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活动

2024-06-23

术后活动(精选十篇)

术后活动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12月在我院行腹部手术患者158例,其中男87例,女71例,年龄19岁~72岁,平均年龄(48.1±14.3)岁。按入院奇偶顺序分成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81例,入选标准:腹部手术的患者,知情自愿参与;排除标准:腹腔肿瘤转移、有严重合并症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昏迷、有精神疾患、沟通障碍及不愿意参与研究的患者。2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术及麻醉方式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腹部手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术后活动干预:一般在手术前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由责任护士根据手术、麻醉方式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让家属及患者一起参与,设计术后早期活动计划。(1)床上肢体活动:患者术后回病房后指导家属对患者的四肢关节、肌肉进行被动活动,待到术后6 h~8 h,让患者配合进行床上肢体活动。(2)体位变换及翻身:术后6 h后可进行左、右侧卧,尽可能抬高床头,让患者采取半卧位,间隔1 h变换体位。(3)腹部按摩:术后6 h后即可实施,患者仰卧、屈髋、屈膝,护士4个手指并拢,以脐为中心,避开切口顺时针按摩,同时沿切口两侧从上而下,再从下而上反复按摩,按摩力度以不影响切口及患者能耐受为度,冬天按摩时注意保暖。按摩时间每次15 min,每日3次。(4)尽早进食增加胃肠活动:术后6 h可以进食一些促进排气的汤类,如萝卜汤、桔皮水等,以增强肠蠕动促进排气、补充水分、恢复体力;尽量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防止腹胀加重。(5)活动锻炼:术后第2天开始协助练习床上坐起,并下床活动,教会患者起床、下床的技巧,要求动作要轻柔,不能粗暴。坐位时,扶患者一侧肩臂,指导患者用另一只手肘关节支撑床面,慢慢起身坐于床沿上,下肢下垂,每次取坐位5 min;床边站立时,让患者双手按压切口,做深呼吸或躯体逐渐站直做扩胸运动;床边行走时,先搀扶患者或让患者扶床沿行走,再过渡到独立走动,先在室内再到室外。(5)尽早鼓励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进食、穿衣、洗漱、如厕等。

1.3 观察指标

(1)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观察2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2)统计2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3)调查患者出院时的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美国Lawton和Brody制定的量表,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组成,共14项内容,评分20~40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60分为生活自理。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见表1。

2.2 2组患者活动、康复时间及生活自理能力情况

见表2。

3 讨论

3.1 早期术后活动能促进腹部手术患者康复

腹部手术由于各种原因,可致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暂时处于麻痹状态,功能降低,加之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担心切口出血、裂开致活动减少,另外术后禁食致水分及纤维食物摄入减少,很容易出现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术后早期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增加肺通气量、减轻腹部张力、减少切口疼痛,且有利于引流,防止膈下脓肿,减少了肠粘连、肠梗阻、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曹何琼等[1]认为术后早期活动能改善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迷走神经张力,增加胃肠蠕动,从而改善和减轻各种肠道不适症状,增强食欲,促进营养吸收及切口愈合,从而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使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由表1、表2可以看出,本文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提前,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比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 早期术后活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降低医疗成本

术后让患者主动参与活动,充分调动了患者康复的积极性及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患者术后能很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由表2可以看出,本文观察组患者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身体的康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及心理焦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可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及人力资源的浪费。

3.3 腹部术后患者早期活动中应重视的问题

(1)早期术后活动前,一定要开展好健康教育,取得家属及患者的支持、理解,让他们了解术后早期活动的目的及相关内容,以配合早期术后活动的开展。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起主导作用[2],是增加知识、改变观念的有效措施,只有观念改变了,才能产生健康行为。(2)应在不影响患者病情的情况下进行活动,活动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有无变化。(3)在术后6 h后进食时,开始只能是少量汤汁,待到肠鸣音出现才能给予半流质,并注意患者有无不适及异常出现。(4)必须鼓励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心理情绪将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配合[3]。活动时动作不能粗暴,活动量及时间应逐步增加。

腹部术后早期活动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术后活动对腹部手术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12月行腹部手术的158例患者,按奇偶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8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腹部手术后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术后活动的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提前(P<0.01);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腹部手术后患者早期术后活动,可以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关键词:腹部手术,早期术后活动,功能恢复,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何琼,李春霞.早期半卧位结合早期活动对腹部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8,7(2):1-3.

[2]余江,王仙圆.21世纪健康促进理论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37-439.

