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魅力语文灵动课

2022-08-12

第一篇:感悟魅力语文灵动课

聆听讲座《品味朗读,感悟语文魅力》有感

聆听讲座《品味朗读,感悟语文魅力》有感

晨岚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无论做什么事都格外用心,从服装的搭配,到导入语的设计,甚至于每个细节预设的话语她都要求尽善尽美,没有一点瑕疵。从对待事物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她的用心和执着。

晨岚的讲座题目是《品味朗读,感悟语文魅力》,一直以来我就固执地认为——朗读是语文老师必备的基本功,它就如我们的“三笔两画”一样要深入师心。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然而现在有些老师为了完成课堂计划,为了节约时间,把读的环节给缩水了。其实学生自己读出来的感情比我们强加给他们的感情,他们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所以如何读,哪些题材该采用哪种方式的读就非常关键了,这需要老师用心研究。

晨岚的讲座涉及的方面非常全,而且还有专业理论做支撑,她已经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我还是比较欣赏她的课堂教学方面设计的那个环节。用自己的课堂实例来解说如何在自己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在不同的课堂,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采用的引导方式也不相同,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

在她众多的课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处:一处是她教授《桥》(记不清课题)时,用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互换角色读,整堂课书声琅琅,让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形象;另一处是教一年级的《荷叶圆圆》,这个课堂气氛更是活跃,边读边用动作模拟出重点动词的含义,看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和晨岚伴着动听的诵读翩翩起舞,我被他们陶醉了,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怎能不喜爱呢?

在介绍诵读技巧时,晨岚的朗诵让我随之欢喜,随之流泪。她在范读《秋天的怀念》时,我的眼泪悄悄滑下,我分明看到晨岚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他人,晨岚做到了。

我也是一个喜欢诵读的人,每每遇到美文总想拿来分享给学生,孩子们也愿意听我朗读。因多次参加群里的诵读活动,我的朗读水平也有了一些提高,其实我想套用小贤在写作上分享的一句话:只有量的变化,才能有质的变化。读的多了,听的多了,在这方面处处留心,朗读的水平就会有质的改变。

晨岚的讲座我个人认为有些面面俱到,我们都知道,处处涉及就会有所偏颇,不如抓住一个切入点深化细化。就如海哥所说的从课堂教学入手,具体研究何时,或者何种题材适合哪种朗读的方式,老师该在什么时候范读效果最好。

其实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能够分享如此专业的讲座已经是出类拔萃的了,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专家,我们的榜样,就是这样的民间专家才是我们最愿意学习的楷模。

第二篇: 在亲身实践中感悟“灵动”课堂

这两年,在自我实践“灵动”课堂语文教学模式构建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着“灵动”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让我对这种新的课堂模式有了更深更透彻的理解与认识。

一.

灵动,既符合火的精神与内涵,同时也体现了我校课堂教学“以学定导,多元互动”的教学特点。此种教学模式旨在极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合作性。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学讨论代替教师讲解,以当堂展示、检测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先展示自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检查学习效果,针对疑难点精讲点拨,再检测反馈,归纳总结,当堂达标。

“灵动”课堂源于陶行知先生对于学生的“六大解放”而提出的,即在课堂让孩子的大脑、双眼、双手、嘴巴、学习空间、学习方式等灵动起来。让孩子的头脑灵动起来,让他敢想、能想、会想;让孩子的双手灵动起来,让他敢写、能干、会画;让孩子的眼睛灵动起来,让他多看、能看、会看;让孩子的嘴巴灵动起来,让他敢说、能说、会说;让孩子的学习空间灵动起来,让他敢问、善思、能辨;让孩子学习的方式灵动起来,让他展示、表现、成长;

“灵动”课堂是基于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过程要突出五个重点,促使学生课堂灵动:即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方式指导上;把改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习知识,学生思维疏导上;把考(作业、测试)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

二.“灵动”课堂的特色。

(一)“灵动”课堂,要有效处理“三动”。

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充分的话语权:主动探究,主动交流,主动合作,主动展示,主动质疑,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 思维充分拓展,情感充分表达,能力充分发挥. 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参与权: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达到“活而不散,动而不乱”的效果。使知识在互动中生发,在质疑中生成,在检测中生根,使学生在多元评价中成长。

