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灾害财务管理

2024-06-20

企业灾害财务管理(精选十篇)

企业灾害财务管理 篇1

一、应急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 灾前完善应急体系

针对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 电网企业在现有应急体系框架下, 应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完善各类应急预案, 市级供电公司要强化与省级电网企业、地方党委政府的汇报、沟通, 积极响应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和预案要求, 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应急队伍管理, 落实防汛应急值班责任, 强化应急救援知识培训, 组织开展各类灾害实战演练, 增强信息沟通互动能力, 积极储备应急物资储备, 确保使用管理到位, 满足应急实际需求。

(二) 灾中规范费用管理

电网企业在抢修阶段的应对策略主要针对资金风险设计, 控制手段设计和执行的目的是确保财务事中监督职责的实现, 意在改变财务在事后被动接受局面, 使得各项应急费用的发生更加真实合规准确。具体手段主要包括应急备用金的控制、应急费用的开支控制等。

应急备用金控制。为降低资金管理风险, 可以实行有条件的应急备用金制度。应急费用按照现有模式统一进行管理, 一般不允许借支备用金。应急备用金的借支体现特事特办原则, 采用应急借款审批支付流程:因具体原因可以借支备用金的应急抢修小组, 由小组组长指定小组名单中的专人负责办理资金借款手续, 小组组长签字后, 报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审批签字后, 财务即可支付借款。

应急费用控制。抢修阶段的应急费用控制是应急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保证应急费用的真实合规准确, 电网企业应结合现有成本费用控制方法, 将控制关口前移到抢修过程中, 通过应急费用的三级统计机制、大额费用联签审批制、重点费用特殊控制等方法来加强财务管理。

1、应急费用三级统计机制。

应急费用抢修小组事中统计是三级统计机制的第一级内容, 是保证费用真实合规准确的重要手段。在抢修过程中, 要求以应急抢修小组为单位, 由组长指定专人按照统一下发的统计表格逐笔登记费用。应急费用主责部门统计是三级统计机制的第二级内容, 抢修工作结束后, 各应急抢修小组立即以费用日统计表和物资日统计表为基础填报费用统计清单并报电网企业应急主责部门审核。主责部门审核通过后, 应以抢修小组为单位汇总填制应急费用汇总统计表作为预算调整依据。应急费用预算调整统计是三级统计机制的第三级内容, 抢修工作结束转入恢复重建阶段后, 为便于向省级电网企业申请应急费用预算调整, 主要责任部门应牵头填制预算调整统计表, 经财务部审核后作为预算调整申请的附件报送省级电网企业。

上述三级统计表之间数据必须勾稽一致, 各部门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预算调整下达后发现漏报的相关费用, 由责任部门自行承担。

2、大额费用联签审批制。

为加强应急费用管理, 对于实际抢修过程中各抢修小组发生的单笔金额在规定标准以上的大额费用, 要提前向应急指挥部告知, 待抢修工作结束后, 按照资金联签审批制度执行流程后方可付款。

3、重点费用特殊控制。

抢修阶段的应急费均应严格遵循相应的费用管理办法, 但考虑到抢修的特殊性, 电网企业针对各项重点费用应采取不同的管控手段以加强管理, 如:为加强外包检修费的控制, 可以在抢修结束后, 按照规范的合同流程补签合同。结算费用时, 按照规范的资金支付流程签批后, 财务部门按照发票金额予以付款。为加强外部劳务费的控制, 由于该支出一般支付给雇佣个人, 无法获取发票。因此发生此类支出时, 各抢修单位应注意保留相应的原始证明以便报销时财务部门审核, 具体应包括如下内容:全体外雇人员提供的身份证复印件及通讯号码;由抢修单位盖章且由外雇人员签字按手印的《外雇人员劳务报酬明细表》。为加强车辆租赁费的控制, 抢修单位应与车辆出租方签订租赁协议, 明确取费标准, 然后由现场统计人员做好租赁时间的统计工作, 抢修结束后, 凭出租方开具的发票到财务报账。若出租方为个人的, 应由其到税局代开发票后才可以付款。抢修单位报销此项费用时, 应向财务部门提供如下附件:发票;车辆租赁协议;车辆抢修现场工作影像图片;车辆租赁费明细清单, 内容包括租赁车牌号、出车时间、出车地点、协议内容、金额合计等。

(三) 妥善处理灾后事宜

抢修工作结束后, 电网企业工作转入恢复重建阶段。电网企业在恢复重建阶段的应对策略主要针对资金风险、存货风险及固定资产风险设计, 控制手段设计和执行的主要目的是做好灾后财务善后工作, 确保灾害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力保各项预算指标的顺利实现。

1、应急费用统计及审核。

按照现行应急管理机制, 抢修工作结束后, 主要责任部门应立即牵头组织应急费用的统计填报工作。主要责任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各类应急费用进行审核, 监察部、审计部行使监督检查职能。对审核过程中存在疑问的部分, 应联系应急抢修小组落实整改。

2、应急项目梳理。

抢修工作结束后, 项目管理部门要立即着手对灾后恢复重建的技改和电网基建项目进行梳理。工作重点在于对项目的确定, 尤其要结合物资清理工作, 对于抢修过程中先建设后立项的项目物资进行认真仔细核对, 确保物资的成本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划分清楚。

3、预算调整。

为实现资金补偿, 市级供电公司灾后需要进行应急项目和应急费用的预算调整。应急项目预算调整主要是指因自然灾害、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电网设备运行出现故障或安全隐患需要恢复重建的技术改造项目和电网基建项目, 按照公司基建和技改管理办法规定, 灾后补充立项, 以期获得公司立项批复, 并下达投资计划, 从而进行预算调整的过程。

应急项目预算调整主要包括技术改造项目预算调整和电网基建项目预算调整。技术改造项目, 由受灾地区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提出规划方案, 经研院评审、公司发展策划部批复后报公司运维检修部批复立项;需要恢复重建的电网基建项目, 由受灾地区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提出规划方案, 经研院评审、公司发展策划部批复后报公司发展策划部批复立项。应急费用预算调整主要是指因自然灾害、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电网设备运行出现故障或安全隐患而进行抢修、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性应急支出, 经供电公司统计核实后, 申请预算调整的过程。

应急费用预算调整主要包括大修项目预算调整、营业外支出预算调整和生产成本预算调整。

4、应急费用报销及账务处理。

在公司预算调整下达后, 财务部门通知各抢修单位进行费用报销。各抢修单位应按照费用管理办法及会计基础规范要求, 整理粘贴填报原始单据, 通过内部签报或总经理办公会审定后确认。

应急费用分别列支在“营业外支出”和“生产成本”科目中, 优先在营业外支出指标范围内列支, 不足部分再计入生产成本。

5、损毁资产物资处理及涉税事项。

物资统计及清理结束后, 财务部应组织生产技术部和物资供应公司应按照公司相关规定对损毁资产和物资进行资料整理和材料上报, 并区分材料物资损失和固定资产损失, 完整、准确处理有关流转税、企业所得税、附加费等涉税事项, 做到“应抵尽抵、应交尽交”。

二、降低灾害影响的措施

(一)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 形成应急财务管理体系

从当前现状来看, 电网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机制, 但目前应急机制的核心仍在处理应对突发事件本身, 对自然灾害发生后的财务应急机制仍略显不足。从实际工作来看, 由于缺乏上级规范, 应急事项的相关财务工作一般是作为单独例外事项处理, 出现问题后, 单独请示、单独处理, 不同受灾电网企业对同类型事项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通过对现实应急管理的总结, 应从省、市两级公司层面完善财务应急机制, 通过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的制定, 搭建完整的应急财务管理体系。

抢修阶段的费用现场管控手段。此阶段重点加强费用的现场管理, 具体内容包含应急备用金的控制、应急费用现场一级统计管理、重要应急费用的特殊管控手段以及现场保险索赔资料的收集整理。

恢复重建阶段的善后管理工作。此阶段重点加强费用的事后统计及预算申请等, 具体内容包含应急费用二三级统计管理、应急项目管理、应急物资清理及统计、预算调整、应急费用报销及财务处理、损毁资产物资处理及涉税事项。

