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弱、自信心相对缺乏和就业压力较大等心理现状,民办高校需要实施改善心理素质的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研究论文 篇1:

生态环境对大学新生适应能力影响研究

摘 要:大学新生是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地缘背景的特殊群体,入校前的生活环境对其入校后的适应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广泛收集数据和采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前人工作的成果,首次将生态环境评价应用于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研究中,得出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的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应根据不同的生活环境背景指导开展学生适应性教育,同时也为生态环境评价提出新的参考因素。

关键词:生态环境 质量评价 适应能力

一、引言

新疆是我国西部大省,国土面积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具有独特的三山夹两盆的地理结构和生态环境特征,有高山盆地,有沙漠草原,有严寒酷暑……这种种复杂极端的生态环境,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心理、性格、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形成各地区人群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影响到人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大学新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在新环境里适应能力也表现不同。新生适应问题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很多学者都通过问卷调查和量表测定新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生适应问题中所反映出的成长环境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未受太多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尝试对新生成长环境

综合评价,分析不同生态环境对新生各方面适应能力的影响。

二、方法与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

对新疆人口聚集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立足于人的生产、生活和环境相互作用,将生态环境划分等级。在入校适应阶段对新生进行适应能力测试,分析成长于不同等级环境下新生在适应方面存在的差异。

2、评价主导思想和体系

生态环境是否优美宜人,人与环境的适宜程度是本文涉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根据新疆生态环境的特点以及现有新疆生态环境数据信息,通过专家咨询,建立了包括农牧生态子系统、自然生态子系统和城市环境压力子系统。对各子系统包含的指标再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参数的权值。各指标评价方法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指标评分公式:

(1)

式中,Yij:i县(市)j指标的评价值; Xmax:第j项指标最大标准值; Xmin:第j项指标最小标准值。

因各指标量纲不同,故还要进行标准化(归一化)处理。综合评价指标值采用加权加和求总方法计算,用公式表示:

式中,Pi:i评价区域的综合评价指数;Wij:i评价区域第j项指标的权重值;Yij:i评价区域第j项指标的评价得分。

据(2)式可以计算出新疆各县(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并将综合评价指标值分为五级:Ⅰ级地区为生态环境优良地区,自然生态基础好,农牧业良性循环,人为活动强度适中,包括伊宁县、奎屯市、新源县等15个县市;Ⅱ级地区为生态环境较好地区,自然和农牧生态环境良好,人为活动压力不大,包括福海县、青河县、博乐市等22个县市;Ⅲ级地区为生态环境一般地区,包括昌吉市、阜康市、哈密市等25个县市;Ⅳ级地区为生态环境较差地区,农牧生态环境不良,人为活动压力较大,包括库车县、轮台县、阿勒泰市等11个县市;Ⅴ级地区为生态环境差的地区,自然生态基础差,人为活动强度超载,包括乌鲁木齐市、喀什市、和田市等13个县市。

3、调查对象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调查的量表和问卷很多,这里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作为检测新生适应能力的调查方法。该量表的编制和常模采集制定是以汉族学生作为被试,对少数民族测量效度未作验证,故本研究调查对象均为汉族学生。结合前两年的研究,收集整理了新疆大学2005年至2008年四年的新生测量数据,调查总人数9917人,有效数据9233人。