能动——让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让我说”到“我想说”;“能质疑”到“会质疑”;“我学会”到“我会学”,实现知识——能力——学科素养的飞跃。

(二)灵动课堂,要有效开展好“四学”。

独学——是学生个体独立学习,也是灵动课堂学生学习的第一步。独学要求学生借助指导单(学习单),通过学习教材或查阅资料,尝试解决本节课的基本问题。需要每名学生静下心来,真正的进行独立思考,获得新知。对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疑点做好标注,把未解决的问题找出来,便于留待后边的环节予以解决。

对学——是指同等学习程度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一般为2—3名学生,根据独学快慢,自然成对。目的一是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对子互相完善达成共识,三是形成共同问题,提交小组。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度不同,有时对学环节可以省略。

群学——是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要求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通过互相帮扶,真正实现共同提高。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对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的过程,群学也是展示的准备阶段。

评学——是指在班级内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和提高,评学是在班级大展示的基础上,点评、补充和质疑,对于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取长补短,共同解决,统一意见,达成共识。

(三)、“灵动“课堂,教师要做好“三导”。

引导——教师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和行动,靠近学习目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向。

相导——在这里是指相机引导。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及时的出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灵动课堂要求教师不是“教知识”,而是“导方向”。

疏导——当学生在独学、对学、群学等环节出现不能解决或未能达成统一意见的问题时,由教师进行知识梳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能前后贯通,灵活运用。

(四)“灵动课堂”,要重视两展示。

组内小展示——主要是指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独学和对学的成果,暴露在独学、对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内予以解决。如果组内达不到共识,可提交班内大展示或质疑补充其他组的大展示结果。 班内大展示——主要是展示能力提升过程中或总结提升过程中的成果和问题。供全班学生共同质疑或共同补充,在教师的引导中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灵动”课堂的具体操作

1、课前预习

课前下发学习活动单,明确预习学习目标和应完成的任务、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标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等。这一环节不是放任学生自由预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依标独学

“依标独学”这里主要是指“课内预先”学习。分两步进行:一是亮标:齐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二是独学检测:重温教材内容,检测预习

3、多元互动

“多元互动”是指小组内生生之间进行的多元活动。分四步进行:一是对学互动,主要是提交独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讨论;二是群学互动,主要是对学时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组内讨论、质疑、释疑,达成共识;三是师生互动,教师找准相机引导的关键点,及时点拨、引导。它既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个性的发展,又有利于创设课堂学习气氛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导”点。

4、展示质疑 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各种方式由学生自我展示学习的任务。首先做到展示形式多样化,可以板演,可以口头叙述,可以背诵,可以辩论、演讲,相互点拨、评价、对抗、质疑等;其次做到展示内容流程化,操作流程为:组内讨论(小展示)---展示交流(大展示)----异组质疑----明确重点(教师)----互相交流。展示过程中全员参与,不断纠错、订正,完善展示内容。期间教师也应认真参与,聆听、观察,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环节教师的疑点透析打下基础。最后要做到评价多元化,形式包括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组际评价、个人对小组评价等。

5、达标检测

这个环节不作多的说明,但提几点注意问题:

1.检测题(也包括单项检测问题)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做到检测题都具有针对性,目的性。

2.检测题要有梯度。题要反复筛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由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再发展到德育目标。

3.检测题形式要多样化。对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习题,形式要多样化。

4.检测题要覆盖本课的学习目标,并且要重点突出、代表性强。对同一目标试题在同一档次试题中尽量少重复,以免影响其目标的试题量。

综上所述,“灵动”课堂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灵动”课堂模式下,我作为一小的语文教师教师,正在积极转化角色,和学生建立新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灵动”课堂重视有意义的教学,强调以学习为中心,强调自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为了使我们的“灵动”课堂模式更加完善,作为一小的教师,我必须加强对语文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以生为本的灵动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高效”。

第三篇:精彩的课堂 灵动的语文

一、语文课堂抓住细节,促成习惯;

二年级的孩子好动,是这个年龄段特有的表现,但他们勇于表现自己也是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所特有的,而赵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加以引导。在评价上下功夫,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一句独特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表现的最好。“呀!你读的字正腔圆。”“你读的认真,标的准确。”。从课堂一开始就对孩子们进行引导,“你们知道我是谁吗?”“你们真会观察!”“我们要学会留心观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上课之初,即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暗示孩子们的养成习惯。“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像这样的细节提示整节课都始终贯穿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老师的不断提示中养成正确读、写、练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正确阅读,以读促悟;

