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能力

2024-07-01

社会适应能力(通用8篇)

篇1: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弱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我见(浙江萧山市益农镇小学许宝良 金福利)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有效地满足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的能力。提高和发展社会适应性,是培智班学生将来直面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需要,也是对培智班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应从各个方面让培智班学生在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其社会适应性,促使弱智儿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八点做法:

1.以起点为切入点,增强针对性

“只要提供适当的先时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的东西。”(布鲁姆语)我们可以发现,提高培智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关键是能否提供“适当的先时与现时条件”。因此,我们从每位培智班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预备状态(起点)出发,来确定提供什么适当的条件。

在实践中,我们从培智班学生的智残程度、年龄特征和发展状态等方面出发,来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个别化培养目标,再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化社会适应性培养目标来确定活动的类型和内容,实施同活动、异目标,异标同达的策略。如在设计职业适应活动时,根据学生起点的不同,我们以除草活动为载体,分别培养学生达到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会用工具、掌握除草技术等目标。

2.以爱心为突破点,诱发主动性

培智班学生由于长期遭受冷眼和失败的体验,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是不能获得老师、同学的喜欢的。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求却比其他人更强烈。因此,我们要用心理沟通的方式把自己的爱洒向学生,诱发学生的主动性。

(1)重视心理投入,改善师生关系。我们对学生开诚布公地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唤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学生交朋友,以诚相待,唤起心理相容,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帮助学生消除自卑的阴影。

(2)加强心理激励,增强内驱力。用张海迪、李义强、李义峰等人的先进事迹和身边的榜样,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通过有层次、分阶段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以参与为生长点,强化主体性

参与是发展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现以美化家园、净化市场为例,予以说明。(1)参与活动形成。引导学生经常关注附近农贸市场的垃圾等卫生状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组织全班同学到市场去搞卫生。(2)参与活动准备。在净化市场活动中需要簸箕、扫把等劳动工具,我们组织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有的从班级里拿来,有的同学向兄弟、姐妹班借,有的从家里带来„„

(3)参与活动经过。在活动时教师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较顺利地做好分配给自己的工作。

(4)参与活动评价。活动结束前,老师组织引导学生及时对活动进行多元化评价。(5)参与活动延伸。在该活动之后,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学校、把家当作市场,及时打扫经常美化、净化。

4.以活动为落脚点,强调实践性

技能是在练习中逐渐习得的。由于弱智儿童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抽象概括水平低,他们通常是在日常活动中,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具体形象或表象。因此,发展弱智学生社会适应性技能的有效练习形式,则更应指向直观的、物化的、可操作的、生活化的功能性生态活动。为此,我们开设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们的社会适应性技能,如通过开展自控式的管理活动和多元化(自评、互评、教师评)的评价活动,提高其自我管理的技能;通过“班内沟通──年级交往──全校交流──社区参与”这一同心圆式的交往活动,提高孩子们交往沟通技能和社会交际技能;通过“四季特色体育锻炼活动”等来提高孩子们跑、跳、投、掷等能力,为社会适应性技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我能行”系列活动和主题月活动来提高孩子们的实用语算技能;通过参与教室布置、活动室建设和学农基地建设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的道德情操;开展公益劳动、为民服务、你丢我拣和洁美家园活动,提高其适应社会的技能;通过折、编、剪、塑等手工活动和唱、画、弹、吹等娱乐活动,来提高积极休闲技能;通过掘地、播种、除草、施肥、收割等活动来提高农业劳动技术。总之,以活动为载体,使社会适应性在活动中形成、在活动中开展、在活动中完善。

5.以整合为提升点,着眼全面性

个性社会适应性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仅凭一次或几次活动就能达到目标,它更需要各类活动间的协作与兼顾,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从全员、全面、全程的视角出发,整合各类活动的优势,兼顾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协同活动与竞赛活动、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缺陷矫治活动与一般活动等,使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整合和兼顾中得到提升。如个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避免依赖心理的滋长等功能,因而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个体活动。如剪指甲、洗袜子等。同时,群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合作与交往能力,能促进这群特殊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为其今后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因而,也要引导学生多多开展角色活动与群体活动。

6.以协调为聚焦点,确保可行性

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培智班既要受到来自系统内部诸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系统外部各因素的冲击,因而如何协调各因素之间的矛盾,便成为社会适应性发展的聚焦点。(1)在任课教师方面,班主任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把开展社会适应性活动的设想、计划、措施等及时地与他们沟通,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经常召开短会,与他们一起研究培智班学生在社会适应性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为科学决策服务。

