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师教学论文

2022-04-15

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需要不断地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声乐教师不断成长、进步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现阶段声乐教师在教学反思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仍需我们认真研讨加以解决。声乐教师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教师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是近几年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乐教师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乐教师教学论文 篇1:

微话应用型本科院校声乐教师教学观念的构建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声乐教师要以“应用”二字树立教学观念,明确“应用型”教学目标、熟悉“应用性”教学内容、落实“应用新”教学形式、推进“应用行”教学评价,方可打破固化的单一技能培养模式,完成“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的使命。

关键词:应用型 应用性 应用新 应用行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以近年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为主,占本科高校总数30%。应用型重在“应用”二字,体现现代时代精神和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兼顾企事业单位文化部门的音乐活动的策划、指导和管理人才。主要差别: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是培养服务地方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的基层综合型音乐专业人才;专业音乐院校音乐专业(音乐教育除外)培养的是专而精的单一型演唱、演奏、理论专门人才。因此,观念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声乐为例,应用型本科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以“应用”二字树立观念,打破单一技能培养模式,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使命。

一、明确“应用型”教学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教育的改革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展开,未来工作岗位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应用型本科专业办学定位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由于办学定位未深入人心,导致目标“师范性”在国内教育界间已存在多年,至今仍未统一明确的结果。师范性教学仍保留“单一演唱技能”目标,目标认识不清,教学存在盲目追求“专业化”现象,导致学生在其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出现“学无致用”的尴尬局面。

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作用,能够让教师明确教学的方向,了解学习的目的。声乐课是专业基础课程,两年的教学目标旨在解决“站稳讲台”的问题,在结束之后选修两年声乐专业技能课,旨在提高学生声乐演唱的能力,解决“兼顾舞台”的能力。

通过分析中、小学音乐教师日常的活动,教师实际的教学工作要求不仅具备自然的歌唱、教授孩子自然歌唱的能力,还要熟练掌握广泛的音乐会曲目、儿童、群众歌曲,具备组织学生合唱能力、掌握音乐文化知识等综合能力。综合实力即声乐教学的目标,因此,应用型高校目标就是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二、熟悉“应用性”教学内容

应用型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是以培养全面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艺术修养的音乐教师和基层工作者为目的。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群众文艺工作需要为指导,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凸显“应用性”,教学内容、就业岗位需求与素质能进行有效接轨。

纵观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各地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择传统高师音乐或专业音乐的教材,基层文化管理、企事业文化活动策划指导人才目标加以调整,未根据中小学教材中的唱歌、音乐剧、歌表演、欣赏、戏剧与表演等进行有效更替和补充,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人才培养不配套、目标脱节等问题,因此,更新、调整声乐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一)中小学教材歌唱内容纳入课堂教学

接轨新课标基本理念来调整教育教学观念,是培养的首要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仍沿袭音乐院校声乐演唱教学模式,曲目大多是音乐會独唱歌曲,在校期间未获得足以应对未来教学需要的歌唱能力,所涉猎曲目也没有与未来从事的音乐教育需求相符合。特别是代表性教材中的声乐作品,使之走上教学岗位后能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

紧密结合人音版、人教版、湘教版新课程标准中小学生音乐教材中唱歌、音乐剧、歌表演、欣赏等教学内容,分年级、分时段安排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曲目作为教学曲目,如:人教版七上册和人音版七下册的歌曲《渴望春天》、人音版四上册的歌曲《摇篮曲》(舒伯特)、人音版六上册和人教版八下册的《茉莉花》、湘教版五上册的歌曲《踏雪寻梅》、等作品安排为大一第一学期的齐唱作品。

大一年级二学期安排唱歌、音乐与戏剧表演、歌表演、音乐游戏等内容,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如湘教版二年级下册及人教版五上册的《静夜思》;人教版六下册的《爱我中华》、人音版九上册《前门情思大碗茶》;人音版四下册“音乐与戏剧表演”《让我们荡起双桨》;人音版高中歌剧《白毛女》选曲《扎红头绳》和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以及各地戏曲经典片段等,可用在大一年级的声乐教学中。

