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基地

2024-06-25

农业产业化基地(精选十篇)

农业产业化基地 篇1

从调查来看, 当前湛江垦区农业产业化基地的组织体系中, 以蔗糖业为例, 基地与农户联结的组织模式有以下两类:

(一) 家庭农场承包经营模式

这是目前的主流模式, 基地绝大部分采取这种模式, 这是由农垦的经营体制决定的。湛江垦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实行“公司+基地 (农场) +家庭农场”的组织形式, 原料基地在农场, 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家庭农场是经营主体。在实际运行中, 龙头企业联基地 (农场) , 基地 (农场) 联家庭农场, 进行专业性协作。家庭农场实行“四到户、两自理” (岗位承包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风险到户和生产费、生活费自理) 。

蔗糖业是湛江垦区的支柱产业, 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湛江垦区先后组建广前、丰收、华海三个产业化龙头企业, 并接管和收购了廉江、下桥、城月、洋青四糖厂, 其中廉江糖厂成为独立公司, 下桥、城月、洋青成为丰收公司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现有糖厂7家, 年加工甘蔗能力500万吨;湛江垦区有甘蔗基地面积40万亩, 年产量约240万吨。在40万亩原料基地中, 广前、丰收、华海三个公司自有基地22万亩, 红星等9个农场基地18万亩。龙头企业对自有基地的联结方式是“公司+家庭农场”模式, 公司通过制定经营管理方案, 对家庭农场“六统一”管理, 即统一供甘蔗良种、统一施肥标准、统一供应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收购产品。家庭农场承包经营公司甘蔗岗位, “两费自理”, 定额上交实物甘蔗作为承包费, 在两者之间设农业分公司协助管理。农场基地与农户的联结方式是“农场基地+家庭农场”, 管理方式与“公司+家庭农场”形式基本相同, 所不同的是农场基地要将家庭农场收获的甘蔗集中交给龙头企业, 并分别与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进行资金结算。

(二) 干部集体承包模式

这是湖光农场目前实施的一种组织模式, 其起因是前几年甘蔗价格低迷时, 部分承包户因亏本超支挂帐弃岗而去, 还有一些岗位无人愿意承包, 为不使耕地撂荒, 农场强令生产队干部集体承包而形成的一种模式。这在当时实属无奈之举, 谁料峰回路转, 从2005年以来, 国内糖价持续走高, 甘蔗价格也“水涨船高”, 从每吨不到200元飙升到350多元, 承包者都发了财, 多的年纯收入有20多万元。在财富效应下, 其他生产队干部也纷纷效仿, 干部承包甘蔗岗位一时成为该场热点, 承包面积逐年增加, 2007年该场3.2万亩甘蔗面积, 属于干部集体承包面积达到1.6万亩, 占总面积的50%。农场对干部集体承包的管理方式实行“三定”:即定产量、定成本、定上缴。干部按甘蔗管理技术规程进行管理, 全部经营费用由农场垫支, 不计利息, 核定承包费上缴实物定额, 上缴定额与家庭农场相同。

二、关于基地与农户联结的利益机制及其保障措施

(一) 利益机制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利益主体, 能否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体系内得到比较合理的利润, 这是激励各利益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 是能否维系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得到发展的基础。因此, 如果说组织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外壳”的话, 那么, 利益机制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的“内核”。通过利益机制才能实现龙头企业与基地、基地与农户联结的利益共同体关系, 这种利益共同体关系, 其实质是在利益机制约束下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讲, 所谓利益机制, 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内部的价格形成机制, 必须通过适度的价格调整来保证利益共同体之间有一个较为合理的收益。目前湛江垦区农场基地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与分配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1、实物定额上交

为避免甘蔗价格波动影响甘蔗生产, 保证原料供应, 农场基地目前基本都采取实物定额上交的利益分配机制, 即农户按核定的实物定额“交够农场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农场基地确定上交定额的办法, 是根据每年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农场经营管理方案》以及各承包岗位的土地状况每年一定, 一般来说, 水土条件好的定额就高一些, 水土条件差的定额就低一些, 每亩平均在1.2~1.5吨之间, 最低的0.9吨, 最高的1.8吨。部分农场基地还与家庭农场签定了《承包经营合同》, 使法律主体更加明确。实现实物定额上交后不管当年甘蔗价格如何波动, 定额都保持不变, 从而保证了职工收入的稳定。

2、市场保护价格+随行就市

这是产业化经营组织内部的非市场安排和市场相结合的一种价格形态。保护价的定价基础是“生产成本+合理利润”。由主管部门农垦局协调龙头企业和农场基地, 通过预测年度间甘蔗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 来确定当年度最低保护价格, 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 龙头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当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时, 龙头企业就按市场价格收购。这种方式, 可以确保农户获得稳定的利润, 只负盈不负亏, 市场风险完全由龙头企业来承担。因此, 农户比较乐意接受。

3、价格双联动

这是湛江垦区糖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一大创新。为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料供应, 龙头企业实行甘蔗价格与糖价联动、与甘蔗含糖分联动, 其中甘蔗价格与糖价联动, 是二次利益分配, 当糖价高于制定甘蔗最低保护价时设定的标准时, 相应提高甘蔗的结算价格;甘蔗价格与甘蔗含糖分联动, 则是根据甘蔗质量制定收购价格, 含糖分高, 则价格高;含糖分低, 价格就低, 每吨差价10~30元。这种方式, 龙头企业让利给农户, 农户充分享受到价格上涨的好处, 从而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甘蔗收购实行优质优价, 利于推广优良品种, 从而进一步提高甘蔗质量。

(二) 保障措施

农场基地与农户联结的保障机制, 是指为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正常运行而在产业组织体系内部采取的一些“非市场安排”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扶持

湛江垦区建设甘蔗原料基地的主体是家庭农场, 近年来, 一大批外地农民进入农场承包经营甘蔗, 他们缺乏资金。为了建立稳定的、专业的、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 农场基地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家庭农场发展生产、建设基地的资金难题: (1) “垫付”, 即垫付资金, 然后从产品款中扣回; (2) “统贷”, 即农场基地向银行统一贷款, 然后, 低息或无息转贷给家庭农场, 息差逐年在企业成本中摊销; (3) “投入”, 即对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元化投入政策, 采取“龙头企业投一点, 农场基地投一点, 家庭农场投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来建设生产基地; (5) “赊销”, 农场基地对家庭农场所需的生产资料采取全部赊销或部分赊销的措施。 (6) “优惠”, 农场基地以低于市场价的优惠价格向家庭农场提供生产资料如生物有机肥等。通过多种措施, 来增强家庭农场的向心力。

2、系列化服务

农场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体系, 通过现有的农技推广机构等组织资源, 为家庭农场提供系列化服务。通过系列化服务, 增强农场的凝聚力, 以确保甘蔗原料供给稳定、及时且优质。

3、建设水利设施

为了克服雷州半岛十年九旱自然气候对甘蔗生产的影响, 提高甘蔗产量, 在湛江农垦局和龙头企业“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农场基地近年来大力建设农田水利工程, 目前已建成国内技术最先进的以色列地埋式甘蔗滴灌面积5万亩, 建成淋灌、喷灌、微灌面积5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万亩, 有的农场已全部实现供水到甘蔗田头, 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这些设施, 全部由职工无偿使用。对职工自筹资金建设的小型水利设施, 农场基地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4、建立激励机制

对新品种推广、采用新技术、冬种计划提前完成、超产、糖分提高等设立各种奖励措施, 大大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5、建设民心工程

实施职工危房改造、安居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场内道路改造等民心工程建设, 使职工安居乐业, 大大增强了职工的归属感和凝集力。

上述通过“非市场安排”的保障措施, 对农场基地组织体系有效运行、保持体系内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关于基地运行机制发展的特点、存在问题和几点建议

湛江垦区产业化基地的运行机制, 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 目前其运行机制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 组织体系高度紧密

主要体现在:

1、家庭农场承包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所占比例达到了96%。

2、收购价格上向实行市场保护价发展。2006年湛江垦区农场基地甘蔗实行市场保护价收购的已达100%。

3、服务项目上, 从提供单项、多项服务向提供系列化服务发展。据调查, 目前农场基地能提供系列化服务的比例达90%以上。

4、基地建设上, 向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科技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 农场基地与农户获得较合理的收益

从调查看,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场基地与农户都能从利益机制运行中得到预期的利润, 农场基地通过甘蔗生产得到利润。通过多种利益机制和分配方式, 经营承包农户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实惠:一是降低生产成本。农场基地提供给农户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般比市场低5%左右;二是稳定和提高了甘蔗销售价格。从农户收购的农产品价格一般比当地农户高出5%左右;三是通过新品种推广和技术培训提高了甘蔗的品质和产量;四是农户还从龙头企业的利润返还中得到一些实惠;五是通过基地的系列化服务, 也降低了农户生产风险与市场风险。

实践证明,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场基地与农户都实现“双赢”。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了实惠, 增加了收入, 2006年, 湛江垦区承包甘蔗岗位职工的人均收入为12630元, 比基地农场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高近12个百分点;农场基地经营业绩理想, 所有甘蔗农场全部实现盈利。基地的发展, 促进了湛江垦区蔗糖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 2006/2007年榨季产糖量达到43万吨, 比2000/2001年榨季的17.5万吨增长1.46倍。丰收、华海、广前三大糖业公司2006年实现利润为6151万元, 占湛江垦区盈利农业单位利润总额的64.3%。

从总体上看, 农场基地的运行机制在湛江垦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还不尽完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 利益联结的约束机制还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合同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普遍采用的运行方式, 但农场基地还主要靠《经营管理方案》管理, 部分农场基地甚至还没有和农户签订《经营承包合同》, 双方的权、责、利以及违约的处罚办法还没能明确, 当一方违约时, 难于走法律程序。