飞秒术后感言 篇2

观点:飞秒激光很大的提升了我的生活质量。

治近视经历:年轻时就一直想做激光手术告别近视,但是一直没下定决心,主要是对当时的技术不放心。现在通过我自身全方位的了解查阅资料,获悉瑞士 ziemer LDV飞秒激光是目前最先进的设备,另外苏大附属理想眼科医院专业的三级眼科医院已经准分子郭主任经验丰富,这一切让我不再纠结。

我自己感觉手术很顺利,下手术台后眼睛就很清楚了,没有任何痛苦,非常感谢郭主任给我带来了光明,我感觉太神奇了。以前戴眼镜才0.6,现在术后不戴眼镜1.2,太神奇了!再次感谢郭晓枚主任和苏大附属理想眼科医院的全体医务工作者。

术后活动 篇3

【关键词】早期活动;妇科腹腔镜;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81-01

一、研究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15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年龄24-53岁,平均35.8+2.7岁,其中子宫肌瘤17例,畸胎瘤手术4例,卵巢囊肿7例,慢性盆腔炎手术5例,异位妊娠7例7。按照患者一般资料状况随机数字法均分为2组。A组平均年龄35.6+2.9,平均身高159.1+3.4cm、平均体重57.2+1.9kg、平均血压118/81mmHg;其中子宫肌瘤9例,畸胎瘤手术2例,卵巢囊肿3例,慢性盆腔炎手术2例,异位妊娠3例;B组平均36.0+2.5,平均身高158.9+3.7cm、平均体重57.3+1.7kg、平均血压120/80mmHg;其中子宫肌瘤8例,畸胎瘤手术2例,卵巢囊肿4例,慢性盆腔炎手术3例,异位妊娠4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身高、体重、年龄、血压等)进行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A组患者均给予术后早期活动,B组患者给予术后常规护理。通过早期活动的早晚活动差异来比较术后并发症:肩背部酸痛、腹胀、肛门排气时间延长的减少情况。分别记录两组的病发率的发生。

1.2.1 治疗方案 A组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床上自由翻身,并由专业医护人员指导其手脚适度活动,无禁忌者术后5-6小时可下床活动;B组术后统一于麻醉清醒后2小时开始翻身,每2小时翻一次,无禁忌者第二天下床活动。

1.3 观察内容

1.3.1 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率为肩背部酸痛、腹胀、肛门排气时间延长等并发症发生患者与全部患者数量比值的百分比。A组早期活动患者出现肩背酸痛的2例;出现腹胀的1例;出现肛门排气时间延长的3 例;B组晚期活动患者出现肩背酸痛的 3例;出现腹胀的 4例;出现肛门排气时间延长的3 例。A组并发症率为30%;B组并发症率为50%。

1.3.2 腹胀评定标准 * ①无腹胀:术后在肛门排气前,病人无腹胀感:②轻微腹胀:术后在肛门排气前,主诉轻微腹胀感,可感到腹腔内转气。但切口无胀痛感,③中度腹胀:病人腹部稍膨隆,诉切口胀痛,但能忍受:④重度腹胀:病人腹部膨隆,伤口胀痛明显,烦躁不安,阵阵呻吟,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其中无腹胀及轻微腹胀不属于术后并发症范畴;中度腹胀及重度腹胀归为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范畴。

注:*刘淑霞.护理干预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腹胀临床观察[J].护理园地,2009,12 (31):3454-3455.

1.3.3 肛门排气时间延长标准 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超过72小时未经肛门排气者为肛门排气时间延长。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 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 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低于B组晚期活动患者术后并发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三、讨论

近年来,微创技术在医学领域迅速发展[1]。随着妇科腹腔镜技术的迅猛发展,其手术后遗症的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妇科腹腔镜手术过程中进行的穿刺、气腹、电烫等操作对呼吸、循环、内分泌系统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临床上给患者造成的诸如肩背部酸痛、腹胀、肛门排气时间延长等并发症,也给许多患者增添了不少痛苦。

腹腔镜术后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肩部酸痛、膈下、肋间胀痛。从解剖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支配膈肌的神经分布在颈侧部,胸壁上部及肩部,来源于颈丛的分支,当膈神经受到刺激时肩部引起反射性疼痛。CO2在水分的作用下转变为碳酸刺激腹膜,加上手术及气腹使隔肌牵拉上抬,直接刺激隔神经,因而出现了肩部酸痛,膈下、肋间胀痛等非切口疼痛。

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大部分胃肠功能正常,又因手术过程并不触及肠管,所以术后胃肠症状比较轻微。缩短首次排气时间,尽早恢复肠蠕动,是促进病人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知道患者术后进行早期活动锻炼,随着气血的流动运行增快,促进了全身血液循环,使肠运动蠕动加快,促进肛门排气、排便,减轻腹胀。