(二) 严格资金监管, 确保资金安全

自然灾害发生后, 在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 省级电网企业和市级电网企业、受灾电网企业和内部应急抢修小组、受灾电网企业和代管县供电企业、受灾电网企业和协助抢修兄弟单位以及企业和抢险个人之间实际上均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鉴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性, 电网企业的应急资金的各级代理人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 信息不对称的广泛存在和应急财务制度的缺位更加扩大了资金风险。因此, 有必要从省、市两级电网企业层面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下的资金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预算、会计、审计等监督主体的作用, 对受灾电网企业的补偿范围、补偿额度以及使用过程进行监督。

加强应急资金投放预算管理。制定符合电网企业实际的应急管理办法以及资金补助办法, 根据受灾电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统计数据, 实施分级管理, 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应急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安全。

加强应急资金的监督检查。坚持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 认真核拨每一笔支出, 确保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定期对应急资金进行专项检查, 省级监审部门和市级监审部门均应参与灾情数据的核查, 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加强应急资金管理的具体意见, 遏制浪费、挤占应急资金等问题。

(三) 合理利用自然灾害下的财政税收优惠

受灾电网企业应全面研究和理解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在灾后寻求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扶助。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的相关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电网企业应充分利用税收优惠, 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等方面入手, 从相关税收政策的调整中获取对企业有利的政策扶持, 避免因为不熟悉国家政策而导致多缴税情形的出现。

(四) 创新管理模式, 采用项目制方式管理应急费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应急费用内部管理机制, 明确管理职责, 优化管理流程, 电网企业对应急费用的管理, 也可以仿照大修费用管理, 实行项目管理制。

(五) 规范会计核算, 在营业外支出中全额核算应急费用

自然灾害作为突发、偶然事件, 相关支出不可能在年度预算中予以考虑。按照现有管理模式, 电网企业通过调整营业外支出和可控费用的预算指标来增加列支渠道。此种处理使得同一事项的相关支出分列在不同科目中, 且营业外支出和可控费用中列支的具体内容划分不明确, 核算内容存在随意性, 主要是按照指标进行数额控制。

企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篇2

为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公司财产和员工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高效有序地开展防灾救灾工作,保障我公司生产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十八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当本公司所在地发生水旱灾害,冰雹、雪、台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一、防灾救灾工作指导思想

防灾救灾工作,以减轻公司与员工的财产损失和维护员工的生命安全为目标。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反应迅速、协同合作”的原则,实行主管领导负责制,按照统一指挥、部门协同的方针,本着以防灾为主、救助为辅的防灾工作思想,确保“少损失、不损失”的防灾工作目标。

二、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1、公司成立防灾救灾工作指挥部,常务副总任总指挥,副总任副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各防灾救灾行动小组负责日常的防范和救灾时的第一梯队。

2、班组长以上(含班组长)的管理人员、非生产员工为抗灾救灾的第二梯队。

3、全体的车间员工为抗灾救灾的第三梯队。

三、应急救援工作各部门职责

(一)、指挥部职能

1、发生事故时,由指挥部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2、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3、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4、组织日常防灾值班和安全检查,监督各项防灾措施的落实;

5、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经验教训。

(二)、指挥部人员分工:

1、总指挥:指挥全公司的应急救援工作。

2、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3、成员:协助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进行救援、警戒、治安保卫、疏散等工作。

总经理助理:负责事故处置时生产系统开、停机指令工作;必要时代表指挥部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生产部主任: 负责事故现场及有害物质扩散区域内的洗消、监测工作。设备科长:负责日常水、电、气、生产设备使用安全检查,事故后水、电、气、设备使用的恢复工作。

保安组长:负责救援、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工作。质量管理部主任:协助总指挥负责工程抢险、抢修的现场指挥。办公室主任: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

行政助理:做好灾害信息的收集工作。

采购部主任:负责抢救受伤、中毒人员的生活必需品及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驾驶员及职能部门员工: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三)、救援专业组的组成及分工

公司各职能部门和全体职工都负有自然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各救援专业组,是自然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务主要是担负公司自然灾害事故的救援及处置,其任务分工如下:

1、通信联络组:由办公室、工会、财务部等部门人员组成,共5人。

负责人:办公室主任,担负各队之间的联络和对外联系通信任务。

2、治安组:由办公室后勤人员组成,共5人。

负责人:保安组长,担负现场治安,交通指挥,设立警戒,指导群众疏散。

3、消防组:16人。

负责人:保安组长,担负救援、洗消和抢救伤员任务。

4、抢险抢修组:由设备科、工艺科、设计科、生产部、售后人员组成,共10人。

负责人:设备科长,担负抢险抢修指挥协调。

5、医疗救护组:由生产与后勤人员组成,共8人。负责人:生产部主任助理,担负抢救受伤、中毒人员。

6、物资供应队:采购部,共2人。

负责人:采购部主管,担负伤员生活必需品和抢救物资的供应任务。

四、预警启动条件

1、接到政府部门的防灾救灾通知。

2、生产车间、仓库、宿舍或办公区域发生火灾,火情由点及面,并且依靠个人已经无法扑灭。

3、地震发生,出现剧烈晃动,持续时间达到5秒及以上。

4、暴雨持续,并且降雨量达到50毫米,排水管出现淤积。

5、连续暴雪,已经出现10厘米雪量淤积。

6、其它防灾救灾工作指挥组决定应启动预警的。

五、应急准备

1、宣传自然灾害知识,自然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既要做到普及,又不能引起误解。事关公司发展,与公司人员以及财产息息相关,所以做好排险救灾工作责无旁贷。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克服麻痹思想,增强责任感。同时做好公司内各建筑和各项生活设施、设备防洪、防震、防火灾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2、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必要时将预防自然

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公司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3、设备科、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定期对公司内部建筑物、电线、水管、下水道等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4、增加公司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基础设施。每年组织1次自然灾害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六、灾情信息管理

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需求。

2、公司应在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应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3、严格执行公司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4、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自然灾害情况。

七、应急响应

灾害发生后,各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员工和财产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员工生命和财产损失。

八、恢复重建

灾后,防灾救灾工作指挥部组织核查灾情,开展灾情评估,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要及时进行总结,并向上级进行汇报。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灾后卫生消毒,防止传染性疾病在公司滋生蔓延,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

九、抢险救灾物资的管理

1、抢险救灾物资管理工作由财务部负责。

2、仓库应做好抢险救灾物资的储备和管理,设立专账,定期清点。

3、抢险救灾物资不准挪为它用,确需挪用的,需经总经理批准,并及时给

予补充和登记说明。

十、对外沟通与协作

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积极开展自然灾害救助交流,借鉴其他单位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做好公司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

十一、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公司联合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十二、预案管理与更新

1、本预案由办公室负责管理。

2、预案实施后,办公室应适时召集有关部门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后报总经理批准。

3、每年5月下旬在台风、暴雨等来临之前,由办公室根据公司人员现状调整当年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各抢险小组成员名单,并公布联系方式。

四川*******有限公司 二0一三年一月一日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一、指挥机构:应急防灾救灾指挥部

总 指 挥:*** 189******** 副总指挥:*** 13********5 成员:***、***、***

二、抢险小组

1、通信联络组:共5人。负责各队之间的联络和对外联系通信任务。组长:*** 186******** 成员:***139*******、*** 130*********、***135********、胡**135*********

2、治安组:共5人,负责现场治安,交通指挥,设立警戒,指导群众疏散。组长:*** 138******** 成员:***等

3、消防组:消防队16人。担负救援、洗消和抢救伤员任务。组长:*** 138******** 成员:***等

4、抢险抢修队:共10人,担负抢险抢修各种设备。组长:***155******** 成员:***等

5、医疗救护组:共9人,担负抢救受伤、中毒人员。组长:***139******** 成员:***等

6、物资供应组:2人,担负伤员生活必需品和抢救物资的供应任务。组长:***158******** 成员:* **133********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篇3

