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现代社会

2024-05-18

适应现代社会(精选十篇)

适应现代社会 篇1

关键词:适应,现代社会,美术基础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使得美术教育整体向现代社会的主流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美术基础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将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纳入美术教育的发展战略中,为学生日后的艺术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得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专业美术人才。

一、创新教学理念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在学校方面,学校将适应现代社会纳入到本校美术基础教学策略中,重视美术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和紧密性,把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规划到学校对美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掌握美术基础教学整体方向。在实际的美术基础教学中,学校要做好适应现代社会美术基础教学的监督工作,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在教师方面。教师是美术基础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引导者,对美术基础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根据适应现代社会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观念下,使得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美术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艺术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学生自身方面。学生也要不断扩大自身的美术知识范围,并自主进行美术基础知识的选择,重视与社会领域中美术基础教学的联系性,进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充分准备。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首先要在教学理念方面进行转变,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美术人才[1]

二、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要重视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核心,一方面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对美术基础教学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手段,微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主,时间很短,十几分钟左右。但是视频针对性很强,是把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规划,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和精炼,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本质上看,美术基础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因此,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美术基础教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实践和理论进行充分结合,重视美术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对于美术基础教学而言,认知的前提就是实践,在这一理论引导下,在美术的基础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还要不断挖掘学生在美术基础教学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投身于美术基础教学中。另外,美术基础教学要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强化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教学联系和情感联系,从而不断提升美术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1]

三、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实际美术基础教学中,要根据实际的专业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例如,针对艺术设计类的美术基础教学而言,由于专业范围以及细化程度的变化,使得目前的艺术设计类美术基础教学更加倾向于学生自身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在素描教学中重视人物以及动物整体结构的素描。结构素描主要是以形体结构的探究与表现为目的,重视结构表现的穿插和整体结构的关系,因此,要正确地理解形体结构在动画中的关系性和结构性,并将其充分地表现出来。其次,要提高学生人物速写的能力。动画设计在进行绘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仅是绘制一幅幅“静态”画面,而是一系列有关联的完整化的动态画面。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教师要重视对所有人物各种角度和状态下的形象以及结构进行分析和训练,从而达到运用自如的教学目的。在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可尝试将短期素描和速写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瞬间感知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动画转换,使学生将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结合起来,达到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2]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适应现代社会美术基础教学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在现代社会的环境背景下,美术基础教学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革,重视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核心,以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对美术基础教学的要求,实现美术基础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宏可.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02):117-120.

适应现代社会 篇2

**区是一个老工业基地,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企业机制转换、人们观念转变,区情社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增强驾驭全局能力,区政府结合社会转型和自身实际,自2006年以来,积极开展现代“八型”政府建设活动,取得了明显实效。

建设现代“八型”政府是适应社会

转型的客观要求。第一,建设“现代八型政府”是政府转型的主要趋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经济转型正在向政治转型、社会转型过渡,政府转型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必须进一步理顺和处理好与社会、市场、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的关系,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理念,努力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王权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从“发号施令”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以官为本”向“以民为本”转变。

第二,建设现代“八型”政府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从国内情况看,我国正处于深刻的变革时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改革的聚焦点由过去的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转向政府领域。从国际情况看,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在政治改革的同步性、普遍性上越来越接近。

第三,建设现代“八型”政府是加快发展的科学决策。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广大干部群众追求所在、渴望所在、关注所在。国际、国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各地都在竭尽所能,依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力争实现追赶式、跨越式发展。要想在发展中抢得先机,关键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如何将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发展成效,关键在政策、环境、干部,关键在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里政府行为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社会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四,建设现代“八型”政府是开拓务实的民心工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建设现代“八型”政府,强化对公务员的教育和管理,必将从思想上、制度上解决政府机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保持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一项开拓务实的民心工程。

**区建设现代“八型”政府的主要做法。建设现代“八型”政府,涉及施政理念的变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执政能力的提升、服务行为的规范等多个方面,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一、科学界定现代“八型”政府建设内涵。建设现代“八型”政府,必须尊重民意,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民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深入群众才能够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为准确掌握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政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区政府紧紧围绕“转变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计专家、倾听民意、理性分析,科学判断,反复推敲,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现代“八型”政府建设目标,即: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政府,优质高效、运转协调的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亲民型政府,真抓实干、注重实效的务实型政府,依法行政、行为规范的法治型政府,决策民主、公开透明的阳光型政府,履职尽责、言行一致的责任型政府,厉行节约、清正廉明的廉洁型政府。

二、精心设计现代“八型”政府建设载体。区政府提出以“68543”工程为载体,即:大兴勤奋好学、真抓实干、亲民爱民、开拓创新、诚实守信、勤政廉洁“六种风气”,实行严禁有令不行行政不作为、有禁不止行政乱作为、办事拖拉服务不到位、各自为政班子不团结、官僚主义为政不亲民、朝令夕改承诺不兑现、吃拿卡要行为不廉洁、作风涣散纪律不严明“八个严禁”,倡导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积极办、公开办“五办”作风,完善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便捷高效的机关运转、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社会矛盾防范化解“四大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行政审批行为、行政执法行为“三个规范”。

工艺美术如何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 篇3

我演讲的题目是“工艺美术如何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我认为,工艺美术要尽快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工艺美术的宣传力度,扩大它的社会影响力

这第一方面,我着重讲一下。工艺美术这个词汇,在世界上,跨两个世纪,只有我们中国使用至今,并形成了它特有的、科学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它不是一个普通的词汇,它有着特定的指代对象和含义。同时它也是我们各地工艺美术行业共有的大“品牌”。

可是近些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却遭遇了严重的名称生存危机。从表面看,危机大概始自1998年,当年国家教委在学科目录中取消了“工艺美术”,之后各地工艺美术院校和专业便纷纷“改名换姓”为“设计”。到目前为止,大概只有山东工艺美院和上海、苏州、福州等地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坚持未改名。

