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

2022-08-30

第一篇: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

沈阳: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引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沈阳: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引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地处辽宁省中部,区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10万人,下辖13个区、县(市)及3个开发区,有涉农区、县(市)8个,142个乡(镇、街道)、125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77.18万公顷,农村人口28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9.8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43.2万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发展现代农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放在同等位臵上,作为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转形升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1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406万吨,粮食生产连续8年获得丰收;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17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75元,连续8年实现双位数增长,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已成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有效推动力。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市委、市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及高效特色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变一季生产为四季生产、一季增收为四季增收,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为发展“一村一业、一乡一业乃至一县一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设施农业建设始于2002年,市政府在总结新民市、辽中县开展专业乡村建设,实施冬季生产的经验后,提出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变一季生产为四季生产,一季增收为四季增收的工作思路。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快设施农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扶持政策,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特别是2008年以来,市政府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并协调金融部门给予贷款优惠政策,改变过去秋季建设的习惯,实行春秋两季建设,全市每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0万亩以上,我市设施农业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到2011年底,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70万亩,种植品种不断增加,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别的种植业“菜篮子”产品,设施农产品年产量超过300万吨,年人均占有量达420公斤,远远超过本地需求,有近一半产品辐射到周边省市,扩大了沈阳现代农业的影响力,不仅提升了现代农业水平,更富裕了一方百姓。据统计,冷棚平均亩效益在7000元以上,温室超过1.2万元,发展食用菌、花卉生产的温室,效益高达10多万元,是种植普通大田作物的10~30倍。2004年以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实现双位数增长,农民从设施农业获得的纯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2009年5月,全国设施农业现场会在沈阳召开,我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做法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学者的肯定。

二是不断扩大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规模,推进产业布局向区域化集中。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上,我市注重规模连片开发建设,为推进品种专业化、生产标准化、产销链条化打下了良好基础,促进了高效特色农业成规模、上水平。目前,全市高效特色农业稳定在300万亩,已形成了新民的棚菜、棚瓜种植,辽中的果蔬生产,苏家屯的温室葡萄、紫苏子叶反季节栽培,于洪的北虫草生产,沈北的花卉生产;东陵、法库的树莓生产,康平的地膜花生、寒富苹果、桑树、大扁杏等一批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特色农业,推进了“一乡一业”发展,新民大民屯、苏家屯永乐等48个乡镇基本实现了一乡一业。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创造性地把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与中低产田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跳出常规土壤改良的老路子,通过市县联动、整合资金,把中低产田变为高效田、设施田,最终使欠发达地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近两年,全市有20多个乡镇在设施农业建设、特色农业发展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不仅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有效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趟出了一条新路。

三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从2003年起,我市对新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予以补助和贴息,实现了连续6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家。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920家,有50%以上的种植面积和70%以上的养殖业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轨道。农产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已成为全市八大优势产业之一,位居第二位,并涌现出“禾丰”、“蒲兴”、“辉山”、“盼盼”、“千禧鹤”、“黑牛”、“燕京”、“雪花”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同时,全市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协调机制,市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重点扶持和引进有牵动力的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是完善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008年以来,我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为市政府为城乡群众办实事之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此。我市将种子管理站、优质农产品中心等8个事业单位合并成农业检测中心和农业执法支队,完善执法、检测队伍,并在全市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十二线等3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家乐福、乐购等25家大型超市实施市场准入试点,在超市建立检测点,在批发市场建立检测站,开展蔬菜及畜产品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我市又将水果及水产品纳入市场准入,监管范围已覆盖全市大型批发市场、重点农贸市场和38家大型超市,每天进行抽样检测。在农业部对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评比中,我市始终位于前列。为进一步提高地产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去年,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我委《关于实施蔬菜产品准出制度的意见》,对地产蔬菜加强监管,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积极构建“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识溯源,实时监控”的高效监管运行模式。

