。

4.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名句。

5.继续练习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6.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三、重难点

1.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培养珍爱自己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培养关心热爱自然界一切生命、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

2.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课时安排

《触摸春天》

2课时

《永生的眼睛》

1课时

《生命 生命》

2课时

《花的勇气》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五、教学措施

1.引起学生对“热爱生命”这一主题的关注。

在学生讨论、发表自己对这则消息看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谈到的“应该珍惜生命”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出“要热爱生命”的主题,引出课文中的导语。

2.浏览整组课文。

思考:这一组课文,主要谈了哪些关于生命的故事?哪些内容写出了我们过去不曾知道的事情?你喜欢哪一篇,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关于谁的生命故事?

交流介绍。

总结归纳:整组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些生命现象和人们热爱生命的故事。

3.进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4.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以后的课文学习和实践活动。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编排了二篇阅读文章,二篇略读课文。《乡下人家》主要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歌》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的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读写生字生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积累。

4、感受乡村的美好生活,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三、单元重点难点

单元重点: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运用各种方法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积累词汇。

单元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乡下人家》两课时;

《古诗词三首》两课时:

《牧场之国》一课时;

《麦哨》一课时;

日积月累一课时;

写字一课时;

写作两课时;

五、教学措施

1.识字前可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在自主识字的基础上,由小组长组织学习,做到人人参与,字字落实。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字形。

2.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乡间的美之后,教师相机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家在农村的同学深入了解自己家乡最值得自豪的景物,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城里的同学可以在家长、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田园农家,体验乡村生活,共同搜集农村风光的图片,农村儿童生活趣事,农家自制玩具或写农村的小诗,以便为后面的“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学习做好准备。

3.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作者重点描写了雨后的哪几样景物,体会作者巧妙的拟人化手法,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乡间小路雨后的清新与生气。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屑追求的精神。

语文园地中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主题,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识字方面,本单元要认识2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还要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

2.《鱼游到了纸上》中,“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课文理解上的重点,也是难点,可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场景来理解。

3.《父亲的菜园》要了解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园的,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作文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材料,即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把一个人的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写出来,又要把自己对这个人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

四、课时安排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课时

26、全神贯注

1课时

27、鱼游到了纸上

3课时

28、父亲的菜园

2课时

语文园地七

2课时.

五、教学措施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语文园地”安排的各项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要瞻前顾后,做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做好知识与能力迁移的工作,使本组教材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始终围绕专题进行。

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单元以民间传说好寓言故事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普罗米修斯》,略读课文《文成公主进藏》《渔夫的故事》。本单元的故事情节生动、充满智慧,学生会感受故事的愉悦性的同时受到启迪。

语文园地中以发挥想象编个寓言童话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要求能自由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并要写清楚、语句通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3.学习复述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要充分注意到体裁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涵的哲理和情感。作文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材料,即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来,要求能自由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并要写清楚、语句通顺。

四、课时安排

29.寓言两则

2课时

30.文成公主进藏

1课时

31.普罗米修斯

2课时

32.渔夫的故事

1课时

语文园地八

3课时

五、教学措施

1.应重在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阅读,感受罗丹忘我的工作精神,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教师可参考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2.是以读为主线,按照预读准备、自读探究、交流研讨、回读整合(四个环节组织学习。

3.求认识的6个生字,课堂上要安排时间,了解学生的巩固情况。生词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去理解。

课后的“资料袋”要与学生课外搜集的资料和拓展阅读结合起来。

5.课文多为描述性的语句,适合有感情的朗读。应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篇:高中语文模块单元教学设计

(以必修二模块(北京版教材)第三单元(中国戏曲)为例)

北京市东城教师研修中心

夏宇

【编者按】

2007年7月16日—7月29日,北京市教委对新高一有关学科的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在这次培训中,各学科的专家、教学研究人员、一线优秀教师为参加培训的老师作了辅导报告,他们从理论上、实践上对新课程标准作了准确精辟、实事求是的解说,对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帮助很大。本期《教学通讯》选登了东城教师研修中心的夏宇老师所作的《高中语文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报告的一部分,供老师们学习参考。本刊还将陆续刊登这些辅导报告的有关内容。

一、了解本模块及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1、必修二模块(北京版教材)的学习内容和编写意图

语文学习是不断地、广泛地阅读各类优秀作品,积极地表达、交流,建构言语经验的活动过程。基于这一认识,必修二模块(北京版教材)按照文体组建单元,每个单元内部,“教学建议”“精读课文”“泛读导引”“单元作业”四个板块的单元结构,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活动搭建平台。

必修二模块(北京版教材)重视学生对诗歌、戏曲等文学体裁的感知、体悟,安排了古代诗歌、现代诗歌、戏曲这三个单元,力求提高学生阅读思考文学作品的基本水平,为学生相关模块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同时,有选择地安排了多元化写作(阅读写作、探究写作和命题作文),以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水平。

模块二的基本编写意图如下:

①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②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提高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提升审美境界,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③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④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2、必修二模块第三单元(中国戏曲)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窦娥冤》《牡丹亭》《杨门女将》《红灯记》(四篇课文均为节选)。戏曲文学作品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厚,表演属性突出。学习本单元,意在增加学生的语文学习参与空间,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深化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戏曲的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戏曲文学作品。围绕戏曲的基本体裁特点及主要表现手法,反复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文学史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或从揣摩戏文入手,或从欣赏表演入手,或从表演实践入手,为生动、活泼、主动的语文学习创造条件。在多样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落实对鉴赏能力的培养。

3、阅读戏曲作品,品味语言,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建构言语经验,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提高对戏曲文学语言的感受力。感受作品中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4、帮助学生走进剧中人物内心世界,使其能够流畅地朗读剧本,恰当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阅读和鉴赏戏曲作品,体会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三、实施本单元教学的几点建议

以下建议针对本单元教学的难点,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描述。

1、丰富背景知识,调动参与热情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以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的阅读。缩小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时空距离和情感距离,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审美和探究能力。《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建议参考教材中的“单元教学建议”中的“过程建议

1、2”和“准备建议”,也可播放戏曲元素丰富的电影、曲艺等文艺作品片断,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戏曲的认识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打通学生对中国戏曲的隔膜。引导学生接触戏曲时,不能只识记一些枯燥的概念,要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熟悉戏曲文学特定的言语模式,引导学生发现中国戏曲中的美,进而感悟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

2、强调诵读,揣摩语言,获得体验

据调查分析,目前从小学到高中整个教育阶段中,学生的诵读能力并没有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质的提升,相反,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诵读能力以及兴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一现状,与高中生应有的素养水平相差悬殊。巢宗祺先生曾指出,《课标》的实施关键在于继承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读书兴趣、习惯、品位、方法、能力、阅读与诵读,广泛阅读与精读。其中,诵读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通过诵读,(1)可以记住语言材料(2)可以记住词、句、篇的框架模型(3)可以形成、强化语言的反应机制(4)可以加强文化与审美的情感熏陶。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指出:“目标中特别强调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是文学鉴赏的基础。”“多诵读,在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文言文的学习也应当从感性着手„„”“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阅读活动应该落实到语言层面,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二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独立阅读;三是要尊重学生新鲜或不成熟的阅读感受,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四是教师对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出现的某些认识偏差,要随时给予引导和纠正。”

戏曲的诵读,则特别要注意京白、本白、吟诵、唱词等剧本要素的不同特点,引导、鼓励学生结合语境,体会戏曲语言的鲜明、生动、准确,使戏曲文本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复再现,有助于理解、记忆,进而有效地建构学生的相关言语经验。

3、突出戏曲特色,增加参与空间

学习戏曲文学,当然离不开对剧本的精读。但仅有文本的阅读并不能构成阅读戏文的完整过程。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应该更多关注阅读行为在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文本是表演所用,读剧本、赏戏剧、参与实践都应该注意这一特点。对于戏曲单元的学习者来说,欣赏、参与表演被看作学习戏曲文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实际表演,强化学生对戏曲文本的学习效果,使其尽量做到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化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具体做法,可参考教材“单元教学建议”中的“方法建议”。

4、读写结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指出:“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必须以理解性阅读为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学习戏曲单元,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采取读写结合的形式,以写促读,通过表达和交流,发表见解独特、个性鲜明的观点。例如:改写剧本,给作者写信„„

