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2024-06-08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精选十篇)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篇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深入发展, 现代农业示范区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 以新型农民为主体, 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 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1]。

农计发【2010】39号文件——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 明确提出坚持以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导产业, 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可见产业规划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中的重要性。近年, 关于产业用地规划研究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论文也发表了很多, 但是总体来说, 对于产业用地规划的研究都是基于整个省市大区域范围的研究, 很少有进行微观局部区域的研究, 本文主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对象, 从理论上研究其产业用地规划, 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作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用地规划的内容

1.1 主导产业的选择

对于现代农业产业而言, 其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增长力强, 关联强度高, 需求弹性大, 区域优势明显, 经济效益显著, 生态友好, 能够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 具有社会效益, 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征的, 且是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导向与主角, 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拉动作用, 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产业[2]。

目前, 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中有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理想点分析评价法、专家评价法等等, 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综合评价法对农业主导产业进行选择。思路可以概括成: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数值标准化——指标权重确定——各产业综合得分排序, 结合定性分析, 最后得出本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

1.1.1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构建。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规划中, 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5个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关联带动原则、市场潜力原则、生态友好原则和政策导向原则[3], 根据以上原则可构建如下主导产业指标体系, 模型分为3层:目标层——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准则层——区域比较优势, 产业带动能力, 产业增长潜力, 产业效益指标;指标层——区位商, 区域比较优势指数, 产业感应度系数, 产业影响力系数,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生产增长率, 人均产值系数, 增长作用率, 产业用地效益。

1.1.2指标数值标准化。为了消除各指标数值间不同量纲的影响, 使各指标能在相同的口径上进行比较, 指标计算出来后, 要对各个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1.1.3指标权重确定。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 概括起来有两个大类, 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

1.1.4 各产业综合得分排序, 结合定性分析, 最后得出本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

1.2 产业用地结构优化

产业用地结构优化是以一定区域产业用地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为最大目标, 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将一定数量的产业用地分配到各产业用地部门, 使土地在时间上得到合理的安排, 在空间上得到最佳的落地[4]。

常用的结构优化模型有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马尔柯夫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 本研究认为, 多目标规划模型比较适合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用地结构优化, 其具体建模思路如下:

1.2.1 产业用地规划分类与决策变量的选择。

产业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分类是不完全一样的, 所以首先要进行产业用地规划分类, 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产业用地规划分类, 界定好研究范围。其次, 多目标规划方法中要求构建多个决策目标, 所以要对决策变量进行选择, 例如可以选择各产业用地面积、总收入值与目标值的差值、总就业人数与目标值的差值等作为决策变量。

1.2.2 目标值预测和约束条件的确定。

根据第一步决策变量的不同, 需要进行不同的目标值预测, 如根据上面的例子, 这里就必须在规划年进行总收入值和总就业人数的预测。约束条件一般需考虑四个方面的约束, 包括有:目标约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约束、资源环境约束和非负约束, 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1.2.3 建立多目标模型。

根据前两步要素的确定, 便可以建立多目标模型, 包括制定目标的目标函数和对变量进行约束的约束条件。

1.2.4 模型的运算与预测结果。

最后, 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模块, 根据不同增长率的目标值预测组, 可以得到相应不同的一组结果。

2 基于GIS的产业空间布局

本文的产业空间布局, 是指狭隘的产业空间布局, 即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各个产业进行空间上的合理配[5], 并简单地运用GIS进行分析。基本思路为:在GIS里对划分的每个区块进行产业适宜性的评价打分, 最后得出每个区块最适宜的产业类型。基本技术路线为:基本地块单元划分——地块发展适宜条件和限制因素分析——GIS分析得出结果。

2.1 基本地块单元划分

首先必须在GIS里人为定性的进行区域划分, 根据区域现状和现有的一些路网进行基本评价单元划分, 作为工作底图基础。

2.2 地块发展适宜条件和限制因素分析

地块适宜发展什么产业或者说限制发展什么产业, 需要多个因素来确定, 如交通条件、水源条件、地块坡度、土壤酸碱度等等[6], 制定好各个产业适宜指数指标, 对划分的每个地块进行各个产业适宜指数打分。

2.3 GIS分析结果

每个地块都会有各个产业适宜指数分值, 分值最高的即为该地块最适宜发展的产业。

3 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用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1 实施项目支持

对接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建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库, 争取上级投入。积极申报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积极争取农业部实施的动物保护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以及信息平台工程项目资金, 省、市农办实施的龙头企业以奖代补资金集中投入, 加快产业建设。

3.2 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建设关系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局, 必须在政策上倾斜, 资金上扶持, 税收上优惠, 努力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发展氛围。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 不断完善政策措施, 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支农的重点。

3.3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建设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加快农产品升级换代, 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 增强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活力, 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3.4 监督管理

对获得信贷和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 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 跟踪管理, 严格验收, 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益。要实行项目终身责任追究制, 对弄虚作假, 不按市场规律办事, 搞面子工程, 造成损失的, 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摘要:为了使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能充分发挥好土地效益, 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探讨了如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指导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用地规划, 其主要思路为: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基于GIS的产业空间布局, 为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用地规划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思路。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产业用地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2]丁玉莲.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J].三农问题, 2003 (10)

[3]周利娴, 袁清坡, 袁富坡.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导产业选择,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 (9)

[4]范况生.河南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0 (12)

[5]姜莎.临沂临港经济区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布局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8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篇2

2011-04-26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关于加快农村制度建设、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要求,农业部决定,从2011年起,创建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发挥龙头企业集群集聚优势,集成利用资源要素,完善强化农业产业化功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充分认识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重要意义

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是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主要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园区为载体,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为核心,以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为重点,集成集约资源要素,拓展产业链功能,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形成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应明显、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和产业集聚区。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进入创新提升阶段,迫切需要加快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有利于发挥集群集聚效应,提高优势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体制机制创新,由公司带农户模式向公司加合作社及各类服务组织带农户的模式演进,有利于发挥合作社带农惠农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强化龙头企业服务功能,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发展,有利于发挥龙头企业在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二)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体系不健全是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发挥龙头企业资本集成优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立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有利于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与科研院所合作联合,与产业技术体系对接融合,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开发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强化企业间分工与协作,完善产业链条,联合打造区域品牌,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是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各地实践表明,有龙头企业带动和主导产业支撑的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建设,产业兴旺,就业增加,经济充满活力,社会事业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包装、储藏、运输、信息、金融等服务业,有利于形成产加销有机结合、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挥企业集群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进而带动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四)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是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举措。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体制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经营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先进技

术推广应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发展相关服务业,有利于引进城市各类人才投身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以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平台,集成利用龙头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可以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吸引城市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集成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完善产业链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机制创新,增强带动能力。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要完善现有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加强各主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2.坚持耕地保护,尊重农民意愿。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必须严格保护耕地,不得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严禁各种圈地和滥占耕地行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规范管理设施农业建设用地,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3.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有序推进。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选择适宜本地区的发展模式,不搞一刀切,不重复建设,不盲目发展。

4.坚持市县为主,加强部省指导。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市县为主,制定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各项建设任务。我部和省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研究解决示范基地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主要目标

通过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四大一创新”的发展目标:做大龙头企业,加强企业联合合作,培育一批产业关联紧密、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大型龙头企业集群;做大农业生产基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一批与优势产区有效对接的大型生产基地;做大农产品品牌,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打造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广的大品牌;做大农产品流通,积极推进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方式,构建高效、便捷、快速的农产品大流通体系;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的新型利益联结关系,探索发展农业投融资、科技研发推广、风险保障等机制。

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主要任务

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要围绕发展目标,重点开展以下创建任务。

(一)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重点支持粮棉油、“菜篮子”产品、特色农产品大型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参股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实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农产品产区集中,促进企业集群集聚,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配套服务业,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发挥东部地区龙头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中西部龙头企业开展合作,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二)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带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生产操作规范和流程,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

记录,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追溯制度。加强投入品管理,节约集约使用生产资料,实现清洁化生产。支持原料基地建设与高产创建示范片、标准化园艺基地、健康养殖小区等工程紧密结合。引导信贷、工商、民间等资金投向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集成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内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成果孵化中心,形成科研开发推广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合,研究开发促进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龙头企业集群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共同开发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加强示范和应用;推动龙头企业集群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合作,为专业合作社与基地农户提供新品种应用、生产技术指导、质量管理、疫病防治等服务。