腹腔镜手术虽然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损伤轻、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但患者术后易出现两侧季肋部及肩部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和康复 。

非切口疼痛多发生于术后12-36h,证明术后12-36h肌纤维牵拉反应是最强的时候,加上术后4-6h麻醉药物作用消失,B组晚期活动患者在术后麻醉清醒后2小时开始翻身,每2小时翻一次,无禁忌者第二天下床活动,因此较早期活动腹内残留的CO2积聚于隔下时间延长吸收排泄变慢,从而较A组患者对隔神经刺激更强烈,因此肩部、膈下酸疼腹胀发生率更多,肛门排气时间也更长。

总而言之,早期活动能显著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不适感,并能够指导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更专业、更细致、更针对性的护理,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性,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普遍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瑾.早期活动对缓解腹腔镜术后患者颈肩部疼痛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 ),10(2):75.

术后活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9年1月~12月腹部手术患者496例, 随机分为两组, 研究组248例, 其中剖腹探查、T管引流术10例, 阑尾切除术40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78例, 胆囊切除术10例, 肠梗阻、肠粘连松解术3例, 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1例, 其他6例, 年龄10~79岁, 平均44.5岁。对照组248例, 其中剖腹探查、T管引流术10例, 阑尾切除术40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78例, 胆囊切除术10例, 肠梗阻、肠粘连松解术4例, 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1例, 其他5例, 年龄7~81岁, 平均44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较好, 除阑尾切除术外, 其他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研究组于术后6h由护士在床旁指导初次离床活动, 并做健康宣教, 具体方法: (1) 患者先在床上翻身, 活动上、下肢, 尽可能让患者主动练习。 (2) 协助患者坐起, 两腿放于床沿下, 静坐5~10min, 观察有无头晕、恶心、切口疼痛。 (3) 协助患者床旁站立。 (4) 离床活动,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活动时间的长短。对照组则由患者及家属自行调节离床活动的时间及时间的长短, 护士按以往常规进行护理及宣教。

1.3 观察指标

(1) 初次离床活动晕厥发生率及肠蠕动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 (2) 切口疼痛程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疼痛程度分级标准:0级为无疼痛稍感不适;I级为轻微疼痛可忍受;Ⅱ级为明显疼痛仍可忍受;Ⅲ级为剧烈疼痛, 不能忍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见表1, 表2。

3 讨论

对每例腹部手术患者来讲, 手术往往只是治疗的第一步, 如何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尽快恢复体质, 达到患者满意, 一直是临床医护人员及患方所期盼的。术后早期离床活动有利于肠蠕动的恢复, 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1], 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增加肺活量, 减少肺部并发症, 有利于机体多功能的恢复[2]。我们运用循序渐进的活动方法, 指导患者从局部运动到全身运动, 逐步增加活动量, 避免脑部供血不足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的同时, 很好地避免了切口疼痛的发生, 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 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 明显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4 小结

对于腹部手术患者, 鼓励患者早期离床活动, 有效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机体多功能的恢复, 达到了患者的满意。

参考文献

[1]鹿守友, 刘守云.早期活动预防腹部术后肠粘连[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 1 (1) :64~65.

术后疼痛的护理 篇5

剧烈疼痛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休息,故需关心病人、观察病人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规律,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本文将我院外科2011年8月至12月,对63例术后病人的疼痛护理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9-72岁。

手术类型:腹部手术29例,骨科手术15例,其它手术19例,术后疼痛1-3天减轻者60例,占95.2%,4天以上减轻者3例,占4.7% 。

2结果。

通过对疼痛正确的评估,切实有效的术后监护,预见性的实施护理措施,使病人术后疼痛程度减轻,得到了较好的休息。

护 理

1疼痛的评估

1.1疼痛程度的评估

1.1.1口述疼痛分级评分法[1]﹙VRS) 疼痛分成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剧烈疼痛。

每级一分,分别记为0-3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

此法最简单,病人容易理解,但不够精确。

1.1.2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1](VAS) 在纸上画一条长度为10㎝直线,两端分别标为“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位置,然后用直尺量出起点到记号点的距离长度(以㎝表示),即为评分值.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此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估疼痛的方法,易于理解和使用,可使护士能较确切地掌握病人疼痛的程度,而且也有利于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

1.1.3监测病人的面部表情、生命体征、呼吸方式、局部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出汗、体位等可间接了解疼痛程度。