关于本单元练习,注意《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中提到的“多元评价原则”(p33)。

四、本单元教学设计示例

《窦娥冤》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了解是有限的,大部分学生对古代戏曲比较陌生,也没有过相关的阅读鉴赏经历,对戏曲文学的兴趣也不浓。根据对高中生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戏剧文学知识比较贫乏,认读能力也较差。学生基本上都知道《窦娥冤》这部作品,然而这种了解却很肤浅,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讲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学生对作者关汉卿的了解很少,仅限于听说过这个人物,对作者的其它作品一无所知。就具体文本而言,调查《滚绣球》的阅读情况时,绝大部分学生在没有任何注释的情况下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本课的文本部分并不存在太多的语言障碍。因此,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作者关汉卿,了解、积累元杂剧的相关文学常识。阅读杂剧剧本,认识古代戏曲这种文学形式。

2、阅读文本,把握本剧的矛盾冲突及人物形象。帮助学生走进剧中人物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窦娥的反抗精神。

3、诵读曲词,欣赏杂剧曲词的艺术之美,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学的喜爱之情 《窦娥冤》设计示例一

这一设计更多采用传统教法: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他的教学目标。

1、课文预习。分组收集相关材料,由同学介绍戏曲及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介绍本课的作家作品情况,老师总结。从普及知识的角度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戏曲单元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积累基本字词。

3、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4、再读课文,精读三桩誓愿显灵的情节,了解《窦娥冤》的人物命运和思想价值。用心体会课文中悲愤情绪的精彩表达。

5、品读第三部分,赏析本剧的浪漫主义色彩。布置诵读比赛,品味本剧的本色语言。探讨词句的切分,有所发现。可以采取重点诵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或分段轮读等形式。(如有条件表演,可以借此确定表演人选)

6、从文学作品如何能够“感天动地”,打动人心的角度,探讨本课“三桩誓愿”的审美价值。

7、品味本剧的“本色”的语言、“当行”的性格刻画。如:唱词“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

8、争取当堂背诵《滚绣球》一曲。

9、切身体验:观看演出或视频文件,写评论性文章,丰富学生感受,发展想象力。体现本单元的学习特点。 《窦娥冤》设计示例二 前3个环节,可与“示例一”基本一致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教师介绍诵读曲词与宾白的注意事项与要求(参考课后“思考练习一”),分配三到四人,分角色流畅地朗诵课文。

5、品读第三部分,这一环节,可与“示例1”基本一致。

6、曲词的推敲与鉴赏。(可参考教材中“单元作业”的“语言推敲”部分)

7、戏曲实践:任务驱动,写表演辅导词,补充表演情境。请几个同学分角色上台吟诵曲词,表演本折情节。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文本中的唱词的印象,体会唱词的表现力。

8、交流学习体会、表演体会,比较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窦娥冤》片段,比较并评价不同剧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窦娥冤》设计示例三

建议以教材第66页“探究提示”第2至第5题的问题为中心,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

《牡丹亭》

通过事前的学生情况调查可以发现:就本课来说,大致知道《牡丹亭》的剧情的学生寥寥无几,对于本课“构成学习困难的因素”,第一是词句意思难懂,第二是不能把握戏曲特有的表达方式(白、科介)是如何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本课重在落实“积累整合”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积累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学的喜爱之情。

2、品味戏曲语言,体会人物珍惜青春、追求自由爱情生活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 《牡丹亭》设计示例一

传统方法: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1、落实课文预习的相关任务。

2、简要介绍“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牡丹亭》全本的情节及社会影响,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结合课文注释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分小组,准备对六段曲子的鉴赏。

4、通过揣摩极富诗情画意的曲词,把握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活动以及含蓄复杂的思想感情。对曲词的表达特点和它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作小组交流。指导交流时要注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有分歧,重在自圆其说。

5、配乐配画,组织诵读。对曲词部分反复诵读,要求达到流畅朗诵的程度。鼓励学生尽量背诵其中的著名唱词。

6、利用多媒体技术,观赏昆曲《游园》(段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曲词中的密集意象所传达出的动人画面和浓厚的抒情气氛。

7、以戏曲或流行歌曲的曲调演唱本课曲词,要求所选曲调能与主人公思想感情一致。选出最适合演唱的同学,全组合作,制作一段音频。

鼓励部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剧场,接触戏曲,感受有声有色的戏剧表演。充分理解曲词含蓄优美的风格,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 《牡丹亭》设计示例二

前2个环节,可与“示例一”基本一致

3、本课曲词的推敲与鉴赏(揣摩戏文)。(参考“单元作业”的“语言推敲”部分)

4、学习曲词的鉴赏方法。印发关于本课的专家赏析文章,引导学生体会鉴赏曲词的方法。

5、曲词鉴赏拓展。提供(或学生自行搜索)一篇课外曲词(如《单刀会》《西厢记》《桃花扇》中的曲词),写一篇鉴赏文章。

6、学生互相批注、修改。

《杨门女将》

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体会京剧人物的唱、白在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2、感受中华民族不畏强寇、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 实施过程

1、对照课本看视频,熟悉文本,了解全剧剧情,积累词语。

2、再读课文,深入理解。了解这场戏怎样通过人物唱、白推动情节发展。这些唱白表现了剧中佘太君、寇准、王辉三个人物怎样的身份、立场和性格特征(扣住具体唱白答)。

3、探讨寇准的欲进先退、佘太君的激将法等吸引人的情节,或京剧的语言特色等。

4、欣赏《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李陵碑》等京剧片段,更全面地了解杨家将的故事,更加深入地了解京剧。鼓励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断并作表演。

五、相关资料

北京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实验”资源库(光盘)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窦娥冤》片段 昆曲、京剧、黄梅戏、越剧等剧种的《游园》片段 京剧《杨门女将》 现代京剧《红灯记》

第三篇: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一、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6、展望未来,无限畅想

单元主题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

开展单元主题教学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生本化、生活化等特性。

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识。 关于主题单元的设计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些教师对主题单元的设计很不理解,他们只教主体课文,把“语文天地”或“语文园地”当成练习,对字词部分还做一做,对拓展阅读、语文活动,有时间就做,时间一紧就不做,考试内容也只限于主体课文所涉及的内容。

也就是说,他们仍然被以往的“课文”和“课后练习”的教材结构和习惯的教学模式束缚着。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否则就没有真正进入课改。

第一、要明确“语文天地”与主体课文是同等重要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主题单元。

北师版在开放单元中,没有主体课文,主题单元就是由“语文天地”构成。如北师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 “地名”。

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不是以往教材的“课文”与“课后练习”的关系。

主体课文提供两篇意义相关又不完全是一个角度的文质兼美的课文,两篇课文包含着这个年级的孩子可以感受的文化道德思想内容和应该学习的语言文字等工具性知识。

每篇课文后面有两个思考题,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出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两个方面。

“语文天地”则是从语文活动的角度设计的,更突出新课标强调的从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的理念,体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要求。

“语文天地”在各学段的栏目有所变化,但主要内容没有变,它是从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方面对主体课文内容的拓展、丰富,对前后知识的联贯,对阅读兴趣的激发,对思维发展的训练,对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会学习的引导。

也就是说“语文天地”活动,是这个主题单元不可或缺的,它要和主体课文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在一个又一个的这种主题单元教学过程中,实现小学语文为孩子未来发展奠下文化之基、工具之基、思维发展之基、学会学习之基的总体目标。

因此,对“语文天地”必须重视,这是必须引起每个教师注意的。

第二、如何理解“主题单元”的“主题” 主题单元设计及单元体系结构特点

对于语文教材来说,选文的标准以及选文的组织结构,是贯彻编写意图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语文教材体系设计,一类是文选式,选一篇一篇作品,由低到高排列,文后设思考题和练习;一类是单元结构式,这类方式有三种:遵从语文知识训练体系,遵从能力培养体系或者遵从文体分类体系。但旧教材不论是文选类结构还是单元类结构,都是线性化的,以训练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工具为目的。

实践已经证明,这种结构体系造成了语文课程的封闭和乏味,它不能形成孩子真正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的选文结构是为贯彻把语文课程定位于工具课、思想课的编写意图服务的。新课标强调语文的多重功能和奠基性,教材选文标准和结构就必须改变以往的结构模式。

