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2023-03-22

第一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现代农业示范桑园建设

云南省现代农业园项目申报书

项 目

名 称:双柏县2.3万亩标准化高产优质高

效现代农业桑园建设

项目申报单位:双柏县农业局

申 报 日 期:2011年4月11日

一、现代农业示范园基本情况

(一)名称

双柏县2.3万亩标准化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桑园建设

(二)现代农业桑园发展情况

2010年底,全县实有桑园面积10835.4亩(其中含去冬今春新栽桑园2415.4亩),全年桑园投产面积2320亩,占桑园总面积的27.6%。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6个乡镇栽桑,5个乡镇养蚕,47个村委会、311个村民小组、2337户栽桑,养蚕户349户,饲养蚕种1420张,产鲜茧51吨,分别与2009年同期相比,饲养蚕种减130张,减8.4%,产茧量增5.3吨,增11.6%,单张产茧35.9公斤。2007年引进双柏县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带动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该企业已成为楚雄州农业龙头企业。

(三)现代农业桑园经济发展情况

实施优惠扶持专业村、重点户、丰产示范园、小蚕共育室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药俱,加大养蚕技术的指导、老桑园的低产改造和蚕桑生产的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桑蚕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蚕桑产值产值148.2万元,比上年增50.7万元,增52%,单张产值1043.62元,综合平均价为29.06元,比全州平均价34.49元/公斤低3.43元,低10.6%,比去年增7.74元,户均收入达4246.26元。小蚕共育率达65.1%。全年蚕农养蚕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1000—3000元

的有76户,3000—5000元的有154户,5000—10000元的有94户,10000元以上的有25户。实现了全年蚕茧增产,均价创历史新高,产业增收。

二、现代农业桑园的优势与特色

(一)区域优势

双柏县地处滇中高原中部,楚雄州南端,哀牢山脉以东,金沙江水系与红河水系分水岭之南侧,东经101°03′~ 102°02′;北纬24°15′~24°55′之间,东邻玉溪市的易门、峨山;南与玉溪市的新平县接壤;西与思茅地区的镇沅、景东交界;北与楚雄市相接,东北与禄丰县相连。东西长94.7公里,国土总面积4045平方公里,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县,辖5镇3乡,共84个村(居)委会,1546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县总人口有15.8万人,总户数为4.2万户,其中农业人口14.01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口9.04万个,占农业人口的65﹪,人口自然增长率6.52‰。有彝、汉、白、苗、回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47万人,占48%。全县有耕地面积182750亩,其中:水田79 688亩,占43﹪,旱地98405亩,占53﹪,人均占有耕地2.31亩。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高山头上豆类青,河谷地区栽种忙”的立体气候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4﹪,现有林地面积55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200多万立方米。年均相对湿度

73﹪,无霜期275天。县人民政府驻地妥甸,海拔1964米,距离州府楚雄58公里。双柏县历史悠久,素有“绿海明珠、水能之乡、畜牧王国、虎笙乐园、滇中秘境”、“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之美誉。

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5713.2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8公斤。全县生产总值达13.4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13366万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1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83元和13732元。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自然条件较适宜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蚕桑产业。发展蚕桑的有利条件:

1、市场前景好。蚕桑是一项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对蚕茧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对我们贫困地区来说又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之国家为推进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对蚕桑的扶持力度,这些情况对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2、产业优势明显。我县劳动力成本较低,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好。通过几年的发展,蚕桑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蚕桑生产成为部分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3、扶持政策好。我县的部分乡镇把蚕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县委政府把蚕桑产业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

业之一来培植,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大了投资力度,因此蚕桑产业在当前和今后,必然是群众增收致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4、宜桑土地资源丰富。我县有大量耕地适宜栽桑,光热资源丰富,土地集中连片,灌溉水源充沛,发展蚕桑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条件,为扩大蚕桑生产提供了条件。

5、有龙头企业带动。即双柏县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扶持带动产业发展。

6、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经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我县早在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知州彭祖贻就倡导民众种桑养蚕。1982年,我县从浙江引进湖桑品种在双坝茶厂试种成功后,并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最低海拔1200米(绿汁江边),最高海拔2200米(白竹山双坝茶厂)均有栽桑养蚕的历史。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群众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经验。