【關键词】地质灾害;预防;治理

0.前言

由于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所以各国都早已对其的防治十分重视,技术手段已经十分发达,而我国对于此灾害的治理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各种技术还不是很发达,虽不能与欧美各发达国家相媲美,但跟我们自己以前的状况相比较,我国治理灾害的手段还是有了质的飞越,本文就着重介绍了我国的几种典型的地质灾害和它们的防治手段,希望人们对它们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

1.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分析

1.1平原地区地质灾害及分析

地震、地面沉降、岩溶坍塌、地裂缝等是平原地区多发的地质灾害,主要的是地震。地震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的碰撞挤压或地壳的剧烈运动而引发的,它多发生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全国有两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而在我国的平原地区正好是地震多发区,它具有分布广、频率高、震源浅、强度大、破坏性大的特点,严重危及附近地区人们的生命安全,主要多发城市有北京、天津、呼市、太原、兰州等,这些城市都有可能是未来的震中位置,而且这些城市中不乏北京这样的发达城市,它不仅人口建筑众多而且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地表垂直下降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面沉降,人为因素主要是我们过度开采地下水,自然因素主要是地下的升降运动和地震的影响。岩溶坍塌是指岩洞上方的岩土体发生形变而向下陷落的现象。地裂缝顾名思义就是指地面产生开裂而形成裂缝的现象。它包括地震地裂缝、构造或非构造地裂缝、混合成因的地裂缝。

1.2沿海地区的地质灾害及分析

我国沿海地区正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所以平原区多发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等,在沿海地区发生的频率也比较大。再加上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建设好以及对环境的改造力度大,所以这里不仅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而且毁坏程度也是最高的,所以此地区的灾害防治工作刻不容缓。沿海地区导致灾害发生的因素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就是海水作用对城市的影响,这也是其发生的地址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主要灾害有土地盐渍化、海水入侵、风暴潮灾害、海岸蚀退等。土地盐渍化是由于海水入侵或海水倒灌导致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所以当海水渗入到陆地的土壤中时,会使土壤的含盐量大大增加。风暴潮主要是发生在春末或初秋时由于飓风或台风所导致的地质灾害。海岸蚀退主要是海水对地面的侵蚀作用引起的,海水不断侵蚀陆地,使得陆地面积减小,海岸后退,海平面不断上升,这已经使得一些沿海国家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如马来西亚等。另外还有一些河流的不断淤积使三角洲的面积扩大、地下水的运动使得地面沉降等现象发生。

1.3山区地区地质灾害及分析

山区的地址构造比较复杂,所以在这里发生的地质灾害比较多,危害程度也比较大,发生频率最高的为泥石流、滑坡、崩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降水多的季节, 山地地区植被常年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质疏松,在加上连绵的雨水不断冲刷,就容易爆发泥石流。泥石流发生时会对沿途的村庄和农田造成毁灭性打击,所以它的预防和治理是十分急迫和重要的。崩塌的发生也跟植被破坏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山地地势陡峭,夏天一遇到大雨就易引发崩塌。虽说崩塌和泥石流的成因比较类似,但是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泥石流是连绵的小雨引起的,泥土石子混着水一同从山顶上滑落下来。崩塌是暴雨的巨大冲击力导致的,整块山体的脱落,俗称“塌方”。另外在高纬度高海拔的山地地区还经常发生冻土灾害,使得此地区寸草不生。山地地区的情况比较复杂,所以其影响灾害发生的因素也比较复杂,有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和频度、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沟谷发育程度、植被覆盖程度等,这些也都是我们对山地地区灾害治理所要考虑的因素。

2.地质灾害的防治

2.1地震灾害的防治

地震灾害的主要成因是自然原因,这通常是人力所不能避免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灾害的预报,提高预测地震的技术手段,提前做好准备,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和避免伤亡,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利用先进的预测工具及时观测,避免在发生像汶川地震这样的惨剧。我们在做好地震监测、预报的同时,更要投入很多精力在做好抗震工作、加强工程抗震能力上,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要提高新建工程的抗震能力,在工程开始建设之前,应该做好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评定工作,以此确定此项工程的抗震标准,建筑材料也最好选用轻便不易坍塌的,这一点上可以借鉴日本的技术,日本最为一个地震多发的岛国,抗震的技术水平可以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其建筑所用的材料也十分轻便,对此我们可以引进使用。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经常宣传地震逃生方面的知识,经常在各大学校和单位组织较正规的逃生演习,帮助人们掌握此方面的知识,当真正发生地震时,有利于人们快速撤离,减少伤亡。

2.2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灾害的防治

对于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我们首先要明白,这种灾害是不可能根除的,因为它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而造成的,但就现在的水资源状况来看,我们不可能不去开采地下水,所以我们只能尽力采取措施减少地面沉降的发生或控制其危害程度。

对于地下水的开采我们可以适当减少,在开采之前做一些相关调查,使开采量和沉降量之间的比值适合当地的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研究区域内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确定合理的开采层次和井位布局。相关工作人员还有继续探索控制此灾害的新技术、新方法,使得开采量引起的地面沉降尽可能的小。地裂缝大多是由于其它的地质灾害所引起的,所以只要我们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其它灾害的发生,这种情况也就会相应的减少。

2.3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灾害的防治

这三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十分类似,因此它们的防治工作也很像,而且它们和上述灾害最大的不同是,这些灾害可以消除,它们大多数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工程和经济活动导致的,而不是自然的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所以这类灾害从技术上讲,大部分是可以防治的。我们禁止人类肆无忌惮的砍伐活动,而且在城市扩建时要查清地质环境条件,避开各种地质灾害体,还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合理容量和建设布局与环境的适应性,对建设时可能诱发的灾害进行评价和预测。

3.结语

地质灾害的种类众多,破坏性也很大,它的每一次爆发都会夺走很多人的性命,所以对于它们的防治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笔者在本文中着重介绍了几种常见地质灾害和它们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引起读者们的重视,自觉地学习此方面的相关知识,也希望在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可以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科]

【参考文献】

[1]唐辉明.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究综述[J].工程地质学报,2013,(9):728-733.

突发自然灾害下企业的融资管理 篇4

企业受灾后,要尽快筹集资金。此时筹集的资金,一方面要满足企业修建厂房、维修和重购设备以恢复生产经营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企业灾后正常生产经营的需求。受灾企业应尽快评估遭受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由于评估时间上的局促和灾害时期资金普遍相对短缺,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筹集的资金要大于评估时确定的资金需求额,只有这样企业的资金才会充足。企业应当开辟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减少和延缓资金的流出,同时增加资金的流入,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一)减少和延缓短期现金流出的资金筹集。

首先,受灾企业应及时与供应商沟通,通报企业受损失的情况,对于所欠货款,即会计上的“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说服供应商给予延期或转化为长期债务、股份等形式,使支付避开当前资金严重短缺的时期。同时,向购货商说明企业面临的困境,对于提前支付的购货订金,即会计上的“预付账款”,说服购货商延期提货。其次,受灾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和信贷等优惠政策,享受税收减免或延期缴税,享受利息减免或延展利息和本金的支付期限,减少灾害时期资金的流出。第三,及时与员工进行信息披露和沟通,争取员工的财务支持,比如推迟工资和奖金的支付,降低薪金水平、差旅费和相关费用水平等。

(二)增加资金流入量的资金筹集。

1. 及时获得理赔资金、政府准备金以及收回债务资金。

对于受灾企业在灾前投保的产品、设备和厂房等,及时统计企业受损的金额,通报保险公司展开理赔工作,以获得赔偿资金,增加企业的资金流入量。同时对于政府设立的各种准备金和社会捐助资金、海外慈善资金等要积极争取。此外应尽快收回债务人的欠款。

2. 优惠贷款融资。

利用国家在金融、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争取获得优惠贷款。如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为了鼓励灾区尽快恢复重建和企业恢复生产,财政部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贷款中央财政贴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贴息期限从2008年5月12日到2011年12月31日。这种近似于无息的贷款不仅能满足企业短期资金的需求,而且能满足企业灾后重建和灾后正常生产经营资金的需求。对于这样优惠的信贷政策,企业应尽最大努力争取。

