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服务政策创新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本文将以2006年和2015年为两个年限的分界点,详细分析青海省创新创业政策的基本特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创业服务政策创新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创业服务政策创新管理论文 篇1:

基于词频分析的新农人创业政策研究

摘 要:实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扶持新农人创新创业,通过政策手段优化新农人创业环境,吸引人才进入农村发展。本文整理了近年来与新农人创业相关的政策,运用NVivo11软件对政策文本进行词频分析并提取高频关键词,研究政策趋势走向,分析目前新农人创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以后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人; 创业环境; 创业政策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到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但相对于城镇,农村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差距。同时,作为拥有较高素质的乡村振兴主力军——新农人,在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积极投身于农业创业领域,有效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因此,对于新农人创业的政策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农业正加快转型跨越到现代农业的当下,农业的发展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农人的成长与发展十分迅速。在如今日渐壮大的新农人群体中,除了农校学员之外,越来越多的群体(大学生、农民工等)也投入了进来,加入新农村的建设。他们通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办种植养殖中心、创办中小型农场、进行农业投资,不但自己获得了较高收入,还带动周围的农民一起脱贫致富,为新时代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新农人创业扶持上,各地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创业帮扶政策,但仍存在着一些困境。首先,在新农人创业平台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方面还存在不足。如新农人创新创业领域存在创业基金不足,市场难以开拓,公共平台和联结机制不够成熟,政策不够贴合实际,创业风险较大,需要政府在未来政策的制定上应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提高新型农业的创新能力,优化创业资源。其次,有了政策,还需要强有力地执行。以农业培训为例,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决定了在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中容易出现漏洞。农业培训开销不菲,如果政府不能给出足够的财政投入,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就会打消培训单位的积极性,大大削减培训效果。除此之外,人才短缺也不容忽视。目前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虹吸效应使农村人才流失严重,需要政府将培养优秀农业继任者作为战略目标,加快新农人的培养,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入乡村振兴战略实践。

本文通過检索农业农村部官网和各省农业农村厅官网,整理出从2007年-2019年43份各省关于扶持新农人创业的政策文本,对其进行高频词分析,以期总结出政策变化趋势,聚焦政策热点,并结合实际提出政策建议。

一、现有政策分析

新农人这个概念正式见诸文献始于2013年,但新农人群体出现则早于这个时间。新农人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城市的农业从业人员,包括有海归回国、城市青年下乡或乡村进城求学然后再回乡的高学历人士、有经营工业商业的成功者,也有进城务工、在外参军转业回乡的草根青年农民等。

关于国家和政府对新农人创业的支持政策可以追溯到2007年,2008年以后各地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见》(2008),在该文中明确指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随后在2009年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也发表了《关于劳务输出及返乡民工创业工作的意见》,表达了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的支持和鼓励。之后在2011年到2019年各个省市政府都纷纷出台了关于鼓励新农人创业的相关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农人越来越受到关注,各个省市政府对新农人的创业前景都十分重视,出台的政策也越来越全面和系统。2019年3月8日发表的《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返乡下乡创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十五条重点措施,从各个方面优化返乡下乡创业环境,如落实创业吸纳就业奖补贴、落实创业服务补贴、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落实信贷扶持政策、落实信贷保险政策等等,较之前2008年出台的政策更加完善和具体。通过对于政策措施以及新农人创业相关的文献收集转化为电子文档资料,运用NVivo11软件对其进行词频分析,得出政策词频分析表(见前页表1):

根据频率来对这些词语进行降序排列,最后再选取前100个词语进行参考(限于篇幅表1中呈现前24个),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政策文本中出现率较高的关键词,然后再对材料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推断。除了返乡农民工创业这些关键词之外出现频率最高的有服务、创新、培训、经营、贷款、保障、补贴、给予、落实、科技、市场、电子、完善、制度、措施、教育等,从这些零散的词语中我们也可以得知近年来的一些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即积极利用科技进步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理念、新技术,同时完善制度建设,在政策上给予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对于新农人创业的发展,国家和政府都是极其重视的,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新农人创业的政策,其中包括给予新农人各个方面的补贴和完善扶持新农人创业的政策体系,并且让新农人参加科学技术培训,为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打下基础。