之后,社会也出现了对工艺美术离心的倾向和不应有的偏见。最突出的例子,是文化部门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九大门类中,取消了工艺美术名称暨类别,而以民间美术代之。致出现了将北京牙雕、扬州玉雕等一些典型的原属宫廷工艺美术的品类,划入民间美术的偏差。同样,把另一些工艺美术,如宜兴紫砂、南京云锦等等,与一些饮食等范围的纯手艺等同,归入传统技艺类。那不就是否认这些工艺美术品的文化内涵了吗?把工艺美术范畴的品种,分割为两个门类,既不符合实际,在理论上也是不科学的。我是江苏省和南京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几年前对此就有异议。估计提意见的人较多。后来在“非遗”名录中就改为传统美术了。但是这在理论上仍是站不住脚的。在“非遗”领域,不论是申报的项目,还是举办活动、展览,甚至出成果、出版专著等等,工艺美术都是其中的主角。如我们南京曾准备出一套“非遗”丛书,一共10本,9本都是工艺美术范围。现实既然是这样,可就是偏偏不采用工艺美术这个名称。与此相似的现象还可以举出很多。如我来之前看到《美术报》一条消息,浙江省群艺馆刚刚评选了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什么是文化符合?旁边有个括号,注明这是民间手工艺。如果说把工艺美术改为民间美术和手工艺,还留有一些影子,那么改为文化符号,就连工艺美术的影子也看不到了。所以说,仅仅就目前工艺美术在“非遗”这一个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就与它得到的待遇,与被社会公认的程度,在媒体出现的频率等等,是很不相称的。

那么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我们管不着。但是我们自己一定要重视、爱惜、保护好工艺美术这一个大 “品牌”,并且还要继续把它发扬、光大。因为它是我们的前辈,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打造成具有那么丰富的内涵和巨大影响的!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工艺美术的宣传力度,扩大工艺美术在社会各界、各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在05年曾写了一篇“工艺美术产业必须走创新之路”的文章,投给光明日报。当时有熟人说,工艺美术行业份量小,光明日报这种大报不会登。但是报社经济部的刘主任接到稿件,却来了电话,说已经多少年没有看到工艺美术方面的投稿了。结果不但在06年2月6日第六版登出来,而且版面很大,将近四千字。0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第八版,也登了我一篇文章《多元化发展工艺美术》。另外像《美术观察》、《装饰》《美术报》等,我都去投过稿,都登出来,并且还不交版面费。所以我觉得,许多工作只有我们积极去做,社会才会接受。这方面我觉得上海工艺美术做得特别好,《上海工艺美术》杂志,在最困难的时候,坚守住了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唯一的一份公开发行的杂志。当时连《中国工艺美术》杂志都停办了。《上海工艺美术》编辑部的周南、龚世俊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们和上海市工艺美术行业领导的那种敬业精神,我非常钦佩,我也经常给他们投稿。现在上海工艺美术协会也办了会刊简报,沈国臣会长,朱建中、赵琰两位秘书长,我们经常联系。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办了“创意设计源”学报,他们编辑部的主任徐勤老师,我也比较熟悉。所以在这方面,全国工艺美术都要向上海学习。

二、重视艺术形式和题材内容的创新

艺术形式和题材内容,是工艺美术艺术创新的两个主要方面。讲到创新,说一个例子。我女儿暑假研究生毕业后刚刚工作,自己有了工资,我们也管不住她了,结果成了月光族。衣服、鞋子,看到式样新的、好的就买。我觉得有些奢侈,经常要讲她。但看看她买的东西,造型、款式也确实不错。穿了以后,人的容貌确实焕然一新。看到这些,我就想,我们的一些工艺美术礼品、装饰品,尤其是旅游产品,设计和销售,创新理念和市场观念,是非常落后的。许多产品,或者几十年一个老面孔,或者是定位不准,或者是粗制滥造。一些产品我们自己都看不上眼,不会去买。多少年来却一直在生产、经营。这样的工艺品怎么会有市场销路?怎么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怎么会有发展前途?我曾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过,家中礼尚往来的工艺礼品中,一些都是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产品。如果工艺美术能像服装行业做到的“人要衣妆”一样,礼品要送工艺品,装饰要挂工艺品,收藏要留工艺品,服饰要佩工艺品,游玩要带工艺品,形式和内容能做到不断创新,那么我们工艺品的销售就要大翻几番了。所以我觉得,工艺美术行业在创新方面也要好好向其他行业学习。

但是传统工艺品在创新中,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就是艺术形式和思想主题的创新,必须要有底线,这就是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自身在历史长河和地域熏陶中所形成的民族特征和地方风格。否则就会变得不伦不类。当然现代工艺品不在这一范围。

三、新材料应用与技术进步也是创新范畴

新材料的创造,生产技术(制作技艺)的改进,也是工艺美术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尤其是一些现代风格、批量生产的工艺品,更要不断地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新品种、新花色的开发。近些年来行业内有人认为工艺美术应“退工还艺”,完全回到手工制作的道路上去,是片面和错误的。我们提倡传承中国工艺美术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但这并不表示传统的手工技艺就不需要进步了,也并不意味着工艺美术就一概排斥现代生产手段和对过去五十年来行业技术改造和科研成果的否定。

四、创新与传承要同时并重

对于这一认识,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像文化口子的“非遗”部门,常常认为,列为“非遗”名录的项目,就要保持原汁原味,否则就不是保护和传承;另一种意见,传统工艺美术,必须改头换脸大换血。我们认为,两者均有失偏颇。工艺美术,即使是传统工艺美术,也一定要创新。但创新不能从零开始,一定要在吸取传统精华元素的前提下,与时代风貌相结合。