(二)规划情况

全县适宜发展桑园的乡镇有妥甸镇、大庄镇、法裱镇、鄂嘉镇和安龙堡乡等5个乡镇40多个村委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部分蚕桑“专业村、重点户、丰产示范园”。

(三)规模化生产情况

目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实有桑园面积10835.4亩,桑园初具规模,每年在于2000—5000亩的发展速度递

增,公司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即“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正在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四)农业基础设施状况

目前全县实有桑园面积10835.4亩(其中含去冬今春新栽桑园2415.4亩),6个乡镇栽桑,5个乡镇养蚕,47个村委会、311个村民小组、2337户栽桑,养蚕户349户。有收烘点2个,面积约450平方米,73-1烘茧设备两台,有小蚕共育点10间,400平方米,有大蚕室400间,面积约12000平方米,桑园灌溉率达10%左右,有省力化蚕台800套,纸板方格簇约12万片。

积极抓好全县蚕桑生产的专业村、重点户、丰产示范园和小蚕共育室的建设,为我县的蚕桑生产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州列的蚕桑专业村1个(三岔河村民小组)和重点户2户(何正富、李贵春)建设;县级培植的蚕桑专业村6个(波西场、小平掌、石板山、独家村、妈至底、新街村民小组),重点户35户,丰产示范园1个(梅子箐村民小组),小蚕共育室10个。通过抓重点、抓示范、抓样板,进一步促进了全县蚕桑产业发展。

(五)科技推广情况

县级设有茶桑站,乡镇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同时各乡镇有1—2技术人员专人负责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推广等

工作,科技网络健全,能指导好茶叶生产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等推广工作,科技推广率达100%,指导率达100%。

(六)农业机械化情况

部分桑园灌溉基本实现了机械提灌,少量桑园的中耕管理开展农业机械耕作,在桑园病虫害防控和蚕病防控过程部分桑农使用机动喷雾器。

(七)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全县实有桑园面积10835.4亩(其中含去冬今春新栽桑园2415.4亩),6个乡镇栽桑,5个乡镇养蚕,47个村委会、311个村民小组、2337户栽桑,养蚕户349户。有收烘点2个,面积约450平方米,73-1烘茧设备两台,有小蚕共育点10间,400平方米,有大蚕室400间,面积约12000平方米,桑园灌溉率达10%左右,有省力化蚕台800套,纸板方格簇约12万片。

(八)质量安全情况

蚕桑是一项健康、绿色、环保、无污染的产业,产品质量安全比较高,在生产过程中不能收到任何污染,否则将影响产业发展。

(九)体制机制创新情况

1、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即双柏县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

2、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生产格局。

3、县人民政府自2008年起出台扶持政策和激励政策,进一步推动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公司层层实行责任制承包到人、任务到点,实行激励机制促进蚕桑产业发展。

(十)农民培训教育情况

每年培训茶农达1000—2500人次,培训内容有桑树栽培、管理技术、蚕室蚕具消毒技术、蚕种补催青技术、养蚕技术、上蔟技术、低产桑园改造技术、桑树病虫害防治等。

(十一)生产效益情况

2010年全县蚕桑产值148.2万元,比上年增50.7万元,增52%,单张产值1043.62元,综合平均价为29.06元,比全州平均价34.49元/公斤低3.43元,低10.6%,比去年增7.74元,户均收入达4246.26元。

三、规划情况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书记白恩培在保山调研蚕桑产业发展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兴桑养蚕为中心,抓龙头建基地、抓重点(专业村、重点户和丰产示范桑园)上规模、抓项目强基础、抓科技创效益,着力推进蚕桑产业化建设,培强做大蚕桑产业,逐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规模化、产业化、

标准化生产水平,努力把我县建成重要的优质蚕桑生产基地。

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使全县桑园面积达2.3万亩,投产面积达2万亩,占总面积的87%,生产鲜茧1400吨(鲜茧70公斤/亩),蚕桑综合产值达4520万元(鲜茧28元/公斤;蚕桑附产物产值300元/亩)。