再根据这些材料出现的时间将这些高频词进一步细分,取前20个高频词,根据时间先后分别统计它们在各个年份出现的频数,然后制作出相关的折线图(见图1):

通过该折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高频词在不同年份出现的频率和变化趋势,从而得出不同时期政府在扶持新农人发展上的不同重点。从图1我们可以发现高频词在2015年和2017年出现峰值,说明在该年份政府对新农人的发展给与了更大的关注。具体来看,在2007年,新农人还算较为新颖的概念,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到2014年,政府逐渐关注到新农人,并出台了大量帮扶政策,直到2015年达到高峰,新农人创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此后发展虽未达到2015年的高度,但还是以较快速度发展。特别是在返乡创业方面,政府对此的重视程度相较于以前有了较大提升,从2015年之后一直普遍位于曲线高位,由此可见发现鼓励新农人返乡创业是政府扶持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发展渐渐迈向成熟。

而在具体的高频词层面,聚焦于返乡、农民工等,体现出在这一时期新农人的重要来源;下乡、农村等,体现出政策倡导新农人建设农村;创新、创业等,表明政策鼓勵创新创业,服务、支持、发展、政策等,表明政策对服务新农人创业持明显的支持态度。

以目前的发展速度,相信新农人的前景是一片光明的,特别是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的新农人群体,他们的来源将越来越广,他们能为农业现代化做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

二、问题分析

通过对政策文本的分析并结合词频分析,发现目前的政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目前与农业相关的培训大多都着眼于农业技术和农业知识,虽然政策上强调“创业”“创新”,但在具体落实上对新农人创业方向和创新意识的指导较少。现有的政策,大多强调要重视创新,但只有较少一部分提到了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对此的扶持也仅仅是财政补贴和鼓励。创业是需要孵化过程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之下,农业创业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激起广大群众的创新激情,扩大农业创业培训的受众。

(二)目前政策对新农人的支持主要集中在“服务”其“创业”层面,在贷款支持方面最为积极,但在经营意识、管理意识等层面缺乏重视。由于农业创新创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融资更加困难,成本更高,多年来政府通过信用担保,贴息贷款,创业补助,社保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金融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力求为农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但除了直接补贴,奖励农业创业者之外,对新农人创业者的经营意识与管理意识的培训也必不可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味地补贴和贴息固然能够缓解创业者眼前的资金问题,但要想将农业创业做大做强,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健康的资金链,更重要的是管理者、决策者的战略意识和经营管理思路。

(三)现有政策虽然从财政补贴、宣传号召方面鼓励新农人“下乡”扎根农村,却没有解决人才下乡的后顾之忧。农业创业离不开优秀人才投身其中,但相比于其他行业,农业创业要求创业者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而在城乡差距现在依然存在,农业创业者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一些环境限制。要想让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人才安安心心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奉献青春与热血,就需要为他们多方面考虑,解决他们的子女就学、异地就医、交通补贴等等现实问题。

三、对策建议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积极宣传农业创新创业,建设农业创业孵化园,为想在农业创业方面取得成就的创业者提供咨询建议,放低农业创业门槛,简化农业创业流程。在农业培训中强调农业创业的优点和可行性,鼓励广大农业从业者投身创业。

(二)重视农业创业者的经营和管理素质,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定时邀请高校专家、成功企业家开办讲座,传授科学管理方法和经营经验。想方设法提高新农人创业者的经营能力,更加科学地去管理和决策。吸引新农人参加农业创业交流会,加强农业创业者之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形成在经营活动中守望相助的良好风气。