五、工艺美术市场要走多层次、多样化之路

工艺美术产业,一定要面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去创新。每一个企业、每一项产品,都应有前瞻性的正确的市场定位。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中老年消费群、年青人消费群;低价位门类、高价位品种;室内装饰品、旅游纪念品、礼品、收藏品……市场不同,消费对象不同,对工艺美术的品种类别、风格品位、材料质地、题材体裁、质量档次等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差异很大的。产业化中的任何一种工艺美术品,都必须得到市场消费者的认可。通过商品交换,才能使艺术价值得以体现,经济价值得以实现。

六、人才培养实施多种模式

工艺美术历来有师傅带徒弟、父母教子女的授艺培养方式。解放以后,相继建立了高等和中等工艺美术学校教育。自90年代初开始,多数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逐渐退出国家教育行列。国家教委也于1998年取消了“工艺美术”学科目录,曾被业内引以为豪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随之更名并入他校。当然,其中也不乏有远见的学校和地方政府,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不但校名不改,还保留了若干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并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和为企业培训人才。目前又成为上海市唯一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但是就整个行业而言,近十多年来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和教育一直处于放任自流的尴尬局面。工艺美术行业前些年人才流失匮乏、技艺人员素质下降、珍稀门类无人传承等,也与人才教育培养的衰退有关。有鉴于此,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授艺模式,加快专业技艺人才的培养。如:教育系统恢复高等和中等工艺美术教育;地方政府资助开设工艺美术职业技术教育;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自办职工专业教育;鼓励技艺人员、尤其是民间从艺人员带徒授艺,并由政府出资扶持资助等等。此次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和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合作,成立产、学、研研发中心,就是一种学院和行业合作的新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摸式,希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推广。

总之,发展工艺美术事业,既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更是当代加强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发展工艺美术事业,就是要找准传统与现代相融的契合点,不断地创造出既传承历史精华,又有时代气息的新产品(作品)。唯有如此,工艺美术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并不断发扬光大。

陆晔: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及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加快调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篇4

中国已成为世界磷复肥生产大国, 但还不是磷复肥强国。面对国际磷复肥格局将要发生重大变化、国内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 当前局部地区还在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如不及时加强调控和引导, 任其发展, 市场恶性竞争难以避免, 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并将导致企业倒闭或开工不足、人员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大增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此,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 今后3~5年内不再新建或改造磷复肥装置, 各级政府对新建、扩建项目应严加控制, 银行不予贷款。全行业必须统一认识, 联合采取行动, 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 磷肥行业要以清洁生产标准、磷肥产品污染物排放标准、能耗限额、水耗限额等为依据, 淘汰落后产能, 抑制过剩产能, 推动行业结构优化和水平提升, 促进磷复肥行业可持续发展。

在磷肥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发展的进程中, 贵州瓮福集团的发展思路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样板。瓮福集团2009年实现综合能耗0.54吨标准煤, 每吨磷矿石实现价值2700元, 人均年创产值230万元, 企业从单一制造业发展为制造、贸易与智力服务并举的增长模式。此外, 云南云天化国际、贵州开磷、中化重庆涪陵的发展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

“十二五”时期磷肥行业的重点工作是学习推广瓮福、开磷等先进企业的经验, 通过深化改革搞好技术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 延伸产业链, 抢占磷复肥发展的先机, 提高资源利用率, 改善行业经济效益。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 要努力提高磷矿采选回收率, 发展湿法净化磷酸替代中低档热法磷酸及其制品;利用磷酸浓缩回收氟硅酸、硅胶生产无水氢氟酸、氟盐和白炭黑;花大力气做好磷石膏堆存和综合利用工作, 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磷肥行业还要继续鼓励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 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以提高中国磷复肥行业的竞争力。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要走大公司、名品牌, 在用肥市场分散布点, 实行网络、连锁营销的路子;要根据全国各地测土配方的成果, 研发提供各种粮油作物、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和非传统农用作物的专用肥。企业及科研机构要加快研制生产各种缓控释肥、全水溶性专用肥和叶面肥等新产品, 提高化肥利用率, 为发展现代节水农业作出新贡献。

适应现代社会 篇5

国有企业上市后,公司性质的变化要求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必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反腐倡廉工作同样也面临如何适应的问题。笔者认为,上市公司条件下,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在全面贯彻中央《建立健全惩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以创新精神,整合监督资源,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内部监督运行机制。

一、正确认识国有上市公司反腐倡廉工作的地位和取向。

加入上市公司后,反腐倡廉工作在企业中处于何地位,应取何取向?是我们首先要明确认识的问题。

中央纪委十七届二次全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对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事上,加入上市公司,企业由过去传统的国有企业改变为社会公众公司,对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大大增强。企业一旦发生腐败问题,不仅损害国家利益、股东利益,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公司本身的信誉度,进而对公司价值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国有上市公司而言,反腐倡廉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同时也是众多股东的要求,在更宽泛的层面成为企业的一项社会责任,为社会公众所关注。我们必须认识到,加入上市公司后,反腐倡廉工作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企业声誉、维护股东利益、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管理、规避法律风险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国有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获取利润,保证其所经营管理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毫无疑问,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而展开,而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保证企业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因此,上市国有企业反腐败工作的重点必须由单纯查办违纪案件转变为综合监督、效能监察,致力于建立国有企业惩防腐败体系,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基点,健全覆盖企业决策、经营、管理等重要领域,包括财务、投资、人事、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内部监控机制。

适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建立国有上市公司惩防腐败体系的核心,在于健全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需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明确惩防腐败体系与公司治理结构监督机制的关系,找准建立惩防体系监督机制的侧重点。

笔者认为,国有上市公司惩防腐败体系的监督机制,首先是公司治理结构监督机制的一部分,属于公司内部监督自律机制;其次,是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细化和补位。二者是一个整体。