革新、拓展声乐教学内容,据教学现状以及中小学课改需求,尽早接触行业内容——中小学教材,搬进大学声乐课堂,培养合格教育工作者,突显“师范性”的有效举措。

(二)群众声乐活动内容进声乐教材

培养企事业单位和文化部门的音乐活动的策划、指导、管理人才也是我们兼顾的培养目标。学校大型庆典、演出活动的节目内容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如群众活动中常用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浏阳河》等齐唱作品、《走进新时代》《相约一九九八》等对唱作品、《山楂树》《绣红旗》等表演唱作品可以安排到声乐教学内容中来。另外,如教材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人音版四上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可作为齐唱作品;通俗作品《相约九八》等作品可以作为对唱曲目;人音版高中内容《星星索》等作品作为重唱曲目也是相当合适的。

总之,把中小学音乐教材放进声乐教学中,把群众活动中常用的齐唱、对唱、二声部重唱结合起来,实现“社会需要什么,课堂上教授什么”,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现学生基础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培养跟社会服务基本对接起来,使培养的学生快速适应社会角色、胜任社会职业。

(三)基础声乐理论素养不可缺

不少高校教师在声乐教学改革中提出,为了加强学生的声乐理论素养,一定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重心位置。声乐发展简史和名作赏析可通过听不同主题、角度的讲座来了解歌唱生理、声乐表演常识、中小学唱歌教学法以及儿童嗓音保护和训练等基本理论知识,可单独拿出来通过声乐集体课来讲授。

三、落实“应用新”教学形式

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主要有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三种形式,各有优劣。为了突出“音乐”的特点,不失掉“音乐专业”的本分,难以跳出“一对一”的专业化教学形式。不少改革者强调“应用型”,淡化“专业”性,也在积极尝试集体课、小组课和大班课的声乐授课形式,但似乎都难以完全解决“应用型”与音乐“专业性”人才之间的矛盾。

面对当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我们高校教师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以突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就业需求为主。因此,打破单一的教学形式,将这三种教学形式合理搭配,突出教学形式的“应用新”。

声乐集体课也称为声乐大班课。因此,声乐集体课适合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对于学生的声乐理论学习和将来的教学有导向性理论基础。另外,在声乐集体课中可适当设计小学低年级的歌曲齐唱、音乐游戏环节,如是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我的朋友就是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阿西里西》等内容。

小组课教学特别适合采用合唱、重唱、表演唱等演唱形式来提高学生声乐演唱完整性和范唱、听辨等基本演唱技能,对学生编排能力、基本表演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对一”的声乐个别课在突出专业性,培养学生“兼顾舞台”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声乐个别课适合音乐天赋较高、悟性较强、热爱演唱、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安排在大学三、四年级比较好。因材施教,培养其声乐理论与技巧的正確性、规范性、专业性和对声乐作品再创作的能力,掌握较高水平的演唱技术和对声乐作品的诠释能力。把知识理论系统性与技能实用性结合起来,把师范特色与学业范围结合起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岗位需要、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四、推进“应用行”教学评价

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能“下得去”(下得了基层)“用得上”(素质能力适用岗位),入校第一节声乐课起就应该让学生树立“师范”“应用”的观念。

(一)改变“一首歌定成绩”的考试方式,按教学内容分模块考评成绩

大多普通高校的音乐院系采用的声乐成绩评定办法都是期末“一首歌定成绩”,期末考试占60-70%,平时考勤及表现占30-40%。把教学内容分成模块,按完成情况考评声乐成绩。平时考勤、纪律占10-20%,模块回课成绩可占30-50%,期末考试占20-40%。

(二)改变传统的“独唱”考试形式,按声乐课型定考评形式

声乐课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有大课、小课、小组课的形式,小组课可以用对唱、重唱、小组唱的形式考试,可以促进学生完整地表现作品方面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对唱和表演唱。实践证明小组课很受学生和老师们的欢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也很明显。

(三)以“声乐活动”辅助教学,把声乐演出实践纳入考评加分

根据学校定位和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严格实施《关于师范类本科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考核规定》,围绕声乐演唱、教唱、编排等基本技能培养,利用“讲台”和“舞台”两个平台,创造“教”和“演”的环境,培养实践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师范性““应用型”的人才,为以后走上讲台、兼顾舞台打下基础。在期末成绩评定中,拿出10%来作为学生参加声乐演出、比赛活动的加分项目,认可、鼓励学生锻炼声乐演唱、教唱、歌唱活动组织、策划、指导能力。

主要任务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基层文化管理培养合格的师资和文化工作者。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生源较广,专业素养层次不齐,因此,教师只能根据生源现状和人才市场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设定教学任务和目标、规范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以求缩短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突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点。