(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集成龙头企业品牌优势,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ISO9000、HACCP等质量控制体系认证,建立健全产品检验检测制度,以质量创品牌。强化具有知识产权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支持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开展品牌推广与营销,鼓励龙头企业开设直销店和连锁店,积极与大型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对接,拓展市场空间。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和展销展示会等手段,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完善农产品市场功能,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龙头企业集群与专业批发市场对接,形成与主导产业紧密联系的原料及加工制品集散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建立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物畅其流的现代物流体系。充分利用龙头企业信息网络资源,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探索以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单元,采集发布农产品采购价格指数,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指导服务。

(六)支持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联合合作,增强辐射带动力。多种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对接,引导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入股龙头企业,与企业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成果。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为基地农户服务的专门机构,提供购销、农资、技术、信息等服务。探索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出资、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参与的方式,设立风险基金,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支持龙头企业集群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提供信贷担保,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创建标准和认定程序

(一)创建标准

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主要建在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具体创建标准是:

1.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园区建设主体清晰,组织管理、经营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比较完善,运行两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

2.龙头企业集群基本形成。园区内有2家(含)以上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家(含)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5家(含)以上。东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集群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40亿元、30亿元、20亿元以上。

3.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园区有专门的建设规划,并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市、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

4.加工转化增值能力较强。主导产业突出,农产品加工转化比重大,产品附加值高,当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2︰1。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

5.产业链比较完整。有配套的专业化规模化原料基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程度比较高,仓储、包装、运输等产业配套发展。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较好,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或者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

6.农业组织化程度高。有专业合作社与园区有效对接,专业大户和农村经纪人数量较多,龙头企业原料订单采购比例超过70%。

7.辐射带动作用明显。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关系比较紧密,带动农户范围广、数量大,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二)申报及认定程序

1.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符合条件的园区进行申报,提出申请意见,并报省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

2.省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会同省级农业、畜牧、渔业、农垦等相关部门共同提出意见,经省级分管领导同意后择优上报农业部。

3.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对各地申报材料组织有关司局和专家进行审核,符合条件并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农业部备案认定并授牌。

今后要完善认定办法,通过制定创建标准、提出总体要求引导创建工作,从评审制向备案制过渡。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各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要把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深入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明确重点任务。要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积极协调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研究解决示范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示范基地健康发展。要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建方式,逐步完善创建标准和认定管理机制。

(二)加大政策扶持

各地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将现有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向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重点倾斜。要充分利用农业部与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署的合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要抓紧研究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用地、用水、用电等相关政策,优化示范基地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强化服务指导

各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指导本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联合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部门,为示范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加强宏观经济形势跟踪分析,做好市场运行监测预警,提供信息服务。将示范基地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纳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的范围,为示范基地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搞好宣传推介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篇3

经过几年的实践,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一五”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园区招商引资所形成的产业资源,产业基地進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定位:即国家级生物医药、兽药技术检测中心;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和技术贸易平台;国家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现代中药及天然药物、现代医疗器械及新型化学药制剂等多元化产业格局。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高效完备的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建成园区企业服务及注册中心,全程协助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建设所需的各项手续;协助企业办理药品品种注册、药品生产、流通等专项审批手续,并提供GSP/GMP/GLP等医药行业专有的认证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国家和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不断加强和完善生物医药专业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随着仪器分析检测中心、信息情报中心、中试车间、试剂采购中心等支撑平台的逐步建成,将为入区企业提供完备的专业化服务。

优越的软硬件环境,吸引了海内外投资者的目光。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吸引了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天坛生物、同仁堂、康必得制药等60多家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及相关机构入驻园区,投资总额达110多亿元人民币。

2007年技工贸总收入完成19.52亿元,同比增长94.0%;工业总产值完成18.61亿元,同比增长135.9%;利润总额完成1.58亿元,同比增长390.6%;上缴税金1.28亿元,同比增长287.3%;实现区级财政6269万元,同比增长65.8%;外贸出口总额实现3.23亿元,同比增长23%。

2008年1-7月技工贸总收入完成13.71亿元,同比增长73.1%;工业总产值完成13.33亿元,同比增长64.5%;利润总额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462.5%;上缴税金1.16亿元,同比增长198.4%。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正逐步完善创新、检测、监管、制造、流通、服务六大功能,立志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总部基地的聚集区。

“十五”期间,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力推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产品和企业。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园区时提出科技园区在新的阶段要承担起“重要载体、强大引擎、服务平台、前沿阵地”四位一体新的历史使命。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做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新成员,同时做为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专业化园区,如何承载这一历史使命,一直是园区发展过程中所考虑的核心问题。产业基地成立三年多以来,以“依托首都资源优势,形成特色目标定位”的思路,逐步把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优秀的产业发展平台。

北京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全国生命科学创新中心,一贯重视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在整合资源、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各项综合指标平稳攀升,在全国的排名不断提高,并且空间布局已初步形成,产业结构也逐步趋于合理。2002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被列入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现代化制造业,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北京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组织资源优势都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北京药品市场销售占全国市场的9%,名列全国第一。北京拥有众多的全国著名的大型综合医院和门类齐全的专科医院,从业卫生技术人员近11万人,医疗服务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北京地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市级以上的科研机构有55家,占全国的14.7%,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6个,占北京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3,占全国生命科学领域总数的41%。全国生物医药产业规划政策制定监督与管理中心全部集中在北京,具有独特的监管与审批中心地位优势,产业发展组织资源高度密集。针对北京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各项优势,结合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园区逐步确立了特色的目标定位。

一是建立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审评中心。产业基地依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兽医微生物中心、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评审中心。中检所、兽医微生物中心分别是国内人用药物、兽用药物的最高监督检验机构,也是相关新技术、新产品的评审检定机构,是生物制品、药品生产企业研发、生产的法定监管机构。其中中检所整体搬迁项目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监管中心,三十年不落后。为使首都资源真正落到实处,产业基地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药监局等监管机构积极沟通,共同搭建园区企业创新申报平台,并多次开展现场办公活动,切实解决企业在技术创新、新药报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中,兽医微生物中心、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得到正式批复,迁址到产业基地内,实现与园区企业的“零距离”。

二是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贸易和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基地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关于技术贸易、技术市场的优惠政策、北京完善的技术服务市场以及国家级的科研院所、研究中心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贸易和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基地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广泛合作,加快培育园区技术交易平台,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建设国家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产业基地依托国家新型疫苗工程中心以及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疫苗研发、生产企业建立国家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国家新型疫苗工程中心由北京天坛生物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国家CDC病毒所共同组建,目前已开始筹划建设工作。中心将具备我国新型疫苗重大成果及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工程设计、技术与经济分析、信息平台建设、专业咨询、专业评估的能力,成为该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中心,成为国际一流的新型疫苗研究开发基地。拥有国家新型疫苗工程中心控股权的天坛生物是国内疫苗龙头企业,部分主导产品占国内50%以上的市场份额。民海科技依托军事医学科学院建立了独立实验室,目前已拥有九项专有技术,经过产业化后,这些产品将陆续投放市场。天坛生物和民海科技分别是疫苗行业中国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优秀代表,其产品全部为自主研发,代表着国内生物制品行业最高技术水平,对提升园区创新水平起到了强大的示范性作用。

四是形成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药、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产业基地依托同仁堂、以岭集团、协和制药、康必得药业等入区的医药主导企业,构建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同仁堂是我国中药第一品牌,此次与香港泉昌企业合资在产业基地建设具备多种生产能力、技术先进、环保节能的新生产基地,引进了先进的丸剂生产线,实现了丸剂机制及微波干燥的流水线生产。以岭集团下设药学研究中心、药理研究中心等,建立了现代中药的提取、分离和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中医理论的原始性创新和现代中药研发的有机结合。目前已拥有9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其中主打产品通心络胶囊已成为心脑血管病治疗的中药主导品牌产品,而且已经成功作为药品在韩国注册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北京协和药厂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强大新药研发力量支持下的高科技制药企业,其抗肝炎新药“百赛诺”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肝炎化学合成新药,已在美、英等1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20年药品发明专利保护。康必得药业由河北恒利集团投资建设,其明星产品康必得央视上榜11年。众多的优秀企业、完整的产业格局使产业基地拥有良好的产业氛围,具备强大的产品辐射力和市场影响力。