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现行公司制度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监督机制虚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股东监督的抽象化。在公司治理的框架下,公司内部的权利结构表现为委托代理和纵向授权关系,公司的具体经营活动由董事、经理来执行,他们对公司施加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股东由于权利的高度分散性和不愿支付因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以及实施监督行为所必须支付的高昂成本,只能进行一种抽象的监督。第二是监事会监督的薄弱与缺位。监事会监督的弱化表现为监事会职权设置存在不足:其一,监事会业务监督仅限于董事和经理,而不包括公司其他管理人员,加之行使业务监督权的具体措施缺失,业务监督难免落空;监事会缺乏落实财务监督权的组织保障,而且公司法亦未明确行使财务监督权的具体措施,财务监督亦难免流于形式。其二,监事会只具有合法性监督权,而且还不包括对董事、经理违反股东会决议的行为的监督,至于妥当性监督权则基本缺失。其三,监事的事前监督权只限于董事会会议列席权以及纠正请求权,而无其他权力配套,列席权变为旁听权,难有实效。至于事后监督,监事会虽然有权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力,但如果董事会怠于或不愿召开,监事会则无能为力。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公司制度对于企业内部监督的规定仅限于机构设置和分权原则,并且更加倾向于经营者自由判断。如果企业的监督机制停留在公司法原则性规定的层面,则不能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事实上,有诸多上市公司,正是由于以“恪守公司法”为由而怠于完善监督机制,导致出现了内部腐败问题,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恶劣影响。因此,国有上市公司有必要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建立惩防腐败体系的监督机制。

针对我国现行公司制度中监事会业务监督空置、财务监督薄弱以及妥当性监督缺失的问题,建立国有上市公司惩防腐败体系监督机制,应重点健全公司内部的财务监督机制、业务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运行机制。同时,要十分注意界定监督与经营之间的关系,科学设置妥当性监督的条件限制。

二是,探索企业党组织、纪检监察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框架下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

国有企业改制成为上市公司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其领导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在这一架构下,企业党组织和纪检监察组织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方案和模式。需要我们在建立惩防腐败体系的过程中认真探讨。

许多地方实行董事长兼任党委书记、由监事会主席兼任纪委书记,虽然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把企业党建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对加强党对企业经济工作的领

导起到一定的制度保证作用,但是,这仅从形式和身份上解决了企业党委和纪委进入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从理论上讲,独立性和权威性是保证有效监督的前提条件,在具体实践中,上述模式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国有资产监管中“信息不对称”等难题仍未有效解决。一是,按照组织原则,纪委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这就意味着监事会从属于董事会,使得监事会难以独立发挥监督职能。二是,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企业党委虽然按规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重大问题的决策”,但其参与的主要形式是“列席总经理办公会,对有关议题发表意见”,其参与程度显然不足。而企业内部的纪检监察部门,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参与程度更弱。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目前国有企业的监管体制和方式,如派驻机构、垂直监督、在纪检监察机构内设置监事业务管理室等,在实践中对纪检监察组织的有效介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探索。

笔者认为,除了解决企业党组织、纪检组织的身份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党组织、纪检组织通过这种机制的有效运行发挥作用。监督的目的,积极地说在于提升公司的价值,消极地说在于防止损害公司的价值。基于实现监督目的的需要,国有上市公司惩防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必须以企业内部相关业务操作为支撑,依赖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协调配合。同时,惩防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也应当促进企业管理在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方面有新的提高。因此,需要我们把握好惩防体系的基本框架,着力服务于企业中心任务,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做到惩防体系与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的统一。

三、合理设计惩防体系的基本框架,整合监督资源,构建适合企业特点的监督模式。

现阶段,虽然监督方式很多,但由于各类监督方式存在的自身局限性,各类监督资源分散,监督效果和效率都不明显。企业内部的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监督乏力。同时,由于条块分割,在监督上相互协调沟通不够,没有形成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的运行机制,甚至形成了监督的盲区。因此,必须积极构建整体联动的监督模式,完善产权监督,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职工群众监督,提高整体效能,共同推动监督工作。

一是,合理设计惩防体系制度框架,将惩防体系制度要求融入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保持企业管理体系的整体性。惩防腐败制度体系,是建立和保证惩防体系运行机制的基础。以往许多国有企业中,反腐倡廉制度很少介入企业业务流程控制,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客观上形成了“两张皮”,从而影响各项制度的执行。因此,要通过构建惩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两张皮”的问题,把反腐倡廉工作制度有机地融入企业管理流程中,使惩防体系的规范成为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一部分,通过流程管理的相互制约,强化惩防体系的作用.二是,合理设计惩防体系职能分配,注意把握各项监督职能的有机结合,保证监督资源的整体合力。在现代公司中,公司的职权是由众多的公司机关共同分享,公司内部分权的目的在于实现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相互制衡、相互协调。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惩防体系,必须重视各项监督职能的合理设置与有机结合。在内部监督中,存在不同的监督主体和形式,除监事会、纪检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构之外,还有财务、人事干部等职能监督和业务部门内的业务审核等。不同的监督主体都具有不同的监督方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建立国有企业惩防体系应结合实际,设计好监督职能分配,使各项监督职能有机结合,达到整合监督资源,提高监督效率,强化监督实效的目的。

三是,信息共享,建立各类监督信息交流共享的工作机制。要在监督组织体系内建立工作制度、监督方式和技巧、监督检查情况等各类监督信息的相互通报、相互反馈和相互交流的工作机制,完善系统内外沟通协调机制。对需要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要进一步明确职责,通过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等,及时交流信息、沟通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建立监督联系单位和监督工作信息员制度,形成渠道畅通、反应灵敏、反馈及时的信息网络,及时掌握有关信息,改进监督工作方法,提高监督资源整合水平。