(二) 风险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甘蔗生产既有较高的自然风险, 亦有较高的市场风险。由于没有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农场基地和农户承负风险的能力较弱, 遇到市场较大的波动或较大的自然风险时, 双方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三) 合同文本待明确

基地农场对承包经营甘蔗外来农户的管理, 是签订《经营承包合同》抑或签订《土地承包合同》较为合适, 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 主要是涉及承包者身份及其权益等法律问题, 有待继续研究探讨。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基地运行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 要充分认识完善利益机制的重要性。

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问题, 利益机制不完善, 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的稳定性, 影响整个产业链条的稳定性, 从而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 利益机制的完善与否, 也是衡量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 对出现的问题必须十分重视, 主管部门必须认真关注利益联结机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总结经验, 引导利益联结机制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二) 规范经营承包合同

经营承包合同文本要明确农场基地与农户的责、权、利, 明确运行规则与违约罚则。合同约定的定额要体现公平的原则, 使合约双方都能承受。农场基地与农户签订的合同双方, 一方是企业法人, 另一方为自然人, 有了规范完善的合同, 就更有利于维护合约双方的合法权益, 当出现违约时, 一方就可以便捷地走法律程序调解、仲裁或法院裁定。

(三) 要逐步完善运行机制的保障措施

实践证明, 保障措施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举措, 凡是有保障措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利益机制运行就较为规范、有效。

1、组织保障

要充分发挥农垦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 除主管部门和龙头企业外, 农场基地各职能部门应负责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的各项工作, 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甘蔗基地, 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服务保障

不断完善对农户的系列化服务, 增强农场基地的凝聚力和信任感, 有助于利益机制规范化运作。继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尽快实现蔗田的水利化, 确保基地甘蔗的稳产、高产、优质。

3、设立风险保障基金

在遇到较大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时, 增强基地农场和农户的承受能力, 不致于出现无法履行合同的状况, 保护双方权益。

参考文献

〔1〕杨绍品:产业化是农垦经济的战略方向「N」 (.《人民日报》2004, 10, 8)

〔2〕李惠安: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的调查与研究「Z」 (.《湖北农业产业化信息网》2005, 12, 25)

〔3〕金农正:解决农业产业化深层次问题的有益探索「Z.」《 (泉州农村信息网》2005, 4.8)

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篇2

日期:2011-09-21 00:00 发布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关于“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要求,根据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意见》(农经发„2011‟3号)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通知》(农办经„2011‟15号)的规定,在各省(区、市)推荐和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的基础上,经审核,认定顺义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等76个园区为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名单附后)。

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要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关联配套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带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集成利用各类创新要素,加快科技创新与应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完善农产品市场功能,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联合合作,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各地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指导和监督,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

附件: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名单

农业部关于公布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的通知

日期:2011-09-19 00:00 发布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关于“推进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建设”的要求,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意见》(农经发

[2010]10号)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认定工作的通知》(农办经[2010]19号)的规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推荐的基础上,经审核,认定北京市密云县穆家峪镇庄头峪村等322个村镇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附后)。

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是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挖掘地域资源优势,发挥农民自主创新积极性,丰实“米袋子”、“菜篮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培育新农村建设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要进一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各地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业务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广泛宣传推介示范村镇的名优特色产品,大力推广示范村镇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国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

附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农业产业化基地 篇3

为了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政策扶持问题,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化政策效应,推动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3月17日,省农委邀请长春大成、修正药业、华正集团等10家省内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3个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负责人开展座谈,共同谋划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之大计。省农委副巡视员吴国良、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伟华、副主任郑德民参加座谈会。

参加座谈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涵盖了种植、养殖、特产及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企业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企业的基地建设情况,基地投入情况,政策扶持情况以及企业在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吉林市、四平市和延边州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也就如何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建设谈了各自的想法。

吴国良副巡视员真诚地感谢企业家们对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的中肯意见和建议。他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开局之年,如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指导服务,推动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我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非常重视基地建设,注重提高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品牌建设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在提高质量和增加效益的同时,坚持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在基地建设方面,要努力完善利益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民双赢,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可降低成本,推进规模化生产,特别适用于专业化生产和市场性强的畜禽类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特产品加工以及特用玉米加工等领域。同时,要找准政策扶持的切入点,优化存量,争取增量。在资金投入方面,提倡“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金融主体、社会参与”,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当中来。吴国良表示,省农委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努力为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农业产业化基地 篇4

1 进一步深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1.1 深刻理解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 不断引进新的生产要素, 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的新型农业形态。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七化”:一是生产技术科学化, 广泛应用优良品种、先进科学技术, 从而有效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二是生产过程机械化, 充分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手工劳动, 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 从而降低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效率。三是增长方式集约化,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 发展品牌农业, 提升产品档次, 提高综合效益。四是农业经营产业化,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五是生产组织社会化, 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开发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 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 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六是农业发展可持续化, 农业环境建设生态化、农业资源利用循环化、农业经济发展科学化和农村社会高度文明化具有可持续性。七是劳动者智能化, 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 既是现代农业的目标, 也是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

与传统农业比较, 其主要区别表现在:一是生产形式上, 现代农业表现为高度商品化经济, 传统农业表现为自给自足型经济。二是经营目标上, 现代农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传统农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存需要。三是组织形式上, 现代农业表现为生产的规模化、产业的组织化, 传统农业表现为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四是技术含量上, 现代农业表现为集约经营, 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广泛应用,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传统农业表现为粗放经营, 靠天吃饭。五是生产方式上, 现代农业表现为使用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进行现代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 传统农业表现为靠人畜力和简陋农具、农家肥等手段传统作业, 农产品只能进行初级加工。

1.2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是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和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省份之一,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是四川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 对促进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动四川经济发展新跨越有着重要作用。四川省政府立足四川现状, 提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是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抓手和载体, 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 (川府发[2009]21号, 以下简称《意见》) , 召开高规格的工作会议, 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是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

一是区域布局优化。《意见》提出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 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区域特色, 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 引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若干产业集中发展区。二是集中连片发展。《意见》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 集中成片规划、连片建设, 对不同产业达到基地强县提出了明确的规模要求, 基地强县要建设1个万亩核心示范区, 产业基地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要3万亩以上。三是基础设施完善。《意见》提出要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完善基地路网、供电网络, 实现田成方、土成型, 田网、水网、路网、电网配套;发展设施栽培, 推广新型农机具, 推进产后处理设施建设。四是统一标准生产。《意见》要求建立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病虫防治、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产业标准体系, 完善病虫监测和检疫网络, 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建立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过程记录、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五是强化科技支撑。《意见》提出要开展新品种引进和品种改良, 分作物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 形成省、县、基地三级协调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建立与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相衔接的四川创新团队, 强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六是推进产业化经营。《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联结的利益分配机制, 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 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2 准确把握四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现状

2.1 基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2009年以来, 四川各地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川府发[2009]21号文件精神,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初步统计, 目前全省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83万公顷, 改造提升基地8.71万公顷。2010年一季度, 通过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实现全省农民人均增收28元以上。这次会议安排参观的广安、南充、成都、眉山、资阳、内江、遂宁等市部分县 (市、区) 基地建设现场, 体现了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率推进的建设要求。这些地方用不到一年的时间, 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特征明显的产业基地, 一方面, 说明各级党委、政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领导力度大、工作力度大、投入力度大, 农民群众参与基地建设的热情高、干劲足;另一方面, 也充分证明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和抓手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是正确的。总结各地在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程中探索出的许多可借鉴、可复制经验, 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注重”:

一是注重科学规划设计。各地根据《四川省特色效益农业产业规划 (2008-2012) 》, 结合地方资源气候特点、产业基础、市场前景, 科学编制基地建设规划, 制定详细实施方案。邻水县聘请中国柑桔研究所专家编制了优质脐橙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制定了柑桔产业基地强县实施方案;旺苍县邀请四川农业院校专家高起点规划了4个万亩茶叶生态示范园区;岳池、彭山、船山、广安、青神、蒲江等县 (区) 均邀请科研院校专家编制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基地建设规划。

二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田成方、土成型、路联网、渠配套”的要求, 整合项目资金, 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岳池县围绕优势产业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打造, 已完成田土调形366.67公顷, 渠系配套9公里, 新建机耕道11.3公里、田间作业道9.2公里。蒲江县在规划建设的产业基地内新建机耕道234公里, 硬化道路140公里, 整治大小沟渠514公里。泸州市江阳区在基地内实施“村村通”工程, 健全核心区路网, 硬化干道302公里, 修建耕作道113.3公里。泸定县完善基地村组的村级公路和基地内配套的机耕道, 因地制宜地建设三面光水渠和滴喷灌设施。

三是注重项目资源整合。据统计, 2010年以来, 四川省60个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4亿元, 投入基地建设。苍溪县预算安排600万元, 整合农业、水利、农机、畜牧、交通、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涉农项目资金3.5亿元, 带动龙头企业和业主大户投入1.6亿元, 发展现代农业。广汉市设立600万元基地建设专项资金, 整合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田间渠系建设等项目资金3 700多万元, 用于基地建设。乐山市中区打捆农业科技推广、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金土地”工程等项目资金2 800多万元, 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基地建设。茂县整合农业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资金、牧民定居项目资金940万元, 用于青脆李、甜樱桃等特色水果产业基地建设。