新疆不同地区大学新生适应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X±S):量表各因子按生源地环境评价Ⅰ—Ⅴ级依次为:人数(976;2995;2387;548;2327)、人际关系适应(35.27±7.261;36.11±7.245;36.04±7.166;36.62±6.923;35.55±7.254;F=5.438;P=0.000)、学习适应(37.04±7.856;37.25±8.031;37.77±7.819;37.74±7.350;37.53±7.895;F=2.391;P=0.049)、业余生活适应(28.04±5.238;28.53±5.417;28.57±5.307;28.41±5.367;28.42±5.383;F=1.956;P=0.098)、择业适应(31.51±6.389;31.50±6.608;31.63±6.435;31.94±6.347;31.25±6.626;F=1.719;P=0.143)、情绪适应(31.10±6.283;31.94±6.181;32.15±5.949;32.16±6.087;31.80±6.080;F=5.654;P=0.000)、自我适应(28.96±5.483;29.30±5.538;29.54±5.421;29.69±5.282;29.25±5.471;F=2.759;P=0.026)、满意度(14.53±3.980;15.25±4.075;15.18±3.885;15.06±3.964;15.19±3.860;F=6.609;P=0.000)、总分(206.44±33.560;209.88±34.146;210.89±33.222;211.61±32.192;208.98±33.416;F=3.776;P=0.005)。

三、结果

从上述数据可见,不同生态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在适应能力方面存在差异(P<0.05)(除业余生活和择业适应),居住在Ⅱ、Ⅲ、Ⅳ级地区的学生,适应能力显著高于居住在Ⅰ、Ⅴ级地区的学生。

四、分析

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除家庭环境外,生态环境也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与青少年对环境适应能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生态环境形成的人际关系认知、学习习惯、情绪控制、自我调节等能力以及对新环境的评价等方面存在着差别。

生活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好(Ⅰ级)和较(Ⅴ级)地区,形成的人际关系认知在新环境中易受到影响,形成适应方面的压力。环境变化,对这些地区学生形成较大影响,特别是学习习惯和学习环境产生较大适应压力。生活在质量适中的生态环境里的群体能够较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更反映了其固有的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认知程度。

学生业余生活中的私人空间状况,是学生可以营造和改变的,也因此它的变化不决定于外界大环境的变化,生活环境对学生业余生活不产生太多的压力。择业问题本身是受到地缘差异的影响,但作为大学新生,刚从一个就业和升学的选择期过渡到新的求学阶段,对未来就业形势还没有形成新的认识,调查结果正反映了就业压力在新生中还未产生太多影响。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认为生态环境与学生校园适应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地域经济、人口压力水平对学生适应能力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与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也要注重对人的适应状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华荣.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0,20(2).

[2]周华荣.新疆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价研究. 干旱区地理,2001,1(1).

[3]吴敏. 生活环境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2006,1(1).

[4]侯作梅,曾详金. 生活环境对新生适应能力影响分析. 理工高校研究. 2003,4(2).

作者:吴健强 李维青 叶贵祥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研究论文 篇2:

浅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摘要: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弱、自信心相对缺乏和就业压力较大等心理现状,民办高校需要实施改善心理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

随着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民办高等教育以其办学形式多样、管理机制灵活等特点走上了蓬勃发展的轨道,民办高校大学生成为大学生群体里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具有办学历史短暂、执行不规范、社会不信任等特点,使民办高校大学生表现出特殊的心理特点,而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里占据核心地位,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归宿。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特殊性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及时、准确地把握在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化教育引导,充分开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能,提升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生存质量。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是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等。心理素质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目的地使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调节技能,并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健康和谐发展。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

1.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媒介和基础,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促进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能力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为依据。同时,心理素质教育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起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够拥有美好的人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两者在理念、思想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却也存在差异。生命教育更看重以渗透化的方式传授生存、生命价值和生死教育,让受教育者体会到“生之可贵”。心理素质教育以其专业化的授课内容和规律性的传授方式预防、干预心理问题,它可以成为生命教育实施的一种有效载体。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亟待重视

1.心理适应能力弱

民办高校的学生很多来自于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经历的挫折比较少,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大学校园强烈的集体荣誉归属感与“90后”崇尚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个性发生冲突。这时,他们要接受远离家庭呵护的现实,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开拓人际交往的新局面,实际结果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2.自信心相对缺乏