四是,职能互补,整体联动。注重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赋予传统监督主体补充性的新职能,增强各监督主体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财务审计监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加强对企业重大问题上的监督,特别重视对重大决策、财务支出、干部任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监督。要依法对企业负责人履职、企业重大事项、资产运营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完善经营责任审计制度。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密切配合,对领导人员收入申报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落实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赋予审计部门对业务监督对象工作质量的评判权,对被监督对象有任职建议权,对责任追究有质询权,将审计问题的整体情况纳入业绩考核,切实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注意发挥监督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实施重大事项的监督时,各类监督主体协同监督、整体联动,形成一体化运作,提高监督效能。业绩考核和组织人事部门考核时,可以联合相关业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执行监督任务,解决监督检查深度和广度有限问题。有效激活、运用职工民主监督,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五是,运用监督成果,切实提高监督实效。实现监督成效,关键在于落实监督意见,突出整改效果及责任追究。要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对于考核不称职、审计发现严重问题、监督发现严重怠于履职的经营者,要及时地调整下来;对经营不善、或因失职渎职造成资产重大损失的经营者,应及时按照程序予以解聘,对重大经营失误负主要责任及违法违纪的领导人员,视其情节追究其经济、纪律、法律责任。对提供重大遗漏报告和虚假证明文件的,追究当事人的直接责任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连带责任。落实干部提拔使用前征求纪委意见制度。

六是,注重强化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保障惩防体系有效运行。建立国有上市公司惩防体系,应当同步强化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把企业廉洁文化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同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形式,搞好反腐倡廉教育。改变过去反腐倡廉教育一定程度上停留在思想纪律宣传上的倾向,注重人性化,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在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注意研究职工群众的特点,了解职工群众的需求,重视职工群众全面发展,激励职工群众勤廉敬业,全面促进企业和谐健康环境的形成。把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工作有形

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社会适应 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30-01

适应(Adaptation)源自拉丁文“Adapare”,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被认为是生物所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后来适应被引入心理学、社会学领域,适应被引入心理学领域后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就社会适应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

一、主要研究内容

1.社会适应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社会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度的概念,学者们从各自的兴趣和对其不同的理解来加以研究。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郝伯特·斯宾塞最早使用“社会适应”这一名词,他认为“生活即是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调适。”陆士桢在《从青少年亚文化看当代中国青少年社会适应问题》中,指出“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同化、遵从、自制等途径逐渐接受现存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对于客观环境中的一切社会刺激,能够在上述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出适当反应的过程。”黄希庭教授,则认为社会适应是一种人格适应,压力的处理与应对是个体人格与社会支持交互作用的结果。朱智贤教授在其《心理学大辞典》中将个体的社会适应界定为:“个体接受现存的社会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张春兴教授认为个体的社会适应(Social Adjustment)是指个体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求符合社会标准与规范,而与社会环境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可以看出,学界对社会适应的含义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但可以从中提取出几个共同的核心概念,即“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变化”,不管以何种方式都期以求得二者之间的平衡。而对社会适应的分歧在于适应的方式、途径以及适应的对象。

2.社会适应的机制

社会适应的机制是社会适应研究的核心问题。皮亚杰认为心理适应就是主体对外部变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我调节的过程,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杨国枢认为适应包括4种方式拒变反应、迁就反应、因应反应和退避反应。肖琼等认为社会适应状态的本质在于和谐平衡,包括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外在平衡和个体内在的心理和谐。贾晓波认为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中间,一般要经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 。黄希庭认为,在个体面临应激、压力或困境时,其内在的人格特质对其进行应对与评估,调动已有的心理资源和策略进行危机的处理,使人格或心理保持一种平衡状态。王小棉认为适应的过程,包括个体自我适应的过程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3.社会适应的测量

目前社会适应的测量以自编问卷为主,如韦小满、王永丽针对小学生分别编制的《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和《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陈建文、黄希庭通过开放式问卷和理论分析构建出社会适应性的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四个维度,并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杨彦平、金瑜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傅茂笋编制了《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问卷》;卢春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等。

4.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认知方式、人格特点、成就动机、归因方式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等杨青研究表明,父母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孩子心理适应水平的发展,家庭出身背景对心理适应水平有一定影响作用。

二、主要问题分析

1.从社会适应的概念上来讲,大家有一定的共识并提取出了一些核心概念,但是未提出一个得到学界广泛认同的社会适应的概念,要想对社会适应有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一个统一的得到广泛认可的适应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2.从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来看,学者都认为社会适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与家庭教养、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等有较密切的关系,但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认定往往基于相关研究,缺乏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支持,缺乏从综合角度考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3.从研究工具来讲,大都采用的自编问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标准,研究者们编制的问卷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三、未来的研究趋势

1.目前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都仅结合一两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或者把关注点仅放在社会支持、家庭功能这些外部影响因素上,而社会适应不仅与家庭、同伴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有关,还与个体的认知方式、人格特点、自我意識、成就动机等密切相关,所以重视社会适应的内部因素,将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的综合研究,将是社会适应研究的重要方向。

2.在社会适应的研究内容上跳出从研究对象面临的任务来划分社会适应的内容,引入信息论和系统论把社会适应看做系统给社会适应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很可能成为未来社会适应研究的方向。

3.在研究方法上,将统计、结构模型等引入到社会适应的研究中,形成统一的测量工具将是社会适应研究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适应现代社会 篇7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基础能力,才可能增加社会参与的广度,提高适应能力。培养沟通能力、交往意识是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小学生面临着学会如何独立自主的发展任务,也就是学会如何去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社会适应性的增强不仅对其自身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也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目前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是:

1.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一般

据调查了解,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四二一”式的家庭,他们与长辈生活在一起,六个大人照看一个小孩, “隔代亲”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来都不让孩子沾一点家务,甚至最基本的洗脸、穿衣等事情都由长辈们代劳,而收拾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去商店买东西自然也是大人的事。长辈们带孩子往往重养轻教,这些小事对家长来说是举手之劳,对孩子来说却是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机会。

2.社会交往能力一般

一方面现在绝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因此,他们不善于体验共同享受的欢乐, 缺乏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小伙伴和谐相处,不会谦让,缺乏爱心, 不重视他人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权利。一旦触犯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有过激的怨恨甚至攻击行为。这种折射现象反映了一些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协作,甚至对于合作性质的活动有抵触情绪,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不乐于与人分享,也不懂得如何分享。