1.2疼痛时间评估

1.2.1与手术时间有关:手术时间短,组织创伤小,疼痛持续时间短。

1.2.2与手术大小有关:手术大,组织创伤大,疼痛持续时间长。

1.2.3与病人个体差异有关:同种大小手术,手术所用时间相同,病人主诉疼痛持续时间不同。

1.3疼痛因素的评估

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术后体位限制、各类管道的刺激、排尿及排便异常、炎症及感染、咳嗽及变换体位等一些基本活动也可引起疼痛。

1.4社会心理因素的评估

疼痛的心理反应受个体因素、既往经验、注意力集中与分散、以及宗教信仰、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噪音、强光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病人疼痛的感受。

2护理措施

2.1消除影响疼痛控制的因素

2.1.1害怕药物成瘾:麻醉药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的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

在临床实践中,因病人疼痛加剧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继续用止痛药的病人当作成瘾,从而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尽量拖延或不给药,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2.1.2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对术后疼痛评估未引起护士的重视,不能正确地使用上述疼痛评估方法。

2.1.3害怕药物副作用:病人害怕镇痛药引起不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术后恢复减慢及记忆力减退;医务人员害怕镇痛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

2.1.4 病人的自闭心理:病人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不愿将疼痛告知他人,不愿过多地麻烦护士,坚持自己忍耐。

2.2实施

2.2.1非药物方法

2.2.1.1解除病人焦虑:焦虑程度越重,疼痛程度也越重。

对任何可能会引起疼痛的治疗都应告知病人,让其有思想准备,嘱其精神放松;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如交谈、看电视、听音乐、轻轻按摩病人皮肤、深呼吸等,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噪音,治疗时间集中,动作轻,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保证病人休息。

2.2.1.2 舒适的体位:颅脑手术:术后无休克或昏迷的病人可采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颈、胸手术:术后多采用高半坐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腹部手术:术后多采用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部张力;脊柱手术后病人可取俯卧位或仰卧位;四肢手术后应抬高患肢,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放置各种管道者,体位在感觉舒适的同时,还应保持引流管正确放置,防止脱出、扭曲。

胸腹部术后应佩戴胸腹带,保护切口,术后为预防不适及并发症,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

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无渣屑,也有助于减少刺激,增加舒适感。

2.2.1.3严密观察病人,注意倾听病人主诉,准确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及引起疼痛的原因:如排尿不畅引起的尿储留,因卧床肠蠕动减慢引起的腹胀、腹痛,四肢术后肢体制动、体位不当引起的胀痛,未及时更换体位引起的压迫痛,引流管放置不妥随翻身引起的疼痛等,对这类疼痛,及时解除引起不适的原因,疼痛就会缓解。

麻醉作用逐渐消失时,疼痛逐渐加剧;全麻病人在术后2-6小时疼痛最剧烈,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12小时最明显,24-72小时逐渐减轻,如继续加剧,必须考虑到体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应早期配合医生治疗。

2.2.2药物方法

2.2.2.1更新观念,提倡预防性用药,选择有效镇痛措施,切实缓解疼痛。

使用药物止痛是术后24小时内切口疼痛最有效的止痛措施[2]。

可遵医嘱给予病人口服镇痛、止痛类药物,必要时肌注哌替啶等,可有效控制切口疼痛。

2.2.2.2大手术后1-2日内,可持续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PCA)进行止痛。

给药途径以静脉、硬膜外最为常用,常用药物为吗啡、芬太尼、曲马多等。

PCA使用时机和剂量在麻醉医生设定的范围内,能满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避免疼痛和镇痛大幅度波动,病人有一种主动参与感,有利于全身情况的恢复。

2.2.2.3注意用药后病人反应:疼痛减轻程度,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小 结

术后疼痛临床常见,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及预后,医护人员要把疼痛的控制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方案,分别应对各种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疼痛,正确的评估疼痛,是有效控制疼痛的前提,综合护理确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反复率低。

这对于做好术后的病人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维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4.?

[2]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90. ?