五节课都以阅读为主,每一个课堂都引导学生读的酣畅、读的快乐。二年级的孩子们,先读字,再到句子时找到生字,生字再跑到课文中去,再读文;逐字、逐句、逐段的阅读,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吕老师对故事的激情演读,把学生送到了故事的王国,他们的心不禁随着主人公的漂流而担忧,随着主人公的坚持而坚持。一句句,一次次的诵读中,去感悟一个中国留学生的爱国之情,读到至情时,我们也一起为他而骄傲,一起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天越来越黑,雨越来越大;那入情的诵读,不禁让人走入那雨前的沉闷中去。只一转,孩子们就自如的学会,越来越大这样的短语,学会自如的模仿它创造出更多的短语。如烟似雾的雨;那两眼一睁的,双手发抖反复形象的读;无一不让学生在读中悟出文章的用意,让学生能够在读中如临其境,在读中渐入佳境。教师惟妙惟肖的导读,形象逼真的演读无一不让在座的老师感同身受。大家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一个词,老师引导孩子们,一定要读出它的生命来,使我的灵魂得以震撼;在此之前,词仅是一个词,只有把词放入文章中,文章才赋词以生命。但在吕老师的课堂上,我想也许孩子们和我一样,第一次感受到词的生命。是啊,在语文的课堂上,词有了生命,字有了生命。而我们,也因为这些生命才得以绽放自己的美丽。

三、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每一个课堂都那么独树一帜,每一个课堂都让我们眼前一亮;是的,这就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抓住每一个环节,开创自我的教学艺术。赵老师的三部赏字法,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本课生字,还引导学生知道我们中国字的渊源流长。也许二年级的学生无法真正了解这些文字的文化内涵。但我相信,如果一直坚持这样赏下去,孩子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中怎不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叹。怎不爱惜千年来留下的文化,怎不为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而着迷。一个字由最早的甲骨文到小篆、楷书,一步一步学生引领着学生去赏、去识、去记;分门别类,一个“垂”为了引起学生形象记忆,先用换字法演绎,再用形象法演示,最后一首儿歌,常伴耳边,久久不能相忘。这样一步步下来,这样一个生字,学生又怎能轻易就忘记了呢?二年级的孩子,生字对他们来说,本就是一件艰难的事。外界的吸引力太大,怎样将他们的注意力收回来,转而放在这些枯燥、烦琐的生字上,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精心为的备学生,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有针对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识字教学,即能让学生学会,又能让学生记住。一直是低段识字教学的一个难点。而这个课堂,让我学会的生字的赏析,学会童话的生字,学会了如何令那些生字内涵完全剖析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当中。

《一面五星红旗》,学生先试读词语,当学生读完后,老师说:“你们相信,老师能把这些词读出生命吗?”只那一瞬间,我顿时觉得这个课堂熠熠生辉,一个连词语都能读出生命的课堂,又怎能不魅力四射呢!整个课堂贯穿着读,一次比一次精彩的读,赋予生命的读,抓住重点词句来读,读出留学生的坚持,读出老板的无奈。通过对比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重点词句的作用。感受如何活灵活现的写出人物的内心。是的,读!这个课堂只在突然之间就展现了生命的美丽,展现了字词的魅力。不仅如此,老师只跟随课文中伸出大拇指,赞扬一个学生,那么一个小小的动作,让学生跟随着她一起去写一写这个场景,身边的场景,学生手到擒来。课堂当中一直贯穿着爱国主义的教育,看着、听着、想着。通过老师的激情渲染,学生的小练笔似乎也就那么自然的跃然纸上。

读,让我左右不知何处;一乎儿在雷雨中沉郁,一乎儿铁骨铮铮,一乎儿如烟似雾,一乎儿穿越千年,一乎儿又垂死守财。是的,每一个课堂都让我记忆犹新。每一份演绎,都足以让我回味久远。 借用其它教师的话,感谢、感动、幸福。是的,我们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让我近距离的感受名师的课堂,感谢为我们筹备这个平台的所有人;我们感动,为语文的课堂有这样的坚守而感动,为语言课堂有这样的张力而感动,为语文课堂有这样的生命而感动;我们幸福着,我们为同是语文人而幸福,为我们每天都伴随着这些灵动的生命而幸福着。