(二)重点任务

到2015年优良蚕种推广率100%,新桑园良种推广率100%,方格簇推广率80%以上,小蚕共育推广率85%以上,省力化养蚕推广率80%以上。

1、抓发展。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思路,积极抓好新植桑园的宣传、动员、规划、落实、实施等工作。

2、坚持以典型引路、样板示范、效益带动、集中连片、高产优质、群众自愿、逐步发展的思路,突出重点,积极抓好蚕桑“专业村、重点户、丰产示范园和小蚕共育户”的建设,使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每年计划发展蚕桑专业村16个以上(即每个乡镇发展2—3个以上),发展重点户100户以上(即每个乡镇发展20—30户以上),发展丰产示范园1个,新建小蚕共育点16个以上(即每个乡镇发展2—3个以上);新建大蚕室17.4万平方米(12平方米/亩),新 建小蚕共育室280间(48平方米/ 间);推广省力化蚕台1.45万套(1套/亩);推广纸板方格簇261万片(180片/亩)。

3、抓养蚕,促产业效益。一是充分挖掘现有老桑园的潜力,努力转变栽桑不养蚕的现象,解决蚕桑生产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减少烟桑矛盾和用地矛盾的发生,加强技术指导,加强桑园管理,积极宣传茧价政策和扶持政策,积极动员广大桑农养蚕,养好蚕,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蚕桑产业提质、增效;二是确保新植桑园的规划、落实和种植规格、质量,努力做到栽植一亩、养蚕一亩、成效一亩。

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蚕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全县建设有蚕茧收烘站9个(大庄,法脿,鄂嘉,妥甸各2个;安龙堡各1个),每季处理鲜茧能力350吨;建设缫丝生产线一条,2400绪,年处理干茧400吨。

5、开展蚕桑附产物综合开发利用。利用桑叶、桑枝、蚕沙、蚕蛹、桑葚等开发蚕桑副产物,开展桑园间套种(蔬菜和中草药)、养殖畜禽、桑枝食用菌栽培等,实现综合经营和循环利用,多途径提高桑园的综合产出率,延伸蚕桑产业链条,增强蚕桑产业发展后劲。

6、抓培训。一是抓好县、乡、村三级辅导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二是抓好各村、组桑农的栽桑、养蚕、嫁接、管理、桑园低产改造技术等现场培训。年内计划培训桑农2500人(次)。

7、抓低产桑园综合技术改造。即老桑园的施肥、嫁接改造、灌水、修剪、伐条、封梢、培土、中耕、除草、病虫

害防治、老树复壮、更新改造、补植补缺等技术指导工作。

8、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新药具(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簇)、新桑蚕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

(三)具体目标

到2012年亩桑产茧达60公斤以上,亩桑园副产物产值达200元以上;到2015年全县亩桑产茧达70公斤以上,亩桑园副产物产值达300元以上,其中亩产茧100公斤以上的丰产桑园占30%。张种产茧达35公斤以上,张种产值达980元以上。

项目区户均栽桑2亩以上,养蚕户占栽桑户的95%以上。全县用五年(2011年—2015年)时间在大庄、法裱、妥甸、鄂嘉、安龙堡等5乡镇新建优质高产桑园1.45万亩,改造中低产桑园0.5万亩。

(四)措施与步骤

1、措施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有关乡镇党委政府要成立以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农技、国土、林业、水利、财政、税务等站、所及相关行政村负责人为成员的蚕桑产业工作协调小组,指导和协调本乡镇蚕桑产业发展工作。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乡(镇)长具体抓的良好机制。

(2)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有关乡镇要组织人员开展深入调研,根据本乡镇的土地资源条件,本着“宜桑则桑、

群众自愿、适度规模、相对集中”的原则,确定基础好、潜力大、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社,将蚕桑列入发展“一村一品”范畴,及时分解每年发展计划。每个自然村原则上不能少于60亩,每一小片不低于10亩以上,每个新发展户不能少于2亩以上的蚕桑种植面积。每个乡镇每年要建立一个面积不低于100亩的优质高产蚕桑丰产示范园。