1、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主题单元的特点。

教材编写组经过认真研究,根据课标对教材编写建议,为了落实四个奠基,决定采取一种新的主题单元结构,这种主题单元,不是思想主题单元,不是知识主题单元,也不是文体写作能力主题单元,它是以文化性或者说是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识字、阅读、习作,以及促进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和学会学习的主题单元。 案例

以一年下册“元宵节”单元为例。这个单元是本册教材一开始的单元,春节刚过开学不久就是元宵节。

这个单元安排两篇主题课文,一篇是一首儿童诗:《元宵节》,一篇是一首儿歌《看花灯》,在“语文天地”中安排了“猜灯谜”、“编灯谜”、“看春联”的活动,还安排了查找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过元宵节的活动。

为什么设计“元宵节”主题单元,为什么做如此设计?钟敬文先生曾说过,中国的传统节日集中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元宵节十分典型。 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写春联,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团圆、欢乐、智慧的追求,大人乐意过节,孩子更喜欢过节,设计这样一个主题单元,不是思想教育单元,而是一种文化熏陶单元,使中国“尚圆”的审美追求,在孩子的心灵中扎下根,使这个孩子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在那落脚生根,哪怕是在海外,都有深深的中国根。

同时在这个单元里又学了孩子平常经常接触到的事物的字,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这样的主题单元,能够激发孩子想象力,使他们尝到创造的愉快。 这个单元在“金钥匙”栏目中还设计了引导孩子学会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在一个主题单元的设计中,力图体现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包含着文化奠基、工具奠基、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奠基和学会学习意识的奠基,体现语文教育的综合性。

当然,并非每一个单元在多功能性体现上都十分完备,因为这要根据这一主题单元的特点来确定,不能很生硬,但各主题单元都不是单一功能的。

这样,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就需要认真研究教材中蕴含的多功能性,在教学方法上努力创新,使这种多功能体现出现。不断在文化、工具、思维创新、学会学习人生发展的奠基的四个方面去教学。

2、主题单元包含的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12册,大约设计了150个主题单元。 低年级每册15—16个单元,中年段10—12个单元,高年段8—10个单元,年级越高,程度越深,内容越丰富,越具有综合性,因此单元数量相对减少。

那么,这150多个单元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根据21世纪前半期中国人的生存发展,必须面临和解决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问题。教材从这三个方面,选其有奠基意义的内容设计主题单元。

在人与自然维度,设计了《大海》、《太阳和月亮》、《冬天》、《动物》、《植物》、《星空》、《夏天》、《秋天》、《春天的脚步》、《雨》、《水》、《色彩》、《声音》、《奇观》、《家园的呼唤》、《母亲河》、《海底世界》、《可爱的生灵》、《观察与发现》、《走进森林》等几十个单元,使学生通过这些单元的学习,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建立起处理发展与保护环境关系的意识。

从人与社会的维度,设计了《劳动》、《朋友》、《祖国》、《合作》、《诚实》、《小英雄》、《我和我们》、《尊重与平等》、《奉献》、《读书》、《书信》、《亲情》、《师生》、《民族之花》、《方寸世界》、《话语》、《规则》、《智谋》、《破除迷信》、《龙》、《遗迹》、《战争》、《美与丑》、《岁寒三友》、《地球家庭》等单元,力图通过这些单元培养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思考和文化选择能力,为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不同文化的关系奠定基础。

在人与自我的维度,设计了《手与脑》、《梦想》、《成长》、《好习惯》、《立志》、《尊严》、《面对错误》、《时间》、《岁月》、《乐趣》、《珍惜》、《收获》、《往事》、《愿望》、《好奇》、《书》、《生命》、《告别童年》等单元,通过这些单元,使孩子逐渐树立正确的个人意识,使孩子的心里健康成长。

主题单元设计的这样三个方面,只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因为某一单元虽然是从某一维度设计的,但它很可能也涉及另外的维度,因此在教学上也不要绝对,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经常是交错的、融和的。而有些观念,实际上在三个维度上都是适用的,因此,我们还设置了《方法》、《角度》、《科学精神》等相对抽象而又有概括性的单元。

为了使教材更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使用,在强调整个教材使用的开放特点的同时,还在前八册分别专门设置了一个开放单元:《外面的世界》、《车的世界》、《书的世界》、《体育世界》、《集市与超市》、《家乡特产》、《地名》、《纪念日》。

开放单元,没有主体课文,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语文活动学习语文,它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为校本课程的建立提供思路。

在设计这些以文化奠基为线索的单元的同时,还要考虑,这样的单元是否具备让孩子学习识字、阅读、习作的材料,是否含有培养孩子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特点,是否适合引导孩子形成自我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文化这条线索是以课文的方式呈现,其它三条线索是在课文语文天地结合中呈现。

3、主题单元的整体结构安排。

那么,这150个单元是依据什么原则安排在各册呢?或者说,在各册设置什么单元依据什么原则呢?总体说来,是依据这个年龄段能够接受并有强烈兴趣的原则。

而要做到这点,必须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对某种文化现象是否有具体的感受,这单元的选文是否包含这个年龄段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工具性学习,难易程度如何,量的多少是否适合,以及在思维发展和学会学习方面能做什么引导,即着眼于儿童的实际经验,着眼于儿童这一年段段心理特点,着眼于儿童情感世界和思维发展规律,从低年段到高年段由简单到复杂,由体验到思考,由具体到抽象。 空间上,遵从孩子的生活实际,着眼于孩子的现实经验和想象世界,不断扩展单元的范围。 低年级段主要的单元主题的设计是从孩子的身边具体可感的情景入手的,例如一年级的家、手和大脑、太阳与月亮等,二年级的玩具和游戏、妈妈、植树等。

中年段单元主题逐步扩大,例如三年级的塞北江南、集市、海底世界;四年级的收获、地址等。

高年段逐步扩展到抽象的社会大空间,比如五年级的奇观、变化、我们去旅行等;六年级的地球家庭、遗迹等。

如此设计,符合孩子认识世界的本来规律,即从身边逐步扩展开来、由局部到全局、由已知到未知的拓展。

实现了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的完全互动,有利于充分利用孩子的生活资源来学习语文,使孩子从小体会到学习语文的现实感、乐趣感、成就感。

思维上,重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着眼于儿童情感世界发展需求,不断深化单元主题的思想内涵。

从低年段到高年段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低年段主要的单元主题的设计是简单的、可感的概念,例如梦想、成长、认真、朋友、诚实、好奇等,这些简单的可感的单元主题设计渗透了对孩子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与渗透。

中年段单元主题逐步深入,例如心中有祖国、我们和我、亲情、师生、规则等,这些单元主题的设计更不是知识与能力的简单灌输与罗列,而是包含着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培养与熏陶。

高年段继续深化,单元主题涉及到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的命题,着重在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比如智谋、方法、面对错误、冲突、战争、英雄、美与丑等等。

这些单元的选文力求做到不同问题、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借助于单元主题创设的学习平台,使孩子从小能够对人生、社会一些重大的问题、基本的关系具有一种奠基性的认识。

我们以往一说“主题”,就是说这篇课文表现的主要的思想。主题又叫“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是《教参》已经给归纳好了的,是从孩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做的归纳,这种归纳往往并不能真正地表达课文的主要意义,甚至跟孩子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相差甚远,影响孩子主动地个性化的学习。

因为有不少文章并不是为了表现思想的,特别是文学作品主要是要传达某种情感、某种态度,如果硬要挖掘它的思想,就会发现它内在蕴含的思想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复杂的有时还是有矛盾的。 在这种情况下,硬要给它归纳一个思想主题,实际上是对作品生命的阉割,而这种强加给学生的“主题思想”,还要让学生背下来,作为考试的重要部分,这是孩子讨厌学语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所说的“主题”不是单纯的思想主题,它的“主题单元”不是像有的教材那样的什么“爱国主义”、“环境保护”等思想教育单元,它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

比如第一册的“家”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是写实的:“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在温暖的家中,我快乐的长大”。第二篇是拓展的想象的“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有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在“语文天地”中的儿歌是“给小鸟安家”则是渗透对自然的热爱,与自然和谐、爱心、环保意识的。

