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教育

2024-06-04

美术欣赏教育(精选十篇)

美术欣赏教育 篇1

一、它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不同的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了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如:在欣赏有关儿童题材优秀美术作品中,课文中分别选择了一组外国和中国的绘画来比较欣赏。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底蕴及现实的差异,画家笔下的儿童世界有何不同呢?在欣赏中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范画,使其对整个画面表现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针对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并和他们进行讨论,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教师结合问题分析让他们知道每幅作品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进而讲述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其中有的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不论人物及道具都十分逼真;有的采用近似儿童画的手法,显得十分轻松、活泼,如范画《保尔和木马》是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是作者看见自己的儿子和木马一起玩耍时而创作的。作品把保尔和木马设定为浅色,周围以黑、灰、棕色和蓝较重的色彩使他们更加突出,简洁的用笔、单纯的造型把保尔天真活泼的神态表现得生动逼真。而中国油画《童年》以夸张而略显稚拙的造型,统一却蕴含着微妙变化的色彩,细腻地刻画出一个陶醉于花、草、金龟子、大青蛙等自然景物中的天真可爱的小姑娘形象。整个画面沉浸在蓝绿色调中,流溢出如梦如诗般朦胧的情调。体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深切追忆。通过欣赏也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中外画家在表现儿童画的观念上以及在处理画面变形及色彩上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且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二、它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哪种对话,均需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一方面,作品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及所描绘的事物或情节等因素向他们发出信息,而他们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经验,不断获取这些信息并在情感上作出回应;另一方面,他们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乃至争论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自内心、言之有物的表达,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它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大量词语、句子的出现运用,更使儿童乐于表达,并将此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及日常生活交往之中。

首先,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次,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

三、它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生活各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到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欣赏者要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使欣赏的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在欣赏教学中,儿童对作品的反应程度,对线条、形状、色彩的感受水平,以及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象能力,是与成人不同,特别是一些抽象作品,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如在欣赏《有趣的脸谱》时,学生初看这些奇形怪状的东西时,不禁害怕起来,怎么这样难看吓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怪物?它的眼睛这样大……到问题相继而出,教师顺势引导,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脸谱的制作方法及它们的特点。其式样是根据人物的外貌、性格来设计的,色彩都是以红、绿、黑、白等色来涂绘的,造型夸张变形,色彩单纯,对比鲜明具有一种拙朴、原始的力量美。渐渐地,学生们喜欢上它们并有一种自己创作的冲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和创作“有趣的脸谱”。他们对其脸、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头发等也进行了夸张和变形,有方形、三角形、瓜子形、葫芦形等形状,有的还把五官移位或改变其距离。这种变形夸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如《有趣的汉字》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它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

学生在感受力、领悟力、想象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以下是由于艺术的特点,以及给儿童提供的巨大想象创造空间所带来的。如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发问、积极尝试回答解决问题,他们常用的句式有“: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他的观点……”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 篇2

再读《给教师的建议》

(一)------关注全体学生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苏霍姆林斯基语)”很多时候在琢磨“后进生”这个词语,细细想来不得不佩服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用词的准确在于含蓄地给了差生一个称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不安和羞愧。且不说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能,就每一个学生而言,他是一个生命,是生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我们非得给他们画上一条线,再打上一个印,末了还起个好听的名字。

“后进生”对应“先进生”是不言而喻的两群人。是什么让他们不同,做教师的都心知肚明就是成绩,就是分数。尽管我们批评了很多年唯考试和成绩论,而且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一年又一年,但考试依然是考试,分数依然是分数。“语文数学考高分就一定能做一名好厨子?”“语文数学不好就肯定妨碍他成为出色的修理工?”钱钟书的数学不及格,他同班数学好的,有几个写出了《围城》?上帝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恰恰都要和上帝对着干,把每个应该不一样的,培养成一样。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大家,我们不允许不一样,不鼓励不一样。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的缺陷。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必须有特色。

“鹤善舞,牛能耕,老鼠生来就打洞。”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全的社会,我们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负责的送奶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人一个发展的空间。尽管这是一份梦想,但我依然坚持。