(3)整合资金,周密安排。各乡镇要将蚕桑发展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退耕还林、整村推进、村容村貌整治、人畜饮水、中低产田改造、交通、水利等项目有机结合,加大新发展桑园的基地设施建设投入,确保早投产,早见效。

(4)加强技术力量。建议每个乡镇成立茶桑站,设编3—5人指导该乡镇蚕桑产业发展。

(5)认真落实,严格验收和奖惩。县政府每年与各乡镇签订蚕桑发展责任书,列入乡镇考核内容,并按中共双柏县委办公室、双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蚕桑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双办字[2008]115号文件精神进行考核奖惩。各有关乡镇每年7月底前务必将计划面积分解到有关村、组,8月底将新发展桑园面积落实到户、地块,11月底完成种植沟开挖、预整地工作,对验收合格的桑沟及时调运优良桑苗栽植。县领导小组将于次年2月至3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兑现奖惩。

(6)加强引导,充分发挥部门作用,走集约化发展道

路。发展蚕桑产业,既能涵养水源,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一村一品”、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关乡镇要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农业部门要抓好技术培训,制订栽植标准及桑苗调运工作,水利、交通部门要帮助重点村组、重点示范片解决通路、灌溉等问题,相关单位加强协调,抓好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养蚕大户、技术能手承包闲田闲地进行蚕桑产业发展,促进蚕桑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7)抓养蚕,促产业效益。一是充分挖掘现有老桑园的潜力,努力转变栽桑不养蚕的现象,解决蚕桑生产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减少烟桑矛盾和用地矛盾的发生,加强技术指导,加强桑园管理,积极宣传茧价政策和扶持政策,积极动员广大桑农养蚕,养好蚕,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蚕桑产业提质、增效;二是确保新植桑园的规划、落实和种植规格、质量,努力做到栽植一亩、养蚕一亩、成效一亩。

(8)科学建园、科学管理。

A、行向的选择:南北向、等高栽植或顺水流方向栽植。 B、确定栽植密度、开挖种植沟和施底肥。①、实生苗或杂交桑:一般采用密植速生丰产栽培,亩植桑1800株,种植沟开挖深、宽各0.3米,行距1米,株距0.37米,亩种植沟总长667米,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②、嫁

接桑:一般采用密植速生丰产栽培,亩植桑1500株,种植沟开挖深、宽各0.5米,行距1.33米,株距0.35米,亩种植沟总长525米,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

C、定植前苗木的准备和处理。

苗木的准备:苗木的植物检验。注意品种要纯正。新鲜、粗壮、大小均匀、冬芽饱满、根系完好、无病虫害。

苗木的处理:苗木分级、分类。适当修剪根(20cm以上的根)、干、侧枝;20%的石灰浆浸根或泥浆蘸根。放臵荫凉背风处保存。

栽植深度:适当浅栽。实生苗或杂交桑,根颈(青黄交界处)埋入土中10厘米为宜;嫁接苗,嫁接口埋入土中10厘米为宜。一般粘土宜浅,沙土宜深,洼地宜浅,山地宜深。定植:要做到先施底肥、再覆表土、后覆底土、桑苗深浅一致、苗正根伸、株行整齐、土细踏实。定干(剪干):一般冬栽的春剪(离地面15厘米剪去主干,即顶芽上方0.5厘米45度角斜剪,留2—3个侧芽,剪口要求平滑),春栽随栽随剪,秋栽的不剪,修剪时最好在晴天进行。

定植后的管理:浇透定根水后覆膜,干旱及时浇水,雨季及时排水。做好补植补缺工作。新芽长到15厘米以上时,按照树型养成进行疏芽。做好中耕、培土、施肥(以速效性肥料为主)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采养结合,每次养蚕采叶留叶6—10片进行光合作用。

2、步骤和方法

(1)材料上报审批阶段:2011年上半年完成项目上报立项、审批,种植区规划,设计。

(2)宣传动员阶段:成立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对蚕桑产业的领导,配备相应的技术力量,制定科学可行的五年的发展规划和各的发展计划。加强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宣传、动员、规划、落实、实施等工作。科学论证、先易后难、先优后差。