四是注重传统基地改造提升。各地在加快新建产业基地的同时, 注重对传统基地的改造提升, 通过推广技术集成应用, 实施标准化生产,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提升原有传统基地生产技术水平。成都市龙泉驿区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设施农业建设、核心示范园建设“三大工程”, 有力提升了传统基地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优势农产品品牌、产业互动发展“四大水平”, 实现农民人均水果收入3 500元以上, 优质果品率由原来的60%上升至80%。洪雅县通过现场培训、以会代训、科技赶场等形式培训茶叶安全生产技术, 将2 133.33公顷传统茶叶基地改造成安全高效生产基地, 全县茶叶抽检合格率达到99.6%。南溪县通过完善大棚、温室等栽培设施, 将2 066.67公顷传统基地建成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 带动全县早春蔬菜加快发展, 蔬菜总产量、总产值较2009年同期分别增长22%和25%。

五是注重产业功能拓展。各地把基地建设与商贸会展、观光旅游等相结合, 通过举办赏花节、采果节、采茶节,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实现产业互动。仁寿县在枇杷产业集中区发展休闲农业, 新建休闲活动广场5个、农家乐50多户, 带动周边2 000多农民就业。峨眉山市通过举办首届“峨眉山茶”采茶制茶大赛和首届中国乐山“峨眉山茶”斗茶大赛, 宣传“峨眉山茶”区域品牌, 提升“峨眉山茶”知名度。金堂县通过举办“脐橙采果节”、“油菜花节”等乡村旅游节, 挖掘产业“叠加效应”, 拉动休闲购物游, 释放消费潜能, 探索产业复合发展新路径。

六是注重建设机制创新。一是创新激励机制。岳池县对从事蔬菜规模种植的业主, 县财政按照当年合同签定的实际租金标准的2/5给予补助。达县出台钢架大棚建设评分标准, 对业主建设大棚按每分200元进行补贴。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金堂县运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 通过“股份合作、基地带动、租赁经营、互换重组、托管经营、组织代耕、转让经营”等土地流转模式,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会理县积极推广大户承包、土地银行、股份公司等土地流转模式, 采用转让、承包、租赁、合资等方式加速“五荒”土地流转, 助推土地向种植能手和大户集中。三是创新管理机制。南充市高坪区引导农民将柑桔果园托管给乡果蔬协会, 收获后按比例分成, 有效破解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果园弃管难题。安岳县把项目区建设的水利设施和机耕路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 股金收益用于村级公共设施管理和维护, 有效保障了公共设施正常运转。米易县摩挲沟四季豆专业合作社通过推广“畜—沼—菜”生态循环生产模式, 走出一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种养循环互动、推进特色蔬菜产业化的发展路子。

2.2 基地建设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 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目前各地在基地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市、县对现代农业的概念不清, 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重要性认识不够, 个别地方连川府发[2009]21号文件内容都不甚了解, 对待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谈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二是工作措施不到位。到目前为止, 部分基地强县培育县基地建设目标不明、责任不清, 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 资金没有有效整合, 发展停留在嘴上、政策落实在纸上, 还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三是设计标准不高。部分县没有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规划设计产业基地, 标准不高、设计不科学、方案不具体, 还未真正落实到村、到户、到田块。对老基地的改造提升研究不足, 缺乏有针对性的改造方案和技术措施。四是建设进度差异较大。各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度参差不齐, 部分县基地建设质量不高、进展缓慢, 大规模的基地建设还未完全展开。五是管理水平亟待提升。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质量监管不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够, 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带动周边农户作用较差, 基地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3 加快推进四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

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两次工作会议, 巨峰省长、崇禧副书记、钟勉副省长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省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基地建设, 农业部也启动了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并给予资金支持。可以说,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机遇难得、形势逼人、责任重大。目前, 全省已掀起基地建设高潮, 一些非基地强县培育县积极性高、工作力度大, 基地发展势头好。各地特别是基地强县培育县都要有危机意识, 切实采取措施,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3.1 进一步明确基地建设重点

一抓核心示范区建设。明确基地建设要求, 科学规划、连片建设, 集中精力抓好万亩核心示范区建设。二抓良种推广应用。通过引进新品种, 在60个县建设30个良种繁育基地, 确保优质、高产新种苗供应, 提高良种覆盖率。三抓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田网、水网、路网、电网配套的高标准农田, 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 推进农业机械化, 加快推广应用适用新型农机具, 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四抓标准化生产。强力推进基地标准化,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五抓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 积极推行产地采后商品化处理, 大力打造农业知名品牌。

3.2 进一步强化标准园创建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规模开展标准园创建活动,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部把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大规模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 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四川有44个单位进入全国首批标准园创建名单, 农业部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创建活动, 明确要求标准园创建要“责任落实到园、标准普及到园、统一服务到园、管理制度到园、标牌树立到园、宣传引导到园、资金整合到园”。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都要建好1至2个标准园, 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效益的大幅提高。

3.3 进一步整合农业投入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需要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 需要整合中央和省、市有关项目, 需要地方财政加大投入。要按照项目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的原则, 将涉农项目打捆使用, 坚持基地建到哪里, 资金项目就安排到哪里。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 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基地建设。

3.4 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党委、政府。按照四川省政府要求, 各地政府要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放到重要位置, 明确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和工作责任, 建立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并把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管理, 重点做好基地规划编制、组织实施、配套政策落实等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的牵头作用, 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搞好协调服务, 确保产业基地建设取得实效。

3.5 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

四川省农业厅将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督查。各市 (州) 要把实施方案制定水平、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实施质量等作为检查督促的重点, 定期检查基地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县 (市、区) 要重点抓好项目实施, 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加强实施过程的检查、督促和指导, 及时交流和总结经验, 确保基地建设任务保质、保量、高效完成。

3.6 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

要广泛宣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 大力营造社会广泛关注、部门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群众真心实干的浓厚氛围。核心示范区要树立标牌, 确定目标任务、技术要点和责任人, 方便农民学习, 接受社会监督。基地内要设置宣传标志和宣传标语。要及时总结基地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加大宣传力度, 特别要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典型的宣传。

四川省政府2010年将命名首批20个产业基地强县, 并作为省级现代农业试点县。这批产业强县将在60个基地强县培育县中产生。各培育县要按照省农业厅下发的基地强县评选标准积极申报, 市 (州) 初评后将符合条件的县报送省厅, 省厅组织专家评审后报省政府审定命名授牌。按照省领导要求, 2012年产业强县命名将在全省范围内产生, 全面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各地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加大工作力度, 注重工作创新, 抓好措施落实, 全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为四川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问题研究 篇5

—— 来自四川的实践

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是新阶段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条件,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联动的现实途径。为此,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推进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一体化,创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土地有序流转机制、财政投入使用机制和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应用机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努力建成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集中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率先突破区。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同步构建新型村庄村落,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片带面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

关键词: 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基地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2013 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的重要内容。[1] 四川是农业农村大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农民为主体,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 3790 万亩,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带,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现代林业产业强县,2012 年全省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达到 3495 亿元,比 2008 年增长 65%。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带动作用明显,2012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001 元,增长14. 2%,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①

一、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作用

加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的重大举措,这一重大举措在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条件,努力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当前我省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阶段,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要发挥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撑性作用,着力建基地、强龙头、连市场、带农户,从整体上进一步夯实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突出市场需求建基地,培育有市场、有效益的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与市场紧密相连的现代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夯实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基础。要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推广加工需要的优良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龙头加工企业“第一车间”,形成优质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要着眼产业化建基地,整体推进农畜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既横向扩大产业规模,又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效益。[2](二)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综合平台,必将有力提高全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布局,突出特色和效益,优化区域布局,连片发展主导产业,以规模树品牌,以规模强优势,以规模增效益。要以基地建设促进标准化生产,实行统分结合的生产组织形式,规范生产行为,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科技支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业的档次和水平。要以基地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完善,围绕基地产业发展集中投入,配套建设路、田、水、电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以基地建设促进集约化经营,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联动的现实途径,促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从我省的现实情况来看,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农村是最广大的地区,农民是最大量的群体。“三农”发展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也必须依靠工业化、城镇化来带动和促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城乡产业互动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基地,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和适度规模养殖,形成与龙头企业加工相配套的原料基地,支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新农村,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三次产业联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同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新型村庄村落民居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既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促进生活方式和社会事业进步,形成农村新型社区,与县城、镇乡构成县域内的城镇村落体系,促进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和城乡共同繁荣。

(四)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②的有效载体,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载体,二十字总要求最终要落脚到农村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进步上。这就要求我们,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以产业发展富农,着力培育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将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效果体现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奔小康上。要以利益联结带农,通过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把农民组织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随着产业发展实现持续增收。要以加大投入强农,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在国民收入分配、公共资源投向和公共事业发展上向“三农”倾斜,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要以改善民生惠农,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切实解决饮水、行路、上学、就医、就业等农村民生难题,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着力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一)把握基地建设的基本方向,扎实推进三化

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基地建设的基本方向。要在推进“三化”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推进布局规模化。产业上规模,才能与大市场相对接、与大龙头相配套。省上根据各地资源特点、气候条件和产业基础,确定了一批现代农业、现代林业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就是对全省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调整,目的是要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规模化优势产业带。在此基础上,各产业基地县各自制定生产基地或园区建设规划,打破土地的乡(镇)、村、组界限,实现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若干规模化的产业集中发展区。在产业基地建设中,要高度重视耕制改革、耕地轮作的问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发展的两、三个主导产业实行轮作,有效避免基地一个季节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其他季节又是分散化的小生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一季“抓粮”,其他季节“抓钱”,建设粮食和