3. 债券融资。

《管理办法》中指出:“鼓励符合条件的灾区企业和所筹资金重点用于灾区的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募集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所需资金”。因此符合条件的企业应尽快制定债券的发行方式、发行额、债券种类等发行方案,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后尽快发行,以筹集长期的债务资本。

4. 股票融资。

突发自然灾害后争取股东的支持至关重要。除了债务融资外,受灾企业应结合国家发布的有关权益类融资的优惠政策,通过发行股票筹集长期权益类资金。《管理办法》中指出:“支持灾区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在符合法定条件下,优先安排灾区企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适当减免灾区上市公司的上市年费等费用。加强对灾区企业的上市培育服务,推动符合条件企业的上市”。这些优惠政策从上市公司的上市培训、上市程序、上市年费上都给予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应利用这些优惠,迅速筹集外来长期权益类资金。

二、筹集资金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受灾实际情况筹集资金。

受灾企业在筹集资金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筹集资金,不能过分地夸大企业的损失,过度盲目的筹集资金只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同时也不要为了所谓的声誉低估企业的损失,只通过自有资金硬撑,这样容易造成资金流通困难,使持续经营举步维艰。企业应根据遭受的实际损失制定科学合理的筹资额,开展筹资活动。

(二)在筹资方式之间做好平衡。

受灾企业应根据企业的需求筹集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平衡债务类筹资和权益类筹资,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金的安全性,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增强内部融资潜力。

自然灾害是暂时的,但其影响是长远的。受灾企业不可能完全依赖外部融资生存。所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获取能力,增强内部融资潜力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高财务决策正确性,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本成本,搞好灾害预防,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稳步拓展市场,控制好信用风险,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认真研究系统风险,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经验、教训和启示

灾害风险管理 篇5

灾害事件的典型特征就是其灾害可能后果,即风险的不确定性,人们评价灾害事件的风险通常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发生某种量级灾害事件的可能性,灾害事件的风险首先取决于该事件的规模大小和相应的发生概率,地震次生水灾害由于其致灾因子的不确定性,任何一种致灾模式都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对这种高度不确定性事件按照确定性模式进行决策是不可取的。因此,风险决策过程中,在确定灾害事件危险特征时,往往要评价各种不同灾害事件规模对应的可能性。其次是受灾害事件影响的对象(承灾体)的特征,包括可能受影响的范围,该范围内人口数、资产价值及其分布,可能受影响区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这就需要结合灾害规模及对应的可能性进行影响对象的综合分析,同样,这种影响也具有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第三是可能受灾害影响对象对灾害事件的抗御能力,也就是对象的脆弱性,这一点是人们以往很少注意的。实际上,承灾体若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该承灾体所对应的风险水平就有可能显著降低。

地震次生水灾害是典型的风险事件。据调查统计,“5。12”地震后,仅四川省就造成了20xx多座水库的不同程度损坏,堤防破坏长度达700多km,形成大小堰塞湖100多个。这些堰塞湖和震损水利工程给相关区域带来了大小不等的次生水灾害风险,也给我们水利行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重大挑战。水利部矫勇副部长在一次抗震救灾工作报告中总结了汶川地震水利次生灾害风险特征,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是应急风险事件量大种类1决定灾害事件风险的三要素2汶川地震可能次生水灾害的处置多;二是各类应急事件的风险级别高;三是应急事件的风险影响范围广;四是应急事件的风险分析难度大。面对前所未有的大量地震次生水灾害风险集中释放的重大挑战,风险决策与风险处置的全新模式在地震次生水灾害的防灾减灾实践中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人们不仅仅关注工程对象本身的危险性,也开始从综合风险的角度全面关注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承灾体特征等相关的各个方面。以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为例,从综合风险管理的`理念看,首先是风险识别问题,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围绕唐家山堰塞湖可能溃决的各个因素进行尽可能全面的分析,确定不同溃决模式及其可能发生的几率,包括不同溃口形态尺寸、不同上游来流条件、不同物质组成,全面了解与可能风险有关的主要因子,确定一定条件下的安全隐患,全方位地研判各个风险因子的作用,包括堰塞湖滑坡体的基本特性,上游水文情势,上游淹没特征,下游可能影响范围等,从风险事件的危险性、风险事件的可能影响后果、风险对象的脆弱性等各个方面入手确定了唐家山堰塞湖在不同情况下的风险水平。其次,在具体风险处置方面,通过综合风险评价,针对唐家山堰塞湖安全风险特征,采取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手段来降低风险事件的综合风险,包括降低风险事件规模(降低坝顶溢流高程、开挖溢流槽减小溢流冲刷的不确定性),加强相关信息收集(坝体稳定性观测、水位观测),根据各种不同风险水平评估结果,有选择地进行人员财产疏散等,成功消除了唐家山可能溃决给下游广大地区带来的巨大风险。

自然和人为的许多影响水利工程安全因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而我们人类的决策又是确定性的,这就导致一定的决策风险,显然这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识别风险及其不确定因素,评估风险及其不确定程度并据此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是进行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实证和理论分析皆表明,在各种可能的已知或未知自然和人为外力作用下的水利工程,其生命周期内不3汶川地震次生水灾害管理的启示可避免地存在危及其安全的风险因素。然而在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仍多以水文事件的发生概率为背景,忽略了风险的本质特征,对工程风险缺乏全方位、多因素的综合分析。总结本次抗震救灾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对于推进风险综合管理,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增加水利工程效益、避免水利工程运用的重大决策失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与人口的增长,许多对于洪水并没有切身认识的人群也开始大量进入洪水风险区,往往使得同样一个区域的洪水风险发生动态变化。同时,由于防洪工程措施的加强,原来经历过洪水灾害的人群也开始认为他们的生存环境已经大大改善,洪水已经远离他们而去,这种洪水风险意识的懈怠有可能带来实际风险的增加。

同一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大量高标准防洪工程的建设导致了保护区域的资产与人口的进一步集中,这种人口与财富的集中使洪水灾害所产生的影响更加巨大,使人们了解这一点,并采取与当地洪水风险特征相适应的开发与发展模式,预先做好应对非常洪水事件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国内外防洪减灾实践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个洪水频繁淹没的地区,由于人们防洪意识的提高、具体防洪能力得到了增强,其实际洪水风险水平并不是很高,而对于一些洪水事件发生不是那么频繁的地方,反而往往形成较大灾难。实际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进一步集中,人口增加等多种因素,我们整个社会的洪水风险一直在持续上升,一些原来洪水风险并不是很高的地方逐渐成为洪水高风险区,这是我们今天特别强调“洪水风险”概念的根本原因。“洪水风险”的概念全面进入我国的防洪减灾实践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即使是在科学研究领域目前仍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近些年,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防洪减灾领域从风险的角度来安排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并以洪水风险分析为基础考虑我们的一些重要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但出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实际考虑问题时大多仍然是基于某一事件的危险性考虑的,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中所描述的风险实际上都是水文事件发生的概率特性,大量的研究工作包括分析方法和思考问题的途径,很多工作实际上都是从分析事件的危险性出发的。

我国现有85000多座水库,各种不同等级的堤防超过26万km,其中还存在大量没有达到设计标准的所谓病险工程,一般情况下,这些水利工程不可能像“5。12”地震后的次生水灾害那样出现风险集中释放的情况,但基本风险特征是一致的,如何从风险的角度从危险事件的可能性、造成损失的程度、风险控制措施的代价、危险事件的综合影响因素等各个方面把握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主线是当务之急。这次汶川地震次生水灾害的处置模式为我们今后的水利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基础。