(2)土地的开发、整理,科技培训,苗木的准备等阶段。

(3)分实施阶段:2011年冬季发展新植桑园2500亩,2012年发展新植桑园3000亩,2013年发展新植桑园3000亩,2014年发展新植桑园3000亩,2015年发展新植桑园3000亩,五年累计发展新植桑园1.45万亩,期末全县桑园面积达2.3万亩。

(4)检查验收、考核阶段:各乡镇各的蚕茧产量、新植桑园任务完成情况、桑园低产改造任务完成情况、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由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第二年的2月20日左右组织各有关人员进行考核。考核严格按照双办字[2008]115号文件《中共双柏县委办公室、双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蚕桑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进行,并对完成情况进行兑现奖惩。

(5)完善资料阶段:各实施任务完成后,各乡(镇)要加强对项目的材料、图片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

第二篇: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汇报

**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也是**县和**市的现代农业示范镇。在省、市农委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又被列为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抓好园区建设,全镇上下按照《**县**镇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一、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全镇现有养殖企业5家、种植企业5家,其中:蛋鸡养殖企业2家、生猪养殖企业2家、奶牛企业1家,茶叶企业4家、有机大米生产企业1家;种羊基地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现有蛋鸡存栏68万羽,日产蛋25吨;商品猪存栏4.2万余头,能繁母猪3000头;种羊存栏900头;奶牛存栏3042头;茶叶种植1.6万亩;蔬菜基地2000亩。

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思路

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纵深推进绿色城镇和生态产业互动发展,加快推进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具体抓好五大产业发展,一是茶叶产业,二是蛋鸡产业,三是奶牛产业,四是生猪产业,五是蔬菜产业,重点是蔬菜和茶叶。在现有蛋鸡养殖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扶持两家企业,增大规模,带动农户发展林下养鸡,做大做强蛋鸡产业;以奶牛场落户我镇为契机,发展牧草种植,在2013年增加牧草种植1.5万亩,新**池500口;建成年出栏60000头的**信生猪养殖基地,通过**信公司的带动,在立京村发展100户养殖大户,将立京村打造成生猪养殖专业村;在蔬菜产业上,新增大棚220个,建设沟渠10公里,通过二村、大水塘村2000亩的2个蔬菜核心区带动农户种植3000亩蔬菜,建成5000亩蔬菜基地。为满足全镇蔬菜交易需求,建成1个高标准的蔬菜交易市场;扶持南贡河、由由、紫江、绿康四家茶叶企业,扩大种植规模,并通过企业带动大石板村、坝子村发展茶叶种植,建成大石板、坝子2个茶叶专业村,使茶叶种植新增2.4万亩,建成4万亩茶叶种植区,同时,建500平米的茶青交易市场。通过种养结合,完善有机肥厂、沼液管道、机耕道、观光通道、生产便道等设施建设,形成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最终建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三、请求解决的困难由于我镇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多、涉及面广、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口大,恳请省农委解决以下困难:

(一)恳请省农委予以解决220个蔬菜大棚、10公里的沟渠、10公里的机耕道及一个配套检测室、管理房、冷库的蔬菜交易市场的建设资金。

(二)恳请省农委给予我镇4个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指标,以解决茶叶种植10公里机耕道、生产便道、水池等基础设施;协调相关部门完善8公里的茶园观光通道,使4万亩茶园连成一片。

(三)恳请省农委加大对**现代、长生源的扶持力度,帮助其扩大规模,解决两家蛋鸡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

(四)恳请省农委加大牧草种植及运输的扶持力度,给予解决500口水池、14公里的机耕道及沼液输送管道资金。

(五)恳请省农委给予解决立京村100户养殖大户的圈舍改造及种猪投放。

第三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解决“灯下黑”问题

2008年,示范区开展了“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在讨论中,示范区人普遍认为,杨凌现有的示范点规模小、零星分散、尚未形成集中连片、大规模的高科技、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示范区要实现“二次创业”,就必须解决眼前“灯下黑”的问题,“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迅速成为举区一致的共识。去年年底,杨凌示范区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定位和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利用杨凌新发展规划中提出的

8.3万亩农用地,开始启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这一规划被上报省发改委后,很快得到了立项批复。