围绕“家”这个核心词语,选择它的本意,联想意、引伸意,组织主体课文和阅读课文,并以“语文天地”设计的语文活动与之有机配合,构成主题单元,这三篇课文,如果按思想主题来说并不一致,但它们都和“家”有联系。这样“家”这个词语就具有文化主题的意义。

理解了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主题单元的特点,理解它不是思想主题单元,而是以核心词语为中心的文化单元,这样的主题单元才符合语文课的要求,如果单纯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组成主题单元,那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课教材,而不像语文教材了,明白了这一点,教师们就可以从以往的“主题”概念脱出来,不必教每篇课文时硬要往一个思想主题去靠,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当然也不必刻意去讲这个单元题目(核心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只是让学生感受就可以了。

一是主题富于单元学习一个完整的儿童化、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建构知识技能;

二是避免教学情境、内容、形式的频繁变换,节省教学组织时间; 三是充分激发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主动性。

五、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1、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整体把握教材。

“单元主题教学” 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

教师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时,要做到:

(1)要通盘规划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要特别重视学生自身素养全面发展;

(2)按单元主题教学的整体目标要求,确定分年级、分阶段、分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整合的切入口;

(3)根据内容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主题教学,使“主题”各有特色;

(4)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要从自身做起,构建创新思维模式,为学生学习、研究及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不能只沿用原有的一些教学手段,要充分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

(6)不能只满足于学科成绩,要乐于把学生引进现实生活的大舞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哪怕不能立竿见影显现所谓理想的分数。

2、单元主题教学设计遵循由主导到主学,坚持自主发展原则。

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两者的关系。 教师要精心设计单元教学过程,课型设计注重由老师主导到学生主学的过程落实。

因此老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不能仅是教学的主导者,还要想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和合作伙伴;

(2)不能只是固有知识传授者,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批判反思能力;

(3)分单元设计系列化的教学活动,达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合作学习、自评与他评等能力;

(4)研究单元主题教学中各种特性之间的优化组合,如主题的独立性和教材的系统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和知识的抽象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生之间的合作性与学生的个体性等。 (5)注重知识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从在老师主导下学习过渡到在教师辅导、自主状态下学习。

3、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坚持开放的、活动的、具有探究性教学原则。

单元主题教学坚持整体性、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主体性和综合性。

整体策划单元教学、着力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全力开放学习场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寻求知识与能力的综合。

4、精心设计单元活动主题,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单元活动主题是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主线,单元活动主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实际情况,达到掌握单元训练重点的目的。

在单元教学之前,教师要通读整个单元的内容,围绕单元,通盘设计活动主题。

5、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要积极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1)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多一份关怀。

(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指导学生怎样当学习的主人,怎样当好学习的主人。

(4)让学生结合单元主题,设计自己的单元达标规划,确立单元目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进步。

6、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还要妥善解决单元主题的相对独立性和教材内容系统性的问题。

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要处理好单元主题教学中主题与主题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

要思考它们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如何在教学中有序、有层次地完成,在知识、情感、能力上有效地保证单元主题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和知识能力目标的完整性和系列性。

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整合教材内容——明确学习主题——设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式方法等。

七、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八、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几个要点提示

(一)主题单元教材整体解读及学情分析

主题、篇目,主要内容,篇目之间整体联系。分析学生对教材感受,知识能力的起点和需求、要求。

(二)主题单元教学整体目标解读

主题价值目标:知识、能力、体系等具体目标,具体在每课中的分解,课时安排。

(三)主题单元教学构想及教学设计

围绕专题,对每节课教与学的设计、板书、课件。

基本板块:单元导读、浏览每课、整体感知――精读感悟每课重点实践练系―――回归整体、拓展比较、积累运用、――口语、习作,整理测试。

(四)单元主题作业设计,呈现方式,评估方式。

(五)单元主题目标达成综合水平测试题及答案

(六)单元主题教学资源包

例: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第五组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部分环节)

(一)主题单元教材解读及学情分析。 单元主题: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个主题。篇目及内容:本组选编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

《触摸春天》写盲童用手、用心来感受春天。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热爱世界上其他生命的盲女形象。

《永生的眼睛》一文,讲述了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的故事。歌颂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的美好品德。

《生命 生命》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用生活中飞蛾逃生、小苗钻土、倾听心跳的事例、引发思考,启发我们珍惜生命。

《花的勇气》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体悟到生命的意味生命就是勇气。 单元教材板块结构

(整体)→(部分)(教材内容之间的整体联系:

一、导语是“目”明确主题,提示学法,课文是“纲”。

二、板块内部的整体联系,课型精读略读。

三、课内外整体联系,搜集资料。 学情分析:

四年级: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初步掌握基本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思维正从形象向抽象过渡,正需要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很少同学对生命进行过思考。

四年级要完成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目标任务,有目的地渗透第三学段(5-6年级)有关阅读的要求。

可采用“抓住重点不放,兼顾非重点不忘”的教学策略。

(二)主题单元目标解读

根据课标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目标和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确定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重点词句含义的方法,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2、读正确,读通顺每篇课文,有感情读好重点段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抄写,背诵、积累课文,文中优美词语和精采句段。

4、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品味,感悟生命的真谛。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促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设计思路(例)

第一部分:整体感知,把握模块,学习主题。

(学导语,引疑激趣)——浏览并读正确本单元四篇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质疑——提出课外搜集信息要求。

第二部分:部分体验、感受生命的文化内涵。(根据课型分两个环节推进)

第一环节:理解《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的课文内容

细读《触摸春天》思考,课文讨论3个问题,读句段,谈体会——比较《触摸眼睛》《永生的眼睛》发现相同之处,用方法,划句子,批注、讨论,搜名言。

(三)主题单元教学构想

系统原理告诉我们有结构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基本程序(整体——部分——整体) 注意三个原则:

1、每课主题教学——理解每课内容——综合比较回归整体,探究价值,总结规律。

2、整体构思时:坚持立足主题,关注每课课型,学法指导等方面联系。

3、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朗读(读正确全文、)、品味重点词句,展开想像、联系生活实际等实践活动感受“生命”的文化内涵。 第二环节:理解《生命生命》《花的勇气》的课文内容:

细读《生命生命》先复习讨论前两课对人生、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导入本课,用本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导入新课—说课文整体感知三个案例。把握课文内容和写作思路。找自己感悟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领悟藏内涵。联系生活实际写体会。

《花的勇气》按提示,自读自悟。指导读出情感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运用前三课体会重点词句的方法,反复品味感受赏作者用词句的精妙。 第三部分:整体感悟,领悟生命的真谛。

对4篇课文内容理解与体验基础上的整体回归,主题教学的升华,走向生活。

一、回顾交流,整体感悟。

1、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最使你感动的语言,形象,事情是什么?

2、通过本次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学到哪些体会课文重点词句含义的方法?掌握了哪些新本领?

3、通过本次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感悟?请用一两句话把它写下来。

二、引导实践,拓展文件。 办报 课外搜集故事 教学流程(略) 单元作业(略) 教学资源包(略) 单元考查试题(略)

九、单元主体教学设计模版 模 板 简 介

单元主题学习教学设计案例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

在他们的笔下,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自读课——《猫》

十、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建议

(上册)第一组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应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五彩池》,并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 第二组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本组的导读提示了学习内容,提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 第三组

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也围绕这一专题安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

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他们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童话,为什么在这里还要专门安排一个童话单元呢?教材在导读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即“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由此可见,这一组的教学应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阅读一篇篇童话,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教师要综合考虑整组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篇童话的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的是,对童话特点的认识要把握适度,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拔高要求;另外,相关知识的了解也要同一篇篇生动的童话故事紧密联系,不要过于抽象。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展示台”1课时。 第四组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在他们的笔下,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读书,体会每一种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体会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比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配合本组专题,语文园地也做了相应的安排──“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作家语言的特点,体会作家表达喜爱之情的特别方式。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到这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 第五组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教材中的“资料袋”,语文园地中围绕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交际,以写导游词为内容的习作,“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组专题展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资料)等活动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本组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将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的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延伸至整个学期以至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或将搜集到的资料放入本学期的“语文资料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故事传说等,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9~10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 第六组

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

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 第七组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