自2002年成立以来,产业基地的硬环境建设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基础设施和产业空间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为了使园区能够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发展环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出台以及配套政策的细化和逐步落实,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全面的政策支持。产业基地必将借着这股春风,怀着做强中关村的坚定信念,把园区自主创新推向新的高度,为建设国际一流园区而不懈努力。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篇4

1 进一步深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1.1 深刻理解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 不断引进新的生产要素, 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的新型农业形态。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七化”:一是生产技术科学化, 广泛应用优良品种、先进科学技术, 从而有效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二是生产过程机械化, 充分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手工劳动, 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 从而降低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效率。三是增长方式集约化,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 发展品牌农业, 提升产品档次, 提高综合效益。四是农业经营产业化,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五是生产组织社会化, 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开发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 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 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六是农业发展可持续化, 农业环境建设生态化、农业资源利用循环化、农业经济发展科学化和农村社会高度文明化具有可持续性。七是劳动者智能化, 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 既是现代农业的目标, 也是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

与传统农业比较, 其主要区别表现在:一是生产形式上, 现代农业表现为高度商品化经济, 传统农业表现为自给自足型经济。二是经营目标上, 现代农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传统农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存需要。三是组织形式上, 现代农业表现为生产的规模化、产业的组织化, 传统农业表现为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四是技术含量上, 现代农业表现为集约经营, 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广泛应用,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传统农业表现为粗放经营, 靠天吃饭。五是生产方式上, 现代农业表现为使用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进行现代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 传统农业表现为靠人畜力和简陋农具、农家肥等手段传统作业, 农产品只能进行初级加工。

1.2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是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和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省份之一,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是四川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 对促进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动四川经济发展新跨越有着重要作用。四川省政府立足四川现状, 提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是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抓手和载体, 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 (川府发[2009]21号, 以下简称《意见》) , 召开高规格的工作会议, 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是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

一是区域布局优化。《意见》提出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 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区域特色, 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 引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若干产业集中发展区。二是集中连片发展。《意见》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 集中成片规划、连片建设, 对不同产业达到基地强县提出了明确的规模要求, 基地强县要建设1个万亩核心示范区, 产业基地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要3万亩以上。三是基础设施完善。《意见》提出要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完善基地路网、供电网络, 实现田成方、土成型, 田网、水网、路网、电网配套;发展设施栽培, 推广新型农机具, 推进产后处理设施建设。四是统一标准生产。《意见》要求建立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病虫防治、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产业标准体系, 完善病虫监测和检疫网络, 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建立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过程记录、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五是强化科技支撑。《意见》提出要开展新品种引进和品种改良, 分作物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 形成省、县、基地三级协调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建立与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相衔接的四川创新团队, 强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六是推进产业化经营。《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联结的利益分配机制, 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 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2 准确把握四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现状

2.1 基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2009年以来, 四川各地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川府发[2009]21号文件精神,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初步统计, 目前全省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83万公顷, 改造提升基地8.71万公顷。2010年一季度, 通过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实现全省农民人均增收28元以上。这次会议安排参观的广安、南充、成都、眉山、资阳、内江、遂宁等市部分县 (市、区) 基地建设现场, 体现了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率推进的建设要求。这些地方用不到一年的时间, 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特征明显的产业基地, 一方面, 说明各级党委、政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领导力度大、工作力度大、投入力度大, 农民群众参与基地建设的热情高、干劲足;另一方面, 也充分证明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和抓手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是正确的。总结各地在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程中探索出的许多可借鉴、可复制经验, 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注重”:

一是注重科学规划设计。各地根据《四川省特色效益农业产业规划 (2008-2012) 》, 结合地方资源气候特点、产业基础、市场前景, 科学编制基地建设规划, 制定详细实施方案。邻水县聘请中国柑桔研究所专家编制了优质脐橙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制定了柑桔产业基地强县实施方案;旺苍县邀请四川农业院校专家高起点规划了4个万亩茶叶生态示范园区;岳池、彭山、船山、广安、青神、蒲江等县 (区) 均邀请科研院校专家编制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基地建设规划。

二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田成方、土成型、路联网、渠配套”的要求, 整合项目资金, 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岳池县围绕优势产业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打造, 已完成田土调形366.67公顷, 渠系配套9公里, 新建机耕道11.3公里、田间作业道9.2公里。蒲江县在规划建设的产业基地内新建机耕道234公里, 硬化道路140公里, 整治大小沟渠514公里。泸州市江阳区在基地内实施“村村通”工程, 健全核心区路网, 硬化干道302公里, 修建耕作道113.3公里。泸定县完善基地村组的村级公路和基地内配套的机耕道, 因地制宜地建设三面光水渠和滴喷灌设施。

三是注重项目资源整合。据统计, 2010年以来, 四川省60个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4亿元, 投入基地建设。苍溪县预算安排600万元, 整合农业、水利、农机、畜牧、交通、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涉农项目资金3.5亿元, 带动龙头企业和业主大户投入1.6亿元, 发展现代农业。广汉市设立600万元基地建设专项资金, 整合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田间渠系建设等项目资金3 700多万元, 用于基地建设。乐山市中区打捆农业科技推广、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金土地”工程等项目资金2 800多万元, 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基地建设。茂县整合农业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资金、牧民定居项目资金940万元, 用于青脆李、甜樱桃等特色水果产业基地建设。

四是注重传统基地改造提升。各地在加快新建产业基地的同时, 注重对传统基地的改造提升, 通过推广技术集成应用, 实施标准化生产,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提升原有传统基地生产技术水平。成都市龙泉驿区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设施农业建设、核心示范园建设“三大工程”, 有力提升了传统基地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优势农产品品牌、产业互动发展“四大水平”, 实现农民人均水果收入3 500元以上, 优质果品率由原来的60%上升至80%。洪雅县通过现场培训、以会代训、科技赶场等形式培训茶叶安全生产技术, 将2 133.33公顷传统茶叶基地改造成安全高效生产基地, 全县茶叶抽检合格率达到99.6%。南溪县通过完善大棚、温室等栽培设施, 将2 066.67公顷传统基地建成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 带动全县早春蔬菜加快发展, 蔬菜总产量、总产值较2009年同期分别增长22%和25%。

五是注重产业功能拓展。各地把基地建设与商贸会展、观光旅游等相结合, 通过举办赏花节、采果节、采茶节,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实现产业互动。仁寿县在枇杷产业集中区发展休闲农业, 新建休闲活动广场5个、农家乐50多户, 带动周边2 000多农民就业。峨眉山市通过举办首届“峨眉山茶”采茶制茶大赛和首届中国乐山“峨眉山茶”斗茶大赛, 宣传“峨眉山茶”区域品牌, 提升“峨眉山茶”知名度。金堂县通过举办“脐橙采果节”、“油菜花节”等乡村旅游节, 挖掘产业“叠加效应”, 拉动休闲购物游, 释放消费潜能, 探索产业复合发展新路径。

六是注重建设机制创新。一是创新激励机制。岳池县对从事蔬菜规模种植的业主, 县财政按照当年合同签定的实际租金标准的2/5给予补助。达县出台钢架大棚建设评分标准, 对业主建设大棚按每分200元进行补贴。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金堂县运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 通过“股份合作、基地带动、租赁经营、互换重组、托管经营、组织代耕、转让经营”等土地流转模式,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会理县积极推广大户承包、土地银行、股份公司等土地流转模式, 采用转让、承包、租赁、合资等方式加速“五荒”土地流转, 助推土地向种植能手和大户集中。三是创新管理机制。南充市高坪区引导农民将柑桔果园托管给乡果蔬协会, 收获后按比例分成, 有效破解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果园弃管难题。安岳县把项目区建设的水利设施和机耕路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 股金收益用于村级公共设施管理和维护, 有效保障了公共设施正常运转。米易县摩挲沟四季豆专业合作社通过推广“畜—沼—菜”生态循环生产模式, 走出一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种养循环互动、推进特色蔬菜产业化的发展路子。