五是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充分利用我市的优质农业资源,大力拓展农业的休闲功能,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结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经济行为,把农村景观、文化活动和农业产业链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城乡居民提供了观赏、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等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业迅速崛起。县域主打生态、特色旅游,全市共建设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省级旅游特色乡镇16家,省级旅游专业村27家,农家乐443家,特别是成功的打造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农业旅游项目,如苏家屯区的马耳山采摘游,新民市的三农博览园和温泉小镇,法库县的五龙山农业观光游。去年以来,更是着力打造了薰衣草园、稻田画、向日葵园等农业观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是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认真抓好依法指导,大力发展和规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加快发展中不断规范,在规范发展中不断提升。2008年,出台了《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在申办程序和工商登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会议,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达3341家,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3A”级示范社创建活动,A级以上示范社达到255家,并有9家被评为省级重点社,52家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七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机具购臵补贴的历史机遇,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现代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11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12.8万千瓦,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5.2%。同时,我市紧紧抓住主要作物生产环节,全力推进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进程,已建设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村68个,促进了农机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八是深化农村改革,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围绕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全面落实党的土地政策,完善巩固土地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截止2009年底,全市完成延包确权到户的土地面积780万亩,签订和完善土地承包合同67.6万份,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68.8万册,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土地承包确权发证“三个百分之百”的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从2008年起狠抓农村土地承包规范化管理,对全市耕地及家庭承包落实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清查,做到了以村为单位耕地面积、承包地面积、机动地面积三个清仓见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土地权属更明晰,农民作为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2009年,在全市选择43个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推动了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为今后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奠定了基础。2009年,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我市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做法得到与会人员好评。同时,全市以组建农技推广区域站为主要内容,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完善49个新型农技推广机构,其中区域站25个,乡级站24个,实现新型农技推广机构覆盖全域。

虽然我市在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城市和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传统农业比重仍然较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产销对接不紧密,农产品卖难问题仍时有发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村改革未完全到位,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尚需进一步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等等。下一步,全市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统领,深入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农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升级、农产品质量提升、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建设等“六大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将以这次交流会为契机,虚心学习和借鉴各兄弟城市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努力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服务城市,富裕农民,努力走出一条富有沈阳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第二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共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员会

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

(2012年2月日)

呼兰既是传统农业区,又是都市新城区。近年来,在改造农业、建设都市的过程中,我们以都市农业为联接,探索实践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强区与富民良性互动、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使农业农村在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提升促进作用更加突出。2011年,全区都市农业实现产值6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9%,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1.5万元,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4.5%。

一、坚持一体规划,统筹布局都市农业

呼兰的发展,城市化是历史重任,农业农村是发展难点,而两者之间,都市农业是完美的结合点。基于这一科学判断,新一届区委、区政府作出了新的现实选择,围绕全面城市化目标,确定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主攻方向,并拿出100万元,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对全区都市农业进行系统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

沿松花江旅游产业带、哈肇路都市农业产业带和呼白路现代农业示范带三条产业带,沿江沿河沿产业带又设计了生态田园新城、团山风景区、蒲井有机菜基地、黄土山森林公园等都市农业节点工程27个。这些节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引领“三带”迅速上规模、出形象,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扩大了群众就业。全区各类都市农业,吸纳就业2.3万人。大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入9000万元,建设900栋棚室,承包给农民种植果蔬、花卉,亩效益接近传统种植的100倍,有效解决了沈八新村建设中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二是改善了城市面貌。致力于建设生态田园新城,新城区已经全面退出粮食生产和养殖业,依托园艺产业,发展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插花式”、“镶嵌式”城市景观农业,在实现生产创收的同时,美化了城市,促进了新城建设。三是加快了小城镇建设。都市农业节点工程的建设,吸引着人流和物流的集聚。腰堡街道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沿江聚集商户95户,吸纳就业850多人,一个新型城镇正在加速形成。此外,围绕呼兰河口湿地公园建设,我们在老城区东部,重新规划了一个新商圈,使老城框架拉大了近一倍。

二、坚持城乡融合,全力开发新型产业

深刻理解都市农业内涵,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人文三个优势,着力发展三个都市农业体系。一是融合供给和需求,发展特色种养体系。利民苗木花卉基地、哈肇路蔬菜基地、沿江沿河水产养殖基地进一步壮大。2011年,全区落实苗木、

花卉、蔬菜、蘑菇、小杂粮等特色种植40万亩,“粮改菜”

