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2024-06-19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精选8篇)

篇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动新农村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只有发展富民优势的现代农业,新农村的建设才有产业支撑,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现代科技及新兴产业的发祥地,更是其他产业得以产生和运行的母体。因此,现代农业必然是面向市场、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有竞争力的农业,这种竞争力集中表现在农业产品的品种、质量、标准、加工、和品牌等方面。它有别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是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管理模式、培养新型农民来发展的农业。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转变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1)、立足资源优势,发展规模经营,着力解决“小而全”的问题。没有规模的优势就不是真正的优势,也不会产生规模效应,从埇桥区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一点。顺河乡板材业、灰古镇王圩大棚蔬菜、蒿沟药闫粉丝、夹沟香稻米、永安镇大许土豆等产业无一不是区域布局,规模发展,形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展示了按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

2)、立足增产增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解决农产品

加工滞后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想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离不开农字号龙头企业的发展。农字号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居住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农业要提高比较效益,农民要向非农领域转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宿州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60家,但加工企业特别是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却很少,其营销收入仅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销总收入的32%,市政府在今年的农业工作中把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这项工作作为重头戏来抓,使粮食、果蔬、畜牧、林木四大支柱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牵动、特色产业拉动、服务产业联动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集群效应,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联结,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在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上,培植资源优势突出、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的精深加工企业和现代加工企业,努力解决农产品加工滞后的问题。强力打造品牌意识,积极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优势品牌的资源整合,促进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

3)、立足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忽视劳力资源开发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只有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才有可能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这样既可以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又能够为务农农民腾出经营空间。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可有效活跃农村劳动力市场,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进程。所以要立足农民就业培训,加快就业转移,实现大增收,促进大发展,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4)、强化农业基础作用,解决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问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把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是互相互支持、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在发展现代工业,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视农村,更不能忽视农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对农业基础地位认识的一次飞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服务、资源开发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体系,这改变了将农业单纯是为第一产业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狭隘视角,使得现代生产要素得以汇集到农业,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5、立足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宽农业功能。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随着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幅度的扩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一方面增加农民就业,使农

民分享农业产前产后的附加价值,收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指明了一个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使农业生产领域的规模经营得以实现,为推进农业“四化”(农业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无害化、市场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抓好四大产业体系

1、优质粮食产业体系。俗话说“粮稳安天下”,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优质粮食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为依托,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构建农业基础实施配套齐全、良种覆盖面广、品种质量优、产业链完整的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加快我镇优质麦基地建设,提升优质麦产业化水平。连续多年,我们都把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作为粮食产业工程的重要任务来抓,使我镇优质麦的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确保人民群众安定生活。

2、健康畜牧业体系。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要求,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重点建设优质瘦肉型猪、肉食鸡、山羊等产业,突出抓防疫保安全、上规模增效益、做特色强产业。近两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奖补资金的兑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发展健康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标准化程度。在发展规模养殖

中坚持三种形式:一是以发展大中型规模养殖为重点,提高集约化水平;二是以建设规模养殖小区为重点,提高商品化基地建设水平;三是以培育养殖大户为重点,提高中小规模养殖发展水平。为促进健康养殖,不断强化责任落实,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力度,下大力气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3、板材加工产业体系。我区杨木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木材主产区和加工集聚区。今年为加快板材加工业的发展,提出建设“一带六园”工程,其重点就是我区的“一带”----核心区产业带,(在埇桥区顺河乡及302省道至206国道沿线,规划和打造年产值超过30亿元,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木材加工产业带)。重点培育绿洲、东建、东大、东平、东达等为代表的大型木材加工龙头企业。

4、蔬菜产业体系。以西二铺沟西、灰古镇王圩、顺河乡王垄等蔬菜生产基地为龙头向四周辐射,以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抓手,创建蔬菜标准园。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强化保障机制 建设现代农业,是贯彻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需要以投入为重点的一系列保障措施支撑。

1、投入保障机制。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回报,仅靠政府财政投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后续发展无劲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监管,确保农业

投入稳步增长的机制,明确各级财政支农责任;多方整合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率;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2、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就需要有全新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为支撑。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包括农业科研开发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人才发展体系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此外,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研发和推广,加速造就由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队伍组成的综合科研力量。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现代营销和流通为龙头的,应加大现代农产品营销组织和流通组织的扶持和培育。以顺河乡王垄村蔬菜生产为例,每到收获季节,会有数以百计的营销服务大军、经纪人、运输专业户加入到销售队伍,推动了蔬菜经济的发展。

4、风险防范。农业受自然影响很大,灾害呈上升趋势,损失不断增大。现在应加快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建立的步伐,从面上解决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积极推进以粮食、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为重点的农业政策保险,建立农户因灾害减收的经济损失补偿制度。