2.2 基地建设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 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目前各地在基地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市、县对现代农业的概念不清, 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重要性认识不够, 个别地方连川府发[2009]21号文件内容都不甚了解, 对待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谈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二是工作措施不到位。到目前为止, 部分基地强县培育县基地建设目标不明、责任不清, 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 资金没有有效整合, 发展停留在嘴上、政策落实在纸上, 还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三是设计标准不高。部分县没有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规划设计产业基地, 标准不高、设计不科学、方案不具体, 还未真正落实到村、到户、到田块。对老基地的改造提升研究不足, 缺乏有针对性的改造方案和技术措施。四是建设进度差异较大。各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度参差不齐, 部分县基地建设质量不高、进展缓慢, 大规模的基地建设还未完全展开。五是管理水平亟待提升。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质量监管不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够, 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带动周边农户作用较差, 基地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3 加快推进四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

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两次工作会议, 巨峰省长、崇禧副书记、钟勉副省长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省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基地建设, 农业部也启动了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并给予资金支持。可以说,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机遇难得、形势逼人、责任重大。目前, 全省已掀起基地建设高潮, 一些非基地强县培育县积极性高、工作力度大, 基地发展势头好。各地特别是基地强县培育县都要有危机意识, 切实采取措施,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3.1 进一步明确基地建设重点

一抓核心示范区建设。明确基地建设要求, 科学规划、连片建设, 集中精力抓好万亩核心示范区建设。二抓良种推广应用。通过引进新品种, 在60个县建设30个良种繁育基地, 确保优质、高产新种苗供应, 提高良种覆盖率。三抓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田网、水网、路网、电网配套的高标准农田, 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 推进农业机械化, 加快推广应用适用新型农机具, 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四抓标准化生产。强力推进基地标准化,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五抓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 积极推行产地采后商品化处理, 大力打造农业知名品牌。

3.2 进一步强化标准园创建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规模开展标准园创建活动,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部把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大规模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 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四川有44个单位进入全国首批标准园创建名单, 农业部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创建活动, 明确要求标准园创建要“责任落实到园、标准普及到园、统一服务到园、管理制度到园、标牌树立到园、宣传引导到园、资金整合到园”。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都要建好1至2个标准园, 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效益的大幅提高。

3.3 进一步整合农业投入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需要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 需要整合中央和省、市有关项目, 需要地方财政加大投入。要按照项目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的原则, 将涉农项目打捆使用, 坚持基地建到哪里, 资金项目就安排到哪里。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 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基地建设。

3.4 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党委、政府。按照四川省政府要求, 各地政府要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放到重要位置, 明确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和工作责任, 建立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并把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管理, 重点做好基地规划编制、组织实施、配套政策落实等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的牵头作用, 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搞好协调服务, 确保产业基地建设取得实效。

3.5 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

四川省农业厅将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督查。各市 (州) 要把实施方案制定水平、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实施质量等作为检查督促的重点, 定期检查基地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县 (市、区) 要重点抓好项目实施, 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加强实施过程的检查、督促和指导, 及时交流和总结经验, 确保基地建设任务保质、保量、高效完成。

3.6 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

要广泛宣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 大力营造社会广泛关注、部门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群众真心实干的浓厚氛围。核心示范区要树立标牌, 确定目标任务、技术要点和责任人, 方便农民学习, 接受社会监督。基地内要设置宣传标志和宣传标语。要及时总结基地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加大宣传力度, 特别要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典型的宣传。

四川省政府2010年将命名首批20个产业基地强县, 并作为省级现代农业试点县。这批产业强县将在60个基地强县培育县中产生。各培育县要按照省农业厅下发的基地强县评选标准积极申报, 市 (州) 初评后将符合条件的县报送省厅, 省厅组织专家评审后报省政府审定命名授牌。按照省领导要求, 2012年产业强县命名将在全省范围内产生, 全面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各地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加大工作力度, 注重工作创新, 抓好措施落实, 全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为四川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农业产业基地党建工作汇报 篇5

今年以来,××县努力发挥区域优势,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的覆盖面,在××镇五坪创建了“党总支+合作经济组织+基地+支部+合作社”的强强联合党建示范点,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工作的能力,有效提高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党建与经济发展两促进,推动了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

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因地制宜建组织。××镇五坪农业产业基地位于镇西北部,共辖谢家坪、李家坪、裴家坪、五甲坪、十甲坪5个行政村,常年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2000多亩,是××镇乃至××县的蔬菜主产区。为了使党建工作更好的为蔬菜产业发展服务,基地成立了以镇党委副书记任书记,五个村党网支部书记任副书记的五坪农业产业基地党总支,下辖五个党支部,并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公平”的原则,基地党组织组建并成立了五坪农业产业基地合作社,下设蔬菜、养殖等各类协会14个,会员1300名。二是完善制度抓管理。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基地党组织健全了协会的管理章程,规范协会及会员的行为,逐步完善了协会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组建协会小组,形成了一套便于服务管理的生产经营体系,使会员各自职能有别,经营、利益相互联结,各个层次又相对独立。基地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组织为群众提供产、供、销各种服务,引导菜农走集约化管理、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创造条件促销售。基地网党组织着力构筑上连市场,下连基地、会员及农户的组织模式,不断拓宽流通渠道。由协会经纪人统一组织收购、公平、公正交易,规范了中介人行为,减少了流通环节。同时,会同当地有关部门有效治理了一些商贩压级压价、欺行霸市等坑农害农行为,在基地合作社的努力下,每公斤蔬菜减少中间费用0.1元,仅此一项就使菜农增收100万元左右。四是全面协调搞服务。基地党组织组建了营销队伍和监管队伍,统一组织群众集中进行销售,通过品种、定植、管理、收摘、销售五个统一,采取产前签订销售合同,产中提供技术服务,产后统一收购外销等措施,抓引导扶持和科技试验,技术培训,协调贷款等各个环节,积极为会员和农民处理收购、销售过程中的经济纠纷,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同时,用积累收入建市场,综合服务楼、硬化巷道,为客商提供服务,极大方便了群众和客商,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五是发展产业助增收。基地党总支在不断总结各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在不断总结各村的产业发展特色和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强强联合的措施,狠抓基地蔬菜产业发展,引导群众大量引进先进技术,积极调整种植模式,发展名、优、特、稀、精细蔬菜种植。使基地蔬菜的种植方式由单一种植改为间作套种、一年三茬等模式,打破了季节的限制,种植品种由过去单一的韭菜种植发展到春萝卜、番茄、黄瓜、辣椒、西瓜、架豆王、甘蓝、西葫芦、香菜等近20个品种。目前,基地年生产各类蔬菜10 万吨,农户种植蔬菜户均收入达2500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2%。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篇6

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大对原料基地的扶持力度

1.1要从资金上给予扶持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种地养畜需要外部资金支持。而目前的金融市场和政策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要。因此,龙头企业可采取春借秋还的方式,在农业生产需要时把资金借(贷)给基地和农户,帮助其发展生产、扩大规模,在送交原料产品时按合同约定扣回所借(贷)的全部资金。

1.2要从品种上给予扶持 企业可根据生产需要,选择优良品种以适当的价格卖或赊给基地,在收购其原料时一并结算。这样既能保证产品品质,给企业提供优良的生产原料,又可降低基地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还可密切企业与基地的合作及利益关系,一举多得,双方共赢。

1.3要从技术上给予扶持 龙头企业要根据自身和基地需要,组建一支精湛的队伍,深入到基地的农户中进行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提高生产能力。

2.加强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供应

2.1科学谋划 根据不同产业需求和地域特点,结合农民种植习惯,科学划定原料基地面积和范围。哪些地块适合种植什么就号召农民集中种植什么,龙头企业需要多少原料就引导农民种植多少,以减少浪费,降低风险。

2.2大力发展畜牧业,不断扩大饲养规模 畜牧业是朝阳产业,有资源、有基础、附加值高。要坚持千家万户普养与发展专业户、专业村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养殖专业村、专业大户和超千头、上万头的养殖场,增加饲养量,加快“半壁江山”工程建设步伐。

2.3加强对基地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业务部门要根据产业化的需求,对基地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生产出数量多、质量好的农畜产品。

3.积极创造条件,密切企业与原料基地的利益关系

3.1实行合同制 通过合同把企业、基地、经纪人以及农民联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合同中要明确各方在各环节的责任、义务,以及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并履行好相关的法律程序,增强合同的严肃性,使各方都能够自觉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各自义务。

3.2实行合作制 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由种植、养殖户组成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由全体组织成员共同负责完成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同企业签订农畜产品购销合同——供应原料整个过程。合作制的主要优势是能把实力弱小的个体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可以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形成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3.3实行股份制 农民以土地或资产作为股份,入股人员由企业统一经营管理,按股分红。农民可以通过计酬的形式参与到生产过程中。这种组织形式无形中密切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使双方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提高双方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