地震灾害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灾难,也给我们的理念更新提供了机遇,灾难已经过去,人们正在为重建家园而努力。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汶川地震的恢复重建将不仅给我们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还必将提高我们的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增强我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我们在这个风险无处不在的生存环境中更加安全地生活和发展。洪水保险是分散洪水灾害风险,减少受灾人负担的重要手段,虽然呼吁了多年,但是在我国始终未能开展。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一是要扩大保险的范围,建立全民的强制性保险体制;二是扩大保险品种的内涵,单纯的洪水保险适用范围有限,如果将各种自然灾害捆在一起保险其适用范围就会扩展至全国。这样,对于灾害风险的分散作用就会大得多。同时,建立灾害的再保险及巨大灾害的国家

救助体制,进一步分散保险公司的风险,更有益于建立全民参与的自然灾害保险体制。

全社会防洪减灾体制与现行防洪减灾体系的不同4建立基于正规教育的的防灾减灾教育体制在于:(1)在强调防洪的同时注重减灾工作;(2)从单纯的河道防洪建设扩大到保护区的风险管理;(3)由单纯的专业队伍防洪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防洪减灾;(4)全社会由被动地、松散地应付洪水到由法律规范的主动防洪减灾行为。

猕猴桃园灾害性天气管理技术 篇6

一、防霜、防冻

1. 防低温冻害

①浇水降温,抑长促熟。若秋季出现连续35~45天的高温干旱异常天气,则枝条就不能按时停长。由于枝条木质化程度低,再加上枝干养分不能及时回流入根,秋末冬初就易遭受低温危害。出现这种现象时,应在10月上中旬对果园进行1~2次全园灌水,降地温、增湿度,促使树体旺盛的营养生长减慢或停止,促进养分积累,促使枝条成熟老化,提高树体抗低温能力。

②秋梢摘心。在10月上中旬,对未停止营养生长的枝条进行摘心,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补钙,喷施生长抑制剂,促使枝条停长成熟。

③少施氮肥。施肥时氮、磷、钾要合理搭配,多施有机肥、菌肥和微量元素,适当少施氮肥,6月份以后停施氮肥。

④根颈培土。土壤上冻前,对根颈部培30~35厘米高的土堆,使其免遭冻害。

⑤树干涂白。越冬前给树干和大主枝表面涂刷1遍涂白剂。涂白剂的配制方法:取生石灰5千克、硫磺粉1~5千克、食盐2~3千克、植物油1~1.5千克、面粉2~3千克、水15千克,配制时先将生石灰、食盐分别用温水化开,搅拌成糊状,然后再加入硫磺粉、植物油和面粉,最后加水搅匀即可。

⑥及时摇落积雪。及时摇落树干、树枝上的积雪,防止枝、芽、树皮结冰受冻,尽量做到雪在树上不过夜、不结冰。

2. 预防晚霜、“倒春寒”

①适时浇水。如出现冬旱,可于翌年2月中下旬给果园灌水,通过降低地温来推迟树体萌芽,以避开晚霜低温危害。

②霜前熏烟。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于霜冻来临前1~2天,在果园内按一定距离堆放由麦秸、杂草、锯末、树枝等物分层交互堆起的草堆,草堆外覆1层土,中间用木棍插孔,以利点火出烟。出现霜冻当天凌晨1时前点火,点火后产生的大量烟雾散布于果园上空,可有效提高气温,减轻霜冻。

③树干涂白。此法可有效推迟树体萌芽开花,避开“倒春寒”。

④喷盐水。在低温冻害来临之前,给树体喷10%~15%的盐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减轻树体冻害。

⑤冻害管理。受晚霜危害的树体,要加强肥水供给,促其副芽萌发现蕾,以提高产量;萌芽前受冻的树体,可喷0.005%的赤霉素溶液来提高坐果率;加强病虫害防治,做好保叶工作。

二、防风

3~4月是猕猴桃树体萌芽、抽梢和开花阶段,同时也是西峡1年中的大风集中时期,由于猕猴桃枝梢生长迅速,而木质化程度非常低,枝茎幼嫩,所以很容易被大风从基部吹折、吹断,严重影响到当年产量。经果农实践总结出的防风经验有:

1. 设置防风林 用高大速生树种,如将柳杉、杉树等栽植于果园的迎风方向,外围可栽一些枳、火棘等灌木类树种组成防护体系,防风林带与猕猴桃树定植行之间的距离最好保持在5~8米。

2. 新梢摘心 3~4月份,当新梢抽出6~7厘米长,能看到花序时,在花序前留1芽摘心(掐头),这样能促使新梢基部健壮,提高其木质化程度,从而增强树体抗风能力。营养梢也在5~6厘米长时摘心。

3. 新梢绑缚 当新梢长到30~40厘米长时要及时绑缚,可用麻皮、棕榈叶条、龙须草等将其绑成“∞”形,以不松不紧为宜。由于枝大易招风,及时绑梢削弱了新梢基部的移动性,所以能起到很好的防风效果。绑梢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能使新梢从基部折断。

三、防涝

1. 及时排水 雨季到来之前,在果园四周和园内开挖不超过1米深的排水沟,使深层潜水及时排出园外。

2. 重修剪 对地上部枝蔓进行重修剪,减弱上部蒸腾作用,促使地上部与地下部保持生长平衡,有利于根系的恢复生长。

3. 扒土晾根 将根颈周围的土扒开,增强根系的呼吸能力,须根尽可能不要暴露于外,特别不能暴晒,也不能让须根在热水里烫死,最好在阳光直射处用遮阴物遮住须根。同时,可在根系周围喷洒根旺等激素促使新根发生。

四、防旱

5~6月份正值新梢旺长,幼果迅速生长阶段,是猕猴桃树体的需水临界期。此阶段可采用如下方法防旱。

1. 及时灌溉

①流水漫灌。水源方便的地方,可将河渠里的水直接引到园中开沟或全园漫灌。灌后两天及时浅锄地面保墒。7~10天出现旱情再次浇灌。

②设施灌溉。采用滴灌或喷灌方式,既可节约水分,又能起到良好的保湿作用。特别介绍一种塑管喷灌方式,这种方式是将管面上有很多小孔的黑色塑料喷管绑缚在水泥柱上,距地面高约30厘米,用铁丝固定好,管道末端用堵头堵上,先端与水泵相连,也有利用摩托车发动机作动力,将沟渠里的水引上来进行喷灌的。管道根数根据植株行数确定,每行1根,行长即为管长。此法不用移动管道,不浇水时从管道与水泵接触处拔下即可,使用方便;另外,喷水比较均匀,雾化水既湿润了空气、叶片,又解决了土壤干旱问题,效果好,成本低。

2. 疏梢 将外围的徒长梢、并生梢疏去,内膛中没有挂果的10厘米以下营养新梢一律疏除。同时摘除枝梢基部的无效(见不到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老叶。这样既节约养分、水分,又减少了叶片的蒸腾作用,缓和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的需水矛盾,能起到一定的防旱作用。

3. 疏果 及时疏除畸形果、日灼果、过小果,使留下的叶果能得到较多的水分。

4. 摘心 对徒长性结果新梢、长结果新梢,一般于最后一个果上边留7~8叶摘心,较短的结果新梢不摘心,营养新梢一般留1米左右长摘心。

5. 地表覆盖 在树冠下的地表面覆盖秸秆、芦蒿等覆盖物(厚15~30厘米),既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又可起到一定的保墒作用,还可防止因地表温度过高而引起的须根死亡现象。

企业灾害财务管理 篇7

1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常见灾害的特点分析

石油石化企业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企业, 其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其工作的重点。而当前时期随着我国石油开采和生产工作的不断深入, 石油石化企业遭遇到的灾害也日益增多, 比如常发的事故灾害、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这些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已经成为国家以及整个石油石化企业关注的焦点。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为降低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灾害带来的损失, 近来逐渐加强了对于本企业常见灾害问题的研究力度。本文接下来分析一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常见灾害的一些特点:

首先, 石油石化企业具有高危性, 这为企业各种灾害的频发提供了条件。石油石化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采用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工艺设备等, 其生产过程涉及到诸多的行业, 生产工作对于自动化、连续性、工艺设备及温度压强等都有极高的要求。石油石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极其容易因为工人操作不慎或者是突然停电、气等, 造成井喷或爆炸、火灾等各种生产事故, 以及工作人员的窒息中毒、机械伤害等灾害事故。所以说, 石油石化企业的灾害具有较强的频发性。