(三)对响应号召,投身于农业创业的青年人才采取照顾政策。为其子女在附近城市读书提供方便,如不强制要求户口准入公立学校,减免择校费、建校费,城市租房购房提供补助等。为引入人才提供报销比例更高的医保、车辆补助、绩效奖金等,提高人才的创业积极性,留住人才,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进入农业创业领域。

四、总结

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影响和左右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业创业,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创业者在融资、管理、生活方面都会承受着比其他行业更大的压力。这就需要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希望本文能为今后政策的发展提供参考,也希望今后新农人创业能够蓬勃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农业高校教学与服务部门协同推进的农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G2018-341);四川农业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农业高校教学与服务部门协同推进的农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X2017008)

参考文献:

[1]闻之.乡村振兴呼唤更多的“新农人”[J]农经,2018(03):25-27

[2]张红宇.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四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07):4-11

[3]崔欣彤,嵇婷,蒋晓婧.“双创”背景下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的创新管理模式研究[J]大陆桥视野,2019(05):67-69

[4]郭华,董霞,郁斌赫.天津市休闲农业人才创新创业困难剖析及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3):98-100

[5]苗其俊,胡敬邦,袁晓羽.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技能提升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16):90+149

[6]卞文志.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新农人”为现代农业贡献智慧[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05):4-6

作者:王雨林 雷妤莎 练婧雯 唐溢梨 项杰

创业服务政策创新管理论文 篇2:

青海省创新创业政策演变阶段性特征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本文将以2006年和2015年为两个年限的分界点,详细分析青海省创新创业政策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青海省;创新创业政策演变;基本特征

通过对青海省创新创业政策文本从2000年至2019年的梳理和统计,整体来看,包含创新创业内容的政策文本数量如图1所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以创新为主题的政策文本数量整体也呈现波动上升状态,可以看出青海省对创新创业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断提高,这与我国宏观政策环境的变化相一致。我国从技术创新到自主创新再到创新驱动发展的不断变化,体现出创新从科技领域到全民领域再上升到国家领域,从进口学习到自主性的主体转换,从微观手段到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变化,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下,青海省创新创业基本契合了这样一种逐渐重要的变动趋势。

从包含创新创业内容的政策文本可以看出,2000年至2005年总的政策文本数量偏低且基本处于50个以下,相对应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政策文本数量为0。2006年,包含创新创业内容的政策文本数量一跃达100个,比上年翻了一倍,这是一个惊人的节点。同年,青海省出现了2000年以来第一个以创新为主题的文件。2006年以后,根据图1和图2可以看出,政策文本数量呈波动式上升。从2006年到2014年,除个别年份回落,整体上平缓上升。从2015年开始,青海省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政策文本大幅度提高,近两年有一定的回落,因此,2015年也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2015年,国家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政策文本逐渐增多,创新创业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最新阶段的主题,青海省创新创业政策文本也相应大幅提高。

因此,笔者将青海省创新创业政策的演变分别以2006年和2015年为两个年限的分界点,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这三个阶段的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一、第一阶段(2000年至2005年)的基本特征

该阶段是强调技术创新为重点的创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创新为主题的政策文本极为少见,而包含创新内容的政策文本数量共计180条。该阶段创新政策的基本特征包含以下几点:

(一)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创新内容

六年间,每年都有政策文本在政策目标、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要求及政策实施等不同内容方面提出技术创新,在总文本数量中占比最高。2001年,省科技厅《关于加强州县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增强科技开发能力。”

(二)注重国外和国内技术引进与本省内部技术的融合

2000年,青海省科技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在引进技术方面强调,“要推进引进技术与省内现有技术的集成提高,同时,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工作。”2004年,青海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在《青海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指出,“青海省企業信息化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强调通过国内外合作来促进创新。”2005年,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组织形式创新为支撑,以物流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三)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中介组织与资金支持