一、两个经济作物轮作的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的粮经复合型产业基地。

二是推进生产标准化。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把各基地县作为工作的重点,着力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要抓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比如,合理确定种植业不同品种连片发展中的农户适度种植规模、畜牧养殖小区中农户适度养殖规模等标准,提出可操作的指导意见,为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提供依据。要抓投入品标准化,结合规模化生产需要,统一供应种子(种苗),提高良种覆盖率;统一供应化肥、农药等农资,强化产品质量安全保证。要抓农业设施标准化,研究大棚、温室、灌溉等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产品分级、包装、储藏等产后处理设施标准,研究畜禽圈舍等养殖设施标准,提出可操作的技术导则,提高农户种养生产设施化水平。要抓生产技术标准化,明确生产、管理、植保、防疫等各环节的技术要求,规范操作流程,抓好技术指导和培训,用技术标准来规范种植、养殖作业的全程行为。要抓产品质量标准化,实行贯穿种养生产全过程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建立健全基地农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推进经营一体化。要按照统筹城乡、三产互动的思路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要以市场牵动一体化,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主导产业,围绕市场效益改进品种品质,着眼市场竞争提升产业档次,重视发挥专业市场、物流中心、城市超市和营销大户等龙头对基地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努力形成市场牵龙头、带基地、连农户、促产业的发展格局。要以龙头带动一体化,集中扶持一批销售收入产业排位靠前、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重点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完善带动机制,增强带动实效;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四川农业产业化知名品牌,依托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要围绕龙头企业加工需求优化基地产品结构,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受控原料基地,促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要以机制联动一体化,发挥专合组织一头联龙头、一头联农户的作用,积极推广“龙头企业 + 专合组织 + 农户”、“专合组织 + 基地 + 农户”、“市场(含超市)+专合组织 + 农户”等模式,推广资阳“六方合作 + 保险”和岳池县三安蔬菜合作社的机制,构建龙头企业、市场与基地、农户之间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参与和受益。

(二)强化基地建设的基础支撑,积极创新四个机制

劳动力、土地、资金和技术,是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性、支撑性要素。要着力在要素的组织、整合和创新上下功夫,激发要素活力,促进要素聚集,不断提高产业基地建设的要素支撑和保障水平。

一是创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农民作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基地建设中最关键的劳动力要素;农户生产组织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中带根本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关键是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把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进产业化经营中,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而找到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子。农民专合组织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统一服务为手段,是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有效组织形式,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专合组织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中的特殊功能,尤其要注意发挥专合组织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发展中“统”的作用,抓好“六个统一”: 统一投入品使用(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统一生产技术,统一疫病防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收储销售。要注意发挥专合组织在专业服务中的市场主体作用,在产业基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二是创新土地有序流转机制。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不流转土地不行,但为转而转、无序乱转更不行。土地流转必须积极稳妥、规范有序进行,既促进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要坚持在完全“自愿”前提下,严格“依法”,充分“有偿”,保证农民成为承包期内土地用益物权的长期受益者和国家增加对农业投入后的收益分享者,给农民带来长久的持续收益。在产业连片规划中,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进行的土地流转,最好首先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进行,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一些种植大户、专业大户或者家庭小农场主。要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财政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的资产等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或业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要注重探索创新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土地保底的收益、土地产出率提高的收益、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业增效的收益和务工就业的收益等多种收益的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期限不宜太长,不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产业确定期限,给农民更大的自主权、收益权和发展权。[3] 三是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机制。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围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创新基地建设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式。一方面,要做加法、抓整合,形成聚集效应。除各种直接补助农民的普惠制资金、有特殊要求的救灾资金外,各级政府安排的涉农资金原则上都要整合,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效益。要大力推进以县为主的整合,各系统、各部门到县的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重点突出、各司其职”的原则,做到打捆使用、重点投放用于基地建设,实行“同炒一盘菜,各报各的账,各记各的功”。另一方面,要做乘法、抓放大,形成杠杆效应。对基地建设中具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建设,可将直接投资、补助转化为公司制项目资本金,并以此为平台,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要加快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财政参股控股的农业担保公司。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补助力度,支持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业担保、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互动机制,化解农业产业经营可能遭遇的自然风险;探索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引导专合组织建立市场风险调节基金,抵御市场风险。四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应用机制。在产业基地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各种农业实用科技成果的集成推广应用,真正把专家试验田的产量变成产业基地的大田产量,把专家的试验产品变成产业基地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和高附加值商品。要围绕构建最新实用科研成果集成应用到产业基地的便捷通道,围绕配套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应用,大力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4]一要抓新品种,建立与基地发展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选择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成熟优良品种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二要抓新技术,以增产、增收、节本、省工为目的,实行良种、良壤、良法、良制配套,推广粮食丰产、标准化种养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三要抓新模式,结合产业基地建设创新耕作制度,推广轮作、间作、套种等多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有机肥力,提高土地生物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要强化示范带动,在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和设施农业建设等方面综合示范,带动高效农业规模化。要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110”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

(三)提升基地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基地建设综合水平效益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形成产业基地建设的增长点和农业产业化的新亮点,提高农业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业生产的设施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产业基地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升灌、排、蓄功能,配套改善路网、电网等,提高基地基础设施综合水平。要围绕开展果园、茶园和菜园等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大力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等现代化农业设施,加快建设与产业规模相适应的产品分级、包装、储藏等产后处理设施,切实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要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在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中,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否则就可能使产业发展的亮点成为环境污染的污点。要充分发挥种植业、林业和养殖业的互补优势,大力发展种养加循环、林养加循环,采用“畜 - 沼 - 菜”、“畜 - 沼 - 果”、“鱼 - 粮 - 菜”等循环经济模式,延长生态链、产业链和增收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合理布局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特别要重视在新农村示范片新型村庄村落建设中,将沼气池建设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相配套,既解决清洁能源问题,又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美化、净化农村居住环境。

三、明确突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着力重点 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是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基础上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更大成效的综合性举措。四川在全省确定了一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其中有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县,有的是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其中不少县同时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与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相比,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内容更丰富,涉及的领域更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工程。要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思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同步构建新型村庄村落,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使示范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窗口、推进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联动的示范、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平台,以片带面加快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具体工作中主要突出以下重点:(一)突出产业发展这个支撑,着力培育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必须把产业发展摆在第一位,作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支撑来抓。新农村示范片的产业发展,不是一般性地抓产业,关键是要以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着力抓好三个问题: 一是产业要上规模。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着力打造和培育区域内主导产业,连片规划,连片建设,实现产业布局的规模化。二是产品要上档次。要与加工配套、与市场对接,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不断改进品种品质,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经济和生态效益好的特色效益农业。三是经营要上水平。要坚持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办法,在建基地、育龙头、深加工、接市场、带农户等环节上下功夫,引导龙头加工企业参与基地建设,以优质原料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使农民从贮运、销售、加工等环节获得更多收益。

(二)突出农房建设这个关键,着力打造风貌优美的新型村庄村落。良好的村落民居,既是新农村的形象和标志,也关系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加快构建新型村落村庄,建设新型民居,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规划要高起点。要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从优化农房规划布局、提升农房建筑风貌塑造上着力,抓紧制定示范片村落布局、村庄规划、户型设计,免费提供户型设计图样供农民选择。二是建设要高标准。要注重借鉴和推广地震灾区农房重建的先进经验,在农房和村落建设中体现田园风光,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特别要注意不要简单搞卷帘门、贴瓷砖。建设的方式,要从各地实际出发,与灾后重建、扶贫移民、产业基地、土地整理等相结合,有的新建,有的改造,有的进行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有的进行村庄村落民居风貌整治,扎实稳妥实施。三是管理要高水平。新农村是建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很大程度上是个管理问题。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的管理,保持清洁、优美的面貌。要以治理环境卫生、容貌秩序为切入点,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活动,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和提升。(三)突出配套设施建设这个基础,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备条件,也是党委、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要平台。要坚持“两个围绕”: 一是围绕产业发展抓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围绕产业发展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新农村示范片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能为建设而建设,要真正落脚到服务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要围绕所培育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抓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使农田、水利、道路等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形成综合效益。二是围绕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抓生活设施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现实、最急需、最盼望的事情入手,抓好交通路网、集中供水、能源电力、广播电视等建设,加快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在村庄村落民居建设的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促进形成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互动。

(四)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目标,着力推进农村改善民生。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民生、让农民过上更好生活。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 一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要围绕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的新型社区,强化县、乡镇公益性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服务网络延伸到村、延伸到农村新型社区,加快建立示范片村级公共服务站点,积极发展农技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就业服务、信息服务和各种社会管理服务等,支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文化、法制、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要围绕农民的民生需要,大力改造完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设备,兴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等生活设施,发展农民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物流配送设施,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农村商业网点,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

(五)突出基层组织这个保障,着力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要选好配强村支书、村主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运用村民自治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推行村务公开,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三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要支持示范片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完善、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产业基地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明确这样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无论是培育产业、扶持企业,还是构建机制、推进工作,都必须坚持、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作用,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全面小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关系问题:(一)准确把握培育产业与致富农民的关系,坚持发展现代农业以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从我省实际情况看,全省多数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比较滞后,在较长时期内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还需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增收致富全面小康目标。因此,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林业和现代畜牧业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等非农产业,在我省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丘陵地区、盆周山区,要主要推行“龙头带动、农民主体”的模式,把农民组织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中,使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我们在基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要将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定位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产业增值。要切实将产业发展的目的定位到带动农民增收上,将产业发展的效果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防止片面追求产业规模而忽视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建设的倾向,坚决防止搞参观好看的典型,使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过程成为我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过程。