(2)在家长方面,我们又通过举办科学育儿讲座、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加强书信联系、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努力使他们懂得:“怜──疼──溺”是害不是爱,放纵迁就只会养成孩子的不良习惯;期望过高、过分苛刻易使孩子失去信心;冷落、放弃会使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

(3)对于社区层面,我们利用镇特教领导小组和镇少工委的组织优势,通过黑板报、宣传窗、广播站、电视台等途径,组织学习《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人们法制意识,为培智班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协调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7.以社区为支撑点,重视地方性

每个学生是在社区中学习、生活、成长的。成功的学校教育一般都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情认识的基础上。因此,“一切从社区实际出发”是我们提高培智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支撑点。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因而我校培智班的全体学生所面临的社区是农村。他们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将来发展也在农村的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他们对农村的风土人情是了如指掌的,对农村是具有深厚感情的。因而,我们在活动时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富有农村特色的社会适应性教育活动。通过建立学农基地、责任田,开展学农系列活动,如学种豌豆、蚕豆、小麦、水稻„„为其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食其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8.以“附设班”为联结点,贯穿示范性

认知起源于动作,动作又起源于模仿和观察。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适应社会角色期待的榜样”或正常的交往同伴。所以,应该充分发挥我校培智班的“附设”(普通学校中的附设班)优势,融合普教与特教。我们组织积极主动地与正常儿童沟通与交往;经常组织引导培智班与其他班级建立起“姐妹班”“兄弟班”等团体协作关系,定期与他们一起开展联欢活动、帮教帮学活动;经常组织培智班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正常孩子们一起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引导他们参与校园的环境保洁工作,一起参与你丢我捡活动;除此之外,还经常组织培智班学生到正常班里参加活动,与正常学生建立起“一帮一,一对一”的伙伴关系;等等。总之,要以“附设班”为联结点,开展各类活动,架起正常儿童与培智班儿童交往的桥梁,以正常儿童的示范引路,来促进培智班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

篇2:社会适应能力

盐城大丰市新丰初级中学单勇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考量培养策略

外国著名学者皮亚杰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类智力的本质反映, 它是群体或者个人调整一定行为以使其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课程目标越来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社会适应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挖掘发展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竞争与协同、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等的情绪体验, 感受着由沉默、反抗、竞争、合作、成功、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一)社会适应的实质

〔案例1〕怎样移动富士山

有一年,一批中学生到微软公司应聘时,遇到了一道听起来似乎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面试题 :怎样移动富士山?

中学生们个个抓耳挠腮、沉思冥想、开动脑筋、挖空心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有了五花八门的应答。

答案一:用1000艘巨型航母牵拉,肯定能移动富士山;

答案二:制造一次人工地震,地壳一运动,富士山就移动了;

答案三:利用杠杆原理,理论上可以移动富士山;

答案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祖祖辈辈挖山不止„„说不定哪一天感动了上帝,富士山就被移走了;

答案五:把富士山复制下来,放在照片上移动。

在千奇百怪的答案中,被遴选出的是:富士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感悟:当你不能改变对方时,就应该试着改变自己;在改变自己的同时,改变对方也就在其中了。这就是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变化,他要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他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他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理解和妥协,合作与竞争;他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二)社会适应构成的基本要件

〔案例2〕接受情境,改变自己

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开始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有朝一日逃离不利于自己发展的环境。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想法,不仅让他赚不到钱,而且还面临着“下岗”的危机。为了生计,朋友告诉他要想让环境因你而改变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去努力适应这个环境。后来,他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的一切都融入到整个演艺界这个大环境中去,最后,他就像一只湖里的鱼适应了大海的环境,演艺界由他自由地畅游,成为了国际明星。

感悟:托尔斯泰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想改变自己。”有时候,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可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看待周围环境的心态以及目光,到了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身边每一样事物看上去都是那么美好,那么环境不就是已经改变了吗?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体现。个体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必将产生心理和行为变化。这个变化是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它有3个基本构成要件:

①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主体。

②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的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适应过程中情境的重要部分。

③改变。是社会适应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

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一般有3种基本的适应方式:问题解决,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个体自身的需要;接受情境,包括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地作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心理防御,个体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掩盖由新情境的要求和个体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是个体产生压力和焦虑的来源。

