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44现代产业格局

2024-04-14

构建44现代产业格局(精选7篇)

篇1:构建44现代产业格局

构建4+4现代产业格局 重点做到“五个强化”

——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解读(下)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在全面分析我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省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会明确,下一步要着力做强做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四大产业,着力培育壮大旅游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节能环保四大产业,构建“4+4”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做到“五个强化”,从而坚定不移地全力推进。

建“4+4”产业格局 做到“五个强化”

全会将“抓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总量”放在“五抓五提升”战略行动的首要位置。并提出把“4+4”产业格局,作为我们今后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做到“五个强化”,确保每个产业都有载体、有抓手、有项目,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培育一批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考虑到我市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以及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未来趋势、与京津和雄安新区产业对接融合的现实需要,全会明确提出,下一步要着力做强做优新一代信息技术(卫星导航、光电、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生物医药健康(医药制剂、现代中药、基因工程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健康养老等)、先进装备制造(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现代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商贸、会展等)四大产业,着力培育壮大旅游业(旅游综合体、文化体验、“旅游+”等)、金融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科技信息服务、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节能环保(环境监测技术研发、环保设备、监测服务等)四大产业,从而构建起“4+4”产业发展格局。

全会强调,“4+4”产业格局,是我们今后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全力推进。各县(市)区也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的产业基础和优势,研究谋划自己的现代产业格局。在具体工作中,重点做到“五个强化”,确保每个产业都有载体、有抓手、有项目,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强化顶层设计 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坚持政策推动,制定出台了振兴工业实体经济、支持技术创新、重点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提升、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为推动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围绕“4+4”产业发展格局,全会要求,要按照“起点要高、关联度要大、布局要合理”的原则,抓紧研发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路径、拿出产业发展举措。要制定出台一批配套扶持政策,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举办明年旅发大会等措施,搭建起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强化协同创新 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去年,我市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83%,低于全国0.28个百分点;今年科技贡献率虽然达到56%,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全会明确,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全市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

要把建设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作为重大契机,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加大自选动作的谋划和实施力度,研究制定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举措,着力建设一批高端产品生产和集散基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构建“京津雄研发+石家庄转化”的创新格局,加快建设全省科技创新示范区。

同时,把军民深度融合作为重要途径,加强对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科技园、河北军鼎科技园等重点项目的服务盯办,加速建设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人才是创新的灵魂。全会提出,要把人才作为重要支撑,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完善人才绿卡等保障政策,全力引进创新型、管理型、技能型等各方面人才。

强化项目建设 提供产业发展支撑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通过专业招商、竞争性招商,以及园区提档升级、项目集中开工和观摩拉练等活动,全市项目建设呈现出数量多、质量好、块头大的特点。截至目前,全市亿元以上项目1509个、完成投资4550.6亿元。

新的一年中,如何才能在项目建设上再进一步,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强支撑?全会明确,围绕坚持把项目和园区作为重中之重,在做“实”上下功夫。要做实项目推进机制,健全产业链、精准化招商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建设投资项目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并强化对项目的考核。要把新增企业、新增纳税以及吸纳就业、环境影响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切实增强项目建设实效。

开发区是项目建设的载体。在开发区“四项改革”全面完成、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全会再次强调,要做实开发区建设,要健全“有进有出、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考核排全市后3名的,第一年亮黄牌,连续两年的予以全市通报、限期整改、调整退出等处理,并对开发区主要领导进行调整。重点推进与工信部共建智能智造产业园、与科技部共建中美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面向未来的产业集群。

强化改革开放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全会认为,明年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和工作坐标。省委九届六次全会部署了九项重点改革任务,我们要围绕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确定我市改革重点,并逐项制定方案、明确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创新,为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和动力。

明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以此为契机,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力抓好“破、立、降”工作,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抓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推行企业绿卡制度,扎实开展“双创双服”活动、“降费减负”专项行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我市对外开放水平总体还不够高,发展外向型经济势在必行。对此,全会要求,树立全球视野和大开放观,围绕扩大开放抓改革,及时跟进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抓紧打通国际贸易大通道,鼓励建材、纺织等优势产能和装备技术“走出去”,在国际产能合作中提升发展水平。