作者:唐海燕

声乐教师教学论文 篇2:

论声乐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与不足

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需要不断地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声乐教师不断成长、进步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现阶段声乐教师在教学反思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仍需我们认真研讨加以解决。

声乐教师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教师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是近几年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他们不断地反思、探索和实践。假如热爱声乐是做声乐教师的前提,那么进行教学反思则是促进声乐教师不断成长、进步的充分必要条件。

一、什么是反思

反思是一种回顾的意识方式,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意识类型,它具有人为属性。通俗地说,反思就是认识你自己。1933年,反思被引入教育界,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学者萧恩对反思的推崇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反思的热潮。20世纪80年代,反思在中国教育界开始发展。首开我国反思性教学先河的是熊川武,他的《反思性教学》引起了学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此后,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提出了优秀教师的成长公式,认为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分反思与监控,就多一分提高。

反思在哲学、认知心理学、方法论等领域都有坚实的理论做基础。在教学这一专业背景下,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研究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做出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思想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是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看似平常的教育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声乐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应当立足于教学实践,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诊断,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整理、继承和发扬,增强自我监控与调试能力,达到对教学规律认识和理解的深化,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新变化。善于反思的教师其成长的步伐明显比普通教师的要快。人们日益觉察到反思的这种益处,因此许多学校都将它列为教师考核的要素。

二、声乐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教育的发展创新与教师的成长发展是齐头并进的。不仅宏观教育发展需要教师做教学反思,具体的声乐教学同样需要教师做教学反思,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更是依靠教师不断地教学反思,此外,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家长们都期待教师做教学反思。于是,教学反思成了众望所归。

教育事业是培养未来人才的事业。随着人才培养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战略地位认同感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教育的进步依靠教师,从而向教师提出了教学反思的要求。

声乐是各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声乐教学具有高难度、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落在声乐教师肩上的教学责任重大,因此教学必须科学化、规范化。声乐课程的外延是广泛的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如果不下苦功夫,教学是难以收到成效的。每个教师都有着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场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收到的教学效果却是大相径庭。每当声乐考试成绩出来,总是会倍受各界评论。学生会说难学、难考,下功夫苦学但考不出好成绩;家长们也各抒己见。为了处理这种尴尬局面,声乐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声乐教师需要做出教学反思。

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需要不断地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因为反思不仅是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而且能有效促进声乐教师整体素养的提高。纵观当下,声乐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有了很大的改观。声乐课程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接连不断,这些都需要教师学而不厌,知识才能不断增进与更新。声乐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这些新知识、新思想来实现专业成长,并在教学中渗透它们,这就需要教师源源不断地反思。

考尔德希德说过:“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学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声乐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他们随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做出自己最佳的教学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三、声乐教学反思中存在的不足

(一)反思意识匮乏

一直以来,教师都被当作是一种职业,而非一种专业。经验与旧有观念的控制使教学水平长期维持在原有状态。大多数教师都存在教学反思意识薄弱的问题,认为只有教学出现了问题,才需要反思。这表明,教师对反思还没有足够重视。此外,有些学校只有在硬性规定下,教师才进行教学反思。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反思意识不足,教师的胡乱应付,流于形式,同时也透露出他们对教学反思的消极态度。

(二)反思内容肤浅

就事论事、浅尝辄止是教学反思中的常见现象。由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薄弱致使反思面狭窄,忽略从教学的宏观层面进行思考和探讨。“过去,人们总是习惯于教育方法和诀窍的倾销,把教学改良的关键看作是教师能否正确地按照程序行事,能否复制和照套有效教学的行为标准,而不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和教材的深层理解做出复杂批判的能力的发展。”教学反思不仅仅是从自身角度思考,更要多从学生眼中、从同事角度反思。教师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教学情境,学生是变化的,每节课讲授的是不同的教材。眼高手低的毛病,折射出教学反思缺乏深度。

(三)反思方法单调

许多声乐教师都缺乏教学反思方法的指导,反思不够灵活,更不具备多样性。对于在实践中怎样具体操作,怎样写教学反思,不少老师都很困惑,由于缺乏必要的反思指导,而觉得无从下手,只言片语。另外,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是许多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方法都大同小异。

(四)反思落实缺失

教学反思,是教师生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发自真心并积极主动地检测,回归实践。许多教师都存在“为反思而反思”的问题,反思之后就把它抛至脑后,盲目追求一种表面的反思形式。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那种只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检验的教学反思,是不会有突破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50.