3.4实行租赁制 企业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或从养殖户手中租赁厂房设备,由企业统一经营,经双方商定企业给付租金。这种租赁后的集约经营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标准,进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4.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4.1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强化服务功能、优化发展环境、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等途径吸引更多企业家、投资商投资建厂,借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2大力发展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 专业协会和经纪人等中介组织是企业与基地、农户联系的最有效、最直接、最实在的桥梁和纽带,可以组织集约化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可以代表农民同企业签订原料购销合同,减轻企业直接与农民签订合同的工作量,提高合同履约率,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与基地的合作成本、提高效率。要采取集中培训、资质认定等方式,加强中介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使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上做出更大贡献。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篇7

1 南通市花卉产业概况

南通是花木生产的传统产区, 自宋朝起就有“十里种花如种田”的说法。目前, 南通是江苏省最主要的花木生产基地之一, 在江苏省及国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近年来更是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产销量在省内名列前茅, 全市涌现出1个国家级、3个省级“花木之乡”。至2014年底, 全市花木生产面积1.68万hm2, 栽培品种1 300多个, 年产花木5.7亿株。源于北宋的全国盆景艺术七大流派之一的“通派”花木盆景, 独树一帜, 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是南通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的遗产。目前, 拥有花木生产企业350多家, 其中大型企业场圃60多家;从业人员6万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 000人, 经纪人5 690人, 成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70多家。

2 南通花木产业特点与亮点

2.1 持续发展, 产业崛起

南通花卉苗木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产销量在省内名列前茅。花卉苗木业是种植业中增幅较大的产业, 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1]。

2.2 结构优化, 优势形成

观赏苗木向多品种、多层次、多规格方向发展;盆景从传统的通派艺术逐步转向商品化、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转变, 较好地实现艺术品和商品有机结合。全市各类观赏苗木出圃量达5.7亿株, 各类花卉盆景拥有量达300多万盆。南通市的花木和商品盆景已具有了一定的数量和基础优势, 每年均有相当数量的花木盆景通过各类口岸出口到欧美。

2.3 基地壮大, 彰显特色

南通坚持立足资源优势, 着力培育地方特色, 形成了以港闸、崇川区为主的盆花产业基地, 以如皋、海门、启东部分乡镇为主的观赏苗木产业基地, 以如皋绿园为龙头的盆景产业基地。布局上城郊附近以盆栽花卉为主, 农区以观赏苗木和草坪草为主, 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特征日益明显。全市花木种植面积超13.3 hm2或年营业额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0多家。

2.4 投资投劳, 产业升温

随着花卉苗木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为政府和广大群众逐步认识, 各地发展花卉苗木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投资投劳热情高涨[2]。目前全市已有350多家场圃单位从事花卉苗木的生产经营, 已吸引了1.9万户的个体花农投资花卉苗木产业, 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 成为南通市花木生产的中坚力量。全市花卉苗木投资热潮不断上升, 花卉苗木基地建设、设施建设、市场建设也不断升温, 涌现出一批花卉苗木民营科技园地, 花卉苗木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

3 花卉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基地虽比较集中, 但大部分个体规模较小, 整体质量不高。二是思想解放不够, 市场经济观念不强, 经营管理较落后, 规范化管理未到位, 离现代花木生产企业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三是大部分花木基地科技含量不高, 传统的花木育苗方式影响生产效率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良种使用率和优质花木产量偏低。四是行业管理薄弱, 检验机构缺位,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花木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上述问题的存在, 不仅制约着南通市花木产业的健康发展, 也严重影响着该市生态体系和产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思路, 转型升级, 高效发展[3]。

4 花卉产业发展重点与思路

花木在南通市已具有一定规模, 根据生态环境建设和绿化美化要求,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动力, 健全服务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 形成特色, 向多品种、多规格、多层次、高质量方向发展。

4.1 发展重点

以国家现代工业农业示范区建设契机, 积极推进现代花木产业园区建设。

4.1.1 产业园区规模。

面积万亩以上, 有2个千亩连片核心区。

4.1.2 园区内推广的设施或技术。

园区内花卉产业发展连栋大棚或智能温室, 并具备自动控制喷滴灌、施肥、遮光补光、加温降温等环境因子监测调控装置, 核心区应用面积100%[4];推广应用基质调配、土壤消毒、全程容器化栽培、测土测叶配方施肥等精准抗逆促控栽培技术和设施无公害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核心区应用面积100%。苗木生产推广应用标准化、工程化大苗培植和轻基质容器小苗繁育等技术, 在核心区内, 标准化和工程化培植率都达到90%以上, 轻基质容器小苗繁育应用率50%以上, 实现苗木无公害病虫防治率90%以上, 立体培育模式应用100%。

4.1.3 园区达到的效益。

园区核心区花卉效益37.5万元/hm2以上, 苗木效益22.5万元/hm2以上。

4.2 主要措施

4.2.1 加大政策扶持。

对一些质量高、信誉好的花木企业, 有针对性地扶持, 加强花木基地科学化、规模化发展引导, 提升科技育苗含量。将花木产业作为一项富民工程、实事工程和生态工程来打造。一方面编制花木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花木产业发展指导思路、发展目标, 在工作组织机构、政策措施上给予保障, 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 推动花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安排足额资金对产业基础部分重点投入, 引导产业优势充分发挥, 确保产品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5]。

4.2.2 强化基地建设。

全市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项目化管理的原则, 根据地理、资源优势和现有经济、技术和发展基础, 合理布局, 分步实施规模生产基地建设, 培育特色花木乡镇。

4.2.3 健全服务体系。

在花木重点产区, 建立健全以科技为主的专业服务中心, 形成花木科技试验推广、种苗资金、信息、物资等系列服务的有效载体。加强信息服务, 定期收集和发布行情、动态, 降低市场风险, 引导花木基地生产。

4.2.4 实施科技兴苗。

为了提高花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必须主动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实施科技兴苗, 重点推广新优品种、实用新技术以及良种繁育与标准化生产等, 有效提升花木生产档次和水平, 把握市场主动权先机, 推动花卉苗木产业持续发展。

5 转型升级高效发展着眼点

5.1 调整结构, 转型升级, 适应市场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是占领市场的前提。近年来, 一些花木生产者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需要引导花农转变观念, 从只顾生产的简单劳动者向主动寻找市场、适应市场的现代农民转变, 不断调整、优化花木品种结构, 逐步缩小传统品种比例, 转型升级, 加快高档花卉盆景、市场畅销花木品种的发展。

5.2 掌握信息, 主攻销售, 持续发展

建立通畅的销售渠道是确保花木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发挥经纪人、企业等在畅通市场渠道中的作用。捕捉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 及时指导花农调整生产结构, 借助大型苗圃稳定通畅的销售网络, 千家万户的苗木补充跟进。利用花木主题公园, 以生态旅游、观光休闲等形式, 推动产业良好发展;同时, 充分发挥南通华东地区最大、最具影响的花木集散地作用, 捕捉快捷的市场信号, 为花农生产提供有价值的生产信息。

5.3 加强管理, 提高质量, 高效发展

在加强花木生产集约化管理的同时, 进行无公害防治技术、节水节能技术推广应用, 采取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等举措, 生产出质量优良、市场信赖的花木产品, 以推动本地区花木产业高效发展。

摘要:在对南通市花卉产业发展情况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指出南通市花木产业发展特点与亮点、花卉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探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花卉产业发展思路与重点, 提出转型升级与高效发展的对策与着眼点。

关键词:花卉产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思路,江苏南通

参考文献

[1]王正泉.浦东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 2014 (3) :8-12.

[2]许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之江苏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 2014 (8) :44-46, 63.

[3]俞菊生, 王勇, 刘文敏, 等.上海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模式与机制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0 (5) :51-54.