(二)------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浅谈美术欣赏与教育 篇3

【关键词】 美术 教育史 审美 美感

人类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因为读史使人明鉴,另一方面来说是为了了解文化,利于创新。单就美术教育来讲,假如你什么都不知道,你的作品将缺乏内涵。在学习美术教育史的过程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心灵的跃动,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美,美的涵义,以及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1. 沿袭作用

所有的人类文明、文化无一不是经过历代的沿袭发展而来的,中国绘画更是有深远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也是我国最早的原始绘画)到唐代的人物画再到宋代绘画的鼎盛时期,再到今天中华民族百花争艳的绘画局面都继承着历代绘画的精髓。

主要的沿袭有:前面的美术教育方式、机构、画家思想和题材。

简单一点来说:想在当今的美术教育上获得一些成绩,就必须要认真的学习美术教育史,因为只有了解历代诸多大师独特的成长过程、艺术理念、风格区别及技巧表达,经过不断评判思考后才能给出正确的定位,促使今天的美术教育更好地发展,从而避免茫然失措和重复浪费。

2. 欣赏与教育并举的作用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限于培养艺术家,美术教育目的本文认为应该是以培养、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和提高人类的整体的文化品位与素质修养为主要目的,具体说来,就是以提高人类的感受、欣赏、鉴别美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美术教育史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卷,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前导的作用。在欣赏它的同时它也对我们有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1)审美认识作用;(2)教育作用;(3)审美娱乐作用;(4)审美调剂作用。

(1)审美认识作用

学习美术是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在这过程中反映出人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美术学习需要有以上的智力因素,才能准确地把视觉形象反映出来。但同时也需要有学习的意向——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学习美术教育史时我们会因其美术的实用性而提起对美术学习的兴致。再者,我们对实物、挂图、色彩等的欣赏而有感而发引发创作兴趣。

(2)教育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学习美术可以使人心如止水,使人心旷神怡,使人气质高雅;因此人对美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可以激发一生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是非观,区别美与丑等,都成了美术教育的任务。凡是真正接受美术教育的人,不允许自己有不美的行为,这是美术教育对人产生发自内心去追求美的促进作用。

(3)审美娱乐作用

美术教育是愉快教育,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让人受到美的熏陶。“孔子听了韶乐之后,三个月不知肉味。说明艺术给予人的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它高于单纯的生理快感。”

绘画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儒雅之士附庸风雅之物,许多文人墨客都通过绘画抒发主观情趣,借绘画以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还提出“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不趋附社会大众审美,纯以自娱等言论。

(4)审美调剂作用

美术教育过程更多地是运用审美的情趣,在中国画里就是讲究诗情画意,并潜移默化地把人带到如诗如画的境地,使人心理节律更趋协调。

美育不但能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这种美感和人的道德感、理智感有着密切相连。通常人们所说的艺德一致,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心理素质与艺术水平的一致。只有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才能产生真正美的艺术。而美感的感召力也调节和平衡了人的心理过程,形成人更健全的心理。

3. 促进社会创造革新作用

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或多或少存在缺憾。许多事实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指学术上的成功,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成功,这种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

了解过去才能创造未来,了解美术史,就能推断,这个领域目前、将来需要什么。虽然当今美术教育史论已作为一个学科,有其独立性,但是美术教育史论的研究却很难离开美术作品,其实我们现在学习的思想、技法,也是美术史,都是先辈们积累下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所以,美术教育史的学习无处不在……

总之,美术教育和美术教育史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今天的美术教育就是明天的美术教育史。

參考文献:

[1]王开友.高师复合型人才培养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19(5).

[2]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9(2).

[3]周志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17(2).

[4]王尧,焦烈,刘力.我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

[5]梁梅.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J].教育纵横.

[6]王振洪.构建新型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

[7]岳嵘琪,田卫戈.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师美术教学体系[J].教学研究.2004.2.

[8]叶立群.(1995)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9]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叶朗.(1985)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术欣赏教育 篇4

那么,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如何在有限的美术课堂内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欣赏舞台, 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呢?