强化农业农村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格局,离不开农业的有力支撑。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要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切实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认真落实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切实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018年经济工作安排:

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明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统领,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六次全会以及省委、省政府对省会建设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抢抓区域竞争发展的历史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治污染各项工作,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做好八方面工作 实现经济发展预期

在市委十届四次全会上,我市确定了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提出要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

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格局。要围绕构建“4+4”产业发展格局,着力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型产业,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着力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研究制定综合性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以及若干配套措施,形成行动计划,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以扩大有质量的投资为重点,强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明年,要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做活土地上下功夫,围绕有质量的投资和项目建设,多措并举、多点发力,以优质增量带动和活跃发展全局。

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着力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抓紧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调优调特调强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推动发展动能加速转换。抓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突出“四个聚焦”(聚焦创新主体培育,聚焦创新能力建设,聚焦创新人才支撑,聚焦质量品牌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培育一批实体化、资本化、国际化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引进一批尖端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创新队伍,增强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抓手,厚植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一关三线八口岸”,打造全口岸型“无水港”城市。大力发展“陆港经济”,打通环地中海、黑海国际贸易大走廊。规划建设中俄“两国双园”,努力培育以技术创新、中俄贸易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带动产业转型发展。

以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为引领,提升城市品位和影响力。坚持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寻找省会坐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完善载体功能,加强城市综合治理,着力实施空间拓展工程、道路畅通工程、功能提升功能和治理提标工程,打造高品位现代化的省会城市。以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为主攻方向,强力实施铁腕治污。要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突出大气污染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坚决深化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始终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地攻克,切实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确保年年都有新变化。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通过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社会保障兜底、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和社会治理创新,办好民生实事,补齐民生短板,真正把民生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儿上。

篇2:构建44现代产业格局

湖南初步确定把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这七大产业有望在未来5-10内成为湖南产业格局的“重头戏”。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的形势,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今年初,规划编制和相关文件起草工作全面启动。经过数月的调查研究,关于七大新兴战略产业的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现已编制完毕。

根据总体规划,湖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型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0%,年均增长20%;到2020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5%左右,年均增长15%以上。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成为湖南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成为湖南经济的先导产业。

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规划提出要重点建设新兴产业集聚工程、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名牌产品创建工程和人才资源开发工程等五大工程以及技术创新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三大平台。

篇3:构建44现代产业格局

1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今时代, 科技进步对于文化产业发挥着巨大支撑和推动作用。

1.1 科技创新催生新兴文化业态

当今时代, 卫星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 正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使文化内容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 从而使文化成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消费的产品。数字内容产品所具有的同类传统文化产品不具备的交互性、虚拟性和智能化、个性化等特性, 大大提升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 因此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以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手机媒体、多媒体产品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 已逐渐成为继IT产业后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

1.2 科技创新使文化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数字三维虚拟展示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 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 极大提升了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明显提升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艺会展、休闲娱乐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提升了传统演艺、会展及大型文化传播活动等的表现形式。而多种新媒体技术在上海世博会的广泛应用, 不仅让世界各国当代文化与物产的展示更加异彩纷呈, 也为更多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的生动再现和广为传播, 开拓了新的形式和手段。3D报纸、3D微电影、裸眼3D电视、3D电脑显示器, 各类3D产品五彩缤纷, 引人注目。各地举办的动漫节更是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的目光, 运用立体3D动画、语音互动、光电感应互动等技术使游客互动体验新奇有趣, 动漫衍生品更是吸引眼球。

2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构建安阳文化产业新格局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市将是安阳的一个新机遇, 安阳要充分展示自己一些高瞻远瞩的想法和文化底蕴的魅力, 依托安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林虑山自然生态, 作好安阳的文化产业规划, 工夫在“整合”, 成功在“活化”, 只要能做好“整合、活化”两篇大文章, 就能实现把安阳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