民办高校的学生多感觉自己是高考没有成功发挥才选择了民办教育,失落感较强。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运行模式及管理方式未被大众普遍理解,社会上还持有偏见和怀疑,这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也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的归属感不强;学校社会知名度低、学费较为昂贵等,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兴趣慢慢减弱,内心积累抑郁,进而产生厌学、迷恋网络、学习焦虑,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3.就业压力较大

民办高校学生虽然有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组织协调能力强等特点,但是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仍持怀疑态度,在就业招聘中对民办高校毕业的学生持有偏见,他们毕业后不太容易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民办教育的高额学费支出和低社会认可度,让民办高校的毕业生背负着更大的就业压力。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途径

1.以文促建,纳入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核心和灵魂,对学生的成长能够产生潜在而强烈、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校园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教育资源,直接关系到学校素质教育政策的真正落实,也与每一个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休戚相关。以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为例,学院一直把“素质教育五项工程”作为特色教育校本工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在建设独特校园文化的进程中,注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其中,身心素质训练工程是“素质教育五项工程”之一,每一个学生入校以后都潜移默化地享受着这道“文化盛宴”,动以修身兴其志、静以养心全其事,营造出追求“身心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进而激励学生蓬勃向上、陶冶心灵。学院也从相应的学分考评中建立监督机制,督导身心素质训练落到实处。

2.以点带面,健全心理工作组织机制

健全的心理工作组织是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院主管领导直接负责下,成立了上下贯通、专兼结合、协同工作的多元立体工作组织机制。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支撑点,具体负责全院心理健康工作的有序开展,并把心理知识逐渐辐射到各个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及心理委员,辅导员全面关注所带的每一个学生,班主任每周至少和一个学生聊天,心理委员每月上交一篇班级心理动态报告,让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能够及时筛选、有效预防、重点干预,最终形成点面一体、组织完善、机制健全的长效工作机制。

3.以专促范,优化心理教育工作队伍

专业化教育是进行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一直以专业化的思维协调和组织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咨询和辅导工作:一是有计划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系统传授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调试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训练的巧妙结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二是建立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有效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反馈给各系部及辅导员,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以便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三是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担当咨询员,他们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对来访者进行心理疏导,保证了心理咨询工作的高质、高效;四是构建团体辅导室,购买专业团体辅导材料,在特定场景中利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达到集思广益、互帮互助,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五是吸纳跨专业兼职师资力量,并根据他们自身的特长,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开展心理工作,齐心协力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4.助人自助,发挥学生主体功能

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心理辅导是协助学生在接受、领悟、掌握心理知识的基础上付之行动,实现由他控到自控、外化到内化、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过程。这需要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终能够做到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随着心理自我调试能力增长,自己调节学习和生活挫折带来的心理负担。朋友的心理辅导作为主体互助性督导形式,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教育的新模式,也是发挥学生主体功能的一种体现。根据“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找帮助”的特点,建立了院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和心理协会等学生组织,进行科学有效的朋友辅导培训,让朋友间相互评析、相互提醒、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这样不但扩大了心理教育的服务对象,而且能为有需要的群体和个体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扶持。

参考文献:

[1]叶金辉,胡永萍.民办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J].中国校医,2005,(6).

[2]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

[3]郑桂荣.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跨越与建构[J].龙岩学院学报,2011,(1).

责编:魏 文

作者:姚恩菊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研究论文 篇3:

经纬视角下的高校文明寝室建设探析

摘 要: 文明寝室建设是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育人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采取经纬视角的观察分析方法,从当前高校文明寝室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得出了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营造充满活力的寝室文化、建设寝室积极心理场等多方面策略,构建以人为本的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校文明寝室建设体系。

关键词: 经纬视角; 高校; 文明寝室; 建设

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高校育人“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及今后发展目标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加强文明寝室建设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环境,形成高品质的寝室文化和积极的寝室心理场,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作风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近年来,浙江省对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工作非常重视, 2012年发布了《中共浙江省教育工作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入开展学校文明寝室建设的通知》(浙教工委[2012]17号),2012-2014三年间就投入近10亿元用于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并大力推进德育工作生活化。目前,浙江许多高校正努力将寝室构建成学生成长、文明习惯养成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阵地,本文将在经纬视角下对高校文明寝室建设进行全面探析,以期進一步完善高校文明寝室建设体系。