[2]徐智.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3]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

[4]王枬.教师之魅——关于教师职业美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15.

[5]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

[6]史根东,傅道春.教师创新行为案例与评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李静.如何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8).

[8]肖珑.多层次反思: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作者:王沪红

声乐教师教学论文 篇3:

浅谈声乐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

[摘要]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占主导地位,而声乐教学又不像其他门类的教学那样直观,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因此,对于声乐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探索,对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语言 声乐教学 通欲化 歌唱

嗓音功能本身是每个人生来固有的,但是唱得动听的能力却主要是训练的结果。歌唱是通过用特殊的方法——多方法的语言来训练嗓音功能而获得的。这是因为人体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的运动状态和它们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要是依靠声乐老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通过通俗的、精炼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指挥他们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让他们歌唱,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歌声。进行判断、评价、提示,再应用教学语言,引导他们逐步调节、校正发声机体,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好声乐教学语言呢。如果用太多专业术语教课,会让很多学习者丈二摸不到头。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经验体会。

一、教学语言通俗性

1、用通俗化的语言和行为使学生身心松弛

要保持好的歌唱状态,首先要求歌唱者必须保持全身歌唱器官的放松与自然。而刚开始学唱歌的学生最容易在老师面前开声唱歌时紧张,使歌唱器官僵硬。要让学生在上课时尽量做到松弛。首先要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那么你就要在讲课中尽量保持幽默、可爱、亲善的一面,经常加强与学生交流、随时了解他(她)们进步状况和需求,不断纠错和鼓励。并保持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做到上课时是师生。下课是朋友。

我有一个训练就是让学生用‘愤怒’并大声的语气说道:“你们给我听着……我是×××,我很……”。或大声呼叫某某人去做什么事。通常,性格内向或胆子较小的同学,都不好意思这样叫,但我会鼓励这些同学完成。这些同学叫完后,都会感觉有一种没有过的轻松体念。当然,除了讲解歌唱基本的松弛技巧外。还要让学生在唱歌时知道:思想松弛是非常重要的。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包括比喻和暗示来提醒同学。如“唱慢节奏的歌、或弱声时,要用悄悄话的状态”,又如说:“当唱到高音时,要暗示自己想——太容易了”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们,在唱歌时尽可能的保持松弛。

 

2、用通俗化的语言和举措使学生放声歌唱

让学生松弛后,重要的就是把声音打开。我接触了很多最初学的同学,由于平时因为环境或性格的原因,唱歌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如一唱到高音时。就不敢放声高歌,造成了音暗、气嘘的歌唱习惯。那么,我会用些大家较感兴趣、并独特的训练方式,来训练把声音放开。如用一口气念1-2-3-4-5-6—7-8-9-10要求一个数字比一个数字的声音大,并体会肚子和腰部的用力感觉,然后用这种感觉来试唱歌曲。另外就是放声的朗诵。特别有一个很管用的方法就是:当我听学生在唱歌时,某句声音没有放开。我就会让学生立即停唱,并让学生大声的读出这句歌词,然后。让学生用刚才大声读的感觉再来唱这句。这样,学生基本都能放开声音唱歌了。

3、用通俗化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技巧训练

歌唱中的正确呼吸是唱歌里最重要的基础。但是要让同学们能重视并感兴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运用了几种打破常规练习唱歌呼吸的方法来教学,让同学们座着、躺着、玩着照样可以训练。我举例说明一个练习方法:我教室有几把靠背椅子,我让同学们坐在上面。要求在练吸气和呼气时,都要感觉腰和背部尽量紧贴在椅子的靠背上,并体会用气的支点和力度。我还会提醒同学们,在家里即使看电视都可以这样训练。为了让气息下沉于丹田。我有时会让学生立起双脚或弯曲双腿来唱歌,或用手轻轻的抬着钢琴来歌唱,让他们体会气息集中于丹田的支持点力量。

在我的学生里,声乐演唱水平参差不齐。有声乐专科毕业生,有几乎对歌唱知识一窍不通的无声或白声歌唱者。所以,通常我讲课几乎都是用最简单、易懂的话语讲解。在技巧教学方面,用得最多的是比喻和提示。我会经常用日常用品作比喻:如讲喉头打开放松技巧。我会说:“你们要感觉喉管就像洗衣机的排水管那样空而通畅”。我还用人体自然反应来作提示,如我会和同学们说:“当我们平时遇到叹气、打哈欠、打喷嚏时,千万不要浪费此时机。要大声的打出声音来,并留意口腔张开和用气位置及力度的感觉,并说明,这是最好的练声时机。”如果我们把这些人体自然反应在人的一生中善加利用,那我们就等于多练了许多时间的声了。