2.1 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

针对图书、广播影视、演艺会展、工艺及娱乐休闲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创新创意需要, 充分运用科技手段, 使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建立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依托安阳殷墟打造国际一流的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积极探索和建设大遗址保护机制, 建立大遗址保护特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模拟仿真等科技方法和手段, 开展各类文化资源数据库、信息库等的建设和共享利用, 提高文化产品创作与殷商文化精髓相结合的能力, 倾力打造殷墟国家考古大遗址公园、里城周易文化苑、曹操高陵博物馆和“三国”文化园区、内黄三杨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打造红旗渠艰苦奋斗精神家园,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把文化转化为支撑力, 以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深度挖掘“殷商·周易文化”资源, 彰显“殷商·周易文化”元素, 让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动起来、活起来, 进一步扩大安阳的知名度和开放度, 增强文化对安阳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按照“项目集中园区, 资源集约利用, 产业集群发展, 功能集成建设”的发展思路, 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 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大力开拓滑县安绣、蝈蝈白菜、葫芦烙画、蛋雕艺术、糖画、面人魏、纸雕、烙画、泥塑等传统工艺品市场, 运用科技手段, 融入现代理念, 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

2.2 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针对基于数字、网络、3D、4D、高清、多媒体、虚拟展示、激光显示等多种高新技术应用的新型文化表现形式及其产品的发展需求, 推动有关科技领域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转化, 提升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比如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大遗址公园、里城周易文化苑、颛顼帝喾陵园、内黄三杨庄汉代遗址等等, 这些都是几千年前的遗迹甚至是上古时代的遗存, 正如游客所说“安阳的文化太深厚, 过于凝重, 只有专家才能看得懂。”趣味性、参与性、可观赏性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这些深埋在地下的珍贵文物, 怎么能够利用科技创新, 使这些“死”的东西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游客面前, 提高互动性, 使底蕴深厚的殷商文化与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交相辉映, 尽显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魅力。

在目前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下, 可以“借脑”、“借技”、“借智”发展。“十二五”期间, 文化部将围绕文化产业发展、舞台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化展示与传播、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以及文化管理及服务等重点领域, 加强重点领域技术研究与开发, 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产品与业态, 加强数字、网络、移动、虚拟、激光、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集成转化应用。同时, 文化部还将加强对中国传统工艺产品制造技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水平, 我们要加强沟通与合作, “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2.3 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传播力

数字、网络、移动等各类先进通信技术的应用, 加强了多种形式文化产品的传播扩散, 历史在这里积淀的殷商文化、周易文化、曹魏文化、人祖文化、红旗渠精神等等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涌动出无穷的文化力量, 构成了安阳独特的文化软实力, 要进一步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不断开发基于数字、移动、网络等具有不同传播、接收、显示特点的新型文化产品, 促进数字出版、娱乐休闲、会展等新型文化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进一步提高文化的传播力。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 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 延伸文化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安阳是中国航空运动的摇篮, 也是培养航空运动世界冠军的摇篮。航空运动作为安阳重要的城市特色, 已有56年的发展历程。以“中国安阳国际航空运动旅游节”为载体, 依托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发展低空经济, 建设“航空运动之都”, 打造轻型通用飞机制造基地, 并依托轻型飞机制造企业和航模生产企业, 吸引上下游行业聚集, 形成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航空制造技术研发、物流配送、航空产品展览和会展等。通过热气球世界锦标赛、跳伞世界锦标赛、滑翔伞世界杯赛等国际重大赛事的举办, 提升文化产品的传播力, 让“航空运动之都”享誉海内外。

林州太行山风光秀丽, 自然、人文景观众多, 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 有太行大峡谷 (包括王相岩、冰冰背、桃花谷、太行平湖、民俗民风) 、黄华山、洪谷山、天平山、万泉湖、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等风景区。要在做好旅游开发规划基础上, 加大科技元素, 扩大宣传手段, 完善服务设施, 形成体育健身、休闲度假、民俗风情、绘画写生等旅游产品。利用先进的网络与通信技术, 加强对外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 增强文化产品及文化产业的传播力、竞争力。因此, 需要文化与科技的共同努力与推进。

2.4 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用文化提升旅游内涵, 用文化增添旅游发展动力, 依托殷墟、红旗渠、周易文化、中国文字博物馆、马氏庄园、曹操高陵等历史文化资源, 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依托汤阴县剪纸、滑县秦氏绢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基地。用足文化凝聚力, 打造根亲文化圣地:传承弘扬始祖文化, 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根亲文化资源, 以颛顼帝喾陵祭祖节、姓氏文化节、根亲文化节等为主要平台, 进一步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努力把安阳打造成重要的根亲文化圣地。