一、回顾历史, 向民间艺术学习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意义,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民间艺术表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一) 把民间艺术引入课堂

美术课程的设计中有很多关于民间艺术的课题。在这类课堂中, 教师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欣赏民间艺术的质朴、美丽, 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而不要把重点放在技能、技巧的学习上。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 准备大量的图片资源, 引发学生主动的审美体验。在这些主题探究活动中,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民间艺术表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二) 走出课堂, 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对于民间艺术的学习, 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 更应强调真实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 让儿童与家乡的民间艺术对话, 在真实的民俗文化环境中, 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洗礼。比如:在元宵节期间, 我们鼓励学生到街市赏花灯, 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制花灯。并在学校里举办自制花灯展, 让学生在真实的民间艺术活动中, 在浓浓的民俗文化氛围中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孩子们也只有充分体会到了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才会深入体会其文化内涵。

二、关注时尚, 与流行视觉文化对话

科技在飞速发展, 我们的世界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流行艺术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文化, 被我们所接受。在现代社会进行美术作品欣赏、评论, 必须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对于流行的视觉文化的学习, 我们强调的是从儿童的身边做起, 从儿童关注的兴趣点人手找寻有意义的题材, 生成相应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探究, 提高儿童的艺术品位。

正是在这一思想引领下, 经过几度酝酿, 我开设了一堂能充分激发学生个性、展示自我, 并与流行视觉文化对话堂能充分激发学生个性、展示自我, 并与流行视觉文化对话的创新课《漂亮的裙子和T恤》。当孩子们利用各种废旧材料, 制作出一件件充满个性的服装展现在我们面前时;当孩子们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服装, 充满自信地走上T型台展示自我时, 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着成功的喜悦!又如, 我发现学生大多喜欢卡通画, 于是, 趁杭州召开动漫节之际, 我也及时开设了一节《我也画动漫》。在活动中, 孩子们一起参与了动漫的收集、分享、交流、设计、展示。在这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 孩子们不仅欣赏到了多种多样的动漫形象, 也学习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以健康的审美观看待视觉文化, 以新的眼光看待经典艺术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最新题材, 课堂内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画得很开心, 教师也教得很开心, 师生一起畅游在动漫的海洋里!

三、放眼世界, 与世界艺术大师握手

《少儿美术》中就有这样一个栏目。每期都会介绍一位著名艺术大师的艺术世界, 包括他的生活经历、绘画风格等。我觉得这个栏目办得很好, 能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也应抓住时机, 及时给学生欣赏一些相关的名作, 介绍一些艺术大师的艺术风格。如我在上《多彩的秋天》时, 先是让学生观察秋天的落叶来感知各种不同的黄色, 感受自然界中丰富的色彩和大自然的美。在接下来的欣赏环节中, 又安排了两个重点:先欣赏黄色调的学生作品, 然后再展示了凡·高的名作《向日葵》《收获景象》等。使学生感受黄颜色带给我们明快、温馨的美感, 并认识不同深浅的黄颜色及其相邻的颜色, 重点分析以黄色为主的画面主体和背景深浅的对比关系。这样, 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凡·高独特的画风、坎坷的一生,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略到不同艺术流派的独特性和相似性, 使孩子们学会分享共同的文化, 容纳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美术欣赏教育 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 欣赏课 审美教育

初中美术是绘画动手、训练技法为主的,通过多年对初中六册美术课本的总体分析,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外,教材的审美内容约占总课时的20%,虽然所占比例较少,但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方面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每次上课都是范画加步骤演示,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其实美术欣赏和其它艺术欣赏一样,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它一方面是通过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波涛;另一方面,观赏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艺术形象的内涵。例如:当我们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等艺术作品时,这些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就会激发起我们思想感情上的种.种反应,或兴奋、或崇敬、或自豪。中外美术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不断地激发起观赏者再创造的兴趣,使他每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从而成为人们不断欣赏的对象。

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不怕麻烦,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育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二、 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画得不美的作品却被教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