(三)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每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当中,既要承担个体生活上的角色,又要扮演社会中的角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社会在高科技的演绎推动下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对每一个社会人提出新的要求。人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造环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因此,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健康个体的基本指标之一。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时期,面临着求学、社交等重大人生课题,再加上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使得中学生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社会适应

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适应能力包括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等。人生活在世界中,要具有一种积极的适应机制,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个人就要作出行为上的变化,以调整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这种适应能力的标准是:能和集体保持良好的接触和同步关系,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的要求、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自我调节,谋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学会调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能够优化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开发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适应。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环境的主人,人在不断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自己,这是人在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必须认真对待的永恒主题。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将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四)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策略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成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在中学阶段所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全面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中学生在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独立,学会学习(主动求学),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选择,学会自我调节(面对不时出现的压力),为今后适应社会能力的形成搭建现实的平台。此外,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中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提高。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中学生自我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学生彻底摆脱“适应问题”的困扰,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健康生活。提高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主要从学校教育和中学生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入手。

1、学校教育层面

(1)抓住契机,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中学新生入学之初,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和适应教育的最佳契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契机,紧紧围绕成才中心,从社会实际和中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两课”的教育教学,引导中学生用科学态度来对待人生和社会问题;通过“两课”的教育教学,向中学生讲授中学集体生活、中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中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使他们迅速适应中学生活。

(2)注重中学生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发展主体意识。正如曾任美国哈佛中学校长陆登庭先生所言,“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使

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我们在肯定教育的外在价值与物质力量的同时,应更多着眼于“人”的发展与完善,注重年轻一代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防止教育的片面工具化与功利化;采用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从国家、社会这个大视角出发,塑造“社会人”的形象,深化“人”对社会的认识,强化“社会”角色意识。

(3)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思想动态,及时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中学生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中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还应重视发展中学生的个性,对中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激发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中学生自我教育层面

(1)中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是中学生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对中学生来讲,了解自我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和途径:①通过自己与其他人的比较,尤其是与自身条件相类似的作比较;②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即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反馈信息来了解自己;③通过对自己活动成果的社会效应来了解自己。二是客观评价自我。在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自我进行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在评价自我时,要有合适的社会尺度,否则就可能作出错误的评价。三是时常反省自我。个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也是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等于自己对自我的评价,两者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中学生个人还应该时常反省自我,对自己作一分为二的分析,严于剖析自我、敢于批评自我。

(2)中学生要积极地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只有先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是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积极悦纳。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3)有效地控制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要使自我控制有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合理定位理想自我。②培养健康的自尊和自信。③培养健全的意志品质。因而,中学生都应该从培养健全的自我意志品质做起,增强挫折承受力,提高自控能力。

上述两种举措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是交叉的、相互的,只有把他们综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使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高,满足中学生社会化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束语

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中学生学业和事业的基础,也是日后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通行证”。因此,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我们还必须对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程度有个正确的认识。一是适应是主客体达到和谐的状态。一般而言,只有当作为适应主体的中学生自觉身心愉悦,在物质上感到富足,在精神方面感到满足;同时他们的社会实践有利于适应客体——社会的进步时,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时,才能说他们适应社会。主客体达到和谐的状态是适应的最佳境界。二是适应是一种动态的渐进的过程。中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多给学生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教会他们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的本领。中学生们应该看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谁能够站在潮流前沿,谁就能独领风骚。他们应该是主动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自己。同时教育部门应该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力量,防止一些中学生片面追求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忽视个性发展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王康.社会学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7):358-366.

[2] 陈态著.《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 郑希付主编.《健康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 陈青萍著.《现代临床心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5] 拿破仑.希尔N.V.皮尔著.《积极心态的力量》[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6] 王学臣, 朱庆忠.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4)

[7] 徐媛.关于“适应问题”与“适应教育”的思考[J], 煤炭高等教育, 2002(3)

[8] 陈晓荆.挫折承受力与个体心理因素的关系[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9] 余秀华, 吴雄鹰.浅析青年学生挫折的预防与调适[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1)

[10] 黄天元.美国社会能力培养研究与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03(6)

[11] 陈晓荆.挫折承受力与个体心理因素的关系[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篇3: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基础能力,才可能增加社会参与的广度,提高适应能力。培养沟通能力、交往意识是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小学生面临着学会如何独立自主的发展任务,也就是学会如何去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社会适应性的增强不仅对其自身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也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目前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是:

1.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一般

据调查了解,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四二一”式的家庭,他们与长辈生活在一起,六个大人照看一个小孩, “隔代亲”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来都不让孩子沾一点家务,甚至最基本的洗脸、穿衣等事情都由长辈们代劳,而收拾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去商店买东西自然也是大人的事。长辈们带孩子往往重养轻教,这些小事对家长来说是举手之劳,对孩子来说却是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机会。

2.社会交往能力一般

一方面现在绝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因此,他们不善于体验共同享受的欢乐, 缺乏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小伙伴和谐相处,不会谦让,缺乏爱心, 不重视他人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权利。一旦触犯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有过激的怨恨甚至攻击行为。这种折射现象反映了一些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协作,甚至对于合作性质的活动有抵触情绪,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不乐于与人分享,也不懂得如何分享。

另一方面学生的社会生活圈子有限,交往的机会少。经常接触的也只是老师、同学或者家人,在狭小的交往空间中,他(她)们的交际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影响交往技能技巧的养成。同时现代家居形式的改变,特别是城镇,使小学生交往的物质空间和环境受到制约。更有甚者,随着升学压力的加剧,家长往往强化儿童的“学习”意识,淡化儿童的“社交”意识,人为地剥夺了小学生本应获得的“交往”机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些条件,提供一些空间,给予一些指导,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或者略微的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活动中让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在活动中成长。

现在每逢节假日很多孩子都会随父母外出旅游,一路上孩子既不用考虑吃、住问题,也不用考虑交通问题, 孩子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父母带来的一切;又如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春、秋游活动,这也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好,随身物品也是在父母的协助下准备好的,在老师带领下的集体活动。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旅游是开心、快乐的事情,花心思动脑筋的事情是大人们做的。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让孩子不仅能感受到旅游的开心、快乐,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能体验到大人们在规划、 筹备旅游时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笔者精心设计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狼山自助游”,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关注生活、适应社会,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成长,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组织规划能力培养

1.借助经验,初次规划

学生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是:独自去旅游,需要做什么准备?这个并不难,绝大部分学生都曾经跟随家长外出旅行过,耳濡目染,都已有了这方面的经验。经过交流讨论后,学生很快总结出三方面:随身物品、旅游经费、旅游行程(路线和时间)。

2.小组规划,取舍得当

随后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份随身物品清单:启动资金每人20元、便携水杯一个、面纸一大包、卫生纸一包、 挣钱工具、晕车药一盒、创可贴一盒、驱蚊水一瓶、雨伞一把、旅行背包一个、垃圾袋一卷、地图一份、指南针一个、墨镜一副、望远镜一个、数码相机一台、耳机一副、平板电脑一台、智能手机一部、移动充电宝一个、手表一块。让学生每人从中选择五件物品随身携带,四人小组总共只能选择20件。

面对清单,不少学生根据个人喜好立刻做出了选择,这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一个小组只带一把雨伞、一个便携水杯,忘带背包……经过交流评价后,很多学生重新进行了选择。学生通过交流让每人的随身物品达到最优效果。

当然了,计划没有变化快,学生在实践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在小组中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在尽力完成自己任务的基础上,乐意帮助同伴,能主动承担公共职责;在小组内,能民主平等地参与研讨,友好地与小组成员交往,尊重关怀他人。

如:在选择“随身物品”的时候,小组的选择中会出现“合用”这个词,如雨伞、背包、地图……这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再比如关于“晕车药”,不是所有孩子都晕车,但是只要组内有一个人晕车就需要带上,这就是关怀他人的表现;再比如在学生解决经费不足问题上,需要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合理分配工作,甲说我嗓门高就负责吆喝招揽生意,乙说我数学比较好负责做会计,丙和丁说我手工做得好负责制作产品,这样一个小小四人组就出现了生产、营销、结算……这样的商业模式,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团队合作能力还体现在旅行途中,大家一起行动,彼此关照,不随便落单。

三、交际沟通能力培养

1.和同学的沟通

很多时候,组员之间的意见是不统一的,需要彼此互相沟通,要能聆听别人意见,接受别人的建议,当然也可以提出质疑。比如:在关于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见。甲同学认为:乘坐公交车省钱,把钱用在午餐上;乙同学认为:乘坐出租车省时,午餐随便吃点简单的就行了……这时候就需要小组内进行协调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或者接受对方的建议,又或是采取折中的办法。