4.5万亩,蔬菜面积一年增长28%。投产各类养殖水面3.5万亩,其中特种养殖5500亩,试验网箱养鱼20箱,水产养殖占据八区半壁江山。全区“菜篮子”充盈,及时满足了快速城市化对农业的新要求。二是融合生产和加工,发展绿色食品体系。持续加大生态投入,全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整体通过了无公害产品产地一体认定,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92个。依托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利民开发区辟建有2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产业园,生产6个系列45个品种的绿色食品。今后5年,我们还计划把产业园做大到10平方公里,打造一个销售收入500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出口基地。三是融合农业和旅游,发展休闲农业体系。沿文化呼兰河、生态松花江旅游线路,全区发展农家乐项目110多个。腰堡街道坚持农家采摘、渔家餐饮配套发展,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线路已经形成;呼兰河口湿地、黄土山森林公园初步具备接待能力;正在建设的新凯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典型的集生产、示范、观光、体验、休闲一体的多功能都市农业项目。我区的休闲农业,内涵日益拓展,模式不断丰富,正在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转变,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三、坚持多元并举,加速都市农业开发

对都市农业的发展,区财政建立了持续增长机制,在吃饭财政的压力下,2011年安排各类农业补贴、补助2亿多元,极大地调动了各类都市农业主体的积极性。以政策扶持为导

向,全区“三型”都市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是政府主导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腰堡渔村、黄土山森林公园等都市农业节点工程率先推进。投入1600万元,完成黄土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开门招商的硬件基础。投入1700万元,在腰堡街道沿松花江集中建设渔村15个,再通过租赁的形式吸引社会组织经营,迅速打开了沿松花江旅游农业开发的突破口。二是城市资本型。在政策的引导下,城市资本和工商资本竞相涌入我区的都市农业开发,主打千亩荷花池的石人镇朗轩园度假村、主营体验采摘的护路度假村,都是城市资金建立的。面对下滑的房地产业,我们积极动员宝宇集团、明达集团、滨兰公司、大江公司等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呼兰的都市农业。双井街道护路村通过建设新农村,引来宝宇集团两次追加投资,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护路度假村。今年1月份,在得知哈尔滨滨兰公司准备退出房地产经营后,我们力邀滨兰公司老总到呼兰考察,促成了大房旅游度假村项目,计划投资达2亿元,目前占地已投入300多万元。三是合作经营型。2011年,全区培训合作社带动人120人,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5个,其中多数合作社主业是都市农业。原在北京从事矿业设备贸易的农民董红涛,在双井街道办事处的动员下,返乡牵头创办了绿康蔬菜合作社,建设蔬菜基地3000亩。区农业局又扶持他承包经营双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家餐饮和体验采摘项目,预计今年5月开门迎客。

第三篇: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广东省汕头市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是全国著名侨乡和经济特区。全市土地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539万人,农业人口376万人,占69.8%,常用耕地面积57.02万亩,山地100万亩,海岸线长289.1公里。北回归线横贯市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日照2000-2500小时,平均气温21-22度,常年雨量1300-18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一、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汕头的耕地资源不多,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民聪明勤劳,传统农业十分发达,有“种田如绣花”的美称,“潮汕老农”闻名海内外,粮食至200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吨谷市”十连冠。进入新时期,汕头市委、市政府从特区发展、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作出建设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决策部署,全市大力推进粮菜轮作农业区、“菜篮子”农业区、果林生态农业区、立体养殖农业区和南澳生态旅游农业渔业区等五大农业优势区域的规划建设,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93元。主要体现在: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汕头农业坚持在特色中寻找优势,我市的反季节设施蔬菜,三棱橄榄、玻璃油甘、胪岗蕉柑、乌酥杨梅、林檎、台湾水果、南澳桔红、宋茶等特色水果,狮头鹅、台湾白鸭等特色水禽,牛田洋青蟹、海门鲍鱼、莱芜紫菜、南澳的太平洋牡蛎、龙须菜等水产养殖,以及澄海远东国兰、市农科所蝴蝶兰等一大批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成为现代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增长点。蔬菜年播种面积67万亩、复种指数高,总产量150.33万吨,并进一步向设施化、无公害、反季节生产方向发展,经济效益凸显,部分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年亩产值超过3万元、纯收入约2万元。水果种植面积19.4万亩,其中台湾优良水果种植面积4.6万亩、年产值超3亿元。禽畜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发展迅速,全市生猪、家禽规模化场分别达到199家和437家,年生猪出栏142.8万头、家禽出栏2928万只。热带兰、名贵国兰为主的园艺花卉产业初现规模,年销售额1.3亿元。濠江、南澳、澄海莲华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成为现代效益农业新的增长点。耕地产出水平日益提高,每亩耕地年种植业产值达到5800元。