篇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近年来,我国连续6年粮食增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亿吨水平,粮食生产实现有效供给。然而,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不能忽视,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而同时,我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据估算,粮食需求每年增长80~100亿斤,粮食需求依然面临挑战。

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一方面要稳定粮食面积,稳定、完善和强化农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也必须从强化科技、完善设施、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入手,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践表明,稳定粮食面积难度很大,扶持政策有限,不可能年年出台新政策,只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才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同时,农业还承担着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近几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4年—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

由3.21:1扩大到3.33:1。农民收入不高,受到农业内外两方面影响。就农业内部来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7和第三产业的1/3,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很难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民的农业收入。从农业外部来看,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还难以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制约了农民外出务工的非农业收入。

此外,农业资源约束也愈加突出。在一、二、三产业中,除去农业劳动力素质、设施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均相对滞后外,在农业生产资源投入上也没有多少新增余地。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未开发利用的耕地很少,且大部分分布在交通、自然条件不太好的地方,开发成为高;二是农业可以分配到的水资源也在下降,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以上,有效利用率只有40%多;三是化肥、农药利用率仅在30%--40%之间,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是美国的两倍多。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看,每年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化学需氧量1324多万吨,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但整体恶化势头没有明显改变。

面对诸多挑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在五个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

一是由粗放型农业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农业。要尽快形成以节地、节水、节能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切实加大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决执行1

8亿亩耕地红线,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减少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由注重粮食高产转变为大农业均衡生产。从横向看,应将长期以来的农耕经济、“以粮为纲”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从纵向看,要注重农产品加工业以及运输、销售等服务业,把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作为整个大农业产业链看待。此外,还要注意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预测气候变化和各国相关政策的走势,树立起大农业观。

三是由主要“靠天吃饭”转变为凭借科技与先进的装备带动农业生产力。一直以来,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手段、物质装备比较滞后,生产方式多以人力、畜力和各种手工工具为主,劳动率低下,基本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借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生物技术化。

四是将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农民。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素质不高,缺乏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因此,要重视农村技能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持。

五是由单一的农户经营转变为组织化规模经营。落后的散户经营方式不能实现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化进程,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将散户经营尽可能合并形成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走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发展道路。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求,下一步,国家将更多地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措施,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第一,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强优质农业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发展适用市场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升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的比重。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二,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加强丘陵山区抗旱水源建设,改善农村水环境等。二要确保耕地质量,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三要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

第三,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储备,积极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以低碳经济为目标,开发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的农业节约型循环利用技术。注重农技推广工作,广泛推广良种良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篇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核心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提高农业产业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有效举措。近些年,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很快,但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从农业产业体系整体谋划,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利益。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注重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到农业产业中来,借鉴工业等领域的成功范式,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经营组织方式变革。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等现代特色产业,拓展农业的内涵、外延和发展领域。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人才以及财政支持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始终强调的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以农民分享增值收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变成少数人谋取不当利益的渠道、成为导致农村资源要素外流的新因素。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核心是要促进农业供给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更好适应资源与环境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在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在产量增加中部分农产品出现暂时性或阶段性过剩,粮食、棉花等库存偏多,但另一方面一些农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大量进口。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着力围绕人的需求发展生产,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夯实农业基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水利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支撑水平。必须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产能,树立大食物理念,科学审视国内农业资源潜力,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优先序,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必须积极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做优做精粮食产业,优化品种品质,积极推广农牧结合,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质量优良的产品供给。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篇4: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必须充分认识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对于未来一个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且强调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党中央根据国际产业格局的新变化,在科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关键还是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体系。

一是实体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成长的沃土。只有植根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强大的工业基础之上的现代产业体系,才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二是结构优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特征,这包括三四产业比例协调,轻重工业比例合理,行业内部构成合理,也包括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区域布局合理优化。三是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力量。四是绿色低碳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现代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点,促进产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应当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五是吸纳就业能力强,是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鲜明特色,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通过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首先,工业的实力大大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2年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9.99万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38.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95%左右,在500多种主要的工业品当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这些年通过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在19个行业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先进产能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取得了新的进展。2011年汽车、钢铁、船舶、水泥行业前十家企业,占整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分别达到了87%、49.2%、47.7%、26.5%,区域产业布局也在不断的优化,“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工业占全国比重提高5.8个百分点。其次,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要进展,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的收入比重达到5.71%,虽然不高但是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年先后颁布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有关政策,实施了核高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等重大科技专项,同时在探月工程、高速轨道交通、高性能计算机、海洋装备、第四代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突破。三是强化工业节能减排,产业逐步走上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十一五”期间,全国规模以上的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下降了26%,以年均8.1%的能耗增长速度支撑了工业年均14.9%的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工业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9%。四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2012年电话用户数达到了13.9亿部,超过了我们人口总数,网民达到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信息产业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在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的集成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以及生产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在稳步的提升。目前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的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了60%,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超过50%,特别基于信息网络的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迅速发展,智能终端、电子商务等市场在扩大。