再者, 石油石化企业中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质多, 这些物质还常具有极强的腐蚀性, 灾害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力。石油石化企业的主要生产原料是石油以及天然气, 这两种原料都具有非常大的可燃性, 而且天然气的闪点较低且爆炸的上下极限宽, 在进行生产及运输的过程中极容易由于工作人员不遵守操作的规程及安全制度而造成爆炸、火灾等。石油石化种类繁多的产品中绝大多数都具有毒性以及腐蚀性, 很容易对运输管道或设备造成损害, 从而污染环境, 并造成工作人员及周围居民的中毒。

此外, 石油石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还会排出非常多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等物质, 这些物质一旦超标就会使环境受到极大的污染, 严重者还可能引起周围人员的急、慢性中毒, 或者是对人体造成潜在的畸形、癌变危害等。而且, 石油石化企业工作人员多在野外进行流动作业, 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而产生一系列的灾害, 比如冻伤、中暑、雷暴、山洪、泥石流、传染病、毒虫蛇的灾害。而且, 由于在偏远地区, 工作人员在野外受伤后, 很难及时地得到诊治, 从而造成病情的延误, 而加深灾害对人体的破坏程度。

2 石油石化企业常见灾害的安全救援策略

石油石化企业的火灾、爆炸、化学物质泄漏、井喷、环境污染事故及其他的风暴等自然灾害, 都是企业常见的一些重大事故, 这些事故通常都会对企业及工作人员造成极大的破坏, 因此, 石油石化企业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加以解决。本文接下来谈论一下对石油石化企业常见事故实施安全救援的相关策略:

2.1 健全企业灾害预警及处理预案

石油石化企业的灾害一旦发生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企业要将这些常见事故灾害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就应该建立健全企业灾害的应急预警及灾害处理预案, 使灾害的发生得到及时地发现及应对。首先, 企业应该组织建立一个有效的事故预警网络及事故检测机构, 将所有的生产环节涵盖在预警检测的范围之内, 在事故出现苗头时尽快做出补救措施, 或将周围的人员疏散开以减轻伤亡。再者, 企业还应当应对灾害发生记录, 建立完善医学救援机构, 使各项事故的发生都能时刻得到救治预案的保证。这个救援机构应当包括企业所在地的政府人员、企业的主管人员以及医疗人员等, 实现救助人员、车辆及药品、装备的高效调配。同时, 企业还应当安排专门的人员对企业常见事故进行研究, 探寻避免事故发生的措施, 或者是减轻灾害损失的对策;还要在企业生产的不同地点适当地建立一些应急救援中心, 使企业受伤的工作人员得到及时地救治。

2.2 加强对于已发灾害的医学救援

石油石化企业造成的危害最大的就是对于人员的伤亡, 在对常见事故进行安全救援时, 必须加强医学救援的实施力度, 实现对于工作人员人身利益的维护。石油石化企业的已发灾害实施医学救援, 首先在事故现场应该实现统一指挥以及组织协作, 提高救援工作的工作效率。石油石化企业灾害发生时, 往往会有较多的救援人员加入, 在这时就必须实现对不同救援人员的高效协作组织, 使救援人员可以实现统一有效的分工工作。再者, 还要对事故进行紧急快速的处置, 使救援工作按照救援的预案来顺利开展。石油石化企业灾害具有突发性和高危性, 要实现及时地事故应对, 企业可以应对一些常见的重大事故, 建立救援领导小组、救援组织机构、救援的预防措施以及灾害的应急处置和事后处理等工作, 使事故的发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应对。此外, 还应该充分发挥救援医护人员的骨干力量, 并尽量维持现场的紧急送救。

3 结语

石油石化企业的常见事故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而且还往往难以及时预料, 所以, 企业必须加强对于常见事故的研究力度, 实现对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应急预案设置, 对事故实施安全救援, 尽量减轻事故发生的频率以及事故造成的伤亡。

摘要:石油石化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其生产问题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广大人民的心, 而近年来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安全问题频发, 灾害给国家及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加强对于石油石化企业所常遭遇灾害的研究, 降低灾害的发生频率以及其造成的损失, 是目前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一个工作重点。本文则从石油石化企业的常见灾害的角度出发, 谈论了我国当前石油石化企业的常见灾害的特点以及对其实施安全救援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石油石化企业,常见灾害,特点,安全救援,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树国.地质勘探行业现代安全管理模型及方法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07[1]张树国.地质勘探行业现代安全管理模型及方法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07

[2]李倩, 杨震, 赵艳梅现代化学恐怖发展趋势及其应急救援策略, 2010 (05) [2]李倩, 杨震, 赵艳梅现代化学恐怖发展趋势及其应急救援策略, 2010 (05)

论导致企业灾害性损失的人为致因 篇8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企业灾害性损失发生的首要因素

1. 人为的造成了环境破坏和污染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可以说就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活动的广泛性和掠夺性, 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人类的活动, 在一定阶段会出现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这种非理性的活动, 势必造成生存环境的破坏, 诱发或加剧各种突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性事件的产生。如干旱、雾霾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就是人为作用造成的恶果。还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人为因素的主导诱因地位体现得非常明显, 主要因工业化、商业化的发展加速了各种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同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因此引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 人口的过度集中, 降低了应对灾害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 人口、劳动力的流动出现日益频繁的势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约束力渐趋宽松, 农村、农业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快速涌向城市, 增加了城市居民的数量, 提高了城市商业的繁荣度, 加重了城市的负荷。城市流动人口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因为由于人口流动、迁徙速度的加快和范围的扩大,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商业活动的过度集中, 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加剧了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也造成了各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产生。这些灾害性事件的发生, 会促使人员的迁移、流动更加的频繁, 从而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企业生产资源链、销售渠道、销售源的灭失或削减, 致使企业发展受到阻挠, 甚至倒退。

二、人的避灾性是企业灾害性损失产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人制造企业财富的主体, 是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在面对灾害时, 人所具有的群体性、心理脆弱性、自我性等自身特性, 也是影响了企业灾害损失直接因素。

1. 人的群体性

发生自然灾害时, 人是自然灾害事件最直接的受害者, 突发事件发生时, 一部分人的生命、财产所受到的危害或影响最大。但因为人的群体性, 造成了灾害影响的范围扩大, 放大了灾害破坏的程度。特别是城市人口聚居地、大型商场、企业、物流中心、学校, 医院, 公共交通场所等, 这些地方人群的密度相对较大, 发生突发事件时, 人的群体性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的扩大就会有明显体现, 其受到的威胁越大, 同时导致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SARS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从人群管理来讲城市相对集中的居住和活动模式, 人口在城市之间的流动性大, 使得灾害发生时更容易造成比较大的伤害, 进而造成更重的灾难。所以在几个较大城市, 如广州, 北京等, 先后出现了相对较大规模的影响, 很多人可以说恐慌到足不敢出户, 大街上、商场内可以说人员稀少, 经济一片萧条。而在人口分散的农村, SARS事件并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当时在以上几个城市, 由于人群众性恐慌, 造成企业职工集体性或部分性停工, 致使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使企业发生灾害性损失。而那些人群居住分散的地区, 生产受影响虽然不大, 但销售渠道却受到了极大影响, 由于外销渠道受阻, 致使企业库存量大幅度增加, 销售量大幅度减少, 利润率降低, 经济损失惨重。