一、经纬视角下的文明寝室建设的界定与特征分析

经度与纬度是一种利用三度空间的球面来定义地球上的空间的球面坐标系统。文明寝室建设中的纬度建设包括卫生、纪律、安全等指标建设;而经度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寝室文化建设、寝室积极心理场建设等内涵建设。

经纬视角下的文明寝室建设就是找到经度建设与纬度建设的相交点,这些相交点包括思想建设中的优良卫生意识、遵守纪律意识、保障寝室安全意识的提升;文化建设中的卫生文化、纪律文化、安全文化的塑造;寝室积极心理场建设中的寝室卫生环境、制度环境和心理安全环境等建设。这些交点正是我们在文明寝室建设中的发力点。

经纬度建设的交点能标识文明寝室建设这个“球面”上的任何一个位置,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分析文明寝室建设的情况,实现一个立体化全覆盖的文明寝室建设过程,努力达成不留任何死角的建设目标。

二、高校文明寝室建设现状

当前浙江省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第一,公寓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浙江省各高校先后投入巨资加强了对公寓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系列改造、配置、维修达到了标准化配置的要求,寝室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管理制度也更加规范。在此基础上,很多高校进一步落实了教师联系走访寝室制度,公寓辅导员谈心谈话制度等使得公寓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第二,大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当前,众多高校成立了学生自管会,通过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指导学生自管会工作,把自管会工作同学生党团建设、公寓文化活动、学生社区建设等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得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发建设的意识不断增强。第三,公寓文化氛围不断增长。大学生把寝室当做了自己的家,对寝室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布置。寝室文化月、寝室安全周、寝室美化大赛等进一步使这些特色文化得以展现和发展。公寓楼的文化氛围浓郁,据调查,全省81.79%的学生对公寓整体文化环境表示满意,对公寓文化建设高度认可。

三、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浙江省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已经取得较大成效,但尚有众多不足之处。第一,学生主体意识水平与建设要求高度还不一致。文明寝室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是不断推进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最强驱动力。当前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原本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弱,虽然在高校开展文明寝室建设活动的大环境下参与寝室建设的自律性和沟通能力已有较大提升,也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文明寝室建设各项工作,但与高校文明寝室创建的总体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水平。第二,公寓楼文化服务功能与大学生文化需求还不匹配。寝室文化建设是文明寝室建设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和突破口。当前大学生公寓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还不能满足学生对高品质文化活动的需求,同时,在专业特色融入寝室文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在大学生公寓楼范围内开展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活动并不多,导致公寓楼整体文化服务功能较弱。第三,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与高质量寝室氛围还不对称。一方面,当今大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在寝室人际相处中容易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意识,尤其是女生,天生敏感、脆弱,导致在大学寝室室友间包容理解不够,或多或少产生不适应。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场还没形成,还不足以应对寝室的一些复杂的人际环境,而高质量的寝室氛围需要每位寝室成员都有较高的心理适应水平,显然,大学生当前的心理适应能力与之还不对称。

四、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文明寝室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主客观两方面。主观上有三点原因:第一,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把寝室真正当成自己的“家”,以至于往往把寝室建设当做学校硬性规定的要求,在建设中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第二,大部分学生由于从小到大走的人生道路较为平坦,父母都安排好了一切,以至于遇到哪怕人际关系方面的小挫折都无从应对,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办法,也没有维护良好人际氛围的能力。第三,较多学生初次体验集体生活,缺乏集体协作与配合精神,在寝室建设中人不动我也不动,人动我也不一定动,大大挫伤了他人的建设积极性,导致学生群体整体建设意识水平提升缓慢。