第三,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着力构建符

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产业体系。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等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我们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努力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鼓励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的调节,缩小行业之间、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创造实体经济的收益率与虚拟经济大致相当的一个条件。增强社会资本投资实业的吸引力和信心,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二是坚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遵循产业规律和市场规律,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盘活存量、做强增量,提高产业整体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盘活存量就是通过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的兼并重组,抑制产能过剩,扩大先进产能的比重,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做强增量就是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的产业。三是把创新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动力,落实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落实好各项扶植政策,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四是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信息产业,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要推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结合,促进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以及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五是通过加大对外开放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现代产业是开放的产业,必须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培育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新优势,随着工业、通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今后要更加注意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平衡比较,重点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上下功夫,努力使中国企业、中国产业,成为全球产业链上重要的环节。

(根据作者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演讲编辑整理)

篇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关键是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型,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五个角度理解和把握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实体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成长的沃土。只有植根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强大的工业基础之上的现代产业体系,才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二是结构优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特征,这包括三次产业比例协调,轻重工业比例合理,行业内部构成合理,也包括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区域布局合理优化;三是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力量;四是绿色低碳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现代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点,促进产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应当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五是吸纳就业能力强是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鲜明特色,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通过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篇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相应的产业体系迅猛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以国际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以低劳动力成本、低附加值、低端产业及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适应科学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低成本劳动力为核心要素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走向尽头

1978—2008年,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以及城镇新增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一时期,虽然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劳动力收入增长总体上维持在较低水平,走的是一条以低成本劳动力为核心要素的产业发展之路,这是与我国资源要素禀赋条件相适应的道路。“十一五”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和消费升级加快,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产业主导、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新阶段。重化工产业和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并存,低成本之路到2008年达到高峰并逐步走向尽头。

劳动力供给总量呈减少趋势。一是新增劳动力供给趋减。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人口的减少,今后10年至20年新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供给将呈现减少趋势。二是农村劳动力供给量萎缩。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十二五”时期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农民工的供给量将出现萎缩。三是新生代劳动者就业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同其父辈不同,新生代劳动者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更强,对工作性质和工作报酬有了更高期待。这使简单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发展速度将越来越快。资本相对紧缺、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的要素关系正在改变,对传统产业提出了挑战。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门槛。这会引起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也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只有更高的发展质量、更高的收入水平,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一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而在中高端市场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避免这种困局,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从低水平发展向高水平发展、从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从不协调发展向协调发展、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长期压低劳动力成本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一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要求劳动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我国职工收入增幅低于经济总量增幅,长此以往会影响社会稳定。二是不利于劳动力的充分供应。这是近年来出现“民工荒”的根本原因。在目前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下,只要提高劳动工资水平,是能招到工人的。三是不利于提升劳动效率。劳动力价格过低,会抑制人力资本投资,制约劳动力素质提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认为,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中,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为主的传统资源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新型资源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因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产业,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基础是提高工资水平。

把握“三个原则”,推进“三个转变”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必然带来就业结构、分配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分配结构的调整,又会促进产业结构加快变革。顺应时代要求,转变低劳动力成本产业发展模式,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重点把握“三个原则”,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努力构建以服务业为主体、新兴产业为引领、内生增长为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充分就业为原则,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由工业为主体向服务业为主体转变。一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另一方面,从制造业为主体转型到服务业为主体,从传统服务业转型到知识型、高增值服务业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研究表明,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而服务业多达1000个。目前,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8%,发达国家为72%,发展中国家为52%,而我国仅为43%。我国应以实现充分就业为原则,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由工业为主体向服务业为主体转变。

以提升人力资本素质为原则,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重化工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主导转变。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三轮经济增长:第一轮是1978年到1988年,拉动增长的主导产业是轻工业;第二轮是1989年到2001年,拉动增长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以及电器制造业;第三轮是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拉动增长的主导产业是重化工产业。重化工产业是资本密集、低就业率、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它的发展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劳动者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重化工产业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资源紧张,加剧了就业矛盾。要打破这一内生制约因素,必须发展新兴产业,这是产业替代的内在规律。发展新兴产业,一是有需求。低碳环保以及消费结构升级等都驱动着新兴产业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产业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有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来源于重化工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新兴产业是重化工产业的延续。如化工新材料、冶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是在传统重化工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重化工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了装备、技术和人才储备。正如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催生重化工产业一样,重化工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必然催生新兴产业。三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当前,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因此,我国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把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摆在突出位置。

篇7: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一、什么是“农业休闲综合体”?