将要建成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由“一轴、一心、八园”组成,“一轴”是指建设一个景观轴,“一心”是指建设一个服务中心,“八园”是指园区由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共八个园,规划用5年时间建成。建成后将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八大产业。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高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园区。经过示范区人几个月的共同努力,目前八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等工作都在有序、快速推进当中,核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举区一致

园区建设如火如荼

今年年初,示范区及杨陵区政府各级领导多次来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调研,在两级领导的敦促下,先期建设的万亩粮食良种基地、万亩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万亩林果花卉苗木繁育基地、万亩奶(肉)良种繁育基地、20万头良种猪繁育基地等“五个万”工程由杨陵区各乡镇及单位抽调专人分片包干,他们吃住在园区,抓紧时间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园区已经成立了36个果蔬专业合作社,“五个万”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标准化设施示范园中官村西甜瓜基地生产的“一品官村”西瓜,绿色无公害、汁甜爽口,张贴的二维码标志,让西瓜有了身份证明,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凤凰网等知名媒体争相报道。记者日前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了解到,截至7月27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大棚墙体2285座,安装骨架2238座。同时,建成中棚240多亩、168座。在园区建设中,示范区人还积极探索推行合并调整、反租倒包、企业租赁、自愿互换、入股合作等五种土地流转模式,流转土地1万余亩,确保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地需要。现代农业创新园六个连栋温室大棚钢架结构正在紧张安装中,企业孵化园已吸引了10多家科技含量高、示范推广大的企业入园,国际合作园等园区的修建性规划已经全面完成。

记者在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看到,示范区人个个干劲十足,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八个园区的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记者了解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成,将会吸引更多来参加农高会的群众和企业驻足参观,让来杨凌的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带得回”。

第四篇:民勤陶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汇报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县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正在形成。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节水增收目标,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201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集中打造了民勤陶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三年的建设,已初步建成集日光温室新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特色果品反季节设施栽培、大田生物节水技术试验示范、酿造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凸现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建设特点明显

民勤陶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三雷镇中陶村,地处民武公路8公里处,占地面积1320亩。园区按照“节水高效、科技集成、管理标准、可学可推”的理念,采取企业为主体,技术单位为支撑,农户协同参与的模式,农林水牧等部门联动,发挥自身优势,建成集“试验、示范、生态、高效、农民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1、企业为主体进行建设,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民勤陶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由民勤县惠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民勤县大漠瓜菜实业有限公司、甘肃敬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三家民营

1 企业入驻园区投资建设。民勤县惠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租赁三雷镇中陶村土地101亩,投资756.6万元,建成双坡钢架温室14座,二代优化型日光温室8座,培训中心楼一处。主要引进种植红珊灯油桃、美国幸运李、金凯特杏、金手指葡萄、绿白丰葡萄等高档果品,应用矮化密植、小管出流等配套技术,目前已进入挂果期。民勤县大漠瓜菜实业有限公司租赁土地36亩,投资200万元,建成双坡钢架温室10座,引进种植红珊灯油桃、红提葡萄等高档果品,现已进入丰产期,棚均产值达到8万元,年实现收入80万元。甘肃敬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亩,投资160万元,建成西部人葵花园一处,宣传塔一个,开展向日葵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发挥龙头引领作用。

2、政府支持,相关部门联动投资建设。为早日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县委、县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并协调相关部门整合项目资金投资建设。完成示范园区内水利、道路、绿化、培训基地、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三雷镇、中陶村委会在土地流转上进行全面协调,流转土地312亩;水务局投资82.7万元,完成园区内水利设施建设;交通局投资68万元,完成园区道路硬化铺油;农机局投资13.056万元,为园区内日光温室配备卷帘设备;科技局投资153万元,其中土地租赁费142万元,园区培训设施及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11万元;电力局投资28.24万元,完成园区内用电调

2 入安装;文化馆投资5万元,完成园区人文环境改造;林业局投资3.2415万元,完成园区内道路绿化;发改局投资20万元,完成园区内绿色长廊建设;农牧局投资66.1万元,完成园区内其他配套设施建设。