要突出“一个中心, 两大品牌, 十大集聚区”。“一个中心”是把安阳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形成功能完备的优秀旅游城市。“两大品牌”是强力开发以“殷商文化”为重点的文化牌和以“红旗渠”为重点的精神牌, 围绕这两大品牌把文章做大, 让“殷墟”亮起来, 让“红旗渠”红起来, 成为代表安阳走向世界, 世界了解安阳的标志。“十大集聚区”:殷商·洹河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博物馆·会展文化产业集聚区、颛顼帝喾陵·三杨庄文化产业集聚区、安阳古城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红旗渠·大峡谷旅游产业集聚区、马氏庄园·灵泉寺旅游产业集聚区、里城·岳飞庙文化产业集聚区、小南海·腊梅园休闲度假产业集聚区、大运河·滑县文化产业集聚区十个服务业集聚区,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以科技创新提升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中原文化殷始创, 安阳是中华文字之根, 人祖之根, 文化之根。中华文化从这里走来, 青铜文化、甲骨文化, 周易文化等, 都在安阳孕育而生, 在世界上都有影响。一片甲骨惊世界, 殷墟的发现是从甲骨文卜辞开始的,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 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它和埃及的纸草文, 印度的印章文、古巴比伦的楔形文一样, 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风靡世界的《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 是中华上古文化精华的总汇, 中华文化传统的源头, 对后世的文化与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 一股新的《周易》研究热在中国和世界各地愈演愈烈。用活文化创新力, 用好文化提升力, 努力把我市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用实文化推动力, 把殷商文化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建设之中, 把城市形象与殷商文化的内涵相结合, 使之成为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科技日益成为文化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 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于文化科技发展的支持与引导, 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 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构建产业特色鲜明、布局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为安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产业支撑, 使我市成为富强型、枢纽型、创新型、宜居型、和谐型的新安阳。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2012-02.

[2]陆文军.争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J].河南日报, 2010-12-14.

篇4:特色发展 构建现代农业新格局

区域柠檬产业化渐成形

沿着翻新修葺的安西路和安三路行驶,途经的乡村新居与成片的柠檬树相映成趣,在这深秋入冬之际,远望去,亦可见到明黄色的果实点缀在葱茏的绿林之中。

安居区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受相邻的安岳县影响,柠檬种植在安居区其实已有10年历史。因安居与安岳土壤气候均相似,种植的大多是安岳的成熟品种。“我们了解到,中国每年需70万吨柠檬,而国内市场只能提供50万吨,缺口还有所增大,加之柠檬的储存时间长达半年,发展的风险性相对较小。”

通过当地农业局的大力引导,到2016年年初,安居区柠檬种植大户已有65户,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共12家,分布在三家、玉丰、观音等12个乡镇。

近年来,以柠檬为主的柑桔产业作为安居农业产业的新生力量,与业态成熟且具有品牌效应的沙田柚和早熟梨组成三大水果产业,通过持续提质增效,对安居加快推进水果标准园、建立基地乃至特色产业发展均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截至2016年上半年,安居区水果种植规模达18.8万亩,其中柑桔10.1万亩,早熟梨6.8万亩,其他1.9万亩,水果产量6.7万吨,产值2.3亿元。

五大特色产业构建农业新格局

安居区农业局局长曾勇说:“除特色水果外,安居区同时注重优质粮油、有机蔬菜、绿色畜禽、生态水产的综合发展,五大特色产业将共同构建安居在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格局!”