2. 心理脆弱性

通常来讲, 心理脆弱性指的是人在面临外部干扰时, 精神层面所拥有的对于本体不利的一种情绪的特性。其表现形式为惊恐、迷信、失望甚至绝望。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灾难的破坏性, 一方面使得人们在面对可能发生的灾难时, 感到个体力量的渺小, 往往会因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而表现出惶恐、绝望等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会因为缺乏他人的帮助而表现出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在这些心理情绪的支配下, 人们容易不知所措。公众可能会认为灾难的发生是超人的力量所造成, 从而丧失与眼前灾难作斗争的主动性。例如今年的禽流感疫情, 疫情发展直接危及公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和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作为主要的受害者, 公众的心理脆弱性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心理承受能力差, 信息辨别能力弱。禽流感初发阶段, 谣言四起, 一些公众听信谣言, 不敢吃禽类的肉和蛋, 甚至不敢接触禽类等。结果致使禽类养殖国、加工企业陷入困境, 一批批刚孵化成千上万只鸡苗因无人购买, 补深埋处理, 为企业造成了灾害性损失, 大批的养殖企业因成鸡无人购买, 只有低价处理, 不敢再购鸡苗养殖。禽类肉类加工企业眼瞅着大量库存, 无可奈何。可见, 心理脆弱性也是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和影响加剧的重要因素。因此, 提高公众心理承受能力, 降低公众心理脆弱度, 是保证危机管理和灾难应对工作正常进行, 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

3. 人的自我保护性

由于人的自我保护性意识, 导致人群在面对灾害时, 自发产生的躲避意识, 快速的利用迁移、外逃等方式长期或暂时躲避灾害带来的危害, 然而由于人群的迁移、流动, 又把灾害携带转移, 致使灾害影响面积扩大。例如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SARS事件, 起初的范围仅在东南沿海一两个省市及北京发现疫情, 可因为人强烈的自我保护性、躲避灾害性, 纷纷想想方设法离开疫情区, 结果一大批被感染的人群把SARS带到了全国各地, 让SARS蔓延开来, 成为洪水猛兽, 使更多的企业受到影响停产或半停产, 为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目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已超过10, 000万人, 且呈增多的趋势。其中一半为城市临时性居民, 另一半已经或即将成为城市永久居民, 一些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常往人口。虽然城市规模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有所扩大, 但是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步伐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的增长步伐, 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 也将引发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影响企业灾害性损失范围的人的因素

1. 人的信任感

机体本身及其所处环境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所具备的抵抗外部冲击或外部压力的能量, 就是承灾能力。承灾能力是一个动态因素, 随着内外部力量的增强获得提高。人的承灾能力表现为人自身能量的大小和所处环境的能力高低。人类自身承灾能力是人的个体能力及由一定数量的个体集合构成的有机整体能力之和;所处环境承灾能力是环境中的各个构成要件承灾能力之和。人的承灾能力包括意识水平、肌体力量与系统功能等;环境承灾能力包括科技水平、工程建筑结构等。所以说人承灾能力的大小也源于社会给予的信任底限和政府应对灾情的应对力, 如果政府应对灾害的能力特别强, 措施特别得力, 长期给予每个人潜意识是社会整体承灾能力特别完善和强大, 那么人潜意识中对待灾害的恐惧感将会降低, 人应对灾害时将会更加冷静和理智, 应对灾害的能力也会增强, 灾害造成的损失将会最大限度的降低。例如2012年的旱灾, 今年的雅安芦山地震虽然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但因为民众对政府应对灾害能力的信任, 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造成恐慌, 虽然对国内的一些企业造成了一定影响, 但造成的损失并不严重。

2. 人的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是人的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脆弱性因素。科技水平在转化为生产力之时, 即能体现人类所掌握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应急救援行动中, 由于交通工具、救援工具的缺乏和技术水平偏低, 降低了行动效率, 从而放大的人的脆弱性。人的科技水平高低可左右企业灾害性损失的大小, 高科技水平的人可能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 从而在灾害发生后, 从容提前化解危机, 或少损失。例如某企业在一次自然灾害后, 造成生产资料严重短缺, 马上面临停产, 这时企业内一长期研究生产村料的技术人员, 立即提出使用身边一种常见的一种材料代替, 虽然这种材料需要企业加大成本资金投入, 利润不高, 但避免了企业停产造成的更多损失。此外, 工程建筑结构反映的是人所处环境及活动空间的承灾能力。工程建筑结构直接决定着其对外部冲击的抗破坏能力。人的高科技水平在地震灾害中更是意义重要, 抗震标准越高的建筑物, 其在地震灾害中的抗破坏能力也就越强, 其脆弱性就越低;相反, 抗震级别低的建筑物, 其脆弱性就越高, 抗外界冲击的能力就越低。而分别活动于此两种不同抗震强度的建筑物内, 抗震级别低的建筑物就体现了施工设计科技水平的高低。

3. 安全意识欠缺易诱发灾害

安全意识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意识, 也是面对灾害时首要的意识。灾害的来临, 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没有对生命和健康的关爱, 人们就会对可能危害自身健康和生命的各种事件熟视无睹。“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首要任务, 所以该意识应深入人心。突发事件对于人的观念与意识的要求, 主要包括“安全至上”观念和“未雨绸缪”意识。

(1) “安全至上”观念是公众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观念, 也是面对突发事件时, 首要的观念

突发事件的来临, 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没有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 我们就会对可能危害到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各种事件熟视无睹, 意识的低下会造成行为的迟钝。政府、企业要重视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公众也应该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与健康。如2005年发生在山西省沁源县的重大交通事故, 就是因为人们缺乏公共安全意识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一辆快速行驶的大货车撞死21名正在晨练的中学师生。究其原因有:师生安全意识缺乏, 将公路当成晨练场所;学校大门外没有任何安全照明和安全警示标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 没有采取应有措施修建锻炼场所;货车司机驾车速度太快, 没有意识到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性。同样, 诸多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看似因工程技术、具体操作措施或其他偶然因素引发, 但对许多事故案例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 工人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缺乏, 是诱发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主因。其他如发生在娱乐、商贸场所等的火灾事故造成的灾害, 也是因为意识的欠缺导致。因此, 强化全社会安全意识, 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有之意。

(2) “未雨绸缪”的意识

突发事件使得人们猝不及防, 公众一旦身处灾难之中, 可能因恐慌而一时手足无措。“兵马未到, 粮草先行”, 说的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增强政府和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 培养他们“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的观念, 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扩大。

四、人的认知水平也是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人们认识事物、接受事物必须有知识做基础。人们认知水平低下, 就会对突发事件或危险本身及其发生、发展和破坏过程管中窥豹, 更导致人们在进行灾难准备、灾难预防、灾难应对和灾难恢复过程中无所适从。某些可能引发灾难的突发事件, 可能会因为认知的缺乏, 从而没有采取正确的预防应对措施, 延缓了应对步伐, 造成了灾难发生或加剧了灾难的严重性, 造成了更的经济损失。

1. 知识缺乏

知识的缺乏主要包括突发事件相关知识和应急救援措施的缺乏。突发事件发生之前, 人们缺乏对身边存在的危险的理解与重视。SARS事件的发生, 首先是人们对某些动物性食品缺乏正确认识而引起。而该事件在中国境内演变成重大突发事件, 更是人们缺乏相应的SARS知识和危机处理知识造成的。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等闲视之, 结果引发了SARS的扩张与蔓延。SARS蔓延之后, 政府部门、医疗部门和应急部门又不能及时拿出相应应对措施, 任其传播。公众方面, 部分人盲目跟风、散播传言、抢购药品等非理性行为, 就是因为缺乏对SARS的正确认知的缘故。2005年禽流感同样是突发性传染病, 但禽流感却没有如SARS一样造成严重后果, 主要原因还在于对于前者的正确认识和采取的相应的科学措施。

2. 技术欠缺

技术的缺欠与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水平, 技术设备的研发与更新速度, 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程度与效率, 不仅影响着生产力发展水平, 也影响着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效率。技术的缺欠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和相关应急管理、应急救援部门方面。同样是突发性传染病, 2003年的SARS经历了近8个月的处理, 而2005年的禽流感却在很短的时间内, 以很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得到了控制。二者区别在于:对应对SARS的技术措施研究的不够, 拿不出有效的措施;而对禽流感及时进行了研究, 采取了正确的措施, 从而达到了好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人的不安全行为、自身脆弱性和人口流动及其管理等因素, 是诱发突发事件的人为致因。控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提高人自身的意识水平、科技文化素质, 合理控制和管理城市流动人口, 从教育上、管理上加强对人为致灾因素的管理, 是管理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摘要:企业灾害性损失的发生及其破坏性影响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作为造成企业财产灾害的因素中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和把握好人为因素, 对于科学管理企业各种突发事件, 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事实表明, 人的不安全行为、人自身的脆弱性以及人口流动带来的负面效应都是财产灾害的人为致因。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管理, 是保障企业财产安全的有效手段, 更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增加企业效益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企业财产,灾害,人为因素

参考文献

[1]牛文元.社会物理学与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 (1) :15-20.