客观上也分三点:第一,寝室作为“第二课堂”,它的文化服务功能还未被很好发掘,如寝室棋吧、茶吧、音乐吧、文化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性场所在当前高校寝室中还少之又少,加之寝室文化活动针对性不强创新度不够,未能被学生广泛接受,文化育人功能未能较好发挥。第二,高校相关部门作为文明寝室建设的主导,对大学生在文明寝室建设方面开展系统和有效的教育还不足,使得学生并不完全了解建设的意义和文明的标准,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追赶建设要求的脚步,而没达到应付自如的状态。第三,高校在文明寝室建设中方法还较为单一,主要以查寝和评比为主,没有运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尚未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和逆反情绪,导致寝室建设效果不理想,成果不持久。

五、经纬视角下高校文明寝室建设的措施

(一)完善纬度建设,创新工作方法,准确把握文明寝室建设重点

文明寝室建设的成效首先体现在寝室是否整洁卫生,是否排除了安全隐患等直观建设效果,所以建设的重点在于推进卫生、纪律、安全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落实责任,及时总结,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建立制度,明确责任区

高校要把寝室建设督察的常规工作责任到人,校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等文明寝室建设主导力量都要认领责任区,对所属责任区负责到位;建立特色寝室评选制度,按照评选标准定期评选学习特色、体育特色、音乐特色等各类特色寝室,提高学生参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德育考核制度,把寝室考评要求纳入学生德育考核体系,做到奖惩分明,提高学生开展文明寝室建设的自觉性;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有效发挥团组织在公寓楼的作用,规范学生对寝室的自治管理,使自建、自查、自省成常态。

2. 注重细节,抓好关键期

在新生入学、寝室常规检查前等关键期预先统一文明寝室建设的卫生标准,纪律和安全方面的要求,并告知每位学生,使学生不仅了解寝室建设的主体内容,还清楚建设过程中的细节要求,在寝室建设中知道为什么做,怎样做。动员辅导员班主任在关键期加强寝室走访和督察并指导学生加强自查,排除卫生和安全方面的漏洞。每月初也是文明寝室建设的关键期,辅导员班主任应召开主题班会,确定当月的建设主题和要求,指导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展当月的寝室建设工作。在寝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期要及时汇总展现建设成果,开展表彰,树立典型,鼓励师生。

3. 表彰总结,提高积极性

高校管理部门要定期召开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總结会,分析得失,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在总结会上对每阶段寝室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师生予以表彰,进一步提高师生对于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使命感,增强师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完成建设目标的信心。通过表彰总结,还能使寝室建设先进典型事迹深入学生群体中,有效地形成榜样示范作用,促使学生在寝室建设中向先进看齐,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态势,对学生群体整体建设意识水平的提升具有激励作用。

(二)深化经度建设,以经纬相交点为着力点,努力突破文明寝室建设难点

当前,学生对于文明寝室自主建设的意识还不高,对寝室卫生、安全、人际氛围等环境要求也不高,多处于外力推动,不得不建的状态,所以寝室建设的难点在于使建设深入到学生内心中。把寝室建设真正变成学生自愿、自主的行为,需要在思想教育、文化建设和氛围营造等方面多管齐下,尤其是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加强思想建设,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于对文明寝室建设意义和实质的理解,对开展文明寝室建设各项实施措施的评价,对师生管理者在开展文明寝室建设中的行为的信任程度,遵守并运用各项寝室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以及向违反寝室制度和纪律的行为作斗争的认识程度。大学生主体意识水平强弱是影响文明寝室建设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水平,才能实现文明寝室建设长远化目标。高校要动员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党员、学生骨干主动积极地参与寝室建设的宣传。通过文明寝室建设主题班会、寝室“团日”活动、党员三联系、寝室长培训、寝室“书院”课程、新生始业教育、新老生交流会、文明寝室建设检查等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深刻理解文明寝室建设的内容和实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寝室建设的意义,形成文明寝室“我要建”的高度责任感、认真遵守文明寝室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及保障寝室安全各项要求的高度自觉性。