例如,当我们在欣赏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时,有的学生觉得他的画从形象上相当不像,更与野兽派中的野兽二字沾不上边,还有立体派的毕加索的画,同学们一开始接受不了,我们应该把这些画派的发展及艺术主张介绍给学生,他们也就会慢慢适应。

而我们在欣赏清朝画家朱耷的花鸟时,会觉得他的画大都奇特怪诞,给人以“不美”的感觉,而当你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及身份介绍后,就会发现这位既“哭之”又“笑之”的画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往往是一种孤独、冷漠、高傲和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学生也便会慢慢理解他的画。通过这些反差,学生会渐渐发现艺术作品并不是单纯以画得像不像做标准,如果画得像就是好的,还不如直接用照相机去拍摄。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

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重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眼界,而不是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揭示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感官,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追寻美术作品欣赏教育的画意 篇6

关键词:大班美术活动;欣赏名画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07-001

一、设计意图

梵·高的作品极富表现力,他喜欢运用简练有力的线条、鲜艳明亮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的《星月夜》不仅体现了其内心最紧张的幻想,而且还表达了他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它能让幼儿了解画面不仅可以写实,还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表现。基于上述认识,我设计了本案例,我想当幼儿理解了画家的画意后,也能学习画家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绪,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二、活动过程的描述与评析

1.整体欣赏作品,初步感知画面

教师神秘地说:“这里有一幅很特别的画,我们一起来欣赏!”

在给孩子静静欣赏几秒钟过后,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有山,有房子。”“有星星和月亮!”“好像是在晚上”……

从孩子直觉型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此时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感知仅停留在浅层次上。2.分层欣赏作品,深入解析画面

当幼儿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后,教师即以平行谈话的形式,从作品形象、笔触、颜色由远及近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作品。

首先教师提问:“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凭着直觉,有孩子答道:“树!”但也有孩子表示不同意见:“这好像是一座城堡。”“好像是人的头发,很疯狂!”“是火焰。”“啊呀!它好像在扭动。”教师马上追问:“往哪个方向扭的?”“往上面扭,快要碰到天空了。”这时教师就说:“其实画家画的是一棵树,它正在拼命往上——长(让幼儿顺着回答)。”接着,教师便鼓励大家站起来用身体动作学学它的样子:“它好像在对自己说——”“我要长高我要冲到天上!”孩子们齐声说道。

这里,教师借助提问,将幼儿的注意力牢牢集中在这棵奇异的“树”上,让幼儿大胆想象和表达。教师的追问,使孩子们慢慢地接近了作品所蕴含的意义。

接着教师又提问:“树的背后是什么?”“房子。”孩子们齐声说道。教师又问:“如果你住在里面,你会做什么?想什么?”有孩子举手:“我会看书、睡觉。”

可有一个男孩却说:“我会做一些保护自己的事。”教师感到疑惑:“为什么?”男孩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因为这棵树不停地在长,我害怕它会把天空给戳破了。”

“所以你会感到有些不安是吧?”孩子点头。看来有些孩子已经能上下承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嫁接到了作品之中了。

教师继续问孩子:“画面中最亮的是什么地方?”有孩子大声说道:“月亮。”“为什么它最亮?”孩子指着画面说:“因为它的光芒是黄色的。”教师又问道:“这黄色给你什么感觉?”“很温暖!”“很高兴!”孩子们抢着回答。教师继续往下引导:“这光芒是什么样子的?”孩子惊喜地发现:“都是短短的线,把月亮都包围起来了。”教师追问:“还有谁也有这样的光芒?”“星星。”孩子们叫道。教师又问:“它们的光芒有什么作用?”“能照亮整个夜晚。”有一个女孩说道。“那么,你觉得画家在画星星和月亮时的心情会怎样?”教师问。“画家的心情一定很好!”有孩子说。