(二)准确把握扶持业主与带动农民的关系,坚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以带动农民参与经营和受益为前提。我们强调以农民为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说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不需要扶持龙头企业、引进业主。相反,必须高度重视引进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的关键是扶持什么样的龙头企业、怎样扶持,引进什么样的业主、怎样引进。对龙头企业的财政扶持要将其带动农民参与经营和持续增收作为前提,看它是否与农户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是否具有实际的直接带动效果。如果龙头企业与农户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直接有效地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那就不能简单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引进业主关键是要“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而不是“代替”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更不是与农民形成竞争,把农民挤出传统增收致富的产业。[6]因此,不能以财政资金、优惠政策去引进对农民只有竞争而没有带动的业主。要引进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农户家庭和农民专合组织干不了的关键环节和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比如,引进业主建核心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基地建设,引进业主从事良种繁育、种苗生产等,引进业主与农民股份合作共同建设基地,引进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并与基地形成紧密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三)准确把握规模经营与组织农民的关系,坚持产业规模发展以组织农民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2012 年 12 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着重强调“适度规模经营”。科学研究也表明,因为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灌溉条件、交通条件、种养植品种等因素,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农业生产率随着农户(农场)种养植面积增加反而会有递减的趋势[7]。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但关键是把握好“适度”。特别要看到,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布局,主要是指宏观层面的产业规模,而不是微观层面的户均种植养殖规模或单位种植养殖规模。户均规模要不“贪”大、求“适度”,通过专合组织的统分结合机制,把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组织起来,实现区域内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因此,在建设产业基地推进连片开发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注意以组织农民为基础,创新生产组织方式,特别是不能通过人为地堆大户、赶进度推进土地流转来实现基地“产业规模”。

(四)准确把握政府推动与动员农民的关系,坚持推进工作以调动和发挥农民积极性创造性为动力。无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还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推进,都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引导作用,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增强推进工作的合力。但必须始终坚持把政府的领导推动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把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做到农民自己要干,而不是要他干。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推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建、民事民管”的机制,注意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搞强迫命令、强行推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企业+基地+农户”农业模式探析 篇6

【关键词】连城红心地瓜干;企业+基地+农户;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而在这其中,农业产业化是海西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根据2010年7月的实地调查,总结出连城地瓜干产业的发展也应该走“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产业化道路。

一、模式的基本理论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主导产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农户)”、“中介组织带动型(农产联或农专协+农户)”、“现代农业开发区带动型(开发集团+农户)”。

其中,文中主要讨论的“企业+基地+农户”农业经营模式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这里为大家广泛认同的说法为:其一般被认为是最新的农业产业化形式之一。它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与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体系。企业与生产基地或农户签订产销合同,规定签约双方的责、权、利;企业对基地和农户有明确的扶持政策,提供全过程服务,并保证优先收购, 农户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企业交售优质产品,由企业加工、销售成品。

这种模式在全国各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比较成功的案例包括四川遂宁的高金食品公司、乐山市兰雁食品公司、绵阳市铁骑力士集团、陕西杨凌本香集团、新疆伊犁集团等(李桦、 郑少锋、王博文,2006年)。此模式相对传统农业和其他模式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1)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采购合同,使农户的耕地简接成为企业自身的生产基地可以保证生产原料价格、数量以及质量的稳定,大大减小了原料采购风险,同时避免了原料采购时与其他企业可能存在的恶性竞争,实现了均衡生产、均衡销售缓解了分散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的矛盾,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发展。

(2)对于农户来说,签订合同意味着自家的收成可以以基本稳定的价格保证卖出,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降低了亏本卖出的风险。可以通过加工增值和利润在分配增加收入;企业在基地农户生产过程中垫付的生产资金可以缓解农户扩大种植规模的困难。

(3)从整体产业发展角度,有利于产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为产业链条的延伸提供基础,有利于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的现代化。

(4)在政府看来,这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税源并能够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减少本地青壮年劳动力流失。

“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作为一种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从理论上追本溯源,其形成和发展的内部机理在于它通过新的组织形式和交换关系而使企业和农户合作双方获取并分享规模收益,使双方的利益均有所提高。事实上,对于参与者的利润激励空间正是农业产业化经济绩效的源泉所在,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在这其中,企业是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直接接触者,也是主要利润的创造者;农户是原料的供应者,处于产业链的初始端;基地则是联系二者的中介,通过基地协议的签署,企业和农户形成一定的利益共同体;同时政府和协会等模式外部组织则扮演催化剂和守夜人的角色,从各个方面保证和促进模式的正常发展。由此可见,这模式内外这四者是唇齿相依的,只有四者角色扮演好才能成功的应用此模式,顺利实现连城地瓜干产业化发展。

二、连城地瓜干产业经营模式现状

在龙岩市连城县,经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了连城的红心地瓜干产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状况。

连城县位于福建西北部,由于其独特的土壤条件和历史原因,成为了著名的红心地瓜产地。全县总面积2596平方米,辖7镇10乡240个村(居),总人口33万。其中耕地面积25.4万亩,农业人口29.1万。

2009年,全县地瓜种植面积达11万亩,加工地瓜干可达10万吨,产业产值5.5亿元。截止2010年4月份全县注册登记的地瓜干生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计41户,包括企业17户(公司11户、合伙企业1户、个人独资企业5户)、个体工商户24户。其中年产值300万元以下企业26家,年产值300~1000万元企业9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3家;有经营货物进出口业务权的地瓜干企业2户。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连城县还有未登记在册的地瓜干加工企业和个体户约200户左右。全县26万农民中有一半农民直接从事地瓜产业,全县农民直接从地瓜产业中得的纯收入1.65亿元,其中种植收入7500万元、加工收入5000万元、销售收入400万元,年人均收入 635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15%。

可以说,地瓜产业已经发展为连城县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已形成“三万农户种地瓜,百家企业搞加工,五千农民跑销售,五亿产值富半县”的产业新格局。连城县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

通过调研了解到,连城县地瓜干产业由最初的主要由小规模、不规范的个体户小作坊加工的模式,到现在规模较大、标准化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当地地瓜收购和地瓜干加工中发挥主要作用,基本形成了“通过公司抓销售,加工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模式”(连城农业局,2010),即 “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可以说连城地瓜干产业在产业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09年当地加工地瓜干的个体户小作坊减少了超过三分之二(由初始的多于600户到现在约200户),为“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规范化铺平了道路。

三、连城地瓜干产业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经营模式现状来讲,经过实地调研,发现连城地瓜干产业的“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是极其不完善的。笔者以下从“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中各方的角色角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1.“基地”的角色存在明显的缺位。因此连城地瓜干产业的主要模式只是比较传统的“企业+农户”形式,即当地的地瓜干加工企业和农户是基本完全独立的个体。在走访的连城7家地瓜干加工企业中,除超大和广大两家规模稍大的企业有部分原料地瓜是通过基地采收之外,其他企业的大部分原料皆为通过独立的采购商从农户中采购而得。而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未注册个体加工户的数据显示,在有外购原料需求的26家个体加工户中,18家(占70%)为自身到农户间采购,8家通过收购商采购,没有通过与农户签订采购合同而形成生产基地采购的加工户。同时,了解到通过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来采购地瓜原料的两家企业的大体模式为企业在地瓜种植前与农户签订协议,规定农户种植的地瓜品种和数量,到收获时企业基本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基地生产的地瓜;必要时还会与农户签订保护价(例如,超大公司与农户签订的红心地瓜保护价为0.2元/斤),除此之外,企业对于农户并没有明显的资金指导和技术支持。即在地瓜种植生长期间,企业不会为农户垫付资金,也不会参与农户的种植管理。由于缺乏“基地”这一纽带的联结,企业和农户根本利益不能统一,不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阻碍了其优势的发挥。

2.企业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企业多数起点低、规模小,营销水平低,市场适应能力弱,资深效益不高,辐射作用不大,即使有少数稍具规模的企业,其加工仍然只是局限在闭门造车的状态,与其他企业和农户缺乏有机联系;连城县登记在册的地瓜干加工企业只有41家,其中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3家,多数(26家)企业年产值在300万元以下。同时,连城未登记注册的个体加工户仍然大量存在。二是大量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差,发展后劲不足;笔者经过走访,机械化加工的地瓜干占了全县总量的60%以上。部分企业已经使用热风烘烤、真空低温油炸等高新技术加工机械对地瓜干进行标准化生产。但是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除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外,连城几乎全部个体加工户和部分小企业仍然在使用原始的铁锅,通过直接明火烘烤的生产方式进行地瓜干加工,生产设备极其简陋:在走访的连城四个自然乡36家个体加工户的数据显示,其加工设备价值最高为80000元,最低为1000元,平均仅为23728.57元。另外,大量存在的不规范的个体加工户不仅影响连城地瓜干的质量,而且与正规企业分割原料,使原本就供给不均衡的地瓜原料更加紧缺,限制了正规企业的发展,阻碍了企业带动作用的发挥。

3.农户生产的分散化、行为的复杂性和无序性阻碍模式的正常运营。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户生产极其分散:走访的77家农户每户地瓜种植面积仅为3.09亩,平均年产量15778.83斤。分散化生产的特点:一是生产方式水平低;二是人均产出低。这是由于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到土地上而且亩产量未必会高于基地生产(数据显示连城县农户种植品种为金山630和龙岩7-3品种的红心地瓜品均亩产为5110.4斤,低于超大公司生产基地的同品种红心地瓜亩产量6000斤)。由此造成地瓜生产成本偏高,同时分散买卖地瓜又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分散经营的风险抵御能力相对于有企业依托的基地生产也非常低下。以上因素造成分散化种植的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农户普遍存在的观望心态、盲从心理以及依赖心理阻碍着产业化的发展。从与120家农户的访谈中感受到农户普遍新模式、新技术持观望甚至排斥态度,在临近农户种植某品种或从事某种活动利润较高时会盲目模仿跟从,同时由于对外界市场的缺乏了解,他们十分依赖政府为其引导,缺乏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改变现状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很多企业也有相似的心理)。这些传统的小农心理无疑对于模式的推广是不利的。