在粮油高产创建工作上,安居区粮食总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24万亩左右,每年实现粮食总产41万吨以上;建立优质粮油基地50万亩。统计至2016年上半年,大春农作物播种已全部结束,完成小春粮油总播面积50.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9.0万亩(小麦32.1万亩、洋芋3.5万亩、大麦0.4万亩、豌豆等3万亩),总产9.2万吨;油菜11.2万亩,总产1.9万吨;大春粮食作物完成播种面积85.4万亩(其中水稻25.9万亩、玉米31.1万亩、薯类16.9万亩、豆类等11.5万亩),可实现总产33.6万吨,预计全年可实现粮食总产42.8万吨。

在有机蔬菜种植上,安居区主要在安三路沿线丁家坝、烟家坝、高滩坝建设“三坝蔬菜核心示范园”,全区建成蔬菜基地9万亩,常年播种面积达13万亩,建成城区保障性菜地4万亩,有机蔬菜基地0.4万亩。此外,在大安、三家等乡镇规划建设“稻—菇”粮经复合种植基地0.2万亩,示范带动周边发展基地1万亩。

在绿色畜禽养殖方面,安居区近年建成以安牧绿色生猪、“蜀光”有机黑猪、“斗城农夫”灵芝鸡为特色的畜禽发展优势产业带。2016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共62.32万头、肉牛出栏0.61万头、肉羊出栏3.97万只、家禽出栏226.51万只、肉兔出栏64.18万只,肉类总产量5.07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60875.28万元,同比增长4.13%。新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8个,建成绿色畜禽基地20个。

水产养殖方面,安居区积极推广胭脂鱼、黄颡鱼等名优品种,大力发展池塘、稻田养鱼,水库、溪河生态养殖,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特色养殖,增加无公害水产品产量,完成塘库堰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526公顷,水产品产量8750吨,渔业总产值1.98亿元。

基建夯实现代农业根基

在安居区,构建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的观点被广泛应用在实际操作中。

今年,安居区农业局大力倡导广大养殖户采取“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循环经济模式,推广“干稀分离、雨污分流”及室外生物发酵床处理技术,提高粪污处理深度及利用力度,走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指导10户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改造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粪污处理模式15户,创建5个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型养殖场,建成绿色畜禽养殖基地34个。

据悉,为支持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安居区已投入资金547.91万元用于农村新能源建设,建设大型沼气工程1个,省级新村集中供气沼气工程2个,新增沼气用户206户,建设户用沼气池107户,在分水镇大码口村投入8万元给贫困户新建设小型沼气工程1个。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安居区于横山镇、会龙镇等13个村完成投资2680.16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技改电力提灌站25站29台897千瓦,新增提水控灌设备78台1484千瓦,完成机电提水3100万立方米,提水保灌面积25.1万亩。

在强化农机装备建设方面,安居区于今年实施“农机购机补贴项目”,推广各型农机新机具206台(套),实现补贴资金55.8万余元,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完成水稻机械化插秧4.5万亩,油菜机收1.1万亩。推进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达到11个,农机大户26个。

产业扶贫扶在根子上

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体现,与扶贫工作息息相关。为此,安居区农业局制定了《农业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切实将农业项目和措施落实到贫困村去,为行进中的扶贫攻坚工作带来了原动力。

曾勇向记者介绍道:“贫困村也有可依托的区域优势、生态优势,针对性地引进业主和企业,发展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业主、大户,就可带动全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目前,安居全区25个贫困村农业产业推进情况总体较好,已发展香桂4100亩、柠檬1350亩、中药材560亩、优质粮油6298亩、藤椒368亩、林果2050亩、蔬菜670亩、水产600亩。全区82个贫困村共建成优质水稻基地2.1万亩,优质油菜基地1.6万亩,524红苕基地0.2万亩,优质蔬菜基地0.3万亩,林果基地1万亩,出栏优质生猪0.6万头、优质肉牛0.03万头、优质肉羊0.3万只、特色小家禽6万,建成生态水产养殖基地0.3万亩。

此外,全区农业系统更选派98名业务能力强的农业技术人员,组建了粮油、经作、畜牧、水产4个产业帮扶工作组,保证全区82个扶贫村每个村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驻村,负责产业精准扶贫技术指导工作。通过对82个贫困村进行产业情况摸底,制定了具体的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方案,建立了督促检查制度,切实做到驻村工作目标明确,帮扶项目规划可行。

(遂宁市安居区农业局供图)

篇5:构建44现代产业格局

----浅析苏仙区战略性新型产业现状

作者:郭花 文章来源:苏仙区统计局 更新时间:2012-4-17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对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2012年苏仙区委经济工作会就明确提出:既要提升传统产业更要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新材料、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为此,发展战备性新兴产业,使之成为苏仙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着力点。