这一阶段教师用问题引导幼儿对作品形式,如线条、颜色进行思考,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幼儿看天空:“你还看到什么?”“云。”“应该是龙卷风吧。”孩子们说。“这股龙卷风会做什么事?”教师试图引起幼儿对龙卷风的回忆。“它很厉害,会把一切都卷走的。”孩子们感到害怕。教师说:“遇到破坏力这么强的龙卷风,如果你是星星或者月亮,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孩子们面面相觑。沉默了一会,终于有个男孩说:“如果我是星星,我会害怕,我会喊:‘月亮,龙卷风来了,赶快躲起来!”其他孩子继续沉默……教师激将孩子:“你有点害怕了,可是有人不会害怕!”男孩继续咕哝道:“反正我是害怕的!”看来教师只能另想它法了,问大家:“星星和月亮谁厉害?”“月亮。”孩子们齐声答道。教师继续说:“刚才有颗‘小星星有点害怕了,那如果你是月亮,你会害怕吗?”“我不会害怕。”有孩子坚定地说。教师追问:“怎么赶跑龙卷风?”“发出更大更亮的光芒,把龙卷风驱逐出去!”孩子认真地说。教师指着画面开心地说:“看,星星和月亮多亮啊!”同时教师问刚才那个害怕的男孩:“你现在还害怕吗?”“不怕了。”男孩摇头说。

此时教师进行了小结:“是啊!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和你们想的一样——在遇到困难、恐惧的时候,我们要鼓起勇气,不害怕,下定决心,努力把困难、恐惧赶走。画家很喜欢画画,就把自己的想法画在了画上:有不安的大树,恐怖的龙卷风,但也有坚强快乐的星星和月亮。”

对孩子来说,要理解画家作品的内涵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以“如果你是星星或者月亮,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个与幼儿主观联系特别紧密的问题引发幼儿想象与思考。以此再延伸到画家的想法时,幼儿就能容易理解了。

3.再次整体欣赏作品,提升画面感受

教师又问:“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我喜欢这幅画,因为月亮和星星的颜色很亮!”“我喜欢它,因为画家画出了很多的害怕呀勇敢呀!”“我喜欢月亮的光芒,它和我们平时画的不一样。”孩子们说。“有什么不一样?”教师问。“它的线条是短短的。”“那我们一起用手来学一学短短的线条,好吗?”全体幼儿举起手认真地徒空练习。“这样短短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有力!”有孩子说。“是的,画家想借助短短的、有力的线条表达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教师回应。

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儿此时的审美判断与刚开始接触作品时的整体直觉印象完全不同了。通过教师的引导,他们初步形成了自己对作品所含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4.迁移创作,多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问:“你看到的星星、月亮是怎样的?如果你是画家,你会怎么画?”孩子们一个个举起了小手,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拿起画笔,不受任何拘束地画了起来……

浅谈职业教育美术欣赏教学 篇7

1 美术欣赏教学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美术欣赏?我们知道, 美术是社会存在的产物, 它担负着社会功能的角色, 美术的这种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认识、教育、审美。我们通过美术作品认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行为、观念等, 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以及对美的事物、美的形式的辨别力、敏感性和感受力。人的这些能力是与人的知识和道德相联系的直觉能力, 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 人的审美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所以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 从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 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2 中职学生特点及美术欣赏教学的目标

在职业学校教育中, 由于各类职业学校的性质、培养对象以及培养目的与普通中等学校不同, 因此, 职校美术教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把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执行起来, 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创新能力和学习的实效性。必须积极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规律, 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理论联系实际,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 努力探索于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心理及美术知识和技能等方面,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能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要针对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以及他们的个体成长差异和综合素质现状, 依据教材, 结合学生的状况, 来综合考虑。对美术欣赏的学习, 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中职学生, 综合素质比普通中学学生稍低。在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 要有针对性的讲授, 选取具有震撼性、启迪性强的美术作品进行讲解。为了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可选用《开国大典》作为首讲作品, 因为现在的孩子只能从书上抽象的了解了过去中国人民艰苦的斗争史, 而美术作品恰恰用直观的方式再现新中国成立时举国上下欢快喜庆历史时刻。用开阔的构图和喜庆的红色有力的渲染当时历史, 一节课上完同学们意犹未尽, 自豪感和崇敬感会洋溢在每个学生的脸上。