4.政府、地瓜干协会等模式外部组织虽注重企业发展,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农户的扶持。近年来连城政府通过以加工连城红心地瓜干为主的食品加工园区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1999年发起成立的地瓜干协会也已发展至32个团体(企业)会员和229名个人会员,有力的推动了连城地瓜干加工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但是对于农户却先有相关扶持的政策,導致农户生产所获收益过于依赖自然条件,波动极大,农户生产积极性无法提高:经过走访调查,由于暴雨洪涝灾害连城县早地瓜亩产量平均减产三成左右,大量农户亏本种植;另外,也没有相关政策法规去保证基地协议合同的落实,使即使存在合作关系的企业和农户利益关系也过于松散;地瓜干协会的组织结构也非常松散,功能仅仅局限于规模化的企业之间,对于农户生产也没有相关的帮助。同时缺乏专门的农户组织,农户的利益难以得到确实的保障。

四、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企业、基地、农户以及政府和协会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才能顺利推动模式的实现和顺利运营,加快实现产业化进程。

(1)要加快和完善生产基地的建设

结合连城地瓜产业的实际情况,由于农户的独立生产观念根深蒂固、企业劳动力的限制、位处山区耕地布局零散等原因,生产基地的来源应该主要是由地瓜干加工企业与多家农户在地瓜种植时提前签订购销合同,使参与农户转变为企业的生产基地,由农户自身耕种,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来建设。期间要建设多种制度,包括合同产销制度、保护价格制度、风险基金制度等等。合同应规定农户向企业交售产品的数量、质量、规格、交货时间和地点,企业按合同规定收购农户的签约产品、应当提供的服务和应当支付的价格,还应规定履行约束和违约罚则。要确定的保护价格的基准是完全成本+ 平均利润(此标准应该按照企业和农户普遍认同的地瓜种植成本和利润数据),以保证抵偿生产者成本和最低盈利。如此使基地真正成为联系企业和农户的纽带,使其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

(2)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竞争力,强化带动作用

一方面,企业要积极进行地瓜干产品的科研创新,淘汰落后技术,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对地瓜进行深精加工,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规范企业用人、基地等企业制度,严格按照《连城红心地瓜干》福建省地方标准综合体(2001年)和《甘薯干》国家行业标准(2004年),进行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名誉;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连城红心地瓜干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基地农户的关系:企业要认识到自身利益与农户利益的一致性,也应该发挥其资金、技术和信息优势,在签订的基地合同中应包括在农户种植地瓜时,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产销信息支持。合同一经签订,应当严格履行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条件的规模企业(如超大和连城红心地瓜干集团公司等)可以设立风险基金,保障农户的利润,提高其生产积极性。

(3)作为农户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生产率并要严格遵守合同制度

地瓜种植户要积极学习地瓜种植的新技术,采用合适品种,主动获取产销信息,提高对外部市场的理解力;小规模、不规范的个体加工户要积极探索自身出路,不要因循守旧,将自身局限于落后生产方式加工地瓜干中;或积极融资,合作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加工地瓜干的竞争力;或放弃落后生产方式,利于自身技术优势寻求企业内的技术工作;或专心从事地瓜种植。同时,农户也要认清自身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积极寻求基地生产合作,严格履行基地合同,不要因贪图眼前利益而随意违约。

(4)政府和地瓜干协会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

政府要正确定位其应有职能,强化政府协调作用。政府不要置身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与民争利,而应摆正位置当好服务者,政府服务应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发布地瓜干市场信息;二是制订落实模式正常运营的相关政策;三是用法律、法规宏观指导与管理地瓜干产业化生产和管理; 四是组织技术培训、指导、示范及协调人才流动和提供优良品种;五是搞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等。而早已成立的红心地瓜干协会应该组织加强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经验交流,在解决涉及多个企业的产业问题时积极发挥自身协调、沟通、服务和指导作用。而专门的为代表农户利益农户合作组织的成立也应该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诉,本文讨论了“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在连城地瓜干产业的发展和问题以及对策,解决了企业、基地、农户和政府以及产业协会应该发挥的作用的问题,但是由于资料所限的等客观原因以及从短期发展的视角,对于农户合作组织成立的实际可行性、对连城地瓜干产业化的意义等方面的问题未加以深入探讨,但这也是产业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理论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王厚俊.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7)

[2]梁荣.农业产业化的顺应和推进[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9)

[3]张海燕.“龙头+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问题及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7(3)

[4]李汉才,门素梅.试论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的构建[J].农村经济.2009(9)

[5]方孟贤.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J].安徽农业.2001(4)

农业产业化基地 篇7

问:广安市列为四川省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试点市后,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一是全市已改造和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4万hm2,超目标任务24.2%。二是优化粮经结构,粮食播面达36万hm2,经济作物播面达19.07万hm2。三是在经营方式上,由传统分户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发展;在组织方式上,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68个、专业合作社1 345个,农业开发业主3 200个,联结农户48.8万户,带动率达46.9%。四是坚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与新村建设相结合,全市新改扩建农民新村(聚居点)447个,新农村综合体试点6个;实施“五改三建”3.1万户,惠及农民37万人;坚持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建成环线公路、村级公路912.1km,便民路1 014.5km,农村排灌渠系1 350km,蓄水池8 700口,农村基础条件实现大改观。五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11亿元,同比增长15.2%;粮食总产达到202.06万t,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2011年基地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达7 209元,高出全市农民平均水平696元。

问: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广安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一是高端规划引领。聘请专家教授,高标准编制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主导产业、年度发展和区市县发展规划。突出高起点定位,立足比较优势,着眼长远发展,坚持做到资源充分利用、产业特色明显。突出全域性覆盖,打破行政区划,对现代农业产业因地制宜进行功能分区,形成以渠江、嘉陵江、大洪河流域,沿华蓥山及境内四条高速公路为重点的七大现代产业发展核心区,规划区涉及乡镇58个、农户33万户、农民117万人。

二是连片整体推进。突出产业发展的适宜性区域,加强各区市县产业发展布局的沟通衔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成片、无缝衔接,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集中连片发展。突出基地建设的大规模连片,以建设万亩核心示范区为重点,每个产业基地建设工期必须控制在1年以内,建设面积必须达到万亩以上。全面开展以“千斤粮万元钱”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粮油产业基地建设,探索突破丘陵地区传统农业区域粮增产、钱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已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2.04亿元投入“千斤粮万元钱”工程,完成土地调形8 000hm2,新建、改建公路55km,新修机耕路86km,新建渠系120km,开工建设山坪塘和蓄水池830口。

三是现代标准提升。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突出抓好田网、路网、水网“三网”配套。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严格执行“四有”、“五统一”,即:有牌子、有田间生产档案、有生产技术标准、有专人指导;统一育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品牌销售,实现了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专项行动,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按照统一品牌、包装、质量标准、监督管理及分别注明产地和经销企业的原则,以一主多副、使用许可的方式打造新品牌,加快了农产品品牌化进程。

四是产业联动循环。推行合理间作模式,解决了农民当期增收与果园长期发展的矛盾。推行生态循环模式,果园(林地)综合利用面积达4.1万hm2,林(果)下养殖畜禽达200万只。推行产业联动模式,催生了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发展。

五是市场开拓助推。坚持产地市场、园区市场、销售专区“三轮驱动”,建成产地市场22个、批发市场3个、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6个。与200多名重庆批发商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在重庆盘溪农贸市场建立了广安蔬菜和柑桔销售窗口;在西安、昆明等地设立柑桔促销窗口,在互联网上建成脐橙、食用菌等专销网站,为农产品流通搭建了营销平台。培育蔬菜出口企业3家,其产品主要销往香港、韩国、日本等。

问:为了巩固所取得的成绩,广安市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答:今后,我们将以整体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优质高效产业联动示范市、生态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四个示范市为目标,全面加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步伐。

一是以广安区河西、河东两大龙安柚发展片区,岳池、武胜蔬菜发展片区,邻水县脐橙发展片区和华蓥市梨业、葡萄发展片区为重点,以“千斤粮万元钱”工程为抓手,集中成片,整体推进,到2015年,全市建成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5个5.33万hm2,高标准粮经产业基地2万hm2,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达到18.87万hm2,林业产业基地18.53万hm2。

二是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质量;加大优质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全面组装配套生产管理关键技术,确保新品种和关键实用技术全覆盖。到2015年,全市建成“三网”配套面积6.67万hm2,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33万hm2,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0.67万hm2。

三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大宗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制种基地和柑桔母本园、品比园。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物流中心、标准化农贸市场,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培育引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产出效益。

四是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种养加(销)、林养加(销)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三大循环经济模式。2012年,建成种养加(销)、林养加(销)循环模式产业基地1.33万hm2,沼液综合利用面积达到2万hm2。到2015年,力争全市循环农业发展到6万hm2。

农业产业化基地 篇8

2008 年11-12 月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在全国各地开展了提前返乡流动人口摸底调查, 并对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6 个流出人口大省 (市) 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截至2008 年12 月20 日, 全国提前返乡流动人口1 361. 8 万人, 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9 %左右。①“农民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 对中国城乡之间出现的大规模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总称, 他们户籍在农村, 并在城市从事非农经济活动。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 学术界也对这个群体给予了较多关注。②2008年末, 农民工返乡潮的出现, 再一次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从教育的外部规律看, 返乡农民工培训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 明确提出要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当今世界金融危机波及面广, 外向型企业遭遇直接影响, 农民工返乡回流不断加剧。2008年底温总理指出:“尤其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就业, 这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 采取技能培训, 加强劳务输出等办法引导农民合理流动”。农民工返乡回流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反映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农民工人力资源之间的不适应问题。③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需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因此, 做好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和创业已经成为事关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全局问题。

从教育的内部规律看, 职业教育理论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都有待创新。早在1986年, 中央就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新体系。但直至今日, 面向农民和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仍然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制度体系和施教体系。