(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以农科所的蝴蝶兰、水稻、花生,白沙蔬菜研究所的蔬菜和白沙禽畜研究所的狮头鹅为龙头的新品种选育、研发取得新进展,市农科所新育成9个蝴蝶兰优稀品种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成为我国大陆地区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蝴蝶兰品种,有11个品种获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国际兰花新品种登录;“汕恢316”和“博优691”杂交稻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天丰优316”杂交稻和“汕油851”花生获国家新品种鉴定。白沙蔬菜和狮头鹅加快科技创新和开发,其种业在国内外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生猪良种率95%,鸡良种率90%,农业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制(修)订地方农业标准218项,建设标准化示范区58个,面积8.25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近6亿元。获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38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4个,种植面积5.5万亩,年饲养生猪4.7万头、肉鸡40万只,农产品产量8.6万吨;“粮丰”牌大米等21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有效期内)认证,南澳“宋茶”、“佳盛”紫菜获“有机食品”认证,“蓬盛”等6个农产品(不含渔业)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种养、加工和销售,有效地带动了传统特色农业形成产业并走向市场。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51个,联结带动农户28.26万户,农户每年从中增加收入4亿元。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累计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76家(包含市级43家、省级13家、国家级4家),年产值37亿元、市场交易额48.18亿元,联结农户24.6万户,带动户均增收1986元。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96个,包括18家省级和40家市级示范社,成员1万多人,带动3万多户农户,户均增收1200元。

(四)现代农业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全市已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44个、面积8万多亩,其中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6个,面积近6万亩,辐射带动20万户农民发展高效、高值种养业,园区内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汕头农业科学园集科技研发、科普教育、园区观光于一体,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潮南台湾农民创业园(我省第二个)获农业部、国台办批准并启动建设。牛田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二、下一步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和措施

近年来,汕头市农业农村经济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受耕地资源、市场空间等因素的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还不大,农业素质效益有待提高。下来,我们将抓住汕头经济特区扩大范围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为特征,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支撑,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加快建设具有特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汕头农业跨越式发展。主要是:

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亮点。

一是加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扶持澄海莲上、莲下、溪南、上华,龙湖外砂、新溪,潮南井都、陇田,潮阳海门、金浦、棉北等蔬菜基地的防灾和反季节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快深汕高速公路两侧濠江、潮阳、潮南1.5万亩节水设施蔬菜基地的开发和建设,挖掘耕地潜力大力发展冬季农业,引导支持禽畜养殖场扩大生猪、家禽规模生产和生态健康养殖,努力提高重要农产品自给能力。

二是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突出高效、高值、安全的目标,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台湾水果生产,引导发展生态健康生猪产业,稳定和巩固肉鸡、肉鸭生产,发展壮大狮头鹅等特色产业,适当引导扩大蛋禽生产,鼓励扶持潮南枫桦、永吉肉牛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加快培育特区精品农业。

加快推进莲华国兰、农科所蝴蝶兰研发生产为主体的花卉园艺产业成规模出效益,培育发展南澳海岛“农家乐”、濠江“丹樱园”、澄海莲华自然观光等为主体的观光农业产业,鼓励引进生物肥料、农业种业、航天科技育种、农产品加工物流、饲料加工、生态健康养殖等新品种、新技术,引导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优质资源在新兴精品农业产业上集聚,逐步培育成为特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设“三个工程”,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一是建设“标准农田”工程。

实施《汕头市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规划》,全面开展对围内农田基础设施的整治,逐步把全市的基本农田建成“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田成方、涝能排、旱能灌、地力高”的现代标准农田,力争至2015年整治农田受益面积达到30万亩,建成现代标准农田16万亩。

二是建设“园区示范”工程。

加快16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投资经营,提高农业集群化经营水平。

三是建设“科技兴农”工程。

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业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打造白沙蔬菜、水禽和远东国兰、农科所花卉品牌,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第四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之研讨

文章标题: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之研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这方面,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台湾地区早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积