2000年,青海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工作的意见》提出“促进企业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于加强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2001年,青海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证监会西宁特派办《青海省企业上市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青海省企业上市工作的基本思路,强调要重点培育资源开发型、地方特色型和技术创新型企业。同年,青海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在《关于贯彻〈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的实施意见(试行)》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2003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第四条以“鼓励技术创新”为主题,强调“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各类企业用于研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经费投入达销售收入5%的,科技等相关部门在安排科研项目时应优先给予支持。”

(四)以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000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提出“企业要面向市场,以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需要为目标,建立技术创新体制,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五)逐步推出与科技创新相并列的制度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2001年,青海省建设厅《关于加强全省城市绿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坚持依靠改革推进城市绿化建设的原则,通过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提高城市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绿化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青海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加快我省股份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对青海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要“推动企业制度创新、机制转换和技术创新,促使企业加快发展”。2005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把行政监察贯穿到政府管理活动全过程,促进政府机关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同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报告制度的通知》提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等指导思想。

(六)鼓励科技型企业、出口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

2002年,青海省科技厅关于《青海省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意见》,该意见提出“以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目的,政府各有关部门应结合各自职能,共同做好科技型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其发展。”2004年,青海省商务厅等部门关于《青海省贯彻落实科技兴贸战略实施意见》主要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若干意见的通知》,强调“鼓励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增强研究开发能力”,从而“调动企业参与‘科技兴贸’战略的积极性”。2005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科技创新。”

二、第二阶段(2006年-2014年)的基本特征

该阶段青海省创新政策是强调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青海为重点的创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创新为主题的政策文本有15条,而包含创新内容的政策文本数量共计1226条,年均约136条,政策文本数量和第一阶段相比显著提高。该阶段基本特征包含以下几点:

(一)以2006年为转折点,开启了提升青海省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新政策

2006年,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增强青海省自主创新能力,創新发展模式,走有青海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这是2000年以来首次在政策主题中明确写明创新一词,政策全文围绕创新提出了系列意见,与第一阶段的政策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之处,提出了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主要目标与重点领域。尤其强调在“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特色农牧业方面、高原特有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特色材料产业方面、节能降耗及新能源利用方面、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方面”等关键领域技术的自主创新。指出“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着力点”,更加强调“加强重点产业领域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装备的引进”。指出“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改进、集成和提升的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支持引进单位和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互协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联合攻关”,尤其“鼓励对青海特有资源开发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该项政策文本是青海省创新政策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引领2006年至2014年第二阶段的政策走向,使创新政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完整性。2006年,青海省科技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先导,以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转制科研机构改革,着力发展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平台建设计划,逐步完善科技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探索科技风险投资的新途径,建设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努力增加全社会R&D投入总量,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建立健全技术市场及各类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使全省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基本适应我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强调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

2007年,青海省发展改革委、青海省经济贸易委员会、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教育厅关于《青海省贯彻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意见》指出,“完善鼓励基础创新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营造鼓励创新的软环境”“建立和完善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二次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着力点,以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整合省内外科技力量,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社会的创新资源,在全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为骨干,各级科技服务机构为依托,具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基础能力创新体系。”

(三)加强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

2006年,青海省财政厅、青海省科技厅《关于改进和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意见》提出“结合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对解决青海重大科技问题有重要作用的公益类科研院所以及对我省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有重大作用的特色基础研究给予重点支持。支持对促进我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特色产业有重要作用的科研机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持,要在体现公共财政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财政资金在继续无偿资助的同时,要探索和建立科研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科技成果风险投资补助资金、科技人员创业补助资金等多种资助方式,扩大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可见,这一时期的政策文本加强了对科研的支持,进而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四)产品、服务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成为企业创新的着力点

2006年,《青海省金融业支持“十一五”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意见》提出“发展资本市场,加快资本市场产品创新”。同年,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由、青海省农牧厅出台的《关于促进农牧区经纪业发展的意见》指出 “积极鼓励引导,创新经营模式。培育、引导农牧经纪人做大做强,鼓励、引导农牧经纪人积极参与农牧区集体企业的改制改组和管理,参与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鼓励、引导农牧区经纪人积极参与农牧业科技创新、农牧业技术推广;鼓励、引导农牧区经纪人积极参与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农牧经纪。”