★ 核医学科护理工作总结

★ 护理工作总结

★ 信息科工作总结

★ 行政科年度工作总结

★ 科护士长工作总结

★ 医务科年终工作总结

★ 设备科工作总结

★ 品德科工作总结

★ 老年科护理个人工作心得体会

术后活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6年12月226例住院期间剖宫产产妇, 年龄25岁~35岁, 孕周38周~40周, 无妊娠并发症, 胎产儿无明显异常, 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将226例随机分成两组, 126例为实验组, 100例为对照组, 新生儿体重均在正常范围, 均常规于手术中取出胎儿结扎脐带后即刻进行母婴皮肤接触, 术后回病房由护士指导母乳喂养, 每个乳头吸吮15 min, 30 min后放入婴儿车, 24 h母婴同室。

1.2 方法

实验组剖宫产术后去枕平卧6 h改半卧位, 指导产妇在床上进行屈膝、屈胯、翻身, 床上坐起等运动, 15 min进行1次, 2 h翻身1次, 3 h协助吸吮1次。术后6 h给流质饮食, 禁食奶类及甜食, 术后1 d进食鸡汤或鱼汤, 保证乳汁分泌。待肛门排气后进普食。乳汁量充足的判断标准:母亲自觉乳涨或乳房充盈;每次喂奶后婴儿有满足感, 不哭不闹或安静入睡;不添加其他食物或水, 婴儿每日6次以上小便或每日2次以上大便。留量尿管12 h, 选择膀胱充盈有尿意时拔出尿管, 鼓励产妇自行排尿, 练习下床活动。活动顺序:床上坐起—床边站立—扶床行走—室内散步, 每天2次或3次, 每次活动15 min, 以病人不感觉劳累为上, 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由被动活动变主动活动。对照组产妇术后回病房去枕平卧6 h, 2 h翻身1次, 24 h进流食, 肛门排气后进行普食。保留尿管24 h~48 h拔出, 嘱病人适当轻度活动, 病人多于术后2 d下床活动, 术后第5天基本正常活动。

2 结果

2.1 术后切口疼痛持续时间

实验组126例疼痛持续时间60 h±5 h。对照组100例疼痛时间84 h±12 h, 经统计学处理,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术后下床自主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天数

实验组126例恢复正常天数为 2.56 d±0.32 d;对照组100例恢复正常天数为3.60 d±0.64 d, 经统计学处理, 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两组产妇术后第2天、第3天母乳量比较 (见表1)

3 讨论

术后活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14年3~7月16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4~36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80例。纳入要求:足月妊娠, 无合并严重的合并症。两组产妇在年龄、文化程度、采取子宫下横术式、腰硬联合麻醉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术后6 h指导翻身等活动, 术后48 h指导离床活动。实验组在术前进行心理干预, 主动与产妇沟通, 了解产妇心理活动, 解释剖宫产手术的必要性以及麻醉、手术的一般情况, 告知手术后可能发生肠胀气、肠梗阻、尿潴留等并发症, 要求术后尽量少说话, 不要呻吟, 用鼻呼吸, 减少空气进入胃肠内;讲解饮食知识及母乳喂养的好处和方法, 提高产妇的依从性, 尽快适应角色转换。同时, 宣教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重要性, 指导离床活动的技巧及产后康复操训练方法。

1.2.1 术前运动指导

实验组孕妇术前行四步翻身法、六步起床法、产后康复操的训练, 方法如下:四步翻身法[2]:第一步左手按压伤口, 第二步右手扶床沿, 第三步左脚踏床, 第四步护士或家属扶住产妇肩背和臀部协助翻身。六步起床法[3]:先摇高床头, 然后使用四步翻身法使产妇侧卧, 护士或家属扶起肩部, 协助床边坐起。此方法可减轻产妇术后因下床活动对腹部伤口牵拉引起的疼痛, 减轻产妇因怕痛而不敢活动的恐惧感, 增强其下床活动的信心, 促进血液循环及肠胃功能恢复, 在此基础上, 配合相关穴位的按摩, 如指导产妇对合谷穴、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三阴穴、昆仑穴、足三里穴进行按摩, 对减轻剖宫产术后引起的腹胀, 促进肛门排气有明显效果。

1.2.2 术后运动指导

实验组在术后每2小时翻身1次, 采用四步翻身法, 待麻醉作用消失, 产妇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6 h床上进行康复操训练, 2~3次/d, 每个动作重复10次, 14 h后协助产妇用六步起床法下床于床边活动并进行康复穴位的按摩, 术后即行母乳喂养, 按需哺乳, 促进乳汁分泌, 实施纯母乳喂养。对照组则按常规的术前术后护理, 按产妇的需求及活动能力选择离床时间、母乳喂养等。两组产妇术后6 h禁食, 6 h后进流质, 肛门排气后进半流质及汤水, 手术方式一样, 术后24 h后拔除尿管, 一般4 d后出院。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肠胀气、肠梗阻、尿潴留例数及纯母乳喂养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孕妇由于孕期激素及胎儿压迫等因素致肠蠕动慢, 术后很容易发生腹胀、肠梗阻, 多次手术盆腔粘连发生率也高。剖宫产术后产妇因麻醉、手术创伤、牵拉等刺激, 常导致肠蠕动减慢甚至消失。另外, 术后卧床、切口疼痛使产妇活动减少, 常出现术后腹胀、排气排便功能障碍等不适[1]。手术前后通过心理干预帮助和督促产妇进行早期离床活动、产后康复操及康复穴位的按摩训练等, 有效的预防并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肠胀气、肠梗阻、尿潴留例数及纯母乳喂养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早期离床活动在临床工作中有利于护士掌握及在实际工作中运用, 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该方法简便、易行, 在实施过程中加速产妇康复, 医务人员及产妇都愿意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产妇与护士的互动, 促进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薛明, 张冀红, 杨丽, 等.剖宫产术后腹部按摩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6) :39-40.