2.和陌生人交际

在旅行途中,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如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超市售货员、景点售票员、景点游人等。如何和这些人沟通,则考验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对于有的学生与他人沟通是需要“鼓起勇气”的,跨出那一步非常关键。

四、自我反思能力培养

整个“狼山自助游”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活动准备阶段(筹划)、活动实施阶段(实践)、活动总结阶段(反思)。前两个阶段结束后,需要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

1.能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正确认识自己,对别人的批评能虚心接受。

2.乐意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对自己存在的不足能以积极的态度拿出整改的措施;征求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是最关键的,只要能通过不断自我反思就能获取生活的经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篇4:你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吗?

1我最怕转学或转班,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了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时差。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9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0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1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怎么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会出差错。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地使自己镇定下来。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9我不喜欢陌生人到家里来作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会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评分办法:

1凡是单数号题(1、3、5、7……)

是-2分;无法确定0分;不是2分

2凡是双数号题(2、4、6、8……)

是2分;无法确定0分;不是-2分

将各题总分相加即得总分。

结果分析:

35-40分:社会适应能力很强。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给人的印象极好,无论进入怎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29-34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17-28分: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上能适应。

6-16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易怨天尤人甚至消极。

篇5:社会适应能力调查表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

一. 个人资料部分

性别年级专业

二.本部分共20道题,对每一道题请选择用数字回答,数字1表示很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一般符合,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1.我害怕转校或转班,因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是经过很长时间适应。

2.每到一个新地方,我很容易与他人相处。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感到尴尬并无话可说。

4.我最喜欢新鲜事物,它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5.到一新环境,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即使在家里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6.无论生活条件发生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适应。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9.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10.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11.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1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使自己镇定下来。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19.每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我就有意回避。

篇6: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问卷

指导语:同学您好,我们是希望学院大三心理班的学生,我们正在做有关大学生适应能力的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基本情况,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能真正反映您的想法就达到我们这次调查目的。希望您能够积极参与,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调查会耽误您5分钟左右的时间,请您谅解。下面每题后都有“A、B、C”三个选项,请将符合您实际情况的选项填写在每题后的括号里。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性别:年级:

1.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9.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0.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1.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I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

快()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

会出差错()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使自己

镇定下来()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篇7: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筛查表

1、生活自理能力

0分

生活自理能力很好,还能帮助老幼、弱者的生活事务。1分

自理个人生活全部事务,但有的事情做得欠好。

2分

自理个人主要生活事务,进一步的事务需要别人指导,如随季节换衣服、洗衣服,但质量不好。

3分

饮食、大小便自理不好,督促下方可洗漱,无人照顾难以独立生活。4分

个人基本生活事务(饮食、大小便)要全护、半护。

2、学习能力

0分

正常学习,可以考上初中以上的学校。

1分

只能读完小学,成绩一般或不好,考不上初中。

2分

只能上到小学2—3年级,算术不好,生活中常用的心算有困难。3分

只会简单词语,可辨自己的姓和名,完全无心算能力。4分

知或不知自己的姓名、不辨姓和名。

3、时空定向

0分

年、月、日等时间观念清楚,可单独出远门,很快掌握新环境的方位。1分

月、日清楚(有时差几天),上、下午有时分不清,可单独来往于近村、近街,到了暂住地,找不到回家的路。

2分

只知上半年、下半年,只能在熟悉的环境里行动,对暂居地,只知名称,不知方位,或不知方位的关系。

3分

只知上午或下午,只能在左邻右舍串门,不知暂住地的方位,或不知方位的关系。4分

无时间观念,不能单独出门。

4、人事定向

0分

知道爷爷、姥爷、叔、伯、姑、姨、表、侄等的意义,可以分辨陌生人的身份。1分

只知道家中人的关系,不会分辨陌生人的身份和年龄,也不会称呼陌生人。2分

只能称呼家里人,或只能照样称呼,不知其关系,不分辨长辈,同辈或晚辈。3分

只认识同住的亲人,只会叫父母,对生人熟人有不同反应。4分

只认识保护人,不辨熟人和生人(有不同反应)