2. 注重营造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寝室文化

寝室文化建设包含三个层次:基础文化建设,即寝室的物质文化,包括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建设,是寝室文化建设具体而有形的部分;中层文化建设,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如寝室管理制度、寝室公约等,是寝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高层文化建设,包括寝室安全等观念文化,是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长期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的体现,能够促成大学生共同远大理想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开展寝室文化层次化建设,第一,要进一步推进公寓楼设施建设,在公寓生活区范围内可以设立电子资料查阅室、实践活动室、心理团辅活动室、学生自治组织办公室和会议室等功能性用房,使之成为物质文化的载体。第二,要开展寝室美化大赛、寝室文化月系列活动、文明寝室建设知识竞赛、寝室“家规”制定活动、文明寝室图片展、优秀寝室表彰会等活动在规范学生的寝室纪律要求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丰富制度文化。第三,通过寝室消防演习、寝室安全文明知识竞赛、公寓楼安全讲座、安全故事图片展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共同的安全理念,并把安全文化传承和发扬,推动深层次的文化建设。通过打造高雅的寝室物质文化、搭建规范的寝室中层文化、凝练高端的寝室观念文化,充分发挥寝室文化“来源于生活,贴近大学生实际,作用于人”的教育和导向功能,有利于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形成规范、有序、积极、奉献、和谐、安全的寝室文化。

3.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积极的寝室心理场。寝室积极心理场建设对于和谐、团结、奋进的文明寝室氛围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心理场建设是以“场”理论和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建设整洁、美丽、空间布局合理、人员安排合理的寝室物理环境;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形成寝室成员一致认可的寝室公约和作息规范等;建设寝室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安全环境,让每个个体知觉到所处环境是安全的,友好的。高校在文明寝室建设工作中应注重心理教育协同跟进,依托公寓楼的谈心谈话室及团辅活动室做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时化解相关寝室矛盾,强调寝室成员间互相包容、互相关心和共同进步,帮助大学生塑造和谐健康的寝室人际关系。积极的寝室心理场,犹如一个营养丰富的能量场,能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心理营养和能量,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环境。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文明,文明寝室也是如此,文明寝室的建设不限于对环境卫生的要求,更是建设形成优美怡人的物理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寝室成员积极心理品质的综合。寝室积极心理场的建设过程,实则也是文明寝室的建设过程,寝室心理场的各个构成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动力场,重视以“人”为本的核心力量,有效推动文明寝室的建设。

在经纬视角下,分析文明寝室建设的方方面面,以“立体化、全覆盖”为目标要求,以“育人为本”为服务理念,加强文明寝室经纬度建设。通过抓责任、抓关键期、抓总结、抓思想、抓主体、抓文化,不仅能对寝室建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能推进内涵建设,使寝室建设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方式。通过文明寝室经纬度建设形成的主动思想意识、良好的寝室文化和积极的心理场氛围将在学生群体中届届传承,寝室将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土壤”。

参考文献:

[1] 虞艳丽,杜佳燕. 德育生活化视角下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多维分析[J]. 产业与科技,2014(17):177-178.

[2] 易红燕. 专业培养视野下高职文明寝室建设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6-21.

[3] 肖国生. 基于文明寝室建设的高校学生公寓人性化管理模式探究[J]. 企业导报,2016(6):36.

[4] 郭宏旭. 高校寝室安全卫生文明行为管理模式及标准探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8):53-54.

[5] 侯丽芳. 构建积极的寝室心理场促进文明寝室建设[J]. 高教学刊,2016(12):190-191.

[6] 袁蕾. 人才培养视角下搞笑文明寝室建设多维分析[J]. 兰州教育学报,2013(2):90-92.

作者:林世杰

上一篇: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探讨论文下一篇:移动信息高校图书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