3、农户参与,投身园区建设。三雷镇中陶村农户采取土地倒兑办法,投资460万元,建成优化型二代日光温室230座,进行人参果、辣椒、番茄等蔬菜种植,2013年生产期内,棚均产值达到1.8万元,年实现总收入414万元。2014年生产期,棚产值可达到2.6万元以上。建成酿造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36亩,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小管出流、科学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果品质量,为葡萄酒业发展提供优质原料,为全县特色林果业推广树立样板。

4、技术单位入驻园区,发挥技术支撑。农林水牧等技术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选派技术骨干入驻园区,开展技术服务,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民勤县农技中心入驻园区,在做好技术服务及协调管理工作的同时,在原有12座优化型二代日光温室的基础上,租赁土地75亩,投资55.65万元,建设全钢架装配式日光温室5座,日光温室规模达到17座,建设生物节水技术示范点190亩。通过技术单位入驻园区,建成了集日光温室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高效节水作物及节水技术试验示范及集约化育苗示范区,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

二、取得的成效

1、试验确定了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园区建成后,农技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试验。通过3年的试验示范,共引进设施农业种植作物10大类86个品种,试验筛选推广应用瓜菜新品种25个,其中番茄品种5个,辣椒品种5个,乳瓜品种3个,甜瓜品种5个,其他作物品种7个。引进研发秸秆生物反应堆、黄蓝板诱虫、测土配方施肥、膜下滴灌、防虫网、反光幕、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沼气增温补气等新材料、新技术18项。引进种植油桃、杏、李、葡萄等高档果品5个,广泛采用矮化密植、小管出流等先进实用技术种植。通过园区示范带动,使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入驻企业和农户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园区建成后,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有效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两头甜”。

(1)企业收入显著增加。民勤县惠农公司投资建成的14座双坡钢架温室和8座优化型二代温室,引进种植油桃、杏、李、葡萄等高档果品,已进入挂果期,2013实现收入30多万元,预计2014年可实现收入100多万元。民勤县大漠瓜菜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座双坡钢架温室,引进种植油桃、葡萄等高

4 档果品,2013年实现收入50万元,预计2014年可实现收入80万元。

(2)农户收入显著提高。园区农户通过土地倒兑和土地流转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收入显著提高。园区农户通过实施节水项目和标准化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等先进实用技术应用,使种植效益明显提升。2013年园区内247座日光温室,棚均产值达1.8万元,预计2014年棚均产值可达2.6万元以上,较去年增收0.8万元。示范区农户流转土地312亩,年务工农户达25人次,年土地流转费用31.2万元,年务工收入9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和园区年务工可实现人均收入可达到1.2万元。

3、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探讨了思路。通过示范区建设,应用先进技术,探索民勤关井压田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模式,推进了全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发展,使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园区建设,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土地会向一些大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使部分农户从土地中脱离出来,成为园区产业工人,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4、为民勤生态环境改善起到启迪作用。通过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县设施农业发展,使膜下滴灌、小管出流、垄膜沟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得到了普及。全县日光温室面积达到4.13万亩

5 (22258座),户均0.75亩。灌溉方式以膜下滴灌为主。棚产出效益、单方水效益逐年提高。至目前,标准棚(60米长,面积为1亩)产值达到2.1万元,单方水效益为75元。日光温室单方水效益是小麦单方水效益2.48元(亩产值1344元,亩用水量540方)的30倍,是玉米单方水效益3.46元(亩产值1870元,亩用水量540方)的21倍,是食葵单方水效益5.83元(亩产值2100元,亩用水量360方)的13倍,是棉花单方水效益7.6元(亩产值2760元,亩用水量360方)的10倍。发展日光温室是农民增收显著,节水效果明显的高效种植模式。通过高新节水技术的示范和综合节水措施的配套,可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节水意识和增收能力,缓解地下水承载压力,使农田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为民勤生态环境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三、效益预测

1、推进主体生产模式发展。通过示范园区建设,有效辐射带动了全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 主体生产模式持续发展和提质增效,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起表率作用。全县发展设施农牧业11.7万亩,特色林果业40.53万亩。2013年主体生产模式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2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893元的53.6%,其中日光温室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074元、养殖暖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元。