5、社会交往

0分

待人接物应付自如。

1分

初见面时难发现智力上的缺欠,交谈中语无伦次,不理解隐喻语。2分

接触被动,谈话中很多词不适当,表情不当,容易受骗。

3分

勉强可交往,说话内容/口齿不清,仪表不端正,表情不适当。4分

难接触。

目的:筛查出智力落后者、智力分等。对象:学龄期儿童。

内容:从五个方面对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定,每个方面从最好到最差划分成五个等级。

1、生活自理能力:吃饭、穿衣、大小便、洗漱、做家务;

2、学习能力:指对语言、文字、算术的学习能力;

3、时空定向:对年月日等时间观念是否清楚,距离的空间感知;

4、人事定向:了解、分辨周围人的班辈关系或职务;

5、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的能力。

评分量值

⑴正常

0——2分

⑵轻度弱智

⑶中度弱智

⑷重度弱智

⑸极重弱智

3——7分

8——13分 14——17分

篇8:社会适应能力

一对社会角色意识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在生活中要承担很多社会角色。所谓社会角色, 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社会角色包含两层意思。首先, 任何一种角色都与一系列行为模式相关, 一定的角色必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如病人既有配合医疗护理的义务, 又有获取健康教育、治疗护理的权利。其次, 角色是人们对处于一定社会位置的人的行为期待, 如一提到教师, 就会想到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等行为特征。应该说, 人同时承担着很多社会角色, 在家里, 是父母, 是子女, 是兄弟姐妹;在社会上, 是朋友, 是熟人;在工作上, 是上司, 是同事, 是下属。

了解了社会角色, 我们再了解一下社会角色意识。王光星在《大学生如何确立社会角色意识研究》中指出:“社会角色意识是社会角色的扮演者或充当者, 对自己的地位、作用、形象的理解和掌握的自觉性、准确性和倾向性的总体反映。”他认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具备文明意识、素质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等角色意识;在就业市场中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法制意识、团队协作意识、艰苦创业意识等角色意识;在进入职业社会前要树立角色数量增加意识、角色扮演水平意识、职业角色适应意识和职业角色变化意识。王光星先生的这些观点无疑对高职毕业生树立社会角色意识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

二高职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上存在的问题

高职毕业生是第一次进入社会, 更是第一次进入职场。面对陌生的职场, 陌生的工作, 陌生的面孔, 陌生的环境, 心里不踏实, 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甚至不知所措。高职毕业生初入职场在角色转变上存在的问题常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心理上的问题。依赖思想仍然存在, 自立能力不强;自以为是, 看不起眼前的工作, 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喜欢挑毛病, 斤斤计较, 在小问题上患得患失;自我反省意识较差, 职业心理调节能力不强, 对于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第二, 工作上的问题。创新能力不强, 不能很快适应工作, 进入工作角色;自制力不够, 责任心不强, 有时上班闲聊, 不能主动工作;错误地认为“会混”就行, 不必踏实工作, “小事不愿干, 大事干不了”;不太适应新的工作时间和方式, 工作所需专业技能不能熟练运用;不能正确评估和看待自己的工资待遇, 甚至公私不分, 贪图小便宜;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不善从团队角度考虑问题。

第三, 学习上的问题。以工作为由放弃或忽视学习, 不注重学习工作单位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 不注重学习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 不注重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 不注重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不注重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专业应用能力, 不注重面向未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第四, 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习惯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单纯的关系, 不善处理与同事、领导间的关系;容易走极端, 要么过于热情, 要么被动应付;常常抱怨上司看不到自己的成绩;对于别人的批评, 总是要找出理由解释;容易被周围人的错误观念或不正常情绪所感染;有时不知不觉被人利用或陷入小圈子。

第五, 环境适应上的问题。环境适应能力不强, 有的不习惯气候, 有的不习惯当地的饮食, 有的不习惯较强的工作节奏和较长的工作时间, 有的不习惯单位严格的管理, 有的不能吃苦耐劳, 有的总是抱怨周围的环境, 认为自己不如意的主要原因都是外部环境所造成的。

三高职毕业生如何增强就业适应能力

高职毕业生初入职场不能很好地转变角色, 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那么, 高职生到底该怎样增强就业适应能力, 尽快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 在就业单位站稳脚跟呢?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小李的成功做法。