农业休闲综合体是在“休闲农业”和“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都市周边乡村城镇化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在架构上,“农业休闲综合体”在“旅游综合体”构架下,基于一定的农业资源与土地基础,将农业和休闲游憩相结合,以农业为切入点,以景观打造为基础,引入泛旅游产业,形成以旅游休闲为导向的土地综合开发。

在功能上,“农业休闲综合体”在农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服务功能,以农业为依托,集合观光、休闲、娱乐、创意、研发、地产、会展、博览等三种以上的相关功能为一体,在进行农业生产以及产业经营的同时,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产业综合体。这种休闲农业模式既可以是一个农业园、一个农业区域、也可以是一个主题产业或者一个卖场,只要具备农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就都有可能通过合理的规划将其发展成农业综合体。

二、农业休闲综合体体系构建

在新型城镇化构架下,农业休闲综合体实际上是由五个部分构成:景观吸引核、休闲聚集区、农业生产区、居住发展带、社区配套网。

(一)景观吸引核

景观吸引核是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是农业休闲综合体打造的关键。农业休闲综合体通常位于地形丰富多变、景观资质良好的地段,往往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际风光区等等。可以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使游人放松身心、体会农业魅力。

(二)休闲聚集区

休闲聚集区,是为满足由核心吸引物带来客源的各种休闲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休闲产品体系,实际上是各种休闲业态的聚集。主要包括农家风情建筑、乡村风情活动场所、垂钓区等。休闲聚集区使游人能够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三)农业生产区

生产区通常选在土壤、气候条件良好,有灌溉和排水设施的土地上,主要的基础生产项目为:农作物生产、果树、蔬菜、花卉园艺生产、畜牧业、森林经营、渔业生产等。生产区主要让游人认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让游人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

同时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通过浓缩的典型科技农业和农业传统知识的推广,向游人展示农业独具魅力的一面,增强游人的农业意识,加深对农业的了解。

(四)居住发展带

居住发展带,是农业休闲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旅游各要素的延伸带动农业产业与休闲产业发展,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休闲为支撑的泛休闲农业产业,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员聚集,形成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人口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外来度假居住等五类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从而形成了依托休闲农业产业的城镇人口以及为此建设的居住社区,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五)社区配套网

社区配套网,是农业休闲综合体必须具备的城镇化支撑功能。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我们称为产业配套。而与此结合,服务与居住需求的居民,同样需要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公共服务。由此,形成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网络。

三、农业休闲综合体产业价值链的演化

农业休闲综合体产业链的扩展与构建是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其重点内容是综合体内的生产与加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丰富发展,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紧密融合的基础上再派生新产业。因此,综合体产业链扩展既要高度重视三次产业链的高端性,又要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资源效益的全面性。

(一)综合产业体系构建

农业休闲综合体的主题定位与功能开发对产业链扩展也有特定的要求与限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公共服务平台、科研力量和品牌积累等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产业集群演化与整合趋势,对照农业价值链演化规律,依据产业补链、伸链、优链的需要,形成综合产业链。

可以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四个层次的产业群:核心产业是指以特色农产品和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休闲活动;支持产业是指直接支持休闲农产品的研发、加工、推介和促销的企业群及金融、媒体等企业;配套产业则是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等;衍生产业是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各产业之间相互带动、推动关系,具体产业引擎模式结构。

(二)产业延伸与互动模式设计

将各产业进行融合、渗透,拓展农业休闲综合体的产业链,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为资源,将农产品与文化、休闲度假、艺术创意相结合,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优质农产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和旅游市场。休闲农业具有高文化品位、高科技性、高附加值、高融合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是现代农业发展演变的新趋势。

篇8: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核心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提高农业产业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有效举措。近些年,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很快,但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从农业产业体系整体谋划,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利益。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注重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到农业产业中来,借鉴工业等领域的成功范式,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经营组织方式变革。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等现代特色产业,拓展农业的内涵、外延和发展领域。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人才以及财政支持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始终强调的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以农民分享增值收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变成少数人谋取不当利益的渠道、成为导致农村资源要素外流的新因素。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核心是要促进农业供给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更好适应资源与环境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在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在产量增加中部分农产品出现暂时性或阶段性过剩,粮食、棉花等库存偏多,但另一方面一些农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大量进口。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着力围绕人的需求发展生产,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夯实农业基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水利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支撑水平。必须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产能,树立大食物理念,科学审视国内农业资源潜力,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优先序,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必须积极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做优做精粮食产业,优化品种品质,积极推广农牧结合,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质量优良的产品供给。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上一篇:2015年初中八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