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是第二个要求, 因为在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 我选用了罗中立的《父亲》, 用父亲黧黑的面庞浑浊的眼睛, 粗糙而变形的手, 唤起学生对父亲的回忆, 在讲述这个作品之时, 选用了背景音乐《父亲》听着听着每一个学生都泪光闪闪, 《父亲》触动了他们心底最柔弱的地方。学生在直观的欣赏和再现感受中逐渐了解了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元素等美术知识, 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2.2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职业学校中的美术教学要体现出职校特色, 结合学生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 以此激发职校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进行教案设计时, 要注重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 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根据本校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就能领悟到美术的独特价值。

欣赏美、创造美是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师应当具有较广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坚实的技能技巧, 在教学中可以打破美术作品的神秘感, 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美术创作, 像制作布贴画、五谷杂粮画、剪纸等, 操作简单, 但又能体现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品。可以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又能增进他们的自信心、自豪感。

实践包括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两个部分。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是创造实践的开端, 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才能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新精神,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性格, 在解决问题时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 敢于尝试新办法。

2.3 教学内容要与市场需求接轨

职业美术教育强调美术具有的实用性。当今社会需要富有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有所改变, 方法要多, 手段要活, 使学生的创造意识、表现能力和实践需要相结合。

小结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课程。职业学校, 应该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 了解和把握住学生的特点, 转变思想和教学观念, 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 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有这样,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及创新和适应的能力, 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摘要:欣赏教学就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 从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 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美术教学是复杂的综合性活动, 本文就职业教育中美术欣赏教学与职业学校的性质、培养对象以及培养目的之间的关系和具体欣赏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作了阐述。

关键词:审美,情操,实效,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论中职教育中的美术欣赏 篇8

一、中职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意义

美术欣赏课是中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目前中职教学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专业基础课, 所以往往存在着美术欣赏课可有可无的现象, 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不高。作为中职学校首先要认识到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意义, 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

1.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情的感染与美的感受, 它们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感染, 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目前, 各类职校学生进校时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审美素质都不太高, 所以中职学校中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就应该在结合职校学生特点的前提下, 体现美术的人文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让职校的学生都能接受美的熏陶, 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在艺术的感化下形成良好的个性, 在艺术美的天地中增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贴近生活, 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活的认识

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阶段, 优秀的美术作品能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 还能让学生贴近社会、体验生活, 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很多学生对美术欣赏有一个误区, 认为欣赏课只是了解一些名家名作, 而对生活中的美却视而不见, 不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 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生活。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审美现象, 以其精妙绝伦的姿态, 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 诸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都在显露出个人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因此, 中职阶段增加学生美术欣赏的机会对于学生对社会、生活以及人生的认识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二、如何提高中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美术欣赏课需要教师多花心思, 总结教学经验, 寻找适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质量。

1.转化教师角色, 参与美术欣赏, 引导学生欣赏与思考

以往的美术欣赏课上, 教师的角色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 注重美术作品的解析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欣赏、思考、交流, 这样的灌输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显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久而久之, 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术素养得不到提高, 参与美术欣赏的热情也会降低,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美术欣赏课是以欣赏、交流为主, 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去听老师的见解, 所以, 教师要改变角色, 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对于不同的观点要以包容的心态去肯定, 对于有见解的想法教师可以参与讨论。对于某些缺乏自信, 害怕说错的学生, 教师应给予鼓励, 并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逐渐的消除心理影响, 增强参与的意愿, 这是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的前提。

2.学科相互渗透, 强化欣赏效果

美术欣赏课不能单纯让学生欣赏作品, 更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 挖掘作品的内涵, 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美术与音乐、历史、网络、文学等学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在赏析课上采用美术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以美术和音乐为例, 将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样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感性的空间, 在欣赏国画山水时, 结合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 让学生的思绪和感受随着音乐而潺潺流淌;在欣赏油画作品时可选择与主题较接近的西洋音乐, 如在欣赏《蒙娜丽莎》时可以选择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当舒缓温柔浪漫的音乐响起时, 人的身心处于一种放松自由和愉悦的状态, 此时更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 从而能让人更深入地去感受画面中的意境, 体验不同层次的美。