一、苏仙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苏仙区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1家,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0家,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17家,新材料产业16家,信息产业9家、节能环保产业4家,文化创意产业1家(部分企业跨多个产业)。

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30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30%;完成增加值 45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8.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50 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6.7%;上缴利税总额 14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 42.4%。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

二、苏仙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

(一)从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规模看,苏仙区以承接转移为抓手,促进优势行业加速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目前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比重28.2%,培育了高斯贝尔、台达电子、华录数码等一大批电子信息企业,是全省第二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形成了以有色产业园为依托的产业集群

从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空间看,苏仙区已形成了以有色产业园为依托的产业集群,有色金属、能源、电子信息、化工、建材、加工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培育了华润电力B厂、云湘矿冶、高斯贝尔、华湘化工等产值超过10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了一大批中小型配套企业加速发展。奠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我区都有发展的带头企业。

(三)完备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居郴州交通中心,原料货物运输十分便利。

苏仙区地处湖南南部,随着中部崛起、泛珠合作、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等重大发展战略的风生水起,苏仙的发展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苏仙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主要分布在郴资桂沿线,距京珠高速附近北上南下交通十分便利,立足苏仙的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大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键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来企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引进高科技。从产业组织形态看,苏仙区以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导,组织形态机动灵活,企业有较大的做强做大的空间。

(四)科技和人才优势

要打造苏仙区战略性新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湘南学院和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位于苏仙境内,人才优势凸显,关键是政府要有高瞻远瞩的思想在高等院校培养一批专业对口的高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战略性新型产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环境。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劣势

(一)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主要是制度环境,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推进新兴产业创业、发展的政策没有出台。

(二)是部分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追踪、模仿阶段,缺少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

(三)是新兴产业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底子薄弱,技术创新能力至今依然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尤其在原始创新方面十分缺乏。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集中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较为薄弱,产业竞争力不强。具体体现在:信息产业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缺乏;新材料产业缺少高端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环保产业技术产业化难度较大。

四、加快苏仙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尽管苏仙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后劲,但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相比,苏仙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相对较慢,产业规模较小。除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后劲外,其他产业基本上刚刚起步,尚不足以支撑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大的突破。在明确了苏仙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后,我们就应该遵循战略性、先导性、带动性,结合现有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选准突破口,找准着力点,集中优势兵力,确保具有区域特色、区域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在挖掘和深化苏仙区产业格局基础上,把以高斯贝尔为龙头的信息产业、以金贵银业、钻石钨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农夫机电、东塘电气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以氟化学、钖涛为龙头的节能环保产业列为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点加以推进,不断推动产业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为此,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市扶持政策,并加快制定我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套政策(包括财税、采购、投资、信贷、科技创新、资源环境、重大项目建设、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等配套政策),切实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为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对所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奖励。

(二)努力建设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园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创新载体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园,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空间、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湖南林业(苏仙)现代产业园打造成产业聚集新平台,成为我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挥工业园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使之成为带动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苏仙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摇篮”。

(三)鼎力推进一批项目驱动创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

在“十二五”规划中,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认真谋划、储备若干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强项目准入和淘汰机制,确保重大项目及时有效跟进。在湖南省“四千工程”项目库中,我区已储备了35个项目,包括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苏仙区布局和落户。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选出10个重点项目,集中力量,集聚政策,加快建设步伐,使之成为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企业和骨干企业,成为引领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形成“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

(四)全力打造一个全方位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

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抢抓湘南承接转移示范区和郴资桂“两型“示范点建设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个促进区域合作发展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平台,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市场优化配置。在整合现有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支持产业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和平台建设。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平台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构建一批支撑服务我区优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多主体、多层次、开放互动和协调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

(五)竭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篇6:构建44现代产业格局

到2016年哈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9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0亿元。

《规划》提出新战略,形成城区北部彰显科技实力、南部彰显制造实力、中部彰显“软”实力,郊县绿色食品产业享誉全国的产业发展战略新格局。围绕优化城区产业空间布局,哈市四环以内重点发展楼宇经济、创意产业、金融、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城市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四环以外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物流,布局建设哈南工业新城、松北科技新城产业区、利民健康城。到2016年,主城区工业和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比