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2课时。 第八组

本组教材以“科技成就”为专题,编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呼风唤雨的世纪》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电脑住宅》带我们走进现代化的电脑住宅,亲身感受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飞向蓝天的恐龙》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向我们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发生变化后的用处。这几篇课文既可以使学生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还可以使学生学到描写或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本组教材是这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同时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2课时。 (下册)第一组

本组围绕“神奇的大自然”这一专题来编写的。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神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第二组

本组教材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安排的课文有《中彩那天》、《万年牢 》、《尊严 》、《将心比心》。这些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想想等。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

本组4篇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好材料。 第三组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组织编写教学内容,其中包括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本组教材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选编本组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本组四篇课文有叙事性文章,也有说明性文章。有的是讲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的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

在实施教学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联系以前所学过的“保护环境”等相关专题课文,在教学内容上统筹安排,把“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有机整合起来;2.要加强学科整合意识,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3.学生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或发明,重在播下兴趣的幼芽。他们的发现或发明可能是前人已经有了的,但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实践所得,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新意”,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4.本组多篇课文涉及到一些科学常识,在课上,对这些科学常识不要做过深的探究和拓展,要依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自然常识课。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课时,“我的发现”与“日积月累”1课时,“综合性学习”与“展示台”2课时。 第四组

本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并安排了与此相关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语文实践活动,还选编了“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等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资料。本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通过本组教材的学习,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经受洗礼。

本组的四篇课文的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前两篇课文生动有趣,后两篇课文情感浓烈。四篇课文又有许多共通之处,如每篇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抒发了深厚的情感。因此,教学本组时,要帮助学生在把握每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切实把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情感作为本组训练的重点。

教学时,不仅要立足本组教材,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作品,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链接教材以外的丰富材料,帮助学生真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缅怀那些为和平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6课时,略读课文3—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等1课时。 第五组

本组是围绕“珍惜生命”来编排的。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学生年龄较小,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本组课文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学本组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把具体的人和事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道理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明确提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去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的要求,在《触摸春天》课后,设计了“搜集感人故事,整理资料办墙报”的泡泡提示。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1—2课时。 第六组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配合本组专题,在21课的后面和语文园地里相应地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项训练,即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了解乡村景物和生活的活动;说、写有关农村的景物和生活情况,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活动过程中的见闻、趣事,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要统筹安排,加强教材整合的意识,把读与思、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4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写写、背背”1—2课时。 第七组

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语文园地中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语文园地”安排的各项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要瞻前顾后,做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做好知识与能力迁移的工作,使本组教材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始终围绕专题进行。 第八组

本组教材的专题为“故事长廊”,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其中有篇幅短小、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有内容通俗、情节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有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体会做事、做人的道理,领略正义和智慧的无穷力量;并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故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的欲望。本组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寓言两则》中的《纪昌学射》告诉人们学习要打好扎实的基础,《扁鹊治病》则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文成公主进藏》突出了文成公主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普罗米修斯》盛赞了为人类盗取火种、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展示了人类智慧的巨大力量。这一篇篇充满人文色彩、语言风格迥异的故事,一定会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本组课文,要充分注意到体裁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1课时,“趣味语文”1课时。

第四篇: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按“主题”组织单元的设计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排的一个新取向。单元主题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单元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封闭、零散和乏味的结构体系,对学生的参与很有吸引力。这种设计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主题教学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策略,更多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既注意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的相互支持,也要注意联系以往学过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现实生活,实施灵活而开放的教学。那如何进行单元主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成功不成功,开头五分钟。”所以说成功的导入对整堂课有着很大的影响。要想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教学目标,要实现强化主题阅读教学的目的,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围绕“缅怀革命志士”这一主题,组织了追忆革命先辈感人事迹的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的人物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革命先辈对革命的忠诚,对革命的坚贞不屈,对人民的忠诚都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上。在教学时,我先播放了几个革命战士英勇搏斗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激烈战争场面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边听革命歌曲《五月的鲜花》边观看视频,切身感受当时战争的激烈,革命志士的奋不顾身。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说出自己知道的革命英雄的名字,我接着以饱蘸感情的话语进行导入:“是啊,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走近革命志士,感受他们的伟大。请同学们读一读本单元的导语,看看本单元是围绕怎样的专题来安排文章的。”学生很快大声说:“缅怀革命志士”。“好,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认真阅读本组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革命先辈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的。这样一放(放视频)一导,课堂气氛陡转炽热,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并且他们已明确了本组文章的学习任务。“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我已收获了百分之五十的成功。

二、浏览课文,验证主题-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目录,看看精读课文有哪些?略读课文有哪些?接着快速默读(浏览)课文,自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革命志士的优秀品质,最后全班交流默读课文的收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概括文章内容能力的培养,更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本组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整合打下了基础,遵循了“单元主题教学”的整体性、整合性。

三、围绕主题,形成体系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本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设计编排,单元内各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呈现、展示。“单元活动主题”是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主线,单元活动主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实际情况,达到单元训练重点的目的。我想“单元主题”就像高高矗立的金字塔,单元内的每篇课文就是托起金字塔的一块块基石。只有对这些“基石”进行系统化的累砌,地面上才有可能出现金碧辉煌的“金字塔”;若“基石”东一块西一块,何来“金字塔”的耸峙云天?所以说,我们只有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才吻合新课程语文读本的编辑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凸现和实现单元主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功能,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能主动积极的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积累。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通过认真阅读感悟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而训练的重点是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表现革命先辈对革命的忠诚、坚贞不屈,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我根据这一单元的编排目的及训练重点,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一) 感悟革命豪情,学会品析人物。

《十六年前的回忆》既要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李大钊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会品析人物是自主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体会和感受人物高贵品质的读书方法。在教学时,基于学生对李大钊不是很了解的原因,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及李大钊被捕时革命形式的资料,拉近学生与李大钊及当时背景的距离,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教学时,我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得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态的句段引导学生感悟深入理解课文。此时,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画出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简单写下自己的感悟。例如句子“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进行深入体会,想象李大钊当时的表情及心情,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在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李大钊面对敌人的临危不惧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让学生通过对本课地学习,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学会品析人物的基本方法。总之,教学时,避免过早地主观设定重点句段,造成学生对课文片面的理解,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

(二)巧用读书方法,感受人物品质。

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品析人物能力的基础上,试着独立阅读,独立品析人物,体会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激发崇敬、缅怀革命先辈的思想感情。《灯光》《一夜的工作》两课的教学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会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体现人物高贵品质的语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不惜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人格。总而言之,就是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

(三)巧设辩论,树立人生理想。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开篇点题提出中心论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首先提出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也就是人生的价值,借此话题我跟学生说“理想是人生导航的灯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以“我的理想”为辩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革命志士的无私奉献,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为自己有价值的人生努力的意识。

四、单元活动,拓展延伸(细讲)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资源,有两大核心组成:一是课堂文本资源,二是课外文本资源。课堂文本资源是有限的、单一的,用叶老的话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课外阅读。那如何进行课外拓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强化文本主题对学生的心灵冲撞力呢?

(一) 围绕主题,课前指导阅读。

有些课文所讲述的事情,与我们尤其是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学习新课文前我根据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资料补充,在师生搜集的资料助读下,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时还引进报刊杂志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帮助学生将课文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

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同学们可先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来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看有关李大钊的影视作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二) 围绕主题,课后指导阅读。

为了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学完课文后我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有效阅读交流《经典阅读》的三篇文章,进行巩固阅读,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重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课后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有关革命英雄的书籍,进一步感受革命英雄的高贵品质,并掌握作者的这一写作方法。

还有些课文节选自长篇作品中的片断,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来原著读一读,这样,既可以扩展知识面,同时又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完《鲁宾孙漂流记》后,向同学们推荐《鲁宾孙漂流记》来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围绕主题,读写结合。 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写分离,既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有害于作文能力的培养。进行单元主题教学,教师不仅要整体把握单篇文章内容的特点,还应找准读写结合点,读的重点应该成为写的重点,也就是注重对文章内容的拓展理解、生活化解读和对作者思想、人格的深入认识、评析的写作,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感悟能力。

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此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学习,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教学时,我把“口语交际·习作六”、“回顾·拓展六”、“课外书屋”的教学内容交叉、融合,我先让学生先阅读“口语交际”的三则小故事及“课外书屋”的漫画,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三则小故事和这组漫画的看法。接着,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故事,给小组内的同学讲讲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回顾拓展六》中“交流平台”,细细体会文章写作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方法,并请学生试着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这样通过老师的讲解对人物进行赏析,到学生独立品味语言赏析人物,再到把从中学到的有关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地达到教学目标。

我们已经走过了新课程改革的几个春天,让我们继续踏着这春天的脚步,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通过我们的探索与实践,“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会给我们莱城区教育的发展插上理想的翅膀,成就我们的学生,成就我们的老师,成就我们的学校,成就莱城教育的明天!