(五)关注创新能力的提升

2006年,《青海三江源工程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使用工作实施方案》指出“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公务员和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三江源建设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学科带头人和培训广大农牧民的重要师资力量。完善三江源工程人才使用方面的专门政策,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三江源工程建设服务”。2008年,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关于《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指导思想中的重要内容。2009年,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第一次将科技创新能力写入主题。2010年,《青海省增强循环经济试验区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再一次以“进一步增强循环经济试验区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将科技创新能力写入主题。

(六)突出节能降耗技术的创新

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关于2006年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安排意见》提出抓好企业节能降耗,明确提出“为确保2006年国有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减少2%目标的实现。由青海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制定《青海省工业节能降耗年度实施意见》,并研究提出推动企业节能降耗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自主技术开发,建立节能技术体系,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等政策措施。”,同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指出“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提高科技支撑能力。2007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设立节能减排技术研究推广专项,在省级科技计划中安排节能减排研发和推广项目,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难题。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2013年,《青海省贯彻〈“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实施意见》提出以“坚持以推动青海绿色发展为创新工作的主线,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由低端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指导思想。

(七)将建设创新型青海作为新主题

2011年,《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指出 “以建设创新型青海为目标,以体制和政策环境创新为先导,以科技产业化和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立足科技富民、科技强省、科技能力提升三个层面,突出‘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在发展循环经济、新能源经济、生态经济与民生经济方面破解了一批技术难题。”并将“全面推进创新型青海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的科技发展目标。

(八)政府服务创新更加具体可行

2009年,青海省财政厅、青海省农牧廳出台的《关于创新和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以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机制为目的,加快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支农资金整合使用机制和支农信贷担保机制,进一步整合资金,形成支农投入合力,强化对农牧业发展的支持。”“创新完善政府引导和财政投入方式,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牧业生产领域,有效缓解农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发展。”可见,财政政策作为我国重要宏观调控政策,其作用也在发生改变,政府的角色多以“引导”形式出现,改变了过去政府独导的政策作用方式。2012年,《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建设省级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县级产业技术推广平台、科技示范应用平台三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以进一步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2014年,《青海省重大工业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实施方案》旨在青海省实施100个重大工业技术进步和50个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将创新政策的引导方向落到实处。

三、第三阶段(2015年-2019年)的基本特征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开始在全国上下全面推动,同年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诸多前所未有的创业政策,创业创新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该阶段青海省创新政策进入以“双创”为重点、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创新为主题的政策文本26条,包含创新创业内容的政策文本数量1332条,年均约266条,政策文本数量和第二阶段相比,又有更大提高。该阶段的基本特征包含以下几点:

(一)创新创业主体从企业转为全民

2017年出台的《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建设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围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专业化众创空间,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对我省各类创新主体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合作投资和服务外包等方式在省内建设的众创空间,绩效突出的给予100万元以内的后补助奖励支持。”。2019年,出台的《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通过打造‘双创’升级版,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主体更加多元。”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相比,第三阶段更加鼓励全社会的创新创业,虽然不改变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但政策更趋向主体多元化。

(二)万众创业成为与创新并重的政策目标

2015年,中国银监会青海监管局制定出台《青海银行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指导意见》。同年,青海省出台的《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转变职能工作方案》指出“把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向深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为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的省份之一。” 2017年的《关于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建设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2018年的《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的实施意见》和2019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都将创业创新作为政策主题大力推进。

(三)创新政策的外延不断扩大为全面创新

2016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印发《青海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的通知》和2018年的《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2019年的《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的实施意见》都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置于政策文件主题予以充分重视。《2019年青海省交通运输科技工作要点》提出“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行业全面创新,以信息化带动行业转型升级,以标准化撬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十三五’各项任务圆满收官注入坚实的科技力量。”