累支持工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腾飞。但是,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台湾农业在与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到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步入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国际农产品给农业带来巨大冲击,等等。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这样,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农业在台湾地区逐步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开始出现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使之成为既可让游客观赏美景,又能让游客采摘、品尝、购买新鲜水果的观光农园。随后,其他类型的农园如茶园、菜园、花园、牧场、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80年后期,观光农园逐步向内容更加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经营形式包括自助农园、森林游乐区、乡村旅游、休闲农场等,能提供采摘、垂钓、露营、烤肉等多种休闲活动。90年代初,市民农园最先在台北出现,由农户提供土地供市民亲自耕种,将农业的生产、休闲、教育等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引导都市农业健康发展,1983年,台湾地区农政部门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农民开办观光农业园首先必须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并由县政府及省农林厅协同实地考察,适者纳入辅导对象,草拟计划由省农林厅审核后编立年度计划,再由台湾“行政院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研讨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对休闲农业进行支持。1992年12月,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定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成片;必须有较多农民参加,且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供观赏;必须有丰富的农业经验可以让人体验等等。1994年,“农委会”又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积极辅导各地办理示范性的生活体验型市民农园。

其间,台湾积极推动“三生”农业政策,即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态自然化。生产企业化要求每个农业生产单位有

一、二个主导产品,按照科技化、设施化、标准化、高效化、企业化的要求组织生产;生活现代化则要求农业生产单位提供一定的生活休闲设施,为市民度假旅游服务;生态自然化要求农业生产保持良性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台湾都市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台湾地区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假日花市、观光渔场、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园、屋顶农业等,各种形式的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成熟度及政府扶持也有差异。

观光农园是由农民开放成熟期果园促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台湾地区共开放观光园1000多处,开放作物种类有柑橘、百香果、莲雾、杨桃、桃李、草莓、龙眼、茶叶、花卉等20多种,其中,仅台北市观光农园的面积就有300多公顷,共有300个农户参与观光农园的经营。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除休闲性农业活动外,休闲农场一般具有多种自然资源,如山溪、远山、水塘、多样化的景物景观、特有动物及昆虫等,因此可发展的休闲活动项目较其他类型的休闲农业更具多样性。游客在休闲农场内,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场一般由数个农民或多个农民团体联合兴办,规模比观光农园要大,面积一般在50公顷以上,经营的项目比较多元化。为使休闲农业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台湾“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都要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评估后进行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民俗文化、社会心理、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通过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方提供配套资金。

市民农园是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主要分布在城郊或都市化地区。从经营主体看,台北市均由农民将农地直接分块出租给市民,而中南部地区则大多由农会管理或由承租户

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从发展趋势看,有些市民农园与观光果园、花圃结合起来,向多元化经营迈进,承租人或体验、或品茗、或游赏、或教育、或休闲,皆可依个人兴趣而自由选择。

研究台湾的都市农业,对于**都市农业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首先,都市农业是一种发展前景看好的朝阳产

业。从台湾的经验看,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功能外,还具有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发展空间相当广阔,并且休闲农业具有乡土性特点,是一种无法进口的产业,不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对于城市本身来说,随着人口的集中、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社会的出现,市民逐渐被钢筋水泥建筑所包围,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生活紧张、心理压力大等诸多问题,亟须在都市内部及周围保留足够的绿色空间,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都市的可持续发展。显然,仅靠少量的城市公园式绿地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美化城市居民的生活,减少心理疾患的发生。由此可见,都市农业这种集农产品生产与观光、休闲、度假、教育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加快发展。

其次,要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都市农业除了提供采摘、观赏、垂钓、游乐等活动外,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自然、文化资源,可供游客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既可丰富游客游乐的内容,提升休闲农业的人文内涵,又可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观光、休闲农业的同时,注意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乡土文化、民俗古迹和自然景观,提升市民游玩的质量,增长游客的见识,充分体现休闲农业的特色。

第三,发展都市农业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都市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受益于城市,是一种强调城乡经济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达农业形态。都市农业使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生活品质,又满足了都市居民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进而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业当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过渡的新时期,我们应该借鉴台湾的经验,加快农业转型,大力发展观光、休闲等农业服务业,着力构建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第四,进一步加强两岸都市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台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近期的工作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派一批农业系统的干部,到台湾研修都市农业,对台湾的都市农业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了解;二是加大对台湾农业方面的招商引资力度,与台商合作开发市郊都市农业项目,特别是休闲农场;三是大力推进武湖海峡两岸农民农业创业园建设,尽力将台湾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理念引过来,加快**都市农业的发展。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之研讨》来源于,欢迎阅读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之研讨。

第五篇:走进都市农业 感受现代科技

--"大东农业观光园"基地实践活动

设 计 者:大兴区第九小学 窦雪征

指导教师: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柏东河

( 2008-05-27 13:40:19 )