3.转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和评价方式

美术欣赏课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交流, 所以教学模式不应死板教条、而是灵活多样。

在欣赏的过程中、有条件的情况下多使用多媒体做好课件, 既可以提高效率, 更可以给学生形象的认识, 每个环节尽量留出给学生思考、交流和总结的时间。在美术作品选择上也不应拘泥于教材, 可从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广泛搜集经典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和交流;欣赏的角度、视野也要不断的拓宽, 而不是仅仅关注美术作品的技巧等, 更应从美术作品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和更贴近生活的内涵。比如在赏析《九色鹿》时, 让学生领悟做人的本质;对山水画的欣赏, 引导学生联想到现在的环境破坏, 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对我国民间艺术的赏析, 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通过以上这些赏析教育, 能逐渐在学生中建立起一种宽容的审美心理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引导他们用这种审美心理和文化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人与事。

另外, 美术欣赏课的评价方式也应改变, 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体会的书面表达, 同时也应注重对课堂交流的评价, 充分展现学生参与交流、表达自我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 美术赏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在塑造学生的品质,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 开发其潜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美术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欣赏交流过程中, 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歌与内涵,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美术素养的提高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

摘要: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中职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而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职教育,美术欣赏,审美能力,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林永忠.在中职美术欣赏课中如何落实审美素质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3 (4) .

[2]孔晨娥.关于中职开设美术欣赏课必要性的探讨[J].知识经济, 2011, (7) .

[3]袁晓春.中职美术欣赏课之我见教育哲思[J].教育艺术, 2009, (7) .

美术欣赏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篇9

1. 美术欣赏教学的作用

在职校教育体系中, 美术课大多不受重视, 基本上被列为选修课或者素质培养课, 其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美术课的核心是美术欣赏, 所以强调美术欣赏, 对于美术课在职校美术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其能有充分发挥美术课的教学价值以及实践意义。

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 而在计算机专业中, 三维动画、网页设计及广告设计等都是非常热门的课程。但要学好上述课程, 专业教师在教会学生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必须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 唯有如此, 才能设计出有生命力的上乘之作。所以, 对学生而言, 尤其是对那些设计专业的学生, 美术欣赏无疑意义非凡, 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断完善美术教学体系。

2. 美术欣赏教学的问题

美术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当前职校美术教育发展却无法有效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 职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益凸显。

2.1 课程流于形式, 没有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美术欣赏的作品质量是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观赏者打造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课程流于程式化、表面化等问题。由此也使得大多数美术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和分析教学的死胡同, 主观上容易忽视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过度形式化的课程训练对学生的色彩鉴赏力及审美力都会造成严重阻碍, 因此无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的综合能力和应用水平。

2.2 教学理念落后, 没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当前社会, 经济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不断成熟的信息技术, 应用于教学中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广泛, 多媒体技术为其中的典范。它渗透于职校美术教学的方方面面。比如目前比较普遍应用的各种软件,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率, 而且还全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但由于种植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依然存在普遍落后的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也相对不足, 最终致使现代教学技术在职校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率较低。因此, 多数职校美术教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枯燥落后的讲解阶段, 用单调乏味、毫无新意的讲授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 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已严重违背现代教育的时代发展规律, 同时制约并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3 其他问题

教学定位不明确, 导致实际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由于教学理论体系不完善, 加上现有的教育弊端, 很容易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落后等问题;职校美术教育师资水平较低, 大多美术老师都是专科学历, 没有形成系统的职校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认知。

3. 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3.1 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 尊重学生发挥主体性

在实际的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 美术教师必须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进行自我情感的释放和表达。另外,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 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学习主动性。比如, 在实际教学中, 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为学生设定相关主题, 然后进行课件制作比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新颖性和形象性。

3.2 树立全新教学理念, 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职校美术教育的欣赏课堂中, 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率是有效实现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高度对接和融合的有效手段。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及新颖性等特点和优势,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美术教师完全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美术欣赏课的直观呈现和外在演示, 以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此外, 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优秀美术作品, 让学生们对其进行鉴赏并在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鉴赏力和审美力。