重均达70%以上,将主城区打造成为哈市重点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

同时,《规划》提出以产业“强县”为目标,全力实施“8315”工程。其中,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建材及矿产加工业、装备配套及农机制造业、清洁能源业、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等八大产业;培育三大特色养殖加工板块,以双城、五常、尚志为依托,打造乳制品加工板块,以宾县、巴彦、木兰为重点,共同发展畜牧产品加工板块,推动方正、木兰、依兰、通河、延寿打造禽类产品加工板块;打造双城食品加工制造示范基地,宾西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尚志有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五常稻米加工基地,巴彦生猪产业基地,宾西现代包装基地,依兰煤化工基地,五常牛家和双城周家装备配套基地,延寿亚麻产业基地,木兰、通河、方正禽类饲养加工基地。发展壮大双城雀巢、宾西牛

篇7:构建44现代产业格局

1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

1.1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有助于培养现代农民群体

无论是舒尔茨的农业增长理论还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规模报酬递增的投入要素都值得各产业 (尤其是农业) 的高度重视。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同样表明, 仅依靠物质资源 (土地、水、肥料、种子等) 的投入无法进一步有效提升农产品的产量、数量和质量, 因此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升就无从谈起。而培养现代农民群体有助于开发农业体系中非物质资源 (尤其是人力资本) 的利用程度, 放大各农业投入要素的乘数效应与创新效应, 为提升农民收入打下坚实基础。

1.2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实力

农业综合实力是一个多维复杂的概念, 既包括农业要素投入环节、农业生产环节, 又包括农产品储存、流通与销售环节 (包括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2]。因此, 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思路,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可从多方面解决传统农业的不足与弊端, 从顶层设计环节解决农业体系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 包括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收储政策等, 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农业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1.3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有助于促进新农村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 农业的良好发展不仅能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还是建设、发展与完善新农村的根本所在。只有不断完善农业发展格局, 不断发展现代农业, 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尤其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当下, 促进新农村发展不仅需要完善“以工补农”的策略, 而且需要探索如何挖掘农业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2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2.1 以突破传统农业发展观念为核心

与传统农业发展观念相对应的是现代农业理念, 具体而言, 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的核心是科学化, 特征是商品化, 方向是集约化, 目标是产业化。各级政府尤其是农业部门要摒弃不合时宜的农业发展目标, 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挖掘当地的比较优势, 归纳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与精神[3]。各级政府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社会化、科学化与功能化的特征, 社会化农业要求实现从“小农业”到“大农业”的转变, 科学化农业要求实现从经验型农业到技术型农业的转变, 而功能化农业要求实现从单一功能 (经济功能) 到多维功能 (旅游、休闲、教育、生态等功能) 的转变。

2.2 以创新现代农业制度体系为根本

任何产业的良好发展都离不开制度体系核心功能的发挥。由于农业制度体系涉及土地、劳动力、户籍、职业教育和农业结构等方面, 因此要发挥制度的重要作用离不开多维度宏观战略的调整。创新现代农业制度体系一方面需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其他新型农业生产、流通与销售模式, 包括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 (包括专业合作社) 等[4]。此外, 各级政府还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 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 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

2.3 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质量为保障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的核心目标为提高农业的综合实力与发展质量, 从根本上保障农民收入增长。第一,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质量需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包括投入环节、生产环节以及流通环节的安全水平, 优化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方法与物质装备在农业体系中的开发、应用与投入。第二,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与新型农民培训模式,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民转移培训, 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入户率。第三, 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稳步发展, 为农产品的对外交易提供组织保证。

3 结语

由于传统农业发展格局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 因此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过程中, 各级政府需要深入挖掘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禀赋, 在农业发展观念、制度以及质量三个方面下足功夫, 逐步形成一套自上而下、跨部门的现代农业发展网络。最为根本的是,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与促进农民增收并非是独立存在的, 尤其在战略选择上需要协调一致, 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凤娟.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之路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5) :29-31.

[2]鲁强.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边缘化与市民化路径——基于TT&DTHM模型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16 (5) :117-128.

[3]詹小丽.探索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湘潭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月刊, 2008 (2) :26-27.

上一篇:科罗拉多大峡谷游记下一篇:给连队建设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