一、环境分析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当前,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农业科技部门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但是,作为国家希望的小学生却对我国农业的了解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学生只认识餐桌上的蔬菜,田地里面的蔬菜就不认识了。而且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对于农业生产的认识非常极端,认为农业生产只是辛苦的体力劳动,对其间蕴含的高科技文化知识基本不了解。

大兴区作为北京市的一个远郊区县,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教育资源,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向"大东农业观光园"这样的一个很好的农业教育基地。在大东农业观光园里面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它目前拥有现代化日光温室34个,塑料大棚34个,露地80亩,为观光采摘、实验、示范、生产提供了场所。农业观光园里引进福建有机茶叶树,通过土壤改质能使其在北方正常生长;蔬菜嫁接的试验技术;大棚中的科学技术,如:所有地面具备节能、日光温室跨度大、内设供热、微喷、保湿、补光等多项功能;另外园区内设有科普知识长廊,为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此基地实践活动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可以在基地里面,进行参观、体验、学习了解高科技农业技术。通过基地的实践活动,可以增长学生现代农业知识,提高劳动能力,体验劳作的艰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直接从事实践性主题活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引进的福建有机茶叶树的生长过程及土壤的改良方法。

2.了解日光温室有机蔬菜、水果嫁接等培育技术,如:无土栽培、立体住栽培、水培等高科技种植方式。

3.了解现代大棚中蕴含的科学技术知识,如:内设的供热、微喷、保湿、补光、微电脑温室综合控制器智能化系统等科学技术的运用。

4.参观科普知识长廊,了解农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基地的种植、采摘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过程,在实践操作中,了解社会实践最基本的方法。

2.通过在基地的参观、访问、体验等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培养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搜集整理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

3.通过在基地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对科技、对农业文化的初步感知,拓宽知识面,促进求知欲,初步形成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基地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取的知识得到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知识技能得到拓展和加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在基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获取体验和感悟,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通过基地实践活动和亲身参与实践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乡文化历史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更加广泛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索精神。

三、活动内容和过程

活动内容分为校内活动和基地里面的实践活动两部分。教师在校内激发学生对基地实践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参与基地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并制定出基地活动计划书,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为能顺利的开展基地实践活动做好前期铺垫。基地里面的实践活动分为四个项目进行:参观农业科普知识长廊;了解有机茶叶树的种植及土壤改良的方法;了解现代农业大棚中蕴含的科学技术;了解日光温室中的有机蔬菜、水果的嫁接方法,及它的营养价值。

(一)激发兴趣,确定基地活动计划。

1.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介绍有关"大东农业观光园"的一些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结组,从而制定基地活动计划书。

例如:

问题一:为了适应福建有机茶叶树的种植,是如何进行土地改良的。

问题二:现代农业中,哪些蔬菜是嫁接出来的?如何进行嫁接的?

问题三:现代大棚中,蕴含的哪些高科技技术?

问题四:大棚中运用的微电脑温室综合控制器智能化系统技术是怎样一回事?

问题五:科普知识长廊中都有哪些农业知识?

问题六:有机蔬菜与普通种植出来的蔬菜的区别。

问题七:现代农业中是如何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的?

……

2.活动准备 问:在进行基地实践活动前,我们都应做好哪些工作呢?

小组同学讨论、汇报。

任务一:联系基地活动的时间。

任务二:基地活动的具体安排。

任务三: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任务四:活动中应携带的工具。

……

讨论出结果后,每个小组同学都要领取其中一个任务完成。

(二)基地活动项目

提示:

1.项目一全体师生参加,项目

二、

三、四学生分组进行。

2.在学生搜集资料的时候,调查访问的内容除了提前准备好的问题外,还可以是临时生成的问题。

项目一:参观农业科普知识长廊。

全体学生一起参观农业科普展区。随着园区内引导的介绍,学生边听边记边搜集资料。从而了解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知识;观看古老的生产工具,了解古、今农业生产的差距;观看传统手工制作,如:香油、麻将、粉丝、豆腐等产品;欣赏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品种(水果黄瓜、降压草、树状西红柿、砍瓜、番杏等)。