[4]刘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校农业科技服务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22) :300.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篇8

近日, 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指出, 作为珠三角经济区的制造业城市, 佛山要处理好产业协调和区域协调的关系, 优先发展优势产业, 全力打造“现代制造基地”和“产业服务中心”。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力争跻身中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城市行列, 在某些行业和产品领域形成佛山标准、佛山价格。

围绕“两转型一再造”, 佛山提出要全力建设“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 即全球“陶瓷之都”、顺德“白色家电之都”和世界级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同时还将依托现有主导产业的优势, 着力打造专业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家具、新材料、汽车及零配件、食品及饮料、轻纺、节能环保、医疗保健等九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 以大项目好项目的落户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佛山最有名的产业是陶瓷。佛山市将在现有363家陶瓷企业中, 重点扶持42家 (销售额占60%-70%) , 调整1 4 6家, 关闭与转移175家, 引导企业重点发展陶瓷服务业和总部经济, 实现“赶走污染, 做强陶都”的目标。在资金上, 从今年起, 禅城区、镇 (街道) 两级财政3年投入3 0 0 0万元扶持会展业的发展, 打造国际影响力。另外, 佛山已引入新技术筹划发展光伏陶瓷产业。

一个世界级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正在佛山崛起。继台湾奇美电子后, 近日又一全球最大的显示器供应商准备落户南海, 在平板显示专区内兴建一间年产值超过3 0 0亿元的工厂。而奇美二期项目增资后, 项目年产值将近千亿。这些大项目还将带动下游本地企业, 产生5 0 0亿左右的年产值。3至5年内, 佛山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有望成为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全国最大基地之一。

与此同时, 世界“白色家电之都”雏形初显。佛山去年家电产值占全国家电行业总产值的1 5%, 是国内最大的家电制造业基地。佛山提出将全力支持家电企业设立总部, 目前已有美的、万和等6家企业在顺德建设总部大楼, 海尔、日本东芝等也在顺德设立区域性总部。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篇9

四川省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暨培训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精神, 解放思想, 凝聚共识, 研究新形势下转变蚕桑产业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的办法和措施。会议参观了宁南县6666.7hm2 (10万亩) 连片桑园、农民规模化养蚕、桑园复合经营、茧站仪评收茧和丝绸工业园区等现场, 亲眼目睹了宁南蚕桑丝绸产业的兴旺景象, 深受鼓舞、很受启发。凉山、宜宾、南部、涪城等地也交流了各自的做法和经验, 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

1 充分肯定我省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

我省从2009年起开始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 之后几年时间里, 相继在全省开展了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以及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质增效等一系列工作,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蚕桑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着力推进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发展, 取得阶段性成果。

1.1 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 我省多地将蚕桑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进行规划和打造, 各级财政对蚕桑产业的支持资金明显增加, 整合资金的力度也明显加大, 企业、农民等社会投入也随之增加, 掀起了以蚕桑基地建设为核心的新一轮蚕桑热潮。宜宾市每年投入500万元, 推进“6666.7hm2 (10万亩) 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和“银珠新村”建设, 桑园及养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南充市将蚕桑产业作为升钟库区扶贫开发和库区生态治理的产业支撑, 建成高标准桑园3334hm2;宁南县实施“蔗退桑进”工程, 成功完成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全县建成了“沧海桑田”。截至到目前, 全省已建成万亩蚕桑核心示范区40个, 初步形成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 传统的“四边桑”分散模式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1.2 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更好地推广关键技术, 近年来, 各级蚕桑业务部门将制标与推广纳入自身重点工作, 围绕良种良法、提质增效、病虫防治、资源开发、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制定了一系列质量标准、技术规程。据统计, 全省已通过省级质监部门颁布蚕桑地方标准26个, 市 (州) 、县颁布地方标准40个, 可以说, 我省蚕桑产业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另一方面, 全省加强了蚕桑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省、市州在蚕桑重点县和重点蚕种场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 通过行业管理部门和蚕桑技术推广体系,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培训、普及标准, 狠抓标准化技术推广, 使全省蚕桑标准推广使用率达到了80%以上, 一批关键实用技术标准如《桑蚕品种继代保存技术》、《桑树一步成园栽培技术规程》、《桑蚕纸板方格蔟上蔟技术规程》、《桑蚕大蚕简易蚕台饲育技术规程》、《果叶兼用桑栽培技术规程》等对我省蚕桑质量效益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3 省力化技术加快应用

为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矛盾, 适应蚕桑规模经营需要, 一系列省力化技术和机具迅速得到推广, 如今大蚕蚕台饲育、小蚕蚕盒饲育技术已全面取代蚕箔饲育方法;机械切桑已全面取代手工操作;机械耕地正在取代人畜耕地;机械伐条正在取代传统桑剪;机械运桑正在取代肩挑背扛;自动上蔟技术正在取代手工上蔟方法;自动养蚕机率先在我省研制成功并投入示范推广, 目前又进入第二代产品研制阶段;一年4次养蚕如今变成了6~8次养蚕, 甚至更多。这些技术的推广, 使蚕农人平1次养蚕数量由10年前的2盒增加到了现在的5盒, 全年养蚕数量由8盒增加到现在的20盒以上, 养蚕劳动生产率实现了跨越发展。

1.4 多元化发展成效初显

我省蚕桑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系列桑产品如桑果及桑果干、桑果酒、桑果汁、桑叶茶、桑叶粉、桑枝食用菌等不断丰富产品结构, 产业链进一步扩展延伸, 几千年来种桑养蚕只为产茧缫丝的格局已经开始被打破。宜宾、绵阳、南充等地发展桑枝食用菌, 帮助蚕农实现桑枝变废为宝, 每667m2桑园出售桑枝增收400元以上。宁南、眉山、乐至等地探索提出“桑+冬季马铃薯”、“桑+青豆”、“桑+榨菜”等粮经复合经营模式, 实现了“夏秋是桑园, 冬春是粮田”, 粮经协调发展, 有效扩大了小春粮食播种面积。德阳市引进涉农企业栽植桑树, 生产桑叶饲料, 发展生态猪养殖业;西充县友林合作社用小蚕做饲料, 饲养“虫草鸡”进入城市高端市场, 深受消费者青睐;巴中市创新技术方法, 积极推进柞蚕产业恢复振兴。德昌县、盐边县、嘉陵区、南部县等地积极发展果桑生产, 每667m2桑园仅桑果一项增收4000元以上, 如今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果桑基地。德昌、翠屏、大邑等地通过创办“农家乐”、“桑葚节”等, 打造以弘扬蚕桑文化为主题的休闲蚕业, 一二三产业呈现融合发展态势, 产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1.5 产业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

自本世纪初茧丝绸体制改革以来, 全国各地一直希望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蚕桑产业经营机制。在这方面, 我省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形成了三种成功模式:第一种是以宁南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 主要依靠政府资源, 凝聚工作合力, 稳定收购秩序, 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第二种是以涪城为代表的“企业带动型”, 主要依靠企业等民间力量, 通过服务提高质量, 通过效益赢得蚕农, 通过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稳定了收购秩序, 走出了一条“企业+共育户+农民”的产业化路子;第三种是以南部县为代表的“农民合作型”, 发挥当地农民带头人作用, 培育蚕桑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和初加工能力, 强化农民主体意识, 蚕茧质量和蚕茧价格显著提高, 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农民”的产业化模式。这些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2 把握产业形势, 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

近年来, 围绕蚕桑基地建设的工作成绩显著。总体来说, 蚕桑产业已经开始由分散粗放、功能单一的传统产业向集约集聚、功能多元的现代蚕桑产业迈步。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一方面, 与其他农业产业一样, 蚕桑产业也面临着比较优势下降, 农民积极性不高, 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难以扩大的问题, 尤其是2014年茧丝市场进入调整期, 高端生丝价格坚挺, 低端生丝市场行情走低, 预计部分粗放经营的地方蚕农积极性会再次受到打击, 我省蚕桑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加快调整。另一方面, 与先进省区相比, 四川蚕桑产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够突出, 产业的规模化程度不高, 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后端品牌企业较少。