2、为现代农业发展树立了样板。随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内涵得到了拓展,农业生态、休闲观光、科普培训等

6 各个方面得到逐步开发。园区建设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园区核心区广泛应用和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积极培育蔬菜、高档果品、集约化育苗等主导产业。辐射带动了现代农业技术集约化生产模式推广应用,助推了民勤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3、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园区建设,选派了多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技人员直接入园区,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承包,进一步强化园区的示范作用,努力探索把科技导入农村的新途径。通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架起了连接农民科技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不断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确保农民受益稳步提高,使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成为了园区的产业工人。

四、存在问题

尽管我们在示范园区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为推动全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园区建设资金不足。园区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农户参与”的思路,重点以企业投入为主,财政资金补助有限,而农业企业普遍自身实力不强,导致投入不足,使得现有的投资规模、投资进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7 的需求。

(二)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农民观念有待转变。大面积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必要前提。当前,主要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分散经营模式,农业经营散、乱、小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难,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土地流转后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工作没有跟进,剩余劳动力转移运作较为困难。

(三)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专业组织服务功能不强。科技人才短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由于投入不足,信息覆盖面不广,信息的收集整理、预测分析及信息的传递还跟不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与现代市场不相适应。园区尚未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机制。部分参建企业只为争取资金或项目,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带动力较弱,农产品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有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新型经营主体没有形成。

民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二〇一四年五月十二日

8

第五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标准

附件2:

濮阳市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

为规范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制定本标准。

一、建设要求

1.园区规模。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集中连片面积200亩以上。

2.基础设施。示范园区内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完备,确保涝能排、旱能灌、主干道硬化。

3.功能布局。示范园区具备农资存放、集中育苗、标准化生产、产品检测、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功能区,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且统一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布局。

4.设计用料。日光温室或大棚设计建造结构合理,用料坚固耐用、性能优良、经济实用。

二、生产要求

5.作物形象。园区作物长势良好,整齐划一。

6.品种选择。选用抗病、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良种覆盖率100%。

7.水肥管理。有灌溉设施,基肥实用适量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禁止使用城市垃圾、污泥、工业废渣和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8.病虫防治。采用综合措施防控病虫害,利用防虫网、沾虫色板及夏季高温闷棚消毒等生态栽培技术。科学安全用药,农药以高效低毒生物药剂为主,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

9.园区环境。有初步的净菜整理场地和净菜整理过程,整理后的废弃物要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园区清洁。

三、产品要求

10.安全质量。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或行业标准。

11.包装标识。产品统一包装、附加标识后销售。标识要按规定表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采收期、产品执行标准编号等内容。包装材料不得对产品造成二次污染。

12.产品认证。通过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争取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以及地理标志产品登记。

13.产品品牌。产品须统一品牌,且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 1 -

商标通过工商部门注册。

四、管理要求

14.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农药、化肥等投入品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实行专人负责。要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室,室内最基本配备农药残留监测设备(农药残留速测仪),有检测记录。

15.档案记录制度。有生产档案记录,详细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情况,产品收获日期。

16.质量追溯制度。对园区生产者和产品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和标识,有条件的要实现产品质量信息查询。

五、其他要求

17.明确实施主体。示范园区创建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注册登记,并规范运行。示范园区要确定技术员和指导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和菜农培训等工作。

18.创建标牌。示范园区内要树立标牌,标牌大小、格式和内容要统一。标明创建规模、目标、关键技术、技术负责人、工作责任人等。

19.普及技术规程。示范园生产的每种产品都要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规程;生产技术规程要印发到每个农户,张挂到示范园醒目位置及每个温室、大棚;示范园要切实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农事作业。

20.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园区产品要有固定的市场销售渠道,实行定单种植模式或有固定的超市对接。在产品营销方面有专业人员进行市场分析和市场信息的搜集工作,能在现有的市场信息网站上发布自己的产品信息,从而扩大销售渠道。

21.经济效益突出。园区经济效益比较突出,其经济效益要明显高于普通园区30个百分点。

- 2 -

上一篇:乡村医生临床实践培训下一篇: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