第五篇:语文一二单元教学设计

《葡萄叶的梦》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诗句语言的美,在读中想象诗意的美,在读中体会葡萄叶的奉献情怀和葡萄成长的快乐,并通过朗读把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2、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具体到本课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扮演葡萄叶和葡萄的情境对话中,在由仿写葡萄叶上升到仿写梦想的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

3、巧用暗示,让学生自悟。比如,播放《小松树》的歌曲,暗示成长的快乐;教师范读第二小节并描述图画,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引用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升华认识等,都能让学生听有所得,读有所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品味诗句的美,体会诗意的美。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葡萄叶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的美,感受成长的快乐。

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初步掌握生字字音。

2、查查词典,了解“酿造”在词典中的意思。

启动课堂:

播放歌曲《小松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

由小松树快乐成长引出葡萄叶的梦。→读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先读读词语,再读读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葡萄叶的梦是什么?

2、交流: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葡萄叶的梦是什么?②作者用哪句话表示这个意思?

3、品读诗句:葡萄叶用整个夏天,酿造芳香和甜美。理解“酿造”一词。→读读诗句。

四、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思考:诗人眼中的葡萄叶是怎样的?

2、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评价点拨→引读。

3、交流:你为什么喜欢作者笔下的葡萄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4、拓展:你眼中的葡萄叶是怎样的?能像作者这样用一句有诗意的话来表达吗? 的叶片,是 。

五、学习第二小节:

1、配乐范读:激发学生想象、朗读的兴趣。

2、自由读。透过诗句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闻到什么?

3、交流、创设情境对话,感受葡萄在叶子的帮助下快乐成长。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男、女生比赛朗读→指名读。

5、创设情境:葡萄和葡萄叶会说些什么?

六、学习第

三、四小节:

1、引读第三小节,摘一颗葡萄给你尝尝,你觉得怎么样?

2、在学生的赞美中,引出第四小节。

3、质疑:为什么葡萄叶悄悄地笑了,流出开心的泪了?

4、在组织学生解疑中,体会葡萄叶乐于奉献的情怀。→再读全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七、巩固、发散:

1、背诵喜欢的小节。

2、写写自然界中小鸟、小蜜蜂、小青蛙、小草、大树、鲜花„„的梦想,还可以写写自己的梦想。

3、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伴随着梦想快乐成长。

八、推荐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3、从课外书中,读一首喜欢的诗歌。 板书设计:

1、葡萄叶的梦

酿造芳香和甜美

悄悄地笑了

《黎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了解人物思想感情。

4.体会社会弱势群体的难处;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体会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引入。

1.板书课题:黎明

2.指名认读课题。认读生字:黎。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黎明”是什么时候?课文里讲了黎明时发生的什么事情?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4.进一步理解“黎明”。

在黎明到来的时候,你看到了些什么?

(天刚亮时,周围的一切还看不很清楚,但这时,人们已经开始忙碌了:上学的孩子出发了,上班的大人们出发了,地里的农民开始了一天的劳作,那些做生意的人也开始工作。) 5.引入课文。

黎明的时候,柱柱跟着妈妈也开始了一天的奔波„„

二、初读,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画上问号。 2.听课文朗读录音,想想课文讲述的是黎明中的一件什么事。 3.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三、检查自学字词情况。

1.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黎劲横痒页责

2.交流识字方法。指导识记难字。

痒:形声字,“疒”形“羊”声。

横:两个部分相加,左“木”右“黄”就是“横”。

“页”与“责”可以比较识记。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4.质疑,初步理解以下词语。

晨曦:清晨的阳光。

奔波:忙忙碌碌地来往奔走。

责任:分内应做的事。

沉思:深思。

片刻:很短的一会儿。

四、再读,熟悉课文。

1.指名让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一段,请他邀请几个小朋友与他合作读完课文。(借此了解学生是否知道本课有几个自然段。)

2.请读书的孩子上台来,台下的小朋友给他们提出“读”的要求。(声音要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掉字。)

3.读书的同学也给台下的小朋友提出听的要求。(认真听,不说话) 4.读后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

5.指名说一说,课文讲述了黎明中的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哪几个人物?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你了解了些什么? 2.指名回答。

(柱柱已经六岁了,跟爸爸妈妈来北京两年了,爸爸妈妈在北京打工,柱柱跟妈妈在黎明中去早市卖菜。)

3.课文中的柱柱和妈妈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下一课时再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课文写了哪两个人物?讲述了黎明中的一件什么事?

(柱柱和妈妈,在去早市卖菜的路上,妈妈教柱柱念字,妈妈决定送儿子上学。)

二、抓重点词句,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柱柱在路上都做什么了。 2.汇报交流。

(柱柱在妈妈上坡蹬车的时候,帮妈妈推车;柱柱在妈妈背上写字让妈妈教自己认字。) 3.画一画相关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柱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在对比中感悟朗读。

“上坡时,柱柱见妈妈太费劲,就腾地跳下车,跑到车后,双手用力推起车来。”

“上坡时,柱柱见妈妈太费劲,就跳下车,帮妈妈推。”

分男女生读这两句,体会带点词语的好处。

这些连续的动作,表现了柱柱很爱自己的妈妈,是个懂事的孩子。同时,这些动词,也能很形象很具体地表现柱柱天真活泼的样子。

(2)体会人物感情读。 A.妈妈一字一顿地念:“上——学——去——” B.“噢,上——学——去——”

指名读,集体评议,体会柱柱的情感。

妈妈是怎样念的,柱柱的态度怎样?(妈妈为了让儿子听清认准,所以一字一顿地念,教得认真,而柱柱很喜欢读书,很渴望上学,所以念得又认真又有感情。)

通过对比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4.现在谁能说一说,柱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懂事的孩子,心疼妈妈的孩子,热爱学习的孩子,渴望上学的孩子。) 5.妈妈的心情怎么样呢?

(1)默读课文,把描写妈妈心情的句子画下来,想想妈妈心里想什么。

(2)填一填:

妈妈赞叹一声,心里想:。

妈妈心头一喜,心里想:。

妈妈眼睛一亮,心里想:。

妈妈感到喜悦,也感到了责任,心里想:。

在语境中进一步体会“责任”的意思。

责任:是指分内该做的事。在课文中,妈妈要为柱柱的成长做什么呢?如:送儿子上学,教育孩子等等,这些都是妈妈的责任。

那么,我们现在上学,有哪些责任?(好好学习,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等等。) 6.“柱柱把圆圆的小脸贴在妈妈的背上„„”,他这时会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出发,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从而进一步体会柱柱渴望上学、喜欢读书的思想感情。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情。

1.从课文的学习中,你感受到了柱柱和妈妈什么样的感情?