第四篇:灵动的课堂 自我的绽放班会课听课感想 反思

灵动的课堂 自我的绽放

武原中学

在“海盐县首届班会课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来自县不同学校的四位老师的班会课。我的第一感觉是孩子们真的很幸福。毕竟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能这样像模像样上一堂班会课的时候真的很少。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总是以教育为主要目标,以班主任板着面孔说教为主,孩子们期盼的生动活泼,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班会活动为数不多。所以,这些孩子是幸福的,这一次活动将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成为他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们一定还能幸福的回忆起活动中的某些片段。

坦白地说,我小时候没有上过这样的班会课,做了教师以后,也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次学习,才深深领悟到班会课的重要性,在此写下我的学习体会。

一、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主题——认识自我

班会课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主题班会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体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组织得好,对学生的思想转化和良好的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主题是班会课的灵魂,确定主题,既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思想,又要充分领会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范兢老师、冯燕老师的班会课围绕“感恩”设计和安排整个活动过程,全程体现了对学生心灵、情感的点拨和对学生爱的培养和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有父母的关爱,在校有老师的悉心教导,很多学生就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他们对亲情比较麻木,不懂得珍视亲情。他们忽略了自己成长中很多人的默默付出,因此,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默默为他们付出的人,知道自己被别人关爱着,也学会去感恩,关爱别人。

朱丹利老师、王红燕老师的班会课围绕“梦想”设计和安排整个活动过程。现在,很多中学生缺乏梦想、缺乏人生目标的现象。在物质更加丰富的时代,很多家长代替包办,孩子们就有可能形成思维定式,认为一切优越条件都是他们理所当然享有的,他们的未来也都是被父母规划好了的。而班会课正唤起了他们内心对梦想的渴望。

这四堂班会课主题明确、贴近学生,一课一得。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重塑自我

好的主题班会必须有好的形式来表现。为了“体会爱”,范老师设置了“晒晒我的幸福照”的活动,冯老师设置了“你了解爸爸妈妈吗?”的小调查;为了“理解爱”,范老师使用了“爱的天平”,冯老师则用了自己班级的家长“写给孩子的信”。为了“找梦想”,朱老师引用名人励志故事,王老师指导学生理解青春的含义;为了“抓梦想”,朱老师设计了“抢梦想”的小游戏,王老师则以一段视屏“一个小女孩的梦想”指导学生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梦想。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完善自我

德育专家詹万生认为在德育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双方都要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教育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德育实践证明,只有让儿童正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

班会课给了学生一个平台,还是个锻炼人才的好地方!主题班会气氛活跃,同学们踊跃参与、互动、兴致很高,较好地达到教育熏化的目的!其中巧妙穿插了选择题、小调查、游戏、交流、朗诵、宣誓„„非常新颖,台上台下互动性强,在场的老师被感动、被逗笑、被感染。四位老师教学设计环节循序渐进,有感性体会到理性反思;巧妙地设置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好的利用了多媒体音频和视频创设情境,激起了孩子心中隐

藏的情感和隐秘的想往,真实的表达、感悟,做决定。学生在开完班会后能够明理,思想认识加强。

四、我的反思四堂精彩的班会课悄然落幕,让人意犹未尽。我留下了这样的思考:首先,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会课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心育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德育与心育是亲姐妹,谁也离不开谁。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相应学科教学的业务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心育能力,即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心育的实施同样要讲究科学性。把握好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其次, “感恩”话题重在感性认识,理性反思,课上到这里,总觉得还需要做些什么,我想班会课能留作业吗?而关于“梦想”应有浅层的感性体验,也要有深层的理性思考和规划。学生制定,规划自己的“梦想”时都按照老师要求的做了吗?教师并没有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再指导。“梦想”成为“理想”如何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统一呢?这便是我不成熟两点的反思。

海盐县首届班会课优质课,如沐春风般的清新灵动,融化了亲情的隔膜,放飞了梦想的翅膀,绽放了自我的光辉。原来班会课也能这样春风化雨!