二、教学语言精炼准确性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是依靠训练获得的。而训练又必须是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要精炼而又准确。老师的教学语言精而准才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精而准才能体现教学的重点,精而准才能解决声音中的主要毛病,精而准才能对症下药,精而准才能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理解透彻,如通常可以听到老师在课堂训练中这样提示学生: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等。也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大讲特讲面面具到,有的则空谈声乐理论。使学生感到漫无边际,无重点,演唱中会感到无所适从。

声乐教学语言的精练准确既要合乎逻辑。又要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过于专业化的教学用语,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运用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方法”、“你要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唱”,以及过分强调教师自我体验的提法。如:我是应用头腔共鸣唱的,就是把声音唱在头上,让头顶来歌唱等等的语言往往会让学生莫名其妙,弄不明白。我认为最直观准确的方法是老师的范唱,正确的范唱与错误的发声的对比,让学生能直截了当的接受正确的发声。其次就是比喻和提示,如:让学生打开牙关时说“像打哈欠初时的感觉”“像老虎张嘴的样子”:让学生放松下巴时说“像傻子的下巴一样松懈”,让喉咙放松时说“喉咙就像一个垂直的空心管道,让气流从脚底送入头顶。”“面带微笑演唱”“微露上齿唱歌”“用双脚的力量将声音送入头顶”等等。精练准确的教学是建立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上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中就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客观敏锐的听觉。它是教学的基本功。也是声乐教学的基础。精练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主观努力的教学经验,是教学实践的积累,也是声乐教学的关键。

三、教学语言辩证统一性

在声乐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训练的总目标。教师对这一总目标的教学要求,心中是有数的,但在具体的分阶段的教学中。不可能把未来的目标要求拿到现阶段来付诸实施。在对学生进行歌唱技巧训练,音乐处理表现,音乐感受和创造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整体要求和局部训练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声乐教学主要是靠教师的听觉和辨力来指导学生的训练,听到了学生演唱中的问题,就要拿出具体的办法去解决,声乐教师责任就是要训练学生有一对客观的耳朵。能听出自己演唱时的对与错,所以教师的分辨能力和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演唱水平的。就声音的训练来讲。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的歌唱,这就要求声乐教师的思想方法是辨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比如在声音的训练中,当强调声音的高位置时,同时要强调气息的低控制,否则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发出的声音效果尖、挤、卡、虚的现象,在提示气息下沉有深度时,同时要保持高的歌唱位置。反之就会破坏歌唱状态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在训练中让学生把喉咙打开时,又要提示学生把声音唱的集中:提示靠前唱时,又要注意声音的垂直性:提示歌唱发声中要有“点”的感觉时,又要注意整体“面”的结合:提示笑肌上提时注意下腭向下松的感觉,真声位置假唱,假声位置真唱。闭口音开着唱。开口音关着唱,这一系列的训练方法、观点、语言无一不贯穿在辩证统一的规律之中。

四、教学语言形象比喻性

声乐教学中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学生对教师讲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教师采用形象的语言把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师还常采用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方法。所谓感觉教学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唱和训练之中,通过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训练的效果。如:训练气息下沉时。用闻花的动作、双手提水的感觉去体会就不至于把气吸到胸上。当训练声音靠前唱时,教师会说“让你的声音先向后划圈再抛向前方”“让声音坐在气上滑出去”“唱高音时要像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脚先向下蹬,身体再向上抛的感觉”“声音要始终向前滚动的唱。气才不会重”“声音的高位置像雨伞的伞蓬。气像伞的把”,“声音像风筝在空中自由飘荡。气息要像线轴始终在下面拖住”“吸着唱”“喊着唱”“真的唱”“假的唱”“收着唱”“开着唱”“竖着唱”“圆着唱”“扁着唱”等等。在声乐教学中采用确切生动,形象的语言,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加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结语

声乐教学没有器乐教学那样直观,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去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去创造美好的声乐艺术形象。教学语言起到信息传导与反馈的作用。对声乐教学的语言研究探索,对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晓萍

上一篇:班组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脉冲电子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