3.3 其他问题的相应策略

课程设置要有所侧重, 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因此要加大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课程比重, 例如名作赏析、美术创作等, 有助于培养学生美术观察力和感知力, 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另外, 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和专业特征开设个性化选修课, 例如经典油画鉴赏、中西美术史论等, 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自主选择课程。

教师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核心, 对学生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所以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提高, 加强自身专业素养。职校要定期开展教师教学交流和教学培训, 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并以自身人文素养影响学生,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教学是未来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强.《职业教育美术欣赏教学探究》[J].才智, 2012 (33) .

[2]李悦.《浅谈职业教育美术欣赏教学》[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2 (11) .

[3]李德华.《浅谈职业高中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法》[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18) .

浅淡在美术欣赏课中进行审美教育 篇10

一、思想上重视审美教育

美术欣赏和其他艺术欣赏一样, 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 无论是绘画、雕塑, 还是各式各样的建筑等, 它们都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美术欣赏就是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诠释人们对美的理解, 对美的向往。美术欣赏一方面是通过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 给观赏者美的享受, 激发起观赏者再创造的兴趣;另一方面, 每个观赏者又用各自不同的情感经历来理解作品中的形象, 进而丰富作品里艺术形象的内涵。如:欣赏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作品时, 油然而生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欣赏雕塑《艰苦岁月》、《血衣》、《南昌起义》等作品时, 心中满满的是对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美好生活的珍惜!

因此, 教师必须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 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 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 精心准备教学,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二、课堂中丰满审美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 如果只是一味地按教科书照本宣科, 美术欣赏课就会味同嚼蜡, 也就丧失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对于不同的美术作品, 最突出的美点不同, 教师应就不同的欣赏重点来引导学生欣赏。

1.欣赏作品艺术风格

每幅作品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构图、色彩、表现手法。如凡·高的《向日葵》, 他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 色彩浓烈、鲜艳、明快, 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画家匠心独具, 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 利用明暗对比和阴影惟妙惟肖地表现出门徒们各自的心理变化。

2.了解作品相关知识

通过教师讲解或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知识, 会给欣赏课带来更多的乐趣。如作品的创作背景, 艺术家的生平、爱好、趣闻等。比如在欣赏齐白石的《虾》时, 可以讲讲他三十岁开始学画, 一直用“不教一日闲过”来严格要求自己的故事。过90岁生日时, 他忙到很晚没有完成当天画画的任务, 第二天早早起床, 认真地补上了五幅画。不仅如此, 他还在自己家中养一些可爱的小玩意儿, 以至于他画出的虾总是那样活蹦乱跳, 富有情趣。

3.挖掘作品思想内容

欣赏一幅作品, 不能只看它的外在, 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深入体会它的内涵。法国画家莫奈作品《日出· 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的日出景象。一轮红日在冉冉升起, 海水、天空、小船、远处的建筑、港口等都在晨曦中若隐若现。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 整个画面生机勃勃, 表现出了对生命和大自然的赞美。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画面上展示的是:酷烈的阳光下, 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满载货物大船, 艰难地前进着的情境。作品把纤夫们的步履艰难与货船上红男绿女的豪华的场景做一对比, 充分表现了在资本家的剥削下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作品用纤夫苦难的生活代表了劳动人民的苦难, 给沙皇政府以强烈的谴责。

三、生活中拓展审美教育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它们活泼新颖, 贴近生活实际, 且时代性强, 是对农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之余, 我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效资源, 引导学生搞一些小收藏, 如收藏邮票、照片、糖纸、图片、书法作品、纸盒包装、广告设计、标志设计、脸谱、宣传画等, 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简单易行。先收集, 再装订成册, 学期末在班级展示、交流。在展示活动中, 多数学生会讲到自己的收藏经历, 对作品的感悟。小小的收藏, 增长了知识, 陶冶了情操,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本身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一个过程, 它真正引领学生把审美从单一的课本拓展到生活当中, 从而真正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上一篇:管理总结下一篇:地面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