[2]陈翠洁, 孙继芳, 李志远.剖宫产术后腹胀的预防与护理.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23) :133.

术后活动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二科住院经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纳入标准: (1) 首次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 (2) 活动状态Karnofsky评分≥60分。 (3) 病情分期为Ⅱ~Ⅲ期, 并接受了乳腺癌根治术治疗。 (4) 自愿接受各种问卷和量表调查测试。 (5)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标准: (1) 患有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 (2) 术后未出现严重合并症。 (3) 有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 及严重的智力或认知障碍者。 (4) 有药物或酒精依赖史。本文实际入选乳腺癌术后患者64例, 年龄43~79岁, 平均 (56.28±16.49) 岁。

1.2 方法

1.2.1 分组及术后康复护理方案

入选患者根据术时间和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 (32例) 和对照组 (32例) , 观察组术后参照日本抗癌协会乳腺癌术后康复方案接受康复护理, 该方案共分3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术后1周) :此阶段是卧床期, 训练以掌指关节为主, 兼顾腕、肘关节 (指关节曲伸运动、握弹力球运动、逐个交替屈指运动、肘关节区伸运动、握放毛巾运动、用患肢梳头) 。 (2) 第二阶段 (术后1~2周) :以肩关节运动为主, 包括6套运动或体操 ( (1) 先直立, 上体前倾, 双手前后左右摇摆; (2) 患肢做前后内外旋转运动; (3) 爬墙运动; (4) 风车运动; (5) 双手拉绳运动; (6) 回旋运动) 。 (3) 第三阶段 (临近出院前) :以恢复患肢机能为主, 包括6套运动或体操 ( (1) 双手体侧平伸, 上下反复运动手臂; (2) 患侧手指于前额前摸对侧耳, 患侧手反摸背中部上方。 (3) 双手抱颈后方, 然后顺序外展、内收肩关节; (4) 将毛巾置于颈背部, 用患肢拉动毛巾; (5) 举棒运动; (6) 患手摸凉衣杆, 往返运动) 。全部疗程1个月,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方案。

1.2.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估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 测试内容分10项, 满分为100分, 分别为尿、便、修饰、用厕、吃饭、转移 (床-椅) 、活动 (步行) 、穿衣、上楼梯、洗澡。每项根据测试内容不同满分为5~15分, 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好。评估时间均在康复护理开始前和结束后1周内。

2 结果

6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后平均ADL总分为93.16±25.33, 明显高于治疗前 (72.67±22.51) , 同时尿、便、修饰、用厕、吃饭、转移 (床-椅) 、活动 (步行) 、穿衣、上楼梯、洗澡等ADL分项评分也明显高于治疗前 (P均<0.01~0.05) 。

3 讨论

乳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 其外科治疗方式以改良根治手术为主, 保乳手术和根治术为辅, 但无论哪种手术方式, 腋窝淋巴结清扫均为手术的标准组成部分, 其手术损伤是乳腺癌术后远期并发症产生的主要原因, 主要包括疼痛、麻痹、肩关节运动障碍、上肢水肿等, 后者给患者日常生活中带来诸多不便, 如吃饭、穿衣、洗脸、梳头、沐浴, 特别是搓背手过背中线、穿脱衣背后系带及两便后用纸擦拭时, 患肢操作困难等, 发生率约在36%~65%之多。一般认为[1], 虽然手术本身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但合理的分期康复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并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的有效方法。我们选择择6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为观察对象, 康复体操参照日本抗癌协会乳腺癌术后康复方案编排, 护理干预前后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 统计结果表明, 护理干预结束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尿、便、修饰、用厕、吃饭、转移 (床-椅) 、活动 (步行) 、穿衣、上楼梯、洗澡等ADL分项评分和ADL总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国内其它一些报道与本文结果接近[2~3]。