另一方面学生的社会生活圈子有限,交往的机会少。经常接触的也只是老师、同学或者家人,在狭小的交往空间中,他(她)们的交际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影响交往技能技巧的养成。同时现代家居形式的改变,特别是城镇,使小学生交往的物质空间和环境受到制约。更有甚者,随着升学压力的加剧,家长往往强化儿童的“学习”意识,淡化儿童的“社交”意识,人为地剥夺了小学生本应获得的“交往”机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些条件,提供一些空间,给予一些指导,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或者略微的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活动中让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在活动中成长。

现在每逢节假日很多孩子都会随父母外出旅游,一路上孩子既不用考虑吃、住问题,也不用考虑交通问题, 孩子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父母带来的一切;又如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春、秋游活动,这也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好,随身物品也是在父母的协助下准备好的,在老师带领下的集体活动。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旅游是开心、快乐的事情,花心思动脑筋的事情是大人们做的。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让孩子不仅能感受到旅游的开心、快乐,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能体验到大人们在规划、 筹备旅游时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笔者精心设计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狼山自助游”,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关注生活、适应社会,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成长,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组织规划能力培养

1.借助经验,初次规划

学生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是:独自去旅游,需要做什么准备?这个并不难,绝大部分学生都曾经跟随家长外出旅行过,耳濡目染,都已有了这方面的经验。经过交流讨论后,学生很快总结出三方面:随身物品、旅游经费、旅游行程(路线和时间)。

2.小组规划,取舍得当

随后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份随身物品清单:启动资金每人20元、便携水杯一个、面纸一大包、卫生纸一包、 挣钱工具、晕车药一盒、创可贴一盒、驱蚊水一瓶、雨伞一把、旅行背包一个、垃圾袋一卷、地图一份、指南针一个、墨镜一副、望远镜一个、数码相机一台、耳机一副、平板电脑一台、智能手机一部、移动充电宝一个、手表一块。让学生每人从中选择五件物品随身携带,四人小组总共只能选择20件。

面对清单,不少学生根据个人喜好立刻做出了选择,这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一个小组只带一把雨伞、一个便携水杯,忘带背包……经过交流评价后,很多学生重新进行了选择。学生通过交流让每人的随身物品达到最优效果。

当然了,计划没有变化快,学生在实践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在小组中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在尽力完成自己任务的基础上,乐意帮助同伴,能主动承担公共职责;在小组内,能民主平等地参与研讨,友好地与小组成员交往,尊重关怀他人。

如:在选择“随身物品”的时候,小组的选择中会出现“合用”这个词,如雨伞、背包、地图……这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再比如关于“晕车药”,不是所有孩子都晕车,但是只要组内有一个人晕车就需要带上,这就是关怀他人的表现;再比如在学生解决经费不足问题上,需要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合理分配工作,甲说我嗓门高就负责吆喝招揽生意,乙说我数学比较好负责做会计,丙和丁说我手工做得好负责制作产品,这样一个小小四人组就出现了生产、营销、结算……这样的商业模式,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团队合作能力还体现在旅行途中,大家一起行动,彼此关照,不随便落单。

三、交际沟通能力培养

1.和同学的沟通

很多时候,组员之间的意见是不统一的,需要彼此互相沟通,要能聆听别人意见,接受别人的建议,当然也可以提出质疑。比如:在关于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见。甲同学认为:乘坐公交车省钱,把钱用在午餐上;乙同学认为:乘坐出租车省时,午餐随便吃点简单的就行了……这时候就需要小组内进行协调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或者接受对方的建议,又或是采取折中的办法。

2.和陌生人交际

在旅行途中,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如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超市售货员、景点售票员、景点游人等。如何和这些人沟通,则考验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对于有的学生与他人沟通是需要“鼓起勇气”的,跨出那一步非常关键。

四、自我反思能力培养

整个“狼山自助游”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活动准备阶段(筹划)、活动实施阶段(实践)、活动总结阶段(反思)。前两个阶段结束后,需要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

1.能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正确认识自己,对别人的批评能虚心接受。

2.乐意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对自己存在的不足能以积极的态度拿出整改的措施;征求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是最关键的,只要能通过不断自我反思就能获取生活的经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适应现代社会 篇8

1 我国灌区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1 灌区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灌区不断发展完善,建成大中型灌区7 700多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 000多万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 453.33万hm2(9.68亿亩)[1]。近10年来,共完成250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803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完成162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2],改造和新建了一批灌溉水源工程。已有灌区节水改造、新建节水灌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等大力实施。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3,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2 900万hm2,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1 606.67万hm2(2.41亿亩)[2],灌区节水灌溉成效显著。灌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全国6 000多处大中型灌区建立了管理机构,约有70%的灌区管理单位被纳入财政补助体系,已有70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约230处大型灌区、数十处重点中型灌区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建设,140处大型排涝泵站基本建立了计算机监控系统和视频监视系统。近年来,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我国灌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用水效率效益不断提高,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抗旱减灾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实现粮食产量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灌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灌区发展存在以下问题:①我国灌区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70年代,工程建设标准低,4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50%以上的中小型灌区工程设施不配套和老化失修,同时节水灌溉水平偏低,严重影响其综合效益的发挥。②灌区建设缺乏统筹规划,部分地区灌区规划缺乏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和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性。③灌区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灌区建设投入主体责任不够明确,财政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压力大,省级以下财政补助落实难,引入社会资本机制不健全。④灌区管理有待加强,包括用水管理粗放、缺乏计量措施、灌区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滞后、部分工程经营机制改革责权处置不当等问题。