2.1 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抓手, 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 随着老一代蚕农逐步退出, “谁来养蚕?”是我们已经面临的重大问题。从长远来看,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弥补家庭经营不足的根本措施。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关键是要聚集土地要素, 发展规模经营。为此, 我们要继续大力培养1.33hm2左右的专业种养大户, 使之成为蚕桑产业发展的主力, 同时, 又必须积极探索培育像宁南县严世友、张庆福那样经营上6.67hm2的蚕桑家庭农场, 还要鼓励支持蚕桑专业合作社联合农民发展规模化种桑养蚕, 鼓励支持工商企业租赁农民承包地发展栽桑养蚕, 培育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栽桑养蚕。关于推进土地流转的方法, 各地已经有一些好的例子, 例如, 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企业统一租地、建成集中连片的标准桑园333.33hm2, 完善了作业道路、沟渠, 并在桑园附近建设工厂化养蚕设施, 就地返租倒包给农民, 培育形成了0.67hm2以上专业大户为主力的新的种养队伍;乐至县返乡农民工张贵运看好蚕桑产业, 在家乡租地100hm2全部种成了桑树, 建设完成后计划承包给具有养蚕意愿的乡亲们。希望大家务必抢抓机遇, 大胆探索, 通过租赁、转包、入股、托管等多种方式, 促进土地向各种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聚集, 发展蚕桑适度规模经营。

2.2 以产加销一体化为方向, 进一步完善蚕桑产业经营机制

蚕茧是质量与价值关联程度很高的产品。多年的经验教训表明, 加工经营主体不投入抓生产抓发展, 蚕茧质量一般不高, 条件装备落后, 收购经营秩序较乱。我们提倡业务部门真抓实干, 帮助企业抓好生产抓好发展, 但任何事情有个适度的掌握, 我们不能越俎代庖。像生产组织指导、产业发展建设这些具体事务主要靠蚕茧经营企业下深水, 亲自抓, 收购企业的工作重心必须要前移, 使其成为抓生产抓发展的责任主体, 不能仅仅当“茧贩子”。前面我介绍三种好的典型宁南模式、涪城模式、南部模式,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产加工经营高度融合, 每年拿出一定的蚕茧经营利润反哺到生产和发展上, 比如补贴抓小蚕共育、抓新品种推广、抓优良蔟具推广, 抓基础建设, 蚕农能够分享质量提升的成果, 进一步增强了推广先进技术的积极性, 生产经营良性互动。我们说一个地方是否是蚕桑优势区域, 自然条件, 产业基础固然是一个方面, 但关键还看体制机制是否优越。如果收购主体不抓生产发展, 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蚕桑产业化经营。所以, 今后, 蚕桑产业体制机制问题, 关键是要重点研究解决生产经营脱节的问题。

2.3 以“共育户带农户”为载体, 抓好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的推广落实

小蚕共育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养蚕技术, 是关乎提质增效的牛鼻子。近年我省探索形成的“共育户带农户”的基层技术服务模式, 挑选农村养蚕技术能手承担小蚕共育任务, 将共育户的收益与大蚕饲养农户的单产质量挂钩。在小蚕共育间歇, 共育户指导农户养好大蚕, 管好桑园, 搞好防病治虫, 协调蚕茧收购等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蚕桑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而且有效地稳定了蚕茧收购秩序, 成为企业联结蚕农的纽带。但是, 目前全省小蚕共育普及率只有40%左右, 原因是养蚕聚集程度不高, 共育规模不大, 经营成本较高, 纯粹的市场化经营小蚕共育还比较困难。因此, 我们既希望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同时也要求各地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建立家庭经营、政府扶持、企业组织、联产计奖的共育服务体系。同时, 我们也要鼓励、支持蚕茧经营单位、蚕种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小蚕共育服务, 使小蚕共育技术得到更好地推广。另外, 必须抓好仪评收茧工作。收茧采用仪器测量, 群众监督, 彻底改变了“眼看手摸口喊价”的落后状况, 是体现按质论价、买卖公平、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好办法。2014年在全省示范推广仪评收茧的效果很好, 一些收茧秩序较差的地方反而收茧作价比茧贩子心中更加有数, 蚕农真正体会到抓质量的好处, 变“要我抓质量为我要抓质量”。

2.4 以创新拓展产业链为途径, 着力开辟蚕桑产业增收新渠道

蚕桑是一个传统的、古老的产业, 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的产业。既要应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 拓展内销市场, 为茧丝产品赋予文化传承、保健休闲等新的内涵, 提高茧丝生产加工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要转变观念, 传统的“栽桑只为养蚕”的产业模式, 把蚕桑助农增收完全寄托在茧丝消费市场的扩大上, 其潜力是有限的, 增长速度也很缓慢。一些专家学者认为, 桑树在生态树种中经济价值最高, 在经济树种中生态价值最高。近年来, 我国蚕学界提出“桑产业”的概念, 并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寄予厚望。研究认为, 利用桑树富含蛋白质、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特点, 可以将桑叶、桑果、桑枝大宗资源开发成为食品、饲料、医药、建材等产品, 为桑产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2014年8月, 习近平总书记向古巴赠送桑树种子, 古巴的发展计划是将桑叶全部用作饲料, 解决该国蛋白源匮乏的矛盾。我省在桑叶、桑果的开发利用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是我们的优势, 尽管还有诸如技术、市场、产业模式等问题需要解决, 但产业发展前景无疑是很好的, 要坚定蚕桑产业这一转型发展的方向不动摇。

3 强化工作措施, 扎实推进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

3.1 抓好规划编制

各级业务部门既要积极谋事, 又要善于谋事。蚕桑要发展, 就要将蚕桑挤进地方党政中心工作的盘子, 紧扣地方党政发展农业的要求, 以明确的发展思路和务实的发展规划争取产业地位和支持政策。最近, 各地开始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 希望各级业务部门都要将蚕桑纳入地方农业发展规划, 重点产区要单独编制专项规划。“十三五”蚕桑规划总体要求是产业功能进一步拓展, 总量保持基本稳定, 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产业聚集度进一步增强, 质量效益要显著提升, 产业转型发展要取得突破。进一步发挥蚕桑产业在促进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在规划产业带、基地县、重点乡镇、专业村要有明确界定。比如说, 规划产业带应该至少连接3个基地县, 规划建设重点乡镇应该至少具有2~3个专业村, 专业村桑园面积至少应超过耕地面积的50%。对省规划来说, 基地县数量要从40个收缩到30个左右。对县域规划来说, 必须要将规划具体落实到建设蚕桑专业村上。项目必须要跟着规划走, 这样才能体现规划的刚性, “好钢”用在刀刃上, 避免撒胡椒面, 影响资金使用效果。另外, 对于收购加工企业没有下深水抓生产发展的地方, 暂不纳入规划和支持范围。

3.2 引导农民主动参与

建设蚕桑基地, 发展蚕桑产业, 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最清楚问题在哪里, 农民最清楚该怎么做。在制定规划、实施计划的过程中, 必须深入基层, 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要真实掌握群众对发展蚕桑产业的态度。规划建设蚕桑基地如果没有征得大部分农民同意, 可以说就是一个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如果没有得到农民出资出劳的深度参与, 就是一个效益不高的“面子工程”, 这些现象我们都坚决反对。当然, 群众工作也有一个引导过程, 你不能说服老百姓, 不能解答群众的问题, 说明你自己也没有想清楚, 如果你能够说服大多数人, 你就不用担心小部人会坚持反对。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资金项目的引导, 既要有国家项目的支持引导, 也要有收购企业的资金投入, 最终要体现农民的积极参与, 要让农民成为基地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 不能犯“好心办坏事”的错误, 要善于用增收示范的方法去影响群众, 带动群众。

3.3 强化蚕桑科技支撑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要重视整合现有资源, 继续加强与蚕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所的合作, 开展蚕桑品种、轻简化生产技术、多元化蚕桑产品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攻关, 尽快形成有利于发挥四川优势自然资源禀赋, 具有四川特点的蚕桑品种体系、生产技术体系和产业转型模式;加强蚕桑新蚕品种试验示范推广, 加快优良品种推广的同时, 要限制落后品种继续使用;加强蚕桑病虫害监测防治体系建设, 指导好蚕桑病虫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健全蚕桑良种繁育体系, 支持形成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蚕桑良种繁育大型企业。市州业务部门要做好小蚕共育户带农户、仪评收茧、桑园间作、生态饲料桑等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要针对本地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发挥自身优势, 加强与国家蚕桑技术体系和综合试验站等专家队伍协作,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 推动产业转型。