(四)突出协同创新

《2015年全省工业“双百”行动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抓好平台共建、专题对接、人才培养,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检验检测设施共享等平台,大力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注重从提升工业基础能力上引导关键技术研发,构建完善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同年,青海省科技厅《关于加快建立科技报告制度的实施意见》指出“全省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具有科技业务管理职能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各负其责,建立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 2016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对自主创新工作的引导和激励,支持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依托重大科技专项等计划,联动支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大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同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支持省内高校加强与国内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力量紧密合作,建设一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可复制推广的发展模式,打造若干创新创业高地。”

综上所述,青海省创新创业政策的推出与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演变保持总体一致的政策方向性,在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节点上,青海省也能给予及时的政策回应,保证了政策大方向的准确性。同时也能结合青海省资源禀赋状况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政策。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作者:严维青

创业服务政策创新管理论文 篇3:

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的实施现状与效果分析

[摘要]自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天津市实施了多项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创新创业激励政策是创新创业政策的重要助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实际上依然存在着激励政策缺乏层次性、系统性以及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从政策、高校以及学生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政策实施现状与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促进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形成。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大学生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017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全民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而言,更是十分重要,他们有活力、有远见,是带领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创新创业让大学生在收获自我价值的同时,更能给国家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国家在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方向应当有所引导,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更应考虑给予大学生更多优惠条件,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文章就现状、问题和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天津市创新创业激励政策

11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的内容

目前天津市对大学生所实行的创新创业政策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对于创新创业主体。对创业的在校生,保留其学籍两年并将大学生创业扶持期延长至七年;鼓励大学生创业并降低创业门槛;对大学生实行资金扶持、财税减免、部分费用补贴等。

第二,对于创新创业环境。支持鼓励各大企业、高校、投资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力量权力构建众创空间,并通过资金补贴、资助以及购买服务的方式建设众创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综合服务。

12天津市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调研范围: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发放问卷1450份,实际回收1450份,有效问卷1448份。

121宣传渠道逐步多元化

信息时代,大众传媒为政策宣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政策信息,如学校宣讲会、政府网站和新闻媒体等。其中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听学校宣讲会,可以迅速地获取有关大学生“双创”政策的信息,并且真实可信。政府网站也以其独特的权威地位占有一席之地。此外,新闻媒体等渠道因其来源广、信息量大、容易互动的优势也成为多数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政策的又一选择。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重视与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宣传途径,以保证政策有效的下达。

122政策形式愈加多样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创业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复杂的环境意味着政府需要采取多种扶持措施,以支持大学生创业。如2018年天津市发布了《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的通知,该通知扩大了创业扶持对象范围,将高校毕业后五年内的毕业生列为了大学生创业扶持对象,并对其提供技术扶持和资金扶持两个方面六大支持。对于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都给予了最大程度帮助。

123大学生创业意识初步形成

我国历史上长期的“抑商”,直到改革开放才有所改变,这导致中国创业先天不足,以往创业的大学生被认为是“走歪路”。但随着政策的普及,更多的大学生以知识为依托,发挥潜能,投身于创新创业活动。在问卷数据中显示,参加创业比赛的人次占4962%,反映出大学生普遍有创业的意愿,已形成了初步创业的意识。

2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

21宣传力度不够,政策普及效果不佳

虽然政策宣传日益多元化,但在问卷调查结果中发现,只有1203%的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激励政策,且这种“了解”也是相对的;6241%的学生对于创新激励政策一般了解,但对具体内容只是一知半解;即使是全国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仍有2556%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激励政策不了解,这表明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上仍有不足,政策的传达成效不高。