第五篇:语文课堂朴素灵动的追梦者

记者:王校长,您好!在您的智慧引领和采荷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团队的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下,采荷一小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看到采荷一小的语文课堂,学子们学得扎实、轻松,思维活跃、灵动,充满灵气,富有创造力。请问采荷一小的语文教师有什么教学秘诀吗?

王红:教学秘诀谈不上,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思考。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呢?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绕不开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进行的是对于语文教学理念的一种理性思考与细致推敲。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流派纷呈,每一种主张都有着各自积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如果人云亦云,不能确立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和主张,就无法真正立足于语文课堂。于是,我们团队认真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在各种语文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触发思考。比如《今日早报》上刊登的报道所引出的语文教学务实与创新之问,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实”“活”相生的。我们要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夯实基础,思维灵动,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语言、思维、情感和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思考和探索中我们树立起了语文团队的教学理念,并在课堂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效。借着这支教学理念的长篙,我们正努力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记者:是啊,正是有了教学理念的有力支撑,才有了精彩无限的语文课堂。那么采荷一小语文教师团队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教学理念?

王红: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朴素并且灵动的,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语文课堂,表现出一种朴素、灵动的格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是淳朴、本真,同时又蕴含着灵秀与睿智。

朴素灵动的语文课堂上所进行的是对“真实”“朴实”与“扎实”的富含智慧与灵气的生动演绎。在真实中显本色,在朴实中显智慧,在扎实中显高效。

当然,朴素灵动的语文课堂不能刻意追求花哨好看的设计,也不能盲目追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课堂氛围,而是果断地去掉一切华而不实的东西,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触摸语文教学的“真实”――语言的“真”、想象的“真”、思维的“真”、情感的“真”,立足于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培养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功夫,开掘不同文体的语用教学价值,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同时,朴素灵动的语文课堂,不拘泥于教案的精彩预设,而是关注课堂的灵活生成,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把思想自由和思考权利还给学生,走出惯性思维的定势与束缚,运用教学智慧巧妙激发学生的灵思,启迪学生的智慧,释放他们的活力与创造力,从而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记者:朴素、灵动的语文课堂立足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其内涵与价值的创新都是引人注目的。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你们教学理念创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王红:建构朴素、灵动的语文课堂,其背后是有着深刻的理论支撑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系主任汪潮教授说过,放弃也是一种智慧,语文教学要进行减法思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去掉非语文的东西。从最初的热热闹闹、花枝招展搞新课程,到如今的朴素、简约上常态课,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内涵的进步与深化。对此,汪潮教授提出“素课”的教学理念,认为语文课应是素色的、朴素的,是一种本色的、生本的、自然的、简约的课。 这一教学理念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也是一种惊喜的相逢。我们团队在进行语文教学探索的路途中上下求索,语文课堂朴素、灵动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有了理论指引,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不断丰富“朴素灵动”课堂的理论内涵,提炼核心教学理念。

我认为,朴素灵动的语文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以“语”为本。语文姓“语”,语文课应该散发着一股浓浓的语文味。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我们坚持朴素灵动的风格,就是要上出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课,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和运用放在首位。

其次要以“生”为本。课堂是学生发展的生命场,不是教师个人风采展示的舞台。朴素灵动的语文课堂是生本课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发展是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中我们敢于摈弃那些光鲜花哨却对学生发展无益的内容和形式,删繁就简,清晰平淡,去掉非语文的东西,始终坚持“教学效果主要不是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采,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增量’。课堂中减少教师的‘排放量’,还学于学生,让位于

学习”。

再次要以“学”为本。朴素灵动的语文课堂还是学导课堂,坚持以“学”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精心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安静的课堂气氛和热烈的课堂气氛交替进行,寻找两者的平衡点,不断地触发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中进行一种自然而平淡的师生交流,就如汪潮教授所说的:“课上教师说的,没有半句夸张,没有一点虚假,没有一句迎合和讨好学生的话语,更没有哄骗和威吓。当然学生说的,也都是自己最想说的和最想问的。” 我们鼓励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兴趣得到调动,天性得到满足,思维充满张力,有能力创造自己的学习生活,从而变得灵动而自信。