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 立足示范区独特的教育资源和科技产业环境, 积极探索能够打破区内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的边界、沟通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利益, 把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区域内教育优势有机结合, 通过资源整合, 构建一个集合高校、职业院校、企业、产业示范基地连动的多层次、多类型、长效化的基地模式, 形成政府-组织-农民相联系、学校-企业-基地相贯通的从课堂到产业的大培训基地, 是对职业教育体制和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对创新农民工培训模式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农民工培训现存模式评述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 对农民工的关注逐步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研究领域的新课题。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目标的提出, 农民培训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更为丰富。前期的关于农民工培训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民工教育需求分析和农民工培训对策建议等。在理论层次上, 尚未形成突出的研究成果和系统的理论观点, 在许多方面常滞后于实践的探索与发展。

在实践上, 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诸多新模式和新举措, 如“四免一补” (免收培训费、职业介绍费、技能鉴定费和单程交通费, 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等) 扶持政策, “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等培训项目。概括来讲, 不外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企业主导型——订单加定向式培训模式;非盈利组织主导型。

以政府主导的补偿教育模式是政府将农民工培训纳入公共教育体系, 运用国家现有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工的培训需求, 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这种模式为农民工提供了低费用的教育平台, 易为农民工所接受, 有利于调动其培训积极性。但是由于城乡分割、地区分治和财政分灶, 以及部门间职能交叉、协调沟通不够, 政府主导的补偿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财政困难、效率低下等一系列“政府失灵”问题。

企业主导的订单加定向式教育模式, 优点是以就业为导向, 教育行政部门与职成学校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培训, 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稳定性。其缺点:培训目标注重企业的需求, 但对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生活的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欠缺, 导致大批农民工生活在城市边缘。

非盈利组织主导模式其进步意义在于, 在政府及营利性企业不能或不愿提供农民工培训的情况下, 它作为一个以扶贫、促进弱势人群就业为目标的非营利组织成为农民工培训的供给主体。但这种非营利组织活力不足, 规模不大。

这些实践探索, 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由于缺乏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规律性研究, 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共性的问题:大多数实践模式仅仅局限在经验和案例层面, 缺乏推广性;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高, 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团体、学校, 尤其是农民工的积极性;未能产生满足农民工志愿需要的、体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规律的模式和方法。

三、研究问题与假设命题

1.返乡农民工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 具有何种明显的特征, 并且这种特征是否直接影响这个群体的教育培训过程?

返乡农民工群体最明显特征是具有在城市和农村生活的经历, 在其外出务工的过程中, 掌握了一定得文化基础和从业经验, 从而能够顺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2.返乡农民工与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工在职业技能培训上有何差异?

对于这个问题, 本文的假设是:

返乡农民工培训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职业技能培训, 必须考虑返乡农民工群体内部的类型划分。返乡农民工群体的一部分会在接受培训后继续进入城市工作, 一部分会选择回乡创业, 另外一部分会从事农业生产。显然, 对于不同需求层次的返乡农民工, 培训内容与培训组织形式不能趋同。

3.现有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已经形式多样, 为什么还要选择新的模式?

对于这个问题, 本文的假设是:

国家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特殊的地域位置以及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提供返乡农民工培训的平台, 区内的教育资源能够进行整合, 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应该得到拓展。因此, 本文的假设可以综合为, 返乡农民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其接受技能培训提供的条件, 但群体内部对于培训的需求又存在差别, 需区别对待。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能够满足返乡农民工培训的需求, 同时拓展示范区的职能。

需要指出的是, 本文并不认为返乡农民工基地化培训模式有着普适性, 根据各地域的不同情况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特殊情况, 各地在探索返乡农民工培训的模式上应因地制宜。

四、核心概念与分析模型

(一) 核心概念

1.农民工与返乡农民工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新词汇,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它是指户籍身份是农民、有承包土地, 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返乡农民工有一般意义上的概念, 即由于个人及家庭因素、社会经济及产业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 从非农产业或城市 (镇) 返回到农村的劳动力的总称。当今时期, 特指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因经济因素影响, 失业或暂时离业而从城市 (镇) 返回乡土的农民工。

2.基地化及基地化培训模式

即力图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 通过体制或机制的创新, 使区域的教育培训资源、技术资源、产业优势得以整合和集约, 集中、高效地实现对农民工多层次、多类型职业技能培训, 并能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职业教育规律有机结合, 形成特定的运行机制、投入保障机制以及就业指导等公共服务体系。它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形态, 具有开放性、组织性、集约性和高效性。

基地化培训模式是建立在“基地化”的基础之上的, 以“基地”为载体的, 能够创新职业技能培训形式, 延伸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满足农民工 (或返乡农民工) 多样化职业技能需求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新体系和新机制。为中西部农民提供融技能培训与产业化实训于一体的新“学校”。

我们设想将返乡农民工培训问题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发展结合起来, 寻求利用示范区的教育资源、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化企业优势以及政策优势, 构建资源整合、集约化、高水平、融创业培训与技能培养于一体的面向农民工多层次、多类型的技能培训新模式。

(二) 分析模型

根据以上对研究问题和假设的分析, 本文建立如下分析模型 (见图1) :

注:→指前者推进后者的发生

1.返乡农民工培训的背景研究

重点研究当前农民工返乡的社会背景, 影响因素及政策环境等。通过背景研究, 准确把握返乡农民工培训的社会经济背景, 客观认识返乡农民工培训问题的迫切性。

2.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研究

针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社会状况, 选择典型样本对农民、农民工、返乡农民工进行需求调研, 研究其职业需求、创业需求及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特征, 为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技能规范和运行管理模式建立提供依据。

3.返乡农民工培训实践的现状分析

现状研究应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调研农民工的基本状况, 把农民工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背景中;二是调研新时期农民工培训的需求状况, 包括从业结构、教育需求结构等;三是研究整个社会实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基本成效和问题, 以期为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新模式打下基础。

4.农民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

把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和教育的潜在功能有效结合起来, 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大平台, 构建一个体系完整、职责清晰、绩效显著的能够满足农民工多层次、多类型职业技能培训需要的产学一体的基地化培训模式。对示范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培训资源、产业示范资源进行分析评价, 提出资源整合和功能拓展的思路和技术路线。对基地化培训模式的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保障体系、服务组织等建设原则, 培训模式的创新, 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创新,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绩效评价方式等进行研究。

五、预期结果

本文的预期结果是将返乡农民工培训问题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发展结合起来, 寻求利用示范区的教育资源、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化企业优势以及政策优势, 构建资源整合、集约化、高水平、融创业培训与技能培养于一体的面向农民工多层次、多类型的技能培训新模式。这里涉及两个核心问题:

1.教育资源如何整合?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示范区内教育机构具有产学研结合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农林高校的学科结构以应用研究型为主, 这种学科属性上的特殊性本身就决定了农林高校与农业发展具有更为紧密的结合关系, 并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④所以, 示范区内教育资源可以较为便捷的转化为实用技术。但面对不同层次农民工以及他们不同的培训需求, 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即通过组织和协调, 把示范区内个教育机构内部彼此相关却又彼此分离的职能融合到一个为农民工培训的系统中, 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教育资源的整合, 不会在各教育机构中自动完成, 需要中介机构参与。为此, 专门设立“返乡农民工培训委员会”, 作为管理机构而不是教育实体进行组织协调。

2.培训功能如何发挥?

返乡农民工培训能否顺利开展, 需要相关体制保障。管理体制上, 完善地方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组织领导, 统筹规划, 明确责任, 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 建立政府牵头、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投入机制上, 政府设立专项基金, 支持培训基地建设, 完善多种形式的培训补贴政策;学历认证机制上, 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积极开发单项职业能力标准, 开展单项职业能力鉴定, 免费发放相应的单向能力证书, 并与资格证书衔接贯通, 推动农民工培训上水平、上档次。试行农民工培训学位制度, 提升农民工的学历水平。

注释

1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提前返乡流动人口调查报告[J].人口研究, 2009, (2) :1-3.

2占少华.“农民工贫困:分析模型与反贫困实践”, p1.参见黄平, 杜铭那克主编《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11.

3蔡玲.发展经济学视野中的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EB∕OL]. (2009-02-20) [2009-3-12].http://rdi.cass.cn/show_News.asp?id=27131.

浅析中职农业基地建设 篇9

一、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一)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基地是农科专业学习者实习实训的必要场所

实践出真知, 良好的基地建成后, 可以改变黑板上种植, 教室里养殖的教学模式, 凡能通过事物、实训在基地进行的, 均在基地进行, 使学生对农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亲身体验中习得, 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他们的继续深造和创业打造了扎实的功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 使他们成为科技致富的领头羊。

(二)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基地是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与农业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教育基地

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状况看, 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少且水平低, 由于我国长期奉行国家工业化战略, 资源配置偏向城市, 我国农村的正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当落后。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成年人平均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年限最高的是挪威, 成年人平均接受教育12. 6年, 相当于大学一年级的水平。中国成年人平均接受教育7. 5年, 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 世界排名第105位, 农村受教育年限更低。据2002年国家统计局总队对全国13万多农村劳动力进行抽样调查显示, 近百分之八十的农村劳动力没有特殊技能, 这正是农村劳动力难以接受现代化农业科技知识, 生产方式难以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 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 农村经济发展不快, 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缘由, 各地大力发展中等职业农业基地建设, 把农业基地建成在国内乃至世界农业领域较先进的生产生态模式, 采取接纳广大农业生产者, 管理者参观学习, 短期培训等方式, 对其进行直接引导, 使之尽快转变落后生产观念, 掌握一技之长。可见, 高质量的中等农业基地是农业操作者不断充电的重要场所。

(三)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基地建设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需要

教育质量的好坏, 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就必须有一支理论扎实, 科研和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 而良好的实训基地就是训练这支队伍不可或缺的练兵场

(四)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基地建设是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