3.4 务实开展服务工作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篇10

2011年以来, 巴州区把发展蔬菜、水果、药材和花卉产业作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规划建立了5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和7大特色农业园区, 按照“产业布局区域化, 基础设施规范化, 推广品种良种化, 生产过程标准化, 生产经营组织化, 产品销售品牌化”的要求, 以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为载体, 运用市场法则精心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呈现出组织领导力度空前, 资金投入力度空前, 招商引资力度空前, 蹲点指导力度空前, 规模发展力度空前的景象。目前, 全区建成了城郊高产优质蔬菜示范园区1 366.7hm2, 渔溪川明参产业园区866.7hm2, 上八庙万亩芦笋园区建成333.3hm2, 柳林万亩银杏产业观光园建成333.3hm2, 白庙万亩金银花产业园区建成333.3hm2, 城郊万亩休闲观光农业园区466.7hm2, 启动建设水宁猕猴桃产业园区333.3hm2。巴州区被列为全国蔬菜重点生产县 (区) 。

1 创新领导推动机制, 强化规划引领

(1) 落实组织领导强力抓。巴州区建立了“政府引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工作机制, 成立了区长挂帅、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负责抓的工作班子, 把农业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纳入乡镇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分值占5分 (100分制) , 特别是正在建设的水宁园区区委书记现场办公, 落实了区委副书记坐阵实地指挥, 实行挂图作战, 倒排工期, 按时点名, 强力推进园区建设。

(2) 制订发展规划主动抓。制订了《巴州区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坚持一业一规划、一业园区, 重点规划建立环巴城商品蔬菜基地6 666.7hm2, 突出抓好商品蔬菜产业, 打造“有机蔬菜之都”;建立北部药材产业基地5 333.3hm2, 以川明参和金银花为重点, 切实抓好道地药材产业;建立以柳林、恩阳、清江为核心的城郊部名特花卉产业园区2 000hm2, 突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 打造“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建立中南部名特水果长廊3 333.3hm2, 打造“巴州富硒猕猴桃地理标志认证”, 建成南部优质高效农业区、中部观光休闲农业区、北部特色生态农业区。

(3) 明确部门职责扎实抓。巴州区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园区建设工作, 落实部门责任, 变农业部门单打独斗为相关部门整体作战, 特别是在蔬菜产业上, 区政府制发了专门文件, 在环巴城10km按全区人平266.7m2列为“保障性菜地”, 每年不少于100万元蔬菜发展基金纳入年初预算, 新征菜地须先缴纳建设基金, 明确由巴州区发改局负责特色产业的立项、呈报;农业部门牵头, 汇同国土、住建等搞好规划, 并负责收取新菜地基金;国土部门负责新菜地的保护图绘制和新菜地基金的核算;财政局负责新菜地基金的专户储存、拨付和使用管理。

2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强化项目集聚

(1) 项目打捆建设农田基础。区政府制发了关于整合涉农项目集中建设农业园区的实施方案, 明确要求项目向园区集中, 产业向园区集中, 科技向园区集中, 整合土地治理、标准农田建设、农资综补田间渠系建设、小流域治理等涉农项目, 统筹安排, 打捆实施, 整合资金27 767.02万元用于蔬菜、水果、花木、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耕地建设, 调整田型2 000hm2, 排灌水渠41.6万m, 整治机耕道28km, 耕地质量达到标准农田三级以上的面积1 333.3hm2, 配置农业机械112台, 检测设施设备10台 (套) , 园区农机化水平达到60%以上。

(2) 以奖代补吸引招商引资。以软环境为招商条件, 实行政策招商, 出台《巴州区招商引资优惠办法》, 区委区政府对农业招商进行专题研究, 出台细化政策, 吸引外地业主投资巴州区农业园区建设, 如成都艾文博投资11亿元建设银杏产业园区, 四川塔基投资5.7亿元建设金银花园区, 天津浩湖投资5.5亿元建设猕猴桃产业园区, 特别是对业主投资建设大棚等生产性投入, 政府按严格审查的预决算给予总投资的30%~40%补助, 极大地吸引巴中兴旺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投资3 600万元建成育苗场0.67hm2、半地下式冬暖式大棚53.3hm2, 日光温室大棚46.7hm2, 蔬菜选配站4 000m2。

(3) 专项资金扶持农民发展。在尊重和确立农民投资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充分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和奖补资金, 引导、鼓励农民投资发展特色农业。每年区财政预算不少于100万元, 专项用于蔬菜产业的发展建设, 给予每个蔬菜重点村扶持资金5万~8万元, 激发农民发展蔬菜的积极性。目前, 全区建成了曾口书台等36个蔬菜专业村、柳林七星寨等18个水果专业村、三河木头山村等10个药材重点村和柳林凤鸣等村6个花木生产重点村。

3 创新产业经营机制, 强化业主带动

(1) 业主承包规模经营。引进33.3hm2以上规模承包经营业主12家, 租赁土地发展特色产业2 153.3hm2, 如成都艾文博拟在柳林园区规模种植银杏666.7hm2, 在巴州镇大连山建种苗繁育基地200hm2, 建立以银杏叶烘干、黄酮生产、银杏茶生产为重点的银杏叶深加工中心。巴中兴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农超对接”产供直销经营方式集中成片建立以西华村、书台村、合治寨村为核心的反季节特色商品蔬菜园区200hm2。巴中绿叶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柳林玉金等村租赁土地200hm2发展有机蔬菜。

(2) 股份合作规模经营。农民将土地承包权入股, 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化, 实行业主与农户风险共担, 利益均沾, 按股分红, 全区特色产业股份经营达1 793.3hm2。如水宁猕猴桃产业园区天津浩湖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农民按7∶3股份合作经营100hm2, 公司负责种苗等前期投入, 农民土地折价入股。曾口寿星果业出苗子、出技术、包销售, 农民以土地、劳力入股, 公司与农民按2∶8分成, 发展优质水果333.3hm2。

(3) 订单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生产模式, 完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全区培育、建立特色产业等有关专业合作组织76个, 吸纳会员农户1.67万户, 订单发展特色产业5 267.7hm2, 如绿野蔬菜、杨氏蔬菜等5个专业合作社与巴中胡婆婆食品厂、渔溪咸菜厂等6家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签订蔬菜发展收购订单, 年收购、加工蔬菜10万t。同时培育营销大户, 建立营销队伍, 畅通销售渠道, 全区经纪人达500多名, 与巴中、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的大型农贸市场建立稳定营销渠道, 销售蔬菜、水果、药材30万t以上。

4 创新技术应用机制, 强化标准建设

(1) 围绕市场定品种。采取“技术人员推介, 经营业主选择”的品种确定机制, 水果生产上坚持稳定发展柑桔, 大力发展猕猴桃, 猕猴桃做到一园一品种, 一园一特色, 水宁园区选用了红阳猕猴桃, 城郊苏山坪观光园区选用了黄金奇异果品种;蔬菜生产上区蔬菜办汇同示范区业主和农户与种子经销商签订新品种引进协议, 引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世纪绿宝”黄瓜、“东方辣”辣椒等优质蔬菜良种22个, 良种覆盖率达100%;药材生产上在抓好川明参的同时, 重点发展了药用金银花。

(2) 突出科技增效益。推行了全员合同聘用制、职称评聘分开制、岗位目标管理制、跟踪服务督查制、业绩社会考评制等制度, 实行定人员、定村组、定面积、定目标、定时限, 包规划制订、包技术指导、包品种推介、包病虫防治、包信息联络的“五定五包”技术指导责任制, 全体经作技术人员蹲点产业园区, 实行保姆式服务、套餐式指导, 亲情式对接, 手把手指导农民和业主推广先进实用高效节本技术, 特别是引进山东温室大棚等先进实用技术, 在西华山等村建立冬暖式智能大棚205个, 日光温室大棚460个, 据调查, 冬暖式智能大棚蔬菜年每公顷产30万kg以上, 收入120万元左右。尤其是建成温湿气可控的智能育苗大棚1个, 应用嫁接育苗技术, 年出商品苗7 000万株。

(3) 狠抓规范创品牌。树立抓品牌就是抓发展、抓市场、抓效益的意识, 精心打好“有机、绿色、富硒”三张牌, 大力塑造公共品牌, 着力创建企业品牌, 严格生产、加工、销售标准, 建立和完善了基地准出、例行检测、生产记录等10个制度, 成功打造了巴州川明参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和“安适”牌黄瓜, 正着力打造“巴山富硒有机蔬菜”品牌, 申报了“秦巴”牌蔬菜商标, 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证, 巴州大罗黄花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和芦笋、胡婆婆食品、猕猴桃、渔溪咸菜的绿色食品认证。

上一篇:职业人群下一篇:人工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