小李, 是湖南某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高职女生, 毕业后她与同班的几位女同学一起到深圳一家韩资电子公司应聘。韩资公司的待遇相当高, 但是要求应聘者要先从清洁工做起。一幢8层高的大楼, 几个人要将其清扫干净, 需要起早贪黑地干上8~10个小时才能完成。其他几位女生都忿忿不平地走了, 只有小李留了下来。她一点也不嫌弃自己手中的这份工作, 每天手不歇、脚不停地埋头苦干, 把整幢大楼打扫得清清爽爽。小李的勤恳态度得到了视察主管的高度赞扬和充分信任……10个月后, 她成了这家韩国公司的第二财务总监。

小李之所以取得成功, 是因为她能够及时的转变自己的角色, 树立起角色意识, 摆正自己的位置, 服从公司的安排, 同时自己又非常吃苦耐劳, 脚踏实地, 任劳任怨。总之一句话, 她的就业适应能力特别强。小李能很快转变自己的角色, 调整自己的心态, 甘于从最辛苦、最基础、别人不屑一顾的工作做起, 从内心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和工作要求, 最后她成功了。

由此, 我认为高职毕业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切实转变社会角色, 树立角色意识, 增强适应能力, 主动适应就业岗位。

1树立“职业人”的角色意识

高职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就从“学校人”变成了“职业人”, 这就意味着高职学生不能再依靠父母的供给和资助, 而应当以自己的本领为就业单位工作从而获取劳动报酬, 以自己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从而确立自己的“社会人”形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树立起“职业人”的角色意识。高职生首先要着力提高自身的自立能力, 主动抛弃依赖老师和父母的思想;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 只要是职业岗位要求做的, 不管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 都应该高高兴兴去做;要提高抗挫能力, 敢于直面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工作中不可以情绪化;要按照岗位要求去和他人合作, 善于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包括和你不喜欢的人打交道, 因为这都是角色需要的。

2切实调整心态、进入角色

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 高职毕业生必须首先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切实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要把就业当成“后学习机会”, 乐意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到就业单位上岗后, 你就是单位的员工, 不再是学生了, 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要遵守单位的工作纪律, 适应单位的工作节奏, 适应单位的生活规律;要作好犯错时遭受训斥或罚款的心理准备, 要面对同事之间微妙而复杂的人际关系, 要承受某些工作的机械单调和枯燥乏味……总之, 你必须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主动适应变化, 努力扮演好新的角色。

3要做到勤奋工作、任劳任怨

单位招聘员工, 是用来顶岗工作、为单位创造价值、创造利润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没有哪个单位会花钱养一个废物, 让你光领工资不干活。所以, 作为新员工, 你的第一要务是把自己承担的工作做好, 要特别能够吃苦耐劳, 要非常善于从小事做起。在工作中, 要做到兢兢业业、严谨认真、服务热情、灵活创新, 不要争功诿过, 不能斤斤计较, 不争名不逐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 你还必须任劳任怨, 当你受到他人误解时, 你要平心静气的向他作解释, 以求消除误会, 冰释前嫌;当你受到领导责骂时, 你不能大动肝火, 与之顶撞, 而要沉住气, 忍受委屈, 等领导的怒气平息后再作解释。

4要做到刻苦学习、积极进取

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第一份工作, 只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块试验地, 只是暂时解决毕业生的“吃饭、睡觉、零花钱”问题。也许这份工作与你所学的专业并不对口, 也许这个地方并不是你理想的生活所在地, 也许这份薪水还很微薄……总之你对这份工作不是很满意, 甚至是委曲求全。但凭你现在的知识、能力和阅历, 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你有另谋高就的想法,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你必须搞清楚一个关键的问题, 就是你得创造另谋高就的条件。你要不断的学习, 提高学历层次;你要不断的努力, 考取技术职称;你要不断的进步, 提高综合能力;你要不断的用心, 积累工作经验;你要不断的磨练, 增加社会阅历……创造吧!等你的条件创造得较成熟时, 你就可以实现你的美好愿望, 找到理想的工作。

总之, 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角色意识非常重要。角色意识强, 角色转变快, 就能适应工作单位, 保证就业成功;角色意识弱, 角色不转变, 就业必然失败。所以, 高职毕业生务必树立社会角色意识, 增强就业适应能力, 为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光星.大学生如何确立社会角色意识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

[2]张信杰.浅论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及社会适应[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

[3]魏萍, 王如高, 关蕾.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07 (12) .

[4]吴让汉.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适应能力[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0 (2) .

上一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800字下一篇:记一次暑期夏令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