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在校、在家参与农业劳动的机会都很少, 尤其是一些远离农村生活的城市青少年, 通过一次或多次到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基地参观, 学习和参与农业生产劳动, 充分享受田园耕作乐趣, 体会果蔬栽培与采收的喜悦, 体验与白兔、家禽同履花丛草地的美妙。这种以农业产业为主题, 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方式, 使学生既获得了农业科学知识, 又锻炼了操作能力。同时, 培养了他们对“三农”的感情, 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基地建设的发展途径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基地建设不仅是教研教学的需要, 也是全面提高实用性农业人才的需要, 更是增强示范作用, 服务农村经济的需要。为了切实发展好中等职业农业基地建设, 可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基地建设需要政府高度重视

优良的高职教育基地, 在农业生产领域起着示范辐射作用, 但其数量少且远离农业生产落后的农村, 发挥的效力是有限的。发展好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基地建设, 恰好可搞好示范农业与落后农业的对接。但校方本身财力, 物力有限, 要使基地建设成为可能, 政府不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法规, 还应加大财政的投入。通过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设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转向建设资金, 支持农业职业院校建设农业基地; 各县市区政府必须根据本地区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求, 制定出可行性的发展规划, 除在教育资金方面的倾斜外, 还应在低息贷款、土地划拨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 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基地建设需要多方配合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共同目标,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 主要通过农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生产、推广部门提供资金, 农村职业院校提供教师培训和学生实习场所, 提供兼职教师和更新教学观念, 而且还弥补了校办条件下难以跟上科技步伐的局限, 等于拓展了实训基地的范畴; 同时还可通过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 获得行业专家的指导, 先进生产模式、生产经验的借鉴, 为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基地建设不断输送能量, 使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 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基地建设需要校方本身高度认识与资本积累

政府与多方支持的大好形势下, 若没有校方主管方面的真抓实干与不懈努力也是枉然。就校方本身而言, 第一, 校领导班子应高度认识农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 采取多方筹措资金, 本身资金积累等措施加大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 采取承包、入股、吸引外界投资等一系列措施, 不断促进和完善基地的发展。第二, 要制定严格的农业基地管理制度, 成立生产实习管理部门, 专业负责基地生产的规划、教学实习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工作。第三, 要落实“责权利”, 生产情况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挂钩, 科研效果与评优晋级等联系, 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摘要:现今发展好中职农科专业, 进行农业基地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基地可为学生实训、教师科研、中小学科普教育提供一个平台, 多方位筹措发展是很好的解决途径。

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途径 篇10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 要坚持工业主导、产区主体、科研主力的原则, 有稳定的种植主体, 能为广大烟农、企业员工、工业企业提供完善的设施设备, 能够突显烟叶特色, 具有优质烟叶原料保障能力, 围绕这个目标, 在落实基地单元建设过程中, 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突出基地单元烟叶特色

特色烟叶是指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质量风格, 能够在卷烟配方中发挥独特作用的烟叶, 是构建中国烟叶原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积极发展特色优质烟叶, 是夯实中式卷烟原料基础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的竞争中, 竞争力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品牌上。品牌不仅仅是一个标志, 而且是产品的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的可靠程度的综合指标;尤其对于烟草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来说, 品牌更是竞争力的灵魂。如何做出品牌、做大品牌、做强品牌, 对于增强我国烟草行业品牌竞争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 彰显基地单元烟叶特色, 要以区域特色生态为基础, 针对不同烟区的生态特性, 有针对性地搞好特色区域定位。找准区域定位, 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烟区生产资源, 维护和保持烟叶特色, 制订单元产区的整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规划, 是开发特色烟叶的重要前提。在进行区域定位时, 要根据烟区实际情况, 进行相应分区。确定特色烟叶核心区和辐射区, 以核心区为中心, 向四周扩散[1]。做好品质区划, 重点研究品质与环境、品种的关系, 品质与风格特点的表征评价和不同风格特色烟叶的形成机理和调制技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科学规划, 科学划分最适宜区、适宜区、不适宜区, 按照优化布局的原则, 严格按规划布局组织生产。

2 加强基地单元烟站建设

结合“优秀烟叶收购站创建”活动, 从烟站规划、建设布局、管理制度、人力资源、财务、基础设施、信息化系统管理入手。首先, 完善烟站基地设施, 解决“住下去”的问题。按照办公区、生活区、收购区、服务区、辅助区的布局思路, 合理安排基础设施, 建议为烟站职工、工厂派驻的人员提供必要农业基础科学

的生活设施, 如洗衣机、热水器、电脑等, 解决烟站职工吃、住的后顾之忧, 营造和谐的气氛;其次, 合理规划烟站人员结构, 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技术人员、安全人员、保管人员、微机操作人员配置齐全;再者, 健全规章制度, 包括烟叶生产业务流程和收购流程[3]。合理的财务预算、薪酬分配制度, 规范的烟叶生产操作, 严格的烟叶质量控制程序, 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 构建完善的烟站管理体制;最后,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提供烟农的培训、学习、阅读、休息、咨询场所, 搭建方便、快捷的信息反馈渠道, 共筑烟农与烟厂之间友谊的桥梁。

3 完善基地单元生产基础设施

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 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系统性不够、宏观政策背景的分析不够透彻、内容不全面等因素制约基地单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步伐。加快完善基地单元生产基地设施建设, 要按照国家局“卷烟上水平”战略任务以及“532”和“461”品牌发展目标, 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 统筹“三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带动和促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突出体现“环境友好, 资源节约“两型社会的建设主题。围绕“一基四化”的基本要求, 整体规划, 系统布局, 高水平推进“八大基础工程”和“三大体系”建设, 根据自然条件、宜烟耕地资源和发展潜力, 优化生产布局, 提高烟叶种植集中度的原则和现有设施情况, 综合划定建设基本烟田[4];以基地单元基本烟田面积与烟叶种植状况, 旱土严格采取3年轮作、水田2年轮作的方式, 制订保障基地单元轮作制度;根据基地单元水源条件和降水特征, 因地制宜, 完善提高已建工程, 高水平设计新建工程, 全面实现达标配套, 确保旱能灌、涝能排的烟水体系;在基本烟田范围内, 建成以乡村道路为联结, 田间机耕路为网络, 方便农机通行、作业的标准, 建设烟路网络;坚持合理布局、以烟为主、高效利用的原则, 满足“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的要求, 科学规划建设育苗设施;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群组设计、并排建设的原则, 满足“统一烘烤、专业服务”的要求, 科学规划, 精心设计建设密集烤房群和烘烤工场;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以烟为主、合作经营的原则, 合理配置农机具, 提高农机配置效率和作业效率;坚持以烟为主、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实效原则, 整合气象等部门资源, 固定作业点和流动作业点相结合, 全面构建覆盖雹区基本烟田防雹减灾体系;遵循“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环境良好、管理高效”的原则, 加强资源整合, 配套基础设施, 完善信息手段, 加强烟站基础设施建设[5]。

4 引导基地单元烟农自建合作社

烟农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兴办烟农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减少烟农生产成本, 增加社员收入, 促进烟农增收致富。实施标准化生产, 保障烟叶质量安全, 提高烟叶品质, 使烟农获得更好的效益, 享受更广泛、优质的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 更直接有效地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烟农自建烟农合作社, 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需要, 也是历史发展的需要。通过组建烟农合作社, 可以实现肥料、农药、农机等生产资料的统一采购, 发挥采购数量大的优势, 压低价格, 节省费用, 减少成本;提供统一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和运输专业化服务, 节约成本。利用大棚育苗工场种植无公害蔬菜、麒麟瓜, 利用烘烤工场培育蘑菇等, 发挥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 (商标、产地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等) , 也可以巩固以烟叶种植为主的耕作制度, 实现烟草行业的持续发展目标。但是, 也要注意2个问题, 一是新建成的合作社是否坚持普惠制、广受益的原则;二是对烟叶生产计划资源及行业投入的可经营性资产掌控度[6]。烟草公司能否确保烟叶生产计划资源较好地在合作社落实, 可经营性资产会不会因为社员的退社而流失, 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

5 加强基地单元工商合作管理

工业企业紧紧围绕“烟叶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定区域、定品种、定规模、定特色”这一中心任务和控制手段与商业企业紧密联系, 参与烟叶原料质量的全程控制与管理, 实现卷烟品牌与烟叶品牌的完美对接;商业企业 (地市级烟草公司) 根据工业企业卷烟品牌原料质量特色需求, 根据辖区内实际情况将烟叶风格特色、生态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区域划分为烟叶生产、收购、调拨的基本单位 (原则上每个单元规模为1 133.33 hm2、2 500 t左右) , 制订一个生产技术方案, 执行一套业务流程和标准, 服务一家卷烟工业企业, 实现品牌导向型基地与单元区划建设的完美对接;技术依托单位则要充分发挥主力作用, 根据重点骨干品牌原料需求、产区生态特点和烟叶质量风格, 开展技术研究、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强化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技术的落实, 提高烟叶生产科技含量。工业、商业、科研三方要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建立基地单元建设工作制度、工作规范、质量控制与追踪体系、考核评价与政策保障体系等, 构建合作平台。

摘要:总结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的途径, 以期提高烟草农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烟草,农业基地,建设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华锋, 邓正平, 曾维爱.谈郴州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213-214, 216.

[2]闫铁军, 吴风光, 毛福利, 等.襄樊烟区土壤养分状况的综合评价[J].华北农学报, 2010, 25 (B12) :200-203.

[3]杨旭亮, 李焕, 孟庆宏, 等.对现代农业经济形势下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 2004, 25 (3) :8-10.

[4]姜福东, 陈德鑫.我国丘陵烟区烟草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2) :97-99.

[5]张健.贵州省黔西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10.

上一篇:古典舞的形象思维下一篇:地面管道的铺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