项目二:了解有机茶叶树的种植及土壤改良的方法。

1.走进茶树园参观。

2.向相关种植人员了解茶叶树的种植方法和土壤的改良方法。

3.学生体验采茶的乐趣,走进传统手工作坊,观看茶叶的制作过程。

项目三:了解现代农业大棚中蕴含的科学技术。

1.参观现代农业大棚。 2.听取相关人员介绍现代大棚中蕴含的科学技术,学生做好相关记录。

3.体验微电脑温室综合控制器智能化系统技术在大棚卷帘时的运用。

项目四:了解日光温室中的有机蔬菜、水果的嫁接方法,及它的营养价值。

1、学生到日光温室中进行参观。

2、参观的同时,学生进行现场的调查访问,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记录。

3、亲身体验有机蔬菜、水果的种植、采摘过程。

(三)活动后的整理、交流与评价。

1.整理相关资料,为汇报交流做准备。

根据参与基地活动的情况,每个小组对在基地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同时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电脑网络、书籍等)对相关知识进行再次搜集,使掌握的知识更加充实,同时写出实践活动心得。整理好的图片、资料学生可以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在教师指导下制成网页形式。

2.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每个小组成员把搜集的资料及基地实践活动的体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3.总结评价。

针对基地活动时学生的参与及汇报交流情况,小组同学填写基地实践活动评价表,各组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进行总评。

(四)基地活动的拓展。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抓住学生新的生成点进行引导,让学生继续开展基地实践活动的拓展活动。如:制定小的研究课题;进行趣味实验;制作农业科普知识手抄报,向更多的人们进行农业知识的宣传;种植一种蔬菜或水果,写出观察日记;制作网络宣传页面,放到学校班级主页上等。

四、课程评价 通过基地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了现代农业中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的种植方法。亲身体验了种植、采摘、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参观、体验、合作、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获取的知识得到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知识技能得到拓展和加深,更多的了解、认识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提高了学生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农业劳动并与劳动人民的近距离接触,让学生对新农村、高科技农业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感受到了农村劳动者的伟大以及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在交流感悟时,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德育渗透得到了升华。

陶行知先生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中强调指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不至于迷路。" 华盛顿博物馆墙上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基地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的实践活动真正的回归自然、回归社会,从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的价值。

参考资料: 大东农业观光园简介

大东农业观光园地处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距北京南三环20公里,104国道贯穿而过,东临近京津塘高速公路,北邻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临京开高速公路,南六环高速关联东西。

(1)基础设施建设:观光采摘区目前拥有现代化日光温室34个,塑料大棚34个,露地80亩。所有地面具备节能、节水设施,日光温室跨度大,内设供热、微喷、保湿、补光等多项功能。

(2)科技推广力度: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示范、应用为手段,努力提升科技在生产无公害蔬菜方面的应用。大东农业观光园在种植技术方面依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大兴区蔬菜种植中心的专家技术人员来园区指导栽培技术。基因工程育种、土壤无害化处理,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种植新技术在园区的所有地块运用。

(3)加大种植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现代化的日光温室主要采取无土栽培、立体住栽培、水培等高科技种植方式,进入观光园种植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降压草:降压草又称:"神草",实用价值很高,它既能使用、又有药用效果,还具备净化空气的作用。

树状西红柿:俗称西红柿树,西红柿树栽培方法独特,它以陶粒作基质,完全采用无土栽培方式种植,用特制的营养液为提供西红柿树提供营养,最大的一颗西红柿树结果实3500个,采摘期可达到10个月以上。品种有绿保石、京丹。口感、果形、品质出众。

砍瓜:砍瓜是一种罕见的作物,他果实里含有伤口愈合素,果实伤口自愈力很强,瓜汁对人体伤口有很好地愈合作用。此瓜皮薄肉嫩,食用方法很多。

茶树:提起茶树大家一定认为是南方种植的作物,在大东观光园就种植着茶树。农科所的专家根据茶树喜湿、耐光等特点,把茶树引进到观光园种植,利用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使原来的碱性土壤变为弱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生长。

种植的其他品种还有红、黄彩椒,水果黄瓜、球茎茴香、番杏、紫绀蓝、紫背天葵等二十几个品种,极具采摘价值。

(4)病虫害的防治:观光园在生产过程中全部采用控制室内温湿度结合生物农药防治和防虫网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采用幼芽防虫般、高温消毒、高压汞灯的物理手段防治。

(5)农副产品加工展示大厅:为了让游人感受回归大自然的亲切,轻身体验制作的过程,大东农业观光园农副产品加工车间,运用传统工艺制作香油、芝麻酱、粉丝、辣子椒等,使游人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加工的全过程。

上一篇:新成员见面会演讲稿下一篇:校长家长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