记者:美好的教学理念在实践的淬炼与检验中常新常青。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朴素、灵动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王红:朴素灵动的语文课堂是清雅质朴的,自然天成间闪现着灵光,展现着灵动。教学中没有繁文缛节,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简练。它要求教师提炼出简明的教学目标,梳理出简约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简明扼要的教学环节,运用简洁的教学语言,等等。朴素灵动的语文课堂首先要做到目标简明。我一直觉得,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简洁明确,有语文味。从学生、课标、文本与教师出发,一堂课提出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具有语文味的、富含语用价值的教学目标,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同时关注教学目标与文本内容相匹配,具体并且有支撑。教学目标清晰明确了,有的放矢,才能让教学组织围绕目标有效运转,让课堂扎实而高效。

其次,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尊重学习者。课堂上教师教什么内容比怎样教更重要,教什么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求简要,在对文本深度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优化组合。

再次,语文教学要学会有所取舍,取舍之间,彰显智慧。对于一篇课文,哪些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需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哪些内容可以如微风拂过,点到为止?哪些需要适度拓展,适时补充?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对于一堂语文课而言,我们不可能索取太多的东西,不可能将所有的任务都放入其中。语文课堂中要进行“减法思维”,多花时间品味语言文字,多花时间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记者:是的,语文教学千头万绪,字词句篇,似乎都很重要。那么,在日常教学中,采荷一小团队的老师又是如何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

王红: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教学板块要简约,而且能够焕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据我观察,在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三种倾向:一是亮点的拼盘。将所有优秀的教学设计中的亮点都集中到一节课上来。学生应接不暇、审美疲劳。二是情节的晃动。板块过多,讨论、自学、表演,浅进浅出,课堂碎片化。三是形式的过度。多种形式交替呈现,课堂看起来鲜亮却没有生

命力。

在探索“朴素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课堂不是以设计技巧的高超取胜, 而是以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领悟取胜;不是以蓄意安排的转折、推进、高潮而赢得喝彩, 而是以无数随意碰出的智慧火花而得到首肯。教学板块宜精不宜多,教学主线要清晰,保证课堂节奏流畅,重点突出。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来预设课堂教学,将朗读、识字、品读、感悟、拓展,融入到语言运用中去,这样的教学思路才能清晰、简约、大气、别具韵味。

记者:简约的语文课堂可谓省时省力。记得您在教学《喜爱音乐的白鲸》一课时,教学指导的方式就很特别,能给我们谈谈您的教学构想吗?

王红:有人说过:“听到的,忘记了;看到了,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我深以为然。教学指导方式不必繁复,我认为关键要把“教师讲析”演化为“学生运用”,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展。

在《喜爱音乐的白鲸》一课的教学中,我实行先学后导,不是提问讲析,而是以“引而不发”的“导”,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台阶,让学生凭自己的需求和力量,很好地实现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我针对课文是按事件发展顺序表达的特点,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在梳理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自己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过程是不借助提问分析的,而是让学生运用“读、思、议”来实现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事件中的“角色”,让学生沿着“白鲸”与“人”两条思路自读课文,提升了对“救鲸”行动的深入理解。课堂中我先让学生把课文中所有写白鲸的句子画出来作“跳读”训练,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对“人”做了分类。比如“猎人”“村民”“飞行员”“船员”,让学生分析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救白鲸。

接下来则是在“运用”过程中突出重点,让学生默读,思考人们是怎么抢救白鲸的,让学生填表,实现了课文的连续性文本和表格的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转换运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虚拟情节:国家为了表彰这次抢救白鲸行动中的有功人员,要颁发一枚高级别的奖章,你觉得应该奖给谁?大家争论的结果是谁的功劳都很大,只好决定各给一枚奖章。这番争论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又一次梳理了自己的认识,作了表达、辩论的实际训练。

记者:根据不同的文本贯彻朴素灵动的教学理念,我在您的课堂上发现,您十分注重语言的训练和运用,您能介绍一下主要有哪些策略吗?