2 现代农业特征及对现代化灌区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1 现代农业特征

现代农业是发达的科学农业,既包括高水平的综合性生产能力,具备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集约化、可持续等特征,又包含现代制度建设,具备管理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等特征。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制度、农业劳动力等要素有明显的转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2.2 现代农业发展对现代化灌区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各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生产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会不断提高,对现代化灌区发展提出以下要求:①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引发粮食需求增加,市场化导致农业用水面临挤占风险,需在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田防洪排涝标准、实施现代化灌区建设与管理[3]。②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现代农业种植结构对灌区灌溉保证率、灌溉制度、灌溉技术和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现代农业集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为一身,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都市型、外向型、生态型等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对灌区用水提出了更高要求。④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逐步加速,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渐壮大,急需健全灌区服务体系和灌区建设管理新机制。⑤现代农业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生态环境污染,这就要求要在灌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制定科学的灌排制度,最大程度减小灌区面源污染。

3 现代化灌区发展的主要任务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选取未来一段时期现代化灌区建设和管理的重点领域,提出以下主要任务。

(1)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按照“先挖潜、后配套,先改建、后新建”的原则,夯实灌区输配水系统、排水系统、灌排建筑物、田间工程等灌排设施基础。扎实推进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重点推进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中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到2020年基本完成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结合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现有灌区向现代灌区的升级;结合《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4]、全国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近年灌溉水源工程建设情况以及项目前期工作基础和建设条件,适度新建大中型现代灌区;全面实施《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大力推进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加快用水计量检测设施建设,强化灌溉新技术应用与新产品研发,实施灌区用水精细化管理;加强灌溉水质保护,控制灌区面源污染,美化灌区环境,开展灌区生态文明建设。

(2)深化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从灌区基层管理单位入手,将传统的分块管理、分级负责的独立经营的独立法人发展为社会化服务主体,提高管理部门的内在能动性,通畅管理体制,活跃经营机制,提高灌溉管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明确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明确产权移交程序,推进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多渠道筹集工程管护经费,建立稳定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专业化集中管理及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加强灌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扶持和鼓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向农民水利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培育防汛抗旱、灌溉排水、农村供水等专业化服务队伍。

(3)加快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测算供水成本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探索实行分类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推行“计量供水、配水到户、收费到户、开票到户”的水费计收办法,健全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制度,加强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在适当提高农业用水价格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加强农业水价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在水价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4)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在灌区发展中着力科技进步,大力提高科技水平,是现代化灌区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保证。逐步加强灌区农田水利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灌区科研投入机制,发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人才、设备和创新能力上的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灌区科技创新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速度。

4 不同类型区的现代化灌区发展对策

4.1 不同类型区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考虑区域气候、地形地貌、水源、地质、土地利用条件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6个灌溉分区,即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2014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率(有效灌溉面积率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52.1%,最高和最低的分区分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73.4%)和东北地区(35.9%);我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率(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率指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为25.0%,最高和最低的分区分别是西北地区(47.3%)和西南地区(6.3%),灌区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且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4.2 区域发展对策

根据水土资源禀赋以及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战略等要求,提出不同区域的灌区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区域粮食产能需求较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耕地灌溉率较低,尚有一定开发利用潜力。未来以适当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改造升级现有灌区为重点,配套改造现有灌排设施,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适度新建一批水源工程和灌区工程。

黄淮海地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最少,迫切需要综合治理旱涝碱,控制地下漏斗发展。以改造升级现有灌区为重点,完善灌排设施;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进行灌溉水源置换,并充分利用非常规水源,逐步压采地下水,逐步减退地下水超采量。

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水资源丰富,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严重,迫切需要根治洪涝渍旱灾害。未来改造升级现有灌区,加强低洼易涝区排涝体系建设,完善灌排设施。在中游地区适度新建灌区;在下游地区合理调整灌溉面积。

华南沿海地区。区域水资源较丰富,但耕地资源匮乏,部分地区季节性缺水严重,水污染问题突出,大部分地区未来灌溉用水量增长空间有限。未来改造升级现有灌区,加强低洼易涝区排涝体系建设,完善灌排设施。

西北地区。区域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脆弱。未来改造升级现有灌区,完善灌排设施。在内陆河区,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限制种植高耗水作物,有序实现耕地、河湖和地下水的休养生息。在水土资源适宜地区,适度新建灌区。

西南地区。区域资源丰沛,但田高水低,水土资源开发难度大。未来改造升级现有灌区,完善灌排设施。加强水库及其配套灌区、引提水灌区建设,扩大灌溉面积,提高耕地灌溉率。建设、改造小型水源工程,改善灌排条件。

5 相关政策建议

(1)建立现代化灌区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稳定增加现有资金投入,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面落实土地出让收益中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加强基本农田综合整治。各级政府应统筹整合灌区建设相关资金,形成建设合力。在中央层面,统一建设标准,明确建设任务、责任分工、管理要求,建立部际工作协商机制,加快推进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在省级层面,建立厅级工作协商机制,分解建设任务到县,明确建设重点区域,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开展绩效评价。在县级层面,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决策协商制度和征求意见制度等方式,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2)加强现代化灌区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完善监管机制,建议认真履行项目建设程序,落实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对项目实施实行全过程监管。加强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灌区建设考核制度,中央有关部门定期对地方相关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考核,督促各地规范、有序开展灌区建设工作。开展项目实施后评价,对灌区水资源的利用、产出效益、防灾减灾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全面掌握项目建设绩效。落实灌区农田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资金,确保长久发挥效益。

(3)注重现代化灌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灌区水资源论证和水土平衡分析等工作。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合理确定灌溉用水量、灌溉定额和灌溉面积,水资源紧缺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适度降低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增产任务。加强灌区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保护。在工程建设项目立项阶段,应重视灌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工作,尤其是生态环境敏感区(点)调查,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工程建设队生态环境敏感区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研究推广高效环保型灌溉排水模式,防止和减少化肥、农药等队水体的污染。加强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生态系统的监测,尤其是水资源匮乏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等需开展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14[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2]水利部农水司.2014年农村水利年度报告[R].2015.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Z].1996.