[2]人民日报.2010年全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39.9亿元[N/OL].人民日报.2011-01-16 (002) .

[3]张强.发展中的公共安全之痛[EB/OL].[2008-11-02].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essay/20081031.

[4]严强, 陈东进.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危机管理[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0 (1) :23-28.

[5]Lundy, K.C., Junes.Community Health Nursing:Caring for the Public’sHealth.Massachusetts:JonesandBartlettPublishers, 2009:616.

[6]Bakeoff G, Freaks G, Hilo’s D.Mapping Vulnerability:Disaster, DevelopmentandPeople.London:Earthsean, 2004:29.

[7]Twig J.Disaster Reduction Terminology:a Commonsense Ap-proach.HumanitarianPracticeNetwork, 2007 (38) .

[8]李晓安, 周序中, 彭春.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经济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9]商勇强.与其乐极生悲不如居安思危[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2 (3) :13-14.

德国灾害管理系统 篇9

德国近期发布了一项灾害管理系统, 该管理系统集成了目前全部可用的人身安全、楼宇控制系统, 可进行中央位置控制并整合详细的系统安全信息。

该管理系统拥有的图形用户界面可以进行单独调节, 以满足每个客户的不同需求。可在屏幕上清晰地呈现出建筑布局, 使得存在火灾危险的区域不会出现救援延误。

该系统还具有明确的指示功能, 可应用于启动应对措施, 以应对特定的紧急情况, 如电梯控制方面, 确保电梯只停留在首层而不受到火灾威胁;确保电梯在火灾紧急情况下不会出现集中使用的情况。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内涵与原则 篇10

1 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

林业生物灾害属于自然灾害, 除具有一般自然灾害的共性外, 还具有突发性、隐蔽性、扩散性、区域性、社会性、时间性等特点:

(1) 突发性。许多有害生物生命周期短、繁殖率高, 可在很短时间内形成数量巨大的群体, 从而造成危害, 呈暴发态势。

(2) 隐蔽性。许多有害生物形态多变, 给监测治理带来很大困难。害虫虫态一般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不同虫态;病原微生物个体小, 隐蔽发生。另外, 还有许多有害生物隐藏于受害体内、水中、大气里或地下, 不易发现, 治理非常困难。

(3) 扩散性。绝大多数有害生物可以随气流、水流、动物迁徙、人为活动和本身的迁飞等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 在新地域定居后, 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有些危险性有害生物侵入到新地域后, 迅速繁殖, 排挤本土生物, 从而造成生态灾难。

(4) 区域性。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再加上有害生物生活与危害行为与自然因子密切相关, 有害生物的生命周期与灾害发生的周期、危害程度就具有强烈的区域性。

(5) 社会性。林业生物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 可危及人类健康, 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全。如野生动物疫情传播, 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安全;有毒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 污染局部水源和空气, 威胁人类的健康。

(6) 时间性。有害生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的演变依赖于自然条件, 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在其发生发展上, 表现出很强的时间性。

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概念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组织协调可利用的一切资源, 应对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 是通过对林业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 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 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 来保障生态安全, 并将人员与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必须根据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不同生物灾害的特点, 进行科学管理。其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 科学性。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 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按照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灾害的特点, 因地因时制宜, 因害施策;按照生态健康原理, 对不健康生态系统或亚健康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调控, 恢复并维持生态系统健康。

(2) 系统性。林业有害生物不仅侵害生态系统, 同时还危害人类社会系统。因此, 要进行高效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 进行科学管理, 实现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3) 社会性。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不仅是针对生态系统, 还涉及到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融入到全社会发展中去, 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公共化、社会化。

(4) 时间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性,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针对这一时间约束, 作出快速反应, 才能实现林业生物灾害的有效防控。

(5) 政策性。一方面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开展管理活动。另一方面, 为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规范化, 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防治标准, 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规范化、高效化。

(6) 目标性。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 必须实现生态健康这一目标, 以保护社会发展成果, 维护生态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

(7) 计划性。对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活动, 按照不同的阶段目标, 制定严密的管理计划, 才能有效调配人、财、物, 使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8) 层次性。在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中, 国家、省、市、县乃至社会个体, 其所处层次不同, 管理范围不同, 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情况不尽相同, 其管理内容也不相同, 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3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内涵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要面对3个要素:一是生物灾害发生、发展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二是可供管理者利用的时间、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三是事态发展的后果不能准确预料。因此,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管理或公共管理, 具有明显的不可逆性, 它要求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作出重大决策, 组织有关资源, 对灾害进行救治。

林业生物灾害具有特定的生命周期, 对林业生物灾害每一个特定的阶段, 要制定出不同的防治对策[2]。例如, 就某一个害虫而言, 不同的虫态, 其防治对策不同。就广泛意义上来说,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检疫。对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 通过法律手段, 对有害生物实施拦截, 防治有害生物扩散蔓延 (超前管理) 。二是监测。对本区域内实施监测, 及时发现并准确掌握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发展动态, 发布林业生物灾害预测预报, 进行灾害预警 (预警管理) 。三是治理。对已经发生的林业生物灾害, 进行灾害评估, 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 对林业生物灾害进行治理和灾后恢复 (应急管理) 。四是学习。灾后进行防治效果评估, 总结防治技术和灾害管理经验, 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灾后评估) 。

高效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措施, 不仅包括应急管理, 还包括缩减灾害源和灾害影响, 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的预防管理地位, 改进超前管理、预警管理、灾后恢复管理措施。而传统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只着重对灾害的应急反应进行管理, 不重视灾害的前因后果。高效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要求通过寻找灾害根源、本质及表现形式,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 通过降低风险和灾前超前管理 (缓冲管理) 等预防措施, 更好地进行灾害管理[3]。

4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是依据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客观规律、有关林业生物灾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 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监测预警、检疫、预防和灾害治理等具体行为。它涉及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应该遵循系统化、法制化、社会化、科学化等原则[4]。

4.1 系统化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措施包括检疫、监测预警、防治、灾后恢复等灾害防治措施和有关组织机构管理、法制管理、技术管理等管理内容, 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等管理过程。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进行高效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 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 进行科学管理, 实现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4.2 法制化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行动提供了正式依据, 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手段, 实现了灾害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给灾害管理计划、机构设置、防灾减灾准备措施、响应行动等提供了正式的支持。通过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各社会主体在防治中的职能和作用, 使之从自身的性质、特点出发, 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 分工协作, 全方位做好防治减灾工作;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的效力, 保证各个层次各个地区的防治机构, 获益于立法的支持, 为参与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在工作中提供保护, 保证减灾对策的顺利实施。

4.3 社会化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其活动必须遵从社会学规律, 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融合起来, 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系统融入社会这个大系统, 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4.4 科学化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 它包括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检疫除害、生态调控和药剂药械的使用。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转化, 以及推广应用这些关键技术, 直接关系到防灾减灾效果。掌握生物灾害防灾技术规律, 抓住关键环节, 不断完善生物灾害管理技术、管理理论和策略, 可促进生物灾害管理主体知识化, 提高生物灾害防灾减灾水平。

参考文献

[1]郗蒙浩, 石峰, 李志伟.关于灾害管理学的几点想法[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0 (1) :75-77.

[2]张晓峰.太原市城市规划建设与自然灾害管理探析[J].太原科技, 2009 (11) :56-57.

[3]郑功成.构建科学、合理的灾害管理及运行机制[J].群言, 2008 (8) :22-26.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段舞蹈教学下一篇:哲学的愉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