乳腺癌术后患者康复护理方法较多, 方案可根据手术方式、患者理解能力、文化程度等情况因人而异制定, 同时还需结合持久的有氧运动锻炼, 通过提高心肺功能,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提高酶的活性, 使肌纤维增粗, 关节滑液分泌增加, 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僵, 维持原有运动性反射, 发展身体代偿功能, 从而有利于保持和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 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一步得到恢复。

摘要:目的 观察康复体操护理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方法 6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接受了康复体操护理, 治疗前后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结果 6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后尿、便、修饰、用厕、吃饭、转移 (床-椅) 、活动 (步行) 、穿衣、上楼梯、洗澡等ADL分项评分和ADL总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P均<0.01~0.05) 。结论 康复体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康复体操/护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凤玲, 马双莲.乳腺癌术后上肢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20) :73~75.

[2]阳世伟, 王先明, 宗智敏, 等.乳腺癌术后康复操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7) :608~610.

术后活动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12年9-12月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共计56例, 其中非计划性拔管6人次、发生率11%, 静脉炎10人次、发生率18%, 胃肠功能紊乱13人次、发生率23%。

1.2 研究方法

1.2.1 组织品管圈

组织护士学习品管圈的特点、活动原则、活动方法, 使护士对应用品管圈进行质量管理有充分了解。在大家自愿的前提下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 由小组成员选出辅导员、圈长、副圈长各1名。

1.2.2 选定主题

对2012年9-12月行食管癌手术患者进行回顾调查, 品管圈组员应用头脑风暴法 (又称智力激励法) 分析原因, 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胃肠减压管固定不牢, 患者及家属对留置胃管的重要性认识不清; (2) 应用肠外营养, 静脉输液时间长, 肠蠕动恢复慢; (3) 选择输液工具不当, 操作不当, 易发生静脉炎。根据上述问题, 小组成员选定活动主题为降低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1.2.3 活动及计划拟定

品管圈活动日期为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 品管圈活动小组每2周组织1次活动并制定活动计划。

1.2.4 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对2012年9-12月食管癌手术患者累计总人次、非计划性拔管人次、静脉炎发生人次、胃肠功能紊乱人次及发生率、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 经小组讨论, 进行充分的分析, 从日常维护、人员、其他原因3个方面用鱼骨图说明食管癌手术患者的胃肠减压管非计划性拔管率高的主要的原因包括: (1) 营养管固定不牢; (2) 患者烦躁、意识不清; (3) 宣教不到位; (4) 责任心不强。静脉炎发生原因包括 (1) 选择静脉输液用具不当; (2) 输液时间长; (3) 操作不当。胃肠功能紊乱发生原因包括: (1) 禁食时间长; (2) 肠道菌群失调; (3) 卧床时间长。

1.2.5 对策拟定与实施

(1) 检查胃肠减压管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将管道用细绳绑住, 绕头一圈固定, 防止管道意外滑脱。预先告知患者在翻身、侧卧时避免营养管打折、压迫或拉脱;向患者及家属强调留置胃肠减压管的目的及意义, 引起高度重视。 (2) 选择合理输液用具, 选择合适的血管, 应用留置针、picc导管、cvc导管;方便合理地安排用药时间, 提高药效, 减少穿刺次数, 保护患者的血管, 减轻患者因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可以做轻微的活动, 不用担心血管被刺破;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应用留置针、picc导管、cvc导管建立静脉通道, 便于紧急情况下的抢救用药[2]。 (1) 加强健康宣教, 使患者接受留置针;在输液的过程中告知患者及家属药液外渗的可能性, 以便患者及家属发现外渗的可疑症状时迅速通知护士, 防止发生皮下水肿。 (2) 进行静脉穿刺技术和理论的培训。选用洁瑞公司的安全型留置针, 对全体护士进行留置针使用的现场操作培训, 包括血管的选择、穿刺的角度和方法、透明贴膜的固定法等。合理选择封管液, 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使用含肝素的生理盐水缓慢正压封管, 具体方法为每次输液结束后用含肝素的生理盐水5 m L封管;无针连接:推封管液至剩余0.5 m L, 一手持小夹子, 一手快速将延长管 (拿捏输液接头一端) 推至输液夹底部 (夹小夹子的位置尽量靠近穿刺点) , 然后移除注射器;钢针连接:将针尖斜面留在肝素帽内, 当推注封管液剩0.5~1 m L时, 采取边推液边拔针的方式 (推液速度大于拔针速度) , 给予正压, 确保留置导管内全是封管液而不是药液或血液。 (3) 加强护士责任心, 加强巡视观察, 注意观察留置针部位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的感受, 如发现红肿或患者诉疼痛应及时处理。 (4) 使用手托固定, 防止透明敷贴卷曲导致留置针脱落。 (3) 应用鼻肠管。 (1) 选用纽迪西亚公司生产的复尔凯鼻肠管, 长约120 cm, 直径2 mm, 质软, 内置导丝, 易于放置。 (2) 置管, 所有患者在术前置胃管 (16号硅胶管) 进行食道冲洗, 妥善固定胃管。术中由术者调整胃管位置, 并将复尔凯鼻肠管置入幽门远端十二指肠内。 (3) 肠内营养液选用纽迪西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生产的能全力或百普力。规格均为500 m L, 含热量1 kcal/m L。能全力为含膳食纤维的大分子聚合物肠内营养制剂, 适用于有完整胃或胃肠功能基本正常者;百普力是以肽类为基础配方的预消化肠内营养制剂, 适用于胃肠道消化功能不全的患者。 (4) 营养液滴注方法为采用连续性输液泵泵注。术后24~48 h内以20 m L/h经十二指肠营养管泵入能全力或百普力, 用加热器夹在距患者鼻端15~20 cm的营养管道上, 保持注入营养液温度在38~40℃;如患者无腹胀、腹痛、腹泻、恶心等胃肠道症状, 营养液输注24 h后增加滴速至40 m L/h。