(柱柱主动分担妈妈的困难,妈妈为儿子的懂事感到喜悦和欣慰,柱柱和妈妈之间亲密和谐,相亲相爱。)

2.分角色表演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小结评价。

四、总结课文。

小柱柱在比较困难的环境里,仍然像我们所有的小朋友一样渴望上学、热爱读书,妈妈也因此而感到肩上的责任,要培养孩子学习知识,健康成长。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朗读课文。

2.检查认字情况。抽读生字词语卡片:

黎明推车横道责任页码抓痒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字卡片:波推掏横由页铅任

指名认读这几个字,明确这八个字是要求能认会写的。 2.合作学习,识记字形。

跟同桌讨论学习,读字音看字形,看看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形。

指名汇报自学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识记方法。

“波”“推”“掏”等都是形声字,可按形声字规律记。

比较形近字:波——坡推——堆铅——沿 3.指导书写。

指名书空,说一说字的笔顺。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说说在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波推掏横铅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这几个字都是左窄右宽,要注意左右让笔的书写规则。

不能添笔画(如:铅)或少笔画(如:掏、横)。

三、巩固练习。

1.随堂听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波推掏横由页铅任 2.给生字组词。

波()掏()由()任()

推()横()页()铅()

3.选用本课中你喜欢的词语说句子,如:黎明、赞叹、轻松„„

《小河蚌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小河蚌的故事》是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3课。这是一篇很有哲理的小童话。小河蚌们听从老河蚌的提醒,纷纷捡沙子埋在自己的体内。经过岁月的磨砺,沙粒在小河蚌体内变成了光亮晶莹的珍珠,小河蚌们欢快地庆祝自己的成果。可是,一只小河蚌却伤心得流下了悔恨的泪,因为它当初没有听从老河蚌的提醒,时光白白地从它身边流走了。这篇文章启迪我们要珍惜时间,克服困难,做有意义的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会认字。

2、通过朗读感悟,品析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河蚌们珍惜时间、艰苦磨砺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懂得在成长中需要经受挫折,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有收获。感悟没有珍珠的小河蚌痛苦后悔的心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感悟,感受小河蚌们珍惜时间、艰苦磨砺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懂得在成长需要经受挫折、不断克服困难;感悟没有珍珠的小河蚌痛苦后悔的心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图片。

2、语言描述:

春光明媚,微风吹拂,河面上仿佛撒了一层金子。一群小河蚌簇拥着一只老河蚌在欢快地散步„„

3、欣赏画面,畅谈想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那些小河蚌的珍珠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那只小河蚌没有珍珠呀?那只小河蚌为什么流泪了?„„

4、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

1、自由读文。

学生可以边读边将不认识的字画记下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也可以先读课后

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2、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带拼音的生词,指名认读。

仿佛 簇拥 贪玩 竟然 磨砺 追逐

(2)去掉拼音,齐读。

3、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带着问题读书。

为什么有的小河蚌有珍珠呢?而没有珍珠的小河蚌流泪了?

引导学生找出事物的联系和区别,并通过读书找出答案。

(三)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感受小河蚌获得珍珠的艰辛及快乐。

(1)为什么有些小河蚌的蚌壳中有珍珠?(因为那粒埋在自己体内的小小的沙子,经过岁月的磨砺,心血和汗水的浇灌,终于变成了美丽晶莹的珍珠。)

(2)结合信息窗,了解小沙粒在河蚌体内经历磨砺的过程。使大家体会由一粒沙子变成一颗珍珠的艰辛过程?(小河蚌里的沙子变成珍珠很艰难,很痛苦,不容易,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指名读书,集体评价。

抓住“终于”一词,读出由一粒沙子变成一颗珍珠是一个漫长的、需要经受时间考验的过程。

(3)当这些小河蚌打开自己的蚌壳忽然发现闪闪发光的珍珠时,它们心情怎样? 你从哪儿体会出来的?(高兴)(小河蚌们长大了,它们纷纷打开自己的蚌壳,那些蚌壳中竟然藏着一颗颗珍珠! 珍珠闪闪发光,把满河的水照得通明光亮。)

教师范读,注意突出“竟然”。引导学生评价,从中感受到小河蚌惊喜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体会小河蚌们惊喜的心情。

正是有了小河蚌们当时用心的收藏,经历了漫长时间的考验,经历了痛苦的磨砺,才使它们变得如此美丽,也给它们成长的环境增添了光彩,更使它们自己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再一次为它们庆贺吧,朗读课文,升华感情。

2、学习第六自然段。

(1)过渡:当这些小河蚌为自己的成功欢呼的时候,却有一只小河蚌没有珍珠,它有什么表现呢?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那只没捡沙子的小河蚌悄悄地溜走了,它流泪了,它后悔了。)

(2)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它的壳中没有珍珠,没有珍珠它拿什么来庆贺呢?它后悔,当初没有听老河蚌的话。)

老河蚌当初是怎么教育小河蚌们的?(老河蚌语重心长地对小河蚌们说:孩子们,你们不能光顾着玩,该去捡一粒沙子。) 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体会小河蚌后悔的心情。

(3)现在小河蚌后悔了,它想再去捡一粒沙子,结出美丽晶莹的珍珠来,行吗?

(不行。衰老已爬上了它的额头,失去的时光就像那条河中悄悄逝去的河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体会“一去不复返”?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意思。

(4)现在假如你是那只没有珍珠的小河蚌,你的心情怎么样?

(5)大家对小河蚌非常同情,让我们走近它,给它鼓励。

(有的鼓励、有的同情、有的警示„„)

(四)回顾全文,谈感受。

读完故事,提升认识。

小河蚌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捡一粒沙子,把它变成美丽晶莹的珍珠。联系生活,谈论大家在成长过程中,要获得成功需要怎样做?(珍惜时间、克服困难、不虚度光阴„„)

板书设计:

小河蚌的故事

磨砺

沙子—————珍珠

古诗二首(敕勒歌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敕勒歌》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背诵古诗。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5.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教学重点:

1.会认2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笼”,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古典乐曲。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古诗情境。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既有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也有秀丽奇妙的南方美景,让我们一起来参观。

2.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中所展现的不同风光。

(一处是辽阔壮美的草原,一处是秀美动人的西湖。)

3.古代的诗人们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来描写和赞美这些各有特色的美丽景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是怎样描写的呢? 4.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饮湖上初晴后雨)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注意文中多音字“笼”的读音,与“lónɡ”做比较。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都是写景的古诗。两首诗所描写的景色都很美,都表现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5.两首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敕勒歌》是北朝民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朝苏轼写的。诗的形式不一样。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不一样。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学习第一首古诗《敕勒歌》。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苍苍、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指名说说怎样理解这首诗。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对于敕勒川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军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齐读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背诵《敕勒歌》。

2.指名说说诗意,引入第二首诗的学习。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1.板书诗题,介绍背景,解题。

这首诗是苏轼与友人在西湖边饮酒遇到“初晴后雨”时所写。诗把西湖写得美丽动人,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西湖也因此诗赢得了“西子湖”的美称。 2.西湖的美景跟敕勒川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

讨论交流。

读注释了解“潋滟”“空濛”“西子”的意思。方好:正好。亦奇:也很奇妙。淡妆浓抹:或者淡雅或者浓艳地打扮。

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的画面: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以美丽而著名的西施姑娘,不管什么时候都那么美。

3.画一画,体会诗境。

请同学们任选自己喜欢的一句,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4.配乐吟诵,表达诗情。

你从对古诗的朗读中,体会到诗人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想象你就是苏轼,和着音乐,来朗诵这首诗吧!

三、对比参读,体察诗情。

1.回顾两首诗《敕勒歌》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他们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出示两幅插图,对比观察,体会北国的雄浑壮阔和西湖的秀丽柔美。

如果要给《敕勒歌》配上音乐来朗诵,你觉得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是优美柔和的,还是雄壮的?

2.这两首诗虽然写了不同的景色,但却蕴藏了诗人共同的思想感情,你能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吗?(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3.背诵两首古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川似盖饮晴浓

2.自学观察本课会写字的结构特点,小组内说说应注意什么。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引申拓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中的第二首,同学们想读一读第一首吗?

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学生选择学习: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周总理栽的缅桂花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2.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了解周总理对民族团结、边疆和平繁荣的殷切希望。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字,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品诗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悟诗情,了解周总理对民族团结、边疆和平繁荣的殷切希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周总理的图片与资料,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交流资料,认识周总理。

(出示周总理的图片)同学们,图片里那位身着中山装、慈祥和蔼的老人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总理的一生有说不完的感人故事,你了解吗,说出来听听。 2.引入课文。

1956年12月16日,中缅两国边疆的人民在云南芒市联欢,两国人民手牵着手,载歌载舞,表达美好情意。周总理在芒市宾馆种下了一棵缅桂花树,象征中缅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和平。看老师写课题。(5周总理栽的缅桂花树)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1.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

3.自由读课文,自由选择方法识字。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的字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4.检查生字认读。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缅俊秀荣祥忆

(2)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画出课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缅桂花树俊秀繁荣吉祥忆念

2.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有感情。 4.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说说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般”字左边的“舟”字一横不能出头。

“秀”字下边注意不要写成“及”。

“忆”字右边是一笔,笔画名称是“横折弯钩”。 2.在田字格里书写。 3.同桌互相评一评。

五、作业。

1.把这首诗歌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用本课的生字做成词语卡片。积累课后词语库中的词语。 3.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几个词语:

芳香浓郁高大俊秀历经风雨葱茏茁壮

2.师:这四个词语都是作者对缅桂花树的赞美,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诗句里,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里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细读课文入诗境。

1.闭上眼睛,听同学朗读课文,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缅桂花树的美丽? 3.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师:能说说你对“俊秀”一词的理解吗?