王红:朴素灵动的课堂是清醇的,回味无穷;不刻意,不做作,并且有一种自然天成的美。要打造好这样的课堂,要求我们的教师练就一双慧眼,拥有一颗朴素的心。我们团队在实践中整理出了几点教学中体现语用的思路。

语文的魅力通过文字语言来体现,藏在语用中。所以突出语用的前提是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用一双慧眼挖掘教材中的语用点。

强调语用首先要关注词句特点。梳理出低、中、高不同年段在词句特点上的不同要求。如在低年段,要求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到了中年段,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等。

其次,要关注标点符号。标点是“无声的符号,有声的语言”,巧妙利用标点符号表情达意,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语文教学中, 引进标点符号的鉴赏,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理解,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中深邃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

第三,要用好文本留白。课文中未明确写出的内容,往往会给学生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引领学生根据情理揣摩文本的隐含意义,填补意义空白。

最后,要着眼于文章结构。“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教师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具高度的宏观认识。

我们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灵活应用,还可以综合使用。要在语用的宏观视角和细微之处动足脑筋,下足功夫。而且关于语用,我觉得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我们不能单纯为了语用而语用,要明确以语用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发展的目标,加强思维和语用间的联系。我相信,好的课堂,一定能促成思维与语言的相得益彰。

记者:课堂上您十分注重学生感悟后的表达,特别是词语教学更是别具一格,您是怎么做

到的?

王红:文本意图与学生的表达是不同的两个层次,我努力寻找两者的契合点,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表达自我感悟的激情。比如《父亲和鸟》一课中的父亲因为爱鸟、了解鸟,所以闻到了一般人闻不到的鸟味,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鸟。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因此我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我”的两句话用另一种句式来转述:“我只看到……没有看到……”将文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了内容上的难点,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

又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对于词语“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的理解,我把抽象的词语理解转化为了文本内在关系的剖析。前一个片段通过小组朗读,感受“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的节奏美,然后顺势导出“这就是协调有序”。后一个片段先理解“理所当然”的表面意思,再通过表演、朗读、对话深入理解文中词语所包含的内涵,起到语言与意义共生、和谐自然的效果。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我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建构,把文中的优美句子转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带领学生进入了“协调有序”的节奏中。我还让学生用“理所当然”的句式说几个句子,既理解了词义,又总结了全文。我希望这样的设计能深化、拓展文本,引领学生们看到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也从中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与文本散发出融融的暖意。

记者:循着“朴素灵动”的轨迹前行,我们一路欣赏、领略了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您的团队还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王红:正如你所说,我们是在循着“朴素灵动”的轨迹萦纡前进,借由这条路径通往语文教学的瑰丽殿堂。概括地说,我们主要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我们且思且行,不断挖掘“朴素灵动”的思想价值,丰富它的内涵与外延,完善理论的建构,将它从个人经验上升为一种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教学历练中探索实施路径,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一节节语文课里扎下“朴素灵动”的重重根系,让课堂获得生命力。如今,“朴素灵动”已经成为了我们团队语文教学的特色,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教师是课堂的建设者。为了推进“朴素灵动”理念深入课堂,团队搭建了“欣荷”“盛荷”“荷颂”教师展示平台,让老师们观摩名师课堂,聆听专家讲座,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由此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训体系,为语文教学探究提供了动力系统。研训的管道畅通了,我们的教学探索也腾飞了,同样,朴素灵动的课堂也成就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今,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成长起来了,他们在各级各类语文课堂展示中均有着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们已经成为了朴素灵动的课堂实践的领军人物。

朴素灵动的语文课堂到底好不好,我想学生最有发言权。教学的初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课堂的效果,也应由学生的发展来检验。在全国“千课万人”语文教学活动中,我校的学生发言踊跃、思路开阔、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常常语出惊人。“采荷一小的孩子很有悟性,很有灵气!”这是我们常常听到授课教师的赞扬。一直以来,我们学校都在江干区的教学质量检测中名列前茅,连续十年荣获教学质量优秀奖。这也有力地表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扎实有效的。伴随着老师们的不懈努力,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语文课,享受语文课,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和肯定。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语文课堂朴素灵动的追梦者,打造这样的课堂,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梦想,更是一种现实!“朴素灵动”这四个字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挖掘探索的内容。我们不敢自居有什么成绩,只是本着一种信念,一种激情,一颗“素心”,在这条道路上执着追寻,守望语文教学明媚多姿的春天。长路漫漫,吾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记者:听了您对“朴素灵动”的语文教学理念的阐述,我们深有感触。相信孩子们徜徉在这样的课堂中,一定会如沐春风。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任编辑 郝 波)

上一篇:沟通技巧与团队协作下一篇:国王的演讲的演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