2 效果评价

实施品管圈活动以来, 降低了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013年1-5月共观察患者70例, 其中非计划性拔管2人次、发生率3%, 静脉炎6人次、发生率9%, 胃肠功能紊乱9人次, 发生率13%。使用品管圈前后比较, 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我科通过应用品管圈活动, 利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 从内部和外部分别寻找原因, 从诸多因素中找出要因, 针对要因制定对策并实施相应的措施, 使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 并通过人性化运作, 达到了降低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的目标。应用品管圈活动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 活动前护士在工作行为上表现只是应付, 工作目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开展品管圈活动后, 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 运用品管圈活动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3]。

参考文献

[1]王玉琼, 郭秀静, 雷岸江, 等.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21) :1945-1946.

[2]仇志清, 李建萍.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2) :56.

术后活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4年1~12月我院诊断为阑尾炎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研究组平均年龄 (41.6±12.8) 岁, 男40例, 女3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 (42.8±11.4) 岁, 男42例, 女3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

1.2.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 责任护士迅速安置患者,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医嘱及时用药, 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使用多参数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告知患者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定期对伤口换药。

1.2.2 研究组:

(1) 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护士要及时与患者沟通, 讲解阑尾炎病因、手术方法, 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特点及预后。术后麻醉药物药效减弱, 导致伤口疼痛。部分患者惧怕疼痛, 拒绝下床行走, 因此护士要耐心开导患者, 与患者交流术后早期活动的好处,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下床活动护理:护士先将床头摇高, 然后协助患者双脚下地, 护士站在患者右侧, 左手扶助患者胳膊, 配合患者缓慢前行, 首次行走维持时间5~10min。有些患者手术后留有引流管, 因此下床前护士告知患者将引流袋高度要低于引流口, 防止液体逆流, 对于有导尿袋的患者, 先将膀胱尿液排空。 (3) 患者卧床期间,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下肢进行功能锻炼, 首先行双侧踝关节被动外翻、内翻、屈、伸, 活动频率10~20次/min;然后对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做按摩, 每次按摩约3min;双侧膝关节做伸屈运动, 活动频率10~15次/min, 双侧交替进行。 (4) 使用HBS系列医用微波仪照射手术伤口, 每次照射20min, 每日一次, 促进伤口愈合。

1.3 评价标准: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1.4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 (±s) 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分别为 (13.4±1.5) h, (12.9±2.9) h和 (5.9±1.2) h显著短于对照组 (46.3±13.8) h, (18.6±5.7) h和 (6.8±1.7) h (P<0.05) 。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接受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 而且研究组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我们分析阑尾炎术后患者情绪低落, 加上手术对腹腔内环境的扰动, 进一步加重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而优质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增加信心及加快身体恢复[1]。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认为护理干预能使阑尾炎术后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提前,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术后活动】相关文章:

康复体操护理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10-21

术后干预05-02

术后应用05-04

幼儿术后05-08

痔瘘术后05-10

脊柱术后05-13

肝胆术后05-18

术后镇痛05-20

术后观察05-23

老年术后05-26

上一篇:西方传统绘画下一篇:小组合作促进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