生:高大挺拔。

师:你闻一闻,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浓郁的芳香。

师:在生活中你闻过哪些带有浓郁芳香的东西呢?(联系生活理解“浓郁”一词。)

师:既然缅桂花树散发着这么浓郁的芳香,那该怎么读这句?请你读出缅桂花树的美丽。

三、默读课文悟诗情。

默读课文,想一想总理的殷切希望与祝福是什么? 1.学生讨论。 2.交流。

3.板书:民族团结,边疆和平。 4.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表演朗读,背诵诗歌。

1.练习朗读,争取当堂背诵下来。

2.学生代表上台表演朗读课文,把边疆人民世代友好的决心用朗读表达出来。

《天山的托木尔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对托木尔峰景色特点有初步认识,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托木尔峰的美。 3.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4.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6个字。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托木尔峰的美。 2.学会积累好词佳句,养成摘抄的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托木尔峰的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天山做一次旅游,让我们的心灵驰骋在托木尔峰的美景之中,同学们意下如何?先看老师板书课题(老师板书课题:6天山的托木尔峰)。

二、交流关于托木尔峰的资料。

1.听老师读课文后信息窗里的内容。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托木尔峰的印象。

三、录像展示托木尔峰景观。 1.学生观看课件。

2.谈谈观后的感受。老师相机板书:奇特、壮观。

四、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检查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五、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读。

托尔峰衬姿且耐旱莲

2.交流识字方法,指导识记难字。 3.给形近字组词。

峰()姿()旱()且()

蜂()资()早()县() 4.学写生字。

(1)看投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写完后互相评一评。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学生开火车朗读课文。

2.说说托木尔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板书:奇特、壮观、千姿百态)

二、细读课文,体会语言。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课文里哪些语句写出了托木尔峰的“奇特”“壮观”与“千姿百态”? 课件出示下列语句:

①托木尔峰上空,终年云雾缭绕,一年四季都下雪。托木尔峰像一座银色的巨塔,在蔚蓝色天空的衬托下,十分壮观。

②沿着托木尔峰起伏的山势,一条条“河流”顺谷而下。走近一看,“河”里没有水,全是冰,人们称这种“河”为冰川。

③走上冰面,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冰,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城墙,有的像盛开的鲜花„„就像到了童话中的水晶宫。

2.说说哪些词语体现了托木尔峰的奇特与壮观?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词语:云雾缭绕、银色的巨塔、千姿百态的冰、潺潺的流水) 3.想象这些句子描绘的美景,指导朗读。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5.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学习积累。

1.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语句形象生动,是一篇写景的佳作。你读完这篇课文后喜欢哪些语句呢?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3.有感情地读出来,说说为什么喜欢? 4.学生摘抄好词佳句。 5.整理交流。

四、个性表达。

默读课文,结合资料与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托木尔峰”为题写一段话,介绍托木尔峰的动物、植物、特产等。

五、作业。

把托木尔峰的美景向爸爸妈妈介绍。

《中华世纪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认识了解中华世纪坛,对学生进行朴素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中华世纪坛的。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中华世纪坛。 4.识记本课生字词,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中华世纪坛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世纪坛是对中国悠久文明的永恒纪念”。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展示中华世纪坛的全景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板书课题:中华世纪坛)

2.老师简介修建中华世纪坛的历史背景。请学生猜一猜课文里会向我们介绍中华世纪坛哪些内容。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2.标出课文的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3.说说中华世纪坛的地理位置与特点。

4.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5.讨论交流。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中华世纪坛的?标出有关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圣火广场——青铜甬道——世纪坛外——世纪坛内

四、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合作识字:你认为最难记的字是哪个?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

纪坛央玉侧创构针统史组 3.交流识字方法:

有的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解决,如:己——纪,云——坛,勾——构。有的字,可以进行形近字的比较,如:祖——组。 4.重点指导会写的字:

“宽”字下面是“见”,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史”字不要写成“吏”。 5.教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形。 6.学生临写,评出小组最优。

五、作业。

1.在田字格里练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1.提出本节课活动内容:中华世纪坛最佳导游赛。

2.比赛要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的有关中华世纪坛的资料,现场合作,进行最佳导游赛。

二、安排比赛步骤。

1.分小组,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 2.选一组为评委组,讨论制订比赛评分细则。 3.其他组抽签决定导游内容,内容有:

中华世纪坛的概况圣火广场青铜甬道世纪坛外世纪坛内 4.评奖。

三、开展活动。

1.小组合作练习。导游组练习时要注意语言、动作、姿态等。老师参加评委会小组活动,帮助制订评分细则。

2.正式比赛,各“导游”进行解说。 3.评委打分。 4.公布结果。

四、颁奖。

1.公布获奖名单,由评委会公布各种有趣的奖,除最佳导游奖外,还有如:最佳仪态奖、最有魅力奖、最佳普通话奖、最甜微笑奖等。 2.由获奖者自己选择颁奖人并阐述其理由。

五、作业。

为中华世纪坛设计一句广告词。

《登上企鹅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南极大陆企鹅岛上企鹅的种类、特点,感受它们的可爱。

2.会认课文8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课文中的8个字,积累课文中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南极大陆企鹅的种类、特点等。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相关图片,展示南极风光。 2.简介背景,导入课文。

南极大陆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又使人向往的地方。1986年1月,北京大学附小的杨海蓝和上海市蓬莱路第二小学的吴弘,于北京时间13日21时,顺利到达南极乔治岛长城站。当天下午,考察队队长高伯伯带领他俩游览了企鹅岛,还同小企鹅合了影。(板书课题:登上企鹅岛)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标出课文里的生字、新词。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课文里生字的读音。 3.出示词卡:你能正确读出下面这些词语吗?

登上企鹅大陆尽管厘米鱼鳞状帽子捕食 4.小组合作,记忆字形。

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你对哪些字记忆最深刻?为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的8个字。 2.提醒学生注意:

“陆”字中右边的一竖不能分开写。

“帽”字右上角不是“日”字。

“陆、帽、嘴”等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鹅、所”两个字要平均分在田字格的两边。 3.学生学写生字,每个字写两个。 4.互评,看看谁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四、巩固练习。 1.辨字组词。

状()境()挠()捕()驴()

壮()镜()绕()铺()驱()

2.积累本课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企鹅?

老师板书:金企鹅(花脸企鹅)、帽带儿企鹅、阿德雷企鹅

二、小组合作学习课文重点段。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表格。

企鹅种类特点 2.汇报交流:

金企鹅漂亮

帽带儿企鹅彬彬有礼

阿德雷企鹅凶猛 3.指导朗读。

(1)岛上最漂亮的是金企鹅,它的嘴是金红色的,头部有两块白毛,又叫花脸企鹅。(抓住表示颜色的词语,读出金企鹅的漂亮。)

(2)还有一种企鹅,颈部有一圈黑毛,好像系帽子的带儿,叫帽带儿企鹅。它们彬彬有礼,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像欢迎我们似的。(抓住“站”“点头”等词语,读出帽带儿企鹅的彬彬有礼。)

(3)最凶猛的是阿德雷企鹅,我刚迈进它们的“领地”,一只企鹅就尖叫着把我驱逐“出境”了。它们的叫声很像毛驴,所以又叫驴企鹅。(抓住“尖叫”“驱逐”等词语,读出阿德雷企鹅的凶猛)。

三、再读课文,整体回顾。 1.自由朗读课文。

2.课文里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南极美丽的风光,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交流资料。

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你对南极还有哪些了解?

五、作业:

把你了解到的南极风光介绍给父母亲听。

上一篇:医生转正自我鉴定下一篇:央视中秋晚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