体育教学改革应适应现代教育思想 篇9

一、现代教育思想的内涵

现代教育思想内容非常广泛, 主要包括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教育思想、实践和创新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等。现代教育思想内涵丰富, 不同的教育思想具有不同的内涵, 而且相互交叉、互相补充, 集中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和发展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重视学生能力发展, 使之适应未来;在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要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1. 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单一

教学模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由于在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下, 体育课实际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战术、技能为主, 在教学方法上, 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 成绩考核以技评和理论及格为依据, 因此造成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化。在教学时, 实际实行的是教师中心论, 只突出教师的教, 而淡化学生的学, 更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单一性的结果是造成教师过于追求竞技效应, 学生运动负荷较大, 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

2. 教学内容枯燥, 缺乏趣味性

传统的体育课程主要沿用竞技运动的模式, 练习内容单调, 单个动作重复练习, 缺乏趣味性, 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且, 传统观念使学生很自然地将体育课与竞技性的体育训练联系到一起, 尤其是田径运动。如此一来, 学生对体育课便失去了兴趣。如果体育教学过程被认为是体育竞技项目的训练课, 光重视学生竞技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 那体育教学就与现代教育思想下体育教学的目标背离了。因此, 学校体育教学不能单纯看成绩、搞训练, 而是应该丰富内容, 增加趣味性, 强调参与, 鼓励创新, 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公民。

3. 教学手段和方法单调, 缺乏实效与创新

教学方法上仍然沿用过去一贯采用的教学方法, 不重视创新性和实效性, 不根据学生发育特点和个性特征来组织教学, 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发展参差不齐, 从而使理论与实践脱离,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体育教学体系新探索

1. 以身体教育为基础, 重视心理、社会适应等的教育

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 增进学生健康,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健康的个体, 不仅包括身体健康, 还要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等几个方面。因此, 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变教师被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现代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肯学, 还要求学生会学、要学。

2.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思想下体育教学的目标是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仅要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也要重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多注重他们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 照顾体质偏弱、性格内向的学生, 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让这些学生也享受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 从而从根本上实现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

3. 丰富学生运动技术结构和经验系统, 促进技术向技能的转化, 强化素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完善学生技术结构, 是指在学生已有运动经验的基础上, 向更高需求的延伸和发展。经验是接受新技术的基础, 是技术转化为技能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迁移规律, 注意开发学生已有运动经验系统, 同时借助于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 运用各种现代教学内容和方法启发学生由技术的低层次水平向高层次水平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实现技术向技能的转化。

4. 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要求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 主体性跟主导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要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不能仅偏向于一边, 要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不能光强调教不强调学, 不然一切工作都是徒劳。因此在教学中, 要注意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5.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适应现代社会 篇10

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的反映。企业文化有自身的独立性,对企业制度和发展有着超前的指导作用和滞后的阻碍影响的“双重性能”。所以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先导,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文化的物质基础,决定新的企业文化的内容、特点和发展方向及其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研究和认识其特点、功能。提高我们做好企业文化工作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具有企业特点和功能的一种文化形态。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范畴。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从结构上,可分成表层的、中层的、深层的三个层次:一是相对固定且显见的物质文化,如企业的建筑和各种设备;二是制度文化,如企业和各种规章制度,考核计量标准和道德规范;三是精神文化,包括企业职工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认同,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意识,行为方式等。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从内容上看,企业文化包括环境文化、传媒文化、标识文化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等。其中各种文化活动是企业文化的实体部分,是最具有活力的方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企业文化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条件和保证,需要我们在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中去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提高。

2 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的特点

2.1 导向性和示范性

企业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目标指向未来,体现时代要求。推动和影响了企业员工顺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企业的主体人群是现代产业的职工。其文化活动不仅对内可产生向心力、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推动力,而且对外具有传播工人阶级先进品德、辐射创建文明的示范性作用。

2.2 继承性和创造性

企业文化随企业的产生而产生,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的企业文化具有艰苦创业、拼搏奋斗、诚信务实的光荣传统。大庆精神和“铁人品格”,这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东西。同时,我们的企业文化又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不断创新得到丰富和发展的文化。如“三个有利于”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特别是“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我们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2.3 时代性和开放性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学习和吸收社会文化中的内容,而且学习引进国外文化的积极成果。同时又影响和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具有随时代的发展而充实提高自己,采国内外众家之长而丰富发展自己的特点和指导作用。

2.4 多样性和综合性

企业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工种的参与。企业文化又是多因素组成,是从整体上发生效应的。企业精神是科学精神、伦理精神、民主精神,以及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合。企业文化的内容上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形式上应是生动活泼、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展开和相互配合。企业文化的功能和效应更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2.5 健全性和合理性

企业文化应是民族文化、社会文化、企业传统文化中健康的科学的富有生命的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所体现的全面发展的精神风貌。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合于理性的原则,体现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追求。

2.6 具体性和实践性

企业文化的各种活动不仅使职工乐于参与,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极富感染力和实践性。对提高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实践的产物。因此既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前途,又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完善和提高过程。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特别是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抓好企业文化的工作。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抓好企业文化工作,应注意和处理好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条件;二是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做到两者兼顾、配套进行;三是处理好形式与效果的关系,做到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富有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四是处理好借鉴与吸收的关系,做到对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及世界文化的为我所用;五是处理好主导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关系,做到围绕“企业精神”、高唱“时代主旋律”、抓住“以人为本”这个中心把思想性、艺术性、多样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六是处理好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的关系,做到既注重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指导的作用,又要抓好对具体工作的组织管理;七是处理好统筹安排,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分工负责的关系,做到在企业党委的领导下,党政工团一起抓;八是处理好长计划和短安排的关系,做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经常化。

4 结束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企业管理、培养企业人才、提高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目标、搞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应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职工的主体性,认真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正确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探索研究其发展规律,并通过企业形象建设、敬业爱岗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整体素质,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把这一工作进一步搞好,以推动电力行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电力企业改革的健康发展。

摘要: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对企业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工作载体、体系保障和应把握的工作重点进行探讨和研究,为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工作载体,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企业管理知识之现代企业制度[Z].

[2]论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Z].

上一篇:商业垄断下一篇:随机变量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