22主体缺乏主动性,参与度不高

数据表明,大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比例不足50%,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校大学生通常将重心放在专業课上,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很大程度上是支持学业发展。而与创新创业配套的激励政策,对于学生的激励针对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双创”活动是连续且烦琐的过程,整个活动仅一年多的时间,势必会与学生的学业起冲突,抑制了学生的动力。此外,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缺乏规划,没有自我提高的意识,沉迷于娱乐,缺乏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23“双创”课程地位低,课程体系不健全

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缺乏相应的经验与认知,因此对创新创业望而止步。可见,高校对于“双创”课程设置有所缺失,不足以支持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目前部分高校虽已建立了一些帮助学生规划生涯进行创新教育的课程,但也仅把其课程设为通识教育课,培养方案的设计过于形式化;课程与实际太过分离,单一地追求学分,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少相应的社会实践基地,校方忽视了与企业方面的合作建设,致使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24激励政策体制不健全,专职教师长效保护机制缺失

现有激励政策以单层次的物质激励为主,缺乏精神激励,无法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激励体系不健全,激励力度不足。事实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多种融资平台的支持运作,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而现有激励政策也主要针对大学生的物质层次需求。完善激励政策,加大精神层次的激励,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获得成长。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更好地参加创新创业活动。

现有的制度对参与指导的专职教师缺乏相关利益的长效保护机制。许多参与创新创业指导的专职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工作业绩考核上和其他教师标准一致,缺乏优势,使此类教师得不到发展,导致教师参与热情不高,不能充分有效地指导学生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造成师资流失,阻碍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

3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的建议

31弘扬创业精神,加大宣传力度

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创新创业成为我国经濟发展的新动力,就要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弘扬创业精神,坚定大学生的创业信念,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政策,全身心融入创业行动之中。

311组织创业宣讲活动

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气氛,让更多成功的企业家走进校园,开展经验交流会,为大学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组织更多的创业学习活动,建立大学生创业玑瑛公社,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与自身专业相结合,不断拓宽创新视野。

312适当运用新媒体渠道

在互联网思维中,渠道与内容同等重要,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学习强国等新媒体,传播创业政策、创业信息,营造创业氛围。实现与创业者的交流与互动,真正做到把优惠政策送到大学生手中。

32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321完善高校专职教师管理制度

在专业教师中选拔理论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组建创新创业师资团队,负责创新创业系统教学。并设定区别其他专业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对于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适当的放宽限制并给予更多的机会,使教师获得发展的同时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322提升学校的师资能力

通过定期举行多样化培训、开展校内研讨、进行企业兼职锻炼、外校交流学习等方式优化教师的知识理论结构,有效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323建立和完善外聘教师的机制,“派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理论教育,而应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市场状况、商业模式、经营运作以及企业架构等有深入的了解。高校可以调动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资源,如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等,他们有实际的创业经验,他们对市场所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创业过程中的困难有实际的经历,能贴近学生需要,实际解决学生问题,对学生起到警示、促进作用。

33建立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31教学安排多样化

学校的课程安排,要做到以专业课为主,各类选修课和实践、创新创业讲座课为辅的课程安排。

332教学内容丰富化

高校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管理作为学生的基础课程,应丰富教学模式,编写具有特色的创业指导教材。

333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邀请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教育、职场发展等方面的讲座。与企业达成协议,为学生提供假期实习场所,积累工作经验。

34完善激励政策

应届生注重学业,各高校可以通过向评奖评优政策倾斜,增加激励力度。对毕业生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更实际,政府应加大经济支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调研,根据市场经济水平确定激励标准。

参考文献:

[1]龚军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科教导刊(下旬),2017(7):5-6

[2]吴昭君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的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6):82

[3]崔惠斌,苏斌原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2(5):54-56

[4]童晓玲 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5]王曼恬 大学生创业政策及其执行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5:25-26

[6]郭庆龙 天津市政府促进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70-71

作者:李紫辉 宋妍岐 樊小萌 张霞 吴艳

上一篇:民营企业个人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CBTC车载控制系统论文